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料管理

2024-07-06

地质资料管理(精选12篇)

地质资料管理 篇1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取得的最有价值的基础资料之一, 历来受到国内外地调和矿业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虽然已有很长的历史, 但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 这与我国地质矿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实物地质资料的价值也未能得到体现。新形式下,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因此, 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 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就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以期引起同行的讨论。

一、实物地质资料的价值

(一) 文化价值

实物地质资料反映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质环境变化和地质演化过程, 是我们认识地质现象、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不仅专业的地质工作者需要实物地质资料, 而且社会其他成员对自己所居住的地球都有兴趣去了解和认识。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后, 精神文化需求会不断的增长。所以, 实物地质资料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二) 经济价值

实物地质资料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为资料保存的预期价值。目前, 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做的比较多, 而国内只有一些零散的研究。预期价值分析主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未保存也不需要保存节省的保存费用、未保存但需要的重置费用、保存又不使用而浪费的保存费用、保存并使用而节省的费用。从中可以看出, 如果实物地质资料保存选择得当, 必然会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三) 生产价值

实物地质资料具有一定的生产价值,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利用实物地质资料对矿体进行重新圈定。例如, 由于经济或技术原因, 某矿床的工业品位或边界品位进行了一定调整, 而原来作为围岩的样品没有进行岩石化学分析, 需要补充数据;2) 实物地质资料可以直接用于指导矿业生产。如采油生产中, 采油技术取决于储油环境, 而分析储油环境就需要油井的岩心资料。

(四) 商业价值

目前, 大部分矿业投资的目的是追求收益最大化, 其中矿权地的选择对投资效益至关重要。要选择矿权地, 首先必须认真了解矿权地的地质资料, 并对其可靠性进行分析, 其中对以前的样品进行复检是一个重要环节。目前, 矿产资源勘查从调查到评价, 基本都是政府出资, 其获得的实物地质资料是公开的, 属于公益性质勘查。基础勘查工作完成后, 经权威部门评估形成矿权区。企事业单位在取得相应探矿权之后, 还要完成最低勘查投入。要降低投资风险, 探矿权申请人必须认真研究地质资料 (包括实物地质资料) , 而探矿权持有人有义务向申请人提供这方面的资料。因此, 在探矿权和采矿权交易中, 可靠的地质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 研究价值

在地质科学的研究过程中, 使用了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归纳法就是其中一种, 它首先收集各种地质资料, 然后对其进行归类分析 (包括实物地质资料) , 进而形成一种规律性认识。类比法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已知区与未知区的对比, 得到某种规律或认识, 其中就包括了实物地质资料的对比。因而, 将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实物地质资料保存起来, 对于地质科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

(一) 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不健全

国土资源部2008年印发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 并对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作出了规定。但由于各省 (区、市)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的编制、经费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目前多数实物地质资料仍然由各省 (区、市) 地质勘探单位自行管理, 一些市场化的地质勘查项目的实物地质资料由出资的探矿人自行管理。各省 (区、市) 地质勘查单位仅上报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 还没有向各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全面汇交实物地质资料。

(二) 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建设严重滞后

各省 (市、区) 地勘单位的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大多数质量较差、面积较小, 有的地勘单位租用当地民房作为临时库房, 库房分散, 管理不便, 有的聘用当地农民作为临时管理人员, 还有一些库房存在坍塌、漏雨、门窗毁损等安全隐患。

(三) 库房管理人员数量少、素质不高

大多数永久性实物地质资料库房有1~3名管理人员, 临时性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只有1名管理人员, 其他性质库房绝大多数没有管理人员。实物地质资料库房管理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另外,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大多数没有地质矿产专业知识, 相当于一般仓库的管理员。

(四) 筛选工作相对滞后

各省 (区、市) 地勘单位大多数没有作好实物地质资料入库前的筛选工作。实物地质资料的入库随意性较大, 有的一个地勘项目产生上万米的岩心, 全部入库保管, 没有挑选, 需工作经费较多。一些地勘单位一直库存着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实物地质资料, 没有开展筛选工作, 一些到了保存期限可以埋藏处理的实物地质资料还存放在库房, 致使新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无法入库。

(五) 管理手段落后

鉴于管理体制和人员素质方面的限制, 各省 (区、市) 地勘单位依然采用传统保管方法—笼统接收, 简单堆放, 未能根据不同资料的特征进行分类管理, 管理人员对资料的统计、标签的更新不及时, 很多管理人员只是简单地“看管”, 根本谈不上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六) 保管差, 利用困难

由于库房中实物地质资料堆积如山或随意堆放, 归档登记不及时, 库房漏雨等原因导致标签和帐本变质无法辨识, 岩心箱破损, 不同类别的实物地质资料混在一起, 导致实物地质资料难以利用, 这是各省 (区、市)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摘要:实物地质资料因为具有价值、我们才收藏、保管让其服务于社会, 本文就实物地质资料的研究价值、生产价值、经济价值、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行探讨, 同时也阐述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理手段滞后、管理人员数量少、素质不高等现状问题。

关键词:实物地质资料,价值,管理,现状

参考文献

[1]张业成, 刘凤民, 张立海.论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A].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论文选编[C].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7.

[2]张立海, 赵晓青, 刘凤民等.健全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系统的措施[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7.

[3]张立海, 任香爱, 张晶.新时期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指导思想[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5.

[4]辛继升.试论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A].第六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C].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8.

地质资料管理 篇2

实物地质资料与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并列为三大地质资料.长期以来,地质资料馆以各种账本来记录某种实物地质资料数量有多少、从何处采集、由谁送采、是谁施工等信息.这些账本交流范围十分有限,从而影响了实物地质资料的.利用率.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与网络技术开展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来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作 者:乐艳莉 陈忠良 Le Yanli Chen Zhongliang  作者单位:乐艳莉,Le Yanli(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72)

陈忠良,Chen Zhongliang(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武汉,430074)

刊 名:上海地质 英文刊名:SHANGHAI GE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P5 关键词:实物资质资料   GIS   数据库   网络  

地质资料管理 篇3

那么,如何加强管理呢?国土资源部就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提出了“管理法制化、馆藏机构标准化、地质资料数字化、地质资料服务网络化”的要求。我们作为基层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者,就是要根据这一“四化”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工作,在工作中扎扎实实予以落实,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一、结合实际创新,加强管理法制化

地质资料管理法制化,首先是要依法制档。按照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与标准,把好原始地质资料归档质量关。对已经收集的文字、图纸、图片、声像等资料,应根据数据文件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在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分类整理,设置相应的归档类目,按原始地质立卷归档规则,如归档范围与分类、编号与编目、立卷归档要求等,并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制定本单位的数据文件管理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应主要明确本单位数据文件的范围、归档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数据文件的移交与整理、保存与借阅要求等。

地质资料管理法制化,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来进行资料管理。地质数据文件作为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服务于今天,有利于未来,为历史查找、产权查证、经济纠纷以及科学研究提供素材。但目前地勘单位的数据文件管理缺乏有力的档案执法机制,有些档案资料散落在工程技术人员及合同管理人员或是一些领导者个人手中的现象。大量地质资料不汇交,相互封锁,导致地质资料馆的资料得不到及时更新,地质资料的利用困难重重。《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对矿产地质资料的管理和利用作了原则性规定,从法律上确立了统一汇交制度。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地质资料管理规定,形成了较完善的保管体系和管理制度。在《矿产法》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使矿产地质资料管理法制体系和标准体系不断得以完善。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制度化管理,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灵活、有竞争力的管理体系,做到依法依规管理地质资料。

二、结合实际创新,加强馆藏机构标准化

在地质勘查的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均为地质资料。它是国家花费巨大投入取得的宝贵地质信息资源,具有重要的保管意义和开发利用价值。目前,很多地勘单位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库房建设不到位,对地质资料的保存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少珍贵的地质资料只能堆放在那里,得不到应有的安全保管。例如,一些基层地勘单位库房紧张,岩石标本和纸质资料堆放在同一室内,有的将地质资料直接堆放在办公室或者独立开辟出来的屋子里,没有温、湿度的记录,也没有专人看管,库房建设不达标,导致这些重要的原始地质资料开始出现残破、虫蛀以及水晕、浆糊晕等污染现象,致使字迹模糊、线条不清晰,甚至无法辨认和利用,造成了不良后果和严重损失。对此,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应大力支持,投入专项基金,设置专人进行库房和资料管理。对库房温、湿度要及时记录、调节,要购置设备改善库房条件。随着地质资料的增多,库房占地面积过小的,应采取更为有效的管理方式,例如采用密集架等工具,使库房面积“变大”,容纳更多的信息。只有建设标准化的馆藏机构,才能确保地质资料的完整和安全。

三、结合实际创新,加强地质资料数字化

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简单地讲就是对已有地质资料采用扫描技术,将纸质资料信息用数字记录方式存入计算机光盘、磁盘等介质中管理起来,即实现地质资料档案的光盘储存。这样既能有效地保护库存原本地质档案,延长纸质档案的保存寿命,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纸介质的管理方式也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应当向更为适合当今发展趋势的新型管理方式转变。

我队成立于1954年,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料。早期纸质的图文地质资料的质量参差不齐,所采用的纸张有毛边纸、打字纸、道林纸、厘米纸、透明纸、聚酯薄膜等,印刷装裱方式有蓝晒、手工上色、丝绸膜印刷、胶版印制、喷墨印制等,由于年代久远,技术十分落后,许多原始地质资料已严重破坏,急需修复。同时,地质资料大多数都对外提供借阅,一些早期的纸质地质资料由于使用频率高,加上借阅人在使用图件时不注意,造成很多图件断裂、破损。不少图件破损后用透明胶粘贴,几十年后,胶带已经变黄发硬,甚至掉落,粘贴部位也因受胶的腐蚀而受损。因此,将纸质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的抢救工作已刻不容缓,否则再过几年,有些资料抢救的机会和价值都将失去。

为充分发挥地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已成为地质资料形成、管理、保存和社会化服务的必然趋势。矿产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是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建立矿产地质资料数据库,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以实现快速检索、快速查阅和高效利用;要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要求,结合本单位矿产地质资料特点,建立相应的目录数据库,开发适合本单位的矿产地质资料目录检索系统。这样,今后地质勘探工作者要想检索出有关的地质档案信息,地质资料管理者只要在目录检索系统中输入所需资料的电子文档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查阅原本地质档案,不需要再到库房调用纸质档案,进而大大提高了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利用水平。

四、结合实际创新,加强地质资料服务网络化

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篇4

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是针对地质行业大量的资料管理工作而开发的管理软件。需实现归档资料基本信息管理、归档资料的统计与维护管理、资料基本信息查询与资料预借等几个方面的功能。力求以方便快捷的途径去管理这些海量的资料。

用户通过输入资料名称、资料编号或资料归档日期(时间)等基本信息,由系统自动生成相应的资料信息、统计数据及与该资料相关的各类表单以供用户查询、预借等,并且管理员还能对该系统所有信息进行修改、添加、删除与更新。

1.1 系统功能需求描述

资料管理信息系统要满足资料管理人员、用户双方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1.1.1 资料基本信息管理

对资料基本信息的浏览、添加、修改、删除、查询与统计等。

1.1.2 资料借阅信息管理

可同时完成资料的借、还、续借、挂失、催还等事项,生成可打印的借阅清单。

1.1.3 资料基本信息查询与统计

完成对库存资料及新入库资料的查询与统计。

1.1.4 资料借阅信息查询与统计

主要对流通资料(借阅信息)的查询与统计等。

1.1.5 资料预借

可实现网上预借未借出的资料,或对已借出的资料进行预定。

1.1.6 系统用户权限设置

不同权限的用户具备不同的登录界面。系统默认浏览,以及对所有用户开放的查询与统计。

管理员:可实现对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有修改用户借资料与还资料记录的权限,并能生成相应的可打印报表。即可浏览、添加、删除、修改、查询、统计:资料的基本信息、借阅信息、用户的基本信息、管理人员的基本信息。但在删除某条用户的基本信息时,应实现对该用户借阅记录的级联删除,并自动生成可打印催还清单。

1.2 数据流图

1.2.1 系统基本模型

1.2.2 第一层数据流图

扩展顶层DFD,得到第一层DFD

1.2.2. 1 资料管理扩展DFD

扩展资料管理处理,得到第二层DFD

1.2.2. 2 查询与统计扩展DFD

1.3 E-R模型

各实体及联系的属性说明。

资料:(资料编号、资料名称、比例尺、内容概要、归档日期、库存量、备注)

用户:(用户名、所属部门、借阅单编号、所借资料编号、所借资料名称、借阅数量、借阅日期、归还日期、借阅单审批信息、借阅单审批人、借阅单审批时间、借阅标识、备注)

管理员:(管理员编号、管理员名称、备注)

2 总体设计

2.1 系统流程图

描述系统流程图如下:

2.1.1 系统流程图

2.1.2 资料管理维护流程图

2.2 网络结构

数据库服务器放置于单位局域网中,通过路由器接入Internet,用户可以通过单位局域网访问数据库服务器使用资料管理系统;若使用系统的用户机数量较少,则用户机通过拨号接入Internet使用资料管理系统;对于出差在外的移动用户,可通过笔记本电脑或移动PC拨号接入Internet使用资料管理系统。

2.3 数据库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数据进行抽象和构建数据模型后,设计系统数据库表,本系统表结构如下(表2.3.1-2.3.9):

3 系统模块设计

资料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入库管理、出库管理、资料信息管理、用户管理等功能模块。

分别列表描述如下(表3.1-3.6):

摘要:经过需求分析, 采用Borland公司的Delphi6开发工具, 利用其提供的各种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 尤其是数据窗口这一能方便而简洁操纵数据库的智能化对象, 快速建立系统应用原型, 形成方便实用的可行系统。

关键词:资料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Delphi

参考文献

[1]李春葆, 曾平.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基于SQL Server 200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 (美) Paul wilton, John colby著.敖富江译.SQL入门经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王晟, 万科编著.Delphi数据库开发经典案例解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256-312.

[4]明日科技.李文立, 刘强, 梁冰编著.Delphi数据库案例精选[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51-107.

地质资料管理 篇5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山东省矿山地质环境 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鲁政办字〔2015〕156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9月10日

山东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有效预防和治理矿山开发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落实矿山企业治理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规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存、支取和使用管理,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土地复垦条例》《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以下简称“保证金”)是指为督促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而促使其预先缴存的专项保证性资金。

本办法所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简称“治理义务”)是指采矿权人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因开采矿产资源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伴生地裂缝、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应履行的预防和治理义务。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矿产资源开采活动的采矿权人,应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以下简称“保证金制度”),按规定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以下简称“治理方案”),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以下简称“治理工程”),履行治理义务,依法缴存、支取和使用保证金。

采矿权人缴存保证金,提交履约保函、信用证,不免除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

第四条 保证金缴存数额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

保证金可采取现金方式缴存,也可采取提供银行出具的履约保函或信用证等非现金保证形式。

采取现金方式缴存的,实行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抵押、挤占和挪用。

采取履约保函或信用证等非现金保证形式的,实行企业所有、政府保管,履约保函、信用证在保证期间由政府部门保管,直至按照规定免除保证义务为止。

第五条 矿山所在地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负责保证金缴存、支取和使用,以及履约保函、信用证的管理工作。

国家、省、设区的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采矿许可证的矿山,由矿山所在地设区的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负责,也可委托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具体负责。

矿区范围跨市级行政区域的,由相关市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按照采矿权面积所占比例分别收取保证金或办理保证手续。

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采矿许可证的矿山,由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负责。

第六条 采取现金形式的,实行银行专户存管,由采矿权人到约定银行开设财政、国土资源、企业三方共管专户。存管银行由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财政部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招投标或委托方式确定,并签订协议,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存管银行应于每月底前将保证金缴存、支取情况报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保证金利息由存管银行单独记账核算。未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保证金。

采用履约保函或信用证形式的,由采矿权人到银行开具履约保函或信用证,并将其交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保管。

第七条 本办法出台前已缴存财政专户管理的保证金,由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财政部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矿山保证金缴存情况进行审核后,将应划转的保证金于2015年12月31日前划转至采矿权人新建的三方共管专户。

第八条 以下矿山可不再编制治理方案,不再缴存保证金:

(一)矿山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仅为耕地破坏和占压,相关治理工作应执行土地复垦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包括平原地区露天开采粘土矿等;

(二)矿山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仅为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相关治理工作不属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范畴,应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包括石油、天然气、二氧化碳气等;

(三)矿区范围完全处于河道、湖泊、海域等水域范围内,相关治理工作应执行河道管理、海洋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包括在河道内开采的砖瓦粘土、建筑用砂矿、湖下采矿、海下采矿等;

(四)矿山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小或未造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包括处于沿海滩涂区域的地下卤水、海盐生产矿山等;

(五)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批准的其他不对矿山地质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矿种。

第九条 尾矿库治理执行安全监督管理和土地复垦有关法律、法规。

工业广场、固体废弃物堆放场地、耕地范围内的露天采坑和采矿塌陷地、选矿厂、矿区道路治理,原则上执行土地复垦有关法律、法规,相关治理工作不列入治理方案的治理区域和治理内容。治理方案编制或修编,应在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评审之后开展,已纳入土地复垦方案的复垦范围和对象,不再列入治理方案的治理区域和治理内容。

按规定治理方案暂不需修编,但治理方案中已含土地复垦内容且矿山土地复垦方案已经审查备案的,涉及土地复垦部分执行土地复垦方案。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及安全监督管理中详细规定的生产过程中的采空区充填等开采辅助措施、安全生产措施,执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国家安全监管有关法律、法规,不列入治理方案的治理区域和治理内容。

矿区范围部分处于河道、湖泊、海域等范围内的,其位于河道、湖泊、海域等范围内的相关治理工作应执行水利、海洋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列入治理方案的治理区域和治理内容。

第十条 鼓励集中连片的小型矿山实施统一方案编制、统一工程治理、统一验收的模式。鼓励矿山土地复垦方案和治理方案合并编制,治理工程同步实施。

第二章 保证金的缴存

第十一条 保证金应缴额依据矿种、采矿方法、生产规模、服务年限等因素计算确定。计算确定的保证金低于治理方案确定治理费用的,按治理方案确定的治理费用缴纳。

第十二条 因矿区范围、矿种、开采规模或者采矿方法发生变更的,保证金应缴额应按变更后的标准重新计算。

第十三条 保证金的缴存方式分为一次性缴存和分期缴存。

采取现金方式缴纳的,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在3年(含3年)以下,采矿权人必须一次性全额缴存;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在3年以上的,采矿权人可按年度分期缴存保证金。按规定超前足额缴存全部保证金且采矿权未到期的,剩余采矿许可证期限内不再缴存年度保证金。

采用履约保函或信用证方式提供保证的,一次性提供全额的履约保函或信用证。

第十四条 办理新办、延续、变更的矿山,其保证金缴存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采矿权人或采矿权申请人在矿山开发利用方案通过审查之后、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之前,组织编制或重新编制治理方案,报送有发证权限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治理方案通过专家审查后报送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存;

(二)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核定保证金应缴额,会同财政部门下达保证金开户通知书和保证金缴存通知书,并与矿山企业签订《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责任书与保证金缴存承诺书》(以下简称“保证金承诺书”);

(三)采矿权人或采矿权申请人持保证金开户通知书和缴存通知书到存管银行开设专户缴存保证金,或到银行办理履约保函、信用证;

(四)采矿权人将保证金缴存凭证复印件或履约保函、信用证原件,报送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存管,由其建立或更新保证金登记卡片;

(五)采矿权人或采矿权申请人凭缴存凭证、保证金承诺书、保证金登记卡片等资料,到采矿登记管理机关办理采矿许可证登记手续。

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变更的,采矿权人在原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未进行开采、未对矿山环境造成破坏,且原采矿许可证期内保证金足额缴存的,经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核实后,已缴存保证金可抵交新采矿许可证期内相应额度的保证金。

第十五条 矿山正常年度保证金的缴存管理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采矿权人应在每年年检之前,上报其本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及下一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年度计划(以下简称“年度计划”)。年度报告包括治理方案及治理工程设计编制情况、保证金缴存情况、治理工程及监测工作进展情况、年度监测数据等;

(二)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年度报告、年度计划进行审核,必要时要开展现场核查,核定其保证金本期缴存数额,下达保证金缴存通知书。采矿权人持保证金缴存通知书办理缴存手续;

(三)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为采矿权人填报采矿权年检保证金制度实施情况审核表。采矿权人持年检审核表等有关资料办理年检手续。

未按规定完成治理方案编制、审查和备案工作,以及未按时、足额缴存保证金,或提供履约保函和信用证的,采矿权年检不合格。

第十六条 办理矿山转让的,应在转让协议中明确后续保证金缴存和治理义务,并凭《山东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过户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转移通知书》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七条 本办法实施前采矿许可证存续期内的保证金仍按原标准核算、补缴;超缴部分可用于抵缴后期保证金,或返还采矿权人。

已按原标准足额缴存采矿许可证期内保证金、但按本办法计算不足的,不再补缴。

第三章 保证金的支取与使用

第十八条 采矿权人自取得采矿权之日起,应依据批准的治理方案和保证金承诺书,实施治理工程,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并在矿山停办、关闭或闭坑前完成治理义务。无法一次性完成治理的,可视实际情况实施分期治理工程。

第十九条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应与矿产资源开采同步进行。具备以下治理条件的,采矿权人须及时组织实施治理工程:

(一)采矿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已经稳定、不再继续发展;

(二)采矿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已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及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威胁、急需治理的;

(三)治理工程不影响当前矿产资源开采,当前或日后矿产资源开采不会对计划实施的治理工程成效造成破坏的。

第二十条 具备治理条件的,采矿权人应依据治理方案,组织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设计(以下简称“治理设计”),提交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备案后实施。

暂不具备治理条件或无需进行专门治理的,采矿权人应依据治理方案,编制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设计(以下简称“监测设计”),提交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备案后实施。

第二十一条 符合以下条件,采矿权人可向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申请提前支取保证金用于治理工程:

(一)已按时足额缴存保证金;

(二)已按规定完成治理工程设计的审查、备案;

(三)设计治理区面积达到或超过治理方案确定的20%;

(四)按时上报相关材料,并通过各年度年检。只需开展监测工程的,监测设计经审查批准后,可申请提取保证金用于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采用履约保函或信用证形式的,只办理验收后返还手续,不予办理提前支取手续。

第二十二条 申请提前支取保证金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支取保证金申请表;

(二)治理方案;

(三)治理(监测)设计;

(四)治理工程阶段性总结报告;

(五)治理工程图片册、影像资料;

(六)前期治理工程资金使用说明、结算单。

第二十三条 支取保证金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采矿权人向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提交保证金提前支取申请材料;

(二)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自接到申请之日起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不予受理的,书面说明理由。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在30日内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查;

(三)经审查符合提前支取条件的,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应向采矿权人开具保证金支取通知书;

(四)采矿权人凭支取通知书到存管银行提取保证金。

第二十四条 保证金提前支取比例按照治理区域面积占矿区比例及治理工程进度确定:

(一)完成治理设计并已经审查批准的,保证金支取额计算公式为:保证金缴存额×(分期治理区面积/矿区面积)×20%;

(二)完成治理工程量超过设计工程量50%的,保证金支取额计算公式为:保证金缴存额×(分期治理区面积/矿区面积)×50%-前期支取金额;

(三)完成治理工程量超过设计工程量80%的,保证金支取额计算公式为:保证金缴存额×(分期治理区面积/矿区面积)×80%-前期支取金额。

监测设计经审查批准的,可按年缴存均额申请提前支取。

第二十五条 符合以下条件的,采矿权人可向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对治理工程进行验收:

(一)已足额缴存保证金;

(二)按时上报相关材料,并通过各年度年检;

(三)设计治理区面积达到或超过治理方案确定20%的;

(四)采矿权人按照批准的治理设计,开展并完成全部设计工程量。只需开展监测工程并完工的,符合上述第(一)、(二)项条件的,即可申请验收。

第二十六条 申请验收一般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验收申请;

(二)治理方案;

(三)治理(监测)设计;

(四)历年监测数据,各年度年检审核表;

(五)治理(监测)工程竣工、监理和总结报告;

(六)治理(监测)过程影像资料;

(七)其他相关材料。

在本办法出台前已按照治理方案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不需提交第(三)项材料。

第二十七条 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自接到验收申请之日起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不予受理的,书面说明理由。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在60日内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意见书。验收结论为不合格的,由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采矿权人限期完成本期治理(监测)工程。

第二十八条 省、部级发证的矿山验收专家总人数不得少于5人,市级及以下发证的不少于3人。验收专家组成人员应从省或市级地质环境专家库中随机抽取。

第二十九条 治理(监测)工程验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查阅有关工程施工和质量管理的档案资料;

(二)现场查看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检查治理(监测)工程的质量;

(三)讨论验收意见和验收结论;

(四)编写验收意见书。

第三十条 治理工程验收内容包括:

(一)因矿产资源开采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否已得到全面治理和恢复,并消除隐患;

(二)治理恢复范围、内容、工程措施、完成的工程量、治理期限是否符合方案、设计以及相关规范要求;

(三)工程质量监控措施是否全面、到位,是否存在明显的工程质量问题;

(四)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是否齐全、规范;

(五)地下开采矿山采空区充填等隐蔽工程,是否进行了钻探和物探验证。

监测工程验收内容主要包括监测设备、监测方法、监测周期是否达到方案、设计要求,监测措施是否到位,相关验收材料、监测数据是否齐全等。

第三十一条 治理(监测)工程验收意见书包括:

(一)验收工作情况;

(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简述;

(三)本期治理矿山地质环境主要问题、工程范围、工程内容,设计工程量完成情况等;

(四)治理(监测)工程的效果及质量;

(五)验收结论。验收结论分为合格、不合格。验收结论为不合格的,应提出补充治理意见;

(六)闭坑验收的,应根据治理工程性质确定验收工程的质保期或养护期。

验收意见书须附验收组专家名单(本人签名)。

第三十二条 治理(监测)工程通过验收后,采矿权人可凭治理(监测)工程验收意见书,向负责保证金缴存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支取保证金;采取履约保函、信用证形式的,依此申请退还或变更履约保函、信用证。

第三十三条 负责保证金缴存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在收到申请后20日内向采矿权人下达保证金支取通知书,或退还、变更履约保函或信用证。保证金支取比例标准如下:

(一)分期实施治理工程的,保证金支取额计算公式为:保证金缴存额×(分期治理区面积/矿区面积)-前期支取金额;

(二)闭坑验收合格,但未到质保或养护期的,采矿权人可支取保证金账户余额的80%。质保期或养护期后复检合格的,可全额支取剩余保证金;

监测工程经验收,最多可按年缴存均额的2倍支取保证金。

第三十四条 矿山企业倒闭、破产或者停办、关闭,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使用采矿权人缴存的保证金,对该矿开展治理。

(一)未实施治理工程、自采矿许可证过期之日起60日内未申请验收的;

(二)闭坑验收不合格和责令限期整改后仍不合格,及拒绝或放弃治理整改的。

提供履约保函或信用证保证的,由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财政部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向履约银行或信用证开证银行索取资金。

第三十五条 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使用保证金对闭坑矿山实施治理工程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下达保证金划转通知书;

(二)采矿权人或银行根据划转通知书将保证金划入相应的财政账户;

(三)财政部门将相应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专项用于闭坑矿山的治理恢复费用。

第三十六条 符合下列情形,采矿权人确实无法履行治理义务,经当地政府与采矿权人签订协议后,当地县级以上政府可使用该采矿权人缴存的保证金实施治理工程:

(一)代为治理区已具备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治理条件;

(二)代为治理区的治理对象应为矿山企业开发矿山资源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问题;

(三)代为治理区矿山地质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极大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急需开展治理;

(四)代为治理区所在矿山企业的采矿权人所缴存保证金额达到或超过治理费用;

采矿权人委托地方政府代为治理、需使用已缴存保证金的,采矿权人应与地方政府于2015年12月31日前签订委托协议。

政府代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不免除采矿权人治理区外及后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

第三十七条 当地政府代采矿权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保证金使用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负责保证金缴存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确定保证金使用金额,资金不足治理费用的由采矿权人补缴;

(二)负责保证金缴存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向采矿权人下达保证金划转通知书;

(三)采矿权人根据划转通知书将保证金划入相应的财政账户;

(四)财政部门将相应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专项用于该矿山的治理恢复;

(五)当地政府使用保证金通过招投标或委托方式组织第三方机构实施治理工程。

第三十八条 当地政府代采矿权人使用保证金,应专项用于缴存保证金的矿山企业采矿许可证范围内治理工程,不得用于其他矿山的治理。

矿山企业所缴存保证金不能满足治理要求的,由矿山企业予以补足。

第四章 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九条 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保证金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 负责保证金缴存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日常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监督和执法监察机制,凡采矿权人存在以下行为的,要出具限期整改通知书:

(一)采矿权人未按本办法规定按时足额缴存保证金,或未按本办法规定提交履约保函或信用证的;

(二)采矿权人未按规定编制或重新编制治理方案,并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备案的;

(三)采矿权人未按规定履行治理义务,未按规定实施治理(监测)工程的。

限期仍未整改的,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处罚。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采矿权人应建立健全保证金缴存、支取和使用管理档案及台账。

第四十二条 监督管理过程产生的相关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第四十三条 对保证金缴存、支取和使用管理工作中违反本办法的,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5年10月15日起施行,有效期2年。2006年1月1日施行的《山东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鲁财综〔2005〕81号)同时废止。

其他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地质资料管理 篇6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以文字、图表、声像、标本、样品、岩矿心等不同形式存在的地质、矿产信息和实物等,如工程布置图、钻孔柱状图,各中段采空区平面图、剖面图,各种原始测试数据、鉴定结果、测量结果数据汇总表(含数据库)等。

地质资料是国家重要的档案资料,是国民经济建设和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科学研究等的依据和基础,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必须实行统一管理并发挥其作用。地质资料主要包括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其中原始地质资料又称原本地质档案,是第一线各地质队伍在进行地质勘查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能反映地质现象和地质体的第一手数据资料,是各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工作直接形成或采集的,以各种类型载体形式存在的原始记录,是各基层地质单位在后期进行测试、分析所取得的实际材料,是编写最终成果报告的基础和依据。

一份原始地质资料的形成,从项目立项编写设计、野外勘测到化验分析、室内分析整理、野外验收,整个过程不仅要规范,而且系统性和完整性要得到根本保证。做好原始地质资料的收集、检查、整理、归档工作,对日后重新观察认识地质现象、开发利用实物地质资料和重新编制成果地质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能有效地节省地质项目的投入、减少重复的地质工作和降低地质工作的风险。

由此可见,原始地质资料形成时间长,获得成本高,信息量巨大,来源广泛,内容丰富,类型复杂,具有成果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原始地质资料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它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信息。

二、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现状

1.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现状

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从2003年3月1日起施行,该实施办法中附件2阐明了各不同行业、部门应汇交原始地质资料包括各种原始测试数据、鉴定结果、工程布置图,实际材料图、野外原始记录、物化原始数据、钻孔剖面图、实测和修测剖面图等等。虽然该实施办法明确了原始地质资料的汇交细目,但由于种种原因,原始地质资料汇交一直未能顺利开展,仅随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地质档案文件目录,并未按规定严格汇交原始地质资料的实体,整体工作进度远远滞后于成果地质资料汇交。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57号)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地质调查项目资料汇交相关补充要求的通知》(中地调函〔2013〕364号文)要求,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以及由国家财政出资在境外从事地质工作所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从2013年1月1日起汇交人要按照相应规定向馆藏机构进行资料汇交。自此,原始地质料汇交工作才正式开展起来。

2.原始地质资料保管现状

原始地质资料保管工作起步于1952年,至今已走过64个年头,据统计,国家累计投入地勘资金近7000亿元,形成各类原始地质资料达1亿件以上。我国原始地质资料基本由形成资料的基层地勘单位自行保管,保管单位共有2000余个,包括地质队、地质勘查公司等基层单位,以及少数省级馆藏机构、科研机构或个人,保管标准与要求也各不相同。期间,地勘单位经过机构改革,大部分地勘单位进行了合并、撤销、重组甚至是企业化管理,地勘单位性质的改变和从业人员的流动,经费不足,保管条件差,现代化设备数量不足等造成了原始地质资料的分散、缺失、损毁和灭失。

我国现行的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政策文件里面明确的原始地质资料汇交范围和汇交明细并未要求汇交全部的原始地质资料,只需要汇交列明其全部内容的地质档案文件目录和部分重要的原始地质资料扫描件。这导致了国家和地方的馆藏机构只保存了部分的原始地质资料,只有参与整个地质项目的地勘单位保管着完整的原始地质资料原件。

3.原始地质资料服务现状

2015年全国地质资料馆开展了原始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试点,中国地质调查局六大区及黑龙江、浙江等省市开展了原始地质资料目录检索服务工作,部分保管有原始地质资料的地勘单位还开展了有限的服务工作。 由于原始地质资料没有集中保管,造成借阅具有一定局限性,用户无法在国家或省级馆藏机构进行查阅,必须前往开展该地质项目的地勘单位才能进行完整的查阅,使原始地质资料服务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保管着全部原始地质资料的地勘单位服务意识薄弱,一方面不愿意无偿提供利用,不能充分发挥原始地质资料的价值;另一方面是服务机制不完善,服务产品开发滞后,缺乏一系列完整的政策、制度、标准来构建和拓展原始地质料服务。

三、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对策

1.开展原始地质资料清查并建立原始地质资料数据库

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往对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一些政策、法规已不适用,大量原始地质资料因资金匮乏、管理机制不明、责任不清等因素导致管理不善以至被损毁。目前难以统计原始地质资料的准确数量和评定哪些部分具有收藏价值和再利用价值。为此,必须尽快开展原始地质资料的调查和清理试点工作,查明我国目前保存的原始地质资料的数量、种类、存放地点、保存的完整程度,分析研究各类原始地质资料的收藏价值和再利用价值,统计和评估资料管理所需场地、设备、环境条件等问题。

为进一步配合原始地质资料的调查和清理试点工作,需要研发原始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原始地质资料目录信息采集,建立原始地质资料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和信息查询平台,实现全部馆藏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及资源共享,提高原始地质资料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参与地质项目评审并及时收集原始地质资料

为保证原始地质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各地勘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适时跟进项目,掌握野外工作流程,主动了解地质项目的开展情况,熟悉各种野外记录的形成过程,变被动接收资料为主动收集整理资料,确保原始地质资料的齐全、完整、规范和准确。

另外,在地质项目进行验收评审时,馆藏机构人员应参与项目的评审,要求专家列明原始地质料汇交目录,并对通过项目验收后应归档的资料和归档要求进行说明。

在对地质项目进行立项设计评审时,档案室领导参与评审并对项目结束时应该归档的资料和归档要求进行说明,使项目组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原始地质资料更加重视,避免技术管理类文件的遗失;同时,在项目年终报告评审时,档案室领导严格把关,使归档报告、附件和附图达到规范化要求。

地质资料安全管理技术研究和实践 篇7

关键词:地质资料,数据安全,文档防扩散

1 数据外泄的背景分析

《Information Week》研究部和埃森哲咨询公司合作进行的第十年度“全球信息安全调查”显示, 美国1, 101位受访者中的三分之二和中国1, 991位受访者中的89%觉得针对公司内部数据的丢失与偷窃问题是企业所面临的最大安全挑战而且现状不容乐观。公司数据的移动设备的丢失和被窃、通过U盘以及打印输出内部数据、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外发内部文件等, 公司对这些安全隐患还普遍缺乏防范措施, 而且现实中已有大量案例发生, 对企业的知识产权、商业机密、信用信誉形成严重威胁, 所照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2 目前的一些解决方案

2.1 网络准入控制 (NAC) 方案

网络准入控制是一项由思科发起、多家厂商参加的计划, 其宗旨是防止病毒和蠕虫等新兴黑客技术对企业安全造成危害。借助NAC, 客户可以只允许合法的、值得信任的终端设备 (例如PC、服务器、PDA) 接入网络, 而不允许其它设备接入。

优点:控制范围大——它能够检测主机用于与网络连接的所有接入方法, 包括园区网交换、无线接入、路由器WAN链路、IPSec远程接入和拨号接入;

2.2 基于微软的AD域控管理的方案

Active Directory (AD) 的结构是一种由对象构成的分级框架结构。其中的对象分为三大类——资源 (如印表机) 、服务 (如电子邮件) 、和人物 (即帐户或用户, 以及组) 。AD提供这些对象的信息, 组织这些对象, 控制访问, 并且设置安全等级。

微软基于AD的域模式, 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了集中式管理。A D是一个大的安全边界, 用户只要在登录时验证了身份, 这个域林中所有允许访问资源都可以直接访问, 不用再做身份验证, 也提高的效率减少了维护成本。

上述解决方案, 在对防止数据外泄方面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但是无法做到对数据外泄后的追根溯源和降低企业损失。

3 地质资料数据现状分析

地质资料中成果报告及图件图册数据多以P D F、T I F、J G D、word、excel等格式文件为主。由于上述文件均可通过数字化手段转化为PDF文件, 所以如何防止PDF格式文件的泄露成为重中之重。

笔者结合上述解决方案及我院地质资料全文数据库的数据现状, 提出一套:基于微软AD域用户认证结合文档防扩散技术和水印技术的解决方案, 并实现下述三个目标: (1) 实现按企业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做到灵活授权; (2) 实现文档阅读期限限制;防止PDF被拷贝到未授权机器上阅读;过期文件自动销毁。 (3) 实现电子文档泄露后的追根溯源。

4 关键技术

4.1 PDF文档防扩散技术及水印保护技术

为实现该技术, 首先, 笔者对PDF文档结构进行了分析:

PDF的文件结构 (即物理结构) 包括四个部分:文件头、文件体、交叉引用表和文件尾。

(1) 文件头指明了该文件所遵从的PDF规范的版本号。它出现在PDF文件的第一行。如%PDF-1.2, 表示该文件符合PDF-1.2规范。

(2) 文件体由一系列的PDF间接对象 (In Direct object) 组成。这些间接对象构成了PDF文件的具体内容如字体、页面、图像等等。

(3) 交叉引用表则是为了能对象接对象进行随机存取, 而设立的一个间接对象地址索引表。

(4) 文件尾声明了交叉引用表的地址, 指明文件体的根对象 (catalog) , 还保存了加密等安全信息。根据文件尾提供的信息, PDF的应用程序可以找到交叉引用表和整个PDF文件的根对象, 从而控制整个P D F文件。

针对该结构, 笔者提出将该技术的实现分为两部分组件:服务器端组件和客户端组件。

具体机制如图1:

4.2 服务器端

通过调用Adobe公司提供的针对PDF文件格式的程序接口, 对PDF文件进行加密, 并针对管理员对该用户的授权内容增加阅读许可证, 对PDF内容增加水印。

许可证中包含:阅读时限、本地机器ID等信息。

水印包含:用户姓名, 下载日期等信息。

4.3 客户端

当用户打开PDF对PDF文件进行解密, 读取许可证等信息, 判定是否符合许可证内容, 如相符则打开PDF文件, 如不符则删除该文件。

5 实施效果

pdf文件通过文档防扩散技术加密及水印技术处理后后, 在用户端通过软件打开, 实现对文档保留时间和阅读次数的限制并在数据不慎泄露后能够做到追根溯源, 效果如图2所示。

6 结语

该方案的实施, 实现了对PDF格式文件传播的有效控制, 以及外泄后追根溯源的目标, 保证有地质资料数据的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赵章界.信息安全策略开发的关键问题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 2011 (3) .

谈怎样做好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工作 篇8

1 提高重视程度,健全工作机构

凡使用测绘成果地质资料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并予以登记后,方可提供,使用后应及时归档。把地质资料管理列入日常工作重要议程,加强对地质资料档案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保证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顺利开展,资料室应对档案资料的收进和借出、案卷的数量、档案资料的利用等情况进行统计,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进行清查和整理,要求账物相符、记录清楚,对已经破损和字迹褪色的档案资料,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结果,并复制或修复;如遇有特殊情况,应立即向上级领导报告,及时处理。

2 加强培训,提升业务素质

定期派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参加档案资料知识培训,学习地质资料鉴定和分类、编号和立卷、检索工具的编制等方面知识,认真学习档案资料专业知识理论,现代化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设备的操作技能,加强地质资料档案人员的能力培养,提高档案资料工作者素质,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人员应做到持证上岗,加强档案资料的基础工作,抓好每年资料归档工作,各类文件、材料是否齐全、完整地按期归档。项目结束后,总工办及时通知资料员催交资料,资料员收到资料时严格按照《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要求检查验收,填写好资料清单和电子目录,及时整理入柜保存,每半年应核对入库地质资料和地质资料清单数量,抽查率不得少于10%,每半年对地质资料彻底清查一次,确保资料无遗失。对于项目正在实施未归档的资料,应有专人管理,不得丢失,不得外借,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资料、信息应有登记目录,在资料归档后对于形成的不需要归档的阶段性资料应全部交回资料室,经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销毁。若发现应该归档资料自己保存或者转让者,视其情节,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3 建立制度,编制方案

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以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做指导,按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使一切工作有章可循,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始地质数据的完整性和质量问题。按原始地质立卷归档规则如:范围、规范性引用档、术语与定义、归范围与分类、编号与编目、立卷归档要求等,还包括地质项目的设计资料、施工资料和竣工资料等。原始地质资料是地质勘查、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的第一手数据资料,是研究地质科学、编写最终成果地质报告的基础和依据。原始地质资料信息内容丰富、数据相对准确,有着成果地质资料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制定本单位的数据文件管理实施细则,细则应主要明确本单位数据文件的范围,归档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数据文件的移交与整理、保存与借阅的要求等。数据要齐全,内容要完整。要达到此目标要求,应该重视抓好资料的收集工作,坚持地质项目建档工作按照档案管理规范要求与项目施工、竣工验收同步,坚持档案部门与基层单位相结合,编制分类方案,正确区分和把握依据档、设计档、项目管理档、施工竣工验收及档等的分类工,齐抓共管,进一步做好基管理要及时,立卷要规范。立卷做到格式统一、字迹工整、图像清晰,同时根据内容、价值、数量和载体形式进行系统整理,按项目组卷,使档案数据做到文件齐全、分类准确、体系鲜明、方便管理,方便利用,保持其整体功能。并将立卷好的档案按规定移交有关档案管理部门,严格交接手续,认真核查案卷质量并确保档案的完整。

4 数字化管理

地质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地勘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与基础数据也就是档案是密不可分。所谓地质资料信息电子化,就是以馆藏档案数据纸质或机读形式为主要物质对象,用计算机对档案资料进行收集、筛选、加工,使之形成电子文件数据提供利用的过程。把地质资料数据文件归档电子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把纸质档案资料数字化,建立全文数据库,以便于存储查找和利用,迅速实现档案资料工作网络化,为地质找矿工作服务,推动其它各项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加强电子文件的存储管理,电子文件不仅需要专门管理,更重要的是需要选择合适的存储载体、存储方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存储系统和存储设备。电子文件一经产生,就应按照制度严格要求妥善管理,确保电子文件在我们手中不散失、不损毁、不失真,归档的电子文件的载体应无划痕、斑点、霉变、变形等损伤,应能在通用读取设备上正确读取且不携带病毒,电子文件所提供的信息应齐全、完整、准确。电子文件一般不加密,如果加密,应将密钥同时归档,电子文件不宜压缩存储。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只读光盘,因为只读光盘只能用来检索或者播放以及记录在盘上的信息,而且制作简单、容量大,体积小,便于电子文件的存储管理。对电子文件档案资料进行有效的检测与维护,电子档案资料载体,特别是磁性载体,易受保存环境的影响,一般保存时间为10~20年,因此,对所保存的电子文件资料载体,必须进行定期检测和复制,一确保电子文件档案信息的可靠性。

5 结论

在新的形势下,地勘单位如何加强地质资料档案的管理,使之为地质事业科学发展服务,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是人们围绕地质资料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是适应人类存储和利用档案资料信息,具有原始记录性和保存价值的文字、图像等文件资料。经过地质资料档案工作人员去粗取精、分析归纳、分类编目、认真整理形成的,是地勘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见证,是反映地勘单位历史的真实资料,也是研究改进、提高地勘事业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们单位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资料工作做到了归档及时、分类科学、操作规范、管理严格,有力的提升了地质资料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DA/T41—2008)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D].

地质资料管理 篇9

一、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档案资料整个管理工作的流程就包括收、管、用三个方面, 实物地质资料工作也不例外, 可分为汇交、库藏和利用。目前, 从全国来看, 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对比较落后, 这三个环节也都存在各自的问题。

(一) 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

2002年国务院发布实施《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后, 汇交工作基本上一致局限于成果地质资料的汇交, 所以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一直不被重视, 所以时至今日, 在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中往往存在汇交人意识和责任不强的问题, 随意处置情况较为严重。再者, 实物筛选工作不到位, 即使有汇交的实物地质资料, 但由于缺乏较为权威和严谨的筛选办法而使得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存在不精不细, 也不能满足省级馆的需要, 汇交的实物无典型意义等问题。

(二) 实物地质资料的库藏

在实物地质资料库藏管理方面, 目前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实物地质资料库破损倒塌、缺少保管设施。实物地质资料类型多样数量巨大, 必须要有专门的库房和其他设施进行保管。一般来说, 地勘单位每年完成的地勘工作就可以产生出几万米的岩心和大量标本, 没有到位的库房设备, 汇交也成为难题。因为设备的缺乏, 实物地质资料多存放于临时库房, 难免造成毁坏严重等问题。同时, 没有永久性库房也就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再加上管理制度废弛, 这就使得大量的实物地质资料流失, 损失了宝贵的国家资源。

(三) 实物地质资料的利用

实物地质资料的利用, 是为社会提供服务, 这方面目前面临的问题是馆藏实物地质资料类型单一, 数量有限, 再加上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刚刚起步, 实物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基本处于空白, 服务产品单一, 远远不能满足地勘单位的再利用和社会公众、科研院所的需求。

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虽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但事在人为, 只要所在地区和相关部门的领导重视、下气力抓, 效果会大不一样。近年来, 国家也加强了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工作, 出台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所以克服这些不足, 一看发展, 二看工作, 要努力做到在发展中创新, 在改进中提高, 才能为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搭建有利的平台。

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展望

(一) 加强重视, 提升管理质量

国家要继续开展政策方面的研究, 不断完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建设, 补充政策法规, 从根本上加大管理力度, 比如制定《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细则、《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相关工作规程等。从汇交工作开始, 提升馆藏实物地质资料的数量与质量, 特别在质量方面加大重视力度, 加强重点矿山、典型剖面的采集与收集。同时,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在各省份建设专门的库房保管设施、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 为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提供基础保障。在整体上使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有一个提升。

(二) 提高技术和力量, 加紧信息化管理步伐

加快信息化管理步伐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开发管理系统, 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从收、管, 到用的一体化和信息化。同时不断深入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 使用户通过网络再现野外实物地质资料以及库藏管理的立体化、模拟化。加快信息化管理步伐, 人才队伍也是关键, 因此也要不断加强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后背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培养具有计算机、地质学、档案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三) 开发利用, 提高服务能力

服务能力的提升要建立在掌握用户需求的基础上, 因此要深入展开调研工作, 把需求放在先导工作上, 边调研边实践。先从满足地勘单位的二次利用开始, 慢慢拓展服务产品类型, 可以面向更多的公众, 当然这也是需要大的力度和资金来投入。在提升服务产品时, 要注意与当地的特色结合、与相关方面结合, 如依托相关项目、结合成果、实物地质资料与文献资料, 使产品具有成套性和系统性, 使得产品服务面更广, 为科研院所、甚至民众提供一个既具科研成果, 又包含科普性的实物地质资料二次开发产品。

总之, 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既面临诸多困难又面临机遇挑战, 在困难中摸索, 在机遇中奋进, 不断努力创新, 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开创一个美好的前景。

摘要:本文分别从交、管、用三个方面分析目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并结合实际, 用发展的眼光浅谈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前景和方向。

关键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展望

参考文献

[1]刘晓文, 于景春, 田琼.实物地质资料属性特点、重要性及研究意义[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6, 19 (8) :23-25.

[2]杨涛, 夏浩东等.论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J].贵州地质, 2008, 25 (1) :70-73.

地质资料管理 篇10

1 明确研究方向

安全性:安全性是保证数据中心运转的基础和第一要素。在技术方案中应采用“体系安全策略”, 不仅仅是纯粹的安全技术, 也不是简单的安全产品的堆砌, 必须紧密结合具体应用, 严格遵照国家相关规定, 制定恰当的安全策略, 保证应有的安全预算, 配置相应的安全设备, 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 以确保数据中心的安全。

稳定性:稳定性就是指无故障提供服务的能力。研究影响网络中应用系统的稳定因素。

高效性:高效是业务高峰期稳定提供密集服务的能力。研究影响高效性的因素。

先进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专题研究要有前瞻性, 要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速度、目标相一致。同时, 要充分考虑具体实际, 既要技术先进、符合主流, 又要结合实际, 实用优先。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信息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短, 要充分考虑到将来的技术发展需要, 选择较先进的技术与产品, 采用国际或国内标准, 建设具有一定先进性的网络和应用系统。

2 研究符合数据中心特点的存储安全

数据存储通常方式为带库或磁盘阵列, 辅以相应的配套设施如服务器、通道卡、光交换机、大型数据库系统、迁移软件等。在未来新部署或开发的应用系统中, 采用数据加密措施、数字签名与电子证书等来保障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完整性不受到破坏, 检测到完整性错误时, 根据采用的完整性防护措施对信息进行恢复。数据的违规越权操作、恶意入侵必然导致机密信息窃取泄漏, 但事后却无法有效追溯和审计。对于高价值数据, 面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安全风险大大增加。为了解决数据库信息安全领域的深层次应用及业务逻辑层面的安全问题和审计需求, 数据库审计与风险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势在必行。

3 研究符合数据中心特点的网络安全

3.1 结构安全。

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应具备冗余空间, 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网络各部分的带宽保障高峰期需要, 应在业务终端与业务服务器之间进行路由控制, 建立安全的访问路径, 应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重要性和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等因素, 划分不同的子网或网段, 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子网、网段分配地址段, 应避免将重要网段部署在网络边界处且直接连接外部信息系统, 重要网段与其他网段之间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 应按照对业务服务的重要次序来指定带宽分配优先级别, 保证在网络发生拥堵的时候优先保护重要主机。

3.2 边界完整性。

应满足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 准确定位, 对其进行有效阻断;应能够对内部网络用户私自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测, 准确定位, 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3.3 入侵防范。

在网络边界处应监视以下攻击行为:端口扫描、强力攻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IP碎片攻击、网络蠕虫攻击等;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 记录攻击源IP、攻击类型、攻击目的、攻击时间, 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警。

3.4 恶意代码防范。

在网络边界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应维护恶意代码库的升级和检测系统的更新。

4 研究符合数据中心特点的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及机房、环境安全。除遵从A、B、C级机房相应的标准外, 还应着重在如下几个方面得到加强:

4.1 物理位置选择。

机房和办公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机房场地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高层或地下室, 以及用水设备的下层或隔壁。

4.2 物理访问控制应满足:

机房出入口应安排专人值守, 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需进入机房的来访人员应经过申请和审批流程, 并限制和监控其活动范围;应对机房划分区域进行管理, 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物理隔离装置, 在重要区域前设置交付或安装等过渡区域;重要区域应配置电子门禁系统, 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4.3 防盗窃和防破坏应满足:

应对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 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记;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处, 可铺设在地下或管道中;应对介质分类标识, 并存储在介质库或档案室中;应利用光、电等技术设置机房防盗报警系统;应对机房设置监控报警系统。

4.4 防雷击应满足:

机房建筑应设置避雷装置;应设置防雷保安器, 防止感应雷;机房应设置交流电源地线。

4.5 防火应满足:

机房应设置灭火设备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 并自动灭火;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机房应采取区域隔离防火措施, 将重要设备与其他设备隔离开。

4.6 防水和防潮应满足:

水管安装, 不得穿过屋顶和活动地板下;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应采取措施防止室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应安装对水敏感的检测仪表或元件, 对机房进行防水检测和报警。

4.7 防静电应满足:

主要设备应采用必要的接地等防静电措施;机房应采用防静电地板。

4.8 温湿度控制应满足:

机房应设置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 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4.9 电力供应满足:

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 至少满足主要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应设置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为计算机系统供电;应建立备用供电系统。

4.1 0 电磁防护应满足:

应采用接地方式防止外界电磁干扰和设备寄生耦合干扰;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 避免互相干扰;应对关键设备和磁介质实施电磁屏蔽。

5 开展符合地质行业特点的数据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研究

安全保密工作作为当前信息工作的头等大事受到国家层面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信息安全保密”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定“安全体系”时我们将从研究法律法规入手, 结合地质行业中信息安全工作实情, 通过充分调研, 摸清全国范围内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大致情况, 展开地质行业的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汉宁, 房鼎益, 陈晓江, 汤战勇.基于透明加解密的数字内容安全防护系统[J].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 .

[2]罗洪中.数据库加密技术的研究[J].网络财富, 2009 (11) .

地质资料档案异地备份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地质档案;异地备份;问题;措施

一、地质资料档案异地备份的必要性

地质资料档案在保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会对档案资料的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脅,在一些不可抗力及人为因素影响下会出现地质档案受到损害的情况,同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计算机软硬件故障、人为操作失误等人为因素而导致地质资料档案受到无法弥补的损害。因此为了确保地质资料档案的安全,则需要对地质资料档案实施异地备份保管,这不仅是确保地质档案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提高地质档案防灾及减灾的重要措施。在地质档案安全备份管理工作中,需要对火灾、虫灾、盗窃、温湿度等破坏进行有效的防范,同时还要对战争、地震、洪水、群体性事件等对地质资料档案带来的大范围破坏进行必要的防范。通过对地质资料档案原件进行加工复制成各种载体的信息,实施异地备份,不仅可以有效的对各类风险进行防范,而且能够防止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核心地质档案信息进行窃取,有效的预防和降低各种灾害对地质资料档案所带来的损害,地质资料档案异地备份也是档案部门消除档案安全隐患的重要保障。

二、地质资料档案异地备份存在问题

(一)认识不足及缺乏健全的机制。由于一些突发性及地域性灾难发生效率不高,这也使部分档案管理人员觉得对地质资料档案进行异地备份可能永远也用不到,同时还担心异地备份过程中会导致馆藏档案失去自身的特色,因此在思想上对异地备份工作缺乏重视。同时地质资料档案馆与馆之间缺乏健全的协调机制,这就导致不同级别及地区在具体对地质资料档案异地备份保管工作进行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的难度。另外,当前地质资料档案的图文数字化程度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也给地质资料档案的异地备份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资金缺乏。地质资料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开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不仅需要增加相应的设备,而且档案异地备份过程中也需要增加人员,这就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但当前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经费普遍不多,而且在档案管理工作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档案管理成本不断增加,即现有的经费都很难维持当前档案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地质资料档案异地备份资金缺乏,如果得不到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地质档案异地备份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三)异地备份选址。异地备份选址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尽管我国地域辽阔可以为地质档案异地备份提供良好的场所,但近年来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这也给地质资料档案异地备份选址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异地备份选址工作中,不仅需要对所选城市的地理环境特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多种因素进行考虑,同时还要与城市的综合因素进行有效的结合,确保所选异地备份场所要与原档案尽量不处于同一江河流域、同一电网及同一地震带内,确保所选择异地备份地址事地质档案所需要的环境地理条件相一致,具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能够具有较好的防磁、防水及防光措施,从而有效的确保地质资料档案的安全。

三、地质资料档案异地备份的措施

(一)提高异地备份的认识。实施地质资料档案、异地备份,需要提高地质资料档案工作者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克服侥幸心理。加强理论研究,自觉把异地备份建设作为确保地质资料档案安全的底线工程,以使地质资料档案的异地备份工作顺利开展。

(二)搞好地质资料档案异地备份的保障设施。为确保地质资料档案、异地安全备份工作能稳步长期地运行,不仅要加大经费投入,还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保障,充分发挥异地备份基地的技术设备与人力资源,挖掘地质资料档案馆人力与物力资源,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充分利用馆藏资料,争取项目经费,加快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工作,提高地质资料档案异地备份综合防护能力。

(三)做出科学论证。开展地质资料档案异地备份工作,必须提前对各项计划及气候环境、地质环境及基础设施等因素进行科学论证。同时在对整个异地备份中还需要格外注意的备份方案的论证,避免实施方案出现疏漏。其次是技术论证,包括保管技术、存储技术等各种地质资料档案安全技术的研发与使用,都要根据各地质资料档案馆的实际备份状况,对、异地备份过程与备份环境进行安全考虑,最后对该项技术的应用进行相关的科学论证。

(四)落实备份制度。地质资料档案进行异地备份,不仅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而且要做好部署工作,缺乏完善的地质资料档案备份策略,明确规定备份的范围、技术、介质和方式,而且馆际之间需要互为备份制度,互为对方提供备份库,通过制定完善的地质资料档案异地备份方案,并确保方案得以实施。在异地备份方案实施过程中,双方需要就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备份档案的交接、保管及安全等相关事宜进行协调,并签订协议,确保地质档案信息的安全。

(五)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实施地质资料档案、异地备份工作,必须做好与科学规划同步进行的标准体系建设。当前。各类型载体如:纸张、照片、声像以及其他新型载体地质资料档案的标准、异地备份库的建筑选址、建设标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空白。为区分不同情况,周密制定并抓紧构建地质资料档案、异地备份的标准体系,用标准约束行为、保证质量、促进落实。

四、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这给地质资料档案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各级地质档案管理部门,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与各地区的地质和气象特征进行结合,从而做好地质资料档案异地备份保存工作,实现对地质档案的安全管理,使地质档案能够更好的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地质资料管理 篇12

一、澳大利亚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概况

1. 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法律制度及管理体制。

澳联邦与州政府都出台相关法律明确规定矿业权人向政府汇交地质资料是矿业权人应尽的法定义务, 同时也很重视汇交人的权益保护。矿权人向政府汇交地质资料, 政府进行整理开发后向企业提供公益信息, 企业也因此受益。并且政府对矿权的有效保护和对矿权地质资料的严格保密, 使得企业放心地将资料交给政府。联邦和州政府均在矿能部内设公益事业性的地质资料管理机构, 经法规或部长授权, 由地质调查机构具体承担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 并向社会提供服务。

2. 地质资料汇交形式和内容。

矿权人按规定需向矿产资源管理部门提交两种形式的报告, 一是经营报告, 一是地质报告。经营报告主要汇报勘查开发投入产出情况。地质报告要详细说明其工作进展情况及所取得的地质成果等。地质报告一般要求汇交年度报告和最终报告, 最终报告包括放弃区的地质资料。

3. 汇交法律责任。

澳大利亚对违反地质资料汇交规定的处罚很严, 法律法规规定, 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汇交地质资料, 或未按要求汇交地质资料, 取消矿产权 (执照、许可、租约) 。在实际操作中, 地调局 (所) 从汇交管理系统中查出到期未汇交的项目, 向应汇交人发出催交通知, 限30天内汇交。逾期不汇交或汇交不符合政府规定, 由地调局 (所) 向部长提出吊销矿权报告, 部长则依法吊销矿权。汇交资料弄虚作假的, 给予行政处罚, 罚款金额不一。

4. 地质资料的保管和开发。

澳大利亚联邦和州政府均授权地质调查机构对矿产资源地质资料进行汇交管理、保管并进行开发利用。地调机构拥有大量先进的设施和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 负责建立地质资料数据库供社会查询, 并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进行资料的再开发, 形成公益性地质资料, 提供社会利用。

5. 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和管理、服务网络化。

随着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 澳大利亚地质资料数字化和管理、服务网络化已处于领先水平。计算机控制地质资料保管和资料查询, 开展远程资料发送服务。所有资料都进入目录数据库并在网上运行, 世界各地都可从网上查询澳大利亚地质资料目录, 并可以以网上付费形式获取所需资料, 由资料馆负责邮寄。利用网络技术接收和发送资料。由于大部分公司都已用数字化软件制作地质资料, 且网络宽带不断扩大, 因而网络传输地质资料成为可能。

二、澳大利亚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启示

澳大利亚在汇交管理方面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并给我们很多启示:

1. 健全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法制体系

是澳大利亚地质资料汇交处于良好秩序的保障。澳大利亚的有关法律强调了汇交人的法定义务, 同时照顾了汇交人的权益保护。我国地质资料不汇交或汇交难的根本原因:一是矿业秩序差, 矿权经常受到侵犯, 汇交人担心自己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不交资料是自我保护的手段之一;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规制度不完善, 缺乏行政执法基础;三是法制意识淡薄, 矿权人不能做到“自觉汇交”。因而建立新型的资料汇交法规体系, 在立法中将汇交法规与矿权管理更紧密衔接, 增强全民特别是矿权人的法制意识, 完善监督体系, 加强执法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汇交难的问题。

2. 数字化、网络化已广泛应用到资料汇

交管理的每一环节中, 大大提高了资料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我国从2000年也开始提出对现有地质资料进行数字化, 最终服务于网络化目标, 只是鉴于经费、技术等原因全国各省市该项数字化工作进度不一。地质资料数字化, 服务、管理网络化已是大势所趋, 通过建设“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电子阅览为主的利用服务方式, 同时实现互联网数据下载、打印及借阅管理的统计汇总等工作, 并利用网络技术接收和发送资料。

3. 放弃区地质资料的汇交。

澳大利亚法规规定探矿权、采矿权人对放弃区块或矿区, 无论是部分放弃还是全部放弃, 都要详尽总结矿权存续期内放弃范围内的地质工作情况, 汇交所有勘探开发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在我国, 放弃区块或矿区大量存在, 但没有要求编制并汇交这些资料, 这不利于后继者研究放弃区地质情况和降低勘探风险, 因而在《条例》的配套规章中可明确规定必须汇交放弃区地质资料。

4. 加强地质资料的编研。

澳大利亚对汇交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程度很高, 政府和汇交人都是汇交资料利益的获得者。我国在地质资料开发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在很大程度上只相当于一个图书馆, 这些差距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如管理体制、经费、设备、人员素质等。我国政府应多鼓励和支持资料的开发、编研工作,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提高资料利用程度。

综上所述, 地质资料汇交作为最主要的信息收集手段之一, 我们在汇交管理中应以法律为依据, 以社会利用为目的, 以严格执法和加强研究为手段, 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料汇交管理考察团.澳大利亚地质资料汇交及土地登记管理考察报告, 2001 (8) .

上一篇:数学要重视实验教学下一篇:签订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