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高危人群的预防

2024-10-12

大肠癌高危人群的预防(共6篇)

大肠癌高危人群的预防 篇1

大肠癌包括结肠和直肠癌, 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从正常肠上皮→过渡增生上皮→早期腺瘤→中期腺瘤→晚期腺瘤→癌的演变[1]过程已较清晰, 一般需10年以上。近年来,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饮食习惯日益西化, 以及中国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 国内大肠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因此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筛查措施, 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 提高早期诊断率, 延长5年生存率, 是医务工作者的任务和目标, 也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

1 大肠癌高危人群的筛查

度殷杰等[2]研究表明。人们对大肠癌知识的认知影响着其进行大肠癌筛查的意愿。对人们进行有关大肠癌危险因素以及筛查实验知识的教育是提高筛查率的关键。

1.1 筛查方法

(1) 问卷调查:内容参考李世荣等[3]研究资料, 已筛查出高危人群。 (2) 粪便隐血检查:粪便隐血试验可以检出眼睛看不出来的粪便中的微量血液, 采用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 (胶体金检测试纸法) , 已筛查出FOBT阳性人群。 (3) 评估出的大肠癌高危人群在约定的时间内, 前往项目指定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所有镜下发现的息肉样病变和溃疡取活检或摘除, 进行病理诊断。以符合高危条件人群和FOBT阳性的人群为大肠癌高危人群。

1.2 大肠癌高危人群

年龄作为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 在大肠癌的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从45岁以后开始急剧上升, 到80岁之后开始下降。研究结果, 大肠癌大肠癌的发生除了环境、饮食等因素影响外, 还与遗传因素有关[4]。大约5%的大肠癌属于遗传性大肠癌。直系亲属中有患大肠癌的, 特别是连续两代以上都有的, 以及患病年龄在50岁以下者, 其后代患大肠癌的风险概率比普通人群高约20倍[5]。此外, 有胆囊切除史、血吸虫感染史、胃肠道息肉病史的人群大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 需要定期进行随访检查。

2 大肠癌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

2.1 一级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能够减少我国各种主要癌症的证据是充分的, 是预防和控制癌症的主要策略。 (1) 饮食调整:高脂饮食能够促进大肠息肉的发病, 是大肠息肉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6]。据调查, 如今日本人饮食中脂肪量仅占总热量的12%, 结直肠癌发病率正在逐渐降低[7]。因为脂肪饮食会提升肠道内胆汁酸的浓度, 高浓度的胆汁酸具有促癌作用。较多的肉类在油煎或焙烤过程中可产生致癌的杂环胺, 可能导致大肠癌的发生。应以鱼、禽、瘦肉、低脂奶制品代替动物油过多的肉食, 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高纤维素饮食, 研究发现摄入较多的新鲜蔬菜, 新鲜水果, 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危险性呈显著负相关[8], 发现膳食纤维起着重要的保护性作用。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稀释致癌物, 又可使肠道通过时间缩短, 减少结肠黏膜与粪便致癌物的接触, 从而减少患结肠癌的风险。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 可与肠道内的脂肪酸结合, 形成不溶性化合物而排出体外:一些经由酵母菌加工而生产的乳制品.如酸奶、优酪乳等, 除了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外, 同时也可以调节肠道中菌群的平衡, 有助于预防大肠癌。还有葱蒜类对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已受到广泛的重视。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便秘是中老年人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因为粪便在肠腔内停留时间过长, 会使大便内毒性产物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 刺激肠壁发生癌变。改善危险因素的主要方法在于增加运动, 平时多饮水, 改变饮食结构, 饮食不宜过分精细。适当进食一些粗粮可促进排便, 减少肠道内致癌物质的停留, 就能改善便秘, 减轻体质量, 从而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运动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9]。运动可缩短粪便在肠道中的通过时间, 从而减少了致癌物与肠黏膜接触的机会, 增加运动使大肠癌发生的相对危险度明显降低。

2.2 二级预防

针对有家族大肠癌史者、腺癌性息肉、40岁以上中老年、出现原因不明的大便异常者, 应进行大便潜血、脱落细胞和肠镜检查。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大肠癌, 并予以治疗。粪便作为人体的排泄物, 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的粪便往往提示不良饮食、情绪不佳或者负面健康信息。大便习惯与性状改变, 也是大肠癌的标志性症状, 包括大便形状变细、大便次数增多、排便困难、大便带有黏液、大便带血、排便不尽感等。肿瘤出血症状与痔疮出血相似, 不少患者常把肿瘤引起的便血误以为痔疮, 反复用药后症状没有好转, 再进行深入的检查才发现病灶, 因而延误了最佳的发现与治疗时机。日常最好服用无毒抗癌药物 (如人参皂苷Rh2) , 争取早预防保健康。近年来大量研究及Meta分析认为, 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增加了大肠癌的危险性[10]。Hp感染诱导大肠黏膜细胞异常增殖及细胞凋亡, 改变患者体内肠道菌群类型及组成, 激活细胞内的致癌因子, 使大肠癌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2.3 三级预防

对肿瘤患者积极治疗, 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主要是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根治性手术、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及中医中药、免疫治疗等。做到早发现, 早治疗, 以提高大肠癌的生存率。 (1)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安内攘外, 既病防传[11]。尽管大肠癌的治疗手段有较大提高, 但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大肠癌的侵袭转移, 以肝、肺两脏最多见。应养血柔肝, 行气化瘀;培土生金, 燥湿化痰;颐养后天, 瘥后防复。 (2) 根治性手术治疗:根据癌所在部位不同, 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情况和身体素质, 会有各自适合的手术方式, 可分为直肠癌的保肛术、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直肠癌前切除术、以及经肛门内镜下局部切除等[12]。 (3) 放疗:能够直接杀死癌细胞, 缩小瘤体, 给直肠癌手术治疗提供了条件[13]。 (4) 化疗:临床上大肠癌患者在手术后仍是有可能会发生大肠癌症状复发和转移的情况的, 在手术前, 先进行肿瘤肠腔内化疗或直肠癌术前灌肠给药, 可阻止癌细胞扩散, 杀伤和消灭癌细胞[14]。主要用于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一般术后1年内要完成6个疗程的化疗。 (5) 生物免疫学治疗:早期发现疾病也是预防大肠癌的措施, 对治疗益处很大。大肠癌生物免疫治疗采用自体细胞体外培养, 通过增加病体免疫力细胞和肿瘤杀伤细胞来治疗肿瘤[15]。这种疗法针对早期肿瘤患者完全可以通过细胞调节治愈病体;对术后患者可提高免疫力, 清除残余癌细胞, 实现长期带瘤生存;对晚期肿瘤患者可明显改变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

大肠癌预防就是要通过媒体加强筛查知识的宣传, 提高公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医师需与患者多沟通, 让其了解筛查的意义, 并给予合理的建议, 从而提高筛查的依从性等措施入手, 以便保证身体的长久健康。对于一些慢性疾病, 比如结肠炎、大肠腺瘤等要加以重视, 积极治疗这些疾病可以有效预防大肠癌。

摘要:大肠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 我国新发大肠癌病例以每年4%的速度递增, 是仅次于肺癌、胃癌和肝癌的第四大常见致命性肿瘤。由于社区居民普遍缺乏对大肠癌症早期发现意义的认识, 对癌症警示的体征知晓率较低, 不良的生活习惯, 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以及体力活动的缺乏, 使中老年成为大肠癌的高危人群。2012年天津市政府20件民心工程之一的大肠癌筛查项目, 已对本市201011名6074岁本市常住居民进行了大肠癌筛查, 筛查出大肠癌高危人群24163人, 高危人群比例为12.02%, 其中接受全结肠镜检查人数2166人, 发现大肠癌40例, 进展期腺瘤 (癌前病变) 129例, 肠道息肉811例。大肠癌早期没有什么症状, 它的发生是从大肠息肉开始逐渐癌变的, 大约在1年以上, 早期的大肠肿瘤一般是可以通过内镜下的微创手术完全治愈的。因此, 大肠癌是完全可以预防、可以控制的。

关键词:大肠癌,高危人群,预防

大肠癌高危人群的预防 篇2

1对象与方法

对女性高危人群艾滋病知识的认知研究是一个比较难做的课题,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在云南省某女子劳教所第一、第二大队的劳教人员中, 随机选择了31位吸毒和卖淫的女性劳教人员作为开展本项目的研究对象, 其中有2个人是HIV感染者。最大的39岁, 最小的18岁, 平均年龄26.7岁;汉族27人, 回族2人, 彝族1人, 仡佬族1人;高中或职高学历的占10.34%;初中及以下学历占89.66%;无业人员占82.7%, 工人、教师和个体劳动者占比例较小, 共占17.3%;未婚的占74.19%, 已婚占25.81%。研究方法, 运用社会学的个案研究、问卷调查, 以及开展预防HIV/AIDS知识的培训工作。

2结果

2.1女性高危人群HIV/AlDS知识的认知度调查

对随机选择的31位学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 了解她们对预防HIV/AIDS感染知识的认知和需求情况。同时, 对她们掌握艾滋病基本知识现状进行了测试, 发现大多数学员, 对艾滋病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方法等问题不是很清楚, 只有约25%的人对HIV的传播途径有所了解, 大多数人对HIV/AIDS知识的认知度较低。第1天的工作结束后, 我们整理了学员们反馈的需求、问题、建议、体会等等, 收到了学员们提出的如下问题: (1) 吃多了避孕药对以后的身体有害吗? (2) 阴道分泌物有异味怎么办? (3) 阴道瘙痒、疼痛是什么病? (4) 哪些属于妇科病?它有什么危害和影响?该怎么预防? (5) 什么是梅毒?该怎么治疗? (6) 什么是尖锐湿疣?该怎么治疗? (7) 性病的预防有几种方法? (8) 性病是否会引起不孕症? (9) 月经前乳房会胀痛, 疼痛1周才会来月经, 这是什么原因?

针对上述学员们提出的问题, 经过2天的准备工作, 我们再次来到了劳教所, 针对学员们提出的问题做了回答。同时, 讲解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如淋病、尖锐湿疣、梅毒、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传播途径等。

笔者根据女性劳教人员对性病、艾滋病基本知识的认知度较低现状进行了测试, 特别是对艾滋病和性病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方法等问题不是很清楚, 只有约25%的人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所了解。针对上述问题, 讲授了性病、艾滋病的病因、流行情况、HIV与AIDS的区别、HIV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HIV感染者的预后等问题, 还讲授了HIV/AIDS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 以及HIV感染者的心理特征、怎样正确对待HIV/AIDS患者等问题。另外, 针对学员们的要求对生殖与避孕知识进行了专题讲授。

2.2女性高危人群预防艾滋病知识培训后的认知度评估

通过对这些女性劳教人员进行为期3天有关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后, 我们对学员掌握艾滋病基本知识情况进行了测试, 共发出问卷31份, 回收了有效问卷30份, 结果艾滋病的病因答对率为89.66%, 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答对率为98.66%, 艾滋病初期症状的答对率为96.35%, HIV所需的检测时间及哪些是高危人群的答对率为100%。可以看出学员们受培训后掌握H 1V/AIDS基本知识的情况, 有明显的改善。这对防止HIV和性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受过本项目培训后的大多数学员, 对艾滋病的预防意识增强, 认识到避孕套在预防HIV和其他性病传播中的作用。掌握了HIV感染的高风险行为, 如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和共用牙刷, 而且93.10%的人表示赞成预防HIV首先从自己做起。

2.3女性高危人群对HIV/AIDS认知态度

在30份问卷中, 100%的人都表示应该同情和帮助HIV感染者, 仅有其中2人, 除表示同情和帮助HIV感染者外, 还表现出对艾滋病恐惧。这次调查期间我们和学员们一起进行有关艾滋病社会问题的讨论, 大家一起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 即艾滋病角色的扮演, 我们事先准备了一些字条, 其中有4张字条上分别写上HIV感染者的朋友、因吸毒共用注射器而感染HIV、女性性工作者因多个性伴侣而感染HIV、HIV感染者的亲人, 另外还包括一些空白的条, 让学员们抽, 由抽到上述4张字条的学员扮演字条上的角色, 请她们谈谈假如自己是是字条上的人物应该怎么办?然后由大家发言补充, 最后由老师来讲评。

在角色扮演中, 第1位学员扮演的是HIV感染者的朋友, 她提出应该从4个方面去做: (1) 精神上的帮助; (2) 不歧视; (3) 尽自己的能力从物质上帮助; (4) 帮助寻找治疗的方法。

第2位学员扮演的是因吸毒共用注射器而感染HIV的患者, 她认为应从下列6个方面去做: (1) 告诉家人、朋友, 寻求她们的帮助; (2) 学习有关HIV的知识; (3) 不传播给他人; (4) 不要有精神压力; (5) 未曾结婚的人要不结婚, 不生孩子; (6) 使用避孕套。

第3位扮演的是女性性工作者, 因多个性伴侣感染了HIV, 她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做: (1) 到医院治疗; (2) 不能与外界接触; (3) 不能传播给他人; (4) 不结婚、不生育; (5) 放松思想, 接受现实; (6) 不能与他人进行接触。

第4位是扮演HIV感染者的家属, 她认为: (1) 应该买药给病人吃; (2) 送患者到医院看病; (3) 生活上的关心; (4) 精神安慰; (5) 避免传播。

从上述这4位学员的回答中, 我们可以看到, 参加培训的学员们基本掌握了预防HIV感染的基本知识, 以及怎么样正确对待HIV/AIDS病患者等方面的知识。

3讨论

大肠癌高危人群的预防 篇3

目前普遍认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商业性行为工作者 (CSW) 、吸毒人群共用针具者 (IDU) 、男男性接触人群 (MSM) 等。既往资料[2]显示, 注射吸毒传播一直是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但是, 从中国2007年发布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1]中可知, 在中国2007年报告的5万新发感染者中, 异性性传播占44.7%, 男男性传播占12.2%, 注射吸毒传播占42.0%, 母婴传播占1.1%。由此可见, 我国艾滋病传播模式已经由最初的以注射吸毒传播为主过渡到了以经性行为传播与静脉吸毒并重的传播模式。鉴于艾滋病相对特殊的传播途径, 使得它的传播与流行同个人行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 在尚无成熟的疫苗技术以预防HIV病毒侵害人体的情况下, 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 改变他们的危险行为[3], 是预防性传播疾病 (STD) 和艾滋病病毒 (HIV) 传播的有效措施。

1 吸毒人群相关干预模式

目前, 世界范围内采取的针对吸毒人群的干预旨在帮助他们减少共用针具的机会, 或者使用其他的一些替代物品, 减少其对毒品的需求和依赖, 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他们戒毒。

1.1 美沙酮维持治疗

美沙酮维持治疗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 MMT) 是通过长期限量给鸦片类毒品依赖者口服美沙酮, 来抑制他们对海洛因的渴求和使用海洛因带来的欣快感;同时, 通过提供心理治疗、健康和就业咨询等社会支持服务, 使毒品依赖者提高或恢复他们各自的社会功能[2]。1964 年, 美国科学家Dole和Nyswander发现口服美沙酮可以治疗对鸦片类物质的依赖, 并首次在纽约将其用于鸦片类毒品依赖者的治疗。在治疗获得成功后, 迅速成为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鸦片类毒品依赖治疗[4]。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 曾作为镇痛药生产和使用过美沙酮。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 美沙酮一直是我国阿片类物质依赖的脱毒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4]。中国政府于2001年5月颁布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01-2005 年) 》, 在“行动计划”的第三条明确提出, 可以在社区医疗机构中进行吸毒人员药物治疗试点工作, 并于2003 年3 月颁布了由卫生部、公安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签署的文件, 批准在5个省、直辖市首先开展MMT 的试点工作[5]。从2004年上半年开始, 我国第一批8个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门诊已在云南、四川等省启动。阶段性试点表明, 美沙酮维持治疗在减少毒品使用和改善吸毒者社会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社会效果[2]。

吸毒人群存在着HIV感染的2种危险因素:一是高危吸毒行为, 如共用针具等;另一则是高危性行为[6]。Reynaud-Maurupt 等[7]对在法国开展的MMT进行回顾, 结果显示, 通过参加治疗, 注射吸毒者迅速改变他们的吸毒行为, 尤其是共用针具行为, 改变程度甚至超出了专家的预计。对30对一方为HIV阳性参加MMT的吸毒者、另一方为阴性非吸毒者的夫妇进行前瞻性研究, 结果显示, 不使用或不经常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由治疗前的90 %下降到治疗后的68%[8]。国内也有研究显示, MMT减少了吸毒人群与临时性伴的高危性行为[9]。

总体上讲, 美沙酮维持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达到减少非法药物消耗, 减少社会犯罪和反社会行为, 消除注射毒品引起的躯体并发症的目的, 对社会稳定、减少犯罪有积极的作用。但美沙酮属于阿片类麻醉药品, 长期使用可形成依赖性。要彻底解决美沙酮依赖问题, 又必须进行戒除美沙酮依赖的治疗工作。美沙酮长期使用对身体也会带来危害, 如可引起免疫功能降低, 对性功能、神经系统等也可造成损害等。这些都是在美沙酮维持治疗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截至2007年10月31日, 中国已经完成了397个美沙酮门诊开诊工作, 涉及全国22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 覆盖吸毒人群累计88 313人, 目前正在接受治疗的为51 758人, 其中美沙酮门诊人数超过1 000人的有云南、四川、湖南、贵州、陕西、广西、新疆、江苏、浙江、广东和湖北。此外, 我国还在云南省德宏州启动美沙酮维持治疗流动干预试点工作, 部分门诊还启动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服务。

1.2 针具交换

我国云南省的一项调查表明, 有87.5%的吸毒者经常与别人共用注射器[10] , 而共用注射器是吸毒人群感染以及传播艾滋病的最主要途径。因此, 针对该人群减少共针率的干预方式——针具交换项目 (needle exchange project, NEP) 就应运而生。从全球范围看, 针具交换项目1984年开始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希望预防静脉吸毒者中乙肝的流行[11]。此后, 随着静脉吸毒者中出现日益严重的HIV及丙肝感染, 针具交换在世界许多国家得以产生和发展[12,13]。

目前针具交换的具体操作大致通过3种途径, 即固定点交换、同伴教育员交换、日常外展活动交换[14]。而实施针具交换的方法大概有免费交换、社会营销、低价交换等。国内普遍实行的是通过同伴教育员进行的免费针具交换。

但是, 自从针具交换出现以来, 至今人们对于该项目是否应该实行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世界范围内, 吸毒行为大部分属于违法行为, 也是不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为这个特殊的人群提供吸毒用具, 是否违反法律以及违背社会公德, 人们对此普遍提出了质疑。甚至有学者认为, 针具交换项目有可能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吸毒中去, 或者使更多原本口吸毒品者转变成为注射吸毒者。如Archibald等[15]在加拿大的一项研究中发现, 经常参与针具交换的男性可卡因注射行为更多, 而其注射频率也更高;女性无合法收入、无固定住处以及参加聚众注射比例更高, 因此得出结论“温哥华的针具交换吸引了一群特别危险的HIV易感吸毒者”。这是研究者首次公开怀疑NEP参加者普遍较之非参加者具有更高程度的危险行为。但是多项研究表明, 更高水平的危险行为/因素表现为吸毒者参加针具交换的促进因素[16,17,18,19,20,21,22,23,24,25], 即“NEP不是吸引了低程度的高危人群, 而是吸引了高程度的高危人群”[26]。国内也有文献报道, 人们对NEP“纵容吸毒和加速艾滋病传播”的误解来自于许多相关文献忽视了该部分人群存在着相当大的“自愿者偏倚”[27]。所谓“自愿者偏倚”是指“由于参加针具交换的注射吸毒者 (IDUs) 在参加前具有更高程度的高危行为或更高水平的高危因素, 使疾病感染的可能性大于非参加者, 从而减弱了参加针具交换的‘保护作用’, 使评估结果产生一定的偏倚。”“在其他因素的协同下, ‘自愿者偏倚’甚至可能逆转针具交换的保护作用, 从而最终呈现出针具交换‘纵容吸毒和加速艾滋病的传播’的负面效果”[27]。

我国2006年全年针具交换覆盖高危人群40 403人, 并有多篇文献报道针具交换在我国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目标人群的共针率[27,28,29]。

针对共针者共用针具的原因, 广东省的一项针对吸毒人群的定性研究结果显示, 吸毒人群共用针具的原因主要有:毒瘾发作时没有新注射器、买注射器困难、两人关系好、认为对方没有病、不知道共用针具的危害、时间来不及等[13]。而关于“针具交换是怎样改变吸毒者的高危行为”的问题, 明中强等[28]指出:针具交换主要能够解决由于经济原因而和别人共用针具以及不知道共用针具可以传播艾滋病的那一部分共针者的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能够进行针具交换的地点数量还远远没有达到能使吸毒者身边有足够的一次性针具的程度。另外, 对于共用针具者来说, 共用容器也是一个间接共针行为, 因此, 单纯的提供一次性针具无法解决这一部分人的间接共用针具行为。有文献报道[13], 70%以上的吸毒者喜欢聚众吸毒, 多数喜欢和朋友一起注射。而广西的一项研究显示, 注射吸毒者会出现在外不敢携带针具, 因为害怕被抓捕;若在外毒瘾发作时便会发生使用别人丢弃的针具的可能[30]。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非经济性原因造成的共用针具行为, 依靠单纯的提供免费一次性针具是无法杜绝的。因此, 还需要依靠其他相关手段共同作用, 来降低这部分人的共针行为。

1.3 其他

1.3.1 强制戒毒以及自愿戒毒

针对吸毒人群, 帮助他们彻底戒毒是所有相关行为干预方式最理想的目标。虽然由于吸毒者对于毒品的生理依赖以及心理依赖, 导致世界范围内的戒毒巩固率只有9%[31]。换句话说, 复吸率在90%以上。我国戒毒人员的复吸率也同样不容乐观。但是, 戒毒不但能够降低他们感染艾滋病等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甚至可以解决一系列其他相关问题, 如犯罪率下降、社会功能恢复以及彻底打击毒品市场等。因此, 如果能够帮助目标人群戒毒, 不但可以达到防病的目的, 还可以取得多层面的实际收益。因此, 我国对于吸毒者的戒毒工作十分重视。

强制戒毒主要由公安机关给予实施。它是以强制手段帮助吸毒人员戒毒, 同时减少其患各种疾病 (包括艾滋病) 的可能性。中国曾于1995年1月12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70号国务院令——《国务院关于强制戒毒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中第6条规定:强制戒毒期限为3个月至6个月, 自入所之日起计算。第11条规定:强制戒毒所对戒毒人员采取药物治疗措施。

自愿戒毒是吸毒人员本人自愿或在其家属的督促下到政府有关部门设立的戒毒机构接受戒毒治疗。自愿戒毒和强制戒毒的共同点都是吸毒人员到戒毒机构接受戒毒治疗;区别是自愿戒毒在自愿的情况下主动接受戒毒, 强制戒毒是依法强迫戒毒。虽然强制戒毒和自愿戒毒起初并不是因为预防艾滋病而实行, 但是它在帮助吸毒人员脱毒的同时, 也在减少着他们感染甚至传播艾滋病的可能性。

1.3.2 同伴教育 (peer education) 以及安全套推广

同伴教育和安全套推广是2个广泛应用于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方式。对于吸毒人群来说, 同伴的力量是相当重要的。很多人初次接触毒品的原因都是模仿身边同伴的行为, 最终却欲罢不能。可见, 他们对同伴的认同性很强。因此, 任何一种针对该人群的干预方式, 其前期的宣传和招募阶段都离不开同伴宣传这一干预方式。

作为吸毒人群, 由于之前受毒瘾所累, 大部分已经家徒四壁, 有的甚至家庭破裂, 因此, 会有部分人选择商业性伴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而这2类人群又恰恰都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因此, 安全套的推广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女性吸毒者为了筹集毒资, 有的会成为商业性行为工作者 (CSW) 。作为同时拥有2种高危行为的人群, 教导她们正确适当地使用安全套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 更是为了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2 商业性行为工作者相关干预模式

2.1 外展服务

外展服务[32]是指健康教育宣传员或提供性病诊疗服务和咨询的人员, 深入到娱乐服务场所或其他公共场所进行健康咨询, 发放宣传材料和安全套等艾滋病/性病的健康宣传活动, 或者提供相应的性病诊疗服务。

外展服务的最大优势是极大地增强了相关服务对于目标人群的可及性。外展服务一改往日医生“坐堂行医”地传统行医模式, 深入目标人群, 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 充分体现了主动性, 即主动去发现和接触从事高危行为的个体或群体, 主动去开展健康教育和干预服务。如果能够保证一定的外展次数和范围, 那么就可以将大部分的目标人群纳入干预范围内, 因此可以极大地增强行为干预的效果。

另外, 由于外展服务只是一个工作方式, 因此其内容可以根据当地具体工作情况、目标人群规模情况, 甚至是外展人员配备情况做出不同的调整。外展服务内容可以包括几乎涉及到CSW人群的所有干预方式, 如同伴教育、安全套推广、专题培训班、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性病诊疗等。也就是说, 外展服务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外展人员可根据当地服务对象具体情况和需求以及个人能力灵活地开展工作。外展人员可以根据干预场所的不同级别选择在安全套使用率比较低的场所实行安全套推广, 同时在安全套使用率高的地方进行其他干预内容等[33]。

严格来讲, 外展服务并不是仅仅应用于CSW的一种行为干预方式, 也不是一种单一的行为干预方式, 它是一种形式, 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一般情况下不易接触的人群, 如CSW人群、吸毒人群、男男性行为人群等。

2.2 安全套推广

针对CSW性接触传播的特点, 使用安全套能够降低包括性病和艾滋病在内的性接触传播疾病的感染率。因此, 我国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 于2000年11月启动在公共娱乐场所100%使用安全套试点项目。同时, 我国在2006年3月颁布的《艾滋病防治条例》中第28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商、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应当组织推广使用安全套, 建立和完善安全套供应网络。第29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自此之后, 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以计划生育部门为主、疾病预防机构组织实施、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套推广体系。

从疾病预防的角度, 我们还应该注意, 由于目标人群 (CSW) 的脆弱性, 她们在商业性行为中是否使用安全套的问题上并没有完全的决定权。因此, 在推广安全套的同时, 工作人员还应教授CSW说服顾客使用安全套的一些技巧。这样也可以促进CSW使用安全套。另外, 在进行单纯的安全套推广之外, 行为干预工作人员还应注意指导目标人群正确使用安全套, 以达到防病的目的。

《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 (2007年) 》显示, 暗娼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从2001年的14.7%上升到2006年的41.4%, 从不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从2001年的37.4%下降到2006年的7.5%[1]。由此可见, 目前中国在暗娼人群中推广安全套的工作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与《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到2005年底, 高危人群 (卖淫妇女、性病病人、吸毒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安全套使用率达到50%以上”还有一定差距。

2.3 转介服务

由于暗娼人群在频繁的无保护的性活动中容易罹患性病、生殖道感染、炎症和皮肤粘膜破损, 这些损伤又可促进HIV 感染和传播, 因此, 及时发现和治疗性病/妇科疾病对预防艾滋病传播有重要作用[34]。为妓女提供综合规范的医疗保健服务, 在国外已被公认为有效成熟的STD/ AIDS 预防措施[35]。笔者近期对CSW人群需求调查显示, 该人群普遍关心自己是否有感染性病的可能, 并提出如果医生能够提供免费或可及性较高的性病诊疗服务会更好。目前从全国来看, 各地的性病规范化门诊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并不理想。因此, 适当的宣传和性病规范化机构的推介工作有必要加强。

2.4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HIV 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 VCT) 是指经过咨询, 在充分知情和完全保密的情况下, 让求询者对是否进行HIV检测自愿作出明智选择的过程。目的在于减少求询者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 同时降低艾滋病对求询者个人及其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其主要内容包括提供检测前后的咨询、HIV检测、对求询者的心理情感支持、医疗支持和社会支持。

在CSW中开展VCT服务有助于减少或阻断艾滋病的经性传播, 有助于提高国家艾滋病防治资源的利用, 有助于了解CSW中的艾滋病感染率, 同时是对HIV阳性CSW提供关怀及抗病毒治疗的切入点[36]。

针对CSW开展VCT形式包括现场CSW群体咨询、性病或生殖健康门诊的咨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CSW的咨询检测等[36]。在我国很多地区, 虽然培训了大量的VCT人员, 设立了很好的咨询室, 也针对CSW开展了VCT, 但是接受VCT服务的CSW却不是很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 解决方法主要是要针对目标人群进行VCT的社会营销, 如利用专业人员、同伴教育者、业主以及关键人物等进行相关宣传, 利用不同场所进行宣传等。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规范化固定场所的VCT点对于CSW人群来说接受度普遍不高。可能是因为目标人群害怕暴露身份、认为自己不会患病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原因。而目前VCT点工作人员大都有重“T” (检测) 轻“C” (咨询) 的问题。这就要求在进行日常工作时要将VCT工作融入到外展工作中去, 力争在CSW人群聚集的地方进行流动性的VCT服务, 这样不但增加了VCT服务的可及性, 又可以在现场对于CSW人群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真正实施“C”、“T”的服务。

2.5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同伴在一起分享信息的一种教育形式, 一般由其中一人或数人将观念和行为技能, 由已实现教育目标 (有时经过培训) 的同伴教育者向同伴讲述自身经历、体会、认识, 或充当积极的榜样角色, 通过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同被教育者进行交流, 以唤起共鸣[37]。同伴教育者通常选择在同伴/同伙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导者。

1988年澳大利亚专家首先将同伴教育方法运用于医学生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及安全性行为教育[38]。它是利用目标人群的成员向其他成员提供健康教育, 是向那些最难以接触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的最好方法。国内外研究表明, 同伴教育者可以利用他们在自然和社会文化的优势接近目标人群, 如注射吸毒者、罪犯、同性恋者等, 而这些人群通过其他干预手段往往很难接近, 同伴教育在提高目标人群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知识以及转变态度、行为方面发挥了十分有效的作用[39]。

根据不同的干预对象和设计要求, 同伴教育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常见的同伴教育方式有3类: (1) 健康教育指导者决定把目标人群中的某个人或某些人培训成为同伴教育者, 然后再由他们回到目标人群中去做宣传教育; (2) 目标人群自由讨论和交流信息观念, 由研究机构指定学习讨论过程中的组织者, 也可由目标人群自发组织, 选出在学习中出现的带头人; (3) 在各种场合下2个人和更多人之间自由地进行信息、观念和技能的分享与交流。可利用的同伴教育形式多种多样, 包括咨询、展览、发放教育手册、社区动员、聚会、政策倡导、角色扮演、演讲、录像/VCD、专题研讨等。

以上是针对CSW人群的一些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措施从某种意义上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单一的干预措施对目标人群的作用不会很大;相反地, 将几种干预措施进行有机地结合能够起到加乘的效果。所以, 目前有很多工作都在朝着如何将某几种干预措施结合以增强干预的效果上。同时, 这一观点也符合成本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结核病高危人群疾病预防疗效分析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中心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结核病筛查中发现的结核病高危者98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密切接触高危者治疗前的肝功能、血常规检查指标均正常。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将9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29例,年龄12~45岁,平均年龄(25.5±3.7)岁;接触期为2个月~3年,中位值(1.6±0.3)年。研究组中男15例,女34例,年龄14~45岁,平均年龄(27.5±3.3)岁;接触期为3个月~3.5年,中位值(1.8±1.1)年。两组入选对象进行年龄、性别和接触时间等一般性临床资料比较时没有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入选对象未接受任何治疗,研究组病患选择异烟肼联合利福喷丁治疗,异烟肼用药量是0.6g/次,2次/周;利福喷丁用药0.6g/次,2次/周,连续用药3个月[2]。对于预防性治疗对象,如果其体重不足50kg,使用异烟肼片口服治疗时,用量标准是10mg/(kg·次),2次/7d,同时利福喷丁胶囊口服用药0.45g/次,2次/7d。在用药过程中对病患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给予严密的观察和详细记录,对病患的病情实施严密监测,以便病患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应对。在治疗结束后对病患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以统计病患的发病率。

1.3 诊断标准

将X光片或胸部CT、PPD试验作为主要检查方向,同时结合痰涂片检查、密切接触高危者病史、临床表现以及流行病史进行辅助诊断,经一系列诊断后所有密切接触高危者均为结核病高危人群。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都选择SPSS20.0统计学专业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以及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取t予以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分析后发现,研究组未出现结核病发病患者,对照组1年累积的结核病发病率为6.12%(3/49),研究组结核病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将肺结核病定义为一种带有传染性质的疾病,严重者会出现咯血和窒息的症状。涂阳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之一,就结核病密切接触高危者而言,在5~15年就会有8%左右的高危感染者会发展成活动性肺结核[3]。因此,对结核病高危人群实施有效的疾病预防,以缓解结核病的疫情十分重要。

当前,预防结核病进一步传播的方法是控制结核病传染源,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合理、有效的应用抗结核病的药物,则是提高结核病治疗成功的关键。异烟肼、利福喷丁是结核病治疗的主要药物,根据密切接触高危者的实际情况有效联合应用异烟肼、利福喷丁来进行结核病预防,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本文中,我中心按照密切接触高危者的具体情况,合理、有效应用异烟肼联合利福喷丁以后,研究组的整体发病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异烟肼联合利福喷丁在结核病高危人群疾病预防中的效果较为显著,不良反应少、发病率低,是有效的结核病高危人群疾病预防方法。但要注意,治疗时间会影响异烟肼联合利福喷丁的效果,时间太短难以发挥出效果,时间太长又会发生毒副作用,使密切接触高危者的肝功能受损[4]。因此,在应用异烟肼联合利福喷丁预防结核病高危人群疾病的时候,一定要遵守规律、全程、早期和适量的原则,才能提高结核病高危人群疾病预防的疗效。

一般情况下,结核病的疗程都比较长,密切接触高危者都难以长时间坚持服药,因此医护人员需要认真、耐心的向其讲解结核病的知识,让其坚持服药,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量,才能达到预防结核病的目的[5]。在笔者看来,结核病高危人群疾病预防对降低结核病的发生率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做好结核病预防工作也就十分重要,而要保证结核病预防的疗效,就要坚持服药。本文中未坚持服药就是导致结核病高危人群疾病预防无效的重要原因之一[6]。为此,在密切接触高危者服用异烟肼和利福喷丁的过程中,医务人员一定要告知应按时、按量用药,才能保证结核病预防的效果[7]。

综上所述,异烟肼联合利福喷丁在结核病高危人群疾病预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提高疾病预防的有效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密切接触高危者易于接受,值得在结核病高危人群疾病预防中应用。

摘要:目的:客观评价结核病高危人群疾病预防的疗效,旨在为结核病高危人群疾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中心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结核病筛查中发现的高危患者98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其中对照组未接受任何治疗方案,研究组选择异烟肼联合利福喷丁同时进行治疗,并回顾两组入选对象的疾病预防疗效。结果:研究组未出现结核病发病患者,对照组1年累积的结核病发病率为6.12%,研究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结核病高危人群,选择异烟肼联合利福喷丁进行预防,能有效提高其临床疗效和密切接触高危者的接受程度。

关键词:结核病,高危人群,预防,疗效

参考文献

[1]任合彦,罗丽颖,毕占友,等.农村中小学生结核病高危人群化学性药物预防的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2(2):331-332.

[2]许琳,李玲,苏玮玮,等.结核密切接触高危者者中艾滋病筛查和感染状况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4(9):57-58.

[3]陈小英,于梅,朱光辉,等.宁波市某高职院校结核病知晓率现状和干预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5,13(3):221-222.

[4]马丽,林冰,王丽英,等.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源性活动性结核病的临床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14,17(45):35-36.

[5]张玲.大学生结核菌感染筛查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1(3):78-79.

[6]唐万琴,彭维斌,杨开玺,等.IMB模型在苏北农村初中生结核病预防行为干预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4):535-537.

大肠癌高危人群的预防 篇5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3年1—12月,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选取我中心门诊脑卒中高危人群12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46例, 女性74例, 年龄49~79岁, 平均年龄 (66.8±7.8) 岁。纳入标准: (1) 自愿参加, 能够坚持进行全程干预。 (2) 依据2012年卫生部印发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 40岁以上脑卒中风险评估≥3分的高危人群。

脑卒中风险评估包括以下8项 (每一项得1分) : (1) 高血压病史 (血压≥140/90 mm Hg) 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2) 房颤和心瓣膜病; (3) 吸烟; (4) 血脂异常或未知; (5) 糖尿病; (6) 很少进行体育活动 (体育锻炼的标准为每周锻炼≥3次, 每次≥30分钟, 持续时间超过1年, 从事农业体力劳动可视为有体育活动) ; (7) 明显超重或肥胖 (体重指数≥26 kg/m2) ; (8) 有卒中家族史。

1.2 方法

依据卫生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中8项风险评估的内容, 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 包括控制血压和血糖、戒烟、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及体育锻炼。具体方法如下:

1.2.1 开展以“健康教育小屋”为主体的普及性宣教。

“健康教育小屋”旨在以预防保健为重点, 拓展和深化社区卫生服务, 使健康保障“关口”前移[2]。“健康教育小屋”开展内容主要有: (1) 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和体重指数 (BMI) , 播放健康教育录像, 发放宣教资料。 (2) 开展健康咨询:每日安排坐诊医生随时解答健康问题, 同时宣传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戒烟限酒,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3) 专题讲座:每月邀请二三级医院的专家进行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 (4) 进行同伴教育:建立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沙龙, 每月开展活动, 患者之间交流经验, 提高患者防病治病和自我保健意识, 保持身心健康。

1.2.2 开展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个体化指导。

结合家庭医生工作, 对脑卒中高危人群实施个体化指导。由家庭医生与高危人群签约, 为其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并制定个体化的指导方案, 每3个月由家庭医生全科团队对其进行随访, 有针对性地开展合理饮食、体育锻炼及控制体重等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进行健康体检, 监测血脂、血压和血糖水平。

1.2.3 开展以治未病工作室为主体的中医药干预。

以“未病先防、早治防变和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 结合现代认识, 针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早期干预, 减少或者杜绝相关危险因素, 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3]。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 分为九种体质, 针对不同体质的人群提供不同的食疗药膳、运动保健及情致调摄等中医健康指导。根据中医辨证分型, 从中医角度将脑卒中高危人群分为痰瘀阻络、阴虚血瘀、气虚血瘀、肝阳上亢和气滞血瘀5种类型, 给予中草药、中成药、针刺、推拿及敷贴等中医适宜技术进行健康干预。

1.3 观察指标

(1) 脑卒中知识知晓率:采用自制脑卒中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表, 共20题, 每题1分, 问卷得分≥16分为合格。知晓率 (%) =合格人数/总人数×100%。 (2) 与脑卒中风险相关的评估指标:空腹血糖 (FBG)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甘油三脂 (TG) 、胆固醇 (TC) 、合理饮食率、体育锻炼率和BMI。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综合预防方案干预后脑卒中高危人群知晓率和行为指标比较

经过一年的综合预防方案干预后发现, 脑卒中高危人群对脑卒中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合理饮食率和体育锻炼率均较干预前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但BMI干预前为 (25.09±3.24) kg/m2, 干预后为 (25.13±2.35) kg/m2, 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

2.2 实施综合预防方案干预前后脑卒中各项检测指标比较

干预后高危人群HBG、SBP、DBP、TG和TC较干预前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注:1 mm Hg=0.133 k Pa

2.3 实施综合预防方案干预前后脑卒中风险评估得分比较

依据卫生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中8项风险评估的内容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评分, 实施综合预防方案干预一年后, 高危人群的风险评估总分明显降低, 且差异有显著性 (P<0.01) 。19人<3分, 见表3。

3 讨论

绝大部分脑卒中存活患者会遗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严重地危害着患者的健康, 并影响其生活质量, 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经济和社会负担, 因此, 脑卒中的预防工作尤为重要。脑卒中发生最主要、最基础的原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多种慢性病所共同具有的危险因素。深入开展普及性的健康宣传教育, 让高危人群认识到脑卒中的危害性, 可以提高高危人群的健康意识和对疾病的认识, 促进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从而降低发病风险。做好脑卒中预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没有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 单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少数医务人员是无法完成的。需要调动社区内可利用的资源, 号召居委会、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 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向高危人群及其家属提供健康宣教,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不断强化健康知识和健康理念, 让科学知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指导居民不断改善不良生活方式。

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及随访由居民熟悉的家庭医生进行, 以便更有针对性、说服力, 并且可以增强医患沟通。个体化的健康指导更有针对性, 更有利于提高高危人群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率, 有利于提高高危人群的依从性, 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目前, 家庭医生由全科医师担任, 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全科医师人员紧缺、流失的问题, 要更好地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就要留住全科医师, 不断充实家庭医生队伍, 这就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持, 需要卫生政策倾斜, 保障机制到位, 优化全科医生工作和培养环境,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提升全科医生的荣誉感和社会地位[4]。

由于目前家庭医生的数量有限, 因此, 需要加强团队建设, 由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一起组成家庭医生全科服务团队, 为签约的居民共同提供预防保健服务。全科服务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承担起社区慢性病防治的艰巨任务, 因此, 全科团队的医务人员要开展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 系统地学习各类慢性病综合防治知识, 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 并进行中医健康管理和适宜技术培训, 提高全科团队医务人员的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切实做好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本研究发现, 开展有效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社区综合预防方案能够明显提高高危人群对脑卒中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合理饮食率和体育锻炼率, 同时能够降低高危人群的HBG、SBP、DBP、TG和TC水平。

脑卒中防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综合预防方案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健康宣教或者药物治疗方法, 通过社区的普及性宣教、家庭医生的个体化指导与中医药干预相结合, 不仅能够提高高危人群对疾病的认知, 促进其不断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 降低了脑卒中的相关风险因素。

摘要:目的 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采取综合预防方案进行健康干预, 探讨该方案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及其干预效果。方法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采取普及性宣教、个体化指导和中医药干预等综合干预措施。结果 通过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采取综合预防方案进行健康干预后, 脑卒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率提高, 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降低。结论 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采取综合预防方案进行健康干预, 有利于降低社区居民脑卒中发病风险, 此方案适宜在社区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高危人群,综合预防方案,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烁精, 陈华, 陈令军, 等.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7) :3507.

[2]曹海涛, 潘毅慧, 刘登.上海市闸北区社区综合健康管理模式研究[J].社区卫生保健, 2011, 10 (5) :309-310..

[3]朱磊.浅谈脑卒中治未病与微观辨证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 2010, 37 (4) :630—631.

大肠癌高危人群的预防 篇6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干预,足部护理,足病,预防护理

糖尿病足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均较高,有研究认为,采用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有效降低本病的致残率[1]。由此,该研究选取该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糖尿病足高危者104例,对糖尿病足高危人群的足部护理和足病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足高危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8:24,年龄54~76岁,平均(63.34±4.83)岁;研究组男女比例31:21,年龄53~77岁,平均(64.01±5.74)岁。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糖尿病足的常规临床护理,如帮助行动困难的患者清洁身体,保持病房整洁等。研究组:①血糖控制,定期予以血糖监测,并行对症治疗,监控患者饮食、运动量等,以稳定患者血糖。②足部护理,保持患者足部的清洁、干爽,每日行20~30 min的温水(≤40℃)泡脚;足底按摩,以促进其血液循环;嘱咐患者着柔暖、舒适鞋袜,勤换鞋袜,以维持足部的干爽和清洁;予碘伏进行足部创面消毒处理,以保持患者足部创面清洁。③足病预防健康教育,医护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糖尿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提高其对足部护理知识教育,以帮助患者了解、学习疾病相关知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糖尿病足认知评分,满分40分,其中日常足部护理知识(20分),自主选择合适鞋袜和正确修剪趾甲(20分);统计患者的HAMA、SDS评分:HAMA>7分为焦虑SDS>53分为抑郁[2]。

1.4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20.0软件包统计分析,一般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完成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应用百分比(%)表示,以χ2完成检验,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糖尿病足认知评分对比

护理后,两组糖尿病足认知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糖尿病足认知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护理前组间比较,#P<0.05;护理后组内比较,*P<0.05。

2.2 两组HAMA、SDS评分对比

护理后,两组HAMA、SDS评分均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HAMA、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护理前组间比较,#P<0.05;护理后组内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糖尿病足采取有效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采用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措施不仅可有效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还可有效降低本病病症的致残率[3]。糖尿病足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患者神经病变而导致的足部感知丧失,进而引发下肢缺血神经病变,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足部损伤、溃疡或感染等病理变化[4]。该研究对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足认知评分进行分析,发现经护理,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足认知评分均有所升高,但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糖尿病足评分为(32.83±4.1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5.12±4.83)分,表明予以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对糖尿病足的认知。分析其原因在于,护理干预针对患者对该病征充分了解、正确认知缺乏以及重视程度不够等情况,予以预防性宣传教育,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以纠正患者对本病的错误认知,提升患者对足部护理的重视度,进而达到降低糖尿病足发病率的目的。该研究发现,经护理干预,研究组HAMA、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后,且研究组评分值均低于焦虑、抑郁判定的分界值,表明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足高危人群的不良心理情绪。

综上所述,糖尿病足高危人群行合理的护理干预,不仅可有效提高糖尿病足患者关于疾病的认知,提高其自我护理的自觉性,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足的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晓丽.糖尿病足高危人群123例足部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2,33(10):2209-2210.

[2]郑雪芳.糖尿病足危险人群的足部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2014,10(1):8-9.

[3]金浙夏.糖尿病足高危人群的足部护理和足病的预防[J].糖尿病新世界,2014,6(8):50.

上一篇:分类防治下一篇:面向对象的软件维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