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管理建议

2024-10-11

资料管理建议(通用6篇)

资料管理建议 篇1

摘要:根据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做好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实施建议,从而使施工资料真正为施工提供数据,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资料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公路工程,工程质量,施工资料

近十几年来山西省进行了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交通状况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曾参与了京大、祁临、大新、新原、得大、大同绕城、忻保、王城等高速公路建设的施工,由于一直负责质检工作,深感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施工中如何确保工程质量与如何做好工程内业质检资料,保管好资料,实现既能节约资源,节省工作量,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资料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的人员必须以务实的态度来认真填写好施工质检资料,确保施工资料填写及时、准确、真实,真正管理使用好资料,达到既能加强质量管理,又能节约资源,节省人、财、物的目的,还能确保工程资料对实际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1 施工资料建议及时整理并做出客观的分析

从事多年公路工程施工的质检管理工作发现,资料不能拖,越拖越多,越是懒得做,甚至会影响施工。一进场就要抓紧时间熟悉图纸,并根据业主要求及验评标准仔细划分好单位、分部、分项工程,根据分项工程的多少及经验,决定预备多少个资料柜及档案盒,并把每个分项工程名称都打出来贴在档案盒脊背上,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建立质检日志台账。

然后根据施工进度,每天要对检测的数据资料及时进行整理并上报请验监理工程师,做到不因资料报请不及时而拖工程的后腿,同时要认真做好台账的记录,资料返回后及时下台账并归档,做到报批资料走到哪个环节一清二楚,必要时与监理做好沟通催批资料。还要对实测数据汇总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解决,使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以便确保工程质量。如大新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每天清晨,质检负责人与质检员都亲自上路检测前一天晚上路面铺筑的平整度,并汇总数据上报总工,与现场施工人员一起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及时调整,使整个标段取得了平整度第一的好成绩。

2 施工资料种类繁杂、工作量大,建议能简化的尽量简化

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得出:施工资料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路基土方填筑每层填筑检测用表,表格就有11张:检验申请批复单、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压实度试验记录表、路基压实度检查汇总表、路基边坡检查表、路基平整度检查表、路基纵断高程检查表、水准测量记录表、路基宽度检验记录表、路基横坡检验记录表、中线偏位检验记录表。

路基施工中,平原地区有几米高的填方。以每层压实厚度25 cm来填也得出几十份资料,如遇山区高填方,例如忻保26标羊圈沟深39 m,就得出156份资料、每三层测一次纵断高程、平整度、中线偏位等就路基一层填方所需要的表格一般有11张,其余两层每层用表6张,完成以上任务共需填156层,填写表格为11×52+104×6=1 196张,竣工资料每本不超过150页,需装订成册8本。仅一个填沟就8本,更不用说隧道工程及大中桥的资料数量。忻保26标郝家里隧道长1.214 km,资料装满12节铁皮柜,连上桥梁涵洞资料共装20节铁皮柜,这仅仅是质检资料,不包括竣工资料里试验、安全、竣工图纸等资料。

这些资料中有好多内容是重复的,如压实度试验记录表,试验资料里电子版的、手写的,质检资料还要再整一份,还要再填一份压实度检验汇总表。几个数据填来填去浪费精力浪费纸张,很简单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化,我认为不是资料越多、越细,工程质量就越好。监理资料也是如此,没有专业资料员,只能是白天全过程旁站,夜晚加班做资料。如果白天做资料,就不能坚持旁站,让施工队伍有机可乘,不能确保工程质量。现在我们国家提倡低碳经济、节约型社会,对于宝贵的资源更应该珍惜,资料所用的复印纸是用木材生产的,从节能减排和减少工作量的角度出发,对于一些原始资料,本人建议资料尽量简单化,一组数据不要多次重复填写,尽量把资料做的精而准,不要流于形式,能证明质量就行,表格能合并的尽量合并,大大减轻质检人员和监理的工作量,让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施工现场,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以确保工程质量。这样,既环保又能节约成本。

3 竣工资料整理,建议慎重考虑需要的套数

本来工程资料的目的是为加强质量管理,能够有效的指导生产,控制质量,但在执行的时候,为了符合验评标准的要求应付上级部门及检查,有时质检员也会为了省事,对部分项目只要不会影响工程质量,就待在办公室里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范围要求的数据去填写。如郝家里隧道施工洞身开挖的实测项目,为了确保喷射混凝土厚度,洞身开挖做到不欠挖。爆破法施工又不是那么准确,从工地上报回的超挖实测数据值,大部分都超过允许偏差,做分项评定时就会不及格。一开始监理很严格,自检资料就得填实测数据,否则不签认,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只好如实填写,但在一次检查中,检查人员发现分项评定还不及格,最后又对资料进行了修改。当然,这种情况不都是这样。

现在工程计量资料中也要检验申请批复单,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有质量原始记录,从开始到完工,资料上反映的大部分全是合格的,笔者认为,对这一份资料,每一份都有监理签字认可,伴随着工程的结束,它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是在归类档案时,本来是竣工资料,但业主要求施工原始资料也要三份。我觉得只整理一份足以,应该把大量的空间资源用来保存更重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文件、竣工图、监理文件,招投标文件,工程变更文件,财务决算、工程决算、支付报表等有价值的文件,那样才更有意义,才能做到更大的环保。

工程施工总结对本工程中采用的技术、发生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以及反馈结果,在以后工程的施工中可以吸取经验,少走弯路。在这些文件中除了有关的工程数据外,对施工过程的总结占了相当大的部分:优点、缺点尽在其中,学习和借鉴这些文件对今后的工程管理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文件应该多保存几份,让大家多学习借鉴,才能不断进步。

为此,我们要提高广大试验检测人员的积极性和务实作风,让我们的试验检测人员能够轻松工作,数据填写真实,特别是监理应该以现场巡查和旁站为主,监理的资料要少而精,应制定一些可操作性的办法,如减少资料重复,压缩表格,压缩部分原始资料,部分资料双面打印,保存电子版,对承包商加强监督等,让施工资料真实地为施工提供数据,实际指导生产,在节省能源的同时,为确保工程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贵庆.论施工资料管理[J].山西建筑,2010,36(15):199-200.

资料管理建议 篇2

无论任何的工作,要想顺利完成,都需要有前面较好的工作经验总结才可以,建筑工程也不例外,在建筑工程中,可以把资料管理当做是对于经验进行总结,资料管理质量的好坏,也关系到建筑工程自身的施工质量,也关系到在未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能否不断进步。但是在现今,建筑工程的资料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人们进行解决,并且需要不断地改进。本文探讨资料管理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建议。

1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概述

近年来,伴随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的资料管理工作,慢慢成为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工作之一。素质较高的、专业知识丰富的资料管理人员,是现今建筑市场内各个单位都需要的人才。建筑工程的资料管理工作,是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工程的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不断朝着程序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发展。因此,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的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资料管理,在项目管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按照有关标准的要求,积累完成的具有完整性、真实性的工程资料,是在工程竣工验收环节进行交付使用不可或缺的条件。质量上乘与完善的建筑工程,需要有一份使用文字进行记载的、真实可靠的、内容齐全的、原始的技术资料,工程的资料是工程进行检测工作、管理工作、改造工作、使用维护的有效依据。

随书附盘资料的管理现状及建议 篇3

一、附盘图书的管理现状及我馆附盘资料的管理

我校是以设计为主的职业中专学校, 设计类及计算机类图书数量较大, 近年来, 此类书籍附盘现象激增, 对随书光盘的管理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据了解, 目前国内随书附盘一般是作为图书附件来处理, 附盘随书分编, 只是在书目记录的载体形态项记载一下附件的物理尺寸、并在书上加盖“本书附有光盘”等类似提醒标志, 对附盘本身则未作任何处理。这样做, 一方面给图书带来不必要的污染, 另一方面也很容易造成附盘的损坏和流失。二是作为书的复本来处理将附盘与图书剥离, 送专门部室收管。这样虽可降低附盘的损耗, 但书盘分离, 利用率下降;而且附盘作为复本, 关于书的种, 册数及总价格的统计都会带来偏差。三是图书与附书附盘分别编目加工, 两者各有不同的书目数据, 可以依据不同的信息内容便于分别管理和借阅, 又可在各自目录中相互对应参照, 便于管理, 便于读者利用。

我国图书馆一般对随书附盘的管理早期有随书入库, 不进行加工, 有需要时作特殊借阅;或只藏不借, 虽附盘得了保护, 却降低了利用率且由于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技术具有相当强的时效性, 不利用就失去了保存的价值;

近年来, 我馆在随着此类馆藏增多, 随书磁带采用提供复录设备供读者在馆内借听的方式;软盘考虑到易损坏但复制方便的特点, 提供读者拷贝服务;而光盘可供读者借阅一天, 在保存上选用简装的圆形光盘盒, 厚度薄, 价格便宜。验收处理时附盘随书验收, 与书标相同的条形码, 并在光盘配用的专门圆形盒套上, 将条码号写在光盘及盘盒上, 便于管理。随着此类书的增多, 将书盘分开收藏的方式使读者需要在两地才能完成借阅。现在将附盘与原书收藏一室, 附盘按照条形码的顺序排列。借阅时, 读者只要根据原书的条形码在盘架上找到相应的盘即可。使读者在一地就能借到书与附盘。但也由于遭受管理软件的局限, 读者借盘的同时也必须借该书, 不能使书盘借还独立, 增加读者和管理者的麻烦。此外, 由于将盘的借阅记录记载在违规项中, 使读者一旦借盘, 即使他的借阅册数没有达到最多限量, 也不能再借。

二、建议方案

1、随书附盘与原书既联系又有区

别的特征应在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加以体现, 以方便读者借阅。建议随书附盘在书目的附注项中体现, 标示与原书相同的条码号, 与原书放在同一服务窗口, 并向图书馆管理系统供应商提出要求, 在现有管理系统中增加附注项提醒功能, 这样既方便读者借阅随书附盘, 也便于图书馆操作管理。有条件的图书馆也可以将光盘内容放在网上, 但要注意内容的新颖性和针对性。

2、由于光盘易损坏, 建议每种光

盘保留一张不外借, 在其他同种光盘损坏的情况下, 可用保留的光盘复制。软盘一张一般最多内容纳1.38M字节内容, 且日渐减少, 被光盘等其他介质替代, 针对其易坏、易感染病毒的情况不如将其全部拷到硬盘中, 然后整理刻成光盘。

3、随书附盘是文献作者所创作的

一种作品形式池无非议, 因此对随书附盘的任意复制, 是不符合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的, 有关图书资料应当在既尊重作者知识产权又满足读者利用需求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并制定适当的规范。

4、计算机类图书更新快, 图书馆

每年购书量都在增多, 图书剔旧的数目也在日渐增多, 随书附盘的剔旧问题有待解决。

5、随书附盘不象印刷型书刊, 污

损能直观看到, 盘片有其隐蔽性, 不用一定设备对内容逐一读取无法识别, 因此, 外借随书附盘损坏情况的快速检测也是一项有待解决的问题。

随书光盘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 需要我们全体业内同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提出新的对策, 来完善该项工作的标准化进程, 更好的发挥其在图书馆服务功能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含芳:《浅谈随书附盘的入藏/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4期。

垃圾分类活动建议书资料 篇4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城市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越来越多,它们正以惊人的速度霸占着我们美丽的星球。也许我们无法阻止垃圾的产生,但我们可以减少垃圾给我们的环境带来危害,让我们一起为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吧。为此我园特开展“垃圾分类”活动,现向各位爸爸妈妈们、小朋友们发出倡议:

一、为什么要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是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的标志,是人人均可参与其中来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方式。我们追求进步,崇尚文明,希望有碧水蓝天净土,共建美好家园。

二、垃圾分类处理的优点有哪些?

(一)减少占地

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可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二)减少污染

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多采用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的方式,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还可以减少危害。

(三)变废为宝

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

而且,垃圾中的其他物质能转化为资源,如食品、草木和织物可以堆肥,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供热或制冷;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

三、正确认识垃圾分类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

01

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等。

02

有害垃圾包括废灯泡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废纽扣电池、农药瓶等。

03

厨房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

04

其他垃圾包括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垃圾分类不仅要从每个人做起,从每户家庭做起,还要长期地坚持下去。

四、正确认识垃圾箱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五、利用资源变废为宝

1、在家中将生活垃圾分为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四类,并分别放置。

2、有害垃圾投放到小区集中收集点进行统一收集。

3、把废弃物中有回收价值的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织物类以及电器类分离出来单独存放,可回收物直接变卖给废品回收企业或放入小区设置的可回收物垃圾桶。

4、在家中厨房放置餐厨垃圾桶,将家庭产生的餐厨垃圾投入其中,然后将其放入小区设置的餐厨垃圾桶。

5、除以上之外,家庭产生的垃圾应归为其他垃圾,并采用单独的垃圾桶存放,然后将其放入小区设置的其他垃圾桶。

六、垃圾减量,减少污染

1、工作中纸张双面书写、双面打印;使用再生产品;尽量运用互联网、局域网进行电子无纸化办公;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纸杯。

2、在外就餐要适量点餐,合理搭配;剩菜要打包带走,减少浪费;使用可重复使用的餐具,尽量不使用一次性餐品和纸巾等;食用自助餐时要按需自取,避免食物浪费。

3、把孩子们不用的衣服等物品进行变卖、捐赠等,延长其使用寿命;尽量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耐用品(如充电式电池等),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购物时自带环保购物袋,不用塑料袋。

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们:为更好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了我们美丽的家园,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从正确分类、投放、处理垃圾开始,努力把我们的城市变的更清洁、美丽,从今日起,让我们大手拉小手,一起行动起来!

资料管理建议 篇5

地质资料汇交的定义

地质资料汇交是指各类地质工作与科学研究项目完成时,按相应规范规则,提交以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以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

汇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质资料的汇交普遍存在汇交不及时,自主汇交意识差,对国务院令349号《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国土资源部令2003年第16号《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学习不到位,不重视资料汇交工作,工作过程中缺乏耐心,验收不够仔细认真等问题。导致汇交工作开展时,原项目组人员已经解散,资料零散,缺失,收集困难,齐全性、完整性不够,汇交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另由于原始地质资料与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目前只强调目录清单的汇交及部分原始资料复印件和扫描件的汇交,汇交资料清单目录和资料并没有集中统一管理,造成监督困难,存在资料与清单不一一对应或不齐全不完整的现象,造成后期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性差,不能更好的为地质资料社会化更好的服务从而带动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地质资料汇交三个组成部分的常见问题:

成果地质资料

成果地质资料的汇交主要存在由于项目周期短,人员变动快,汇交资料没有统一专人管理,资料零散,部分为过程文件作为最终稿提交给汇交人员,给后期审查验收造成耗时大,重复工作等问题。另外还存在排版格式不规范,纸质与电子版不对应,部分文件缺失后期制作修改量大等问题。具体如下:

审批类:审批类文件在汇交时没有提交或缺失,或存在多个审批验收文件时,提交过程中并没有按照规范要求,未按照审批级次由高到低编排,同级、同类的未按时间顺序由新到老编排。由于有些没有电子版只能通过扫描而形成的,电子化分辨率很低,未达到300dpi要求。

正文类:报告正文前未附审查意见,封面、扉页、目录及正文之间未使用分隔符,目录未使用超链接,标题级别没有设定或设定级别有误,插图中未使用图文框,或显示方向非正向排版,插表排版不美观,续表缺少表头等,正文部分页码混乱,甚至一个报告分割成数个文件,报告封底缺少内容摘要等。

附表类:附表的内容分割成数个电子文件,比如封面、目录等,以及同一册附表的各页内容各形成一个电子文件且部分未插入页码或页码混乱。

附图类:

附图类主要存在字库色库不匹配的问题,造成存档文件中附图图件丢色、偏色和丢失信息。附图册中较为明显的问题是图幅较大的按规定尺寸图幅绘制不完整的,没有按标准图幅制成接图,造成图纸尺寸大小不统一,图册装订困难且不方便后期阅览。

附件及其他类等

除上述几类存在的问题之外,最严重的就是由于当时制作时应该盖章的部分未保留电子版且未扫描存档,如一些合同,承诺书,资质证书等,尤其是和其他部门和外单位合作的项目,拖欠汇交的问题最为严重,造成后期补交困难。

原始地质资料

原始地质资料顾名思义就是地质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唯一性,纪实性,对后期的分析研究、成果编制潜在价值巨大。但地质资料工作前期人力物力投入大,汇交人考虑到市场竞争及涉密管理等不愿意及时汇交,接管单位管理成本高,所以在实际的汇交工作中大多数原始地质资料仍然是向部、厅级提交原始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后存放在基层地勘单位代管。由于基层单位经费不足,管理条件有限,人员调动以及管理人员与项目组衔接不当,业务不熟练等造成丢失或破损等,对后期再次开发利用埋下隐患。目前原始资料齐全性、完整性均不能很好的保证,造成后期开发利用获取渠道困难,使国家大力投入巨额资金换来的地质成果没有更好的共享,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具体工作中常见的问题有:

资料形成期耗时长,资料多且杂,多部门或与外单位合作造成的资料分散。

项目勘查找矿过程涉及测量、地质填图、物探、化探、(坑)探、槽棎,水文地质、采样,化验分析测试等多项工作交替实施,每一项工作的实施均会形成各自的图、文、表、数据等原始资料。

项目组人员汇交意识薄弱,使用过程不当,或对已形成资料不重视保管存放,不及时收集整理。

部分原始资料手图由于野外作业时天气等工作过程使用不当造成破损严重,素描手图等当时记录不完整,坑、槽探及钻孔编录记录当时没有及时装订成册,散页保管在多人手中。因为野外实际工作中,各环节工作人员沟通不及时,造成资料分散不集中,另对《办法》中普查勘探分十类归档不熟悉,认识不足,整理、分类、着墨、装订等等都不符合《规则》要求,归档后看起来很杂乱,造成后期汇交资料收集困难,审查验收时耗时大,真实性、齐全性、完整性都大打折扣。

管理设施不完善,未能保障地质资料的完好、妥善管理。

实物地质资料汇交

根据《条例》和《办法》,自2009年起地质资料汇交应同时汇交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但由于在实际汇交工作中,往往是由汇交工作人员直接填填报,有些单位都不经过档案馆,表中各项数据均来自项目负责人员口中,实物存储与清单目录脱节现象比较明显,抽检不便,不方便监督管理,在清单填报时数据不真实,另一部分实物资料运输成本高,汇交人考虑当时找矿不理想,不愿意为实物资料继续投入资金管理,没有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一些单位会在项目区附近租赁仓库存放,但由于项目组重组及人员更换,以及项目野外作业完成后为节约成本放弃有效管理,造成实物地质资料失散或标签、标识不清,损坏严重。

针对汇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关建议

要保证资料汇交的质量,就要从源头抓起,各工作环节环环相扣,参与人员重视汇交工作,才能何证汇交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议从以下方面改善:

首先,相关领导对汇交工作高度重视并明确相关人员职责。领导的重视是汇交工作人员与项目组人员积极配合的保障。在单位内部从资料形成期间就严格按规范严格要求,成果资料的编制在初期应要求按规范制作,以免后期重复修改排版。原始地质资料在野外及时装订并统一管理,不要等时间过久,收集不全,造成立卷归档困难。

其次,项目组最好有专人负责并建立资料监督和交接机制。及时收集整理,重视原始地质资料的保管,做好完整性与真实性。以免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资料记录统计不及时,或者由于各项目组工作人员变动丢失部分资料,资料零散不集中、缺页,后期弥补有失真实性等。原始地质资料的唯一性决定了一些重要的文件资料应第一时间扫描栅格化,确保扫描件清晰可读,为以后二次开发利用做准备。需要装订的最好在装订前就扫描保存,以免后期多次拆装影响使用年限。必要时可开展原始地质资料展评活动,各野外分队相互借鉴学习,提高对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的水平。实物资料建议重视馆藏基础建设和人才建设。

最后,汇交工作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汇交人员更应该主动学习相关地质专业知识及定期接受地质资料汇交培训学习,提高汇交业务水平。尤其原始地质资料的立卷工作,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多和项目负责人沟通,多学习,做到及时准确保质的汇交。

结语

资料管理建议 篇6

一、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的特点

语言学家赖斯 (Reiss) 根据文本的功能, 将文本进行划分, 主要为信息型文本 (informative) 、表情型文本 (expressive) 和感染型文本 (operative) 。 信息型文本语言简朴, 有逻辑性, 内容和主题是交际的重点, 如百科全书;表情型文本语言有美学的特点, 在语言的形式上也注重给受众美的享受, 如诗歌;感染型文本语言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并使受众采取行动, 如广告[1]。 大多数情况下, 一个文本会有双重或多重功能, 旅游文本资料就是一种综合类文本, 语言通俗明了, 富有吸引力, 目的是让游客读懂看懂, 从中获得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等方面是知识, 还起着商业广告的作用。

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是以信息传递为主导的信息型文本, 也兼具表情型文本和感染型文本的特点。 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内容丰富且多元, 包括红色景点 (如伟人故居、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烈士园林等) 及景点网站、线路、饮食、居住等的介绍。红色旅游景点的自然风光、当地的民俗文化及红色文化衍生出的文化产品 (如红歌、图书、影视作品、纪念品等) 的介绍也应属于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的一部分。 红色旅游景区内的公示语如路标、警告牌和提示语等, 也是外宣资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文本资料都应作为翻译语料进行研究, 挖掘其展现的四川红色文化, 促进四川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

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价值观, 展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美好品质。 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和外省的红色旅游文本资料有着相似的地方, 但又有自身鲜明的特色。

第一, 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专有名词多, 信息量大。 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中包含大量的人名、地名、战役等专有名词, 这些专有名词是红色文化的象征, 承载着大量信息。 四川是朱德、邓小平、陈毅、张爱萍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乡, 所以四川也被称为将帅之乡。 在四川著名红色旅游景点, 如邓小平陈列馆和朱德故居, 就是以出生于四川的伟人为核心, 叙述中国革命史, 展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峥嵘岁月。 外宣资料中大量存在诸如红军、中国人名解放军、红四方面军、八路军、新四军、川陕根据地、抗日根据地、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等红色词汇, 这些专有词是了解四川红色历史文化发展的关键。 此外, 外宣资料中还包含了许多会议名称及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 如木门会议、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两河口会议、遵义会议、武昌起义、保路运动、五四运动、白色起义、百团大战、淮海战役, 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等。 这些会议与历史事件有的就发生在四川境内, 是红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前往四川革命老区才能深刻了解与感悟到这些专有名词所承载的中国革命史, 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壮大的过程及战役中展现的中华民族英勇顽强, 不畏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二, 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是地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结合。 发生在四川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必然打上了四川地域的烙印, 拥有四川地域特色。 如小平故居陈列馆由邢同和大师设计, 以建筑的语言展现了川东民居的特点。 陈列馆坐西向东, 三个青瓦坡形屋面, 三叠三起, 最后立起一座丰碑, 象征着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传奇人生和丰功伟绩。 邢同和大师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是时代精神与地域建筑文化结合的再创造。 在设计上, 把川东民居双破传统屋面结构为单坡, 形成高低错落, 又连成整体的形象。 似乎有乡土气息川东风味, 但又因为跨度高度不同于民居的增大与功能的不同演变, 使得整座建筑似乎显得不那么像川东风格, 却又是川东民居建筑的全方位分解组合结构与形象重组, 做到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2]再如, 川陕革命根据地以当地土布为材料印制的“布币”也体现出浓郁的巴蜀文化。 “布币一词源于我国商代。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我国革命根据地出现的布币, 是以棉布作为载体的一种货币。 据统计, 根据地印制过各类布币32种之多, 其中以川陕革命根据地尤为突出, 从1933春到1934年底, 共计发行布币140万。 ”[3]

另外, 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中也介绍了四川的蚕文化与竹文化。 巴蜀地区的居民养种桑的历史源远流长, 四川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 蜀锦与蜀绣也享誉海内外, 是四川的“名片”。在革命老区邓小平故居内就有“蚕房院子”这一处景点, 曾是邓氏家族从事栽桑、养蚕、缫丝的场所。 四川红色旅游景点还种有大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在华夏文化中竹与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 竹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文学家苏东坡也有“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的名言。“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 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 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4]四川红色旅游景点中种植的竹子不仅美化了环境, 而且竹子所蕴含的气节与革命英雄高洁的品格相呼应。 朱德的故居中陈列了一些红八军战士用过的箩筐和斗笠, 均取材于竹子。 景区内也有大量与竹子相关的文化产品, 如竹桶、竹篮、竹碗、竹筷等, 体现了巴蜀人铺竹席、食竹笋、烧竹薪的民俗竹文化与巴蜀人的聪明才智。

第三, 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中有大量的诗词和伟人的名言警句。 这些诗词与名言与红色革命实践相结合。以下是在四川红色旅游景点收集到的部分诗句与伟人的名言警句:

在朱德故居内有“烽火隔十年, 家书抵万金”的诗句, 生动地反映当时抗日战争爆发, 与亲人互通书信的艰难。 (朱德故居)

一九六零年朱德回故乡吟诵的诗句:“菜籽花开一片金, 小麦放穗满山青。豌豆杂粮斜坡种, 人说小春增七成。”该诗体现了人民生活的安定, 与战争时期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朱德故居)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

一九六二年邓小平接见出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姐七中全会代表, 讲到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时, 引用四川俚语“黄猫黑猫, 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形象地提出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

在一九八二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上, 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

农村改革成效显著, 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 邓小平指出, 改革是一场革命, 是全新的事业。 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更复杂, 而且有风险。 我们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 步子要稳。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

一九七九年, 邓小平支持广东、福建两省先走一步, 并提出试办“特区”, “杀出一条血路”。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

邓小平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不赞成”、“人民高不高兴”、“人民答不答应”作为观察和思考一切问题、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

这些语言重现了历史场景, 通过伟人的话语能看出其睿智、勇敢, 事事为人民着想的为官之道, 祖国的繁荣昌盛来之不易。另外, 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形式工整、富有节奏感, 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红色革命实践与中国特色语言文化相结合, 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传递了中华民族为追求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精神, 这是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特色的彰显。

第四, 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体现了生态旅游的理念。 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同周边绿色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组合。 景区内还摆放着大量富有诗意的标识语, 如“青山祝人寿, 碧水悦人情”、“青青我树, 君勿攀折”、“手上留情花自香, 脚下留意草如茵”、“珍惜自然资源, 共营生命绿色”等, 文人墨客以特有的文化形式呼吁游客爱护四川红色旅游景点的自然环境。 再如小平故里“百花潭”的介绍:百花潭面积约3500平方米, 潭内种植有许多观赏睡莲, 夏季到来, 朵朵莲花竞相开放, 颇有“百花盛开”的韵味, 故取名“百花潭”。 体现了四川红色旅游注重优美环境的营造, 给人以美的享受,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翻译的建议

四川省内有关旅游景点外宣翻译的研究, 范围常常集中于某几个著名景区或者是四川藏区, 针对红色旅游景点的外宣翻译研究较匮乏, 未能充分挖掘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潜能。 从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文本特色出发, 以促进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景点可持续发展与实现特色文化“走出去”战略目标为宗旨, 从四个方面提出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翻译的建议。

首先, 加快建立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多语言语料库的步伐。 由于四川外宣资料信息量大, 人名、地名、战役名词较多, 建立语料库不仅可以避免译员粗心而造成的漏写错拼等失误, 而且可以使专有词有统一准确的翻译版本。由于同一名词有不同的翻译版本会令外国受众在获取信息时增加阅读量, 不利于有效信息的传播, 有时甚至会让外国受众对中国红色文化产生误解。 如“抗日战争”一词, 就有不同的译本“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和“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第一个译文强调的是“反对日本的战争”, 这并不是抗日战争的实质。 相较之下第二个译文更符合原文的内涵, 即“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因此语料库能统一译文, 并且在对译文进行审校时, 对不恰当的译文可以做批量修改。 另外, 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的内容主要是描述革命人物的成长经历, 记录革命历史, 语言朴实, 叙事性强, 信息量大, 需要大量的译员。 采用语料库辅助翻译, 对专有名词及内容上相似的文本, 计算机会自动填充翻译, 不仅节省了译员大量的时间, 而且提高了翻译质量, 减少了人工成本。 利用语料库还可编撰多语言红色文化辞典, 将其放在旅游景点供外国游客浏览, 也可供翻译机构、口笔译工作者、外事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和涉外导游等阅读参考, 对完善本土文化翻译理论与提高四川红色旅游景点翻译实践质量起推动作用。

其次, 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翻译要以受众为导向实现跨文化交流与认同。 大多数外国游客对中国革命史的起源与发展并不是十分熟悉, 由于政体不同还可能存在误解。 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文本内容多元, 在对其译介时要针对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译员要关注旅游文本的三种功能, 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和呼吁受众行动。 以简洁易懂的语言来译介历史事件, 对专有名词尽量手少用音译的翻译方法, 多用意译或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 才能真正传递出原文本所承载的红色文化内涵, 让外国受众在阅读译文时与中国读者在心灵上有相同的阅读体验,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 通过翻译消除文化上的传播隔阂, 让外国受众体会到中国人民铭记历史, 真爱和平, 为了理想与幸福生活, 敢于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 由于红色旅游景点内的陈列室空间有限, 因此可以针对海外游客制作多语言的小册子, 内容主要为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简介, 游客在浏览相关内容时, 可以随时查阅, 使海外受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清晰地了解中国革命史, 回国后他们通常会以意见领袖的身份, 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及同事真实地传播中国的红色文化。在译介古诗词与伟人名言警句是也要注重体现形式美, 不可通篇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 词汇选择时要兼顾句子朗诵的节奏感。 另外, 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可以与省内高校合作, 让红色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走出去”, 组织留学生前往红色景点参观, 参观结束后要对留学生进行采访, 及时反馈四川红色文化翻译与传播的效果, 站在受众可接受的角度上, 找到文化的平衡点, 要在不断思索与总结中改进四川红色文化翻译与对外传播的策略。

再次, 培养地域性和针对性的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翻译人才。 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产学研相结合, 培养出高水平且有地域特色的译员。 应着重培养四川地区高校内翻译专业的师生, 将其作为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翻译译员的主要来源。 他们对四川文化的了解较深入, 更容易把握文化符号背后隐藏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 因此要积极在四川高校内实现翻译的本土化发展, 促进翻译为四川经济发展服务。 编著以四川特色文化翻译为主题的翻译教材, 将四川红色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模块, 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练习。 教材中可以配有红色电影等音频影视资料, 并组织学生去红色景点参观, 定期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来学校做讲座, 拓宽教师与学生的视野, 在翻译时能选择更贴切且易懂的词汇表达深层次的红色文化内涵。

最后, 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翻译要与文化产业相结合。 四川红色旅游景点的译介还应包括四川文化产品的翻译与推广。 利用互联网整合相关资源, 为革命老区旅游景点建设专门的外文网站, 并提供链接, 主题为四川革命老区的竹文化、蚕文化、美食文化等, 海外游客能在网站上线挑选购买配有翻译文本的红色唱片、红色电影和红色书籍。 在景区中的商场里也可摆放红色文化产品的外文介绍, 吸引外国游客进店参观。 另外, 四川红色旅游景区还要不断创新研发红色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 如在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中就出售了多种版本的“邓小平同志诞生一百周年”中英文邮票和信封珍藏套装, 样式新颖, 体积小且易于携带, 适合外国游客购买, 作为纪念品缅怀小平同志及歌颂他对中国乃至世界和平付出的努力。 要迅速建成专业化、高素质的四川红色文化产业团队, 全方位挖掘四川红色文化资源。

三、结语

“红色旅游伴随红色文化而生, 红色文化赋予了红色旅游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红色旅游就是以红色文化为深刻内涵, 以红色旅游资源为载体的旅游。”[5]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的感悟之旅。 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作为旅游文本, 有信息功能和表情功能外, 还肩负着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使命, 通过译文让更多海外受众客观对待中国革命史, 展示国家和四川良好形象、消除误解、实现文化认同, 拉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摘要:红色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 是红色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有机结合。四川作为文化资源大省, 其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有着独特的风格, 结合文本特点与文本功能, 提出有利于传播红色文化且实现经济价值的翻译策略, 不仅能解决当前四川红色旅游翻译存在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将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精神财富转换为社会财富, 实现四川革命老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四川红色文化,外宣资料,翻译建议

参考文献

[1]Reiss, Katharina.Text types, 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 translated by Andrew Chesterman, Reading in translation theory, Helsinki:Finnlectura, 1989:105-115.

[2]裴高, 古春晓.以建筑的名义缅怀———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领衔设计人邢同和[J].建设科技, 2004 (15) .

[3]肖高林.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布币[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1) .

[4]胡冀贞, 辉朝茂.中国竹文化及准文化旅游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竹子研究汇刊, 2002 (7) .

上一篇:喷射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论文下一篇:急性中毒的急诊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