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精选4篇)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篇1
前言
延安市延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 东临黄河, 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0.6℃, 无霜期为185d, 年均降水量低于500mm, 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以农业为主, 是“中国红枣之乡”。由于处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其水土流失严重, 不但影响了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还严重威胁了黄河的安全。延安市从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论述退耕还林还草对延安地区自然与社会的影响。
1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主要内容
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 平衡好退耕还林还草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 以综合治理为手段稳步推进。进行细致的作业设计, 退耕还林还草的开展是因地制宜的。建立数百个中心苗圃和骨干苗圃, 从而提供充裕的苗木, 并充分保障其质量。在北部地区全面禁牧和南部天然林区轮封轮牧的基础上, 实施全面封山禁牧。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农民烧柴问题, 如煤炭、沼气和农业废弃物等。推广高效节能农业模式, 巩固退耕成果。
为了维护生态建设成果, 从4个方面入手:大力发展林果业, 建立优质苹果基地、山桃山杏与仁用杏基地、干鲜果基地;重视发展畜牧业, 推广家庭饲养的养殖模式;将大棚生产作为骨干产业来抓, 大力发展无公害大棚养殖业;输出农村劳动力, 增加农村收入。为了进一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确定林地与草地产权, 让积极植树种草者受益。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 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与生态林。将目标责任落实到位, 强化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有序开展。
2 退耕还林还草对延安地区自然的影响
陕北地区1998年的地表植被覆盖度为34.6%, 而到2005年迅速上升至47.2%, 这充分说明了封山禁牧的效果。非禁牧区的平均地表植被覆盖度要比禁牧区少36.4%, 差异显著。但是在短期内, 于干旱半干地区进行人工造林会破坏当地的原始植被, 对于当地的植被修复起到负面作用。造林地块如果选用速生树种会干扰土壤生态系统, 与天然林相比, 会导致土壤水分下降。而相比之下, 弃耕地植被演替效果较好, 植被丰富度较高。由于该地区属于森林与草地的交界处, 森林和草地的配置要根据具体生态条件进行。在未来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 应该重视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 避免盲目性。
退耕还林还草的开展有效遏制了土地的沙漠化, 使得延安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有了大幅提升, 水土流失加剧的局面得到了有效遏制。区域内的生态系统不断趋于稳定和优化, 人居环境改善明显。
3 退耕还林还草对延安地区社会的影响
3.1 对当地民众环境意愿的有利影响
中央和地方政府为退耕还林还草投入大量的资金, 这也获得了当地群众的肯定, 大部分群众认为该项工程是值得的, 并表示支持。在这种背景之下,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迅速展开, 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补偿退耕的农民, 对其进行了相应的粮食补助。并且随着农民素质的提升, 其再次毁林毁草复耕的意愿正在减弱。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当地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对其环境意愿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3.2 增加农民收入,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 农民会获得相应的种苗费和生活补助等, 同时通过苗木市场还能创造相应的工作岗位, 增加农民收入。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促使当地农民改变原有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采取了更加集约化的科学畜牧生产方式, 如通过牧草基地建设促进养羊业的发展。在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力度的同时, 对农村税费进行改革,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在推进山川秀美工程的过程中, 强化扶贫开发工作, 并落实“谁退耕, 谁受益”的原则, 明确退耕地与荒山荒坡的产权。推广新能源技术, 解决当地能源供应问题。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和温室大棚, 鼓励舍饲养羊。推进高效农业系统的建设, 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突破。发展特色产业, 建立以花椒、红枣和杏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优质特产体系。总体来说, 优化种植业结构应该从4个方面入手:发展优质粮油产业, 如低芥酸油菜、杂粮、优质专用小麦、高蛋白饲料玉米等;推动果品产业, 在苹果和杏的深加工转化上多下功夫;推广薯类产业, 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发展大棚蔬菜产业, 培育特色蔬菜。
3.3 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延安地区历史悠久, 浓厚的人文气息也赋予了独特的旅游特色。退耕还林还草的开展使得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了很大的提升, 对于招商引资有着积极意义, 为当地大力开发旅游业奠定了深厚基础。
4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退耕还林还草的工作尚有一定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虽然县级以上部门有着整体与长远的工作规划, 但是乡镇上该方面的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缺乏整体与长远的工作规划;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可能存在反复, 部分农民有复耕的欲望;退耕还林还草的绩效验收存在问题等。
摘要:位于陕北地区的延安市在退耕还林还草上有着很好的成绩, 获得了良好的自然与社会影响。本文介绍了其退耕还林还草的主要工作内容, 并论述了退耕还林还草对延安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还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影响,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白志刚, 孙晓莉.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新延安[J].陕西林业, 2003 (5) :32-33.
[2]邹厚远.陕北黄土高原植被区划及与林草建设的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 2000, 7 (2) :96-101.
[3]马发义.浅析建设秀美山川增加农民收入问题[J].陕西农业科学, 2001 (6) :29-30.
[4]申红卫.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09X) :36-37.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篇2
退耕还林还草规划2------数据采集1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ARCGIS软件的地图的编辑功能。
2. 掌握如何在ARCGIS地理配准,并进行空间数据采集矢量化。
二、实验准备
1. 软件准备: ArcGIS10 2. 资料准备:彭阳县地图(tif格式)。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方法
请注意选择相应的扩展摸块
1、底图配准
(1)启动ArcMAP,打开彭阳县地图(tif格式)。
(2)投影彭阳县地图.tif 在目录中相应文件夹的彭阳县地图.tif 右键点击属性; 在栅格数据集属性中,选择编辑空间参考;
1)在 预定义/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s中选择Spheroid-based中的Krasovsky 1940.prj 2)在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s中选择Continental中Asia中Asia North Albers Equal Area Conic.prj 3)具体参数:
Projection: Albers False_Easting: 0.00000000 False_Northing: 0.00000000 Central_Meridian: 105.00000000 Standard_Parallel_1: 25.00000000 Standard_Parallel_2: 47.00000000 Latitude_Of_Origin: 0.00000000 Linear Unit: Meter(1.000000)
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 GCS_Krasovsky_1940 Datum: D_Krasovsky_1940 Prime Meridian: 0
底图属性选择
编辑空间参考
(3)在【地理处理】菜单中选择【环境】设置路径,在【自定义】菜单中选择【扩展模块】添加相应模块,打开彭阳地形图。
(4)在工具栏空白处添加地理配准工具。(5)选择添加控制点
工具
(6)将地形图四个角的经纬度添加。
应用添加控制点工具单击相应点后,出现绿色十字右键输入XY坐标。
(7)保存配准结果。更新配准结果。校正数据为默认:彭阳县地图1。
(8)新建空白底图,打开彭阳县地图1配准好有投影的底图。
2、掌握矢量要素点、线、面实体图层划分
(1)根据王洼乡地图要素,根据图面情况分图层,要求每个图层相应的要素。
根据相应图层新建图层:建立面状要素:王洼乡
线状要素:河流,公路
点状要素:乡镇(2)在目录的文件夹链接中找到你的目录,右键:新建中选择shapefile。
(3)属性表结构的建立,根据每个要素主题给予相应的属性,至少包括名称。线状应包括长度,面状对象包括面积。名称是文本型,长度10。长度、面积都是浮点型
(4)在新建的图层中,右键打开属性表,按下面方法操作。
新建字段
字段属性选择
(5)录入各表相应属性数据。把各乡村名标签显示出来。
长度,面积可以通过字段的计算几何得出。
选择计算几何
2.保存数据,王洼.mxd
属性选择长度
专题三
退耕还林还草规划2------数据采集2
一、目的
1、通过本次实验内容创建DEM数据,加深对DEM建立过程的原理、方法的认识
2、掌握ARCGIS中建立DEM的技术方法结合实际、掌握应用其DEM解决地学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准备
1、软件准备:ARCGIS
2、数据准备:彭阳地形图.tif(有投影的彭阳地形图);
一比五万.jpg(王洼乡部分1:5万地形图);
王洼.mxd(专题1(1)中矢量化的王洼乡、河流、公路、乡镇等矢量数)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方法
请注意选择相应的扩展摸块,数据路径设置。
1、打开王洼乡的矢量数据:
打开1:50000jpg格式的地图,在工具栏中添加地理配准工具:
应用适应显示范围:
选择相应的添加控制点的工具:
然后应用道路的交叉点、水系或者河流的交叉处,配准底图。其中应用添加控制点工具添加至少四个控制点,四个点最好选的相对较远一点:
按上方法纠正完成后,保存:
下一步,采集数据高程点:
首先新建高程点的图层,添加相应的字段:
字段都添加好,就可以开始编辑了,此时添加一个高程点,就可以在属性表中相应的记录中添加高程数据。
注意依次添加,然后停止编辑。
应用得到的高程数据点,进行克里金插值: 注意:还应该添加相应的参考坐标系
进行克里金插值:
最后得到分析结果如下:
把上图应用反距离权重法,可得如下的结果:
专题三
退耕还林还草规划3------数据库建立
一、目的
3、通过本次实验内容创建建立Geodatabase,加深对GIS数据组织的原理、方法的认识
4、掌握ARCGIS中建立Geodatabase的技术方法结合实际、建立王洼退耕规划数据集。
二、实验准备
1、软件准备:ARCGIS
2、数据准备:王洼乡行政区划图; 水系数据;居民点数据;土地利用;DEM数据。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方法
请注意选择相应的扩展摸块,数据路径设置。
1.创建个人数据库——退耕还林还草规划
一,运行ArcMap应用程序,在目录E盘新建文件夹Geodatabase。
二,在此文件夹中建立新的数据库——退耕还林还草规划,创建要素集Topology。
三,应用B locks.shp或 Parcels.shp为其匹配坐标系同。、新建工具箱
3.构建退耕还林还草规划模型。
退耕还林还草规划4 一.目的:通过利用ArcGIS软件知道空间分析流程,解决实际的问题,诸如退耕还林还草规划的问题,通过实习对ArcGIS软件的功能更加了解,提高专业素质。二.实验准备
(一)数据准备:王洼乡行政区划图; 水系数据;居民点数据;土地利用;DEM数据
(二)软件准备:ArcGIS软件
三、实验要求:
对于王洼乡退耕还林区域选择,请根据GIS空间分析空间分析的方法,提取某地需要退耕还林的区域,并根据要求配置经果林或生态林。
1.彭阳县需要15度以上区域考虑退耕; 2.河流两侧500米退耕必须生态林;
3.居民区(点)附近1000米内可以配置经果林。经果林不能超过退耕面积20%。
四、实验步骤
(一)确定退耕区域 1.设置工作路径
2.在自定义菜单中选择扩展模块添加相应模块,打开彭阳地形图。添加扩展模块
3.添加河流数据;居民点数据;土地利用;DEM数据。
(2)坡度在15度以上区域
在目录-工具-系统工具-Spatial Analyst Tools中表面分析工具里选择坡度,输入栅格中选择DEM数据。生成王洼坡度图
最后生成的坡度图如图所示:
重分类,对刚才所生成的坡度图进行重分类,分为7级
最后重分类的图形如图所示:
栅格计算提取15度以上区域:
最后提取的图形如图所示:
栅格转面:
最后转换成矢量的结果:
而后提取15度以上的区域,步骤如图所示: 选择提取中的筛选,表达式为“GRIDCODE” = 1,最后显示的结果图即为最后的15度以上的区域 最后的结果图如图所示:
(二)河流缓冲区分析:
在缓冲区分析中有两种方法可以生成缓冲区,一种是打开分析工具中的冲区分析或者从自定义工具中将缓冲区向导添加到当前的工具栏中; 方法一:添加缓冲向导
最后生成的500米河流缓冲区
方法二:
最后生成的500米河流缓冲区:
(三)从土地利用数据中提取耕地和未利用数据
分别提取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图层。(1耕地,2林草地,3居民地,4水体,5未利用)
1.提取耕地,依据TYPE值提取,耕地的type=1
最后提取的耕地如图所示:
2.提取未利用土地,依据TYPE值提取,耕地的type=5。方法如上所示,最后提取的未利用土地如图所示:
最后提取的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图如图所示:
(三)退耕区的生成
然后是数据相交,总体思路是:先是15度以上的数据和耕地相交,生成新的数据图层。而后将新生成的数据与未利用土地数据、河流数据联合。相交:
而后联合,将刚生成的数据和河流缓冲区、未利用土地联合起来。
结果图:
而后将刚刚联合生成的图形与河流缓冲区进行擦除,得到最后的退耕区。
最后的退耕区域:
(四)居民缓冲区的建立
居民点缓冲区的建立:缓冲半径为1000米
最后建立的缓冲区如图所示:
(五)建立经果林和生态林
而后将居民缓冲区为1000米的经果林显示出来:退耕区数据与居民点缓冲区求交集,此数据为最终配置经果林
最后的在1000米内的经济林如图所示:
要求对比是否符合经果林不能超过退耕20%,不符合还需再分析缓冲区的大小。打开属性表在任意字段选择计算几何,计算经果林的面积和退耕区的面积进行统计。而后计算其比例是否符合要求。
经果林所统计的结果
退耕区统计的结果:
经统计和计算得: 居民点缓冲区1000米 经果林面积:11107452 退耕区总面积:16872232 比例:0.658 不符合所规定的要求
可以将缓冲区的范围缩小到500米。看其比例是否符合。缓冲区的建立和计算几何统计的方法与前面的一样,最后统计的结果:
经统计和计算得: 居民点缓冲区500米 退耕区总面积:16872232 经果林总面积:3318396 比例:0.1966 所以缓冲区为500米符合要求 所以最后经果林的图形如图所示:
将经果林从退耕林中擦除,最后得到生态林: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篇3
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提出与存在的问题
1.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提出
生态环境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是我国为了保护建设好生态环境, 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不但可以扩大我国的植被覆盖率, 减少水土流失, 调节地方区域的气候, 而且能够改变我国传统的粗放式耕作手段, 优化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多年以来, 由于大面积的焚林开荒、在草原上过度放牧, 对地表的植被造成了严重破坏, 使得我国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因此, 应当从改善回复生态环境健康出发, 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 有计划地对生态破坏严重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1.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较大工程之一, 此工程影响范围广, 与基层群众结合程度高, 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工程的实行要归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当中。如今, 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在我国全方面实施。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 积累了不少经验, 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退耕的目的不太明确;退耕缺少和可持续发展符合的总体方针;退耕未结合科学规律和自然规律, 退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矛盾;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协调 (政策的保障体系仍不完善) ;退耕与粮食安全问题相互矛盾;退耕还林还草对地域选择标准不太明确。
2 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1 退耕还林还草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新机遇
退耕还林还草, 是停止耕种那些已经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或者即将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的耕地, 通过人工种植或者自然封育的方法使林草植被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从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所以, 退耕还林还草可以使得土地的利用结构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还会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故退耕还林还草非常重要但却极其复杂和艰巨。弄清楚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联系, 将会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促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能够顺利进行。
退耕还林工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统一的, 二者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努力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不仅可以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而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为我国生态建设提供物质上的基础。退耕还林是目前我国用粮食换取生态的重要举措, 也是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基本措施, 更是目前为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及使农民收入增加最切可实际、最为有效的方法。
2.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环境基础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的持续实施, 农业的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有了根本性进展, 农业生产已经由传统以粮食作物为主, 强调经济效益的产业结构, 逐步转变为以植树造林种草为主, 更注重生态效益的产业结构。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将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有机结合, 既要不断进行植树种草的工作, 改善保护地表植被资源, 避免土地荒漠化, 也要重视农田水利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培育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产业, 提高人民收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不仅能够改善当地甚至全国的生态环境, 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同时还有助于合理调整土地结构, 从而促进林业、畜牧业的发展, 形成农、林、牧各产业相互促进的积极效应。
2.3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能够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目的是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收获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应当是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的。我们应该拓展思维, 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放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为退耕农户的闲置劳动力寻找新的就业岗位。此外,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也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不但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还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促进了龙头产业的兴起, 发展出区域的主导产业, 大大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
3 结语
退耕还林还草整个工程的核心是调整区域布局和农林牧的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种结构, 达到优质、高效、高产的大农业目标。在本文中对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 从而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帮助。但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需要进一步研究。
摘要:从改善恢复生态环境健康以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重点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做了探索。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 韩东娥.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山西科技, 2003 (7)
退耕还草作业设计技术规定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规范新一轮退耕还草工程作业设计,统一设计程序,提高草地质量,特制定本技术规定。
第二条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国家实施的新一轮退耕还草工程作业设计。
第三条
作业设计的主要依据是:
(一)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国务院有关部门颁布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和退耕还草等工程的法规、政策和规定;
(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有关退耕还草工程的技术标准和规程;
(三)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县新一轮退耕还草工程退耕地类调查、农户退耕还草意愿调查等成果资料等。
(四)国家下达的退耕还草工程任务计划和县级退耕还草实施方案。
第四条
作业设计由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以乡镇(或草地、农场等,下同)为单位进行编制,按村、村民组设计到小班地块,退耕任务应落实到农户。
第五条
作业设计由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组织有资质的调查设计单位承担。
第六条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荐阅读: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0-29
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08-13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09-16
大新县承包大户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兑现方案09-20
退耕还林补助07-20
退耕还林效益09-12
退耕还林地区09-24
退耕还林工作12-08
退耕还林施工09-26
退耕还林注意问题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