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营体制

2024-06-26

林业经营体制(通用2篇)

林业经营体制 篇1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林业是福建的一大资源、一大优势、一大潜力。长期以来,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 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都予以大力扶持, 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完成林改主体改革后, 福建省又进一步深化了林改的配套改革, 尤其是在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有新举措、新亮点和新成效, 有力地推进了全省林业改革和发展。

一、强化运作, 财政投入大幅增长

近几年, 在中央以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生态环境改善的大环境下, 我省紧抓机遇, 精心谋划, 注重运作, 在争取财政资金投入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收到了显著成效。

(一) 政府高位推动

林业的跨越发展, 政府的支持是关键。近几年, 我省紧扣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林业政策, 结合我省实际, 加强调研, 积极探索, 认真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林业发展政策措施。特别是2010年以来, 基本每年都以省政府名义出台林业方面文件, 如2010年下发了《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造林绿化推进森林福建建设的通知》, 2012年下发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抓好2012年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意见》, 2013年下发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抓好2013年造林绿化美化工作的通知》。这些文件的出台和领导的重视, 为我省的林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 实施项目带动

林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投入, 而资金投入需要通过项目来争取。近几年, 我省通过谋划运作, 以大项目争取大投入, 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取得了明显效果。

1. 大力开展造林绿化。

为推进森林福建建设, 打造生态优美之区, 同时为实现全国森林“双增”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0年以来, 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高规格的会议研究部署林业工作, 并先后下发了多个文件, 大力开展造林绿化美化, 三年共下达造林绿化任务1250万亩 (2010—2011年650万亩, 2012和2013年各300万亩) , 省级财政共投入补助资金16.32亿元 (2010—2011年造林安排6.46亿元、2012年造林安排5.26亿元、2013年造林安排4.6亿元) 。各级财政也纷纷加大造林绿化配套资金投入, 带动全省投入200多亿元, 投入之大创历史之最。

2.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近几年, 我省各级财政通过集中资金, 逐年都在加大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投入。2013年, 在中央财政提高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基础上, 省财政对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每亩也提高5元, 共增加安排补偿资金10 724.52万元, 目前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已从2012年的12元/亩提高到17元/亩。

3. 大力实施现代农业。

一是加快 (花卉) 产业发展。2009年开始, 省级财政每年均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扶持花卉产业发展, 补助范围不断扩大, 补助资金不断增加, 2009—2013年共安排补助资金6050万元。到2013年, 省级现代农业 (花卉) 项目县已从2009年的2个增加到20个, 按照省政府文件规定, 到2015年, 省级财政扶持的现代农业 (花卉) 项目县将达到30个。同时, 我省还规定从2013年开始省级财政先期安排3年预算, 每年1000万元, 专项用于花卉苗木品种引进和研发创新。2013年起连续三年, 省级财政从设施农业中拨出1000万元用于设施花卉发展。二是扶持竹产业发展。2009年福建省开始启动实施了第一轮竹产业发展项目补助, 每年安排2550万元, 选择6个重点项目县予以补助, 每个县安排补助资金400—450万元, 一定三年。2012年我省继续实施了第二轮竹产业发展项目补助, 每年补助资金增加到3500万元, 选择10个重点项目县予以补助, 每个县安排补助资金300—450万元。三是扶持油茶产业发展。除中央安排的油茶产业发展资金外, 从2009年开始, 省级财政每年均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油茶种苗、科技培训等补助, 2009—2013年省级财政共安排4900万元。

4. 积极扶持林下经济。

我省的林下经济利用起步早、模式多。从2002年开始, 我省就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积极开展了林下经济发展的探索和研究。2007年10月, 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林管护机制改革的意见》, 提出了生态公益林严格保护、科学利用的总体要求。即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 遵循“非木质利用为主, 木质利用为辅”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利用生态公益林林木、林地和景观资源。拓展非木质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依托生态公益林植物资源, 积极开展枝叶花果的开发利用;依托生态公益林的林地资源, 种植珍贵树木、中药材、食用菌和开展林下养殖等多种经营;依托生态公益林的景观资源, 开发“森林人家”等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开展限制性木质利用。经过几年的发展, 目前全省各地掀起了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潮, 而且形式多样、各有千秋。在商品林中发展林下经济, 更是如火如荼。为鼓励林下经济发展, 省级财政从2003年开始, 每年均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开展生态林下的非木质利用试点补助, 2003—2012年共安排试点补助资金2570万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出台后, 省委、省政府对林下经济发展更加重视, 在2012年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2013年刚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均明确规定: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 省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对林下经济发展予以补助, 市、县 (区) 财政也应安排资金予以扶持。

(三) 开辟资金渠道

由于目前我省的财力还非常有限, 林业的发展完全靠本级财政部门和本部门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为此, 近几年通过反复研究、沟通、协调我省在拓宽林业资金渠道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一是开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新渠道。2007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出台了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每年由各设区市按城市工业、生活用水量为依据筹集补偿基金8590万元, 一定三年。从2010年起, 我省每年筹集补偿资金提高到12 910万元并入中央和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行统一管理。同时, 2008年经省政府研究, 决定从水资源费征收总额中安排, 35%用于林业部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二是开征了森林资源补偿费。经过反复研究, 省政府决定从2013年开始对使用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省级生态公益林和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的, 分别按照每平方米30元、60元、90元的标准收取森林资源补偿费, 为我省林业生产建设开辟了新的资金渠道。

二、完善机制, 林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2003年起, 我省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 开展了以林权抵押贷款为主要内容的林业投融资改革工作, 积极探索解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据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统计, 2010年至2013年3季度, 全省累计发放各类林业贷款585.51亿元, 其中:林权证抵押贷款63.83亿元。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 密切银林合作

针对林业发展资金需求旺盛的问题, 我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介入林业贷款工作, 先后与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福建保监局签署了备忘录或合作协议, 建立了不定期沟通交流机制, 并通过召开会议、印发通知、联合调研等多种形式推动林业融资工作。特别是2010年以来, 我省开展了新一轮造林绿化工作, 营造林资金需求量大、季节性强, 省里积极协调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把支持造林绿化作为“三农”信贷服务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主动与林业部门及造林主体对接, 确保我省造林绿化工作顺利推进。

(二) 创新融资方式

几年来, 全省各地因地制宜, 探索出了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担保机构担保林农以林权证反担保、农户联保、政府信用贷款等多种贷款模式。同时, 金融机构在创新金融产品、简化贷款手续、拓展抵押树种、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以永安林业金融服务中心为平台, 为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政策性信贷服务, 贷款期限可达到7年以上、利率一般按基准利率执行;农信社针对10万元以下的小额林权抵押贷款推行“简易评估”操作模式, 由林业部门和农信社以造林成本为基础共同确定林木评估价值, 作为最高抵押贷款额;农业银行在接受杉木、马尾松、桉树等常见树种抵押的基础上, 将毛竹、铁观音、高山茶、杨梅、蜜柚等特色树种纳入林权抵押物范围, 还率先在三明永安成立了全省首家林产业专业支行, 对涉林贷款实行归口管理, 并在业务授权、信贷流程、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倾斜, 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服务林产业的深度和广度。

(三) 改善融资环境

林业部门始终注重风险防范, 促进林业贷款可持续发展。一是提供林权证登记、管理服务。对林权抵押贷款, 林业部门严格履行“一个确认、两个承诺”制度, 即确认林权证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承诺在抵押贷款期间, 所抵押的林木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予发放采伐许可证、不予办理林木所有权变更手续。目前, 全省已成立县级以上林权登记管理机构78个。二是加快森林资源资产流转市场建设, 永安、尤溪等地建立了林权流转服务平台, 促进森林资源有序流转。三是扎实推进森林保险工作, 化解和分散抵押物风险。目前, 全省实施森林综合保险, 将森林火灾、病虫害、暴雨、暴风、洪水、滑坡、泥石流、冰雹、霜冻、台风、暴雪、雨凇、干旱纳入保险责任范围, 每亩保险金额500元, 费率2.5‰。财政对公益林给予90%保费补贴 (中央财政补贴50%、省级财政补贴25%、县级财政补贴15%) , 对商品林给予60%—75%的保费补贴 (中央财政补贴30%、省级财政补贴30%, 投保面积1万亩以下的县级财政再补贴15%) 。截至2013年9月30日, 全省参保森林面积1.06亿亩, 参保率超过92.06%。

(四) 加大政策支持

为吸引更多社会、信贷资金投入林业, 我省积极争取落实财政扶持政策, 促进融资工作顺利开展。一是积极落实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大力支持林农个人小额贷款、各类经济实体营造林贷款、林业龙头企业林产品加工贷款项目。二是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加大贴息支持力度。先后开展了林业小额贴息贷款试点、雨雪冰冻受灾地区林业小额贴息贷款工作。2011年, 省委、省政府出台“大造林”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对参与大造林活动的农户个人贷款按基准利率与中央财政贴息率的差额部分给予全部贴息, 对各类经济实体贷款, 在中央财政贴息3年的基础上, 省级财政再延长贴息2年。2012年, 省政府出台花卉苗木贷款贴息政策, 对花卉苗木种植设施设备贷款省级财政按年3%的标准给予贴息, 最长期限3年。三是省政府出台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全部纳入我省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范围;对林木收储中心和林业担保机构为林农生产性贷款提供担保的, 由省级财政按年度担保额的1.6%给予风险补偿;明确非国有森林资源抵押贷款项目可由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具有丙级以上 (含丙级) 资质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林业科研教学等单位提供评估咨询服务, 出具评估咨询报告。

三、积极探索, 进一步完善林业投融资机制

这些年, 我省虽然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大胆创新,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林业资金的供需矛盾仍比较突出。由于我省各级财力比较有限, 要在今后几年继续争取财政对林业的大投入难度较大。二是林业资金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由于南北方林业实际情况存在差异, 因此目前国家出台的个别政策无法满足南方集体林区的实际需要。三是林业贷款期限较短, 与林业生产周期不相匹配。相对而言, 林业生产周期较长, 客观上需要长期限的贷款与林业生产周期相匹配。目前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期限一般都在3年以内, 这样的期限无法满足林业生产周期长的需要。四是农户个人的林权抵押贷款融资渠道单一。农户个人的林权抵押贷款主要以农信社为主渠道发放, 还没有形成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竞争的局面。融资渠道单一使我省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生产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资金短缺问题仍然存在。五是农户个人的林权抵押贷款利率高, 林农负担较重。由于农户个人点多面广, 管理成本较高, 加上渠道单一, 竞争不充分, 导致贷款利率偏高。目前, 农户个人的林权抵押贷款利率一般较基准利率上浮50%, 贷款利率偏高很大程度遏制了林农融资的积极性。

针对目前林业投融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省将结合实际, 积极探索, 加强调研, 争取在完善林业投融资方面能有新的突破:一是加强部省合作。2012年, 我省与国家林业局签定了框架合作协议, 其中包括一些资金扶持政策和措施。为了推进合作协议的落实, 我省积极开展了生态公益林赎买、林下经济利用等研究, 加上前几年总结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为相关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建议国家林业局能够在我省开展生态公益林赎买、林下经济利用等试点工作, 并在资金投入上予以支持。二是建议中国林业会计学会加大对有关政策的研究, 提高各项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如针对目前中央森林抚育、造林补贴等资金的补助范围过窄、实施难度大等问题, 建议国家能充分考虑各地实际, 因地制宜, 加强研究, 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三是商业银行要创新贷款产品和信贷模式, 简化贷款手续, 加大林业信贷投入。在产品创新上, 要根据林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特点和效益情况, 合理设定贷款期限和利率水平, 营造林贷款期限可延长至15年以上, 对林农林权抵押贷款利率可不上浮或少上浮;要创新符合林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特别是要加快研发适合营造林需要的贷款品种。在模式创新上, 拓宽可抵押的林木和林权范围, 完善“林权证+保单”、“公司+林农”、“合作社+林农”等抵押贷款运作模式, 破解零散林权抵押难问题, 推动林权抵押贷款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管理。在简化手续上, 推广“免评估”的小额林权抵押贷款。在支持重点上, 要持续加大对造林绿化、龙头企业林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的支持力度, 同时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四是人民银行及银监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推动, 提升林业金融服务水平。人民银行对林业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 要加大再贷款、再贴现力度, 拓宽银行业机构的资金来源, 提高其发放林业贷款的能力。银监部门要把推动林权抵押贷款作为优化涉农金融服务的重要抓手, 支持各银行业机构在林区新设或将原有分支机构转型设立林业金融专营机构, 向重点林区延伸服务网点, 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同时, 适当提高林业不良贷款容忍度, 激发银行业机构发展林权抵押贷款的内生动力。五是林业部门要完善配套服务和平台建设, 优化林权抵押贷款环境。要加强林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强化林权动态管理, 做好林权抵押登记服务, 切实履行“一个确认、两个承诺”制度。大力推进森林保险业务, 扩大保险覆盖面, 防范和化解抵押林权风险。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流转平台, 探索成立林木收储中心, 构建林权抵押物高效变现渠道。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建设, 强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机构及人员管理, 提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公信力与准确性。鼓励林农通过股份合作、联合经营等方式, 成立林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创建有组织、有规模的融资主体, 提高林权抵押贷款对接效率。六是财税部门要加大强农惠农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林业小额贴息贷款支持力度, 提高贴息率, 降低林农融资成本。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对金融机构开展的林业小额贷款业务营业收入免收营业税, 对担保中介机构开展的林业小额贷款业务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林业经营体制 篇2

3.1加强科技机构建设

确立公益性质。市、县两级林科所和推广中心作为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生产示范、生态监测于一体的面向基层、面向林农的事业单位,应全部划定为公益一类、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如果地方财政紧张,可先加大差额拨款单位的经费包干基数,或改自收自支单位为差额拨款单位。整合科技资源。合理确定在科研、推广两方面的业务比重,市级林业科技单位应侧重应用性研究、兼顾技术推广,县级林业科技单位应侧重技术推广、兼顾应用性研究。已建林科所和推广中心的地方,实行合署办公即“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尚无林科所或推广中心的地方,迅速恢复或申请设立。完善基础设施。采取多种途径,争取各方支持,有效突破“实验室没有、仪器设备缺少、试验基地偏小”的瓶颈制约。市林科院要抓住“湖北幕阜山竹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主站设在潜山的机遇,提升硬件装备水平。

3.2加大林业科技投入

大幅度增加林业科技经费。各级有关部门每年要多安排几个科研和推广项目,并逐步提高资金额度。尤其在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加大财政科技经费的支持力度。切实增加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林木良种、技术规范、先进工艺、质量标准等科技因素植入林业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林业重点工程、林业骨干企业、林业重点乡镇中更应广泛应用,提高科技贡献率。

4.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完善事业单位招考办法,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基层招录对象可放宽到大专生。继续实施招硕引博等特殊政策,重点引进栽培和加工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加强科技人员的教育培训。组织必要的进修培训、观摩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注重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思维、意识更新,抓好现有大学生和年轻人的锻炼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3.4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支持产学研单位联合攻关。林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是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创建的主体,应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如楠竹、桂花、油茶、茶叶等)、依托行业主管部门、联合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若干个“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特色产业研发中心。加强市林科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推进国际竹藤中心咸宁竹产业创新设计研究院项目的顺利落户。通过国家、省、市三级联手,将该院建成立足湖北、面向中部五省,集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咨询服务于一体的以软件为主的科技创新平台。

3.5优化科技单位管理

上一篇:图书馆管理的创新下一篇:偏远地区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