财务环境变化

2024-06-24

财务环境变化(精选10篇)

财务环境变化 篇1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受到其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了解并熟悉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因素, 才能对环境变化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活动。本文就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一些应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措施。

一、影响财务管理环境的因素

(一) 外部因素。

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是指企业治理契约或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影响财务主体机制运行的因素, 这些因素中对企业影响最大的是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环境与政治法律环境, 还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等方面, 这些因素具有间接性、客观性、滞后性以及稳定性的特点, 都是不可控的, 他们在一定时间甚至一段历史时期内都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动, 从而使他们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但却会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1、经济环境。

经济体制会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内容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这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自主权扩大, 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独立实体,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企业必须面向市场自主筹资, 慎重进行财务决策, 强化财务控制。竞争的激烈程度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竞争越激烈对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要求就越高,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能, 全方位地履行财务管理职责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2、金融市场环境。

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金融环境主要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控制。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 主要影响企业的筹资环境以及筹资渠道, 会改变企业的财务管理方法及环境。由于金融市场的存在, 还会对企业产生控制权与经营权不是同一主题的影响, 在某种情况下, 虽然某一方具有形式上控制权, 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 这时就不应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只有拥有实际的控制权才能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3、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整个社会的政治观念。在一切社会环境中, 政治环境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 它决定着国家在特定时期内的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目标导向, 因此直接或间接地约束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而各种法律法规可以从不同的具体方面规范或制约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以及企业的收益分配。

(二) 内部因素。

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构成了企业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 是指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有直接影响的和企业有直接关系的因素。比如, 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水平、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及员工的素质等方面都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环境。这些因素有直接性、微观性、实时性以及主观性的特点, 这部分条件和因素具有可控性, 企业可以灵活机动地及时调整自身的条件, 以便更好地适应现有的理财环境, 为企业经营目标服务。比如, 适当调节资金预算、负债比率等。

1、企业的管理体制与组织形式。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理财的自主权在一步步的扩大, 包括一些实行政企分离的国企都可以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企业可以制定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 这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企业的组织形式受到管理体制的约束, 比如在合伙企业中, 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合二为一的, 而在公司制企业中, 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而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 对财务管理工作及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

2、企业的生产情况及资本结构。

各类企业的生产特点不同, 财务管理环境就不同, 所要求与生产相配套的资本结构也就不同。例如, 劳动密集型产品所要求的技术水平比较低, 占用的资金相对较少, 资金周转快, 企业对日常经营的流动资金需求量就比较多, 固定资产则相对较少。所以, 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应该主要放在短期资金的筹集方面。资本密集型产品所要求的财务环境就与此不同, 需要大量的长期资金来满足生产的需要。

3、企业的经营水平和财务目标。

企业的经营水平可由企业内部的成本、费用、利润等指标来反映, 成本管理和目标利润的预测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 财务管理对于生产状况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影响。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例如将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目标时, 企业就不能追求短期利润的最大化, 需要更全面和长期的指导财务管理活动, 为企业的总目标服务。

4、财务管理制度和员工素质。

企业的总体制度就需要明确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权责, 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需要明确财务部门的权责, 明确企业与各债权债务人的关系, 确保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财务人员面对市场经济中的竞争, 需要有财务管理的观念, 能够胜任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 力争将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确保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应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措施

(一)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应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催化下的产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优化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重要因素。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为大、中、小各类企业建立和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稳定我国的经济秩序, 保障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但对企业总体有影响, 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的优化设置, 给企业财务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是要把企业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独立个体, 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处于企业自身的立场, 利用国家政策法规为企业谋利益;二是企业市场化程度越高, 财务管理的服务范围也越宽, 为了满足企业资金、信息等需求, 财务管理部门就必须运用现代科技、更新财务管理方法, 提高管理效率;三是企业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这就对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所提高, 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 制造严格的财务管理活动环境, 高素质要求财务管理人员, 并严格执行完善的内控制度, 保障财务信息的质量;四是企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国际化,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面对更广阔的市场, 企业要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益, 准备接受更高层次的挑战。

(二)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建设和落实应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企业所有财务活动的重要依据, 也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起着规范作用。一是建立以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应满足各投资人的需求, 优化权责明确的财务管理体质, 使财务活动中涉及的人员可以各司其职并各尽其能, 相互配合并相互监督, 财务制度尽可能落实到具体财务活动的运行和执行中, 以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经营生产效率;二是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只是手段, 实施财务管理制度, 狠抓落实, 推动企业全面科学管理, 促进企业降低耗费, 提高效益, 实现企业目标的最大化, 才是真正的目的。在具体财务活动中, 应对照相对的制度, 并辅以内控制度进行监督管理, 保障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

企业的筹资、生产经营、投资、利润分配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财务活动, 企业在处理日常活动中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也都影响着企业整体的各个方面。所以, 企业的财务活动应当能够恰当地处理和协调这些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因素, 构建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 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认真对待环境变化 篇2

由此也引发了如下问题,即环境科学的真伪性,相关政策是否应调整以及应采取哪些行动以确保此类混淆不再出现。当各国政府开始严肃考虑环境变化时在1989年采取了有意义的步骤,创建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此举旨在让科学家能找出影响环境变化的原因,并让政府控制科学家们做出的结论。这虽对基础科学很有益,但研究结论不时招致来自环境问题被夸大和问题严重性认识不足的两方面的抱怨。IPCC的报告搜集了近期环境科学的所有进展。它预测结果显示,全球变暖温度会从温和的摄氏1.1℃到地狱般的6.4℃,表明变化的高度不确定性。

然而,环境科学的含混性让政治需求深感不舒服,政治家和选民们更希望看到确定结果。所以,立法停滞更可能是在等待支持,而不是严重环境变化破坏生物圈的问题取决于经济、人口增长和创新程度的更高的可能性。当下明显的最紧迫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政府在提出自己的行动理由时应使用科学的方式。

天下无免费午餐

有线电视业者还是利用每年向节目内容供应商支付320亿美元作为杠杆抢在了前面。一项由世上最大媒体与娱乐企业时代华纳和有线电视公司康卡斯特CEO牵头,目前正处于初始阶段的TV Everywhere计划即将全面推开。他们汲取了音乐商标的教训,因为直到后来很长时间音乐界才发现苹果公司与其CEO乔布斯最终控制了他们的节目内容库存。有线电视企业现以技术并不复杂的手段来快速解决问题,让只是有线电视公司服务的订阅者才能任意免费观看他们提供的节目内容。

目前时代华纳仅能在为数不多的地区提供此服务,而康卡斯特仅向其80%的订阅者推出了试用型版本的服务。两公司仍有大量问题需解决,其中在进入批量化服务阶段时,许多问题并非像看起来那样简单。为让TV Everywhere计划能有成效,这两家业内巨头必须联手行动,扑灭到处燃烧的呼吁免费收视的野火。

TV Everywhere计划在继续推进的同时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广告将以何种模式出现,也需收视率调查机构尼尔森公司推出一个新式评级体系。此后的问题便是如何盈利,这正是有线电视业想要做到的。所以,新式免费之说的成本最终悄悄摊到有线电视订阅用户账单上的机会在增加。人们都能了解所有收视者仍会继续付费的真相吗?

增加就业需新思路

自2007年12月后的一段时间,全美已丧失840多万个工作岗位,当下失业率一直徘徊在10%附近。以更广泛角度衡量指标,员工工作量不饱满率高达16.8%。全美经济问题不仅包含偿还房贷违约和联邦政府高预算赤字,而且还有深藏的严重失业问题。

冷酷的现实是华府在如此短期内创造更多的无固定期限用工的作用十分有限。联邦政府虽在长期就业增长上的作用举足轻重,但仅在数月或数年内就想让其政策产生效果的确很难,除非政府直接进入市场购入商品和服务。

带动美国就业的机器一直,以及将来仍是私人企业。但问题是美国企业因大萧条以来最长期的收缩已变得陈旧不堪。明智的企业家绝不会因要获短期减税好处,而增加自己的长期负担。另外,政府增加开支,同时还要减税的政策必将会让已高达1.5万亿美元的联邦政府预算赤字恶化,由此也会拖累经济。除了需求出现周期性的摆动外,人们谈论增加就业不只是在谈论工作,而是在谈论新想法、新科技以及更有效地生产和出售商品和服务的新方法。若仅这一点就让人感到难办,那就更不用说如何实现增加就业了,因为这才是增加就业的出路所在。

衰退改变一代人

普遍存在的失业对家庭、政治和社会更糟的影响需要时间缓慢释放。但这些影响最终会对繁荣再次回归后的时光留下很深的长期烙印。即使经济能在很短时间内奇迹般完全地恢复过来,新烙印还会不断显现。衰退延续时间越长,烙印就越深。

自去年夏天以来,各路经济学者都对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有人推测是强劲和快速反弹的v形,有人是缓慢复苏的u形和二次探底的W形,更有甚者认为是需求和就业长期难以增长的L形。但前劳工部长RobertReich认为,除非找到全新增长模式,否则可能是永无复苏的x形。

财务环境变化 篇3

企业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上, 很多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 盲目投资, 导致企业损失巨大, 财务风险不断。企业对内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 很多企业对投资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能力低下等原因, 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 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效益, 投资无法按期收回, 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 扩大市场占有率, 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 这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 但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 盲目赊销, 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失控, 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 直至为坏账。另一方面, 在中国企业流动资产中, 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2005年上半年中央企业应收账款和存款占用资金1.42万亿元, 占流动资金的36%。在全部中央企业中, 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流动资金比重超过50%的有37家。资产长期被债务人和存货占用, 使得企业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进行再投资或归还到期债务, 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该观点认为, 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 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 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不断增加企业财富, 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企业价值是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 即股票的市场价值与债券的市场价值之和, 与股东财富相比, 企业价值更能全面反映契约各方关系人的利益。但是从企业价值的计量公示来看, 这一目标并不适用于企业。因此,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与其他目标相比虽然考虑了时间价值, 考虑了风险, 考虑了相关方利益, 但因其计量具有很大的估计成分, 不符合可靠性原则, 可操作性不强。笔者认为它不适于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在理财环境的变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目标方面, 入世对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冲击。加入WTO后, 我国将逐步开放许多市场, 其中对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有较大影响的莫过于金融市场和产品市场。金融市场的开放, 使得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金融工具的创新给我国企业提供了多种投资组合的方式同时也派生出更多的金融风险;产品市场的开放, 使得许多外国先进且廉价的产品进入我国市场, 在丰富我国国民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我国企业的产品结构带来了新的挑战。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 要么不能有效地协调契约各方的利益, 要么虽然兼顾了各方的利益, 但可操作性欠佳, 均不能适应新的理财环境的变化。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目标势在必行。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财务管理目标进行创新。知识经济是以科技、信息、知识、智慧为基础的经济,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 知识将超越物质资源而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首要经济资源, 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看重的只是所有者的权益, 管理的重心是物质资源, 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财富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没有对所有者以外的其他相关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在新经济时代, 财务管理的重心应从传统的物质资源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管理, 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把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放在首位, 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显然已经不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应进行创新。

EVA即经济附加值, 是公司营运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额, 是衡量企业在某个时期盈利抵补资本成本的指标, 是目前国际上用于度量企业经营业组的一种财务指标.该指标可用公式表示为:EVA=税后净经营利润 (会计利润) -所有资本成本。可见, EVA所表示的利润是一种真实的利润 (即经济利润) , 而非传统的会计利润。本文认为, 目前应确定EVA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因为与传统目标相比, 它具有以下优势:

能有效协调经营者与投资者的利益冲突。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以会计利润作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缴的标准, 经营者据此获得薪金与奖励。由于交易中经营者明显享有信息优势,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说, 任何一个理性的经济人, 都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因此经营者作为经济人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去操纵利润, 以虚高的利润蒙蔽投资者, 骗取投资者的信任。而经营者这种操纵利润的行为严重时会侵蚀资本, 这无疑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使其为降低损失不得不发生代理成本。这些代理成本会成为企业价值的抵减因素, 企业价值抵减会影响投资者的财富。因此,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 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都不能协调双方利益冲突。若以EVA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评价经营者业绩的指标则是会计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后的余额, 这就使得经营者更加注重资本维护, 促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协调一致, 从而降低代理成本,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为实现相关者的共同目标提供了保障。现代企业理论认为, 企业是一种法律形式的虚构物。因而所谓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实际上是形成企业的各个契约人所追求的目标。EVA扣除了包括留存收益在内的所有资本的成本, 反映的是一种真实的利润。它的持续增长并达到最大化, 可使企业真正拥有更多的财富, 从而为实现相关者的共同目标提供了保障, 而且由于EVA是可以可靠计量的, 不同于理论上可行但不能准确计量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 因此在实际中是可行的。

适用范围更广。目前已述及, 在我国企业中, 上市公司只占有极少部分, 把财务管理目标定义为股东财富最大化, 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是不合适的。也就是说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的适用范围很窄。与之相比, EVA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适用范围较广, 无论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可采用, 因为计算EVA所用的数据在任何企业都可以被准确提供。

转型引发企业经营环境变化 篇4

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

产业结构升级对沿海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外迁会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长期的,因为这些地区仍具备劳动密集产业的生存发展条件,更具备劳动密集产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广东一直主动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井在市场推动下有序进行。2008年以来,广东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被自然淘汰一批,两年来在“双转移”战略实施过程中转移一批,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升级一批。现存企业的基础较好,卖力较强,能够承受得住一定程度的经营成本上升的冲击。此外,广东经过多年培育起来的产业链条和市场优势、区域品牌等产业环境条件,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其他区域所不能比的经营要素。因此可以断定,产业结构升级不会带来恐慌性外迁潮。

一直以来,广东稳定的资方强、劳方弱的关系以及劳动力资源价格比较优势,成为各类企业选择投资广东的重要条件。随着劳资关系的变化,以及劳动力价格上升引起的比较优势的下降,广东投资发展环境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导致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成本上升,处于利润下降的状态。

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双转移”政策引导下将加快转移的速度,同时,也会加快企业通过创新实现技术转型升级。在企业尝试技术转型的时候,也会有一些企业完成不了技术创新,加快将工厂向生产要素更廉价的西部和北部迁移。此与同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处于行业龙头地位、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状况与对较好的企业,将密集促进行业内企业兼并与重组,从而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和转型升级速度。

从投资环境来看,工资成水是投资选择区域的重要条件。随着国内各省市特别是沿海地区劳动力薪酬和待遇不断提高,广东特别是珠三角不会因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而降低区域投资优势条件。另一方而,由于劳动力成本相差不多,部分企业的外迁,是出于国内市场布局的需要。所以,随着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外迁,实际上是为较高端产业的发展腾出更大的空间。

工资成本呈上升态势

经济发展区域的员工工资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只是不同地区的政策导向不同,对分配机制的调整速度和水平也有所不同。珠三角和长三角是我国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两大经济带。长三角在发展过程中,对珠三角的熟练劳动力争夺引起珠三角劳动力市场的不平衡。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长三角的企业纷纷以高工资为“诱饵”,到珠三角“挖”技能熟练工人,仅2006年,广东的外来务工者流失率就超过70%,其中来自长三角的竞争为最主要的原因。从前几年看,广东在工人工资水平提高的速度、工人待遇条件改善方面与长三角地区比出现了一定的差距,但近年来这种差距正逐步缩小。

事实上,广东从1994年开始确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从1994~2006年,已经7次提高最低工资。2010年5月1日起,广东再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升幅超过20%。广东在制定标准时,会与北京、上海以及其他长三角城市进行比照,从而确定合理的标准和范围。

沿海地区多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有效地化解了企业成本上升所形成矛盾,释放了矛盾激化积累的力量。随着长三角产业成熟度提高,争夺珠三角技能型劳动力资源有所放缓,劳动力工资被市场竞争再次抬高的力量不明显。因此,企业不需要对未来技能型劳动力薪酬提高有所顾虑。从2010年5月开始执行的最低工资标准看,调整后,广州最低工资标准为1030元/月,东莞920元/月,惠州810元/月,高于北京、江苏省,略低于浙江(杭州的最低工资标准为1100元/月)。可见,广东劳动力工资水平基本与主要经济区域特别是长三角持平。

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国内任何一个经济发达区单独较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的可能性不大。企业已经看到了这一点。目前,大部分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消化2010年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所带来的成本提高上。

企业要构建新的价值观

根据亚洲四小龙的经验,经济转型期会出现“涨薪潮”,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压力,从而对企业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形成倒逼机制。一方面转移,一方面升级,两者要同步推进,成为企业的基本对策。这一过程大概持续10年左右时间。台湾的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电子产业、生物医疗以及其他高附加值产业;同时,企业大举迁向大陆和东南亚。香港在内地改革开放开始后,与内地间逐渐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本地经济朝着高增值方向发展,并快速转变为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体。新加坡则提出“产业高端环节战略”,淘汰传统低端产业,把它们转移到亚洲邻国,而在本土集中发展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

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将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引起劳资关系和企业价值观的重大变化,改变企业主在收入分配博弈中的优势地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对企业家的价值观和信心的冲击,冲击的焦点主要有两点:一是管理水平和能力,二是由管理水平和能力引发的企业家与员工不同价值观的冲突。

借鉴亚洲四小龙的经验,企业在转型期要特别重视把握战略方向,特别重视处理好企业与社会和关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重视经济转型期的战略管理从长期看,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是企业的战略方向。外向型企业要找准产业定位,从劳动密集为主的产业环节中跳出来,选择政府支持的战略性产业,塑造良好环境,通过渐进性创新或突破性创新,形成创新技术,进入新的高技术产业环节。要提高企业劳动力中的高端技能型劳动力的比例,通过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进入国际产业链的中高端。

调整自身的社会责任企业要与时俱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就要求企业不能仅以利润最大化为自己唯一的目标,还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其他社会利益,包括消费者利益、职工利益、环境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等。

企业并购双方财务变化分析 篇5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净现值,股价

并购 (M&A) 是兼并 (M erger) 与收购 (A cquisition) 的简称, 企业并购概念是在1990年以后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现象的出现逐渐流行开来的。按企业的成长方式划分, 企业并购可以分为横向并购, 纵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三种类型。企业并购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投资行为, 追求利润是投资者的原始动力和出发点。一个成功的企业并购活动, 可产生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进入新的行业或新的市场等多种协同效应。因此, 一项企业并购活动, 不仅要考虑操作上的可行性,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经济上的合理性。企业并购的财务分析涉及企业价值评估、并购价格确定、并购后双方企业财务变化等内容。本文着重从企业并购后双方企业财务变化方面进行讨论, 并对并购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企业并购后双方的财务变化

1、计算并购方的净现值

并购方的净现值=并购方愿意接受的最高价格-收购价格=并购引起的企业价值的增加量-收购价格

并购方的净现值是反映并购能使并购方企业净增加多少价值的指标。只有当这一净现值为正值时, 对并购方来说此并购方案才是可取的, 净现值越大, 对并购方越有利。

被并购方的净现值=并购价格-被并购企业并购前的价值=并购价格-被并购企业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

对于被并购方来说, 只有被并购方的净现值大于零, 才能说明被并购方出售自己的方案是可行的。

2、并购后每股盈利的变化

在双方都是股份制企业的情况下, 并购对双方每股盈利产生着重要影响。双方都应要求并购后自己的每股盈利增加。

假定企业A并购前的股票市价为每股80元, 企业B的股票市场价格为每股50元。现在企业A要收购企业B的股票, 为了实现收购, 必须付出高于企业目前价格的价格, 假定为每股56元, 则股票交换比例为0.7 (56/80) 。下面分析这一价格对双方每股盈利的影响, 包括并购后初期的每股盈利和并购后较长时期的每股盈利。

(1) 并购后初期的盈利

假定企业A和B并购前的财务指标如表1所示。

企业A必须发行14000股 (20000 0.7) 股票, 将企业B的20000股收购下来, 收购成功后, 企业A的发行在外股票为134000股 (120000+14000) 。在并购初期, 假定两家企业的盈利数未变化, 并购后普通股股东可得到的盈利数量为580000元, 企业A的每股盈利就等于4.33 (580000/134000) 元。企业A盈利水平上升而企业B的盈利水平下降。由于企业A与企业B的股票交换比例为1:0.7, 所以, 企业B原股东与并购前相比, 实际每股盈利下降到3.03元 (4.33 0.7) 。因此, 并购后企业A的每股盈利从4元上升至4.33元, 企业B的每股盈利从5元下降到3.03元。

这一结果的产生, 究其原因, 是由于企业A的市盈率高于付给企业B的市盈率造成的。企业A的市盈率为20, 付给对方市盈率为11.2 (56/5) 。当情况相反时, 即企业A付给企业B的市盈率高于企业A的市盈率, 则会导致相反的结果。例如企业A以每股125元价格收购, 则双方股票交换率为1.5625∶1 (125∶80) , 企业A需发行新股31250股 (1.5625 20000) , 则并购后股票总数为151250股 (120000+31250) 。据此计算, 并购后企业A的每股盈利为3.83元 (580000/151250) ;企业B原股东的每股盈利为5.99元 (3.83 1.5625) 。因此, 并购后, 企业A的每股盈利从4元下降到3.83元, 而企业B的每股盈利从5元上升到5.99元。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如果收购企业的市盈率大于付给被收购企业的市盈率, 则收购企业的每股盈利增加, 被收购企业的每股盈利减少。反之, 若收购企业市盈率小于付给被收购企业的市盈率, 则前者每股盈利减少, 后者每股盈利增加。除了市盈率这一影响因素外, 收购企业和被收购企业盈利额的差别也是影响并购后双方每股盈利的重要因素。如被并购方企业的盈利额相对于并购方企业盈利越大, 并购方企业每股盈利就会增加得越多。

(2) 并购后每股盈利的长期变动

对于这一并购方案来说, 有时企业并购后, 初期的每股盈利虽然比并购前减少了, 但从长期来看, 却会超过并购前的水平, 这种并购方案仍是可接受的。只要并购后的企业每股盈利的增长速度能超过并购前并购方企业的每股盈利增长速度, 并购后并购方企业的每股盈利就回逐年增加, 最终超过并购前的每股盈利。假定并购方企业A仍旧按照1.5625∶1的比率换取被并购方企业B的全部股票。如果企业A不并购, 每年的盈利将按照5%的速度增长;如果并购了企业B, 总盈利则按8%的速度增长。这样, 可计算并购后5年内企业A每股盈利的变化, 如表2所示。

(注:a按增长率5%计算;b按发行在外股票数120000计算;c按增长率8%计算;d按发行在外股票数151250 (200001.5625+120000) 计算。)

因此, 按照1.5625∶1的比率交换企业B的股票, 尽管并购初期企业A的每股盈利会下降, 但第二年就会超过其初期盈利, 以后逐年增加。由此说明, 对于A来说, 这一并购方案仍是可行的。

以上从现金流量和每股盈利两个财务指标出发, 分析了并购对双方的影响。并购方的净现值可以反映并购的长期效益, 而每股盈利只能反映企业并购后当年的即时效益, 因此还要分析并购对以后若干年可能发生的影响。实际中, 这两个指标通常是同时使用的。分析净现值, 可以使并购方了解并购能否带来长期效益;分析长期盈利变动, 可以使其了解长期效益取得需要的时间。

3、并购对每股价格的影响

显然, 只有并购后股票价格得以提高, 并购双方才会对并购方案采取认可态度。假定并购前企业A的股票市价为80元, 企业B的股票市价为50元, 企业A以高于企业B股票市价的价格, 即56元收购, 这样, 企业B首先从收购中获得股价上升的好处。下面分析此项收购对企业A的股票价格的影响。假定企业A和企业B并购前的有关财务数据如表1所示。并购企业A的市盈率保持不变, 则并购后的企业有关财务指标如表3所示。

因此, 通过并购, 企业A的每股赢利从4元上升到4.33元, 股票价格从80元上升到86.60元。

上例中, 并购后双方的股票价格都得以提高, 其原因主要是公众对并购后企业的心理预期因素, 即对企业发展仍抱有乐观态度, 致使并购后企业的市盈率仍能维持在企业A并购前的水平上。反之如果市盈率下降, 则股票价格也随之下跌。

在并购的企业财务分析中包含着许多不确定因素, 许多量化指标是随着市场环境、企业经营状况、公众心理因素等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过财务分析, 可对并购方案的可能效果进行相对科学、准确的评价和预测, 从而为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企业并购后的整合

企业在实施并购战略之后能否取得真正的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并购后的企业整合运营状况。也就是说, 当进攻性企业完成收购时, 它只是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而后, 如何保持被并购企业与收购企业在经营战略和管理体制上的一致性, 如何对被并购企业的人事安排作出调整以及如何进行财务会计重整与生产资料重组, 都需要并购企业在日后的经营中逐步实现和完成。

1、企业整合

在并购计划完成之后, 并购企业只有将被收购方的发展轨迹纳入自己的整体经营战略, 取得协同效应, 才能发挥出“1+1>2”的整合效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权流动必然要突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 但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既有体制下, 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并购其难点不在于能否实现形式上的并购, 而在于并购后的管理和控制。即使是同行业、同地区的企业并购, 制度整合与管理共融都是决定并购各方业绩的关键。因此, 企业应有效地利用其拥有和购买的生产要素, 避免在重整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整合风险。并购后企业的资产调整要与相应的管理制度相配合, 在制度整合中, 既需要把握好整合的度, 也必须考虑管理环境差异, 需要通过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安排, 明确划分个人与各管理层次的边界, 避免内部过度竞争的边界摩擦而引起不协作的非效率现象;并购后的企业同样面临文化整合和被并购企业的人才稳定和激励问题, 并购后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沟通渠道留住有用人才, 稳固被并购企业原有的销售网络和客户, 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些无形资产, 这必将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2、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并购是企业外部资本运营,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 在扩张中实现规模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大企业具有小企业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但是, 搞好大型企业要注意其内涵, 重要的是提高其技术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而不是简单地追求规模扩张。如果企业过分强调规模扩张, 大量新建或并购企业, 而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没有得到相应改进的话, 必然导致企业链条过长, 管理成本加大, 形成“规模不经济”现象。因此, 就我国现阶段而言, 并购并非是所有产业中企业的共同行为。只有通过并购使企业规模达到适度、使成本达到均衡的企业, 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较好地存活下来。

不可否认, 并购是企业占领市场的一条捷径, 它与新建企业相比占有明显优势。但并购后的整合运营却是不容忽略的, 当一个完全独立的企业进入另一个企业之时, 难免会产生“抗体”, 如何尽快消除对抗因素, 使之迅速融合, 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1]乔梁:规模经济论[M].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2]郭永清:企业兼并与收购实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3]王君彩、刘红霞:企业购并的成本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 2002 (1) .

高校财务报表变化分析及相关建议 篇6

一、财务报表框架的变化

1998年《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下的财务报表框架,包括两张主表和一张明细表;新制度下的高校财务报表框架,包括三张主表和一份附注,如表1所示。新制度下的高校财务报表框架,既反映了高校在月末、季末、年末等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以及在某一会计期间内高校各项收入、支出和结转结余情况;又通过新增报表及附表反映了高校某一会计年度内各类资金的收支、结转及结余情况,规范了通过附注至少应当披露的内容。

二、财务报表编制范围的变化

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当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纳入学校财务报表反映。对于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应当加总计入本表的相应项目;涉及高等学校内部往来款项的,应当予以抵销处理。对于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收入和支出,应当按照收入、支出相抵后的净额加总计入本表中的其他收入项目”“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本制度的规定至少按月并入本科目及其他相关科目反映”。因此,高校财务报表的编制范围,应明确界定为高校法人主体下的会计大账、基建财务和所有校内独立核算的非独立法人单位。高校根据制度规定编制并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反映的是法人主体下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明确了基建账务和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纳入财务报表反映的方式。基建账务,通过并入会计大账核算并直接在财务报表中反映。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通过加总方式纳入财务报表反映;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加总计入财务报表相应项目,其中涉及内部往来款项的,在加总计入财务报表时应予以抵销处理;收入和支出,按照收支相抵后的净额加总计入财务报表中的“其他收入”项目。

三、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高校法人主体下月末、季末或年末等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等财务状况的主要会计报表。将符合会计确认的资产、负债、净资产科目,根据三者间所反映的会计恒等式,分为“资产”和“负债及净资产”两大区块,有助于报表使用者理解高校法人主体下特定日期的静态状况。

(一)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变化。

(1)资产类项目,按照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别,在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类别下进一步按性质列示;形成资产内部的平衡等式,资产=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2)负债类项目,按照债务性质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大类别,在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类别下进一步按性质列示;形成负债内部的平衡等式,负债=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3)净资产类项目,按照其性质和用途,按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项列示。

资产负债表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调整原有人为形成的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理论平衡关系;新制度将有预算安排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客观地列入净资产中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将内部借款、债务资金和融资租赁等方式下无预算安排形成的资产,真实地列入相应的债务反映;实际的关系式相应变化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非流动资产基金+累计折旧+累计摊销。

(二)资产类项目的变化。

1. 项目名称不变,增加反映内容。

(1)“货币资金”项目,在反映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期末余额合计的基础上,增加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的期末余额;更加符合某一时点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有余额的实际。(2)“存货”项目,既反映“材料”项目原有内容,又调整增加反映期末为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耗用而储存的各种燃料、包装物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动植物等的实际成本;更加符合高校经济活动中存货种类繁多的特点和实际。

2. 项目取消,分设新项目反映。

(1)取消原“应收及暂付款项目”中,分设“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项目。通过“应收账款”项目反映期末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余额,“预付账款”项目反映期末预付给商品或者劳务供应单位的款项,“其他应收款”项目反映期末尚未收回的其他应收款余额。按照应收款项的种类分设项目,有助于高校加强各类应收款项的管理。(2)取消原“对外投资”项目,分设“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项目。通过“短期投资”项目反映期末持有的短期投资和将于1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额,“长期投资”项目反映持有时间超过1年的股权和债权性质的投资;按照投资期限长短和资产的流动性,将“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项目,分别划分到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中。

3. 项目保留,新设项目补充反映。

(1)原“固定资产”项目,调整为“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原价”和“累计折旧”项目,分别反映期末各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原价及累计折旧;更加全面真实完整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使用情况和账面价值,有利于加强资产的管理、更新和使用。(2)原“无形资产”项目,调整为“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原价”和“累计摊销”项目,分别反映期末持有的各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原价和累计摊销;有利于促进高校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

4. 项目新增,反映内容新增。

(1)新增“在建工程”项目,反映期末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所有在建工程、包含基建账务的在建工程发生的实际成本。(2)新增“待处置资产损溢”项目,反映期末待处置资产的价值及处置损溢。

除以上项目外,“应收票据”项目及反映内容无变化。

(三)负债类项目的变化。

1. 项目取消,分设新项目反映。

(1)取消原“借入款项”项目,分设“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和“其他流动负债”项目。通过“短期借款”项目反映借入的期限在1年或1年内的各种借款,“长期借款”项目反映借入的期限超过1年的各项借款本金,“其他流动负债”项目反映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流动负债,如承担的将于1年或1年内偿还的长期负债、长期应付款。按照债务期限长短,分别划分到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中,有助于高校加强债务及风险管理、及时筹措资金归还到期或短期内即将到期债务。(2)取消原“应付及暂存款”项目,分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项目。通过“应付账款”项目反映期末尚未支付的应付账款的金额,“预收账款”项目反映期末按合同规定预收但尚未实际结算的款项,“其他应付款”项目反映期末应付未付的其他各项应付及暂收款项。

2. 项目新增,反映内容新增。

(1)新增“应缴国库款”项目,反映按规定应缴入国库除应缴税费以外的款项。(2)新增“应付职工薪酬”项目,反映按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各种薪酬。(3)新增“长期应付款”项目,反映发生的偿还期限超过1年的各种应付款项。

除以上项目外,“应付票据”“应缴财政专户款”和“应缴税费”项目及反映内容无变化。

(四)净资产类项目的变化。

1. 项目取消,新设项目反映。

(1)取消原“固定基金”项目,新设“非流动资产基金”项目,反映有预算资金安排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非流动资产期末占用的金额;本项目不包含无预算资金安排形成的各类非流动资产期末占用的金额,如基建投资借款、校内借款和融资租赁分期未付款的非流动资产占用;净资产项目所包含的内容,符合其定义和性质;有助于区分和管理预算安排资金及债务资金形成的资产。(2)取消“未完项目收支差额”项目,新设“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转”项目。通过“财政补助结转”项目反映滚存的财政补助结转资金,“财政补助结余”项目反映滚存的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余资金,“非财政补助结转”项目反映滚存的非财政补助专项结转资金。分别资金来源反映其相应的结转和结余情况,有利于加强各类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2. 项目保留,并入新设项目。

原“经营结余”项目保留,新设“事业结余”项目;新设“非财政补助结余”项目反映两者合计额,即反映自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实现的非财政补助结余或亏损额。

除以上项目外,“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项目及反映内容无变化。

新会计制度下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价不再完全反映原价,还反映原价减去折旧和摊销后的净额填列账面价值。高校从财政、金融机构或其他单位借入尚未归还的各类借款,不再笼统地反映,而是分别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和其他流动负债分别反映。资产负债表的以上变化,更加有助于了解并理解报表所反映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避免误解误读带来的错误理解。

四、收入支出表的变化

收入支出表,是反映高校法人主体下在一定时期内如月份、季度或年度等的收入、支出和结转结余情况的会计报表。它将符合会计确认的收入、支出、净资产科目,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分为“财政补助资金”和“非财政补助资金”两大类别,分别反映财政补助收支结转、非财政补助收支结转结余情况;有助于报表使用者理解高校法人主体下特定期间的收支动态情况及变化,了解高校资金的来源、构成和使用情况。

(一)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变化。

收入支出表采用多步式结构,分步计算高校的收支与结转结余及其分配(或弥补亏损)情况。对于财政补助资金,以财政补助收入为基础,减去事业支出中的财政补助支出部分,计算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对于非财政补助资金事业收支部分,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事业类收入为基础,减去事业支出中的非财政补助支出部分、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其他支出等事业类支出,计算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中的事业结转结余;对于已完成项目的事业结余,缴回拨款单位的,减少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留归高校使用的,转入事业基金。对于非财政补助资金经营收支部分,以经营收入为基础,减去经营支出,计算经营亏损或结余;以经营亏损或结余减去弥补以前年度经营亏损为基础,减去应缴企业所得税和提取专用基金,计算出转入事业基金。

(二)收入支出表的项目变化。

(1)收入类项目,主要按经费来源分类列示,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项目。财政补助收入中,分别教育补助收入、科研补助收入和其他补助收入反映;事业收入中,分别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反映。(2)支出类项目,与收入类项目相对应,包括财政补助支出和非财政补助支出,其中非财政补助支出下设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其他支出等项目。对于财政补助支出和非财政补助支出中的事业支出部分,设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分别反映。(3)结转结余类项目,分别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事业结转结余、经营结转结余分别列示。

收入支出表采用的多步式、按资金来源分别列示并反映的变化,既有利于按资源来源分析各类资金的收支结余,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加强资金管理与使用。

五、新增报表及附注

新增主表即高校03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直观地反映高校法人主体下在一定时期内如月份、季度或年度等的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有助于财政及上级部门加强对高校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监督和分析考核,有助于高校加强财政资金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管理。

新增报表附注,是对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等报表主表、所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附注中明确要求列示高校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声明;高校整体而非高校事业的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说明;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及内部往来款项抵销处理加总计入资产负债表的情况,收支及收支相抵后的净额并入收入支出表的情况;报表中所列示重要项目的主要构成、增减变动情况说明;重要资产处置情况说明;重大投资、借款活动说明。通过报表附注的文字说明,以统计资料或定性信息为辅助,既弥补财务报表定量信息的不足,又能全面完整地反映高校法人主体下的相关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高校的财务状况、收支结余和成本费用情况,从而正确评价高校,做出恰当决策。

六、完善高校财务报表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资产负债表的建议。

“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应当将无预算安排形成的资产单独反映,即由内部借款、债务资金和融资租赁等方式形成的资产,通过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下设其中项或资产负债表外以补充信息反映,真实地反映此类资产和相应的债务。“其他流动负债”的反映,应当将高校承担的将于1年或1年内偿还的长期负债、长期应付款分别单独反映,通过其他流动负债下设其中项或资产负债表外以补充信息反映,准确地反映高校将于短期内筹集资金并偿还的债务。

(二)完善收入支出表的建议。

调整多步式分类列示,将报表中按收入、支出和结转结余的多步式结构,调整为按经费来源分收支结转结余分别列示,即以收入减去支出计算结转结余,以更清晰地反映各类资金收支情况。收入分为财政补助收入、非财政补助收入和经营收入,非财政补助收入下设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项目。支出相应分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补助支出和经营支出,非财政补助支出下设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其他支出等项目。结转结余分为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经营结转结余。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以财政补助收入减去事业支出中财政补助支出部分计算;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以非财政补助收入减去非财政补助支出计算;经营结转结余,以经营收入减去经营支出计算。

(三)完善支出与成本费用调节表的建议。

完善报表有关的成本费用项目,应当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有关费用按照用途归集的分类一致,分为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和其他费用。成本费用的计算,应当以除经营支出以外的其他所有支出为基数,减去与支出归集相应的资本性支出,加上与支出归集相应的本年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

参考文献

[1]龙素英.高校成本核算探讨[J].商业会计,2014,(10).

如何应对营销环境变化 篇7

关键词:营销环境,SWOT分析,PESTEL分析

一、市场营销环境的含义与特点

(一) 市场营销环境的含义。

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企业营销战略和营销活动相关的影响企业计划与盈利的各个因素的集合, 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国际的文化交流、企业的竞争、政治法律的颁布而不断变化的。市场营销环境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合作者, 一个具有优秀文化底蕴的企业可以影响市场环境的变化, 同时营销环境的变化也会给企业带来机遇与挑战, 两者合作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市场营销环境对于企业的影响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 而是各因素相互作用与制衡才能真正地决定企业的命运。通常情况来说, 市场营销环境由微观环境要素和宏观环境要素两部分组成。微观环境包括渠道商、客户、竞争者、企业自身和社会公众, 是企业运营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宏观环境包括政治法律、人口、经济、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及区域变化, 是影响企业市场延伸与扩大的间接因素。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相互合作, 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与战略目标, 进而影响企业采取相应的营销活动。

(二) 市场营销环境的特点。

市场营销环境是由不断变化的复杂的因素形成的组合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客观性。

企业在社会上生存与发展一定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即使有些企业在特殊情况下选择“闭关锁国”, 亦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的“诱惑”与“挑衅”。企业领导者必须了解到这个特点, 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面临营销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2、相关性。

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由不同因素组成的复杂多变的整体, 这个整体中的各因素可以相互控制、相互调节、相互依存。企业所在的环境不是一直只有一个因素, 也不是长期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而是受一系列有关联的因素影响。企业市场开拓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特点。市场开拓不仅需要企业本身具有强大的财团支持, 而且受竞争者和区域文化、消费群体、品牌效应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3、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指的是不同的企业面对相同的环境所做出的决策也不尽相同, 不同的企业在同一时刻也不一定受相同的环境影响。每个人受国家、民族、区域的影响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更何况现在的国际环境不断地鼓励不同国度的人相互交流学习, 在经济、政治、法律、自然地理环境等影响下生活习惯成立方次变化。面对这样的差异, 企业必须划分不同的客户群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激烈高强度竞争的环境中屹立不倒。

4、变化性。

营销环境是企业做出决策的前提条件, 只有对市场营销环境做出详细的调查与预测才能够确定营销活动、组织目标、战略目标。但是市场营销环境是随着科技进步、国际关系、政治法律、自然因素、企业经营情况等条件不断变化的, 这种变化可分为内在变化和外在变化。内在变化指的是企业本身的变化, 例如资金周转情况、品牌经营效果、管理层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等因素。外在变化指不受企业控制的其他因素。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性也体现在作用时间长短上的不同, 这种变化跳跃性强。

5、不可控制性。

企业所面临的营销环境不受企业本身条件的影响, 特别是宏观环境。现在的交通便利, 国际交流频繁, 人口变动加快, 社会文化习惯也在不断地改变, 这些都不是一个企业所能控制的。除此之外, 一个国家政治法律的颁布时期、人口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有可能给不同的企业带来外在的机遇与威胁。

6、局限性。

营销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限制,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一直受外在环境的影响, 有些外在因素对企业的作用是负相关的, 对企业的影响小, 甚至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丝毫的影响。企业本身的优势可以规避宏观环境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外在环境与企业成为两个不相关的整体。

二、营销环境分析模型

PESTEL分析模型和SWOT分析模型是企业常用的基本模型, 企业通过对各地区的调查研究, 划分成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而确立相应的分析模型。

(一) PESTEL分析模型。

这个模型分析的主要是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法律。这几个因素是影响企业获利和存活的首要外在因素, 企业只有正确掌握了解这些外在条件, 才能够使企业有正确的走向。

(二) SWOT分析模型。

这个模型又称为态势分析模型, 主要分析的是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运用企业本身的优势去抓住外部机会, 规避外部威胁, 同时, 通过外部机会去减少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

三、营销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一) 营销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

营销环境与企业生存息息相关, 企业掌握市场动态, 了解国家法律法规, 随时关注竞争者的信息, 同时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比竞争者更好地服务社会, 满足顾客需求就可以在国际大环境中生存, 拥有一定的市场地位。

1、经济机会。

在我国改变经济政策之前, 一直在国内发展, 资金受限, 不能更好地利用智慧去研究新产品, 科技水平一直维持原状, 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 全面小康遥遥无期。而今, 我国已成功地加入WTO, 大量的资金注入我国企业, 使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 而且各企业对于目标市场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 对国际市场逐步涉足渗入, 吸引更多的顾客, 开拓更大的市场。

2、市场机会。

市场在不断地扩大, 需求呈现多元化, 企业可以研发新的产品提升竞争力, 延伸产品生命周期, 吸引老顾客的注意力, 减少购买周期, 同时可以利用广告、报纸、杂志等宣传企业, 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的产品、文化, 使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更大范围的传播。企业可以引导顾客需求, 让顾客意识到自己的潜在需求, 增加市场的覆盖面积。销售部门制定计划, 组织销售活动, 减少企业的产品循环周期。

3、人才机会。

在国际市场环境下, 国家更注重人才的培养, 挑选优秀人才去学习了解掌握外国的知识文化, 学成之后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做贡献。各个企业也把人才看成重中之重, 不断支持员工去自修, 争取为公司的经营提供更多的帮助。企业可以聘用外国公民为员工, 进一步将外国的组织机构和文化与我国的结合, 形成新的体系, 迎合现代人的需求。

4、技术机会。

从国际环境变化之后, 各国对于基本的技术已经普及, 各企业通过引进研究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减少研究成本, 提升竞争力。手机现在成为大众产品就是一种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现在的手机不仅仅能作为通话的工具, 也可以上网了解最新的国际动态, 查询需要的信息。如果没有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就不会有现在的环境一体化, 随时掌握最新信息。因为技术的进步, 我国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 对自然灾害能够提前观测, 自然环境得到改善, 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二) 营销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威胁。

营销环境的变化可以使企业遭到毁灭性打击。至今为止, 不可计量的企业因为难以面对环境的变化而消失, 也有一些企业因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存活数百年之久, 最后形成品牌, 备受大众的关注。为了更好地面对可能的困难, 企业必须对环境有一定的关注, 预先制定相应措施, 力图减小威胁, 以免在环境改变之时措手不及。

1、风险问题。

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 大量的仿制品出现, 影响市场稳定发展, 造成市场混乱, 有些企业辛苦投入大量资金才获取的研究成果被竞争者简单的窃取, 以低质量低价格投入市场, 占据市场, 影响企业的品牌, 降低企业的收益率。此外, 小企业受宏观环境影响严重, 如果没有适应市场环境, 可能一夜之间就在社会大环境中消失, 大企业也可能因为一时的决策失误而陷入困境, 资金周转困难, 最后只能清产或负债累累。

2、人际关系问题。

在商界就像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商场没有永远的敌人, 亦没有永远的战友。人际关系混杂, 在交往的过程中最注重的是利益关系, 这样的合作不能取得最大的收益, 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将合作者推向竞争对手。竞争对手之间的较量也会引起价格战, 市场价格跌宕起伏, 严重影响企业的利益。

3、品牌问题。

品牌经营花费大量流动资金, 品牌的好坏主要由客户的满意度和企业本身的公关环境影响, 一旦企业公关处理的不好就有可能影响企业的形象。企业必须对销售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注重售后服务, 对消费者存在的问题予以重视, 对产品质量要求严格, 不让企业的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是企业建立品牌的第一步。

四、应对营销环境采取的措施

(一) 营销观念转向绿色营销。

科技进步, 经济水平稳步增长, 消费者更注重于健康安全的产品, 即绿色产品。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 正规企业都有安全许可证, 让客户安全放心的消费, 同时产品的介绍中介绍大量的中草药成分或者人类身体所需的常规营养维生素等。基于对社会的责任, 消费者也愿意选择绿色商品, 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一份薄力。

(二) 开发核心产品。

核心产品是企业的心脏, 有了难以被人复制的核心产品, 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企业就可以守住老顾客, 面临外在的威胁时可以使企业本身在波及的范围圈外侧。所以, 企业必须运用高新技术开发核心产品。如加多宝, 在与王老吉的品牌之争中之所以能够获胜, 是因为它有独特的配方, 独特的味道, 受大众的欢迎, 产生了核心竞争力, 这就是核心产品。

(三) 正确认识营销环境。

营销环境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威胁还有机会, 现在有很多大学生返回农村发展就是因为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众所周知, 现在的就业机会越来越严峻, 有些人选择颓废的过完一生, 有些人就很快的适应社会环境, 在这里找到适应的角色, 演一场不一样的人生, 这是一种骄傲。同时, 对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 面对环境的变化, 企业应该辩证的认识环境的变化, 从中找到市场机会,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转变为企业机会。

(四) 建立品牌。

消费者对于生活质量要求随着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品牌已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在特殊的场合需要特定的服饰, 特殊的节日送特定的礼物, 这就体现了品牌的特效, 通过品牌可以判断一个人的眼光, 对别人的尊重程度。品牌可以给顾客一定的信任, 创造更多的收益。建立好的品牌需要企业在款式、质量、性能、售后服务等方面严格把关, 同时在有影响力和相关的传播媒介上投入相应的广告, 以使产品和品牌被更多人了解。通过品牌策略和成熟的营销手段就会占据一定的市场。

(五) 注重关系营销。

经调查研究表明, 企业每年投入到新顾客成本大约为留住现有顾客的5倍, 将注意力放在寻找新顾客固然重要, 但是企业必须注重与老顾客关系的发展。老顾客忠诚度高, 帮助宣传企业的品牌, 提出自己的问题与需求, 给企业带来的是利润和机会。老顾客易于满足, 他们需要的是一份尊重, 只要企业给一点点的好处就可以赢得顾客的忠诚度。企业必须建立顾客信息系统, 动态的关注客户的信息, 按客户对企业的影响力划分不同的层次, 找出客户的抱怨与不满的主要原因妥善处理, 特殊节日回报老顾客的支持。

(六) 正确认识网上交易。

现在的市场是国际市场, 网购成为一种潮流, 企业通过网上交易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淘宝网成立到现在市场占有率快速增长, 每天的货流量均达上亿件, 不仅节约了库存成本, 店面成本, 还成功地走进了消费者心中。上班族、学生、企业工作人员休息的时候就会上淘宝网浏览, 进而刺激需求, 产生购买行为。网上购物讲究的更是诚信, 消费者网购最不放心的是产品的质量, 服务人员的态度, 企业必须认识到售后评价的重要性, 对消费者提出的异议及时解决, 售后态度与售前态度一致才能让消费者信服。

(七) 领导者的决策能力与判断能力。

领导者是企业的重要资源, 领导者的能力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 优秀的领导者, 做事果断、冷静、条理清晰, 面临选择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这种能力是智慧与直觉的结合体。管理者正确认识企业所获取的信息, 及时处理, 做出决策, 面对环境的改变做出衡量与估计预测才能使企业有正确的走向。对此, 作为领导者必须了解企业的现状, 关注国家的政策法规, 对营销环境感知灵敏, 正确做出决策。

参考文献

[1]李福学, 李昌凤, 余序洲, 许以洪.市场营销学 (第二版)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7.

财务环境变化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壮大,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设了分公司以及子公司等。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在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的同时企业有关财务方面的计算更加的困难, 工作量越来越大, 并且管理难度逐渐增加。特别是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发布实施, 合并财务报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准确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 并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1 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概念阐述

关于合并财务报表的概念由《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及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给出了相应的定义, 认为所谓的合并财务报表就是指将企业的集团等级作为单一的企业编制的集团财务报表, 合并财务报表只能是通过母公司控制的所有企业。在我国所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定义其为:合并财务报表指的就是企业集团的财务报表, 其用于反映集团母公司和所有的分公司或子公司整体财务情况、现金流情况以及经营成果等问题。所谓的母公司就是指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子公司的企业集团;所谓的子公司就是指受到母公司控制的企业。新的准则更加强调的是控制方面, 同时是受到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 从此角度来看是和国际方面的准则基本一致的。

合并财务报表能够真正反映出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以及经营的情况和成果等等, 合并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对象一般情况下是由多个法人所构成的会计主体。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单位或者编制主体为母公司, 合并财务报表进行编制时主要是以归入到合并范围企业的单独财务报表作为基础, 同时结合其他方面的资料以权益法作为依据来调整对于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从而将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以及不同子公司之间由于内部交易对于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抵消掉。

合并财务报表可以给财务报告的相关使用人员提供较为准确的有关企业集团整体财务情况、现金流情况以及经营成果方面的会计信息, 从而帮助相关的管理人员做出更加准确的经济决策。通过合并财务报表能够有效避免某些母公司利用所具有的控制关系来主观修饰财务报表的情况发生。

2 新旧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化的问题

2.1 企业合并财务报表范围方面的问题

所谓合并报表的范围并非就是单单指整个公司财务报表间财务的合并, 同时也包括母公司和子公司间财务报表方面的合并, 主要进行合并的内容包括流动资金的合并、经营成果的合并等等。但是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的合并会计报表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 增加了很多特殊目的实体, 这就给合并报表的范围造成了某些混乱。

在新会计准则中并没有对旧有规定中应该归入到合并范围的被投资企业相关规定进行更改, 基本保持了原有内容, 但是新准则对于控制的内涵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说明。新准则重点说明的是对企业实际控制上的意义而并不只是法律层面的控制, 这就使得某方虽然具有形式上的控股权, 但是按照企业相关规定可能并不具有实际控制权, 这就不需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同时, 某方虽然不具有控股权, 但对于投资对象具有实际控制权而且具有一定的控制利益, 此种情况就应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这就给合并报表的范围造成了某些混乱。

2.2 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方法方面的问题

在新会计准则当中, 没有明确指出企业合并最为基本的方法概念, 也没有制定出非常明确的关于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 对于企业合并会计方法当中的购买法以及权益结合法并没有给出较为明确的定义, 所以也就无法按照这些法规条款进行执行。在新的会计准则指导下, 一般情况都是利用购买法对非同一控制的企业进行合并, 而通过权益结合法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进行合并, 但是在新准则下并没有明确规定此两种方法的实际用途, 这也是新会计准则情况下进行合并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2.3 会计政策的统一性问题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大, 越来越多的大企业都成立了相应的分公司或者子公司, 所成立的分公司和子公司常常会制定出自身特有的会计准则。但是分公司和子公司制定的会计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和母公司的会计准则出现某些偏差, 这是现代企业一定要给予重视的问题。新会计准则针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规定, 例如若是分公司或子公司的会计准则于母公司的会计准则出现某些偏离时, 要以母公司的会计准则为主。这种规定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但是并非完全解决了这方面问题,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关政策调整还具有非常大的难度。

3 新旧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化问题的对策

3.1 对于会计合并范围进行明确

(1) 要对企业进行会计合并的范围进行明确: (1) 要明确的内容就是是否要将不具有盈利能力的机构归入到企业的合并范围之内; (2) 要更加明确的是是否要将分公司或子公司归入到合并财务报表的核算范围内, 特别是对那些承担很大债务责任、资金严重亏损的分公司或子公司来说更是要慎重考虑; (3) 要确定对于企业的实际控制标准。新的会计准则并没有对于企业的实际控制标准进行明确、严格的规定, 这就造成了很多企业存在着股权分散方面的问题, 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 所以一定要明确对于企业的实际控制标准, 为推动企业会计工作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3.2 对于会计合并的方法进行完善

新的会计准则并没有对会计合并方法给予明确的规定和说明, 同时不同方法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划分, 这是非常不利于进行会计工作的。所以一定要对会计合并方法进行完善, 同时对于不同会计合并方法进行较为明确的规定和说明。第一方面, 一定要明确的对购买法以及权益结合法进行定义, 确定其相应的具体内涵;第二方面, 要明确的规定这两种方法的使用范围和场合, 因为采用不同的方法会对企业经济效益造成不同的影响和结果。

3.3 制定出统一的会计政策

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 分公司或者子公司的会计政策要最大程度上和母公司政策保持一致, 否则的话要以母公司的会计政策为准。但是此规定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要想落实是非常困难的, 就算是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政策一致进行了相应规定,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是按照子公司的相关规定进行, 这就造成了很大会计政策方面的难题。因此为了制定出统一的会计政策就一定要制定较为严格的执行要求。

第一方面, 制定出统一的标准, 不管是母公司还是分公司或者子公司都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 只要是违反了此标准的规定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第二方面, 要委派专门的人员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对于分公司或子公司严格要求其改变和母公司不符合的政策, 同时在子公司会计工作执行时一定要根据母公司的相关政策执行;

第三方面, 要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知识, 对于那些在会计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准确的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 从而更好的从事本职工作。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能够制定出统一适用的会计政策。

3.4 建立起明确公允价值的方法以及系统

对于那些相对较为活跃的市场报价部分, 要通过搜集和整理历史数据以及市场信息来建立计算机的跟踪系统, 同时要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内容的评估。若是没有能够参考的活跃市场报价情况下, 就需要采用应用计价技术来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可靠依据, 这些工作都需要企业有关部门和财务部门协作完成。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及实施, 合并财务报表具有几方面的问题, 包括:关于合并报表范围方面的问题、关于合并报表方法方面的问题、关于合并会计政策统一性问题等等。现代企业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些问题所在, 并且针对性的进行解决才能更好的促进新旧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的进一步发展, 从而促进我国企业向着更加健康、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企业形式也呈现出了较快的变化, 这就对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方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全新会计准则的发布以及实施, 对于企业财务报表在编制方式以及信息质量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并且制定了区别于旧有方式的新准则。本文主要阐述新旧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化方面的问题, 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希望能够对相应财务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对策

参考文献

[1]陶娟.新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20) :15~17.

[2]刘杰, 张立霞.新旧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相关问题比较研究[J].硅谷, 2009 (01) :28~29.

[3]马俊峰.新旧准则合并财务报表的比较研究[J].商业会计, 2007 (13) :18~19.

[4]王玉琴, 叶飞燕.新旧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差异解读[J].财会月刊, 2014 (23) :58~60.

IT评估与环境变化同步 篇9

企业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基于信息技术对环境所提出的挑战在组织和管理层面的解答,一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代表着企业管理者的希望、梦想和现实。随着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逐步变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将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而绝非一次性的系统实施建设项目。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受到企业员工素质水平、资金持续投入力度、基础数据积累程度及社会环境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优势,就要根据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修正信息系统的目标和要求,通过持续不断的评估和改进,制定相应的推进措施,使信息系统能够适应企业面对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改变,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最大化。

以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完善的电子电器行业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电器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经历了从来料加工、简单装备到不断提升国产化率,乃至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研发力量等一系列的发展过程。由于我国电子电器行业的发展一直和国外客户保持联系,因此,一些新的理念和信息化系统的引入和应用最早也是在电子电器行业,如BPR、MRPII、ERP、PDM等等。我国的电子电器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需要经历以下六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电器行业发展阶段分析

* 简易的装配生产阶段;

* 提高电子电器产品国产化率阶段;

* 扩大电子电器生产规模阶段;

* 提高研发能力、发展核心竞争力阶段;

* 同步开发、协同生产阶段;

* 配件模块化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其工作重点也不同,对于信息化的关注重点也不同:

* 简易的装配生产阶段:在简易装备阶段,企业的管理重点在如何进行市场扩展和如何支持企业的连续生产和发展上。这时候,企业很少使用信息化系统。

* 提高电子电器产品国产化率阶段:在提高电子电器产品国产化率阶段,企业的管理重点逐步由寻找市场、维持企业生存转为逐步提升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上。这一阶段,企业开始加大成本控制力度,并使用以财务软件为主的信息化系统来对企业进行管理。

* 扩大电子电器生产规模阶段:到了扩大电子电器生产规模阶段,也就是电子电器企业规模扩张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企业的关注重点是如何提高生产规模,突破产能瓶颈,以及提高库存周转和交货及时率。这一时期,电子电器企业开始大规模地实施以企业计划控制、资源协调为主的信息化系统。

* 提高研发能力、发展核心竞争力阶段:在电子电器企业发展的第四阶段,企业的关注点开始更加具有针对性,也就是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时期,企业会在原有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应用,如在ERP系统实施的基础上,进行PDM系统的实施和系统集成,从而形成自己在某些关键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 同步开发、协同生产阶段及配件模块化阶段:与第四阶段不同,在电子电器企业发展的第五、第六阶段,企业的关注重点开始由自身转变为关注企业的外部环境和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这一时期,企业开始关注能为协同设计、跨地区信息传递提供支持的信息化系统。

目前我国很多电子电器行业的发展正处于由第四阶段向第五阶段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很多的电子电器企业在第三阶段——扩大生产规模阶段,已经通过实施ERP系统来扩大自身的管控能力和产能,已经进行了部分信息化系统的实施和应用。但是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电子电器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步由成本控制、产能提升向提高研发能力、发展核心竞争力乃至供应链同步开发、协同生产上转移,过去的以生产计划控制为核心的ERP系统正逐步无法满足电子电器行业间同步开发、协同生产的竞争的需要。

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如何进行?是实施新系统还是评估后改进原有系统呢?似乎后者更为可行。

面对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如何进行?是重新根据环境的需要实施新的系统还是基于原有的信息系统对企业现行信息系统进行评估后改进?从企业运营风险和信息化建设风险角度考虑,似乎后者更为可行。

首先,从企业运营风险角度来看,企业面对变化的环境,本来对于市场份额的竞争压力就比较大,如果此时完全放弃原有系统,实施新的系统,企业将会面临短期的信息系统切换成本。这个成本,无论是在企业发展的时间上,还是企业市场份额的跟进上,对于目前处在快变市场环境下的企业来说,都会是非常致命的。

其次,从信息化建设风险角度考虑,企业的每一次的系统实施都无疑是一次“起死回生”。一般情况下,一个核心系统从需求开发到系统上线实施的周期少则1年,多则2~3年乃至更长,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周期越长,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越多,实施所面临的风险也越大。

最后,从某种角度上说,企业采用新的信息化系统的能力取决于企业当前情况下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这就是“路径依赖”。因此,如果脱离了企业现在的信息系统应用情况,贸然实施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系统,对于企业而言,风险极高。

因此,面对新的环境变化,企业需要不断地对自身信息系统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并从企业业务发展需要及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

新环境下,企业信息化评估与持续改进的重点包括评估信息化应用阶段、评估与改进现有系统、规划未来的新系统实施范围等三个方面。

一般情况下,企业对于信息系统使用情况的评估重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评估企业信息化应用阶段

具体来说,在评估企业信息化应用阶段,可以从系统应用、ROI分析、管理提升等三个方面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以此作为下一阶段工作开展的基础。

其中系统应用应根据应用效果及时对系统进行评估,主要评估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 对系统应用现状进行总体评价;

* 根据应用效果,找出成绩和问题;

* 通过问题,制定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在ROI方面,企业实施管理系统后,根据企业实施管理系统后的普遍受益情况(如降低库存资金占用15%~40% 、减少10%~50%的加班工时)对企业实施系统前后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并通过这些量化的ROI分析,找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改进点。

在管理提升方面,要综合考虑企业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后,是否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具体可从企业管理的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 实施了管理信息系统后,是否支持了企业决策层的决策,使企业的决策建立在数据、模型模拟上;

* 是否支持了中层管理者管理幅度的扩大及管理重点地转移;

* 在执行层上,是否提高了执行层的工作效率。

通过上述评估,可以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阶段,拿企业ERP系统应用来说,一般企业的ERP使用阶段可以分为如图2所示的三种。

评估与改进现有系统

在明确了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所处阶段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不同阶段,企业所定义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不同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如根据项目建设前期所建立的可量化的项目建设的目标和成功标准,与项目建设后所取得的成效进行对比,通过量化指标的考核,可以准确地知道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实际应用成效,并将这些成效和企业面临新环境下业务发展的需要进行对比,找出业务发展所需的最为迫切的系统改进点,从而为企业进一步的系统功能增加和完善提供指导意见。

同时,我们在对现有系统进行评估时,经常发现企业在实际评估工作中,往往无法对现有的系统进行准确的评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 无法制定合理的评估标准;

企业对于信息系统的评估一般都是由信息部门自己完成,而信息部门又是这些信息系统的实施者和维护者,因此就会造成信息部门自己评估自己的局面,因此在一些系统评估指标的设计上,难免会有疏漏和不足。

* 主管领导对于评估结果无法做出有效判断。

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是系统的使用者,他们对于信息化系统的了解仅限于与日常工作相关的信息化系统功能、界面友好等方面,而对于系统的安全性能、可扩展性却知之甚少。因此,即便企业的信息化部门对本企业的信息系统做出了评估,面对评估报告,主管领导还是难以从中得出判断。

因此,对于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评估,可以寻求有相关评估经验的第三方进行合作,从而对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情况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企业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规划未来的新系统实施范围

根据企业目前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能力,规划出未来企业可以承受的新系统实施范围。在企业信息化系统能力评估方面,主要对企业信息化整体操作、使用能力进行评估。诺兰根据大量的研究,将西方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即初装阶段、扩展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标准化阶段和信息管理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对于企业整体信息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很多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失败经验表明,脱离企业实际信息能力的信息系统实施成功率极低,或者中途而废,或者仅仅应用了整个系统的某个功能。

对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新变化的研究 篇10

一、对母子公司和控制的含义做出了新规定

1. 扩大了母公司含义的外延。

新准则规定, 母公司是指控制一个或一个以上主体 (含企业、被投资单位中可分割的部分, 以及企业所控制的结构化主体等, 下同) 的主体。原准则规定, 母公司是指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公司的企业。可见, 新准则的规定扩大了母公司的外延, 增加了两项内容:被投资单位中可分割的部分, 以及企业所控制的结构化主体。也就是说, 新准则中的母公司与《公司法》定义的母公司不同, 比《公司法》中的定义外延扩大了。

2. 扩大了子公司含义的外延。

新准则规定, 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主体。原准则中的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企业。将“企业”变为“主体”, 扩大了子公司范围, 将企业外的主体纳入子公司范畴, 如被投资单位中可分割的部分, 以及企业所控制的结构化主体等都可以是子公司。由此可见, 新准则中的子公司外延也较《公司法》定义的扩大了。

3. 扩大了控制所包含的范围。

原准则规定, 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新准则规定, 控制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 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 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相关活动是指对被投资方的回报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通常包括商品或劳务的销售和购买、金融资产的管理、资产的购买和处置、研究与开发活动以及融资活动等。新准则对控制的权力范围比原准则扩大了, 并不局限于决定另一企业财务和经营政策, 明确了通常行使权力的各种相关活动方式。

二、增加或调整合并报表范围的内容

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 这与原来的规定相同, 但新准则对控制的规定有重大变化, 并调整了合并范围。

1.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 (包括母公司所控制的单独主体) 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2.如果母公司是投资性主体, 则母公司应当仅将为其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其他子公司不应当予以合并, 母公司对其他子公司的投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母公司属于投资性主体, 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该公司是以向投资者提供投资管理服务为目的, 从一个或多个投资者处获取资金;②该公司的唯一经营目的, 是通过资本增值、投资收益或两者兼有而让投资者获得回报;③该公司按照公允价值对几乎所有投资的业绩进行考量和评价。

属于投资性主体的母公司要符合下列所有特征:①拥有一个以上投资;②拥有一个以上投资者;③投资者不是该主体的关联方;④其所有者权益以股权或类似权益方式存在。

3.投资性主体的母公司本身不是投资性主体, 则应当将其控制的全部主体, 包括那些通过投资性主体所间接控制的主体, 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4.当母公司由非投资性主体转变为投资性主体时, 除仅将为其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外, 企业自转变日起对其他子公司不再予以合并, 视同在转变日处置子公司但保留剩余股权进行会计处理 (即部分处置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处置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对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 调减资本公积下的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 调减留存收益) 。当母公司由投资性主体转变为非投资性主体时, 应将原未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于转变日纳入合并范围, 原未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在转变日的公允价值视同为购买的交易对价。

三、规范控制内容和行使控制权力的具体行为方式

新准则对控制内容和行为方式进行了全面规范, 这是本次准则修改最重大的地方。

1.增加对投资方控制被投资方相关事实和情况的内容。新准则规定, 判断投资方是否控制被投资方所有的相关事实和情况包括:被投资方的设立目的;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以及如何对相关活动做出决策;投资方享有的权利是否使其目前有能力主导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投资方是否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投资方是否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投资方与其他方的关系。

2.新增对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实质性权利的内容。判断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时, 只考虑与被投资方相关的实质性权利。实质性权利是指持有人在对相关活动进行决策时有实际能力行使的可执行权利。判断一项权利是否为实质性权利, 综合考虑包括权利持有人行使该项权利是否存在财务、价格、条款、机制、信息、运营、法律法规等方面障碍的各种因素;当权利由多方持有或者行权需要多方同意时, 是否存在实际可行的机制使得这些权利持有人在其愿意的情况下能够一致行权;权利持有人能否从行权中获利等。某些情况下, 其他方享有的实质性权利有可能会阻止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控制。实质性权利既包括提出议案以供决策的主动性权利, 也包括对已提出议案作出决策的被动性权利, 但仅享有保护性权利的投资方不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

3.新增对投资方享有现时权力主导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的内容。投资方享有现时权利使其目前有能力主导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 视为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相关活动包括商品或劳务的销售和购买、金融资产的管理、资产的购买和处置、研究与开发活动以及融资活动等。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投资方分别享有能够单方面主导被投资方不同相关活动的现时权利, 能够主导对被投资方回报产生最重大影响活动的一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

4.修改对投资方持有被投资方表决权的内容。投资方持有被投资方半数或以上的表决权, 表明投资方对被投资方拥有权力 (除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能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 , 表现方式为:投资方持有被投资方半数以上的表决权的;投资方持有被投资方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 但通过与其他表决权持有人之间的协议能够控制半数以上表决权的。

投资方持有被投资方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 但考虑下列事实和情况后, 投资方持有的表决权足以使其有能力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 新准则规定为投资方对被投资方拥有权力:①投资方持有的表决权相对于其他投资方持有的表决权份额的大小, 以及其他投资方持有表决权的分散程度;②投资方和其他投资方持有的被投资方的潜在表决权, 如可转换公司债券、可执行认股权证等;③其他合同安排产生的权利;④被投资方以往的表决权行使情况等相关事实和情况。

5.新增投资方单方面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内容。如果投资方难以判断其享有的权利是否足以使其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 则投资方应考虑其具有实际能力以单方面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证据, 从而判断其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投资方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事项:①投资方能否任命或批准被投资方的关键管理人员;②投资方能否出于其自身利益决定或否决被投资方的重大交易;③投资方能否掌控被投资方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成员的任命程序, 或者从其他表决权持有人手中获得代理权;④投资方与被投资方的关键管理人员或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中的多数成员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

6.新增投资方与被投资方存在特殊关系构成权力的内容。新准则规定的特殊关系包括:被投资方的关键管理人员是投资方的现任或前任职工、被投资方的经营依赖于投资方、被投资方活动的重大部分有投资方参与其中或者是以投资方的名义进行、投资方自被投资方承担可变回报的风险或享有可变回报的收益远超过其持有的表决权或其他类似权利的比例等。投资方自被投资方取得的回报可能会随着被投资方业绩而变动的, 视为享有可变回报。投资方应当基于合同安排的实质而非回报的法律形式对回报的可变性进行评价。

四、增加财务报表合并程序的新内容

母公司应当以自身和其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 根据其他有关资料,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这个基本理念与原准则相同, 但新准则增加了如下内容:

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应当将整个企业集团视为一个会计主体, 依据相关企业会计准则的确认、计量和列报要求, 按照统一的会计政策, 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①合并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现金流等项目。②抵销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③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的影响。内部交易表明相关资产发生减值损失的, 应当全额确认该部分损失。④站在企业集团角度对特殊交易事项予以调整。子公司持有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应当视为企业集团的库存股, 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减项, 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以“减:库存股”项目列示。

五、合并具体财务报表内容的新变化

1. 合并资产负债表内容的新变化。

(1) 新准则规范了交叉持股内容。关于子公司持有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规定:子公司持有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视为企业集团的库存股, 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减项, 在所有者权益变动项目以“减:库存股”项目列示。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 比照母公司对子公司股权投资方法, 将长期股权投资与其对应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相互抵销。

(2) 删除了原准则中不属于合并财务报表调整事项的内容:在购买日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大于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享有的份额的差额, 应当在商誉项目列示;商誉发生减值的, 应当按照经减值测试后的余额列示。

(3) 新准则规定, 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债权与债务项目应当相互抵销, 同时抵销相应的减值准备。新准则删除了原准则中规定的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相互抵销后产生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因按集团统一的会计政策不应出现差额, 故删除) 。

(4) 新增加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 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同时调整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及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除外。

(5) 与原准则思维理念相同, 仅在表述中增加“以及业务”的内容: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因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以及业务, 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 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 同时应当对比较报表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整, 视同合并后的报告主体自最终控制方开始控制时点起一直存在。

因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或其他方式增加的子公司以及业务, 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 不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

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处置子公司以及业务, 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 不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

2. 新增加或调整合并利润表的内容。

(1) 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债券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利息收入及其他综合收益等, 应当与其相对应的发行方利息费用相互抵销;子公司当期综合收益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份额, 应当在合并利润表中综合收益总额项目下以“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列示。

(2) 母公司向子公司出售资产所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 应全额抵销“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售资产所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 应按照母公司对该子公司的分配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配抵销。子公司之间出售资产所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 应当按照母公司对出售方子公司的分配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配抵销。

(3) 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的, 其余额冲减少数股东权益。这与原准则的规定不同。原准则规定分两种情况处理:公司章程或协议规定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且少数股东有弥补能力的, 该项余额冲减少数股东权益;公司章程或协议未规定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的, 该项余额冲减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因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以及业务, 在将该子公司以及业务合并当期期初至报告期末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 增加内容:对比较报表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整, 视同合并后的报告主体自最终控制方开始控制时点起一直存在。

(4) 与原准则思维相同仅增加新的“以及业务”“或其他方式”的内容:因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或其他方式增加的子公司以及业务, 应当将该子公司以及业务购买日至报告期末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处置子公司以及业务, 应当将该子公司以及业务期初至处置日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

3. 新增加或调整合并现金流量表的内容。

与原准则对比可看出整体思路无变化, 对内容做了局部修改, 改后内容为:①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当期取得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收到的现金, 应当与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相互抵销。②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当期发生的其他内部交易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应当抵销。

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因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以及业务, 应当将该子公司以及业务合并当期期初至报告期末的现金流量纳入合并现金流量表, 同时应当对比较报表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整, 视同合并后的报告主体自最终控制方开始控制时点起一直存在。

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处置子公司以及业务, 应当将该子公司以及业务期初至处置日的现金流量纳入合并现金流量表。

4. 新增加或调整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

新准则规范了交叉持股的内容:子公司持有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规定:①子公司持有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视为企业集团的库存股, 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减项, 在所有者权益变动项目以“减:库存股”项目列示。②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 比照母公司对子公司股权投资方法, 将长期股权投资与其对应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相互抵销。

六、新增关于特殊交易的会计处理

1.母公司购买子公司少数股东拥有的子公司股权,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 因购买少数股权新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按照新增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 应当调整资本公积 (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 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 调整留存收益。

2.企业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非同一控制下的被投资方实施控制的,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 对于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 应当按照该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 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权益法核算下的其他综合收益等的, 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等应当转为购买日所属当期收益。购买方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其在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产生的相关利得或损失的金额。

3.部分处置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1) 母公司在不丧失控制权的情况下部分处置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 处置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 应当调整资本公积 (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 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 调整留存收益。

(2) 母公司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等原因丧失了对被投资方的控制权的,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对于剩余股权, 应当按照其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 减去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之间的差额, 计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投资收益, 同时冲减商誉。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等, 应当在丧失控制权时转为当期投资收益。

4.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处置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直至丧失控制权的, 如果处置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直至丧失控制权的各项交易属于一揽子交易, 则应当将各项交易作为一项处置子公司并丧失控制权的交易进行会计处理。但是, 在丧失控制权之前每一次处置价款与处置投资对应的享有该子公司净资产份额的差额,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当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 在丧失控制权时一并转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损益。

处置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的各项交易的条款、条件以及经济影响符合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 通常表明应将多次交易事项作为一揽子交易进行会计处理:①这些交易是同时或者在考虑了彼此影响的情况下订立的;②这些交易整体才能达成一项完整的商业结果;③一项交易的发生取决于其他至少一项交易的发生;④一项交易单独考虑时是不经济的, 但是和其他交易一并考虑时是经济的。

5.对于未列举的交易或者事项, 如果站在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角度确认和计量的结果与其所属的母公司或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层面确认和计量的结果不一致, 则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要站在集团角度按照集团统一的会计政策, 对其确认和计量结果予以相应调整。

七、对披露的内容进行了调整

对原准则有关披露的内容全部删除, 新增加了子公司权益的披露, 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该准则财政部已于今年3月14日公布。

八、增加了衔接规定

首次采用新准则的企业, 应当根据新准则的规定对被投资方进行重新评估, 确定其是否应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因首次采用新准则导致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的, 要进行追溯调整 (除追溯调整不切实可行的除外) 。对比较期间已丧失控制权的原子公司, 不再追溯调整。

九、结语

总体感觉, 新准则比原准则的规定更加全面、更加系统, 也更加规范了企业对相关内容的判断标准。但笔者认为, 新准则有关长期股权投资的一些概念, 如母公司、子公司、有关控制的具体规范内容放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更为合适。同时建议大家对比《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进行学习研究, 这样更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规定。

摘要:本文对新修订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中, 较原准则有变化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分析, 以期为实务工作者理解掌握该准则提供参考。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新准则,控制,披露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二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下一篇:无人驾驶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