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作

2024-12-08

退耕还林工作(共12篇)

退耕还林工作 篇1

摘要:根据长期的工作实践以及查阅相关文献, 总结了上一轮退耕还林过程的经验, 对存在的问题作了反思,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为新一轮的退耕还林政策实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退耕还林,建议,管理,混交林

1 引言

退耕还林工程始于1999年, 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要工程, 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投入资金最多, 参与人数最多, 涉及方面最广, 要求最高, 政策最强的生态工程, 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办法, 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近些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对改善生态环境, 增加林草植被, 重建清澈河流、秀美山川, 恢复生态活力, 保证我国生态安全, 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陕西省在1999年率先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试点, 至今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655万亩, 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生态恢复效果显著, 但是距离期望值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造林幼苗成活率低, 还林区枯干幼苗多, 重栽率低, 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阻碍经济发展;经济林产品品质低下, 销售网络不健全, 销路不通, 资源浪费;造林树木与粮食作物套种现象未消灭;毁林复耕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地区政策实施执行力不够, 效力迟缓;交通设施落后;这些问题都大大制约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预期目标的实现, 根据笔者的经验, 在此对类似的问题作出一些建议, 用以坚持推进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 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借鉴。

2 调查摸底

要想坚持推进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 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摸清退耕还林区的实际情况, 以陕西省为例, 1999~2009年第一轮退耕还林期间, 陕西省新造林458.47万hm2, 森林面积由636.80万hm2增加到853.33万hm2, 森林覆盖率从30.92%增加到41.42%, 全省森林覆盖率提升10.5%, 全省绿色面积向北推进了400km, 特别是陕北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明显。据遥感卫星数据监测, 2007~2012年, 陕北退耕还林区植被覆盖度从40.25%提高到51.4%, 高植被覆盖度比例从6.41%增加到28.48%[1], 实现了生态环境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 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当前国家第二轮退耕还林政策在陕西省实施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证。与此同时, 又必须理性看待第二轮退耕还林政策, 在实施时必须做好调查摸底工作, 需要搞清楚在第一轮政策实施时有哪些区域是较成功的, 哪些区域是做的不够好, 恢复不明显的, 需要继续造林的, 哪些区域是可以作为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区, 面积有多大, 投入力度应该如何, 适合种植哪些树种, 以哪一种方式管理, 这些都是需要调查清楚, 以保证在第二轮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时做到不浪费有限资源, 取得更好恢复效果的目的。只有做到了这些, 才可以预期第二轮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能够为陕西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巨大动力, 加快生态陕西的建设步伐。

3 分类管理

在当前的退耕还林政策下, 主要形成了公益林和经济林两种功能类群, 公益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林区的生态平衡, 维护林区的生物多样性, 保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生活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利用途径可分为公益功能的利用, 如科学研究中的考察、观察, 科学试验研究、文化教育、标本记录、休闲旅游、当前生物DNA遗传信息的保存等;严格制度管理下的林下非木质资源利用, 在有条件的利用林下资源时要保证林木的正常繁育更新, 禁止采伐、抚育和改造等一系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商业活动。

经济林是指以利用林木的器官原料, 以生产油类、果类、化工材料类、药物材料类及其它副产品 (包括淀粉、油脂、橡胶、药材、香料、饮料、涂料及果品) 为主要目的的林木类型;在人类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利用方式可以分为很多种, 但其主要的功能还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原材料。不同的功能类型以及利用途径决定了对公益林和经济林要进行分类管理, 建立不同的管理体制, 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以保证退耕还林资源的不浪费, 有助于政策效果的展现。

3.1 建立公益林的管理体制

3.1.1 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

对林区原有的林业局进行改组, 重新整合, 改组后建立营林管理局, 转变原有林业局的单一职能, 管理局的主要职能需要明确, 即主要任务是管理经营林区林木, 同时也要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实现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的综合一体。发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力量、资源, 让跟多的人员参与到培育、管护以及扩大森林资源的活动中来。

3.1.2 林政资源管理方面

严格实施对公益林区林木的管护措施, 严禁对公益林木的采伐利用, 保证公益林区林木资源的正常发育、更新。形成一级保护区 (大江大河源头、主干流两岸、大型水库、湖泊周围、自然保护核心区) 优先管护, 严禁一切采伐利用, 一般保护区 (生态条件相对脆弱, 但恢复能力较强的地区) 重点管护, 有条件的利用等分层管护管理措施。

3.1.3 经费管理方面

公益林的性质决定了其管护经费应该出自政府的公益支出, 所以各公益林区的管理政府应提前在每年的政府预算中, 将公益林的经费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费用支出列出来。确保公益林管护管理经费的正常支付。同时也可以发动社会有生力量, 为公益林的经费支出进行募捐, 补充政府预算中的不足。

3.1.4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列入专户收支进行管理, 专门用于森林生态功能的恢复和再生产, 形成生态循环的自我补偿机制。

3.1.5 利用林下资源方面

林下资源丰富多样, 在充分管护的条件下可以开展诸如森林养殖, 林业产品生产加工、森林旅游、林区医疗养生等多种经营活动。这样既不会对公益林的繁育更新造成影响, 还可以增加林业收入, 保证林区发展。

3.2 建立经济林的管理体制

3.2.1 经营管理体制方面

经济林业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属于基础应用产业, 在其经营管理方面应该实行市场化的管理模式, 按照市场发展规律, 采取企业化的管理, 在相关法律的制约下, 由企业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3.2.2 在经济林业的组织形式方面

需要因地制宜, 采取股份合作林场、联营林场、企业办基地、承包、租赁、私营、外资等多元化的市场经营模式。

3.2.3 经济林业的经营发展

政府要尽可能地引导经济林区管理者在林区的经济上创造长久效益, 引导林区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林工商一体化的经营道路。创造形成融资源培育、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林工商集团公司。

3.2.4 经济林业应实行森林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和林政管理

森林不仅是资源, 也是资产, 要进行价值化管理。要对森林进行调查统计, 评估建帐, 对森林资产的经营, 林地、林木的流转, 林产品的交易, 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对林地林木的产权保护、林木的采运、交易要建立一套可行的林政管理办法[2]。

4 因地制宜, 做好规划

在接下来的退耕还林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 遵循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决不可盲目种植, 在林区发展上遵循中心辐射, 集中成片、稳步推进的原则, 兼顾生态实效与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经济林, 增加林区人民收入, 维护林区人民利益, 同时要做好规划设计, 并且严格按照设计执行, 总结一期退耕还林的经验教训, 在二期的过程中积极改进。

4.1 公益林建造

4.1.1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选择适应林区气候、土壤条件的树种造林。在粘土上选择樟树、栎类造林, 在中性或偏碱性的土壤选择刺槐、栎类、柏树等树种造林。

4.1.2 以长生命周期树种为优先

公益林注重的是长久的生态效益, 需要造树树种在以后的长期内发挥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林区的生态平衡, 维护林区的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所以需要以长生命周期的树种为优先造林种, 如果选择成熟期短的树种 (如杨树、湿地松等) 造林, 其林分衰退早, 不利于退耕还林长期发挥作用。

4.1.3 选择苗木价格相对较低的树种造林

选择马尾松、杉木、刺槐等苗木价格相对较低的树种造林, 有益于有限经费的最大利用。

4.2 经济林建造

4.2.1 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树种造林

经济树种往往对种植区的各种生态条件如对光照、气温、降水、土壤酸碱度有严格的要求, 所以需要在造林时选择与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适宜树种。

4.2.2 选择经济效益好的树种

经济林的性质决定了其需要以考虑林木的经济价值为优先条件, 所种植的林木需要有较好的经济产出, 所以在造林植树时要选择有一定花、果产量, 且产量相对稳定, 有较长收效期的树种造林, 如柑橘、核桃等。

4.2.3 选择能够生产耐储存、市场销售行情好的产品的树种造林

以保证经济效果的实现, 如柑橘、核桃、板栗等。林地选择时要进一步明确实施区域、地类、权属、坡度、面积等条件, 严格退耕地实施条件, 不符合的一律不得纳入建设, 重点考虑坡度25°以上的陡坡耕地、重点地区严重沙化耕地以及重要水源地坡耕地[3], 同时也需要考虑混交林的建设, 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都充分表明, 混交林较纯林有着显著的生长优势和改善环境条件的能力如在土壤改良、促进营养元素循环、提高光合效能、改善小气候、涵养水源、减轻病虫害、增强抗性[4]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好的优越性。

4.3 混交林营造

首先, 需要改变林区管理者的先决观念, 虽然纯林具有很多生产优势, 但大面积纯林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难以克服的弊病, 所以就要求林业管理者在制定当前林业政策时考虑和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 加速营造混交林;其次, 林业科研人员要依据林区环境条件, 进行相关试验研究, 为林区造林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再次, 充分发挥造林地造林地原有的乔、灌木资源, 在造林、抚育等过程中尽可能的利用原有的乔、灌木等种类, 以减少对原有生态自然植被的破坏, 更好地营造混交林[5]。

5 保障落实

5.1 机制保障

造林过程应实行专业人员造林, 提高造林质量。完善管护机制, 强化造林责任, 签订造林管护责任书, 实行集中统一管护模式, 政策补助的发放依据造林的成效, 管护质量的高低。

5.2 技术保障

建立科技惠农的推广服务体系, 保证林业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广, 健全和完善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网络, 利用现有的科技产品对林业最新技术进行传播, 对农服中心人员进行定期技术培训, 定点示范, 保证最新林业技术的实际应用。

5.3 经费保障

经济问题是林区农户最关心的问题, 关系到农户的长远生计, 必须坚决落, 可以通过资金整合统筹其他工程项目资金。切实加大对退耕农户的政策扶持力度, 整体推进退耕工作, 也可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推行大户承包股份造林、联营开发的新机制, 鼓励民营资本、民间资金以及外资参与退耕还林工程, 支持有能力者投身退耕还林产业开发。

5.4 责任保障

县级人民政府对退耕还林建设负总责, 成立退耕还林领导小组, 实行专人专管, 完善退耕管理机构。县级人民政府与镇街层层签订落实目标责任制, 制定兑现奖惩措施, 保障逐镇街、逐村、逐户落实到位[6]。机制、技术、经费和责任的全面保障落实将极大促进退耕还林政策预期目标的实现, 加速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呼照征, 张燕, 陈喆.关于陕西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5 (2) :43~44.

[2]何昌述.实施第二轮退耕还林的思考[J].山西农经, 2015 (1) :16~17.

[3]李国玉.对我国林业分类经营模式的研究[J].民营科技, 2007 (5) :76.

[4]艾廷彪.浅论退耕还林树种选择[J].绿色科技, 2014 (12) :33~34.

[5]许绍远.混交林效益及关键营造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 2001 (1) :15~17.

[6]王军.营造人工纯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 2013 (6) :68~69.

退耕还林工作 篇2

根据国家六部委(办、局)《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3636号)和省发改委《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开展退耕还林农户基本情况调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认真抓好落实。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针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情况,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延长对退耕农户的补助期限。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中央建立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按8年集中安排,这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强“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政策。

各乡镇要认真学习《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文件的实施意见》以及国家六部委(办、局)《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省发改委《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工作的紧急通知》三个重要文件精神,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认真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精心组织,按时按质完成调查工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是安排项目和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开展退耕还林农户基本情况调查工作,是编制专项规划的基础和依据,也是专项规划能否具体实施的保障。由于此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和退耕还林领导小组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抽调专人(人员以林业站和农业中心为主),统一数据,统一方法,统一培训,切实按时按质完成。

三、时间要求。乡镇林业站负责数据汇总,并经乡镇政府审核后于年2月15日前将调查数据以电子文档格式上报县退耕办。

退耕还林工作 篇3

【关键词】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建议

退耕还林工程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实施了近15年,在陈仓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区上下紧密配合,坚持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落到实处,让党和国家的这一惠民政策深深地扎根于三秦大地广大百姓的心中。

1 退耕还林工作取得的成绩

1.1 退耕还林基本情况

十多年来,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陈仓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5333hm2,工程涉及18个镇,251个行政村,3万多户群众。截至2012年,已向群从兑现补助资金9205.56万元,为全区12.4万农民群众送去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凤阁岭镇建河村、毛家庄村,坪头镇的焦了庄村、大坪村,拓石镇的通洞村、石家滩村依托工程,建成了花椒专业村;新街镇官村建起了核桃园示范基地;天王镇关尔下村、坪头镇安坪崛起为板栗产业专业村,区内一村一品的格局全面成形。

1.2 退耕还林效益

1.2.1 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该工程,区内西山八镇花椒、核桃年收入达亿元以上。仅工程支撑下的干杂果产业收入一项,就促进退耕户人均增收达千元以上。

1.2.2 社会效益

一是劳动配置逐趋优化。退耕后,山区群众从传统农业模式中解放出来,大批的农民兄弟走出大山,加入到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洪流中,成为城市化建设中的一支新型大军。外出务工农民由退耕还林前的三万余人增加到现在的17.17万人,年创收达8.4亿元,全区农民年人均增收1680元,大大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

1.2.3 生态效益

仅造林一项,实现了全区增绿13333hm2,域内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由原来的阴、暗、黄、尘转变为绿、清、明、净,森林覆盖率比退耕还林前提高近5个百分点,极大的改善了区域社会和生产生活环境。造林绿化巩固了小流域治理效果,区内水土流失面积大幅下降,特别是原来每年土壤侵蚀模数达4000t/km2的县功、新街等地区,土壤侵蚀模数已下降至2000t/km2,约10km2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态效益极为明显。

2 存在问题和潜在矛盾

十多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不断深入,成绩和效益不断彰显,但新的矛盾和问题也相继出现。解决退耕区群众长远生计问题日趋紧迫,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及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研究并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已成为今后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工作的当务之急。

(1)荒山造林保存率亟需提高。原退耕荒山造林補贴标准为50元/667㎡。但荒山造林地多数地处偏远,立地条件差,作业难度大,加之近年物价上涨、工费时骤升,50元标准的造林补贴已难以调动农户造林积极性,补植工作也无法提高质量,荒山造林保存率呈严重下降趋势。

(2)退耕经济林抚育难度逐年增大。农户栽植经济林或经济兼用林积极性高,造林比例相对较大,抚育作务劳动力需求较大,而强壮劳力又大部外出务工,收获季节缺少劳力,使得果实不能及时收回晾晒入仓;也没有统一规范的经济农协组织进行管理和销售,导致市场混乱、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大,出现了丰产不丰收、效益低下的现象,影响了部分群众的积极性。

(3)退耕还林配套产业培育投入相对较弱。本地经济基础相对较弱,投入不足,没有及时培育起具有较强实力的龙头加工企业,农产品多数仍然以原始方式销售,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上不去,广大林农得不到更多的经济实惠,造成大力度退耕、小幅度受益的不良局面。

(4)技术服务相对滞后。退耕区经济林作务水平低,施肥、修剪、防虫、抚育滞后,果实质量不高,产量受自然影响大。形成原因:一方面是缺乏先进科学的修剪作业技能,另一方面是抚育工作缺乏必须的劳动力。

(5)管护质量有待提高。退耕不还林、复耕等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一是强壮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劳动力缺乏;二是部分村整体移民搬迁,退耕地与居住地相距较远,无暇顾及;三是政策补助标准较低,群众对管护工作投入的精力不足,影响了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工作。

(6)工程管理缺乏必要的投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范围广、地块零散、管理成本相对较高,但工程规划和执行中未列入相应的管理经费,从而影响了管理投入和管理者的积极性。

3 建议

3.1 提高补贴标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十多年来,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收入翻了几番,物价指数不断增长。我区劳动者工资平均每天从十几元增加到平均每天百元以上,原退耕地每年140元/667㎡、管护费20元/667㎡的标准,已远低于物价上涨的速度,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应适时调整,加以提高,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有效巩固。

3.2 加大荒山造林投入,提高生态建设工作水平

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初期效果的确不够理想,投入不足导致造林保存率普遍不高,出现了生态建设的“欠账”现象,部分地块经多年补植仍未达到国家要求标准,成活率低于41%,背离了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的宗旨。重新规划、加大荒山造林投入、提高荒山造林保存率,这些应成为国家改订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3.3 弥补经费投入,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退耕还林无工作经费保障,地方财力紧张,配套资金难以解决。近年来,“一折通”制度影响了退耕还林资金的安全使用,但工程管理仍无工作经费支持,这影响了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后期应充分认真考虑管理投入,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进行。

3.4 分散管护效率不高,管护制度有待改进

现行管护工作以户为主,但多数年轻农民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管护、抚育切实存在困难,以镇、村为单位,以专业管护队伍为核心,农户集中抚育为辅助的管护制度的建立已势在必行。集中有限财力,专业化护林,将更有利于提高管护质量巩固成果。

3.5 加大配套投入,强化科技支撑

制订政策,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引进并建立公司带动、农户为主、订单生产的新型经济林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群众退耕致富。同时,依托基地化生产,引进经济林发展新科技、新技术,加大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单产和附加值,

参考文献:

[1]林德荣,支玲.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问题研究——基于退耕农户机会成本视角的动态博弈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董瑞香.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及后续产业发展[J].甘肃林业,2011(05).

退耕还林工作 篇4

1 林业概况

凌源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得到了千家万户的大力支持, 发展经济林热情更高, 但由于此项工程的特殊要求, 经济林面积控制在20%以内, 生态林较多, 经济效益非常差, 因此, 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发展中应注重发展高效经济林。新建是在退耕农户中新造优质经济林, 增加农户收入。发展干鲜果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凌源市主要用材林树种有油松、杨树、刺槐、柞树等, 其中:油松5.73万hm2、214.5万m³, 杨树0.62万hm2、35.8万m³, 刺槐1.086万hm2、9万m³, 柞树2.466万hm2、12.2万m³。主要经济林树种有:山杏、大扁杏、苹果、梨、大枣、李、桃、葡萄、板栗、核桃等。其中, 山杏4.4万hm2, 年平均单产15kg/667m2;大扁杏1.33万hm2, 年平均单产20kg/667m2;苹果0.533万hm2, 年平均单产2000kg/667m2;梨0.2万hm2, 年平均单产2000kg/667m2;大枣0.2万hm2, 年平均单产100kg/667m2;李子0.133万hm2, 年平均单产1500kg/667m2;桃0.093万hm2, 年平均单产1000 kg/667m2;葡萄0.08万hm2, 年平均单产8000 kg/667m2;板栗0.02万hm2, 年平均单产30 kg/667m2;核桃0.007万hm2, 年平均单产20 kg/667m2。

2 干鲜果经济林发展现状

凌源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后续产业干果改扩建工程, 以发展山杏、大扁杏、大枣、板栗、核桃等高效经济林为主, 总工程量2166.67hm2。主要是在有退耕还林工程的乡镇村新植山杏、大扁杏、板栗、核桃、苹果、梨树、文冠果、大枣等经济树种, 扩大栽培规模。在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 在林下种植中药材和经济作物。工程落实共涉及27个乡镇的10820个退耕还林户。

3 干鲜果造林与管护技术

3.1 技术标准

按照2015年规划地块进行造林施工。打造出形象工程和精品工程。林业局和各乡镇林业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现场解决实际技术难题, 确保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

3.2 施工保障

各乡镇针对本乡镇的实际情况, 认真组织好专业造林队伍, 不失时机地掌握造林时间, 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工程质量完成此项建设工程。

3.3 加强督促检查验收

依据项目建设和生产的任务指标, 对项目乡镇进行检查。逐乡镇、逐个项目区进行验收, 验收结果上报省市有关部门。

3.4 造林技术

严格按着造林技术规程进行造林, 严把造林“四关”, 即整地关、苗木关、栽植关、管护关。造林时间为4月中旬—5月中旬。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通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的实施, 使林业得到发展, 提高退耕还林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 为生态环境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从而改善退耕还林农户生产生活条件, 解决退耕户长远生计问题, 对促进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进步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4.2 社会效益

本项目建设将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增加农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走凌源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林果业之路, 并可吸纳大量本地劳动力就业, 为社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缓解城乡就业压力。

4.3 生态效益

辽西地区干旱、多风, 受到荒漠化侵害, 干旱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应以栽植抗旱树种为主要手段。而山杏、大扁杏、大枣、板栗等树种属较为抗旱的树种, 又能防风固沙, 也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作用, 其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比其直接经济效益的作用要大得多。

当前退耕还林工作情况汇报 篇5

我市今年的退耕还林总任务为60万亩,到目前为止,已全部完成整地任务。由于受去年持续干旱天气的影响,去冬今春的植苗工作尚未开始,2003年度已完成的16.3万亩植苗面积,也是2002年度超计划完成的;全市育苗4678亩,可产苗约1.31亿株,通过市内调剂,基本能满足造林用苗的需要。

2003年应兑现退耕还林粮食补助9450万斤,现金630万元,涉及到129741户,479670人,已兑现粮食8263万斤,现金628万元,涉及到129106人,475707人,还没有全部兑现到位的主要原因是:有些正在兑现当中,有些因为受持续干旱天气的影响,部分小班造林成活率没有达到规定标准,待补植合格后再予以兑现。

为抓好抓实2003年度的退耕还林工作,我们主要突出了“六个强化”:一是强化宣传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各县(市)区在去年9月上旬前都召开了乡镇党政一把手及分管领导、县(市)区直单位负责人、林业站站长等参加的退耕还林动员大会,明确了各乡镇的目标任务。二是强化治理重点。全市共规划25度以上的坡耕地12.8万亩,占总面积的21.3%;公(铁)路沿线11.83万亩,占总面积的19.7%;河(库)沿岸20.33万亩,占总面积的33.9%,突出了“实施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的主题。三是强化目标责任。从市到县(市)区到乡镇、林业局和林业站都分别签订了《退耕还林目标管理责任书》,将退耕还林纳入了双文明目标管理,乡镇党政班子人员包片、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林业部门局党委成员分片、机关股室联乡镇、林业站干部包村、技术人员包技术指导。严格的奖罚措施,使乡镇领导和林业部门干部的责任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四是强化办点力度。全市各级各部门领导的退耕还林示范点面积达13.7万亩,占总面积的22.8%,有力地带动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快速开展。五是强化督促检查。各县(市)区都制定了退耕还林分阶段督查计划,成立了督查小组,由县(市)区委、政府领导带队进行了严格的整地督查,使整地进度明显加快,质量明显提高。六是强化政策兑现。由于去年持续高温少雨,造成旱情严重,农村受灾严重。为使群众受灾不受难,各地把兑现退耕还林钱粮补助作为救灾补损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精力、集中物力,尽最大努力、尽最快速度,将钱粮补助及时发放在退耕户手里。

退耕还林工作 篇6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对策;秭归县

中图分类号:S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2-0064-04

退耕还林工程自2000年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得到了三峡库区群众的大力支持,成为库区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过去十四年,库区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如今,国家将要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如何保持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平衡发展,实现其效益最大化,值得探讨。

秭归县地处长江西陵峡段,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国家退耕还林科技示范点,全县幅员面积2 427 km2,耕地面积3.39万hm2,辖12个乡镇,186个村,7个居委会,总人口37.9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1.61万人,农民人均耕地0.11 hm2,2013年人均纯收入5 331元。

结合秭归县实际,分析该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有力措施,为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提供参考。

1 秭归县退耕还林现状和成效

自2000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秭归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4万hm2,其中坡耕地退耕还林1.49万hm2,荒山造林0.91万hm2,涉及全县12个乡镇,180个村,6.8万户,累计投资超过4.7亿元。

2008年秭归县启动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完成专项资金投入1.24亿元,完成基本口粮田建设0.07万hm2,沼气池3 372 口,太阳能5 058台,生物质炉及节柴灶5 718台,生态移民2 979人,中药材种植0.07万hm2,柑桔发展及改造280 hm2,茶叶发展、改造及工业原料林0.41万hm2,核桃发展、改造及生物质能源林0.67万hm2,牧草种植0.12万hm2,其他林营造0.06万hm2,培训退耕农民8 716人,补植补造0.33万hm2,项目覆盖全县12个乡镇186个行政村。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秭归县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一是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秭归县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包含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在2012年底分别达到18.5万hm2、17.9万hm2、78.98%,比退耕还林实施前分别增长5.7%,15%,11.2%。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土流失情况得到遏制,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模数、土壤流失总量分别由治理前的1 408.8 km2、3 150 t·a1·km-2和764.51万t下降到目前的1 175.86 km2、1 170 t·a1·km-2、429.58万t。二是促进了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新发展多经林2万hm2,其中柑桔0.53万hm2、核桃0.67万hm2、茶叶0.4万hm2、板栗0.2万hm2、其它多经林0.2万hm2,全县经济林面积达到4万hm2。三是促进了退耕农户增收致富。秭归县实施退耕还林十一年来,累计投资6亿元,全县近7万多户实施退耕还林,占农村总户数的80%,退耕农户直接从退耕还林中受益,户平收入7 000多元,人均增收2 000元。

2 秭归县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理解

一是部分退耕户认识不够,对退耕还林政策的理解仅限于政策兑现层面,对退耕还林粗放管理或者放任管理,没能抓住机遇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和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二是部分领导干部认识不够,对退耕还林缺乏系统思维,没有长远打算,没有科学规划,对退耕还林仅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把退耕还林当成了赶潮流、完成任务,没有从根本上引起对退耕还林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先争取计划再打算的心理,没有树立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2 工作协调

一是各部门的协调力度不够。虽然秭归县成立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办公室,但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林业或农业部门完成的,其他部门参与不多。退耕还林工程关系到方方面面,涉及到发改、财政、农业、林业、畜牧、粮食、国土、司法等部门,仅由林业和农业两个部门承担任务,难以统筹兼顾。二是退耕还林与其他项目协调力度不够。秭归县地处三峡库区,有许多生态建设项目,如长防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现代农业项目、坡改梯项目和土地治理项目等,这些项目都与退耕还林或坡耕地有着密切联系,应该统筹规划实施,但是由于这些项目分属不同的部门,各有各的任务,不能相互促进、发挥最大效益[1]。

2.3 保障措施

一是首轮退耕还林限制了生态林和经济林的比例,还生态林面积远大于还经济林面积,若还经济林,3~5年便可收益,退耕户可勉强维持生计,若还生态林,7~8年没有经济收益,退耕户在缺乏生活物资的情况会退林复耕。二是农村政策的前后变化和物价水平的提高,退耕农户收入实际下降(特别是纯生态林),影响农户退耕积极性。三是退耕还林政策规定“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收益”,但按照林业部门的要求,退耕还林达到生态林标准的要纳入生态公益林范围,禁止采伐,这更加影响了还生态林退耕户的收益[2]。四是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周期长、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每年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此项工作,长期人员缺乏、经费不足,极不适应各级各部门和广大退耕农户的要求和需要。

2.4 产业化

一是受首轮退耕还林政策限制,退耕还林项目区较为分散,面积小、小班多,加上还经济林比例很低,柑桔、核桃、茶叶等产业难形成规模,限制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经营模式不够完善,销售渠道不畅通。很多地方“自产自销”,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存在发展以后再找市场的情况,也影响了退耕还林产业化发展。

nlc202309040706

2.5 科技支撑

秭归县虽然开展了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试验示范,大力推广了林业实用技术,建立了紫穗槐+柑桔、茶叶+柑桔、紫穗槐+板栗等造林模式固定调查样地等,强化了科技支撑,但农民对本地自然、经济和立地条件应选择什么退耕模式,退什么树种,退后如何管理,都缺乏必要的认识,更缺乏配套技术,出现“退不退耕领导说了算,退什么树种技术员说了算,退耕后收益天气说了算”的情况,退耕区内杂草丛生,杂草与退耕树种争水、争光、争肥、争生长空间,极大限制了退耕树种的生长,部分退耕还林地块逐渐沦为荒山荒地。

3 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变化

国家将于2014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不仅要巩固首轮退耕成果,更承载着治理恶劣环境的重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在原则、条件、标准上与首轮均有不同。

3.1 原则有变化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四条原则——“统一标准、农民自愿、政府助推、自我发展”。从首轮的“政府主导”变为了“政府助推”,强调了退耕还林以农民为主、政府为辅的思想,尊重农民意愿,遵循自然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

3.2 条件更严格

在首轮退耕还林的基础上,新一轮退耕还林强调了准入的条件,以湖北省为例,一是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二是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县市15~25°非基本农田坡耕地,三是其他县市重要水源地15~25°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同时首轮退耕还林实施的区域、坡改梯、土地治理等项目范围被禁止纳入,限制了准入条件,集中力量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3.3 标准改动大

第一轮退耕还林,如果还生态林,补助16年,16年共补助2 890元;如果还经济林,补助10年,10年共补助1 825元。新一轮退耕还林不考虑林种区别,全国统一按照“乔木、灌木”和“草本”两种标准实施,其中乔木、灌木每公顷补助100元(包含种苗造林费);草本每公顷补助53.33元(包含种苗造林费),分别在退耕的第1年、第3年和第5年兑现到位。

4 秭归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对策

针对秭归县首轮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和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原则要求,提出以下对策:

4.1 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

要加大宣传力度,对外宣传上要做到报纸上有字,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对干部群众宣传上要充分利用会议、宣传图册、访谈、政策咨询等方式,要以宣传新一轮与首轮退耕还林政策变化为重点,以宣传实用技术为重点,以宣传工程建设中发家致富典型为重点,达到干部群众深入认识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全面掌握实用技术,全面参与工程建设,全面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的。

4.2 明确职责,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搞好工程建设

新一轮退耕还林必须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成立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政府、发改、林业、农业、财政、国土、纪检监察、水利水保、移民、扶贫办等单位明确各自职责,各司其职,积极配合,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群策群力。各个乡镇要相应设立退耕还林工程建领导小组和工作建设办公室,由乡镇分管领导兼任退耕办主任,办公室配备2~3名工作能力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行政干部专门从事退耕还林工作,做到有人主管、有人主抓。同时全面落实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目标责任制,把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完成情况纳入干部实绩考核中,实行专项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一个乡镇和部门工作业绩和干部使用的重要标准。

4.3 统筹安排,完善政策,切实保障工程建设有序进行

一是结合其他生态建设项目和地方配套资金,统筹安排,配套实施,实现“退耕有补助,退后有扶持”,提高农户退耕还林积极性。二是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将符合条件的退耕还林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给予合理补偿,同时颁发林权证,禁止非法采伐,真正做到“退得下,管得住”,切实保障退耕区农户基本生活。三是加大地方配套投入,增加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经费,落实机构人员,保障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有序进行。

4.4 科学规划,鼓励投资,将工程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一是要因地制宜,尽量选择兼顾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树种进行科学规划,以秭归县为例,在树种选择上,突出“三带”经济发展格局,海拔650 m以下的低山地区以柑桔为主,中半山地区以茶叶、板栗为主,高山地区以核桃、“三木药材”为主,大力发展核桃、柑桔、茶叶、板栗等产业。二是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来,给予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个人、公司等采用租赁、流转、购买土地等方式退耕还林,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当地生活水平。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兴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4.5 规范管理,严格监控,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一是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各部门负责人和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是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法人,全权负责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项目法人严格执行工程项目实施有关规章制度,加强组织协调,规范资金管理,狠抓质量,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二是实施工程建设招标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应全部采取分开招标制,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种苗采购、工程建设所需物资均实行分开招标。三是坚持资金封闭运行管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应由财政部门封闭运行,集中支付,补助资金通过一卡通帐户直达退耕户,通过政府采购项目直达中标单位帐户。四是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对工程建设质量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由农业、林业、扶贫等部门组织人员对相关项目进行单项验收和综合验收。

4.6 加大投入,科技兴林,提高项目建设成效

一是要选用良种壮苗,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模式。引进推广优良树种,将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治理模式应用于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建设,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二是要加大科技示范和科技培训。要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投入,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林农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工程综合效益。三是要开展效益监测,进行科学评价。在工程开始就建立一套统一的综合效益监测方法和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监测计量使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价值化,增强社会大众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及其效益的认识,提高公众参与和保护工程建设成果的自觉性。

参 考 文 献

[1]范云峰.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20(3):5-9.

[1]颜帮全,蒲晓东.重庆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对策思考[J].人民长江,2005,36(4):8-19.(责任编辑:唐 岚)

浅谈新乡县退耕还林工作成效 篇7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专项建设,林下间作

1 工程概况

新乡县位于河南省北部, 黄河以北, 卫河上游。东邻延津县, 西邻获嘉县, 南于原阳县接壤, 北呈半月形环绕新乡市。全县所辖8个乡镇 (区) , 179个行政村, 总人口为33.3万人。东西宽32.7公里, 南北长34.5公里, 土地总面积56.3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6.1万亩, 其中农业用地面积39.6万亩, 林业用地8.48万亩, 水域面积0.6万亩, 其它土地面积7.66万亩。

新乡县林地总面积2858.17公顷, 其中有林地面积2400.28公顷, 灌木林地1.84公顷, 未成林造林地95.35公顷, 宜沙荒360.7公顷;四旁占地面积1484.11公顷, 四旁株数2316534株, 林木活蓄积259973立方米, 林木绿化率10.24%, 森林覆盖率为6.33%。

我县2003年以前没有退耕还林项目, 2004年在古固寨镇有5000亩的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项目。由于2006年秋, 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 由原阳县划到我县七里营镇的几个行政村涉及到退耕还林, 项目涉及2003年退耕地任务1099.5亩, 2003年荒地造林任务82亩, 2004年荒地造林任务406亩, 2005年231.3亩, 荒地造林累计5719.3亩, 退耕地与荒地造林累计6818.8亩。工程惠及两个乡镇14个行政村的255户退耕农户, 为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县建设做出了贡献。

2 退耕还林成果

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走出了“以林促纸、以纸兴林、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林业发展之路。

2.1 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工程实施7年来, 全县林地面积增加6818.8亩, 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全县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2 增加了退耕农户收入

工程实施以来, 由我县累计向农户发放种苗补助资金25万元, 粮补、生活补助资金46.983万元其中后续产业资金4.8万元。农民从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中受益。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已成为当前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实施还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为她们从事多种经营和外出务工创造了条件, 促进了劳务经济和农村第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城镇的发展。

2.3 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

在退耕还林工程带动下, 发展特色经济林的热情空前高涨。如七里营镇老杨庄2003年春栽植桃树1100亩进入初果期后, 平均每亩受益达千元以上;部分懂技术、勤于管理的农户每亩收入超过两千元。全村仅果品收入一项达200万元, 占全村总收入的77%以上, 已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4 建立了生态保护屏障

工程的实施, 改善了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 减轻了水土流失的危害, 建立起农业增效的生态保护屏障。各地通过加大对高产、稳产农田的建设和农业科技支撑力度, 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 实现了科技兴农、精耕细作、减地不减产的目标。

2.5 提高了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通过广泛宣传、工程推进、政策落实和生态经济效益的显现, 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全民参与退耕还林和其他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加快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遏制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3 工作思路与建议

退耕还林工程已进入到巩固成果的重要阶段, 做好新时期的退耕还林工作即有机遇也有挑战, 我县将在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3.1 切实巩固已有工程建设成果

要进一步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制, 加强补植补造工作, 完善规范档案资料, 通过完善的管理措施巩固前一阶段退耕还林成果。

如何巩固这一成果, 具体谈一下我们的几点看法。

(1) 必须按照“谁退耕、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 落实管护责任, 明确经营主体和林地林木权属, 及时发放种苗费和加大种苗款的投入, 才能调动广大退耕还林者自觉管护的积极性。

(2) 以村为单位组成3-5人的护林小组, 加大管护力度, 防止人畜破坏、火灾等, 有效保护退耕还林成果。

(3) 狠抓幼林抚育, 因为树木三分在栽培, 七分靠的是养护, 目前有不少的农户对幼林如何抚育, 缺乏认识, 为了林下间作, 不分时间的进行修技, 所以对林农的技术培训还需抓紧。通过对林农的组织培训, 使他们掌握管理的基本技能, 必要时派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工作, 要及时松土、除草、除蘖、抹牙、修枝、防治病虫害、施肥浇水保证幼树正常生长。

(4) 探索合理的栽培模式, 按我们目前的栽培模式2×3m, 3-4年后林班可能达到郁闭, 势必影响活立木材积的年生长量, 到时很可能要进行间伐, 为了保证林木材积的稳定增长, 探寻合理的栽培模式, 就成立了当务之急。

(5) 如何解决好林下间作, 也是巩固成果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保证退耕还林成果的前提下搞好林下间作, 为林农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进一步提高林农的积极性, 使成果得以巩固。

3.2 全力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

要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和河南省制定的专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依据批复的规划, 加强协调配合, 认真组织实施。要全面落实直补到户政策, 始终把退耕农户的利益放到第一位, 确保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3.3 积极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已经出台的市、县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制定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规划。注意把握资源、市场、技术、管理等各个环节,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要以七年工程建设成果为基础, 立足区位优势, 遵循市场规律, 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 积极发展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增强退耕农户的“造血功能”, 实现巩固成果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退耕还林区, 依据具体情况培育和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的后续产业, 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撑, 积极帮助农民和企业着力解决后续产业发展中的困难, 认真落实优惠政策, 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及退耕还林的成果, 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同时, 解决一部分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这也是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到期后稳得住, 不反弹的重要问题。

4 结语

建议下一步加强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 建立护林组织、实施依法治林, 实行林木管护行政领导负责制, 将护林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目标考核, 以村为单位, 组织专业护林队, 同时建立林木病虫害防治和护理防火制度, 完善服务体系, 坚持科技兴林, 向退耕农户普及和推广林业生产新技术, 进一步探索, 林药、林草最佳模式, 尽快使广大农户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退耕还林工作 篇8

关键词:辽西凌源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干鲜果项目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凌源市总土地面积中, 林业用地面积达20.25万hm2, 其中有林面积8.95万hm2, 灌木林面积7.72万hm2, 森林覆盖率51.8%。其中油松5.73万hm2、214.5万m³, 杨树0.62万hm2、35.8万m³, 刺槐1.09万hm2、9万m³, 柞树2.47万hm2、12.2万m³。主要经济林树种有:山杏、大扁杏、苹果、梨、大枣、李、桃、葡萄、板栗、核桃等。其中, 山杏4.4万hm2, 年平均单产15kg/667m2;大扁杏1.33万hm2, 年平均单产20kg/667m2;苹果0.53万hm2, 年平均单产2000kg/667m2;梨0.2万hm2, 年平均单产2000kg/667m2;大枣0.2万hm2, 年平均单产100kg/667m2;李子0.133万hm2, 年平均单产1500kg/667m2;桃0.093万hm2, 年平均单产1000kg/667m2;葡萄0.08万hm2, 年平均单产8000kg/667m2;板栗0.02万hm2, 年平均单产30kg/667m2;核桃0.006万hm2, 年平均单产20kg/667m2。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森林面积少、分布不均, 质量低、功能不强

在区域森林面积中, 林种结构、龄组结构、林分起源、主要树种、林分郁闭度、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林分平均胸径, 以及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状况较差。主要以20世纪60、70年代所造的油松林为主, 占50%左右。其次是河滩杨柳占20%, 再次是山杏、大扁杏, 占20%左右, 其它树种占10%。

1.2 湿地萎缩、功能退化, 水资源严重不足

区域湿地面积、湿地率、湿地水质情况和湿地功能退化严重, 全市有一块龙源湖湿地, 也正在建设中, 湿地面积小, 水质较差, 还没有真正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区域水资源总量不多, 水资源消耗量较大, 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

1.3 资金严重短缺

由于凌源市属于多风沙、半干旱地区, 造林成活率低, 造林成本高, 退耕农户没有大量的资金进行投入, 建议在增加造林投入的同时, 增加配水配电投资, 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缺水的问题, 让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1.4 退耕农户生活生计困难

自开展退耕还林到现在的14a中, 肉食、粮食及其他生活用品等物价不断上涨, 粮食直补金额上调, 而退耕农户的补助标准未变, 一部分退耕户无其它收入来源, 与退耕前比较, 30%退耕户收入不升反降, 生活上出现一些困难, 40%退耕户能够持平, 30%的退耕户有所增加。

2 主要对策

2.1 大力开展退耕还林

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用好用足国家关于退耕还林政策, 大力开展退耕还林, 在退耕还林中鼓励开展扁杏、大枣等适宜本地区栽植的干鲜果经济林。

2.2 分年度造适宜栽植的树种

退耕还林总面积为4.34万hm2, 其中生态林3.1万hm2, 经济林0.14万hm2, 退耕还草0.13万hm2, 封山育林0.966万hm2。按年度完成如下:2001年生态林3077.826hm2, 经济林311.866hm2;2002年生态林2553.598hm2, 经济林117.8hm2;2003年生态林5464.487hm2, 经济林535.6hm2, 退耕还草1333.33hm2;2004年生态林4467.75hm2, 经济林198.93hm2;2005年生态林3640hm2, 经济林160hm2, 封山育林40000亩;2006年生态林1868.09hm2, 经济林131.906hm2;2007年生态林3333.33hm2;2008年生态林2000hm2, 封山育林2000hm2;2009年生态林1333.33hm2, 封山育林666.67hm2;2010年生态林1000hm2, 封山育林1333.33hm2;2011年生态林1066.66hm2, 封山育林1666.67hm2;2012年生态林533.33hm2, 封山育林666.67hm2;2013年生态林666.67hm2, 封山育林666.67hm2。

2.3 大造干鲜果经济林

干鲜果建设主要为退耕地、荒山的山杏、山枣改接、退耕户老果园改造及新植造林, 造林的主要树种有山杏、核桃、扁杏、苹果、梨、枣等。此项工程5a共完成0.606万hm2, 约有4.8万户退耕农户13万口人受益。

2.4 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退耕还林工作 篇9

2011年是开展退耕还林阶段验收工作的第4年, 也是退耕还林阶段验收历年来工作任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紧的一年。2011年全省退耕还林阶段验收面积达到了12.7万hm2, 涉及到74个县市区。为了争取工作主动, 湖北省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 迅速落实了人员、落实了经费、落实了责任。3月底, 按时高质量地提交了《湖北省2011年度阶段验收省级全查报告》, 各项数据准确无误, 得到了国家林业局退耕办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4月中旬, 国家林业局中南院一行26人组成11个核查小组, 在湖北省提交的《湖北省2011年度阶段验收省级全查报告》基础上, 对湖北省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退耕还林工程阶段验收国家级重点核查。会上, 国家林业局对这次核查结果进行了通报, 我省退耕还林阶段验收面积保存率达99.99%、林权发证率达100%、建档率达100%、管护率为98.5%、成林率为95.2%, 各项指标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退耕还林工作 篇10

1 项目名称及地点

2013 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包括退耕地补植补造和林果产业基地建设2 项内容。退耕地补植补造涉及彭阳县古城镇 (店洼村、小岔沟村、温沟村、羊坊村、中川村、田壕村、田庄村、刘沟门村、罗山村) 、罗洼乡 (薛套村、罗洼村、寨科村、崾岘村、石沟村、张湾村、马涝村) 、白阳镇 (双磨村、南山村、任湾村、余沟村、姚河村、周沟村、玉洼村) 3 个乡镇23 个行政村的1 194 个作业小班; 林果产业基地建设涉及彭阳县冯庄乡 (崾岘村) 、小岔乡 (耳城村) 、红河乡 (韩堡村、红河村、友联村、上王村、什字村、宽坪村) 、白阳镇 (刘台村、罗堡村、阳洼村) 4 个乡镇11 个行政村。

2 项目建设内容及完成情况

2.1 项目建设规模

全县2013 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退耕地补植补造项目, 主要对彭阳县古城镇、罗洼乡、白阳镇3 个乡镇23 个行政村的1 194 个作业小班的2 466.67 hm2退耕地进行整地、栽植, 栽植的主要树种有山桃、山杏、刺槐、云杉、营养钵油松、营养钵樟子松等。

2013 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果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主要是在彭阳县白阳镇、红河乡、冯庄乡、小岔乡4 个乡镇、11个行政村建设200.00 hm2鲜食加工杏、200.00 hm2仁用杏、133.33 hm2核桃、133.33 hm2同心圆枣基地, 即在白阳镇刘台村建设20.00 hm2鲜食加工杏基地和80.00 hm2仁用杏基地、白阳镇罗堡村建设26.67 hm2鲜食加工杏基地和53.33 hm2仁用杏基地、红河乡韩堡村建设66.67 hm2同心圆枣基地、红河乡红河村建设66.67 hm2同心圆枣基地、红河乡友联村建设66.67 hm2仁用杏基地、红河乡上王村建设33.33 hm2鲜食加工杏基地、红河乡什字村建设66.67 hm2鲜食加工杏基地、红河乡宽坪村建设53.33 hm2鲜食加工杏基地、小岔乡耳城村建设66.67 hm2核桃基地、冯庄乡崾岘村建设66.67hm2核桃基地。

2.2 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2013 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退耕地补植补造项目自9 月25 日开工, 2014 年5 月下旬竣工, 完成了彭阳县古城镇、罗洼乡、白阳镇3 个乡镇23 个行政村的1 194 个作业小班的2 466.67 hm2退耕地整地和栽植, 共栽植山桃苗533 500 株、山杏苗247 335 株、刺槐苗801 438 株、云山苗104 731 株、营养钵油松苗257 829 株、营养钵樟子松苗90 167 株, 栽植各种苗木共计203.5 万株, 苗木成活率均在85%以上。

2013 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果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自8月20 日开始实施, 2014 年8 月25 日竣工, 完成了彭阳县白阳镇、红河乡、冯庄乡、小岔乡4 个乡镇、11 个行政村建设200.00 hm2鲜食加工杏、200.00 hm2仁用杏、133.33 hm2核桃、133.33 hm2同心圆枣的建设。栽植加工杏166 800 株、仁用杏166 700 株、核桃33 500 株、同心圆枣66 600 株。

3 主要做法

3.1 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成立了由政府分管林业的副县长任组长, 县林业和生态经济局、项目区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人、财、物的落实和协调。同时, 成立了由林业局副局长为组长, 林业站、退耕办、项目办、财务室等技术人员为成员的项目实施小组, 专门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验收等工作[1,2]。

3.2 密切配合协作

在项目建设中, 林业局和项目实施乡镇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密切协作, 形成了建设合力。同时, 林业局安排专人对项目进行跟踪检查指导,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3.3 坚持科学规划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 以小流域为综合治理单元和经济开发单元, 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 梁、峁、沟、坡、塬、滩综合治理, 农、林、水、牧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 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结合, 整座山、整条沟、整个流域集中连片, 规模治理, 一次到位[3]。

3.4 明确责任分工

为确保项目质量和建设成效, 县林业局与承包单位签订了合同书, 明确了项目建设质量、数量及时限。

3.5 严格资金管理

项目建设资金实行报帐制管理, 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格按国家批复的项目方案运行, 加强资金审计监督, 严禁项目资金截留挪用, 确保资金安全运行[4]。

4 效益分析

4.1 生态效益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成后, 新增林地面积666.67hm2, 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可提高3 个百分点, 全县生态效益大为改观, 森林资源保存面积有效增加, 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 同时还可以保水固土、降低风速、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等。

4.2 社会效益

通过对项目的实施, 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同时, 农民从中受益尝到甜头后, 投身经济林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 将加快彭阳生态建设的大发展、快发展。

4.3 经济效益

通过对项目的实施, 可以就近吸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同时项目工程成林后, 补植补造林地每年可以生产种子750 kg/hm2, 收益1 500 元/hm2, 年总产值370 万元;林果产业基地中鲜食加工杏产量可达到7.5 t/hm2, 仁用杏产量1.5 t/hm2, 核桃产量 (干果) 1.5 t/hm2, 同心圆枣产量1.5 t/hm2, 总产量可达到2 200 t, 实现年产值1 540 万元。

参考文献

[1]庞蓉, 陈熊.汶川县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建议[J].四川林业科技, 2014 (3) :189.

[2]林德荣, 支玲.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问题研究:基于退耕农户机会成本视角的动态博弈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101-105.

[3]刘付莲.巩固内江市退耕还林成果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讨[J].四川林业科技, 2008 (2) :87-89.

退耕还林的先锋——板栗等 篇11

日本板栗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抗旱性好,特别适宜微酸性的山地种植。树体生长速度快,果个大,比一般本地板栗大2~3倍,特早熟,外观漂亮,果色鲜艳,果肉不易碎,肉质糯性,加工性能好。专家认为,该品种值得加快推广种植。

该品种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熟,单果重35~52克,栽树后第二年挂果,当年株平均产量可达3.5公斤,第五年进入丰产期,株平均产量可达40公斤,1990年通过省级鉴定。该品种生长速度快,果特大,特早熟,果色鲜艳,易脱壳,抗栗瘿蜂。

2.地方优良品种——湖南它栗

它栗是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板栗新品种。据中国林学院对它栗的测定:果实中含蛋白质11.9%,脂肪2.158%,糖分16%,淀粉67.5%,还含有维生素等物质,与大米相比,蛋白质高30%,脂肪高2倍。它栗果粒大,每公斤栗果40~60粒。果肉味甜,9月中下旬成熟,极耐储运。产量高,嫁接幼树栽后二年挂果,一般单株产量20公斤,每667平方米(1亩)产值万余元。湖南它栗适应性强,对气候要求不严,在年平均气温8.5~21.8℃、海拔50~3000米、年降水量400~2000毫米的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见中插8图2)(湖南李勇革)

极早熟浓红色杏梅——红天鹅绒

浅析退耕还林效益 篇12

近年来, 我国生态环境处于攻坚阶段, 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因此, 加快林草植被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近年来, 我国退耕还林的范围不断扩大、面积不断增加, 全国已基本完成退耕还林工程任务, 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已经开始实施, 凡是在25°陡坡耕地都要实施退耕还林, 严重沙漠化和石漠化的耕地将会得到治理, 工程区林草覆被率提高。目前退耕还林工程呈现以下特点: (1) 从试点到全面展开, 逐步推进。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工程建设, 确保质量。 (2) 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生态面貌得到初步改善。退耕还林地区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减轻, 输入江河的泥沙量减少。近年来, 我国沙尘暴特别是强沙尘暴发生的几率也大大降低, 生态环境总体上趋于平衡有关; (3) 退耕还林工程由原来盲目的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型。在退耕还林初期, 重点放在扩大造林规模上, 导致营林质量不高, 近年来, 政府开始把重点转移到关注退耕还林的质量和整体效益上, 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开始注重规范管理、巩固成果、落实后续发展政策。

2 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退耕还林工程推进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 退耕还林整体质量不高。退耕还林区条件较差, 造林难度高, 而且种苗的质量不高, 加之“重栽植, 轻管护”, 致使林木成活率不高。针对这一问题, 可通过把造林工程承包给当地有一定技术的群众来造林提高造林质量, 同时当地与主管部门了解当地气候、环境科学引导群众适地适树造林,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造林质量, 同时政府要加强监督管理。 (2) 防火护林存在隐患。有些未成林的地块内, 草比树高, 地块相连, 在天气干燥时极易发生火灾。一些未成年人, 智障人员带火种进入林区, 也是很大的隐患, 对此问题, 在特定季节, 可组织农户除草, 并给予农户补贴, 同时当地政府应加强对易发生火灾林区的群众宣传教育和巡视工作。 (3) 管理力度不够。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深入, 管护任务越来越艰巨, 客观上存在工程配套资金不足、管护力量薄弱, 管理措施不力, 封山禁牧不到位的问题, 凡是放牛、羊多的退耕地影响就大, 加之林业生产周期长, 产出效益相对较低。由此意识到, 没有科学长效的管护机制, 很难巩固成果。针对该问题, 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团队, 并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科技来加强对林区的管理, 并加强对管理队伍的监督力度, 制定严格的赏罚制度, 明确责任制。

3 退耕还林效益

3.1 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能给区域带来很多经济效益, 农民除得到国家政策补贴外, 还有很大的经济林利润, 退耕还林后经济林单位面积效益远远高于退耕还林前的农作物种植, 提倡发展林下经济优势, 科学选择林间种植中药材, 食用菌类产品, 并行成规模, 使退耕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升高;退耕后坡耕地减少, 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 也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转, 使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 通过劳动力转移的方式重新就业, 加速了农村人口城镇化, 劳动力内部发生了结构性调整。

3.2 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对加快我国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提高了人们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 加快了生态综合治理的步伐;其次, 退耕还林形成的森林植被能够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地下水蓄水量, 改善了枯水期水量少的情况, 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增大水利工程效益, 并减轻洪水灾害;另外,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加快了荒山荒坡的治理步伐,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使荒山造林的规模、工程质量和造林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 极大改善了林业用地状况。

3.3 社会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效益显著。首先, 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时, 政府相关部门要对退耕还林地区进行生态教育, 使群众充分了解了退耕还林的益处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提高了生态意识;其次, 改变我国森林资源匮乏的现状, 使森林资源的质量大幅度提高, 充分发挥了林地优势并转化为生产力, 为社会创造了财富;除此之外, 退耕还林工程美化了环境, 缓解了我国大气污染的问题, 使我国社会安定, 人民身心健康。

4 结语

退耕还林的实施, 既能加强我国的生态建设, 又能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 一举多得, 利国利民。因此, 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规划, 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对保证退耕还林长期发挥效益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已取得显著的效益, 实施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是, 在退耕还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亟待解决。本文简要分析退耕还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解决方法以及取得的效益。

关键词:退耕还林,效益,现状

参考文献

[1] 李积秀.试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10 (27)

上一篇:重视作文的简洁下一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