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退耕还林工作总结(精选8篇)
乡退耕还林工作总结 篇1
一、项目基本情况
1、基本口粮田建设:20xx年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安排坡改梯192亩、土壤改良960亩、农田水利设施建设774亩。安排项目专项资金99.8万元。20xx年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安排坡改梯167.1亩、土壤改良840.8亩、农田水利设施建设672.6亩。安排项目专项资金100.85万元。20xx年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安排坡改梯35亩、土壤改良962.7亩、农田水利设施建设845.3亩。安排项目专项资金110.57万元。
2、农村能源:20xx年安排沼气建设项目135个,项目专项资金16.2万元。20xx年安排沼气建设项目244个,项目专项资金29.28万元;20xx年安排沼气建设项目303个,项目专项资金36.36万元。
3、农民就业技能培训:20xx年安排培训人数813人,项目专项资金24.39万元;20xx年安排培训人数945人,项目专项资金28.35万元;20xx年安排培训人数967人,项目专项资金29.01万元。
4、生态移民:20xx年安排移民任务75人,专项资金26.25万元;20xx年安排移民任务50人,专项资金17.5万元。
5、后续产业发展:20xx年安排我县油茶林建设2290亩、工业原料林建设900亩,项目专项资金109.60万元;20xx年安排我县油茶林建设1000亩、工业原料林建设3000亩,项目专项资金100万元;20xx年安排我县油茶林建设1500亩、工业原料林建设亩,项目专项资金100万元。
6、补植补造:20xx年安排我县补植补造任务5680亩,专项资金28.40万元;20xx年安排我县补植补造任务5732亩,专项资金28.66万元;20xx年安排我县补植补造任务5732亩,专项资金28.66万元。
二、项目进展情况
20xx年完成土壤改良960亩,农田水利设施774,完成专项资金99.8万元;农村能源完成沼气池135个,专项资金16.2万元;生态移民搬迁75人,专项资金26.25万元;后续产业完成油茶647.5亩,工业原料林496亩,专项资金109.6万元;就业培训813人,专项资金24.39万元;补植补造5680亩,专项资金28.4万元。
20xx年完成土壤改良840.8亩,农田水利设施672.6,完成专项资金100.85万元;农村能源完成沼气池244个,专项资金29.28万元;生态移民搬迁50人,专项资金17.5万元;后续产业完成油茶1166亩,工业原料林2580亩,专项资金100万元;就业培训945人,专项资金28.35万元;补植补造5732亩,专项资金28.66万元。
20xx年完成土壤改良400亩,农田水利设施450,完成专项资金56万元;农村能源完成沼气池90个,专项资金10.8万元;后续产业完成油茶544亩,滤布工业原料林3912亩,专项资金50万元;就业培训483人,专项资金14.49万元;补植补造5732亩,专项资金28.66万元。
三、项目资金及组织管理情况
1、建立了项目专户。资金的使用情况由县财政部门全程监督,严格遵守各项财务制度,采用县财政报账制,对项目建设进行补助的资金,每笔补助资金的领取都必须有农户的亲笔签名,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2、项目建设材料统一采购。如建池灶具等配套材料为农业部统一招标厂商的产品,由建池农户所在村委统一到县能源站领取沼气配套材料,再由各村委将沼气配件发放到户。为保证建池质量,建池所需的沙石、钢筋需由村委统一组织采购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材料。
3、严格资金拨付程序。根据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项目启动前拨50%作为项目启动资金,项目竣工验收后,凭发票或工资清单到县财政报账。
四、项目建设取得的效益情况
1、有效的保护了生态环境,巩固了退耕还林建设成果。通过项目建设,有效地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
2、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更多的农户开展“猪-沼-稻(果、桑、菜)”等生态农业模式,带动了当地种养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项目建设,有效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地发展。
3、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通过项目建设改善我县农村的水利设施。
4、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成效显著。项目大力开展各种绿肥,广积大造有机肥,开展稻草还田,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
5、提高退耕户的科技素质,通过技能培训,退耕户的科技素质、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6、改善了农户的住居条件,通过生态移民,退耕户的住居条件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20xx年任务落实情况
20xx年基本口粮田、后续产业、补植补造、农村能源、就业培训均已落实到乡村。
六、主要工作经验和做法
1、加强组织管理。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工业滤布我县成立“县巩固退耕还林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谢海泉同志任组长,县农业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移民办、县水务局、县林业局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统筹协调各种关系,监督项目的具体实施。
2、实行合同管理。项目下达后,项目主管部门与项目实施单位分别签订合同,严格按“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实施,明确退耕还林建设项目的目标任务,明确技术指标,项目质量标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奖惩办法,切实完成好项目任务。
3、坚持质量标准。项目关系到退耕地区农民的切身利益,是树立板样,促进全县农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必须抓好项目实施质量,要严格执行退耕还林项目建设标准,技术培训和服务工作内容,要严格按项目计划和设施方案实施。
4、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财务规定,加强审计监管工作,严格按照有关部委规定的管理办法,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帐管理,严禁克扣挪用,并定期向上级有关部门报送项目实施情况及工程进度。
5、加强项目指导监管。为了保障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各乡镇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不断探索新机制,发现新典型,总结好经验。
七、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年来实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项目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项目没有工作经费,工作难以全面开展,一些培训规模受到了影响;二是乡镇农技人员工作经费不足,人员少,技术指导到位率不高;三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老、幼、妇”,文化水平低,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措施落实难度大。四是后续产业发展中,非林区乡镇退耕还林村及退耕农户山地面积较少,很难有发展林业产业的条件;五是退耕还林村及农户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性不高,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六是林业后续产业发展不能覆盖到大多退耕农户。
八、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1、采取的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明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广泛宣传,提高认识。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运用先进典型,广泛深入宣传,使项目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术的到位率。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确保技术要领到户,提高退耕农户的技术水平。
2、几点建议
一是项目的实施应引进竞争机制,确保质量和效益,不能先立项,后施工,应转变为向社会公开发布国家项目情况,然后鼓励社会各界先申报、再施工、后验收,经验收合格的纳入项目,不合格的不能纳入项目。这样就确保了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果;二是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在确保年度资金不突破的情况下可以对建设内容进行调整;三是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在确保满足退耕农户外,可以安排给非退耕农户和大户。
乡退耕还林工作总结 篇2
截至目前, 坡头乡累计发展花椒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 其中今年春季新发展花椒种植面积900余亩, 冬季规划花椒种植1000亩。建成千亩以上花椒基地1个、精品花椒示范园4个, 初步形成以S314省道为走向的不召寨、韩家坑、韶峰、泰山、观吊等5个行政村为重点的花椒产业带。2011年该乡花椒挂果面积达5000余亩, 年产量52万千克, 年产值达1300万元。预计到2014年全乡10000亩花椒全部进入盛果期, 年产花椒110万千克, 年产值达3500万元。目前产品销往山西、重庆等大中城市, 真正实现了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要求。
确定建设重点搞好示范带动
在落实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伊始, 坡头乡就确定以发展生态经济林为重点, 将花椒产业作为发展方向。成立了“坡头乡花椒产业领导小组”, 制定了花椒产业发展规划。针对种植初期农户不了解政策、不积极发展花椒的现状, 坡头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 采取深入农户分析花椒市场种植前景, 帮助农户算好种植经济账等方式, 激发群众的花椒种植热情。同时采取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等方式, 重点以不召寨村花椒种植大户史明朝等10多个花椒种植和经营大户的成功经验为依托, 采取现场说法的方式, 深入宣传发展花椒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发展前景, 为全乡的花椒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
为搞好示范带动, 乡政府筹措资金10多万元, 在全乡村建立4个高标准示范园, 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并对示范园和示范基地实行高标准管理。通过示范带动, 现已实现了重点行政村有精品示范园、村村有花椒示范户的示范体系。
健全服务体系实行政策扶持
为了进一步推动花椒产业的快速发展, 坡头乡花椒种植领导小组积极聘请林果专家、教授为花椒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目前, 通过专家培训, 该乡已发展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和这些技术人员在花椒种植区不定期举办花椒种植技术培训班, 及时做好病虫害预报、预测, 发放测报信息。该领导小组还组织技术人员长年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发放资料, 深入田间地头, 手把手教给农民科学管理技术。目前, 已举办培训班20余期, 培训技术人才1000余人次, 初步实现了村有技术服务小组, 组有技术骨干, 户有科技明白人。
坡头乡还按照无公害花椒生产的要求, 积极向椒农宣传绿色无公害花椒标准化生产知识, 对椒农进行无公害花椒栽培管理新技术的培训, 抓好无公害花椒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推进绿色花椒基地建设, 提高花椒品质和质量。经过多方努力, 坡头乡申报的三门峡市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乡”已通过检查验收, 为该乡花椒产业打造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的品牌效应, 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促进全乡花椒种植扩大规模, 提升水平, 增加效益, 坡头乡党委、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凡是在规划区内新发展的面积, 乡政府免费向种植户供应优质苗木, 达到管护标准后每亩给予50元补助, 连续补助3年;凡是在规划区内连片新发展50亩以上的大户, 除享受第一条政策外, 乡政府一次性再奖补5000元, 100亩以上的大户一次性再奖补10000元;在内韩家坑、韶峰、不召寨连片种植达到100亩以上的, 除享受以上政策外, 优先享受调整后的退耕还林政策。
乡退耕还林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康平县;两家子乡;退耕还林;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S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46-2
1 康平县两家子乡自然状况
康平县两家子乡位于科尔沁沙漠南缘,地势平坦。全乡区域面积118平方公里共辖10个村,64个村民组,3620户,农业人口12418,农民人均耕地4.5亩。
两家子乡属温带北缘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558.9mm,其中60-80%集中在夏季,年蒸发量为1953mm,为降水量的3.5倍。我乡系全县重风区,年平均6级以上风达50-80d,风向以西南,西北为主,春秋时常有沙尘暴出现,乡里的主要街道每年都要淤积很厚的沙土,连车都无法通过。
全乡土壤类型可分为风沙土、草甸土。自然植被系温带草原植物区系,代表植物可非为三类:第一,散生家榆、小叶杨、黄柳;第二,引进的杂交杨、旱快柳、沙南白榆;第三,黄蒿、碱草、马尔草、披肩草等内蒙草原植物。在退耕还林之前,林地有11739亩,主要以防护林为主,但是品种老化,林龄过长。
2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指导思想
自2002年国家在康平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为改善两家子乡生态环境,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针对解决土地沙化,改变村民传统耕种习惯,调整全乡产业结构等问题,为达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目的,制定了退耕还林的具体实施目标。
2.1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
在确保生态目标实现的同时,兼顾农民的利益。
2.2 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优先安排坡耕地退耕还林及沙质耕地的退耕还林
积极发动老百姓严格按要求高标准的完成植树造林任务。
2 退耕还林现状分析
通过近几年努力,康平县两家子乡总计完成退耕还林2.4万亩。其中耕地1.8万亩,荒山造林0.6万亩,涉及10个行政村、64个组、1967户。在增加森林覆盖率的同时,对森林生态特有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种功能有很大的增强,全乡风沙封路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1 退耕还林的成果
2.1.1 蓄水效益 每年每亩可增加蓄水20m3,全乡2.4万亩林地可蓄水48万m3。每立方米按1.5元计算,每年增加蓄水量折合72万元。
2.1.2 保土效益 每亩年保土1.5t左右,可保土3.6万t。每吨按1元计算,每年可防水土流失折合价值3.6万元。
2.1.3 保肥效益 退耕2.4万亩,因减少水土流失保住有机质480t,折合厩肥1440t,保氮肥24t,折合尿素48t,可保磷肥24t,保过磷酸钙24t,保钾肥48t,折合氮化钾96t,按市价,每年保肥效益21.6万元。
2.1.4 木材产量效益 全乡退耕还林2.4万亩,到主伐期时,按平均胸径18㎝、平均亩株数50株来计算,共折合蓄积7.8m3,其总蓄积量可达18.7万m3,按出材率60%计算,折合木材产量11.2万m3,每立方米按木材的综合售价350元计算,可获得木材价值3920万元,按木材综合生产成本150元每立方米测算,其成本1680万元,实际木材纯收入2240万元,到主伐期平均每年纯收入140万元。
综上所述,两家子乡的退耕还林效果显著。为巩固成果,目前在加强林木后期管護,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几方面做了进一步细致的防范措施。同时为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活问题正积极扶植农民进行林下经济的开发。
3 退耕还林中遇到的问题
3.1 林牧矛盾突出,退耕还林增长速度逐年降低
两家子乡农户多半都养牛羊等家畜,牲畜数量又较多,林牧矛盾十分突出。两家子乡的地势多为平原,森林植被有限,且离农民聚集区较远。这些年由于退耕还林,林地植被恢复相对较好,恰好为牧民提供了放牧的舒适环境,故牛羊践踏毁林的情况十分严重,个别地块还出现了很多病死树,林相残破等问题。
3.2 林木被偷的现象较多,严重毁坏退耕还林成果
随着林木的不断生长,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心中,这些矗立的林木早已成了一块不可多得的肥肉。有些盗伐者在自家使用不多,取之方便且无经济投入即可获得利益的驱动下,不顾国家利益、道德的谴责,不惜触犯法律而盗伐林木。还有一部分盗伐者尤为可憎,大批偷木直接销赃而获得个人的经济利益。
3.3 林农对退耕还林认识不足,原有成果巩固不易
国家对退耕还林的政策有明确规定:每退耕一亩耕地,每年可获得粮食补助140元,生活补助20元。几年来,原有的沙化地、荒地随着陆续的退耕植树造林,早已变得苗木苍翠,让人倍感欣慰。但是,由于退耕政策已到八年,粮食补助按政策降到每亩90元。鉴于近几年粮食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等问题,林农的经济收入大大减少。因此大大打击了林农退耕还林的积极性,甚至有很多林农出现了毁林复耕的想法。虽然两家子乡目前还没有毁林复耕的想象,但是当林农的局部利益与整个退耕还林的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尤其是在国家对退耕地的补偿期限到期以后,恐怕会出现重新毁林开荒等违反退耕还林政策的行为,这将导致这些年的退耕还林工程成果损失严重。
以上现象在出现的第一时间就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乡里林业管理人员有限,退耕林地又十分分散,再加上林农本身对林地的管理跟不上,问题解决得效果不好,导致退耕还林的面积连年增加,成效却并不十分明显。
4 对康平县两家子乡退耕还林建设的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两家子乡的退耕还林现状,笔者经过近些年的不断实践和思考,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以确保退耕还林的原有成绩,并力求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思想深入全乡每一户农民心中,让全乡人都参与到退耕还林成果的保护和支持行列来,最终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目的。
4.1 由村政府牵头为牧民提供指定或建议性的牲畜圈养措施
两家子乡农户中养牲畜的人家以及牲畜数量相对较多,但是在放养的方式上多为以天然放牧为主、人工来喂养为辅的方式。畜牧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占据一定的比重。
基于这种情况,由村政府牵头,结合本村的林地实际情况,规定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不允许放牧,同时提倡牲畜圈养,投入一定的资金为放牧者提供牲畜圈养技术和指导,以便从根本上解决林牧矛盾问题。
4.2 制定两家子乡退耕还林盗伐林木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解决盗伐林木问题
从两家子乡的盗伐林木程度看,不是大规模的盗伐,所以在加大管理和政策宣传力度的同时,要制定乡一级的退耕还林管理规定,对于盗伐者不但要有一定份量的经济惩罚,还要让其将盗伐林木补植,直到林木成活,并承担协同管理林地安全的责任。
4.3 带领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确保退耕增收,杜绝毁林复耕现象发生
经过这些年退耕还林,全乡有林面积达3.57万亩,可利用林间隙地面积约1.4万亩。如此大的林间空地,蕴藏着偌大的发展潜力。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走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之路,变单纯的木材效益为多种经济效益,并重点实施3种模式4种类型,即林下种植业:有林药型;林下养殖业:有林禽型、林牧型;林产品加工业:有林木加工型。对林药型、林禽型要通过示范逐步发展。要通过选取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示范点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同时,采取先干后补、以奖代补、多干多补的政策措施,加大林下经济建设扶持力度和建设规模。总之,要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把林下经济发展成两家子乡的特色产业。
4.4 运用职业教育培训手段,提高农民素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农民素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林地问题的核心。提高农民素质,关键在于引导和教育。要把林下种养技术、家畜养殖技术、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作为两家子乡重点培训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内容。要聘请技术专家进行“手把手”培训和指导,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和深度,让保护林地成为每个村民的职责和骄傲。要引导农民在经济发展上树立“主体意识”,克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要不断提高农民的市场观念,树立农民的市场意识,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去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实现致富奔小康。
5 结论
退耕还林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是一项系统地需要脚踏实地用心来完成的工程。只要在康平县两家子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团结和支持下,从乡里实际情况出发,以切实保护群众的利益为目标,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因地制宜、脚踏实地推进相关工作,就一定能在现有良好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原有优势,调整改革的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大幅度提高乡里植被的覆盖率,减少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恢复并建成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康平县两家子乡2010年统计年鉴.
[2] 康平县两家子乡2009年统计年鉴.
[3] 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2002年3月5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R].
[4] 退耕还林条例[R].2002年12月6日国务院66次常务会议通过.
[5] 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R].国发〔2007〕25号文件.
乡退耕还林工作总结 篇4
情况介绍
斑竹乡位于高坪区东部,距高坪城区35公里,幅员面积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27亩,属典型的山区乡镇。
一、退耕还林情况
斑竹乡共有12个行政村,85个社,3551户人口。2001年退耕还林200亩,2002年退耕还林500亩,2003年退耕还林8466.8亩,总计全乡退耕还林9166.8亩,加上原有慈竹面积2000多亩,是名副其实的“万亩竹海”。
二、林下综合开发
2010,南充市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斑竹乡被列入高坪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五园之一的“金城竹木林下综合开发示范园”。
我乡竹木林下综合开发园区核心区涉及三个村,面积3000余亩,目前园区已有南充大百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芦山中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斑竹竹艺有限责任公司,南充五星金方中药饮片公司,南充大鑫水产养殖公司,南充绿宝菌业有限公司六家种养殖龙头企业落户。同时已成立有斑竹竹林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斑竹大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斑竹竹编协会、斑竹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四个专合组织。其中:斑竹竹林土鸡专业合作社所在地与养殖场,被省畜牧食品局认定为“四川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和“四川省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
林下养殖方面,目前已培育富硒黑鸡、贵妃鸡、“669”、斑竹土鸡、绿壳蛋鸡等5个特色品种的种鸡1000余只。专合组织带动农户1128户,截止目前全乡已出栏竹林土鸡35万多只,孵孢出栏鸡苗40万羽,产值达1800多万元。预计全年出栏竹林土鸡200万只,孵孢出栏鸡苗250万羽。
斑竹竹艺有限公司共吸纳当地留守妇女100多人就业,常年在公司上班的有50余人,公司开发生产的竹编画先后参加上海世博会、西博会、广交会、首届川渝旅游商品博览会,并为上海世博会定编竹产品1000余件,开发生产的竹质竹家俱畅销成渝等地,公司年销售收入500余万元。
五星金方中药饮片公司按园区规划,计划通过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1500亩的河南金银花种植。绿宝菌业有限公司计划在园区内发展200亩的竹荪菌、竹荪蛋等竹菌类食品的培育,目前已基本完成土地流转。
三、利益链接机制情况
在综合开发竹林经济的过程中,我乡始终将农户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创新责权相协调的利益链接机制和效益分配机制,采取业主、农户、村集体、专合组织等多方捆绑运作模式,找到了业主利益与农户利益的结合点,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在土地流转上,我乡突破常规,积极引导农民按“土地入股”方式投入竹林经济开发。通过协调,业主与入股农户达成协议,年终按照公司2成、农户8成的比例进行利润分红,若群众利益达不到600元/亩,则由公司在年初保证金
中进行补足,若亩产值超过800元,专合组织按照5%提取发展基金。这种方式,促成了群众和专合组织由“要我干”向“我要干”的转变,极大激发 了群众发展竹林经济的热情。目前,我乡共流转土地4000亩,土地入股2500亩,入股亩产值1600元。
在风险抵押上,我乡引导农户成立了斑竹乡竹林土鸡专业合作社,由公司出资1万元、政府出资3万元、农户户均出资200元,作为专业合作社首期风险抵押金,赢利时提取10%入股基金,亏损时按照股金和养殖数量多少给予相应补贴。目前,已有300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提取基金达15万元,支出补贴资金3万元,有效抵御了市场风险,保证了农户利益。
在融资机制上,由乡政府投入3万元,设立创业基金,对养殖大户进行利息补贴,党委成员为养殖困难户提供3至5万元的贷款担保,对缺资金的养殖户,由驻村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扶持发展,入股经营。该乡已贴息1万元,为50户担保贷款20万元,干部入股经营10户,形成了“户户参与竹林开发,人人分享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
高坪区斑竹乡人民政府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总结 篇5
工作总结
陈
伟
国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江水坪村位于我县古阳镇东南部,全村以农业为主,人均收入2500元。该培训班退耕户20户,自我县实施退耕还林成果科技培训项目以来,该村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现将一年来在该村实施科技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成效
截至2010年,该村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0亩,荒山造林30亩。退耕还林工程共计投入10万元。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实施,该村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生态效益较为显著。连续四年年均造林任务都突破20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占全村造林总面积的50%,森林覆盖率达80%。
二是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该村退耕还林工程受益农民达80人。退耕还林补助已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贫困程度。凡是有退耕还林任务的农民,不仅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和现金补助,而且还能腾出富余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副业生产和外出务工,开辟新的增收渠道,较大幅度增加了收入。
三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该村在实施退耕还林
过程中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措施,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大力发展舍饲圈养畜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初步实现了退耕还林与农业生产的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基本情况
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实施中,我与该村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采取了坡改梯、水利设施、土壤改良(包括石灰改土、绿肥种植)、田间便道等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措施,使项目区土地质量得到较大提高,人均基本口粮田由0.2亩增加到0.45亩;粮食及经济作物单产大大提高,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如该村村民在退耕地里种植4亩优质桃树,工程实施后农户收入已增加到1.5万元左右。
三、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的基本措施和做法一是有效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大力推进基本农田建设。该村统筹安排好各项基本农田建设资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可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资金,以及安排在退耕还林重点区域内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其他支农资金,只要有条件与退耕还林结合的,都尽力做到了统筹使用。通过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粮食单产,促进了基本农田保护,努力做到“树上山,粮下川”,基本实现了退耕农户基本口粮自给。
二是积极发展后续产业,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该村
整合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畜牧业、等项目资金,使退耕还林工程与生态移民、劳动力培训转移、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攻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后续产业培育,大力推进退耕还林与发展生态畜牧业相结合,全面实现封山禁牧、舍饲圈养,逐步改变传统放牧方式。进一步优化畜种结构,大力推行科学饲养管理,搞好繁育技术应用和疫病防治工作,推进畜牧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林草发展模式、林药发展模式、林果林菜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三是大力加强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减轻使用传统生活燃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加强节柴灶、薪炭林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多渠道满足农村生活能源的基本需求。
乡退耕还林工作总结 篇6
2009年我县退耕还林工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五大创业工程,营造最优人居环境的奋斗目标。在上级任务下达较迟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各项规划指标。省级复查、国家核查,对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各项技术指标给予了充分肯定,明确指出:特别是在今年降水量较低的情况下,成活率、保存率均
符合标准是少有的,是综合因素的具体体现。
一、主要措施
(一)领导重视,明确责任:退耕还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决策,县委、县政府立足高起点规划、标准化实施、行政性推动,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赵兴仲任组长、各相关责能部门参与的县退耕还林领导组。明确各自职责。县财政在困难的情况下,优先保证退耕还林县级经费。
(二)科学规划,规范管理:退耕还林工程与县域生态建设相吻合,在“谁退耕、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本文来源:好范文http:///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全县绿色、旅行的总体产业布局,按照多树种、多模式、集中连片。重点完善南部山区内长城多功能绿色屏障、龙首山生态景区、干线工路绿化建设。
(三)创新机制,培育大户:根据国发〔2009〕24号文件的有关规定,鉴于山区荒山造林,由于人员搬迁的实际,大规模造林困难,在国家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我县充分发挥大户造林容易管理、便于突击的优势,在荒山造林中逐步形成了以大户为主体的机制。积极鼓励造林大户租凭移民村或居住人员较少村庄的闲置荒山、耕地进行造林。
(四)突出苗木,保证质量:我县是全省苗木生产大县,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京津风沙源工程,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这一有利契机,在保证国有苗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民营苗圃,逐渐形成多种机制的育苗形式,为工程提供了质高、价优、品种齐全的苗木。在工程造林中严把种苗质量关,坚决杜绝不合格的苗木进地上山。
(五)实行“三禁”,宽松环境:退耕还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县委、县政府在加大管护力度的同时,继续明确并以通告的形式在工程区实行“三禁”的规定,即严禁在造林区放牧、采矿、伐木等违法行为,并在全县公布“三禁”标志,以县林政执法大队为骨架,各乡镇均成立相应的护林执法大队,分片负责,巡回检查。在鼓励舍饲圈养的同时,对进入退耕还林工程区的养群予以坚决取缔,严惩在工程区内发生的违法行为。
二、任务完成及粮款兑现
(一)任务完成情况:2009省退耕办下达我县退耕还林任务为4.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2万亩、荒山造林2万亩。退耕地造林重点分布于镇子梁、大临河、下马峪、南泉、南河种、大黄巍、白马石,主要以生态林为主,按设计要求及有关规程全部完成,荒山造林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区的白马石、南泉、下马峪,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以造林和封育两种方式完成。
(二)粮款兑现情况:2009我县包括历史欠帐共兑现粮补和医补1827.28万元。涉及11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累计农户17000户、兑现总面积10.2万亩,历史欠帐大幅度减低。补植部分仍主要分布于大运路两侧盐渍化较为严重区。
三、下步工作重点
(一)吸纳技术人才,加强技术培训。
(二)在抓好以县苗圃为主的育苗基地建设同时,有重点培养一批育苗大户,确保造林所用苗木的质量。
(三)利用国家对乡镇林业站建设加大投资这一机遇,提升林业站在实际工作中的力度。
(四)结合省政府林业六大工程建设及早规划。
花溪区退耕还林调查总结 篇7
通过今年本校在寒假施行的退耕还林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我走访了花溪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两个比较典型的农村,其中一个是花溪区黔陶乡的赵司村和青岩镇新哨村。两村的退耕还林项目存在明显区别。
对于此次活动,为了防止数据有误,在每调查一户人家之前,我都会先确认该户是否拥有退耕还林的证明,并且请他们出示林权证。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
在花溪区的退耕还林项目中,大多数是以经果林为主。
黔陶乡所属的赵司村,是一个拥有100多户人家的村子,全村大概占地100于亩,其中参与退耕还林项目的人家户大约占了四分之三,只有少部分的人家没有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对于这些没有参与到退耕还林项目中的农户,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主要有三点:
1、家中劳动力均已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在家中,无人照看,所以对于项目无人进行维护,所以没有参与到项目中来;
2、家中现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没有必要参与到项目中;
3、土地在当地比较高,很难上到土地上去,所以也没有参与到本项目中来。该村的土地属于普通红壤,耕地面积大约占70于亩,很多年轻劳动力在退耕还林项目实施后,都外出务工,退耕还林项目大多都交给父母来进行管理,很少与人一起合伙或转让。
对于赵司村进行的退耕还林项目,很多农户都是至2005年便开始进行该项目,他们在经果林的树种选取上大多数都是采用政府发放的花椒和茶叶。在最近的调查中,他们也表示进行了补种和施肥管理,但是对于经济效益来说,却对他们十分的不理想。对于调查的8户农户所表示,在为进行对耕还林花椒种植项目之前,他们利用土地种植一些玉米等植物,收益上比用退耕还林花椒项目项目的树种所收益要稍微高一点。在询问了他们这个可能是什么原因之后,大多数的农户都表示,这个树种的选取对于当地的土壤来说十分的不适合,但是他们只知道退耕还林的第一补助政策,不知道新的退耕还林的补助政策。根据他们所说,他们曾经向当地政府反映过树种的情况不好,想更换树种,但是政府说只能用这种树种,所以虽然不适合土地生长,但是不得不用这样的树种。而且根据他们也请我在报告中询问一下是否退耕还林补助在2009年就停止发放了?他们在2009年以后都没有在领取过退耕还林的补助。同时他们也请求退耕还林项目的调查组能够在施行下一次补种时调查一下当地的土壤环境,选取能够给村民带来较好收益的树种。
青岩镇新哨村的情况就好比赵司村的情况好不少。青岩镇新哨村也是一个退耕还林实施经果林项目的主要村落,他们所选取的树种大多都是水果树种。例如橘子树,杨梅树等等市场在常见水果的树苗。青岩镇新哨村占地大概在200于亩,要比赵司村大上很多,全村除了少数几户没有参与退耕还林工程项目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参与到了其中。根据调查显示,自从实施了退耕还林项目以后,家里的大多数年轻劳动力都能够出去学习技术性培训,进行专业,不在需要以前的那样“父母种地,孩子也种地”,现在他们能够出去学习一些实际的技能型技术,能够在社会中养活自己。新哨村的土壤属于黄色土壤A型,属于弱酸性土地,对于说过的种植非常适合。而且据农户说明,政府为他们所选取的树种,都能够为他们带来不过的经济效益。在没有实施退耕还林项目之前,土地上所种植的植物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的不乐观,而在经果林的培育之后,他们通过水果在市场上进行自己销售,每年平均能够多带来2000-3000元的经济效益,他们很感谢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在两个村落的调查中存在明显的区别,在分析一下了表中的数据后,我总结出了以下四个问题:
1、地方政府在退耕还林树种的选取上,还应该做出认真细致的调查,为施行的农户们选取适合当地的树种,真正的为农民们带来更好的经济收益,是他们的生活过的更好;
2、在退耕还林工程政策的宣传上,应该做到及时有效,因为有很多农户都任然不知道退耕还林项目还有第二轮的补助政策;
3、在对于家庭生活困难并且进行了退耕还林项目的农户的补助问题发放上,应做到及时,并且如果没有退耕还林项目补助的话,应及时向这一部分农户说明情况,很多农户表示在退耕还林补助的发放上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4、赵司村村民对于补助的发放之上,在可能的情况下,请项目组适当提高发放补助,以增强村民对于对耕还林工程项目的积极性。
在通过积极的走访下,两个村落的农户都热情的带领我进行了实地勘察,在赵司村的实地勘察中可以发现,茶树的生长良好,但是花椒树却长的又矮又小,还有的甚至不会存活,这就导致了退耕还林工
程几乎有一半的土地没有为农户们带来经济效益,反而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在新哨村的实地勘察下,发现的情况却截然相反。新哨村参加退耕还林项目的树种生长良好,并且在村名家中还得到了一些果实的款待,并且还热情的和我聊到果实的收成十分可观。
对于此次调查,我对于退耕还林工程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村民们的反应情况来看,退耕还林工程项目还是为许多的农户带来了方便和收益,但是也存在了一些不足。农户们都希望项目调查组能够多多的结合实际情况,为村民们选取最适合的树苗,真正使农民们感受到国家政策的好处,同时农民们也希望在退耕还林补助领取方面的通告能够及时有效的传达。
安塞县退耕还林工作调研报告 篇8
县委调研员 牛进宝
9月4日至16日,县委调研员,在认真听取县退耕还林工作情况汇报的基础上,赴高桥、王窑、化子坪和坪桥四个镇就退耕还林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员走访了四个镇12村子,召开了6次由镇党委书记、镇长、分管副书记、镇退耕办主任、林业员、经管员、土地员和部分村书记、主任、造林专业大户参加的座谈会,深入到4个退耕还林点和16个农户家中进行了实地调研。总的看,党中央、国务院退耕还林政策符合我县农村实际,合民情,顺民意,深受农民群众欢迎。我县退耕还林工作规划科学、扎实,政策把握到位,责任落实细致,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一、安塞县退耕还林实施基本情况: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生态工程,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也是一项重要的惠民济民政策。做好退耕还林工作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新农村建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意义十分重大。我县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广泛动员,周密部署,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相关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广大退耕农户积极参与,通过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使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截止2010年底,全县累计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116.8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1.56万亩(农民人均4.7亩),荒山荒地造林53.4万亩,封山育林1.9万亩。截止目前,全县共实施政策兑现面积114.96万亩(退耕地61.56万亩,荒地53.4万亩),已累计兑现资金(包括粮食折价)8.32亿元,其中种苗造林补助费 万元,粮食补助资金亿万元,现金补助 亿元,已到期退耕还林的第二轮补助0.05亿元,退耕农民人均直接受益6400元。涉及退耕农户3.1万户,工程建设覆盖了全县9镇1个街道办,退耕涉及3.1万多农户,全县已有98%以上的农户享受到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按照实际退耕人口计算,我县退耕农民人均退耕面积为4.7亩,是全国退耕农民人均退耕面积1.12亩的2.7倍;按照总人口计算,我县人均退耕面积为4.7亩,是全国25个有退耕还林任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退耕面积0.15亩的5.2倍,按人均退耕面积全国排名第一;按照国土面积相比,我县每平方公里退耕396.13亩,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次于重庆(80.1亩/平方公里)和陕西(74.4亩/平方公里),全国排名第三,实现了“小省区办大事”的壮举。
二、存在问题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战略方针,它既涉及生产关系,又涉及生产力;既涉及诸多部门,又面对千家万户,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市退耕还林工作今年刚刚启动,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缺乏经验,退耕还林工作中还存在政策把握上不够到位、规划设计不够科学、一些基础性工作不够扎实等问题,对今后如何稳得住、管得好、不反弹、效益高、能致富还缺乏认真研究和思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规划相对滞后,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在当前大规模、高投入、快速度的生态建设中,我市今年的退耕还林工作由于时间仓促,采取了边设计、边规划、边施工的方法,有时甚至是先施工、先作业,后规划、后设计,对退耕还林的适宜林种、树种、布局、水资源承载力以及退耕还林生态效应与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的区域环境效应等问题缺少宏观考虑与研究,所以就产生了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的倾向。一是退耕还林任务重点不够突出,轻重缓急的原则难以显现,有“撒胡椒面”的现象。平定县的规划面积涉及10个乡镇、120个村、1万多户;盂县的规划面积涉及14个乡镇、71个村、3966户;郊区的规划面积涉及8个乡镇、83个村、2000多户。全市32个乡镇都有任务,工程规划布局上都不够相对集中,比较分散,影响规模开发、综合治理的效果。二是退耕还林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结合不够紧密。在退耕地搞林粮间作是国家政策所不允许的,但今年这种情况时有发生,而政策所鼓励和允许的既能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兼顾农民增收的林药、林果、林草间作套种却推广的不多。三是作业设计与施工相脱节。能否使退耕还林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关键是要搞好作业设计,对每个山头的林种配臵、树种搭配、造林密度、苗木类型以及整地方式和规格都要进行科学选择和安排,先设计,后施工,严格按设计进行施工。但在实际中,有的不管适地适时适树,种上就算,造成柠条成活率只有20%;有的山顶上栽种了适宜在沟、川地生长的毛白杨;有的设计的是仁用杏嫁接苗,却栽成了实生苗; 有的经济林比重偏大且品种趋同,市场如何,心中无数,既难以确保生态效益,又难以体现区域经济特色,极易造成产业结构趋同,农民利益难以保障。四是退耕还林没有很好地注重和改善城郊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市区周围除狮脑山、猫脑山已经显现出一定的绿化规模外,大多数都是荒山秃岭,与我市的经济发展很不协调。而和我市立地条件类似的江苏省徐州市,在五十年代市区周围曾是寸草不生,但经过多年的环城林带建设,如今市区周围形成了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丘陵状绿化带。另外,我市桃河上游历史上曾有大片森林,但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阳泉人民的“母亲河”如今已是“雨天洪水泛滥,晴天臭水荒滩”。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对根本改善我市周边环境,进行桃河上游的综合治理是一个历史机遇,但我们还没有把它放到应有的位臵。
(二)种苗需求量大,供应量小,影响退耕还林进程
调查表明,影响今年我市退耕还林工作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树种苗木的结构性短缺、局部性短缺普遍存在,苗木购进渠道单一,不能及时满足农户栽种需求。郊区平坦镇张家岩村160亩退耕地,完成了80%的鱼鳞坑整地任务,但所需苗木侧柏、刺槐等迟迟不能到位。盂县、平定许多村镇都有同感。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市完成五年的退耕还林任务及保证生态重点工程和四旁绿化等用苗,每年总需苗量就达3692万株,而目前全市年生产供应能力仅为1374.5万株。就今春而言,全市外调苗量高达374.1万株,占到春季总用苗量的73.8%。而我市自给苗木仅132.5万株, 占26.2%。大量外调苗木不仅成本偏高,成活率低下,而且还会造成大量资金外流,影响农民增收。因此,创新种苗供应机制,下大力抓好优质苗木基地建设,培育良种壮苗,确保树种低成本、高质量、多样化需求的工作更显得尤为迫切。
(三)荒山造林进展缓慢,国家政策难以兑现
退耕还林是一项开仓济贫、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实质是国家用钱粮换生态,也就是说“国家要生态,农民得利益”。但在实践中却表现出了农民对退耕地还林积极性高,对荒山造林的积极性低;对发展经济林积极性高,对营造生态林积极性低的“两高两低”现象。全市荒山造林进展缓慢,目前只完成了任务的28%,其中,平定34%,盂县32%,郊区22%。其原因:一是投入大。仅挖坑整地一项,条件好的每亩投入200—300元,条件差的600—1200元;二是难度大。有的要放炮挖抗,异地取土;有的要镐、锹并用,费工费时。三是成活率低。受干旱影响,苗木难以确保成活。四是效益差。主要是生态效益明显,经济效益低下。尽管如此,国家政策要求退耕还林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农户在完成现有耕地退耕还林后,必须按相应比例在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造林成活率验收合格后才兑现钱粮补助和造林、种苗补助。这就是说,荒山造林任务完不成,国家政策就不能兑现,农民利益就要受损。对此,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完成荒山造林任务。
(一)巩固成果任务艰巨。由于我区退耕还林地区十年九旱,自然条件恶劣,严重影响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需要一年栽种多年补植才能达到国家的验收标准。加之以鼢鼠为主的林木鼠害日趋严重,特别是南部山区的落叶松、油松、云杉、山杏、沙棘受损尤为突出,退耕还林受害面积接近400万亩,每年补植补造面积都在200万亩左右。另外,林木抚育管护、森林防火、病虫鼠害防治等地方配套经费短缺,生态移民迁出区管护责任无法落实,林地管理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依然艰巨。
(二)后续产业发展缓慢。近几年,在培育退耕还林工程林果、林药、林草间作,种草养畜和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我们因地制宜地做了一些工作,但受条件制约造成后续产业发展比较缓慢。一是实施的471万亩退耕还林中生态林面积达466.91万亩,占99%以上,退耕林地可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当有限。二是受经济条件制约,信贷困难,对现有退耕还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不强,加工利用无法上规模、上档次,效益不高,缺乏竞争力。三是由于科研成果和技术转化脱节,产业链条短、发展滞后。除枸杞外,柠条、沙柳、沙棘、山杏、山桃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三)个别地块退耕面积损失。经调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部分县个别退耕地块面积损失。一是因建设征占用退耕地没有履行相关手续,也没有及时异地变更;二是个别县有复垦现象;三是因干旱部分退耕地林木保存率偏低,达不到国家验收要求。如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区将会蒙受很大损失:一是国家将停止兑现或调减不合格退耕地的后续政策补助和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二是如果今后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国家也不会给宁夏安排新任务。
(四)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依然很脆弱,退耕任务需求大。目前,我区还有250万亩水土流失和沙化严重的耕地需退耕还林,其中15度以上的坡耕地205万亩、沙化耕地45万亩。主要分布在固原市的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中卫市的海原县,吴忠市的盐池县和同心县,这些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依然很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民生活还很贫穷,必须依靠国家给予我区退耕还林工程更多支持才能得到妥善解决。
1、我县退耕还林总面积截止2010年底已达116.86万亩,植被覆盖度达43%,整体生态自然修复功能显著增强,生态效益逐渐凸显,但是整体经济效益不高,特别是退耕还林区后续产业发展滞后,基础经济薄弱,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无正常产业而闲散无事,农村剩余劳动生产力较退耕前大大增多,劳动效力却发挥不出来,个别村子经济状况有所倒退,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2、由于退耕前期,群众热情高涨,在我们没有规划之前,土地超前退耕面积大,为了稳固推进退耕还林工作顺利实施,我们对超前实施的地块进行确认,在超前退耕的面积中,大多数群众选择了价格低廉又易成活的刺槐、沙棘等苗木。再则我县自然条件差,干旱少雨,土地瘠薄,大多退耕还林地块需要多次补植,常绿树种、经济林苗木价格相对较高,一些群众在补植成活率不达标地块时自发栽植了价格低廉、易成活的刺槐、沙棘和山杏等苗木。目前部分经济林地块中的山杏虽然成活较好,但是“小老树”现象;生态林树种较单一,所以林分质量不高。
3、近年来,因我县石油开发等重点建设项目多,退耕还林面积被征被占逐年增大,个别乡镇和村子乱征乱占和乱建现象严重,异地恢复难度增大,对我们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带来极大考验和挑战。
4、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我县坚持营造与管护并举的工作思路,把禁牧封育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但由于一些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乡镇领导重视不够,责任未落实,管理措施不力,加之近年来羊肉及附属品价格逐年攀升,个别乡镇的农户在利益的驱使下,在一些偏远拐沟山区和县乡交界处偷牧、乱牧。在我们下乡督促检查禁牧工作中发现,一些养殖户羊子数量居多,而又没有充足饲草资源、圈舍简陋,存在很大的放牧隐患,部分乡镇乱牧现象十分严重,对退耕还林成果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今后打算
1、保成果,争项目,争资金。在巩固成果的同时,抓住机遇,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大力发展山地苹果、文冠果生态能源工程等后续产业建设工作。
2、抓管护、抓补植、防病害。俗话说:“三分造林,七分管护”,乡镇一级要严格落实和监督好退耕农户的管护责任,县乡两级要切实把好检查验收关;加大资金投入,补植针叶、乡土树,逐年扩大长绿树面积;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森林检验检疫部门加强苗木检验检疫防控,严格控制病害苗木流入安塞;不断改善和提高林分质量。
3、抓禁牧、抓征占,抓培训。解决好林牧矛盾是事关全县生态安全,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一件大事要事。我们必须站在全县生态安全得高度,抓还禁牧封育和争占用工作。不要让羊子反弹,乱牧、偷牧现象死灰复燃。林业局、畜牧、森林公安、退耕办及各乡镇要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加大乱牧偷牧的打击力度,务必长期保持严厉打击偷牧乱牧的高压态势,让乱牧者得到严惩,让破坏生态者付出代价,切实巩固好来之不易的退耕还林成果。(五)要妥善处理和解决林牧矛盾
退耕还林与发展畜牧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核心问题是要对林牧矛盾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采取正确有效的办法,实现林牧经济共存共荣的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才能真正退得下,稳得住。
畜牧业目前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去年畜牧业为全市农民提供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71.6元。对畜牧业尤其是牛羊等草食家畜的发展决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要妥善处理和解决林牧矛盾,应标本兼治,在继续加大封山禁牧规定宣传和执行力度的同时,核心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方式,根据载畜能力和饲草秸秆资源,有计划地发展畜牧业,变放养为舍饲圈养。一是改进畜种。要引进优良畜种与采用高新生物技术培育适合我市圈养的优质畜种;二是发展种草业。我市天然草地生产力不高,易形成过牧退化,加重水土流失。因此,我市发展产业化规模与优质的畜牧业决不能依靠天然草地放牧,而应建立在农业化种草业与舍饲方式养畜的基础之上,要大力发展优质苜蓿等草种。三是发展饲料工业。舍饲圈养要求并将促进饲料工业的发展,应作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我市玉米、谷子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应继续研究推广青贮饲料技术,同时应着重在玉米秸秆深加工上做大文章,使之转化为牛羊配合饲料,大力开辟新的饲料源,力求通过饲料加工业,在我市饲草、秸秆的利用上走出新路子,出现新局面。
(六)要长期不懈地抓好林木管护工作
过去“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的根本症结就在于管护措施不到位。实践证明,没有管理的林业,就是失败的林业。切实维护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不断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根本改变我们的生态环境,必须长期不懈地抓好林木管护工作。
1、要加强退耕还林在保护上的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市县乡政府要切实加大力度,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和已经出台的封山禁牧通告,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封山禁牧,妥善解决好林牧协调发展的利益关系。各乡(镇)、村结合实际制定的管护办法和村规民约,采取的配备专职护林员、建设庄园牧场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应进一步加以推广和完善。对有意破坏生态环境及幼林地的行为,依法给予严厉打击。
2、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可实行谁造谁有谁管护。对高山大面积退耕还林难度较大的管护,可以实行个体承包,由所有者出资;还可成立乡办、村办林场,由造林专业队进行集中管理或以联户形式进行管护。对以户为主的管理,要把国家拨付的补助粮款同退耕农户的管理工作挂钩,一旦出现退耕地块复耕或管理不善,导致苗木大面积死亡,该户不再享受国家的补助粮款。
3、要进一步加强林木管护机构建设。面对今后退耕还林后形成的生态保护区巨大的管理任务,市、县(区)都应从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考虑加强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强化造林管护日常的督促、检查、指导、协调、宣传等工作。
(七)要认真考虑好农民的长远利益
退耕还林后要想实现国家有“被子”,必须保证农民有“票子”,考虑好农民的长远利益,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1、要在退耕还林后的“林”上做文章。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积极开展,我市森林资源一定会不断恢复和大幅度增长,从而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营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应抓住这个有利条件,下大力发展林木种子采种业,桑蚕、蜜蜂养殖业,野生动植物饲养、观赏业,林产品加工业,搞好集营养保健、饮食加工、化工产品、优质农肥等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2、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培植后续产业。要发展“集约自给型农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生态效益型林业”,突出抓好以优质杂粮、干鲜果、草食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和中药材、食用菌、苗木、特种养殖四个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植新的增长点,切实做到林上山、粮下川、羊进圈。
3、积极组织劳务转移。要从培育和扶持各类劳动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县(区)乡(镇)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县(区)乡(镇)劳务输出公司等方面入手,形成包括信息发布、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在内的社会化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及时向劳动者提供信息,减少盲目流动,大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八)要进一步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领导
1、进一步提高认识。退耕还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世纪工程。尤其对于我市这个地下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来说,退耕还林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退耕还林又是对传统农业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对长期思维定势的一次有力冲击,也是我们适应入世新形势,应对世纪新挑战的一个重要实践。各级、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从事关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强化搞好退耕还林工作的主动性、责任心,把退耕还林任务层层落实到乡村、落实到地块、落实到人头。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把退耕还林工作与我市桃河治理、中小学危房改造、公路建设等重点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防止顾此失彼。要加强组织协调,进行督促检查,不断深入田间、农户,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退耕还林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有关部门要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主动协调,密切配合,合力攻坚,确保全市退耕还林扎实有序地开展。
2、抓好政策落实。一是尽快完善土地承包合同。退耕还林的林权是核心,土地证又是颁发林权证的基础。要针对有的乡村存在的二轮承包合同未到户、土地证未到户以及“证大地小”、“证小地大”、证与户不符、集体机动地无土地证等情况,该完善的完善,该规范的规范,确保林权证的发放。二是不折不扣地落实钱粮、种苗补助政策,严格兑现到户。三是对植被盖度达到0.2以上的荒山,考虑到我市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和植被构成的不稳定性,需进一步改善植被的构成,继续组织造林,同样享受国家的政策补助。四是出台配套政策,增加资金投入。要增加荒山造林补助。考虑到荒山造林难度大、投入大等实际情况,建议市、县(区)政府除国家给的每亩50元种苗和荒山造林补助外,再配套每亩50—100元的荒山造林补助;要增加业务部门工作正常运转所需经费。这次退耕还林工程各级林业部门承担了非常繁重的任务,工程的作业设计、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统计监测、总结兑现以及设计费、资料费、差旅费等都需要大量的开支,应努力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以保证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进行;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拍卖“四荒”、开发“四荒”的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造林大户、民营组织、社会团体等承包荒山,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开发“四荒”;要鼓励舍饲圈养,对农户舍饲圈养禁牧给予一定的建造牛羊圈资金、饲料粮补助等;要多渠道筹集造林、管护资金。可实行国家和林权所有者共同负担。市、县(区)政府应积极探索绿化管护基金制度,建立绿化管护专项资金,每年从煤炭收入中足额收取育林基金,加大征收力度,彻底改变育林基金难收缴的现象。
一是多措并举,有效巩固已有退耕成果。要严格林地管理,对因建设征占用退耕地的,必须做好异地变更手续,做到占补平衡;加强林木抚育管护,做好幼林抚育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将退耕地的政策兑现与抚育管护责任挂钩,落实好林地抚育管护责任;抓好补植补造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回头看”工作,全面掌握历年退耕还林需要补植补造的具体地块和面积,分年度因地制宜安排补植补造工作,切实提高造林质量;加大退耕还林政策宣传力度,向广大退耕农户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使完善后的退耕还林政策家喻户晓,为工程健康发展和成果巩固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撑。
二是严格做好退耕还林自查自验和阶段验收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要求和国家的技术标准,严格做好退耕还林阶段验收工作。对原有补助政策期满的退耕还林面积在各县全面自查的基础上,自治区再组织复查,提前摸清底数,为兑现补助政策提供基础依据。对检查出的问题责令各工程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国家补助政策足额到位。今后,这项工作每年都要开展,一直持续到2014年。
三是贯彻落实“五个结合”,切实抓好后续产业发展。将“五个结合”与《宁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紧密联系起来,建立环境改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通过加强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和后续产业建设,搞好生态移民和补植补造等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
四是制定好今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25度以上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的实际情况,认真总结经验,实事求是地制订新的退耕还林工程规划。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是关系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历史机遇,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将宁夏建设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构筑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指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退耕还林与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生态建设促进产业建设,以产业发展保障生态建设,为早日建成“六个百万亩”林业工程,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凉山州地处长江上游,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全州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总人口473万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境内地貌为高山、山原、山地、干热河谷地貌,地表起伏大,高低悬殊,海拔高度在325米~5928米之间,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2%,主要河流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大渡河穿越境内,流长1134公里。境内自然条件复杂,垂直差异明显,植物种类繁多,森林类型多样,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肩负着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维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站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为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州是率先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地区之一,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深受广大群众拥护。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切实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及时掌握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提高决策和服务水平,由凉山州林业局牵头,于2010年6月组织有关部门先后深入全州17县市,就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各县市党委、政府精心组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相关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广大退耕农户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工程建设带动效应明显
我州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年~2001年进行试点,于2002年正式启动,至2009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63.51万亩、荒山配套146.6万亩、封山育林24.9万亩;国家到位工程建设资金33.1亿元。工程建设涉及全州17县市、574个乡镇、2965个行政村、43.1万农户、202万人口。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大大促进了我州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使我州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我州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契机,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倾力打造蚕桑大县、花椒大县、核桃大县、油桉大县、白杨大县等,极大地带动了全州林业产业的大发展。新建优质蚕桑基地20万亩,已投产达8万亩、养蚕16万张、产茧12万担,退耕蚕农收入1.2亿元;新建速丰林基地、竹基地68.12万亩,特色经果林基地54.91万亩,林药基地3.93万亩,林农收入已达3亿元;同时,积极推行和应用“五结合”措施,配套建设沼气池30276座,节柴灶155073座,太阳能53132座,生态移民36622人,封山禁牧498个乡镇,禁牧面积499万亩,舍饲圈养1235万羊单位,栅圈面积11840万平方米。
(二)三大效益显著
1、生态效益。凉山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据1999年卫星遥感资料显示,全州水土流失面积达29481.31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9%,年均土壤流失量1.2亿吨左右,约占全国四十分之
一、长江流域的二十分之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使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很大缓解,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直接减少水土流失面积300多万亩,绿化陡坡耕地160多万亩。据初步统计,全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5783平方公里,每年输入江河泥沙量减少0.17亿吨,年减少土壤有机质和土壤NPK损失量186.15万吨,年涵养水源量94.87亿吨,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山地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降低、强度减弱,呈现出生态改善、林茂粮丰的喜人局面。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以前的28.6%提高到43%。一些起步早、集中连片造林的区域实现了成片连山连沟的植被恢复,现已林木葱葱,溪河常年流量增大、丰水期延长、水质清澈。单位面积土壤侵蚀模数下降30~60%,一些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地”变成了“三保地”,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稳定和提高了单位面积内粮经作物产量和质量。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野生动植物数量、种类明显增加。实现了十年大见成效的目标,步入了“治理大于破坏”的新阶段。
2、社会效益。退耕还林还工程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还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我州受环境条件的制约,高寒山区的贫困群众原来靠种荞子、洋芋还常常食不饱肚,基本生存条件都得不到保证。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他们不仅粮食不用愁了,而且食物结构也得到了调整和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广大彝族农民同胞深深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融洽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工程实施以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工程,相关行业认同工程,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退耕还林被社会各界喻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产生了很大的凝聚力。同时,农业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促进了森林生态旅游业、经果业、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环境、资源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3、经济效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力推行和应用了林—草、林—经、林—果、林—药造林模式,建成了一批短周期生态经济型基地,使农村人均在林业上获得的收入已达615元。退耕农户每年每亩获得的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性补助260元,成为退耕农户一项重要的收入,改变了过去长期以来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产粗放、生活窘困的现状。农村劳动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转移,年劳务输出达125226人,年创收近1.5亿元。
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主要经验
退耕还林工程从试点示范到全面实施,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组织管理逐步规范,农民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工程效益日益显现。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广泛宣传中央退耕还林政策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二是州县(市)及时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领导划片分工负责制,严格考核和奖惩;三是各级领导带头抓示范,建立集中成片1000亩以上的工程建设示范点,以点带面,树立样板,推动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开展。
(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我州退耕还林工程工作任务重、环节多、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好这项工程,州委、州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各类规范性文件和办法,从签订合同、土地认证、建卡、设计、造林、验收、政策兑现上,积极推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业设计审批制、种苗采购招投标制、造林成效验收制(县自查、州抽查)、成效末位黄牌警告制、工程质量监理制、工程资金使用审计制、政策兑现公示制、信访查处反馈制等,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管理制度,使工程管理有章可循,确保工程健康、有序全面开展。
(三)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特色化的路子 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与林业产业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名、优、特、新林产品及副产品基地。在尊重退耕农户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立地条件和林副产品市场前景,发展以桉树、杨树、桤木等为主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以楠木、枫木等为主的珍贵大径级用材林基地;以核桃、油橄榄、青花椒、红花椒、石榴、樱桃等为主的经果林基地。通过结合产业化建设的发展路子,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充分调动了地方、行业、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为林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依靠科技,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科技含量
在工程建设中大力开展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把高寒山区造林技术及树种选择、干热干旱河谷地区造林技术及树种选择、优良林木良种繁育技术、桉树油材两用培育技术、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林间林下种草技术、种间层间混交技术、林果桑嫁接技术、经济林培育技术等,贯穿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工程质量和成效显著提高,一些地方现已显现出林茂粮丰、草旺畜肥、硕果累累的喜人景象。
(五)认真落实兑现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退耕还林政策兑现是关系到工程建设成败的核心问题,各级各部门认识统一,精心组织、专人负责,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三补两减两稳定”的政策和延期补助政策,按质、按量、按时、足额兑现。对违规违纪问题,一旦发现或群众举报核实后,严肃处理,重要案件由州纪委组织相关部门亲临工程建设地开展调查处理工作,起到了“惩治少数人、教育大多数人”的效果。切实保护了退耕农户利益,维护了政策的严肃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程区解决农户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我州退耕还林实施区域多为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林木生长缓慢,绝大多数经济林和生态林即使在政策补助延长期满后也很难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全州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滞后,贫困面广人多,农户生计渠道十分有限,对耕地和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的依赖性很强,自我发展能力较低。这些农户若没有可持续的替代生计,极有可能毁林复垦,给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带来很大压力。
(二)退耕还林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困难
由于我州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退耕农户文化素质、就业技能普遍较低,再加上受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外出务工局限性大,无事可做的剩余劳力越来越多,家庭增收渠道少。
(三)发展林业后续产业缺乏相关政策扶持
由于受区位、自然、信息和资金等条件影响,山区后续产业发展缓慢,林业综合开发利用不够,缺乏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扶持。
四、对策建议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根本是完善政策,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解决好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只有解决好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才能确保退耕还林不反弹,巩固已有的建设成果,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确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思路
退耕还林是一项重大战略工程,现已进入巩固成果的新阶段。根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主题,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为核心,以妥善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为第一要务,以专项建设为切入点,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完善管理措施,实现成果巩固、民生改善的目标。
(二)抓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增加退耕农户收入 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立足区位优势,遵循市场规律,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积极发展和培植特色优势产业,增强退耕农户的“造血”功能。一是要大力培育基础资源,在确保生态优先的同时,重点发展种草养畜(禽、蚕、鱼)舍饲圈养、中药材、森林蔬菜(菌类)、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特色经果林、低产低效林改造和竹林丰产措施等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及时协调和解决企业困难,创造良好的开发环境和经营条件,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研制,稳定和增加后续产业发展后劲。三是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松脂加工、桉叶油加工、青花椒加工等,不断提升林产品附加值,带动退耕农户增收致富。四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选择一部分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风土人情独特的村庄,结合三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
(三)构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创新产业发展机制,积极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要尽快地使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起来。鼓励全社会参与林业产业开发,采取公司加农户、企业建基地、股份合作、租赁经营、业主承包等多种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提高后续产业经营成效。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退耕农户的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建立技能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力争为每个退耕农户培训一名掌握有关林业实用技术的明白人或熟悉其它技能的能手,并且能外出务工创收的人员。三是要建立完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为退耕农户发展后续产业 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服务。四是要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将退耕还林地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调动广大退耕农户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四)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妥善解决退耕户长远生计问题
一是加大生态移民安置扶持力。对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自然灾害频繁,人口与资源严重失衡,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地区的农户,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有计划的搬迁。二是加大农村能源项目扶持力度,积极开展农村小水电、微水电、太阳能、沼气池、节柴灶改造等项目建设,以切实解决农村能难问题。三是提高补助标准。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标准是十年前确定的标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适时调整补助标准,确保工程补助标准的含金量不下降,退耕农户的积极性不受影响。四是在全面调查、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我州生态脆弱地区、生态区位重要地区25度以上陡坡耕地的退耕还林力度,以切实改善我州彝区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广大彝族群众脱贫致富。五是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扶持力度。我州二半山以上地区退耕农户家庭的人口偏多,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加强农村的基础义务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五)切实加强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