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营效率

2024-07-31

林业经营效率(共7篇)

林业经营效率 篇1

0引言

经营效率即投入产出效率, 林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对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03年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简称:林改, 下同) 试点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林农林业经营的积极性, 林农收入剧增, 但是林改使得林地明晰产权、确权到户、分山分林到户, 再加上林地的不规范流转等导致林地细碎化程度严峻, 林地大多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 林农多属于分户、散户经营, 制约了林业经营效率的提高从而阻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江西是中国南方重点林业省份, 率先实施了集体林改试点, 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二, 2013年达63.1%, 仅次于福建, 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在国家集体林改的背景下, 党和政府对江西林业各项投入不断加大, 但是投入总量不足, 投入结构不甚合理, 江西林业投入产出效率受到影响。因此, 分析并比较江西林业经营效率, 找寻影响江西林业经营效率的关键性因素, 对于促进江西林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促进江西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 也为江西林业管理部门制定江西林业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文献综述

目前, 国内外对林业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颇多, 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 主要是对林业投入产出效率测算的研究, 效率的测算主要围绕在效率的测算范围上。国内外对林业投入产出效率测算对象有国家层面和地方省、森工企业、森工集团等方面:1) 国家层面, 国外对国家层面的研究较早, 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学者, Kao[1]、Kao[2]分别测算了台湾13个林区、17个林区的林业投入产出效率并筛选出最优林区整顿方案;国内对国家层面的研究较晚, 李春华等[3]测算了2006年中国31个省 (市、区) 的林业投入产出效率, 表明中国2006年林业整体效率较低, 投入产出总量普遍存在不足, 但其只测算了2006年的情况;田淑英等[4]测算了中国1993~2010年林业投入产出效率, 表明1993~2002年我国林业投入产出效率综合效率偏高, 2003~2010年综合效率下降且波动较大;2) 森工林区、企业、森工集团、地方省层面。Shiba[5]测算了日本三重县的28个林区的经营管理机构营林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陈向华等[6]测算了黑龙江省森工40个林业企 业的全要 素生产率 ;佟立志等[7]测算了2003~2009年吉林森工集团的全要素生产率;地方省中, 田淑英等[8]测算了安徽省林业投入产出效率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曾云钦等[9]、李芳宁[10]分别测算了福建省私有林、毛竹林规模经营效率;张忠海[11]、赖作卿[12]测算了广东林业投入产出的总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 并分区域进行了研究, 认为广东林业投入产出的总效率较高, 个别城市较低;臧良震等[13]测算了2009年重庆市武隆县天保工程区林农林业生产效率。纵观以上研究, 对江西林业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颇少, 对其它省份的林业效率测算较多。

2 林业投入产出效率测算及分析

2.1 DEA 模型构建

目前, 测算效率应用最广泛的是DEA模型法。假设有n个DMU, DMU1, DMU2, … , DMUn, 每个DMU有p种输入和q种输出, DMU的输入和输出向量分别是Xh= (X1h, X2h, ……Xph) T, Yh= (Yh1, Yh2, ……Yqh) , h=1, 2, …n。设DMUh0的输入和输出向量分别为 (Xh0, Yh0) , 这里简记为 (X0, Y0) , 评价DMUh0相对有效性的DEA模型为:

其中θ是标量, λ是一个h×1的常向量。通过求解得到的θ就是DMUh0的效率值, 一般θ的值小于或等于1, 当且仅当θ=1, 则被考察对象是技术有效的, 即该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已经实现了最优。当θ<1, 则认为被评价单元是技术无效的, 效率较低。

2.2 变量构造

1) 产出变量。 本文选取江 西省2000~2011年的林业总产值为产出变量, 按照2000年的不变价格指数, 分别折算成不同年份的林业总产值。2) 投入变量:1资本投入 (K) 。《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只提供了各省林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数据, 根据分类, 林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包括政府投资 (占主导) 、社会投资和个人投资。考虑到数据可得性, 本文采用江西省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存量近似表示江西省林业资本投资。2劳动投入 (L) 。劳动力是生产经营的基本要素之一。一直以来, 林业都是从属于大农业之中, 纯粹从事林业生产的人数较少, 难以准确计量。本文以林业系统年末从业人数表示劳动力投入变量。3土地投入 (T) 。选取造林面积作为林业生产中土地的投入变量。采取《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数据, 根据DEA决策单元至少为投入产出指标3倍的原则, 选取年份作为DMU, 从2000~2011年, 符合DEA方法中DMU数量和指标数量关系的经验性法则, 就上述所选取的4个投入与产出指标, 运用SPSS软件对投入与产出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如表l。

分析结果表明, 投入产出指标间均具有相关关系, 表明所选取的投入产出指标符合一般DEA分析法运用的前提。

2.3 效率测算及分析

本文以林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林业系统年末从业人员数、造林面积为投入指标, 林业总产值为产出指标, 运用Deap 2.1软件进行计算, 结果如表2所示。

注:“—”表示规模报酬不变, irs 表示规模报酬递增。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

在DEA模型中, 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 即综合效率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如果纯技术效率为1, 而规模效率小于1, 说明其投入产出的规模还没有达到有效的水平, 还有一定的调控空间, 使得综合效率更高;如果纯技术效率小于1, 而规模效率为1, 说明其投入产出的结构还没有达到有效的水平, 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使得综合效率更高;如果两者都小于1, 说明其投入产出的结构和规模还没有达到有效的水平, 还可以调控使得综合效率更高。

表2中, DEA综合效率值为1时, 表示DEA有效。2000~2011年江西林业投入产出的综合效率较高, 平均效率值达到0.889。其中, DEA有效的年份有6个 , 占比50% , 分别是2001、2005、2006、2007、2010、2011, 处于DEA有效状态。另外6个年份综合效率值小于1, 占比50%, 处于DEA无效状态, 分别是2000、2002、2003、2004、2008、2009, DEA最小值为0.534, 说明江西林业投入产出效率水平一直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在图1中, 2000~2011年江西林业投入产出效率有一定的波动, 呈现“M”型变化趋势。从最初2000年的0.878, DEA无效, 上升到2001年的1, DEA有效, 其后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都在下降, 2002年降为0.572, 2003年降为0.534, 2004年上升为0.737, 这3年DEA都无效, 到2005年后基本上稳定为1, 2005~2011年基本稳定, 在2008、2009年略有波动, 但是趋于平缓。

纯技术效率为1表示林业投入产出结构合理, 反之则否。上表2中, 2000~2011年纯技术效率值相对较高, 平均值为0.987。纯技术效率为1的年份有7个 , 占比53.85%, 分别是2000、2001、2005、2006、2007、2010、2011, 说明林业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 它们都处于生产前沿面上;纯技术效率小于1的年份有5个 , 占比46.15% , 分别是2002、2003、2004、2008、2009, 最小值为0.944, 相对而言较高, 但也说明林业资源投入结构还欠合理, 必须调整林业投入产出结构, 使得综合效率更高。

规模效率为1时表示林业投入产出规模合理, 反之则否。在上表2中, 2000~2011年规模效率值相对较高, 平均值达0.898。规模效率值为1的年份6个, 占比50% , 分别是2001、2005、2006、2007、2010、2011, 林业投入产出规模合理, 已经达到了最佳状态;规模效率值小于1的年份有6个, 占比50%, 分别是2000、2002、2003、2004、2008、2009, 他们最小 值为0.563, 林业投入产出规模不合理, 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有待调整以达到DEA有效的状态。

3 投入产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1 Tobit 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Tobit模型, 其一般形式为:

Y代表林业 投入产出 效率 , Xi代表影响林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可能因素, α代表常数项, Ci代表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 u为系统随机误差项, u~ (0, α2) 。

3.2 变量选取及假设

根据以往的研究文献和数据的易得性, 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森林火灾对林业投入产出效率具有负向影响。森林火灾对于林木具有很大的毁坏力, 会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发育, 提高了林农抚育、经营、管理成本, 造成效率下降;

假设2:林业当年营林基建投资完成比例对林业投入产出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基础设施是林木生长的基本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效率的高低;

假设3:林业从业人员薪酬对林业投入产出效率有着正向影响。从业人员薪酬的增加对林农造林积极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效率也就会越高。以上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及预期方向见表3。

3.3 模型结果及分析

基于Tobit模型, 运用Eviews 5.0软件进行回归, 结果如表4所示:

注:* 表示在10%的检验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 5%的检验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 1%的检验水平下显著。

从上表可以看出, X1、X3在5%的检验水平下显著, X2在10%的检验水平下显著, 可以写出回归方程式为:Y=0.45-0.03X1+0.04X2+0.14X3.......... (2)

判定系数R2为48%, 修正R2为19%, 可分析如下:1) 森林火灾数对林业投入产出效率具有显著影响, 二者呈负相关关系, 两者相关系数为-0.03, 说明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时, 森林火灾数每增加1%, 林业投入产出效率就下降0.03个单位, 森林火灾数越多, 林业经营效率也就越低, 基本符合假设, 森林火灾严重影响林业的生长发育, 增加了林木抚育、经营、管理的成本, 直接导致效率的下降。2) 营林基建投资完成比例对林业投入产出效率具有显著影响, 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04, 说明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时, 营林基建投资完成比例每增加1%, 林业投入产出效率就增加0.04个单位, 基本符合假设, 基础设施对于发展林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础设施投资完成比例越高, 林业效率就越高。3) 从业人员薪酬对林业投入产出效率具有显著影响, 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两者的系数为0.14, 说明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时, 从业人员薪酬每增加1%, 林业效率就增加0.14个单位, 基本符合假设, 提高从业人员薪酬直接促进职工从事林业的积极性, 从业人员薪酬越高, 从事林业的积极性也就越高, 效率也就越高。

4 对策建议

1) 在2000~2005年间 , 2005年后趋于稳定 , 因此建议成立林业发展稳定基金, 加大林业补贴, 及时填补资金空缺, 实现林业投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使得效率不至 于出现较 大波动甚 至无效的 状态 ;2) 在2000~2011年间, 有6个年份的林业投入产出效 率无效均是由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无效造成的, 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趋势。可见, 林业投入要素的结构和规模都不合理, 应按不低于1︰1︰1的比例来配置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 同时, 发挥科教兴林的作用, 扩大林业科技投入, 优化林业科技资源配置, 拓展林业科技投入来源, 建立多元化的林业科技投入机制, 保障林业科技投入产出的质量;林业部门应改善生产经营方式, 转变投资管理模式,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保证江西林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巨大发展潜力;3) 森林火灾数对林业投入产出效率具有负向影响, 营林基建投资完成比例、从业人员薪酬对林业投入产出效率具有正向影响, 故林业部门应该加大火灾危害宣传力度, 确保树立“森林防火”意识, 建立严密的火灾预警机制和强有力的指挥系统, 建立森林安全巡逻制度, 确保火灾零发生率;加大对林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改善林业基础设施, 提高营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完成比例;适当提高林业在岗职工薪酬, 改善林业职工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 提高营林积极性。

摘要:经营效率即投入产出效率。以江西省20002011年林业相关数据为依据, 首先运用DEA对其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 分析结果显示:投入产出效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但整体波动性较大, 处于不稳定状态, 并且有50%的DEA无效样本年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表明江西林业投入产出效率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然后, 运用Tobit实证分析了影响投入产出效率的因素, 得出:森林火灾对投入产出效率具有负向影响, 营林基建投资完成比例、从业人员薪酬对投入产出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最后提出:建立林业稳定发展基金, 加大林业补贴, 及时填补林业空缺资金;合理配置林业生产要素, 同时扩大林业科技投入, 发挥科教兴林的作用;建立森林防火预警机制, 确保森林火灾零发生率;改善林区基础设施, 提高林区职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水平, 适当提高薪酬。

关键词:林业,经营效率,投入产出,DEA-Tobit,江西省

林业经营效率 篇2

随着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 林业发展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扮演着重要角色。林业的经营发展有利于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林改后, 确权均山, 农户单户经营成为林业的主要经营模式。从农户角度分析林业经营效率的变动情况以及影响其变动的具体因素, 对加快林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DEA-Tobit两阶段分析法被普遍用来分析效率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于海龙、李秉龙借助中国乳制品行业1999—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 运用DEA-Tobit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各地区乳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2];叶文辉、郭唐兵利用DEA-Tobit两阶段法实证分析了我国农田水利运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3];孙东基于超效率DEA-Tobit两步法测算了2002—2012年各省份科技创新的效率, 并从微观创新环境等方面研究了影响我国创新效率提高的有关因素[4];苏时鹏等应用DEA方法测算了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效率, 应用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的因素[5];宿桂红基于DEA-Tobit两步法, 对我国玉米主产区的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分析[6]。

本文试图以DEA-Tobit两阶段分析法, 基于对福建省多个地区农户的跟踪调查, 对农户的林业经营效率进行测算,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具体的影响因素, 力求为林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2 方法选择与模型构建

Coelli提出两步法用于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7]。第一步是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对各决策单元的效率值进行测度, 本文采用产出导向型的DEA-BCC模型对林业的经营效率进行测算。假设各决策单元有m种投入, s种产出, 共有n个决策单元, 则:

式中, Yr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第r项产出;Xi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第i项投入;Ur为第r个产出项权重i, Vi为第i个投入项的权重。

第二步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模型以第一步中测得的效率值作为因变量, 以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通常采用1958年Tobin提出的Tobit模型, 具体模型为:

式中, Xi为自变量向量;Yi为效率值向量;Yi*为因变量向量;β为回归系数向量, ε-N (0, σ2) 。

3 数据说明及指标变量的选取与解释

3.1 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由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调查区内农户进行入户问卷调查所得。调查区域分布在福建省南平、龙岩、三明等3个地级市, 调查信息涵盖2004—2009年样本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及其分地块的林地投入产出情况等108个指标数据。在收回的197份问卷中, 部分问卷因为调查信息缺失, 无法利用DEA模型进行运算, 本文为保证DEA方法的可操作性, 从中筛选出96份有效问卷。

3.2 指标变量选取与解释

DEA模型指标选取与解释:DEA分析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保持决策单元的输入或输出不变, 借助数学规划和统计数据确定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8]。为了满足DEA模型的测算, 本文以林地投入、资金投入、用工投入作为投入指标, 林业收入作为产出指标, 具体指标设置及描述见表1。

在产出方面, 由于林业经营的周期较长, 用材林的收益一般要在初次间伐时获得 (周期10年左右) , 而用材林的蓄积量一般可在其种植后的三年进行计算, 作为潜在收益, 故本文将每年的用材林蓄积量增加值乘上当年该类木材的价格作为林业收入的一部分。在用工投入方面, 通过林农每年营林的雇工人次与天数的乘积及其投工人次与天数的乘积加总而成。其中, 涉及金额的资金投入与林业产出指标去除价格指数的影响, 调整为具体年份的不变价格。

Tobit模型变量选取与解释:林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众多, 通过课题组几次预调研发现, 林业经营受农户的人力特征、林地特征、资金、林改制度、农户的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作用较显著。结合林业经营自身的特点, 本文将人力、资金、林地、制度、管理等方面的18因素纳入到影响变量中进行分析。人力因素, 本文主要考察林业生产决策者的基本素质, 以户主年龄和户主受教育程度来反映;林地因素是影响林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本文主要从林地的块数、林地离公路的距离、林地的肥沃程度、林地的坡度等4个角度进行分析;管理因素, 本文主要考察农户在林业经营生产中的管理经验及其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水平, 本文从农户的经营年限、种苗质量、施肥次数等6个指标进行检测;资金因素, 主要反映农户林业经营资金来源的畅通性;制度因素, 主要体现在农户对林业政策的适应性, 本文主要从农户对林业政策的态度进行考量。

为了全面准确反映林改后农户林业各项变量对林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根据林业自身特征, 结合数据的可操作性, 本文构建了林业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 见表2。

4 林业经营效率测算及分析

本文选取96个样本, 利用DEAP 2.1软件分别测算出2004—2009年六个年度中福建省林农家庭经营效率的BCC指数值, 结果见表3。整体上, 福建省林改后六个年度中林业经营效率值呈现小规模变动趋势, 整体变化不大, 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数值相对较小, 这表明样本农户经营林业的水平分布较集中。效率最小值为0.1左右, 说明福建省个别农户的林地经营效率过于低下, 迫切需要提高其林地经营水平。

从总体上分析, 2004—2009年林地经营效率值的分布情况基本保持不变, 效率值处在0.8以上的样本农户均占多数。效率值处于0.5以上的样本农户比例除2007年略低于90%外, 其余五年的比例均超过90%。综上所述, 大部分样本林农的林业经营效率主要集中在0.8以上, 只有小部分处于0.5以下。这表明大部分样本农户的经营水平是相对较高的, 只有部分林农的经营水平偏低。

5 林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林业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

本文以DEA-BCC测算所得的林业经营效率指数值为因变量, 以2004—2009年人力、资金、林地、管理、制度因素的各指标值作为自变量, 采用截面数据, 利用去常数项的Tobit模型进行分析, 最终对18个可能产生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 为了更加明确各个因素对林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程度, 并防止在部分因素的干扰下导致一些对林业经营效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被排除在模型之外, 本文采取逐步回归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二次回归, 结果见表4。

根据模型回归的结果显示, AIC值和SC值分别为-0.769629和-0.656189, 两者的绝对值都小于1, 表明模型分别通过了赤池准则和施瓦茨准则。同时, 模型的极大似然值Log likelihood为236.6523, 数值较大, 由此可知, 模型整体显著性强。从模型二次回归结果的具体结果上看, 在将全部18个因素纳入模型之后, 有14个因素对林业经营效率有显著影响, 分别为X1 (户主年龄) 、X2 (户主受教育程度) 、X3 (林地块数) 、X4 (林地离公路距离) 、X6 (林地坡度) 、X8 (经营类型) 、X9 (经营主体类型) 、X10 (种苗质量) 、X11 (施肥次数) 、X12 (整地方式) 、X13 (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 、X14 (资金来源渠道的畅通性) 、X16 (伐区调查设计制度) 和X17 (林业税费) , 这些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系数全都通过了99%置信水平的检验, 由此可构建出福建省农户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模型为:

5.2 回归结果分析

人力因素对林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分析:模型回归结果表明, 户主年龄与经营效率为正相关, 这表明户主年龄越大, 农户家庭经营效率越大。主要是因为户主作为家庭中决策权最大的一人, 是林业经营的主要决策者。从理论上来说, 户主的年纪越大, 林业经营的年限越长, 积累的林业经营经验越丰富, 经营效率也就越高。从影响的力度上看, 它是所有影响因素中作用力度最小的一个。这是因为林业经营经验的积累虽然和户主年龄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但也并非绝对, 林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户主的年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方面。从表4可知, 户主受教育年限与经营效率呈现出弱正相关, 该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系数为0.0017<0.01, 通过了99%的置信水平检验。其影响力度比户主年龄稍高, 但总体影响水平仍然相对较弱。这是因为户主一般为家庭中的长辈, 受教育程度一般较低, 且户与户之间的差距较小。虽然受教育程度越高, 其自身的经营素质会相对较高, 但总体上的相对平均使户主受教育年限对农户经营效率的影响系数相对较低。

林地因素对林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分析:模型回归结果显示, 农户经营林地块数对经营效率有所影响。从作用方向上看, 它与经营效率呈反向关系, 这与传统观念相吻合。一般来说, 林地块数越多农户经营越分散, 林农在林地经营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越多, 同时经营成本的增加会导致效率低下。从作用的力度上看, 其影响系数为0.019885, 数值非常小, 这表明农户经营的林地块数虽然对经营效率有影响, 但影响力度有限。林地距公路的距离也是影响经营效率的因素之一。从该因素的作用方向上看, 与传统观念认为的林地与公路距离越远, 经营效率越低这一结论相同。这是因为林地距公路的距离越远, 林农的交通成本、时间成本等都会有所增加, 导致总成本增加, 最终导致效率降低。这一影响因素的影响系数的数值大小在14个影响因素属于适中水平。林地距离公路越远, 农户进行林业种植、养护等生产活动就越不便利, 特别是一些公路没有遍及的地方, 林业生产就会愈加困难。这会从两个方面影响林业的农户经营效率:一方面是由于交通不便, 会降低农户进行林业生产的积极性, 使农户在林业管理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 造成效率低下;另一方面, 由于距离增加, 会使农户在经营过程中的经营成本大幅度增加, 使农户的经营效率降低。林地坡度也是影响经营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作用方向上看, 它与经营效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即林地坡度越大, 经营效率越高, 这一结论与传统观念的结论不一样。传统观念认为, 林地坡度越大, 林农的生产活动会更加困难, 导致总成本增加, 最终致使其效率降低。然而, 林地坡度除了有这方面的影响之外, 还有另一方面的作用。即林地坡度越大, 表明林地的采伐难度越大, 林木的采伐也就越合理, 盗伐等现象减少,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林业的最终产量, 在投入水平不变的基础上, 相应的效率就有所提高。

管理因素对林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分析:经营类型与经营主体类型作为管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经营效率产生影响。从两者的显著性系数看, 经营类型为0.0015, 经营主体类型为0.0000, 均通过了99%的置信区间, 显著性程度较高。从两者的作用方向来看, 两者都对经营效率产生正向促进的作用, 这与传统观念相同。即自留山经营、承包经营和股份制经营三种经营类型相较而言, 股份制经营效率最高, 承包经营效率其次, 自留山经营效率最低。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 单户经营的交易费用较高, 效率提升的空间相对较小;而联户经营能降低交易成本, 扩大了效率的提升空间。即与单户经营相比, 联户经营的效率较高。从作用力度上看, 经营类型对经营效率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经营主体类型的影响系数为0.233063, 这是所有影响因素中作用力度较大的一个, 这表明经营主体类型是影响林农经营效率的显著要素之一。

从表4可知, 种苗质量与农户经营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表明种苗质量越高, 林农经营效率越低, 其作用力度较小。说明农户所用种苗质量虽然对经营效率有所影响, 但影响力度有限。从两者的作用方向看, 种苗质量与经营效率呈现负相关, 与传统观念认为的种苗质量越好, 农户的经营效率越高相反。实地调查发现, 样本农户中所用优质种苗的农户数量非常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分析结果。同时, 可能由于农户在使用优质种苗的过程中加大了资金的投入, 但并未收到较好的效果, 造成经营效率不升反降。

施肥次数与经营效率为负相关, 这表明农户施肥次数越多, 其经营效率越低。从影响的力度上看, 每提高一个单位的施肥次数, 经营效率就会较低0.345752, 这是所有影响因素作用力度最大的一个。从影响的方向上看, 施肥次数与经营效率呈反向变动, 这是因为肥次数与林业经营效率呈到“U”型关系。按照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可知, 当施肥次数超过一定量后, 再继续增加施肥次数, 林业经营效率开始下降。从样本农户的林业经营效率值可见, 福建省样本农户林业经营效率值相对较高, 说明2004—2009年林地生产要素配置较合理, 而不必要的施肥会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 使林地经营效率下降。可以看出, 施肥次数作为管理变量之一, 对经营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以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林地生产的合理管理至关重要。

整地方式对林业经营效率也具有显著影响, 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整地方式中“1”代表炼山、“2”代表全垦, “3”代表带状整地或块状整地, “4”代表其他整地方式 (主要是劈山) 。传统观念认为, 整地方式从1—4的数值越大, 说明管理越粗放;数值越小, 则管理越精细。但实际结果显示, 整地方式越粗放, 经营效率越高。这是由于本文研究的是2004—2009年的林业经营效率的变动情况, 时间跨度相对较短。从短期来看, 林农采用精细整地方式比不整地与采用粗放整地方式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经营林业的成本增加, 不利于林业经营效率的提高。精细整地方式对林业经营效率的积极作用具有时滞性, 即精细的整地方式对林业经营效率的积极作用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才能体现出来。

资金因素对林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分析: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与经营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即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越大, 经营效率越高。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是反映林农家庭对林业的依赖程度。比重越大, 表明林农对林业的依赖性越强, 那么林农家庭在林业经营上所花费的精力就越大, 积极性越高, 对林业生产经营管理越认真, 产出越高, 效率值也就越高。

资金来源渠道的畅通性也是影响经营效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从影响的力度上看, 该因素的系数为0.047558, 表明该因素对林地经营效率的作用力度一般。从影响的方向上看, 该因素与经营效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即资金来源渠道越不畅通, 效率值越高。资金来源渠道的畅通性能反映出林农进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一般认为, 资金来源渠道越不畅通, 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经营意愿就越强烈。而在农户扩大其生产规模时, 生产要素配置水平一般相对较高, 所以认为资金来源渠道不畅通的农户, 其林地经营效率一般较高。

制度因素对林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分析:伐区调查设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经营效率有影响。从影响方向上看, 它对农户的约束力度与经营效率呈正相关, 即伐区调查设计制度对林农的约束力越弱, 经营效率值越高。伐区调查设计制度和采伐限额制度一样, 在一定时期内的主要目标一方面是为了控制砍伐量过多, 破坏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是为了规范林农砍伐行为, 提高林产品质量。此外, 林业经营效率还受到林业税费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 林业税费越高, 对林农经营林业收益的危害越低, 并阻碍林农对林业经营投入的积极性, 本文得出的结果与传统观念相一致。农户对林业税费的接受程度越高, 说明林业税费给他们造成的生产不利影响越小, 那么林农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就越顺畅, 其经营的积极性越高, 从而其生产经营效率也就越高。从影响的力度上分析, 该因素的系数为0.034547, 数值相对较小, 表明该因素对经营效率的作用力度较小。

6 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述对林业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农户在林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各因素对农户林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从影响力度看, 农户本身的管理水平对其林业经营效率的提升影响最为突出, 制度因素中林业政策的执行也对农户效率提升的影响较为明显。所以,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从如何稳步提升林农的林业经营水平及变革林业政策等角度入手, 加强林农的林业技能培训, 推进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规范林改配套政策的执行, 切实保障林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摘要:基于福建省南平、龙岩、三明等地的问卷调查, 运用DEA-Tobit模型对农户林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林地块数、林地离公路的距离、林地坡度、经营类型、经营主体类型、种苗质量、施肥次数、整地方式、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资金来源渠道的畅通性、伐区调查设计制度、林业税费等14个因素对林业经营效率影响显著。因此, 提升林农的林业经营水平与变革林改配套措施是可行之策。

关键词:林业,农户,经营效率,DEA-Tobit模型,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苏时鹏, 马梅芸, 林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基于福建农户的跟踪调查[J].林业科学, 2012, 57 (6) ∶127-135.

[2]于海龙, 李秉龙, 中国乳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DEA-Tobit模型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2, 25 (5) ∶33-38.

[3]叶文辉, 郭唐兵.我国农田水利运营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DEA-Tobit两阶段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4, 36 (2) ∶63-71.

[4]孙东.我国科技创新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超效率DEA-Tobit两步法分析[J].税收经济研究, 2014, 84 (2) ∶76-84.

[5]苏时鹏, 郑逸芳, 黄森慰.基于DEA-Tobit模型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效率研究——对福建省306个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 2011, 30 (9) ∶90-95.

[6]宿桂红.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主产区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6) ∶3706-3708.

[7]Coelli T J.A Multi-stage Methodology for the Solution of Orientated DEA Models[J].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 1998, 23 (3) ∶143-149.

浅析现代林业经营工作 篇3

1 营林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实现水土保持

植树造林是营林工作中重要的内容, 而通过植树造林工作也有效的坚固了土壤, 使土壤中水分被树的根系吸收和储存, 这对于减缓水土流失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一些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方, 极易在雨季时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 所以在这些地方进行树木的栽植, 可以有效的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1.2 能够防风固沙

近年来, 风沙对我国的村庄和城市的危害不断加剧, 一旦没有阻挡风沙的屏障, 则会使村庄和城市变为废墟。所以为了有效的抵御风沙的侵袭, 加强造林和护林工作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不仅可以有效的减缓风速, 而且能够将刮起的沙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1.3 获取额外价值

森林是一个聚宝盆, 在营林工作中, 不仅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 而且还可以收获更多的额外价值, 如药材、水量、橡胶及茶叶等。

1.4 可以净化空气, 美化环境

树木不仅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 同时还能吸收灰尘及有毒气体, 使空气得到净化, 减少病菌的传播。同时森林可以有效的减少城市的噪音, 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为人们提供一个理想的生活场所。

2 营林整地

2.1 营林地的清理

在进行造林过程中, 对营林地进行清理是整地造林的一道重要工序, 通常都会采用割除、火烧及使用化学药剂来对造林地的杂物进行清除, 可以利用人工割除或是采用机械方式进行, 清理后的杂物和杂草推在一起利用火烧来进行清理。对于有条件的地方, 也可以利用喷洒除草剂来进行清理。

2.2 营林整地方式和方法

整地的方式一般会分为全面和局部。局部的整地则能够分为带状的整地或者是块状的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的全部土壤, 一般使用在平坦的地区。局部整地其实是对于翻垦的造林地部分土壤进行的整地行为。带状整地对于呈长条状翻的垦造林地土壤进行翻整。山地带状的整地方法可以分为反坡梯田、水平的带状、水平沟、水平阶、撩壕等;平坦地可以使用的整地方法为带状、犁沟。块状的整地可以使用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来整地。山地块状的整地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在平原的方面所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3 强化营林工作的具体策略

3.1 积极落实林业工作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的营林管理工作都对造林较为重视, 而对营林管理工作较为忽视, 所以需要加强这种观念的改变, 严把营林工作的质量关, 通过对植树造林进行验收检查, 加强造林后的管理, 特别是对于幼林更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做好检查和监督工作, 而且在建立长效的机制, 通过调查和摸底工作, 确保林地档案的完整。造林需要有科学的规划, 同时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从而使各项重点项目做到早安排最落实, 而且充分发挥绿化工作的作用, 加强对城镇周边的绿化工作, 对于公益林, 更要加强资金的发放工作, 确保林业和政府的信誉, 从而实现林业建设的全面开展。

3.2 加快营林工作基础地位的巩固

营林工作应坚持把培育、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作为发展林业的立足之本。对陆地生态系统和林业生态建设中森林的主体作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森林保护的内容包含禁止滥砍乱伐、森林防火和对病虫鼠害的防治。营林工作开展中, 强调对森林资源的培育与发展, 这是营林工作的责任, 并将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监测积极地纳入到工作范畴中。当前, 是林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必须对其营林工作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营林工作必须夯实基础, 认清国际规则, 结合地方实际, 理清并制定相关的营林制度、办法和规程, 从而使其尽快同国际接轨。

3.3 对生产结构进行全面的调整

全面将营林推向市场, 是其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大趋势。对于营林生产结构的调整, 应以较为完备的生态体系为前提, 通过发达产业体系指导, 按照分类经营和保护天然林的原则来实施。应尽可能地实现造林的多元化投入, 外资造林、义务造林、自费造林与常规造林相结合, 有效落实造林、抚育与管护的统一。在造林面积下降、育林资金减少的情况下, 强化森林抚育力度的意义十分重要, 通过对天坛幼林的合理抚育来进一步提高营林生产力, 实现人工纯林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增加。

3.4 加快营林产业化进程的发展

营林工作并不是单一的一项工作, 在营林工作中不仅需要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更需要对森林质量进行不断的完善, 这是营林工作的重点内容。只有不断的加强对优良树种的抚育, 对天然进行合理的经营, 才能确保优质苗木的生产, 所以可以说营林工作需要产业化的形式,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集合林业的各项资源, 实现优化配置, 从而使营林工作得到不断的完善。另外营林工作在生产过程中, 还需要不断强化的其市场推广, 从而实现优质苗木的生产。

3.5 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强调科技运用

将营林工作纳入到生态环境建设中来, 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提高林区灾害的有效监控, 从而最大程度避免自然灾害所导致的损失。对林区气候进一步细化, 使营林生产、多种经营等同自然规律更加符合。强调对于林区内病虫鼠害的有效自控, 充分发挥生物防治有效性, 将化学防治比重间可能地减少, 有效杜绝其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强调营林工作中科技的运用, 增加科技投入, 进行专项资金的设立, 来保证科学研究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推广先进技术, 抓好科研转化, 使其最大化地转变为生产力;进一步提升营林队伍的综合素质, 来使其同新时期发展的需用相适应, 更好地完备营林工作。

4 结束语

营林工作作为林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所以加快营林工作的开展对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当前的营林工作, 要加强其工作内容具体落实和执行的基础上, 还要对市场环境进行充分的考虑, 结合其工作实际, 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 实现营林工作的目标, 使营林工作得到不断完善, 对推动林业的更快、更好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长清.浅析加强我国营林生产管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7) .

[3]佟建民.我国林业的发展及现阶段发展的对策[J].改革与开放, 2010 (4) .

[3]王晓花.加强和改进我国营林工作的策略与措施[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12) :33-36.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初探 篇4

关键词:林业,分类经营

1 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

林业分类经营是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不同的主导需求,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分别确定经营方向和管理措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关系到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关系到如何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布局,关系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2 林业分类经营发展趋势

以往森林按林种一般分为五类,即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分法已不适应林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实行林业分类经营,这是一项涉及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经济政策、管理措施和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新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是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进行分类,以生态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公益林,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商品林,介于二者之间的划为兼用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3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3.1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长期以来,林

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营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

3.2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生态公益林成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4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措施探讨

4.1 进行林场划类经营

林业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森林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

4.2 进行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

对各林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各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

4.3 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的组织形式

对商品林建设,采取和探索森林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多种实现形式,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经营形式,促进商品林走市场化、集约化、基地化、林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真正达到“搞活商品林”的目的。对公益林建设,强化政府的组织管理,对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营造的生态林,应主要采取工程项目建设和林场管理的组织形式,提高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效率。

4.4 改进分类经营条件下对森林的经营方式

根据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经营方式。公益林建设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工程造林等有利于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经营措施,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商品林要定向培育,实行产业化经营,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在利用较少林地提高木材和各类林产品供给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把更多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下来,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林业分类经营改革不仅涉及到林业内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济政策的各项改革,也涉及到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北京林学院孙时轩主编.造林学.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2]江泽慧等著.中国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8).

林业经营道路之生态发展 篇5

1 林业经营与生态发展目标

1.1 改善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

森林的生态平衡要建立在合理的规划林区, 高效的林业经营之上, 只有合理规划和有效经营, 才能让水土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 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 改善林区气候环境。为生物的多样性打好基础, 保障林业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1.2 保证社会需求

林业树木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它是制作生产品的重要原材料, 只有林业资源的质量得以保证, 才能更好地满足人类在生活中对衣食住行相关产品的需求。要想做好合理的林业经营管理, 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 这样就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 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满足了他们的经济精神需求。

1.3 促进林业及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学角度来讲, 林业资源的可持续性经营与发展不仅使得人类获得了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林产品, 还带动了林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的林业和全国的经济水平。若能合理地整合资源, 做好规划及高效率的经营, 与森林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行业, 如水利、旅游、畜牧业等还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总体经济的效益。

2 实现林业合理经营与森林生态发展的有效对策

2.1 研究林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2.1.1 生产技术的研究。

首先要做的是选择优良的树木品种, 产量品质得以保障的根本之源, 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 适当合理的用药, 研发出用途多样性的林业产品, 使林产品更具有商业化的价值, 提升经济价值。

2.1.2 林业经营技术的研究。

人工林在林业经营中扮演较重要的角色, 所以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的研究, 在整个林业经营技术中尤为重要。其次采用遥测技术对人工林生产力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 从而进行评估。最后分析处于短伐期的经济林, 从而分析出国产木材市场的供需情况和进口木材代替国产木材的实际情况。

2.1.3 健康的管理和保护的研究。

为了能够更高效地开发和利用林业, 如何健康管理树木, 成为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采用最新的树木医学, 建立一个完善的树木医疗体系, 以领先的信息技术为依据, 建造起更为科学的树木保护信息系统。

2.1.4 生态维护的研究。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 林业经营呈现不同的变异性, 以此为依据, 建立起更为科学性的基础资料数据库, 为维护生态平衡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2.1.5 林产多元化的技术研究。

林产品具有多元化的性质, 例如我国的国产木和进口木等。通过对林产品多元化的技术研究, 可以标准国产制材的规格和品质等级, 进而提高林产品在整个市场中的竞争力。

2.2 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的经营利用

无论森林还是生物都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高效地利用森林及生物的多样性, 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林业的经营。首先是对自然资源的经营与利用, 通过有效利用蔬伐木资源, 以高效率的生产技术为基础, 研究不同树种、坡度的疏伐作业方式。然后是野生物的保育和管理, 对全国的濒危物种进行分类, 对每一种类进行危害程度分级, 建立一个完善的物种管理系统。最后研究和应用生物多样性, 通过研究野生物的基础分类及保育管理, 推动国家生物多样性监测, 使得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化的得以利用。同时也要注意大力推广生物多样性环境的教育, 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学习。

3 总结

林业资源的合理经营, 是促进生态发展的基础。换言之, 生态发展是林业经营的必经之路, 二者相辅相成。林业资源的合理经营, 要得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充分支持和配合, 要以长远的战略眼光, 且从实际出发, 根据以往的经验迈向前方。使得林业资源可得得到相关的保护, 提升森林的整体质量, 促进林区及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只有做到林业的可持续性的经营和管理, 才有可能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现在, 我国经济发展更快速, 但林业经营以及生态发展出现很多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必须采取科学系统的方法, 以保障林业可持续经营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森林的生态发展目标对林业经营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有效策略。

关键词:林业经营,生态发展,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俊峰.林业经营与森林生态发展对策[J].现代园艺, 2014 (14)

[2] 吴树芹.林业经营与森林生态发展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 2014 (4)

林业分类经营的设计与实施 篇6

1 林业分类经营的体系划分

1.1 林业分类经营类型的划分体系

按照森林功能主导利用的原则, 将森林划分成不同类型的森林[1], 即公益林和商品林, 然后按照不同类型的森林进行不同的经营, 即形成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分类类型的划分是林业分类经营的基础, 没有对森林类型的划分, 就没有对林业性质的划分。

林业分类经营类型的体系从2个方面划分和建立。从横向上讲, 森林可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 林业经营即可划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从纵向上讲, 森林可以在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基础上, 各自进一步划分。公益林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国土保安等生态需求为主体功能, 主要提供公益性服务, 进一步可分为生态性和社会性公益林2种类型, 生态性公益林以满足自然生态需求为主体功能, 还可进一步划分为5种;社会性公益林以满足人类生态为主体功能, 也可进一步划分5种。商品林则以提供林特产品, 获得最大经济产出为主体功能, 主要是提供能进入市场流通的经济产品, 具体又可划分为木材产品林和非木材产品林2种及进一步划分为5种。森林类型的划分是林业分类经营的基础, 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 包括投资渠道、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 对整体的林业采用不同性质的经营, 而形成了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 公益林业也可进一步划分为社会公益林业和生态公益林业。

1.2 我国林业经营区域的划分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 全国各地在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为了使林业分类经营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调整, 并协调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林业分类经营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区域性的划分, 以保证商品林业和公益林业合理布局, 有差别地采取经营措施。因此, 在森林分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林业分类经营, 反过来又积极地指导更大范围的商品林业和公益林业的区域建设, 发挥着提高区域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的作用。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可将我国划分2类4个区域:第1类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 包括2个区域, 即: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 西北北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风沙干旱地区。这一类的2个区域都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对当地环境, 乃至全国地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这一类地域主体任务是发展公益林业, 采取停止砍伐, 制止毁林开荒, 实行退耕还林等措施。第2类以商品林建设为重点, 包括2个区域, 即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 东部沿海及东南部地区, 这一类的2个区域, 商品林建设条件优越, 且属经济发达地区。因此, 这一类地域主体任务是发展商品林业, 采取集约经营, 按项目管理的办法发展市场需要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同时兼顾生态公益林建设, 按阶段和进程实行转换, 变商品林为公益林、公益林为商品林。建立林业分类经营区域的划分体系更有助于我国的林业建设, 有重点、有层次地推进林业的发展进程。

2 林业分类经营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依据林业分类经营的要求, 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需建立不同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2]。

2.1 公益林业

公益林业发挥社会公益的作用, 从管理上必须体现明显的行政性和法规性。公益林业必须由代表国家全局利益的中央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针对公益林业对全社会的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采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公益林业的作用、地位、投资、发展、保护都要由政府明确下来, 并要用相应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加以确定。同时, 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相应的部门对其进行管理。

2.2 商品林业

商品林业应满足社会的经济需求, 作为经营的主体, 通过生产产品, 增加经济效益而开展各类各式的经营活动。因此, 商品林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原则建立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一是必须实行企业化经营[3]。商品林业讲求经济效益, 只有企业化经营才能适应商品林业的需要。二是采取企业性质多样化。可以按规模、所有权、隶属关系划分成不同性质的企业, 可以有国家的总公司、分公司, 核心层企业, 也可以有私营企业、个体所有者的经营。三是组建企业集团, 形成产业体系。商品林业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不仅林木生产中要提高经济效益, 木材加工也必须提高经济效益。因此, 必须建立集团化经营的产业体系, 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 培育有加工利用前途的林木;另一方面对现有林木进行加工开发利用, 增加附加值。例如新西兰, 就是在辐射松已成林可利用的前提下, 对辐射松进行产品加工开发, 使辐射松成为有高附加值加工前途的林木资源。四是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 使林政资源管理更适合商品林建设的需要。

3 林业分类经营的科技措施

林业分类经营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 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通道。《森林法》第六条规定, 国家鼓励林业科学研究, 推广林业先进技术, 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科教兴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之一, 林业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持。在林业的发展中, 科技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技进步, 可以提高林木种苗的质量;可以提高森林的防病虫害、防火、防灾水平;可以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进而提高林分质量和林业生产力。因此, 应加强林业科技教育工作, 要重视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 提高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重点研发林木良种选育、条件恶劣地区造林、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防沙治沙、森林资源与生态监测、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林农复合经营、林火管理与控制及主要经济林产品加工转化等关键性技术。积极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 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不断加强林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根据林业建设特点, 建立各类林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切实加大对林业职工的培训力度, 提高林业建设者的整体素质。

因此, 林业分类经营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以支撑林业分类经营。一是提高森林培育技术, 针对各种性质的林业采用不同的措施;二是分类划分及评价的方法, 要采用既符合国际通用, 又适合我国林情需要;三是提高目的树种选择及良种育苗技术。要以林木改良为主, 选育速生、优质、抗逆性强的新良种;四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特别是对生态环境恶劣、对森林影响大、要求高的地域, 要研究适合的林木及森林系统, 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五是进一步研究现有林木加工深度拓展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的综合技术, 充分利用林木资源。总之, 科学技术是林业分类经营的最有效的支撑条件, 缺少这个条件, 林业分类经营就很难实施下去。

4 林业分类经营的政策策略

政策是国家、政府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完成确定的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策略则是实施和启动政策而采取的方法和途径[4]。作为一项政策包括形成和后续2个过程。一项专门政策的形成包括3个主要阶段, 即分析问题、确定目标、制定行动准则和路线;政策的后续过程主要包括政策的启动、政策的结果检查和政策的修订。林业分类经营的政策和策略, 就其政策而言, 应包括法律、规定、办法、制度和规程, 而目前实施和形成的政策应该有《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防沙治沙法》《天然林保护管理条例》《林地管理条例》《湿地管理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森林培育管理规程》以及调整林业税费政策、调整国土整治的有关政策等。一项成功的政策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方法和手段。林业分类经营政策应采取的策略有:一是建立健全行政机构, 组织实施;二是必须按标准制定规划和实施办法, 并相应采取许可证制度, 公益林经营有公益林经营许可证, 商品林经营有商品林经营许可证;三是通过税、费、资金投向、财政补贴、市场价格、经营协议、奖励及商业手段促使政策的实施;四是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意识, 维护政策的实施;五是运用推广、咨询、信启、公约和相互间的协议, 辅助政策的启动和实施。由于林业活动的复杂性和森林的多功能性, 在划分不同性质林业的前提下, 林业分类经营的政策具有多样性和连续性, 因此政策的形成和采取有效策略、启动和实施是不可分割、同等重要的过程。

此外, 应加大政府对林业建设的投入, 要把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并予以优先安排。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国家财政要重点保证;地方规划的区域性生态工程建设投资, 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部门规划的配套生态工程建设投资, 要纳入相关工程的总体预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 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财政支农资金, 也要适当增加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对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和珍贵树种用材林建设中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优良种苗的开发推广等社会性、公益性建设, 由国家安排部分投资。逐步规范各项生态工程建设的造林补助标准。此外, 随着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的逐步深入, 有关地方政府要承担起原来由森工企业承担的社会事业投入, 同时国家给予必要支持。

摘要:就林业分类经营的设计与实施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主要分析了林业分类经营的体系划分、林业分类经营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最后提出了林业分类经营的科技措施和政策策略, 对今后林业分类经营具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林业分类经营,体系划分,管理体制,科技措施,政策策略

参考文献

[1]石道金, 冯迎春, 杨丽霞, 等.试论林业分类经营条件下林业经营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J].浙江林业科技, 2003, 23 (2) :49-52, 67.

[2]张秋良, 贾占元, 莎如拉.内蒙古凉城县林业分类经营若干问题的探讨[J].河北林果研究, 2001, 16 (4) :352-356.

[3]胡耀林.论国有林场森林分类经营[J].发展, 2008 (9) :53-54.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及其重要意义 篇7

1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概念

分类经营,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要求, 在充分发挥森林多方面功能的前提下, 按照森林各自主要功能特点分别采取有针对性办法, 指导其发展。从经营源头上调整林业发展结构, 优化林业资源的配置, 从大的结构和布局上更有力于发挥林业整体最大效益, 以满足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方面需要。

实行分类经营是转变林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条件, 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也是目前条件下林业企业面向市场取得高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2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模式

森林分类经营是根据森林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 以及森林的结构特点, 将森林划分为重点生态公益林、一般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三大类型, 按照各自的经营目的, 采取相应的经营管理模式。

商品林:属集约经营区, 主要培育原材料林、纤维林、短轮伐期林。用高科技手段, 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 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

重点生态公益林:属保护经营区, 这部分森林主要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 以追求最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般生态公益林:这部分森林主要在充分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可通过适当的森林经营活动来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

3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原则

公益林实行“谁受益, 谁负责, 社会受益, 政府投入”的原则。服务对象明确的, 由服务对象对公益林经营者实行补偿。服务对象不明确的, 由政府补偿。公益林建设应以生态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保安为经营目的, 以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 及其自然群落层结构多样性的特性, 采取针阔混交, 多树种、多层次、异龄化与合理密度的林分结构。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补植、管护并举, 封育结合, 乔、灌、草结合, 以封山育林、天然更新为主, 辅之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商品林是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 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 按市场需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可以依法承包、转让、抵押。商品林建设应以向社会提供木材及林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 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 要广泛运用新的经营技术、培育措施和经营模式, 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高效益, 定向培育、基地化生产、集约化规模经营。以商品林生产为第一基地, 延长林产工业和林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链, 构建贸工林一体化商品林业。

每一类型的森林既有它各自的功能性, 又有它的多功能性, 在其经营的方式上既有它各自的经营特性, 又有它的经营共性。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森林资源才能得到更好的培育、保护、开发和利用, 可持续发展。

4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效益

实施分类经营, 就意味着以服社会目标、生态目标为主的公益林, 国家必须通过财政强制性地将社会其他部分投入转移到公共项目上, 因为生态和环境资源不是企业资产, 而是全社会公共资产, 所以保护经营生态公益林, 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各级财政必须对生态公益林经营实行经济补偿, 实行有偿使用, 使生态公益林能持续不断地为国家、为社会提供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来满足人们对赖以生存环境的需要。而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商品林, 经营者在按市场规律进行经营生产的同时, 必须服从于环境保护目标。这种服从要具体落实到采伐方式、采伐量等森林经营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上。由于生态与环境方面的限制, 促使经营者一方面经营木材生产, 追求经济效益, 一方面充分利用其他资源以短养长, 来弥补由于受生态环境限制而经营商品林中用于生产资金的不足, 利用森林资源中除木材以外的其他资源的合理开发, 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经营森林、发展森林, 整个森林的系统结构才能保持稳定, 才能持续不断地为全社会提供所需的物质和木材, 来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不断增长需要, 实现青山常在, 森林永续利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发现, 转变传统的林业模式, 实行现代林业,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好林业分类经营, 这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林业的进一步改革, 合理调整林业产业和产品结构, 使林业生产要素都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 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生产力、提高其管理水平, 实现其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摘要: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是林业改革的战略任务和促进林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 有利于促使林业在发挥为社会提供木材的基础产业作用的同时, 尽快承担起社会公益事业功能, 从而实现“两大体系”的建设目标, 构建新型林业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这对于深化林业改革, 合理调整林业产业和产品结构, 科学配置林业生产要素, 提高林业生产力、管理水平和林业综合效益,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上一篇:嗅觉语言下一篇:快速掘进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