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增收

2024-07-27

林业增收(共5篇)

林业增收 篇1

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新理念, 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赋予了林业重要使命, 即如何通过发展林业经济, 促进林区群众收入的增加。

1 发展林业经济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 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迅猛,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使得人们对林业功能的认识不断发展变化, 对林业的需求也不断的深入, 尤其是对林业生态效益的需求日益增强。因此, 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林业工作, 不断地调整林业政策, 以环境与发展为主题, 确立和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的林业发展战略, 以实现我国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林业是一个具有产业和事业的双重使命的部门, 它既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又承担着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任, 我们在重视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林业经济的发展, 因为林业经济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能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直接影响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综合发挥。

当前, 我国林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林业工作, 全国民众更加关注生态建设, 林业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日益受到重视。

在20世纪末, 我国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林业的主要目标和功能定位, 即:国家改变了传统的以生产木材为中心, 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 更加重视林业的生态功能、环境效益, 更强调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综合作用。我国建立了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的林业发展战略。对林业的重新定位, 决定了当前林业的发展与以往的发展是有区别的, “林业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但以生态建设为主, 并不意味着要放松, 甚至放弃林业经济的发展, 因为, 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只有加快林业经济的发展, 才能建立完备的生态体系, 才能适应生态建设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才能促进和实现林区群众增产增收的目的。

2 发展林业经济促进林区群众增收的途径与措施

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林是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也是促进林区群众增收的基本保障。通过深入抓好林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林业种植业的发展、减轻林区群众负担和加大林区群众培训力度等方式, 推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林业产业的发展, 切实增加林区群众经济收入。

2.1 发展林业种植业促进林区群众增收

首先, 要认真抓好速生丰产林的建设。一要结合退耕还林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充分发挥退耕地立地条件好的有利因素, 营造大规模以培育大径材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二要结合农防林建设发展杨树速生丰产防护林。三要结合采伐迹地更新和低质林改造发展速生丰产林。四要选择有培育前途的中幼林采取抚育、灌水、施肥等措施改造速生丰产用材林。

其次, 应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种植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苗木花卉业发展潜力巨大, 前景广阔。积极引进和选育林木种苗新品种, 通过新品种的品位优势占领市场。积极引进花卉新品种, 培育适合本地发展的优质花卉种源群, 逐步建立完善苗木花卉生产、供应和销售网络。

再次, 切实抓好药材开发。药材业开发前景广阔, 要充分发展林业资源优势, 本着依托市场、规模发展、区域特色突出的原则, 采取林地休闲轮作、林药间作等办法, 发展适宜林间种植的中草药材, 并根据市场需要, 积极引进种植适销对路的药材品种。依托有规模的药材企业, 采取联合经营、招商引资、股份融资等多种形式, 实行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 逐步建立具有特色的高效益的药用植物种植基地。

2.2 通过抓林业产业化建设提高林区群众收入

抓好我国林业产业化的建设, 既要优先考虑其生态基础的恢复与巩固, 又必须结合我国林业资源的特点, 走生态林业下, 林业产业化道路。一是大力做大、做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 借助可发展旅游林区的地理优势, 挖掘、整合优秀的森林旅游资源, 打造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森林旅游品牌;二是挖掘林业产业, 继续对现有林业产业进行整合, 提高林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围绕旅游、生活消费市场发展林业深精加工;三是提升经济林产业, 不断提高经济林种植面积占林地面积的比重。要在加大经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的基础上, 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 扶持、发展经济林原料深精加工业, 通过现代科技和工业手段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只有通过促进林业产业化的建设, 提高林业产业化的经济效益, 不断发展林业产业, 才能增加和扩大林区群众的收入渠道, 就能促进林区群众收入的提升。

2.3 以减轻林区群众负担为切入点, 从政策上扶持林区群众增收

一是要严格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林业税收和林业规费的优惠政策, 并予以规范。如国家已经宣布取消的维简费、林业保护建设费和“十五”期间林区群众建房占用林地免征植被恢复费, 要坚决贯彻执行到位, 切实减轻林业费负。二是要积极支持林地使用权依法合理流转。要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 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各种社会主体都可以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司和个人到林区去创业, 去开发林业和发展林副产品。

2.4 以加大科技培训为支撑, 从智力技能上促进林区群众增收

加大对林区群众的林业科技培训力度, 努力提高林区群众的整体素质, 是发展林业的当务之急。一是要本着面向林业, 面向林区群众的宗旨,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和采取办培训班、技术讲座、技术咨询等形式, 组织广大林农学习林业技术知识, 提高广大林农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掌握运用新成果、新技术的能力。积极与大专院校联系, 有针对性地对推广项目聘请专业性强, 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为林区群众讲授林业行业的最新技术和最新动态。培训出一批造林高手, 种殖能手。二是要大力发展一批高科技新品种、新技术项目。三是采取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 引导林区群众积极生产高附加值的经济林、用材林和花卉等, 实现以林增收的目的。

结束语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 在这一阶段, 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也面临新的形势, 虽然生态建设目前受到世界和我国政府的普遍重视, 但林业经济问题同样也很重要, 既要吸取过去重产业、轻生态, 从而导致严重生态后果和自然灾害的沉重教训, 也要防止重生态, 轻产业, 从而导致林业经济萎缩、残缺、难以为继后果的出现。只有为样, 才能正确处理林业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才能促进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才能切实提高林区群众收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以及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 我国对林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出台了多部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法规。这就为林区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增加林区群众收入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关键词:林业经济,林区群众增收,措施与途径

参考文献

[1]佟海泉, 刘伟东, 刘云鹏.关于松原市发展林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考[J].吉林林业科技, 2004 (9) .

[2]蔡丽.林业经济问题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6) .

[3]贾治邦.优化产业结构, 搞活林业经济,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J].中国林业产业, 2009 (8) .

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考 篇2

关键词 林业产业;农民增收;工作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

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以“国土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扎实开展造林绿化,着力发展林业产业,认真组织实施,加强检查指导,全市林业特产业开发工程进展顺利。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1 林业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在抓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因地制宜,突出发展以花椒、红枣、柿子、核桃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和以泡桐、速生杨、刺槐为主的用材林产业,栽植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同时,林产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花卉产业、野生动物驯养及森林旅游业也得到稳步发展,形成全市林业产业门类多样、重点突出、规模较大的发展格局,到2010年年底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0.58亿元(不含水果),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面积达到1541666hm2,完成规划目标的96.35%。

1.1 经济林产业

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发挥“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枣乡”和“中国柿乡”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以花椒、红枣、柿子、核桃为主的经济林产业,至2010年底,全市建成1541666hm2经济林基地,其中花椒84000hm2,红枣32000hm2,柿子16666hm2,核桃20666hm2,板栗833hm2。其中2009年以来新建27546hm2。去年,全市特色经济林果品(鲜果)产量达22.1万t,果品及加工年产值16亿元。全市经营林果品加工的企业和农户达500余家。

1.2 用材林基地及木材加工业

以速生杨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目前,全市建成速生杨、泡桐用材林基地54666hm2,用材林蓄积240万m3,年产值2.25亿元。种植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了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全市目前有木材加工企业100多家,涌现出华阴青岛良木集团、大荔三河木业公司、蒲城凯达木业等规模较大的企业有30多家,全市年加工木材8万m3,年产值实现4000万元。

1.3 种苗花卉业

种苗花卉业是林业产业中的新兴产业,近年来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开展合同育苗、定向育苗,注重优良乡土树种和生物质能源树种的培育,2009年完成育苗1491hm2,2010年全市完成育苗1600hm2,今春完成1533hm2。年均产值达1亿元以上,成为渭南市继经济林、用材林后的又一大林业产业。

1.4 特种动物驯养繁殖业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是近年来新兴的林业产业。目前,从事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的经营户不断增多,已发展到37户,2010年底存栏1.6万只(头),驼鸟、梅花鹿、孔雀、麝、环颈雉等已落户林区、农家,林业驯养繁殖种类不断丰富。

1.5 森林旅游业

森林旅游业属于新兴以生态利用为主导的林业产业,是现代林业产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森林公园是森林旅游的重要载体。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森林公园10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6处,市级2处。目前已经营接待游客的森林公园有5个,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年收入343万元。依托森林资源,集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近年发展迅猛,全市经营农家乐557家,接待游客202万人次,年收入2319万元。

2 主要做法

2.1 高度重视,大力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

渭南市委、市政府一直重视林业产业的发展,将林特产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农民增收六大工程之一,把柿子、核桃、杨树等产业作为林业的主导产业来抓。2009年10月份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将林业产业发展提升到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明确要求各地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推进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市林业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制定了《渭南市林特产业开发工程规划(2010--2015年)》,细化量化了基地建设任务,并及时下达到各县市区。

2.2 因地制宜,明确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路

2009年在调研基础上,我市提出了林业产业发展思路:重点抓好经济林、用材林、林产品加工、苗木花卉、森林旅游及野生动物养殖等六大林特支柱产业,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各地在林业产业发展中注重调研,积极探索适合当地林业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经验,努力使林业产业的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群众脱贫致富相

结合。

2.3 解放思想,创新林业产业发展的机制

渭南市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深入贯彻中共渭南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全面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运用利益驱动的绿化机制,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的积极性,增强林业产业发展的动力,提升林业产业发展速度。一是在培育保护森林资源、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获得国有、集体林地经营使用权,吸纳社会投资进行林产业开发。二是落实放宽商品林采伐政策,鼓励发展用材林。在落实商品林采伐政策时,对四旁零星树木按规定不纳入采伐管理,同时对路渠过熟林在及时更新的前提下,坚持单报单批,采伐利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发展用材林的积极性。三是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把非公有制林业企业、大户作为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引导,在项目、政策、信息等方面提供周到服务,为企业提供宽松的经营环境,通过林业大户(企业)的发展,促使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向专业化生产、贸工林一体的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四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积极向外推介我市特色林产品,吸引域外技术、资金来我市发展林产业。

2.4 科技支撑,提高林业产业发展的质量

提高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是林业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市林业局为提高全市林业产业发展质量,决定在市直林业系统具有工程师职称资格以上技术人员中开展四方面的业务活动,即每个技术干部包联一个技术服务村、推广一项实用新技术、包装一个产业项目、实施一个产业项目,鼓励技术人员深入产业发展一线,服务于产业发展。

3 存在问题

渭南市将林特产业列为农民增收的六大工程之一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全市林特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全市林业产业绝大部分集中在种植业,木材、林果品加工业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林产品初级、低档次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及系列林产品开发研制能力差,相应的加工业尚是空白。第三产业由于资金、交通因素制约,以旅游、林区综合服务等产业发展体系落后。二是林业生产集约化、市场化程度低,信息不畅通。经济林、用材林产业处于单家独户传统小规模发展状态,经营水平不高,集约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三是林业治沙贴息贷款利用难。目前,林业产业投资渠道主要靠国家,企业、个人利用贷款难度大,林权抵押贷款开展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林业经营者可依法以林木抵押申请银行贷款”,目前虽有林业、治沙贴息贷款项目可以支持林业产业、非国有林业大户,但商业银行都要求资产抵押,贷款有计划也难以落实。

4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统一认识,加强指导

要以省委提出“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为契机充分认识林业产业发展的机遇性,充分认识生态优先与林业产业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的统一性,认识林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加快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发展林业产业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全面确立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各级林业部门要调查研究,加强指导准确把握当地林业产业发展规律,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将林业产业作为林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常抓不懈。

4.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林业产业的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林业主管部门要把林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来思考,拿出规划方案,用以指导全市林业产业的发展。在规划中在注意品种、发展潜力、产业结构的同时,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优先发展适合本区发展的名特优新产业,提升产业发展品味。在林业产业发展中要切忌急于求成和盲目发展,要按规划,分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做大做强本地区林业产业。

4.3 深化改革,推动发展

要继续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坚持造林绿化先改革后栽植,明晰产权,规范林地流转程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产业,尽快形成发展林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以区域性投入创办各种林场为主体,坚持个体集体一起上,农村城市一起上,运用优惠政策鼓励投资。积极走招商引资发展林业的路子,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运用凹地效应,引进龙头加工企业,促进林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刘昀)

收稿日期:2014-01-09

发展林业产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篇3

1 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森林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木材是国际公认的4大原材料 (钢材、水泥、木材、塑料) 之一。据了解, 我国现有林地2.8亿多hm2、可利用沙地0.53亿多hm2、湿地近0.4亿hm2;有木本植物8 0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2 400多种、野生植物3万多种, 发展林业产业潜力巨大。林业产业内容丰富, 产业链条长, 就业空间广。

1.1 林业产业的社会贡献率十分显现

近些年来, 我国林业产业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9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58万亿元, 与2008年相比增长9.81%, 林业产业形势呈现企稳向好态势。木材、松香、人造板、木竹藤家具、木地板和经济林等主要林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2007年全国木材产量达到6 974万m3, 人造板产量达到7 365万m3, 各类经济林产量突破1亿t。

1.2 林业二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

林业2、3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442:488:70调整为431:482:87, 林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纤维板产量大幅增长, 2005年产量首次突破2 000万m3, 2008年生产量达到2907万m3, 是2000年的5.65倍。截止到2008年底, 中国有661条纤维板生产线, 年生产能力超过3 000万m3, 是世界纤维板生产、消费和进出口大国。2009年全国木材产量预计6 938.21万m3, 比2008年减少14.43%, 回落到2007年木材生产水平, 原因是2008年受地震灾害和雨雪冰冻灾害影响, 清理受损林木和灾后重建导致木材产量大幅增加;2009年竹材产量12.06亿根, 与2008年基本持平。在第2产业中, 人造板制造业快速增长, 由2003年全国人造板产量4 553万m3, 增长到人造板产量11 353.36万m3, 比2008年增长20.65%。

1.3 新兴林业产业增长强劲

森林食品、花卉竹藤、森林旅游、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产业快速发展, 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等蓬勃兴起。以森林旅游为代表的林业第3产业产值达到10 186亿元, 森林公园发展到2 151处。森林旅游是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 对于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增进人们身心健康,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森林旅游已由传统的观光扩展到考察、度假、运动、疗养等多个范畴, 成为旅游中的热点, 据了解, 2007年我国森林旅游社会综合产值近1 200亿元, 占当年林业总产值的9.57%, 森林旅游已成为我国林业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

1.4 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全国规模以上林业工业企业超过15万家, 产值占到全国林业的70%以上, 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江苏等五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占到全国的1/2左右, 龙头企业培育初见成效, 依托自然资源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已逐步形成。林产品贸易快速增长, 林业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空前活跃, 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日渐增强,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林业产业大国。

2 发展林业产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上有偏差

少数干部群众把林业资源等同于木材, 把林业产业化等同竹木加工业, 看不清林业产业化发展巨大的市场空间。这些模糊认识导致了林地得不到有效流转, 野生动植物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 林业投融资渠道单一, 经营者没有更多的自主权, 扶持优惠政策难出台, 影响了林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2.2 林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林业1、2、3产业发展不够均衡, 结构不够合理, 特别是三产滞后。竹木经营加工大多停留在原木、原竹、方料等初制品方面。整个产业结构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 即种养殖业多, 经营加工业少;粗制产品多, 精制产品少;资源消耗多, 产品增值少。这种产业结构导致在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状态, 影响了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2.3 林业产业化程度偏低

人造板、建筑模板、竹炭、野生动物养殖等林业产业, 与国外一些企业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规模比较小, 龙头企业缺乏, 也缺乏打得响的品牌产品。森林旅游业虽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由于投资不足, 原有的自然景观不能和人工景观很好的结合, 加上宣传力度不够, 从而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

3 如何发展林业产业经济, 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3.1 加大“三农”投入, 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林业产业政策

在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中, 中央先后分3批安排林业投资, 投资总额达到148.2亿元, 其中:第1批36.5亿元, 主要用于天然林资源保护、重点防护林建设和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试点;第2批22亿元, 全部用于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第3批89.7亿元, 主要用于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和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后, 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统筹资金, 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扶持力度, 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 充分发挥其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生态环境方面的带动作用。

3.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依据市场的需求, 抓住当前新一轮林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稳步发展第1产业, 积极发展第2产业, 大力发展第3产业, 逐步形成1、2、3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调整品种结构。苹果主要是压缩中熟品种, 增加早、晚熟品种比例。加快鸭梨、雪花梨选优步伐。桃主要是稳定大久保等中熟品种的面积, 适当增加晚熟品种, 同时适度发展棚室桃和加工品种。三是调整果树品质结构。针对当前一般果品比例偏高的实际和市场对中高档果品的需求, 果品品质结构调整为精品果占15%、高档果占35%、中档果品占50%。

3.3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一是发展森林旅游业。森林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依托森林资源优势, 谋发展、增效益, 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改善交通条件上下工夫, 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和森林旅游热线。同时要面向市场, 扩大对外开放, 以经济效益为纽带, 加强横向联合, 推动全国森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壮大林业系统实力, 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二是规范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 促进野生动植物经营加工产业发展。发展野生动植驯养繁殖既可以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又可以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充分利用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 开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技术研究, 带动野生动物经营加工业发展;充分利用国家经济林良种繁育中心的有利条件, 加快经济林苗木基地、省级阔叶树采种基地、杉松良种基地、生态公益林造林苗木基地建设。

3.4 强化市场引导

一要牢固树立市场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确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强烈意识。深入实际, 开拓进取, 推动林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二要大力开拓市场。放宽政策, 完善机制, 强化管理, 巩固成果。认真落实有关政策, 进一步理顺责、权、利关系, 完善开发机制, 实行规范管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鼓励和引导组建各类造林营林股份公司, 使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都能有效利用, 实现林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开展不同形式的林果产品促销、展评活动,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3.5 扩大林业对外开放, 拓展林业发展空间

在保护的前提下, 合理利用开发林业资源,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在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产品精深加工、深度开发上做文章, 对外招商引资, 走出去, 引进来, 多方联系, 广开渠道, 引资建设促进林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林业增收 篇4

浙江省景宁县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 全县土地总面积19.5万hm2, 林业用地16.0万hm2, 占81.67%, 森林覆盖率达79.1%, 活立木蓄积量761.46万m3, 毛竹总立竹量4 023.6万株, 林地和林木资源十分丰富, 景宁县总人口为16.9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4.02万人, 占总人口的89.72%, 林业技术人员以实际行动带动畲乡景宁千万农民增收致富。

2 林业技术的促进作用

2.1 加快林业科技推广普及

2.1.1 建立林业科技推广普及体系

建立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联系乡镇林业工作站指导技术员制度, 提升乡镇林业技术人员的科技推广作用。在19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林业技术人员中, 由3名中、高级职称的林业技术人员组成一组, 分成6组, 每组联系3~4个乡镇林业工作站指导技术员。

2.1.2 推广林业先进适用技术和普及林业科学知识

以林业科技进步大力推广林业先进适用技术和普及林业科学知识, 推进林业现代化, 促进林业成果转化和运用, 提高林农的致富能力, 提升林业科技的贡献率。景宁县林业局林业技术人员紧紧围绕“送一批实用技术, 培训一批技术人员, 带动一批科技示范户, 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结合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做到上下联动, 相互合作, 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送林业科技技术, 先后到鹤溪、东坑、九龙、英川、沙湾等地设点为民服务, 热情接待前来咨询农民, 共发放《毛竹栽培技术》、《林木病虫害知识》、《厚朴》、〈〈林木育苗〉〉等林业技术资料4850份;林业技术人员与村委、农民结对建立高效毛竹经营示范点36个、示范户228户, 进一步推进林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从而有效提升了林业产业经营科技水平, 促进了当地林农从凭劳力赚钱向靠科技致富的转变。

2.2 深入生产第一线, 促进技术参与

2008年1月下旬以来, 出现近50年罕见的持续雨雪冰冻天气, 造成森林资源大面积受灾, 全县22个乡镇 (管理区) 和2个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景宁县林业局组织林业技术人员深入抗灾第一线, 掌握了解灾情, 指导林农开展抗灾救灾, 深入鹤溪镇滩岭村指导竹农如何恢复生产自救, 及时做好受灾毛竹园加强管理, 增施速效肥及受灾毛竹清理销售, 最大限度减少竹农损失, 推动灾后恢复重建顺利有效开展。据统计, 这次开展抗灾救灾活动中, 全县抽调了120多名林业技术员参加, 并进行雨雪冰冻灾害森林资源损失调查评估。

2.3 开展“百项技术百名干部进百村”活动

为适应畲乡景宁农村实际, 发挥林业优势, 营造服务“三农”的良好氛围, 技术人员深入到东坑镇深洋、标溪乡预章等村开展“联村帮户”活动, 以召开座谈会、实地调查等形式, 深入种养殖大户 (专业户) 了解掌握各村基本情况及林业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开展了调研, 并实地进行了笋竹两用林、中药材基地建设、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指导, 并根据各村实际制定发展规划, 指导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2.4 全面启动科技富民工程

大大地提高了农村林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 推进了林业产业化进程, 增强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在英川镇黄洋口村建立板栗兴林富民示范基地, 深入示范基地, 指导板栗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同时帮助该村成立黄洋口板栗专业合作社, 通过改造中低产板栗园, 大幅提高其单位面积产量、质量, 深受外地、本地客商青睐。

2.5 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建成毛竹现代示范园区、示范果园, 创建1个兴林富民示范乡、4个兴林富民示范村, 建设生态林业基地1 333.3hm2, 竹林抚育改造876.7hm2, 修建竹林道 (作业便道) 60km, 建造灌溉设施10套;完成3.6 万hm2拟新增省级重点生态公益建设及库区沿岸433.3hm2今冬明春造林规划, 促进了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 增强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全力推进景宁林业现代化建设, 促进畲乡生态文明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天勇.现代农业: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 2007-03-16 (2) .

[2]何兴元.应用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林业增收 篇5

1 林业生产所处的位置

吉水县现有林地面积16.65万hm2,占国土总面积64.4%,活立木蓄积量460万m3,森林面积14.94万hm2,森林覆盖率达61.3%。但是林业生产实际情况与林业大县的身份还不相符。从农业生产结构看,吉水县林业在农民的生产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2001~2005年吉水县林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林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均一直处于10%~12%的幅度之间(见表2),与国民经济一直保持10%~15%的发展速度很不对称,出现了滞后的现象。从农民增收的内部结构看,2001~2005年吉水县农民在林业方面获得的收入只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1%~5%,林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不高。

2 林业生产发展滞后的原因

2.1 政府和农民对林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

从近年来财力情况来看,吉水县在林业方面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林业行政管理、森林防火以及公益性造林绿化等方面,资金支出的比例仅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左右。商品林的资金投入主要以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自筹为主,其投资收益也由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获得,对农民个人的收入影响不大,真正从事林业生产并愿意在这方面进行资金投入的农民很少,资金投入过少直接影响农民在林业生产方面的收益。

2.2 林业生产经营机制不活

一方面,大部分自留山、责任山都是由村级集体组织统一经营,林业生产经营的权、责、利不明,农民对林业生产的热情不高,不愿花太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在林业生产上,在林业方面的收益就少。另一方面,林农采伐自己的木竹不能随行就市,而是由地方加工企业垄断经营,销售价格偏低,农民的林业收入很微薄。

2.3 林农林业生产税费负担过重

林改前,从事林业生产经营必须交纳农林特产税、育林基金、植物检疫费、森工企业管理费以及县乡村自行出台的各项税费,负担过重。以2004年12 cm杉条木1 m3为例(见表4),12cm杉条木的市场销售价为450元/m3,但需交纳各种税费219元/m3,占销售收入的48.7%,再除去采伐力资40元/m3和其他费用,采伐12 cm的杉条木的毛利仅为220元/m3,刨去农民的先前资金、劳力投入,农民个人所得仅占销售收入的35%左右,林农发展林业生产获得的收益比较低。这只是林农直接进入市场并且在市场价格好、销售渠道通畅的情况下获得的收益。如果交给中间商,其收益还要低。林农从事林业生产的税费负担过重是导致林业生产发展滞后、农民在林业方面获得收入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4 林业经营方式单一

吉水县在林业经营的品种上主要是杉树、松原木和毛竹三大类,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经济组织大都以销售原木、原竹为主,或加工成半成品、初级产品出售,对木材的进一步精深加工比较少,林木资源的附加值比较低,获利率不高。

3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对林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的影响

实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吉水县林业生产有了新的变化,农民收入又有了快速的增长。2007林业生产总值4.55亿元,同比增长29.1%,林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7%,增幅是近些年来最高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6年高基数上又增加549元,达到4 414元,增长14.2%,农民在林业收入方面人均增收123.8元,对全县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22.6%,与2004年相比年均提高了9百分点。

3.1 林改激发了农民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掀起了新一轮林业生产发展高潮

过去,“林业生产是国家集体的事,开发山地资源就是砍伐树木以贴家用”是大多数农民的普遍观念。自林改开展以来,农民对林业生产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农民吃下了“定心丸”,“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已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1]。农民个人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纷纷投入林业生产,掀起了新一轮林业生产发展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该县2006~2008年社会资金投入林业生产已达到8 032万元,是林改前几年的投资总和。2006年春非公有制造林面积达到2 733 hm2,2007年春非公有制造林面积3533 hm2,2008年春非公有制造林面积3 067 hm2,农民造林面积不断扩大,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林改放活了林业经营管理,促进了农民增收

以往林木采伐全部是县林业主管部门按照省批准的采伐限额将采伐指标下达到乡镇,由乡镇政府控制。林改后,实行采伐指标“二榜公示、双线运行”的办法[2],由木竹所有者直接申请,进一步放活了林业经营管理,使林农增收明显。一是因木竹市场销售价格上涨而增收。由于打破了木竹垄断经营和地区封锁,允许林农自主销售木竹,价格随行就市,比林改前的木竹销售价格有了明显提高。二是因森林资源流转价格上涨而增收。林改后农民的山林流转得到进一步规范,责任山和自留山是否流转,以及流转的方式完全由农户自主决定,由于森林资源流转渠道畅通,流转价格也“水涨船高”。三是因荒山流转或租赁的价格上涨而增收。据测算,林改后农民因这三方面的价格上涨人均就能增收50余元。

3.3 林改使林农的税费负担明显减轻,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

吉水县林改实行“两取消、两调整、一规范”的政策大大减轻了林农的税费负担[3]。据测算,木材政策性让利达55元/m3,林改仅减免林农税费一项就可使林农人均增收40元。以12cm杉条木1m3为例,从表4中可以看到,12 cm杉条木1 m3的税费负担已从林改前的219元减到林改后的66元,减少了153元,林农杉木能直接增收153元/m3。

3.4 林改引导了乡村劳动力向林业生产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

林改政策带给林农收益的提高,使农民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发展林业生产。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正逐步向林业生产转移。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吉水县从事林业生产的农民有1.2万余人,比2004年增加1 100余人,其中林改后返乡务林人数新增210人,改行从事林业人数新增890人。同时,他们的收入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2006年从事林业获得的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 865元,比2004年返乡前增加929元,增长31.6%。而且林业生产的服务价格也在不断提高,如采伐杉条木的力资由过去40元/m3上涨到80元/m3,采伐松原木的力资由50元/m3上涨到100元/m3,造林力资由80元/667m2上涨到150元/667m2,均上涨了一倍。

4 推动吉水县林业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几点意见

通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带动了林业事业的发展,也为农民增收拓宽了一条路径。为此,要以林改为契机,立足吉水资源优势,在山上建特色产业基地,走规模化、集约型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山林产出率,在山下建加工和流通企业,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推动林业经济产业化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推动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也为农民增收提供长久的支撑作用。

4.1 稳定林改现有政策,发挥林改政策的持久作用

要稳定现有的林改政策,认真有效地执行林改税费减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做到坚决不走样、不变形,坚决杜绝涉林乱收费,防止林农税费负担反弹,让林改政策落到实处,让广大林农真正享受林改带来丰收成果的喜悦;同时要认真研究林业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不违背林改政策的前提下,不断出台适合本地林业发展的新措施、新政策,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不断指导林业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林改政策的持久影响力和作用力,保障林业长期稳定发展。

4.2 出台鼓励政策,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4]

4.2.1 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

逐步实现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把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的重点,只要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经济成分都可以参加林业建设,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可以尝试成立民间林业公司或林场,实行法人公司经营,采取合资入股的形式,林农用山场或林木资源入股、社会资金入股,按股分红,公司承担造林、经营、森林防火、林政管理等一系列职责,可以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事,实现山场或林木资源效益最大化,也为社会办林业提供一种范例。

4.2.2 放手发展非公制林业。

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向林业事业建设项目投资,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建设林业的良好氛围,鼓励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区域投资发展林业。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商品林,可以通过改制形式流转给个人经营;生态公益林可以引进民营机制,实行公有民营,给予政策扶持。凡在规划林地范围内新造成片生态林达到20 hm2以上的,可享有该林地的冠名权,并允许在原地拿出20%的土地用于进行商业开发;建设绿色通道5 km以上的,享有该段林道广告权;各种林业重点工程,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鼓励非公有制投资主体通过招标承包等形式参与建设。

4.2.3 注重解决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有关政策滞后的问题。

要制定符合本地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切实维护农户和社会投资主体对山林的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继承等各项权益,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的规范化发展。在项目准入、资金扶持、资源利用上,给予非公有制林业与其他所有制林业平等待遇,加大非公有制林业的信贷扶持力度,放宽条件,扩大对林农的小额贷款幅度;积极为非公有制林业提供科技、资金的社会服务,加强对林业专业户的保护和技术培训,提升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水平。

4.3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林业的第一产业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建设,采取建立原料林基地的形式,把造林与培育龙头企业结合起来,提高林业经营的基地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为林产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着力调整现有的林种、树种结构,适当提高竹林、特种林、经果林的比重,充分挖掘传统油茶林的生产潜力,引导农民改造现有的油茶林,提高其产出率,鼓励成片、规模发展新的油茶林基地,培育成吉水县的特色品牌林。在林业的第二产业方面,要加大林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比如油茶加工,努力开拓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在林业第三产业方面,要广开门路,鼓励农民大力开发林区的非木质资源,比如森林食品、森林蔬菜、森林旅游、中药材、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实现林区资源的综合开发。

4.4 完善林业产权市场,加快培育林业体系

通过完善林业产权交易市场,建立资源流转价值评诂、资源交易价格、资源流转事后采伐监测等机制,促进林业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取得效益最大化。逐步建设森林资源管理、林业政策法规、林业投融资、林业科技人才服务、林业产业和林业保障等六大体系,为林业改革提供配套措施[2]。

参考文献

[1]雷加富.在全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林业工作研究,2005(4):2-7.

[2]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R],南昌:2004.

[3]龚平,赵瓷,叶雄英.江西林权制度改革与林农减负[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5(5):25-26.

上一篇:写作升华下一篇:运作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