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宁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2024-06-29

华宁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精选9篇)

华宁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篇1

华宁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华宁建置久远,位于滇中偏东南,西北部与抚仙湖相邻,四周分别与弥勒、建水、通海、江川、澄江、宜良等县交界,与昆明、玉溪、开远三个重要城市毗邻。且城驻宁州镇,距昆明129公里,距玉溪48公里。华宁地处低纬高原,气候属中亚热带,半湿润高原立体季风气候。由于西北高东南低,形成“两脊夹雨槽”和高山河谷,盆地相间交错的地形地貌。全县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由于地形复杂,不同海拔区域形成了四个类型的气候区,海拔1110米至2663.1米,年平均气温15.7℃。全年降雨量800至1100MM。具有垂直变化大,季节变化小,干湿季分明,地区差异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是亚热带至南温带多种类型植物生长适宜区,农业生物资源丰富,生物自然群蔽繁茂,人工生物群落发达。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43.43%。

1.2社会经济状况

华宁县辖四镇一乡,73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委会,67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6万人,总耕地面积17.48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94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725元。

1.3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及畜牧业发展情况

1.3.1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华宁县退耕还林工程于2002年、2003年、2005年三次实施全县累计退耕还林面积共2.7万亩,分布在四镇一乡的64个村委会,涉及农户5597户,人口22241人,其中:青龙镇0.64万亩,涉及农户1124户,人口4299人;宁州镇0.995万亩,涉及农户2166户,人口8664人;盘溪镇0.31万亩,涉及农户804户,人口3378人;通红甸0.43万亩,涉及农户873户,人口3380人;华溪镇0.325万亩,涉及农户630户,人口2520人。分具体完成情况是:2002工程完成140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000亩,荒山造林7000亩;2003工程完成240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4000亩,荒山造林10000亩;2005退耕还林工程完成260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000亩,封山育林2000亩。

种植的树种分别为:华山松10308.3亩,桉树10167.5亩,竹子13096.7亩,板栗854.8亩,柑桔659.3亩,李子84.7亩,梨248亩,柏树1455.1亩,冬桃161.4亩,旱冬瓜277.3亩,柿子593.6亩,车桑子5202.1亩、核桃753.3亩,石榴5亩,枇杷54亩,野樱桃78.9亩。

1.3.2全县畜牧业发展情况

畜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重要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生猪存栏达196093头,比上年增加18931头,增长10.7%,肉猪出栏237908头,比上年增加43422头,增长22.3%。牛存栏43387头,比上年增加5943头,增长15.8%,肉牛出栏25127头,比上年增加5341头,增长27%,肉羊出栏37235只,比上年增加5865只,增长18.7%;家禽存栏72.49万只,比上年增加8.79万只,增长13.8%;肉鸡出栏达到208.3万只,比上年增加58.6万只,增长39.14%;生产禽蛋126.39万公斤,比上年增加58.93万公斤,增长87.35%。2008年,完成肉蛋奶总产量3121.94万公斤,比上年增加437.57万公斤,增长16.3%;完成畜牧业现价产值4.30亿元,比上年增加0.73亿元,增长20%,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800元,比上年增加130元,畜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1.4项目区情况

1.4.1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

马鞍山村委会鸡蛋村项目区地处县城所在地宁州镇,距离县城9公里,位于县城南方,海拔1685—2010m之间,该项目区属中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具有该区所特有的“光足质好,冬暖夏凉,夏秋多雨,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气温为14.5℃,多年平均降雨量930mm。项目区地处低纬高原,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土壤主要分为赤红壤、红壤。鸡蛋村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7户,总人口163人,总耕地面积307.2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515元。

1.4.2退耕还林实施情况

自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全组退耕农户数为41户,退耕面积297.6亩。退耕地全部种植竹子,在水肥条件较好、种植较早的地块竹子已成林、成材,为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植被,绿化、美化荒山,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1.4.3畜牧业发展情况。

鸡蛋村村民小组总人口163人,2008年猪期末存栏380头,出栏601头;牛期末存栏26头,出栏10头;羊存栏612只,出栏190只。项目区对后续养殖产业项目认识到位,要求迫切,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并且交通条件较为方便,有发展商品草食畜生产的基础。

二、总体思路

1.1编制依据

根据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联合文件《关于下达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计划的通知》云发改农经[2009]99号和省农业厅《关于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云农(计财)字[2009]22号等文件要求编制。

1.2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退耕还林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抓住机遇,选择符合退耕还林坡地,开展种植优质牧草,积极发展草食牲畜示范,以肉牛、羊为重点,建设具有一定饲养规模、设施完善、畜草配套的养殖基地,示范带动全县符合退耕还林区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养殖,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

1.3基本原则

坚持退耕还林地必须种植牧草,饲养牲畜必须是草食牲畜,畜、草、棚厩、青贮窖必须配套,项目资金专款专用,项目建设实行公开,国家补助和退耕农户投入并举等原则。

1.4发展目标

项目实施后,牛的存栏数74头,年出栏肉牛增加51头;羊存栏1200只,羊出栏增加200只。通过加快后续产业建设,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推进生态移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到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

三、项目建设布局和设计

3.1主要建设内容和总体规划设计(附设计规划图)

改扩建牛、羊棚厩700平方米;

新建青贮窖70立方米;

种植紫花苜蓿100亩。

3.2建设内容设计

3.2.1棚厩建设设计(附设计图)

建牛舍本着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经济适用的原则。牛舍以坐北朝南或朝东南背风区为宜。要有一定数量和大小的窗户,尽量利用自然界有利条件(自然通风,自然光照等),屋顶有一定的厚度。牛舍建设原则上坚持用闲置房屋和老式厩改扩建,做到紧凑,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棚厩建设布局在基础较好的养牛、羊农户22户中进行建设;材料使用水泥、红砖、红沙、风化沙、钢管等;建设成卫生厩,每户改建15.5—65平方米不等,共计700平方米。厩内设有栓栏、食槽、水槽,建固定水泥槽为食槽最适用,食槽上宽0.6—0.8米,底宽0.35—0.4米,成弧形,槽内缘高0.35米,外缘0.6—0.---8米。厩舍地面与粪沟有30度倾斜,便于粪尿的冲洗。

羊舍应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向阳的地方。羊舍地面要高出地面20厘米以上。建筑材料应就地取材,总的要求是坚固、保暖和通风良好。羊舍的面积可根据饲养规模而定,羊舍高度视羊舍的面积而定,封闭羊舍的高度要考虑阳光照射面积。羊舍紧靠出入口应设有运动场。饲槽的建设以清洗、消毒方便为原则。

3.2.2青贮窖设计(附设计图)

青贮窖选择在房前屋后空地、荒地或是厩舍附近建设,且地势平整、场地宽大、交通方便,便于饲料的加工和运输。青贮窖的建设在22户养牛羊户中进行,窖的大小根据青贮原料的多少和经济条件决定,每户建2—6立方米不等,共计70立方米。

青贮窖的建设要做到不漏气、不漏水,操作管理方便。主要是由红砖、水泥、红沙、钢筋等砌成永久窖,窖内壁要光滑。窖的顶盖为混凝土预制板,且留有一开口方便青贮料的取用。

3.2.3饲料地设计(附饲草料地分布图)

选择棚厩附近符合退耕还林的山坡地,开展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紫花苜蓿100亩,在鸡蛋村22户退耕户的山坡地坚持统一规划,分片分户,户种户管,谁种草,谁拥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种植。

紫花苜蓿的种植方法:(1)、土地整理 播种牧草的土地必须耕好,耙平,类似种小白菜的地面那样整理好。(2)、肥料准备及用量 农家肥1000公斤/亩;钙镁磷100公斤/亩;硫酸钾30公斤/亩; 硼砂0.5公斤/亩加上钼酸铵15克/亩拌种后与种子同用。(3)、播种方法 在进行地面前把农家肥均匀撒在表面,然后耙地;地面处理完毕后的播种前把肥料按用量进行混合并均匀撒在表面;播种在6月中旬左右,按照紫花苜蓿2公斤的亩用量进行条播,行距25公分(最好拉线,种子就顺线条播),其条以顺通风方向为宜,播种深度为2-3厘米,土湿宜浅,土干则深。(4)、覆土 播种完成后最好进行重压,用汽油桶灌满水在上面滚动即可。(5)、田间管理 紫花苜蓿管理得好,牧草草地可使用二十年,适时灌水、除杂、施肥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刈割完后一定要灌水和施一次肥,农家肥或磷肥均可。(6)、刈割利用 草种出来就要利用,不断进行刈割,不但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促进它生长,牧草不易倒伏、腐烂。一般在草长到40—60厘米就要刈割,一年适宜刈割6—8次。

四、建设进度与施工组织

4.1建设进度安排

2009年2月,落实项目实施地点及具体参与实施项目的退耕农户,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编报及上报,做好项目实施地点、牛、羊棚厩、青贮窖、饲料地的规划和设计;3月—6月,安排项目实施农户扩建盖牛、羊棚厩700平方米、青贮窖70立方米,组织种植饲料地100亩;7月—10月,进行肉牛、羊的育肥饲养,开展农作物秸秆的青贮示范;11月—12月,迎接上级组织验收。

4.2施工组织

项目规划、设计由县畜牧兽医局负责,组织实施由项目实施小组负责,建筑材料由农户自购,工程建设由农户投工投劳自建。

五、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5.1投资概算

5.1.1棚厩建设面积及投资

棚厩建设700平方米×250元/平方米=17.5万元

棚厩投资:红砖 4.56万元、水泥 3.9万元、风化沙 1.08万元、红沙 0.36万元、钢管 0.5万元、工时费 7.1万元,合计17.5万元。

5.1.2青贮窖建设任务及投资 配套青贮窖70立方米×100元/立方米=0.7万元

青贮窖投资:红砖 0.35万元、水泥0.112万元、红沙0.042万元、钢筋0.056万元、工时费0.14万元,合计0.7万元。

5.1.3饲料地建设面积及投资

饲料地100亩×400元/亩=4万元

饲料地投资:草种量200公斤1.6万元、整地费0.3万元、施肥量农家肥100吨,钙镁磷10吨,硫酸钾3吨,硼砂50公斤,钼酸铵1.5公斤计0.5万元、播种费1.6万元,合计4万元。

以上三项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共需投资经费22.2万元。

5.2 资金来源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工程,实行国家补助和退耕农户投入并举的原则。其中棚厩每平方米国家财政资金平均补助100元,青贮窖每立方米国家财政资金平均补助80元,饲料地每亩国家财政资金平均补助200元。鸡蛋村项目区总投资22.2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补助9.56万元,农户自筹12.64万元(含投工投劳折资8.84万元)。

六、保障措施

6.1组织领导措施

健全的施工管理机构,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项目区实施方案批复后,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坚持分级对口分工和相互协作管理原则。项目成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的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县畜牧兽医局局长任组长,县畜牧兽医局畜牧股股长、宁州镇兽医站站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人员为成员,负责项目支持政策的制定,组织协调和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畜牧兽医局畜牧股,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项目实施小组由宁州镇兽医站承担,全面负责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做到明确责任,抓好每个建设内容,并抓出成效。

6.2政策保障措施

按照国发[2007]25号《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云发改农经[2009]99号《关于下达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计划的通知》,云农(计财)字[2009]22号《关于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等要求实施。

6.3技术保证措施

引进良种肉牛、羊育肥。良种杂交优势明显,生长速度快,饲养效益高。

种植优质牧草—紫花苜蓿。紫花苜蓿是经济价值最高的豆科牧草,誉为“牧草之王”。1公斤优质紫花苜蓿草粉相当于0.5公斤精饲料的营养价值,具有产草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病虫害少等特点。每亩年鲜草产量8—12吨,易于种植和管护。

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饲料。应用秸秆青贮技术,将玉米等农作物的秸杆制作青贮饲料。制作青贮饲料应把好秸秆的水分、踩紧、密封等技术关键环节。

搭配配合饲料。采购牛的预混料或浓缩料,配制成配合饲料。配合饲料营养齐全,蛋白质含量高,催肥效果明显,饲料报酬高,每头牛每天饲喂0.5—1公斤。

加强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牛的抗病能力强,相对疾病较少。主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卫生,定期消毒,同时搞好肝片吸虫、肺线虫、胃肠道线虫的驱虫工作,开展W病、牛出败等疾病的预防接种。

做好紫花苜蓿的监测,设计试验小区,对紫花苜蓿各个阶段的生长性能作详细的观察、记录,并分析、总结。

6.4资金管理措施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合理安排资金,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和审计。

项目投资主要由国家投资和退耕户自筹,退耕户积极投工投劳。6.5建设和运行管理措施

项目施工过程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施工中搞好安全生产,避免减少安全事故,保证项目组织的顺利,按照国发[2007]25号《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的总体要求,结合项目区实际,提出本项目的建后管理措施。明确产权归属,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办法。工程产权原则上归属相应的村民,项目产权所有者要切实承担责任,做好建成项目维护工作。畜牧部门要搞好技术服务,以便科学养畜、饲料合理利用,确保后续产业养殖业项目良性运行,完成可持续利用。

七、效益分析

7.1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以后,牛存栏74头,牛出栏增加51头,按每头3500元折算,农户增加经济收入17.85万元;羊存栏1200只,羊出栏增加200只,按每只800元折算,农户增加经济收入16万元,两项共增33.85万元。项目的实施,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7.2社会效益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推动退耕还林工作的实施和充分利用坡耕地及闲置地发展畜牧业;有利于利用剩余劳力、农作物秸秆资源,通过“草料过腹还田”实施循环经济,既增肥地力,又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养畜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为实施“菜篮子”工程,增加市场供给起到积极的作用。本项目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2人,预计退耕养殖户经济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将明显改善,对全县种草养畜的示范和带动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7.3生态效益

退耕地种植牧草紫花苜蓿,对保持水土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较好的作用。一是紫花苜蓿属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一是一年种植,多年使用(管理得好,可使用二十年;二是紫花苜蓿高30—100厘米,根系发达,主根深入土中长达数米,侧根主要分布于20—30厘米的土层中,对保持水土和防止山体滑坡有保水和稳固山体作用,并且有改良土壤的功能;三是绿化、美化荒山荒坡,改善了生态环境。

华宁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篇2

佳县地处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中段西岸, 是枣树生长的适宜之地。截至2015年底, 全县枣林面积达5.47万hm2, 其中挂果面积达3.33万hm2以上。红枣产业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因此, 全县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主要是红枣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和红枣低产改造林2个方面。在“十二五”规划期间, 佳县朱家坬镇红枣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面积达45.33 hm2;红枣低产改造林面积达80 hm2。

2 退耕还林概念

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 其基本原则就是将耕地还林, 对山区实行封育措施, 通过个体承包的形式鼓励荒山造林, 同时给予退耕农户粮食现金补助。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坡耕地退耕还林2个方面的内容, 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面积补贴种苗造林资金, 按750元/hm2的标准当年一次性发放补助, 同时粮食补助以现金形式发放, 标准为1.4元/kg。

3 红枣经济林示范园和红枣低产改造林建设的效益

红枣经济林示范园基地项目的建设实施, 既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黄河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 又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佳县退耕农户的生产和生活现状, 使经济收入提高20%。

红枣低改林基地项目的建设实施, 一方面保护退耕还林地的生态效益, 改善佳县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兼顾了退耕户的经济收益。退耕户在享受退耕还林补贴的同时, 经济林基地中经济作物还可以作为退耕户的一种收入。

4 存在的问题

巩固退耕还林成功后续产业项目红枣经济林示范园基地建设和红枣低改林项目实施中, 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4.1 干旱灾害造成严重损失

由于佳县特殊的地理位置, 其所在的西北干旱区常年降雨量偏少, 导致苗木的成活率较其他南方地区低, 树木浇灌需要从其他地方通过水罐车运送到现场进行浇灌, 无形中增大了栽植成本。同时, 常常因为运送不及时而出现成片受灾的状况, 给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建设带来极大损失。

4.2 管理意识不足, 各部门之间协作有待提高

尽管朱家坬镇政府按照“谁退耕, 谁造林, 谁经营, 谁受益”的政策进行落实, 并不同程度地把管护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但管护措施要落实到实施退耕还林的一家一户, 难度较大, 管护效果也不理想。一方面, 各部门之间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认识不统一, 协调不畅, 导致工程实施进度不理想;另一方面, 农户的经营意识中仍有以前粗放经营的老思想, 枣树栽后就很少管理, 任其自由生长;退耕农户以短期经济效益考虑, 在退耕地块间种粮食, 而对于间作现象, 乡镇干部在清理间作的时候, 存在同情心理, 措施不到位, 制止不力, 加之管理技术跟不上, 对于新栽的枣树, 广大退耕户缺乏专业的修剪、锄草、防虫、施肥等科学管理技术, 导致枣树生长缓慢, 枣果产量低, 收效甚微。

4.3 项目进展缓慢, 效益不能尽快发挥

红枣经济林示范园建设和红枣低改林基地建设规划项目总体进展缓慢, 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效益不能及时发挥。一是巩固成果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方案批复下达时间较晚, 涉及多个子项目需要招投标, 无形中延缓了基地建设进度;二是连续多年的干旱少雨, 使经济林栽植等建设项目不能按计划实施, 影响了项目整体进度。

4.4 配套资金不足, 工作实施难度大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设项目是一项惠民政策, 但是经济林基地建设需要通过3~4年的实施, 实施年限长, 涉及部门多, 实施难度大。同时, 因为佳县地处神府煤田区域, 当地的消费水平较本省、本市其他地方要高出许多, 但是在作业设计的规划中不能编制这部分多出的收支出。其次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规划项目设计中资金支出明显偏低, 在实际施工中难以按照项目规划实施。同时存在部分项目在中央专项资金未作安排, 由于地方财力有限, 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解决难度大, 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1,2]。

4.5 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手段

《退耕还林条例》明确规定了相关违纪违法行为就承担的法律责任, 但对退耕户还缺乏强制制约措施。《条例》仅仅从擅自复耕、林粮间作等方面给予处罚规定, 但未具体明确量的问题, 地方在定性定量的问题上不好把握, 给处罚造成一定难度。另外, 对退耕地块管护不到位、保存率不达标的, 主管部门和实施乡镇也只能依靠做思想工作、不予验收、不发退耕还林补助款的手段来解决 (验收合格后, 再出现不合格的问题, 解决的难度更大) , 缺乏强制性措施约定退耕户加强对退耕地块的管理。

4.6 作业设计滞后

部分林业技术人员对各自分管的地块作业设计不及时, 往往存在施工在前而设计滞后的现象;还有的作业存在造林小班面积过小 (不到667 m2) 、退耕还林小班太过分散等设计不合理的问题。这些作业设计方面的问题, 将不利于后期的工程管理, 也不利于充分发挥退耕还林工程的效益。

4.7 基层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亟待提高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的实施, 对基层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 要求其充分把握政策的同时狠抓技术质量, 对造林进行科学的技术指导和规范化设计, 并且要求基层林业工作者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理论的了解较为透彻, 还要具备相应的管理才能。而目前陕西省普遍存在基层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 相应的装备也较为落后, 对退耕还林项目成果后续产业项目的开展实施造成一定影响。

4.8 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存在抵触情绪

后续产业建设项目经济林基地存在村民抵触情况, 主要是由于目前对红枣产业开发相对较少, 市场需求较为单一, 利润较少, 同时农民对红枣栽植的后继潜力认识不足, 难以调动农民的栽植积极性, 出现部分地方农民阻碍新建枣林的现象, 使工作遇到一定的阻力。

4.9 科学管理经济林的技术欠缺

在低产林改造方面存在后期管护不到位和相关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 由于农民缺乏栽植经济林作物的积极性, 对低产林改造方面工作也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 将在低产改造林发放的农用工具及肥料等用作他处, 同时由于林业局目前技术力量薄弱, 相对缺乏红枣技术方面支持。

5 对策

5.1 筹备有限资金, 采购大量红枣经济林基地建设物资

通过政府采购渠道, 积极采购粘虫胶、农药、有机肥、诱芯、诱捕器等物资, 为农民管理红枣经济林示范园建设和红枣低产改造林建设方面提供物资保障。

5.2 加大林业管理人员培训力度

引进红枣专家来佳县指导工作, 培养一批林业技术人员, 广泛深入宣传有关技术, 在全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实施乡镇巡回举办丰产管理技术培训班, 将从修剪、防虫、防病、施肥等方面向退耕户传授有关技术, 提高农民管理枣园技能。由于退耕还林工程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工程质量要求高、技术性强、政策性强, 建议经常性举办高水平的林业管理人员培训班, 以达到层层培训, 提高整体林业管理人员素质, 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3,4]。

5.3 加强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

乡镇林业站是最基层林业管理机构, 在项目建设中即负有宣传贯彻国家林业政策, 又承担项目建设的具体工作。林业工作站建设的好坏, 将直接关系到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建设的成败。因此, 明确要求加强林业工作站建设, 确保基层林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5.4 建议加大对佳县红枣产业的宣传力度和抓好招商引资

邀请一批有实力、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企业投资佳县的红枣产业。在将佳县的红枣打造成地方特色品牌时, 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民栽植经济林的收益, 有效促进农民栽植经济林的积极性, 更好地建设好佳县的特色经济林基地。

参考文献

[1]沈国舫.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J].林业科学, 2001, 6 (1) :1-6

[2]牛乐德.周宝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分析[J].科技创业, 2006 (6) :9-10

[3]朱芬萌.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支撑体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华宁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篇3

发展项目资金申报指南

(暂 行)

依据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印发的《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工作的意见》(陕发改农经〔2010〕1447号),设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资金。资金主要支持促进退耕农民增收的农村产业化项目,壮大县域特色经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一、支持范围

根据《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区包括10市97个县(市、区),详见规划。

二、支持原则

带动退耕农户普遍受益。通过组织退耕农民广泛参与项目实施,促进退耕还林地区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使退耕农户普遍受益。

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支持省政府《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确定的农业产业。支持带动退耕农

特色加工项目。支持广泛吸纳退耕农民参与、带动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

四、支持方式

后续产业发展资金采用贷款贴息、补助两种方式支持项目建设,以贷款贴息为主。贷款贴息支持一般1-2年,利率参照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补助资金参照国家现行同类项目补助标准,原则上不超过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30%。

五、申报条件

1、专业合作社申报项目条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成立2年以上,合作社成员50户以上;从事养殖、种植等相关产业2年以上,具备规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管理运行规范,产权明晰,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经营效益好,收益分配制度健全。优先支持全省农民合作社百强示范社。

2、农业企业申报项目条件。应为县级以上龙头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从事种植或养殖业2年以上,具备规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与退耕农民建立明确可行的利益联结机制,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在良种繁育、市场销售等方面带动退耕农户增收,带动退耕农户不少于100户。

3、技术推广单位申报项目条件。应为县级农业、畜牧、林业、水产技术推广单位,具备相应的技术力量、实施项目的能力和经验,组织退耕农民选用良种、推广实用技术、开展市场营销、建设示范基地,参与项目实施的退耕农户不少于200户。

设单位实地考察,符合支持范围、原则、重点及申报条件的确认函。

七、申报程序和要求

1、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联合下发《申报指南》文件,同时在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网站等相关网站发布《申报指南》,面向全省退耕还林地区公开项目申报条件。

2、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项目单位将申报材料报县(市、区)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经合规性审查、实地考察、综合平衡后,联合报设区市。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分别会同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对所报项目进行审查、汇总并填写“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汇总表(附件1)”后,联合向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及相关厅局申报;扩权县项目可填写附件后直接报送省级相关部门,同时抄送所在市相关部门。

3、对各市、县和企业报送的项目,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会同相关厅局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意见,联合下达后续产业投资计划,并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网站公布。

华宁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篇4

为了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推进我县农村能源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市发改委《关于编制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计划的通知》(汉发改农经„2009‟661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编制了佛坪县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服务“三农”,通过发展太阳能灶和节柴灶,为农户提供优质清洁能源,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保护森林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工作原则:农村能源项目建设要坚持与新农村示范建设相结合,与主导产业开发相结合,与农村改厨、改圈、改厕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生产和生活并重,建池和管理并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要求,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项目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政策引导、农民自愿,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的原则。

二、目标任务

(一)节柴灶

2009年在全县9个乡镇23村,按照节柴灶建设项目标准的要求,推广节柴灶2175户。

1、长角坝乡上沙窝村55户,教场坝村165户,田坝村30户,龙草坪村65户,小南坪村35户。

2、袁家庄镇塘湾村90户,关沟村50户,肖家庄村150户。

3、西岔河镇彭家沟村150户,西岔河村140户,瓦寨村45户。

4、十亩地乡案板沟村45户,联合村55户。

5、大河坝镇木耳沟村30户,共力村50户,水田坪村140户。

6、石墩河乡石墩河村160户;

7、陈家坝镇孔家湾村220户,三郎沟村130户。

8、栗子坝乡女儿坝村55户,八亩田村45户,西花村100户。

9、岳坝乡大古坪村50户,草林村120户。

(二)太阳能灶

2009年全县推广太阳能灶25户,项目实施地点陈家坝镇陈家坝村。

三、项目实施单位

项目由科技和农业局(能源办)、各乡镇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组织实施。

四、建设内容及质量标准

(一)建设内容:

1、节柴灶项目要求节柴灶外形为一字型和T字型,主、副烟道设计合理。与改厨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建设标准是:①厨房为永久建筑,面积不少12平方米,水泥地面,墙面刷白或贴瓷砖。②节柴灶灶面、灶身贴瓷砖,灶台高度75cm。③厨房内厨柜、水池等布局要合理,混凝土台板长大于1.8米,宽不小于50厘米,高度75-80厘米,双层,贴瓷砖并安装推拉门或防虫、防蝇网。

2、太阳能灶。安装调试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

(二)质量标准。节柴灶施工必须执行《节柴节煤灶标准图集》的要求。太阳能灶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

五、资金筹措及补助标准

(一)节柴灶项目总投资218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87万元,地方配套群众及自筹131万元,国家对按项目要求完成节柴灶改造及改厨的农户,每户补助400元。

(二)太阳能灶项目总投资2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投1万元,地方配套群众自筹1万元,国家对安装使用太阳能灶的农户每台灶补助400元。

我县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总投资22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投入88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132万元。

六、实施步骤

项目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与技术培训阶段(2009年11月底前)。组织技术人员与乡、村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再次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确定建设户做好前期备料工作。组织30名技工参加一次节柴灶操作技能培训,培训重点是新型节柴灶施工工艺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为项目全面实施奠定技术基础。第二阶段:全面启动与实施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从12月份开始,我县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将正式全面启动。建设工作按照整村推进,集中建设的方式进行。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2010年5月—2011年6月)。各乡镇项目实施结束后,先进行自查自验,覆盖率100%,撰写自查报告。自查自验结束后,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在10个工作日内向县发展计划局、科技和农业局提出检查验收申请。县发展计划局、县财政局、科技和农业局将抽调专人组成自查自验工作组,深入到项目村,逐户检查验收,检查面达到60%。全县自查自检工作结束后,将申请省、市分别验收。

各乡镇人民政府在县级检查验收结束后,将检查验收结果进行乡、村、组三级公示,公示期7天,公示期满农户无异议。由县科技和农业局在10个工作日内以村为单位将农户补助资金下拨各乡镇人民政府,由各乡镇人民政府以一卡通形式将补贴资金兑付给农户。

七、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县科技和农业局负责项目的技术培训和物资、资金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的管理协调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并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同时在农村能源建设过程中,要动员各方力量,把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农村“三改”、地方病防治、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向项目建设区倾斜,形成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能源建设的良好氛围。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补助资金足额到户。

(二)积极宣传,加强培训。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 和方法,把能源建设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农户使用技能的培训,培训农民数4000人次。确保节柴灶改造成功率达100%,使用率达100%。

(三)加快工程进度。涉及农村能源建设的乡镇要强化责任,落实任务,集中力量。组织广大农户,集中时间进行节柴灶的改造和太阳能灶的安装。涉及部门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合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

华宁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篇5

建设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实施管理,确保基本口粮田建设任务完成,根据《安徽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暂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和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

第三条 基本原则: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应根据实现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和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的要求,以村为基本单元,结合基本需求和退耕农户意愿,统筹规划、相对集中、分类实施。

第四条 项目责任:县农委是本项目牵头单位,负责全县基本口粮田建设的实施管理,具体包括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管理项目建设过程、项目检查验收等。各项目镇政府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第二章 实施方案编报

第五条 县农委编制全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实施方案,报省农委审批后下达各镇。实施过程中,实施方案原则上不得调整变更,确需变更设计和概算的,报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六条 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内容如下: 农田改造:包括改田改土、土地平整、坡改梯等。改土培肥与科学施肥:包括加深土层、客土、降低地下水位、水旱轮作、种植绿肥、积造农家肥、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

配套农田水利设施:包括建设小型提灌站、排灌沟渠、涵闸、机井、蓄水塘等农田水利设施,确保退耕农户受益面积达到60%以上。

各项目镇根据当地实际,合理规划与布局,确定建设内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第三章 项目实施

第七条 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根据《安徽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暂行管理办法》规定,严格按照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实施。各项目镇根据县里下达的项目任务计划,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县农委备案后组织实施。项目实施方案要将计划任务落实到村、户,并将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建设任务、物资分配、完成时间、小型工程建后管理措施在当地村务公开栏公开。各项目镇每季度向县农委报告项目建设进度。

第八条 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类项目按基本建设程序执行。

(一)项目法人制。确定项目牵头单位为项目法人,各项目镇也要成立相应项目法人。

(二)项目招投标制。工程具备建设条件时,项目法人应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招标,招标申请批复后,组织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选定项目中标单位。

(三)项目合同制。工程建设项目需完善各种合同签订,包括项目设计合同,施工合同、设备采购合同、监理合同等。

(四)项目监理制。工程实施过程中监理进行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资金控制,并对工程进行信息管理与合同管理。

(五)工程施工及设计变更。工程项目需有丙级资质以上的设计单位承担设计任务,设计变更手续应齐全。

(六)工程决算及审计资料。工程项目应严格执行预决算制度,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编制工程决算、项目法人单位编制财务决算,并委托有资质的审计单位对工程项目进行审计。

第四章 检查验收与档案管理

第九条 项目镇在项目建设竣工后,及时进行项目竣工财务结算,并由审计机构出具项目审计报告,并对照本细则先行组织自验收,撰写自验报告,收集相关材料,向县农委提出验收申请。

县农委在接到验收申请后,会同县发改委、财政局、水务局等单位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初步验收。项目检查验收内容包括:

(一)计划任务完成情况;项目质量评价情况。

(二)项目管理情况。第十条 检查验收依据实施方案及施工技术标准进行。

第十一条 项目检查验收后形成检查验收报告。检查验收报告应包括的内容:

(一)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规模、招投标情况及建设质量标准、工期等是否按批复的实施方案建成。

(二)项目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三)竣工决算情况。

(四)相关档案资料。

(五)附表及数据资料等。

第十二条 建立项目档案,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管理。项目档案要整理分类,由县农委保存。

第五章 专项资金管理

第十三条 具体依照《和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资金拨付实施细则》执行。

第六章 附则

华宁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篇6

一、实施基本情况

启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以来,该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作为改善民生、促进“三农”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全面发动、精心组织、集中投入、科学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全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总投资1035.05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为639.44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95.61万元,分别为:基本口粮田建设329.69万元,农村能源建设53.48万元,后续产业建设627.72万元,补植补造建设24.16万元。完成基本口粮田项目维修山塘3口,电灌站4座,新建排灌沟渠20996米,完成河堤修建600米;农村能源项目完成了84口沼气池建设,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0台;后续产业项目完成了速生丰产林建设1953.6亩,84个蔬菜大棚建设,金银花低改面积783.9亩,龙脑樟原料林建设503.4亩,牧场建设完成小洪溪1966米田间道路及2个电灌站建设,维修山塘2个,8456米渠道建设;补植补造项目完成了4832亩补植补造任务。2009全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投资总额为778.88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为427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51.88万元,项目建设实施完成:

1、基本口粮田项目:①、大湾罗乡项目区完成了新建U40渠道774米、新建人行桥1座、新建河堤1处360米;②、方家屯乡项目区完成了新建U70渠道1170米、U60渠道850米、维修山塘1口;③、李树乡项目区完成了新建U50渠道300米、排渠50米、新建河堤1处210米;④、中寨镇项目区完成了新建排渠25米、新建河堤1处150米、改造河堤2处135米;⑤、完成了扶罗镇扶罗村田间道路375米、天堂乡小簸村田间道路390米、宴家乡河坝村道路680米、凉伞镇河道清障1500米。基本口粮田项目的实施使3117亩基本口粮田水利设施和交通状况得到改善;

2、农村能源项目:完成了鱼市镇鱼市村、岩山村45台和兴隆镇长乐坪村15台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改善了60户退耕还林户的用能结构。

3、后续产业项目:①蔬菜基地建设448.9亩任务已全部完成;②金银花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完成低改面积50亩,完成新造面积560亩;③龙脑樟项目362.8亩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④牧草基地建设1200.6亩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⑤油茶新造任务849.3亩,已全部完成。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1、抓好两个结合。一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及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国家投资的带动下群众积极投资投劳,在长塘坪村、红岩、新村,将田间机耕道修建与乡村道路改造结合起来,共硬化道路1.8公里,整修及铺沙石路9公里;在长塘坪、田垄头,将田间灌溉等水利建设与人畜饮水、村寨消防、环保相结合,建人饮工程4处,消防池2个,排污沟2350米,污水处理池4个。在长塘坪村我们硬化了进村入户道路758 米,庭院硬化1898米,疏通排污渠2350 米,建设沼气池80户,修建庭院花台10个,建垃圾站3个,污水处理池3处点、实施改厨改厕22 户,建杂物间 10间,推广科技项目2个,农业科技培训120人次。逐步使该村群众实现进寨路面水泥硬化、用水自来化、家电电器化、通讯程控化、房前庭院化、种田科学化。二是后续产业项目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收益相结合。如龙脑樟建设项目的实施为前景广阔的天然冰片生产加速了原料林基地护建,更突出的是为当地参与退耕农户提供了丰厚的劳动力报酬。经测算,每建一亩龙脑樟原料林,前1-2年农户参与投劳(主要是整地、造林、抚育、施肥)每年每亩可获得420元的劳务收入。第三年及以后,农户投劳(主要是抚育、施肥、采收)每年每亩可获得劳务收入600-800元。两年项目的实施,参与农户投劳从龙脑公司共获得了57.5万元劳务收入,户平达到5900元,很好地解决了退耕还林后农村劳动力出路和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又如牧草基地建设把肉牛养殖和退耕还草相结合,实现资源最优化。为解决肉牛饲料的来源问题,创造性的把种草和养牛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种植牧草—牧草喂牛—粪肥养草”的良性生态循环,实现资源最有效、最优化的使用。如在茶坪乡美岩村建立了400头优质杂交肉牛养殖小区,目前共有3头肉牛以上的养牛户37 户,5头以上的养牛户10 户,10头以上养牛户4 户,20头以上养牛户2户。养牛户年收入达10000元以上。

2、创新“三大机制”。一是建立“政府总揽、部门配合、业主为主”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门办公室,负责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实施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查考核等。明确责任到位。县政府与各项目建设(业主)单位分别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实施责任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责任。并坚持一个部门负责、一套方案实施的原则,逐项目建立规范化台账,明确任务要求和建成期限,计划到日,责任到人。紧密协调配合。项目实施由县发改局牵头,财政、农办、林业、农业、水务、能源等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紧密配合,互相支持。由对口项目单位或龙头企业做项目业主,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二是建立“领导总揽、部门实施、专人监管”的管理机制。坚决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业主负责、社会监督、施工监理、建方自检、联合验收”的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建设的设计、招标、施工进行全方位审核和监管。并由怀化监理新晃分公司对整个项目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工程建设。全程接受社会监督。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受益村干部、群众代表参与监督活动,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严格资金管理使用程序。所有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建立科学严谨的资金使用申请拨付制流程。项目单位根据项目进度填写工程拨款审批表,由县发改局审核,财政局审核拨付。严格项目竣工验收制度。由项目业主向县发改局提出书面竣工验收申请,由县发改局会同财政、监察、审计相关部门组成项目验收小组,依据批准的建设方案和有关行业建设材料进行验收。三是建立“建管并重、协会管护、优化服务”的长效机制。加强项目建成后的管护,确保工程长效性。确立“工程建设与管护同步走”的管理方针,建立项目后期管护责任制,坚持协会自我管理,按照“谁受益、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在工程建设中就开始筹划建立各工程群众管护协会。对后续产业项目要求组建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发展后续产业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服务,也增强其适应市场、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好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项目结算和审计工作及资料归档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部分退耕农户对国家有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政策了解不够到位,对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作用认识不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2、项目实施进度不均衡。后续产业和农村能源项目因退耕农户筹资比例大,筹资存在较大困难,且部分项目技术要求高,农户缺乏相关技术和操作技能,而导致项目实施进度比基本口粮田项目稍缓。

3、后续管护不到位。由于缺乏较为完整的后续管护机制、管护工作经费、相应的管护技术和知识,致使该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的后续管护不到位,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

四、建议与对策

1、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户积极性。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长期重要战略任务来抓,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牌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使退耕还林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退耕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户劳动技能。结合退耕地区实际,遵循退耕农民意愿,围绕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等主要内容,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对退耕区农民开展科技知识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退耕农户的劳动技能和管理技术。

3、大力发展后续产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一是进一步加强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扶持。二是积极提倡林草、林竹、林药发展模式,积极扶持区域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果蔬、中药材、工业原料林、生态旅游、养殖业等产业,逐步形成具有规模和特色的农、林产品基地,不断提高退耕农户经济收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华宁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篇7

2011-06-14

国家发改委 监察部 国土部 水利部 农业部 审计署 国家统计局 国家林业局 国家粮食局 发改西部〔2010〕1382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退耕还林条例》、《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等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建设项目,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中的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含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和补植补造等项目。

第三条实施建设项目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

(二)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

(三)坚持中央制定统一政策与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相结合。

第四条实施建设项目的目标是:

(一)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

(二)通过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活困难和长远发展问题。

第五条建设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并组织实施,严格按规划编制计划,按计划编制方案,按方案编制设计,按设计组织施工和验收。以退耕还林工程县(市、区)为基本建设单位,以退耕还林村为基本单元,统筹落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各项措施。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六条按照《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国函„2009‟93号)要求,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审计署、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等部门组成部际联席会议,负责协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关工作,研究解决建设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地方落实建设任务。

第七条在部际联席会议统一协调下,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建设项目任务计划的审查和综合平衡,会同财政、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下达建设任务计划;负责建设项目的综合协调,对生态移民建设项目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对各类建设项目进行稽察。

国土资源部参与基本口粮田和相关项目建设的指导、监督检查。

水利部负责基本口粮田建设中的坡耕地水土综合治理工程、坝地、沟滩地建设、退耕还林相关水利设施建设的指导、监督检查和水土保持专项工程验收。

农业部负责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农民工培训以及后续产业发展中农业建设项目的指导、监督检查。

国家林业局负责补植补造项目以及农村能源、后续产业发展中林业建设项目的指导、监督检查;参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其他建设项目的指导、监督检查。

国家粮食局负责退耕地区粮食市场的监测和供应,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确保退耕农户口粮需要。

监察部、审计署、国家统计局分别依法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察、审计和统计。

第八条建设项目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将目标、任务、资金和责任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并督促各县逐乡、逐村、逐户予以落实。

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制度,确定一个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总协调工作,明确部门分工和责任,并将有关制度和部门分工情况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备案。

第三章计划管理

第九条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根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下建设任务和资金使用建议计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并附送当年计划执行情况。

第十条纳入建设任务和资金使用建议计划的建设项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属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内的项目;

(二)自筹资金基本落实(包括劳务配套);

(三)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具备开工条件。

第十一条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按照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计划和专项资金预算,在两个月内分解落实本省(区、市)的建设任务,将专项资金预算下达到项目县,同时抄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备案。

各地在分解下达国家投资计划时,要明确项目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工期,以及省、市、县等各级配套投资比例和数额。

第十二条建设任务计划一经下达,应当严格执行。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须报原审批部门审批,并确保不影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

第十三条建设项目应当按照类型编制实施方案、初步设计(作业设计)。初步设计(作业设计)必须由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承担编制,图、文、表齐全,科学合理,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和退耕农户。

实施方案、初步设计(作业设计)等编制和审批程序,由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具体制定,并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备案。

第四章建设管理

第十四条各省(区、市)应当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提供工作经费等保障条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各项制度。对较小项目难以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的,要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

第十五条实行建设项目公示制。项目实施前,县级有关部门要会同乡镇政府把项目名称、目标、任务、资金来源与建设内容和规模等,以村为单元向项目区退耕农户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十六条项目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初步设计(作业设计)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组织施工,不得擅自降低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

第十七条加强项目建设档案管理。有关项目建设的相关文件、实施方案、初步设计(作业设计)、招标投标资料、阶段性项目建设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资金审批和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图片照片、统计数据和录像资料等,项目工程县要按整理成册,分类归档保存,专人负责。

第五章资金管理

第十八条严格执行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财政部、原国务院西部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印发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严格资金支出管理,严禁弄虚作假骗取和截留挪用建设项目资金。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和地方应当支持配合。

第六章验收与管护

第十九条各省(区、市)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建设项目检查验收分为自查验收和联合复查。自查验收由县级负责组织实施总协调的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实施。联合复查在自查验收的基础上,由省级负责组织实施总协调的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实施。

第二十条检查验收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项目任务和投资是否按计划完成;

(二)建设项目是否按规定组织实施;

(三)项目质量是否达到设计标准和要求;

(四)资金拨付、管理与使用是否符合财务制度,有无违规问题;

(五)项目管护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六)各项效益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七)项目档案、信息报送等管理措施是否落实。

各类建设项目具体检查验收办法由行业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后,应当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明确产权,落实项目运行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制定管护制度,建立档案,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建设项目所在乡镇和村组要落实后期管护制度。

第二十二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对各省(区、市)建设项目分别组织或联合组织监督检查。

国家林业局要对退耕还林省级复查结果进行核查,并将核查结果通报有关部门。

第二十三条各省(区、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检查验收、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依照《退耕还林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信息统计与效益监测

第二十四条各省(区、市)应当加强建设项目信息统计工作,建立完备的信息统计报送制度。建设项目信息由省级负责组织实施总协调的部门负责汇总报送。

各省(区、市)应当建立建设项目信息汇总审核制度,明确项目县报送信息的汇总审核要求,各省(区、市)汇总信息须经省级负责组织实施总协调的部门审核无误后上报。

第二十五条汇总报送的信息内容包括:

(一)上半年和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二)上半年和粮食补助生活费补助资金兑现情况;

(三)全年建设项目完成情况总结,包括项目进展情况、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安排及建议等。

上半年信息于每年7月31日前、信息和全年总结于次年2月底前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各部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上报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汇总分析情况及时提供给部际联席会议。

第二十六条建设项目实行效益监测。效益监测分为工程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退耕农户生活三类。

生态环境监测,主要监测退耕还林地区退耕还林以来工程区植被盖度、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状、水土流失状况、河川径流量、含沙量、降雨量变化、大风(沙尘)天数变化等连续动态变化信息。

经济社会发展监测,主要监测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掌握退耕还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退耕农户生活监测,主要了解退耕农户收入、口粮保障、能源消费的信息,掌握退耕农户长远生计解决情况。

第二十七条生态监测依托现有的监测技术力量和队伍。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具体负责监测技术指标及方案的制定、监测的技术指导和监测结果汇总;各省(区、市)林业部门会同国土资源、水利、农业部门在国家统一指标和方案下负责本省(区、市)监测的技术指导和监测结果汇总。

经济社会发展和退耕农户生活监测由国家统计局监测网负责。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备案。

华宁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篇8

关于调整岷县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生态移民项目

马坞乡安置区的报告

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

岷县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沙金生态移民项目《实施方案》于2009年3月8日通过市3发改委批复立项(定发改农经【2009】39号),单项设计于2009年7月16日通过市发改委批复(定发经【2009】104号)。工程总投资347.79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137.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10.29万元。项目设计搬迁安置63户、275人,安置区为岷县马坞乡沙金村三社地块,要求建设年限1年(2009年5月—2010年6月)。主要建设内容:建设居民住宅63套;在安置区共建设道路0.511公里;架设0.4KV以下线路0.807公里;共打井63眼,户均一眼;新建村卫生室1个。

项目建设前期,我乡干部针对项目迁出区的沙金村二社,土地眼

村五社及上玖庄、秦家沟5个村的群众进行了思想动员,该63户人都同意搬迁,但在项目建设开始后,有一部分群众又不愿搬迁。理由:安置区交通条件比较差;离马坞集场远,不利于从事贸易活动;不便于子女上学;离河道较近,存在安全隐患。最后,搬迁群众一致提出将安置区调整至马坞村,便于生活。以上原因致使这项工程实施进度缓慢,乃至无法继续实施。

经马坞乡党委会议研究决定将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生态移民项目马坞乡安置区调整至马坞村四社处,该地地貌宽阔,水资源丰富;离学校近,便于安置区学生上学;可以更好的捕捉市场信息,发挥市场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交通、医疗等方面相对便利;有利于更好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妥否,请批示。

马坞乡人民政府

2010年3月29日

主题词:生态移民安置区调整报告 报送:县发改局县委办政府办存档

华宁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篇9

中共永顺县委办公室 永顺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永顺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乡镇,县直各单位:

《永顺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管理办法》已经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永顺县委办公室 永顺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6月7日

项目布局坚持突出重点,适当集中连片。

第四条 县人民政府对项目建设负总责,县发改局负责组织牵头和综合协调;县财政局负责资金管理,及时调拨资金;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做好组织实施和技术指导等工作;监察、审计等部门加强检查和监督;项目法人(业主)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第二章 规划编制

第五条 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分项规划和项目表。分项规划包括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和补植补造规划。

第六条 规划内容:

(一)基本口粮田建设。以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为主要目标,以现有低产田、易旱易涝田改造为重点,配套建设排渍、灌溉、田间道路、河堤坝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强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提高耕地质量,实现具备条件的退耕还林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的目标。

(二)农村能源建设。主要推广节柴灶、沼气池、节煤灶和太阳能热水器,适当发展生物质气化炉和小水电。

(三)生态移民建设。对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确需

县发改局负责会同财政、农业、农办、林业等部门,根据专项规划和专家评审通过的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计划,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审定后,按程序逐级上报州、省发改委及相关部门审批。

第九条 纳入实施计划的项目必须是规划内项目,基本建设项目还应根据基本建设项目的有关规定完善前期工作,具备开工条件。

第十条 计划由县发改局会同财政、农业、林业、农办等相关部门,根据省、州计划,联合行文下达到各乡镇及有关部门。

第四章 项目管理

第十一条 具体项目的实施实行项目法人(业主)负责制,由项目法人(业主)具体实施。农业、农办、林业、水利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相关建设标准和管理要求进行,基本建设项目要落实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积极组织退耕农户参加项目建设,确保退耕农户获得劳务收入。

第十二条 项目法人(业主)由县人民政府根据项目性质和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确定,公益性、专业性强且受

书》、《竣工决算书》、《竣工报告》,向发改局提出书面竣工验收申请,由县发改局组织相关部门依据已批准的建设方案和有关行业建设标准给予验收。未按规定编制财务决算和办理决算审核手续,以及未经竣工决算审计的,不得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发改、财政部门不得审批拨付预留工程款。

项目竣工后,由项目法人(业主)和工程所在乡镇或行政村办理好交接手续,所在乡镇、行政村要落实好后期管理及养护制度,保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分为工程直接费和工程间接费。工程直接费占工程总投资的90%,全部用于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补植补造等5个方面的工程建设。工程间接费占工程总投资的10%(包括其它费用和基本预备费,各占5%),其它费用严格按规定标准用于工程管理、前期咨询、勘察设计、工程监理、招投标等5个方面。

第十八条 县财政局根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及本办法规定的拨款程序拨付资金,不切块到部门,同时要安排必要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经费。用于基本建设的,需

民培训补助标准执行。

第二十一条 资金运行管理

(一)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国家和省下达的全部财政资金进行国库集中支付。

(二)各业主单位(项目法人)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专用账户。

(三)资金拨付程序。坚持“业主申请、发改审批、财政拨付”的程序,即先由项目业主向发改部门报批《实施方案》和《开工报告》,批准后填写《项目责任书》和《开工审批表》,再持《实施方案》、《项目责任书》和《开工审批表》到财政部门办理支付手续,财政将资金直接从财政专户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项目建设的专用账户。

(四)资金拨付方式。工程款由县财政局凭县发改局批复的《实施方案》、《项目责任书》和《开工审批表》分三次直接支付。其中:完成工程投资量50%的支付30%,完成工程投资量80%支付50%,全面完工的支付95%。

(五)所有项目均需向财政预交工程投资总量2%的履约保证金,待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退回。

(六)所有项目都要预留5%的工程质量保证金,待质保期满验收合格后拨付。

主题词: 项目管理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办法 通知

中共永顺县委办公室

2010年6月7日印发

上一篇:王西京的长安精神阅读答案下一篇:蒋敦豪演唱歌曲:离开北京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