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问题(精选12篇)
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问题 篇1
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问题的探讨
——以云县爱华镇为例
杨凤玲
(云县爱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云南临沧 675800)
摘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还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政策补助期满,退耕农户的生活何以为继,退耕还林成果能否巩固,如何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才能真正做到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目前存在的问题又将如何解决……。本文通过对爱华镇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期间遇到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几点促进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增长的方法。
关键词:爱华镇;退耕还林;农民增收 引言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而采取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富民工程。它是中国历史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工序最复杂、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是解决重点地区水土流失,调整国土利用结构、增加森林植被、治理风沙危害的根本性措施。然而,要达到退耕还林所追求的上述长期生态效益,还必须解决好退耕还林区农民长期的生产、生活问题,否则最终又将以农民毁林复垦而告终。
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初期来看,退耕农户的收入是有所增加。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目前增收的相当一部分都得益于国家的补偿政策,然而国家的补偿毕竟有限,不可能对退耕户进行长期补偿。我国退耕还林政策中明确规定:生态林补偿8年,经济林补偿5年。因此补助期满,农民的收入势必下降,到时农民靠经营副业或外出打工所得的相当一部分收入都将用来购买粮食,若农户经济收入没有新的增收点,大部分退耕户又势必陷入贫困。仅就当前而言,由于2000年以来国家粮食连续四年减产,粮价逐年升高,中央在出台2004年一号文件鼓励粮食生产的同时,也不得不
首先,农民只追求眼前利益,只顾应付完成项目领取补助,没有从长远生计考虑去选林造林,农户们自认为政府总要解决,因此从思想上就没有把退耕还林当作今后的生计产业认真对待。其次,退耕农户缺乏林地管护常识,重造轻管现象普遍,将管护简单理解为不放牧、不复垦即可,没有采取必要的抚育措施,杂草丛生,草比树高,造林结束、补植结束也就一切结束,树木成活与否、长势好坏似乎和他们没有关系,致使年年造林,年年补林仍不见林的地块总是存在。检查结果总是退耕面积复核率100%,而造林合格率大部分都在80%以下,给政策兑现增加了阻力,直接威胁着退耕还林成果。
2.爱华镇退耕农户收入状况 2.1 农户主要收入来源
首先,国家补偿的退耕还林政策资金是大部分退耕户的主要生活来源。全镇1407户退耕农户,在家庭总收入中退耕还林国家补助资金占70%的134户,占50%的412户,占30%的750户,只有少部分退耕面积较少的农户可以不指望补助资金生活。其次种植业和畜牧业可增加退耕农户相当一部分收入。另外剩余劳动力经营副业也可增加少部分收入。2.2 制约退耕还林农户增收的主要因素
第一、耕地少,退耕后平均每人经营耕地还不到1亩,农业投入不足,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投入产出水平低。
第二、退耕后由于饲料可种面积减少,降低了部分农户的养殖业收入。第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部分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在仅有的耕地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值钱。
第四、退耕农户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水平偏低,使得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小,转移困难。
第五、社会负担和隐性负担重,用于婚丧嫁娶、子女入学、看病就医、建房等支出增加,造成退耕户生产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退耕户增收。3. 增加退耕农户收入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3.1 结合实际,完善退耕还林政策
林业是受益周期长但见效慢的产业,经济林最少也得2-3年,生态林则长达10年以上才见效,因此充分利用好幼林期空闲土地发展林下经济既可以加强幼树抚育,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现行的退耕还林政策只
求和当地实际,发展增收潜力大的种植业、养殖业,把退耕还林与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设施农业等相关产业充分结合,有效地利用林间闲地,即解决退耕还林后农民干什么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农民长远的生产生活依托问题。例如通过林草间作发展牛羊养殖,退耕地离住地较近有条件的村组农户还可以利用林间空地用竹、木搭建鸡棚舍散养山地良种鸡,都可成为比较稳定的增收渠道。3.4 积极推广农村沼气能源建设
发展能源建设既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畜牧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改水、改浴配套实施,沼气烧水做饭、照明可节省电费,沼液、沼渣喂猪、养鱼、种植无公害蔬菜可增收节支,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户增收创造了新的有效途径。3.5 加强劳务开发促增收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得耕地减少,富裕劳动力增加,一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因此搞好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退耕户文化素质,把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是增加退耕农户收入的一个新亮点。3.6 加强退耕还林管护工作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由于管护不力,导致造林保存率过低,每年退耕户都要拿出补助资金的一部分进行补植,无行中增加了造林成本,减少了退耕户实际收入。因此,退耕还林既要抓好种植,更要抓好管护,管护问题是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关系到退耕还林的成败,必须改变过去重造轻管、只造不管的现象,要想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实施多形式管护,建立起完善的管护制度,加大管护力度,从而提高工程成效,减少退耕农户支出。
3.7 抓好退耕农户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文化素质、先进技术是退耕还林区农户增收的重要支撑,高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可以使退耕户更快更好地接受新事物,获取更多新信息;先进技术可以帮助退耕户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大利益。因此,要彻底帮助退耕户脱贫增收关键还是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大力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致富素质。4. 结论
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问题 篇2
1 周至县退耕还林区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扩大良种推广和提高田间管理水平是增加猕猴桃经济效益的关键, 由于周至县的猕猴桃品质良莠不齐, 管理水平较低, 造成猕猴桃商品性状差, 缺乏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不仅影响群众发展猕猴桃栽培的积极性, 而且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这些都与栽培方法、施肥管理、整形修剪、病虫控制、采收储存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因此, 有必要对猕猴桃产区广大的干部群众进行现代猕猴桃栽培技术培训, 以提高果品科技含量, 促进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培训推广优良猕猴桃新品种的丰产栽培和综合管理技术, 进行高接换头技术, 从而改造原有退耕还林区的劣质品种, 让广大果农集中参观学习, 亲手操作, 掌握新品种栽植、嫁接、施肥、防病虫等技术, 确保广大农民建园能见效, 对振兴周至县经济、加快周至县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促使猕猴桃产业快速稳定发展、提高该县猕猴桃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均具有现实意义。
2 存在的问题
2.1 培训师资不足, 效果不突出
从培训内容看, 培训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的编写相对薄弱。对培训的课程设置没有进行充分调研, 未能把握好农民的需求方向, 没有结合当地的产业特点, 导致培训内容和生产实际脱节, 农民听不进去, 培训教师兴趣降低。另外, 培训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操作少, 教材不生动, 不符合农民的需要。从培训形式上看, 重声势、走过场, 忽视培训效果。许多培训往往重视落实上级部门的任务, 喜欢请领导讲话, 喜欢声势浩大、过程热闹, 培训结束留下一地果皮纸屑, 却未留下实用技术。
2.2 培训的长效机制不健全, 经费投入欠缺
培训资源没有有效的整合, 资源分配不合理, 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有的乡村有多家培训机构进行培训, 有的乡村多年没有人培训。因此, 相关部门应做好乡村培训的年度计划, 不做重复培训、交叉培训的工作。由于培训经费不足, 培训工作有时只能做开头, 如要继续落实后面的培训计划, 则资金明显不足。培训工作需要长期系统地进行, 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以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对策
3.1 创新培训形式
多办实事, 经常走村入户收集、听取农民群众对科技兴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经常到田间地头上门服务, 根据农民的需求和当地产业特点, 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培训方式可采用多样化, 多实践指导少理论说教,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思路, 开阔农民眼界, 借鉴成功经验, 进行取长补短。
3.2 制订培训计划
农民培训工作具有系统性、长期性、针对性, 应当将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1]。长期计划的制订需要有极高的质量, 并且有相关政策规定予以支持, 不至因非计划本身和计划实际情况变化而影响计划实施。其中培训内容要结合农民及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分层次分类制定。短期计划则需遵循长期计划的指导, 安排一定时期的具体培训工作, 包括内容、时间、方式安排。这样既有利于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提高, 又有利于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培养科技示范户, 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 从而形成专业村甚至专业乡, 以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3.3 整合资源, 发挥整体效益
积极探索农民培训方法和合作形式, 资源共享、广泛联合, 实现培训内容的融合和丰富, 既避免重复培训又节约培训成本[2,3]。一是与基层农业职能部门联合, 简化培训的组织形式, 使农民培训工作组织得力, 培训目的明确。二是与农资企业联合, 既宣传了实用技术, 又培养了农民科学选择农资产品的能力。三是与“三支一扶”支农工作结合, 利用各个涉农支农部门的工作条件, 利用这些支农队员在农村获得的有效信息, 指导其在不同的乡村开展农民工作的组织和衔接, 有效地推进农民培训工作。四是与现代传媒公司及承担农业宣传、落实农民培训的单位紧密联系, 组织好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培训形式上采取集中课堂培训与现场实地指导相结合、影音教学与发放技术材料相结合、专家讲授与农村技术能人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 做到选择的技术有效、培训地点的产业特点清楚、培训的内容丰富生动。五是依托科研院所、地方能人、土专家等师资队伍, 提高技术的创新和实用性。在公共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 整合资源还意味着将农民培训工作走向社会化、市场化, 从而增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化程度, 提高培训效益, 这也应该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以后的发展方向。
3.4 建立完善的都市型现代农民培训体系
采取“专家集中辅导+基地配合实践+远程培训”三结合的农民创新模式培训, 使广大农民以快捷的方式拥有新的实用技术、新的致富思路、新的农业理念、新的生产实践能力, 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基础性服务。通过市县 (区) 乡 (镇) 3级相互配合, 形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长效机制, 有效地整合农业农民培训资源, 建设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民体系,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同时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3.5 树立培训品牌意识, 抓住重点, 强化资金投入
每个培训机构都应该树立品牌意识, 农民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 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 培训效果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培训机构的声誉乃至形象, 因此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创新培训机制, 增加农民培训的“含金量”, 实现农民培训的实用、有效[4]。陕西省就阳光工程所作的思路调整非常好, 一是培训向就近贴农转变;二是撤销一些培训机构, 着力打造省级优势品牌基地;三是资金划分倾斜力度差距大, 将退耕还林地区培训纳入农民创业培训人均2 500元的计划。这个调整无疑会激发每个培训基地的品牌意识, 一方面直接提升培训效果, 另一方面杜绝流于形式的农民培训。
摘要:介绍了周至县退耕还林区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分析了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 为今后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科技教育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对策,陕西周至,退耕还林地区
参考文献
[1]丛晓峰, 高霞.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培训”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29) :9389-9390.
[2]刘建斌, 李敬岩, 可欣, 等.抓好新型农民培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1) :120-122.
[3]沈丽娟.欠发达地区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2) :397-398.
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问题 篇3
[关键词]云南连片特困区;人力资源;困境;路径
一、引言
201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0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现阶段,农民工作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建设力量,为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但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一特殊地区作为各项矛盾的聚焦点,有关农民工相关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需要迫切的加以解决。大关县地处滇东北乌蒙山连片特困区,有苗、彝、回等15种少数民族,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28.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15万人,占总人口的92.74%[1],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等特征十分明显,造成了许多劳动力的过度剩余,使得外出务工的当地农民占有很大的比例。农民工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的进行更新换代,这些农民工呈现出不同的新特点。这些农民工为国民经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现阶段,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民工除了面临着以上的困境,具有其它地方的农民工一般的普遍的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大关县,受自然地理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这一地区的人民增收的难度极大,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本文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大关县为个例进行实证研究,同时以国家的政策为目标支持,对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中面临着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找出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民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解决途径。
二、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的加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农民工的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受主客观等综合因素的影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因此,找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要问题,对其现实问题进行准确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一)教育落后,人力资源质量偏低
教育是提高个人发展能力、推动社会向前进步的重要手段,人口素質决定人力资源的附加值。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原先的国家主导投入的教育投资责任逐渐下放至县镇一级的政府,由此改变了经费投资的格局,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在经费上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村的农民教育费用日益增加,负担也越发严重。从来源上来讲,农民工来自农村,农村基础教育的缺乏是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生活状况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原因有如下三点:一是贫困落后的经济状况、低层次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的思想,使得农村的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无保障,对教育没有较高的意识。二是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以后,连片特困区的部分农民缺乏各项条件再送子女去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因此造成了很多的入学学生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就外出务工。虽然西部尤其是连片特困区农村家庭多,户均儿童比例高以至于每十万人口中中小学学生所占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中以上阶段的人数比例却远低于各区域的水平。三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薄弱的经济基础和困难的财政状况制约了这些地区高层次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设施、生均拨款、师资条件的短缺从根上制约了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由于教育跟不上,人口素质偏低,导致城乡之间差距不断的拉大,进而导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二)培训力度不够, 形式化严重
现阶段,在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方面,尽管各级政府在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各地州开展了农民工的免费培训以提高农民工素质和职业技能,原因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宣传力度不够。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各级政府往往发布一纸文件,委托下级政府的相关政府单位来加强农民工培训的指导培训,然后却很少下派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宣传和指导,因此,下级单位往往没有把指示落到实处。二是企业承担的培训内容没有用到实处。在企业的培训过程中,很多农民工并不知道企业做了哪些工作,培训内容也没有特别的针对性,基本上总是只讲理论,不讲实用的操作技能的提升,对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的真正效用不大。三是针对农民工培训成本偏高。政府和企业在给农民工培训的时间上往往选择在周末或者是员工下班后的休息时间,往往占用了农民工的大量休息时间。另外,有的农民工居住的地方离培训的地方路程较远,往往需要承担来回的交通和吃饭的费用,而且用人单位一般不予以报销,因此,很多农民工表示这样的培训对自身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和吸引力,从而挫伤了很大一部分农民工的培训激情和热情。
(三)农民工在待遇和保障上极度缺失
但是虽然农民工作为一个巨大的新兴群体,然而他们在工资待遇、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等各方面都缺乏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近年来,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不断的出现在公众的眼球,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除去少部分的曝光事件得以解决以外,大部分的农民工的待遇和保障仍然得不到应有的保护,针对农民工本身人力资源的开发却并未得到系统的重视。首先没有关于农民工就业能力开发和保护的专门机构,本身在福利保障享受上就承受着不公平待遇,导致了这些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各方面得不到保障。虽然国家和政府以文件的形式对农民工问题加以关注,至今还没有制定出农民工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的政策法规,更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完整的运行体系,农民工实际上是排除在各项保障系统之外的边缘群体,医疗保险的丧失使得大部分农民工不能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条件。其次,我国政府对用工企业的违规事件并没有详细和明确的处罚的规定,企业在许多有利于人力开发的福利和待遇方面不完全落实。农民工在务工期间发生意外伤害后往往得不到赔偿,在维权方面又很难寻求到帮助,往往因为没钱治疗导致身体状况恶化, 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nlc202309020217
三、提高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民工人力资源的几点对策
从连片特困区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如何有效的开发农民工人力资源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中心问题之一。基于农民工人力资源发展呈現出来的困境,需要结合农民工自身特点,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开发和利用,从包括教育、培训、制度等多个方面的立场统筹考虑。
(一)统筹教育发展,提高人力资源内核
基于集中连片特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无法满足现阶段农民工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和要求,需要协调和统筹好各级各类教育。当前的工作重点为普及基础教育受益面并大力发展职高教育。具体解决的措施有如下的四点: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落实义务教育。形成以县市级政府为投入主体,按条件、按比例下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将连片特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县市的公共财政投入范围。二是确保学前教育的入学率。全力加快集中特困区农村的幼儿园建设,优先支持边境和贫困地区的农村幼儿园建设;进一步改善城镇幼儿园条件,加强城乡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配备,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教师培训力度。三是不断改善入学教育的基础条件。要按照“就近入学、相对集中”的原则来合理安排和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对本区域的辐射力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四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职业培训。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对那些未继续深造的初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教育、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以造就大批适应地区需要的新型技术骨干和致富领头人,为加快农民工服务城市和地区的需求,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 要强化企业的培训力度,给予培训支持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和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市的就业压力和竞争也变得十分激烈,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由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教育水平和质量低下,导致农民工作的综合素质较差,职业技能缺乏,在城市只能从事最简单的基本劳动,很难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成为当前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而言,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和培训制度,开办农民工学校。通过在广大农村和城市地区兴办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成立农民工学校,让众多的剩余劳动力都有一技之长。只有在国家方针引导和法律规范的前提下,职业技术教育才可以吸收到更多的社会资源。二是要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政策和奖励制度。要对开发农民工培训工作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鼓励其尽可能开办针对农民工的免费就业培训,而政府方面尽可能的在技术和人才上面给予企业支持。三是企业要合理安排职业培训。针对农民工的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时间较长的现状,企业可选择固定在每周的半个工作日进行集中的培训,尽量不占用农民工的休息时间。
(三)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要打破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体系上的巨大差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制定新的土地流转机制。要允许和支持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和支持社会第三方组织机构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在政策上实施农民土地、农村住房置换城镇住房的办法,引导农民工向城镇有序转移,以最终实现由农村身份向城镇身份的转变。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劳动力流动障碍,引导农村人口有序流动。在城镇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城乡发展的公平性,引导农民工合理有序流动,就要逐步取消农民工身份向城镇居民身份转换的限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把农民工人口融入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体系中来。三是要保护农民工切实的实际利益。劳动监察、工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对用工不规范、恶意侵犯农民工权益的企业实施严重的经济制裁和行政处罚,尽快出台《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反歧视法》等法律法规,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进城农民工的权益。四是创造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工作的保障体系。当前,我国必须在尽可能高层次上建立起对农业、农业建设投入的保障,以吸引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返乡的热情。需要改善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需要加强转移制度建设,致力于更大范围内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吸引大量农民工人才回流。
参考文献
[1]大关新闻网:大关县基本概况(2012) [EB/OL].[2014-03-29].http://www.yndg.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9&id=404.
作者简介
赵英廷(1991- )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和公共政策问题研究;李达(1990-)男,湖北洪湖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和“三农”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云南连片特困区农民工人力资源再开发的困境与突围路径研究”(14YJ030)阶段性成果.
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问题 篇4
退耕还林对农民收入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
青海省现有耕地面积1 017万亩,其中坡耕地627万亩.根据调查统计,全省可退坡耕地共计547万亩.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我省2000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5万亩,周边荒山造林种草58万亩;2001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5万亩,荒山造林种草54万亩;2002年计划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造林种草各90万亩.为了解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及农村产业结构影响情况,我们对民和县、互助县的5个乡的`部分退耕地农户进行了访问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作 者:邢小方 杨德福 作者单位:青海省林业局 刊 名:林业财务与会计 英文刊名:FORESTRY FINANCE & ACCOUNTING 年,卷(期):2002 “”(11) 分类号: 关键词:
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问题 篇5
——钦北区减少农民数量促进农民增收纪实
近年来,钦北区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非农产业,加强教育培训等措施,有效地带动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民务农数量,促进农民增收。2004年,全区农民创非农产业收入5.4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3%。今年上半年,全区农民在非农产业创业达16.3万人,创非农收入2.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2%和10.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78元,同比增长8.8%。
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
钦北区把打造“农民城”作为转移农民进城创业来抓,以全新理念经营城镇,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为农民在非农产业领域就业搭建平台。钦北区对新城区及小城镇进行全方位统筹规划,对全区12个集镇进行总体规划修编。以小董、大寺、那蒙和大垌镇为重点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产业协调、发展有序的城镇新格局,为农民进城置业作出科学规划。2004年,该区投入城镇建设资金9263万元,新开发小董商贸小区、大垌环城路小区等4个商住小区,新建住房415栋,建筑面积103750平方米,又吸引600多户农民进城购房创业。
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
钦北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资源性产品加工业、重点工业等形式,提升非农产业经济总量,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岗位。
该区把发展乡镇企业放在首位,加快乡镇企业改革的步伐,通过租赁、拍卖、兼并等形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确保原有的就业岗位。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近年来新发展以矿产加工、机砖制造、烟花炮竹等一批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近100家,每年可安排农村劳动就业1.5万人,仅大垌镇机砖制造厂就有28家,每年可安排就业4500人,每人月工资400至700元。
该区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并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大转移农民的产业载体,延伸农民增加收入的产业链条。运用政策引导、股份合作、招商引资等手段,增加了以木器加工、果疏加工、竹草编织等为主的一批重点企业,每年可安置农民就业1.2万人,创劳务收入8300多万元。
该区加快发展工业步伐,打造工业发展平台,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成功引进一批工业项目落户钦北。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有23家,可安置农民工就业8000多人。
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
退耕还林问题的思考及建议论文 篇6
关键词:退耕还林;问题;思考;隆阳区
1隆阳区实施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
1)实施退耕还林对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减少自然灾害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建国初期对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骤减,7、8月份雨季到来时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2010年9月1日22时22分,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河东村委会大石坊村民小组发生地质灾害。2014年隆阳区瓦房乡喜坪村就发生了“728”重大泥石流灾害事件,导致5人死亡,3人失踪,村民房屋损毁严重的悲剧发生。隆阳区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地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改善了辖区内的生态环境,增强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2)实施退耕还林加强了林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并在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林业生产和管理经验,形成了较完善的育苗和造林的技术体系。使广大干部职工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得到锻炼,有效地提高整个林业战线的科技含量,为今后我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打下坚实的基础。3)实施退耕还林培育的经济林、用材林以及林下种植业,已经陆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实现了“生态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4)实施退耕还林是解决农村因劳务输出导致的劳动力不足,耕种农田农地缺乏劳动力的必由之路。
2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问题 篇7
近日, 泸西县通过惠农“一折通”对全县150户退耕区养羊农户发放补助资金91.72万元,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养羊户建盖高床羊舍和建设青贮池。
其中, 建盖高床羊舍8273平方米, 每平方米补助100元, 补助资金82.73万元;建设青贮池1124立方米, 每立方米补助80元, 补助资金8.99万元。该补助资金的发放, 对巩固泸西退耕还林成果, 保护生态环境, 解决退耕农民长远生计, 依靠科技养殖发展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中国养殖网http//:www.chinabreed.com 2014-02-10)
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问题 篇8
关键词:林权改革;纠纷问题;调处对策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制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退耕还林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起点,将盐碱化、沙化、石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的耕地,进行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实施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有步骤、有计划的退耕策略,因地制宜种草造林,恢复植被。退耕还林工程不仅能够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减轻风沙危害,还能够加快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而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变部分地区经济落后、贫穷的现状。近年来我困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效果有目共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林权纠纷问题。为保证我国退耕还林工程沿着规范、科学的轨道继续前进,提高和巩固退耕工程的成果,并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以下笔者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林权纠纷问题和调处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
1 林权纠纷产生的原因
1.1 林权换证工作存在漏洞 林农有的持林业“三定”时期核发的林权证,有的持21世纪初拍卖、流转时颁发的林权证,还有的持有退耕还林林权证,存在新林权证与老林权证四界交叉与重复。
1.2 林权证四界填写不规范 部分村组填报林权登记表时,未按地形图上东南西北方位填写,而按习惯方位或以水系流向标注,发证时四界填写含糊不清,甚至用“上、下、左、右”描述,在换发新《林权证》时与“东、西、南、北”四界等同起来,方位上偏差大。
1.3 林地现场四界模糊
1.4 自留山、管护山林权不清
1.5 习惯占用引起的林权纠纷 一些地块因山洪爆发、泥石流侵蚀而改变了地类原貌,形成沙洲或河滩。林农将其改造成林地,长期习惯性占用,在进入林地实质性经营利用时,引发纠纷。
1.6 林地流转程序不合理 林地流转政府包办行为严重,未经林权使用者同意,擅自拍卖转包他人,在林地流转过程中,不按规范程序和原则履行林权转移手续;一些正常的林地流转,也未严格按林地流转程序和原则操作,由此引发的矛盾特别突出。
2 建议与调处对策
2.1 提高乡镇领导和群众的思想认识 退耕还林涉及到的人员和部门相当多,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社会工程。因此,要加强宣传活动,进一步广泛利用各种媒介,充分利用广播、会议、电视等形式,强化宣传工作,将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二程若干政策意见》和《退耕还林条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让老百姓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同时也要加强对干部的宣传,使大家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2.2 适当地延长其国家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补助时间 根据目前西部高寒地区的退耕地总体上都是种植的为生态林,现阶段乃至未来的十年_内均没有任何的经济收入;高寒区域的经济不发达;农(牧)民的贫困面较大,收入增加了困难,生产、生活等方面并没有得到什么补偿,因此政府可以延长对于高寒地区关于退耕还林政策的补助时间,以确保当地农牧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正常运转。对于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应对其进行不同时间的遮阴处理,按照月份不同其种子成活率也不同,该地区对此政策的不住也应该有所不同,同时与南北方地区差异也有关系;在处理退耕还林问题时也需要重点了解该问题,以确保种子的成活率达标。
2.3 林权矛盾调处原则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忖土地承包法》《林木林地权属争议调处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林权矛盾调处依据。林权争议调处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应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将林权矛盾消化在基层;坚持依法维权、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的原则,在争议未解决之前不得改变林地利用现状;以遵循有利于安定团结、群众生产生活、资源保护、培育和利用为原则,合情、合理、合法,公开、公平、公正地解决林权争议和纠纷。
2.4 加快确权发证,加大资金投入 确权发证不仅关系到能否更好地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以及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落实,更是与退耕户合法权益息息相关的重要环节。因此,各乡镇领导一定要给予重视,亲自督促检查,保证确权发证工作落实到位。
2.5 发挥村规民约与“三老”作用 在纠纷调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村规民约”和“三老”人员的特殊作用,针对遗留时间长、产权不明晰的林权纠纷,要充分发挥敢说真话、原则性强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同志作用,通过他们找寻当年实地勘界的“老册子”,并利用“三老”的威望说服争议双方。
2.6 抓好法制教育,依法解决林权纠纷 积极参与普法学习教育,加强法规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法用法,增强守法自觉性。对借林权纠纷带头闹事、破坏稳定和谐、违法乱纪的,必须依法查处,严厉打击。对协商不成、多次调解失败的纠纷案件,应引导争议双方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参考文献
[1] 施吉成.林权纠纷与矛盾调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
[2] 段文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存在问题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
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问题 篇9
摘要 通过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2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指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专项规划实施工作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专项规划;问题;对策
为了切实保护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农民长远生计问题,促进退耕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1],2007年,国家出台了新的政策:一是在原有补助到期后,国家延长1个周期继续对退耕农户进行补助。二是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集中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主要用于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等。为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各县根据自己的实际都编制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专项规划2008年开始实施。从近2年的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2],确保专项规划顺利实施,使之成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坚实基础。
1专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领导重视不够
一些地方对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本来应由政府组织实施的,现在都转到了部门组织实施,而部门组织和发动群众又存在一定难度,比如在政策制定上如果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政策就很难落实,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此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存在问题,相互间配合不够默契,都是以各自立场为出发点,遇到问题和困难相互推诿。
1.2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专项规划实施质量。如,营造速生丰产林,国家投资3 000元/hm2,而实际高质量营造速生丰产林需要9 000元/hm2;营造高产油茶林,国家投资6 000元/hm2,实际营造约需投入1.8万元/hm2,国家投入占实际投入的1/3,且地方配套资金又不能到位,不足部分完全靠实施农户自筹。有的农户虽然能勉强把树栽下,但是又将面临管护的巨大压力,造起来的林极有可能“返荒”。一旦遇到冰冻、火灾等灾害,便难于重建恢复。
1.3计划管理不够严格
国家批复各地编制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是项目实施的主要依据,是基础性文件。各省都会根据各地编制的专项规划下达计划任务,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各地不能随意调整计划任务和变更建设内容。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不把计划任务当回事,存在完得成就完,完不成就拉倒的现象。有的地方甚至随意变更项目内容,比如上级下达的是建速生丰产林基地的计划,却变更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级下达的是基本口粮田建设的计划,又变更成高产油茶基地建设。总之,计划管理不严格,使国家实施专项规划的效果大打折扣。
1.4重建轻管现象突出
重建轻管现象在林业后续产业建设中尤为突出。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但在实际工作中,重栽轻管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按照“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实施专项规划的各家各户,难度较大,管护效果也不理想。有些农户在林木没有受益的情况下,不愿投入过多的管护费用;有些农户劳力外出打工,无力进行管护;有些种植杨梅、柑橘、梨等经济林树种的农户,管理技术又跟不上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管护效果,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建设质量。
1.5工作经费不足,工作人员少
退耕还林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工程质量要求高,从规划、实施方案、作业设计、工程实施及监理、检查验收到兑现等涉及环节多,政策兑现更是长达16年之久,需要大量的工作经费。而国家对地方退耕还林的前期工作经费和科技支撑费比较少,造成很多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工作人员少,很多科技服务也跟不上。现在加上专项规划实施的管理,工作经费更是捉襟见肘。
2专项规划实施工作的对策
2.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各级政府要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关部门一把手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专项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政府主要领导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重点搞好专项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要层层落实目标任务,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把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政府考核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的良好氛围。
2.2科学规划建设项目
根据笔者参与峡江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的实践经历,由于要限时上报专项规划,时间比较紧,编制的专项规划不尽科学、合理。在项目安排及建设规模上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有些项目安排和建设规模不符合实际。因此,建议对专项规划不符合实际的地方进行调整和修改,报省和国家批准后再实施。使专项规划真正能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建立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解决退耕区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生计问题,以达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的。
2.3加大资金投入,严格资金管理
一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省、市、县要把专项规划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纳入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并保证能够及时到位[3]。二是结合项目资金。要将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项目的聚集效应。三是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和社会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专项规划建设。四是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证各项工作能正常运行。五是加强资金管理,保障资金安全。资金使用和管理要严格《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财农[007]327号),专项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2.4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按计划组织实施。要落实项目建设责任主体,建立健全招投标、合同管理、质量监督、检查验收等项目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确保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建成并发挥效益。特别是要建立检查验收制度,工程建成后,行业主管部门要及时会同建设单位组织开展项目验收工作,对于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要查清原因,落实责任,限期整改。对造成重大损失和浪费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此外,应加强科技支撑,提高科技含量。将科技支撑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积极推广一批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支持科技人员到工程建设第一线从事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试验示范等工作。
2.5加强建后管护工作,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对不同类型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模式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落实责任,实行责、权、利相统一,充分调动群众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管好用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设施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工程运行管护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实施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把工程建设中的各项政策及时、足额兑现到广大农民。实施工程建设公示制度[4],结合乡村政务公开,将工程建设范围、内容、标准进行公示,以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3参考文献
上冈复兴农民公寓安置区拆迁方案 篇10
拆迁计划与方案
为改善我镇农村村民的居住环境和面貌,依据本镇的总体发展规划,按照《物权法》以及盐城市关于在征地过程中拆迁的有关规定,特制定上冈镇复兴农民公寓征地的房屋拆迁计划与方案如下:
一、拆迁范围
拆迁的范围为东起串场河防洪堤路、西至光华路,北至复沙路南,南到原复兴四组生产河南侧沿岸之间的村民房屋及附属设施。
二、被拆迁房屋的用途、权属、面积的认定。合法面积的认定:合法建筑面积一律以《房屋所有权证》(或建房合法批准手续)为准,(披房、猪舍、厕所不计入有效建筑面积)。私房合法占地面积以《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为准。对未领取《房屋所有权证》、《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的被拆迁人,其合法面积由上冈镇村镇规划管理部门和村镇土地管理部门依法确定。
被拆迁人计户办法:以《房屋所有权证》为计户依据,一个《房屋所有权证》为1户,对未申领《房屋所有权证》的,以合法建房批准手续计户或历史形成的宅基地计户。
三、拆迁安置与补偿
1、拆迁补偿 按拆迁评估公司评估的被拆迁人房屋的重置价格,补偿给村民,被拆迁对象由村民委员会在建设的第三幢农民公寓中安排安置房。
安置房可选面积:大套
m2、中套
m2、小套
m2
种规格(各类套型面积中都含公摊面积6m2)类型。
车库可选面积:最大的m2,中等的 m2,最小的为
m2等多种规格类型
安置房的选房:被拆迁人按签订协议、腾空让房、交钥匙的先后顺序,领取选房顺序号,分房时按号选房及车库。
安置房和车库的结算方法:选择产权调换的面积(含选择老年公寓分户面积和车库面积),原则上不得超过被拆除房屋的有效合法面积,确因产权调换房套型面积因素影响的,减去车库面积后不得超过被拆除房屋有效面积120%。如被拆除人在选择了房屋后,多余拆除合法有效面积仍超出可选房屋面积50%的,可增选一套房屋,超出有效面积部分的价格,按产权调换房的市场评估价计算。
车库随房号一起选择,不收费用(超面积的车库除外),直接赠送拆迁户使用。
2、拆迁临时周转过渡
拆迁临时周转过渡,由被拆迁人按照约定自行过渡,村委会对被拆迁人给予临时安置补助,具体补助标准:住宅房屋按被拆除房屋的合法建筑面积为基数,每月每平方米3元,补助费不足200元的按200元计算,过渡期从搬家让房开始计算,时间为12个月。
3、搬迁补助
按拆除房屋合法建筑面积为基数计算,每平方米3元,补助总额不足200元的按200元计算,最高不超过800元。
4、误工补助 每户300元。
5、被拆迁人安置房屋地点及建设
按照上冈镇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要求,村委会安排本次拆迁的拆迁户在农民公寓中的第三幢安排安置房。
对群众公认的事实上也与子女分开吃住多年,但仍住在一个宅基上,房屋产权没有分户的而在新安置中确实又无法和子女同住的以及极个别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对象户,收取建筑成本并扣除宅基地面积67m2,由村委会征用土地,统一建设面积在40m2左右的砖木结构的平房供其按号选择居住。
6、对评估存在异议的认定和处理
对房屋合法面积有异议的,拆迁户可申请复核,按有关政策规定处理;对丈量评估结果认为有漏项、错项或对评估补偿价格有异议的,可向担任本次丈量评估的单位江苏盐城东诚亿房地产估价公司咨询、申请复核,在评估单位答复、释疑、进行复核后按政策规定处理。
7、奖励
在规定的时限内,凡签订拆迁协议、腾空让房交钥匙的每户奖励5000元,超出规定期限的逐日减少500元。
8、其它
被拆迁人现在使用的宅基地和自留地,在扣除套间房60m2、平房67m2的宅基面积后,按国家征用土地现行补偿标准予以补偿。
四、拆迁方式与期限
拆迁方式为集中拆除,拆迁期限为十天。
五、安置房的价格及楼层系数
楼层
系数
价格(元)
1.00
650
1.15
747.5
1.10
715
0.95
617.5
0.80
520 安置房拆迁安置价:650元/m2,安置房市场评估价:1300元/m2。
上冈镇榆复兴村村民委员会
二00九年十一月十日 上冈复兴农民公寓安置区动迁
指挥部名单
总
指
挥:陈阿连
副总 指 挥:吴忠诚
吴金仲 办公室主任:吴金仲(兼)
成 员: 陈 尤 陈吉才
陈洪安
徐作芝
周友余
张林成王志明
王大明
华良佑
政策咨询组:肖 艳
彭
岗 徐作芝
戴霞佐
秩
序
组:杨保华 陈洪安 宣
传
组:王乃定 相关资料:
1、拆迁计划与方案
2、安置房立面图一、二层结构平面图
3、动迁工作组及拆迁对象名单
动迁一组
牵头负责人:金 淦
尹胤祥
成员单位:农经中心
成员: 陈
尤
王建锋
陆立忠
陈云斌
戴
国
吴从国
王彩云
徐立富
杨以嫒
吴国平
彭光南 动迁对象:于正风
朱风祥
夏咸林
夏文广
李汝溢
薛文山
彭大德
薛伟祥
杨定权
薛德山
刘爱丰
刘爱兵
刘爱丰(爱雨、爱兵)
动迁二组
牵头负责人:李容标
桑大军 成员单位:民政办
成员:陈守达
杨海艳
胡迎春
易忠珠
朱
明
陈其江
朱福余
吴风丹
周友余
徐广金 薛德宏
动迁对象:薛德香
杨长春
薛德龙(德桥)
薛文喜
朱俊成朱永祥
薛文成 薛国军
薛德纯
唐明高
薛国和
唐步英
杨志安
动迁三组
牵头负责人:沈加林
杨青青 成员单位:计生中心
成员:谈向京
王为书
高陈龙
濮小君
郑步权
孙成广
杨万兵
陈玉发
徐新志
陈占华
王长明
动迁对象:刘爱雨
杨家志
翟雨巧
杨定文
陈占领
王长庆
陈占东
陈占友
陈海光
陈占定
朱小龙
陈海楼
陈占柏
宁夏惠农区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篇11
惠农区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农民素质教育,旨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民生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农村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素质要求为导向,整合资源、健全网络、完善机制、创新方法、增加投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农民思想道德与科技、技能、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全区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及就业技能、法制观念,切实改变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安居乐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该工程共分宣传培训、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三个阶段,以宣传培训为基础,将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最终使农民受到教育的同时得到实惠,同时也使干部在教育农民的同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具体任务是以农民素质宣传教育培训为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农民科技、就业技能培训和法律、思想教育宣传活动,让全区农民普遍接受教育和培训,力求村村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健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长效运行机制。此次农民教育培训以户为单位,培训面达到100%,以人为单位,培训面达到50%以上。
教育培训以农村为主,覆盖全区各自然村,主要在各行政村进行集中辅导、宣讲和培训。主要形式为邀请专家学者等深入到各行政村,向农民开展宣讲教育活动;组织骨干培训班和到区内外观摩学习;以村为单位,由抽调干部和乡镇干部组成宣讲组,深入定点联系村,配合各乡镇、村组织搞好宣讲活动;通过科技下乡、科普赶集、发放资料、放映科普录像、电影、举办科技之光专栏节目等活动,大范围地宣传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等。
该工程自启动以来,以乡镇为单位共举办培训42场次,受训农民3500人次;以村组为单位共举办培训267场次,受训农民25000人次;培训覆盖面以户为单位以达到92%,以人为单位达到40.7%;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2000份;发放征求意见表2000份,共梳理各类问题171个,已解决65个,撰写理论调研文章6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42场次,参与群众2000余人次。(编辑:龙腾军)
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问题 篇12
XX区10万农户,33万多农业人口,是忻州市最大的玉米主产区、奶牛养殖区和蔬菜种植区。XX~XX我区实施的以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技术专业、奶牛高效养殖技术专业和温室蔬菜大棚高产种植技术专业为培训内容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受到省、市各级领导和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省农业厅,把XX的“山西省农业科技下乡入户工程启动仪式”放在了我区奶牛养殖业发达的义井乡真檀村举行,这不仅是对我区农业部门的高度信任、对全区农业科普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全区乃至全忻州市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大力支持和促进。自承担这一项目后,立即组织实施,成立了由农业局、财政局、团委组成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组建了统一培训机构,制定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计划》,严格按照项目要求,开展了培训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二00四年~二00五年培训任务。现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
培训实施情况
一、实加强组织领导和项目管理,确保培训工作圆满完成。
搞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对此项工作区委、区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区里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阎林英为组长,农业局长周未田、财政局总会计师刘晋来、区团委书记李文田为副组长,高级农艺师、农业局副局长王建林为首席专家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方案》、资金保障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由项目首席专家、各专业首席专家为首,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中心、蔬菜服务中心等涉农部门及海运学校技术骨干为成员的技术小组。技术组共有教师31名,都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实践经验丰富。培训教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包点到村。参加项目实施的13个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技术组织配合开展培训工作。整个项目的实施单位两个,分别是XX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山西省海运职业技术学校,共设立培训教室
个,都具备电视、VcD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建设培训基地
个,其中玉米专业3个,蔬菜专业2个,奶牛专业1个。
在项目管理方面,开发了“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管理系统”软件,使得整个项目在核心农户挡案管理;教师、教材、教学管理安排;相关政策法规学习汇综以及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更加科学、高效。
二、创新培训模式,千方百计提高培训效果
我区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初期,按照“进村入户,核心培训,包教包会,示范带动,全面覆盖”的原则,在全区13个乡镇办事处全面展开,其中玉米专业1500户、蔬菜专业200户、奶牛专业300户。确保通过核心农户的示范,带动全村及周边村的农业发展,结合“四个一”(即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本科技教材、每个培训点一张技术光盘)的发送,在XX年冬XX年春的农闲时节,首先在13个项目实施乡镇分别召开了由项目涉及村的支部书记、村长参加的科技培训进村入户动员会。为了圆满完成培训任务,确保培训效果,我们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采取核心农户专业性培训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巡回指导相结合,教室授课和基地大田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培训的方式一是核心农户培训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在培训核心农户的同时,做好宣传发动,吸收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除培训XX户核心农户外覆盖普通农民3.5万户;二是集中培训与巡回指导相结合,以乡镇为单位集中办班15次,其中玉米专业8次,培训农户2500户;奶牛专业5次、参加人数600余人;蔬菜专业3次,参加人数900多人次。玉米专业的培训以进村入户培训为主,涉及的54个项目村,平均进村1.8次,在村委会、街道、农户小院、田间地头小规模培训200余次。农忙时节,有的项目实施村农民白天忙农事人员难组织,我们就采取晚上以村集中办班的方式对核心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利用晚上的时间共办班20余次。XX年3月17日从省农科院、农业厅蔬菜办请来专家在区政府大礼堂举办了“全区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会”,参加培训的有“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蔬菜专业核心农户200名、区农口有关科技人员、主要菜区的广大菜农共计人数800多人。XX年3月25日以4个奶牛养殖项目实施乡镇为单位,举行了奶牛高产养殖集中培训会,授课教师除了项目技术组的讲师外还请了市里的奶牛专家,300名奶牛养殖核心农户参加了培训,还有奶牛养殖村广大的奶牛饲养户,人数达450多人。在整个阶段的培训活动中,发放教材2300本、技术手册XX册、各种资料8000多份,科技光盘90余张;三是培训基地展示田观摩与现场指导相结合,XX年9月8日、10日、13日、15日,我们先后组织奇村镇、播明镇、东楼乡、秦城乡、合索乡、解原乡等乡镇农民,举行了4次大规模的基地示范田观摩现场指导培训会,主要参观了:⑴卢野基地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区,共有56个示范品种,占地20亩;⑵项目单位和XX区种子管理站共建的玉米新品种展示基地;3)项目基地和农业开发办共建的董村镇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占地150亩,30个品种示范;4)原种场玉米优良品种示范园。核心农户通过亲眼目睹了各个优良品种的主要性状,玉米高效栽培各项新技术的使用效果,亲耳聆听了培训教师的现场讲解,理论联系实际为巩固所学技术指导高产高效的玉米种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地观摩培训的人数达到1500人,这种观摩培训的模式用时短效果好,受到了广大核心农户的一致好评。
培训教材和资料除了省、市农业部门精心编辑出版的农业实用技术书籍外,我们通过技术人员深入农户田间地头调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农民的需要,专门印发了技术手册、农事明白纸和大量的技术资料宣传单。针对我区实情和项目要求,共精选17项实用技术重点讲授推广。
其中玉米高产种植技术:(1)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2)玉米旱作节水栽培技术(3)玉米品种优化技术(4)玉米化控技术(5)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6)玉米立体种植技术(7)玉米配方施肥技术(8)玉米种子生产技术。奶牛高产养殖技术、:(1)奶牛品种改良(2)奶牛冷冻精液配种技术(3)奶牛高产养殖(4)奶牛疫病防治技术(5)奶牛秸秆青储饲料加工技术。温室大棚高效栽培技术:(1)大棚水果栽培技术(2)大棚蔬菜栽培技术(3)大棚沼气利用技术。这些技术基本上都是当前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除此外,还结合农业政策、法规对农民进行了普法教育。
为了使“核心农户的选择更具有代表性、培训内容讲授更具有针对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技术组及包点培训教师与各村干部对科技培训的工作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根据各村农民具体情况和要求,有的村对核心农户进行了个别调整,有的村调整、增加了培训的内容。许多项目实施村通过前一阶段培训工作实施的进一步认识,对培训工作相当重视,如奇村镇唐林村还专门成立了科技培训协会,由协会根据农时、全村科学种田的需求联络、安排培训的具体事务。甜糯玉米种植户,成立了甜糯玉米协会,协会培训单位联合进行了甜糯玉米绿色食品生产操作培训。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的管理考核要求,我们投入一写经费设计开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管理软件”,对核心农户全部计算机规范管理,同时建立对技术人员和核心农户的评价考核。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均受到了乡镇和村里的大力支持,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我们在农业局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设立了热线咨询电话,共接受农民技术咨询电话262次,其中播明镇农民反映出苗后的玉米出现大面积的异常现象,农技中心的技术人员及时前往诊断,指导农民进行了补救措施。
三、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把有限资金效果最大化
培训经费按项目实施进度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项目实施所需资金及使用情况,实行审计制度。审计报告和资金预算、决算一并报项目办公室审批列支。项目设立专帐管理,一支笔审批,统一开支范围,统一报销程序,统一费用管理,建立完整的财务档案。资金的使用主要用于购买、编印教材、技术材料,明白纸,购买培训器材,以及包村教教师讲课培训费补助,交通费用等。
四、建立监督监管机制
为了保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落实,区农业局成立了监督考核小组,建立了对技术人员和核心农户的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与技术人员签订了责任书,监督考核小组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进行严格考核,不定期进村入户抽查,通过与核心农户访谈和由核心农户填写评价表,对技术人员进行考核,按考核分数排出名次,与考核、职称评聘挂钩。凡弄虚作假的,考核视为不合格。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核心农户的考核,由技术人员测评和全体村民评价,考核合格的发给绿色证书,考核不合格的,继续培训直至合格为止。
第二部分
项目实施的成效和一些成功典型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我区玉米种植、奶牛养殖、城郊蔬菜种植效益,促进玉米、奶牛、蔬菜这三个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全区农民的科技素质的不断提升;促进了我区农业科学种田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了常规玉米、特色玉米、蔬菜等绿色食品生产和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服务创新。在XX名核心农户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种田大户、养殖大户,更主要的出现了不少自己种田、养殖,又能在本领域提供相关服务、带动更多农户发家致富的农民经纪人。
玉米专业核心农户孔中秀,通过项目培训和自己钻研掌握了一套因地引种,高效种植甜懦玉米的技术。他自己家里的10亩地全部种植了甜懦玉米,同时还担任一个公司甜懦玉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技术员,负责2个乡镇6个村近XX亩甜懦玉米的生产任务,带动一批核心农户推广玉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合理安排轮作,亩产值达1700元以上,农民纯收入达千元。还有核心农户崔玉卯凭着自己掌握的过硬技术,承包土地300亩,合理选择品种、安排播期,全部种植甜懦玉米,收到很高的经济效益。
蔬菜专业核心农户赵黄科,担任着南城办事处新农村的村主任,按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会的要求,认真学习种菜新知识,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改变传统种植观念,科学种植蔬菜,效益稳步增长,他种植的温室,创下了亩收入28000元的好成绩。具体情况如下:茬口安排:按照温室蔬菜生产工艺流程,一年两大茬,西芹——西红柿两茬生产模式,西芹7月下旬育苗,10月中旬定植,元月上旬采收上市,7月中旬拉秧,对比前向年西葫芦一大茬生产,生产周期延长,西芹秋季和平病害少,西红柿采用冬春茬产量高,采收期长,效益较好。田间管理:蔬菜整个生产期管理全部采用新技术,改变传统种植管理模式,注重科学,实行配方施肥,西葫芦吊架,并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注重西芹、西红柿品质的提高,增加经济效益,对比前几年大肥大水,缺乏科学田间管理,随意盲目浇水、施肥、喷药,生产成本大下降,田间病害得到全面控制。赵黄科温室实种面积0.6亩,西芹产量3200千克,收入2560元;西红市产量4000千克,收入13800元,折合亩收入27933元,效果明显。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了温室蔬菜大棚生产技术培训基地,在他和其他核心农户的的带动下,全村逐渐缩减的温室蔬菜面积05年增加到240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亩收入达23000元,成为忻州市郊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XX区曹张乡高村是我区奶牛养殖大村,也是奶牛核心农户最多地方一个村,核心农户秦俏平经营良源忻定奶牛场,存栏奶牛60头,其中产奶牛34头,过去每头牛平均日产奶16公斤,由于多年来养殖技术落后一直没有较高的经济效益。XX年成为核心农户以来,认真学习奶牛相关技术,从奶牛的配种输精、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到种植优质牧草都认真钻研,精心领会。通过把掌握的新技术运用到牛场的管理经营中,到XX年下半年,存栏奶牛从外部观察有了明显的改善,配种方面也开始给每头奶牛建立挡案,杜绝过去的近亲繁殖,逐步使品种优化。饲料管理上以贮青为主,再加上搭配苜蓿粉和精饲料,产奶量逐月上升,每头牛平均日产奶达23公斤,经济效益也逐步提高。同时牛场也形成一套“推良种、喂贮青、阶段养、标准给、科学管理”的科学饲养规程,管理上重点抓四个环节:一是抓良种,严把母本关;二是抓防疫,严把抗病关;三是抓青贮,严把饲养关;四是抓方法,严把技术关。高村的奶牛养殖通过我们在这里建培训基地,无论是象秦俏平这样的养殖大户,还是养3头5头的小户,养殖技术上均有很大的提高,正逐步成为蒙牛、古城等国内几个大奶业集团的优质牛奶生产基地。
第三部分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生产要发展,科技是关键。要把现有科学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必须有一批新型农民。综观我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地方政府经济落后,从财力人力上还不能更好地利用国家实施项目的东风,配套一定资金更好地促进农民科技普及的有效途径,尽快提高我区农民科学种田的整体水平;二是培训专业不能与项目村产业更细致紧密地结合,虽然玉米是忻州农业的主导产业,但各县各村情况各异,比如有的村以种植红薯出名,有的村是多年的蔬菜制种基地;三是在数量有限的核心农户选择上还不能做到更具代表性、典型性;四是在培训模式和手段上尽管我们也下了很大力气,但总体效果还不是更好,同时自身的科学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