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管理制度

2024-05-28

地质管理制度(共9篇)

地质管理制度 篇1

地质管理制度

一、地勘部工作职责

主要负责公司探矿权地质勘查项目的地质勘查工作推动、工程施工监理、工程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协助行政部社会公共关系处理及公共关系资源建立,保证公司勘查项目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切实保障公司的权益不受损害,积极督导、配合勘查单位完成勘查施工任务。根据地方矿业勘查主管部门要求,做好公司矿权的维护工作。同时使地勘部各岗位人员做到分工协作、指挥统一和精干高效。

二、地勘部组织形式:

地勘部由公司总经理和主管副总直接领导并对其负责,勘查技术业务接受集团地勘总部监督指导。地勘部设部门负责人(经理、副经理)、项目负责人(地质工程师)、项目监理(监理工程师)、资料管理(兼)等岗位。

三、勘查技术管理

勘查技术管理由地勘部经理全面负责,项目负责人(地质工程师)对各自承担的勘查项目的相关工作负责具体实施,并将实施情况向地勘部负责人汇报。

1、根据公司勘查战略目标,策划并制订公司勘查项目地质勘查(总的及阶段性的)整体构想和思路,编制勘查任务委托书,与总部地勘部及公司领导充分沟通并得到批准后,及时与合作方地质勘查单

位沟通、反馈、落实执行;

2、适时跟踪合作方地质勘查单位对项目设计、项目地质勘查技术工程的设计(总的及年度的、阶段的),及时组织地勘部相关人员对项目设计、项目地质勘查技术工程设计的符合性进行评价,报公司相关领导和总部地勘技术部审核批准,并反馈合作方地质勘查单位进行改进;

3、及时组织地勘部相关人员对合作方提供的项目工程的预算进行确认、评审和反馈修改,对年度勘查工作结算进行审核确认,报公司相关领导和总部地勘技术部审核批准执行;

4、组织对实际勘查施工过程中勘查工程计划、阶段设计方案及工作量变更的审核、报送总部地勘技术部及相关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和更改工程计划、阶段设计方案及工作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5、组织对合作方地质勘查单位勘查项目的实际工程量及工作质量完成情况结合项目勘查设计书进行符合性评定,评定结果报送总部地勘技术部及公司相关领导;

6、参加对合作方提供的项目年度勘查工作报告、阶段勘查报告的审核工作,及时反馈意见与合作方修改,并做好年度勘查工作报告、阶段勘查报告的收集、上报归档;

7、负责对承担的勘查项目的矿权维护工作,包括项目开工报告、年检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日常检查汇报。

三、地质勘查工程监理管理

1、项目监理人员须参与审查合作方勘查单位上报的勘查方案和施工计划;

2、项目监理人员对勘查施工单位的野外地质工程(含地质填图、化探、物探、槽探、钻探、浅井、坑道等)是否按审核通过的设计和地质工程施工规范施工进行监理,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报地勘部负责人批准后落实执行;

3、对勘查施工单位的野外地质工程是否按设计规定的工作进度进行勘查的监理,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并落实执行;

4、对地质勘查工程中出现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并现场监督改正,对发现的问题作书面记录;

5、协助处理勘查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占用草地的补偿调查及占用量的确认工作,为相关补偿提供客观的信息资料;

6、按规定填写监理日志、进度表等相关记录,对项目组形成的野外原始地质资料以及各种工作联系单据等分类整理和归档,并妥善保管,不得遗失和损坏;一些重要资料要及时送归地勘部保管;

7、与勘查单位及时沟通,配合勘查单位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保证勘查工作按计划进行;

8、定期(每周)组织与勘查单位的工作例会,对项目工程量、进度的完成状况、变动情况及工程质量进行沟通协调并向部门负责人和公司领导汇报。

四、安全生产管理

1、地勘部负责人负责制定公司地勘项目的安全方针、目标及安全管理制度,为项目施工安全第一责任人。、各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对野外项目勘查监理过程中的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问题,对地质勘查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施工单位整改,保证合作方安全施工。、地勘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监理工程师须根据当地的水文、天文情况,及时收集相关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故,及时通报合作方及项目部相关人员,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4、地勘部负责人须及时向公司领导和总部地勘技术部上报相关安全生产信息。

5、负责地质勘查单位提供的图纸等技术资料的保管安全。

五、其他管理制度

1、组织对地勘部员工考勤管理及月度计划总结及绩效考核工作,各项目负责人对其所负责项目员工的考勤管理并于下月初1号上报地勘部,由地勘部负责人审核汇总报行政部;

2、根据地勘工作需要,项目负责人负责设备等生产物资的计划和购买申请,由地勘部负责人审核上报公司领导批示后交行政部执行购买;

3、每月定期两次(月初1号、月中15号)召开地勘部例会,评价前期工作、布置下月工作计划;

4、每月底向公司领导和总部地勘技术部上报各勘查项目运作工作报告,报告内容有:前期工作评价、下期工作计划、项目工作成果、安全生产情况及其他重要情况等;

5、组织地勘部需用资金的提前申报工作(含地质勘查费用付款申报、公共关系费用申报、设备及生活物质采购资金申报、差旅费用、备用金等等)。

六、地勘部资料管理制度

1、地勘部资料管理员负责地勘资料的入库登记、保管、借阅登记和催促及时归还,保证入库资料的安全完整;地勘部负责人对公司地勘资料管理负领导和监督责任;

2、地勘部需收集提交的资料如附表所列,由相关项目负责人收集整理,交由资料管理员登记入库保管;

3、公司地勘资料属于公司机密文件,非公司总经理批准同意,不得有对外借阅、拷贝、复制等可能泄露公司勘查成果的任何行为。

地质管理制度 篇2

1 地质勘察管理和地质找矿工作未来的方向

地质勘察管理和地质找矿工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地质勘察管理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外部空间和管理环境, 地质找矿工作为地质勘察管理提供管理实施的场所, 有利于地质勘察管工作的提升。当前的形式下, 各种高新科技、管理科学理论、基础学科知识在地质勘察管理和地质找矿工作中都得到了不断的应用, 特别是在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的发展背景下, 地质勘察管理和地质找矿工作真正实现了发展, 地质找矿工作的准确性得到提高, 地质勘察管理的水平得到了保障, 各种地质探测技术、地质勘查方法、地质施工的先进手段都得到了不断的实践和应用, 地质勘察管理和地质找矿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1 提高地质勘察管理和地质找矿工作的科技含量

地质勘察管理和地质找矿工作相辅相成, 提高地质勘察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 有利于地质找矿工作细节和重点的强化, 这有助于地质找矿工作向更深更广层次上前进。提高地质找矿工作的科技含量, 会形成对地质勘察管理工作的反向促进, 推进地质勘察管理工作的自我完善和迅速发展, 以适应地质找矿工作的实际需要。

1.2 重视对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在高新科技发展的背景下, 新材料得到了不断发展, 这大大提高了对非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量, 地质勘察管理和地质找矿工作必须要把握发展的这一特色, 从开发技术和管理工作出发, 探寻地质行业开发和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的新方式, 充分发挥出非金属矿产资源的战略地位, 使地质工作得到新的发展和创新。

1.3 拓宽地质勘察管理和地质找矿工作的领域

地质找矿工作要拓宽找矿的领域, 而地质勘察管理工作要针对这一转变做好相应的调整, 当前新型矿产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发现, 以页岩气为代表的矿产资源进入到地质找矿的工作中, 要将地质勘察覆盖到地质找矿工作的细节中, 以高层次管理加速地质找矿工作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的适应和解决, 真正为社会找到适合发展的矿产资源, 完成地质行业本职的任务。

1.4 地质勘察管理和地质找矿工作要面向市场

地质勘察管理和地质找矿工作应该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趋势紧密结合, 地质行业要认清当前市场经济下全球竞争的时代特色, 以建立全球化、市场化的管理观做好相关工作, 通过地质勘察管理工作将市场和全球的理念注入到地质找矿工作之中, 以地质找矿工作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实现提升地质勘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收到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 促进地质勘察管理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2 提高地质勘察管理, 提升地质找矿质量的方法

2.1 提高地质勘查单位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

地质找矿工作要想取得良好效果, 各级领导的重视是关键, 各级领导可以通过加强地质勘察管理手段和管理体系的方式, 提升地质找矿质量。上世纪80年代以前, 我国地质勘查工作一直存在效果欠佳、质量不高的实际问题。进入到新世纪地质找矿质量作为衡量领导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尺, 使领导更加重视地质找矿的质量, 形成了有利于提高地质找矿质量的管理手段和体系, 在组织、资金、人力上予以保障, 真正提高了地质找矿质量。

2.2 提高地质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邀请相关专家教授为工作人员进行授课, 这不但普及和提高了地质技术人员的素质、改进了工作方法, 而且使矿山地质技术人员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水平, 同时也交流了地质综合研究成果, 推动了地质找矿的进行。

2.3 不断优化找矿方法

在实际的地质找矿工作中要推行找矿的新方法, 可以通过新旧方法的不断更新和交融, 实现找矿方法的优化, 运用成矿系统的新理论, 加强矿山外围新矿种、新类型的综合预测与评价。利用先进勘查技术, 加强资料的综合研究, 开拓找矿新思路, 探索新矿种和新类型的找矿突破。在新理论的指导下, 提高地质、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水平, 真正提高地质找矿质量和效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地质找矿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关乎管理、技术等诸多问题, 我们应该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 以加强地质勘察管理为手段提升地质找矿的真实水平, 为社会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源, 实现地质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基本职能。

摘要:本研究根据地质找矿工作和地质勘察管理工作经验, 分析了地质找矿工作的发展趋势, 预测了地质勘察管理的未来, 提供了当前做好地质勘察管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地质勘察,管理,地质找矿,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卫红, 黎谊锴, 韦鹤群.做强地质勘查做大矿产开发--记广西第六地质队地质找矿[J].南方国土资源, 2007, (09) .

[2]袁可林.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科技兴地”河南地质找矿“攻深找盲”首战告捷[J].资源导刊, 2007, (05) .

[3]窦贤, 孙矿生.加强地质勘查, 实现地质找矿突破[J].西部论丛, 2006, (03) .

[4]汪长堃.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 促进地勘经济再上新台阶[J].国土资源, 2009, (09) .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 篇3

【關键词】地质灾害;预防;治理

0.前言

由于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所以各国都早已对其的防治十分重视,技术手段已经十分发达,而我国对于此灾害的治理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各种技术还不是很发达,虽不能与欧美各发达国家相媲美,但跟我们自己以前的状况相比较,我国治理灾害的手段还是有了质的飞越,本文就着重介绍了我国的几种典型的地质灾害和它们的防治手段,希望人们对它们有一个更详细的了解。

1.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分析

1.1平原地区地质灾害及分析

地震、地面沉降、岩溶坍塌、地裂缝等是平原地区多发的地质灾害,主要的是地震。地震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的碰撞挤压或地壳的剧烈运动而引发的,它多发生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全国有两大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而在我国的平原地区正好是地震多发区,它具有分布广、频率高、震源浅、强度大、破坏性大的特点,严重危及附近地区人们的生命安全,主要多发城市有北京、天津、呼市、太原、兰州等,这些城市都有可能是未来的震中位置,而且这些城市中不乏北京这样的发达城市,它不仅人口建筑众多而且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一旦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地表垂直下降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地面沉降,人为因素主要是我们过度开采地下水,自然因素主要是地下的升降运动和地震的影响。岩溶坍塌是指岩洞上方的岩土体发生形变而向下陷落的现象。地裂缝顾名思义就是指地面产生开裂而形成裂缝的现象。它包括地震地裂缝、构造或非构造地裂缝、混合成因的地裂缝。

1.2沿海地区的地质灾害及分析

我国沿海地区正好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所以平原区多发的地质灾害如地震等,在沿海地区发生的频率也比较大。再加上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建设好以及对环境的改造力度大,所以这里不仅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而且毁坏程度也是最高的,所以此地区的灾害防治工作刻不容缓。沿海地区导致灾害发生的因素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就是海水作用对城市的影响,这也是其发生的地址灾害的主要成因之一。主要灾害有土地盐渍化、海水入侵、风暴潮灾害、海岸蚀退等。土地盐渍化是由于海水入侵或海水倒灌导致的,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所以当海水渗入到陆地的土壤中时,会使土壤的含盐量大大增加。风暴潮主要是发生在春末或初秋时由于飓风或台风所导致的地质灾害。海岸蚀退主要是海水对地面的侵蚀作用引起的,海水不断侵蚀陆地,使得陆地面积减小,海岸后退,海平面不断上升,这已经使得一些沿海国家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如马来西亚等。另外还有一些河流的不断淤积使三角洲的面积扩大、地下水的运动使得地面沉降等现象发生。

1.3山区地区地质灾害及分析

山区的地址构造比较复杂,所以在这里发生的地质灾害比较多,危害程度也比较大,发生频率最高的为泥石流、滑坡、崩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降水多的季节, 山地地区植被常年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质疏松,在加上连绵的雨水不断冲刷,就容易爆发泥石流。泥石流发生时会对沿途的村庄和农田造成毁灭性打击,所以它的预防和治理是十分急迫和重要的。崩塌的发生也跟植被破坏有很大的关系,再加上山地地势陡峭,夏天一遇到大雨就易引发崩塌。虽说崩塌和泥石流的成因比较类似,但是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泥石流是连绵的小雨引起的,泥土石子混着水一同从山顶上滑落下来。崩塌是暴雨的巨大冲击力导致的,整块山体的脱落,俗称“塌方”。另外在高纬度高海拔的山地地区还经常发生冻土灾害,使得此地区寸草不生。山地地区的情况比较复杂,所以其影响灾害发生的因素也比较复杂,有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度和频度、地貌、地质构造、气候、沟谷发育程度、植被覆盖程度等,这些也都是我们对山地地区灾害治理所要考虑的因素。

2.地质灾害的防治

2.1地震灾害的防治

地震灾害的主要成因是自然原因,这通常是人力所不能避免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地震灾害的预报,提高预测地震的技术手段,提前做好准备,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和避免伤亡,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利用先进的预测工具及时观测,避免在发生像汶川地震这样的惨剧。我们在做好地震监测、预报的同时,更要投入很多精力在做好抗震工作、加强工程抗震能力上,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要提高新建工程的抗震能力,在工程开始建设之前,应该做好该地区的地震烈度评定工作,以此确定此项工程的抗震标准,建筑材料也最好选用轻便不易坍塌的,这一点上可以借鉴日本的技术,日本最为一个地震多发的岛国,抗震的技术水平可以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其建筑所用的材料也十分轻便,对此我们可以引进使用。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经常宣传地震逃生方面的知识,经常在各大学校和单位组织较正规的逃生演习,帮助人们掌握此方面的知识,当真正发生地震时,有利于人们快速撤离,减少伤亡。

2.2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灾害的防治

对于地面沉降灾害的防治我们首先要明白,这种灾害是不可能根除的,因为它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而造成的,但就现在的水资源状况来看,我们不可能不去开采地下水,所以我们只能尽力采取措施减少地面沉降的发生或控制其危害程度。

对于地下水的开采我们可以适当减少,在开采之前做一些相关调查,使开采量和沉降量之间的比值适合当地的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入研究区域内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确定合理的开采层次和井位布局。相关工作人员还有继续探索控制此灾害的新技术、新方法,使得开采量引起的地面沉降尽可能的小。地裂缝大多是由于其它的地质灾害所引起的,所以只要我们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其它灾害的发生,这种情况也就会相应的减少。

2.3泥石流、崩塌和滑坡灾害的防治

这三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十分类似,因此它们的防治工作也很像,而且它们和上述灾害最大的不同是,这些灾害可以消除,它们大多数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工程和经济活动导致的,而不是自然的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所以这类灾害从技术上讲,大部分是可以防治的。我们禁止人类肆无忌惮的砍伐活动,而且在城市扩建时要查清地质环境条件,避开各种地质灾害体,还要充分考虑环境的合理容量和建设布局与环境的适应性,对建设时可能诱发的灾害进行评价和预测。

3.结语

地质灾害的种类众多,破坏性也很大,它的每一次爆发都会夺走很多人的性命,所以对于它们的防治工作已经迫在眉睫。笔者在本文中着重介绍了几种常见地质灾害和它们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引起读者们的重视,自觉地学习此方面的相关知识,也希望在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可以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 [科]

【参考文献】

[1]唐辉明.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研究综述[J].工程地质学报,2013,(9):728-733.

地质管理制度 篇4

(中地调发〔2003〕187号)

各局属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已经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第二十次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执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工作,保证地质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

第三条 地质调查项目分为计划项目、工作项目,项目负责单位分别称为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以下简称“实施单位”)、工作项目承担单位(以下简称“承担单位”)。

第四条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原则

(一)地质调查项目实行法人单位负责制;

(二)分级管理、下管一级、分类指导、条块结合;

(三)项目管理与项目运行分开。

第五条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包括立项与计划编制、任务书的编写与下达、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查、项目任务变更与报告制度、项目质量管理、野外验收、成果报告的编写与审查、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汇交、项目竣工决算等地质调查工作全过程。

第二章 项目管理职责

第六条 地调局主要管理职责

(一)确定工作部署,组织项目立项工作;

(二)编报项目计划建议、预算建议;

(三)编制、发布项目要点;

(四)组织审查计划项目可行性报告;

(五)编制下达计划项目任务书;

(六)组织计划项目和重大工作项目设计和成果报告审查;

(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监督检查,计划项目、工作项目重大调整的审批。

第七条 大区地调中心主要管理职责

(一)负责对实施单位系地方地质调查单位(地勘体制改革后,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原中央所属地勘单位,以下简称“地方地调单位”)的立项建议初审;

(二)负责对实施单位系地方地调单位的项目变更初审;

(三)负责辖区内计划项目及所属工作项目经济管理工作;

(四)受地调局委托组织计划项目设计与成果报告审查;

(五)组织监审专家对辖区内工作项目及计划项目进行质量抽查。受地调局委托查处重大质量事故;

(六)参加实施单位组织的工作项目设计审查和野外验收工作;

(七)按规定接收本辖区内工作项目地质调查成果资料。

第八条 实施单位主要职责

(一)编制计划项目可行性报告;

(二)编写计划项目设计;

(三)组织编制本计划项目中的工作项目立项建议;

(四)向工作项目承担单位下发任务书;

(五)组织工作项目设计审查;

(六)工作项目实施过程管理;

(七)组织工作项目成果报告审查;

(八)集成、整合工作项目成果,提交计划项目成果报告。

第九条 承担单位主要职责

(一)编制工作项目立项申请书;

(二)编写工作项目设计;

(三)组织工作项目具体实施和日常质量管理工作;

(四)提交工作项目成果报告;

(五)受实施单位委托组织工作项目成果报告审查;

(六)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及规定的原始资料。保管地质调查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

第三章 立项与计划编制

第十条 地调局根据地质调查工作规划、国土资源部计划编制要点,拟订工作部署总体方案和计划项目安排意见,编制、发布地质调查计划项目要点。

计划项目要点应明确工作地区、工作周期、目标任务、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经费概算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等内容。

第十一条 实施单位根据计划项目要点,组织编制工作项目立项建议。

(一)实施单位为地调局局属单位、行业地勘单位的,其工作项目立项建议,由实施单位初审后报地调局。

(二)实施单位为地方地调单位的,其工作项目立项建议(包括新开项目和续作项目)由实施单位报所在大区地调中心,大区地调中心初审后报地调局。

(三)工作项目立项建议以计划项目为单元上报。立项建议包括立项建议报告、项目建议表、新开项目立项申请书和续作项目评估报告。编写要求见附件一。

续作项目不需编报立项申请书,但应向实施单位提交项目进展和下一工作安排建议,由实施单位组织评估并编制评估报告。

第十二条 工作项目立项建议不得超出计划项目要点所确定的工作内容。项目经费预算总和不得超出计划项目要点所列经费额度的10%。

第十三条 地调局根据计划项目要点要求,对新开工作项目立项申请进行论证。

第十四条 通过评估的续作项目和通过论证的新开项目,纳入地质调查项目计划建议和预算建议编制范围。

第十五条 地调局根据国土资源地质调查经费的可能,在综合、协调的基础上,按照先续作、后新开和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选择项目,并编制地质调查项目计划建议和预算建议,上报国土资源部。

第十六条 实施单位根据地调局的布置和要求,按照财政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有关规定,按计划项目编制“项目申报书”、“项目支出预算明细表”及“项目可行性报告”,并附项目可行性报告的“评审报告”。

第四章 任务书的编写与下达

第十七条 地调局收到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国土资源地质调查项目计划之日起20日内,编制完成项目任务书。项目预算下达之日起10日内,向实施单位下达计划项目任务书,并抄送项目所在地的大区地调中心。计划项目任务书编写与下发要求见附件二。

第十八条 实施单位自收到计划项目任务书之日起15日内,向承担单位下发工作项目任务书,抄报地调局和项目所在地的大区地调中心。工作项目任务书编写与下发要求见附件二。

第五章 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查

第十九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自收到项目任务书之日起,30日内向组织审查单位提交项目设计书(或工作安排)。设计书包括技术部分和预算部分。编写要求见附件三。

第二十条 项目设计书送审稿,应保证评审之前送交专家审阅。

第二十一条 组织审查单位自收到设计书之日起,30日内完成设计书的审查。审查工作包括设计书的评审和审批。

第二十二条 组织审查单位应聘请熟悉相关专业领域及项目情况的专家进行项目评审。专家组一般由5-7人组成,其中经济监审专家一般为2人。

设计书审查要求见附件四。

第二十三条 设计书评审采取会审或函审形式。

会审组织单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并签署组织审查单位意见后,向设计书提交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

函审组织单位负责专家函审意见的整理,形成专家评审意见,并签署组织审查单位意见后,向设计书提交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

第二十四条 设计提交单位自收到设计评审意见书之日起10日内,完成设计书的修改,并提交组织审查单位。由组织审查单位向设计提交单位下发设计审批意见书。

设计审批后,设计提交单位,向组织审查单位提交项目设计书纸介质三套、电子文档一套。

第二十五条 实施单位在本计划项目内的工作项目设计审查结束后7日内,向地调局报送设计审查工作总结、审查情况汇总表(见附件四)和设计书纸介质一套、电子文档一套,同时报送项目所在地的大区地调中心。

第六章 项目任务变更与报告制度

第二十六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的名称、工作年限、主要实物工作量、目标任务、工作地区、项目工作程度、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需进行调整的属重大变更,由承担单位、实施单位逐级正式行文报地调局审批。其中,实施单位为地方地调单位的,应通过大区地调中心报地调局。

除上述以外的其它调整,由承担单位报实施单位审批,报地调局备案。批准同意调整的项目要按要求补充设计书。

第二十七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工作报告制度。地质调查项目工作报告分为季报、半年报、年报和专报。第二季度季报与半年报合并编报,第四季度季报与年报合并编报。地质调查项目专报为不定期报告。

工作报告以纸介质和电子文档形式由承担单位报送实施单位,同时抄报项目所在大区地调中心。实施单位按计划项目汇总报送地调局。地质调查项目专报以纸介质和电子文档形式直接报送地调局。

季报应于下季度首月5日内、半年报于7月10日内、年报于次年1月10日内报地调局。

第二十八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综合统计报告制度。各单位按有关统计制度要求,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送统计报表。

第七章 项目质量管理

第二十九条 地调局负责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工作的管理、组织与协调。组织监审专家对局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国土资源部有关直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进行检查。对大区地调中心负责质量检查的项目进行抽查。

大区地调中心负责组织监审专家对本单位和辖区内地方地调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及其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和院校承担的工作项目进行质量抽查。

监审专家由地调局统一聘任。

第三十条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包括技术检查和经费检查,由承担单位、实施单位、大区地调中心、地调局分级组织进行。其各自的技术检查职责及具体要求见附件六,经费检查职责及具体要求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承担单位应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检查和责任制度,承担单位的检查工作包括项目组自检、互检和承担单位抽检等。

第三十二条 地调局组织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5%,大区地调中心组织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辖区内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20%。

第三十三条 地调局负责地质调查项目重大质量事故的查处,也可委托地区地调中心或有关单位组成调查组进行查处。

第三十四条 鼓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GB/T19000标准的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地调局或国家承认的认证机构的认证。

第八章 野外验收

第三十五条 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应在现场进行野外验收。

第三十六条 野外验收工作原则上由实施单位负责,部分工作项目可委托承担单位进行。地调局和大区地调中心视情况可派人参加。

第三十七条 承担单位在野外工作结束前30日,向实施单位提出野外验收的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具体要求见附件七。

第三十八条 实施单位收到野外验收申请10日内,确定验收单位和专家组成员,并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验收时间、地点。

野外验收组一般由3—7人组成,组成人员应覆盖野外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

野外验收组成员实行回避制度。该项目的参加人员和顾问,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验收工作公正进行的人员应当回避。

第三十九条 承担单位应负责提供野外验收所需的全部合格资料。

第四十条 野外验收结束后,野外验收组应提交验收意见书(意见书格式见附件七),组织验收单位对验收意见书进行审核、签署意见,并通知被验收单位。

第四十一条 验收意见明确应补充野外工作的,承担单位应按要求及时补充和完善野外工作,并向组织验收单位提交补充工作总结,经组织验收单位认可后,方可转入最终成果报告的编写。

第九章 成果报告的编写与审查

第四十二条 地质调查项目应按照有关规定、技术标准和要求,编写项目成果报告。项目成果报告的编写与评审要求,见附件八。

第四十三条 成果报告提交单位在完成项目报告并进行初审后,向组织审查单位填报成果报告审查申请表一式两份,同时附单位初审意见。

第四十四条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审查工作分为评审和审查两部分。评审形式分函审和会审两种,以函审为主。组织审查单位根据成果报告审查申请及项目情况确定评审形式和评审专家人员组成。

第四十五条 成果报告评审和审查依据为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评审意见书、设计审批意见书和有关技术标准。

第四十六条 评审应形成专家评审意见,组织审查单位据此签署评审意见书,下发项目成果报告提交单位。

第四十七条 成果报告提交单位在收到评审意见书30日内按照评审意见书对成果报告进行修改后,送组织审查单位审查。

第四十八条 组织审查单位在收到修改后的成果报告15日内进行审查,对审查合格的成果报告,由审查单位下发审查意见书,同时报地调局业务主管部门和成果资料管理部门各一份。对审查未合格的报告通知成果报告提交单位限期完成修改。

第十章 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汇交

第四十九条 承担单位为地质调查资料汇交单位。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和发展研究中心为地调局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管理部门。

第五十条 大区地调中心负责接收本单位和辖区内地方地调单位完成的工作项目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接收其他地质调查成果资料。

第五十一条 地质调查资料汇交单位应在成果报告审查意见书下发之日起180日内,按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家资料管理部门汇交地质资料,并向地调局成果资料管理部门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纸介质和电子文档资料各一式二套。

第五十二条 汇交的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应当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地调局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管理办法要求。

第五十三条 地调局成果资料管理部门在每季度开始10日内向地调局上报上季度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汇交情况统计报表。

第十一章 项目竣工决算

第五十四条 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均应进行竣工决算,并以工作项目为单元,由工作单位按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地编制项目竣工决算报告。

第五十五条 编制完成的地质调查项目竣工决算,应按有关规定审查报批。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发生伪造资料、弄虚作假、不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或不提交项目工作报告、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等有关管理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地调局将对其进行通报、不受理新开项目的申请、停止新开项目、终止续作项目等处罚。

第五十七条 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有关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恶劣影响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或处分。

地质灾害巡查制度 篇5

地质灾害巡查制度

2010年7月 糯东煤矿地质灾害巡查制度

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力度,及时掌控地质灾害情况,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对本矿区地质灾害情况实行定期巡查。汛期每月巡查二次,非汛期每月巡查一次,遇到台风、暴雨等特殊天气,及时落实人员到点巡查,巡查范围辖区内所有已发现的隐患点。

二、对地质灾害险情巡查要做好详细、准确的记录,并做好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台账。严格执行“三查制度”:即开展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工作。加强已设警示牌管理,以提醒过往行人注意安全。

三、加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与上级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针对降雨情况,尤其是暴雨情况,积极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报预防工作。

四、对巡查中发现新的地址灾害隐患点,及时上报并纳入监测范围,按有关要求明确监测、预防责任,确定监测预防责任人,制定防灾、避灾方案。

五、巡查中发现险情,立即向有关领导报告。同时采取应急防治措施,组织人员撤离,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径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六、明确矿长、矿党委书记为本矿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确定科级监测员,加强监察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汛期每月检查巡查记录二次,非汛期每月检查一次,并将检查情况书面上报地测科,巡查情况每周两报至楼下镇和县煤炭局。

七、协助乡镇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的调整和编制工作。

八、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做好本矿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工作,构建群防群治体系。

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制度 篇6

一、汛期值班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地质灾害日常预警、预防和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对辖区内地质灾害点的监测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巡回检查;在出现突发性地质灾害时,迅速、准确、及时上报有关情况;与当地部门做好协调联系,为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抢险救灾工作提供准确依据。

二、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要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守工作岗位,每天必须24小时值班,认真接听灾情电话、电传,做好记录,及时传达到位。填写值班日志和地质灾害值班记录。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三、值班人员在交接班时,接班人员必须提前10分钟到岗,办理交接班事宜,交班人员必须待接班人员办理有关手续签字后方可离岗。

四、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不得擅离职守,不会客访友,不做与防汛无关的任何事情。

五、值班人员遇特殊情况不能值班时,事先应按有关规定向主要领导请假,待同意后方可离开。

六、值班人员必须认真及时处理班内事务,由于特殊原因未处理完的事务应向下一班交代清楚,不得出现因人为原因贻误时机而造成损失。

七、值班人员中要经常检查通信设备是否畅通,如果检查有故障

时,应及时和电信部门联系,督促维修,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防灾信息畅通。

八、值班人员在值班时,一旦发现有险情出现,应立即向主要领导和上级部门汇报,做到上通下达。

九、值班人员保证手机24小时开机,并处于待命状态。

十、办公室安排好值班车辆,保障汛期地灾应急用车。

十一、凡在值班期间脱岗、离职、疏忽大意而造成严重损失者,视其情节追究责任,并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县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制度

为了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灾情上报管理工作,为各级领导准确、及时地了解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并及时有效地组织做好抢险救灾,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由汛期地质灾害值班领导和值班工作人员负责。

二、地质灾害灾情速报的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类型、规模以及灾害发生的原因、涉及范围、造成的人员伤亡、群众房屋财产损失等情况、发展趋势、当地政府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三、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工作统一按重大灾情和一般灾情两种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地质灾害发生后,已经造成人员伤亡、群众房屋财产有重大损失;或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但已严重威胁到村庄、厂矿、机关、学校等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即将面临重大损失的,作为重大灾情处理。地质灾害发生后,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群众房屋财产损失,但已潜在威胁到村庄、厂矿、机关、学校和群众人身、房屋财产安全的,作为一般灾情处理。

四、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中,值班人员接到重大灾情报告时,必须迅速详细了解灾情并做好局面纪录,认真填

写《地质灾害灾情处理单》,并在30分钟内将详细情况向分管领导或主管领导报告。分管领导或主管领导在岗时,必须采取当面直接报告,同时,还必须将书面纪录和填写的《地质灾害处理单》一并交领导阅示;领导不在岗时,可选采取电话联系方式向领导报告。在向领导报告中,值班人员应继续保持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并将领导的指示和要求及时传达反馈给相关部门。

五、在值班过程中,值班人员接到一般灾情报告时,应详细了解灾情,做好书面纪录,认真填写《地质灾害灾情处理单》,并在60分钟内将详细情况向分管领导或主管领导报告。分管领导或主管领导在岗时,必须采取当面直接报告,同时,还必须将书面纪录和填写的《地质灾害处理单》一并交领导阅示;领导不在岗时,可先采取电话联系方式向领导报告,值班人员应将领导的指示和要求及时传达反馈给相关部门。

六、汛期值班人员应根据地质灾害发生情况,按时填报地质灾害报表,并经领导审查后,将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

地质勘查项目风险管理 篇7

1 地质勘查项目的风险类型

组织风险:根据本人在地质勘查施工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判断和行业特点, 组织风险主要包括组织机构模式、工作流程组织、任务分工和管理职能分工、设计人员和监理人员的能力、项目经理管理能力、施工人员的能力和经验等因数。

经济与管理风险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情况、工程资金供应情况、合同风险、质量和安全管理措施等因数。

工程环境风险主要包括:自燃灾害、施工条件、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条件、工程所在地人民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当地政府行为等因数。

技术风险主要包括: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地质勘探设计、工程施工方案、物资供应情况、工程机械情况等因数。

2 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组织风险产生的原因

(1) 地质勘查单位长期处于计划体制下, 计划体制下资源配置靠计划,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下, 如果忽视了这项工作无法对各类资源进行高校利用, 容易引起资源的浪费问题的严重化。

(2) 在多重任务体制之下, 将项目计划安排作为基本的研究工作。不同的岗位以及部门应该根据具体的实施项目规划内容来完成各项任务, 实现组织结构类型的多重化, 项目在不同层次间运行, 组织形式为典型的职能式, 没有有效形成现代管理体制下的矩阵式或项目式的组织形式, 注重项目管理工作的合理性, 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有效控制。重新构建新的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内部组织结构体系, 优化上层管理者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活动的幅度, 调动项目负责人的管理积极性。

(3) 把项目负责人作为简单的项目执行者, 仅承担技术管理的责任, 而未赋予控制项目的相应责权, 且大部分项目负责人只懂工艺而不懂得如何使用管理策略, 所以根本没有将该职位的主要职责发挥出来。还有一些人不不具备能力操作一些实用工具, 如WBS分解系统、横道图、网络图、挣得值分析法、职能分配矩阵等。这样会造成任务分工和管理职能分工不明确, 项目经理与项目组成员之间就会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所以管理工作者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技术理论知识以外, 还要具备专业的相关软件的处理能力, 具备一定的专业设备的控制力, 同时, 还必须掌握谈判、沟通、人员管理、文化管理、政治敏锐及项目相关人员需求方面的“软”技术。

2.2 经济与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

(1) 由于目前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欧债危机、能源、有色等股市不稳定, 给地质勘查需求带来一定的冲击。

(2) 地勘单位在项目投标的过程中, 为了中标而采取提高项目服务标准、降低报价以及不切实际的承诺和忽视一些合同条款。地勘单位在现阶段市场问题的影响之下, 有一些项目活动根本没有按照具体的规范标准来进行, 很多项目竞争者之间还存在大量的违法乱纪的现象, 在招投标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人任何形式的手段都采取。甚至于有些人竟然通过压价, 走后门, 减少服务等方式来缩减开支, 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合同风险。

(3) 由于当前国家对信贷政策进行调整, 大部分矿山企业应规模达不到要求, 不能得到银行信贷支持, 造成用于地勘方面资金供应吃紧, 地质勘查费用回收时间增长, 回收难度加大。

(4) 未按规定制定质量和安全管理措施或制定质量和安全管理措施未执行, 导致工程质量和安全方面管理不到位, 造成质量和安全事故, 增加地勘单位经济和信誉损失。

2.3 技术风险产生的原因

(1) 由于技术人员能力和经验不足, 从而使前期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工作质量差, 导致地质勘探设计、工程施工方案不合理, 地质勘探设计处于常变状态。

(2) 工程机械未能按照当前施工需要及时更新, 导致施工效率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工程进度缓慢, 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无法完成。

(3) 施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地层垮塌、缩进、掉块、地质倾角变大、岩石硬度变大、采空区、溶洞等未知风险, 遇到以上情况可能会发生事故, 这是合同签订过程中不可预见的, 这给地勘单位造成很大的不可预知的风险。严重影响施工工期, 造成违约的发生。

3 风险比例及综合分析

3.1 风险比例

在实施一些项目的过程中, 不同类型的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与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我们只有采取检查、对比, 等措施才能提高风险在项目中发生的可能性, 以此来提高风险的概率。

在招标活动中, 最常见的几个风险类主要潜伏在经济、技术、工程、管理等环节中, 根据现阶段的主要发展状况, 我们可以看到, 最主要的经济风险类型是管理类与客观环境类。这些风险的存在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项目工程本身所需的成本, 随着风险口的不断扩大化, 还会给项目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不但会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 同时还会降低项目效益。

工程环境风险、技术风险起伏较大, 有时单独给项目造成一定的压力, 产生一定的风险。这类风险的比例相对较小, 但出现这种作用的概率比较大。

3.2 风险综合分析

在接受工程项目之前, 首先应该对有可能会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一个综合分析和认识, 对于它们的出现概率进行判断, 然后根据存在的风险的可能性进行成本费用的预算, 对有可能获得的效益进行估算。

综合风险概率=∑某种存在的风险概率×该种风险比值

通过这一数值对项目工程的潜在风险率进行判断。

另外, 分析不同类型的风险概率, 从中找出他们之间存在的替补性能, 计算效益与成本费用之间的比例, 依次来作为是否应该承接这一项目的主要依据。

4 风险防范措施

4.1 引入项目管理思想, 提高全员的管理意识

对于这项工作来说它不只是对一系列规章制度的简单的引入, 同时也不是对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信息软件的使用, 而是一套全新管理思想的注入, 一种崭新企业文化的打造。项目管理系统的实施需要决策层和管理层的支持。

地质勘查项目必须实行项目经理制, 在合同签订前项目部对该项目实行风险分析, 合同签订后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策略, 编制活动方案, 从全方位入手对该项活动的进度, 所取得的效果进行认真的分析, 以此来提高项目成本的使用效率。

4.2 循序渐进, 注重实效

不管是什么管理思想理念的使用, 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场变革, 它们的主要目标就是不断地提高项目工程管理的时效性, 推动项目工程的合理化。不过, 究竟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将总结得出的项目工程理念落实到实际的管理过程中, 还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发展情况来进行研究。

4.3 培养有成效的团队成员

在项目管理工作中, 决定工作有序性、效率性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项目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不同岗位上的负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也各不相同, 尤其是项目负责人, 他不仅仅应该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 同时要具备其他类型的相关产业的专业知识与素质。例如:决断力、领导力、交际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等。

4.4 建立和强化项目管理机制

调整项目活动管理体系与运行模式, 将主要责任明确到个人, 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提高项目经理人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同时要各个部门不同岗位职责的明确划分,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才能提高整个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最后, 应该建立良好的激励体制。

地勘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在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允许范围内向委托方提供可能的优质服务。

4.5 减少风险范围, 降低风险系数

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进行综合分析考虑, 将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消除在项目开始, 控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通过合同的优化管理来提高规避风险的可能性, 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4.6 明确风险目标, 加强项目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风险损失

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上, 就应该对项目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勘察, 进行风险的辨识与分析。在接受项目以后, 所要面对的风险已经成为定势, 应该加强对其他风险类型的观察辨识, 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寻找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措施, 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 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加。

市场经济发展是一个优胜劣汰, 资源不断优化组合的过程。市场的竞争是激烈的, 也是残酷的。如何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下避免风险,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术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强化风险意识, 努力开拓市场, 勇于竞争, 锐意进取, 在市场竞争中不断锤炼自己, 不断发展壮大, 以强者之势参与市场竞争, 树立地勘企业优良地勘服务品牌。

摘要:通过地质勘查行业的一些特点及当前地质勘查市场需求的现状, 对地质勘查行业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 并提出防范措施。

关键词:地质勘查,分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郭仲伟.风险分析与决策[M].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7.

地质管理制度 篇8

近年来受客观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资金短缺已成为地质单位实现企业化、进入市场、转换机制的主要障碍。由于资金不足,致使许多需要开拓市场的项目难以实施;由于资金缺乏,严重影响了企业走向市场,创造经济效益的速度;直接制约了地质单位向企业化过渡的进程。在当前地质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加强资金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地质单位的现状看,在体制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各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市场观念淡薄,资金投入分配使用不当,不注重资金使用效益,使有限的资金或流失或闲滞,造成地质单位的资金利用率低,使用效果差。主要表现在:

(一)资产闲置,资金沉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质单位的资产是由国家直接调入,或用国家投入的资金购置,配置什么配置多少,均是无偿使用,促使地质单位追求资产占用最大化。产业结构调整后,由于设备、材料的专业性太强,难于调剂,结果是开发多种经营需要的设备、材料没有,不需要的设备、材料又大量闲置、积压。

(二)承包机制不健全,造成财权失控,资金散乱。近几年,各单位为开辟地质市场,发展多种经营,兴办了不少经济实体,并采取承包经营责任制。由于缺乏必要的制约机制,管理又粗放,导致了部分实体的经营收支游离于地质单位的财务管理之外,资金体外循环,拖欠上交款,大量占用地质单位的资金,甚至出现包盈不包亏的现象,盈利了是承包者个人的,亏损则留给国家,当亏损到无法继续经营下去时,推给地质单位一走了之。不健全的承包机制,最终导致监督失控,各经济实体自立门户,在银行开设账户,各管各的,资金分散,沉淀在各经济实体。

(三)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资金周转困难。目前,我国仍处于买方市场,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增加营业额,许多情况下不得不采取赊销方式。由于地质单位长期依靠事业费过日子,市场风险意识相对淡薄,加上市场还不规范,有相当一部分阶段企业诚信度不高,结果造成地质单位有大量的资金呆滞在债权上。“欠账有理,欠账有利”的怪现象,严重影响了地质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和资金周转。

(四)筹资能力有限,资金结构不合理。虽然国家为支持地质单位转产,促进地质队伍结构调整和地勘经济发展,对地质单位的流动资金银行贷款利息给予适当的补贴,但由于地质单位属事业性质,受机制、规模和效益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办理银行贷款的难度大,信贷规模小。

(五)经营不善,亏损严重,资金流失。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工程造价较低,加上管理不善,浪费严重,导致部分多种经营项目严重亏损,巨额损失最终还得由地质单位来承担。

二、加强地质单位资金管理的对策

资金好比是企业的血液,每项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资金,无论是上项目,办实体,还是搞经营,都要资金,没有资金,则举步艰难。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方针,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资金,合理安排和使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实行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应遵循“以收限支、以支促收、先收后支、合理有效”的原则。在统一筹集和配给资金的动态平衡中,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日常生产经营资金投入与长期发展投入的关系、负债与效益的关系。具体做到:一是统一计划,目前,地质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多,除国拨地质资金外,还有地方财政资金、多种经营收入及可享受财政贴息的流动资金贷款等,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预测全年的资金收支情况,能争取到多少资金,如何筹措如何运用,能用于投资的有多少,生产经营的成本费用要支出多少,借债资金如何偿还等,都必须统一计划,并据以逐月逐项严格考核;二是统一收入,即在地质单位内部划小核算单位、内部市场化的基础上,把所有的收入都集中到地质单位账上,各内部单位在外部银行设立的账户全部取消,现金收入及时存入地质单位的银行账户内,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收入在内部各单位沉淀;三是统一调度。资金的调控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资金的使用由地质单位财务部门按审批后的计划下拨,这样既可防止乱开口子乱开支,又可根据经营活动各环节的需要,分轻重缓急,统一平衡,统一调剂,确保重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实行内部资金有偿使用的管理办法。为使资金管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资金管理,必须建立落实资金使用责任制,严格执行“核定限额,有偿使用,定额定息,超额加息,定期检查,按期收回”的原则,合理调配安排使用资金。对多种经营项目要采取慎重态度,在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建设之中决策要正确,建成之后要有效益。要计算投入的回报率,从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不同成本出发来分析预测,掌握好营业利润率的期望值必须大于投入资金的成本利率。对资金的使用要跟踪管理,实行监督,一切开支从效益出发,支持有效益的开支,杜绝资金的浪费和流失,本着“扶强扶优,抓大放小”的原则,对那些规模小又发展无望的单位,该并的并,该卖的卖,将其人员、资产、资金分流到发展前景较好的单位。

(三)实行清理旧欠奖励,新欠与单位、个人利益挂钩的办法,抓紧抓好应收账款的清理工作,加快货币回笼,加速资金周转。对社会地质工程要加强合同管理和工程进度签证及收入确认工作,实行单项工程成本与工程款回笼并列挂钩的考核办法,工程款不回笼个人利益不得兑现。多种经营企业应确立以资金回笼为中心的销售管理,担负起资金回笼的任务,不能只看销售收入多少,而是应该看到底回笼了多少资金,对每一笔业务,都必须对从合同签订到资金回笼的全过程负责。财务部门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调度,协助做好清欠工作,对老账按户头、分档次一一清理,采取有钱要钱,有物要物,或三角转账等方式,清欠工作要落实到人,奖励到人,把死钱变活钱。

(四)清理盘活闲滞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认真做好现有资产的清理盘查工作,查清现有设备的使用情况,盘查库存材料、配件的积压情况,对多余的设备、积压的材料想办法或改造或变卖,尽量减少资金占用,将闲置的资产及时变现,向有效益和效益高的方面流动,在流动中增值,在流动中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五)建立资金目标责任制。动员全体人员,进行全员资金管理。资金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财会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发动全体职工,使每一个人都充分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参与到资金管理中来,才能管好用好资金,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特别在发展多种经营方面,应有项目负责人,实行项目主体责任制和资金使用效益责任制,明确资金使用责任者对资金使用的方向和效益所应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资金的投入才不会因决策失误造成无效投资而让资金白白损失和浪费,才不会因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低下而严重亏损造成资金流失。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篇9

根据上级部门及公司的相关工作部署和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的相关工作要求,为了有效的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我矿及员工生命财产的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排查治理地质灾害隐患,进一步明确地质灾害排查、监测责任,完善地质灾害排查、巡查、监测、值班、报告制度,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坚决遏制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生命财产和集体财产安全。

二、组织机构

成立矿区及周边地质灾害排查治理工作机构,组成成员如下:

组 长:xxx(矿 长)副组长:xxx(安全矿长)成 员:xxx 机构成员由每天值班人员组成日常巡查小组,当天值班领导任组长,巡查要做好记录,存档保存。

隐患排查治理日常工作由安全矿长负责,全体员工积极配合。矿长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排查治理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安全矿长组织隐患排查监督、检查工作,负责井下、矿区范围内及矿区周边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汇总、梳理、通报;负责上报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有关情况。

三、组织制度

1、成立矿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机构,对矿区及周边可能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地段进行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对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能治理的及时治理,不能治理的要上报公司及有关部门,并协同配合相关人员对隐患进行治理。

2、对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整治的地质灾害隐患,必须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整治。对暂时因各方面原因不能立即整治或一次彻底整治不完的,要制定整治计划和方案,按照计划和方案进行逐步整治。对已下达的整治任务,要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

3、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如遇险情时能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力争将损失降到最小。

4、通过安全例会、班前会等形式对职工进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范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地质灾害辨识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对地质灾害进行群防群治。

5、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重点地段,要落实责任人,进行重点监控,发现险情要及时报告矿委安全科值班人员。

6、每周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重点地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每月及山洪来临前后要对生活场所进行拉网式排查,检查结果要形成书面的文字材料存档备案并及时上报矿委。

7、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不能走过场、走形式,要从根本上发现隐患和消除隐患,发现有弄虚作假的,要从重处罚。

8、制定值班表,严格按照值班表进行轮流值班,对地面可能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定期不定期的进行巡查,发现隐患立即处理,并做好当班的值班记录和巡查记录。

xxxxxxxxxx铝业有限责任公司

上一篇:小狮子生病了下一篇:《头脑特工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