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分类经营措施(共9篇)
林业分类经营措施 篇1
1 林业分类经营
林业分类经营是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能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不同的主导需求, 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分别确定经营方向和管理措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关系到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关系到如何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布局, 关系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
2 林业分类经营的政策和经营体制问题
2.1 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尚未出台
公益林的补偿问题是制约公益林建设和实行分类经营的关键。长期以来, 因公益林具有效益外在性和受益对象广泛性的特点, 造成公益林“少数人负担, 全社会受益”、“相对不发达地区负担, 相对发达地区受益”、“上游负担, 下游受益”、“林业部门负担, 全社会受益”的不合理局面。再加上其牵涉面广, 政策性强, 到目前为此, 国家尚未对国家公益林的补偿程序、补偿办法、补偿对象、补偿标准、筹资渠道等方面制订出明晰的政策。
2.2 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长久以来, 我国林业经营一直担负着两大基本任务:一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民生活提供木质产品及其它林产品;二是改善国民生存环境。但事实上, 我国林业几十年来受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林业经营模式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要求等影响, 一直奉行以木材生产为中心, 重采轻造、集中过伐的林业经营模式。几十年来, 整个林业的基础几乎完全建立在森林采伐工业上, 大规模开采国有林区与天然林区, 造成天然林面积的剧减。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就必须要进行森林的分类管理。
2.3 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需求矛盾依然存在
分类经营实施之初, 将现有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的主要功能是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商品林则要承担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需求的重任。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分布、结构不均衡性及对天然林过量采伐, 在分类经营实施之初所区划的商品林尚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供给;同时, 对森林分布较多, 并以木材生产为财政和林农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林区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较大的冲击, 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已成为制约重点林区尤其是生态地位特别重要的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3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3.1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 林业受生产周期长, 见效慢, 产出投入比低, 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 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主权有限, 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 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实施林业分类经营, 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 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 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 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 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 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3.2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 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 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 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 生态公益林成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 权益与责任关系, 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 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4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措施探讨
4.1 进行林场划类经营
林业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森林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 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 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 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 在林场分配过程中, 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 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 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 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 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 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
4.2 落实林权, 完善林权证
林权工作, 经过八十年代落实林业“两制”, 及2002年开始的完善换 (核) 发林权证工作, 林权基本落实, 林权证基本颁发完毕。这次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林权证, 为减少工作量, 不给林农增加经济负担, 对已颁发有林权证的, 不再重新换发林权证。少数未登记发放林权证的农户, 按林权登记办法和程序申办林权证, 新办林权证的“林种”栏按本次区划的事权等级进行填写。为了在林权证上明确区划的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商品林, 采取在已颁发的林权证上标注注明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商品林。今后, 凭注明的事权等级实施管护、经营, 公益林的林权权利人凭注明的事权等级签订管护合同, 领取管护费, 商品林的林权权利凭注明的事权等级实施商品林的经营活动。
4.3 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资源林政管理制度, 加强对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的监督
必须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 重新制定和调整各类森林的经营方案, 实行不同的森林采伐利用政策和管理制度, 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 进一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分类管理, 管住管好公益林, 放开搞活商品林。
4.4 加强领导
为保证森林分类经营工作全面完成, 切实加强森林分类经营工作的领导, 政府部门应明确相关责任制, 建立森林分类经营工作领导小组, 同时下设办公室在各林业局。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级办事处要相应成立森林分类经营工作领导小组, 落实工作机构和具体工作人员。
4.5 严格奖惩兑现
各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林主管部门要监督各林权权利人和集中管护责任人严格按照管护合同的要求和内容进行管护国家重点公益林, 每年组织检查、验收, 合格后兑付管护费。对检查、验收未达到重点公益林管护标准的, 扣减全年管护费, 终止管护合同, 直至追究相应的责任。
4.6 落实工作经费
森林分类经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 需组织大量人员参与, 各级财政局要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 确保森林分类经营工作的顺利推进。
4.7 增强服务意识
各办事处、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区政府统一部署, 认真开展工作, 严禁弄虚作假, 欺上瞒下。同时要高度重视信访接待工作, 确保林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
5 结束语
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是党的十七大赋予全党的一项政治任务, 森林分类经营是实施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工作,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 是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 改变传统管理方式, 实现林业经营集约的重大举措;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经营、促进公益林保护、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建设、解决林业投入不足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陈火春.再谈森林分类经营[J].林业调查规划.2001年02期.
[2]黄小明, 陈小勇.浅谈国有林场森林分类经营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
[3]单宝林.浅谈林业分类经营改革问题[J].林业科技.1997年第02期.
论林业分类经营的实施途径 篇2
【关键词】林业;分类经营;实施途径
0.前言
为了改革森林经营模式,适应林改后森林经营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格局,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方式势在必行。分类经营在林业各项改革中处于基础、先导和核心地位。分类经营改革推进的程度,直接影响和制约其他改革的深度。本文着重讨论一下林业分类经营的实施途径。
1.林业分类经营实施的必要性
我国共拥有森林1.59亿公顷,排在世界第五位,总蓄积量达到112.6亿立方米,排在世界第七位,但人均面积仅为0.12公顷,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20%,排在世界119位,而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6%,我国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量少、质差、效益低;其次破坏严重,促进不力;最后后蓄资源紧张,覆盖率低。我国所指的分类经营是国家或者森林经营者根据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森林不同的主导功能及其自身特点和运营规律为依据,以经营目的作为分类标准和空间定位,将现有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分类区划、分类经营、分类管理的一种现代森林经营体制和发展模式,并采取相应生态、经济、社会、行政和法律手段实施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效益的森林经营方法。森林分类经营正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满足人们对森林的需求层次提高和内涵扩大。森林分类经营是进一步深化森林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建立林业两大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具有极其深渊的影响。分类经营的核心是将森林划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商品林是以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 为主要目的,除国家在产业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植和保护外,主要依靠市场调节促进发展,采取高科技、高投入,实行定向化、基地化、集约化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最大限度获得经济效益;在管理上主要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采取符合市经济规律的管理方法,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商品林经营者通过森林资源化管理,明确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独立核算,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法人和市场主体。由于明确经营主体,理顺了国家、企业和个人森林的责权关系,创造了自主经营的条件。商品林可以依法有偿转让、出租、抵押、折股、兑换等形式转入善经营懂经营的有能力的人手里,实现集约经营,创造最佳效益。公益林是以提高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为主要目的森林,由于公益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等效益为全社会所受益,其资产也为全社会所共有。
2.林业分类经营的实施途径
2.1设计方案合理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履行林业作为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的职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分类经营如何分类,无论国有林还是集体林均要以统一的一致性的原则和标准,重新审视以往的政策设计,修正一些可能产生不协调的方案设计。当前,一些思路性的问题亟待探讨,比如:如何确保森工企业和国有林场改革的一致性和协调性问题。国有森工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政府化还是企业化,是企业化还是事业化。公益型林场和商品型林场同时兼有营林和采伐任务,如何协调两个目标。还有,一些森工企业、国有林场未经所有者授权,擅自开展森林资源流转或者经营承包等。
2.2加强政策保障
“林业是我国步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后堡垒”,“林业是我国粗放经营中最粗放的领域”。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以及林业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堡垒”将被快速破除,“粗放”也会逐步走向集约。改革是彻底解决“堡垒”和“粗放”问题的动力和源泉,目前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是困扰林业生存发展的严重障碍,林业各项改革到了攻坚阶段。从林业的定位、职能和承担的历史任务看,国家的投入支撑和政策保障,是林业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建议在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建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和保障,支持林业建立符合自身规律和发展要求的长效机制。比如分类体系的确立和经营单位的组建、改革经费的保障、森工企业社会化职能的剥离、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我们坚信,国家对林业改革成本的投入是必要的,也必将是最有成效的。
2.3完善相关法规
分类经营改革的实施,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也需要行业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法规规范、管理标准和制度体系,确保改革稳步推进。我国关于林业分类经营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在关于加强生态林和商品林法制建设方面,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在公益林建设方面,要尽快出台公益林建设、生态补偿、生态旅游、森林公园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在商品林方面要尽快出台经济林木管理、木材市场管理、林产品加工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针对执法难现象,对现行林业法律、行政法规的法律责任应进一步修订完善,建议以国务院名义出台《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指导意见》,在条件成熟时推出《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实施条例》,同时尽快制定《森林资源资产流转办法》、《公益林经营规范和技术标准》以及《森林采伐审批管理办法》等。公益型林场是保护和培育国有森林资源的主体,应尽快制定《公益型林场改组、组建及设立办法》、《公益型林场建设标准》、《公益型林场预算管理办法》及《公益型林场绩效考核办法》等。在执法方面:首先,要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执法”。充分利用公安和木材检查站等执法队伍的力量,主动严格执行林业法律、法规,坚决查处一切违反林业法律、法规的行为,真正树立起执法者的权威,保护好林业资源。
2.4加快体系建设
发达、成熟的市场体系,是林业分类经营的前提和保障。当前,必须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规范化的全国及区域性的林业要素与产权市场。较为快捷的方式是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为主导,建立林业要素及产权的政府采购中心,专门受理国有林地、林木等森林资源资产的转让和流转、木材采伐权招标、工程项目及劳务招标、企业产权交易以及林产品供求信息等。要切实加强对市场主体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规范市场运行的相关管理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中,公益林业的任务是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及相关服务,必须由政府负责组织和实施,但在其运行中,应广泛采用招标、发包等竞争机制,提高经营水平和效益。商品林业通过经营主体再造、现代科技、装备、管理手段的应用,打造成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帛并具有行业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效现代林业。
【参考文献】
[1]宋喜梅.浅谈森林资源的分类经营[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初探 篇3
关键词:林业,分类经营
1 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
林业分类经营是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不同的主导需求,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分别确定经营方向和管理措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关系到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关系到如何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布局,关系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2 林业分类经营发展趋势
以往森林按林种一般分为五类,即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分法已不适应林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实行林业分类经营,这是一项涉及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经济政策、管理措施和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新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是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进行分类,以生态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公益林,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商品林,介于二者之间的划为兼用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3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3.1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长期以来,林
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营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
3.2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生态公益林成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4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措施探讨
4.1 进行林场划类经营
林业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森林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
4.2 进行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
对各林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各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
4.3 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的组织形式
对商品林建设,采取和探索森林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多种实现形式,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经营形式,促进商品林走市场化、集约化、基地化、林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真正达到“搞活商品林”的目的。对公益林建设,强化政府的组织管理,对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营造的生态林,应主要采取工程项目建设和林场管理的组织形式,提高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效率。
4.4 改进分类经营条件下对森林的经营方式
根据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经营方式。公益林建设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工程造林等有利于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经营措施,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商品林要定向培育,实行产业化经营,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在利用较少林地提高木材和各类林产品供给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把更多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下来,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林业分类经营改革不仅涉及到林业内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济政策的各项改革,也涉及到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北京林学院孙时轩主编.造林学.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2]江泽慧等著.中国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8).
论森林分类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篇4
关键词:森林分类经营 可持续发展
1 森林分类经营的意义和目的
1.1 森林分类经营的意义
1.1.1 森林分类经营是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可避免经营者只顾个人利益、眼前利益,不顾国家利益、后代人利益而乱砍滥伐森林,使森林出现不稳定因素。确保森林能够正常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1.2 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和有效的传统的科技相结合,把林业发展成为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和事业。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充分依靠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优化客观,大幅度提高森林的生产力水平,从而把林业发展成为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和事业,满足社会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1.3 为森林资源产业化管理创造了条件。改变了传统的对森林资源无偿占有和开发,将森林资源经营由事业型转变为经营型,通过经济手段实现森林资源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1.1.4 促进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林业产业化。调整林业的产业结构、林产品结构和生产组织结构,改变过去单纯以营林和木材生产为主体的生产模式,这是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关键。
1.2 森林分类经营的目的
1.2.1 为使林业能够顺利地发展,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同时又能保证持续地为社会提供木材、林产品和各种服务。
1.2.2 把以生产木材主体的产业转移为森林的多功能利用并把森林的环境功能放在主导地位上来考虑的产业和事业。
1.2.3 制止和控制不合理的采伐,削减采伐量,使森林类型的稳定性得以巩固,维护了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了区域生态平衡,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
1.2.4 采用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采取集约经营方式培育森林,以追求高产出。
1.2.5 根据森林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经营、全方位培育、保护和开发利用。
2 森林分类经营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森林分类经营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林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林业可持续发展不可能通过无限制扩大经营范围来实现,只有通过对林地资源充分有效的合理利用,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才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这对国有林场的发展尤为重要。现国有林场的经营规模已基本确定,因此,走外延的发展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不现实的。
实现森林分类经营,其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将森林划分为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商品林是以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性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的行政手段去管理,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作出选择。而生态公益林则是以提高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为主要目的,追求的是森林生态公益功能,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经济效益。因此实现森林分类经营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最佳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营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3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的必要性
3.1 实行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主权有限,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国有林场实现森林分类经营后,其商品林经营完全属企业生产行为,一切经营活动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有利提高国有林场的经营积极性,亦可避免林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盲目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2实施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国有林场的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成为林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没有产出,林场不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有效经营。因此,在未实施分类经营的情况下,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明确了责、权、利关系,利用宏观调控能力,有效解决生态公益投入,可使其不再成为经营单位的经营负担,有利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护,使其生态防护效益得到时最大限度发挥。
3.3森林分类经营是国有林场林地资源有效利用的保证林地是国有林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由于受经营管理水平限制,一方面是林场为了维护林地所有权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另一方面,林场对有限的林地资源利用效力低,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对现有林地科学规划,按森林主体功能划分经营类型,同时在商品林经营中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可以有效解决国有林场林地利用效力低下问题。
关于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探讨 篇5
林业分类经营是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能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不同的主导需求, 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分别确定经营方向和管理措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关系到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关系到如何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布局, 关系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 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 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 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 也不宜采用严格的计划去控制, 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作出选择。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 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 必须通过宏观调控, 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 协调经营行为, 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 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最佳, 实现高效经营, 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这即有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2 林业分类经营发展趋势
以往森林按林种一般分为五类, 即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风景林和薪炭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分法已不适应林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这是一项涉及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经济政策、管理措施和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新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 是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进行分类, 以生态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公益林, 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商品林, 介于二者之间的划为兼用林,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 保护生态环境。
3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3.1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 林业受生产周期长, 见效慢, 产出投入比低, 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 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主权有限, 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 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 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 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 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 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 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 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3.2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 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 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 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 生态公益林成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 权益与责任关系, 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 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4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措施探讨
4.1 进行林场划类经营
林业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森林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 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 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 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 在林场分配过程中, 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 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 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 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 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 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
4.2 进行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
对各林场划类经营后, 还应对各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 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 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 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 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 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 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的补偿额。
4.3 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资源林政管理制度
加强对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的监督, 必须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 重新制定和调整各类森林的经营方案, 实行不同的森林采伐利用政策和管理制度, 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 进一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分类管理, 管住管好公益林, 放开搞活商品林。
4.4 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的组织形式
对商品林业建设, 采取和探索森林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多种实现形式, 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经营形式, 促进商品林走市场化、集约化、基地化、林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真正达到“搞活商品林”的目的。对公益林建设, 强化政府的组织管理, 对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营造的生态林, 应主要采取工程项目建设和林场管理的组织形式。此外, 还应当在实行预算管理基础上, 积极引入造林承包、管护承包以及招投标等管理方式, 以提高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效率。
4.5 改进分类经营条件下对森林的经营方式
根据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的不同特点, 选择不同的经营方式。公益林建设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 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工程造林以及卫生伐、景观性质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有利于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经营措施, 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根据立地条件和林分特点采用不同的作业法, 以天然林 (以自然演替为主) 作业为主, 其次是人工复层林作业和培育天然林 (择伐或渐伐) 作业, 不采用人工单层林 (皆伐) 作业。商品林要定向培育, 实行产业化经营, 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 在利用较少林地提高木材和各类林产品供给能力基础上, 进一步把更多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下来, 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及其重要意义 篇6
1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概念
分类经营,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要求, 在充分发挥森林多方面功能的前提下, 按照森林各自主要功能特点分别采取有针对性办法, 指导其发展。从经营源头上调整林业发展结构, 优化林业资源的配置, 从大的结构和布局上更有力于发挥林业整体最大效益, 以满足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方面需要。
实行分类经营是转变林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条件, 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也是目前条件下林业企业面向市场取得高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2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模式
森林分类经营是根据森林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 以及森林的结构特点, 将森林划分为重点生态公益林、一般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三大类型, 按照各自的经营目的, 采取相应的经营管理模式。
商品林:属集约经营区, 主要培育原材料林、纤维林、短轮伐期林。用高科技手段, 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 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
重点生态公益林:属保护经营区, 这部分森林主要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 以追求最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般生态公益林:这部分森林主要在充分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可通过适当的森林经营活动来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
3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原则
公益林实行“谁受益, 谁负责, 社会受益, 政府投入”的原则。服务对象明确的, 由服务对象对公益林经营者实行补偿。服务对象不明确的, 由政府补偿。公益林建设应以生态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保安为经营目的, 以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 及其自然群落层结构多样性的特性, 采取针阔混交, 多树种、多层次、异龄化与合理密度的林分结构。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补植、管护并举, 封育结合, 乔、灌、草结合, 以封山育林、天然更新为主, 辅之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商品林是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 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 按市场需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可以依法承包、转让、抵押。商品林建设应以向社会提供木材及林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 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 要广泛运用新的经营技术、培育措施和经营模式, 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高效益, 定向培育、基地化生产、集约化规模经营。以商品林生产为第一基地, 延长林产工业和林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链, 构建贸工林一体化商品林业。
每一类型的森林既有它各自的功能性, 又有它的多功能性, 在其经营的方式上既有它各自的经营特性, 又有它的经营共性。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森林资源才能得到更好的培育、保护、开发和利用, 可持续发展。
4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效益
实施分类经营, 就意味着以服社会目标、生态目标为主的公益林, 国家必须通过财政强制性地将社会其他部分投入转移到公共项目上, 因为生态和环境资源不是企业资产, 而是全社会公共资产, 所以保护经营生态公益林, 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各级财政必须对生态公益林经营实行经济补偿, 实行有偿使用, 使生态公益林能持续不断地为国家、为社会提供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来满足人们对赖以生存环境的需要。而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商品林, 经营者在按市场规律进行经营生产的同时, 必须服从于环境保护目标。这种服从要具体落实到采伐方式、采伐量等森林经营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上。由于生态与环境方面的限制, 促使经营者一方面经营木材生产, 追求经济效益, 一方面充分利用其他资源以短养长, 来弥补由于受生态环境限制而经营商品林中用于生产资金的不足, 利用森林资源中除木材以外的其他资源的合理开发, 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经营森林、发展森林, 整个森林的系统结构才能保持稳定, 才能持续不断地为全社会提供所需的物质和木材, 来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不断增长需要, 实现青山常在, 森林永续利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发现, 转变传统的林业模式, 实行现代林业,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好林业分类经营, 这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林业的进一步改革, 合理调整林业产业和产品结构, 使林业生产要素都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 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生产力、提高其管理水平, 实现其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摘要: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是林业改革的战略任务和促进林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 有利于促使林业在发挥为社会提供木材的基础产业作用的同时, 尽快承担起社会公益事业功能, 从而实现“两大体系”的建设目标, 构建新型林业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这对于深化林业改革, 合理调整林业产业和产品结构, 科学配置林业生产要素, 提高林业生产力、管理水平和林业综合效益,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林业分类经营措施 篇7
关键词:林业,分类经营,投融资
收录日期:2012年5月19日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 一方面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另一方面又维系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安全。随着对林业认识的深入, 各级政府加强对林业的投入, 使我国林业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资金是推动林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当前, 我国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林业投融资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本文基于林业分类经营的角度, 对新形势下林业投融资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
一、林业分类经营
上世纪七十年代, 美国林业经济学家M·克劳森、R·塞乔等人进行了林业分工理论的研究, 提出了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模式。这一经营模式认为森林具有提供林产品、保持水土、发送环境、游憩等多种经济和生态功能, 应根据森林区域、林分、树种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分工, 突出其主导功能, 即一方面主要通过集约经营、建立工业人工林基地, 满足社会对木材及各种林产品的需要;另一方面在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培育公益林以满足社会的生态需求。新西兰、法国、澳大利亚都属于该模式。新西兰于1985年进行了林业分类经营改革, 将全国森林划分为商品林和非商品林, 采用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仅用占林地面积18%的商品林就满足了全国98%的木材需求。
我国早在1995年颁布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就提出林业进行分类经营的发展思路。我国林业分类经营是将全国林业区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公益林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生态平衡,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为主体功能;商品林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 主要利用木材及其他林产品。对公益林与商品林应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通过林业分类经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和商品林的经济效益。
投融资体制是社会经济体制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投融资体制要与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一致, 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我国现有的林业资金投入体系没有充分体现在分类经营模式下, 对公益林和商品林投融资体制的不同要求。
数据来源:《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二、林业投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林业投资总量。
随着对林业重要性认识的增强和国民经济实力的提高, 我国林业资金投入总量在不断增加。 (表1) “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期间林业基本建设投入完成额分别为:80.7381亿元、155.3631亿元、441.7715亿元、1, 749.9567亿元。2011年中央财政林业投入1, 207亿元, 比2010年增长27.3%。虽然林业投入绝对额不断增加, 但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例较低。林业投入最高的2011年也仅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1.1%。此外, 林业资金投入量与需求量之间也存在巨大缺口, 不能有效满足林业发展需要。
(二) 林业投资主体。
由于受林业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生态效益外部性等因素的制约, 长期以来, 我国林业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2000~2010年全国林业基本建设共完成投资26, 714, 493万元, 其中国家投入19, 250, 552万元, 占72.06%。11年间国家投入占比在76%以上的共有7年, 2008年以后国家投入占比有所下降, 但仍在50%以上。可见, 我国林业资金对国家投入的过度依赖。近年来, 我国尝试通过利用外资、金融机构林业贷款等形式来拓宽林业融资渠道, 但数量较小。
(三) 林业投资方向。
在主要依赖国家投入的林业投资体系中, 当投入总量有限时, 国家必然会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各投资对象进行区别对待。在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思路下, 我国林业资金主要向生态工程倾斜。当前, 我国林业投资方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即重营林轻森工。2000~2010年我国完成营林基本建设投资22, 846, 398万元, 森工基本建设投资3, 868, 095万元, 二者投入比为5.91∶1。在营林投入中又倾向重点生态工程建设。《2011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中央林业资金向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五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投入总量达444.87亿元, 占全部中央林业资金的47.08%。由于国家林业资金在投资方向上的倾斜, 同时又缺少其他资金来源, 使得商品林及森工产业得不到有效资金支持, 这也不利于我国林业整体的持续发展。
三、对分业经营模式下构建林业投融资体系的思考
在林业分业经营模式下, 应针对公益林和商品林不同的主导功能, 分别构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不同的投融资体系。
(一) 公益林投融资。
公益林是以维护社会生态安全为主体功能, 其生态效益具有明显的经济外部性, 较难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因此, 为发展公益林事业, 应以国家投入为主, 充分利用国家信用逐步推进市场融资机制。同时, 保证其投入的制度化与长效性。
1、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
从投入总量上来看, 国家应逐步加大投入规模, 且应保证林业投入占总财政支出的一定比例。目前, 在我国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总量中, 应确保林业支出比例不低于1/3。同时, 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林业发展需要, 结合当地财政情况按一定比例进行林业资金配套。
2、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渠道。
通过市场化融资能有效解决林业发展过度依赖国家财政投入这一问题。通过发行国债筹集林业发展资金就是对市场化融资的积极尝试。一方面国家可适度增加林业专项国债的发行, 以筹集公益林事业发展需要的长期性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为林业国债的偿还做好准备。我们可借鉴国外征收森林生态税的办法对国债资金进行补偿。
3、大力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林作用。
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是现阶段提供政策性林业贷款的两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2009年共发放林业贷款158.8亿元, 2010年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1.3亿元, 2011年提供林业贷款80亿元。农业发展银行早在1995年就开办了林业贴息贷款业务。政策性银行应增加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扶持。
4、通过参与碳汇交易, 实现林业发展资金的自筹。
碳汇交易是指发达国家出钱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 森林碳汇是最主要的碳汇类型。2010年全球碳交易量已达1, 400亿美元, 这其中蕴藏林业发展的极大机遇。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碳汇林业建设作为现代林业的重要内容。我国应大力培育森林碳汇交易市场, 发展碳汇交易, 以实现森林生态价值和林业发展资金的有效补偿。
(二) 商品林投融资。
多元化、市场化融资是商品林投融资体系建立的根本思路, 应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资林业, 促进社会林业发展。
1、国家应适度增加商品林投入比例。
国家商品林业资金的投入对社会资金投资林业具有引导作用, 国家应逐渐加大对商品林及林产工业的投入, 以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服务林业。林业专项国债中也就适当考虑商品林资金比例。
2、大力发展商业金融机构林业贷款。
林业商业信贷, 是林业融资的一种重要形式。但由于林业贷款风险大, 收益不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此业务的开办较为缺乏。随着我国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 林业效益逐步提高, 为林业商业贷款业务奠定了经济基础。商业银行可通过林业资产抵押、林权证抵押等形式降低贷款风险。可参考央行对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开办支农贷款的优惠办法, 对开办林业贷款的商业银行给予一定利率支持。
3、探索林业生态项目BOT融资形式。
BOT融资是当前国际广泛使用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即政府赋予私营机构对某一项目的特许权, 由其全权负责建设与经营, 待特许期满后收回项目, 投资者因为拥有一定时期的特许权而获相应赚取了利润。这一融资模式可吸引外资和民间资金进入林业领域, 极大节约了林业资金。项目发起人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按市场原则运营, 必然会提高林业项目的收益, 也促进了我国现代化林业的发展。
4、积极利用外资。
商品林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 更容易吸引外资投入。1990~2001年我国利用世行贷款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200万hm2, 2008年我国林业利用外资10.08亿美元, 主要是商品林营造和木竹加工项目, 2010年底我国进引国际金融组织林业贷款项目14个。目前, 我国林业利用外资主要有直接投资、世行贷款、国外商业贷款等类型。我国应根据林业项目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利用外资形式, 以确保林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涛.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现代林业投融资机制[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4.5.
[2]刘倩, 金彦平.我国公益林投融资对策的思考[J].农业经济与科技, 2010.2.
[3]陈玲芳.新时期商品林投融资模式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9.12.
林业分类经营措施 篇8
1 乡镇林业分类经营的提出
在辽宁东部山区, 大部分林农对森林的经营认识仍停留在打柴、放蚕、卖木材等只获取不投入的阶段上, 由于对森林的经济意识和生态意识不到位, 还未能做到针对森林的经济效益和公益功能采取有效的经营措施, 也未能理顺受益与经营之间, 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因此也直接影响到人工林经营和天然林经营两者之间的正常经营关系, 使两者的主体功能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1.1 实行分类经的好处
实施分类经营的好处在于以下两点: (1) 实施分类经营可以使林业经济走向市场。 (2) 实施分类经营可以有效解决以天然林为主的公益林管理和投入。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 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 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 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 林农分林到户的天然林成为林农无法经营的对象。
2 实施分类经营在辽东乡镇林业工作中的应用
在辽东地区, 商品林多为人工林, 公益林多为天然林。由于天然林禁止采伐, 在经营过程中, 完全可以将除蚕场外的天然林悉数作为公益林经营。
2.1 引进林业新兴技术
无数的实践证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个好的林业新兴技术, 在营林时可做到事半功倍, 大大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以红松嫁接技术使用为例:
红松, 原产于我国长白山与小兴安岭, 为长绿大乔木, 树干通直, 材质细腻轻软, 纹理密直通达, 其球果外型美观, 且果仁味美、含油率高, 是珍贵的果材兼用树种。红松的年龄一般在200~300年, 多者能达到500~700年。
在自然条件下, 红松需生长80年结果, 100年以上到达轮伐期, 经人工干预也要20年才能结果。对人类而言, 因其果材兼用, 且果、材均为高经济原材料, 长时间的生长期是无法接受的, 经过人们不断实验摸索, 终于在近几年创造出红松嫁接新技术, 经过嫁接后的红松7~8年即可结果, 比自然生长的红松纯林提前10~15年。
在本溪县地区, 红松嫁接苗成品苗木的价格为5元/株, 而将常规苗造林后进行侧枝嫁接的成本为仅为2.5元/株 (其中:苗木0.8元/株、接穗0.5元/只、接穗2只/株、人工嫁接费用0.7元/株) 。
经长期的栽培统计比较得出:成品红松嫁接苗的造林成活率高达95%以上, 但因苗木成本太高, 营林早期投入很大;而将常规苗造林成活后进行嫁接, 成功率虽然只有80%, 但所需成本较低, 即使嫁接失败, 由于是选用侧枝嫁接, 也不影响苗木生长, 性价比远高于选用成品苗造林。
营林时, 选用常规红松苗造林后进行侧枝嫁接, 早期投入较不进行嫁接的红松成本要高出3倍, 以每667m2植苗166株计算, 每667m2造林成本需高出282.2元;在林木产果后, 经嫁接的林木比未嫁接的林木产果期提前10年左右, 以林地使用期为40年计算, 经嫁接过的红松林木产果期是未嫁接红松的1.5倍, 667m2总产值提高30000元。
经实践证明, 在营林的过程中引进适宜的新兴技术, 进行合理投入, 最终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2.2 提高天然林的生态效益同时发掘经济效能
辽宁东部山区土质肥沃、降水充沛, 非常适合天然林自然生长, 天然林的覆盖率占森林总覆盖率的79%以上。作为省内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 辽东山区的天然林一直处于封山育林期, 禁止采伐。因此, 如何做好辽东山区的天然林的经营管理工作, 是完善辽东山区林业经济体系的又一关键。
2.2.1发掘高品质天然林的潜在经济效能。高品质的天然林, 其林内植物种群丰富, 林间土壤质地湿润肥沃, 是天然的山野菜与中药材的生产基地, 完全可以通过人为发展林下山野菜、林下中药材等林副产品, 以提高其经济效能。在辽宁东部山区, 放养林下参、栽植林下刺五加等, 都是效益非常好的经营项目。
摘要:我国的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一直将森林永续利用、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作为最重要的原则和目标。在我国辽宁东部山区的部分乡镇林业, 因为经营体制不顺, 林业分类经营问题未能很好解决, 限制了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发展, 本文的宗旨就是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乡镇林业,分类经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林业新兴技术的应用成果.辽宁林业科技, [M].沈阳: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出版, 2007
林业分类经营措施 篇9
1 自然经济概况
淅川县位于豫、鄂、陕3省结合部,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全县辖15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 总面积2 820 km2, 总人口67万。2012年,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 383元。全县林业用地12.4万hm2, 其中有林地9.8万hm2, 宜林荒山荒地和坡耕地0.5万hm2, 活立木蓄积量169.25万m3, 森林覆盖率为45.3%, 是全省公益林面积最大县和全省25个重点林业县之一。
2 淅川县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截止2012年12月, 全县累计完成营造林8.68万hm2, 计划完成率100%, 其中人工造林3.29万hm2, 生态能源林改培1.86万hm2, 森林抚育1.69万hm2, 低质低效林改造0.2万hm2, 封山育林0.87万hm2, 补植补造0.77万hm2, 均顺利通过省级复查和国家验收。按照90%的保存率测算, 成林后, 森林覆盖率将从2013年的45.3%上升到55.8%, 净增10.5个百分点。经测算成林后全县每年将增加保持土壤、涵养水源、吸炭放氧、净化环境等生态效益价值6.37亿元。
经济林预计进入盛果期后, 年产各类干鲜果8 090万kg, 年销售收入将达3.24亿元;生物质能源林预计进入盛期后, 年产油桐、黄连木籽7.4万t, 可提炼生物柴油0.68万t, 直接经济收入达2.92亿元;用材林杨树、柳树预计15年成材后, 可产木材38.064万m3, 木材销售收入将达1.9亿元。
3 主要做法
3.1 成立机构
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 县直多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林业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 具体负责组织工程实施、协调和解决工程建设中的疑难问题。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的机构, 负责本辖区内林业生态建设工作。
3.2 强化宣传
充分利用广播、标语、网站等形式对林业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及有关规定和制度进行广泛宣传。设置固定宣传栏, 播放植树造林专题片, 举办专场文艺晚会, 在重要交通路口设置专题宣传牌300多块, 增强群众生态意识。
3.3 科学规划
在项目区布局上坚持生态优先, 乔灌草合理配置的原则。一是在西北山区, 重点营造水土保护林、生态能源林, 选择侧柏、黄连木、油桐、栎类为主的生态树种, 采用鱼鳞坑、穴状整地方式造林;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 发展以核桃、板栗、木瓜为主的干果经济林。二是在平原丘陵区, 重点营造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 选择速生杨树和柳树, 采用大穴整地方式造林。三是在丹江库区周围, 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生态能源林, 选择侧柏、黄连木、大叶女贞为主的生态树种, 采用鱼鳞坑、穴状整地方式造林;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 发展以仁用杏、柑桔为主的鲜果经济林。
3.4 创新经营机制
全县所有营造林均推行合同模式, 由县林业局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或造林大户签订营造林合同, 实行市场化运作。所有造林统一由造林大户自购苗木, 待县林业局造林验收合格后, 依照合同, 兑付造林资金。
3.5 强化资金监督
设立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专户, 实行专账运行, 独立核算, 专款专用。严格管护费用的使用范围和标准, 及时兑付营造林奖补资金。
3.6 强化目标管理
将造林绿化列入乡镇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行县四大家领导包乡镇, 乡镇领导包基地责任制。各乡镇按照下达的造林任务, 认真履行组织领导、指挥协调、督导、检查等职责, 将造林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和具体责任人;县直有关单位要把造林绿化列入议事日程, 各负其责, 制订方案, 发挥职能优势, 为造林绿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确保造林绿化任务的完成。
3.7 强化工程质量
在实施林业生态工程过程中, 严把作业设计、方案审批、种苗质量、整地、栽植、验收等技术关口, 并通过采用生根粉、截干深栽、覆盖地膜等多种抗旱造林新技术措施, 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 有效的保证造林质量。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林地管护任务艰巨
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实施, 淅川县5年来形成的营造林地面积达8.68万hm2, 分布范围广。由于林农缺乏经营管理技术, 林地经济效益低, 多数林农未能真正从林中受益, 疏于林地管护, 加之管护经费紧缺, 部分地区存在重造轻管的现象。
4.2 部分造林地急待补植补造
近年来, 该县冬春连续干旱造成部分新造林成活率 (保存率) 降低, 在搞好补植补造后才能达到工程验收标准, 进而增加了造林成本。淅川县已累计补植补造0.77万hm2, 但目前仍有近0.8万hm2造林地需要补植补造。
4.3 幼林抚育任务重
淅川县完成的新造林大部分是宜林荒山造林, 造林树种主要是油桐、黄连木、侧柏、栎类、大叶女贞等, 占八成以上。林木因土壤瘠薄、立地条件差、杂草丛生, 而生长缓慢、长势较弱。
4.4 抚育间伐滞后
2008年以来, 淅川县营造速生杨面积1 333.33hm2, 约60%杨树林没有及时进行抚育间伐, 导致林木密度偏高, 林分连年生长量开始下降。
4.5 宜林荒山绿化难度大
目前, 淅川县还有1.38万hm2宜林荒山荒地尚未绿化, 大多处在山高路远的偏僻地区, 是多年造林绿化后剩下的“硬骨头”。由于交通不便、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 这些地块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绿化任务。
4.6 造林成本大幅度增加
由于农村取消了义务工, 加之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造成造林整地、栽植用工工价上涨, 每人每天工价从5年前的30元上涨到80元, 而且苗木价格也上涨不少。根据有多年造林经验的技术人员测算, 如果采取高标准造林, 栽植大规格苗木, 造林绿化成本在1.5万元/hm2左右, 仅苗木费用达到9 000元/hm2。
5 采取措施和建议
5.1 大力提高林木管护力度
各乡镇 (街道) 落实管护措施、管护责任、管护经费, 组织专职 (兼职) 护林员严防牛羊践踏、人畜破坏林地, 确保成效。
5.2 加强幼中龄林抚育间伐管理
县乡林业部门组织技术专业服务队, 深入乡村, 示范带动广大林农, 对幼龄林采取中耕锄草、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幼林抚育措施。对郁闭度在0.8以上的杨树中龄用材林, 采取抚育间伐措施, 伐后郁闭度降至0.6, 促进林木生长。
5.3 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 搞好补植补造
县林业部门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 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造林专业队。由造林专业队自购种苗, 利用冬春土壤墒情好的有利时机, 对林木保存率不达标的造林地块, 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补造耐瘠薄、干旱和经济效益显著的乡土树种, 确保达到国家造林合格标准。县林业部门依照造林成活率兑现造林资金。
5.4 多渠道融资, 提高投资标准
县政府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林业建设项目投资, 另一方面出台林业扶持政策, 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投资林业, 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林业, 实现林业投入的多元化, 提高造林投资标准, 确保造林成效。
5.5 规范森林资源管理
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发放明白纸、刷写标语等多种形式, 宣传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引导林区群众建立村规民约, 积极参与森林资源保护;二是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 严防非法占用林地和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三是强化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森林防火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组建县、乡、村三级防火小分队, 以预防为主, 积极消灭, 保护森林资源安全。设置病虫害防治网络, 定期测报、编发测报信息, 做到“治早、治小、治了”, 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5.6 健全服务网络, 提高管理水平
增加林业技术培训经费投入, 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适时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 组织林业科技人员上山下乡、深入农户, 为农民解疑答惑, 传授林业先进管理技术。通过科学管理缩短用材林成材时间, 提高经济林产量和质量, 让林农尽快见效益。
摘要:淅川县自2008年开始实施林业生态建设以来, 已累计完成营造林8.68万hm2,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根据淅川县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好的做法, 针对林业生态县建设进入总体规划的中、后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讨和提出了林业生态建设所形成的营造林地经营管理措施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