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林业增收管理

2024-05-10

农民林业增收管理(精选3篇)

农民林业增收管理 篇1

进入新世纪以来,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进一步显现。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经济,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 着力强化森林经营, 促进农民增收, 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 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森林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木材是国际公认的4大原材料 (钢材、水泥、木材、塑料) 之一。据了解, 我国现有林地2.8亿多hm2、可利用沙地0.53亿多hm2、湿地近0.4亿hm2;有木本植物8 0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2 400多种、野生植物3万多种, 发展林业产业潜力巨大。林业产业内容丰富, 产业链条长, 就业空间广。

1.1 林业产业的社会贡献率十分显现

近些年来, 我国林业产业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9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58万亿元, 与2008年相比增长9.81%, 林业产业形势呈现企稳向好态势。木材、松香、人造板、木竹藤家具、木地板和经济林等主要林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2007年全国木材产量达到6 974万m3, 人造板产量达到7 365万m3, 各类经济林产量突破1亿t。

1.2 林业二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

林业2、3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442:488:70调整为431:482:87, 林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纤维板产量大幅增长, 2005年产量首次突破2 000万m3, 2008年生产量达到2907万m3, 是2000年的5.65倍。截止到2008年底, 中国有661条纤维板生产线, 年生产能力超过3 000万m3, 是世界纤维板生产、消费和进出口大国。2009年全国木材产量预计6 938.21万m3, 比2008年减少14.43%, 回落到2007年木材生产水平, 原因是2008年受地震灾害和雨雪冰冻灾害影响, 清理受损林木和灾后重建导致木材产量大幅增加;2009年竹材产量12.06亿根, 与2008年基本持平。在第2产业中, 人造板制造业快速增长, 由2003年全国人造板产量4 553万m3, 增长到人造板产量11 353.36万m3, 比2008年增长20.65%。

1.3 新兴林业产业增长强劲

森林食品、花卉竹藤、森林旅游、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产业快速发展, 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等蓬勃兴起。以森林旅游为代表的林业第3产业产值达到10 186亿元, 森林公园发展到2 151处。森林旅游是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 对于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增进人们身心健康,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森林旅游已由传统的观光扩展到考察、度假、运动、疗养等多个范畴, 成为旅游中的热点, 据了解, 2007年我国森林旅游社会综合产值近1 200亿元, 占当年林业总产值的9.57%, 森林旅游已成为我国林业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

1.4 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全国规模以上林业工业企业超过15万家, 产值占到全国林业的70%以上, 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江苏等五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占到全国的1/2左右, 龙头企业培育初见成效, 依托自然资源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已逐步形成。林产品贸易快速增长, 林业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空前活跃, 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日渐增强,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林业产业大国。

2 发展林业产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上有偏差

少数干部群众把林业资源等同于木材, 把林业产业化等同竹木加工业, 看不清林业产业化发展巨大的市场空间。这些模糊认识导致了林地得不到有效流转, 野生动植物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 林业投融资渠道单一, 经营者没有更多的自主权, 扶持优惠政策难出台, 影响了林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2.2 林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林业1、2、3产业发展不够均衡, 结构不够合理, 特别是三产滞后。竹木经营加工大多停留在原木、原竹、方料等初制品方面。整个产业结构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 即种养殖业多, 经营加工业少;粗制产品多, 精制产品少;资源消耗多, 产品增值少。这种产业结构导致在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状态, 影响了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2.3 林业产业化程度偏低

人造板、建筑模板、竹炭、野生动物养殖等林业产业, 与国外一些企业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规模比较小, 龙头企业缺乏, 也缺乏打得响的品牌产品。森林旅游业虽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由于投资不足, 原有的自然景观不能和人工景观很好的结合, 加上宣传力度不够, 从而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

3 如何发展林业产业经济, 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3.1 加大“三农”投入, 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林业产业政策

在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中, 中央先后分3批安排林业投资, 投资总额达到148.2亿元, 其中:第1批36.5亿元, 主要用于天然林资源保护、重点防护林建设和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试点;第2批22亿元, 全部用于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第3批89.7亿元, 主要用于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和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后, 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统筹资金, 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扶持力度, 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 充分发挥其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生态环境方面的带动作用。

3.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依据市场的需求, 抓住当前新一轮林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稳步发展第1产业, 积极发展第2产业, 大力发展第3产业, 逐步形成1、2、3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调整品种结构。苹果主要是压缩中熟品种, 增加早、晚熟品种比例。加快鸭梨、雪花梨选优步伐。桃主要是稳定大久保等中熟品种的面积, 适当增加晚熟品种, 同时适度发展棚室桃和加工品种。三是调整果树品质结构。针对当前一般果品比例偏高的实际和市场对中高档果品的需求, 果品品质结构调整为精品果占15%、高档果占35%、中档果品占50%。

3.3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一是发展森林旅游业。森林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依托森林资源优势, 谋发展、增效益, 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改善交通条件上下工夫, 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和森林旅游热线。同时要面向市场, 扩大对外开放, 以经济效益为纽带, 加强横向联合, 推动全国森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壮大林业系统实力, 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二是规范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 促进野生动植物经营加工产业发展。发展野生动植驯养繁殖既可以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又可以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充分利用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 开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技术研究, 带动野生动物经营加工业发展;充分利用国家经济林良种繁育中心的有利条件, 加快经济林苗木基地、省级阔叶树采种基地、杉松良种基地、生态公益林造林苗木基地建设。

3.4 强化市场引导

一要牢固树立市场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确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强烈意识。深入实际, 开拓进取, 推动林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二要大力开拓市场。放宽政策, 完善机制, 强化管理, 巩固成果。认真落实有关政策, 进一步理顺责、权、利关系, 完善开发机制, 实行规范管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鼓励和引导组建各类造林营林股份公司, 使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都能有效利用, 实现林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开展不同形式的林果产品促销、展评活动,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3.5 扩大林业对外开放, 拓展林业发展空间

在保护的前提下, 合理利用开发林业资源,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在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产品精深加工、深度开发上做文章, 对外招商引资, 走出去, 引进来, 多方联系, 广开渠道, 引资建设促进林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发展林业产业经济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成为拉动内需的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来认识林业, 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林业的“四个地位”、“四大使命”, 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 把行动落实到中央的部署中去, 紧紧抓住发展机遇, 团结一致开拓进取, 加快林业改革发展,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林业增收管理 篇2

全县17个乡镇3个管委会, 168个行政村, 总人口46.3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2.01万人, 少数民族人口32.07万人, 截止2011年底, 全县实现地方总产值24.5亿元, 其中第1产业6.95亿元, 林业总产值3670万元, 第2产业5.05亿元, 第3产业1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0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0元。

1 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基本情况

1.1 退耕还林方面

全县退耕地造林41266hm2, 项目涉及17个乡镇2个管委会1个管理处1个国有林场, 138个行政村, 645个自然村, 3.89万户19万人。2000~2011年全县累计发放退耕粮款补助71305.2万元, 退耕户人均受益3753元, 人均受益1697元, 12年来人均每年受益141元。

1.2 特色经济林方面

全县特色林产业总面积为11600hm2, 年产量867.2万kg, 林业产值3670万元, 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2%, 产业发展以扬黄、库井灌区为主, 主要分布在海原县高崖、李旺、七营、三河、关桥、西安、曹洼、郑旗等8个乡镇, 涉及4.6万户19万人, 人均林产业年收入193元, 全县人均林业收入80元。

2 近五年林业增效与全国、全区的对比

2.1 林业增效、农民增收渠道单一

海原县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恶劣的自然条件阻碍着林业的进一步发展, 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 主要靠扬黄、库井灌区种点经济林来增加收入, 而且林业产业发展滞后。技术含量、知识化程度还比较低, 缺乏林产品深加工企业, 不能有效带动林业建设的大发展。

2.2 林业收入比重低

近年来, 海原县高度重视林业产业的发展, 努力开掘林业的经济效益, 特色经济林面积稳步扩大, 特别是枸杞、红枣、苹果、香水梨等传统优势林业产业果品面积不断扩大, 种苗产业逐步回暖, 林下草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但和全国、全区比较, 全县林业收入在农业收入中比重低。

2.3 区域不均衡特征明显

林业产业发展以扬黄、库井灌区的高崖、李旺、七营、三河、关桥、西安、曹洼、郑旗等8个乡镇为主, 而且受到水资源的缺乏, 严重制约着产量的进一步提升, 在中北部及南部乡镇主要以发展生态林为主, 产业发展不均衡十分明显。

3 存在问题

3.1 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农民在果园管理理念上与我区主产区有差距, 在施肥量、施肥次数、结果枝组分配等技术环节上, 做不到足量、多次、合理分配, 造成枸杞产量和品质相对较低。

3.2 水资源相对缺乏

枸杞对水的需求量较大, 海原县又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地区, 与大农业的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着我县林产业的发展。

3.3 缺少果品深加工企业, 产品经营流通渠道单一

海原县经果林年产量已达867.2万kg, 并且随着幼龄树的成长及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 产量将快速增长。然而我县至今无一家果品深加工企业。果品流通全部依靠外商, 压价较低, 对农民利益伤害较大。

4 对策建议

由于海原县林产业主要分布在清水河沿线及库井灌区, 以扬黄、机井和清水河水参灌, 近年来因扬黄水指标逐年减少及干旱等因素, 枸杞用水日趋紧张。再加上我县计划新增林产建设面积1333hm2, 按现有枸杞综合灌溉定额为490m3/667m2, 与其它农作物灌溉定额相比, 需增水量为600万m3。一是通过改善现状灌溉方式, 把扬黄灌区及清水河地表径流灌区2667hm2畦灌改为沟灌, 亩均减少用水50 m3, 可节约用水量200万m3。二是在海原县境内井灌区采取高效节水措施, 改渠道灌溉为管道输水灌溉, 田间灌溉方式采用微灌, 现状井灌区灌溉面积为1333hm2, 年可节约用水200万m3。需求差为200万m3, 建议自治区协调为我县增加扬黄灌溉水量分配指标。

由于海原县目前90%以上的林果品种都是老品种, 品种更新相对滞后, 建议在品种更新上给予指导, 并提供种苗, 逐步增加新品种种植比列。

由于海原县无工业污染、林产业种植较集中连片, 具有发展有机果品的有利条件, 建议自治区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予扶持, 在我县建立有机林果产业示范基地。

由于当前种苗价格偏高, 每667m2仅种苗一项就需300~500元, 现在实行的每200元/667m2的种苗补助标准偏低。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为种植户每667m2免费提供50%的优质苗木, 增加种植利润, 增强林产业发展后劲。

积极培育林果产业合作组织, 逐步完善产、供、销、加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林果产业经营管理模式。建议每年在海原县扶持农民合作组织8~10个。

(责任编辑荷初)

摘要:本文分析了海原县林业增收、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农民林业增收管理 篇3

1 林业生产所处的位置

吉水县现有林地面积16.65万hm2,占国土总面积64.4%,活立木蓄积量460万m3,森林面积14.94万hm2,森林覆盖率达61.3%。但是林业生产实际情况与林业大县的身份还不相符。从农业生产结构看,吉水县林业在农民的生产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2001~2005年吉水县林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林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均一直处于10%~12%的幅度之间(见表2),与国民经济一直保持10%~15%的发展速度很不对称,出现了滞后的现象。从农民增收的内部结构看,2001~2005年吉水县农民在林业方面获得的收入只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1%~5%,林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不高。

2 林业生产发展滞后的原因

2.1 政府和农民对林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

从近年来财力情况来看,吉水县在林业方面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林业行政管理、森林防火以及公益性造林绿化等方面,资金支出的比例仅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左右。商品林的资金投入主要以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自筹为主,其投资收益也由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获得,对农民个人的收入影响不大,真正从事林业生产并愿意在这方面进行资金投入的农民很少,资金投入过少直接影响农民在林业生产方面的收益。

2.2 林业生产经营机制不活

一方面,大部分自留山、责任山都是由村级集体组织统一经营,林业生产经营的权、责、利不明,农民对林业生产的热情不高,不愿花太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在林业生产上,在林业方面的收益就少。另一方面,林农采伐自己的木竹不能随行就市,而是由地方加工企业垄断经营,销售价格偏低,农民的林业收入很微薄。

2.3 林农林业生产税费负担过重

林改前,从事林业生产经营必须交纳农林特产税、育林基金、植物检疫费、森工企业管理费以及县乡村自行出台的各项税费,负担过重。以2004年12 cm杉条木1 m3为例(见表4),12cm杉条木的市场销售价为450元/m3,但需交纳各种税费219元/m3,占销售收入的48.7%,再除去采伐力资40元/m3和其他费用,采伐12 cm的杉条木的毛利仅为220元/m3,刨去农民的先前资金、劳力投入,农民个人所得仅占销售收入的35%左右,林农发展林业生产获得的收益比较低。这只是林农直接进入市场并且在市场价格好、销售渠道通畅的情况下获得的收益。如果交给中间商,其收益还要低。林农从事林业生产的税费负担过重是导致林业生产发展滞后、农民在林业方面获得收入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4 林业经营方式单一

吉水县在林业经营的品种上主要是杉树、松原木和毛竹三大类,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经济组织大都以销售原木、原竹为主,或加工成半成品、初级产品出售,对木材的进一步精深加工比较少,林木资源的附加值比较低,获利率不高。

3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对林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的影响

实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吉水县林业生产有了新的变化,农民收入又有了快速的增长。2007林业生产总值4.55亿元,同比增长29.1%,林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7%,增幅是近些年来最高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6年高基数上又增加549元,达到4 414元,增长14.2%,农民在林业收入方面人均增收123.8元,对全县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22.6%,与2004年相比年均提高了9百分点。

3.1 林改激发了农民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掀起了新一轮林业生产发展高潮

过去,“林业生产是国家集体的事,开发山地资源就是砍伐树木以贴家用”是大多数农民的普遍观念。自林改开展以来,农民对林业生产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农民吃下了“定心丸”,“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已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1]。农民个人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纷纷投入林业生产,掀起了新一轮林业生产发展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该县2006~2008年社会资金投入林业生产已达到8 032万元,是林改前几年的投资总和。2006年春非公有制造林面积达到2 733 hm2,2007年春非公有制造林面积3533 hm2,2008年春非公有制造林面积3 067 hm2,农民造林面积不断扩大,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林改放活了林业经营管理,促进了农民增收

以往林木采伐全部是县林业主管部门按照省批准的采伐限额将采伐指标下达到乡镇,由乡镇政府控制。林改后,实行采伐指标“二榜公示、双线运行”的办法[2],由木竹所有者直接申请,进一步放活了林业经营管理,使林农增收明显。一是因木竹市场销售价格上涨而增收。由于打破了木竹垄断经营和地区封锁,允许林农自主销售木竹,价格随行就市,比林改前的木竹销售价格有了明显提高。二是因森林资源流转价格上涨而增收。林改后农民的山林流转得到进一步规范,责任山和自留山是否流转,以及流转的方式完全由农户自主决定,由于森林资源流转渠道畅通,流转价格也“水涨船高”。三是因荒山流转或租赁的价格上涨而增收。据测算,林改后农民因这三方面的价格上涨人均就能增收50余元。

3.3 林改使林农的税费负担明显减轻,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

吉水县林改实行“两取消、两调整、一规范”的政策大大减轻了林农的税费负担[3]。据测算,木材政策性让利达55元/m3,林改仅减免林农税费一项就可使林农人均增收40元。以12cm杉条木1m3为例,从表4中可以看到,12 cm杉条木1 m3的税费负担已从林改前的219元减到林改后的66元,减少了153元,林农杉木能直接增收153元/m3。

3.4 林改引导了乡村劳动力向林业生产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

林改政策带给林农收益的提高,使农民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发展林业生产。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正逐步向林业生产转移。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吉水县从事林业生产的农民有1.2万余人,比2004年增加1 100余人,其中林改后返乡务林人数新增210人,改行从事林业人数新增890人。同时,他们的收入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2006年从事林业获得的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 865元,比2004年返乡前增加929元,增长31.6%。而且林业生产的服务价格也在不断提高,如采伐杉条木的力资由过去40元/m3上涨到80元/m3,采伐松原木的力资由50元/m3上涨到100元/m3,造林力资由80元/667m2上涨到150元/667m2,均上涨了一倍。

4 推动吉水县林业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几点意见

通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带动了林业事业的发展,也为农民增收拓宽了一条路径。为此,要以林改为契机,立足吉水资源优势,在山上建特色产业基地,走规模化、集约型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山林产出率,在山下建加工和流通企业,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推动林业经济产业化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推动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也为农民增收提供长久的支撑作用。

4.1 稳定林改现有政策,发挥林改政策的持久作用

要稳定现有的林改政策,认真有效地执行林改税费减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做到坚决不走样、不变形,坚决杜绝涉林乱收费,防止林农税费负担反弹,让林改政策落到实处,让广大林农真正享受林改带来丰收成果的喜悦;同时要认真研究林业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不违背林改政策的前提下,不断出台适合本地林业发展的新措施、新政策,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不断指导林业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林改政策的持久影响力和作用力,保障林业长期稳定发展。

4.2 出台鼓励政策,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4]

4.2.1 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

逐步实现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把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的重点,只要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经济成分都可以参加林业建设,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可以尝试成立民间林业公司或林场,实行法人公司经营,采取合资入股的形式,林农用山场或林木资源入股、社会资金入股,按股分红,公司承担造林、经营、森林防火、林政管理等一系列职责,可以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事,实现山场或林木资源效益最大化,也为社会办林业提供一种范例。

4.2.2 放手发展非公制林业。

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向林业事业建设项目投资,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建设林业的良好氛围,鼓励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区域投资发展林业。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商品林,可以通过改制形式流转给个人经营;生态公益林可以引进民营机制,实行公有民营,给予政策扶持。凡在规划林地范围内新造成片生态林达到20 hm2以上的,可享有该林地的冠名权,并允许在原地拿出20%的土地用于进行商业开发;建设绿色通道5 km以上的,享有该段林道广告权;各种林业重点工程,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鼓励非公有制投资主体通过招标承包等形式参与建设。

4.2.3 注重解决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有关政策滞后的问题。

要制定符合本地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切实维护农户和社会投资主体对山林的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继承等各项权益,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的规范化发展。在项目准入、资金扶持、资源利用上,给予非公有制林业与其他所有制林业平等待遇,加大非公有制林业的信贷扶持力度,放宽条件,扩大对林农的小额贷款幅度;积极为非公有制林业提供科技、资金的社会服务,加强对林业专业户的保护和技术培训,提升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水平。

4.3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林业的第一产业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建设,采取建立原料林基地的形式,把造林与培育龙头企业结合起来,提高林业经营的基地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为林产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着力调整现有的林种、树种结构,适当提高竹林、特种林、经果林的比重,充分挖掘传统油茶林的生产潜力,引导农民改造现有的油茶林,提高其产出率,鼓励成片、规模发展新的油茶林基地,培育成吉水县的特色品牌林。在林业的第二产业方面,要加大林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比如油茶加工,努力开拓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在林业第三产业方面,要广开门路,鼓励农民大力开发林区的非木质资源,比如森林食品、森林蔬菜、森林旅游、中药材、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实现林区资源的综合开发。

4.4 完善林业产权市场,加快培育林业体系

通过完善林业产权交易市场,建立资源流转价值评诂、资源交易价格、资源流转事后采伐监测等机制,促进林业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取得效益最大化。逐步建设森林资源管理、林业政策法规、林业投融资、林业科技人才服务、林业产业和林业保障等六大体系,为林业改革提供配套措施[2]。

参考文献

[1]雷加富.在全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林业工作研究,2005(4):2-7.

[2]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R],南昌:2004.

[3]龚平,赵瓷,叶雄英.江西林权制度改革与林农减负[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5(5):25-26.

上一篇:造船合同性质下一篇:HSE培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