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事业

2024-06-17

林业事业(共8篇)

林业事业 篇1

一、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主要内容

事业单位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岗位工资主要体现职工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实行一岗一薪,同岗同薪,岗变薪变。事业单位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每个单位的岗位设置由本系统人事部门规划,报省级主管部门审批,职工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岗位特征和资历,对不同岗位执行不同的起点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津贴补贴主要是指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特岗津贴,其标准和实施范围由国家统一制定和管理。林业系统中涉及野外作业的事业单位如林业调查规化设计院、塞罕坝机械林场等享有外业补贴。绩效工资主要体现职工的工作业绩和贡献,强调工资与其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工作表现及工作业绩相关联。绩效工资在构成上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是体现本省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和岗位职责等因素,具有稳定的保障作用; 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表现、业绩等因素,具有长期的激励作用。国家对绩效工资进行宏观调控,事业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 河北省绩效总量为27 500元) ,享有自主分配权力。

二、河北省林业系统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的现状

2006 年年底,林业系统内部已基本完成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的基本工资套改工作,薪级工资的调整机制也已明确。2007 年年底,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尚未出台,经河北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适当给事业单位人员增发预发工资性补贴,与机关规范津贴补贴政策相衔接。2009 年8 月,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已实施到位,实现了人员的分级、分类管理。2010 年12 月,按照 “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方针省政府下发了 《河北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意见( 暂行) 》 ( 以下简称 《意见》) ,至此河北林业系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入以绩效工资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新阶段。此后,岗位薪级工资参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办法执行,绩效工资总量近两年做过一些调整,现在执行的标准是2014 年10 月起执行的河北省绩效总量27 500元。

以林业系统某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发放办法为例,看一下此项改革的推行情况。该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办法可概括为: 首先,根据《河北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意见( 暂行)的通知》精神,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绩效工资,对应职工所聘职务、岗位、技术等级,按规定工资标准,纳入日常工资发放。其次,绩效工资总量减去已经随工资发放的基础绩效工资部分作为奖励绩效工资。奖励工资发放办法: (1) 固定部分: 拿出奖励绩效工资总额的50% ,按照每人对应的基础绩效工资占单位职工基础绩效总额的比例发放。 (2) 奖励部分:①用奖励绩效工资总额的30% ,年度考核合格以上档次的,按一般职工1. 5、副科( 具有副高资格) 1. 8、正科( 具有正高资格) 2. 1、副处2. 4、正处2. 7 为基数发放。②以出奖励绩效工资总额的10% ,按工作质量、任务饱满度,由院领导班子对每个职工按满分10 分打分,按每个职工所占比例发放。③剩余奖励绩效工资总额的10% 按出勤天数、任务饱满度,由单位考核领导小组对每个职工从0—2. 0 ( 按0、0. 5、1、1. 5、2 五级) 分级,按每个职工所占份额发放。

林业系统其他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发放办法,可归纳为: ( 1) 纳入日常工资发放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绩效工资,均参照《河北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意见( 暂行)的通知》的标准依据职工所在单位所聘的岗位、薪级执行。( 2) 绩效工资的奖励部分在绩效总量扣除已发放的基础绩效后,按各单位制定的办法进行发放。有的单位是根据所聘岗位由高到低划定出权重,再加上出勤率、任务完成情况、管理层评分等综合测评; 有的单位直接按着所聘岗位、薪级划分权重乘单位奖励绩效后进行发放。

三、目前岗位绩效工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 激励机制发挥的作用尚不明显

绩效工资改革的目的是通过经济杠杆作用,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工作效能。但从目前各单位执行情况看,绩效工资并没有带来明显的公共服务单位效率和业务水平的提升。一些单位虽然在改革过程中设立了种种体现业绩、日常考勤、科技创新等项改革的工作指标,但影响工资主要指标的仍然是职工受聘的岗位、薪级,其余各种评价指标的影响占很小比重。因此,使得改革的激励作用流于形式。事业单位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等现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2. 岗位绩效评价与考核制度不完善

自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聘任以来,尚未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仅以年度考核充任。在具体考核内容上没有根据不同的岗位特点设置不同的考核要素,工勤岗与专业技术岗位显然应该套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现行标准缺乏细化的可操作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目的是期望通过有效可行的绩效考核让绩效工资的实施更科学、更公正。从林业系统职工的工作特点来看,由于不同岗位的职工,其工作对象、方式、内容各不相同,岗位要求差别较大,因此,如何根据不同的岗位特点、价值定位、劳动贡献的不同,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绩效分类考核和评估体系,以体现绩效工资分配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是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3. 有些管理者对绩效考核缺乏科学认识

绩效考核指标是一种综合性的指标体系,这就要求单位管理者必须具有优良的综合业务素质,能全面考虑到本单位的实际业务特点、岗位特点及诸多考评因素,这是对管理者综合素质的考验。实际执行过程中,有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很大的比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成果又很难考核,这给管理者带来很大的工作难度。有的管理者甚至说不清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设计确定考核指标时,有些事业单位过度强调任务的完成数量,而忽视任务的完成质量; 或者只片面的考核岗位工作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考核指标维度的建立,导致考核指标不能与岗位任务全面结合。

4. 绩效考核若不合理容易引发单位内部矛盾

绩效工资考核要在重视绩效工资在事业单位的正效应的同时,又要防止出现绩效工资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如果存在对绩优者奖励无方,对绩劣者约束欠缺,或一味追求提升考核指标而弄虚作假的现象,都会产生管理层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矛盾,降低单位工作效能,增加改革的成本和阻力。

四、应对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1. 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培训指导力度

调研中发现,林业系统中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对于工资改革方面的专业培训十分欠缺。无论是绩效制度的出台,还是绩效考核与绩效结果的反馈都离不开管理者的参与,他们的综合素质与理念对绩效工资改革成功与否密不可分。因此,加大对管理者的培训,尽快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与水平势在必行。可以通过上级人力资源部门的集中培训、参与讨论式培训、网络授课式培训等多种形式让管理者尽快掌握绩效管理的政策与方法。

2. 调动多方力量科学制定绩效工资制度指标

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想取得理想的效果,离不开职工的参与。职工通过参与绩效工资工资改革的全过程,有利于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与凝聚力,增强他们对绩效工资制度的信任,从而推进绩效改革的实现。绩效工资改革可以依据事业单位本身的业务职能特点,引入系统内部其他单位参与考核指标的测评。如林业系统具有公共职能的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在评定考核指标时,可以增加其他相关单位满意度测评指标,规定适当的权重,以使本单位的考核更具有客观性、公正性。

3. 建立畅通的反馈机制

绩效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策没有得到正确、严格的贯彻执行,或是对政策理解肤浅背离了政策的正确方向。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到管理层,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纠正,以保证政策能够得到正确、严格的贯彻。政策执行的效果如何,能否达到预定的目标,与客观情况是否符合,有什么不足、缺陷,在反馈阶段都能得到比较集中的反映。可见,建立高效畅通的政策信息反馈渠道是绩效政策执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4. 建立高效的监控机制

政策监控贯穿政策执行过程始终,政府部门通过监督、控制、调整等功能的发挥,以此保证绩效改革目标的实现。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政策推行过程中,组织、人事、财政和纪检等部门可发挥联合监控功能。首先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政策执行之前、之中和之后始终发挥其政策监控功能。其次事业单位在绩效结果公示、申诉期完成后,将绩效评价结果上报主管部门审批,报人事财政部门备案。最后由组织、人事、财政、审计和纪检各部门成立绩效评价监督组,对事业单位绩效结果进行检查、审核、监督,对违纪违规现象要及时纠正,监督组成员要不定期换岗,以杜绝职能行使者利用职权营私舞弊。绩效评价监督组通过公开举报电话、设立意见箱等形式,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及时听取不同意见,修正绩效评价体系的不足,确保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公平和绩效工资的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董凯静.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的现实审视与思路创新[J].学术交流,2012(5).

[2] .陈燕珍,陈云鹏.浅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林业事业 篇2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文件)和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决定》(粤发[2005]3号文件)及今年我县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属下的基层林业站和木材检查站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依法治林、科技兴林、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生态资源。

通过基层林业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林业队伍整体素质,改变林业、森工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主向营林、管护、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和谐清新和绿色清新。

二、基本原则

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行政性和公益性职能的原则。

三、基本情况

1、林业概况: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90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8%,其中有林地面积202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75%,林木蓄积量489.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2.7%,全县核定生态公益林面积82万亩。至2005年,全县拥有县级自然保护区7个,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我县陆、水路交通便利,点多、面广、线长,林业管护难度大。

2、林业队伍现状:目前,属我局管辖的林业站有16个,木材检查站3个。林业站均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其中林业各站总编制233人,实有在职人员144人,离退休人员85人。木材检查站也是我局属下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现有编制20人,实有在职人员36人。林业站人员经费靠森工经营解决;木材检查站人员经费自筹解决。

四、组织领导

由县政府牵头成立××县基层林业机构改革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由县人事局、县劳动局、县社会和劳动保障局和县林业局联合组成。

五、重新核定林业站和木材检查站的工作职能,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

(一)机构设置

1、根据我县乡镇的行政区域设立××林业站、××林业 站、××林业站、××林业站、××林业站、××林业站、××林业站、××林业站等8个林业站。林业站的机构性质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正股级),行使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行政管理职能;设定人员总编制100名(人员具体设置如附件1),人员工资由县财政统发,办公经费由县财政全额拨付,退休人员交由县社保部门管理。林业站领导职数设置为:每个林业站设正、副站长各1名。

2、保留××木材检查站(国道)、县××木材检查站(省道)及××木材检查(县道)。人员总编制36人,其中××木材检查站配备编制16人,县××木材检查站及××木材检查站各定编10人(人员具体设置如附件2)。木材检查站的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上缴县财政,人员工资由县财政统发,办公经费由县财政全额拨付。木材检查站的机构性质为行政类事业单位(正股级),行使行政执法职能。领导职数设置为:每个检查站设正、副站长各1名。

(二)职能和作用

林业站的职能和作用 :

乡镇林业站具有政策宣传、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和作用。

1、行政职能:

1/宣传与贯彻执行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法律、法规和各项林业方针、政策;

2/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制定林业发展规划和计划、组 织和指导农村集体、个人开展林业生产经营活动;

3/协助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林木采伐工作,配合做好林木采伐的伐区调查设计,并参与监督伐区作业和伐区验收工作; 4/配合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做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5/依法保护、管理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依法保护湿地资源; 6/协助有关部门处理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争议,查处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

7/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代收和协助管理各项林业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8/配合乡镇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乡村护林网络,负责乡 村护林队伍的管理。

9/协助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辖区内的乡村林场、个 体林场;

10/积极承担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事项。

2、服务性职能:

1/配合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资源调查、造林检查验收、林业统计和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掌握辖区内森林资源消长和野生动植物物种变化情况;

2/推广林业科学技术,开展林业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林业社会化服务,为林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木材检查站的工作职责:

1、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等国家和省有关林业 的法规、政策,对违法、违章者进行教育。

2、根据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负责对木材、野生动植物、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和林产品的运输进行检查、监督、登记。属于违章运输木材的案件,在委托的权限内对违法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属于违章运输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案件,依法扣留非法运输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并报县级以上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对无《植物检疫证书》或违反规定调运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予以扣留并报县级以上森林植物检疫机构处理。

3、按时向主管部门报告检查站的检查工作。

(三)、管理体制

1、林业站的管理

林业站属县林业局的派出机构,由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垂直管理。(依据2000年3月13日国家林业局第三号令)。

2、木材检查站的管理

木材检查站属县林业局的派出机构,由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垂直管理。(根据广东省林业局《关于印发广东省木材检查站管理规定的通知》粤林[2001]41号)。

六、实行全员竞争上岗

在本次基层林业站和木材检查站的机构改革中,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择优选聘人才。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16名人员不需参加竞争上岗直接聘用。竞岗考试工作由县人事局和我局组织,具体方案另行制定。

七、切实做好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安置工作

(一)做好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的安置工作

解除劳动关系的正式职工(包括国家干部、聘用干部、固定职工和合同制工人)分类按以下方法处理:

1、辞职。对自愿辞职自谋职业的人员,参照企业人员解除劳动关系的补偿政策,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偿,按规定接续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并纳入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的范围,享受再就业的优惠政策。

2、解除劳动关系。对没能竞争上岗的人员,解除劳动关系,参照企业人员解除劳动关系的补偿政策,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偿,按规定接续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并纳入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的范围,享受再就业的优惠政策。据初步统计,本次改革要与45人解除劳动关系。

(二)做好离退休人员的安置工作

我系统现有退休人员87人,离休1人。其中77人由社会和劳动保障局发放社会养老金,退休生活费不足部分由林业局发放;10人由林业站直接发放退休生活费(原因是此10人在在职期间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退休后不能领取社会养老金)。对以上离退休人员的安置,将采用如下两种办法:

(1)对77名已退休并享受社保待遇人员,不再支付经济补偿金。退休待遇差额部分,经县人事、劳动部门核定后,由县财政按10年的额度一次性将退休生活待遇差额划入我县社保基金帐户,再由县社保部门按月发放退休生活费;

(2)对已办理退休,但没有享受社保待遇的10名人员,不支付经济补偿金,经县人事、劳动部门核定后,由县财政按10年的额度一次性将其退休生活待遇及丧葬费划入我县社保基金帐户,再由县社保部门按月发放退休生活费;

七、资金来源

整个改革补偿资金由县财政解决(依据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决定》第十八条:撤销森工站,保留乡镇林业工作站,对解除劳动关系的森工人员依法妥善安置,所需经费按财政管理体制分级负责的原则妥善解决)。

林业事业 篇3

在面向全社会的生态服务当中, 全体社会成员通过联合消费的方式共同受益, 因此在生态服务当中, 消费不具有竞争性、受益不具有排他性、效用不具有分割性, 而作为生态服务的代表森林生态服务则显然与传统的商品和服务不同, 人们既不愿意花钱购买, 企业也没有办法进行生产, 因此导致市场在提供生态服务方面存在严重弊端, 必须通过政府提供拨款以及资金补偿等方式进行解决。在此背景之下, 本文将主要围绕林业事业生态会计核算框架构建进行简要论述, 帮助林业事业单位以及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林业事业单位的生态资产会计核算

1.1 确认生态资产

林业事业单位在构建生态会计核算框架的过程当中, 以确认生态资产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也是直接划分林业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关键, 作为公共物品的森林生态效益, 包括所有生态服务当中具备的特性, 如受益不具有排他性、消费不具有竞争性等, 这也就是说在市场上森林经济效益无法像其他普通商品一样自由进行买卖交易。现阶段, 国家在各级省市当中均已经成立了林业勘察设计院, 通过在下级成立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则可以负责完成评价各级林业事业单位的森林生态效益, 同时为此出具相关证明, 方便有关部门以此为依据进行补贴。各级林业事业单位在定期接受评价之后需要及时将其生态价值记录在会计信息系统当中, 并且进行账务处理。除此之外, 确认生态资产还需要严格遵循事业单位与林业二者的会计目标及基本工作原则, 并建立基于基础会计准则的具有森林生态价值的会计制度。

1.2 计量生态资产

森林生态资产是可以被计量的, 并且是可以使用货币的形式进行计量的。鉴于货币计量单位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不仅可以将生态会计信息归属于财务和经营状况当中, 同时也能够帮助使用会计信息的人员更好地了解林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但在某些情况下货币并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实际会计信息, 因此可以在必要时借助技术计量或实物计量等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生态资产具有多元化的计量单位。

历史成本由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一直在传统会计模式当中作为基本的计量属性, 但事实证明在相关性上历史成本具有明显的不足, 到后期又衍生出成本重置、可变现净值等其他更加复杂多变的计量属性用以解决这一问题。当前在财务会计当中使用的是基于历史成本之上的多样化的计量属性, 因此在构建林业事业单位生态会计框架当中可以依旧延续这一思路, 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 尝试使用更多其他的计量属性。

假如将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 那么在实际计量生态资产的过程当中需要将计价标准设定为交易价格或实际成本, 此种做法比较适用于森林生态经济效益及支出已经发生的情况下, 若将计量属性设定为非历史成本则将得到更多不同的计量方法, 譬如说人力资本法、市场价值法, 等等。

2 处理林业事业单位生态资产与基金

2.1 设置相应账户

生态资产与其他普通物质资产的身份等级相同, 单位或企业也拥有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 但为尽量保证林业事业单位生态会计框架的稳定性, 首先需要分别针对森林生态资产和森林生态基金建立不同的账户。比如:在森林生态资产账户当中, 需要按照类别将与森林生态效益息息相关的各类资料等进行合理设置并进行详细划分, 如涵养水源、环境净化、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与土壤保育等。而森林生态基金账户则同样需要按照具体的类别进行明确划分, 可以将生态基金账户分成已收和未收两部分。例如表1为某地区林场森林生态价值表, 根据表1可以得知该事业单位分别设置了生态资产账户和生态基金账户, 并罗列出诸多明细科目。

单位:万元

2.2 评估价值变化

在森林生态资产在评估过程当中不断增值的情况下, 此时林业事业单位的生态基金也将随之增加, 此时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需要根据其增值部分, 将生态资产科目列为借记, 将生态基金当中的未收科目作为贷记。而当森林生态资产在评估过程当中不断出现减值的情况时, 林业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需要根据其减值部分, 将生态基金当中的未收基金科目作为借记, 将生态资产直接作为贷记, 并一直到生态基金当中的未收基金科目数值为零为止。而当会计结算期结束或者是拥有森林生态基金的人的收益方式出现任何变动、收入发生任何增减变化时, 代表着投入森林生态基金的各资本增减变化。基于生态基金价值会随着生产活动发生相应的转换, 其增减变化不具有完全独立性, 需要与处理收入、成本等费用紧密联系, 因此在处理林业事业单位生态资产与生态基金时需要根据实际收到的价值, 将生态基金当中的未收基金作为借记, 将已收基金作为贷记。此时生态效益将转化为收入, 银行存款成为借记, 财政补贴得到的收入作为贷记;而在平时, 公益林产生的营林成本中营林成本自身为借记, 包括原材料、银行存款和需要支付的工资等作为贷记。在会计结算期当中, 将根据一定比例从物质资本和生态基金当中完成森林生态效益成本的分摊。而营林成本剩余的部分会直接归属于林木资产, 成为具体的物质资产, 此时林木资产为借记, 营林成本为贷记。

3 利用会计报告披露林业单位生态资产

会计核算当中包含森林生态资产以后, 林业事业单位的核心权益将从原先单一的物质资本变为生态资本与物质资本并存, 其中需要为森林生态效益资产的负债情况编制一份专门的、详细的表格, 表格需要囊括全部资产、支出和负债等情况。另外, 也需要为森林生态效益的收支制作一份明细表, 表格需要包含林业事业单位全部的收入情况、支出情况、结余构成, 等等。具体来说, 与过去的资产负债表相比, 纳入森林生态资产后的负债表单独设立了生态资产这一项目并列在货币资金之前, 以此表明生态资产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生态基金也被列入在净资产当中, 并按照已收和未收进行明确细分, 用以准确表明生态基金的实际情况。而与过去的收支明细表相比, 新加入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用以准确表明其对于财政收入做出的贡献。另外, 收入方面也与原来相比分得更细, 划分出事业收入项目、财政补助收入项目及其他收入项目, 从而更加全面地展现生态资产的实际收益情况。表2展示的就是某林业事业单位所编制的林场资产负债表。

单位:万元

4结语

林业事业 篇4

指导思想: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和市、县有关改革要求,以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办事效率,保护森林资源,优化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增强林产业的活力,促进林业产业经济发展和效益提高,增加林农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立适应当前发展需要的,高效的林业行政事业管理,服务机构,促进林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事业机构现状

**县林业局下属有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动植物管理中心、林业调查设计队、木材检查站等事业单位。按照XX年8月29日宁政办发[XX]65号文件给林业局事业单位定编35人,现实有33人。

二、实施范围

**县林业局事业单位在册人员均纳入此次岗位设置。

三、岗位类别设置

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

**县林业局是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按照《**县事业岗位管理实施方案》要求,**县林业局事业单位共设置岗位35个,其中专业技术岗位28个,工勤技能岗位7个。

(一)岗位名称及岗位人数

1、专业技术岗位28个,其中:高级岗位3个,中级岗位11个,初级岗位14个;

2、工勤岗7个,其中:二级1个、三级1个、四级5个;

(二)岗位等级设置

各岗位等级设置参照《**县事业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中等级设置。

(三)岗位职责设置说明书详见附件6

(四)岗位聘任

强化林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 篇5

一、林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容易存在的问题

(一) 财务管理不完善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财务管理制度未及时修订, 缺少财务审批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及资产管理制度等。

2.报账附件不规范, 手续不完备。

物资材料采购及购买办公用品等没有附采购物资的内容及明细单;较大量的物资采购也没有出入库单;报账的原始发票过期;支付会议费缺少相关附件, 没有附会议通知书或签到名单;报账附件不全, 报账原始发票缺少证明人或验收人签字等。

3.

违反现金管理条例。

4.政府采购制度未全面落实。

一些物资采购 (包括彩电、防火服、空调、办公桌椅等) 未按要求办理政府采购。

(二) 账务处理及会计核算不规范

1.未严格按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建立会计账簿及设置会计科目。

2.账表不符。做账、对账不够及时, 年底大量进行调账或直接调会计报表而不同步调账, 导致年终结转不正确或账表不符。

3.会计核算不规范。在往来款中核算收支或将收入直接转入结余科目中, 使单位收支核算不完整。

4.会计科目核算不够细化, 原始发票没有很好地根据经济内容的性质进行分类。

(三) 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

1.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

近两年项目资金逐渐增多, 所占资金的比重逐渐增大, 但部分单位还未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 不利于对项目资金的管理。

2.项目资金核算不规范。

没有对项目资金单独核算或未按明细进行会计核算;基本建设项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事业会计制度的科目, 没有正确使用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3.违反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和项目管理有关规定。

(1) 未经批准, 调整变更项目计划及概算投资。 (2) 项目管理不够规范, 没有建立项目内控制度, 项目档案资料不全, 财务报账缺少相关附件。 (3) 项目招投标不规范。 (4) 项目工程现场管理不健全。

4.项目资金使用不规范。

项目资金未严格依据其性质、用途使用并核算, 项目资金使用存在以拨代支现象。

5.

项目竣工手续办理不及时。

6.部分项目未按计划实施, 基建项目完成率低。

项目配套资金不足, 项目建设进度缓慢。

二、造成问题的原因

(一) 对相关制度和政策的把握不够

目前会计人员工作量相对较大, 核算的资金量较大, 会计工作集事业户、基建户于一身, 还要兼顾其他工作, 因而忙于报账、记账, 对相关制度、政策的变化关注不够, 对制度要求没能很好把握。

(二) 单位内部对制度执行的检查不够

制度有了只是完成了管理上的起步工作, 下一步的执行落实更重要, 它是保证工作完成的方法和手段。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制度并不能真正有效发挥作用, 往往形式化。看制度的执行情况, 就要看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是否把制度当作尺度用来衡量和约束。如果制度定完了只是放在一边, 成为空中楼阁, 就失去了制度的监管作用。

(三) 会计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局限性

会计人员未能突破传统会计工作的局限性, 只会单纯的事后记账, 不熟悉了解相关业务知识。以工程建设为例, 如果会计人员不懂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建设一系列的程序、工程量计算规则、专业定额、招投标知识、合同管理知识等, 就很难履行好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职能, 对工程预、结算的审核, 工程的材料用量及各种费用支出是否合理都无法判断。

(四) 会计人员培训不够

不论是系统内部还是社会上, 对基建会计的专门培训很少, 即使是会计继续教育也是对企业会计的培训, 会计考试也没有基建会计的内容。

(五) 审计检查力度不足

由于专职审计人员少, 仅离任审计就要占用很多时间, 同时一些专项审计由于时间、工作量等限制, 无法深入。缺少必要的审计检查, 对本身不正确的东西没有明确和制约, 有些事情就会出现偏差。

三、加强林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针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会计基础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 加强财务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建议各事业单位完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 并贯彻落实制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事业单位要重视报账原始发票的合法性, 完善有关原始附件, 完善报账审批手续, 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材料物资保管, 完善出入库手续。

3.事业单位各项收入应实行规范化管理, 按要求纳入单位法定账上统一核算, 杜绝“账外账”情况。

4.物资采购应按要求办理政府采购。

5.事业单位要加强现金管理, 尽量避免大额现金支出情况;个人借支应及时报账, 年底应核销个人借支。做到每年清理一次往来款, 以避免长期挂账造成呆账、死账。

6.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加强内部控制。形成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和财产保护控制。单位在设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 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 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制约, 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单位对重大业务和事项, 应当实行集体决算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任何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意见。

(二) 规范账务处理及会计核算

1.

各事业单位应严格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

2.建议加强会计核算, 做到及时做账、及时对账, 掌握会计核算进度。

年终预算结余资金应根据江西省财政厅关于《江西省省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预算结余资金处理的有关规定》, 通过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核算, 以便完整地反映本年财政补助收入情况。

3.严格按资金的性质用途使用资金, 并按明细分类核算。

原始发票要根据经济内容的性质进行分类, 并归入不同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4.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报销程序。

如所有基建活动开支应符合基建计划文件所列项目, 应将合同 (包括施工、勘探、设计、安装、设备合同等) 、协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或批准文件提供给财务人员, 使财务人员了解款项支付到什么地方, 具体时间和金额。付款时, 根据金额的大小, 有经手人、部门负责人或单位负责人的签字, 对每一笔建设资金的去向负责。严格审查其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 支出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 及时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 了解各项费用的开支情况。不断健全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从而在源头上规范会计工作行为。

5.单位应及时对固定资产进行入账登记, 定期进行盘点。

如果出现盘点结果和会计记录不一致, 说明 资产管理上可能存在问题, 应当分析原因、查明责任, 完善管理制度, 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三) 规范项目资金管理

1.认真执行财政部印发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 使基建财务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财务人员应认真加以学习, 以此把握和约束自己的工作。要加强制度建设, 杜绝基建财务管理核算上的违规现象, 使基建财务工作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制度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为进行基建会计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规依据, 也使建设资金的有效使用得到了保障。随着基建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要不断修改和完善制度, 使之更好地适应单位的实际情况, 保证基建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想真正逐步改善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 就必须让制度发挥作用。

2.应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完善所有报账手续及附件。

严格按项目资金用途合理使用资金, 并按项目明细进行会计核算。杜绝挪用项目资金, 杜绝项目资金以拨代支, 应实行报账制。

3.

基建工程项目建设应严格按照作业设计批复内容实施, 调整变更项目计划与概算投资应及时办理变更审批手续。应按相关规定要求, 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制。

4.建立健全工程现场管理的相关制度。

加强工程的现场管理, 明确有关人员的管理责任及权限。

5.加强项目建设的管理。

基本建设项目应按项目建设期要求加快建设进度, 已完工的工程应及时办理竣工结算, 结转交付使用资产, 及时登入单位固定资产账。

(四) 强化培训和审计工作

1.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

会计人员的培训不仅仅局限在每年的继续教育上, 系统内部也应该经常组织会计人员学习。这种业务上的学习, 与自身工作联系, 更能引起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的重视, 作用不容忽视。在形式上, 可聘请有关专家教授来讲课, 解答财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学习, 使会计人员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学习会计职业道德, 增强会计人员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使会计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和提高。会计人员自身也应该通过改变观念, 增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勤学苦练, 刻苦钻研, 不断进取, 提高业务能力。

同时在会计人员培训中, 针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组织大家进行讨论, 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做得好的单位, 可以在培训中予以介绍交流, 使好的工作方法得到推广和运用。通过这种方式, 不断总结会计工作中的经验, 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水平。

2.加大内部审计力度。

内部审计在会计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系统内部, 有条件的单位也应该设立内审人员, 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和运转过程。内审人员应该选择有实践经验、懂得财务操作过程的人员。通过审计检查, 评价会计工作情况以及提出意见建议, 及时发现问题, 加以纠正, 防患于未然, 使财务工作的真实性、准确性得以提高。同时要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为财务工作起到监督和把关的作用。

实践证明, 经过审计检查的单位, 领导和会计人员一般都会很重视。对查出的问题认真的做整改和落实, 把原来不清楚的问题搞清楚, 不能做的事情以后坚决杜绝,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制约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使会计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研究 篇6

一、绩效评价概述

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 (单位) 根据预算单位设定的绩效目标, 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绩效评价, 优化中央林业事业单位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提高林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公共服务的质量, 改变大多林业单位存在的“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问题。努力做到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 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的分类

事业单位 (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 , 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 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目前, 国家林业局所属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共有88个, 其具有类型多、涵盖面广、职能复杂等特点。

(一) 按单位预算管理级次分类

二级预算管理单位64个, 三级预算管理单位24个。其中三级预算管理单位分别为中国林业科学院直属17个研究所 (中心) , 国家林业局南方航空护林总站直属6个航空护林站以及国际竹藤中心直属安徽太平试验中心。

(二) 按单位职能分类

林业教育事业单位4个, 其中高校1个, 管理干部学院1个, 培训中心1个, 幼儿园1个;林业科研单位24个, 其中二级单位6个, 三级单位18个;林业规划、勘察设计事业单位8个;林业文化、宣传事业单位3个;林业事业管理单位44个, 其中林业资源监督管理办公室及办事处16个, 航空护林10个, 种苗、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管理单位15个, 自然保护区管理3个;中介服务事业单位1个;学会、协会3个;机关后勤服务事业单位1个。

(三) 按事业单位改革分类

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从事公益服务、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改革正在实施之中, 这是对事业单位权威的分类, 改革实施后中央林业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也将会随着单位的职能变动等情况进行调整。

三、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范围

(一) 评价的单位范围

为全面了解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的绩效情况, 有利于中央林业预算主管部门掌握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的整体绩效情况, 更好地安排好预算;有利于各单位了解本单位绩效工作开展情况, 以及所有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绩效水平。为此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应对上述所有单位进行绩效评价, 通过评价能更好地掌握各单位在绩效管理方面的情况。

(二) 评价的支出范围

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 而只研究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 不能全面了解单位的绩效水平。为达到对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绩效情况全面掌握, 必须对单位的项目支出、基本支出也就是整体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三) 评价的对象范围

绩效评价的对象是指评价的资金范围, 总的说来是指纳入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也就是单位的所有资金都纳入评价的范围, 既包括中央财政拨款, 也包括单位的事业收入、创收收入等资金的支出绩效。

四、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分析

绩效评价指标是由绩效评价人员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以及绩效评价目标等因素进行设置, 衡量单位实施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由于针对的绩效评价单位多种多样, 情况不一, 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时, 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定性和定量指标

有些评价对象无法用准确的数量表示, 如中央林业事业单位中大多为公益性单位, 其社会效益有的就无法用定量进行测定, 因此定性指标能更好地给予评价。如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定性的指标太多, 占所有指标比例太大, 将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因此, 对中央林业事业单位评价的指标体系应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 既要设置部分定性指标, 也要设置部分能准确给出分析结果的定量指标。

(二) 共性和个性指标

共共性性指指标标是是适适用用于于所所有有评评价价对对象象的的指指标标。。主主要要包包括括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社会效益等。此类指标主要为财务类指标, 每个单位都具有, 都可以适用, 在进行指标设置时可根据评价对象的情况选择使用。但是, 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数量多, 类型复杂, 各自有其自身的特点, 不能按统一指标进行评价。根据绩效评价分级分类原则, 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分类设置个性指标。个性指标是针对单位特点设定的, 适用于不同类型单位的绩效评价指标。

(三) 系统性和层次性指标

评价指标必须针对林业事业单位的各种情况设立相应的指标, 系统科学地反映林业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本质特点。层次性是指标应分出评价的层次, 根据指标的涵义设立一、二、三级指标, 并对每一层次的指标关注重点指标, 进行重点分析。例如可在组织管理指标一级指标下, 设置绩效目标指标二级指标及绩效目标的合理性三级指标。

(四) 引导性和可比性指标

通过对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价, 一方面了解这些单位的绩效管理、绩效水平情况, 另一方面, 就是通过绩效评价的实施, 宣传绩效管理, 促使单位重视绩效管理工作, 那么通过评价指标的设置进行引导, 无疑是最直接的手段。在设置评价指标时, 还要重视一个问题就是, 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虽然单位类型多样, 情况不同, 但要通过绩效评价, 对其进行绩效排序, 因此绩效评价指标可比性非常重要, 既要考虑到单位的差异, 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 又要保证评价的结果真实、可比。

五、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是由绩效评价人员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以及项目的绩效评价目标等因素进行设置, 衡量项目实施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通过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分析, 以及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的情况, 分类设置共性和个性评价指标。根据财政部关于绩效评价管理的文件规定, 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为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等、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绩效评价的其他内容。依据这些内容, 设置中央林业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 共性指标

1.组织管理指标。包含绩效目标的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绩效管理的组织实施情况, 包含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 以及为提高单位的绩效水平所采取的措施等。

2. 财务、预算管理指标。财务管理指标主要包括支出的合规性、会计信息真实性、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资金的投入情况;预算管理指标主要包括支出与预算的相符性、预算完成率等。

3.社会效益及影响指标。单位对社会综合效益的贡献情况以及对人、自然、资源是否带来可持续影响。

4. 满意度指标。主管部门、单位职工及服务对象等对单位取得的各方面成绩、成果等满意程度。

(二) 个性指标

1.林业教育事业单位。教学方面评价主要包含培养、培训合格的学生、学员数, 课程、专业、教材等建设情况, 毕业生质量, 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等指标。高等学校还应考虑科研工作及社会服务等开展情况。

2. 林业科研单位。由于林业科研有其自身的特点, 特别是林业栽培、育种等学科的科研事业单位, 其成果要求时间跨度长, 在进行这一类科研单位绩效评价, 应给予充分考虑。科研单位绩效重点考察单位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成果等。林业科研事业单位评价指标主要承担各等级科研项目数量, 人均科研经费投入情况, 单位在科研方面获得的科研奖励, 包括国家级、省级及中国林学会梁希奖获奖情况, 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 出版专著数、授权专利数量, 人才培养数量及质量, 科技事业创收收入等。

3.林业事业管理单位。此类单位大多履行单项或多项行政管理职能, 属于公益性, 基本上无创收及其他收入。对于这类单位重点评价其职能的履行情况以及履职的质量。如根据林业资源监督的森林资源及林权、林地管理的政策、法规执行监督等职能, 可设置监督检查林地面积、检查次数、查处案件数等;根据航空护林的森林航空消防、森林防火协调、卫星林火监测、防火物资储备的职能, 可设置森林航空消防林地总面积、扑救森林火灾次数、森林防火组织情况等;根据草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拟订情况、全国性、区域性湿地保护规划拟订及实施情况、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动态监测的职能, 可设置法律法规及规划拟订数量、湿地资源调查面积等指标。

4. 林业规划、勘察设计事业单位。此类单位除林业资源监测、林业规划勘察设计等公益性任务, 在评价此类单位时, 应评价其对资源监测、调查规划等公益性任务完成数量、质量等方面的情况, 如可设置监测面积、完成设计件数等指标。由于此类大多具体一定的创收能力, 应设置创收评价指标, 如本年创收收入数、创收收入占单位总收入的比例, 人均创收收入等指标。

六、评价方法的选择

财政部在绩效评价管理文件中, 介绍了绩效评价方法可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目前学者们研究较多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同行评议法、层次分析法 (AHP) 、模糊综合评价法、德尔菲法 (Delphi) 等。对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进行评价时, 可根据评价单位的职能、指标设置方面的情况, 采用上述方法的一种或几种进行评价。如对科研单位可选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 对中央林业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及评价标准为基准, 选定同行知名专家, 对指标进行科学的测度, 咨询专家对各个指标的意见, 并要求其给出权重值, 经过多次咨询后得出各个指标的初始分值。对各个指标的分值进行综合以后, 再利用层次分析法, 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 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进一步分解, 即按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排列起来, 通过两两比较矩阵计算权重的方法, 确定各因素的权重, 从而进行评价。

七、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绩效评价针对具体支出及其产出绩效进行, 评价结果能清晰反映支出和产出绩效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财政部门要求“评价结果有应用”。评价结果的应用是多方面, 主要通过绩效结果的应用, 努力提高中央林业事业单位绩效水平, 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一) 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

预算公开是财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绩效评价是预算管理内容之一, 其评价结果公开符合规定要求。评价结果公开可先在系统内部进行, 进而再拓展到向社会公开。国家林业局应在积极开展中央林业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基础上, 推进绩效信息在本部门内部公开, 逐步扩大向社会公开绩效信息的范围, 接受社会监督。通过绩效评价结果公开, 营造公众关注绩效评价工作, 有利于形成绩效评价良好氛围。

(二) 正确发挥绩效评价结果的作用

财政部绩效评价文件明确规定, 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 强调在预算分配方面引入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央林业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结果应上报财政部有关部门, 作为财政部以后年度安排预算一个重要依据。

(三) 建立林业行业公开公平的环境

国家林业局计财及业务主管部门通过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结果, 了解各事业单位业务开展情况以及资金使用的效益和效率;以绩效评价结果优劣情况作为参考, 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单位继续给予项目及资金支持, 对结果较差的单位可采取措施, 促进其加强管理, 不断提高绩效水平。通过建立整个林业行业公开、公平及竞争的环境, 促进林业事业更好地发展。

(四) 加强绩效管理工作

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通过绩效评价的结果, 了解中央林业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绩效管理水平, 可以认清本单位绩效工作所处的水平.。根据绩效评价情况有针对性加强绩效管理工作, 改进不足之处, 努力提高单位的绩效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小玉, 陆莹.高校绩效评价指标系统构建述评[J].财会通讯, 2014, (35) .

[2]李萍.基于AHP方法的国有林区改革绩效评价研究[J].林业经济, 2013, (8) .

[3]李小红.应用研究型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 2014, (29) .

林业事业 篇7

林业企业的会计制度是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模式设计的, 其中国有林场苗圃虽然定性为生产性事业单位, 但也是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林业企业成立初期, 受苏联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 为了核算提取留用的育林基金, 以及国家拨付的营林事业费和财政专项拨款, 采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 当年核算, 当年核销, 结余留用, 建立了营林会计的核算方法。为了改革预算制的营林会计核算方法, 核算完整的活立木生产成本, 建立统一的林业企业会计核算方法, 林业企业进行了林价制度的改革, 林木资产会计核算方法的实施, 林业企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讨。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天然林保护资金会计核算方法。天然林保护资金会计核算方法是按照事业单位会计体制设计的, 经过多年来会计核算的实践, 逐步完善, 对于加强天保资金核算,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天然林保护会计核算办法的实施, 在林业企业出现了多种会计核算办法并存的局面, 很多专家学者提出要改革天然林保护会计核算的预算会计核算体制, 从而建立统一的林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体制。

这个时期, 改革预算会计核算方法, 建立统一的林业企业会计核算体制, 几乎成为林业会计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的一致呼声。

随着林业发展经营战略的转移, 林业企业从以采伐利用森林资源, 发挥经济效益为主, 转移到经营管护森林资源、发挥生态效益为主, 林业财政资金逐步成为林业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特别是随着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 林业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开始出现了不同声音, 支持和赞同林业企业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人开始多了起来。从主张林业重点工程资金和专项资金会计核算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发展到国有林场苗圃应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进而扩展到整个林业企业, 包括森工企业。

吴振新在《绿色财会》2013年第9期发表《关于林业重点工程资金和专项资金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的探讨》的论文, 为了加强林业重点工程资金和专项资金的管理, 满足编制各级财政部门林业财政资金决算的需要, 提出“森工、国有场圃等林业单位将林业重点工程资金和专项资金采用国家新的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分项核算, 可以做到会计科目统一、会计制度统一、会计核算统一, 可以很好地解决基建数据长期‘游离’单位会计大账问题, 可以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促进林业事业健康发展”。

石道金等同志在《绿色财会》2013年第10期发表《关于制定新〈国有林场苗圃会计制度〉的思 考》的论文, 认为1994年颁布的《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与目前国有林场苗圃的改革发展不相适应, 制定新的《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是新形势下国有林场苗圃发展的客观需要。制定的原则要求应不是基于原 《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 也不是基于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它应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为设计主体, 制定新的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核算办法。在制定过程中, 以《会计法》为指导, 结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 《小企业会计准则》, 特别参考与国有林场苗圃直接相关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制定出符合国有林场苗圃生产性事业单位定位, 与其生产经营特征、自身经济运行基本特点和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我国国有林场苗圃会计核算办法。国有林场苗圃基于事业单位性质, 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标, 分不同性质的国有林场业务, 按商品林和公益林分别设置相关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方法, 形成一个有机的符合现代林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国有林场苗圃会计制度, 才能改变原来四套会计制度并存, 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的现状。

石道金在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国有林场苗圃会计核算办法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中进一步完善了他们的改革构思, 提出“我国国有林场苗圃会计制度改革目标: 从国有林场苗圃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国有林场和苗圃的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发, 以《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 《企业会计准则》为指导, 制定完整统一的国有林场苗圃会计核算方法的基本模式和规范。基于我国国有林场苗圃生产性事业单位定位, 提出了基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基础上, 同时结合企业会计准则来构建适应我国国有林场苗圃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需要的会计制度设计的路径和模式。”

石建明在《绿色财会》2013年第10期发表《国有林场体制改革下的林场会计核算探讨》的文章, 提出随着国有林场体制改革的启动和推进, 国有林场会计核算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 《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和会计核算的内容不适应国有林场改革的需要, 更不适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提出国有林场会计核算的设计与构想, 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场适用企业会计制度。

始终坚持按企业会计体制建设林业企业会计制度的柏连玉同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动摇, 在《绿色财会》2014年第1期发表《重构林业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思考》的文章, 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到整个林业企业, 包括森工企业。提出林业会计制度的建设必须根据现代林业建设与发展, 全面反映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 深入开展林业会计理论的创新研究。既然林业部门既要进行森林资源的经营与利用, 发挥经济效益, 还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那么在林业会计制度的设计中就既需遵循企业会计准则, 又需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跨越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大理论体系, 构建“多位一体林业会计理论体系”, 用崭新的林业会计理论指导新时期的林业会计制度建设。

企业和事业单位是构成我国社会庞大体系的基本单位和组织, 但由于各自性质、运营活动宗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导致规范各自领域会计活动的理论框架和行为规范存在若干不同, 必然执行不同的会计准则。但由于林业企业既创造经济效益, 又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经营目标, 既有生产经营活动资金, 又有林业财政专项资金, 这些特点决定了林业企业可以构建多位一体的林业会计理论体系, 同时采用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林业企业的商品林生产经营采用企业会计准则制定会计核算方法, 林业企业的公益林生产经营活动使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核算, 形成一个有机的多位一体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陈秀妹在《绿色财会》2014年第1期发表《国有林场财务制度及会计核算有关问题的探讨》的文章, 提出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强化与推进以及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的开展, 大量财政资金注入国有林场, 对国有林场财务核算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行会计制度不能满足现行体制下的林场实际需要, 建议重新制定与国有林场改革相适应的场圃会计制度与会计核算办法, 研究如何与事业会计接轨, 消除存在两套报表甚至两套账的可能性。

支持和赞同林业企业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呼声日益增加, 研究和探讨林业企业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问题成为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林业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必要性

林业企业是从事森林资源生产经营的生产企业, 贯彻执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存在许多具体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首先林业企业必须进行所有者权益核算, 确保资本保值增值; 同时森林资源的经营管护支出是生产行为, 有别于一般事业费支出; 林业企业始终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具有丰富的企业会计核算的实践经验, 同时企业会计准则为林业企业会计核算奠定了基础, 林业企业不能偏离企业会计核算的轨道。

( 一) 林业企业必须进行所有者权益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会计准则, 分别规范生产经营和事业经费支出的会计核算。企业会计准则是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和损益”五个类别设置的, 属于生产经营领域, 采取核算成本费用, 计算盈亏的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方法;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按照“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和净资产”五个类别规范, 属于事业费支出, 采用当年核算, 当年核销, 结余留用的预算会计核算方法。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企业会计准则强调成本费用核算, 突出损益核算和所有者权益核算,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重在经费核算, 强调收入和支出核算, 一般不核算损益。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虽然按照配合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落实财政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同时满 足 ( 兼顾)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目标的修订原则, 对原制度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梳理, 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扩充, 包括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采用权责发生制、首次引入了折旧和摊销要求、在非流动资产项目构成中新增加了“在建工 程”等。特别是制定和完善了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包括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房地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虽然有别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但其制定依据还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只是增加了成本费用核算, 采用权责发生制, 没有改变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本模式。例如医院会计制度将“支出类”改变为“费用类”, 明细分为医疗业务成本、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 突出规范了成本费用核算。但不管怎样改革和扩充, 关键是没有引入所有者权益和损益核算, 还是基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根基上, 否则会计制度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林业企业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国有企业, 国有林场苗圃虽然以荒山荒地造林为主, 但是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营, 国家注入了大量资本金。依靠财政资金营造的人工林, 以及经营管护的天然林资源, 是国家的重要资产, 必须逐步纳入账内核算, 林业企业必须承担资本保值增值的重大责任。如果林业企业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这些资本金应如何列示, 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

( 二) 林业企业是生产经营单位

我国林业发展战略提出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明确了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林业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生态建设优先的基本方针。我国林业企业已从采伐利用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为主, 发展到追求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为主。虽然目前大部分林业企业已经停止了商品性采伐, 但是林业企业依然是经营管护森林资源的生产单位, 生产经营性质没有变, 从根本上区别于一般事业单位, 属于生产经营企业。林业财政专项资金虽然属于财政拨款, 但用于森林资源的经营管护, 是生产经营资金, 区别于一般事业单位的经费资金。

同时, 森林资源的经营管护属于生产经营, 天然幼壮林抚育, 不论是透光抚育, 还是间伐抚育, 林业企业都建立了完善的生产工艺规程, 以及相应的验收标准, 必须严格遵守。森林资源病虫害防治, 无论是虫害、病害, 还是鼠害, 都有完整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标准, 以及相应的操作规程。

而且林业企业的商品林还要进行商品化经营, 公益林发挥的生态效益逐步纳入商品化生产轨道, 目前也要进行成林抚育及更新, 也会有木材产出, 林业企业不会退出商品生产的领域。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林业企业综合立体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已从单一的木材采运生产发展到多业并举。林业企业出现了经济林产业、油茶产业、松香产业、果品产业、林木种子与苗木产业、竹产业、花卉产业和中草药 产业, 以及木材加工、人造板和家具等以木材为主的木材工业, 包括粮食、畜牧、蔬菜和饲料生产的林区农业, 包括煤炭、石材、黄金、石墨、铁矿石等以开发地下矿产为主的产业, 还有利用林区自然景观、休闲度假、抗联遗址、滑雪、避暑的旅游产业等等, 林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性质不仅没有改变, 而且日益发展起来,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是林业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企业会计准则为林业企业会计核算奠定了 基础

林业企业是以森林资源为经营对象, 林木资产必然是林业会计的核心内容。企业会计准则对林业企业的林木资产的会计核算做出了一系列原则的规定和具体规范, 为林业会计设置会计科目、进行账务处理提供了依据, 指出了方向, 为林业企业会计核算奠定了基础。

( 一) 规范了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对象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总则中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 简略提出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分类归属问题, 为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 二) 对林木资产确认和计量的原则规定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中规定生物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具体规定了外购生物资产的成本核算范围, 自行营造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郁闭前的成本核算内容, 以及自行营造的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的成本核算范围; 提出因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而补植林木类生物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 应当计入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成本; 规定生物资产在郁闭或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发生的管护费用等后续支出,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划分了成本费用的支出界限。《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这些规定对如何组织林木资产的会计核算、划分成本费用界限提供了依据。

( 三) 对林木资产公允价值核算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 - 生物资产》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应当对生物资产用公允价值计量。应当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 二是能够从交易市场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估计。《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这些规定明确了林木资产进行公允价值核算的条件。

( 四) 对 “郁闭”的进一步规范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原则规定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郁闭前的成本核算内容,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应用指南进一步规范了郁闭、郁闭度的概念, 对郁闭度指标做出了具体规定。要求企业“应当结合历史经验数据和自身实际情况, 确定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郁闭度及是否达到郁闭。各类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郁闭度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 进一步规范了哪些支出应该资本化, 哪些应列入费用支出, 明确了划分界限, 这就使林业企业组织消耗性林木资产的成本费用核算具有可操作性。

( 五) 对 “资产减值迹象”的详细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原则规定: 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 使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计提生物资产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 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应用指南从五个方面详细规定了消耗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减值迹象, 这就增强了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便于林业企业组织消耗性林木资产和生产性林木资产的减值会计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的这些规定, 为我们进行会计核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所没有的, 目前颁布实施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相关内容。虽然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目前遇到了一系列难点, 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关于林木资产会计核算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但林木资产是林业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 我们不能因此止步不前, 必须总结经验, 坚持林木资产会计核算不动摇, 采取各项措施, 继续完善林木资产会计核算。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林业企业的经营方针虽然发生了重大转移, 从采伐利用森林资源为主, 发展到发挥生态效益为主, 但林业企业还是从事森林资源的经营管护, 属于生产经营的范畴。林业会计核算必须反映森林经营资金的来源、运用及其经营成果, 全面揭示森林资源的再生产经营情况。同时林业企业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 积极发展和建立新的产业结构, 林业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不仅没有变化, 而且有所发展。企业会计准则为林业企业会计核算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林业企业长期采用企业会计核算的体制, 具有丰富的企业会计核算的实践经验。因此, 我认为林业会计核算不能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必须坚持企业会计核算的轨道。那种认为“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础 上, 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为主体, 设计新的国有林场苗圃会计核算办法”, 将性质根本不同的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柔和在一起是不可能的。同时, 将林业企业划分为公益林企业和商品林企业, 在理论上是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在实际区划中, 纯粹的公益林企业和商品林企业是很少的, 大部分林业企业既有公益林, 又有商品林, 还有兼用林, 这样的林业企业应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还是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振新.关于林业重点工程资金和专项资金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的探讨[J].绿色财会, 2013 (9) :6-7

[2].石道金, 沈利华, 杨丽霞, 许宇鹏.关于制定新《国有林场苗圃会计制度》的思考[J].绿色财会, 2013 (10) :11-13

[3].石建明.国有林场体制改革下的林场会计核算探讨[J].绿色财会, 2013 (10) :13-15

[4].柏连玉.重构林业会计制度体系的思考[J].绿色财会, 2014 (1) :9-11

林业事业 篇8

一、林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企业强化内部控制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收益获取能力以及市场综合竞争实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则更多的是为了确保各项职能有效履行、各项社会公共服务项目持续开展,虽然事业单位并不具有盈利属性,但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的重要性仍然不可小觑,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时期,是否能够顺应市场变化发展、是否能够在新时期胜任随之而来的新任务和迎接新挑战,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科学、合理、规范。而对于林业事业单位来说,只有切实加强内部控制才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及职能履行确保祖国绿化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才能够真正实现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的和谐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同时,加强内部控制能够让林业事业单位的相关研究成果实现积极的市场化转化,从而拓展市场、完善管理、优化服务,更加适应市场要求、人民需要及促进我国林业事业快速进步。

二、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

根据林业事业单位的运作特点及工作性质,对其内部控制有效性构成影响的因素,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部控制环境因素。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了领导班子、管理理念、各项经济活动运转程序以及部门岗位配置和科学决策机制等。运行环境对于任何一项工作开展都具有基础性的影响,对于林业事业单位来说,工作责任重、任务涉及面广、人员数量多、项目运转周期长,这些内容都需要有切实的内部控制加以监督与约束,而如果离开了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将成为一盘散沙,会丧失单位内部应有的凝聚力,从而制约内部控制有效性发挥,甚至会影响到单位各项工作的持续开展。

其次,风险防控因素。风险防控,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重点落在岗位不相容原则与职责分离工作的有效性与切实性上面,一旦存在模糊不清,就很可能发生权责交叉、责任不明,进而制约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表现。

再次,信息传递与交互质量因素。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信息交互与有效传递的重要性虽然不体现在提升单位经营效益及经济收益,但对于各部门良性运作及协调配合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只有具备确保信息能够快速高效传递且能够良性交互与共享的管理体系,才能够保证内部控制各项制度、措施、管理细节的有效传达与执行,也才能够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的有效性。

最后,业务执行质量及规范化影响因素。内部控制不是一个独立的管理制度,也不是一个理论化概念化的东西,要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升就必须将其真正落实于实际的业务层面上,如预算管理、采购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及普通资产管理、基建项目等一系列都需要得到切实的规范与加强,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价值。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建设

前文我们就当前林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内部控制强化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归纳,要切实强化内部控制有效性,离不开积极而科学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建设。根据前文提及的内容,笔者认为,实现林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建设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搭建评价体系框架

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几个影响因素,在评价体系建设之初,我们就要进行评价体系的框架搭建。要有目的的将评价体系划分为几个有机整体。内部控制环境、岗位设置及运转、信息体系构建及运作、业务层面的制度建设及执行。只有切实将足以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体现的几个重点确定为评价体系建设核心内容,才能够让评价体系的建设具有方向性与科学性,才能够真正实现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真实评价。

(二)评价内容制定

1.内部控制环境评价

内部控制环境评价应分为管理框架搭建、人员岗位配置、监督机制建设以及具体制度建设四个方面。管理框架搭建的评价内容侧重于内部控制领导小组成立情况、相关工作机制制定及启动情况、内控专题研讨会议召开情况及人员培训情况、具体业务开展流程再造及领导组织情况。

2.岗位设置及运转

人员岗位配置的评价内容包括相关活动责任人、主要负责人落实情况、主要责任人及负责人工作开展情况、主要负责人和责任人的工作分工及岗位配置情况。

3.监督机制建设评价

内控小组内部权力监督情况、内控小组对单位内部其他部门监督权责履行情况。同时,针对不相容岗位设置及职责分离控制有关内容进行评价内容设定及操作。

4.具体制度建设评价

首先要确定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决策机制制度等配套制度的建设的具体情况,并从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及未来的发展可能性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其是否具有有效性。

5.信息体系构建及运转

在信息体系构建及运转的评价方面,包括几个方面内容。第一,单位内部网络建设是否完备。第二,部门间信息传递端口是否统一规范。第三,信息传递是否具有周期性与规范性。第四,部门间信息是否具有共享性与互动性。第五,单位内部网络账户安全性是否达到国家要求,访问权限设置是否符合管理规范。

6.业务层面评价内容制定

业务层面的评价对于整个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业务层如果缺乏有效性,那么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再科学规范也无法将有效性体现出来。在业务层面的评价内容制定上,应根据各个制度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操作。第一,在预算管理的操作上,要重视预算具体执行情况、预算指标下达情况、预算执行差异率数据。第二,在收支管理操作上,要加强归口管理及票据控制评价力度,加强收入与支出双渠道管理规范化评价,加强举债行为的民主化水平评价,以及对账行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评价。第三,采购环节操作有效性评价主要包括采购行为合规情况评价、有关政策(如政府采购)落实情况评价、具体采购活动中变更情况的规范性与合理性评价。第四,资产管理有效性评价,要加强盘点、跟踪管理、定期核查等工作内容落实程度的考核评价。同时,要加强资产在采购、运输、管理、使用、报废回收等环节上的合规性评价。第五,在建项目有效性评价,要重视项目内容及变更的合规性评价、工程决算及资产交付合规性评价,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建设项目超概算率合规性评价。第六,在合同管理评价方面,要重视合同订立及归口管理、合同履行及操作规范两方面的及时有效评价。

(三)监督约束配套机制建设

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建设,我们还应该重视配套的监督约束机制建设,如内部审计、外部监督环境打造等,强化工作队伍、内部部门、评价队伍及管理层级等各方面的行为自律及管控力度,确保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规范与科学。外部监督环境打造,要联合社会媒体力量,加强大众在监督权履行方面的主动性与自主意识,为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化推进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高平达.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浅析[J].会计研究,2015,8.

[2]钱曹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研究[J].现代商业,2016,2.

上一篇:牛仔服饰下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