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精选5篇)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 篇1
1 主要做法和措施
1.1 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退耕还林工作是一项政府行为,政府是工程建设的领导者,对工程实施与建设负有主要责任,从市到乡级政府都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责任书、合同书,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从而使退耕还林工程有条不紊顺利得以实施。
1.2 精心组织,科学规划,认真做好年度作业设计
编制退耕还林工程总体规划,根据各年度退耕还林任务,组织开展评审年度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各地在作业设计时:一是按照适地适树、尊重农民意愿和生态优先的原则,以乡(镇)为单位,确保生态林面积不低于85%。在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及水库周围、山脉顶脊等一切生态地位重要的地区必须营造生态林,并做到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相结合。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适当发展经济林。二是在保证群众基本口粮田的前提下,按小流域、一条沟、一面坡相对集中的连片治理,突出规模治理效益。三是突出重点、稳步推进,优先安排坡耕地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四是设计人员深入基层,上山下沟,进村入户,与乡村干部和群众共同商定栽植树种,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造林模式,达到了国家要生态、群众要票子的双赢目地。五是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理边破坏。通过作业设计,将任务以乡、村为单位落实到组、户和山头地块,建立分户退耕还林卡片,并由乡(镇)政府与退耕农户签订合同。合同的签订,使退耕农户吃上了定心丸,解除了后顾之忧,确保了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强化监督与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始终将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认真抓好造林质量工作,不断完善制度,严格管理,要求各职能部门严格检查、严格监督、严格要求,一级抓一级。
1.4 增强造林科技含量,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
为了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好退耕还林工程,加强对现有成熟科技成果组装配套、推广应用,多年来重点推广了ABT生根粉、大坑、座水、地膜覆盖、容器苗、机械化造林等抗旱造林技术,积极推广乡土优良树种,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传授技术、宣传政策。阿荣旗林业局推行林业科技人员技术承包责任制,对退耕还林重点地块,经济林、生态经济兼用林开展技术承包与示范管理活动,承包人员对承包的退耕还林工程,从技术培训、整地栽植、嫁接修剪、施肥治虫、松土除草、林药间作、果品贮藏等环节,进行全程指导与服务。通过开展林业科技承包,提高了管理水平,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1.5 认真组织开展检查验收,为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政策兑现提供依据
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还林阶段验收的通知》、《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还林阶段验收办法》等要求,对历年工程的保存面积、工程质量、工程措施、成果巩固和技术档案进行严格自查,达不到标准的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林业部门还与检查验收人员签订《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责任状》,采取“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等措施,实行责任追究。应用GPS定位和测量面积,确保验收质量的同时为政策兑现提供可靠依据。
1.6 开展退耕还林确权发证工作,维护造林者合法权益
按照政策规定,制定《退耕还林登记发证验收标准》,开展确权发证工作。组织专人对每个地块进行详细测量,填写基本情况,反复核对后录入计算机,现地督查和指导发证工作。
1.7 强化政策兑现程序,确保各项补助资金足额发放到户
为切实做好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兑现工作,各项目区政府及时下发有关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工作的通知,制定年度《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实施方案》,要求项目乡镇严格政策兑现程序、兑现标准、兑现时限,将政策补助及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认真开展退耕还林公示和补助资金兑现工作,成立信访接待组,妥善解决纠纷等问题。
1.8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
为使档案管理走上制度化轨道,各地建立健全了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文书档案归档制、档案资料统计制、档案设备管理制、档案调阅审批制”,采取专人、专柜、专室管理措施,为退耕还林宏观决策、政策兑现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以户为单位建立退耕还林档案,卡、册、账、证、表、图分别归档,科学分类,集中管理,保证工程项目在建设期间不断档、不混乱,归档率100%。使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达到科学化、数字化、规范化。
1.9 严格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资金使用要求管理、使用资金,做到专户储存、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各级林业财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建立健全了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预决算制度,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变更建设内容。另外专项资金一经下达后,财务部门即做到文到即转、款到即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及克扣。在资金监督管理方面,加大退耕还林资金监督检查力度,实现由临时性、突击性为主向经常化、规范化为主的转变,把检查监督工程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的责任落到了实处,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
2 取得的成效
2.1 退耕还林工程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
在项目实施地区,绝大部分任务落实在水土流失严重和沙化退化耕地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林草植被,有效地控制了工程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退化,保护了农田牧场的安全,增加了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2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显著
国家的补助政策使我市退耕农户的收入明显提高,农民直接受益,解决了贫困农民的生活问题。不仅增加了购买力,活跃了市场,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以及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使农民家庭收入明显提高。
2.3 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显著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农牧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由传统农牧业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转变;由粗放经营到精种、精养,从低产到高产、高效,从单纯农牧业到多种经营转变;加快了农牧民脱贫至富的步伐,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牧民群众对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意识,增强了生态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全社会退耕积极性普遍高涨,群众由过去的“要我退耕”变成了“我要退耕”。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退耕还林工程工作经费和后期管护经费缺乏,使林业负担很重,特别是在检查验收、政策兑现、强化管理、后期管护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与管护投入机制,实行资金分类经营管理。
2)退耕地管护问题严重,保存现有造林成果困难很大。一是由于缺乏管护经费,林木缺乏后期抚育,同时林木郁闭成林后,林间杂草丛生,必将产生病虫鼠害,火灾隐患很大。二是几年来的工程建设,使大面积的宜林荒山荒地变为林地,农民饲养牲畜,特别是养羊业受到很大限制,偷牧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林地损失严重。三是林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全部实施舍饲圈养还存在许多困难。
3)由于近几年气候严重干旱等原因影响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特别是荒山荒地造林受立地条件及自然干旱的因素影响,造林成活、保存率普遍较低,同时,年年重复补植造林,成本增加,国家给予的种苗补助费远远不够,部分退耕还林户缺乏信心。
4)个别地方对后续产业发展重视不足,着眼于争取眼前的退耕还林计划指标和补助政策。同时由于个别地区经济落后,没有一定带动力的主导产业,后续产业发展滞后,退耕农户也束手无策,加之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影响后续产业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 篇2
自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县八年累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9.83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面积3.2万亩,荒山造林面积5.83万亩,封山育林面积0.8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我县昔日的一座座荒山变成了绿色经济长廊,一个个水土流失的贫瘠山村正变得山清水秀。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
步伐,退耕还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水土流失程度不断减轻,部分地方生态恶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工程实施后,农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的重要性,参与退耕还林和其他生态建设工程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同时人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自然放牧向封山禁牧、圈舍饲养的转变。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使全县实现了“政府得绿,社会得益,林农得利”的目标。
生态效益:营造9.83万亩“绿色银行”,全面改进生态环境
自2002年以来,襄垣县在11个乡镇实施退耕还林9.83万亩,有3万多人获得退耕补助,人均已获得1500多元。退耕还林的农民都说,他们退耕还林得到的补助比种地强,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后,我县十分注重退耕还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为确保退耕后造林一片成活一片,每年春、秋两季职能部门要组织项目区农民对退耕还林受损苗木、地块实行补植补造。各项目区十分重视退耕还林的管理,自实施退耕还林以来,把管护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放在首位,制定发布《封山禁牧令》,在退耕地块及周边实行禁牧。退耕群众互相监督,对人畜破坏行为按《封山禁牧令》进行处罚。另外,在管理体制上,县、乡镇、村、组、农户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自上而下的网络管理体制,确保了退耕造林的成活率高、质量好,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在95%以上。
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全县造林绿化的步伐,大量坡耕地停耕,种上林木,恢复林草植被,大幅度增加了森林面积,水土流失危害程度明显减轻。随着林木的生长,地表径流量与泥沙流失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县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退耕还林造福农民,显著提高农民收入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山绿了,同时还能增加农民收入。自从加入退耕还林工程,耕地种植经济林后,农户的收入来源增多了:每年除国家退耕还林补助,还可兼出售干果,收入非常可观。西营镇花豹拐村退耕还林种植的枣树,现在每株可挂果8公斤,亩收入可达3000元。上马乡退耕还林种植的核桃树,现在每株可挂果5公斤,亩收入可达3500元。
据县林业局统计,2001年至2009年,襄垣县已得到国家各项退耕还林补助4165万元(含补助粮食折款),襄垣县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退耕农户7872户3万多人,退耕农户每年每人可从退耕还林补助中直接收益180元,退耕后剩余劳力输出每户每年可收入3000多元劳务费。这些国家补助政策期满后,农民还可通过林产品销售获得收入,从根本上解决长远生计问题。
社会效益:人民群众造林积极性高涨,多元化资金投入造林绿化
实施退耕还林后,林产工业、旅游业等第二、第三产业兴起,各产业从业人员之间相互流动,农民就业门路扩大。部分农民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劳务输出等,增加了收入。特别是许多农民在退耕还林后到城镇打工、就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有力地推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
更重要的是,农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的重要性,参与退耕还林和其他生态建设工程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民群众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的现实中体会到,生态环境恶劣是急需面对的一个大问题,因此,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各界都踊跃投入资金进行绿化造林,改善人居环境。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水土流失程度不断减轻,部分地方生态恶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畜牧业生产方式从自然放牧向封山禁牧、圈舍饲养转变。
以上是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县造成的各种效益,同时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退耕还林进一步完善,我县实施了多方面综合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是农村能源建设规划。建设沼气池、改建节柴灶,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的生活烧柴问题,有效减少退耕农户的烧柴数量,保护森林资源。
二是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发布封山禁牧令,推广舍饲圈养,减少放牧对林区的破坏,从而保护退耕还林成果。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 篇3
1 威信县资源概况
威信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北部,属滇东北高原的中山峡谷区,山脉呈东西走向,系乌蒙山北延余脉,形成中部高而向南向北倾斜、北低南高的地形。最高海拔1 902 m,最低海拔480 m,相对高差1 422 m。地理坐标东经104°42′~105°19′,北纬27°43′~28°06′,东西向长57.0 km,南北向宽36.5 km,国土面积1 394.08 km2。境内居住着汉、苗、彝、白、壮等民族。全县辖10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87个村民委员会,4个城市社区,1 613个村民小组,20个居民小组,全县25°以上坡耕地为2.9万hm2。据2009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县总人口41.065 9万人,人口密度为293人/km2,其中,农业人口37.486万人,占91.3%;全县生产总产值176 600万元,粮食总产量14.539 7万t;全县财政收入10 089万元,支出78 643万元,自给率为12.8%;农民人均纯收入2 446元,人均粮食354 kg[1]。
2 威信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概况
截至目前,全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面积2 533.33 hm2,其中完成荒山荒地造林400 hm2(均属生态林)、退耕地造林2 133.33 hm2;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2 873.33 hm2。退耕还林面积中,有生态林1 908.55 hm2,经济林224.79 hm2。工程实施范围涵盖了全县的10个乡镇、31个行政村、203个村民小组,惠及退耕户8 209户36 763人。目前,国家已累计向威信县投入退耕还林补助资金7 277.294 6万元。按现行退耕还林政策,第2轮补助国家将累计投入2 189.262 5万元。威信县退耕还林工程连续几年在国家级核查、省级复查中均名列前茅,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生态环境得到政善,森林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逐年下降;工程实施使全县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户均每年获得生活费补助300元/hm2、粮食折合资金3 600元/hm2。
3 工程建设成效
自2002年威信县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森林面积得到扩大,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森林资源保持水、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得以提升。
3.1 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威信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新增造林地面积累计达到2 533.3 hm2。经调查统计,面积保存率达到100%,建档率及管护率均在100%,成林率91.2%。目前,新增造林地中大部分树木已成林,森林覆盖率提高,明显改善了该县局部的生态状况。全县杉木及檫木的总面积接近403 hm2,平均胸径为10~14 cm。退耕还林后,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状况,与1999年相比,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下降,局部生态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经调查,有林地的蓄水量可比无林地每年多555 m3/hm2。退耕还林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多蓄水140.6万t,按2元/t计算,每年经济效益可达281.2万元。森林植物每年可吸收CO2360 t/hm2,按2元/t计算,工程建成后,相当于每年节约CO2污染物处理费182.4万元。森林植物每年放出氧气3 270 t/hm2,按2元/t计算,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1 656.8万元。森林植物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固定土壤中的氮磷钾和各类微肥。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地,节约土壤改良费用[2]。
3.2 增加农民收入
退耕还林前,坡耕地的平均纯收入约为1 500元/hm2,而退耕后,国家直接补助款项的就有3 900元/hm2,补助款发放时间为生态林8年,经济林5年。从2007年开始,国家出台并完善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延长1个补助周期。威信县8 209户农户在该工程的实施中获得直接收益。截至2011年,累计补助退耕还林款项共为7 277.294 6万元,平均达到8 865元/户。
项目建成后,到林木主伐年龄,平均蓄积量将可达127.5 m3/hm2,若出材率按75%计,经营的周期按18年计,2 533.33 hm2,预计可出材24.23万m3,平均售价按800元/m3计,直接经济效益可达19 384万元。
4 存在的问题
4.1 规划布局不够科学合理
退耕还林的目的是对陡坡地的经营方式进行改变,进而有效地减少水土的流失,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3]。该政策下的退耕还林项目,应侧重于选择水土流失严重、位置偏远及耕种陡坡地等低收入农民作为对象。而威信县相当多的乡镇在选择退耕还林项目的地块时,为了便于检查验收,偏向于选择交通方便、靠近公路的地块。
4.2 退耕还林配套保障措施尚未彻底落实
缺乏退耕还林配套保障措施的规划和计划,威信县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而配套保障措施由地方负责,在资金上有很大困难[4];林业局由于配套工作经费无法落实或配套不足,工作难度大,难以保障退耕还林成果。
4.3 营林科技措施投入不够
以威信县224.79 hm2的梨、药栀子等为主的经济林为例,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经营,病虫害防治和常规营林措施不到位,截至目前,尚未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大部分退耕户不愿意承担责任和义务,林业部门又无力管护,造成还林和管护脱节,一旦国家终止补助,情况会更复杂。这样必然会导致造林小班抚育管理不到位,造林保存率低。更有甚者,部分退耕还林坡耕地出现反弹(毁林复耕),不仅不能达到中央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目的,农民也无法从林业中增收。
5 对策
5.1 搞好技能培训
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大力调整,促使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以壮大后续产业[4];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依靠龙头企业进行拉动,促进退耕农户的稳定增收。促进后续产业的发展,实现退耕农户的有效转移,其最大的问题在于退耕农户的劳动技能。因此,必须对退耕农户进行培训,实现多种经营,提高退耕农户在现有耕地上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
5.2 建立长期管理与投入机制,实行分类经营和分类管理
生态林补助到期后,可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的生态林进行分类管理,将部分生态区位特别重要的林地纳入国家公益林建设的范畴中;对于另一部分生态林,可连同营造的经济林一起纳入到商品林的范畴进行管理,国家停止给予补助。对于已被划入商品林的林地,允许退耕者在发挥林木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依法采伐其所拥有的林木,但应及时地完成采伐迹地的更新工作。
5.3 加快后续产业开发步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建立完善林产品的加工体系,鼓励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的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培育生产要素市场、林产品批发市场、技术服务等相互配套、功能齐全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后续产业发展格局[5]。激活微观林业投资的主体,加快改革林业经营机制,以促使全社会办林业良好局面的形成。进一步放活山林权流转机制,切实维护社会投资主体及农户对山林的租赁、承包、转让、拍卖、继承等各项权益,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退耕还林建设中,共同对林业后续产业进行投资和开发[6]。
参考文献
[1]李传坤,韩天一,欧阳勋志,等.退耕还林工程历史进程与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10870-10873.
[2]威信县年鉴编纂委员会.威信年鉴[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20-22.
[3]康茂金.武山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效分析[J].现代农业,2010(12):114-115.
[4]陈小红,张健,赵安玖.退耕还林工程对洪雅县农村经济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29):16665-16669.
[5]王斌.浅谈延安市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90-91.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 篇4
1 原州区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效
1.1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完成667m2退耕还林,国家每年给予100kg粮、20元钱的补助,让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原州区“十年九旱”,种植农作物效益低下。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把农民从广种薄收、繁重且入不敷出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有了走出大山的时间和机会。
1.2 有效地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
退耕后农民采取精耕细作,体会到了广种薄收的弊端,学会选择种植收益高的品种,采用能提高产量和效益的技术措施。精细农业、特色种植、草畜产业、马铃薯产业、设施农业、水利建设、农村能源等涉农项目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区农民收入有了显著的增长。
1.3 奠定了劳务输出的基础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从事农耕劳动的农民被解放出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幅度增加,原州区及时调整政策,实施劳务输出工程,把富余的劳动力输出去,让走出大山的农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解放了思想,增加了收入。劳务输出成了名副其实的“铁杆庄稼”,不断增长的收入让农民有了更多的发家致富的本领和才干。
1.4 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原州区十年九旱,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每年4~5月进入东部山区,看到的是满眼黄土,唯一能见到的绿色就是山上的柠条。退耕还林实施以后,到处都是柠条灌木林。沿平银公路一路向北,沿途看两侧的黄土丘陵的梁、塬、峁,也都种满了柠条。现在的4~5月,绿色随处可见,与下不了种子的农耕地形成鲜明对照。
2 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退耕还草地整改为林地,林草间作地要求林木加密的政策措施不科学,导致林木保存率低。当年11个乡镇退耕还草2 403.8hm2,林草间作8 566.2hm2,合计共有紫花苜蓿草地10 970hm2。自2005年提出要求草地整改为林地,林草间作地树木要求整改加密以来,到目前为止,草改林全部为不合格林地,林草间作地树木加密仍不达标,也属不合格林地,还需要继续整改。事实上,无论怎样整改都没有办法成为林地,草改林还是林草间作树木加密都无法成功,反而损毁了大量已种植成功的草地。群众认为,草地控制水土流失效益明显,草还能喂牲畜,拆了草地种树不但不能种成功,而且树木成活了在竞争水分方面明显劣于紫花苜蓿,会因为缺水,使林木生长不良。二是偷牧、遛牧现象屡禁不止,这是影响退耕还林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三是2003~2005年以来的退耕地补植补造后林木保存率仍然不达标。四是开荒种地现象频频出现。五是后续产业发展措施不力。
3 原因分析
3.1 政策不切实际,没有因地制宜
受2002年自治区盐池会议“八年任务三年完成”政策的影响,2003~2004年期间实施的退耕地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造成各方监管不力,存在点多、线长、面散等问题,使造林保存率低下。部分退耕地规划不到位,没有发展前途,大部分保存率在40%以下,一棵苗也没有的退耕地随处可见,不但没有希望成林,还浪费了可贵的耕地资源。2002年退耕还林(草)的政策是:还生态林补8年粮、还经济林补5年粮、还草补2年粮。尤其是种草给予补助的政策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欢迎,当年抢墒种草获得成功,共退耕还草2 403.8hm2(即将8年补助到期),同时也调动了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在2年兑现政策行将期满时,区委、区政府为了让老百姓吃8年粮,指示实行草改林,在草地内加种几行树木用以转换为林地,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草改林至今仍不合格:一是苜蓿草地吸墒极强,树木无法与之竞争,树木种不活,种活了又被渴死;二是老百姓对拆草种林不理解,存在抵触情绪;三是拆除草地费时费工,真正为树木着想要完全拔掉苜蓿根,最少要深耕2年,还要做到把耕出来的苜蓿草根全部捡出。
3.2 退耕还林验收与粮款兑现脱节
每年原州区都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复查验收,但在兑现中没有执行验收结果,主要是前半年政府考虑到青黄不接先让老百姓不要断了口粮,留到后半年再执行,而后半年又考虑到临近春节,牵涉到维护稳定和让老百姓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又没有执行验收结果。如此以来,退耕还林出现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问题,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导致部分退耕地仍光秃一片,既无林也无草。造林是一项系统工程,就像种植农作物一样需要“一年庄稼两年种”,造林也是如此,需要以下环节:整地清除杂草—增强土壤活力—蓄水保墒—种苗准备—精心栽植—严格管护—成林发挥效益,这些环节至少需要2年才能完成,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到造林的成败。
3.3 监管缺失和地方保护主义存在纵容了乱开山荒的违法行为
在退耕还林实施中,由于监管缺失和乡、村、组的地方保护主义存在,让一部分开荒地摇身一变成了农耕地,不但享受了退耕还林政策,而且还拿到了林权证,违法行为却成了理直气壮的行为,让老实守业和没有开到山荒地的农民后悔不已,使他们有了不开山荒白不开的心理,这样的地方保护主义从反面纵容了乱开山荒的违法行为。目前就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是政府极力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改善生态环境,动员退掉了平缓的农耕地种树;另一方面是老百姓趁政府监管不力乱开山荒,在陡坡地上开荒种植农作物,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4 对策
4.1 及时调整政府,加大监管力度
在第1个8年兑现即将期满的关键时刻,及时调整,停止执行草地改林政策,停止兑现粮款,收回已发放的林权证,对于缺失的林地异地造林,异地退耕补助用后8年补贴解决。在第2个兑现期内在南部缺少耕地的阴湿地区用均衡政策,贯彻中央农村政策,试行林地、耕地合理流转,对部分林地、耕地微调。使农民有林共享,有地可耕,不至于到处乱开山荒补充耕地。在其他地区也可对部分退耕不适宜、不成功的地块,在充分征求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异地整块调整到适宜地区退耕;此办法可在有条件的地方先行试点。加大对乱开山荒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已开荒为耕地的地块限期无条件退耕,对手持拍卖荒山使用证的责令依照拍卖时要求种草种树的政策限期恢复,不执行政策的依规定无条件收回荒山使用权。
4.2 严格依照退耕检查结果兑现粮款
兑现时间要改变以前的6月底和年底为期兑现的办法,改为每年的5月底兑现1次,以春季是否抚育与补植为根据;于每年的10月底兑现1次,以树木保存率(成活率)为依据,同时可以避开临进春节牵扯维护稳定的敏感时期。
4.3 选用适宜树种,加大林木管护力度
原州区退耕的主攻方向是黄土丘陵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先锋树种是柠条,好种易成功、易保存,现已成功的退耕地60%种都是柠条。种植柠条简单易行,种子播种完全可以像种粮那样采取畜力播种或机械播种,抢墒及时、出苗整齐、均匀,可一次性成林。“三分造林七分管护”说明了林木管护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虽然退耕地是农民一家一户的,但农作物管护不同于林木管护,农作物管护只在农作物生长期内进行,短的只有8个月左右的时间,农民有很强的自觉性。而老百姓对林木管护认识不足,因为林木效益是生态型的,也是公众的,不是个人的;且林木管护复杂,放牧、砍柴、毁林开荒、偷盗林木、鼠害、兔害任何一个环节不能轻视,还要预防森林火灾,其艰巨性可想而知。
4.4 积极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加大扶持力度
对于培养起来能显著吸收农民剩余劳动力的枸杞要在产前、产中、产后加大扶持力度,要整合各部门各自为政办示范点的思路,把有限的资金、资源集中起来,各出其力,各尽其责,各享其权利,共同办好一件事、一个示范区。加大对草畜产业、设施农业、农村能源、生态移民的监管和扶持力度,要重点检查青贮、氨化池的使用率、完好率;排查当前设施温棚空置现象;排查沼气池使用情况;排查生态移民后的原居民点拆除和耕地还林结果。在生态移民方面应当多考虑国有林区边缘地带农民的搬迁,以减少人为纵火烧毁山林、偷牧毁林和乱砍树木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张富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5) :254, 256.
[2]王斌.浅谈延安市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2) :90-91.
[3]高治江.贵定县退耕还林成效及巩固成果措施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09 (13) :386-387.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 篇5
1.1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使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1999年彭阳县林木保存面积、森林覆盖率分别为5.41万hm2、13.9%, 实施退耕还林后二者分别增加到13.03万hm2、24.0%;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分别达到92条、1 712 km2, 治理程度达73.0%, 泥沙流量减少近680万t/a;林区和流域新增修道路700 km, 生物种类增多, 林草覆盖率明显提高,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1,2]。
1.2 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退耕还林工程使退耕户直接受益, 累计兑现退耕补助金额8.165亿元, 平均达1.95万元/户、4 562元/人, 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 496元;在全县耕地总量减少的情况下, 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升, 每年基本稳定在10万t左右[3,4]。
1.3 基础建设稳步发展
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解决了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生产问题, 消除了退耕户的后顾之忧, 提高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10多年来, 新修基本农田2.35万hm2 (累计达到3.75万hm2) , 人均1 626.67 m2, 解决了8.1万人的吃饭问题;新修山区道路700 km, 解决了145个村行路难问题;新建集雨井窑5.8万眼, 解决了近17万人、5.6万头大家畜、5.8万只羊的饮水问题;新建农村“一池三改”能源沼气池3 150座, 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1.4 社会效益日趋明显
彭阳县先后多次接待了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及专家教授的视察、调研和检查, 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退耕还林工程, 对彭阳县生态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2 工作经验
2.1 突出科技支撑, 提高工程成效
科学配置林木, 按照“隔坡地埂苜蓿、柠条, 土石质山区针阔混交, 山顶沙棘、山桃株间混交, 山坡桃杏缠腰”的模式, 实行封造结合, 林草间作, 因地制宜地镶嵌配套乔灌草;大力推广抗旱造林新技术, 创造性地总结推广了“88542”隔坡反坡水平沟整地技术标准[1,2,3,4]。
2.2 坚持科学规划, 推行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小流域、梁、峁、沟、坡、塬、滩, 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草、路, 捆绑使用农、林、水、牧等项目资金, 坚持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结合, 集中连片、规模治理整座山、整条沟、整个流域, 做到一次到位[1,2]。
2.3 强化组织领导, 完善工作措施
成立退耕还林领导小组, 推行“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 层层落实。彭阳县的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 全民参与, 每逢工程整地、植树造林的季节, 县领导和机关干部停止办公2周, 参与工程整地、义务植树, 多年来已经形成一项制度[1,2,3,4]。
2.4 注重质量管理, 巩固建设成果
在工程实施管理上, 严把“七关”, 确保建设质量, 及时组织开展质量“回头看”, 确保建设成效;在粮款兑现上, 推行专户储存, 单独核算, 专款专用, 归口管理;在资源管理上, 建立健全林业干警、乡林业站和护林员3级管护网络, 强化监督, 严格执法, 从2003年5月1日起全面实行封山禁牧。
3 退耕成果巩固
实施退耕还林10多年来,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二周期补助减少, 如何稳定解决退耕农户生计并实现农民增收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也是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的现实问题。只有提高退耕的造林质量, 确保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 才能谈及兑现农民的粮款补助;彭阳县每年严格按照退耕地补植补造方案进行补植补造, 认真实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专项计划。
4 工程效益监测
彭阳县从2002年开始进行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工作, 在城阳乡长城村和草庙乡崾岘村各抽取10户退耕户, 由专门的人员每年跟踪进行入户调查, 详细填写相关表格, 统计、汇总数据, 为单位决策提供依据。
5 存在的问题
5.1 林木保存难度大
由于彭阳县长年干旱少雨, 水资源短缺, 造林成活率和林木保存率不高, 一季造林需要多年补植补造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验收标准, 造林成本高, 超出了国家补助标准[1,2,3,4]。
5.2 林木管护水平低
随着林地面积的逐年增加, 林地抚育管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任务越来越重, 林木管护水平仍处在较低层次。
5.3 后续产业发展慢
尽管近几年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是由于彭阳县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低下, 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造成后续产业发展缓慢, 农民增收渠道单一。
5.4 退耕成果巩固难
退耕还林全部为生态林, 树种以山桃、山杏等为主, 经济效益十分低下, 加之林地抚育管护经费、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严重不足, 后续产业因资金缺乏而发展滞后, 导致退耕后农民的收入不明显, 直接影响退耕还林建设成果的巩固。
6 发展对策
一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的专项投资, 解决退耕农户生计问题, 为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打牢物质基础。二是多措并举, 切实扶持工程区发展退耕后续产业。三是加大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投资, 提升建设质量和造林成效。四是落实林区基础设施、抚育管护、农民科技培训资金。
摘要:介绍了彭阳县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效、工作经验, 总结了该县退耕成果巩固和工程效益检测的情况, 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以供林业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退耕还林,成效,经验,发展对策,宁夏彭阳
参考文献
[1]张天禄, 王会平, 王维峰.彭阳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 2011, 52 (6) :26, 28.
[2]晁建勇.总结经验求实创新推动林业建设又快又好发展[J].宁夏林业通讯, 2006 (1) :37-38.
[3]王建, 马占芳, 路志霞, 等.彭阳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经验总结[J].宁夏农林科技, 2006 (5) :67-68.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推荐阅读: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0-29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11-28
新退耕还林系统建设05-23
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08-13
从退耕还林谈我旗的生态建设06-16
大新县承包大户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兑现方案09-20
柞水县2009年度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09-15
退耕还林补助07-20
退耕还林效益09-12
退耕还林地区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