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退耕还林

2024-07-19

新一轮退耕还林(精选3篇)

新一轮退耕还林 篇1

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 本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是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要把“退耕还林恢复生态和带动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路贯穿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之中, 争取通过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带动本地林业产业大发展, 走出一条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抓好产业发展

新一轮退耕还林要突出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2个重点, 发展林果、苗林、林下经济3个产业, 构筑生态屏障, 发展优势产业。坚持因地制宜、整体推进、连片治理, 在生态区位重要、人迹罕至的远山深沟, 以生态建设为主, 恢复植被, 保持水土, 构筑生态屏障。在立地条件好、便于管理的区域, 发展经济林, 发展退耕还林产业, 统筹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易地扶贫搬迁投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 用于退耕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增加退耕农户收入,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1.1 项目倾斜, 引导产业发展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 制定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配套的产业规划, 加强政策引导, 进行项目倾斜, 引导退耕农户利用现金补助投资发展产业基地, 发掘地方特色, 打造拳头产品。

1.2 保障经费, 推动产业发展

各级财政按时、足额发放退耕还林种苗补助和现金补助资金, 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和农户退耕还林利益。市、县财政要按照工程管理规定拨付退耕还林管理费用, 确保退耕还林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1.3 土地流转, 放活产业发展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 稳制、分权、放活的原则, 要引导农民采取出租、转包、互换、入股、抵押等方式, 明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及还林后林地利益分配方式, 积极流转土地经营权, 盘活土地资源, 壮大退耕还林产业经济实体, 提高退耕还林效益。土地流转退耕还林经营者依照土地流转合同约定享有退耕林地收益分配权, 政府要保障其合法经营收入。

2 全面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 抓好工程质量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继续推行政府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管理, 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 推行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 由项目责任人对退耕还林的任务完成情况、工程建设质量和管理负全责, 技术负责人要对设计、选苗、栽植到后续管护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 对技术业务负全责。进一步发挥各级退耕还林还草领导小组职能, 统筹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同时要加强各级退耕还林还草管理机构职能, 要按照编制选拔补充工作人员, 充实干部队伍和专业技术力量, 积极争取项目工作经费, 为完成工作任务奠定基础。

2.1 要做好苗木保障

要根据2015年的任务下达情况, 按照就近就地原则, 选择乡土树种和适生品种, 将种苗采购纳入当地政府采购平台, 统一采购, 优先采购当地农户和退耕户育苗, 采购的种苗质量要达到国家相关质量标准, 严格执行“两证一签”制度, 切实保证苗木质量。

2.2 要搞好作业设计

设计人员要严格执行新一轮退耕还林作业设计规范, 深入基层, 进村入户, 与乡、村干部和群众共同商定栽植树种, 选择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和兼用树种, 营造经济林应结合当地林果产业发展和市场导向, 选择核桃等特色经济林树种, 林苗结合培育要选择油松、云杉、中槐、杨树等市场需求大的绿化树种。严禁将集体耕地、基本农田、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耕地、坡改梯耕地、原退耕地、村组机动耕地等耕地面积以及往年造林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范围。所谓集体耕地就是二轮土地承包未承包到户的村组耕地, 严禁村组与个人签订流转合同套取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作业设计要落实到山头、地块确保与国土部门数据图斑一致, 全面采用电子地图管理模式。

2.3 要大力推行专业队承包造林机制

通过近年来的造林实践发现, 造林专业队已成为全市一线营造林的主力军, 新一轮退耕还林造林要大力推行专业承包队造林机制, 统一招投标, 包栽植、包苗木、包成活。林业部门要派出技术人员全程指导, 确保达到设计标准,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退耕还林任务。

2.4 要强化科技支撑

在工程造林中要大力推广容器苗、地膜覆盖、生根粉、保水剂等抗旱保活造林技术, 提高造林成活率。县区林业局要组织培训县、乡技术和管理人员, 进一步提高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政策、业务和管理水平, 规范工程建设和管理。

2.5 要做好国土部门第二次调查数据和年度变更数据以及全要素图与现地复核工作

对现地发生变化不宜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地块, 县级人民政府要做调整工作, 确保全县确需退耕还林的符合规定的地块能全部实现退耕。

3 积极公示, 强化管理, 保障农户利益

3.1 要积极开展县级自查验收, 搞好乡、村公示

退耕还林当年, 县林业局要积极协调国土部门依据年度作业设计和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开展县级自查验收工作, 对符合标准的地块进行登记造册, 并将每位退耕农户的面积、检查结果、兑现资金在村组、乡镇张榜公示, 验收完毕后国土部门要做好地块由耕地转为林地属性转换工作, 确保国土资源构成的准确性。

3.2 要做好资金兑现准备工作

公示无异议后, 林业部门要督促乡镇上报兑现花名册, 经审核后, 要将补助资金通过“一折统、一册明”兑现, 没有惠农资金账户的退耕户, 应以退耕农户身份信息在乡镇惠农资金拨付金融机构开户, 将相关信息报乡政府和财政所, 以便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兑现。

3.3 要规范流转土地退耕还林

对土地流转后退耕还林还草的, 要严格审核现在土地经营人与原土地承包人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 必须明确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的分配金额和兑付方式, 以及合同到期后林地的管理、权属的归属等约定, 没有约定的, 可签订补充合同进行约定, 必须在双方都同意后, 再实施退耕还林。

3.4 要做好确权颁证工作

退耕还林县级自查验收后, 由于土地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已由原来的耕地转变为林地,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相关法律规定颁发林权证书, 切实保障退耕农户的合法权益。

新一轮退耕还林 篇2

1 调查方法

调查退耕还林前后生活情况, 人均退耕还林面积, 经济效益。由县退耕办牵头, 林调队, 林业站人员组成调查组对对全县11个镇退耕还林重点村107户退耕还林重点户进行走访调查。

2 调查结果

调查了107户, 人口396人, 劳动力101人, 人均收入退耕还林前的1260元增加到2015年8780元, 退耕还林后新建房屋的78户, 修善房屋的29户, 有电冰箱的89户, 有电视机的106户, 有摩托车的69户, 有小车的4户。

3 主要存在问题

平利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对改善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产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调查发现, 随着物价上涨及第1轮兑现期满和第1轮开始, 前后政策的差别对退耕还林的实施将面临严峻挑战, 对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将面临严峻挑战。

突出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退耕还林分布不匀, 造成村组农户之间对退耕政策产生抵触和不满。全县第1轮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9653hm2, 第2轮完成退耕还林1667hm2;退耕还林大部分实施在镇所在地四周及公路沿线的村组, 导致偏远村组退耕了部分组, 甚至还有个别空白村没有退耕还林, 同样的村况, 别的村因实施退耕还林调整了产业结构, 生态、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特别是被退耕村包围的村, 因生态环境好, 野生动物增加, 野猪数量激增, 导致没退耕的农户种植的粮食作物经常被野猪一扫而光。使农户对政府产生了偏见, 以至于经常信访, 导致社会不稳定。类似情况尽管所占比例不大, 但却是非常严重的隐患。

种植的树种效益偏低, 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不大。树种效益低的问题主要在中高山地区表现比较突出, 根据相关实地调查可知, 平利县低山地区退耕种植柑桔、桑叶者, 补助期满后经济效益多可获得较为稳定的发展, 种植户的经济收入可以得到基本保障;但是中高山地区以生态林树种为主, 生态林树种具有生产周期长、效益回收慢等特点, 故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比如板栗、杜促、刺槐等均为生产周期长的树种, 由于难以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 故大大影响了种植户的积极性。2003、2005年退耕种植的茶由于不是适地适树多数地块的茶叶没有经济效益。栽植的核桃到现在不挂果, 1999年退耕种植的花椒保存率不到10%, 改换成其他树种后还未成林已经停止了粮食补助, 目前基本没有任何经济收益。

无法保证工程质量, 导致收益空间受到限制。在具体工程实施过程中, 一些地区在选择树种时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不仅与平利县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思路不相符, 而且林业产业与地域特点发展也不相符, 不利于形成农村经济支柱, 农民对退耕还林的效益需求得不到满足, 自然会降低其积极性, 影响到收益空间。

后期管理存在问题, 导致树苗生长受到影响。现在很多农民还存在一个错误的认知, 即“还生态林是为了国家栽树”, 只有柑桔、桑叶等经济林才是可以增加经济收入的树种, 因此即使农民进行退耕还林, 对于生态林的经营抚育管理也缺乏积极性, 甚至有些农户将退耕地作为放牧牲畜的场所, 严重影响到生态林的发展。此外, 各工程项目负责任、相关部门的组织管理者将主要精力都放在生态林的建设方面, 忽略了营林管理中的技术指导及跟踪服务, 而农户受自身文化素质、专业水平的影响又普遍缺乏实用技术, 故导致林业工程后期管理滞后, 对工程的经济效益起到负面的限制作用, 农民更谈不上退耕还林的经济回报。

林副产品销售困难, 退耕农民的现实收益减少。退耕地上生产的林副产品由于缺乏健全的销售网络和稳定的市场, 导致难以变成商品, 直接制约了农民的现实收入。

第2轮政策补助期限偏短, 补助标准偏低, 不能满足工程要求。根据目前工程现状和苗木生长情况, 在现行补助政策下, 3~5a内绝大多数将无任何收益, 而且现在物价上涨, 劳务工资上涨至100元/d左右, 补助标准解决不了农民现在的生产生活问题。

4 发展对策

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4.1 实行林下开发, 培育后续产业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 结合平利县实际, 建议从以下2个方面加强林下资源开发:实行林下种养业, 培育后续产业。加强对全县第1轮1.91万hm2退耕还林的开发利用,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 结合实际, 实行林果、林特间作。凡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都可种植。村林下种植药材、魔芋等均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推广林下养殖, 动员群众发展林下养鸡、养羊等特色养殖业, 提高林地利用率, 增加农民收入。

4.2 加大跟踪投资, 搞好综合开发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退耕还林只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仅靠这一项工作无法真正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目标, 需要整合其它农村生产项目资源, 包括农田水利建设、能源建设、土地整理、扶贫开发等, 实现综合开发,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提高其生活水平。在今后的农业项目安排上, 要重点向已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倾斜。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解决生活用能;加大生态移民力度, 通过搬迁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同时, 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订单农业等适销对路的农业产业, 增加现实收入, 解决退耕农民的后顾之忧。

4.3 强化技术指导, 进行品种改良

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 必须以巩固现有造林成果为基础。对现有的柑橘树、核桃、板栗、进行嫁接、改良品种, 落实相应的机构、人员和经费, 与有关科技人员签订承包合同, 实行技术承包, 帮助农户提升经济效益。

4.4 发展非农产业, 转移农村劳力

新一轮退耕还林 篇3

关键词:农户意愿,退耕还林,补助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于1999 年启动实施, 截至2006年年底, 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926.67 万公顷, 配套实施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1 500 万公顷。2007 年, 国务院决定将退耕还林工程从全面推进转入巩固成果阶段, 延长和调整了对退耕农户的直接补助 (每公顷补助期间共计补助3 390 元) 。2014 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下达2014 年退耕还林还草年度任务的通知》, 安排山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4 年退耕还林还草任务33.35万公顷, 标志着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正式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遵循四个原则:坚持农民自愿, 政府引导;坚持尊重规律, 因地制宜;坚持严格范围, 稳步推进;坚持加强监管, 确保质量。值得注意的是, 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在一定条件下, 鼓励退耕土地的经营权流转。

临洮县地处兰州南部, 地形上东西两部以山地为主, 林业生态系统极其脆弱, 因此当地政府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非常重视, 但在工程推进过程中, 出现了搞强迫命令的现象, 违背农户意愿, 致使部分农户对退耕工程产生抵触心理。2014 年, 为响应农业部相关文件, 临洮县势必将推行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因此很有必要研究在2007 年新一轮补助影响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意愿的因素, 为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相关参考。

自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 学术界对该课题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 尤其对农户参与意愿的研究分析, 结论更为丰富。张变华、赵艺学以偏关县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为依据, 对影响农户退耕还林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Logistic模型分析, 结果表明, 农户退耕意愿主要受人均纯收入、非农收入比例及国家是否提供后续产业因素影响[1];危丽等认为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意愿主要取决于农户参与退耕工程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权衡[2];柯水发等认为农户是否愿意参与退耕还林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参与退耕还林是否能获得收益、是否有能力承担退耕还林后的风险[3]。在农户的行为理论方面, 以苏联经济学家蔡雅诺夫为代表的组织生产学派认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上, 农户选择了满足自家消费和劳动辛苦程度之间的平衡, 而不是利润和成本之间的平衡[4]。上述理论成果都是对退耕还林意愿的宏观研究, 理论应用的普遍性强, 但将应用区域缩小, 其针对性就不明显了。因此笔者选定了临洮县这一小的研究范围, 对影响农户退耕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以期得出符合当地实际的理论结果。

2 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分析

2.1 数据来源

本论述所使用的数据是基于2014 年8 月份对甘肃省中部地区定西市临洮县康家集乡尖山村、西沟村及窑店镇大坊村、四十铺村农户的调查所得。调查涉及的乡村和户按分层抽样原则选取, 共计收到调查问卷82 份, 其中退耕农户67 户, 非退耕农户15 户 (非退耕农户不予以研究) , 并从退耕农户中选出60 份有效问卷, 针对退耕农户的意愿进行分析研究。

2.2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1) 农户意愿特征 (PY) 描述。从表1 可以看出, 在所调查的60 户参与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中, 表示愿意参加退耕还林的有49 户, 其所占比例达到了81.7%, 不愿意参加退耕还林的有11 户, 其所占比例仅有18.3%。

(2) 户主特征 (PA) 描述。从表2 可以看出, 被调查农户家庭中, 户主性别为男性的所占比例为93.33%, 户主年龄主要集中在55 岁以上的占55%, 户主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程度的占比为63.33%, 同时被调查家庭中户主为非党员的占90%, 户主为非干部的占95%。由此可以看出, 当地家庭中的决策模式以男性为主导, 男性的意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的退耕意愿;且当地户主的年龄普遍偏高, 受教育程度也比较低下。

(3) 农户家庭特征 (PB) 描述。表3 数据表明, 被调查农户家庭中, 家庭人口数以4~5 人的居多, 占70%;家庭中的务农劳动力人数主要集中在1~2 人, 占83.33%;表示种植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在50%以上的农户有24 户, 占比40%;表示务工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在50%以上的农户有34 户, 占比为56.67%;表示退耕补贴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在10%以下的有45 户, 占比为75%。可以看出, 当地家庭中务农劳动力比较缺乏, 务工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同时由退耕补贴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可以得出, 新一轮退耕补贴予当地农户而言呈偏低的态势。

(4) 退耕地特征描述。从表4 可以看出, 退耕地的坡度主要集中在25°以上, 共有46 户, 占比为76.67%;退耕地距家距离主要集中在800~1 500 m及以上, 占比达85%;退耕地种植类型主要以苜蓿和杏树的套种为主。由此表明, 当地退耕地资源比较丰富, 但退耕地的收益微弱, 杏树主要以采食和收集杏核为主, 苜蓿则作为自家家畜饲草。

(5) 退耕工程特征 (PD) 描述。从表5 可以看出, 表示公路旁耕地要求退耕的农户有51 户, 所占比例为85%;认为退耕地面积太多了的农户有35 户, 所占比例为58.33%;有38 名被调查者表示对退耕政策不了解, 其所占比例为63.33%;有76.67%的被调查农户对退耕补贴不满意。由此可以看出, 在退耕工程推进过程中, 政府搞强迫命令, 要求农户将公路旁耕地退耕, 同时对政策宣传不到位, 导致大部分农户对退耕政策有抵情绪。

3 模型计量分析

3.1 模型选定

本论述旨在研究新一轮补助下影响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意愿因素, 农户的意愿可以分为愿意 (=1) 和不愿意 (=2) 两类, 而其影响因素却可能有多个, 故本论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上式表明被解释变量y的变化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 由n个解释变量x的变化引起被解释变量y的线性变化部分, y=β0+β1X1+β2X2+……+βnXn;第二, 由其他随机因素引起的y变化部分, 即 μ (随机误差项) 。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以“您是否愿意参与退耕还林工程?”这个问题来度量。其中愿意=1, 不愿意=2。解释变量的选取及定义将由表6 给出。

3.2 模型运行结果及解释

(1) 正态分布与拟合优度检验

通过spss19.0 对模型进行运行, 数据的正态性及拟合程度可用下面两幅图来解释。从图1 可以直观的看出,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意愿的分布基本上是对称的, 右边的尾部比左边的尾部稍长一些。从拟合正态分布曲线来看, 农户参与退耕意愿接近正态分布, 同时图2的P-P图表示的拟合度也比较好, 更说明了意愿特征接近正态分布。

再根据表7 和表8 可以看出, 多重相关系数R=0.696, 它表示农户退耕意愿同11 个解释变量的总体相关程度为0.696, 在实际生活中这个相关程度已经比较高了。同时可以看出多重判定系数, 它表示11 个被解释变量共同解释了农户参与退耕意愿48.5%的比例。另外, 调整的多重判定系数Ra2=1- (1-R2) ×n11=0.367, 其意义与R2相同, 它表示在用样本量和模型中自变量的个数进行调整后, 在农户退耕意愿取值的总变差中, 被11 个被解释变量所解释的比例为36.7%。从理论角度来讲, 该模型中各类系数对农户意愿的解释程度不够高, 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可以讲通的。首先, 农户意愿是个比较主观的概念, 其影响因素有多个, 或强或弱因不同的农户而异, 因而农户意愿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线性程度不是太高;其次, 退耕农户是社会性的而非完全经济理性的, 一味的强调经济模型的线性, 就会失去研究的实际意义。

(2) 回归结果与显著性检验

根据表9 的结果, 得到各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1.80+0.01X1-0.014X2-0.065X3+0.069X4+0.053X5-0.182X6-0.007X7-0.027X8+0.134X10-0.052X11+μ

根据上式可对其回归系数各符号做如下现实意义解释:

“β1=0.01”且其符号为正, 说明户主年龄 (X1) 与退耕意愿呈正相关, 可能的原因是户主年龄越大, 其劳动能力降低, 愿意将耕地退出去, 以减轻其劳动辛苦程度;“β2=-0.014”说明户主文化文化程度越低, 其参与退耕还林的意愿越弱, 可能的原因是户主文化程度越低, 其思想越保守, 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不够, 意愿越弱;“β3=-0.065”说明家庭中务农劳动力人数与退耕意愿呈负相关;“β4=0.069”表明务工劳动力人数与农户退耕意愿呈正相关, 这是因为当务农劳动力人数越多时, 对土地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就越大, 家庭中空闲的土地就越少, 而当务工劳动力人数越多时, 需要减轻土地对劳动力的束缚力度, 促进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 因而户主的退耕意愿就越强;“β5=0.053”“β6=-0.182”, 这与预期的方向相反, 可能的原因是收入比重在问卷调查过程中, 农户对实际情况有所保留, 导致数据失真;“β7=-0.007”表明退耕地面积越大, 农户意愿越强, 可能的原因是越愿意参加退耕还林的农户, 家里耕地较多, 退耕地资源丰富, 有更多的耕地可以参与退耕;“β10=0.134”表明认为退耕地“太多了”的农户其退耕意愿反而越强, 这与实际情况不符, 可能的原因是主观性太强而造成的数据失真;“β11=-0.052”表明农户对退耕政策越了解, 其退耕意愿反而越弱, 可能的原因是对退耕政策越了解, 农户对退耕地的机会成本衡量的越准确, 因而退耕意愿减弱。

为了检验上述模型的显著性, 首先对模型进行线性关系检验 (即总体显著性检验) , 根据表8 给出的F=4.104, 显著性水平 (Sig.) 接近于0, 表明各解释变量与农户意愿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再对模型的各回归系数 βi进行检验t检验, 即判断每个解释变量对农户意愿的影响是否显著, 根据表9 的结果可知, t1=1.348, t2=-0.696, t3=-0.852 , t4=0.99 , t5=0.472 , t6=-2 .079 , t7=-0.192, t8=-2.557, t9=-1.830, t10=2.098, t11=-0.525, 相应的显著性水平 (Sig.) 分别为0.184, 0.490, 0.398, 0.328, 0.639, 0.043, 0.849, 0.014, 0.073, 0.041 和0.602。只有 β6、β8、β10对应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 (模型给定的置信度为95.0%) , 其余8 个系数所对应的显著性水平均大于0.05, 未通过检验。这表明在影响农户意愿的11 个自变量中, 只有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退耕地坡度、对退耕地多少的评价是显著的。这种结论在实际生活中也是合理的,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因素影响农户意愿之外, 还有诸多随机误差 (家庭成员的意愿、村中其他人的影响等) 项 μ 也对农户意愿产生干扰。

注:因变量是意愿特征 (PY)

4 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本论述以临洮县两个乡镇四个村60 户参与过退耕的农户家庭为例, 运用spss19.0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意愿。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 在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条件下, 愿意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所占比例达到了81.7%, 不愿意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所占比例仅为18.3%, 说明临洮县窑店和康家集乡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

(2) 户主年龄越大, 其退耕意愿越强;户主文化程度越低, 退耕意愿越弱。

(3) 家庭中务工劳动力人数越多, 务工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大, 农户退耕意愿越强;而家庭中务农劳动力人数越多, 家庭收入中大部分来自种植业收入, 则农户的退耕意愿越弱。

(4) 在退耕地特征里, 愿意退耕农户的退耕地多为坡度大, 距家远的劣等地块, 且其面积占家庭总耕地面积的比重偏低;而不愿意退耕农户的退耕地多为比较平坦, 距家较近的“上等地”, 有些家庭的退耕地占总耕地面积比重比较大。这与当地政府的强制退耕政策有关。

(5) 大部分农户对退耕政策不太了解, 且认为退耕补贴低于相应地块种植业的收入。

(6) 对退耕政策越了解, 农户的退耕意愿越弱。

根据以上结论, 并结合2014 年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 为临洮县推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提供相关政策性建议:

第一, 应加强对农户人力资本的投资, 包括提高农户受教育水平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注重人力资本投资的公平性与普遍性, 尤其是加强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技术培训, 以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的产量, 进而增强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意愿[5]。

第二, 保证在对农户收入水平影响不大的前提下激励农户参与退耕。农户愿不愿意参与退耕, 最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退耕后其现有的收入水平会不会发生大的波动, 如果能保证农户的收入水平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农户的退耕意愿就会增强。为保证这一点,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 提高当地农产品的价格。根据农业统计学的相关理论, 农作物收入=农作物总产量×价格= (农作物单产×种植面积) ×价格, 当农户参与退耕后, 其种植面积就会减少而其单产不会发生变化, 为保证农户的收入水平不变, 就必须提高农产品价格。其次, 制定合理的退耕补贴价格。种植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临洮当地政府 (新一轮退耕还林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自主确定兑现给农户的补助标准”) 应该根据退耕地块上农作物的大致收益以及退耕地的机会成本等因素, 制定出一个对农户收入水平影响不是太大的补助标准。

第三, 尊重农户意愿。新一轮退耕还林充分强调了尊重农民退耕意愿, 政府不搞强迫命令。一方面如果不能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就会造成农民对营造的林木漠不关心, 管护责任不能落实, 对后续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唱主角, 农民对政策产生依赖, 不断要求增加补助, 而忽视了对退耕地的经营与对后续产业的发展。

第四, 完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机制, 增强农户对后续产业的收入预期, 减轻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政策风险。能否从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中获得收益, 是影响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一大重要因素, 在退耕后的期初几年, 农户能获得一定的政府补助, 而补助发完后, 农户的退耕地收益就无法得到保障, 农户参与退耕的风险也就相应的增加。因此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后续产业机制, 增强农户的退耕意愿, 避免农户复耕。

第五, 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方式,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下, 劳动力和土地这两个生产要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受土地的约束较强。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土地利用结构与方式, 促使劳动力与土地相分离, 为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实施提供退耕资源, 同时又要做好被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安置工作, 防止出现复耕现象。

参考文献

[1]朱家淼.林业参与意愿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林业经济, 2014 (2) :25-27.

[2]危丽, 杨先斌, 刘燕.农户参与意愿与退耕还林政策的可持续性[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2) :29-35.

[3]柯水发, 赵铁珍.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 2008 (7) :27-33.

[4]陈珂, 张丽娜, 周荣伟.基于发展预期的农户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参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对辽宁省农户的实证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 2011 (2) .

上一篇:服务概况下一篇:非线性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