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林业(共9篇)
特色林业 篇1
黑龙江省绥棱林业局建于1948年,50多年来,它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以来, 在木材产量大幅调减的情况下, 绥棱林业局抢抓机遇, 未雨绸缪, 着眼于林区可持续发展, 实施“产业强局”发展战略, 努力做大做强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两大主导产业, 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转变发展观念走产业强局之路
一是树立多元化发展理念。林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症结, 在于单纯依赖木材生产, 产业结构单一, 新兴产业、替代产业没有发展起来, 产业不兴、企业不强、职工不富, 只有抓住国家实施天保工程的历史机遇, 大力发展林区主导产业, 改变“独木支撑”的单一结构, 形成林产工业、多种经营、营林生产、木材生产多业并举、重点突出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才能真正实现强企、富民、兴林的目标。
二是树立产业化发展理念。针对企业整体效益不高的现状, 他们精心算了一笔效益账:直接销售原木, 每立方米平均利润350元左右;生产普通锯材, 每立方米原木平均增值60~80元;生产创光材、拼板等半成品, 每立方米原木平均增值100~200元;生产终端产品直接出口, 每立方米原木平均增值300~400元;通过算账对比, 他们认识到, 林产工业只有走产业化道路, 拉长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企业, 生产终端产品, 才会获得更大效益和长足发展。
三是树立市场化发展理念。森工企业过去经营机制不活, 管理比较粗放, “跑、冒、滴、漏”问题严重。通过讨论和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 发展林区产业项目, 如果继续沿用过去那种僵化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最终只能是“上一个、黄一个”, 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实行产权多元化,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才能保证新上项目的效益和活力。
四是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绥棱林业局与绥棱县在地理位置上仅一道之隔, 过去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 自成体系, 特别是在招商引资方面缺少利益共享、合作共建机制, 影响了双方引资成效, 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随着省委、省政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 他们逐渐认识到, 只有树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理念, 积极与绥棱县携手共建, 实现共同繁荣, 才会推动林区产业加快发展。
二、明确发展方向做大做强两大主导产业
一是坚持阶段式发展。根据年产10多万立方米木材和剩余物的实际情况, 确定了林产工业“集团化建设, 规模化发展, 产业化运作, 市场化运营”的发展思路, 并坚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原则, 实施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为起步阶段, 重点解决全行业亏损问题。第二步为加速阶段, 重点在深加工上搞突破。第三步为提升阶段, 重点打造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 林产工业基本实现了企业由“弱”变“强”, 产品由“粗”变“精”, 链条由“短”变“长”的转变。
二是坚持规模化发展。依托林区内拥有耕地、水草、矿产等资源优势, 确定了“山上建基地, 山下搞加工”和“市场牵龙头, 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万家, 科学化管理, 产业化发展”的多种经营产业发展思路。2001年以来, 共引进资金近3000万元, 先后建设了大小十几个龙头企业, 促进了多种经营产业的大发展。通过大上龙头企业, 拉动了粮食种植、北药开发、畜禽养殖、食用菌栽培、山野菜加工、矿产业、食品加工、商饮服等八大行业发展, 多种经营产业呈现出由小打小闹、分散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截止2006年, 多种经营总产值由1999年的7216万元增长到2.1亿元, 年均增长速度达16.5%。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绥棱林业局在发展林区产业上, 不再走掠夺型、破坏型、直线型发展的老路, 而是始终遵循了协调型、生态型、综合型、循环型的发展模式, 从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由于坚持可持续发展, 绥棱林业局六年来共节约木材消耗20.7万立方米, 活立木净增215万立方米, 真正做到了“近期有林可管, 长期有木可伐”, 实现了森林资源“长”大于“消”的目标, 形成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创新发展机制激活林区产业发展强劲动力
一是创新企业经营机制。企业产权制度上, 实行股份合作制。林业局以场房、厂地出资入股, 由对方出设备和流动资金入股, 林业局只占有从4 0%到67%不等的股份, 可控股则控股, 可不控股则让对方控股, 不论是否控股, 合作双方都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经营机制, 充分调动了投资双方的积极性, 保证了企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组织架构上, 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实行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公司内部只设有“四部一办”, 即生产技术部、供应部、销售部、财务部、办公室, 负责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管理机构精干高效。生产经营上, 采取集团化运作。公司组建了联合体, 对外集团化运作, 对内单企业核算, 建立起互惠互利、风险均担、利润共享、共同发展的灵活机制, 并实行“五个统一”, 即统一定单、统一生产、统一价格、统一质量、统一供货, 企业之间信息共用、利益共享, 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创新局县共建机制。为加快林区产业发展, 绥棱林业局积极与绥棱县开展局县共建活动。早在2003年就积极加入由绥棱县发起成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协作促进会, 谋求共同发展。2007年初又与绥棱县共同成立了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 共同加强对合作共建的组织领导。双方明确约定, 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 对区域内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在项目建设上, 坚持政策同等、招商同步、园区同建。享受绥棱县招商引资一切优惠政策, 对在林业局区域内建立的企业, 绥棱县财政给予绥棱林业局招商引资企业当年实现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50%的奖励;享受绥棱县对外商的一切待遇, 绥棱县内各执法单位不得擅自到森工企业进行执法检查和收费、处罚;对涉及双方的招商项目, 共同组团外出考察、合作招商;将木材工业小区纳入绥棱县园区规划, 享受绥棱县园区建设的一切优惠政策。此外, 双方还共同制定了《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意见》, 确定了木材加工、矿产开发、旅游产业等12方面的18个重点合作项目。通过开展局县共建活动, 为林区产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惠的政策环境。
三是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建立领导责任机制。按照产业发展规划, 每年都将产业发展任务进行分解细化, 落实到局、场两级领导班子和机关部门,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 年终严格考核、兑现奖罚。同时把分管战线和所包单位、社区的产业发展工作目标与领导班子成员的奖金挂钩, 实行同奖同罚。各战线和各部门根据确定的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制定月份工作推进表, 实行重点项目督办制度。局领导班子每周听取一次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保证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局领导班子对招商引资工作实行定期督办和检查制度。定期通报招商引资工作进展情况, 完成好的通报表扬, 进展慢的黄牌警告。对招商引资额度大、项目经济效益好的引资者给予重奖。建立政策引导机制。围绕发展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两大产业, 出台了若干项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 最大限度为企业和外来投资者创造宽松环境, 提供优质服务, 广泛深入做好政策宣传, 鼓励和引导本局职工和外来投资者参与产业建设, 形成了推进林区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特色林业 篇2
现代特色林业示范区建设参考标准
一、花卉苗木类示范区
(一)建设规模
1.自治区级示范区:核心区面积1000亩以上,拓展区面积30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5000亩以上。
2.县级示范区:核心区面积300亩以上,拓展区面积5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1000亩以上。
3.乡级示范区:面积200亩以上。
(二)硬件设施建设
推广使用先进的温室、大棚、遮荫棚和滴喷灌等设施和现代种植技术;有储藏、包装和加工等采后处理场地和设施。具备建设集中连片的标准温室和连栋大棚,安装温控、水控、湿控、冷藏设施以及具备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条件。
(三)科技研发与推广
各级示范区以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并成为其实验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注重特色花卉品牌培育,成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技术研发小组或合作机构。生产档案齐全规范,主导产品制定有栽培技术规范,并按技术规程和有关要求组织生产。运用生态、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
—1—
1.自治区级示范区:研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3个(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以上;生产标准化普及率达到90%以上。
2.县、乡级示范区:研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个(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生产标准化普及率达到50%以上。
(四)建设、运营
以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为主体。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顺畅,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高效的经营机制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五)产业功能拓展
主导产品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示范区的休闲、观光、文化、生态、科教等功能,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二、珍贵树种与优势用材林类示范区
(一)建设规模:相对集中连片。
1.自治区级示范区:核心区面积2000亩以上,拓展区面积50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10000亩以上。
2.县级示范区:核心区面积500亩以上,拓展区面积10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3000亩以上。
3.乡级示范区:面积300亩以上。
(二)主要品种
广泛适宜广西生长的松、杉、桉、竹子等乡土树种和列入 —2—
广西重点发展珍贵树种参考名录的红椎、西南桦、秃杉、沉香、降香黄檀、格木、柚木等。
(三)硬件设施建设
林区道路、防火、管护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较为齐全,林道按照林区道路标准建设;防火林道和防护林带合理规范设置。
(四)科技研发与推广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适用高产栽培技术,营林措施得当、管理水平先进,采种规范,种源清晰。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密度调控、生态复合经营等先进实用技术,运用生态、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有相应的科研支撑单位、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指导。
(五)产业示范
活立木年生长量比其他同类品种高10%以上,林分总生长量比其他同类林分高20%以上;生态效益显著,能有效改善林分结构和增加生物多样性。实施产业化经营,形成较完整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链,以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把一家一户农民组织起来,进行技术推广、试验示范。
(六)产业功能拓展
强化产业联动,带动周边地区开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等产业发展,一、二、三产联动,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三、特色经济林类示范区
(一)建设规模:相对集中连片。
—3—
1.自治区级示范区:核心区面积2000亩以上,拓展区面积50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10000亩以上。
2.县级示范区:核心区面积500亩以上,拓展区面积10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3000亩以上。
3.乡级示范区:面积300亩以上。
(二)主要品种
油茶、核桃、八角、板栗、肉桂、油桐、坚果等特色经济林。
(三)硬件设施建设
道路、防火、管护等林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较为齐全;推广使用水肥一体化滴灌、高效节水灌溉等抗旱防涝先进设施;有储藏、包装和加工等采后处理场地和设施。
(四)科技研发与推广
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密度调控、矮化早实、节水灌溉、生态复合经营等高效先进实用技术,严格控制使用化肥和农药,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有机生物肥料、专用配方复合肥,运用生态、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
(五)示范效益
进入盛产期后,新造林茶油年均产量稳定在40公斤/亩以上,低产林改造后茶油产量达20公斤/亩以上;核桃(干)产量150公斤/亩以上,抚育和低产林改造基地增产100公斤/亩以上;八角林鲜果产量300公斤/亩以上;板栗产量150公斤/亩以上;肉桂乔林5年生桂皮鲜重100公斤/亩以上,矮林五 —4—
年生桂皮鲜重650公斤/亩以上;三年桐成林桐油产量20公斤/亩以上,千年桐成林桐油产量30公斤/亩以上;澳洲坚果产量350公斤/亩以上。其他种类的经济林产品产量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以上或处于全区前列。
(六)建设、运营
基本形成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和林农紧密相连的产业化格局。
(七)产业功能拓展
加强产业联动,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四、林下种养类示范区
(一)建设规模:核心区相对集中连片。
1.自治区级示范区:经营面积2000亩以上或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
2.县级示范区:经营面积500亩以上或产值达500万元以上。
3.乡级示范区:经营面积300亩以上或产值达200万元以上。
(二)产品要求
品种特色明显,发展优势突出,产品100%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要求;示范区主导产品具有较高知名度。
(三)硬件设施建设
建设集贮藏、冷链、运输于一体的林下经济产品物流配送
—5—
中心,开展互联网+林下经济产品专业市场、林下经济产品展销实体平台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实体展示和网络营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
(四)科技研发与推广
1.自治区级示范区:种植类片区,主导品种覆盖率90%以上,主推技术覆盖率100%,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到位率100%,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100%。
2.县、乡级示范区:种植类片区,主导品种覆盖率70%以上,主推技术覆盖率80%,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到位率80%,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80%。
(五)建设、运营
各级示范区养殖类片区普遍采用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科学控制养殖密度,饲养品种统一,各级示范区广泛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基本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以及生产档案制度、产地准出制度和培训制度。食用菌等原料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有种养管理、动物防疫、产品质量监测、投入品监管等为主体的追溯体系。
1.自治区级示范区:标准化生产比例达到90%以上。2.县、乡级示范区:标准化生产比例达到80%以上。
(六)环境保护
各级示范区林下种植、养殖模式符合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利 —6—
于改善周边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各级示范区动物疫病监测设施及粪污、病死畜禽无害化设施完备。示范区内不能消纳的畜禽排泄物,通过有机肥加工、槽罐车等设施实现异地消纳,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林下旅游类园区有完善的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
1.自治区级示范区:畜禽养殖的粪污利用率达到95%以上。
2.县、乡级示范区:畜禽养殖的粪污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七)产业功能拓展
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明显。
五、林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区
(一)建设规模
1.自治区级示范区:已建成面积1000亩以上,木(竹)材年综合加工能力50万立方米以上或林产化工年综合加工能力2万吨以上或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或重点龙头企业不少于3家。
2.县级示范区:已建成面积500亩以上,木(竹)材年综合加工能力30万立方米以上,林产化工年综合加工能力5000吨以上或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或重点龙头企业1家以上。
3.乡级示范区:已建成面积200亩以上,木(竹)材年综合加工能力10万立方米以上或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以上,—7—
规模以上企业或重点龙头企业1家以上。
(二)科技研发与推广
各级示范区产品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在区内处于领先水平。示范区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相互利用和再造利用。
1.自治区级示范区: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精深加工率(二次以上加工)达到70%以上。
2.县级示范区: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精深加工率(二次以上加工)达到50%以上。
(三)硬件设施建设
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经销展示、交易流通等设施布局合理,技术、信息、法律、金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备,满足园区企业发展需要。
(四)建设、运营
建立完善高效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机制,运行顺畅,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到位,服务优良。
(五)环境保护
废水、废弃物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六)产业功能拓展
产业上下游互补关联的营造林、林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商贸物流类等企业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
—8—
六、森林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一)建设规模
1.自治区级示范区:以1家自治区级以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生态文化村屯或1处以森林旅游为主要特色的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主体;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消费3000万元以上。
2.县级示范区:以1家市级以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生态文化村屯或1处以森林旅游为主要特色的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主体;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消费1500万元以上。
3.乡级示范区:以1处生态文化村屯或森林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景区为主体,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消费600万元以上。
(二)硬件设施建设
示范区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景观特色明显。
(三)建设、运营
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旅游景区的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有效。
(四)产业功能拓展
旅游品牌特色突出,森林旅游文化氛围浓厚,集旅游、观赏、休闲、体验、养生、科普等功能于一体。
特色林业产业塑造广西千亿级航母 篇3
广西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是全国林业资源尤其是森林资源的“富矿区”。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广西林木生长速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3倍,为林浆纸企业的原料供应提供了坚强保障。
林浆纸产业涉及种苗、育林、木材采伐、运输和加工等多个环节。加快这一产业发展,无论是对农民就业增收,还是破解“三农”难题,都有重要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黄显阳说:“广西发展林浆纸产业具有十分突出的资源优势,全区造纸工业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和发展基础,形成了自身特色和优势。”
钦州金桂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是广西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为年产30万吨化机浆和60万吨高档纸板,同时配套建设原料林基地50万亩;二期工程规划为年产125万吨化机浆和250万吨纸,总投资约380亿元。
目前,金桂林浆纸项目一期工程已竣工达产。通过引入和发挥世界级浆纸业巨头和特大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把林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以制浆、造纸、纸制品的全球先进生产力倒逼广西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淘汰了落后产能,延长了产业链,打造了全区第九个千亿元产业——造纸与木材加工产业,为把广西建成林业产业强区、打造林业产业升级版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常态下,以走进森林、回归自然为主要特点的森林旅游成为新热点,人们对林区观光、休闲游憩、生态养生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大。
金秀圣堂山的万亩变色杜鹃,猫儿山的高山原始矮林,龙州弄岗的喀斯特森林……神奇壮美的山水地貌和丰富奇特的生物景观,为广西森林旅游展现独特风采。广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的面积、类型、景观和开发价值在全国均占据优势。
借助天时地利之势,广西的森林旅游风生水起。经过20多年的开发与建设,目前全区已建立森林公园51处、湿地公园3处、自然保护区78处、森林旅游景区150多处,基本形成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生态旅游景区为依托,集食、住、行、游、娱、购各要素为一体的森林旅游网络体系。
如今,以资源县八角寨、龙胜温泉、贺州姑婆山、金秀大瑶山、上思十万大山、南宁良凤江、百色大王岭、靖西通灵大峡谷和龙虎山、大明山、猫儿山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游人喜爱之地、向往之地。
“下一步,林业部门将继续加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创建力度,变‘砍树’为‘看树’,变‘卖山头’为‘观生态’,变‘卖木材’为‘赏景观’,把森林旅游业培育成为广西林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总工程师蒋桂雄说。
在全州大西江镇良田村,这里种植着800亩金槐林。2004年,良田村村民蒋祖信和蒋祖贝兄弟俩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开荒造林”号召,在镇农技推广站农技人员的技术指导下种起了金槐树,近几年出售槐米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
全州县是“中国金槐之乡”,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致力于把金槐产业作为绿色经济产业来发展。全州县金槐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洪春说,目前全县已种植金槐树近20万亩,其中5万亩已到了收获期,大批农户因种植金槐过上了好日子,县内白宝乡等生态脆弱的石漠化山区和昔日荒山已变得满目葱茏。
特色经济林是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结合最佳的产业之一。全国林业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的有两个产业,经济林种植与采集业就是其中的一个。广西作为经济林传统产区,经济林产品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目前,全区已涌现出藤县八角,三江、巴马油茶,凤山核桃,防城肉桂,东兰板栗,恭城、平乐月柿,靖西、西林山楂,全州金槐,田林、天峨油桐等一批特色经济林品牌,有31个县(市、区)先后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经济林之乡”,广西肉桂、东兰板栗等16个经济林产品获得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认证。
“下一步,广西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实施工业带动战略、品牌竞争战略、科技强林战略、贸工林一体化战略、产业园区集聚战略,构筑产供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的经济林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全区经济林面积达到4500万亩,经济林产品年产量1500万吨,经济林产业链产值达1000亿元。”蒋桂雄说。
特色林业 篇4
涵江区位于莆田市北大门, 北联福州, 南接厦门, 沈海高速公路、福厦铁路、324国道横贯全境。涵江是千年古镇、海西新城, 始建于唐朝, 曾为“福建四大名镇”之一;由于地理位置优越, 水陆交通便利, 是闽中主要通商口岸和重要物资集散地, 商贾云集, 兴达繁荣, 素有“小上海”、“东方威尼斯”之美誉。现辖14个乡镇 (街道、管委会) , 总面积786km2, 人口43.2万人。全区林业用地面积78.4万亩, 有林地面积75.2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65.88%, 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85%, 人均绿地12.89m2。2008年, 涵江区荣获“省级绿化模范区”称号;2011年, 赤港高新园区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
2 涵江区城市建设中运用特色林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1 涵江区城市建设中运用特色林业的可能性
2.1.1 自然条件优势
莆田市涵江区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 东经118°50′~119°15′, 北纬25°24′~25°47′, 濒临兴化湾畔, 依山面海, 是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0℃左右;最热月为7月, 月平均气温24.2~28.5℃, 日气温大于35℃ 的酷热不超过5d;最冷月为1月, 月平均气温7.2~ 11.4℃, 最低气温3℃, 基本上终年无霜。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200~2500h, 年降水量900~1300mm。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土壤肥沃, 适合植物生长。戴云山支脉横亘西北, 群山叠翠, 溪涧环绕, 林草繁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 为特色林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2.2.2 工贸优势
涵江区素以商贸繁荣闻名遐耳。是莆田市的经济大区、工业大区。规模工业产值占全市的40%以上, 规模企业数占全市30%以上, 是全球最大的电子计算器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平板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最大的出口摩托车制动器生产基地、最大的易拉罐盖生产基地。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市唯一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也是国家级LCD产业基地, 目前正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高新区。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发展特色林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2.3 侨乡优势
涵江是全省重点侨乡之一, 在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42万人, 分布在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 拥有李文正等一批商界精英, 有“海内一个涵江、海外一个涵江”之称。广大侨胞积极融入家乡建设, 为特色林业发展提供了融资优势。
2.2.4 水乡人文优势
涵江境内水系发达, 特色明显, 全区干流总长165km, 流域面积2360km2, 拥有萩芦溪流域、囊山山脉、白塘湖等自然山水景观资源, 十分适合打造水乡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新城。同时, 涵江作为千年古镇, 人文荟萃, 古迹甚多。较有影响的如夹漈草堂、江春霖故居、国欢寺、李富祠、雁阵宫、龙津社、囊山寺等。涵江又是革命老区, 大洋闽中革命司令部、白沙红军207团革命旧址、新县外坑宣德宫革命基地等, 都是不可多得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都为特色林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2.2 涵江区城市建设中运用特色林业的必要性
2.2.1 特色林业是提升涵江城区居民幸福指数的需要
城市建设中发展特色林业不但可以提供优美的人居环境, 还可以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 这些都与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息息相关。城市林业的建设, 可以充分发挥林木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林木可以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增加湿度、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减少噪音、削弱城市的热岛效应。科学研究表明, 在人的视野中, 绿色达到25%以上时, 能消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劳, 可以释放城市中忙碌的人们精神压力, 产生愉悦感。同时, 良好的城市林业绿化建设, 也为人们提供休憩游玩的场所, 为城市增添景观。综上所述, 城市林业绿化具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饮用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多重功效,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2.2.2 特色林业是涵江城市发展的需要
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也是竞争力, 环境资本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本。近年来, 涵江区主动融入全市“跨越发展、领先跨越”建设大局, 围绕“一核四翼、宜居宜游”的城市发展思路, 大手笔规划, 成片制开发, 组团式建设, 创新式管理, 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 逐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涵江形象。聘请了国内外顶极机构描绘城市建设总蓝图, 树立了“全区一城”理念, 明确了将水乡特色和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发展的建设思路, 确保城市建设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考验。因此, 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契机, 加快城市园林绿化, 建设生态型滨水景观城区, 将水乡绿色文化和现代元素有机结合, 重塑水乡名城的独特风貌。通过大力建设城市森林, 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 提高涵江的形象,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更好地吸引外资, 从而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居于有利位置。
3 特色林业发展现状和优势
近年来, 涵江区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 以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契机, 积极融入港城建设, 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江南水乡新城, 大力推进“城在水间, 绿在城中, 山水相依, 水城相融”的海峡西岸新兴城市建设。
3.1 公园绿地
通过建设完善涵江人民公园、白塘湖公园、高新科技公园及涵西水上乐园等公园项目, 实施了“园林绿化美化”工程, 改造建设了电影院广场、湖滨绿地及红旗闸、城隍庙等街心绿地;完成了城区宫下河、汽车西站、白塘湖、萩芦溪两岸和境内重点河道两岸绿化;推进国欢寺周边休闲文化广场、西河公园绿地、鉴前路延伸段临河景观带滨河公园绿地、新涵大街街头绿化景观工程、新涵大街北伸两侧绿化工程。至目前为止, 全区拥有各类公园 8座, 3个城区精品公园, 城区现有园林绿地494.64hm2, 美化了城区环境。
3.2 绿色通道
近年来, 完成环城路、北环城路、滨海大道、涵港大道和南环路五条城市主干道绿化12.3km, 完善荔涵大道涵江段绿化提升、涵江高速路口迎宾大道绿化提升改造工程, 实施福厦铁路涵江段、福泉高速公路涵江段“两高线”沿线道路两侧绿化带及挡墙披绿等建设。全市率先启动沈海高速公路涵江段绿化工程, 被作为省级典型作经验交流。全区道路24条完成绿化73.22km, 道路的绿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城市绿化骨架已经形成。
3.3 单位绿化
广泛开展争创“省绿化红旗单位”、“绿化达标单位”、“花园式单位”活动, 完成涵江华侨职业中专、涵江私立实验中学、莆田六中等15处立体绿化, 共种植名贵树近2万株。涵江区人民政府、国欢镇人民政府、英博啤酒厂等13个公共设施绿化。现有省级绿色园区1个, 绿色军营1个, 绿色校园6个, 绿色社区1个, 城市公园1处。其中莆田高新园区创建省级绿色园区, 完成5条道路绿化。其中莆田高新园区创建省级绿色园区, 完成5条道路绿化, 种植榕树、樟树、巨尾桉2.2万株, 新建生态竹林2000m2, 新增厂区绿化面积11000m2, 完成河渠绿化2.5km, 建设生态防护林3000m2。白塘湖公园作为城市公园, 其主湖和内河流域总面积600多亩。在水上观光浏览区、白塘湖公园区、山水观赏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和生态园区共种植观赏性植物40多个品种2万多株。武警8713部队创建“绿色军营”, 种植各类名贵树木和速生树种5000多株。
3.4 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
江口镇、白塘镇绿色乡镇建设;完成国欢镇都邠村、梧塘镇沁后村、秋芦镇梅洋村等19个绿色村庄建设, 共种植各类苗木39.2万株;海星农民公园、石西农民公园、官庄农民公园、前面农民公园已初具规模, 为人们劳作之余提供很好的休闲去处。先后有6个乡镇被评为省级园林式乡镇, 8个村庄被评为省级园林式村庄, 白沙镇坪盘村获全国“绿色小康村”称号。
3.5 生物多样性工程
建成瑞云山、夹漈山、尖山寨、望江山等省级森林公园4个, 面积2984hm2;老鹰尖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面积2830.9hm2;建立区级自然保护小区2个 (不含黄龙林场) , 保护面积213.3hm2。
4 存在的问题
4.1 质量不高
全区林业用地平均每亩蓄积量1.73m3, 林分平均每亩蓄积量2.45m3。林相参差不齐, 用材林各龄级结构不够合理, 幼中龄多, 近成熟林少, 可伐资源少。林木树种单一, 森林的防护和调节气候功能弱, 景观美学价值不高。
4.2 绿量不足
城区现有的绿地、道路绿地还是以草坪、色块为主, 尚未形成“绿在城中、城在林中”的景观特色。如:涵江公园以白塘湖公园和人民公园为主, 两公园绿地营造形式均为片林, 树种构成、种植形式过于单一, 缺少层次感。
4.3 贯通性差
涵江区现有的绿地分布并未形成有机的整体, 特别是城区河流, 主干公路沿线的绿廊未形成整体性, 绿地斑块之间连接松散, 从而使城区绿地之间, 城区绿地与城郊山林、农田之间未形成一体。
4.4 树种单一
城市绿地建设功能单一现象严重, 体现在线形绿地和点状绿地中。表现为行道树种类较单一, 如涵江的大部分行道树种为盆架木、芒果树;绿化形式也比较单调, 比如新涵大街的道路绿化, 整条街道绿植太少, 没有形成系统的景观, 沿街没有引人注目的景观节点, 防尘防污等功能不突出。点状绿地则更多考虑观赏、美化效果和部分游憩要求, 存在着树种单一, 结构简单、季相缺乏等问题, 如白塘湖公园, 清一色都是桃花和木棉, 都是落叶树种, 观赏季节短暂, 而且容易引发病虫害等。
5 对策与建议
涵江区城市森林建设应坚持以绿化为基础, 以美化为手段, 以生态功能为主体, 以增加森林面积为目标,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原则, 在充分尊重经济规律、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做到以乔木为主, 乔灌草相结合, 适地适树, 通过实施路、海、河、山绿化工程, 廊、带、片、网相结合, 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实现城区园林化, 郊区森林化, 道路林荫化, 庭院花园化的总目标。
5.1 推进城乡绿化创建绿色家园
绿色城市建设要注重建设片林, 加大城市通道林带厚度, 重点推进人民公园、西河公园、国欢寺和囊山休闲广场等四大公园建设。绿色村镇建设要侧重建设乡村绿色公园和“四旁”绿化, 积极创建“绿色村镇”、“绿色开发区”、“绿色校园”、“绿色军营”。绿色通道建设要重点抓好沈海高速公路涵江段森林通道建设和新涵大街示范街绿化建设, 以及324国道塔洋段, 201、202省道, 县道庄边至游洋、大洋至东张、梧塘至萩芦公路两侧绿化, 打造“带、网、片”相连的“四季皆绿、四季有花、四季变化”的森林景观。绿色屏障建设要着重抓好沿路、沿溪 (库) 、沿海、环城一重山林分补植修复, 特别要把水环污染整治拆除的山上猪场进行土地平整, 恢复森林植被, 调整优化树种结构, 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森林景观效果。人工造林更新方面 (含生物防火林带和矿山植被恢复生产) , 要注重抓好零星荒山造林, 确保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及时更新, 扩大有林地面积, 提高绿化水平。
5.2 强化科学造林
要按照“全面规划、注重实效、先急后缓、分期实施”的要求和“山水园田统一规划, 乔灌草、花果树一起上, 带、网、片、点相结合”的原则, 做好“四绿”工程建设。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做到适地适树, 科学配置造林树种和密度。在造林更新上, 要大力提倡不炼山造林, 维护地力和生物多样性。在重点生态区位, 通过采取间伐、补植、套种等人工措施, 加快调整树种组成, 改善林分结构, 促进形成树种多样、针阔混交、异龄复层的复合型林分。在城乡绿化上, 要选择景观效果好、经济价值高的名贵和优良乡土阔叶树种, 以丰富森林景观, 提高城乡绿化美化水平。对于城区内河流, 规划在河两岸各栽植10m宽的护岸林, 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 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 形成城市特有的风光带。另外, 对城区内部分乔木较少的绿地进行改造, 增加乔木数量。新建开发区内要配套植绿, 新建项目要求具备一定的绿地面积, 以增加绿化面积, 提高绿化覆盖率。同时, 加强园林式乡镇 (村庄) 、花园式单位 (住宅区) 建设, 积极引导居民进行庭院绿化, 利用墙壁、屋顶等, 开展立体绿化, 增加绿量。
5.3 大力培育和使用乡土树种
在山区乡镇大力建设花圃、苗圃和组培基地, 建立种苗基地, 提供良种壮苗。推广乡土树种在道路绿化, 公园美化, 庭院绿化中的应用, 在引进外来速生高效树种的同时, 保证乡土树种的使用量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80%以上;增加树种品质, 做好种苗培育, 严格按照造林技术规程和有关标准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 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努力提高城市森林建设的科技含量。
5.4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推动林业适度规范经营。积极引导林农在明晰林权, 自主自愿和明确利益分配的基础上, 采取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 进行优化组合, 建立新型的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完善林权流转平台建设, 规范森林资源流转, 提高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构建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的长效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森林保护组织, 制定乡 (村) 规民约, 提高村民自我管理水平和自律意识, 确保资源安全。做好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工作。积极争取金融拨款支持, 加大林权抵押贷款和小额贴息贷款扶持力度, 破解林农贷款难的问题;拓展森林综合保险覆盖面, 降低林农因灾损失。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 优化林业管理, 引导扶持林业社会中介机构发展, 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翁明华.浅述莆田市涵江区城市森林建设[J].福建林业勘察设计, 2008 (2) .
[2]徐文辉, 范义荣.城市特色森林建设思考与时间[J].中国城市林业, 2010, 8 (2) .
[3]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特色林业 篇5
1 加大林产品开发、精深加工是国际、国内大环境的要求
众所周知, 森林在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护沙、调节气候、杀灭细菌、消除噪声等方面, 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的经验证明, 如果一个较大的国家或地区, 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 而且分布比较均匀, 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就比较优越, 农牧业生产就比较稳定。但在过去, 由于人们的环境、生态意识淡薄, 以及受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思想的影响, 林业企业对森林资源的开发是单纯的, 甚至是掠夺式、破坏式的, 不仅造成了森林资源的锐减, 而且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全球变暖, 灾害性天气增多, 水土流失, 沙漠化等等。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各国都相应地制定了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森林资源的政策, 我国也制定了相关政策, 实施了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在内的, 旨在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 保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多项林业、生态工程。这些与林业发展相关的重大工程的实施;一方面起到了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对森林资源永续发展, 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但另一方面林业企业也必然要面对天然林的重新分类和区划, 调整森林资源经营方向的任务, 也一定会调整和优化林区经济结构, 要妥善处理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解决职工生活问题。特别是随着采伐量的大幅减少, 改变林业发展方式,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已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 各个林业企业积极影响国家的林业政策, 千方百计探索林业企业新的发展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加大林产品的精深加工力度, 拓展产品种类, 树立林产品品牌是目前林业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2 地方特色林产品是林业企业谋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林业产品面临着资源短缺和政策压力、环境压力和生态压力, 而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生产技术、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 一些新兴的林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特别是一些原来很难驯化和人工培养、栽植、养殖的林产品已经显现出强烈的市场需求态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非林木的林产品也一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果做大做强做成品牌, 同样能够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分析林产品的构成, 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产品更容易开发、利用、发展, 形成规模, 形成产业, 更加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从而被消费者认可。因此, 对于地方林业企业来说, 发展林产品产业, 要从当地的林产品特色出发, 开发当地特有的、具有潜在优势的、符合生产加工要求的、在国内国际可能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林产品, 集中全力, 利用政策优势、人才优势扶持地方特色林产品开展、生产、销售工作, 逐渐形成规模, 扩大影响, 建立起地方林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实现特色林产品开发的思路创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特色林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关注传统的特色林产品, 如吉林省的参业、鹿业、蜂业、中药材、林蛙、食用菌、山野菜、干果、浆果等种植、养殖业外, 更应看到人们注重的绿色环保休闲的观念, 从而开发森林旅游业。吉林省是林业大省, 森林资源丰富, 白山松水为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厚的背景, 作为地方林业企业可依此大做文章, 开发充满吸引力的森林旅游路线。在旅游项目上可以充分结合当地的林产品特色进行设计, 既让游客看得美, 吃得好, 还要让他记得住, 带得多, 从而在发展森林旅游的同时, 隐性地进行产品推介, 可谓一举两得。另外, 对传统林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开发的林产品。比如近几年来发展很快的林蛙油产业、野果制药、饮品以及各类林产品的保健产品等都可以看作是新林产品;再比如对林木加工剩余物的开发利用研究, 也可称为是新的林产品, 所以, 地方林业企业也要在这方面拓展思路。
总之, 加大对地方特色林产品的开发力度, 对于促进地方林业经济发展, 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国内、国际大环境的变化, 迫使地方林业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思路, 探索地方林业企业发展的新途径。本文简要论述了地方林业企业进行特色林产品开发的必要性、发展前景以及进行特色林产品开发的思路创新问题。
特色林业 篇6
坚持“生态立区、产业富区”的林业发展战略, 以保护和建设生态为根本前提, 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 做大做强以枸杞、红梅杏和木本油料作物为主的林业特色优势产业。在产业培育上推行科技示范点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 推进品种更新, 控量提质, 培养壮大龙头企业;在发展基地上坚持“稳步推进、逐步改良、扩大规模、产品转化、开拓市场”的原则;在基地管理上进一步创新机制,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强化技术服务, 推行标准化生产;在产品运营上坚持走特色产业、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端市场的“一特三高”发展之路。
2 建设方案
2.1 枸杞
2.1.1 发展任务。
一是完善枸杞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扩大枸杞种植面积, 推广节水灌溉、枸杞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标准化生产;引导龙头企业、扶持壮大枸杞种植合作社, 辐射带动个体种植, 建成以头营马店、三营甘沟、黄铎堡南城为核心的有机枸杞生产示范基地3个, 面积达到2 000 hm2, 新增枸杞面积2 000 hm2, 带动农户3 000户, 户均发展枸杞0.2hm2。二是多措并举提高枸杞的产量、品质。支持枸杞品牌培育及营销网络建设;支持枸杞深加工, 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 在枸杞果酒、饮料、药品、保健品深加工等领域取得新进展。三是推广绿色无公害枸杞及有机枸杞生产管理技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创新机制, 每年举办科技培训班不少于2期, 进一步提高企业及农户枸杞生产管理技术水平, 培养能经营、会管理的科技人才队伍。四是进一步开拓枸杞市场。扩大流通体系建设, 加快枸杞产业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积极推广电子、网络等新型交易方式, 逐步健全产地市场、冷藏储运、物流配送、农超对接、网上销售等市场网络。
2.1.2 扶持环节。
一是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新建枸杞基地, 采用自治区林业厅认定的育苗基地培育的苗木, 经验收合格, 企业和家庭林场一次性补助1.05万元/hm2, 农户补助1.50万元/hm2 (其中:自治区财政资金补助1.05万元/hm2, 地方财政资金补助4 500元/hm2) 。二是加快良种苗木繁育, 对具有一定规模、市场信誉度高、发展稳定的枸杞优新品种繁育圃, 以及经自治区枸杞产业发展中心鉴定并出具合格证书的企业, 每株补助0.2元。三是推进无公害和有机枸杞发展, 对集中连片规模达到133.33 hm2以上实行统防统治的企业、家庭林场和种植户补助1 500元/hm2。四是加快枸杞制干工艺发展, 对新建枸杞烘干室, 经验收合格, 每处补助15万元 (地方财政资金) [1]。
2.2 红梅杏
2.2.1 发展任务。一是稳步扩大红梅杏种植面积, 重点为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栽植, 有条件的区域可适当大面积发展;逐步打造原州红梅杏特色产业, “十三五”期间新增红梅杏666.67 hm2, 其种植区域分布在彭堡镇、河川乡、寨科乡、炭山乡、头营镇、黄铎堡镇、中河乡7个乡镇。二是在彭堡镇、河川乡、头营镇建设红梅杏栽植示范点40 hm2, 推广引用红梅杏高产栽培等先进生产技术, 使其果品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辐射带动原州区红梅杏种植全部达到高产、高效、无公害化生产栽培标准。三是加强红梅杏园区管理, 加强病虫害防治, 加强技术培训, 采取办培训班、实地指导、发放实物诱导等方法来推广实用技术。达到每个自然村有技术带头人, 每户有技术明白人, 促进红梅杏产业稳产增收。四是积极实施避灾措施, 大力发展设施红梅杏, 积极探索防晚霜冻技术、果树推迟开花技术。五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把旱地果园改造成节水灌溉园, 以提高果园生产效益。六是积极申报原州红梅杏地理认证商标, 以提高产品知名度, 拓展销路, 增加效益。
2.2.2 扶持政策。稳步推进红梅杏种植规模, 以庭院和房前屋后栽植为主, 经验收合格, 每株苗木补助3元。
2.3 油用牡丹
2.3.1 发展任务。
一是“十三五”期间发展油用牡丹3 333.33hm2, 种植区域分布在彭堡种、张易镇、官厅种、河川乡4个乡镇。二是在开城、中河发展油用牡丹苗木繁育圃2处, 每处各1.33 hm2, 年产优质种苗200万株。
2.3.2 扶持政策。
一是积极探索适合原州区发展的林业特色产业品种, 重点扶持油用牡丹种植企业, 由地方财政一次性补助4 500元/hm2。二是扶持油用牡丹苗木繁育圃建设, 对油用牡丹苗木繁育圃经验收合格, 由地方财政一次性补助1.5万元/hm2[2]。
3 保障措施
3.1 加强领导, 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为保证林业特色优势产业项目的顺利进行, 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林业局局长为副组长, 发改、财政、水利、林业、各乡镇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协调项目的顺利实施。
3.2 明确责任, 建立健全责任考核制度
项目建设中要建立目标责任制, 明确责任, 层层签订责任书, 发改局负责项目的立项、审核;水利局负责水利设施的配套;各有关乡镇具体负责项目地块的落实、组织劳力进行整地栽植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配套资金的落实;林业部门负责项目的申报、作业设计、技术指导、产业政策落实、项目验收、资金兑现等。在项目实施中, 各级建设单位要制订出具体建设方案, 明确建设任务, 坚持责任追究制, 狠抓落实, 定期对项目执行情况组织督促检查, 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3]。
3.3 加强科技支撑
“十三五”期间林业特色优势产业项目的建设将聘请有关专家担任技术顾问, 负责建设技术方案、规程的制定和审核。积极引进新技术, 对支撑项目组织招投标。建设过程实行科研、生产、管理相结合, 科研单位负责技术指导, 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 生产单位负责搞好建设[4]。
3.4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 采取多种形式, 广泛深入地宣传林业特色优势产业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及意义。要动员全社会和各级政府、广大群众都来参与林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建设, 为项目的顺利实施营造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罗凌.关于中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的思考[J].四川林业科技, 2012 (6) :85-89.
[2]刘德晶.我国油用牡丹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林业产业, 2015 (1) :67-71.
[3]吕芳德, 黄菁, 和红晓, 等.经济林跨越式发展之管见[J].经济林研究, 2007 (2) :106-109.
特色林业 篇7
1 高职院校图书馆处境不佳
1.1 在国家层面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重要性表述不够明确
在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 与图书馆相关的文字表述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扩大受益面。”[1]
1.2 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方面的份量不够重
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 (试行) 》 (2005版) 的一级指标“教学条件与利用”下的3个二级指标6项里仅占2项, 即“近二年图书馆的分科类藏书与流通量及其使用状况统计表”和“图书馆管理制度”。[2]
1.3 在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中没有图书馆参与
从2010年到2013年, 是学院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设的关键时期, 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是, 始终没有图书馆的参与立项, 图书馆也没有参与项目验收和工作总结。换言之, 在总体情况汇报、查阅资料、专家组质询、实地考察、讨论交流和意见反馈等多个环节都没有图书馆的参与, 图书馆好像是多余的。
1.4 在特色评估指标体系里, 没能找到“图书馆”三个字
在《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特色评估方案》中, 没能找到“图书馆”三个字。但是, 在“云南省高职院校特色评估指标体系”里有以下这段文字表述:“深化教育教学工作的内涵建设, 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不断增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3]。显然, “内涵建设、质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均与图书馆间接相关, 这说明图书馆的影子始终是存在的, 只不过这种存在是隐形的。毫无疑问, 图书馆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的推进, 有利于学院学风、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有利于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建设。
1.5 在高职院校特色评估实践中几乎没有图书馆的痕迹
最近, 通过查看《某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评估工作专家组实地考察评估报告》, 通篇未发现“图书馆”三个字。同样的情况出现在《某资源职业学院特色评估工作专家组实地考察评估报告》里面。而在《某职业技术学院特色评估自评报告》的“学校办学基本概况”中, 关于图书馆的文字表述仅仅只有这样的一段文字:“纸质图书馆藏量 (万册) , 电子图书数量 (GB或万册) , 生均图书数量 (册/生) , 生均年进书量 (册) 。”此外, 再也没有图书馆的相关信息了。而在某职业技术学院的《云南省高职院校特色评估专家组工作指南》里, 作为“内设机构、教学辅助部门及走访专家安排”中, 图书馆只是作为最后一个部门出现在第15位。
由此看出,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合格评估、高职示范院校建设项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评估等重大教育教学活动中, 高职院校图书馆地处边缘之边, 处境异常尴尬, 弱势状态明显。
尽管如此, 如果图书馆一味的接受委屈或总是抱怨的话, 那绝对是没有出路的, 那只可能是恶性循环罢了。做事情不一定成功, 但不做事情肯定失败。“有为才有位”就是这个道理。因此, 图书馆一定要在学校的每年重要工作中寻找潜在的机会和切入点, 在自觉与自信中开拓创新, 获得自身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着力加强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2007年9月以来, 我馆主要从“管理、资源、服务”三个方面入手, 实行精细管理, 开展了特色高职图书馆的建设与实践。也许, 这些无法支撑起“满意”二字, 但是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2 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迅速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以QQ、Web2.0、Find+、云计算、博客、微信、百链云、4G、幕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广泛运用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信息变为知识, 知识体系转化为目录体系, 实体世界符号化。可谓是, 信息爆炸超乎想象, 知识服务空间无限。
2.1 大数据时代的知识管理
如今, 人类的知识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 知识管理显现四个特征。首先, 体量大。无论是纸质资源还是数字资源, 规模总量是10年前的3至4倍, 约三年翻一番。特别是电子文献数量急剧增加, 信息计量单位由TB级向PB级转变。其次, 多样化。文本、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种类多样, 应接不暇。第三, 价值标准各异。各类数据深度复杂, 使信息检索变得更加繁杂, 馆员或用户在海量的信息中迷茫或无助, 需要有效过滤垃圾信息。第四, 速度快。搜到即得到, 实时分析, 立竿见影。可见, 如今的图书馆, 信息积累量大, 存储空间有限, 使用复杂而便捷。
2.2 高职馆的作用
图书馆是学校独一无二的公共知识服务支撑体系, 是专业体系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 没有一流的图书馆, 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没有图书馆的大学, 学校只是一个青年集中营而已。大学, 因图书馆而厚德博学。图书馆被誉为“大学的心脏、天堂的模样、信息中心、三育人阵地、美丽与智慧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读者和学者的精神圣殿和家园……”图书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标志, 学生、老师、职工、馆员、研究人员、社区居民, 读者、作者、学者、工作者……都将不断的受益于图书馆, 它不仅为读者提供学习场所, 是一个学校文化底蕴沉积和发展的标志。现在的图书馆不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而是更加进步了。
2.3 高职馆的发展趋势
一是智能化。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出版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大量出现, 数字出版使信息资源呈几何级数增长, 图书馆的收藏量和收藏内容都面临巨大挑战, 图书馆已从传统封闭的实体馆向网络化开放互联的数字图书馆转变。彻底摧毁了“庭院式”的传统图书馆模式, 图书馆工作已不仅仅限于借还几本书、订阅几份报刊和提供几个阅览座位了。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 从数字图书馆到云图书馆, 从云图书馆到移动图书馆。图书馆已经进入数字网络化第四时代 (第一时代书写文字时代, 第二时代印刷文字时代, 第三时代多媒体时代) 。不过, 图书馆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是“实体馆+虚拟馆”并存并行。
二是特色化。所谓特色, 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和自身独特的本色。从对比的角度看, 关键是具有独特的差异性。它是一种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持久、稳定、公认、独特、优质的东西, 渗透到图书馆的方方面面, 包括办馆理念、资源建设、管理服务、馆员风貌、读书文化等。具体表现就是“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高职馆的发展, 要切忌一味向“高、全、大、快”看齐, 如果忽视本馆内在的差异性和师生的需要, 就会失去自己的优势。面对实体图书馆无形化、馆藏资源数字化、业务工作网络化、书目检索智能化、文献传递简单化、资源共享广泛化、信息查找远程化、用户获取便捷化的特点,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走“小而特”的发展道路。
3高职馆的特色建设重在“美丽”与“智慧”
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来说, 为读者提供一种美丽智慧的现代生活方式成了新职责, 它的要求更高了。可以说, 为读者提供满意服务永远在路上, 在信息服务中联系实际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和特色。读者拥有美好的生活方式之日, 便是图书馆实现美丽智慧梦想之时。习近平曾经说过,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 都有自己的梦想。而面对自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图书馆, 作为知识信息服务部门, 在努力接近读者并为读者提供满意服务的过程中, 也有自己的梦想:实行精细管理, 优质服务, 特色发展, 建设美丽智慧图书馆, 让读书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然而, 教书容易育人难, 图书馆如何在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教书育人上下力气呢?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联系实际, 接近学生, 培育特色。
3.1 馆舍条件
图书馆位置优越, 环境优美, 是学院标志性建筑。正面建筑凹形设计, 体现图书馆的包容与广博。建立了特色资料查阅室、林业类捐赠书刊陈列室和职工书屋, 拟建图书馆用品展览室。各阅览室设备采用会议桌椅装备, 实现了自习、阅读、会议、活动、教学的资源共享;书库设备标准规范, 摆放阅览桌椅, 便于读者阅读;办公室和库室的绿化、美化突出林业职业特点, 绿色阅读氛围逐步形成。
3.2 管理品质
机构健全, 制度完备;集体讨论, 共同决策;引入社团, 师生共管, 民主协商, 团结互助, 队伍和谐。记录齐全, 档案规范, 宣传到位, 馆务公开, 同步公示。形成“林海绿涛, 人类生存的保障;书海页帆, 社会发展的翅膀”的馆训和“爱馆、爱岗、爱书、爱人”的馆风。实现了管理升级, 从规范管理进入精细管理时代, 强化过程管理, 着力建设示范高职院校美丽、智慧图书馆。
3.3 资源亮点
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齐全, 数字化建设取得新突破。纸质资源主要是林业史志、农林类书刊、林业教育、木材鉴定标准方面突出, 其标志为全套《中国植物志》和全套《云南商品材薄木手册》等。在数字资源方面, 如超星电子图书、万方数据、维普资讯、博看期刊、银符题库、中文在线等数据库启用。资源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紧密对接, 增强了为教育、教学和科研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3.4 服务多元
服务范围扩大, 服务内容增加, 服务时间延长, 服务方式多样, 服务宣传加强。在信息化、自动化方面有所突破, 能力不断增强。采用“老师+学生”的轮班制, 图书借阅、报刊阅览开放14小时/天, 解决了“学生下课, 馆员下班”的矛盾。数字资源开放24小时/天。主动为各部门投递报刊和文献传递、信息咨询等服务。同时, 一批学生馆员成为“最美第二馆员”, 被评为“服务之星”。
3.5 以文化人
首先, 在“馆训和馆风”的基础上, 按照社团章程加强了读者协会建设管理。其次, 在美化的基础上, 加大美化力度;三是把书法、绘画、摄影作品遴选后装裱, 让图书馆成为书法作品的展览室;四是与院团委、学生工作处、生态文化传媒系等系部联合开展“世界读书日”朗诵比赛等读书文化活动。
3.6 教研生命
把教研视为第二生命。依托学院高职教育研究中心, 申报课题, 撰写论文, 发表论文。校外, 参加省农业教研会、省高教学会、省高校图工委、省图书馆学会、省高职高专分会等学术平台, 交流增多, 信息扩大。校内, 图书馆与院系 (部) 合作, 建立信息检索教研室, 开设《信息检索》等多门素质选修课。采取校企合作方式, 举办数字资源推广使用培训会、小型图情知识讲座或论坛, 有力地支撑了育人工作。
总之, 虽然高职院校图书馆位处边缘, 处境尴尬。但图书馆一定要在学校重点工作中找到相关的有利因素, 主动借用潜在机会, 强化服务能力建设, 自觉走适合馆情的特色发展之路, 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 把最好的信息服务献给最爱读书的人。这样的高职院校图书馆, 才有可能变成读者心中真正的“天堂”和“大学的心脏”。图书馆是学生求知和求职路上永远不说话的导师。对于馆员来说, 满意服务的基础就是要接近学生, 为学生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 也是建设美丽智慧图书馆的现实追求和梦想。
摘要:高职图书馆先天不足, “馆小、人弱、钱少”的现状短期内不能得到改变, 只能走“小而特”之路。作为边缘弱势的图书馆, 参与教科项目的机会少之又少。但是, 图书馆要善于利用学院每年核心工作中隐藏的各种机会, 特别是在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关键时刻, 争取获得各方的帮助和支持, 把每一项支持都作为图书馆的“质量工程”, 以促进图书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 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美丽,智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P3.
[2]云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文件汇编.2005年3月.P71.
[3]云南省.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特色评估方案.2013年10月.
[4]云南省教育厅高教处.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建设指南 (试行) .2011年3月.
[5]赵荣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特色培育重在创新[J].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1.
特色林业 篇8
1 确立野生动物特色动物医学综合大实习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在全国开设了第一个以野生动物医学为特色的动物医学本科专业。该专业以传统动物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础,立足圈养、迁地保护及野外种群动物疾病的诊疗与防控,重点培养既具备传统动物医学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又掌握野生动物疾病诊疗与防控知识和技术,能够在野生动物医学、兽医学相关领域所涉及的部门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在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下,动物医学临床综合大实习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夯实传统动物医学基本临床实践技能,重点强化野生动物保护医学实践,注重构建传统动物医学及野生动物医学临床实践技能兼备教学模式。鉴于野生动物行为及生态环境的特殊性,该专业综合大实习课程在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对象、实习方式、实习场所等方面都将与传统的动物医学专业有所不同。
2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动物医学综合大实习课程
2. 1 分解职业能力,设计实习内容
目前,培养的学生能否符合市场需求,顺利实现就业以及就业率的多少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大学或一个专业办的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通过对野生动物医学行业人才需求部门,包括各级政府管理机构( 如国家林业局、各省林业厅等) 、专业执法部门( 如林业公安、海关等) 、各类自然保护区、各类型动物园及各类野生动物养殖场等部门调研走访,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动物医学临床实习分为三大模块,学生将按照下列3 大模块进行实习。
模块一,野生动物医学模块,为动物医学临床实习重点模块。实习内容包括: 1) 野生动物园、珍稀野生动物繁育基地等野生动物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2) 国家林业局疫源疫病检测站及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相关样本的采集、处理、传染疾病检测、评估、对策的制订等; 3) 野生动物救护站各类野生动物的捕捉、运送、临床诊治、饲养护理及放归。
模块二,传统动物医学模块,主要为传统动物医学( 包括伴侣动物在内) 相关实践内容。实习内容包括: 1) 家养及伴侣动物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2) 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与检验,包括各类疫苗及诊断试剂的生产、管理及检验技术; 3) 动物防疫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4) 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验检疫方法,包括进出口动物及进出口动物产品检验检疫方法等。
模块三,特种经济动物医学模块,针对特种经济动物的饲养、管理及疾病诊治和防控等方面进行实践活动。实习内容包括: 1) 狐、貉、貂、鹿等经济动物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包括人工授精、主要疾病诊治与防控技术; 2) 特种经济动物研究,包括特种经济动物生产、疫病诊断及预防试剂的开发与研制等。
2. 2 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实习内容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要本着“加强基础实践,整合专业实践,拓展综合生产实践”的改革思路,重点突出野生动物特色。首先,野生动物医学模块,该模块为动物医学临床实习重点模块。在各类森林动物园、东北虎林园、野生动物救护站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检测站实习基地,完成各类野生动物的捕捉、运送、动物圈舍巡视、饲养管理、疾病诊治及术后护理及放归实践内容,掌握圈养、迁地保护及野外种群动物疾病的诊疗与防控技术。整个实习模块立足圈养、迁地保护及野外种群野生动物疾病的诊疗与防控,内容涵盖专业基础课程如动物学、鸟兽分类学、动物微生物学及动物免疫学等的实践,专业课程如动物传染病学、野生动物流行病学、动物临床诊断学等的实践,及专业综合课程如野生动物救护技术、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野生动物行为学、野生动物饲养与管理等的实践。这些课程的实践内容在该模块的实习过程中很好完成了整合,实现了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沟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了野生动物医学特色。第二,传统动物医学模块,在兽医防疫站、家畜家禽饲养场、宠物医院、动物卫生监督所及生物制品厂实习基地,完成家养动物疫病的检测和动物防疫、各种动物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动物生物制品的生产、动物和动物产品进出境检验,掌握传统动物医学( 包括伴侣动物在内) 相关实践内容。该实习模块牢固确立动物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强调夯实传统动物医学基本临床实践技能,保障该专业与传统动物医学专业的对接和互动。第三,特种经济动物医学模块,在各种经济动物养殖基地( 场) 及特种经济动物研究所实习基地完成特种经济动物的饲养、管理及疾病诊治和防控。上述实习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是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分解到各个模块和项目中,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种培养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直接性。
2. 3 强调多个课程实习项目的整合,改革实习教学方法
鉴于野生动物保护医学专业特点,整合相近实习课程为综合实习课程。打破课程限定,合理设计规划多门课程的多项实习内容,并认真挖掘实习基地的实习潜力,促使多项实习内容可在一个实习基地内完成,使实践教学更具系统性和条理性,符合实际工作情境和流程,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工作有程序的良好习惯[2]。除此之外,积极扩大实践教学内涵。例如,在全国各级野生动物园的实习基地,学生除系统学习动物医学专业必修实践课程动物疾病诊疗实践内容,还积极实践包括各种动物的饲养、繁殖、管理、饲料加工和配制及储藏等一系列内容,并且延展扩充学习动物捕捉与保定、动物驯化、动物运输、动物园的丰容、动物园保护教育项目设计等专业对口岗位职业相关技能,扩大了实践教学内涵,节省实践教学经费,收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鉴于野生动物行为及生存栖息的特殊性,在实习中,充分借助实习单位一线工作人员超强的实践技能和专业教师充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优势,改革传统实习指导教师单一制,执行实习单位一线工作人员与专业教师双指导实习方式,使专业理论与实践及时有效地融合贯通。例如: 学生8 h工作时间跟随实习单位实习指导教师深入动物医学工作一线; 8 h以外,专业教师组织实习讨论会,汇总实习内容,探讨实践过程中的理论依据,解决实习中发现的与专业相关的问题,总结评价实习效果,促使学生更好地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 以实习模块为参照,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基地的规模、功能及结构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应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系统研究,参照职业技能培养模块对其进行统筹规划,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实践教学项目的平台提供,分区管理,这样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使学生真正能够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目前,本专业根据实习模块已建立近20 个野生动物医学相关实习基地,如各地区野生动物园、东北虎林园、各级野生动物救护站、各级各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检测站、海洋馆、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场、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生物制品企业等。这些实习基地动物医学相关硬件设施配备齐全,保障野生动物医学实践教学的开展。
本研究依托学院野生动物保护学科优势,对动物医学综合大实习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研究,构建野生动物特色的动物医学专业实习教学体系,对其他农、林院校动物医学专业野生动物保护医学方向人才实践教学培养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摘要:基于传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实习教学缺乏传达人兽共患疾病与野生动物保护关系的理念,野生动物实践研究背景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笔者从实习教学内容、实习方法及实习保障等方面入手,围绕野生动物医学特色进行创新改革研究,构建具有野生动物医学特色的动物医学综合大实习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野生动物医学,动物医学,综合大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董常生.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8):65-67.
特色林业 篇9
城市规划设计系设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小城镇发展与规划、城市设计、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新农村规划建设、城镇景观风貌规划、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修复治理等。近年来,城市规划设计系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省级科研项目多项,主持或参与各类横向规划设计工程项目50余项。
诸城市潍水商业步行街城市设计
设计简介
项目名称:诸城市潍水商业步行街城市设计
项目地点:山东省诸城市潍河南岸
规划面积:12公顷
设计时间:2009年
本项目位于山东省诸城市潍河南岸,西临和平街大桥,与潍河公园隔河相望,规划面积约12公顷,主要功能为集商业、餐饮、休闲娱乐及时尚展示为一体的多功能商业步行街区。
规划以“街·坊”为构思切入点,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功能具有围合感的“街坊”,并以一条绿色步行街将这些“街坊”联系起来,同时该方案还通过一系列景观视廊将潍河的自然风光引入到商业步行街中,塑造一个空间组织流畅,景观环境愉悦的现代商业步行街区。
苏州市胥王山农业生态旅游风景区规划设计
苏州胥王山农业生态旅游风景区规划范围以清明山为中心,北到子胥路南侧,西南以苏州绕城高速为界,东到东山大道,总规划面积约760公顷。规划以绿树、湖光、山色为背景,以丰富的植物景观和物种多样性为载体,以乡村文化、田园风光、休闲体验、农事活动为特色,以现代农业生产为核心,以“农”为形,以“旅”为魂,以“富”为本,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逐步建设成环太湖乃至长三角地区高品位特色生态园,成为人们回归自然的生态空间、感受文化传统的精神家园和放松身心的休闲胜地。
规划设计理念强调:
(1)生态优先,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将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新农村建设综合考虑,努力做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2)充分体现文化生态旅游的特点。从农业观光、文化追忆、生态体验等方面进行创意,提供一个适合不同层次游客休闲的场所,以缓解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
(3)深入挖掘吴文化“水+鱼+稻+桑蚕+桥+船”的内涵,为游客提供一种真实的、可观的、可体验的全方位的体验空间;
(4)生产性、参与性和观赏性相结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高质量、高效益的精致农业,以此带动旅游、农产品等行业发展,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5)服从苏州城市总体和旅游规划的要求,使观光园的规划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以及适度的超前性,同时安排好项目建设前期与后期的过渡与衔接。
设计简介
项目名称:苏州市胥王山农业生态旅游风景区规划设计
项目地点: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
规划面积:760公顷
设计时间:2008年
【特色林业】推荐阅读:
林业特色网络课程建设06-02
林业改革与林业增长论文09-21
林业局林业工作总结10-17
“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要点”林业职称论文05-31
我旗林业局召开春季防火暨林业工作会议07-16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范文06-06
林业产品07-20
社会林业10-15
经营林业10-17
云南林业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