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林业

2024-10-17

经营林业(共11篇)

经营林业 篇1

摘要:加强森林的科学经营, 是增加森林资源数量,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措施;是协调林业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发挥, 推进林业生态、产业“两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是加强森林的科学经营, 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森林经营主体制定年度计划、组织经营活动和林业主管部门实施森林资源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是建立高效、透明、科学、有序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巩固林权制度改革成果、落实林权所有者经营自主权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经营

随着林业分类经营、集体林权制度和森林采伐政策等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 不同类型森林主导功能日益明确, 产权主体日趋落实, 为加强森林经营工作明确了方向,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重要意义, 真正把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作为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水平, 转变林业增长方式, 提高森林资源整体功能的重要措施, 摆上议事日程, 全面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 实现在经营中利用、在利用中经营, 越采越多、越用越好, 为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社会目标:满足社会的林产品及服务的需求; (2) 经济目标:通过获得林产品, 带动林产工业及相关产业 (渔业、水电、运输、牧业等) 发展, 创造经济效益; (3) 环境目标:生态环境保护 (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4) 发展目标:健康的生态系统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 也就是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结果应该是分布越来越广, 林分质量越来越好, 森林总量越来越多。

为探讨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途径, 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和澄清森林永续经营分类经营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生态系统经营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等几种森林经营模式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1 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

为克服长期以来森林经营中经营权不清和森林资源无价的弊端, 有必要进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 满足市场经济需要其实质是把森林资源作为商品, 为森林资源进入市场经济创造条件因此, 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是森林经营的条件或基础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同样也涉及评价标准和管理体制及公众参与。

2 分类经营

分类经营是森林资源管理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课题之一, 是森林资源经营的基础和手段, 即通过森林分类经营这一手段来实现经营目的关于森林经营方式存在着不同看法, 争论的实质是单目标还是多目标经营的差异, 也包含了对森林资源管理的理解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健康的森林能同时发挥森林多效益, 不健康的森林其生产力和生态环境效益都低下。森林经营的一般原则有国土保全人类生命财产生态环境和经济原则等, 对于具体的区域涉及经营原则的优先顺序和标准。

3 森林永续经营

森林永续经营理论和模式始于17世纪中叶, 目的是为了永续提供木材产品而经营森林资源, 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是长期指导世界各国经营森林的模式和途径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其概念在不断演变, 经营目标从木材生产永续到森林多资源永续利用。

4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在实践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方面, 美国和加拿大提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美国在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中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1992年美国林务局正式宣布采用生态系统经营模式, 这是美国国有林自创立以来的最大改革, 正在各地进行实践美国林学会1993年发表了保持长期森林健康和生产力的专题报告, 认为要在景观水平上长期保持森林健康和生产力, 即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生态系统经营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管理模式, 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的定义, 郑小贤教授 (1999) 认为:第一, 生态系统经营不仅涉及资源管理模式的改革, 还涉及思想和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改革;第二, 超越传统的时空尺度和专业分工, 实行综合资源管理;第三, 以社会需要为基础, 根据政策法规等制定管理目标;第四, 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第五, 在实践中首先重视公众参与和协作把生态系统经营与社会改革相结合, 认为各种利益集团和个人的协作及共同参与决策的管理是不可少的;第六, 现阶段的资源管理是在对复杂生态系统及其社会现状与未来不十分了解, 缺乏充分知识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 对计划的制定实行监测评价和计划的修订不断重复这样一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这个过程被称为适应性经营, 是生态系统经营的一个关键概念。

林业经营必须坚持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坚持所有者、管理者和经营者责权利相统一, 坚持保护、发展与利用森林资源相并重, 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加强对森林、林木、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经营、保护和利用, 提高森林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 改善林区社会经济状况,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存德, 师瑞峰.森林可持续经营:从木材到生物多样性[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2]罗明灿, 马焕成.区域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 1999.

[3]陈建成;参与式林业经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年Z1期.

[4]孔凡斌;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林业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3.

论林业经营管理的发展 篇2

【摘 要】森林资源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在维持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人类生活、生产所需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本文就林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谈谈粗浅认识。

【关键词】林业;经营管理;发展

0.前言

我国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很大程度上缘于缺乏森林的足够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活环境也明显受其影响。森林资源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在维持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人类生活、生产所需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本文就林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谈谈粗浅认识。

1.林业经营管理的原则

1.1生态优先原则

充分发挥森林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的独特作用,协调好木材生产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等公益性服务的关系,协调好森林生态系统与湿地、草原和荒漠等生态系统的关系。

1.2持续发展原则

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协调好森林资源培育、利用、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协调好森林资源的近期利用与战略储备的关系。

1.3整体协调原则

从协调好林业建设与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协调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出发,制定出台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政策,并使其与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林地林权制度等改革措施相适应,与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相关政策相适应。

2.促进林业经营管理发展的对策

2.1加快国有林区改革进度

建议明确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制定国有林体制和机制改革方案,采取积极措施,稳步推进。同时,将加强森林经营、振兴东北老森工基地作为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的责任,加强组织协调,研究和制定振兴老森工基地的有关政策,落实各项措施,促进振兴。

2.2改革森林采伐管理制度

森林抚育、林分改造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不应成为森林抚育和低价林改造的瓶颈,要从有利于森林培育、有利于经营主体、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三个有利”的原则进行完善。凡是按规范要求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按方案中确认的合理年采伐量,纳入森林采伐限额的管理。另外,现行各项规程、规范、标准以及管理办法,凡不利于加强森林经营工作,脱离实际的,应清理、修改和完善。

2.3延长天然林保护工程期限

我国天然林资源在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天然林保护和培育工作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做好,重点是加强森林培育;其次扶持经营体制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期到2010年截止,天然林的保护培育、恢复发展不能指望10年就能实现,它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建议再用10年~2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培育天然林工程,加大国家扶持力度。在工程实施中,把大部分的工程资金用于森林抚育、低产林改造和森林保护等,提高工程区的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从而增强天然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2.4启动森林经营工程

建议国家启动森林科学经营工程,抓紧实施全国森林经营工程规划,重点突出森林抚育措施。森林经营工程可以分解为森林抚育工程、大径材培育工程、珍贵树种培育工程、低价林改造工程等等。当前要抓紧试行示范工程,以县(局、场)为尺度,建立森林经营工程管理体系,以县(局、场)为单位编制森林经营类型,各森林经营主体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按方案实施。经过试点,总结经验,示范推广。

2.5建立抚育管理政策

森林抚育资金投入要有长效机制,林业生产是周期长、效益低、风险大的行业,但又是人们生态需要和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事业,要与国家的农业补助资金对农民种粮、养猪等补助一样对待,建议国家设立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重点鼓励森林抚育,促进林业生产和林农增收,确保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公益林的森林抚育资金,由国家开辟公益林森林经营专项资金渠道解决;商品林的森林抚育可通过特别财务处理,预付或特别周转金先行支付,也可从专项贴息贷款渠道解决。

2.6健全经营法律法规

随着天然林保护等几大林业重点工程陆续实施期满,以及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林业将面临一个全新的转型期,林业经营模式也将随之改变。新的林业经营机制需要法律支撑,否则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无法步入正轨。我国现行的林业法律体系中,森林经营有关法律法规方面还很不健全。《森林法》对森林经营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建议对森林法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同时,借鉴美国、日本、芬兰等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国有林经营法》、《私有林经营法》的经验,着手制定我国《森林经营法》。通过法律规定森林经营的各种形式,包括森林经营的主体与客体,经营权取得和限制,森林经营的基本准则,森林经营规划与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执行,森林经营与各方面的关系,森林经营效果的保障,森林经营风险管理等等。立法有一个过程,可先以法规或部门规章形式,予以明确。对过去不切实际,不利于加强森林经营的规章制度和规程规范,进行清理修订。只有森林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林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2.7加速培养森林经营人才

实现科学的森林经营是当前林业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森林经营工作。森林经营必须“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参与性。只有在科技教育和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建议把森林经营人才纳入国家人才队伍规划,中等、高等农林院校扩大招生计划,强化林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林区工作,比照到西部地区工作的人才待遇和保障水平对待。

2.8搞好森林经营的基础工作

加强森林经营,首先要加強与森林经营密切相关的基础工作。包括森林调查、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森林经营指标体系、森林经营技术体系等,要加大投入,逐项落实。要加大对林学基础学科的扶持和支持力度,完善和充实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的知识体系。建议国家加大对森林经营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在国家和部门的研究计划中,单列以森林经营为主的大的研究项目,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体系,提高科学技术对森林经营的支撑能力。

2.9建设林区基础设施

当前林区的道路、职工住宅以及公共基础设施与现代林业极不相称,与其他基础工业行业相比,落后甚多。林区道路密度过低,不利于森林防火,也不利于森林经营活动。林区职工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几十年没有多大进步,不利于“安居才能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新林区都是时代的要求,体现社会进步,也是加强森林经营工作的不可忽视部分。建议国家按工业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支持林区和林场的道路、职工住宅等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森林科学经营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林晓东.关于林区营林方法与措施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2.27.

浅析现代林业经营工作 篇3

1 营林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实现水土保持

植树造林是营林工作中重要的内容, 而通过植树造林工作也有效的坚固了土壤, 使土壤中水分被树的根系吸收和储存, 这对于减缓水土流失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一些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方, 极易在雨季时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 所以在这些地方进行树木的栽植, 可以有效的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1.2 能够防风固沙

近年来, 风沙对我国的村庄和城市的危害不断加剧, 一旦没有阻挡风沙的屏障, 则会使村庄和城市变为废墟。所以为了有效的抵御风沙的侵袭, 加强造林和护林工作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不仅可以有效的减缓风速, 而且能够将刮起的沙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1.3 获取额外价值

森林是一个聚宝盆, 在营林工作中, 不仅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 而且还可以收获更多的额外价值, 如药材、水量、橡胶及茶叶等。

1.4 可以净化空气, 美化环境

树木不仅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 同时还能吸收灰尘及有毒气体, 使空气得到净化, 减少病菌的传播。同时森林可以有效的减少城市的噪音, 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为人们提供一个理想的生活场所。

2 营林整地

2.1 营林地的清理

在进行造林过程中, 对营林地进行清理是整地造林的一道重要工序, 通常都会采用割除、火烧及使用化学药剂来对造林地的杂物进行清除, 可以利用人工割除或是采用机械方式进行, 清理后的杂物和杂草推在一起利用火烧来进行清理。对于有条件的地方, 也可以利用喷洒除草剂来进行清理。

2.2 营林整地方式和方法

整地的方式一般会分为全面和局部。局部的整地则能够分为带状的整地或者是块状的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的全部土壤, 一般使用在平坦的地区。局部整地其实是对于翻垦的造林地部分土壤进行的整地行为。带状整地对于呈长条状翻的垦造林地土壤进行翻整。山地带状的整地方法可以分为反坡梯田、水平的带状、水平沟、水平阶、撩壕等;平坦地可以使用的整地方法为带状、犁沟。块状的整地可以使用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来整地。山地块状的整地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在平原的方面所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3 强化营林工作的具体策略

3.1 积极落实林业工作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的营林管理工作都对造林较为重视, 而对营林管理工作较为忽视, 所以需要加强这种观念的改变, 严把营林工作的质量关, 通过对植树造林进行验收检查, 加强造林后的管理, 特别是对于幼林更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做好检查和监督工作, 而且在建立长效的机制, 通过调查和摸底工作, 确保林地档案的完整。造林需要有科学的规划, 同时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从而使各项重点项目做到早安排最落实, 而且充分发挥绿化工作的作用, 加强对城镇周边的绿化工作, 对于公益林, 更要加强资金的发放工作, 确保林业和政府的信誉, 从而实现林业建设的全面开展。

3.2 加快营林工作基础地位的巩固

营林工作应坚持把培育、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作为发展林业的立足之本。对陆地生态系统和林业生态建设中森林的主体作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森林保护的内容包含禁止滥砍乱伐、森林防火和对病虫鼠害的防治。营林工作开展中, 强调对森林资源的培育与发展, 这是营林工作的责任, 并将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监测积极地纳入到工作范畴中。当前, 是林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必须对其营林工作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营林工作必须夯实基础, 认清国际规则, 结合地方实际, 理清并制定相关的营林制度、办法和规程, 从而使其尽快同国际接轨。

3.3 对生产结构进行全面的调整

全面将营林推向市场, 是其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大趋势。对于营林生产结构的调整, 应以较为完备的生态体系为前提, 通过发达产业体系指导, 按照分类经营和保护天然林的原则来实施。应尽可能地实现造林的多元化投入, 外资造林、义务造林、自费造林与常规造林相结合, 有效落实造林、抚育与管护的统一。在造林面积下降、育林资金减少的情况下, 强化森林抚育力度的意义十分重要, 通过对天坛幼林的合理抚育来进一步提高营林生产力, 实现人工纯林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增加。

3.4 加快营林产业化进程的发展

营林工作并不是单一的一项工作, 在营林工作中不仅需要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更需要对森林质量进行不断的完善, 这是营林工作的重点内容。只有不断的加强对优良树种的抚育, 对天然进行合理的经营, 才能确保优质苗木的生产, 所以可以说营林工作需要产业化的形式,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集合林业的各项资源, 实现优化配置, 从而使营林工作得到不断的完善。另外营林工作在生产过程中, 还需要不断强化的其市场推广, 从而实现优质苗木的生产。

3.5 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强调科技运用

将营林工作纳入到生态环境建设中来, 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提高林区灾害的有效监控, 从而最大程度避免自然灾害所导致的损失。对林区气候进一步细化, 使营林生产、多种经营等同自然规律更加符合。强调对于林区内病虫鼠害的有效自控, 充分发挥生物防治有效性, 将化学防治比重间可能地减少, 有效杜绝其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强调营林工作中科技的运用, 增加科技投入, 进行专项资金的设立, 来保证科学研究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推广先进技术, 抓好科研转化, 使其最大化地转变为生产力;进一步提升营林队伍的综合素质, 来使其同新时期发展的需用相适应, 更好地完备营林工作。

4 结束语

营林工作作为林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所以加快营林工作的开展对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当前的营林工作, 要加强其工作内容具体落实和执行的基础上, 还要对市场环境进行充分的考虑, 结合其工作实际, 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 实现营林工作的目标, 使营林工作得到不断完善, 对推动林业的更快、更好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长清.浅析加强我国营林生产管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7) .

[3]佟建民.我国林业的发展及现阶段发展的对策[J].改革与开放, 2010 (4) .

[3]王晓花.加强和改进我国营林工作的策略与措施[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12) :33-36.

林业苗圃生产、经营档案建设要求 篇4

1、苗圃建立档案包括基本情况、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科学实验等内容。

2、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必须符合发证规定并在有效期内)

3、填写林木种子生产、经营档案表(表样已传至邮箱内请按内容逐项填写)。

4、是良种的必须附有良种证书复印件

5、基本情况包括苗圃位置、面积、苗圃平面图、立地条件、圃地规划、固定资产、经营方式等。

6、生产和技术管理、苗圃土地利用和耕作情况。

7、各类苗木的种子来源证明、生长发育情况及其采用的各项技术措施。

8、各项作业的用工量和肥、药、物料的使用情况。

9、科学实验内容包括各项实验的田间设计和实验结果、物候观测等

10、苗木销售情况,包括苗木出圃登记表、苗木标签、苗木检验证书、购销合同、往来票据、运输证明、检疫证明;属自用的应有(调拨单、苗木出圃登记表)及能够证明苗木流向、出圃数量的各类凭证。

经营林业 篇5

关键词:林业;生态背景;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6-70-1

1 林业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林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效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它承担着为社会提供林业产品的重要经济职能,但是在其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林业企业同时承担着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使命。林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林业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资源是森林,企业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而森林作为我国陆地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对于防风固沙、固土保水以及缓解温室效应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第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的林业生产能够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森林资源,使之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合理地开发森林资源,将有效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循环发展。第三。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大量消耗着各种资源,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通过林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将森林资源这种可再生资源有效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并使其得到开发和利用,对于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借助森林资源,来研究开发林业生物能源,高效率地运用可再生能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同构成我国的文明体系,生态文化建设在增强人们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林业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通过林业企业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保护环境的意义,对于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正确地树立生态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生态背景下林业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生态背景下林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相关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遵循合理采伐原则

林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以保护林业生态为重要目标,遵循合理采伐原则。在利用森林资源之前,要综合考虑森林中的树木种类、数量等,通过合理采伐来降低林木密度,有效提高透光率,为幼苗和喜光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注意间伐劣质林木,提高林木的质量,有效借助自然枯损来增加适当的林隙,促进树木成长。

2.2 实施林业资源的分类管理

林木的分类管理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林业企业要以自然特征为基础,根据林木的经济效益、原料供给等不同的功能,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分区,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在实施分类管理中,要建设完善的林业计划体系,使其高效指导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林业的供给、生态及效益等的发展提供保障。

2.3 有效利用科学技术

林业生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效借助科学技术来推动经济发展,使之更好的服务于生态环境。林业企业应当高效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机制,促进科技型林业生产模式的建立。相关人员要综合研究林业生态系统,完善生产监测管理工作,全面掌控林业生产的各项指标。通过多种形式来推广林业生产新技术,利用先进的栽培技术来提高林木幼苗的培育水平,促进林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2.4 重视自然保护

林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的保护,自然保护主要是对稀有树种的保护,通过自然保护的实施来实现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林业资源的平稳发展。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各项自然保护制度,强化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此外,还要注重实施退耕还林,合理的退耕还林对于扩大林业面积、防止水土流失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周边农业的发展,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3 结语

生态背景下林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林业企业要重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采用,加强企业的体制创新,优化林业生产结构,采取多种措施来推动林业企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相互协调发展,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确保实现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目标[J].中国产业,2010,(04):117-119.

[2] 付國荣,吕妍,石岩.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J].中国林业经济,2008,(01):123-125.

[3] 李永宁,孟宪宇,黄选瑞,王进茂.森林经营管理系统的多层次结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01):211-213.

林业经营道路之生态发展 篇6

1 林业经营与生态发展目标

1.1 改善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

森林的生态平衡要建立在合理的规划林区, 高效的林业经营之上, 只有合理规划和有效经营, 才能让水土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 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 改善林区气候环境。为生物的多样性打好基础, 保障林业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1.2 保证社会需求

林业树木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它是制作生产品的重要原材料, 只有林业资源的质量得以保证, 才能更好地满足人类在生活中对衣食住行相关产品的需求。要想做好合理的林业经营管理, 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 这样就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 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满足了他们的经济精神需求。

1.3 促进林业及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学角度来讲, 林业资源的可持续性经营与发展不仅使得人类获得了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林产品, 还带动了林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的林业和全国的经济水平。若能合理地整合资源, 做好规划及高效率的经营, 与森林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行业, 如水利、旅游、畜牧业等还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总体经济的效益。

2 实现林业合理经营与森林生态发展的有效对策

2.1 研究林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2.1.1 生产技术的研究。

首先要做的是选择优良的树木品种, 产量品质得以保障的根本之源, 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 适当合理的用药, 研发出用途多样性的林业产品, 使林产品更具有商业化的价值, 提升经济价值。

2.1.2 林业经营技术的研究。

人工林在林业经营中扮演较重要的角色, 所以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的研究, 在整个林业经营技术中尤为重要。其次采用遥测技术对人工林生产力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 从而进行评估。最后分析处于短伐期的经济林, 从而分析出国产木材市场的供需情况和进口木材代替国产木材的实际情况。

2.1.3 健康的管理和保护的研究。

为了能够更高效地开发和利用林业, 如何健康管理树木, 成为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采用最新的树木医学, 建立一个完善的树木医疗体系, 以领先的信息技术为依据, 建造起更为科学的树木保护信息系统。

2.1.4 生态维护的研究。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 林业经营呈现不同的变异性, 以此为依据, 建立起更为科学性的基础资料数据库, 为维护生态平衡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2.1.5 林产多元化的技术研究。

林产品具有多元化的性质, 例如我国的国产木和进口木等。通过对林产品多元化的技术研究, 可以标准国产制材的规格和品质等级, 进而提高林产品在整个市场中的竞争力。

2.2 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的经营利用

无论森林还是生物都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高效地利用森林及生物的多样性, 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林业的经营。首先是对自然资源的经营与利用, 通过有效利用蔬伐木资源, 以高效率的生产技术为基础, 研究不同树种、坡度的疏伐作业方式。然后是野生物的保育和管理, 对全国的濒危物种进行分类, 对每一种类进行危害程度分级, 建立一个完善的物种管理系统。最后研究和应用生物多样性, 通过研究野生物的基础分类及保育管理, 推动国家生物多样性监测, 使得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化的得以利用。同时也要注意大力推广生物多样性环境的教育, 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学习。

3 总结

林业资源的合理经营, 是促进生态发展的基础。换言之, 生态发展是林业经营的必经之路, 二者相辅相成。林业资源的合理经营, 要得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充分支持和配合, 要以长远的战略眼光, 且从实际出发, 根据以往的经验迈向前方。使得林业资源可得得到相关的保护, 提升森林的整体质量, 促进林区及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只有做到林业的可持续性的经营和管理, 才有可能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现在, 我国经济发展更快速, 但林业经营以及生态发展出现很多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必须采取科学系统的方法, 以保障林业可持续经营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森林的生态发展目标对林业经营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有效策略。

关键词:林业经营,生态发展,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俊峰.林业经营与森林生态发展对策[J].现代园艺, 2014 (14)

[2] 吴树芹.林业经营与森林生态发展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 2014 (4)

林业分类经营的设计与实施 篇7

1 林业分类经营的体系划分

1.1 林业分类经营类型的划分体系

按照森林功能主导利用的原则, 将森林划分成不同类型的森林[1], 即公益林和商品林, 然后按照不同类型的森林进行不同的经营, 即形成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分类类型的划分是林业分类经营的基础, 没有对森林类型的划分, 就没有对林业性质的划分。

林业分类经营类型的体系从2个方面划分和建立。从横向上讲, 森林可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 林业经营即可划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从纵向上讲, 森林可以在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基础上, 各自进一步划分。公益林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国土保安等生态需求为主体功能, 主要提供公益性服务, 进一步可分为生态性和社会性公益林2种类型, 生态性公益林以满足自然生态需求为主体功能, 还可进一步划分为5种;社会性公益林以满足人类生态为主体功能, 也可进一步划分5种。商品林则以提供林特产品, 获得最大经济产出为主体功能, 主要是提供能进入市场流通的经济产品, 具体又可划分为木材产品林和非木材产品林2种及进一步划分为5种。森林类型的划分是林业分类经营的基础, 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 包括投资渠道、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 对整体的林业采用不同性质的经营, 而形成了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 公益林业也可进一步划分为社会公益林业和生态公益林业。

1.2 我国林业经营区域的划分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 全国各地在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为了使林业分类经营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调整, 并协调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林业分类经营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区域性的划分, 以保证商品林业和公益林业合理布局, 有差别地采取经营措施。因此, 在森林分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林业分类经营, 反过来又积极地指导更大范围的商品林业和公益林业的区域建设, 发挥着提高区域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的作用。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可将我国划分2类4个区域:第1类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 包括2个区域, 即: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 西北北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风沙干旱地区。这一类的2个区域都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对当地环境, 乃至全国地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这一类地域主体任务是发展公益林业, 采取停止砍伐, 制止毁林开荒, 实行退耕还林等措施。第2类以商品林建设为重点, 包括2个区域, 即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 东部沿海及东南部地区, 这一类的2个区域, 商品林建设条件优越, 且属经济发达地区。因此, 这一类地域主体任务是发展商品林业, 采取集约经营, 按项目管理的办法发展市场需要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同时兼顾生态公益林建设, 按阶段和进程实行转换, 变商品林为公益林、公益林为商品林。建立林业分类经营区域的划分体系更有助于我国的林业建设, 有重点、有层次地推进林业的发展进程。

2 林业分类经营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依据林业分类经营的要求, 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需建立不同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2]。

2.1 公益林业

公益林业发挥社会公益的作用, 从管理上必须体现明显的行政性和法规性。公益林业必须由代表国家全局利益的中央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针对公益林业对全社会的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采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公益林业的作用、地位、投资、发展、保护都要由政府明确下来, 并要用相应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加以确定。同时, 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相应的部门对其进行管理。

2.2 商品林业

商品林业应满足社会的经济需求, 作为经营的主体, 通过生产产品, 增加经济效益而开展各类各式的经营活动。因此, 商品林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原则建立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一是必须实行企业化经营[3]。商品林业讲求经济效益, 只有企业化经营才能适应商品林业的需要。二是采取企业性质多样化。可以按规模、所有权、隶属关系划分成不同性质的企业, 可以有国家的总公司、分公司, 核心层企业, 也可以有私营企业、个体所有者的经营。三是组建企业集团, 形成产业体系。商品林业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不仅林木生产中要提高经济效益, 木材加工也必须提高经济效益。因此, 必须建立集团化经营的产业体系, 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 培育有加工利用前途的林木;另一方面对现有林木进行加工开发利用, 增加附加值。例如新西兰, 就是在辐射松已成林可利用的前提下, 对辐射松进行产品加工开发, 使辐射松成为有高附加值加工前途的林木资源。四是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 使林政资源管理更适合商品林建设的需要。

3 林业分类经营的科技措施

林业分类经营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 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通道。《森林法》第六条规定, 国家鼓励林业科学研究, 推广林业先进技术, 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科教兴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之一, 林业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持。在林业的发展中, 科技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技进步, 可以提高林木种苗的质量;可以提高森林的防病虫害、防火、防灾水平;可以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进而提高林分质量和林业生产力。因此, 应加强林业科技教育工作, 要重视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 提高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重点研发林木良种选育、条件恶劣地区造林、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防沙治沙、森林资源与生态监测、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林农复合经营、林火管理与控制及主要经济林产品加工转化等关键性技术。积极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 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不断加强林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根据林业建设特点, 建立各类林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切实加大对林业职工的培训力度, 提高林业建设者的整体素质。

因此, 林业分类经营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以支撑林业分类经营。一是提高森林培育技术, 针对各种性质的林业采用不同的措施;二是分类划分及评价的方法, 要采用既符合国际通用, 又适合我国林情需要;三是提高目的树种选择及良种育苗技术。要以林木改良为主, 选育速生、优质、抗逆性强的新良种;四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特别是对生态环境恶劣、对森林影响大、要求高的地域, 要研究适合的林木及森林系统, 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五是进一步研究现有林木加工深度拓展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的综合技术, 充分利用林木资源。总之, 科学技术是林业分类经营的最有效的支撑条件, 缺少这个条件, 林业分类经营就很难实施下去。

4 林业分类经营的政策策略

政策是国家、政府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完成确定的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策略则是实施和启动政策而采取的方法和途径[4]。作为一项政策包括形成和后续2个过程。一项专门政策的形成包括3个主要阶段, 即分析问题、确定目标、制定行动准则和路线;政策的后续过程主要包括政策的启动、政策的结果检查和政策的修订。林业分类经营的政策和策略, 就其政策而言, 应包括法律、规定、办法、制度和规程, 而目前实施和形成的政策应该有《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防沙治沙法》《天然林保护管理条例》《林地管理条例》《湿地管理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森林培育管理规程》以及调整林业税费政策、调整国土整治的有关政策等。一项成功的政策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方法和手段。林业分类经营政策应采取的策略有:一是建立健全行政机构, 组织实施;二是必须按标准制定规划和实施办法, 并相应采取许可证制度, 公益林经营有公益林经营许可证, 商品林经营有商品林经营许可证;三是通过税、费、资金投向、财政补贴、市场价格、经营协议、奖励及商业手段促使政策的实施;四是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意识, 维护政策的实施;五是运用推广、咨询、信启、公约和相互间的协议, 辅助政策的启动和实施。由于林业活动的复杂性和森林的多功能性, 在划分不同性质林业的前提下, 林业分类经营的政策具有多样性和连续性, 因此政策的形成和采取有效策略、启动和实施是不可分割、同等重要的过程。

此外, 应加大政府对林业建设的投入, 要把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并予以优先安排。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国家财政要重点保证;地方规划的区域性生态工程建设投资, 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部门规划的配套生态工程建设投资, 要纳入相关工程的总体预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 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财政支农资金, 也要适当增加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对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和珍贵树种用材林建设中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优良种苗的开发推广等社会性、公益性建设, 由国家安排部分投资。逐步规范各项生态工程建设的造林补助标准。此外, 随着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的逐步深入, 有关地方政府要承担起原来由森工企业承担的社会事业投入, 同时国家给予必要支持。

摘要:就林业分类经营的设计与实施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主要分析了林业分类经营的体系划分、林业分类经营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最后提出了林业分类经营的科技措施和政策策略, 对今后林业分类经营具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林业分类经营,体系划分,管理体制,科技措施,政策策略

参考文献

[1]石道金, 冯迎春, 杨丽霞, 等.试论林业分类经营条件下林业经营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J].浙江林业科技, 2003, 23 (2) :49-52, 67.

[2]张秋良, 贾占元, 莎如拉.内蒙古凉城县林业分类经营若干问题的探讨[J].河北林果研究, 2001, 16 (4) :352-356.

[3]胡耀林.论国有林场森林分类经营[J].发展, 2008 (9) :53-54.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及其重要意义 篇8

1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概念

分类经营,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要求, 在充分发挥森林多方面功能的前提下, 按照森林各自主要功能特点分别采取有针对性办法, 指导其发展。从经营源头上调整林业发展结构, 优化林业资源的配置, 从大的结构和布局上更有力于发挥林业整体最大效益, 以满足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方面需要。

实行分类经营是转变林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条件, 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也是目前条件下林业企业面向市场取得高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2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模式

森林分类经营是根据森林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 以及森林的结构特点, 将森林划分为重点生态公益林、一般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三大类型, 按照各自的经营目的, 采取相应的经营管理模式。

商品林:属集约经营区, 主要培育原材料林、纤维林、短轮伐期林。用高科技手段, 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 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

重点生态公益林:属保护经营区, 这部分森林主要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 以追求最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般生态公益林:这部分森林主要在充分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可通过适当的森林经营活动来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

3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原则

公益林实行“谁受益, 谁负责, 社会受益, 政府投入”的原则。服务对象明确的, 由服务对象对公益林经营者实行补偿。服务对象不明确的, 由政府补偿。公益林建设应以生态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保安为经营目的, 以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 及其自然群落层结构多样性的特性, 采取针阔混交, 多树种、多层次、异龄化与合理密度的林分结构。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补植、管护并举, 封育结合, 乔、灌、草结合, 以封山育林、天然更新为主, 辅之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商品林是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 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 按市场需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可以依法承包、转让、抵押。商品林建设应以向社会提供木材及林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 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 要广泛运用新的经营技术、培育措施和经营模式, 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高效益, 定向培育、基地化生产、集约化规模经营。以商品林生产为第一基地, 延长林产工业和林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链, 构建贸工林一体化商品林业。

每一类型的森林既有它各自的功能性, 又有它的多功能性, 在其经营的方式上既有它各自的经营特性, 又有它的经营共性。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森林资源才能得到更好的培育、保护、开发和利用, 可持续发展。

4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效益

实施分类经营, 就意味着以服社会目标、生态目标为主的公益林, 国家必须通过财政强制性地将社会其他部分投入转移到公共项目上, 因为生态和环境资源不是企业资产, 而是全社会公共资产, 所以保护经营生态公益林, 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各级财政必须对生态公益林经营实行经济补偿, 实行有偿使用, 使生态公益林能持续不断地为国家、为社会提供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来满足人们对赖以生存环境的需要。而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商品林, 经营者在按市场规律进行经营生产的同时, 必须服从于环境保护目标。这种服从要具体落实到采伐方式、采伐量等森林经营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上。由于生态与环境方面的限制, 促使经营者一方面经营木材生产, 追求经济效益, 一方面充分利用其他资源以短养长, 来弥补由于受生态环境限制而经营商品林中用于生产资金的不足, 利用森林资源中除木材以外的其他资源的合理开发, 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经营森林、发展森林, 整个森林的系统结构才能保持稳定, 才能持续不断地为全社会提供所需的物质和木材, 来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不断增长需要, 实现青山常在, 森林永续利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发现, 转变传统的林业模式, 实行现代林业,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好林业分类经营, 这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林业的进一步改革, 合理调整林业产业和产品结构, 使林业生产要素都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 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生产力、提高其管理水平, 实现其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摘要: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是林业改革的战略任务和促进林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 有利于促使林业在发挥为社会提供木材的基础产业作用的同时, 尽快承担起社会公益事业功能, 从而实现“两大体系”的建设目标, 构建新型林业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这对于深化林业改革, 合理调整林业产业和产品结构, 科学配置林业生产要素, 提高林业生产力、管理水平和林业综合效益,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于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的探讨 篇9

1 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的研究现状

现在, 林业经营的综合效益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 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国家的重视, 在不同的国家在对其进行研究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不同角度, 同时在形式上也存在着很多的变化, 因此, 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更好的分析能够促进林业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1.1 如何认识林业经营综合效益

现在, 人们对生态经济是非常重视的, 这样也使得林业经营过程中,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了人们的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 如更好的让人们接受综合效益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多的研究人员将社会效益同生态效益进行了综合的考虑, 但是, 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对林业经营的综合效益内涵进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内部的层次进行掌握, 同时也能更好的对整体的结构进行分析, 更加深入的对林业经营综合效益进行理论研究。

1.2 如何计量林业经营综合效益

在对林业经营综合效益进行计量的时候, 很多的国家都是有不同的评价方法, 这样就使得理论方面根本就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因此, 不管林业经营效益对林业发展有多大的促进作用, 在很多原因共同作用下, 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理论还是停留在研究的阶段, 在理论方面正确性探讨和实践方面可行性探讨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2 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的基本含义

林业经营过程中产出和投入之间的比较就是林业经营的综合效益, 在一定程度上很多的人认为这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数据, 但是, 在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存在着再生产过程的, 这样也导致出现了生态系统功能发生转变的情况,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就出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情况。

林业综合效益包含着林业直接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包含着林业间接的经济效益,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突出了人的主体性, 因此, 对林业经营综合效益进行计算的时候要对将其与传统的经济效益进行区别。为了能够更好的对林业经营综合效益进行计量和评价, 在计量方面更加的准确和不出现交叉的情况, 可以对出现的争议部分进行研究, 这样能够更好地的对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进行比较, 同时也能更好的对三大效益的实质进行研究。林业经济效益是林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 可以用货币计量来进行反映, 同时, 也是林业产品在市场交换过程中获得的直接受益。林业的社会效益是不能用货币计量来进行反映的, 是一种非货币的社会效益反映, 主要体现的是人们在身心方面的满足, 因此, 在社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人们在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的是精神文明建设。林业的生态效益反映的是人们在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在环境方面获得的效益, 要更好的保证林业结构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不会受到影响。在对林业经营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时候要实现分类计量的模式, 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计量效果。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相互关系要进行重视, 同时对其特点要进行更好的分析。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三大效益在需求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在不同的区域和空间出现了不同的组合, 在计量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因此, 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必要的调整, 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林业经济得到发展。

3 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的认识基础

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是非常复杂的, 其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环境社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经济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 要对林业经营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分析, 同时也要对其相互作用的原理进行必要的掌握, 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林业经营过程中综合效益得到更好的解释, 同时综合效益的特点也能更好的掌握。

在环境社会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林业经营系统是一个以自然环境系统提供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劳动对象, 以社会系统提供一定比例的劳力、资金、技术、信息等所形成的林业社会系统为基本依托的复合系统。它与环境社会大系统之间形成一种开放式、远离平衡状态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方面, 它接受环境社会系统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大效益经营成果;向环境、社会系统输出。

林业经营是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力量, 特别是林业经营的生态效益, 是社会环境良性循环不可缺少、取代不了的基本因素;林业经营依赖于环境社会大系统的协调发展, 一个地区的森林资源蓄积量、人口数量和质量、生产要素对林业的投入和结合状态和相应社会运行机制, 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的高低;森林的多功能属性是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的形成基础, 人类的劳动参与是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的形成中介, 社会需求程度是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的形成条件, 而林业系统的良性循环则是林业经营综合效益长期稳定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

4 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理论的应用

林业生产具有三大效益, 尽管在其排列次序、评价方法和经营重点上还有许多争议, 但是, 在重视林业经营特殊性这一点上, 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已取得共识。深入探讨林业经营综合效益问题, 将对我国林业建设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社会观念更新, 树立起现代效益观, 提高人们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必要性的认识, 提高林业经营在国土保安、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创造一个社会办林业的气氛, 这将是林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有利于深化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的定量研究, 确立林业在社会环境系统中的应有地位, 为林业宏观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林业生态效益的补偿机制已被证明是我国现阶段林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理论可为补偿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案。有利于林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由于各国、各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林业经营模式有多种形式, 各有利弊, 各有特色, 不可随意搬用。

5 结束语

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是要实现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 因此, 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对传统的成本计量进行取代, 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综合效益计量。林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对国家经济有很大的影响, 同时对社会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会导致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因此, 在发展林业经济的时候对生态效益要非常重视,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这样在以后会面临更大的问题。

摘要:林业经济的经营模式对其自身发展和环境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 林业经营过程中定要对效益进行更好的评价。在林业效益评价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因此, 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做出更加客观和公正的答案了, 因此, 对林业综合效益概念要进行重视, 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林业经营活动进行评价, 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生态林业的建设。

关键词: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现状

参考文献

[1]张玉珍, 王福才, 周钧, 黄选瑞.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述[J].河北林果研究, 1999 (1) .

[2]张三, 吴志庄, 王建武.工业人工林经营理论与实践——进展与问题[J].世界林业研究, 1999 (2) .

[3]侯元兆, 赵杰, 张涛.国外人工用材林发展比较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 2000 (3) .

经营林业 篇10

关键词:林业企业;森林;经营管理模式;改革

林业企业的森林经营管理涉及社会、自然、科技、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目前,我国在林业企业管理方面,开展了较多的研究与探索,但是,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林业企业森林经营管理的复杂性认知还不够充分。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林业企业森林经营管理质量,需要对当前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经营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通过对森林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后,可以有效地弥补目前林业企业森林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 林业企业森林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林业企业森林经营管理模式比较落后

由于森林经营管理需要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复杂多样性的特点,而目前森林经营管理模式没有对林业企业自身情况进行考虑,对森林资源的特点分析不够充分,从而使得目前的经营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当前林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没有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模式为林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依据与保障,从而使得现行的森林经营管理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出本身的作用与效果。在实践中无法系统地开展生产作业,对林业企业的工作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经营管理目标[1]。

1.2 对林业企业员工不够重视

林业企业要想提高企业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就不能忽视企业员工的感受与利益。在林业企业管理中,员工是核心,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不仅需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利益。在企业领导管理层中,认为员工只是雇员,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也是雇用关系,从而在企业的发展中,为了获取更多的企业利益,对员工制定比较严格的管理制度,没有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感受与利益。从而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来,工作有所懈怠,从而导致森林经营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问题。员工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会严重影响到森林经营管理质量,从而导致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低下。

1.3 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管机制

在林业企业森林经营管理中,需要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以便确保经营管理质量。而目前,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管机制,监督管理只是流于形式,通常是被动检查验收,把关不够严格,从而导致森林经营管理质量不受控制,效益低下,经济损失较大,导致经营管理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森林经营投入的经济收益受到较大的影响。

2 林业企业森林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策略

2.1 建立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目标

为了有效地提高森林经营管理质量与水平,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以便确保经营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目标要求来执行。在建立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林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并对我国森林管理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了解。从而确保森林经营管理目标与林业企业的发展目标协调统一,从而促进森林经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发展[2]。

2.2 制定合理的员工薪酬体系

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的同时,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员工薪酬体系,以便充分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企业与员工创赢的局面,促进共同发展。在薪酬结构方面划分为三部分:①基本岗位工资。企业根据员工的岗位、能力等制定薪酬级表,并根据此来确定员工的薪级。②考核工资。根据薪级表、计件单价表以及员工的工作绩效等对其进行考核,并计发考核工资。③经营效益分成。员工与企业共享经济效益,并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对森林经营效益进行共享。每位员工的效益分配需要根据其岗位与贡献值来决定,并确定每位员工应得的效益分成[3]。

2.3 加强森林经营管理质量监控

在林业企业中,针对营造林工程需要实施三级监督管理验收制度,即林务员、分部经理、营林部三级管理。林务员即承包者主要负责对营造林工程进行产长指导与监督,在完工的时候,需要根据合同以及森林经营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其进行验收,并在验收单上签字,验收合格之后上报给分部经理。而分部经理需要到现场检验,确认合格之后签字,并上报给企业营林部。营林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验收单进行抽样检查。之后财务部门需要根据营林部的验收情况按照合同约定向森林经营工程承包商支付工程款项,并对其森林经营工程进行抽样检查,以便监督营林部的检查工作质量,另外,企业员工均有权力与责任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督。通过三级监督管理制度,确保森林经营管理质量,以便提高企业的效益。

3 总结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森林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之一,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与利用。林业企业的森林经营管理模式关系到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效率,需要针对目前森林经营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森林经营管理模式进行适当改革,以便提高经营管理质量,从而促进林业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玉芳.国有林权改革下森林经营模式的调整研究[J].特区经济,2013,18(6):135-136.

[2]焦华.加强林业企业森林经营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林业水利,2014,32(17):984-985.

谈林业分类经营及改革措施 篇11

林业分类经营是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能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不同的主导需求, 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分别确定经营方向和管理措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关系到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关系到如何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布局, 关系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

2 林业分类经营的政策和经营体制问题

2.1 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尚未出台

公益林的补偿问题是制约公益林建设和实行分类经营的关键。长期以来, 因公益林具有效益外在性和受益对象广泛性的特点, 造成公益林“少数人负担, 全社会受益”、“相对不发达地区负担, 相对发达地区受益”、“上游负担, 下游受益”、“林业部门负担, 全社会受益”的不合理局面。再加上其牵涉面广, 政策性强, 到目前为此, 国家尚未对国家公益林的补偿程序、补偿办法、补偿对象、补偿标准、筹资渠道等方面制订出明晰的政策。

2.2 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长久以来, 我国林业经营一直担负着两大基本任务:一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民生活提供木质产品及其它林产品;二是改善国民生存环境。但事实上, 我国林业几十年来受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林业经营模式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要求等影响, 一直奉行以木材生产为中心, 重采轻造、集中过伐的林业经营模式。几十年来, 整个林业的基础几乎完全建立在森林采伐工业上, 大规模开采国有林区与天然林区, 造成天然林面积的剧减。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就必须要进行森林的分类管理。

2.3 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需求矛盾依然存在

分类经营实施之初, 将现有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的主要功能是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商品林则要承担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需求的重任。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分布、结构不均衡性及对天然林过量采伐, 在分类经营实施之初所区划的商品林尚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供给;同时, 对森林分布较多, 并以木材生产为财政和林农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林区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较大的冲击, 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已成为制约重点林区尤其是生态地位特别重要的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3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3.1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 林业受生产周期长, 见效慢, 产出投入比低, 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 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主权有限, 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 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实施林业分类经营, 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 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 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 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 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 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3.2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 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 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 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 生态公益林成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 权益与责任关系, 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 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4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措施探讨

4.1 进行林场划类经营

林业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森林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 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 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 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 在林场分配过程中, 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 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 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 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 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 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

4.2 落实林权, 完善林权证

林权工作, 经过八十年代落实林业“两制”, 及2002年开始的完善换 (核) 发林权证工作, 林权基本落实, 林权证基本颁发完毕。这次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林权证, 为减少工作量, 不给林农增加经济负担, 对已颁发有林权证的, 不再重新换发林权证。少数未登记发放林权证的农户, 按林权登记办法和程序申办林权证, 新办林权证的“林种”栏按本次区划的事权等级进行填写。为了在林权证上明确区划的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商品林, 采取在已颁发的林权证上标注注明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商品林。今后, 凭注明的事权等级实施管护、经营, 公益林的林权权利人凭注明的事权等级签订管护合同, 领取管护费, 商品林的林权权利凭注明的事权等级实施商品林的经营活动。

4.3 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资源林政管理制度, 加强对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的监督

必须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 重新制定和调整各类森林的经营方案, 实行不同的森林采伐利用政策和管理制度, 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 进一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分类管理, 管住管好公益林, 放开搞活商品林。

4.4 加强领导

为保证森林分类经营工作全面完成, 切实加强森林分类经营工作的领导, 政府部门应明确相关责任制, 建立森林分类经营工作领导小组, 同时下设办公室在各林业局。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级办事处要相应成立森林分类经营工作领导小组, 落实工作机构和具体工作人员。

4.5 严格奖惩兑现

各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林主管部门要监督各林权权利人和集中管护责任人严格按照管护合同的要求和内容进行管护国家重点公益林, 每年组织检查、验收, 合格后兑付管护费。对检查、验收未达到重点公益林管护标准的, 扣减全年管护费, 终止管护合同, 直至追究相应的责任。

4.6 落实工作经费

森林分类经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 需组织大量人员参与, 各级财政局要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 确保森林分类经营工作的顺利推进。

4.7 增强服务意识

各办事处、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区政府统一部署, 认真开展工作, 严禁弄虚作假, 欺上瞒下。同时要高度重视信访接待工作, 确保林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

5 结束语

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是党的十七大赋予全党的一项政治任务, 森林分类经营是实施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工作,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 是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 改变传统管理方式, 实现林业经营集约的重大举措;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经营、促进公益林保护、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建设、解决林业投入不足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陈火春.再谈森林分类经营[J].林业调查规划.2001年02期.

[2]黄小明, 陈小勇.浅谈国有林场森林分类经营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

上一篇:心脑缺血性疾病下一篇:河岸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