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退耕还林系统建设(通用8篇)
新退耕还林系统建设 篇1
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 据了解,新一轮退耕还林方案和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巩固已有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本次退耕还林是还林的退耕农户补助标准为每亩1500元补助期限5年(含200元抚育费),分三次兑现,第一年兑现800元,第三年兑现300元,第五年兑现400元;退耕是还草的退耕农户补助标准为每亩600元(含100元抚育费),补助期限2年,第一年兑现400元,第二年兑现200元。调查的内容为25度以上坡耕地现状、农民自愿申请任务情况、上一轮退耕还林遗留问题调查核实情况、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及地方分实施计划。摸底调查工作从2014年1月8日开始至4月10日完成,分前期工作准备(1月8日至2月26日)、开展外业调查(2月27日至3月27日)、数据汇总上报(3月28日至4月5日)、提交调查报告(4月6日至10日)。
附<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主要政策精神> 2013年9月6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召开了7省市林业厅分管厅长和财政厅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对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问题进行了座谈,实际上是一个征求意见的过程,主要由财政部农业司通报了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顶层设计情况。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新一轮退耕工程实施条件,一是地类限制为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二是新一轮退耕还林完全打破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各种限制,是一种全新的生态工程建设模式。
(二)关于新一轮退耕还林原则,即“统一标准,农民自愿,政府助推,自我发展”十六字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在充分肯定第一轮退耕还林成绩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特点提出的。“统一标准”就是在大的方针政策上由国家出台统一的标准,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省的实施细则,国家不再规定的过细、过死。“农民自愿”是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前提和根本,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采取农民自愿申报,林业部门组织实施的原则进行;“政府助推”就是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将不再是国家包办一切,采取国家助力,各级政府助推,林业主管部门指导的原则进行;“自我发展”强调新一轮退耕还林不再和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挂钩,鼓励农民借助新一轮退耕还林谋求自我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经济林。
(三)关于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具体标准。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不再强调南北方地域差别和林种、树种等区别,全国统一按照“乔木、灌木、草本”三种标准实施。即退耕还林栽植乔木的每亩补助共1300元、栽植灌木的每亩补助共1000元、还草的每亩补助共500元,还乔木的还可以享受两次森林抚育补贴共200元。在工程实施的第1、3、5年进行检查并兑现补助,第1年检查工程完成情况,第3年检查保存情况,第5年检查抚育及成林情况,当年兑现比例由各省具体制定。
(四)关于新一轮退耕还林投资规模及要求。国家初步确定全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总规模为8000万亩,2014年启动1000万亩。退耕还林前农民要自愿申请并签订相关合同,还林后林业部门要及时确权发证改变地类性质。国家只根据各省申报的情况下达总投资规模,具体实施细节由各省制定。
新退耕还林系统建设 篇2
平江是全省首批重点林业县,总面积618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28万亩;总人口104万人,辖27个乡镇,4个国有林场。一年来,我县严格按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要求,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11674亩基本口粮田建设,完成了49户退耕户的生态移民建设,进行了8598亩林业后续产业建设和4234亩林业补植补造建设四大块工作,目前各项工程按照省发改委有关精神完成了施工、验收、资金拨付等相关程序。具体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工作机制,确保项目管理规范化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实施长,因此能否实施好并取得预期效果,规范管理是关键。工作中,我们一是统一认识,组建专门班子抓。县委、县政府把项目实施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次战略机遇,作为近年三农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班子,建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了10万余元的专门经费,确保巩固成果工作正常开展。县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发改等8个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发改局主管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同时建立县、项目乡、项目村三级网络,各项目乡镇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主管乡镇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逐乡、逐村、逐退耕户狠抓责任落实。二是落实责任,部门联动合力抓。由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涉及面广、建设期长、内容复杂,特别是项目及资金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我县由发改局负责组织牵头和综合协调;财政局负责资金管理,及时调拨资金;职能单位按照各自分工,做好技术指导和工程管理等工作。同时,县里对项目实施实行一月一汇总、一季一调度、半年一讲评,督促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单位各负其责,从而助推项目之间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三是建章建制,规范管理长效抓。我们以项目业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跟踪审计制为抓手,加大项目管理力度。巩固成果各单位还结合实际,出台了相关了管理措施。农办印发《平江县农民创业指南》,鼓励例似伍市镇石桥村潘章喜等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各项建设;审计局对项目规划、启动、招投标、施工、资金拨付、检查验收实行全程跟踪审计;财政局对项目资金实行一个龙头放水,一个池子养鱼的资金发放模式,建立了专户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资金拨付三专制度。在工程建设中,我们还注重项目主导作用,建立了项目带动,领导示范的两次促动机制。全县先后建立了县级示范基地10处,乡镇示范基地30处,书记、县长亲自挂帅办示范基地,实行技术服务上门、协调服务上门、政策宣传上门的“三上门”服务,在全县形成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生动局面。
二、突出工作重点,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
根据今年全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现场会精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既要保证退耕还林成林成材,又要突出产业建设和解决退耕户生计。我县结合退耕还林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产业驱动,确保年内实施的四大项目效益明显。
一是注重科学布局,扩大口粮田建设。在组织基本口粮田建设时,我们做好了现代农业建设与覆盖退耕农户相结合;集中连片建设与集中前五年建设相配套的结合文章。同时在本着《实施方案》的前提下,渠系配套灵活应用地形、地势、水源和排灌情况,本着控制面积大、工程量小、占地少、投资省的原则,尽可能利用原有渠道截弯改直、挖高填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发展“两茶一竹”,发展后续产业。按照县委、政府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思路,2008后续产业建设主要实施为新造油茶1200亩,新造楠竹和低改楠竹近3683亩,新造茶叶494亩。通过项目带动和整合扶持,我们可以确保在项目期满之后,全县新造油茶和楠竹均达到100万亩左右,达到人均一亩竹、一亩油、半亩茶的小农庄模式。
三是做好补植补造,确保成材成林。由于我县去年遭遇百年难遇冰雪灾害,近三分之一退耕还林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我县自筹资金30余万元,聘请平江县林业规划设计院近60名工程师在结合冰灾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县退耕还林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年内对受灾特别严重的4234亩退耕地还林进行了全面补植补造。
四是结合扶贫开发,实施生态移民。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我县依托饮水工程项目,将三市尧塘49户退耕户215人顺利搬迁,同时依托三市集镇建设,建立了商居一体的移民小区,并配套了农田、林地等生产资料,确保移民户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三、做好结合文章,推进项目实施标准化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恰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和现代农业建设契机,在工作中,我们主要把握拓宽融投资渠道,创新经营模式,注入科技因素,做好结合文章,努力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一是结合支农项目,有效整合项目资金。针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我县对项目资金和项目进行了整合。县政府单列成立了平江县支农资金整合办,优先将涉农项目、涉农资金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整合,确保项目硅谷效应和集聚合力。如生态移民工程方面,国家规定每人5000元的补助是不可能正常移民的,我们便进行两大整合,将生态移民与饮水工程项目有机结合,确保了退耕户移民安家顺利完成。
新退耕还林系统建设 篇3
本口粮田建设Ⅴ工程质量验收评估报告
工程质量验收核定单位:陕西中兴国防工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柞水监理部
核定单位负责人:汪同军
编制人:宋学海
编制日期:2010年8月28日
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Ⅴ工程质量验收评估报告
柞水县水保局:
陕西中兴国防工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柞水监理部受贵局委托对下梁镇西川流域解放村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现实施全面监理,依据相关施工规范、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对施工过程中质量实施监理,并对本工程的重要分部:新修堤防、梯田石坎、排洪渠、锁坝、踏步等工程实施了旁站监理,现工程已全部竣工,资料完整,特将本工程监理过程予以报告。
一、我们首先对材料实施质量控制,进场材料附有原材 料的质量合格证,试验、检验报告,并有建设、监理、施工 单位共同对进场材料见证、取样、送检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二、梯田石坎:我们实施了旁站监理,主要是指导施工 人员按规范组砌,上下错缝、内外搭砌、拉结石、丁砌石交 错设置。基础第一皮毛石大面朝下砌。要求施工单位挂好坡 度线和高度。控制对每天完成工程量进行抽查验收,对存在 问题缺陷及时要求整改补救。全部完工后经建设、监理、施 工单位共同验收,达到合格标准。
三、排洪渠、堤防、踏步、拦河坝:主要指导施工人员 要严格按规范组砌,砂浆严格按配合比上料。第一皮石块组砌前铺好砂浆,然后每层先座浆后砌石块,外露灰缝不得大于40㎜,两个分层高度间分层处错缝不得小于80㎜,砂浆饱满成度达到80%以上,全部座浆饱满。全部完工后,经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共同验收,全部达到合格标准。
四、道路工程:全部夯实,达到通车标准。
五:停车场、临时厕所按建设单位要求进行施工,符合要求。本工程每个分部分项,每道工序都组织建设、监理、施工单位进行了共同验收,质量满足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现已全部竣工,依据验收规范标准,核定本工程为合格工程。
陕西中兴国防工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柞水监理部
新退耕还林系统建设 篇4
1、井房尺寸2×3米。
2、井房结构严格按照图纸施工(脊高必须1米)。
3、井房内墙、地面水泥压光。外墙水泥压光刷白色防水涂料(表面一定要平整,没有糙面)。
4、井房为铁门,刷黑色油漆(或防盗门)。
5、井房蓝色彩钢瓦,按照给定照片模式用彩钢瓦回檐,前檐出30公分沿,山墙出15-20公分檐。
6、井房名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红色油漆)。字体为黑体,高300mm×宽200mm;编号项目区按顺序编排,用红色油漆在外径300mm,内径250mm圆内喷对应阿拉伯数字,字体要匀称美观大方。
7、落款:**村项目区,**年
喷字图示
2009年巩固 退耕还林成果项目(高300mm,宽200mm)
①
(外径300mm,内径200mm)
**村项目区
新退耕还林系统建设 篇5
齐多德 安万秀
(古浪县林业局 甘肃古浪 733000)
摘要:本文立足于古浪县近年来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明确今后发展的思路及对策,从而推动退耕还林工作健康顺利发展。
关键词:退耕还林;现状;问题;对策
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古浪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39.83万,其中农业人口37.58万,占总人口的 94.4 %,现有耕地面积110万亩,其中水川地56万亩,山旱地54万亩。县境内地形复杂,区域类别多,山、川、沙各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3,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近年来,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及天然林保护工程在我县的实施,我县坚持“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初步建成了以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中部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北部防风固沙林为主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为我县农业的稳产高产提供了可靠的生态保障。然而,由于治理力度小,加之近年来气候持续干旱等因素的影响,全县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启动实施,为我县的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一契机,实现我县林业建设的跨跃式发展,将是全体林业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目标。
1、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
古浪县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来,始终将工程建设同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和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抢抓机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四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8.9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2万亩、荒山(沙)造林13.2万亩、封山(沙)育林0.5万亩。分为:2002年2.2万亩,退耕地造林1.2万亩,荒山(沙)造林1万亩;2003年4.7万亩,退耕地造林2.5万亩,荒山(沙)造林2.2万亩;2004年11万亩,退耕地造林1万亩、荒山(沙)造林10万亩;2005年1万亩,退耕地造林0.5万亩,封山(沙)育林0.5万亩。工程实施范围主要在南部天然林缘区的干城、古丰、黑松驿、黄羊川、十八里堡及土地沙化严重的黄花滩、直滩、海子滩等17个乡镇及8个国有林场(站),共涉及64个村民委员会、6573户、23612口人,工程实施四年来,共向退耕户发放粮食490万公斤,现金补助1575万元人民币。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古浪县县域生态环境,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做法,加之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工程建设及实施过程中显现出了不少问题。2.1工程影响力不够大
虽然退耕还林工程在我县实施已有四年,但仍然存在着群众思想顾虑多,认识不明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退耕还林政策认识程度不够,理解不深,把握不准,导致群众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二是重视程度不够,个别项目乡镇没有把退耕还林当作头等大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三是对退耕还林的认识不统一,按照国家退耕还林的要求,不论是退耕地造林还是荒山造林,都必须挖穴造林,穴的大小、株行距排列、树种搭配都有严格的技术规定,对此,部分群众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原因剖析:对工程建设的宣传不到位,部分领导重视不够,责任性不强。2.2造林质量欠佳
经县级自查、市级核查和省级复查,四年来全县退耕地面积核实率为99%,复耕和荒芜面积60.8亩;成活率在85%以上的合格面积 0.81万亩,仅占总面积的4.3%,成活率在41—84%的补植面积12.1万亩,占总面积的 63.9%,成活率在41%以下的失败面积5.99万亩,占总面积的31.8%;历年保存率仅为61.5%,其中退耕地造林保存率70.6%,荒山(沙)造林保存率50.8%。
原因剖析:客观上存在干旱缺水、鼠兔危害严重、国家计划任务下达迟等原因;主观上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基础工作不扎实,管护责任不落实等诸多原因。2.3技术操作不够标准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群众对造林技术及规程掌握不够,出现了整地不标准、栽植不规范等现象,尤其是在补植补造及荒山(沙)造林中,部分乡镇(或)个人存在着严重的应付态度,只图数量不求质量,导致了造林后从整体看视觉效果良好,但过一段时间后,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十分低下的现象,造成了对退耕还林工程的不良社会影响。
原因剖析:监管力度小,技术服务不到位,乡镇重视不够。2.4工程管护不够到位
“三分造,七分管”,退耕还林要想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的效果,管护是关键,四年来的退耕还林,造林面积有了明显增加,然而,个别实施乡镇的部分造林地段却严重存在着管护不严,林木遭受牲畜破坏及人为损坏的不良现象,导致苗木的保存率相当低下,使工程建设成果未能从根本上得到保护。
原因剖析:未能制定并落实管护制度及措施,对管护工作重视不够,管护不到位。
2.5工程档案不够健全
退耕还林工程档案是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和国家政策兑现的直接依据,是退耕还林工程各项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也是衡量工程管理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工程档案要求完整、准确、合理。然而,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止目前,县退耕办虽然具备了部分图、表、卡、册,然而却并未形成规范的管理系统,少数乡镇至今没有一套完整、合格的检查验收资料和齐全的规划设计,有的甚至随意改动材料,导致上下不一致,个别村组未按要求建立台帐,导致资料不全,家底不清。
原因剖析:管理经费严重不足,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2.6缺乏对后续产业的培植
虽然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对退耕农户今后的长远利益缺乏认真研究,替代产业的培育未能配套,只注重了生态效益,生态林比例占了工程建设的98%以上,退耕地几乎没有经济效益,这样长期以“输血”为主,缺乏“造血功能”,缺乏自我发展能力,一旦国家以粮代赈扶持力度减弱,到一定期限完全停止后,农民利益就要受到影响,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复耕现象,造成新的生态破坏。
原因剖析:缺乏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调研及长期规划
3、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对策
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我县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农民尽快脱贫致富的一项“富民工程”,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量大,群众参与程度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县情及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明确思路,理顺程序,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及措施,积极 推进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3.1抓好宣传教育,确保认识到位
退耕还林政策能不能做到家喻户晓,宣传教育是关键,林业部门及乡(镇)政府要把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一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办培训班、发放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实施退耕还林的重大意义;二要切实做好农民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消除政策变和担心面积减少、粮食减产、经济减收及国家补助政策不能兑现的心理障碍;三要提高基层乡镇领导干部的认识,实行工程项目管理责任制,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创办退耕还林样板,以带动全县退耕还林工作开展;四要抓好县级领导办绿化点制度,严格督促检查指导,负责领导要全面掌握实施单位的造林动态,多方协调解决造林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工程造林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2 严把技术关口,确保工程质量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把好几道技术关口。一是设计关,根据计划任务,林业部门要分派技术人员深入第一线,调查了解情况,制定工程实施作业设计方案,逐村、逐户、逐地块进行作业设计,把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二是整地关,技术人员亲临现场,按照规划设计要求严格平整土地,对不符合规格的农户,责令其认真休整,直至验收合格后再栽植;三是种苗关,严格遵循“五不离水”措施,坚决杜绝病苗、等外苗、根系不全苗木进行栽植;四是栽植关,积极推广应用适合我县的浸根栽植、截干深栽、抗旱保墒、泥浆蘸根、带土移栽等抗旱造林技术;五是验收关,乡镇及村组配合林业部门对照作业设计图表逐户、逐地块丈量面积,检查成活率和保存率状况,为政策兑现提供可靠的依据。3.3 理顺工作程序,规范工程管理
林业部门要多方协调,积极筹措解决退耕还林项目管理的前期费用,并将退耕还林工程纳入项目管理,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程序运作,根据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以村为单位提出申请,所在乡镇汇总上报县退耕办,退耕办根据申请指定林业站进行实地踏查,落实地段后交县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审定,审批后列入建设计划,县政府下达任务后,林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县政府与实施乡镇签定工作目标责任状,明确责任。造林结束后,先由乡镇负责丈量核实面积,以正式文件如实上报完成情况,申请县级检查,县退耕办按上报情况,组织人员对照作业设计全面验收,并按标准建立技术档案,迎接省市核查复查,根据省级验收结果兑现粮款补助、核发林权证。
3.4 加强抚育管护,巩固建设成果
退耕还林工程能否见成效,退耕地林木管护是关键,一要积极采取措施,组织动员退耕户对历年退耕还林地进行补植补造,进一步确保成活率和保存率;二要按照有关规定,积极配合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及时按户发放退耕还林林权证,使退耕户吃上“定心丸”;三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可行有效的管护措施和办法,明确林业站、村组以及退耕户的责、权、利关系,积极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四要建立健全乡、村、组三级管护网络,各造林地段配置1-2名专兼职护林员,明确职责,严格奖惩兑现;五要依法治林,加大对各种毁林案件的查处及打击力度。3.5 健全工程档案,提供科学依据
退耕还林工程资料档案既是财政和粮食部门兑现粮款的依据,也是加强林政资源管理和强化行业监督的依据,搞好退耕还林档案建设,便于适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便于对历年退耕面积进行跟踪检查,也便于对退耕户的统一管理和政策兑现,因此要把工程档案工作纳入工程管理的全过程,与工程建设同步实施,林业部门与乡镇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档案建设,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对退耕还林工程涉及的各种技术、文书、财会档案进行登记管理,确定专人负责、专柜保存。在工程建设的立项申报、规划设计、种苗供应、施工栽植、检查验收、粮款兑现、林权证发放等工作环节中,都要注意积累资料,建立档案,做到图、表、卡、册、证齐全,达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3.6 加快后续产业培育,解决退耕户长远之计
开发和培育后续产业是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之计,确保工程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立足我县独特的区位优势,培植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提高退耕还林附加值,增加退耕户收入。一是适当加大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经济林的种植比重,在山区栽植仁用杏、沙棘等经济林树种,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仁用杏及沙棘深加工产业;二是推广和应用退耕还林的有效模式,在沙区推广应用林果间作技术,间作苹果、枣树等新品种。在山区推广应用林草间作、林药间作技术,间作甘草、黄芪等适生药材,紫花苜蓿、三叶草等适生草,形成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合理局面;三是大力发展养殖业,在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区,发展小尾寒羊、肉羊、肉牛为主的舍饲草食畜,形成农林牧三元结构;四是通过林草间作、舍饲养殖、发展沼气能源,栽植食用菌,既能改善生态,又能发展养殖,解决农村能源,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张正东 关于临泽县退耕还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甘肃林业》 2003年增刊 作者简介:齐多德,男,出生于1960年4月,古浪县林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工程师。
新退耕还林系统建设 篇6
一、指导思想
规划期间,我县农村能源建设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和“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以改善退耕还林地区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大力实施以“一池三改”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各类节能技术,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发展,为实现退耕还林地区农民家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农村能源建设为主,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高效低排生物质气化灶等物质能源利用项目建设。
2、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退耕农户意思。根据当地实际,优先考虑退耕农户最需要,见效快的农村能源建设项目,优先考虑符合项目建设条件,技术服务配套的农户和退耕区。规划项目以单户建设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安排联户工程,如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整村推进。
3、坚持因地制宜,相对集中。
4、坚持国家扶持与退耕农户自筹相结合。
三、目标任务
农村能源建设是退耕还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重点,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保护退耕还林地区生态环境,就要从农村能源建设抓起,把农村能源建设同退耕还林、农牧业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同减轻农民对生物质燃料的依赖性、切实保护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太阳能等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等资源的开发建设,有效增加农村能源供应量,大大缓解退耕还林地区能源短缺的矛盾,达到保护森林、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根据我县退耕还林地区目前的发展基础及生态环境和退耕还林的要求,我县的农村能源的目标任务为:新建户用沼气池440口,节柴灶200台,解决2560人生活用能源。
四、基本情况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枞阳县隶属安徽省安庆市,下辖22个乡镇,238个村民委员会,20个居委会,7642个村民组,217423农户,96.65万人口。位于大别山边缘,长江中下游,东南与铜陵市、贵池市隔江相望,西以菜子湖与桐城共水,西南与安庆市郊区为邻,北与庐江、无为接壤。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特别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热能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达251天。
2、社会经济概况
枞阳县国土面积180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5.42万亩,林地59.51万亩,水域63万亩,其它用地80万亩,总人口96.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689元。全县人均耕地面积0.64亩,粮食单产460公斤,粮食总产量50.4万吨,人均占有粮食量523.6公斤。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52.7万人,其中退耕农户总劳动力转移9.5万人。
(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情况
全县退耕地造林保存面积5万亩,涉及17个乡镇,135个行政村43647个退耕农户,180464退
耕人口。分实施情况:2002年退耕地造林保存面积34582.2亩,荒山荒地造林保存面积24978.2亩;2003年退耕地造林保存面积6127.5亩,荒山荒地造林保存面积9902.6亩;2004年退耕地造林保存面积3122.3亩,荒山荒地造林保存面积3007亩;2005年退耕地造林保存面积6168亩,封山育林保存面积10000亩。退耕地造林分林种情况:生态林48835亩,经济林1165亩。
(三)退耕还林地区农户能源状况
1、退耕还林地区农户能源利用现状。退耕农户农村能源利用自以柴草、秸秆为主,部分农户兼用液化气灶,只有部分乡镇村个别农户建有沼气池。
2、退耕农户农村能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大面积退耕,加上近年来封山育林,导致大部分退耕农户柴草、秸杆来源不足。而液化气成本又逐年上涨,致使很多退耕农户都面临生活能源紧缺的问题,亟待开发利用新的能源。
3、退耕农户具备农村能源建设资料情况。我县是农业水产大县,同时也是畜牧大县,尤其是退耕农户80%以上有传统养猪习惯,户均养猪多达3头,养殖业相当发达,具备建沼气池、节柴灶等新能源的有利条件。
五、农村能源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能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趋于和谐,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薪材及其它林产品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多。森林资源消耗量也急剧增加,全县每年有几万亩的森林资源被当作燃料化为灰烬。长期以来,由于无节制的砍伐,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功能显著降低,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差,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时常爆发流行性疾病,尤其畜禽疫情严重,严重制约我县退耕还林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此,我县退耕还林地区农村能源建设势在必行,一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二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地保护森林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
(二)可行性
1、气候条件:枞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处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6.6℃,无需期254天,太阳辐射总量114.8千卡/cm,日照率为45%,降水量每年平均为1271.5mm,以春夏两季最多,秋冬季较少。
2、原料条件。我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2006年全县生猪出栏50万头,存栏近45万头。规划的项目区内有80%以上农户有传统养猪习惯,户均养猪多达3头,养殖业相当发达,发酵原料可以满足农村能源建设需要;我县境内砂石资源丰富,可以满足农村能源建设需要。农村能源建设用的其他各种规模的钢筋等市场齐全。枞阳县已实现村村通公路,乡乡通油路,所有建材都可以送到家户门口。
3、技术条件
枞阳县农村能源建设工作起步较早,现有基础条件好,曾成功组织实施过安徽省沼气建设综合利用、安徽省农村能源建设重点县,现有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沼气生产工44人。全县共建沼气池1000余口,大中型沼气工程3处,推广应用了“猪-沼-果(菜、稻、鱼)”沼气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模式。
4、政府重视,群众积极性高
农村能源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将农村沼气建设列为今后几年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计划之一,成立了“枞阳县农村能源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正科级专门工作机构“枞阳县农村能源办公室”,负责全县农村能源建设的管理与项目实施工作,并承诺县级配套资金及时到位,确保项目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建设。
六、规划布局、建设规模及内容
(一)规划布局
按照建设条件和农户意愿及项目配套需要,科学合理规划项目类别。建设秸秆气化集中供气项目,退耕农户受益面要达到60%以上。
(二)建设规模及内容
建设户用沼气池440口,节柴灶200台。
七、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补助标准
户用沼气池专项资金补助1200元/口,地方配套200元/口,农民自筹800元/口。节柴灶专项资金补助200元/户,地方配套40元/户,农民自筹160元/户。
2、投资估算
枞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建设总投资104.8万元,其中专项资金56.8万元,占54%,地方配套9.6万元,占9%,农民自筹38.4万元,占37%。
(二)资金筹措
1、专项资金:56.8万元
2、地方投入:9.6万元
3、农民自筹:38.4万元
八、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以一口沼气池为例,年可为农户节支增收近1500元,其中节省燃料费600元,节约照明电费90元,减少肥料支出费用400元,应用“猪-沼-果(菜、鱼、稻)”生态农业模,带动养殖、种植可增产增收400元左右。
(二)生态和社会效益分析
⑴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净化庭院环境。退耕还林地区农户通过农村能源建设,粪便污水能自流,经厌气发酵处理后,可杀灭绝大多数病菌,厕所、猪圈内无蝇、无虫,干净卫生,减少了疾病的传播,净化了庭院环境,有助于农村卫生工作的开展。
⑵提高农村用能质量,减轻妇女劳动强度。农村能源建设改变了秸秆、柴草直接燃烧的落后的用能方式,不仅能使生物资源得到合理使用,而且农村妇女做饭不再围着锅台上下转,减轻了她们的劳动强度。
⑶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施用沼肥不但增加了有机物质的投入,改善土壤性状,而且还可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减轻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减轻了其对环境的污染,有效降低农作物中农药残留,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⑷有利于植树造林。开发农村能源解决了农民生活燃料紧缺的困难,农民不再上山乱伐树林。有利于封山育林。
九、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舆论宣传。县政府成立相关部门组成的农村能源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退耕还林区域农村能源项目的实施;县农村能源办公室是农村能源项目的具体实施主体,负责实施项目管理、技术培训、技术力量的资质认证,技术指导和工程质量监管。同时,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农村能源建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全社会的节能意识、环保意识和循环经济意识,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农村能源建设,在退耕还林区域掀起农村能源建设的热潮。
2、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技术支撑。为适应农村能源建设需要,在规划期间内,在巩固提高现有
技术队伍的同时,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培养一批农村能源工程专业设计、施工人才、打造一支数量够、素质好,具有专业资质的设计、施工专业队伍。同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大农村能源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积极推广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组建农村能源专家库,为农村能源的技术攻关、咨询服务、行政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3、加强资金投入,强化扶持效应。一是在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时,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建设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同时发挥效益;二是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农村可再生能源投入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省、市对我县农村能源建设的项目和资金投入;三是全面落实农村能源事业专项经费,以保证农村能源宣传培训、技术普及、项目示范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新退耕还林系统建设 篇7
在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领导讲话
这次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扩大会议,是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建设的要求召开的。刚才,市林业局负责同志汇报了今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意见,我都赞同。借此机会,我再强调几点: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紧紧把握林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今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市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任务。全市共完成植树造林28.5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5.26万亩,创池州历史人工造林之最。这个面积是全市广大基层林业站技术人员对10340个造林小班逐块进行检查测量出来的,分布在全市84个乡镇、908个村、86800个农户的山场山。范围之广、农户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兑现退耕还林造林补助费和苗款614.9万元,兑现率100%,发放原粮596.3万公斤。为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大家致以问候,并通过你们向广大基层林业工作者表示感谢。回顾近两年来我市退耕还林工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广大群众对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退耕还林不仅增加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激发了广大群众自觉地投入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二是林业已成为投资的热点。林业投资风险小,效益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大。因此许多有识之士热心投资开发林业。今年全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达885个,造林7.8万亩,占全市造林面积的27.3%,共吸收社会资金达万元,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迈出了新的一步。三是发展林业的经营模式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各地在今年的造林中已探索出很多值得推广应用的林业经营模式。在原有“林―农作物”的.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发展了“林―鱼”、“林―药”、“林―菜”和“林―草―牧”等一体化经营模式,实行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提高土地利用率,打破了传统的耕作模式,为发展农村长效经济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市退耕还林实行主体综合开发已达9万多亩,主要是种植和生态养殖。四是退耕还林带动了田地、山场价值的提高。实施退耕还林以前,我市坡耕地等农田租金只要几十元,现在一亩农田的租金达到150―250元以上。总结两年来我市实施退耕还林重点林业工程项目的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退耕还林是我市林业发展最大的历史机遇、最好的项目。一是有利于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对于加快建设我市生态经济示范区和构筑森林网络体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二是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和林业结构,发展块状经济。结合实施退耕还林,各地可以按照区域规划,用足退耕还林的政策,集中成片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果林、竹林、中药材等,大力开展林地种草养殖畜禽。三是有利于农业招商引资。在确保农户享受国家政策补助前提下,将纳入退耕还林的土地统一流转给大户或投资商进行林业开发,这是最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四是对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作用。五是有利于顺价销售消化历史库存粮食。因此,各级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退耕还林项目建设,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二、拓宽思路,创新机制,积极探索退耕还林工作新思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要进一步开阔视野,勇于探索,切实做到“五个结合”:一是与打造绿色池州、建设生态家园紧密结合。林业是我市生态经济示范区的主体,我们要把实施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作为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总体规划布局上,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充分利用所实施的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项目实现一个流域或一个区域的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池州。二是与县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要把发展林业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本地优势和特点,发展特色林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三是与农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要大力发展林地的主体开发,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主推林―草―牧―渔模式,各县区要分别抓1―2个千亩示范点,市农、林、水务部门要各抓1个示范点。四是与非公有制林业和龙头大户的发展紧密结合。五是与提高林业科技水平紧密结合。要通过建立林业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林等多种形式,抓点示范,促进林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使科技兴林落到实处。三、加强领导,落实政策,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退耕还林任务退耕还林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要以迎接国家20退耕还林检查验收为契机,以狠抓退耕还林各项政策的落实为重点,全面抓好我市退耕还林各项工作。第一,要迅速开展幼林抚育管理工作,落实管护制度。第二,抓好退耕还林确权发证工作,确保10月底全部发放到位。第三,抓好钱粮兑现。各级各部门要把退耕还林钱粮兑现工作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安徽省实施〈退耕还林条件〉办法》未下达之前,要严格执行省政府[]73号纪要精神和省财政厅、粮食局[]60号文件精神,粮食供应要明确由国有粮食企业供应,粮食价格按综合成本价加销售费用的标准,由县、区政府牵头,粮食、财政、农发行、物价等部门共同核定,节余资金统一存放财政局在农发行的专户上,滚动使用。粮食供应原则以原粮为主,质量标准要分批检测,必须符合标准。要加强监督,对群众来访来信,要做到有报必查。第四,要切实抓好退耕还林造林农业税减免工作,不能因为转移支付资金少,就怕麻烦、图省事,不搞核报。第五,要认真抓好退耕还林档案管理工作。第六,关于退耕还林工作经费问题,要求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适当安排,以确保检查验收、兑现、档案建设及林权证发放工作的顺利完成。
新退耕还林系统建设 篇8
建设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切实加强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的有效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陕政发〔2008〕2号),省发改委、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关于印发<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陕发改农经[2009]1447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我市退耕还林地区纳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
第三条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根据《安康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的原则安排实施。项目建设以退耕还林村为单元,综合考虑退耕农户近期生计和长远发展配套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并与当地新农村建设相衔接,与退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第四条 项目建设投入由中央、地方和群众共同承担。县区要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完善多渠道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项目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积极组织受益群众筹资投劳,参与项目建设。
第五条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建设和管理,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区要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和本细则的要求,加强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和资金的管理。
第六条 各级政府是本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责任主体,要切实承担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责任,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和经常性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和考核范围。
发改、水利、监察、财政、国土、审计、扶贫等部门和项目村组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加强管理,共同做好项目的规划、计划及组织实施工作。发改部门牵头负责搞好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协调项目建设,督促检查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组织项目验收工作,负责生态移民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财政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管理、拨付专项资金,监督检查项目资金的运行和使用情况,筹措落实项目配套资金及工作经费,组织项目资金报帐的管理工作;水利部门负责基本口粮田项目和后续产业中水产项目的建设方案、招投标方案审批、组织实施、建设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监察、国土、审计、统计部门依法加强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审计和统计工作。
第二章 前期工作
第七条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分为规划、项目实施方案两个阶段,后续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分为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三个阶段。上一阶段的批准文件是开展下一阶段工作的依据。
第八条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计划以县区为单位进行编制。项目县区依据发展改革、水利部门联合下达的基本口粮田建设任务和资金规模,按照整体推进、规模整治、一次达标、建成消号的思路,结合本地实际,协商确定项目建设重点和区域,由水利部门组织专业技术力量,深入现场,在充分征求退耕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以行政村为项目基本单元,按照“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规定编制本县实施方案。田间配套水利工程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水资源和自然条件,科学选择经济可靠有效的工程类型,合理布设。工程设计按照水利行业相关规范标准进行。田间水利配套单个工程和群体项目(指在一区域众多小型工程连片建设)国补资金15万元以上的要有工程设计,与实施方案一同上报。
单行田间配套工程设计审核权限:单个工程和群体项目按照规模大小,实行分级审核。国补资金1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由县级水利部门审核,设计与审核意见与项目实施方案一同上报市级审查; 3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由市级水利部门组织审核批复,审核意见与项目实施方案一同上报省级审查;100万元(含100万)以上由省水利厅审核,与项目县实施方案一并审查批复。
第九条 项目实施方案应达到指导施工的设计深度。实施方案包括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项目建 3
设技术方案、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受益退耕农户数量、建设年限及建后管理方面的内容。
第十条 项目实施方案和后续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报告、项目备案文件)、初步设计编制完成后,由县区发改部门分别会同水利部门联合上报市发改委及水利局。市发改委按照程序上报省发改委及省相关部门。
第十一条 县区分项目实施方案经省行业主管部门审查提出意见后由省发改委审批;后续产业项目按投资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分级进行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报告、项目备案文件)由发改部门审批、核准、备案,初步设计由水利部门商发改部门审批。
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十二条计划编制及申报:县区发改、水利部门根据规划和省、市下达的建设任务,编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计划。计划的编报程序是:县区发改部门会同水利和财政部门编制本县区退耕还林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投资建议计划,由县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审查后上报市发改委、水利局、财政局,经市相关部门审核后报省发改委、水利厅、财政厅。未经审批项目不得列入投资计划。
第十三条 报送项目建议计划的文件包括:
1、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投资建议计划;
2、所列项目的实施方案、可研报告(核准报告、备案文件)的审批文件;
3、地方投资承诺文件;
4、上一项目建设情况总结,包括工程进度、效益、地方投资到位和中
央投资使用情况等。
第十四条 建设任务和投资计划优先安排前期工作完善、建设条件落实、建设管理规范、工程进展良好、地方配套资金到位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
第十五条 计划下达:市发改委会同水利、财政部门及时将省批准的项目资金计划下达给县区发改和水利行部门,县区要及时将计划下达到项目实施单位,并落实项目建设方案。县区要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投资计划,将计划安排和执行情况列入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范围,在媒体、报刊上定期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章 建设管理
第十六条 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各级政府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负总责。要成立以分管市县区长为组长,发改、水利、财政、审计、监察、统计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口粮田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退建办),退建办设在市县区水利部门,由水利部门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计划任务申报、方案编制审查、招投标管理、组织协调、督查、考核、项目竣工验收等工作。
第十七条 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实行目标管理,县乡要层层落实目标任务,将建设任务纳入政府和部门的工作目标,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各级水利部门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技术指导,加强项目建设的督促检查,会同发改等有
关部门进行验收,做好项目建设进度情况统计及效益检测评估工作,向有关部门通报建设情况。发改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八条 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的管理,根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分类项目特点,推行项目“四制”管理。特别是工程规模较大的项目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业主)依据实施方案有序实施,自觉接受项目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与业务指导。县区退建办组织、协调各部门及乡镇,加强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督查,确保项目建设严格按照相关建设标准和管理要求实施。
第十九条 项目法人(业主)的确定。原则上项目乡镇村组是项目实施的主体。项目法人应对项目前期工作、资金筹措、施工组织以及安全、质量、进度、财务、后续管理等负全面责任。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属民办公助项目,按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安康市境内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安政发【2008】26号规定、采取以农民组织投工为主体的形式建设,实行总额控制、单价承包的方式;对施工单项合同估价在200万元以上、及工程材料采购单项合同估价在100万元以上的口粮田建设项目,必须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施工队和确定供货单位,严禁为了逃避招标而故意拆分项目,对故意拆分项目的,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农民施工队的确定必须具备一下五个条件:有施工必备的机械设备、有相应的施工技术人员、有管理和施工经验、有专业施
工队伍、有符合规定的安全操作人员
第二十条 各县区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工作,项目法人要严格按照投资计划规定的内容进行建设,按照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内容和建设地点。因客观原因确需变更的,应按申报程序报原计划下达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 项目主管部门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实行质量责任追究,确保工程质量。
第二十二条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积极推行退耕农户全过程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项目民主管理,依法保障退耕农户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保障退耕农户的民主权利。
第二十三条 市、县区要定期召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口粮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切实加强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
第二十四条 市、县区发改、水利等部门要加强项目建设信息统计和资料管理工作,确保资料的连续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建立和完善项目信息统计报告制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实行月报制度,各县区农建办于每月25日向市农建办报送进度报告。
第二十五条 工程竣工验收后,行业主管部门要督促项目建设责任主体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和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六条 各县区要建立健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建设内容和标准使用资金。中央资金必须优先保证用于项目建设工程措施、材料、设备购置等。
第二十七条 各县区要严格执行《陕西省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及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项目建设资金要在县级财政部门建立统一的专用账户,专帐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根据“按计划、按预算、按项目、按进度”的原则,及时拨付资金,严禁滞留、挤占、挪用、截留,不得作为其它中央补助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市县区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自觉接受上级财政和审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二十八条 资金运行管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县区退建办在县财政设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专户,项目主管部门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分户,资金产生的利息一并在专账中反映,并且用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工作。县区退建办为资金报账审核单位,项目主管部门为委托报账单位。
1、县区退建办根据项目建设单位或项目主管部门提交的项目开工报告及项目主管部门与项目建设单位签定的经济责任合同,向财政部门出具专项资金拨付通知单,由财政部门从专户向分户先期拨付30%的项目建设启动资金,以后按计划进度申请拨付。
2、项目建设单位(报账人)凭县区退建办审核的工程竣工报告,填写报账申请书,经项目负责人签字,并附报帐有效凭证,经主管部门审核签字后进行报账,金额不超过90%,待工程验收合格后,按工程终验质量鉴定书和财务决算审计报告,将剩余10%资金报帐。
第二十九条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包括国家专项资金、省内各级地方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各县区要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市、县区财政部门要根据建设任务需要,安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工作经费,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十条 切实加强项目资金整合。按照“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一规划、项目捆绑、各记其功”的原则,以《规划》为依据,以县区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将在建的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土地整理、移民搬迁、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有机整合起来,发挥项目的聚集作用。
第六章 检查和验收
第三十一条 检查验收工作包括工程进度检查、检查验收和竣工验收。
第三十二条 工程进度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执行、进度、质量、资金使用、项目管理和管护责任落实情况等。
工程进度检查由县区退建办或项目主管部门根据进展情况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对检查不合格的,要责令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三条 工程竣工验收实行县级自验、市上复验、省上抽验的三级验收制度。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建立项目档案,项目验收包括对项目档案资料的验收。
项目竣工后,由项目实施单位或项目主管部门按照批准的设计和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各个单项工程逐项自验,对自验达不到标准的工程及时进行整改。自验合格后,由项目实施单位或项目主管部门向县区退建办提出书面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县区退建办依据批准的建设方案和有关行业建设标准,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项目进行复验,结合县级相关部门出具的项目财务决算、审计报告和工程质量鉴定意见,形成书面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并以正式文件下发,作为兑付资金依据和上级检查验收的参考资料,同时申请市项目主管部门组织复验。市退建办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计划下达的建设任务,组织进行抽查验收,抽查项目比例不少于当年工程任务的30%,抽查结束后对县上工程提出考核意见等次。市级初验合格后,申请省级主管部门抽验。
项目竣工验收后,县区退建办和项目建设行业部门、建设单位应将项目的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及批文、工程设计方案、招投标方案、阶段性工作总结、财务决算、审计报告、项目验收资料、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统计数据、图表照片和录像资料等及时、科学归档,严格管理。
项目所在乡镇和村组要落实后期管理及养护制度,保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第七章 奖惩
第三十四条 市、县区退建办每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工作进行考评,评选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及优质示范工程,进行表彰奖励。
第三十五条 对随意调整项目计划、拖欠、截留、挤占巩固成果专项资金的,将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归还原资金渠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视其情况核减所在县区下一资金规模;凡骗取、贪污、挪用巩固成果专项资金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对计划下达后长期未开工的项目,市上将收回项目资金,报请省发改委及相关部门批准,重新安排使用。
第八章 附则
【新退耕还林系统建设】推荐阅读:
新一轮退耕还林07-19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0-29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09-16
从退耕还林谈我旗的生态建设06-16
柞水县2009年度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09-15
退耕还林补助07-20
退耕还林效益09-12
退耕还林地区09-24
退耕还林工作12-08
退耕还林施工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