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射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论文

2024-10-11

喷射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论文(精选12篇)

喷射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论文 篇1

摘要:把空气压缩或者借助其他的动力将有着一定比例的拌和料, 在管道的输送中借助喷射机械用以最高速度喷射到地面上, 使地面快速的凝结而成一种混凝土的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和材料的质量影响是喷射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喷射混凝土,质量控制,测试

把空气压缩或者借助其他的动力将有着一定比例的拌和料, 在管道的输送中借助喷射机械用以最高速度喷射到地面上, 使地面快速的凝结而成一种的混凝土的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和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喷射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

1 喷射混凝土在原材料方面的检查

水泥、沙石、速凝剂等作为喷射混凝土的原材料。只有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才能有效的控制好喷射混凝土的质量。所以, 水泥的质量标准必须要符合国家有关的规定, 而且必须要有出厂的合格证书;沙石的质量要在设计的范围要求;混凝剂和那些需要外加剂必须有产品的合格证书, 并且要符合行业中的质量标准。由于材料用量较大, 每批材料都有差异, 因此每批材料进场后均应进行单项质量检查, 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取样标准:同品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每200-400t为一取样单位, 如不足200t也作为一取样单位;同品种的速凝剂每5-10t为一取样单位, 如不足5t也作为一取样单位;砂和小石均按每300-500m3为一取样单位。

2 对混合料的配合比和级配的检查

当每班作业之前都需要对衡器做出相应的检查并给予校正, 因为每个人对配置材料的拿捏和制备的混合料也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在检查的时候进行两次的实际配合比的抽查, 并详细的记录下来, 如果有不符合要求的项目, 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调整。

3 喷射混凝土必须做抗压强度检查

在力学的指标下, 抗压强度反映着喷射混凝土的抗压能力, 只要检查出它的抗压指标就可以。在一般的情况下, 若是在比较重要的工程中, 有着特殊要求的情况下, 需要在一般的情况下只检测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28天为期的基础上增加对其抗拉强度和围岩粘结强度等。采取抽样调查喷射作业中的试件, 作为检验喷射混凝土有没有符合标准的手段之一。喷大板切割法是主要采取制备试件的方法。

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测方法:

3.1 喷大板切割法按以下要求制作试件并检测其抗压强度

喷射混凝土作业时, 按实际施工条件向垂直放置的长450mm、宽350mm、高120mm的开敞式木模内沿水平方向喷射混凝土, 在施工现场养护一昼夜后脱模。将混凝土大板移至试验室, 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7天, 用切割机去掉周边和上表面, 加工成边长为100mm的立方体试件。继续在标准条件下养护至28天龄期, 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采用小型钻机配金刚石钻头, 在喷射混凝土结构物上钻取芯样。取样位置应具有代表性, 钻取芯样数量应不少于3个。

3.2 将钻取的芯样用切割机加工成高度和直径相同的圆柱体试件。

圆柱体试件的允许偏差为:高度不超过±1mm, 垂直度不超过20。

3.3 对龄期已达到28天的圆柱体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当圆柱体试件的直径和高度均为100mm时, 试验结果即为抗压强度指标;当圆柱体试件的直径和高度小于100mm时, 试验结果乘以0.95的折减系数作为抗压强度指标。

4 关于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验收

同批标准试块的抗压强度值的高低代表着同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每个组的试块的抗压强度代表值为三个试块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当三个试块强度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之一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15%时, 可用中间值代表该组的强度;喷射混凝土强度验收合格条件分为永久支护工程和临时支护工程两种情况。临时支护工程的规定, 其设计强度等级的保证率只有50%。永久支护工程的规定, 其设计强度等级的保证率可达95%以上。

5 根据工程设计的需要测试其他项目

对于有压水工隧洞等有特殊要求的洞室, 考虑洞室渗漏的影响, 应检查喷射混凝土的抗渗指标。考虑外水压力的影响时, 应检查喷射混凝土的抗渗指标、抗拉强度、与围岩的粘结力。寒冷地区, 应检查喷射混凝土的抗冻性能。采用喷射混凝土对水工建筑物补强加固时, 应检查喷射混凝土与受喷面的粘结强度。

5.1 抗渗指标的检测方法

喷射混凝土抗渗指标检测试件, 应在施工现场制备。按抗压强度试件制作要求喷制混凝土大板。清除两端面浆膜, 待圆柱体试件晾干后, 在其侧面涂一层环氧树脂, 再涂一层熔化的石蜡与火漆的混合物。用螺旋加压器将试件压入预热的渗透仪试件套筒内, 冷却后解除压力。

5.2 抗拉强度的检测方法

为了满足制作抗压强度试件制作的要求, 需要应用切割法用喷大板制作立体试件和劈裂发进行试验, 其拉应力的方向和喷层得受拉方向在应使件中的方向是一致的。

5.3 抗冻性能的检测方法

按抗压强度试件制作要求, 采用喷大板切割法制作边长为100mm的立方体试件, 按设计要求的规定进行检测。

5.4 喷射混凝土与围岩粘结强度的检测方法

应该现场检测围岩和喷射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的强度检查, 如果现场没有检测的条件。也可以在现场找取具有代表性的岩石块, 并拿回室内进行试验检查。

在施工现场进行的测试, 那么所测试的部位需要大于有100mm的喷层厚度, 并且要有比较平整的围岩表面, 试件有着直径为200-500mm和100mm的高度的圆柱体。要事先在埋进钢拉杆在试件的中心位置, 它的抗拔力要高于喷射混凝土和围岩的粘结力。在试件部位的混凝土喷射过后, 把地面和围岩粘结试件和周围的混凝土完全脱离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试件的轮廓挖宽的槽。用拉拔器对拉杆施加拉力当喷射混凝土达到了设计的强度的时候, 让其试件把其围岩的结合面进行破坏。根据拉拔力和破坏面积计算喷射混凝土与围岩的粘结强度。

钻芯拉拔法。 (1) 采用小型钻机配金刚石钻头, 垂直于喷射混凝土层面钻进并深入围岩, 形成带有喷射混凝土与围岩粘结面的圆柱型芯样。 (2) 用卡套套住并卡紧芯样。 (3) 安装拉拔器, 对卡套缓慢施加拉力, 直到芯样沿喷射混凝土与围岩结合面破坏。

结束语

为了保护建筑物岩石边坡和加固对围岩的表面,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起到支护围岩的作用, 围岩被混凝土的支护、原材料的质量方面、喷射混凝土在配合比方面和施工人员的技术方面都是密切相关的。结合以上的材料, 提高喷混凝土的强度和其密实度, 将碎石骨科混合在喷射混凝土中使其粘结强度更高

参考文献

[1]宁仁岐.建筑施工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张厚先.建筑施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喷射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论文 篇2

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对于施工工程中沥青混凝土配合比,平整度,压实度,弯沉四个方面质量控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作 者:齐志峰 毛哲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龙建路桥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2) 分类号: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   配合比   平整度   压实度   质量控制  

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预防控制 篇3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质量预防控制

一、混凝土试件与结构物混凝土差异分析

混凝土质量的评定,一般是依靠混凝土试件的强度来评定,并代表结构物混凝土的强度,这是认为在正常施工情况下,实际工程结构物混凝土强度可以表现出混凝土试件强度特性。但应当指出,当结构物混凝土浇筑成型不够密实,或有缺陷时,试件强度的代表性就要随着降低,因为试件体形很小,容易浇筑、振实、成型和养护。但在浇筑结构物的混凝土时,特别是当结构物形状及配筋情况复杂,混凝土运输入仓条件,气温变化较大和施工很不方便时,就很难把结构物各部位的混凝土浇筑成如同试件的质量一样,如在一座桥墩的施工过程中,桥墩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25,原材料检验无问题,施工现场取样做试块,在按规定取样试件28d的强度均达到了27.0-28.0Mpa,按照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标准达到了合格要求,但在现场桥墩实体钻芯取样时混凝土的强度只达到了19.0Mpa,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造成了工程返工重新浇筑。因此,结构物的混凝土质量只依靠试件强度保证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结构物的混凝土施工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特别是对混凝土浇筑、振捣、成型过程要严格控制。对于成品选用无损检测的方法,如:回弹法,拉拔法等辅助手段进行及时检查。对关键部位的结构物,必须进行钻芯取样检测,以确保结构物的混凝土质量。

混凝土质量的好坏,除外观上的蜂窝、麻面缺陷外,主要是混凝土强度能否达到要求,当混凝土强度达不到工程要求时,监理人员只能要求拆毁重作。而确定混凝土强度常是在混凝土浇筑后第三产业28天进行,并得出结论。在这段时期,还可能浇筑出大量劣质混凝土,这样一来,拆毁的工程量将很大。所以每一位负责质量的人员必需注意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或尽早地发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缺陷,以不误时机地采取补救措施,所有的施工人员,监理人员都应当随时监控混凝土的配制、搅拌、浇筑成型和养护等过程。施工质检人员按时检查施工中混凝土的成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配合比,检查配制的混凝土材料是否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检查施工中混凝土运输、浇筑和养护是否符合施工工艺规定;同时要检查是否按时做混凝土坍落度实验等,因为坍落度是最简易、最快速判别混凝土生产质量的方法。坍落度过大,过小将会产生振捣不实,出现蜂窝、孔洞、发生离析、分层或强度等现象、是否按技术规范的要求做混凝土強度试验,并检查试验结果。特别是7d龄期的强度表明28天强度有可能低于该工程部位所要求的强度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在强度不合格工程部位停止混凝土施工。等到28天有试件测验后再定。

三.混凝土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变形要引起足够重视

混凝土的变形主要有硬化过程的自生体积变形,湿胀干缩变形,温度变形和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混凝土的湿胀干缩是由于混凝土中水分的变形而引起的,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是:

1、混凝土成形后,养护不到位,受到风吹日晒,表面水分蒸发快、体积收缩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出现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或者构件水分蒸发,产生的体积收缩受到地基或垫层的约束,而出现干缩裂缝。

2、混凝土构件长期露天堆放,表面湿度经常发生剧烈变化。

3、采用含泥量多的粉砂配制混凝土。

4、混凝土受到过度振捣,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

5、后张法预应力构件露天生产后长期不张拉等。对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

1)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过大,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避免使用过量的粉砂,振捣要密实,并应对板面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

2)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时间,长期堆放的预制构件宜覆盖,避免曝晒,并定期适当洒水,保持湿润。

3)浇筑混凝土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4)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早进行洒水养护;大面积混凝土宜浇完一段,养护一段。

大体积混凝土所产生的裂缝,大多数属于温度裂缝,其中表面裂缝又占绝大多数。由于贯穿裂缝将危及大坝安全运行,而少数表面裂缝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继续发展成贯穿裂缝,因此分析工程特性,坝址、气候和工程特点,合理地确定混凝土抗裂指标,稳定温度场,分缝分块,温控标准及防裂措施对于保证混凝土质量至关重要的。

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产生裂缝是一种常见的质量通病,要进行事先控制,从以下几点注意:

1、材料、半成品质量的控制。水泥安定性良好;砂石级配通过试验要优良,砂不要过细,砂石含泥土、石粉不能超标,不能使用反应性骨料,科学地采用合理的配合比,根据外界环境温度采用水化热适宜的水泥。

2、建筑和结构构造进行检查,结构整体性和变形缝设置应合理;结构受力上,应进行设计断面、应力情况、超载、抗裂验算。

3、施工工艺方面控制。水泥用量与用水量不宜过多;混凝土拌和要均匀;配合比控制要准;浇筑要按一定顺序进行;浇筑方法要妥当;浇筑速度不能过快,振捣要实;模板不能变形、漏水漏浆;钢筋保护层要适宜,浇筑中不能碰撞钢筋;施工缝处理好;拆模、加荷不能过早;施工不能超载;及时养护,不要受冻。 4、注意地基变形和温、湿度变形。 5、混凝土不能受到酸碱腐蚀,火灾、高温、地震也会使混凝土受到破坏。

四.强化混凝土的质量管理

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除了上述注意事项外,人的质量意识也是很重要的。人是指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作为控制的对象,是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为此,除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外,还需要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人的技术水平,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使用。禁止无技术资质的人员上岗操作;对不懂装懂,图省事、碰运气,有意违章的行为必须及时制止。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一指导思想要求人们重视工程质量。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都要重视。施工单位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质量监督机构,对施工中的主要原材料,诸如钢材,水泥、粉煤灰、砂石、外加剂等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凡不合格品,一律不得用于工程,混凝土拌和物不合格,一律不得入仓,以确保工程的质量。试验,质控各部门要基本覆盖所有质控点,不但对原材料的生产,进货,存放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质量检测,且把现场混凝土质量控制作为重点。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篇4

混凝土是由水泥、粗集料、细集料拌合水、外加剂、掺合料均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规范的规定。进场后应按规定对其有关的产品分批进行检查、复验, 并应有有效的鉴定证明。

(1) 水泥。水泥有多种品种、标号应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和实际使用部位的环境条件, 选择适当的水泥品种和标号。高强混凝土应优先选择高标号水泥进行试配。

(2) 砂。细骨料砂, 该砂的含泥量和有害物质含量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检查环节。一般情况下, 结构用砂的含泥量要求在3%以内, 细度模数要求在1.6-3.7之间。

(3) 石子。粗骨料石子, 应重点检查其质地、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含量泥量及最大粒径, 其压碎值不得超过规定值。一般采用1cm-3cm的碎石, 严禁混有煅烧过的石灰石块或白云石块。

(4) 水。拌制混凝土的用水, 应该对其抗腐蚀性以及水质进行化验。一般要求拌制混凝土的用水PH值必须大于4。

(5) 外加剂。首先, 应检查外加剂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证, 质量保证资料和有关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出具的性能试验报告。其次, 在混凝土外加剂使用前, 应进行试配并进行试验检测, 以复验混凝土外加剂与工程所有水泥是否相适应, 以及是否满足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性能和有关设计要求 (如抗渗标号等) 。另外, 应注意混凝土外加剂使用说明的有效日期、防止过期失效的外加剂用于工程。同时, 要严格控制剂量, 不得随意添加, 在搅拌混凝土时, 掺加外加剂的混凝土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应大力推广使用新型的复合型混凝土外加剂, 以适应先进的施工工艺的多种要求。

2 科学配制混凝土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

混凝土的配合比不能使用经验配合比, 要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坍落度的要求、耐久性, 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经试配确定。试验室应结合原材料实际情况, 确定一个既满足设计要求, 又满足施工要求, 同时经济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

3 抓好工地试验室的工作

工地试验室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 检测施工原材料与各项程序是否达标而临时组建的, 具有临时性的特点。它是控制工程质量的重要部门之一, 承担与工程相应的各种原材料鉴定、砂石骨料分析、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强度试验等, 通过检测提供相关试验数据和技术参数以配合工程设计与施工, 同时研究新材料和新的测试方法, 推广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 不断提高施工技术, 确保整体施工质量。所以做好工地试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对于工程建设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混凝土试件合格, 结构物混凝土不一定全部合格

混凝土的质量是依靠混凝土试件的强度来评定, 并代表结构物混凝土的强度, 这是认为在正常施工情况下, 实际工程结构物混凝土强度可以表现出混凝土试件强度特性。但应当指出, 当结构物混凝土浇筑成型不够密实, 或有缺陷时, 试件强度的代表性就要随着降低, 因为试件体形很小, 容易浇筑成型和养护振实。但在浇筑结构物的混凝土时, 特别是当结构物形状及配筋情况复杂, 混凝土运输入仓条件, 气温变化较大和施工很不方便时, 就很难把结构物各部位的混凝土浇筑成如同试件的质量一样, 如在一座桥墩的施工过程中, 桥墩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25, 原材料检验无问题, 承包商在按规定取样试件28d的强度均达到了27.0~28.0Mpa, 按照合同技术规范要求达到了合格要求, 但在工程师钻芯取样时混凝土的强度只达到了19.0Mpa, 不能满足合同要求, 造成了工程返工重新浇筑。因此, 结构物的混凝土质量只依靠试件强度保证是不够的, 还必需对结构物的混凝土施工全过程进行妥善控制, 特别是对浇筑振实成型过程尤需严格控制。对于成品采取回弹法、射钉法、拉拔法等辅助手段进行必要及时的检查, 对关键部位的结构物, 有必要进行钻芯取样检查试验, 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物的质量。

5 和易性是决定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

和易性是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 粘聚性, 保水性等多种性能的综合表述。当混凝土拌和和易性不良时, 则混凝土可能振捣不实或发生离析现象, 产生质量缺陷。混凝土的和易性良好, 混凝土易振实, 且不发生离析, 能够获得均质密实良好的混凝土浇筑质量。通常一些人配制混凝土选用低水量、低坍落度, 强调以振实工艺来保障混凝土质量, 其实这样易产生蜂窝, 孔洞等质量缺陷。实践表明, 和易性良好的混凝土才便于振实, 且应具有大些的流动性或可塑性, 以利于浇筑振实, 且应具有较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 以免产生离析, 泌水现象。现在通过掺高效减水剂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

6 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

混凝土浇筑前, 对有特殊要求、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 (例如基础、主体、技术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和后浇带等部位) 的结构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认真编写方案中的人员组织、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的拌制、浇筑方法及养护措施。混凝土运到施工地点后, 首先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 预拌混凝土应检查随车出料单, 对强度等级、坍落度和其他性能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不得使用。且预拌混凝土中不得擅自加水。

浇筑混凝土过程中, 对施工人员要严格要求。对施工工序要做到合理安排, 即分层、分块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成于凝结时, 需要再次振捣, 以增强粘结力与抗压强度。并尽量减少内部裂缝与气孔, 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对于温度与湿度的控制是混凝土养护的主要部分。保温的主要作用是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 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温差, 能够有效的防止混凝土表面裂缝。混凝土浇筑后, 应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袋等覆盖, 并注意洒水养护, 使得养护时间得到延长, 以保证混凝土表面的缓慢冷却。

7 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验收

混凝土工程完成且质量控制资料齐全后, 根据质量保证资料、混凝土结构实体质量和设计文件、以及相关的验收规定, 对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评估与验收。

除了上述注意事项外, 人的质量意识也是很重要的。人是指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作为控制的对象, 是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 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发挥人的主导作用。禁止无技术资质的人员上岗操作;对不懂装懂, 图省事、碰运气, 有意违章的行为必须及时制止。“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这一指导思想要求人们重视工程质量。这就需要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单位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参考文献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篇5

1.1 负责混凝土施工质量的试验人员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水平越高混凝土质量就可能控制得越好;不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理或没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经验的人,即使有施工规范、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交底,也只能生搬硬套,而不能发现问题和正确处理各种施工难题,从而造成混凝土各技术指标超出控制范围; 1.2 采取各种形式对行政领导、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理及混凝土施工技术培训。这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工作,它虽然特别重要但又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如果试验人员的作用和意图得不到有关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是绝对搞不好混凝土施工质量的;

1.3 负责混凝土施工质量的试验人员要成为一个好的技术能手,他不能只懂混凝土,而且还要了解或学习混凝土施工机械、各种相关规范和施工技术等相关知识; 1.4 调动混凝土施工各个关键岗位人员的积极性。防止能做好而不做好或能做而不做的故意行为发生。避免有人有意造成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造成试验人员难以找出问题的原因。

1.5 发挥有关各部门和人员的作用,不要形成试验员一人把关的不成文的危险习惯。杜绝出现试验员一旦没有发现问题就造成错误畅通无阻的现象发生。2 技术

2.1 配合比复核

2.1.1 委外设计的配合比一定要复核后使用

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检测单位设计的配合比满足不了委托单的技术要求或成本很高。所以委外设计的配合比一定要必须复核后使用。复核工作包括配合比报告纸面上的复核和试拌复核。不是迫不得已,大型施工企业最好由自己的检测单位设计配合比。因为大型施工企业的试验室在配合比设计上经验很丰富,且针对 性强。

2.1.2 新工地、新材料的配合比在第一次使用前,一定要加强复核

因为缺少按该配合比施工后的统计数据,更缺少该配合比设计的经验数据。所以在使用前,最起码在第一次使用时,多做一些试件进行复核。特别是七天发 的配合比。必要时必须得到确保28天各种混凝土技术指标能达到或已达到要求的检测数据后才准开盘。2.1.3 施工过程中配合比的复核

2.1.3.1 原材料质量变化大时,如果原材料与配合比上的材料质量相差较大,特别是变差时应进行配合比试拌复核,找出问题。

2.1.3.2如果搅拌时水是计量使用的,当坍落度太大或太小时,应进行配合比试拌复核,找出问题。

2.2各种试件要有代表性,并按作业指导书制作试件及作好取件记录。作好试件养护工作及养护温湿度记录;

2.3如实做好混凝土施工灌注及其他记录,否则将会缺少原始资料或数据;造成出现事故时无法找到原因;

2.4最好尽可能掌握一些所使用配合比设计过程中的情况,如试配强度、砂率、用水量等方面的内容,以便在混凝土施工控制中做到心中有数和更有重点; 2.5 施工配合比调整

2.5.1施工配合比只能由试验人员调整,目的是统一指挥,责任明确。2.5.2混凝土施工需要放大坍落度时必须由试验员按规定进行配合比处理,任何人不得采取只加水的办法进行处理。

2.5.3 对施工配合比进行调整时,试验人员不能调整水灰比,如果要调整用水量就必须按水灰比同时调整水泥用量。3 施工控制 3.1 原材料管理

3.1.1 粗细骨料不能露天堆放。如果露天堆放,一是含水量不好控制,另外是雨淋后细颗粒下沉后集中,造成粗细粒径分离;

3.1.2 在粗骨料堆的坡脚的地方,较粗的颗粒会集中在一起,造成粗细搭配不均匀。所以上料时一定要设法对粗骨料进行翻拌,使其粗细均匀。

3.1.3 保证细骨料含水量的均匀性和计量准确性。在因含水量忽大忽小而造成无法调整施工配合比的情况下,不能出现含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以上的现象。含水量必须经常进行检测,决不能凭经验估计。用来测含水率的样品必须要有代表性。

3.1.4 保证细骨料粗细程度的一致性。粗细变化太大将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外观质量;如果是变细将造成用水量变大而强度降低,反之则强度升高但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可泵送性或外观质量变差;

3.1.5 严格控制细骨料的含泥量,防止含泥量变大。一是含泥量本身有害,二是

将大大增加混凝土拌和水用量从而降低混凝土强度。3.2原材料计量

施工中各种材料的计量及严格控制用水量是混凝土质量好坏的关键。保证混凝土质量首先是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而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关键是控制水灰比。为了控制水灰比,准确计量水的工作就和准确计量水泥的工作一样重要了。一个成本上经济、技术上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必须在严格管理下进行施工,否则不但会影响施工质量或会增大生产成本。3.2.1 外加剂计量

如果粉状外加剂是人工分袋的计量方式,那么一定要制订复核制度,保证其计量精度。因为有可能称秤人员有经验后就不称秤或不认真称秤。并在投料时避免散失量超标; 3.2.2 水计量

混凝土灌注时,所谓严格的过秤制度,实际上是只重视砂、石、水泥、外加剂的计量准确性,而对水则根据坍落度实行人为调整。在各种材料均保持与设计配合比一致,并且整个施工过程没有任何异常发生的情况下,这种方法确定的用水量将不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或出现其他害处。但现实中不仅材料要起波动变

化,而且非材料因素也千变万化,所以这种方法是极不科学甚至是危险的。混凝土灌注后要28天才能得到强度,如果等到28天后才发现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就太严重了。因此,严格实行水的计量是非常必要的。

各种材料均采取严格计量的制度的情况下,而水不严格计量,他会掩盖拌和过程中拌和物的质量问题和很难找出后期强度问题的原因。这样不控制用水量的话,首先早期在拌和过程中如果材料质量、材料计量和其他因素出了问题都很难发现;其次混凝土后期强度高了除了怀凝少放了砂、石或细颗粒外,也会怀凝是否少放了水;反之强度低了,除了怀凝多放了砂、石或细颗粒外,也会怀凝是否多放了水。

如果所有材料都采取严格过秤的制度,特别是较好地控制了用水量,那么坍落度就成了混凝土质量的晴雨表。如果坍落度变化大了,肯定有异常原因出现并且肯定能找出原因。这样就可通过找出坍落度变化的原因来控制施工质量。若多 放了细骨料、骨料中的细颗粒含量或含泥量增大了,坍落度将会变小;反之,坍落度则会变大。除了这两种常见情况之外的其他问题也都将被及时发现。当然,混凝土施工水平差的单位或个人是不能或难以采用这种方法的。混凝土施工水平差的单位如果尝试这种方法,一切问题都将在混凝土搅拌时暴露出来,造成混凝土拌和物不稠就稀从而使混凝土灌注无法进行下去。但是不能因为困难而对用水量控制不认真或又回到用坍落度控制用水量的方法上去,必须尽最大努力控制用水量。在整个混凝土施工全过程中的所有工作都规范化的情况下,才可能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混凝土施工的理想方法;

3.3由于施工人员不知道试验室的实际检测数据结果,更不知道有时混凝土施工的抗压强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20MPa的情况。所以,他们有混凝土永远都是合格的错误认识。这样就会胆子越来越大,甚至认识不到试验员的作用; 3.4不能把混凝土分为重要的才重视和不重要的无所谓的两种情况。如果是这样的话,由于不重要的混凝土干多了就会形成坏习惯,造成在遇到重要的混凝土时也重视不起来;

3.5要求项目部严格按配合比施工,哪一项没做到就追究哪一项当事人的责任; 3.6如果混凝土质量事故没有造成垮塌的明显结果或外人不可能知道的情况下,免不了有人会隐瞒质量事故或问题。因为质量事故或问题很容易隐瞒。隐瞒成功

后也不进行内部分析和奖惩。这样一来,对于有关人员在质量上的压力就会大大减小,从而放松警惕性;

3.7 制订混凝土质量奖惩制度时,必须把从农民工、工人到最高领导者都纳入考核。最好是把有关人员的经济利益与质量挂钩。否则,很难搞好混凝土质量或造成少数人员为搞好混凝土质量而焦头烂额。

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施工控制 篇6

【关键词】混凝土外观质量、施工中易出现问题

混凝土外观质量是公众接触与了解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最直接部分,它直接决定公众对混凝土工程质量的评价。因此,搞好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对混凝土工程有其重要意义。我公司是专门从事公路施工专业化施工企业经过多年施工摸索,试验总结,对混凝土施工中的外观控制具有一定的经验,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其施工要点简介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一、基本情况

现阶段,我国的公路设计中,桥梁的墩台多采用轻型薄壁式或柱式、肋板式。混凝土工程的表面积较大,混凝土集料多采用当地,施工中模板多采用组合钢模板。在施工中易出现的问题有:

1、混凝土表面有蜂窝麻面、水泡。

2、混凝土表面有白斑、黑斑,且颜色不一致。

3、表面有明显层印。

4、模板部分漏浆,个别有胀模现象。

5、混凝土施工时沁水较大,振捣困难。

6、边线不整齐。

二、解决方法

上述问题在施工中可采用以下方法加以克服

1、模板:混凝土外露面采用分块面积较大的整体钢模扳,厚3——4mm,模板应有足够的刚度,在使用时不变形,施工前应除去锈迹和表面防锈漆,使模板表面洁净光滑。

模板安装应保持水平。避免漏浆现象,安装模板时可在接缝处抹一层粘结剂,并内夹一层无纺土工布。粘结剂可由水泥与胶水(装饰涂料:硅酸钠)配制而成。其中水泥能抵挡水的侵蚀,胶水有粘性可防止水泥桨开裂,并能有效地粘结在模板上,以防粘结剂被振动器振落而失去塞缝作用,另外内夹的土工布可吸收混凝土凝结时产生的过多水份,防止水泡产生,施工时,土工布外露部分应仔细切除。

2、支撑:为防止胀模板,模板固定可采用 12对拉钢螺杆。间距以1.2m 1.0m为宜,下垫钢垫和钢管,通过钢管使模板整体受力均匀,模板内用长度与结构厚度相等的木棍支撑,对于较高的混凝土结构的底层,考虑到压力较大,可采用加双螺母或加密对拉螺杆加固。混凝土浇注前应对模板支撑仔细检察,使之稳固、安全,符合规范要求。

3、混凝土配比:在施工中应对集料进行严格控制,经常检察其级配是否符合要求。砂、碎(砾)石在使用前要用水冲洗干净,不使用有硬块,过期变质的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在满足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水泥和细骨料用量,减少粗骨料用量,以增加混合料的易性。

4、脱模剂:为防止在混凝土表面留下红印,应将模板表面清理干净,清理完成后用抹布揩脱模剂(用质量好的机油)均匀地涂在表面,用量应少,现油光即可。如果机油过多会往下流,造成下层混凝土局部颜色较黑。擦油后,应注意保持模板干净,防止灰尘等粘在表面使混凝土外观变黑和表面化不光滑。如果在混凝土浇注前重擦一次,效果更佳。

5、外加剂:为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印,混应续浇筑。如四混凝土量较大,浇注时间较长时,可加入适量缓凝型减水剂,即可延长混凝土初、终凝时间,并能增强混凝土和易性,减少泌水现象,加入掺剂后上下层混凝土衔接容许时间长,衔接处无明显层次现象,整体性好,外加剂掺入时要严格控制剂量,并按使用方法正确操作。

6、混凝土施工振捣:(1)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应少于2min,充分搅拌。(2)严格控制好坍落度。(3)混凝土自高处落下的高度不得超过2m,否则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混凝土离析。并用塑料布遮住模板,防止混凝土散落到模模板上。(4)模板内混凝土应用人工扒平,厚度控制为30cm一层,并把滚到模板边的粗集料扒到中间,严禁用振动棒振动拖平。(5)振动棒振动要有规律地垂直插入,间距为20——30cm,呈梅花形,快插慢拔,振动棒插入到拔出时间控制在于20s为佳。插入下层5——10cm先中间后两边,待混凝土停止流动,不冒气泡,表面平坦,泛浆时为好。振动操作应先粗振后细振,尤其在模板边着重加强振捣。(6)浇注一层混凝土后,模板会因振动棒振动和倒入混凝土时被溅上许多水泥浆,会在混凝土表面留下斑点。因此在下一层浇注前应将溅到模板上的水泥清理干净,并抹少许脱模剂。另外模板边的浮浆和混凝土悬浮物都应铲到中间,以免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明显层印。

7、混凝土养护:浇注完混凝土12h后开始养护,养护龄期不应少于7d前期24h内每2h养护一次,24h后按每4h养护一次,并对钢模板洒水降温。3b后即可拆模。拆模时应仔细小心,避免模板划伤混凝土表面和损坏结构物边角等。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篇7

1 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水组成, 有的还有掺合料和外加剂。监理应对组成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控制, 使之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

1.1 水泥质量控制

水泥在使用前, 除应持有生产厂家的合格证外, 还应做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常规检验, 检验合格方可使用。切勿先用后检或边用边检。不同品种的水泥要分别存储或堆放, 不得混合使用。大体积混凝土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 降低水化热。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 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

1.2 骨料的质量控制

河砂等天然砂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用砂, 但随着河砂资源的减少和价格的上升, 不少工程已使用山砂和人工砂。用于混凝土的砂应控制泥和有机质的含量。砂进场后应做筛分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有机质含量试验。

普通混凝土宜优先选用细度模数2.4~2.6之间的中砂, 泵送混凝土用砂对0.315mm筛孔的通过量不宜小于15%, 且不大于30%;对0.16mm筛孔的通过量不应小于5%。

石子一般选用粒径4.75~40mm的碎石或卵石, 泵送高度超过50mm时, 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25mm;卵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0mm。石子进场后应做压碎值试验、筛分试验、针片状含量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储料场对不同规格、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石子应分别堆放, 并有明显的标示。

1.3 拌和混凝土用水

拌合用水可使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杂质的天然水, 不得使用污水搅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家不提倡使用经沉淀过滤处理的循环洗车废水, 因为其中含有机油、外加剂等各种杂质, 并且含量不确定, 容易使预拌混凝土质量出现难以控制的波动现象。

1.4 外加剂质量控制

外加剂可改善混凝和易性, 调节凝结时间、提高强度、改善耐久性。应根据使用目的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工艺及气候条件, 结合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 通过试验确定其品种和掺量。低温时产生结晶的外加剂在使用前应采取防冻措施。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家不得直接使用粉状外加剂, 应使用水性外加剂。必须使用粉状外加剂时, 应采取相应的搅拌匀化措施, 并确保计量准确的前提下, 方可使用。工程师应对外加剂的选择加以限制, 避免出现品种多而杂的情况。

1.5 掺合料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中掺入掺合料, 可节约水泥, 并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掺合料进场时, 必须具有质量证明书, 按不同品种、等级分别存储在专用的仓罐内, 并做好明显标记, 防止受潮和环境污染。

2 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坍落度的要求, 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难过试配确定, 不得使用经验配合比。试验室应结合原材料实际情况, 确定一个既满足设计要求, 又满足施工要求, 同时经济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

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 要控制混凝土质量, 最重要的是控制水泥用量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在相同配合比的情况下水泥强度等级越高,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越高。水灰比越大, 混凝土的强度越低, 增加用水量混凝土的坍落度是增加了, 但是混凝土的强度也下降了。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应考虑混凝土运输时间、坍落度损失、输送泵的管径、泵送的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弯头设置、泵送设备的技术条件、气温等因素, 必要时应通过试泵送确定。设计出合理的配合比后, 要测定现场砂、石含水率, 将设计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

混凝土原材料的变更将影响混凝土强度, 需根据原材料的变化, 及时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

3 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控制

混凝土浇筑前, 对有特殊要求、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 (例如基础、主体、技术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和后浇带等部位) 的结构应要求施工单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监理工程师认真审查方案中的人员组织、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的拌制、浇筑方法及养护措施;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部位、后浇带的技术处理措施;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及保湿保温措施;施工机械及材料储备、停水、停电等应急措施;审查模板及其支架的设计计算书、拆除时间及拆除顺序, 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专项控制措施等。并审查钢筋的制作安装方案、钢筋的连接方式、钢筋的锚固定位等技术措施。

要认真检查模板支撑系统的稳定性, 检查模板、钢筋、预埋件、预留孔洞是否按设计要求施工, 其质量是否达到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

摘要:工程师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根据多年从事质量监督的经验, 谈谈怎样控制混凝土的质量。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篇8

1 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水组成, 有的还有掺合料和外加剂。监理应对组成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控制, 使之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

1.1 水泥质量控制

水泥在使用前, 除应持有生产厂家的合格证外, 还应做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常规检验, 检验合格方可使用。切勿先用后检或边用边检。不同品种的水泥要分别存储或堆放, 不得混合使用。大体积混凝土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 降低水化热。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 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

1.2 骨料的质量控制

河砂等天然砂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用砂, 但随着河砂资源的减少和价格的上升, 不少工程已使用山砂和人工砂。用于混凝土的砂应控制泥和有机质的含量。砂进场后应做筛分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有机质含量试验。

普通混凝土宜优先选用细度模数2.4~2.6之间的中砂, 泵送混凝土用砂对0.315mm筛孔的通过量不宜小于15%, 且不大于30%;对0.16mm筛孔的通过量不应小于5%。

石子一般选用粒径4.75~40mm的碎石或卵石, 泵送高度超过50mm时, 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25mm;卵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0mm。石子进场后应做压碎值试验、筛分试验、针片状含量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储料场对不同规格、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石子应分别堆放, 并有明显的标示。

1.3 拌和混凝土用水

拌合用水可使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杂质的天然水, 不得使用污水搅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家不提倡使用经沉淀过滤处理的循环洗车废水, 因为其中含有机油、外加剂等各种杂质, 并且含量不确定, 容易使预拌混凝土质量出现难以控制的波动现象。

1.4 外加剂质量控制

外加剂可改善混凝和易性, 调节凝结时间、提高强度、改善耐久性。应根据使用目的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工艺及气候条件, 结合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 通过试验确定其品种和掺量。低温时产生结晶的外加剂在使用前应采取防冻措施。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家不得直接使用粉状外加剂, 应使用水性外加剂。必须使用粉状外加剂时, 应采取相应的搅拌匀化措施, 并确保计量准确的前提下, 方可使用。监理工程师应对外加剂的选择加以限制, 避免出现品种多而杂的情况。

1.5 掺合料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中掺入掺合料, 可节约水泥, 并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掺合料进场时, 必须具有质量证明书, 按不同品种、等级分别存储在专用的仓罐内, 并做好明显标记, 防止受潮和环境污染。

2 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坍落度的要求, 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难过试配确定, 不得使用经验配合比。试验室应结合原材料实际情况, 确定一个既满足设计要求, 又满足施工要求, 同时经济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

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 要控制混凝土质量, 最重要的是控制水泥用量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在相同配合比的情况下水泥强度等级越高,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越高。水灰比越大, 混凝土的强度越低, 增加用水量混凝土的坍落度是增加了, 但是混凝土的强度也下降了。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应考虑混凝土运输时间、坍落度损失、输送泵的管径、泵送的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弯头设置、泵送设备的技术条件、气温等因素, 必要时应通过试泵送确定。设计出合理的配合比后, 要测定现场砂、石含水率, 将设计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

混凝土原材料的变更将影响混凝土强度, 需根据原材料的变化, 及时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

3 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控制

3.1 混凝土浇筑前, 对有特殊要求、技术复

杂、施工难度大 (例如基础、主体、技术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和后浇带等部位) 的结构应要求施工单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监理工程师认真审查方案中的人员组织、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的拌制、浇筑方法及养护措施;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部位、后浇带的技术处理措施;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及保湿保温措施;施工机械及材料储备、停水、停电等应急措施;审查模板及其支架的设计计算书、拆除时间及拆除顺序, 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专项控制措施等。并审查钢筋的制作安装方案、钢筋的连接方式、钢筋的锚固定位等技术措施。

要认真检查模板支撑系统的稳定性, 检查模板、钢筋、预埋件、预留孔洞是否按按设计要求施工, 其质量是否达到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

混凝土运到施工地点后, 首先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 预拌混凝土应检查随车出料单, 对强度等级、坍落度和其他性能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不得使用。预拌混凝土中不得擅自加水。监理工程师要督促试验人员随机见证取样制作混凝土试件。试件的留置数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要留同条件养护试块、拆模试块。

3.2 浇筑混凝土时, 严格控制浇筑流程。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分层、分块浇筑。对已浇筑的混凝土, 在终凝前进行二次振动, 提高粘结力和抗拉强度, 并减少内部裂缝与气孔, 提高抗裂性。二次振动完成后, 板面要找平, 排除板面多余的水分。若发现局部有漏振及过振情况时, 及时返工进行处理。

混凝土浇灌过程中, 监理应实行旁站, 检查混凝土振捣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存在漏振或振动太久的情况, 并随时观察模板及其支架:看是否有变形、漏浆、下沿或扣件松动等异常情况, 如有应立即通知施工单位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并报告总监理工程师, 严重时应马上停止施工。

3.3 加强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保温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 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温差, 防止表面裂缝。混凝土浇筑后, 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袋等覆盖, 并注意洒水养护, 延长养护时间, 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高温季节泵送时, 宜及时用湿草袋覆盖混凝土, 尤其在中午阳光直射时, 宜加强覆盖养护, 以避免表面快速硬化后, 产生混凝土表面温度和收缩裂缝。在寒冷季节, 混凝土表面应设草帘覆盖保温措施, 以防止寒潮袭击。

4 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验收

混凝土工程完成且质量控制资料齐全后, 监理工程师应根据质量保证资料、混凝土结构实体质量和设计文件、现行《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的规定, 对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评估与验收。

5 结论

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 篇9

混凝土施工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裂缝问题

裂缝问题是混凝土施工中最常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在配备过程中原料的配合比不当,如水泥种类选择不合理;为节约配备成本而水泥使用过少用水量过多;搅拌机在搅拌前的称量误差过大。裂缝问题还有可能是因为设计不当导致钢筋和石子的数量、尺寸在施工时不符合应用标准,比例不协调;构件标准过低、耐热、耐水的能力较差,因环境的变化导致构件收缩、膨胀等。

1.2 麻面问题

麻面的表现是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麻点、坑洼和砂浆铺设的不均匀。在施工过程中,只有保证混凝土与壁板壁之间的空隙足够小,密集度、贴合度强,并且空气气泡全部排出,才能使模板表面足够光滑,麻面较少。因此,一旦施工中出现较多的麻面,主要从混凝土浇灌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入手分析原因。此外,模板脱模剂的使用不当,模板的光滑度标准不合格,也是造成麻面的原因。

1.3 蜂窝问题

蜂窝问题的具体变现与麻面类似,但是危害却更加严重,麻面是呈点状分布的凹凸不平,蜂窝却是局部性的呈现酥散性问题。混凝土表面呈现蜂窝状,密合程度差,强度低。其主要的产生原因包括:石子尺寸太大、数量过多;振捣时间短,粘合程度不够;振捣程序不到位,要求不合格;混凝土模板安置不善的问题。

1.4 孔洞问题

蜂窝问题是局部的不密集,但是一旦蜂窝问题严重,或者酥散状况达到一定的程度,结构内部蜂窝特别大,就会形成混凝土结构内部的空腔。结构孔洞会降低建筑整体的支撑性,如果发生在关键部位,甚至会影响整体的结构安全,造成质检不过关和施工失败。主要原因是原料的融合性差,振捣吃力或者直接骨料分离;振捣工作的不到位;没有按照标注的工序分层、分段、每次少量浇注混凝土,导致出现空洞;浇注途中受障碍物如钢筋的阻碍,浇注不到位,出现空洞。

1.5 露筋问题

钢筋是建筑物的骨架与结构,对于钢筋的保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露筋是指混凝土内部的主筋、副筋或其他结构部位部分裸露在混凝土结构层的外部,造成钢筋的生锈、腐蚀。而露筋问题发生的原因为:振捣时力度、深度控制不够,对钢筋造成破坏、移位;混凝土浇灌时的模板工作不到位,模板太薄或者浇注未实现全面覆盖;模板结构不稳定,造成边角混凝土脱落,钢筋外露;钢筋保护层垫块偏离固定位置,对钢筋的保护失效。

由于混凝土的原材料中存在石子、水泥、石灰等不同物质,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明确的尺寸标准,进行搅拌配备,但是原料的数量分配不合理或者在实际操作中,未按照规定设计的比例调配,人为的环节操作失误、偷工减料、操作误差等就会出现上述的问题。对于这些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程度较轻的可以进行防止和修补,一些比较严重的修补无效,不合标准,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因此,需要对混凝土施工的质量进行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2.1 保障结构稳定,提高工程质量

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是以钢筋为基本框架、混凝土为填充内容,实现钢筋结构与混凝土、模板的紧密结合,才能很好地承担建筑的总体重量。对混凝土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实现混凝土的高效应用,可以减少麻面、孔洞等质量问题的发生,保障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如果质量过低,可能导致“豆腐渣”工程,威胁着业主和建筑周边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

2.2 有效缩短工期,节约施工成本

提高混凝土施工时的质量,减少施工问题,可以避免对建筑的二次修补,减少修补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出和时间的浪费,有效缩短工程工期,节约工程的成本。

2.3 提高施工质量,促进行业进步

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推动中国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可以提高中国建筑行业水平,促进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3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要想实现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主要应该从原材料、施工环节两个方面入手。

3.1 原材料质量控制

混凝土的主要构成是石子、石灰和水等,通过对原料的混合搅拌,之后进行物理、化学手段进行放置凝结,提高混合物的可塑性和粘合度,形成施工材料中混凝土的基本雏形。在混凝土的配置过程中,对配置方法和原料使用有极其严格的标准。

2.1.1原料质量控制

原材料的选择必须按照国家和行业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检测,使原材料的标准符合技术性指标。材料检验是原材料质量控制的重要一环。因为受到经济利益的趋势,一些原料供应商和施工单位为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以次充好、优劣混杂,希望能蒙混过关。质量检测人员应该按照法定标准认真执行法定工作,绝不姑息;提高检测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加强岗位培训,增强对原材料质量检测的准确度;提高工作人员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职业教育,避免出现私收贿赂、降低标准的行为;国家完善建筑工程原材料检验制度,规范材料采购渠道,行政立法作为行业后盾,明确原材料质检的环节和步骤,提高检测的公正性与严肃性;实行责任到人、责任到岗制度,一旦在在建设结束后发生因原料不合格的安全事务,相关环节原材料供应商和质检人员要承担法律责任。

3.1.2 配合比控制

配置前,施工工人应该按照使用环境和使用功能的不同,选择规定的原料和相应的配合比,如防水混凝土、保温混凝土、耐火混凝土对原材料和配合比的要求标准不尽相同。严格控制配比数据和和配比方式,根据相关的资料和统计数据,计算出水灰比与混凝土配制强度的公式关系,明确配比的误差范围,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减少施工人员的操作失误行为;混凝土在制作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资料中的数据和调配标准,谨慎控制混凝土的凝结放置时间,保障混凝土的强度。

3.2 施工程序控制

对施工程序的控制手段,主要体现在对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的控制和养护控制。

3.2.1 施工技术控制

对混凝土的合理使用、提高施工技术是对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混凝土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具有重要意义。工作人员在掌握基本的施工流程和具有丰富实践操作经验的基础上,编制施工建造流程,对施工流程中的时间控制、温度控制、混凝土粘合特点进行重点标注,提高流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施工人员按照流程严格执行;在进行振捣工作时,施工人员应该掌握好振捣器的使用技巧,控制好振捣器的有效范围,避免对模板、钢筋等产生碰撞,引发移位,导致露筋、孔洞等质量问题。

3.2.2 养护控制

养护工作是混凝土主要施工程序结束之后的后续保持工作,可以保证混凝土的硬化程度,达到工作的理想效果。在养护过程中,应该采用对应的养护方法、合理控制养护时间、遵守养护要求,保证养护工作的正常进行。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养护标准:Ⅰ级水平控制温度为20±2℃,Ⅱ级水平控制温度为(20±5℃),标准养护时间为28天;湿度不低于95%。

4 结语

随着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对混凝土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增强施工人员的施工质量控制意识,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对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行业发展提出一些对混凝土施工质量有效控制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带来帮助。

摘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甚至可能影响住房的使用状况和使用寿命,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进行分析,提出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希望对中国建筑业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孟路.浅论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1):23-25.

[2]周杰.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房地产导刊,2013(3):12-13.

[3]李瑞青.浅谈工民建中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J].城市地理,2015(6):55-57.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篇10

混凝土由于它自身的特殊性能已经在土木工程领域取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我国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 因此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使用寿命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混凝土施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但混凝土又是一种成品后不能马上被后续检验工作完全证实是否合格而要立即浇筑使用的产品。如果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质量不够重视, 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 混凝土施工技术也凭着它自身的优越性能在工程施工中越来越多地被推广和采用。因此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防止现浇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通病, 已成为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措施。而对混凝土的质量要求, 不但要具有正确的外形, 而且要获得良好的强度, 密实性和整体性, 因此, 在施工过程中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已是确保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为了能更好地对混凝土质量进行控制,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确保混凝土施工的安全性与科学性。

1. 混凝土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材料的选用与保养。混凝土的主要材料主要有水泥, 石子, 砂子, 水以及一些参合料和外加剂。混凝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性质是不是符号要求。所以原材料的选用得当会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质量。

水泥的质量

选择技术管理严格, 上规模, 质量可靠的企业产品。水泥质量等级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优等品:水泥产品标准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且水泥实物质量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达到近五年内的先进水平。一等品:水泥产品标准必须达到国际一般水平, 且水泥实物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一般水平。合格品:按我国现行水泥产品标准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 组织生产, 水泥实物质量水平必须达到上述相应标准。综上所述, 用一句话概括, 水泥质量等级的划分依据是产品标准水平和实物质量指标的检测结果。

产品养护期, 春、夏、秋季必须在一个月以上, 冬季还应延长。养护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 不得少于7天, 对掺有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天, 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 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 如果你要用水全部泡上就泡上吧, 注意:如果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摄氏度时, 不得浇水。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 敞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 并应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干燥水泥送到现场后, 尽量放在室内, 产品不能受潮。如不能放在室内, 露天堆放场地的四周要开排水沟, 雨天要遮盖。受潮水泥不能直接上墙, 雨天不要施工, 并要遮盖好水泥。

砂子的质量

细度摸数:混凝土用砂细度摸数为2.5~3.5粗砂最为合适。

孔隙率:孔隙率不应超过45%。

坚固性:用硫酸钠溶液检验, 试样经5次循环后, 其质量损失应<10%。

有害杂质含量:为了保证混凝土有良好的技术性能对砂中的有害杂质的含量应进行限制。

石子的质量

石子的级配越好, 其孔隙率及总表面积越小。这样不仅能节约水泥用量, 而且混凝土的和易性, 密实性以及强度也会较高。石子的最大颗粒越大, 其比表面积越小, 孔隙率也会越小, 这对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性也极为重要。当石子中因含有无定形二氧化硅而引起的碱-骨料反应时, 必须进行专门的实验, 以确保石子的可用性。

用水的质量

拌和用水对水泥凝结时间影响的限值、对砂浆或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的限值、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限值三项指标需满足《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的要求。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是指1m3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用量, 或各组成材料之重量比。配合比设计的目的是为满足以下四项基本要求:

满足施工要求的和易性。

满足设计的强度等级, 并具有95%的保证率。

满足工程所处环境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

经济合理, 最大限度节约水泥, 降低混凝土成。

人员的配置及设备调试等

聘请有专业水平和施工经验的工作人员以及管理监督人员。其中特殊施工需有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施工, 管理监督人员需持证上岗。

同样的设备, 不同的设施, 工程质量也会有高低之分。所以施工设备的定位安置以及性能调试也会影响到施工的质量。

2. 混凝土施工中的控制

混凝土的搅拌

搅拌机转速。自由式搅拌机转速: (R—搅拌筒半径) ;强制搅拌机:叶片转轴转速一般为30r/min, 鼓筒的转速为6~7r/min。

搅拌时间:搅拌时间与搅拌机的型号, 骨料品种和粒径及混凝土的和易性等有关。

投料顺序:先倒砂子, 再倒水泥, 然后倒入石子, 将水泥夹与砂和石之间。

混凝土的运输

保证混凝土的浇筑量, 应使混凝土再初凝之前浇筑完毕。

保持混凝土的均匀性, 避免产生离析, 水泥浆流失, 坍落度变化以及产生初凝等现象。

运输容器应平整光洁, 不吸水, 不漏浆。

混凝土的浇筑

做好准备工作如支模, 钢筋预埋件的控制, 天气情况等。

混凝土要在初凝前进行浇筑。

注意混凝土的自由倾落高度。

混凝土需分层浇筑, 使混凝土振捣密实。

混凝土需连续浇筑, 确保混凝土的整体性。

工缝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 并宜流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

混凝土在初凝之后, 终凝之前防止振动。

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出现意外状况要及时处理。

3. 混凝土施工后的保养

水工混凝土养护是混凝土生产中周期最长的工艺过程, 养护时间视当地气候条件及水泥品种而定, 一般养护从混凝土浇筑完毕12~18 h开始, 并持续21~28d.多采用洒水进行自然养护, 还有喷涂薄膜养护和塑膜包裹养护方法, 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 实现养护目的.混凝土养护法分为自然养护和加热仰浮两种。

浇混凝土在正常件下通常采用自然养护。自然养护基本要求:

在浇筑完成后, 12h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和浇水, 对于硬性混凝土则应在1~2h内覆盖并适时浇水。

混凝土养护时间:对于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搅制的混凝土, 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剂、外加剂或有抗渗性要求的混凝土, 不得少于14d.对采用矾土水泥搅拌的混凝土不得少于3d.

安装模板支架, 更不得作冲击性或上面任何劈打的操作。为了在较短养护时间内, 获得较高强度或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 宜采用加热浮养护。

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养护的最高温度不宜超过80℃, 矿渣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可达到90~95℃。合理的蒸汽制度, 包括预养、升温、恒温、降温等几个阶段。

蒸汽应采用低压 (不大于0.07MPa) 饱和蒸汽, 加热时应使混凝土构件受热均匀, 并注意排除冷却水和防止结冰。

4. 结语

研究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控制 篇11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质量控制

混凝土通常是指:将水泥作为基本的胶凝材料,砂石作为主要的集料,再加入一些掺合料及外加剂,将其按照一定的配合比同水等一起进行搅拌,浇筑、成型及养护后所得混凝土。由于其具备强度较高、耐久性能良好、成本较低等优点,目前在建筑施工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但在其得到广泛运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如何对其质量进行控制,成为大家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 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控制措施

(1)对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

1)水泥:水泥的质量将会对混凝土的稳定性质及强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对水泥进行使用的过程中,需对水泥的强度、品种等进行正确的区分,对其使用方法及性能加以掌握,并对其进行相关方面的品质试验,按照工程的施工标准对水泥具体的做出选择。水泥在具体的运输及储存环节应注意防潮、防水,并注意库房的通风、排水等。2)骨料:混凝土多对砂石骨料加以运用,骨料质量是否达标也会对混凝土质量的好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建筑施工中需要进行具体的筹划及安排,对砂石骨料的力学指标、杂质含量、储量以及开采、加工、储存等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研究。入厂前需进行相关的抽样检验,对级配较好的砂石加以运用,并对骨料的实际含水率进行控制。3)外加剂:外加剂可以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易性及强度加以改善,并可以对凝结时间进行调节。在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中,应结合混凝土的使用性能标准、水泥适应性、原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及环境条件等对品种做出具体的选择,并对掺量进行控制。4)拌和用水:拌合用水可以选择杂质含量较少的天然水或自来水,杜绝使用污水对混凝土进行搅拌,也不提倡对过滤沉淀处理后的洗车废水进行循环运用,因为其中可能会含有外加剂和机油等各种有害杂质,对混凝土的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2)合理控制配合比

按照工程的设计要求,合理的选定水泥、骨料、外加剂、水及掺和料的配合比,使混凝土的强度、稳定性及易性加以保证。根据混凝土拌合物的抗压强度、抗裂性和耐久性能等,并对工程建筑的施工要求,同时对经济合理性原则加以考虑,对最科学的配合比加以选择,在施工过程中也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具体的做出调整。

(3)拌制过程中对质量进行控制

在混凝土的拌制过程中,需严格按照配料单完成称量配料,不得擅自对其进行修改。具体的拌制方法如下:一、向搅拌机内投放水泥、细骨料、掺和料及外加剂等,对其加以搅拌,和匀后加入适量的水。二、砂浆搅拌充分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粗骨料,进行均匀搅拌。在此过程中要对搅拌时间进行合理的控制,确保混凝土可以得到充分的拌和,并对拌和的均匀性进行检查,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4)浇筑过程中对质量进行控制

混凝土浇筑前监理工程师需要对方案中混凝土的配合比、拌制、浇筑及养护措施进行认真的审查,妥善安排好各种施工工序及应急措施,对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同时还需要对钢筋的连接方式、安装方案、锚固定位等相关技术措施加以审查。对于已浇筑完成的混凝土,于终凝之前还需开展二次的振动工作,使其抗拉强度及粘结力不断得到提高,减少内部气孔及裂缝的出现,使其抗裂性能得到增强。完成二次振动后,若出现了过振或漏振的情况,需及时的进行返工处理,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使混凝土结构免于遭到破坏。

(5)加强养护

对温度条件及湿度条件进行控制。对混凝土采取保温措施,使其表面发生的热扩散可以得到减少,使内外部的温差可以得到降低,减少表面裂缝的出现。浇筑完成后,对其表面进行覆盖,并加强洒水养护,使养护的时间尽量可以延长,让其表面可以缓慢的得到冷却,避免出现暴晒和气温骤降的情况。

二 结束语

混凝土在现代建筑施工中是最为主要的施工材料,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将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也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及生活质量息息相关[5]。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严把质量关,不断对施工工序进行规范,妥善安排好每个施工环节,对混凝土的工程施工质量加以保障。

参考文献

[1] 迟芊.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有效控制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2):223-225.

[2] 王石.浅谈建筑工程中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6):262-263.

[3] 田建超.浅析钢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06):1245-1247.

[4] 刘建桥,李建国,闻兵,苑宗双.框架结构模板支撑系统实用设计与应用[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459-460.

清水混凝土项目的质量控制 篇12

清水混凝土又称为装饰混凝土和绿色混凝土, 因极具装饰效果而得名。它的结构一次成型, 不需要做任何外装饰, 一改普通混凝土“粗、大、笨、土”的感觉, 直接采用现浇混凝土的自然表面效果作为饰面, 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棱角分明, 无碰损、不剔凿、不抹灰, 舍去了涂料、饰面等化工产品, 减少了大量建筑垃圾, 利于保护环境。随着大面积清水混凝土项目的成功实施, 清水混凝土已经成为流行时尚。独有的厚重与清雅、朴实无华、浑然天成的效果, 深受业界人士的喜爱, 已成为都市建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方针。清水混凝土看似简单, 其实技术含量和工艺复杂程度并不低, 它的最终装饰效果, 取决于施工企业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水平。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在国外, 清水混凝土已经成功应用了60余年。在日本、德国被广泛应用到公共建筑和住宅上。美国、加拿大、德国、新西兰等国家, 对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的研究也相当深入。新西兰已经有了将清水混凝土划分为5个等级的验收规范。但尽管如此, 绝大多数国家对于清水混凝土却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定义, 也没有一个被公认的统一施工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

在我国, 清水混凝土技术最早被应用于桥梁、水利工程以及工业构筑物等。当时对清水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标准要求比较低, 主要要求建筑物的外表面没有一般混凝土建筑物结构工程外观质量中的“蜂窝、麻面和漏筋”等观感方面的缺陷即可。当时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物在竣工验收以后, 在外立面仍然需要进行简单的装饰, 才能满足使用的要求。

2000年前后, “清水镜面混凝土”出现, 它是清水混凝土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其标准是要求混凝土观感质量在光泽度和平整度等方面要像“镜面”一样, 并更加注重细部和整体艺术效果。清水镜面混凝土比饰面清水混凝土更领先一步, 其施工工艺是在饰面清水混凝土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优化混凝土设计配合比, 全面提高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从而得到可与大理石、花岗岩等高级装饰材料相媲美的清水混凝土装饰效果。

2 清水混凝土实施中的问题

2.1 设计问题

建筑师的完美创意是清水混凝土建筑物产生的源泉, 设计标准是设计师的工作依据。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级清水混凝土设计标准, 这从源头上制约了清水混凝土的发展。另外, 清水混凝土优点的展现, 依靠的是设计和施工的完美结合, 但是我国当前清水混凝土工程多存在设计与施工分离的现象, 绝大多数项目为施工单位的自主行为, 在项目的设计阶段没有考虑用清水混凝土进行创意, 也没有设计人员进行方案创作、施工图设计等, 仅限于在施工过程中实施。设计与施工的脱节, 导致了不能完全表达清水混凝土建筑物的风格和设计师的意图。

2.2 管理问题

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在国外已经发展了60多年, 而国内至今才有大面积项目的实施, 其难点主要体现在项目管理的科学与严谨上。对于一个复杂的工程, 最重要的就是有适合的运作系统, 从组织工程设计、安排具体施工到项目管理与监理, 如果每一个环节都运行良好, 实现清水混凝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国内业主往往一遇到各个分项工种之间的配合问题时, 常有半途而废的实例出现, 无法将原方案贯彻到底。清水混凝土的魅力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中展现。

2.3 施工问题

在同等获益的条件下, 实施清水混凝土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和物力, 同时要求施工企业在项目管理中要精益求精。因此, 项目管理部门往往缺乏实施清水混凝土项目的动力, 经常是在业主单位的强烈要求下才勉强实施。项目管理部门往往不重视混凝土原材料、施工设计配合比、模板体系的选择, 忽视细部模板的设计, 对清水混凝土成型过程质量控制不严格, 表面极易产生质量通病, 导致整体饰面效果差, 达不到预期目标。

当前, 国外清水混凝土已发展至镜面清水混凝土和彩色清水混凝土阶段, 然而国内尚无清水混凝土严格的质量验收规范和技术标准可遵循。与此同时, 与清水混凝土相适应的新型模板技术的开发、研制力度不够, 也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清水混凝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我国, 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仍然处于发展阶段, 真正掌握此类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的单位并不多。

3 清水混凝土形成特点

清水混凝土是混凝土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具有普通混凝土的一般特性。混凝土是以水泥为主要胶结材料, 拌合一定比例的砂、石和水, 有时根据具体项目的需要还要加入少量的各种添加剂, 经过搅拌、注模、振捣、养护等工序后, 逐渐凝固硬化而成的人工混合材料。各组成材料的成分、性质和相互比例, 以及制备和硬化过程中的各种条件和环境因素, 都对混凝土的质量形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混凝土比其它单一材料 (例如钢材、木料等) 具有更为复杂多样的质量控制特点。

清水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 通常是通过规范的合同以及相关规范、标准、图纸和技术文件做出的详细文字说明, 由施工企业一方保证实现。同时还包含有在非合同环境中, 业主未提出或未明确提出的要求, 但是隐含着业主或社会对产品或服务的期望, 是人们公认的、不必做出规定的“需要”。

一般意义上的产品质量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即可靠性、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和时间性。清水混凝土施工项目质量除具有一般产品所共有的特性外, 还具有以下几个特殊性:

(1) 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能保证结构构件有足够的抗拉、抗弯、抗扭强度;

(2) 能够满足合理的使用寿命, 混凝土结构有良好的耐久性能;

(3) 能够有效地满足业主的各项使用功能需求;

(4) 能使项目在整个生产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及日后维修费用处在合理的水平。

清水混凝土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由设计、施工、验收、质保等环节构成, 其中项目质量的控制主要在施工阶段, 它的构成如图1所示。

3.1 项目设计阶段

清水混凝土施工项目质量控制首先取决于设计阶段的质量高低。设计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项目结构的设计, 它是根据业主单位提出的各种使用功能的要求, 经过计算编制而成的较高阶段的结构设计图。在这个阶段中, 设计单位要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地质条件, 确定基础的类型及结构形式, 受力结构例如梁、板、柱等承重构件的截面尺寸, 构件所采用的钢筋级别和直径, 混凝土强度等级等, 这些内容决定了整个项目是否安全可靠、是否能够满足业主单位的使用要求。这个阶段的全部工作都要由有资格、有能力的专业设计单位来完成。

3.2 项目施工阶段

在项目结构设计图基础上, 为能全面实现业主对清水混凝土外立面装饰效果的要求, 施工企业需要对结构设计图进行细化分解, 形成施工详图, 目的是能有效指导一线施工人员具体操作, 全面实现业主和设计者的意图。这个阶段的工作对清水混凝土的形成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涉及到清水混凝土原材料控制、模板选型定性、模板支撑体系设计、清水混凝土浇筑成型控制等。清水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是整个项目质量形成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 是按照施工详图对项目进行具体实施。这个过程的关键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施工企业是否具有完成清水混凝土施工的能力, 即是否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企业的生产设备、检测设备、工人素质、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能力能否达到项目确定的质量目标;二是项目主要管理者, 即项目经理和项目技术负责人是否具有一定的施工组织、协调和技术保障能力;三是作为监督项目质量目标实现的质量监理工程师和质量检验人员是否能够严格按照确定的验收文件做好检查验收工作。

3.3 项目验收阶段

质量验收是防止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最主要的质量控制手段。在清水混凝土工程中, 除了对每一个检验批次的质量进行检测、验收外, 还要对重要的节点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例如地基基础的验收、主体结构的验收、单位工程的验收。在完成所有节点验收以后, 项目进入最后的竣工验收阶段。竣工验收是由项目业主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共同参加的验收, 是项目投入使用前的最后一次检查, 对项目是否实现既定的质量目标, 是否达到业主要求实现设计人的意图进行综合评定, 是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4 项目保修阶段

当项目的竣工验收合格后, 项目交付使用。但是项目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并不是不存在质量瑕疵。业主使用过一段时间后, 一些质量问题是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这时, 为了使用户满意, 施工企业与业主应按照《建筑法》的有关规定, 签订“质量保修书”, 对约定的保修项目用合同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后在发生质量瑕疵时, 即可按合同的约定进行质量保修, 使项目的质量保证得到有效延续。

4 结语

在当前日益注重环保、讲求返朴归真建筑风格、提倡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加大质量控制力度以及规范质量标准等形势下, 清水混凝土正以其独特的优点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加速开展对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 是顺应全球化趋势, 缩小我国建筑施工水平与国外的差距, 提高我国建筑行业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理由相信, 随着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清水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 清水混凝土必将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广泛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周红波, 孙金科.清水混凝土的质量标准与控制[J].建筑技术, 2001, 32 (9) :594-595.

[2]郑国德, 景生俊.确保清水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措施[J].施工技术, 2000 (2) :25-26.

[3]俞海勇, 王琼, 李春霞.清水混凝土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前景[J].上海建设科技, 2008 (5) :69-70.

[4]宁国栋, 夏銮.清水混凝土的特点及使用[J].中国集体经济, 2007 (5) :160.

[5]张轶.清水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J].建材百业, 2005 (4) :39-41.

上一篇:审美时代的审美传播下一篇:资料管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