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技术

2024-09-30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技术(共11篇)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技术 篇1

1 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1.1 水泥质量控制

水泥在使用前, 除应持有生产厂家的合格证外, 还应做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常规检验, 检验合格方可使用。不同品种的水泥要分别存储或堆放, 不得混合使用。大体积混凝土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 降低水化热。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 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

1.2 骨料的质量控制

河砂等天然砂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用砂, 但随着河砂资源的减少和价格的上升, 不少工程已使用山砂和人工砂。用于混凝土的砂料应控制泥和有机质的含量, 进场后应做筛分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有机质含量试验。

普通混凝土宜优先选用细度模数2.4~2.6之间的中砂, 泵送混凝土用砂对0.315mm筛孔的通过量不宜小于15%, 且不大于30%;对0.16m m筛孔的通过量不应小于5%。石子一般选用粒径4.75~40m m的碎石或卵石, 泵送高度超过50mm时, 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25m m;卵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0m m。石子进场后应做压碎值试验、筛分试验、针片状含量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储料场对不同规格、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石子应分别堆放, 并有明显的标示。

1.3 拌和混凝土用水

拌合用水可使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杂质的天然水, 不得使用污水搅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家不提倡使用经沉淀过滤处理的循环洗车废水, 因为其中含有机油、外加剂等各种杂质, 并且含量不确定, 容易使预拌混凝土质量出现难以控制的波动现象。

1.4 外加剂质量控制

外加剂可改善混凝和易性, 调节凝结时间、提高强度、改善耐久性。应根据使用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工艺及气候条件, 结合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 通过试验确定其品种和掺量。低温时产生结晶的外加剂在使用前应采取防冻措施。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家不得直接使用粉状外加剂, 应使用水性外加剂。必须使用粉状外加剂时, 应采取相应的搅拌匀化措施, 并确保计量准确的前提下, 方可使用。监理工程师应对外加剂的选择加以限制, 避免出现品种多而杂的情况。

1.5 掺合料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中掺入掺合料, 可节约水泥, 并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掺合料进场时, 必须具有质量证明书, 按不同品种、等级分别存储在专用的仓罐内, 并做好明显标记, 防止受潮和环境污染。

2 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坍落度的要求, 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难过试配确定, 不得使用经验配合比。试验室应结合原材料实际情况, 确定一个既满足设计要求, 又满足施工要求, 同时经济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 要控制混凝土质量, 最重要的是控制水泥用量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在相同配合比的情况下, 水泥强度等级越高,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越高。水灰比越大, 混凝土的强度越低, 增加用水量混凝土的坍落度是增加了, 但是混凝土的强度也下降了。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应考虑混凝土运输时间、坍落度损失、输送泵的管径、泵送的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弯头设置、泵送设备的技术条件、气温等因素, 必要时应通过试泵送确定。设计出合理的配合比后, 要测定现场砂、石含水率, 将设计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

混凝土原材料的变更将影响混凝土强度, 需要根据原材料的变化, 及时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

3 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控制

1) 混凝土浇筑前, 对有特殊要求、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的结构应要求施工单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监理工程师认真审查方案中的人员组织、混凝土配合比、浇筑方法及养护措施;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部位、后浇带的技术处理措施;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及保湿保温措施;施工机械及材料储备、停水、停电等应急措施;审查模板及其支架的设计计算书、拆除时间及拆除顺序, 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专项控制措施等。并审查钢筋的制作安装方案、钢筋的锚固定位等技术措施。要认真检查模板支撑系统的稳定性, 检查模板、钢筋、预埋件、预留孔洞是否按设计要求施工, 质量是否达到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混凝土运到施工地点后, 首先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 预拌混凝土应检查随车出料单, 对强度等级、出厂时间、坍落度和其他性能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不得使用。预拌混凝土中不得擅自加水。监理工程师要督促试验人员随机见证取样制作混凝土试件。试件的留置数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要留同条件养护试块、拆模试块。2) 浇筑混凝土时, 严格控制浇筑流程。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分层、分块浇筑。对已浇筑的混凝土, 在终凝前进行二次振动, 提高粘结力和抗拉强度, 并减少内部裂缝与气孔, 提高抗裂性。二次振动完成后, 板面要找平, 排除板面多余的水分。若发现局部有漏振及过振情况时, 及时返工进行处理。混凝土浇灌过程中, 监理应实行旁站, 检查混凝土振捣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存在漏振或振动太久的情况, 并随时观察模板及其支架:看是否有变形、漏浆、下沿或扣件松动等异常情况, 如有应立即通知施工单位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并报告总监理工程师, 严重时应马上停止施工。3) 加强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保温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 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温差, 防止表面裂缝。混凝土浇筑后, 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袋等覆盖, 并注意洒水养护, 延长养护时间, 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高温季节泵送时, 宜及时用湿草袋覆盖混凝土, 尤其在中午阳光直射时, 宜加强覆盖养护, 以避免表面快速硬化后, 产生混凝土表面温度和收缩裂缝。在寒冷季节, 混凝土表面应设草帘覆盖保温措施, 以防止寒潮袭击。

4 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验收

混凝土工程完成且质量控制资料齐全后, 监理工程师应根据质量保证资料、混凝土结构实体质量和设计文件、现行《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的规定, 对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评估与验收。

5 结语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 质量监督人员应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并及时对施工现场进行巡视检查、平行检查和旁站监理, 及时发现影响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的问题, 并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 该返工的要彻底返工, 使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自始至终处于受控状态, 才能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

摘要: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结构的安全、可靠度和耐久性方面起着绝对的作用。因此, 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安全,控制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技术 篇2

一、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要点

(1)碾压混凝土所采用的原材料品质应符合相应的要求

(2)凡适用于水工混凝土使用的水泥均可用于碾压混凝土。其品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及部颁标准。

(3)碾压混凝土应选用级配适当、细度模数在2.3~3.0的细骨料(4)选择碾压混凝土粗骨料的级配及最大粒径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一般情况下以80mm为宜。

(5)施工前应做好掺合料料源的调查研究和品质试验。如使用不合标准的活性掺合料,应有试验论证。

二、配合比选定的质量要求

(1)碾压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满足工程设计的各项指标及施工工艺要求。(2)碾压混凝土的调度,以VC值表示,其机口值以5~15s为宜。

(3)碾压混凝土必须掺用粉煤灰或其他活性掺合料。粉煤灰掺量以)30%~60%(重量比)为宜。

(4)碾压混凝土必须掺用外加剂,以满足可碾性、缓凝性及其他特殊要求。

(5)对于大体积建筑物内部的碾压混凝土,其总胶凝材料用量(水泥、粉煤灰或其它有活

3性的材料之和)一般不宜低于130kg/m。

(6)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碾压混凝土的水胶比宜小于0.8

(7)碾压混凝土易产生离析,其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砂率一般比同材料常态混凝土大3%~6%。(8)配合比设计。

三、碾压混凝土拌和的质量控制要点

(1)拌和前应对搅拌设备的各种称量装置进行检定,达到称量精度后,方可投入使用。(2)碾压混凝土应充分搅拌均匀,其投料顺序和拌和时间由现场试验选定。当采用倾翻自落式搅拌机时,拌和时间一般需比常态混凝土延长1min左右。(3)搅拌楼应有快速测定细骨料含水量的装置。

(4)搅拌过程中应经常观察灰浆在搅拌机叶片上粘结情况,若粘结严重,应及时清理。(5)卸料斗之出料口与运输工具之间的落差应尽量缩小,并不宜大于2m。

四、碾压混凝土运输的质量控制要点

(1)适用于运输常态混凝土的机具,一般都适用于碾压混凝土运输,但不得采用溜槽作为直接运输碾压混凝土的机具。

(2)混凝土运输车辆行走的道路必须平整。

(3)运输机具在使用前应进行全面检修和清洗;自卸卡车入仓前应将轮胎清洗干净,并防止将水带入仓内。

(4)在仓面行驶的车辆应尽量避免急刹车、急转弯以及其他有损于混凝土质量的操作。

五、铺筑前准备的质量控制要点

(1)碾压混凝土铺筑前,基岩面上应先浇筑一层常态混凝土。(2)碾压混凝土铺筑用的模板,宜采用悬臂钢模板或其他便于振动碾作业的模板。

六、卸料与摊铺的质量控制要点

(1)碾压混凝土宜均衡、连续地铺筑。铺筑层的高度一般由混凝土的拌制及铺筑能力、温度控制、坝体分块形状和尺寸,细部结构等因素确定。

(2)当采用自卸汽车直接进仓卸料时,宜采用退浇法依次卸料;其摊铺方向一般与坝轴线方向垂直。卸料堆旁出现的分离骨料,应用其他机械或人工将其均匀地摊铺到未碾压的混凝土面上。

(3)严禁不合格的混凝土进入仓内;已进入的应作处理,直到施工监督人员认可后,方可继续进行混凝土铺筑。

(4)碾压混凝土应采用薄层平仓法,平仓厚度宜控制在17~34cm范围,如经试验论证,能保证质量,也可适当放宽。

(5)混凝土应在卸料处就地摊铺开,用平仓机平仓并辅以少量人工拉锹将其摊子。平仓机操作手应按“少刮、浅推、快提、快下”的操作要领进行作业,并避免急转弯。(6)平仓方向的选择,主要以减少分离为原则,避免在行车路线之间造成沟槽。平整过的仓面应平整、无沆洼、高程一致。

(7)碾压混凝土铺筑宜在日平均气温5~25℃条件下进行

七、碾压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

(1)适合于压实堆石的振动碾均可用于碾压混凝土。选择振动碾机型时,应考虑压实效率、外形尺寸、操纵灵活性、监测仪表齐全程度及运行可靠性等因素。(2)在坝体迎水面3m范围区,碾压方向宜与水流方向垂直,其他范围不限。

(3)碾压时,先无振碾压两遍,然后按要求的振动碾压遍数进行碾压;各碾压条带应重叠20cm左右。碾压遍数依振动压实设备的型号和尺寸、碾压层厚度以及混凝土的配比,经现场试验确定,一般情况下有振碾压不少于8遍。

(4)碾压过程中用表面型核子密度仪测得的容重值已达到规定指标时,则表明该部位的混凝土已充分压实,无须再增加压实遍数。

(5)振动碾的行走速度宜采用1km/h左右;如经论证,也可适当提高。(6)混凝土拌和物从拌和到碾压完毕的历时以不超过2h为宜。(7)碾压层的允许间隔时间宜控制在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以内。(8)建筑物边部的碾压混凝土,可采用小型振动碾或振动夯压实。(9)压实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八、缝面处理的质量控制要点

(1)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一般不设纵缝,横缝可采用振动切缝机等造缝。(2)切缝一般采用“先切后碾”,也可“先碾后切”。填缝材料可用0.2mm厚的镀锌铁片或其他材料。

(3)施工缝或冷缝层面必须进行刷毛或冲毛,以清除表面上的乳皮和松动骨料,再辅1.5cm厚、高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砂浆或同强度等级小骨料富配合比的碾压混凝土后,方可摊铺新的混凝土。

(4)刷毛或冲毛时间可依施工季节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等条件,通过试验确定。

(5)冲毛或刷毛的质量标准以清除混凝土表面灰浆和露出石子为准。已处理好的施工缝或冷缝层面应保持洁净和湿润状态,不得有污染、干燥面和积水。

(6)因施工计划、降雨或其他原因而停止铺筑混凝土时,其施工接缝表面应做成斜坡,坡度以采用1:4为宜。

(7)正在铺筑或铺筑完但未到终凝时间的仓面,应防止外来的水流入。

九、异种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要点

(1)在靠近模板、廊道、止水设施和基岩面等处,一般采用常态混凝土。如在靠近模板、廊道处采用碾压混凝土,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mm。

(2)同一仓号内常态混凝土与碾压混凝土的浇筑顺序,可依施工条件而定;但两者必须连续地进行,相接部位的压实工作,必须在先浇的混凝土初凝前完成。

十、养护和防护的质量控制要点

(1)碾压混凝土的铺筑仓面宜保持湿润。

(2)碾压混凝土的养生期应比常态混凝土略长,对于永久暴露面一般应维持3周以上;对于水平施工层面应维持到上一层碾压混凝土开始铺筑为止。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技术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技术

1 混凝土施工技术中材料选取的质量要求

1.1 混凝土施工中水的质量的要求

不能在混凝土的拌制和养护中使用未处理的沼泽水、污水以及工业废水等;饮用水可以在混凝土的拌制和养护中使用;不能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的混凝土工程中使用海水。

1.2 混凝土施工中水泥质量控制

水泥质量的控制可以从水泥的选用、储藏和运输等方面入手。水泥作为混凝土首选应用材料目前在国内有很多品种。按照用途和性能可分为三种:通用水泥、专用水泥和特种水泥。其中通用水泥包括: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硅酸盐水泥等。水泥品种多样且不同等级的水泥强度不同,因此水泥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也不同。面对上述差异,我们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率,而且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的保证也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在水泥施工既要有效利用水泥资源,避免水泥资源的浪费,又要兼顾环境保护;在水泥库房设立排水通道,确保通风良好,保持水泥库房的干燥。在水泥运输和储藏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水、防潮,如果部分水泥受潮、结块,要及时处理并重新检验,检验合格才可以再利用。当水泥运输到工地,应按照水泥的品种、强度等级、出厂批号以及生产厂家等分类储藏到有明显标志的水泥库房中。

1.3 混凝土施工中骨料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最基本的成分是砂石骨料,通常混凝土松散砂石骨料的需求比例是1:1.5。因此,在大型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用量大则砂石骨料的需求量也大。在土木工程中,骨料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还影响到土木建筑物的质量和造价。所以,在土木工程混凝土的施工中砂石骨料品种选用的要求就比较严格,需要仔细研究骨料的储量、物理力学的指标、砂石杂质的含量、砂石骨料的开采、存储、加工等各个方面。

2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2.1 水泥

水泥的强度直接影响着混凝土强度。混凝土中水泥强度与混凝土抗压强度成正比。混凝土中水泥强度越高,制成的混凝土强度越高。而水泥对混凝土的影响主要在于水泥的化学成分和水泥细度。水泥质量的波动也是影响混凝土强度重要因素之一。水泥质量的波动主要是由于水泥细度引起的,通常在混凝土强度上表现出来。

2.2 水灰比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水灰比是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先决条件,在使用相同水泥品种标号的情况下,如果水灰比越小,则其与骨料粘结力越大,混凝土强度就越高,因此水灰比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成正比的。通常水灰比和混凝土的捣实程度也对混凝土体积有影响,水泥在水化过程中的孔隙率取决于水灰比,混凝土体积的大小与水灰比和混凝土的振捣密实程度密切相关,水灰比决定了密实的混凝土在任何程度下的毛细管空隙率。混凝土混合料越是充分捣实,随着水灰比的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反而提高。

2.3 粗集料

形状、结构、尺寸、级配是集料最重要的参数。集料强度一般都要比混凝土的设计抗压强度高,所以集料本身的强度是次要的,因为混凝土中集料在承载时的承受的应力远远超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混凝土基体和过渡区的强度比骨料颗粒强度小。大部分天然骨料的强度基本忽略不计,原因在于破坏力决定于水泥浆基体及过渡区。一般来说,质量好的混凝土需要强度高、弹性模量高的集料。但如果集料过强、过硬的可能适得其反,就可能在混凝土因湿度或温度等因素导致体积发生变化,使水泥石所受应力过大的而开裂。混凝土强度的不同变化主要由于级配良好的粗骨料最大粒径的改变。在水泥稠度和用量相同的条件下,骨料粒径混凝土拌和物含粒径较大的比含较小的强度小,表面积小的集料,拌和水也少,微裂缝的弱过渡区在较大骨料容易形成,导致混凝土水灰比和所加应力发生变化。在低水灰比的条件下,混凝土强度一开始就因降低过渡区孔隙率而变化。粗骨料粒径在水灰比一定时将随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之比的降低而增加。实验证明,在一定水灰比时,低强度混凝土对骨料粒径影响不大,增加骨料粒径对高强混凝土起反作用。在实际工程操作当中,混凝土的结构形式大部分属于圆柱形,为了增加强度。混凝土在直接受拉时,产生很小的变形就会裂开,材料在断裂前没有残余变形,属于脆性破坏。当水泥混凝土强度比较低的时候,本身的破坏也就比较常见。这是因为这些部位常存在后空隙和潜在微型裂痕等结构。所以要尽量选择非活性骨料,当不可能采用完全没有活性的骨料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组成材料的含碱的数量,掺用矿物掺合料,将其均匀的分散在混凝土中,最终使混凝土的表面得到保护。

3 混凝土施工中注意事项

3.1 严格把握混凝土的质量

混凝土施工工作要根据实际的施工环境和施工要求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例,而这必须建立在原材料质量合格的基础上;准确、严密计算原材料的使用量,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层层把握好混凝土的取样、运输、施工和养护等;分层次检验混凝土的质量;严格控制和检查施工每一个环节,杜绝偷工减料,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科学、规范、高效,以提高施工质量。

3.2 缩短混凝土运输时间或距离

搅拌运输车是最常见的混凝土运送的方式,在运送的过程中,运送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所以我们在运送过程中要尽量缩短混凝土运送的距离或时间,如果运送时间过长,极易出现混凝土离析或凝固,影响了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我们一般采用两种措施,一是采用施工现场二次搅拌的方式,以保证混凝土结构上的均匀;二是采取运输过程中进行桶内搅拌的方式,保持混凝土结构上均匀。

3.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冷缝问题处理

此类问题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振捣的方式,待混凝土表面出现浮浆和混凝土不下沉后停止,以解决混凝土分布不均匀,从而确保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4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首先要设计合理的混凝土施工方案。在工程施工前,要详细的调查、分析、研究和论证建筑物自身的受力情况和使用年限,并据此制定出一套合理混凝土使用方案。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混凝土的裂缝的产生。根据实际环境选择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避免使用低等级的混凝土,以保证施工质量安全。其次,严格把握原材料质量。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选择最优质的原材料对整个工程质量至关重要;防范水化反应的出现,严格检查所选水泥的出场合格证,以确保水泥的施工质量;控制混凝土的温度,目前控制混凝土温度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改变配料的办法避免混凝土产生温度,即将干性的混凝土,加入混合料,以降低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其次,采用水冷方法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三是建立多种散热途径,保证混凝土的温度及时散发。在模板施工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使用率,要求尽早拆掉新浇筑的混凝土的模板,因此要准确把握拆模时间,以防止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5 结论

混凝土施工技术对整个建筑工程影响至关重要,不仅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性能,关系着整个工程的结构安全。在施工前应清楚了解有关混凝土结构的知识和各种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提高混凝土的结构安全使用年限,从而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罗明明.浅谈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J].中国科技博览,2011.

[2]刘琛,刘启兵.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的施工温度应力分析及养护[J].科学之友(下旬),2011.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技术 篇4

路面施工中常用的压实设备是压路机,常用压路机有静力光面钢轮、轮胎压路机和振动压路机3大类。压路机品种很多,在实际施工中合理组合十分重要。

1.1 静力光面钢轮压路机

静力光面钢轮压路机在碾压路面结构层时,在滚轮作用下产生的压应力主要集中在表层,压应力随深度的加大变化较快。其优点是,用光面钢轮压路机碾压一定厚度的路面结构层后,既可以获得密实而又平整的表面,尤其是全驱动轮型的压路机能使压实后的路面具有很好的平整度。缺点是其单位压力小,压实厚度比较薄。

1.2 轮胎压路机

轮胎压路机是利用充气轮胎及其悬挂装置的可变性,使轮胎与土层间保持一定的接触面,它具有可借助附加荷载增减调节自身总重、与被压材料层的接触面大以及有效压实深度大等优点。它除有垂直压力外,还有水平压实力,压实力能沿各个方向移动材料粒子,得到最大的压实度。

1.3 振动压路机

振动压路机的压实功能很高,振动压路机一般都设有调频调幅装置,可以根据需要调成不振、弱振或强振等不同强度。因而,它可兼作轻型、中型和重型压路机使用。它兼有自重轻、体积小、速度快、效率高、操纵灵活等优点,表面应力不大,过程时问短,加载频率大。

2 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工艺

2.1 初压

初压是为了稳定混合料,建立较强的承载能力,采用大吨位压路机进行复压时,不易产生隆起和推移。初压宜采用双钢轮静力压路机且无论前进和后退均为双轮驱动,静压效果良好。碾压时应注意,混合料初压温度应在130℃-140℃之间,碾压速度小于4km/h。每次碾压以重叠半轮为宜,碾压长度为40-50m。

2.2 复压

复压是混合料密实、稳定、成型的关键工序,首先采用重型轮胎压路机和振动压路机联合进行碾压。压实时,轮胎压路机对混合料具有一定的揉搓作用,并随路面压实度的增加,轮胎接触面积减小、比压增大,具有较好的压实效果。

然后再采用振动压路机,其碾压速度小于4km/h,每次碾压时钢轮应重叠20-40cm。研究表明,在铺层厚度小于6cm时,压实沥青混合料采用高频低幅效果最佳,故振动频率应取40-50Hz之间,幅值应取0.3-0.6mm之间。

2.3 终压

终压是为了消除轮迹,最后形成平整的表面。采用静力式钢轮压路机碾压,碾压速度<5km/h,终压温度不低于90℃。

2.4 横向接缝的碾压

横向接缝碾压应采用先横向碾压,再纵向碾压,最后再横向碾压的方式。横向碾压时,钢轮应支承在已压实的路面上,每次增加碾压宽度150-200mm,必要时可进行振动压实。施工技术

3 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质量控制的措施

3.1 沥青混合料控制

沥青粘度是影响沥青混合料劲度、混合料可压实性的一项重要指标。沥青混合料压实过程中,高粘度会牵制颗粒移动,低粘度时集料压实容易,但破坏也相对容易。经验表明,在沥青混合料的常规压实温度135℃条件下,沥青粘度越高,混合料减少空隙率的抵抗力就越大。

3.2 碾压温度控制

碾压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沥青混凝土的压实质量。沥青混凝土温度较高时,可减少压实次数,获得较高压实度和较好的压实效果;而温度较低时,碾压工作变得困难,且易出现很难消除的轮迹,造成路面不平整。因此,在施工中要求摊铺完毕后及时进行碾压。一般来说,沥青混合料最佳压实温度在110℃-120℃之间,最高不超过160℃,在此温度范围内沥青混合料能支承压路机而不产生水平推移,且压实阻力较小。

3.3 压实速度和次数控制

合理的压实速度,对减少碾压时间,提高作业效率有重要意义。在施工中,保持适当恒定的碾压速度是非常必要的。一般碾压速度控制在2-4km/h,轮胎压路机可适当提高,但不超过5km/h。速度过低,会使摊铺与压实工序间断,影响压实质量,从而需要增加压实次数来提高压实度。碾压速度过快,会产生推移、横向裂纹等。

3.4 振动频率和振幅控制

振动频率主要影响沥青面层的表面压实质量,振动压路机的振频比沥青混合料的固有频率高一些,则可获得较好的压实效果,实验表明,对于沥青混合料的碾压,其振频宜在42-50Hz之间。施工中常选取的振频为43Hz。振幅主要影响沥青面层的压实深度。当碾压层较薄时,宜选用高振频、低振幅,由于施工的碾压层较薄(中面层6cm和上面层4cm),因此选择的低振幅确定为0.46mm。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要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质量,主要应从沥青混合料质量、压实设备质量、压实工艺要求等方面着手。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压实作业是保证沥青公路修筑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必须加强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施工规范,并按规范要求配置相应的压实机械,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压实质量。

摘要: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坚实、耐久、平整、良好的抗滑性、防渗、耐疲劳的性能和抗高温开裂的温度稳定性,在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中,对沥青混凝土必须进行压实,其目的是提高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强度、稳定性以及疲劳特性。所以良好的路面质量最终要通过碾压来实现,而压实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沥青路面的平整度、密实度以及路面寿命。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压实设备、压实工艺和压实材料等。

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篇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建筑业成为影响、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然而在全国建设规模持续增长的环境下,一些城市的城市建设却因为寒冷的冬季而不得进行施工,严重的妨碍了建设步伐,加长了施工周期,增加资金和管理成本,延长投资回收期和降低了规避宏观风险的能力,造成资金周转率降低和施工费用的大幅增加。此外,在冬季施工中,长时间的持续负低温,大的温差、降雪和反复的冰冻,经常造成建筑施工的质量事故。据资料分析,混凝土工程有大部分的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在冬季。本文以此为依据,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了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混凝土冬季施工前的准备

编制方案:进入冬季施工的工程项目,在入冬前应由技术负责人编制冬季施工方案。编制要遵循以下原则:确保工程质量;经济合理,使增加的费用为最少;所需的热源和材料有可靠的来源;确实能够缩短工期。冬季施工方案中应包括以下内容:施工程序;施工方法;现场布置;设备、材料、工具等的供应计划;安全防火措施;测温制度和质量检查制度等。施工方案确定后,要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并向班组进行交底。

培训学习: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各自作业范围内的有关冬季施工专项知识。明确职责,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施工场地的准备工作:排除现场积水,对施工现场进行必要的修整,截断流入现场的水源,做好排水措施,消除现场施工用水、用气造成场地结冰现象。保证道路的畅通。冬期施工必要燃料、保温材料准备,工程采暖施工热源用料,应根据施工方案中的要求进行准备。

2.混凝土冬季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调整配合比法

选择适当品种的水泥是提高混凝土抗冻能力的重要手段。试验结果表明,应使用早強型硅酸盐水泥。该水泥水化热较大,且早期强度高,一般3天抗压强度大约相当于普通硅酸盐水泥7天的强度,效果较明显。

尽量降低水灰比,选择较低的坍落度。水泥强度等级应不低于32.5,水泥用量不应低于300kg/m3。增加水化热量,缩短达到龄期强度的时间。

掺用引气剂。在保持混凝土配合比不变的情况下,加入引气剂后生成的封闭型气泡,相应增加了水泥浆的体积,提高拌和物的流动性,改善其粘聚性及保水性,缓冲混凝土内水结冰所产生的水压力,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掺加早强外加剂,缩短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提高早期强度。

选择颗粒硬度高和缝隙少的骨料,使其热膨胀系数和周围砂浆膨胀系数相近。骨料不得带有冰雪和冻块以及易冻裂的物质,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坍落度。由骨料带入的水分以及外加剂溶液中的水分均应从拌合水中扣除。

制掺用外加剂的混凝土时,当外加剂为粉剂时,可按要求掺量直接撒在水泥上面和水泥同时投入。当外加剂为液体,使用前按要求配置成规定溶液,然后根据要求使用。

2.2综合蓄热施工方法

综合蓄热施工方法是在蓄热保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初始热量及水泥在水化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再辅以化学外加剂或早强水泥等综合措施,创造混凝土加速硬化的条件,使混凝土硬化由初始温度至冰点之前尽快达到抗冻临界强度的一种施工方法。现在常用的综合蓄热法有蓄热加外加剂、蓄热加早强水泥、蓄热加短时加热等数种措施。综合蓄热法比单纯某一种方法的技术、经济效果都要好。

2.3外部加热法

主要用于气温在-10℃以上,且构件并不厚大的工程。通过加热混凝土构件周围的空气,将热量传给混凝土或直接对混凝土加热,使混凝土处于正温条件下能正常硬化。

2.3.1火炉加热

一般在较小的工地使用,方法简单,但室内温度不高,比较干燥,且放出的二氧化碳会使新浇混凝土表面碳化,影响质量。

2.3.2蒸气加热

用蒸气使混凝土在湿热条件下硬化。此法较易控制,加热温度均匀。但因其需专门的锅炉设备,费用较高,且热损失较大,劳动条件亦不理想。

2.3.3电加热

将钢筋作为电极,或将电热器贴在混凝土表面,便电能变为热能,以提高混凝土的温度。此法简单方便,热损失较少、易控制,不足之处是电能消耗量大。

2.3.4红外线加热

以高温电加热器或气体红外线发生器,对混凝土进行密封幅射加热。

3.混凝土冬季施工的养护

混凝土中外加剂的掺量按负温混凝土要求施工,应根据混凝土浇筑5天内的预计日最低气温来选用防冻剂。当预计日最低气温为-15℃~-10℃、-10℃~-5℃时宜分别采用规定的-10 ℃、-5 ℃的防冻剂。当预计日最低气温为-5 ℃时,可采用早强减水剂并用保温材料覆盖。

冬期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后,在负温下硬化是缓慢的,硬化过程可能出现受冻过程。也就是说,硬化过程和受冻过程同时发生。在负温养护时,由于热交换作用,水泥凝结硬化过程受温度的影响要做相应的后移,温度越低水泥的硬化过程越慢,养护期越长。若混凝土在初凝之前受冻、水泥水化处于刚刚开始阶段,混凝土仍保持其塑性性质,此时受冻只影响其可施工性,而损坏不了混凝土本身物理性质。若混凝土进入凝结期以后受冻,而混凝土结构正在形成阶段,受冻既要破坏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又会导致混凝土本身强度及耐久性显著降低。

负温养护期间,混凝土由初温受冻不会突然出现,在施工现场也不会出现所谓速冻的条件。即使在严寒的条件下有剧烈降温的可能性,混凝土也会有一个适当的水化过程。冬期施工中经常出现的冻害事故,多数是在初凝期以后受冻所致。因此,在混凝土浇筑完毕至终凝期间采取强有力的养护措施.会取得良好的质量效果。负温养护期间混凝土若发生早期受冻其形成为。

3.1冻胀表形和残余变形大

混凝土内部必然存在大量的可冻水,水由液态转变为固态时,体积增大约9 %,这必然导致混凝土体积膨胀,可冻水量越多,混凝土体积膨胀越大。这种冻胀变形在溶解后不能完全恢复变形而有残余变形。冻胀变形和残余变形是混凝土早期受冻过程中由可冻水引起内部结构损伤和外表体积变化最直接的综合表现。因此冬期施工时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对防止混凝上早期受冻有重要的意义。

3.2强度损失大

混凝土中可冻体变化使混凝土产生冻胀变形,而冻胀变形又势必导致混凝土内部结构组织出现微裂缝。这必然导致混凝土强度大幅度损失,同时混凝土的物理性能,如弹性模量、抗拉强度、抗冻、透水和耐久性的显著降低。这样,混凝土达不到设计强度要求。

4.结束语

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 篇6

1) 水泥:一般以普通硅酸盐水泥为宜。泵送商品砼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碴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不宜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因为它需水量大, 易泌水。泵送商品砼水泥用量较多, 强度等级C20~C60范围的水泥用量为350~550Kg/M3。

水泥的质量控制必须严格, 进货时需有质量证明书, 并按批量检验其强度和安定性, 检验合格方可使用。针对水泥用量较多, 国内外大量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 混凝土中掺入一定数量优质的粉煤灰后, 不仅能替代部分水泥, 而且由于粉煤灰颗粒呈球壮具有滚珠效应, 起到润滑作用, 可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

2) 细骨料:细骨料宜采用中、粗砂。泵送砼宜采用中砂并靠上限, 0.315m m筛孔筛余量不应少于15%。实践证明, 采用细度模数2.8的中砂比采用细度模数2.3的中砂, 可减少用水量20~25Kg/m3, 可降低水泥用量28~35Kg/m3, 因而降低了水泥水化热、降低了混凝土温升和收缩。细骨料的含泥量不超过3%, 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其他质量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的规定。

为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 以便于运输、泵送和浇筑, 泵送混凝土的砂率要比普通流动性混凝土增大约6%, 为38~45%。但是砂率过大, 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工作度和强度, 而且能增大收缩和裂缝。

3) 粗骨料:要优先选用天然连续级配的粗集料, 使混凝土具有较好可泵性, 减少用水量、水泥用量, 进而减少水化热。根据结构最小断面尺寸和泵送管道内径, 选择合理的最大粒径, 尽可能选用较大的粒径, 泵送砼用粗骨料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应符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表7.4.1的规定。

粗骨料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大于10%, 其含泥量不得大于1%, 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其他质量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的规定。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表7.4.1

4) 外加剂和掺合料:外加剂一般宜掺缓凝型高效减水剂。泵送砼应掺FCN泵送剂或减水剂, 并宜掺用粉煤灰或其他活性矿物掺合料。外加剂和掺合料的掺量应根据天气、缓凝、早强等要求通过试验确定, 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的规定。

2 砼配合比

1) 砼配合比应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和要求, 运输距离、气温条件、泵机性能、泵送距离及原材料的特性等情况进行设计、试配。2) 砼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进行设计、试配。fcu.0≥fcu.k+1.645б式中fcu.0———砼配制强度 (Mpa) ;fcu.k———砼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Mpa) ;б———砼强度标准差 (Mpa) 。3) 砼应根据工程的不同结构部位和泵送砼的要求由施工单位与商品砼厂家共同商定砼的坍落度、早强、缓凝等要求。坍落度的确定应考虑到气温、泵送、运输距离等因素 (泵送砼砂率宜为38%~45%) 。商品砼厂家应严格控制及测定坍落度损失值, 以满足工程的要求, 确保工程质量。4) 水灰比宜为0.4~0.6。当水灰比小于0.4时, 混凝土的泵送阻力急剧增大;大于0.6时, 混凝土则易泌水、分层、离析, 也影响泵送。5) 不同强度等级的砼配合比在使用前, 商品砼厂家应提前7天提供配合比及有关资料, 经审核批准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6) 商品砼厂家按已批准的配合比提供的商品砼质量, 必须满足供需合同的要求,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 商品砼厂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试配:a.对砼性能指标有特殊要求时;b.水泥、外加剂或矿物掺合料品种、质量有显著变化时;c.原材料品种或产地发生变化时;d.工程发生设计变更, 引起砼等级发生变化时;e.该配合比的砼生产间断半年以上时。7) 遇有下列情况时, 应提高砼配制等级:a.现场条件与试验室条件差异较大时;b.C30及以上强度等级的砼, 采用非统计法评定时。8) 对特殊要求的砼配合比设计, 如抗渗砼、高强砼 (C60及以上等级) , 大体积砼等, 应严格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中有关规定执行。

3 商品砼的运输

1) 商品砼的运输必须使用搅拌车, 在运输过程中须保持筒体旋转, 以每分钟约2~4转的慢速进行搅动。以确保砼拌和物的和易性, 不得产生离析和失水现象。2) 搅拌车运送商品砼的时间应控制在1小时内卸料完毕。当气温高于30℃, 或运距较远应考虑采取缓凝措施。砼运到现场须在30分钟内开始卸料, 否则会影响砼的坍落度和砼质量。3) 商品砼的运送频率 (供料速度) 应保证施工现场的需要, 确保砼浇筑的连续性。如浇注部位为灌注桩, 供料速度保证每根桩的浇注时间按初盘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控制。4) 泵机首次泵送砼前, 应先用1∶2水泥砂浆润滑管道。砼搅拌车向泵机卸料斗卸料前, 必须快速搅拌2~3分钟再开始卸料。5) 砼卸入泵机料斗的同时, 泵机的搅拌器应不停搅拌。泵机料斗内砼量应始终保持盖过砼输送缸, 使泵机料斗内经常保持2/3的砼, 以防管路吸入空气, 导致堵管。6) 泵送砼尽量避免停泵, 应连续进行。如有间歇应经常使砼泵转动, 以防堵管。当管内砼接近初凝时, 应将管内砼排出并冲洗干净。7) 泵送砼结束或堵管清渣后, 应及时用高压水冲洗干净。确保泵机、泵管、接头附件等洁净、通畅。

4 商品砼的质量检验

商品砼的质量检验主要包括:生产检验、交货检验、正常检验和监理抽检。1) 生产检验———指在砼生产过程中 (砼出厂前) 商品砼厂应对使用的原材料、外加剂、配合比进行检查, 确保砼质量和等级与供应的工程部位要求相符, 砼拌和后应对坍落度进行检测, 并按规定制作试块;2) 交货检验———砼运到现场后, 由监理、施工单位和砼厂家共同进行检查、验收。核定所供砼品种、等级是否与工程部位要求相符, 三方共同见证下制作试块, 并应对坍落度经常进行抽查、检验。试块在卸料1/4~3/4之间取样, 每根灌注桩至少应制取1组。坍落度检验的试样, 每100立方相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检验不得少于一次。3) 正常检验———由需方和监理根据规范要求进行正常检查, 如发现问题应通知砼供应厂家进行纠正。4) 监理抽检———现场监理工程师对质量有怀疑的砼, 随时可进行抽检。商品混凝土的浇注及养生工艺与普通混凝土相同。

摘要:目前建筑工程中采用的混凝土大多是商品混凝土, 需满足泵送的要求, 根据商品混凝土特点, 本文谈谈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技术 篇7

1 超薄沥青混凝土及其级配特点

超薄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良好的构造深度和抗滑系数, 作为路面罩面能为路面提供一个抗滑性能好、平整度高表面, 为车辆安全、高速、舒适的行驶提供保障, 同时还能降低路面的噪声。超薄沥青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的罩面型式, 其厚度一般只有2cm左右, 应选用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为保证超薄沥青混凝土的压实效果, 其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应超过13.2mm, 我国常用0/10型混合料[3]。传统的连续密实型级配的沥青混凝土在长期使用后, 路表的抗滑性能下降较快, 而通常用作沥青路面抗滑表面处治层的超薄沥青混凝土必须具有良好的构造深度和抗滑性能。因此, 超薄沥青混凝土应选用具有良好骨架嵌挤结构的间断级配型混合料, 从而可以获得较好的高温性能和较大的构造深度。根据CAVF法级配设计理论, 结合目前表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石料的生产规格情况, 考虑采用间断区为4.75mm~2.36mm之间的间断级配, 可以减少开级配沥青混合料的飞散, 提高超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采用4.75mm作为集料粗细分界点不会影响粗集料矿料间隙率, 而且更利于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对于0/10型超薄沥青混合料, 最大粒径为9.5mm, 下一级筛孔尺寸为4.75mm, 在4.75mm~9.5mm之间没有其他筛孔, 但4.75mm~9.5mm的集料在0/10型超薄沥青混合料的比例较大, 一般达到60%~70%左右, 若不对4.75mm~9.5mm的集料粒径进行控制, 容易导致矿料级配失控现象的发生。因此, 有必要在9.5~4.75之间增加6.7mm的控制筛孔, 只有增加筛孔才能更好的控制粗集料由单一粒径碎石组成。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主要由沥青与集料的胶粘作用和粗集料之间的嵌挤作用提供, 而粗集料之间的嵌挤作用是间断级配的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的主要来源。为保证超薄沥青混合料的强度要求和工程施工的可行性, 必须确保在压实状态下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x不大于在捣实状态下的间隙率VCADRC, 这也是检验粗集料是否形成骨架嵌挤结构的重要依据。

2 超薄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

2.1 施工准备

优质的原材料是保证超薄沥青混凝土质量的前提。在工程施工前, 应对集料、矿粉、沥青等原材料进行性能检测, 并保证所选的原来在施工中保持稳定供应。超薄沥青混凝土各原材料的比例关系应根据目标配合设计的结果进行试拌后确定, 而且应严格控制4.75~6.7mm和6.7mm~9.5mm间集料的比例, 保证混合料的级配组成。

2.2 粘结层施工

沥青路面层间的粘结性能与路面结构的受力特性密切相关, 超薄沥青混凝土的层厚较小, 而且作为沥青路面表面层, 必须保证其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和抗剪性能。因此, 在沥青路面防水粘结层施工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进行施工。防水粘结层施工方法可分为传统撒铺乳化沥青施工方法和超薄罩面一体化施工方法[4]。为保证防水粘结层的粘结效果, 在防水粘结层施工前, 必须对沥青路面中面层表面进行清理, 并保持干燥、干净。在施工车辆进入施工现场前, 清除杂物, 并检查施工车辆是否存在漏水、漏油情况, 并及时处理。改性乳化沥青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好、施工方便的优点, 可用于沥青路面的粘结层。在防水粘结层施工中, 应选用乳化沥青智能洒布车进行喷洒, 可以确保乳化沥青的喷洒量和洒布速度满足施工技术要求。通常沥青路面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的喷洒量为0.5~0.8L/m2, 在乳化沥青破乳后, 及时铺筑超薄沥青混合料, 并采取合适的措施减少摊铺机粘轮。

随着施工机械技术的进步, 防水粘结层一体化施工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超薄沥青混凝土路面一体化施工是采用同步施工设备使其同步撒布粘层油和摊铺沥青混合料, 该技术通过简化施工工序, 不仅可以提高路面施工效率, 还能提高防水粘结层的施工质量。但由于粘层油撒布和沥青混合料摊铺施工是同步的, 乳化沥青应采用快裂型, 而且固含量应大于60%, 并将乳化沥青热至60~80℃, 可以提高乳化沥青的流动性, 防止乳化沥青堵塞喷嘴。

2.3 超薄沥青混合料的拌和

当前通常使用的0/10型超薄沥青混合料主要采用5mm~10mm、3mm~6mm和0~3mm三档集料配制, 而5~10mm粗集料的用量超过料60%, 若条件允许, 应增加6.7mm的控制筛将5~10mm档的粗集料分为5~7mm和7~10mm两档。间歇式拌和机的拌合效果优于连续式拌合机, 通过提高拌合机集料的密封性能、添加除尘设备、配备高精度温度检测装置等方法可以保证超薄沥青混凝土的拌和质量, 通常拌和时间不少于50s, 若添加纤维, 则应相应延长拌和时间, 保证沥青混合料拌和均匀。

2.4 超薄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沥青混合料温度控制使超薄沥青混合料施工质量的保证。为防止超薄沥青混凝土在摊铺时温度过低, 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严格的保温、防雨、防污染措施, 如运料车采用加厚的篷布完全覆盖、车厢侧板和底板涂刷油水混合液等措施。

2.5 超薄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及压实

采用传统撒铺乳化沥青施工方法时, 在摊铺沥青混合料前, 应保证粘结层的施工质量满足要求。通常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温度一般在165℃左右, 而超薄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层厚较小, 混合料的温度下降显著, 必须保证沥青混合料的到场温度, 在气温低于20℃时, 不宜进行超薄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此外, 由于温度下降的影响, 碾压的时间缩短, 为保证超薄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度, 有必要增加压路机数量, 使压路机紧跟摊铺设备, 随铺随压。

3 超薄沥青混合料的压实特性及质量控制

3.1 压实中的温度不稳定区

有学者认为粗级配热拌沥青混合料存在温度“不稳定区”, 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细集料棱角性不合格、沥青粘度低、沥青含量过大、填料用量偏低等原因引起。“不稳定区”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集料内部的水分、混合料设计的集料孔隙吸入沥青量大于实际的吸入量、低粉胶比和沥青膜厚度的增加和摊铺层中的温度差异等四项。

在沥青混合料拌和、摊铺、碾压过程中, 集料内部的水分在高温下向表面溢出, 降低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 通常采用老化试验来模拟混合料在拌和、运输、铺筑中的老化和沥青的吸附过程, 而实际的施工中沥青的吸附时间较短, 导致混合料的某些性能与设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混合料在碾压时趋于软弱。国外最初在沥青混合料设计中所采用的粉胶比范围是0.6~1.2, 对于粗级配AASHTO将其上限值提高到1.6, 从而使更多的填料与沥青作用来增加混合料的粘结力。若粉胶比较低, 其粘结力下降, 在碾压中就可能出现不稳定情况, 在超薄沥青混合料的设计中可考虑采用1~2%水泥或消石灰部分替代矿粉来改善其稳定性能。此外, 在沥青混合料碾压初期, 摊铺层中的温度基本一致, 但随着碾压过程的进行, 路面上部和下部降温比中部快, 这会导致摊铺层出现推移[5]。

3.2 超薄沥青混合料压实质量控制

以某一摊铺层 (h=25mm) 为例, 随着摊铺时间的增加, 不同位置的温度逐渐下降。由于路面上部和下部降温比中部快, 在压路机的水平力作用下, 摊铺层会出现纵向推移和横向移动。而摊铺层层间的温度差和下降速率与天气、摊铺层层厚和摊铺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而压实温度对压实度的影响最大。若通过过分提高混合料温度来延长压实时间, 则会导致沥青粘结料过度老化, 导致路面耐久性下降。因此, 超薄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温度不宜过高, 只有通过合理的碾压组合来获得要求的压实度。通常为了避免“温度不稳定区”的产生, 可以采用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在温度降到“不稳定区”开始温度之前就获得要求的压实度, 这就需要增加压路机数量和提高压实效率;二是在“不稳定区”范围内停止压实, 等温度降到“不稳定区”结束之后再继续碾压。对于超薄沥青混凝土而言后一种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 由于层厚的原因超薄沥青混凝土比普通罩面层温度降低的更快, “不稳定区”结束后面层温度变得很低而难于压实, 这时即使采用轮胎压路机也不易达到压实度标准。因此, 只有在初压时增加压路机数量提高压实效率才是解决超薄沥青混凝土在压实中所出现问题的最佳方案。

4 结论

通过对超薄沥青混凝土级配特点和施工技术的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1) 超薄沥青混凝土集料粗细分界为4.75mm, 采用间断区为4.75mm~2.36mm之间的间断级配形式, 同时增加6.7mm的控制筛孔, 并通过VCAmix≤VCADRC来检验超薄沥青混凝土的级配。 (2) 超薄沥青混凝土与一般的沥青混凝土的拌和、摊铺、碾压工艺没有明显的区别, 主要差异在混合料级配和摊铺碾压厚度。 (3) 由于超薄沥青面层厚度薄, 混合料温度损失迅速, 不易压实, 应通过增加压路机数量和避开温度“不稳定区”的方法来控制路面的压实效果。

摘要:超薄沥青混凝土可以作为高等级道路的罩面, 具有改善路面平整度、构造深度大、施工速度快, 开放交通时间短、噪音低的特点。本文在对超薄沥青混凝土级配特点分析的基础上, 阐述了超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技术, 并重点对路面压实过程中的温度不稳定区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超薄沥青混合料压实质量的控制要点。

关键词:道路工程,路面罩面,超薄沥青混凝土,施工,压实

参考文献

[1]华夏, 李大鹏.超薄罩面粘结层材料试验研究[J].交通标准化, 2011 (8) :115-118.

[2]王远胜, 刘兵, 付小康.超薄高强沥青混凝土 (UTA-10) 使用性能及施工技术研究[J].安徽建筑, 2008, 15 (4) :82-86.

[3]丁昭平.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凝土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 (建养机械) , 2015 (9) :36-37.

[4]刘奕, 唐忠国, 周兴业.开级配超薄磨耗层在南友高速公路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15 (6) :90-91.

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质量控制技术 篇8

1 碾压机械的选型与组合

现代高速公路施工中常用的碾压设备是双枢纽转向串接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一般选用的双钢轮振动压路机,自身质量不应小于12 t,其静压力不应小于350 N/cm,且振频和振幅均应可调。轮胎压路机一般选用国产的设备,最大工作质量不小于25 t,最好是30 t。施工中,初压、终压采用振动压路机(关闭振动装置),复压采用轮胎压路机配合振动压路机来完成。利用温度参数可以准确估算有效压实时间,即混合料从摊铺后温度冷却至最低压实温度需要的时间,再根据摊铺速度,密实和压实速度来确定压路机的数量。

2 碾压温度

碾压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质量。混合料温度较高时,可用较少的碾压遍数获得较高的密实度和较好的压实效果;而温度较低时,碾压工作变得比较困难,且易产生难消除的轮迹,造成路面的不平整,同时现场空隙较大造成渗水,容易引起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坏。所谓碾压最佳温度,是指在材料允许的范围内,沥青混合料能够支承压路机而不产生水平推移,压实阻力较小的温度。一般的沥青混合料,最佳碾压温度在120 ℃~150 ℃,最高不超过160 ℃。为了确保各阶段压实效果,除对成品混合料温度控制外,还要适量呈雾状给钢轮压路机喷水,防止料温度降低太快,这对压实度的提高大有益处。

3 压实程序和模式

压实程序一般分为初压、复压、终压三个阶段。初压是为了整平和稳定混合料,复压是压实的关键,而终压是为了消除轮迹,最后形成平整压实面。施工中,在碾压作业段的起止点要设有明显的记号,避免出现漏压。阶梯碾压是在某一压实阶段,压路机的碾压长度在纵向呈阶梯形排开,相邻两碾压段纵向接头重叠应在1 m~1.5 m,对于双钢轮压路机,碾压左右重叠在15 cm以上,轮胎压路机左右碾压重叠为轮宽的1/2。初压应当跟摊铺机进行,复压过程中,复压段的长度应大于初压长度的1.5 m左右。初压、复压、终压都应按阶梯形作业。

使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振频主要影响沥青面层的表面压实质量,振幅主要影响沥青面层的压实深度。当碾压层较薄时,应使用高振频低振幅,当碾压层较厚时,则可在低振频下,选用较大的振幅,以达到最终压实目的。一般沥青混合料碾压,振频可控制在42 Hz左右。

4 压实厚度、压实速度和遍数

薄层沥青混合料的温度降低的太快,进而降低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效果,因此要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最小厚度一般在混合料矿料中最大粒径的3倍左右。

在施工中,保持适当的恒定碾压速度是非常必要的。压实速度不均匀,刹车和突然起步,都会引起路面推移;压实速度过低,还会使摊铺与压实工序不能很好的连接,影响压实质量,从而需要增加压实遍数来提高压实度;速度过快,会产生推移、横向裂纹等。选择碾压速度的原则是在保证沥青混合料压实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碾压速度,从而减少碾压遍数,提高工作效率。碾压速度的控制,初压为2 km/h~2.5 km/h,复压、终压为4 km/h~4.5 km/h。复压时轮胎压路机可适当提高速度,但也不应超过5 km/h。

关于碾压遍数,既不能少压,也不能超压,在工作开始时,难以得知确切遍数,在压路机类型、压实速度、振频、振幅、混合料有效压实时间确定后,即可通过试验段来确定碾压遍数。

5 随时监测碾压质量

面层碾压时,要层层把关,随时检测,当出现问题时立即修正不合格的地方,找出问题原因,为继续施工消除问题隐患。

6 接槎处的碾压

6.1 对横向接缝的碾压

横向接缝的碾压应在新料刚刚摊铺结束之后立即进行,以便趁温度较高时使新旧料结合紧密,较好地消除缝隙。横向缝隙在开始碾压时最好使用光轮压路机,若使用振动压路机则应断开振动机构;先将压路机的大部分重量支撑在旧料上,小部分重量压在新料上(只用10 cm~20 cm的轮宽),碾压2遍~3遍后,逐步向新料上横移;在快要完全进入新料时,接通振动机构进行振动压实。碾压结束后,压路机切勿在接缝处转向,以免损害路面;可在路边搭接与路面平齐的木板,让压路机驶离铺层。

6.2 对纵向接缝的碾压

1)热料层与冷料层纵向接缝的碾压。

方法一:使用静力光轮压路机或脱开振动机构的振动压路机,在碾压开始时,只允许轮宽的10 cm~20 cm压在热料层上,压路机的大部分重量支撑在冷料层上。用这种方法碾压时,多余的混合料会从未经压实的料中挤出,减少了结合边缘的料量,但产生的结合密度较低。

方法二:使振动压路机位于热沥青混合料上,只让10 cm~20 cm的轮宽压在冷料层上,随后进行振动碾压。这样,一方面不会造成冷料层因振动而损坏,另一方面可将混合料从热边压入相对冷的结合边内,从而产生较高的结合密度。但如果采用的是轮胎驱动单滚轮振动压路机,就必须考虑将75%的轮胎宽度放在接缝的冷料一边来进行碾压。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纵向接缝的方法不但能增加单位面积的压实能力,而且还因压路机占用冷料一边的面积较小而减少对交通的干扰。

2)热料层间纵向接缝的碾压。

对于这种接缝,使用振动式压路机进行碾压时,先压实中心接缝热接缝两边大约20 cm以外处,再压实中间剩下来的一窄条混合料。这样,混合料就不可能从旁边挤出,并形成良好的结合。

7 对坡道的碾压

在陡坡碾压时,压路机很大一部分作用力将向下坡方向,因而增加了混合料顺坡下滑的趋势。为抵消这种趋势,沥青混合料下承层表面必须清洁干燥,而且一定要喷洒沥青结合层,以避免混合料在碾压时滑移。

无论是上坡碾压还是下坡碾压,压路机的从动轮应始终朝着摊铺方向,即从动轮在前,驱动轮在后(与一般路段碾压时相反)。这样做,上坡时,驱动轮可以承受坡道及机器自身所提供的驱动力,从动轮起到了初步压实的作用,使沥青混合料能够承受驱动轮所产生的剪切力;下坡时,压路机自重所产生的冲击力是靠驱动轮的制动来抵消的,只有经前轮碾压后的混合料才有支承后驱动轮产生剪切力的能力。上坡碾压前,应使混合料冷却到规定的低限温度,而后进行静力预压,待混合料温度降到下限(120 ℃)时,才采用振动压实。上坡碾压时,压路机起步、停止和加速都要平稳,避免速度过高或过低。下坡碾压应避免突然变速和制动。特别在坡度很陡的情况下进行下坡碾压时,应先使用轻型压路机进行预压(注意轮胎压路机不适合用作预压),而后再用重型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进行压实。

8 对弯道或交叉口的碾压

碾压弯道或交叉路口时,容易在铺层料上产生剪切力。影响剪切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压路机线压力、轮径和轮宽,混合料的种类及构成,碾压速度,铺层厚度和混合料的温度,下层性能状况(是否充分压实、有无喷洒沥青结合料等)。剪切力会导致铺料产生位移,而影响剪切力的因素又很多,因此为了更好地碾压弯道,应先从弯道内侧或弯道较低的一边开始碾压(以利于形成良好的支承面)。对急弯尽可能采用直线碾压(即缺角式碾压),并逐一转换压道,对缺角处用小型机具压实。压实中应注意转向同速度相吻合,不要在压实的混合料上换向,尽可能采用振动碾压,以减少剪切力。

通过对碾压施工工艺的控制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可知,压实度是沥青路面施工中的控制重点,碾压是非常关键的工序。科学的施工工艺是沥青路面优良路用性能得以保障和实现的前提,因此,一定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严格控制施工工艺中的关键技术环节。

摘要:从现场施工角度对影响沥青路面碾压工艺的几个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技术措施,进一步说明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必要性,以达到确保沥青路面整体质量和使用功能的目的。

关键词:沥青路面,压实,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2]李福前.沥青路面摊铺过程控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2,19(3):46-47.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要点分析 篇9

关键词:工民建,混凝土,质量

1 预防混凝土缺陷的发生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好坏, 是由设计人员、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混凝土质量的好坏, 除外观上的蜂窝、麻面缺陷外, 主要是混凝土强度能否达到要求, 当混凝土强度达不到工程要求时, 监理人员只能要求拆毁重作。而确定混凝土强度常是在混凝土浇筑后第三产业28天进行, 并得出结论。在这段时期, 还可能浇筑出大量劣质混凝土, 这样一来, 拆毁的工程量将很大。所以每一位负责质量的人员必需注意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或尽早地发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缺陷, 以不误时机地采取补救措施, 所有的施工人员, 监理人员都应当随时监控混凝土的配制、搅拌、浇筑和养护等过程。监理人员、承包商质检人员按时检查配制的混凝土材料是否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 检查施工中混凝土的成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配合比, 运输、浇筑和养护是否符合施工工艺规定;同时要检查是否按时做混凝土坍落度实验等, 坍落度是最简易、最快速判别混凝土质量的指标, 坍落度过大, 过小将会产生振捣不实, 出现蜂窝、孔洞、发生离析、分层或强度是否按技术规范的要求做混凝土强度试验, 并检查试验结果。特别是7d龄期的强度表明28天强度有可能低于该工程部位所要求的强度时, 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在强度不合格工程部位停止混凝土施工, 等到28天有试件测验后再定。

2 混凝土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变形也要引起足够重视

混凝土的变形主要有硬化过程的自生体积变形, 湿胀干缩变形, 温度变形和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混凝土的湿胀干缩是由于混凝土中水分的变形而引起的, 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是:

2.1 混凝土成形后, 养护不良, 受到风吹日晒, 表面水分蒸发快、

体积收缩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 出现拉应力, 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或者构件水分蒸发, 产生的体积收缩受到地基或垫层的约束, 而出现干缩裂缝。

2.2 混凝土构件长期露天堆放, 表面湿度经常发生剧烈变化。

2.3 采用含泥量多的粉砂配制混凝土。

2.4 混凝土受到过度振捣, 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

2.5 后张法预应力构件露天生产后长期不张拉等。对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

2.5.1 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过大, 严格控制砂石

含泥量, 避免使用过量的粉砂, 振捣要密实, 并应对板面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 减少收缩量。

2.5.2 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时间, 长期堆放的预制构件宜覆盖, 避免曝晒, 并定期适当洒水, 保持湿润。

2.5.3 浇筑混凝土前, 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2.5.4 混凝土浇筑后, 应及早进行洒水养护;大面积混凝土宜浇完一段, 养护一段。

3 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产生裂缝是一种常见的质量通病, 要进行事先控制, 从以下几点注意:

3.1 材料、半成品质量的控制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为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 必须对各种原料在进入施工现场之前进行严格检查, 必须符合有关混凝土浇筑工艺的规范要求。原料主要包括水泥、钢筋、石子以及砂子等。比如就水泥而言, 在进入施工现场之前就对水泥的生产标号、生产日期、产品厂家、包装质量、堆放仓号进行全面核实。并且抽样检测。确保水泥的性能指标 (安定性、强度、初凝以及终凝时间等) 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在施工图上将各种原材料的产地进行备注, 并与设计图纸要求相符。也就是说, 凡是进入施工工地的材料, 都需要检验之后才可以投入使用。并做好样本记录和实验室合成实验, 代成品状态抗压合格之后才可以进行工程整体浇筑。

3.2 建筑和结构构造进行检查, 结构整体性和变形缝设置应合理;结构受力上, 应进行设计断面、应力情况、超载、抗裂验算。

3.3 对混凝土搅拌的施工工艺方面控制

拌合过程是一个技术含量极强且操作工序十分复杂的过程, 在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对骨料的控制是核心操作内容。由于在对工程进行浇筑时一般沙石和碎石的重量大一些。浇筑时随着混凝土的流动, 沙石、碎石的位移就会使混凝土的级配产生变化, 进而其他因素也要受到影响进行变化。因此, 对混凝土的重要成分碎石进行必要的级配分析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碎石在施工前都是大体积堆积于料场中, 碎石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产生改变, 因此在施工时对碎石进行筛选操作就显得很重要, 保证混凝土级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进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3.4 注意地基变形和温、湿度变形。

3.5 混凝土不能受到酸碱腐蚀, 火灾、高温、地震也会使混凝土受到破坏。

3.6 最后强调一点, 要想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除了上述注意事项

外, 人的质量意识也是很重要的。人是指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这一过程的合理科学的设置是对相关人员进行适宜的配备, 可以以老带新, 以老员工优秀的经验对新员工进行指点, 进而培训出操作能力比较强的施工人员。而且有老员工坐镇, 也会在事故产生时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为新员工提供先例。还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 就是上岗员工的素质问题, 施工员工在上岗前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岗前培训, 才能确保对正常操作流程以及以外事故发生时能够有充足的能力进行应变, 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4 施工后养护工作

施工结束后, 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成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重点环节。监理人员应当对此环节重视起来。当工程出现问题时, 监理人员必须对此作出补救措施或者要求拆毁进行重施工, 直到混凝土构件达到应有的强度要求。

混凝土成型后, 如养护不良, 混凝土构建长期暴露于外面, 表面的湿度经常发生剧烈的波动变化, 受到风吹日晒, 表面的水分蒸发过快, 热胀效应, 出现混凝土工程的裂缝现象;或者水分蒸发产生的体积收缩受到地基的约束, 产生干缩裂缝情况, 这些都是由于没做好养护工作导致的。

为了尽量减少混凝土构件的质量问题, 通过多年的施工实践经验, 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混凝土产生裂缝的预防措施:

首先, 砂石含泥量不能过大, 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砂率以及粉砂的用量, 监控振捣工艺的质量, 尽量使用二次振捣工艺, 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 减少收缩量, 提升混凝土构件的整体质量。

其次, 浇筑混凝土之前, 必须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以方便施工的顺利进行。

第三, 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工作, 避免混凝土构件的曝晒, 并定期的适当洒水, 保持其湿润。另外, 大面积滴混凝土构件适宜“浇筑一段养护一段”的原则。

5 结语

以上是笔者通过多年的混凝土施工实践经验, 针对如何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总结出的几点控制要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时有发生, 但我们应该坚信, 只要在施工中施工人员能够掌握好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的要点, 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关键问题, 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就能够得到保证, 从而可以提高建筑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兆斌.工民建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J].价值工程, 2011年06期.[1]陈兆斌.工民建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J].价值工程, 2011年06期.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技术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浇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1 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1.1模板安装施工技术

⑴顶板模板安装。一般要求顶板底模采用1830×915×18双层涂模的胶合板作面板,截面为50×100mm的单根枋作内楞,间距600mm。用φ48×3.5钢管(扣件式)满堂脚手架作为模板的支撑系统,整体脚手架还需与平台作加固连接。

⑵柱模板安装。柱模板采用木夹板18mm厚,在模板制作时采用80×100mm方木作骨肋。柱模的加固方式采用抱箍围柃,螺丝连接牢固,沿柱高度500mm一道,柱四周采用槽钢斜撑方法。

⑶梁模板安装。在柱模上弹出轴线、梁位和高程,然后在施工好的承重排架上铺好方木,把底模用铁钉固定在方木上,侧模采取木夹板,竖向用方木加固,外侧用槽钢直通,中间适当用木条支撑,防止模板向内侧变形。

1.2钢筋连接施工技术

钢筋进场时要按规定取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质量达标才能使用。如果在施工现场加工制作钢筋,则钢筋加工的偏差应符合相关的规定;如由钢筋加工场制作,则应做好配料单的编写及半成品的检验。

机械连接、焊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按受拉区不宜大于50%控制,如果钢筋数量单数时,百分率可以略微超过。绑扎接头面积百分率控制:受拉钢筋梁、板、墙类不宜大,当工程中确有必要增大接头面积百分率时,梁受拉钢筋不应大于50%,其他构件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宽。1.3现浇混凝土施工技术现浇混凝土施工工艺流程为:配合比计算→原材料计算、外加剂配制→坍落度测定→混凝土运输→试块制作→泵送→布料→混凝土浇筑、振捣→泵和输送管的清洗、拆除→养护。

现浇混凝土施工技术主要有:搅拌技术、浇筑技术和养护技术。

⑴搅拌技术。现浇混凝土的搅拌应制定严格、合理的搅拌制度,并依据环境、气候、运输路途、运输时间等情况,及时调整水胶比,以确保混凝土质量。对于进场混凝土由检验人员进行逐车检验,并严格取样检测,禁止不达标混凝土的使用。

现浇混凝土一般应采用机械搅拌。人工搅拌一般只用于少量混凝土工程的塑性混凝土或半干硬性混凝士。不管采用机械搅拌或人工搅拌,都应使石子表面包满砂浆,拌和料混合均匀,颜色一致,如果需要掺加添加剂,应先把添加剂调成溶液再加入拌和水中,然后于其他材料拌匀。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随时检查和校正混凝土的流动性,要严格控制水灰比,不得随意增加用水量。

⑵浇筑技术。在浇筑之前,应该对钢筋和模板进行检查,以保证其具备混凝土的浇筑条件,并确定浇筑方法的合理性。

现浇混凝土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浇筑:自然流淌、水平分层、斜向分段、持续推移、一次到顶等,在浇筑过程中不能向已搅拌好的混凝土中加水。混凝土上的分层厚度也要准确把握,上一层的混凝土必须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将上下层浇筑间隔控制在混凝土初凝时间范围内。为确保混凝土的完整性,浇筑混凝土必须不间断进行,当不得不间断时,也必须在前层混凝土终凝前完成本层的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确保混凝土整体均匀密实,新旧混凝土做到有效衔接,混凝土表面光洁平整。

现浇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应当进行三道振捣,第一道为混凝土的坡角,第二道为混凝土的坡中间,第三道为混凝上的坡项。在采用振捣棒振捣时必须要把握好振捣棒的插入深度以及振捣时间。将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的深度控制在50mm以上,振捣棒移动的间距控制存400mm左右,振捣棒要快插慢拔。当混凝土振捣密实后,要用刮札刮平混凝土表面,再撒上5~25mm碎石,终凝前用木抹搓平,次数最好在两遍以上。

⑶养护技术。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并终凝后,应该及时对其进行养护,通过养护能够使混凝土得到硬化和强度的增长。养护期间混凝土应该保证湿润的状态,保证温、湿度。一般的养护方式是在混凝土表面洒水,并且覆盖草帘,在冬天应该设置保温措施,养护时间一般应该大于14天。

2 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模板工程的质量控制

⑴模板及其支护系统安装时的质量控制。所有结构支模前均应由专人进行配板设计和画出配板放样图并编号,余留量由缝模调整;模板就位时应严格按照配模图纸进行安装;模板及其支撑均应落在实处,不得有“虚”脚出现,安拆均设专人负责;墙、柱脚模板应加垫木和导模,防止混凝土漏浆造成烂根;当梁、板跨度≥4m时,其底模应按跨度的1~3‰起拱。

⑵模板及其支护系统的拆除时的质量控制。模板拆除要预先制定好拆模顺序。要掌握好混凝土达到终凝的时间,当剪力墙体混凝土终凝后强度达到1.2N/mm2(气温20℃左右,8小时),必须及时松动穿墙拉杆,使模板脱离墙体,防止混凝土与模板表面粘结,为拆模做好准备。拆模时应注意保护好混凝土边角。底模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或规范规定;侧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模板拆除时,不应对楼层形成冲击荷载。

2.2 钢筋连接施工的质量控制

⑴钢筋接头位置的控制。梁底部钢筋接头应设在支座处,上部钢筋接头应设在跨中1/3范围内,且同一断面钢筋接头根数不得超过总根数的50%(焊接)或25%(绑扎搭接),接头位置应错开45d(d为钢筋直径);墙、柱竖向钢筋接头应设在每层楼板面处,接头位置应错开50d;板底筋接头应设在支座处,负钢筋接头应设在跨中1/3范围内,其它短钢筋则按设计长度配料制作不设接头。

⑵施工缝处钢筋的控制。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一般不留施工缝,如遇天气、施工组织、水电供应或其他特殊情况不得不留施工缝时,断面处应增设施工插筋以增加施工缝处的抗剪能力,插筋数量和伸入缝两侧的长度由施工单位会同监理单位确定。板插筋采用φ12钢筋,放置于板中部,梁插筋用φ20的钢筋放于上、下受力钢筋位置。

2.3现浇混凝土浇筑施工的质量控制[2]

⑴加强对现浇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的控制。现浇混凝土的浇筑方法、顺序、搅拌时间和振捣方法,以及混凝土的拆模时间和养护,均应符合施工技术的要求,并严防雨天施工混凝土漏振导致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狗洞。

⑵浇入仓内的混凝土应随浇随平仓,不得堆积。仓内若有粗骨料堆叠时,应均匀地分布于砂浆较多处,但不得用水泥砂浆覆盖,以免造成内部蜂窝。浇筑混凝土时严禁在仓内加水,如发现混凝土和易性较差,必须通过加强振捣等措施来保证施工质量。

⑶混凝土墙体和柱应分层浇筑的必须分层浇注,否则即使模板制作、安装合格也会因侧压力过大而出现胀模、跑模,给日后修补带来麻烦。

⑷加强对施工人员素质的把关,满足施工要求。岗位工人必须持证上岗,如升降机操作工、焊工、电工等。主要工作必须由技术熟练的工人把关,例如进行混凝土振捣的工人,调整钢筋位置的工人,控制混凝土浇筑厚度的工人,维护模板的工人等。

3 结论

在建筑工程中,现浇混凝土的施工技術决定着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随着建筑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现浇混凝土施工技术必须顺应社会的需求,不断创新并加强质量控制,才能成为建筑工程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晓刚.浅谈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9)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技术 篇11

我国的无损检测技术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开始引进瑞士、英国等国的回弹仪和超声仪, 并结合工程应用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70年代以后, 我国曾多次组织力量攻关, 大大推进了结构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并使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钻芯法、拔出法、超声缺陷检测法等主要无损检测技术规范化, 已制定相应的的规程, 同时, 有关仪器的研究也发展迅速, 并制定了有关仪器标准。

2 常用方法介绍

2.1 回弹法

利用回弹仪检测混凝土结构构件抗压强度的方法简称回弹法。回弹值大小反映了与冲击能量有关的回弹能量, 而回弹能量反映了混凝土表层硬度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回弹法操作最简单, 费用最低廉, 检测效率最高, 检测数量可灵活, 且被测物的形状尺寸一般不受限制。但回弹法精度相对较差, 由于它是利用表层混凝土 (1~3mm) 的质量来推断混凝土的整体质量, 因此, 当试测部位表层与内部的质量有明显差异或内部存在缺陷时、遭受化学腐蚀或火灾的混凝土、硬化期间遭受冻害的混凝土、钢筋密集区或预应力钢筋锚固区的混凝土等, 不宜采用该法。

2.2 超声波法

其检测原理是依据超声仪产生高压电脉冲, 激励发射换能器内的压电晶体获得高频声脉冲。声脉冲传入混凝土介质中, 由接受换能器接收通过混凝土传来的声信号, 测出超声波在混凝土中传播的时间和距离, 算出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它的传播速度与混凝土的密实度有关, 而混凝土的密实性与其强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实际中由于影响超声测强的因素较多, 这些影响因素如果不经修正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因此建立测强曲线时应加以综合考虑影响因素的修正。

2.3 超声回弹综合法

超声回弹综合法是采用超声仪和回弹仪, 在结构混凝土同测区分别测量声时值及回弹值, 然后利用已建立起来的测强公式推算该测区混凝土强度。综合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能较全面地反映构成混凝土强度的各种因素, 并且还能抵消部分影响强度与物理量相关关系的因素, 提高了混凝土强度检测的精度和可靠性。因此许多学者

------------------------------------------------

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围压作用, 不宜考虑桩周摩擦力;虽然机械湿孔作业的摩擦桩主要靠摩擦力承载, 但由于其桩长比较大, 整体桩不规则外形, 使其具有较大的桩周摩擦力。

3.3桩身混凝土质量判定

比较准确判断桩身砼质量的是静载与抽芯, 但是由于静载、抽芯为损伤性检验, 且费用高、时间长, 所以常常采用则和超声波判定桩身混凝土的质量。而动测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动测结果不能作为桩基工程竣工的验收依据, 用于普查质量仅供验收参考, 超声波检测桩身混凝土垢质量较为准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砼桩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在于地基承载力的鉴定, 审查砼施工工艺是否合理, 掌握桩缺陷的防治措施。这样才能对砼桩质量进行控制, 达到监控的目的。●

认为综合法是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4 钻芯法

钻芯法是利用专用钻机和人造金刚石空心薄壁钻头直接在混凝土结构构件上钻取芯样以检测混凝土强度和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方法。

2.5 拔出法

拔出法是指将安装在混凝土中的锚固件拔出, 测出极限拔出力, 利用事先建立的极限拔出力和混凝土强度间的相关关系, 推定被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强度的方法, 是一种半破损或微破损检测方法。拔出法又可分为预埋拔出法和后装拔出法两类。预埋拔出法是在混凝土表层以下定距离处预先埋入一个钢制锚固件, 混凝土硬化以后, 通过锚固件施加拔出力, 记录极限拔出力, 并根据提供的测强曲线用拔出力换算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预埋拔出法必须事先做好计划, 不能在混凝土硬化后随时进行。而后装拔出法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只要避开钢筋位置, 在已硬化的新旧混凝土的各种构件上都可使用。

2.6 综合法

综合法是指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无损 (或微破损) 检测手段获取多种掺量, 并建立混凝土性能、强度与多种掺量的综合相关关系, 进而从不同角度综合评价混凝土强度与性能的方法。目前应用较多的有超声回弹综合法、钻芯回弹综合法、超声钻芯综合法、声速衰减综合法等。综合法是高性能混凝土无损检测重要的发展力向。因为高性能混凝土的检测不仅仅是构件和结构强度检测问题, 还应包括耐久性检测, 甚至包括结构整体性检测等许多方面。

3 无损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工程质量的关注, 以及无损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臻完善, 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日益明显。然而, 由于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 在工程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技术也暴露出了其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测强曲线的建立还不够完善, 目前, 虽然已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回弹测强曲线, 然而由于地区间的差异性, 以及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多因素性, 导致不同地区按照统一曲线检测出的强度存在很大偏差, 急需建立地区测强曲线与专用测强曲线, 以减小地区差异带来的误差。

⑵超声波法检测混凝土结构一直以来存在较大争议, 但这并不能代表超声波不能应用于混凝土强度的检测。目前关于超声波检测混凝土强度在国内已展开相应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由于影响超声波检测的诸多因素, 单独用超声波检测混凝土强度的方法还未正式形成规程,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⑶目前建立的全国统一测强曲线主要是针对低于C60的普通混凝土, 而对于高强混凝土与高性能混凝土的测强曲线目前尚未建立, 已有的研究表明:无损检测技术应用于高强混凝土中是切实可行的, 而且随着高强混凝土在建筑市场上的大量应用, 建立统一的高强混凝土测强曲线迫在眉睫。

⑷目前混凝土无损检测强度测强曲线大多是建立在新拌混凝土模型的基础之上, 而对经高温作用后的混凝土其常温下建立起来的测强曲线不再适应。建立灾后混凝土测强曲线势在必行。

4 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⑴随着一些新材料、新施工工艺的出现, 对检测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 以及再生混凝土等新材料的应用对结构工程无损检测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将与新一代检测仪器和检测技术紧密结合。伴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 仪器处理能力得到提高, 模糊聚类分析、神经网络甚至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数据处理手段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使其能进行快速的、大量信息的处理, 使检测结果更加可靠、检测水平不断提高。

5 结语

通过近年无损检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我们发现了很多质量隐患, 并及时消除了质量隐患, 防患于未然。客观的检测数据为建筑结构检测工作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判断依据, 使建筑结构检测工作者能一改以往凭经验下结论的不科学的工作方式。现代先进的数字化科学检测管理手段, 提供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技术支持, 使建筑工程结构质量监督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摘要: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 就是要在不破坏结构构件的情况下, 利用测试仪器获取与混凝土、钢筋等有关的物理量, 因这些物理量与混凝土质量 (强度、混凝土缺陷) 和钢筋的位置之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可采用获取的物理量去推定混凝土质量 (强度、混凝土缺陷) 和钢筋的情况。本文简要介绍了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并对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技术进行了分类, 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检测方法, 如回弹法、超声波法、钻芯法、拔出法等, 讨论了这几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对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无损检测,混凝土,强度,质量控制,缺陷

参考文献

[1]海根, 新型多功能强度检测仪[J].中国建材2001, (07)

上一篇:数传电台下一篇:财务管理环境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