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调查汇报

2024-07-22

退耕还林调查汇报(精选8篇)

退耕还林调查汇报 篇1

4月10日,按照县上关于对退耕地区和困难退耕农户摸底排查会议的安排,同时全面了解全镇困难退耕地区和困难退耕农户有关情况,找准造成退耕农户困难的深层次因素,从而为拟定解决困难退耕农户长远之计的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我镇党委、政府迅速响应,立即开展针对涉及的9个退耕还林的村进行摸底排查,现将本次工作活动情况做以下汇报: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镇上为了将这次排查摸底工作落到实处,不走过场,成立了瓜坡镇《困难退耕地区和困难退耕农户摸底排查》工作组,组长由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王仲斌担任,成员分别由各包村组长及各村会计担任,具体办公由林业站负责,层层落实责任,为这次摸底排查工作起到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严把三关、如实精确

对本次困难退耕地区和困难退耕农户进行摸底排查要严把三关,即:口粮田不足标准2亩的;家庭收入低于人均年均纯收入2500元的;必须是退耕还林户的。

对实施这次摸底调查工作的各村会计召开专题工作培训会,对于表格的如何填写、数据的的划分进行逐项培训,确保此次工作顺利完成。

并要求各村会计全面了解掌握摸排内容。本次摸排工作时间短任务大,涉及内容广泛,要求工作人员全面了解掌握

1表中所要填写的各项指标,实事求是填报,做到真实准确无误,确保摸排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夯实责任,强化合作

困难退耕地区和困难退耕农户摸底排查工作实行镇政府责任制,为此镇政府要求镇林业站为主体实施部门,民政、水利等部门要紧密配合,层层落实责任,强化部门合作,从而确保本次调查任务的如期全面完成。

四、行动迅速、确保时限

本次排查工作涉及的9个村、工作量大、任务重、时间紧、要求在4月19日前完成,以村为单位上报镇林业站,对不能按时完成此项工作任务的各村书记、主任及责任人视为行政不作为的具体表现。

通过以上的多措并举,使我镇的这次摸排工作如期顺利完成,这次调查工作涉及9个村

1、总户数户,其中基本口粮不达标的户数是户,困难退耕农户户数为户,家庭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的户数户。

属于扶贫对象的户数户,属于低保户数户,困难退耕农户人数户,2、其中属于经济困难主要原因:

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户,因病致贫户,缺乏致富技能户,3、口粮田不足的主要原因: 缺乏造地资源户,现有土地改造困难户,4、当前急需帮扶的措施: 建设口粮田户,移民搬迁户,配置能源设施户,提供技能培训户,扶持后续产业户,其中养殖

3户,种植户。

退耕还林调查汇报 篇2

小陇山林区海拔700米~3330米, 年均气温7℃~12℃, 年均降水量460毫米~800毫米, 无霜期140天~218天, 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 是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区之一, 属陇东黄土高原与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 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生态屏障, 其内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非常重要。该区域是一个农林交错的特殊区域, 其内山地多, 长期以来局限于牛耕、手割、背扛, 不适于机械化作业, 农业生产落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可以说给当地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那么林区内自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以来, 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于2008年10月和2009年2月进行了两次实地调查。

一、调查方法

选取林区内的东岔林场、立远林场、百花林场、党川林场、榆树林场作为样区, 采取直接深入到退耕还林地实际调查、走访农户并辅以问卷调查和搜集基层乡镇、村落退耕还林资料以及听取有关部门的评价等途径进行调查[1]。

二、调查结果

㈠各调查区的退耕还林特点

在所调查的样区内, 东岔林区和立远林区位于秦岭北坡, 退耕还林情况相似。这两个林区退耕还林树种经济林主要为花椒、板栗、核桃、山茱萸, 生态林主要为落叶松和刺槐, 经济林面积比生态林多, 农户更倾向于栽植经济林。百花林区和党川林区位于秦岭南坡, 情况比较相似。这两个林区很少有农户栽植经济林, 退耕地栽植的几乎全是生态林, 原因是农户们栽植的经济林大多是苹果和花椒, 而当地的气候不适宜苹果和花椒生长 (主要是花椒和苹果的花期正值当地的霜期) , 一些农户在当地政府的规划及帮助下栽植的花椒和苹果树因无明显经济效益, 有些已改栽成了生态林, 有些则无人管理被荒芜, 而当地的生态林主要为落叶松和油松, 适应当地气候, 生长比较旺盛。榆树林区经济林主要为核桃和板栗, 生态林主要为松树和刺槐。

㈡各调查区退耕还林经济林收益情况

退耕还林对东岔林区、立远林区带来的经济效益比较明显, 大部分农户从中受益, 一些农户看到退耕还林收益还不错, 在没有国家补助的情况下也甘愿退耕还林。但是由于山茱萸近年来市场价格大跌, 给栽植山茱萸的农户带来了一定的损失。栽植的核桃树由于开始挂果所需的时间较长, 目前才开始挂果或还未挂果。

对百花林区、党川林区来说, 他们的收益主要是国家的微量补助。有些农户甚至根本就没有参与退耕还林;有些农户虽参与退耕还林了, 但仅栽植了小面积的生态林;还有些农户由于栽种的经济林不适宜在当地生长, 辛辛苦苦栽培了几年, 由于不挂果, 连成本都保不住, 反而受到了损失。

榆树林区由于退耕还林实施的稍晚一些, 栽植的经济林目前还尚未挂果。

㈢农民对退耕还林的反应

在问卷调查中, 有46.39%的农户认为近些年来洪水发生次数和水土流失明显减少, 53.61%的农户认为变化不明显;有12.63%的农户认为近些年来野生动物明显增加, 有10.53%的农户认为明显减少, 76.84%的农户则认为有些增加了, 有些减少了。农户对整体生态环境的反应如表1所示。

注:有效问卷数为92。

注:有效问卷数为87。

退耕还林前后人均纯收入变化如表2所示。其中有66.67%家庭的经济林收入小于2000元, 24.14%的家庭在2000元~4000元间, 3.45%的家庭在4000元~6000元间, 5.74%的家庭在6000元以上。有19.79%的人认为退耕还林对他们家的收益很大, 有69.79%认为一般, 另外则有10.42%认为没有收益或反而因退耕还林受到了损失。有73.68%的农户认为退耕还林以来劳动量减少了, 原因是这些地区山地多, 不能用现代农机作业, 退耕前牛耕、手割、背扛的耕作方式花费的精力虽然多, 但收成低。自从退耕还林以来, 大部分山地栽上了树, 农活大大减少。有17.89%认为劳动量基本没有变化, 另外则有8.43%认为劳动量增加了, 原因是这些家庭承包了许多山地栽种果树, 需要投入比原来更多的劳动量, 虽然他们的劳动量增加了, 但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也大大提高了。

从退耕还林前和现在家庭收入总和组成变化 (图1) 来看, 退耕还林提高了农民种植方面的收入, 但退耕还林给农民带来的最大收益在于解放了劳动力, 使得大量剩余劳动力走向市场, 打工收入已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收入, 而且家庭收入趋向单一化方向发展。

㈣其他

笔者从走访的农户了解到, 以前减少甚至消失的野生动物现在也能见到了, 如乌鸦、喜鹊等。调查中发现存在偷猎现象, 因而出现了普通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而部分珍稀野生动物如林麝、狗熊、青麂、花面狸等数量明显减少的情况。调查中还发现2007年~2008年间林区内的山羊大量死亡, 当地有经验的村民推测可能是瘟疫造成的,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目前还不清楚。

三、结果分析

被调查区域处于林区, 气候湿润, 适宜于林木生长, 因此退耕以还林为主。从笔者的实地考察和农民的反应来看, 退耕还林以来该区域整体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表现在洪水发生的次数和水土流失减少、植被覆盖率增加、部分野生动物数量增加等方面。伴随着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野生动物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但部分野生动物数量下降, 主要是因为还存在猎杀野生动物的现象, 尤其是珍稀野生动物。退耕还林给当地农民带来的经济收益主要表现在退耕地产值增加和退耕还林使当地的劳动力得以解放, 从而带来的外出打工收益, 后者比前者所占收入比例更大。当地农产品没有任何形式的加工就出售, 属于初级产品, 有很大的附加值空间, 而且都是零散出售, 价格往往受控于小商贩。退耕还林的实施减少了大部分农户被束缚在耕地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 退耕还林以来人们的生态意识也有所提高, 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调查中发现当地居民对家庭收入很保守, 所提供的家庭收入数据往往比实际情况偏低。

四、几点建议

㈠选择适宜的树种

部分调查区退耕还林树种选择不当, 所选树种不适宜当地气候和环境, 经济效益差, 甚至还给农户带来了损失。建议选择退耕树种时应先进行试种, 选择出适宜当地生长的树种, 再进行大面积推广。树种应选择新品种, 把握新趋势, 逐渐淘汰老化品种, 要适时进行品种的更新换代。

㈡适当延长补助年限

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纯生态林成材大多需要15年以上, 而经济林因树种不同产生效益年限差别较大。像花椒、板栗产生效益年限较短, 而核桃则需要10年左右才能初见收益。按现行补助年限, 到期补助停止后势必影响退耕农户的生计和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3], 因此应根据树种的不同适当延长补助年限。

㈢经济林树种不能单一

最好多种树种套种, 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土地, 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 又可减轻自然灾害或市场供求变化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树种过于单一也不利于病虫害防治, 一旦发生病虫害将会造成严重损失[4]。

㈣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指导农民进行科学退耕

一方面要在进一步总结退耕还林模式的同时, 积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究, 对不同模式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最终筛选出适宜于不同土地类型的退耕还林模式, 为推广和技术培训提供依据[5];另一方面, 要向农民提供科学种植果树和养殖牲畜的技术, 指导农民建立农产品合作销售社, 以应对商贩的压价, 从而保护农民的利益, 帮助农户进行农产品的规模化深加工等。

㈤适时合理推进生态移民

被调查区域处于农林交错区, 大部分耕地属于山地, 退耕前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农户分布零散, 而且交通极为不便,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不断深入, 土地对农民的束缚程度大大减弱,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生态移民创造了条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把退耕还林同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合理实行生态移民, 从而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退耕还林的进一步发展。

㈥抓住机遇, 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工作

当前正处于金融危机的形势之下, 大量农民工因失去工作或不能找到工作而返乡, 这样给退耕还林带来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很大困难, 直接影响着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政府部门可以借此机遇投入资金, 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支持, 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同时也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机遇, 可解决他们的生活之忧。

摘要:采用多种途径对小陇山林区退耕还林近10年来生态环境恢复状况及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进行了调查, 分析评价了退耕还林的经济社会效益, 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小陇山

参考文献

[1]洪睿, 李波, 崇洁, 等.农户调查方法在退耕还林 (草) 工程研究中的应用——以皇甫川流域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⑷.

[2]戎晓红, 张文秀, 刘自娟.基于农户调查的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⑸.

[3]连雪斌, 陈晓妮, 苏强.甘肃省退耕还林后续政策调查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 2007, ⑶.

[4]路民生.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调查报告[J].甘肃农业, 2002, ⑼.

通化县退耕还林调查与效益初探 篇3

关键词:生态建设;退耕还林;三大效益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64-2

近年来,吉林省通化县对全县林情进行重点调研和全面分析。认为当前生态建设仍然是林业工作的主旋律,坡耕地退耕还林是大势所趋。基于这一认识,该县以20°以上坡耕地和生态脆弱区实施退耕还林为重点,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建设方针和“谁退耕、谁还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经过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及广大造林工作者三年的共同努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如期完成,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正不断显现出来。

1 严格把关,打造优质工程

通化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要坚持科学管理,严格把住质量关,大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把退耕还林工程打造成一流的、能够经受得起历史检验的优质工程。

在造林组织形式上,实行专业队集中统一造林,针对退耕户联合造林;对大户造林和集体造林,全部组织专业队,从而使造林质量有了保障。

在植樹标准上,严格按坑盘60cm×60cm,坑径40cm×40cm,坑深30cm标准实施鱼鳞坑整地。拉线定点,顶浆栽植,抢前抓早,化冻一块栽一块。同时采取每隔5-10行,栽植一行双株的替补行和营养钵育苗措施,以备补植用苗。

在科技应用上,全部采用高效吸水增肥剂、ZIH植物增长剂和菌根菌浸根造林造,面积达到100%,确保了苗木成活率。

在质量把关上,县领导带领退耕办成员、县林业局技术人员、乡镇村领导及包保人员,深入现场,跟班作业,做到有植树的地块就有县乡村干部,有群众造林就有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严把质量关,对出现的质量问题,坚决予以返工,直至达到质量标准。

在栽植作业上,造林队人员经过学习培训,提高了对退耕还林重要意义的认识,掌握了苗木栽植的要领,都能按照工程造林的标准要求施工,打造了退耕还林这一全优工程。

3年来,完成退耕地造林5.7万亩,完成宜林地配套造林4.97万亩,合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0.67万亩,全县森林覆被率提高1.8个百分点。

3年的退耕还林工作,每年的当年成活率都达到国家标准,面积合格率达到100%,顺利通过省林业厅检查验收。

2 加强管理,巩固还林成果

2.1 强化管护

各乡镇配齐了专、兼职护林员,层层签订了管护责任状。严格禁牧解决好林牧矛盾,实行羊群圈养,明确禁放期和禁牧地点,规定处罚标准。

2.2 搞好补植

在每年春季进行全面补植的基础上,按工程设计,培育营养钵苗木和替补行苗木在雨季对退耕还林地块进行全面补植。每年在春季造林前对工程造林地块进行全面检查,为补植做好准备。每年在各乡镇全面自检的基础上,县林业局组织业务技术人员,对退耕还林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2.3 认真落实政策

每年由退耕办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检查组,对退耕还林各项补助政策兑现情况进行检查。为确保退耕农户的利益,林业部门求真务实做好确权发证工作,全县退耕还林地块确权发证率达100%,使群众吃下了“定心丸”。同时,坚持以法治林,禁止退耕还林后种植农作物等破坏植被的任何形式的间作,防止边退耕还林边毁林开垦,将林业用地再重新变为非林业用地,做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

2.4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对退耕还林达不到质量标准要求的乡镇,实行“一票否决”,取消林业责任目标千分考核资格和乡镇综合考核评比资格。以村为单位,对退耕还林地块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的,每亩地县政府奖励2元。为了使退耕还林工程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对退耕还林1.6万户全部签订合同,按户分装档案,设专人专柜保管。

3 退耕还林三大效益初探

几年来,通化县退耕还林工程的三大效益初步显现出来。

3.1 生态效益

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万亩。一是通过对25°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后,在雨季降水时大量泥沙被冲刷形成侵蚀沟现象已基本不存在。二是通过对主要公路两侧、江河两岸、水库、村屯周围生态区位比较重要区域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和宜林地配套造林,水土得到保持,降雨冲刷泥沙水质混浊现象得到基本解决。三是采取退耕还林坡耕地禁止林粮间作措施,自然恢复植被,地表径流明显减少。四是成林后,改善气候、涵养水源、制氧吸碳、增加了负离子、美化景观等生态功能。

3.2 经济效益

通化县退耕还林营造的全部为乔木生态林,主要树种和面积为:落叶松,3.1万亩,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54.3%;红松1.2万亩,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21.1%;刺槐0.5万亩,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8.8%;杨树0.4万亩,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6.6%;樟子松0.3万亩,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5.3%。

未来经济效益可观。据测算,退耕还林至林木主伐期可产生经济效益16.5亿元。其中以红松为主的兼用树种1.2万亩,兼用树种一般采取红落混交方式造林,红松一般40年进入盛果期,林木过熟期前,每亩松籽年平均收益1600元,总收入可达6.4亿元。用材林4.5万亩,用材树种以落叶松为例,成熟林龄为41年以上,按每亩产出木材10立方米计算,可产生收益3500元/亩,收益可达10.1亿元。

3.3 社会效益

通过退耕还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笔者通过与农民座谈和接触,了解到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习俗等,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他们的思想也在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由单纯依靠土地生存到依靠知识、技术和副业等多种方式生存转变,由以前的贫困——温饱向今后的温饱——小康转变。由于部分耕地转化为林地,减少了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农民在农闲时间已开始积极发展相关产业,思考脱贫致富的办法和路子,有的搞养殖、有的跑运输。

某某乡退耕还林实施情况汇报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

非常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我乡检查指导工作,充分体现了上级领导对某某的大力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和全乡干部群众,对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退耕还林是国家出台的一项重大利国利民政策,自我乡2002年退耕还林实施以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明显调整、农民收入明显提高。退耕还林对我乡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全面推动作用,下面就我乡退耕还林工作实施情况做简要汇报:

一、全乡基本情况

某某乡地处西盟县西部,辖3个村民委员会,41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7个橡胶专业队。全乡居住有佤族、拉祜族等7种少数民族,现有2229户,总人口7149人,其中农业人口2059户6597人;非农业人口170户55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8‰。是全县五乡两乡中最小的一个乡,也是一个集“边境、贫困、少数民族、山区”为一体的特困乡。乡内最高海拔1900米,最低海拔680米,地形东高西低,地质疏松,属泥石流多发地带。全乡三个行政村都与缅甸佤邦隔河相望,国境线长26.3公里,有与境外相通边境通道1条,人行便道30多条,境内外通行方便,四通八达,属“无屏障”边境地区。

全乡土地总面积13.9万亩,有耕地13447亩,其中水田 1

面积3484亩(保水田2192亩,雷响田1292亩),固定旱地3170亩,临时耕地6793亩,其中25度以上耕地5724亩。林业用地面积8.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4.4%;非林业用地4.9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5.6%,有林地7.93万亩,森林覆盖率60%。

二、退耕还林实施情况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的重大决策,是国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这给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历经2002、2003、2005三年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实施,我乡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很好成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工作落实到位

退耕还林工作的政策性、技术性很强,涉及到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意义及严肃性、艰巨性,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成立由乡长为组长,主管农业副乡长为副组长的退耕还林领导小组,组织乡机关站所全体干部职工,村“两委”班子及组干部反复、认真地学习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法等法规、文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林业工作组进村入户、深入基层开展政策宣传和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退耕还林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群众科技意识和水平,调动广大农户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乡工作队深入每块退耕地,进行树苗种植,检查成活情况,同时,乡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广泛听取群众对退耕还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造成种植成活率低,难以见到效益的原因,总结经验,找准问题根源所在,切实加以解决,确保退耕还林稳步实施。

对已造林地的管护,结合我乡实际,将林地管护纳入村规民约,指导退耕户按技术要求对已种林木进行抚育管理,入村到户广泛宣传退耕还林政策,把政策宣传到位,让政策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让退耕农户理解接受,使退耕林地的抚育管护成为农户的自觉行为。

(二)任务完成情况

退耕还林工程启动8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认真指导下,经过我乡林业工作者、乡属各站所及各村、组干部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全乡在2002、2003、2005就完成了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324.1亩,造林存活率在85%以上,造林主要是以茶叶为主的经济林,实施工程总共涉及到3个村,24个村民小组,379户退耕户。

三、政策兑现情况

我乡严格按照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规定落实,做到了退耕数据准确,无虚报、慌报现象;做到了折粮金补助和医教补助兑现及时;做到了种苗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确保了造林种苗的质量和数量。2002年,全乡三个行政村退耕还林面积924.1亩,每亩造林医教补助20元、折粮金补助240元,8年来共补助退耕户1922128元;2003年,某某乡曼亨村退耕还林面积350亩,每亩造林医教补助20元、折粮金补助

240元,7年来共计补助退耕户637000元;2005年,某某乡某某村退耕面积50亩,每亩造林医教补助20元、折粮金补助240元,5年来共计补助退耕户65000元。政策还坚持生态优先,兼顾农民吃饭;政策引导,兼顾农民自愿;因地制宜,兼顾重点树种。重点推广种植了茶叶、橡胶,依托退耕还林工程,推进了农业生产产业化进程。

四、取得的成效

(一)生态效益明显,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退耕还林工程使部分村组的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和缓解,交通干线面山绿化率不断提高。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乡森林覆盖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确保退耕还林的总体质量,工程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二)农民收入增加,脱贫致富步伐加快。退耕还林实施以来,补贴资金超过了农户从原来广种薄收的坡耕地中获得的收益,已成为他们最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同时,实施退耕还林的农民,不仅有了可靠的资金供给,还可腾出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增加收入。退耕还林钱粮直补到农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退耕农户从工程实施中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乡贫困山区退耕农户的贫困问题,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三)转变传统观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变了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的传统耕种习惯,有效地调整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在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后,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发展舍饲圈养,通过发展特色经济

林,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经济林业生产过渡,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四)政策深入民心,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广泛宣传和工程的实施,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了国家以钱粮换生态的重要性,理解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广大农民群众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及生态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遏制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广大群众逐步由“要我退”转变为“我要退”,真正成为退耕还林的实施主体。

退耕还林的实施是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重点工程,也是一个民心工程,更是“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主要作用是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八年的退耕还林改造,已初步达到预期目标。

五、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意见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是营造的林木大多还处于未成林阶段,短期内难有更大的经济效益;退耕农户大多还缺乏增收的门路,长远生计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二是部分村民思想认识不到位,加之近年随着退耕还林任务的缩减,工作有松劲和不重视的现象,实施退耕还林没有很好地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缺乏对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研究。

三是工程实施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荒山荒地造林不见成效;林权证发放滞后;档案信息管理手段落后。

四是林粮间作面积大。退耕还林政策中,对林粮间作是禁止的,不允许的,但群众传统的“以粮为主”,“舍不得土地荒空”的思想观念影响,造成了部分面积的林粮间作。

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关系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全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涉及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下一步,我乡将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职责,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党的贯彻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克服畏难情绪,苦干实干,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扎实稳妥地推进退耕还林工作,使退耕还林真正成为一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我乡脱贫致富的民心工程。

西盟县某某乡人民政府

退耕还林情况调查 篇5

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来,我市在芜湖、南陵、繁昌三县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7.7万亩(其中坡耕地造林10.15万亩, 荒山荒地造林7.55万亩)。为了及时总结前一阶段退耕还林工作,研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工作指导,确保退耕还林扎实、稳妥、健康地进行,市、县林业部门对退耕还林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

一、成立调查组织。为提高调查工作的质量,市及各工程县均成立了调查组织,并明确专人负责,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工作。

二、制订调查方法。各县结合春季造林自查工作,根据调查的内容,深入基层,对退耕农户进行摸排,逐乡(镇)、逐村、逐户摸清情况。为保证调查结果的正确和真实,市林业局制订了详细的调查方法,并对参加调查的有关人员进行了培训。

三、明确调查内容。

(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进展及取得的成效。根据总体规划方案,市及各县积极努力,抢抓造林有利时机,退耕还林工作总体进展良好。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工程区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7.7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退耕地还林面积10.1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7.5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任务 1 安排分散、前期工作不到位、种苗准备不够充分等。

(二)退耕还林工程区水土保持效果监测情况。退耕还林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的步伐,同时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农民盲目耕作,破坏自然植被的传统习惯,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贡献。各地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把退耕还林任务优先集中安排在江河源头及大江大河两岸、湖泊水库周围、25度以上陡坡耕地、重点景区等生态地位重要地区,确保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在短期内有较大改善。同时,通过退耕还林工作大力带动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建立新机制,明确荒山荒地植树造林的行为主体及其权益和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加快荒山荒地造林步伐。各地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选择树种。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坚持绿起来为第一目标,重点发展耐旱树种,对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退耕还林对耕地减少、粮食生产的影响。根据规划,我市的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绝大多数是安排在坡耕地上,这些地类,原多为林业用地,退耕前种植的基本上是一些经济植物,水源和地力的限制,经济效益低下。由于不具备生产粮食的条件,退耕还林后对粮食生产没有太大的影响。

(四)“五个结合”的落实情况。根据调查,我市认真落实了除生态移民外的四个结合,各地对退耕还林认识较高,把退耕还林看作是调整农业结构、加强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 途径。

1、把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口粮田,各地认真搞好规划,进一步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原则上保证退耕农户人均耕地不少于1亩,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努力引导和帮助退耕农户创造新的增收门路,使他们有购买口粮所需的收入。

2、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保护林草植被。从实际出发,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沼气池建设。采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

3、发展后续产业是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的保障,加强后续产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各地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业,积极发展林竹产业、中药材产业、观光旅游业等。要多渠道增加对退耕农户发展后续产业的资金扶持,并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4、加大封山育林和舍饲圈养力度,保护生态环境。推广舍饲圈养经验,解决好饲草料基地灌溉设施建设,逐步改传变传统放牧方式,在退耕还林工程区全面实现封山育林。

(五)粮食补助办法调整后的反映。粮食补助办法调整后,各级林业、财政部门广大退耕农户持欢迎的态度,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降低了工作运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粮食补助到期后生计没有保障的退耕农户情况。退耕还林粮款补助、经济林果生产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还腾出 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副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拓宽了增收渠道,退耕农户的生活更有了保障。严格地说,粮食补助到期后对退耕农户生计,没有根本的影响。

自治区退耕还林调查报告 篇6

从20XX年到20XX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自治区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力度,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从总体看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得到了顺利的实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退耕还林任务顺利完成,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退耕还林政策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各级各地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切实保障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从而使退耕还林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从内蒙古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5年看,成效显著。

20XX年,国家启动试点工程,全区实际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77万亩,其中完成退耕地还林50万亩,完成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27万亩,项目涉及55297户农牧民,逐步发放了林权证。

20XX年,国家除继续安排内蒙古黄河流域的11个旗县试点外,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18个旗县又安排退耕任务。20XX年实际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86.2万亩,其中完成退耕地还林77.8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95.5万亩,项目涉及104031户农牧民。

20XX年,内蒙古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共涉及12个盟市81个旗县,全年实际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947.4万亩,其中完成退耕地还林34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98万亩,项目涉及155906户农牧民。

20XX年,全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99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57万亩,荒山荒地造林537万亩。

20XX年退耕还林工程进入第五个年头,为了减少退耕还林对粮食种植面积的影响,国家为内蒙古安排了650万亩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其中退耕地造林仅为160万亩,比20XX年减少297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90万亩。

截止20XX年底,全区共计完成国家退耕还林项目工程任务2987万亩,其中完成退耕地还林1114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873万亩。全区退耕还林工程设计90个旗县、3个国营农牧场、2493个苏木乡镇、17246个行政村、1691121户农牧户。五年来计划投资587600万元,其中种苗费补助148400万元,现金补助54900万元,粮食补助274500共计(折资38400万元)

20XX年自治区将继续将林业生态建设作为重点来进行,初步拟定的全区造林计划任务为1018.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20.7万亩,飞播造林169.1万亩,封山育林429万亩。

目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在内蒙古已基本形成了“稳得住、能致富”的良性机制,在取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又兼顾了经济效益,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许多地区以此为契机,积极发展畜牧业、林产业、草产业、中药材等生态后续产业,形成了一批乳、肉、绒生产基地、灌、草生产基地、中药材和果品基地。龙头企业依靠基地和资源活跃于市场,盘活和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也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预计到今年年底,内蒙古6年退耕还林1114万亩。

(二)退耕还林的粮食补贴和经费到位及时

20XX年实际供应补助粮4825万公斤;

20XX年实际供应11115万公斤;

20XX年实际供应19716万公斤;

三年累计兑现生活补助现金约1.354亿元,兑现种苗和造林补助费6.5亿元,共计7.854亿元,全部到位。20XX年实际供应补助粮71300万公斤,

20XX年的2.5亿元粮食补助资金和3.3亿元的种苗费也全部落实到位。同时所供应补助粮全部符合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全区退耕还林补助粮供应工作遍及12个盟市,80多个旗县,有600多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承担补助粮供应任务。

(三)退耕还林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经过治理和保护,加上近几年年降雨较多,造林种草成活率大大提高,草场得到恢复,重点项目区生态环境也有明显改善。对京津风沙源的治理,使近两年京津地区的沙尘暴的次数明显减少。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在搞好生态建设的同时,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创造了契机。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内蒙古把退耕还林与调整种养结构、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结合起来,转变了农牧业生产方式,种植业由广种薄收向精种高效转变,由单一粮食经营向粮、经、饲多元化经营转变,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实现了退耕还林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得益彰,齐头并进。同时大力发展名、优、特经济林,积极推广林药、林草间作及两行一带等多种复合种植模式及舍饲圈养、划区轮牧等科学的养畜方式,引导农牧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同时大力扶持沙柳刨花板、柠条饲料、沙棘油、山杏饮料等产业的开发,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通过加工转化拉动生态建设,走出了一条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展双赢之路。

二、退耕还林还草的特点

最近内蒙古农调队就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追踪调查。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呈现如下特点。

(一)退耕面积中主要是坡地、沙质平地

根据调查取得的资料显示,在所调查的退耕土地面积中坡地占56.3%,其中25度以上的坡地占35.81%;沙质平地退耕面积占43.7%。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区退耕还林区域地形较为复杂,多属山地、丘陵和平地交错的.地区。二是这些地区都分别因为盐碱化、沙化、或是缺水,都不适于开垦。

(二)在国家计划退耕的同时,农民积极配合自觉退耕

退耕面积属于国家计划外。根据调查取得的资料显示,在所调查的退耕土地面积中,国家计划内的退耕面积占63.6%,而计划外自发退耕的土地面积竟占了36.4%。一方面说明广大农牧民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踊跃退耕;另一方面说明内蒙古近些年为提高农牧业产量,盲目开垦耕地形成了大量低产农田,农民自发退耕属于无奈。

(三)退耕地均为生态条件很差的低产劣质田

这些耕地在年景好的年份粮食亩产也仅有75斤,其中平地86斤,梯田、坡地50—70斤。在平年其平均亩产仅为50斤左右,这些耕地根本没有农业利用价值,农民只能依靠它提供基本口粮,而且往往由于生产成本高而使农民难以经营。

(四)退耕地大多用于种树、种草

但也有相当部分自然荒芜。根据调查取得的资料显示,在所调查的退耕土地面积中,已用于种树种草的占66.9%,其中42.3%用于种树;24.6%用于种草。剩下33.1%还处在未被主动利用的荒芜状态。在短期内荒芜这部分耕地,对恢复地力有一定益处,但如果长期闲置,不去主动治理,会造成植被外露。

(五)退耕相关收入渠道狭窄,经济效益体现极为有限

根据调查取得的资料显示,退耕获得的相关收入中99.5%来自种植牧草的收入。还林的林木全部为生态林。有关部门及退耕农户还没有真正将单纯的生态治理变为治理和经营并举有效方式。

三、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别地方重点不突出,建设成效不明显

由于一部分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搞利益均摊,乡乡有任务,村村搞退耕,出现工程布局分散的问题;有些旗县的林业部门技术把关不严格,需要优先实施退耕的陡坡耕地、严重沙化地没有及时退下来,有的地方甚至把不符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机动地和质量较高的基本农田也纳入退耕还林范围,享受钱粮补助,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国家花了钱,工程建设的治理成效体现不出来。

(二)荒山造林质量相对较低

由于近两年退耕还林任务重,而荒山造林难度大、补助标准低,个别基层单位把荒山造林当作“配角”,荒山荒地造林合格率普遍比退耕还林低。

(三)个别地区粮食兑现不及时、不规范

从20XX年到20XX年各年的粮食兑现任务都没有百分之百的完成,虽然存在一些客观因素,但个别地方也存在着虚报退耕面积、冒领补助粮款、违规抵扣各种费用、坐地回购补助粮食、公示制度不落实等问题。

(四)在实现退耕还林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结合上尚有欠缺

各级各地在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方面是坚决和有力的,但在退耕还林中如何引导广大农牧民切实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牧民收入方面普遍做的相对欠缺。比如在调查中发现退耕之后还什么林?怎样还林才能让老百姓受益更大?不少地方干部心里还没有谱,所以还林的林种单一,经济用途狭窄。

四、退耕还林还草对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内蒙古自20XX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随着退耕禁牧涉及旗县区的扩大以及退耕还林、禁牧休牧面积的逐年扩大,全区范围内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变化明显,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但是,退耕禁牧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今后的农牧业生产产生的负面、消极影响不可忽视。据从呼市地区退耕禁牧的重点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及和林县调查了解,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一)前几年国家给退耕地的钱、粮补贴农民们觉得很满意,也很划算。但20XX年以来,呼市农村地区雨水充沛,种粮单产比—20XX年三年干旱时期要高出近一倍20XX年10月份开始粮食价格普遍大涨,而且至今仍居高不下;20XX年响应中央号召,呼市农村地区农牧业税费全免,并且对种粮农户发放直接补贴。这一系列种粮的利好政策使那些实施了退耕还林的农民觉得吃了大亏,个别地区出现了农民将退下去的地再次开垦种粮或在林地间套种粮食的现象。

(二)一些退耕主要项目区内,农户仅留够了口粮田,其余全部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在林草带中种植了优质的紫花苜蓿,为农户利用优质牧草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但目前许多草地被闲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圈养方式仍未形成,不让放牧,也不割草,草地只能闲着。

(三)养羊业是呼市乃至内蒙古今后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随着养羊数量的增长,对牧草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而各地舍饲圈养的硬件设施、农户的思想观念还不能及时跟上形势的变化,农户处在禁牧与放养的矛盾冲突中,只能与禁牧管理人员玩“捉迷藏”,或者是前脚刚交完罚款,后脚又继续偷放。

(四) 退耕还林后苗木的管护问题。大多数地区种的是生态林,苗木小,见效慢,种上后就处于无人管护的境地,农民不管,林业部门由于人员、经费有限,管护工作困难很多,致使有的苗木被牲畜破坏。

退耕还林调查汇报 篇7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开始试点以来,已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实施,并且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还林后续发展问题,任务仍十分艰巨。温家宝总理对退耕还林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巩固成果,确保质量,完善政策,稳步推进”[1]。

河北省邢台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结合本地实际,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龙头企业融资,并大力开展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在发展退耕后续产业、实现农民增收上走出了一条特色道路。但在后续产业发展过程中,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进程存在哪些问题、现代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又该如何发展、地方政府应做好哪几项具体工作,这一系列问题都是直接关系到将来退耕还林工程成果能否“稳得住、不反弹”的关键因素。围绕这些问题,笔者于2007年6月~7月对河北省邢台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后续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1 邢台县基本情况

邢台县位于河北省南部,西倚太行山,东临华北平原,北距首都北京380公里,距省会石家庄108公里,东、南、北三面环绕邢台市,辖19个乡镇、1个办事处、615个行政村,总人口40.8万,行政区总面积292万亩,其中山区面积占90%,宜林荒山面积达175万亩,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区大县、林业大县。邢台县在2002年~2006年共完成退耕地造林6.3万亩,荒山造林7.1万亩,其中经济林1.2万亩,占总面积的9.0%。在经济林中,板栗、核桃种植面积占到75%以上。

2 调查方法、范围

本次调查以随机抽样理论为基础,采用访问和实地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在邢台县林业局及受访农户的参与下,于2007年6月~7月对邢台县龙泉寺乡、城计头乡、西黄村镇、南石门镇、皇寺镇和将军墓镇6个乡镇的退耕还林实施及后续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3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模式

邢台县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大力宣传、政策引导,逐渐形成了以该县“弘隆果品有限公司”为典型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后续产业发展模式,即:农户退耕经营板栗基地→公司向农民收购板栗果实并负责加工与销售→农民与公司均实现收益,形成退耕工程后续产业链。据调查,2003年~2007年5年时间内,该县2000多农户通过种植板栗、核桃等经济树种其经济收入显著提高,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受益。

4 农民经济收入模式发生的变化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邢台县大部分农民除在自家经营的口粮田上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外,还在次耕地上种植,因此出售玉米、大豆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02年,该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引入龙头企业后,开拓了新的市场,为邢台县及周边地区的农民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因板栗、核桃的利润要高于玉米、大豆,于是大部分农民开始在退耕地内种植板栗、核桃。另外,种植板栗、核桃的人工劳动强度也远小于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而且,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平均每家农户还可空闲出一名劳动力进城打工,提高家庭经济收入。

基于以上情况,经过实地调查,该县农民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其家庭经济收入变化情况如下。

注:数据来源于调查访问,各项数据因子均按年度波动平差后得出。造林密度按50株/亩计。

注:数据来源于调查访问,各项数据因子均按年度波动平差后得出。

注:数据来源于调查访问,各项数据因子均按年度波动平差后得出。

5 以龙头企业带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林业生产只有实现产业化才能顺利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靠龙头企业带动进而实现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化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因为企业有现成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设施以及雄厚的资金储备。但“带动”毕竟是靠外力,需要稳定优越的自然、社会以及市场条件作保障,假如外力消失或外部条件变化就会导致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化进程的停滞甚至倒退。此外,龙头企业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和企业在生产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也会影响到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健康发展。

5.1 产业链脆弱,农民增收不稳定

以邢台县为例,广大农民通过退耕还林种植板栗、核桃等,为弘隆果品有限公司提供了稳定的货源,其板栗、核桃等的加工与销售均由该企业负责,当板栗、核桃市场走势良好,供求关系正常时,退耕农户与企业可实现双盈,产业链可以正常运转。但当板栗、核桃市场需求量减少时,其供求关系便会失衡,其价格也会发生大规模波动,首先遭受损失的就是广大农民,“增产不增收”、“增产减收”、“负本经营”等一系列问题会随之出现,最终造成后续产业链的中断。其次,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都有可能破坏产业链运行,威胁农民增收。

5.2 企业覆盖面小,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邢台县像弘隆果品有限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毕竟是少数,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在市场调节的作用下,这些龙头企业一方面要降低成本追求最高收益,另一方面要担负起带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任。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当企业在二者之间进行决择时,企业都会优先选择前者,而以发展后者为辅。

邢台县适宜种植板栗、核桃的荒山面积约有132万亩,由于企业市场的饱和,至今被利用的荒山面积只有不到总面积的30%。因弘隆果品有限公司位于该县浆水镇前南峪村,在企业发展的带动下,该村道路、通讯乃至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非常完善,而该县的其它地区却因交通、水源等条件限制,始终发展缓慢,至今仍有部分乡镇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苦,生活用水供给都很困难,甚至个别村屯的农民一年都未必能洗一次澡。

5.3 企业尚未转型,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由于体制、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多数林产品企业尚未完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转型,对产品的加工还停留在粗放式的浅表加工阶段,精细化深加工很难实现,由此造成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以邢台县弘隆果品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板栗、核桃产品年出口总量占销售总量的60%,而其对板栗、核桃的加工处理只有袋装和抽真空两道加工程序,市场竞争力很弱,一旦国内或国际市场出现同类型、高技术含量且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该公司的市场必然萎缩,企业也将面临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全部损失最终将由农民来承担,该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健康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6 建议

6.1 尊重自然规律,合理规划,科学布局

退耕还林的主战场在山区,而山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有其本身的运行规律,不同区位其气温、海拔、土壤等因子也会不同,植物集中分布的区域、每年的生长量差别更是巨大。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强行索取经济效益,那么经济上必先遭受损失。以邢台县为例,该县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地势西高东低,土壤以微酸性砂壤为主。上世纪90年代初,该县政府盲目引资,提出“苹果立县”的号召,但因酸性土壤不适宜苹果的生长,结果导致大批果农赔本负债。

像邢台县这样的山区,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但以经济利益为第一的企业没有积极性去做,广大农民科技技术水平低,掌握的资料又不够全面,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总结多年来农村和农业工作的基础上,从实际情况出发,以科学理论作保障,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坚持实地调查,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4],科学布局产业板块,吸引规模企业前来投资。

6.2 完善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财税扶持政策

地方政府要在现有的财税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扩大贷款规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合作组织贷款发展后续产业。对已有的后续产业施行“生态退税”,即政府从上缴的企业所得税中扣除一部分返还给该企业,用来扩大原料林的种植面积,绿化荒山荒地等生态贫困地区,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盈。

6.3 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提高农民素质

发展现代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不能只靠外力“带动”,农民本身的自强才是至关重要的。发展现代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主要依靠农民本身的自强,而这自强的动力就来源于农民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地方政府应以生态贫困、生活贫困、文化科技贫困的地区为主,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力度,吸引外部人才,培养本地能人,提高农民素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力,帮助农民成立自己的合作组织,学习专业化管理,促进规模化生产,实现产业化经营,逐步进入市场。其次,让农民自己做主,成为后续产业的主人,使其职能贯穿林产品基地建设、加工与销售业务,即一二三产业一齐抓[5]。最后,鼓励农民自主创新,力争开发出高技术附加值、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形成自己的市场品牌。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产业化经营与管理的科学思想体系在农民合作组织中尽早得以应用,加快退耕后续产业的发展步伐。

7 结语

发展现代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也要加强龙头企业的领跑作用,地方政府更应及时正确地引导和支持产业发展,决不能单纯地依靠某一方,只有多方共同努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才能又快又好地发展,退耕还林成果才能“稳得住、不反弹”。

摘要:对邢台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吸引龙头企业参与到退耕还林工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解决一系列后续问题,还能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同时分析了龙头企业在参与退耕还林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模式,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央媒体高度关注退耕还林新政策.绿色时报,2007—10—11

[2]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条例.第三十五条.2003—01—20

[3]李蕾,刘黎明,唐伟.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收入及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经济,2004;(3):50—51

[4]孙策,杨改河,冯永忠,等.关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经济效应的调查分析——以安塞县沿河湾镇为例.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3):167—170

米脂县退耕还林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8

米脂县林业站 艾先平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党的十七届一次会议胜利召开了,大会明确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同时指出生态环境和林业生产的建设目标,在巩固提高的前提条件下,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栽,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县在1999年开始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米脂地处黄河上游,无定河流域两岸,属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退耕前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荒漠化严重。严重阻碍了区域人民脱困致富,直接影响和威胁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今年国务院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把退耕还林粮食补助从原来的八年调整为十六年,这充分说明了林业工作的重要性,为了确保退耕还林成果 ,着力解决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的问题,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新的发展要求。

一、米脂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

米脂是榆林市退耕还林的重点县之一,自1999年入冬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江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遵照朱总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精神,抓 1 住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县委和政府部门相互协调配合下,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县13个乡(镇)全面起动。在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规划,组织协调,制定政策,造林还草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经验,如推行专业队承包造林和抗旱造林法,使大旱之年重点工程造林成活率达85%以上;走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形成规模优势;把基本农田保吃饭,经济林果保花钱,草业牧业保小康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带实行移民建镇,杜绝“越种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局面等等。这些成功的经验将为进一步深化山川秀美工程注入了活力。1999—2006年上级部门确认和下达我县退耕还林面积44.83万亩(其中1999年2.53万亩,2002年18.5万亩,2003年17万亩,2004年306万亩,2005年2万亩,2006年1.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1.55万亩(其中1999年2.25万亩,2002年8.5万亩,2003年9万亩,2004年0.6万亩,2005年1万亩2006年0.2万亩),荒山造林23.28万亩(其中1999年0.28万亩,2002年10万亩,2003年8万亩,2004年3万亩,2005年1万亩,2006年1万亩)。实际造林面积为计划任务的100%,已经验收兑现44.8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1.55万亩,荒山造林23.28万亩。发放退耕粮食0.214亿公斤,现金补助1.193亿元人民币,种苗补助0.10775亿元人民币。造林工程中,主要造林树种为侧柏、刺槐、山杏、紫穗槐、沙棘,草种以沙打旺、草苜蓿为主,但成活率偏低。,经济林为枣树、梨树、仁用杏、桑树等,经济林比重较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逐步提高,到目前为止达到85%以上。在 退耕还林从试点到全面启动的过程中,我县逐渐探索总结出退耕与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相结合,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扬延安精神与依靠科技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利益调动相结合等成功经验,涌现出一批“孟好海”式的先进致富典型,全县生态环境和植被恢复初见成效,收到了较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我在退耕还林工作的实践,在充分调查的情况下,提出以下见解:

二、退耕还林(草)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生态优先原则,经济林比重偏大。山川秀美工程实施工程中,群众在退耕地栽植经济林积极性高,栽植防护林阻力大。大部分退耕地栽种苹果、枣树、梨树、仁用杏等经济林,且成活率较高,而侧柏、刺槐、沙棘,紫穗槐等生态防护型树种成活率和保存率较低。特别在退耕地内的灌木林带上出现了年年补栽,年年不见林的现象。

(二)植被建设合理性欠妥,重林轻草现象普遍。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中,重工程措施轻林草生态措施,重治理轻管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建设任务的进度和质量出发,也从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考虑,建议在丘陵沟壑区近期植被建设应以退下的坡耕地为主,在荒山荒坡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宜通过封山恢复天然植被或人工种草促进植被的恢复,否则又有可能重踏“年年造林不见林”的老路。有些地方从坡底到山顶栽植的全是经济林和用材林。很多草原区,也违背草灌先行的成功经验而大量发展经济林。

(三)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推广乏力,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下。不同区域退耕地人工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存在较大差异,个别地区造林成活率只有20%--40%,保存率更低。因此,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促进已有的成果技术的转化,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是提高退耕还林(草)的质量保障。

(四)后期管护不力,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很多的退耕户只注重项目的增取,对树木的管护不太重视。特别是川道地区管理水平更低,个别退耕户每年在自己退耕地都很少去,更谈不上抚育管护、打药除草和施肥修剪。虽然总体成活率、保存率都在85%以上,但每年苗木的生长量不足20cm,1999年的退耕还林地块上现在的树高不足100cm,出现了许多“小老头”树种,给退耕还林的成果带来较大的影响。

(五)苗木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种苗结构不尽合理。品种对路数量充足的种苗供应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工程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我县目前国有苗圃一个,国有苗圃的主渠道作用还不能得到保证。大部分苗木依靠个体户育苗提供,由于受经济价值的驱使大部分育苗户只注重苗木的产量,从而忽视了苗木的质量。其次是退耕还林项目的种苗费只有50元,第一次造林就用完了,后期的补植补栽所用的苗木靠退耕户自己购买,因此苗木质量无法保证,一些新技术和价值高的苗木无法应用的退耕还林工作中来。

(六)退耕还林作业设计模式单一,与生产实际脱节。制约了林业生产的发展。2002年和2003年退耕的作业设计采用了林草间作的唯一模式,虽然给退耕户提供了丰富的草源,农民搞养殖业增加了经济收入。但林草间作后林草之间互争水分,紫花苜蓿又是深根性作物,树木的生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幼苗期的苗木生长影响就更大了,从而制约着林业生产的健康快速发展。

(七)退耕还林项目区分散,山川秀美建设进展不平衡。国家投资的城镇,川道等重点项目区治理速度快,效果好,而偏远乡镇的差距很大。米脂县各乡镇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及不平衡。因此在山川秀美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走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由于试点示范搞平均分配,相对分散,进而影响到退耕还林(草)地域特色、区域优势的发挥,不利欲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民积极性的调动。

(八)乡镇对退耕还林资金的监管不力,造成许多负面影响。退耕还林的钱粮兑现,不但保证了退耕还林成果,也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一些村出现退耕资金的挤占、挪用、挥霍等不良现象,造成农民多次上访的严重问题,个别村民上访到国家林业局,严重的干扰了社会局势的稳定,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现在各乡镇基本实现村财乡管,对这部分资金却不加管理,致使个别村“官”玩忽职守,致使许多问题至今无法解决。

三、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特色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必将导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必将以产业调整为前提。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调整单一种植结构,使农 5 民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不减产量,大力推行设施农业,积极推广舍饲养殖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收入。

(二)根据区域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高原沟壑区按照目前的农村经济和植被建设技术水平,不宜过分扩大人工林草面积,提倡近期荒沟坡采取封禁自然恢复办法,建议在丘陵沟壑区近期植被建设应以退下的坡耕地为主,植被恢复以防护(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和解决农村生物能源(烧柴)为主,不宜提倡建设大规模的用材基地,且灌木为主,实行乔灌结合,并把人工草地当作一种作物来经营管理,提倡在25度以上的山坡耕地,全面实行草乔灌带状间轮作。对荒山荒坡宜通过封禁促使天然植被自然恢复,不宜盲目推广“退一还二

(三)”等模式。我县人均农耕地2.5-3亩,陡坡地比例大。要发展林业生产,就要加强天然林保护和封山育林,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优林特产品,缓解退耕还林后粮食产量,收入下降的矛盾。

(三)建立良种优育繁育基地,规范苗木生产供应。建立良种繁育基在相同的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亚区及工程中心建立优质的采种基地和苗木基地,还必须在区、乡(镇)建立二级种苗基地,进行规范化育苗,培养良种壮苗,避免外地调苗造成经费浪费,影响造林种草成活率。同时,还应积极引进各种抗逆性强,效益好的树种、草种进行实验和推广。应注重优良品种和相应育苗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并且走规模发展之路,6 利用专项资金,瞄准先进的育苗技术的引进,对现有苗圃进行改进,建设现代化育苗基地,形成产业化,商品化。

(四)加强对退耕还林项目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落实到户。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高压态势下,省、市、县、乡高度重视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可个别村级退耕还林项目资金管理混乱,因此必须加强管理,特别是乡、镇更应该管好村级帐务,确保资金落实到户。

(五)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建立示范样板。增加科技投入力度 多年来生态环境建设林草植被恢复进展缓慢,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科技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首先,政府部门应与科技单位紧密结合;其次,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前瞻性研究;第三,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建设环境监测系统。建立试验示范样板 退耕还林的浩大工程需要较好的典型和样板引路。因为立地条件不同,栽植的树(草)种有差异,为做到因地制宜应在每个生态类型区建立1-2个示范区,以较高的标准,较高的投资强度和较快的进度,优先引进组装,推广先进技术。从而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和科技示范,使之成为科技示范样板与窗口、环境与政策教育基地。

(六)调整土地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土地政策,移民建村建镇为避免有些农户地种不完而有些农户仅有的一点地还属退耕范围的矛盾,建议各级政府制定相关调整政策。并且为确保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措施的实施,在生态环境恶劣,坡耕地多,坡度陡,人民生活贫困的山区,丘陵沟壑区,实施移民建镇;加大投资力度 实施退耕还林(草),国家进行 一定的投资和政策优惠是必须的,但主要资金还依靠地方筹集,即国家投一点,群众筹一点,经营筹建实体拿一点的多元投资机制。特别是吸收社会资金的加入将可大大地增加融资量。私人资金的投入也能够保证工程建设的效果和责任心。

上一篇:妈妈在婚礼上对儿子的寄语下一篇:降低生产企业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