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宁县城市规划

2024-06-24

冕宁县城市规划(精选6篇)

冕宁县城市规划 篇1

冕宁县先锋乡双河小学

学 校 中 长 期 发 展 规 划

二○一七年四月

冕宁县先锋乡双河小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为切实加快我校的发展,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冕宁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和《冕宁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特制定适合我校发展需要的中长期规划,以指导学校工作。

一、成立了双河小学中长期发展规划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长: 李大勇 副组长: 吴定伦

朱锦兵

员:

任小涛

曾荣

樊均翠

王冰峰

余成秀

王云

李平雄

袁萍远

雷德金

陈盛碧

袁萍远

邓天玉

李平雄

邓天才

吴康芸

赵丽华

张举林

李绪芳

周双玉

二、明确了办学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兴校,科研兴校,育人成才的发展思路,坚持以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教育为首,以培养学生懂感恩、会学习为重点,以提高育人质量为根本,以落实素质教育为目标,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坚持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奉献精神的重要思想培养教师,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注重用现代教育理论、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武装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学校文明,优化育人环境,创建平安校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学习思想,造就“会学、会做、会创新”的一代新人。让师生在共同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主动和谐发展。

三、学校的情况分析:

双河小学始建于1945年,因门前有安宁河、河边河两条河交汇而得名。原址在张家祠堂,开始叫保国民小学,1958年迁到刘家祠堂,1962年又迁至战斗营,校名更改为双河民办。1966年迁到十二信箱,1968年最后迁到双河村2组建校,正式命名为双河小学。经过80多年的发展,几代双河人的努力,有了今天的办学规模,学校的面貌不可同日而语,硬件和软件都有惊人的变化,学校现在占地面积6731.9㎡,教学及辅助用房总面积2654.5㎡,教学用房从早年的土木结构发展到今天的框架结构,学校资产总值共计近600万元人民币。我校现有9个班级,全校在校学生443人,学前班60人共计503人。平行班有3个(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其他三个班级虽然是单班,但是学生人数都在60人以上。根据到2018年削除大班额的规划,我校在2018年要达到12个教学班,就会有六个平行班。

四、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

双河小学的办学理念是好习惯就是好学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的校训,做人诚为本,做事实为基。学校的校风,团结奋进,明理守纪。学校的教风,爱生敬业,合作创新。学校的学风,勤思善学,自主探究。

学校必须树立争先创优的意识,群策群力,脚踏实地的开展好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学习为动力、以变化为起点、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灵魂、以进步为标志,“尚德立校、规范治校、质量强校、科 研兴校、特色亮校”为策略,以“人文校园、和谐校园”为导向,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塑造高素质学生群体,打造创新型教师团队,构建现代化管理模式,力争5到10年内,把我学办成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学校。

五、工作目标:

1、中期目标(2017年--2020年):

规范学校管理,实施以人为本、科研兴校发展思路,加强各功能教室的使用,美化校园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提高师资水平,培养一支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专科学历达到100%。学生能自主学习。

2、长期目标(2021年--2025年):做好硬件管理,不断完善现代化教育设施,建设一支有一定教学风格和创新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培养出在本片区、本县有声誉的骨干教师,成为有一定成绩和自己特色的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同类学校前列。不断加强现代化管理,实行校园闭路网,加强学校、社会、家庭多元化联系。扩大校园面积,绿化美化校园。建设一支专业型教师队伍。每位教师至少具有一项专业特长。学校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把学校办成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水平、教学手段先进、办学特色明显,有自己特色的学校。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六、面临困难:

1、我校生均运动场地只有8平方米,运动场地不够,体育器械安装不完善,希望政府能帮助协调解决,争取运动场地达到标准。

2、学校现在的三年级62人、五年级68人、六年级63人,属于大班额和超大班额。六年级在2018年按上级规定的消除大班额计划能自然消除,而三年级和五年级到2018年不能消除大班额,只能用分班的方式来解决,在消除大班额的同时就会出现教师不足的情况,希望上级能帮我校解决缺教师的问题。并且学校音体美专业教师严重缺失,这些问题希望能通过分配专业教师和培训在职有基础的教师来解决。

社会在发展,今天的科学日新月异,学校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作为教师更应该有危机意识,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教学方式和自己的特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上更应该科学有序,不断创新,规划好本校的前进目标,按照规划严格执行。只有这样,一个学校才能成就自己的辉煌!

冕宁县先锋乡双河小学 2017年4月10日

冕宁县城市规划 篇2

关键词:农田用地,都市农业,生态绿地,生态农林观光公园,福建泰宁

现代城市的发展日益重视运用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提倡发展方式的转变, 不单纯追求城市经济, 盲目求大、千城一面的发展路子;而是追求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文明是新世纪的哲学主流, 引导人类的建设和生产活动。

2009年7月, 在泰宁县发展大旅游区, 完善旅游休闲设施, 优化城市景观休闲资源, 进一步开发城市旅游配套资源的要求下, 启动了泰宁生态休闲农业园。该公园集生态休闲、生产生活为一体, 是新型的城郊绿地产业公园, 在该背景下正式诞生, 城市各种绿地已成为城市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

1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概念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 即在城区有一定的绿量与显著生态效果的综合性城市绿地。一方面城区生态休闲绿地作为城市中的生态区, 既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地方, 又是维护生态安全格局, 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优化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生态休闲绿地被赋予多样化功能, 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 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为城市发展带来动力[1]。宏观意义上的城市生态休闲绿地可以是城市与区域层面的生态型绿地, 微观层面可以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市级公园。城市生态休闲绿地概念的提出代表着城市公园从单纯的强调场所空间塑造向强调生态理念造园的转变, 代表着城区绿地从重视园艺美学到综合性、多样化发展的转变, 代表着城区绿地从单一公园概念到城市功能观念的转变[1]。

2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的作用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的保护和开发对于缔造生态安全、土地安全、水土保持、环境优美、富有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特色的空间结构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和特征表现有:具有保持水土的自然要素和生态特点;创造广阔的公共休闲活动空间, 优化城市功能;是促进城市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完善城市休闲产业配套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最具地标景观性的地方, 影响城市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

3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的历史与实践

孙筱祥先生曾经指出, 全世界大城市区最早建立的自然式休闲生态园林为杭州西湖。12世纪时, 以西湖为中心形成一个半天然半人工的自然式园林, 面积逾4 000 hm2, 成为当时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公园, 近期的西湖西进开发中, 朝着更生态的方向规划, 保持了农田和生态水源等设施, 茶园和果园相间其中, 稻香鱼水散置其间, 如同世外桃源, 池塘水系、生态湿地、船坞码头共同组成人间天堂。

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明确提出城市生态休闲绿地、农业牧场与城市的密切联系[2],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公园改革使公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大量休闲设施引入, 注重公园的生态平衡和经营管理并日渐融入城市;20世纪末被认为是新的综合文化休闲设施,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如今, 城市休闲公园更趋多样化、专业化、宏观化。形成了以城市定位为核心的休闲绿地系统。1873年建立的纽约中央公园规划了很多的喷泉、大草地、水体、各种游步道、景点、休闲设施、运动场、美术馆、画廊、影剧院;公园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生态容量, 排洪给水河道和人工养殖景观湖相结合, 植物园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成为纽约城区最大的自然生态休闲绿地。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中央公园将城市河湖、山体、纪念空间结合起来, 通过对草原、林地、森林、湿地等以原始景观为主的休闲设施进行开发, 从而实现了对场所的改进优化, 使其成为城市需要的一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与区域生态层面的生态休闲绿地强调公园与城市系统的渗透和补充发展, 荷兰的斯塔德休闲生态绿地是横跨4省 (北荷兰、南荷兰、乌德勒支、佛来福兰) 面积约400 km2的农业地带, 保持了生态休闲绿地的开放性、生产性, 集约化使用城市土地和营造紧凑的城市空间从而保证兰斯塔德地区生活休闲空间的理想模式[3]。

4 泰宁县生态农林观光公园规划实例

4.1 项目建设背景

泰宁县生态休闲公园区位于城区以东, 是县旅游发展的重要工程项目。项目将与大金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尚书府第等旅游景区形成产业互补, 是构建区域大旅游圈的重要项目。公园四周环境幽雅, 风景资源得天独厚, 交通便捷, 沿线风光秀丽, 按总体规划, 为生态休闲农业风情区域。

园区占地约133.3 hm2, 地理条件优越, 该园区依托国家风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 利用山水泰宁的资源优势, 区位独特而显著。交通上, 区间网络路、城区一级旅游干线、福银高速接线和向莆铁路穿境而过, 交通方便。

规划区生境条件优越, 山清水秀, 物种繁多。该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7℃, 无霜期300 d左右, 年平均降水量为1 775 mm, 一年中3—6月为雨季, 5—6月降雨强度大, 雨量集中, 平均相对湿度为84%,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738.7 h, 多年平均降雪日数为4.3 d, 属福建省丰水湿润区, 适合多种植物生长。

4.2 项目现状和规划策略

4.2.1 存在问题。

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 即将发展为新市区的土地目前为贫瘠农田, 农业产量很低, 地块四处杂草丛生, 由于常年简单耕作, 土地面临荒芜沙化, 而主城区的发展受土地严重制约, 城市功能无法进一步优化, 城市主题得不到诠释, 如何把农地与新区发展结合有待进一步研究。

4.2.2 规划对策。

结合城区内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人文自然资源。根据城区常住人口少、以休闲旅游为经济支柱的现状以及该县构建大旅游经济圈的需要, 拟将该区块发展成生态休闲型城郊绿地。以高流量人口循环休闲旅游、生态农业经济为产业, 建成融生态居住、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园区, 使该地区与风景区、人文资源区形成一体, 围绕核心城区, 形成众星拱月的旅游生态城市格局。该区块的建设方向是不改变土地基本用途的前提下发展新城区, 构建生态特区———以生态休闲农业为主导, 发展相关产业, 形成农林科研开发、度假、观光、旅游、教学、特色和高效生态农业为一体的新型生态休闲园区。

4.2.3 解决途径。

不改变土地基本用途, 结合传统农业, 进行集约化、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并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经营土地, 发展围绕农业的生态科研、生态度假、休闲接待、农产品加工、田园型房地产业展开, 使农户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来, 形成新市民。使农地与旅游、餐饮、观光、高新产业相结合逐渐形成公园式新城区, 使农地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4.2.4 技术措施。

经过工程措施和土地改良使该地块焕发出新生机。一是工程措施, 疏通水道、引水养殖、挖湖养殖, 解决土地干燥的问题;二是从山坳引水渠, 集水于饮用水塔和湖, 更新水质成饮用水, 发挥生态淡水养殖的效益;三是土地改良, 应用农业技术对农地进行改造, 以适合各种生态产品和植物的生长需要;四是科学规划, 在农地边的荒芜山体上规划低密度构筑物形成生活区, 经过截污渠把生活管理区与生态产业区分离;五是限制交通工具, 仅允许使用电瓶车等无碳或低碳工具, 污水处理后用于灌溉, 有机肥经过处理制成植物养料, 让明媚阳光、清新空气、繁茂枝叶、瓜果田园环绕全园。

4.2.5 设计目标。

规划使该园区成为“新天地”, 解决了农村、农民、农田、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多方利益脱节问题, 以及农业土地荒废和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的危机。这种集约化、多元化、互补型农业避免了很多农产业风险, 解决了城市土地发展瓶颈, 使生态城区得以实现, 解决了农民、农业、农村的转型问题, 开辟了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 良好的生态经济必将吸引更多的新市民 (原农户) 参与其中, 促进相关产业的跟进, 达到利用先进的城市造园理念引导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必将使城郊农业走上新的发展模式, 也使现代版田园城市及生态农业科技新城得以实现。

5 规划原则

5.1 生态原则

公园规划突出生态设施、生态产品、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一是生态设施, 其是公园的重要基础, 比如引水入园, 不造假山水, 形成水生植物、旱生植物相交的立体式植物生态环境;结合规模化生态农业生产形成生态植物群落和自然季相 (四季均有较大面积的花、彩叶和观赏果) 。二是生态技术, 利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自然生境、生态因子综合设计的高效生态环境模式, 进行生产、生活、运行等综合的城市生态休闲绿化公园。三是环境保护, 公园有着大自然生态的良好基础, 必须保护性地综合规划和开发。旅游势必会带来污染, 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也会成为污染源, 必须注意生态要求, 如停车场的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站的布置等;利用生物种类和生物防治技术来减少病虫害、农药污染。在植物生产环节利用全园的废物, 以消灭污染源。

5.2 综合效益原则

规划中应坚持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产业等方面项目的有机联系, 互相促进, 走多元化经营, 产业互补的生产模式, 以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5.3 互动性原则

规划强调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及知识性的结合, 使城市游客参与园区生产、生活, 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乐趣和相关的知识, 使他们多方面地体验农产品生长、种植、采摘、加工、收获, 动物的驯化、逗趣, 农业高新产品的生产及农村生活的情趣, 使游客享受到源于乡村生活又高于乡村生活的身心体验, 享受到现代田园、花海的生态农业风光。

5.4 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休闲产业发展的生命力, 也是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关键, 因而规划设计要根据园区的现状, 明确现有资源, 使园区以特色建园。规划中应该突出的内容包括:一是人工生态景观, 特别是大面积水面及周围景观;二是生态技术生产, 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水自然循环、净化、水产品的养殖、动植物能耗互补;三是滨水景观, 凸显山水与农业、山珍、渔业的特点;四是水产农业, 水生植物和动植物景观的运用;五是野生鸟类观赏设计, 特别是珍稀鸟、白鹭引进。通过突出特色, 使该园区成为区外游客向往的世外桃源。

5.5 总体规划和分期开发原则

公园的开发采用整体规划、分期开发的形式, 以适合生态城区建设的特点, 为整个园区进入良性循环做好充分准备。从项目开发顺序上, 首期是生态基础设施, 如道路交通、通水通电、文化娱乐、信息网络、生态建筑物、休闲设施等;二期是技术示范, 如特种水产、花卉、果树、果蔬、反季节植物, 逐步达到全面开发生态产业的目的;三期以完善对外农业合作示范和生态交流, 高新农业技术, 现代生态农林业科研试验为主, 使其成为园区的亮点。

6 总体规划布局

以现状条件和规划原则结合生态休闲为特点, 从宏观上把整个园区划分为生活和生产两大部分, 形成4个大的区域, 构成园区的主体框架。

6.1 新城防护绿带

位于园区北侧, 国道205线沿线, 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 使公园与周围环境隔离, 同时南侧又与周围大自然景观有机衔接和过渡, 防护绿带休闲设施以景观水池、木桥、绿岛、花海观赏项目为主。防护绿带主功能是该公园与外环境过渡地带。

6.2 核心区

规划为环境幽雅、生态自然的生活区和行政区, 前期潺潺的溪水从北到南贯穿至核心区, 川流不息, 加之大面积的人工湖, 清澈壮观的水面, 白鹭任意翱翔。有中心广场、停车场、生态居住、行政管理、科研教育、休闲娱乐、市场营销等设施, 进行精细打造、有机组合, 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核心体。

6.3 滨水休闲区

以核心大面积的人工湖为主体, 连接从北到南贯穿全园的河流以及多个大小浇灌水塘, 形成独具特色的水系, 根据水系的不同位置, 因地制宜地种植水生植物, 湖周边散落些休闲建筑和别墅, 并进行水产养殖。在人工湖宽阔的水面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 如休闲垂钓区、水上游乐园、观赏喂养区、生产养殖区, 野生鸟类筑巢养护区。

6.4 生产加工区

该部分是公园中心部分, 在总体规划下相互协调, 相互衬托。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 该区既有生产加工的功能, 又有生态休闲度假的功能, 产业布局有花卉公园、果实公园、野生养殖动物园、植物园、加工厂, 设施布局按南北式布置。融休闲、高端农产品展示、生产为一体, 逐步成为独具风格特点的农业大观园, 让游客乐在其中, 流连忘返。

7 建筑配置

建筑物的格调与该园的主格调协调一致, 全园以生态建筑为设计和建造标准。建筑材料主要以土、木、竹、石为主的生态材料。建筑基地布置原则为山脚、水岸滩涂、贫瘠土地之间。建筑风格定位为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8 产业分区规划

8.1 一期生活区

一期生活区包括停车场、会所娱乐、滨水居住带、生态别墅带、休闲生态农业区、生态会馆、游客活动中心、旅游接待中心、逗趣园、水上游乐场园、野生禽类吸引区、生态农业高新品种展示、夏令营与大中小学生生产实习基地。

8.2 二期生产区

二期生产区包括生态示范区、生态科技区、对台农业市场、苗木花卉盆景生产与销售区、生态农业教、科、产、学、研及创业实践基地。

9 产业特点

9.1 生态旅游, 城区休闲

生态观光 (生态小旅馆、生态健康保健、生态疗养) 、生态农业餐饮 (绿色食品、瓜果採摘、鱼虾捕捞) ;科普教育 (生态知识、生物科学、自然保护、花卉景观) 、娱乐逗趣 (动物驯化、水上娱乐、农业实践) 等成为该生态公园最主要的特征。

9.2 高新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

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技术, 形成各种生态物种的实现模式。同时, 引导新市民进行规模化生产, 并进行收购、深加工和销售等生态产业的经营生产活动。

9.3 生态产品生产

包括园林花卉、高档切花、特色果蔬、特色禽畜和水产等绿色产品的生产。生态产品生产分2类:一是结合生态农业示范, 形成该公园的规模化外销特色产业;二是结合休闲农业旅游和生态餐饮, 形成该园的自消产业。

9.4 对外农业合作

生态园优美的环境, 适宜发展国际农业合作区, 对外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 发展现代新兴农业, 通过农业种植、农业延伸产品、对外农业交流, 从而逐步发展成对外开放的生态特区。

1 0 结语

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农业用地的保护规划, 在实践上和理论中还极少见, 笔者把都市休闲农业的概念转换为生态休闲绿地来研究, 以便与绿地系统的概念相整合。由于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是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 加之城市居民对休闲农业日益向往, 田园风光和无污染的农业产品日益吸引着城市的居民, 给都市农业规划实践带来了契机。未来的绿色生态区, 应该有生态功能 (生态休闲与度假) 、生产功能 (输送能源与动力) 、整合功能 (与城市区其他功能相联系) , 为文章实例中所要求的与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文物古迹形成互补弥合, 优化城市结构。文化休闲功能———市民游、赏、玩、吃、住的好去处, 成为自然与农耕人文展示区[1]。迎合了绿地多样化、公共化、生态化、休闲化、特色化的特点以及保护与利用生态资源的大潮流。此外近年的生态城市主义实践在国内外不断演进, 比如:城市森林理论, 城市湿地规划和实践理论, 景观生态学[4]中对城市斑块和廊道、国土生态安全的研究, 都基于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之上。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引进农业这个传统的生态绿色产业项目值得探究。都市农业理论, 为此次规划实践打开了极其广阔的思路, 该项目的规划实践为泰宁县都市生态休闲绿色经济的发展和新城发展开了先河, 也是“反规划”[5]、失落的桃花源[6]等生态城市主义理论的实践。

参考文献

[1]李颖怡, 何昉.自然与人文共演城市“绿心”[J].中国园林, 2010 (10) :13.

[2]爱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3]王晓俊, 王建国.兰斯塔德与“绿心”:荷兰西部城市群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利用[J].规划师, 2006 (3) :90-93.

[4]肖笃宁, 李秀珍, 高峻, 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5]俞孔坚, 李迪华, 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冕宁县城市规划 篇3

供稿:周海峰 王洪军 供稿单位:阜宁县农业资源开发局 入库日期:[2010-6-11 11:27:45] 已阅[845]次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通过大规模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中型灌区改造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我县农田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明显提高,不少中低产田通过改造已基本达到高标准农田标准,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民增收。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加大了对规模、高效农业的扶持力度,建设了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扶持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培埴了一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较大地促进作用。截止目前,在全县现有耕地131万亩中,基本达到高标准农田面积有43.5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3.2%,中产田76.8万亩,占58.6%,低产田10.7万亩,占总面积的8.2%。根据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农业资源现状,我县规划2010—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到2020年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达83.5万亩,占耕地面积63.7%。通过本次规划,可进一步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带动农业科技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升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江苏沿海大开发需要的目的。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原则

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以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为原则,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其基本原则是:

1、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按灌区、流域和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加强与农业综合开发、黄河故道开发、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土地复垦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积极整合各类支农要素。本着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内容,着力扶持我县优质稻米产业及设施蔬菜产业。

2、坚持综合投入、合力开发的原则

按照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农田连片平整、耕层土壤肥沃、生产方式先进、高产高效低耗(产出效益高)的要求,综合治理田水路林,全面配套桥涵闸站,全力把项目区打造成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充分发挥加强农业发展的政策优势和支农项目资金的导向作用,拓宽投入渠道,引导其他资金共同投入,提高项目建设水平。

3、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

在项目区的安排上,主要围绕优质稻米和设施蔬菜主导产业,发挥区域特色,立足分区自然状况,科学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确保实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带动一方”的目标。

4、坚持效益优先、科技提升的原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优质水稻、设施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调整耕作模式,提高开发效益。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优选科技依托单位,改进服务方式等有效手段,加快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重点支持良种、良法的普遍应用,搞好先进适用技术的组合配套,强化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使项目区成为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的示范基地。明确科技推广的目标和内容,重点主推水稻、小麦、蔬菜等新品种和相关栽培、测土配方和秸杆综合利用等适用新技术,推广机插秧和加强农业专业化防治组织建设。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布局及重点建设项目区

项目区规划以发展优质、安全、高效农业为目标,以建设规模化高标准农田为基础,合理规划安排基础设施,积极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规划从2010年到2020年,共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其中201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在古河镇实施。2011年到2019年每年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2020年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全县项目区总体布局共分为6个集中连片的项目区:

1、城北项目片。以县城以北正在建设的北绕城公路和老204国道为中心,涉及阜城、三灶、郭墅镇,连片面积7.5万亩。以发展优质粮食和设施蔬菜为主。

2、沿射阳河项目片。位于省道329以南,射阳河两岸。涉及阜城、陈良、沟墩、新沟和东沟镇。连片面积14万亩,重点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努力建成一批绿色、有机稻米和设施蔬菜基地。

3、黄河故道项目片。位于黄河故道沿线,涉及羊寨、芦蒲两镇。面积5万亩。以建成优质粮食基地、设施蔬菜基地为主。

4、板陈项目片。位于生产河以南,潮沟河以北,板陈路两侧,涉及陈集镇和板湖镇。连片面积5万亩,重点发展蔬菜和粮食产业。

5、恒河项目片。位于省道234以北,县内南恒河两侧,涉及古河和益林镇。连片面积4.0万亩。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和粮食产业。

6、益罗项目区。位于省道234以南,杨集河两侧,涉及益林镇杨集社区和罗桥镇。连片面积4.5万亩。以建成粮食基地、稻田养殖和蔬菜基地为主。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实施对策

围绕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指导思想、具体原则、规划布局及重点项目区,在具体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时,我们的实施对策是:

1、成立班子、发挥职能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组织保障。我县已成立“阜宁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阜政办发[2010]33号),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资源开发局。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兼任,成员由县政府办、农业资源开发局、国土局、财政局、发改委、水利局、农业局、林牧局、交通局等相关单位组成。项目镇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保证项目实施。办公室设置综合组、财务组、工程组、采购组、监测评价组和科技服务组,配备具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员。

2、整合资金、规模开发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首要基石。随着我县社会经济迅猛发展,财政可支配收入连年大幅增长,各类支农项目配套资金足年足额配套到位,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项目时,我们将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项目资金与万顷良田建设、农业打包资金、土地整理、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通达项目等各类支农资金有机整合起来,合理布局,集中投入,规模开发,全方位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提升发展高效农业建设水平。

3、各司其职、运转高效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管理保障。项目区建设按照有关规范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县农业资源开发局负责本次项目的前期规划的组织、汇总和上报等工作。严格落实县级报账制、工程招投标制、项目和资金公示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负责制;财政局负责财政配套资金的筹措落实,保证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完工后的验收、报账等工作,定期检查资金使用情况,保证专款专用;水利、国土、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在总体规划指导下,负责各自专业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等工作,并把其它支农资金整合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来,共同提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水平。项目完成后,及时与收益村办理工程移交手续,制定工程管护规章制度,明确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本着“谁收益,谁负担”的原则,由项目收益村筹集一部分工程管护资金,项目再安排一部分资金,保证工程管护工作的正常运行。农田林网实行林权制度改革,进行公开拍卖,并将所得资金全部用于项目管护运行。

4、培植优势、打造特色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重大实践。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主要围绕区域优势,立足各项目镇主导产业,发挥资源优势,做到科学规划布局,合理使用项目资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工程集中配套,全力服务高效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与此同时,我们将积极探索并打造特色农业项目。一是利用黄河故道开发项目,在现有优质果林基地的基础上,更新品种,拓植优质果树,使基地面积扩大到万亩以上,利用现有的桃花源景点,把项目区建成省内一流的集生态旅游、观光、示范于一体的农业特色休闲区。二是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培大培强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壮大企业实力,增强带动能力。重点扶持万江米业、银河面粉、海马食品、洪源蔬菜等加工企业,成为推动我县粮食、蔬菜、水产等地方特色产业化规模经营发展的孵化区。三是全方位提速建设县2个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将其打造成集科技示范、推广、繁育于一体的高有机稻米、生态西瓜、苗木花卉和生态旅游的引领区。

5、发挥效益、改善民生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终极目标。一是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变村容、村貌,提高灌排能力,改善农村大型农机作业难和行路难的状况。对此,我们在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时,根据项目区实际需要,规划了电站、桥梁、涵洞、道路、农电线路和变压器购置等骨干工程项目,解决了项目区生产、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对项目区防汛抗旱、西瓜育苗、农产品运输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可实现项目当年建成,当年达效的目标要求。二是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为发展高效农业奠定基础,提高土地产业率,增加农民收入。在项目区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规划每个项目区规模开发的高效设施农业基地均达到万亩以上,提高农田产出率,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将有力推动我县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快速发展。三是通过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中,对项目区基地进行培训和示范推广,受培训农民将达105800人次,示范推广40万亩。通过培训推广,项目区大部分农民都能学会1—2项新的农业适用技术,提高科学种田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培养、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放大农业综合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一步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冕宁县城市规划 篇4

威宁县玉龙乡新发小学:熊绍刚

我有幸成为威宁县中小学的一名后备干部,聘为玉龙乡新发小学的一名副校长,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再根据我近一个月的重庆培训所学知识,再响应威宁县教育局对后备干部的要求特制定本校五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上级有关教育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实施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升管理水平,优化师资队伍,改善办学条件,探索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之路,逐步使学校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力争取得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和显著的办学效益。

二、发展目标

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把我校创建成:“育人环境优雅、学校文化深厚、教师队伍一流、教学特点突出、办学特色鲜明、质量全县上游”的全新学校。

三、背景分析

1、学校的基本概况

我校是创建于1956年的一所老校,2008年新修第二栋教学楼现我校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拥有18个普通教室,15个专用教室。

学校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651人,在职教师22人,教师高标学历达98%;所管村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一直居于威宁县玉龙乡各小学的前列。

2、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1)教师专业发展不平衡,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学校始终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但由于一些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规划认识还相对比较粗浅,少数教师存在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思想,自我发展的意识还需要提升,因此也造成了学科、教师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个别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亟待加强。同时由于管理与督促力度不够,缺少竞争的机制和环境,骨干教师成长仍显缓慢,高层次骨干教师比例不高。

(2)办学压力增大

班额较大,教师的负担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校内部设施比较简陋,部分已经开始破损,改造和维修经费不足,对学校由粗犷经营向精细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近几年内我校不断地涌现内部管理规范、发展势头强劲的优秀学校。

(3)教科研工作还需落到实处

虽然学校的一些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教师参与面不够高,已有研究也未充分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资源。解决教科研与教育相脱节的现象,还需有效策略。

四、学校发展五年规划具体工作目标

1、德育建设

继续以家校联合下的家庭教育为德育工作切入点,着力挖掘校园德育资源,以“家庭教育”为推动面,以“孝敬教育”为抓手,开展德育教育实践和研究活动,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使学校德育走入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通过学生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亲密接触,亲身参与、体验等,更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孝心、爱心、忠心、信心、诚心”,努力推进“五心教育”特色项目建设,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2、学校管理

在现有管理机制上不断改进,修订、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一套以人为本、尊重师生、人文与制度相结合的科学管理制度,建立教师的师德、业务评估细则,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同时注重学校班集体管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师资队伍

努力建立一支“德高业精”的教师队伍。继续加强校本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交流研讨、课后反思、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方式提高实效,使教师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成为善于反思、勇

于实践的智慧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抓“两头”,三年内,县级骨干教师5名,对工作能力欠佳的教师重点培养,缩小差距。探索和培养一批班级管理水平高的班主任老师。

4、教育教学管理

在保证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各学科质量。学校将建构较为严密的质量监控体系,重视常态监控,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规范各项教学工作。重视课堂教学实效,开展“有效课堂建设”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效课堂”参与率达100%,合格率达95%以上,优秀率逐步达到65%以上。

5、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在前几年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将更注重校园内在文化氛围的建设,美化校园,创设美的环境。完善楼层文化,让无声的墙发挥育人功能,切实做到校园无空地,处处皆育人。同时,学校将通过大量综合实践活动、文体科技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引导、人格的培养、意志的磨练,营造独具我校特色的育人环境。

6、综合治理目标

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责任制,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稳定。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乱纪现象,不断增强师生员工法制意识和遵纪守法自觉性。深入持久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创造优良、安定的育人环境。完善共建工作机制,进一步探索家庭、社区教育新路子,形成社区,家庭、学校共同教育的崭新局面。

(1)、依法治校,加强管理。严防邪教侵入校园,危害师生,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建立健全治安防范制度,确保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力争成为各级安全工作先进学校(单位)。

(2)、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部署,定时签订党风廉政建设和师德行风建设责任书。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促进党风、政风、行风建设的根本好转。

五、规划实施策略、保障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建设高品位。

基础设施建设是教育教学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最基本的载体和依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建设高品位,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搭建工作平台。学校将多方筹措资金,要争取政府政策优惠和政府拨款;要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和友好单位的捐助支持。

(1)、从2011年开始,综合改善体育器材地设施条件,建设全新跑道操场,再建一座综合楼,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寄宿制办学模式。

(2)、完善教学设施设备。有计划、有目的地添置更新,逐年增加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达到现代化水平。

(3)、优化校园环境,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提高教室、办公室、校园、校园周边的“净化、绿化、美化”程度,形成优雅的育人环境,体现良好的环保意识。加强绿化程度,加快学校树、花、草的培育,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把视觉美感与身心感受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

2、学校管理

注重人文关怀,创建一所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安于工作的快乐校园。

①、引导教师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

②、实行“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措施。

③、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营造充满快乐和激情的工作与生活空间。抓好线描画特色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形成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校园艺术氛围。

3、加大科研力度,创“规范+特色”学校。

此规划为学校发展蓝图与执行纲领,要求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仔细领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学校发展共同奋斗。

冕宁县城市规划 篇5

“十二五”时期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泰宁“四县”的重要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全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泰宁县“十二五”期间的各项计划生育目标,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市计生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既要抓紧又要抓好”的指导方针,自觉地把人口计生工作与控制人口目标结合在一起,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全县积极探索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深化“三结合”,实现“两个转变”,完成“一个目标”的工作路子,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3.31万人,2006-201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4.8‰,其中自然增长率为5.3‰,出生率为10.3‰,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1.46‰,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总和生育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口再生产类型完成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时期。

——全面完成市下达的人口责任指标。2006-2010年我县每年的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分别为97.13%、96.79%、96.14%、95.22%、94.17%,人口出生率均控制在12‰以内,顺利完成了“十一五”人口计划和市下达的责任目标。

——难点问题整治初见成效。一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全县2006年以来共查处“两非”案件33例。出生人口性别比由2005年的116.24下降到2010年的106.76。二是社会抚养费征收率逐年提高。建立行政执行与强制执行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有效运用法律杠杆,依法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每年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基本保持在80%以上。三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立健全福建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平台,每个乡镇都有专人负责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并配有专用电脑,有效运作全国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加强流出地与流入地的交流和反馈。在上海等流出人员较多的地方成立了流动人口计生协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逐年提高。

——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深入持久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由点到面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群众婚育观念有较大转变。2006年以来,全县的晚婚率保持在50%左右,有74对夫妇自动放弃二孩生育指标。

——利益导向机制初步建立。形成了以落实法定奖励、推行农村“奖扶”为主,以政策上倾斜、项目上优先、资金上扶持、技术上指导、生活上照顾的“三结合”帮扶为辅,以农村低保、子女入学、建造新房、灾后重建、农函大学习等多领域多环节优先优惠为补充的利益导向体系。二女户、一男户和计生困难户的受益面达100%。

——计生服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2006年以来,全县共投入1200万元用于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乡镇计生服务所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全县计生服务站所总面积3900多平方米,平均达390平方米,其中中心所2个,其他7个乡(镇)计生服务所都达省定合格所标准,全县所有行政村都建有村服务室。按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装备标准配备了基本设备。技术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县服务机构共有卫技人员34人,中专以上学历34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100%,大专以上学历16人,本科学历1人;中级职称6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17.64%。全县各乡镇实现人口信息微机化管理,各乡镇均配备3台以上电脑,其中6个居委会也配有计划生育专用电脑。县、乡两级建立了以育龄妇女为核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信息数据库,并初步建立了县级计划生育公众信息网,县、乡两级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争先创优工作迈上新台阶。通过开展分步实施、分解立项、明确责任、分期达标的创建活动,从2006年以来一直保持计划生育一类先进县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2007年被评为全省计生协会先进单位,2008年被评为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单位。

——财政投入体制初步建立。计划生育所需经费全部纳入年初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有所增加。2006年投入287万元、2007年318万元、2008年347万元、2009年396万元,2010年423万元,年均递增11.85%,2010年财政人均投入达32.5元。

第二节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县虽然较好地完成了计划生育发展规划,保持了较低的生育水平,但是也面临了诸多挑战,人口计生工作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还存在许多制约人口计生工作良性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传统的婚育观念仍然影响着部分群众的生育意愿。“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在短时期无法彻底扭转,一男抢生、二女复通偷生、暗婚暗育等现象时有发生,稳定低生育水平仍有相当的难度。二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难度加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更趋活跃,我县流动人口特别是流出人口呈持续增长的态势,由于一些地方区域流动人口属地管理责任机制不健全,造成我县流出人口“双查”失管、漏管甚至超生的现象较为突出,这也是当前造成政策外生育主要人群。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综合性别比和二孩性别比连续多年都超过正常值,“两非”案件存在取证难、查处难等问题,亟待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四是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影响弱化。“十一五”期间先后出台的新农合、城乡低保、征地拆迁补偿等普及型惠民政策,在使广大群众受益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使违法生育户得到了比计划生育户更多的实惠,直接影响了基层干部、群众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

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投资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推进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构建人口宏观调控体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处理好人口与发展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注重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在解决人口问题的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家庭福利。

坚持依法管理。坚持按照政策、法律和法定程序办事,加强行政执法检查,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努力提高依法征收、文明执法水平。

坚持统筹协调。综合运用人口与经济发展政策,解决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注意把握人口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目标一致、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人口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坚持人口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人口发展要先行一步,为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财政分配提供基础支撑。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人口工作的创新发展,以体制改革为动力,创新新形势下人口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解决人口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县要通过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的政策、制度、政府组织体系和社会服务网络体系,建成“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实现全县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社会抚养费征收、流动人口管理等难点得到有效解决,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增强;实现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目标,服务群众能力进一步提高,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干预三大工程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流动人口“一盘棋”格局建成,基本实现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架构基本形成,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提升,依法管理水平全面提高,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惠民政策与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有序衔接,计划生育家庭享受到更多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广大群众的婚育观念进一步转变,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逐步形成,一男超生和二女多生育现象逐渐减少。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坚持现行生育政策,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实现泰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是“十二五”期间我县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要继续保持生育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改革创新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机制和方法,逐步解决“一男超生”、“流动中超生”等突出问题。结合乡(镇)人口分布情况,全面实施扶贫搬迁造福工程,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坚持“三为主”的工作方针,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抓好“双查”、节育措施等常规服务,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积极应对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确保人口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加强人口计生法制建设。认真贯彻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全面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行政示范乡(镇)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法治机关建设,建设法治政府。探索建立行政审批与计划生育法制工作良性互动机制,成立人口计生巡回法庭,实现计生宣传、服务、便民、维权、征收五位一体。规范行使行政征收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强化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力度,对违法生育对象严格按法定标准和办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对违法生育的党员、干部,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坚持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纪律、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十二五”期末,各乡(镇)基本达到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示范乡(镇)标准。

推进诚信计生管理机制。扎实开展诚信计生活动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活动,引导各村(居)结合本地实际,依法制定制定《计划生育自治章程》、《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和《诚信计生协议书》,健全完善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政府诚信、群众守信、村民互信的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协会的作用,在各级计生计生协会中积极开展“三联创”活动。“十二五”期末,全县各乡(镇)基本实现诚信计生;各村(居)基本实现计划生育村(居)自治;先进乡(镇)计生协会占30%以上;合格村(居)和一流村(居)计生协会占村(居)总数的80%以上,其中一流村(居)协会达35%以上;“五好协会小组”占总数的60%以上。

第二节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人口素质,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环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提高出生人口健康素质。认真做好婚前医学检查工作,不断提高科学婚检质量,加强性病和艾滋病防治工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建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制度,为符合生育政策计划怀孕的夫妇(包括流动人口),提供健康教育、优生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相关服务,有效推动出生缺陷预防关口前移,切实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积极推动二、三级预防措施的开展,逐步将产前筛查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等可防可治的出生缺陷干预列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提高出生人口健康素质。

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关注并改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体系,继续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深入推进农村婴幼儿早期发展事业,开展创建“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教育示范单位”活动,加强农村人口早教指导站(室)建设,普及婴幼儿抚养和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努力实现儿童早期发展对象广覆盖。“十二五”期间,力争获得“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积极推进全民终身教育。

提高劳动人口的技能水平。高度重视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劳务输出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开展旅游产业技能培训和特色农业技术培训,全面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等项目;积极拓宽人才吸纳渠道,引进更多具有高素质的外来人员,促进人口素质结构的提升。

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建立社会信用诚信体制,进一步完善公民基础道德素质体质建设,借助于公共教育设施及其他宣传手段,在全民范围内推行公民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在中、小学生中德育工作的特殊作用,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人生观及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注重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全面普及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等知识,注重防止青少年实施危险性行为,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并矫正各种心理问题。

第三节 构建性别公平制度,推动出生性别比趋向正常

针对“十一五”期间我县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使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趋向正常。

构建性别公平制度。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为载体,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普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知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构建性别公平制度。制定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促进男女平等就业和共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对农村计划生育纯女户给予奖励,在扶贫济困、慈善救助、贴息贷款、求学成才、就业安排、项目扶持中对计划生育纯女户予以倾斜。依法保护妇女的宅基地、房屋等继承权和土地承包权等权益。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救助贫困母亲和促进女童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及决策的水平,推动妇女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确保男女平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领域得到进一步实现。促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妇女职业教育工作,保障妇女平等获得教育资源的权利和机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妇女儿童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妇女健康寿命。严厉打击暴力侵害和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妇女儿童生命安全。关注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完善孤残和大病困难儿童的救助制度,确保儿童平等享有社会保障。

有效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纳入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相关部门的人口计生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和重大事项督查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标本兼治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工作机制。加强“两非”源头监管,认真落实终止妊娠手术审批制度、终止妊娠药品流通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孕前B超检查、住院分娩和终止妊娠实名制度有关规定。健全孕产期保健、住院分娩、产后随访、出生死亡报告、咨询服务等制度,建立出生人口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严格落实孕情跟踪管理责任制,强化对办证后流出、连续两轮以上双查未到位、持证多年未生育等8类重点对象的排查监管力度。加大“两非”案件打击力度,建立公安、卫生、人口计生、药监、妇联、监察等部门配合打击“两非”案件联合办案制度,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正常。

第四节 强化综合服务意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我县流动人口数量多、规模大,要积极做好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使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合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符合条件的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培育和完善公平公正、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口和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

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和《福建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统筹协调,加强部门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工作格局。加强区域协作、信息互通、管理互补,探索成立驻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积极构建“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完善和应用国家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提高流动人口信息服务管理水平。加强城区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建立健全“以房管人”、“以厂管人”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城区服务管理队伍力量,实现城区和工业园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常态化。

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全国流动人口“一盘棋”的要求,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纳入现居住地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预算范围。积极扩大城区人口计生服务半径和可及性,突出城区、园区、商业区、旅游景区服务管理范围,实现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流动人口便民维权行动,保障流动人口的知情权、监督权。全面清理各种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违背的政策措施,严肃查处各类侵权案件,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老龄事业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突出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建设,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建立健全惠民政策与人口计生政策的统筹协调机制。注重运用重大公共政策破解人口发展难题,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作用,建立人口发展政策协调制度,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出台前,开展对人口发展影响的综合评价,充分考虑人口计生因素,确保经济社会政策与人口发展政策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

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整合现有资源,深化和拓展致富、安居、奖学、保障、亲情、健康五大工程,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扶制度、贡献奖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家庭补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补助等为主体,进一步探索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利益导向机制,逐步扩大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覆盖面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奖励标准的正常增长机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养老保险、就业培训、扶贫救灾工作、住院分娩、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教育、征地补偿与集体收益分配以及社会救助等方面,对计划生育家庭要体现优先与优惠。严格落实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分配集体福利和划分宅基地时,增加一人份额的法律规定。广泛深入开展“生育关怀行动”,规范运作幸福工程、计生小额贴息贷款等帮扶项目,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得到更多实惠。

构建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把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民生工程,纳入社会经济总体规划。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城区要积极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的“十五分钟”服务圈,农村要依托乡(镇)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室)等现有设施,完善服务、增加功能。加强县社会福利中心和农村敬老院建设,加大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便捷援助。探索建立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和二女家庭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针对计划生育独生子女、二女家庭的老年父母,在预防保健、权益保障、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等方面关怀帮扶。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营造有利于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体制机制环境。推进就业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提高劳动力就业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适应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的新需求。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工作。

第六节 健全家庭发展政策,建设和谐幸福家庭

家庭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本单位,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是人口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需。

健全完善家庭发展政策。在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以及养老保障等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体系。加大对孤儿监护人家庭、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家庭、留守人口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受灾家庭等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的扶助力度,帮助计生特殊困难家庭解决生活生产难题。完善生育关怀制度,将计划生育节育手术并发症三级以上人员纳入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范围。免费为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提供再生育技术服务。

创建和谐幸福家庭。深入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提供更多的有利于家庭发展的公共服务。加大社会化宣传力度,倡导和推动最大限度地体现家庭经济、生育、教育、抚养、赡养、交流、娱乐等功能。打造健康促进平台,围绕群众需求,协调或协同相关部门开展面向全人口和生命全过程的服务。逐步完善全人口信息的采集、利用和管理,增加关于家庭福祉和发展的相关数据统计,促进人口基础信息的共享与利用。努力把人口计生网络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普惠的、综合的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平台,为所有家庭提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早期教育、老龄关爱等全程服务。

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努力建设以“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为主要内容的家庭人口文化。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幸福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将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作为宣传倡导重要着力点、拓展点,坚持因地制宜,继续广泛深入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男女平等新型婚育观念,宣传人口计生法律法规和奖励优惠制度,推广少生快富科学技术,普及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科学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健能力。大力倡导低消耗、低污染的家庭生活方式。

第七节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围绕群众满意目标,着力加强基础建设,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健全完善人口计生服务机构建设。紧紧抓住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人口计生服务机构作为公共卫生网络重点建设的机遇,把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内投资,对县乡计划生育去服务站(所)进行改扩建,添置、更新与技术服务功能相适应的器械设备。重视技术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加强服务机构手术室、检验室、消毒供应室等科室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服务质量监督、考核评估、信息反馈机制。拓宽技术服务人员引进渠道,改善技术服务队伍结构,提高技术服务人员素质。开展创建计划生育示范站(所)活动,“十二五”期末,全县所有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符合国家建设标准,县计划生育服务站达到省级示范站标准,各乡(镇)计生服务所达到省二级以上服务所的标准。

规范计划生育药具服务管理。探索成立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完善社会化免费发放药具服务模式,增加免费避孕药具发放方式和发放点,加强避孕药具规范化管理和市场监管,保障育龄群众免费获得安全、及时、优质、均等的避孕药具服务,药具可及率达100%,药具服务满意率达90%以上。

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金人工程”的要求,建设全员人口信息资源库,把县级人口计生信息库建设成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服务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础性平台。探索整合公安、卫生、民政、计生等部门人口信息资源,建设人口综合服务系统,实行部门人口信息共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建成公众网站,实现网上办事、提升网上办公能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各乡(镇)党委政府、县各部门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口工作的决策部署,把人口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发展指标有机结合起来,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均衡发展。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大事项督查范围,作为衡量政绩和选拔、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落实到位。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探索建立以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重点问题为导向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更加注重对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奖励性引导。建立责任追溯和备案制度,继续实行“一票否决”制。各乡(镇)每年应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向县委、县政府做专题报告。

第二节 加大人财保障力度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在农村综合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中,确保人口计生机构队伍的稳定。积极推进人口计生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优秀人才充实人口计生队伍。在新聘用县、乡、村人口计生工作人员时,对持有执业资格证书的优秀人才要优先录(聘)用。按照人口计生事业的发展需求,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人口计生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健全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合理配置医、护、技人员,以生殖健康咨询师培训、考证为突破口,组织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分批参加有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按照“县管,乡聘,村用”配齐配强村计生管理员、计生协会会长和协会小组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情况,适时调整村级计生管理员和协会会长补贴。大中型企业要配备专职或兼职干部管理本系统、本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

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稳定增长、分类保障、分级负担、城乡统筹的计划生育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继续坚持和落实财政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确保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奖励优惠政策兑现、基层计生工作人员待遇落实和正常工作运转等需要。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社会抚养费全额上缴国库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杜绝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运用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的人口计生事业筹资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节 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加强工作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积极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搭建平台,真正形成党政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县人口和计生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自觉履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职责,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落实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性组织在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生力军作用,创新社会管理,组织群众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及时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估,实行责任目标管理。

第四节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坚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围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中心任务,突出人口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等方面的宣传,为人口发展大局服务。全面提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水平,注重各种宣传阵地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富有泰宁特色的人口文化宣传精品。坚持高层倡导、群众宣传、媒体引导和社会宣传相结合,运用各种现代传媒,通过增强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准确性和渗透力来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组织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社会宣传活动,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优质的人口计生宣传公共服务。

第五节 加强行风政风建设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强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观念,大力提高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全面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完善廉政勤政各项制度;逐步建立电子监察系统,重点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审批权、执法权和重大项目资金运行的实时监控。深入推进“阳光计生行动”,全面规范人口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办事公开、村务公开,开展“请农民兄弟姐妹评计生”、“请流动人口评计生”、“系统内下评上”活动,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员、实名举报奖励制度和新闻媒体监督的作用,切实做到“阳光管理”、“阳光服务”、“阳光维权”,更好地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重大事项巡视和监督检查工作,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第六节 抓好规划组织实施

冕宁县城市规划 篇6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现在, 国家出台很多关于红色旅游的政策, 如发改委陆续颁布了《2004~2010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2015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可见红色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政策的重视, 这为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加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物质生活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追求, 人们精神上越来越感觉到空虚, 越来越渴望丰富的精神追求。旅游也成为了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精神休闲活动之一, 而红色文化旅游更是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

我国正逐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革命精神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等相关方面的活动, 红色文化旅游慢慢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红色背景下, 乡村旅游的建设和整治非常有必要, 在现代红色背景下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然后才可以落实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建设。可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如遵义会议旧址、井冈山、延安、太行山、西柏坡等, 在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 将红色旅游活动与之结合, 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这些旅游活动一方面是对老一辈革命家的缅怀;另一方面也是传统革命精神的延续, 同时也却是解决现代居民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 发展意义重大。

1.2 红色旅游基本概念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 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为了让革命圣地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在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 中央明确提出拓展红色文化旅游范围。红色旅游将红色文化景观同自然绿色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而成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红色旅游———这种全新的旅游模式,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以特殊的历史文物和遗迹等旅游资源作为依托发展。有利的政治扶持和文化资源的独一性, 让红色文化旅游在它的发展初期, 主要以政策资源为导向, 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要逐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成为一条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 进而造福社会环境的有机循环之路。

2 水尾村红色文化旅游研究

2.1 地理环境

水尾村, 位于建宁县客坊乡东南部, 距县城70km, 东接中畲村;南邻江西广昌塘坊乡;西与龙溪村接壤;北靠客坊村, 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水尾村山地面积约880hm2, 植被覆盖良好, 植被资源主要以果树和毛竹林为主;在耕地73.33hm2, 是有名的鱼米之村, 主要作物为水稻、莲子、烟叶、制种等;村庄内部一条清溪穿村而过, 支系发达, 水土资源保持良好。水尾村将建设成: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红色旅游产业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与田园共融、与山水互动的“美丽乡村精品村”建宁县乃至福建省重要的“红色旅游示范村”。水尾村地势奇特, 四面群山环抱, 村中地势平坦, 村落嵌于田间, 素有“高山小平原”之称, 形成山区独特的地貌景观。

水尾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 已列入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红军医院、红军银行、红军兵工厂。先后有许多省、市领导、老红军、学者、党团员、学生及群众到村内参观。水尾村现围绕红军革命旧址保留着众多具有一定风貌特色的传统民居, 形成集地域文化、特色建筑于一身的风情古村落。

2.2 乡村游赏规划

基于场地的旅游功能分区, 结合文化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红军生活区的完整保留, 形成具有历史价值的乡土建筑群。基于场地的旅游功能分区, 结合游人出行目的和行为活动的习惯, 在游线规划上提出了4大主题游赏路线。

(1) 红色之旅游览线:红军雕塑———红色之旅陈列馆———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驻地旧址———引路亭———荷塘戏影 (红色演艺广场) ———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银行旧址———栖风长廊———红军生活区旧址———红军饭庄———红军兵工厂旧址———红军医院旧址。 (2) 农家休闲游览线:村口———旅游商铺———荷风亭———休闲农家乐———特色民宿。 (3) 田园观光游览线:村口———谷丰亭———生态田园———采摘果园———休闲农家乐———荷风亭———采摘果园。 (4) 竹林拾趣游览线:村口———竹蝗幽径———修竹亭。

2.3 乡村整治

乡村整治是指针对乡村规划建设进行的一项综合部署, 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 既要考虑到乡村自身的文化传承, 也要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对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做出预估, 乡村整治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

(1) 在配套设施方面:村庄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都较为缺乏, 现有一处村委会与数处分布零散的祖祠, 村民与游客都没有较为完善的文化信息获取渠道, 也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配套。建设要点:可以于村口预留自驾车停车场, 根据容量测算, 拟设大巴车停车位, 小汽车停车位, 自行车停车位。村北红军生活区入口处设一游客服务中心。规划游憩广场南侧, 利用现状旧屋, 新建改造为村部文化站、老人活动中心。鼓励村民发展特产商铺、农家乐、休闲农庄, 促进村民自身经济收入, 同时为游客提供充足的餐饮服务。

(2) 乡村干道整治措施:对外干道贯穿村庄现状水泥主干道拟设宽度5m, 不足处应该进行扩展, 同时进行路面清洁与修整, 干道两侧相应地补植绿化, 临居民点一侧增设人行通道。村内主要景观巷道的宽度控制在3m, 一方面保留现状整改困难的水泥路面, 另一方面对尚未硬化的道路利用较均匀的卵石或整齐的毛石铺设。宅间巷道整治道路现状, 开放空间营造以毛石硬化现状荒草地, 形成小型休息广场, 布设坐凳, 并补植绿化。

(3) 建筑整治保护性文物建筑整治措施:最大化地保持其建筑原貌, 修旧如旧, 着重梳理整治其周边环境, 优化庭院空间, 补植一定的绿化, 营造更佳舒适宜人的参观环境。

(4) 对于水的整治:现状水塘内水质不佳, 水塘周边植物自发生长, 环境较为杂乱。整治措施:于水塘内种植建莲, 促进其生态自循环, 改善水质, 清理周边杂乱植被与生产生活垃圾, 临塘设置休闲步道, 增强水塘的观赏性。

3 结语

本文以水尾村红色历史文化名地游赏和整治为例, 系统地研究红色背景下的乡村游赏及乡村整治。由于红色文化有学习性、故事性和参与性3大特点, 深挖了当地红色历史文化的内涵, 以此指导乡村和旅游业的规划建设, 同时, 在对红色历史文化的挖掘开发的过程中, 也兼顾市场收益, 对开发内容合理规划, 按功能分区将水尾村的红色文化旅游名地分成观览区、商业区、办公区、公共服务设施区和住宅区等方面, 其中, 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乡村开发的核心, 渗透进乡村的各个方面。另外在实施过程中, 文化旅游名地建设, 充分依托当地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资源, 保护好当地的山体、森林和耕地, 完成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转型。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23年安徽省公务员申论A答案解析下一篇:岩峰学校家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