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作文的简洁(共9篇)
重视作文的简洁 篇1
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 语文学习会面临很多不适应, 尤其是作文上遇到的困难会更多。单说小学和初中学段作文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阐释非常清楚:文体上更加丰富, 由小学阶段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变为相对具体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能力要求提升幅度大, 由小学阶段的观察习惯培养, 变为具体的“有意识地对生活多角度观察, 捕捉事物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会灵活地选择表达方式……”
所以这时候的作文指导, 要帮助学生实现这些目标要求, 需要认真谋划:既要考虑小学阶段的习作能力基础, 又要清楚三个学年、六个学期每个阶段的训练重点, 认真设计初中阶段的作文起步教学, 给学生以恰当的作文“启蒙”教育, 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我认为,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调查摸底, 培养习惯
接手初一学生, 要迅速了解每个孩子的作文水平、作文心理和作文态度。可以通过查看学生原有习作、个别谈话, 甚至走访、家访等形式, 了解学生原有水平, 做到心中有数。要在新学段伊始,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克服对初中作文学习的畏难心理, 培养以下习惯: (1) 写真实生活, 抒真实情感; (2) 有意识、有目标地观察, 平时积累素材; (3) 会提炼素材, 选择合适事例写作; (4) 列作文提纲, 迅速作文; (5) 认真誊抄, 作后积极修改。
二、记叙为主, 重点突破
一般来说, 小学生驾轻就熟的, 当然是记叙文。初一学生的阅读和写作, 应当仍以记叙文为主。从纷繁复杂的日常见闻中, 提炼出值得入文的故事、主旨, 这是重要的作文基本功。在记叙的基础上, 练就描写、抒情, 进而学会说明、议论。在初二、初三发现很多同学写作文时常出现“三不像”作文, 分析原因, 就是记叙文的功底不够扎实。因此, 牢牢盯住记叙文的写作, 这是初一作文启蒙的基本任务。
三、与时俱进, 广采博取
作文写得好, 离不开阅读。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什么例子?当然是写作的参照例子。阅读教学是作文指导的基础, 在旷日持久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慢慢提升。因此, 课文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各个版本的教材, 贯彻新课标的语文理念做得好, 注重了课文的人文性、思想性, 但忽视了课文之间的文体关联, 尤其不是按照记叙文的基本规律来组织单元, 不适合用来作文指导。好在我们是“用教材”而不是仅仅“教教材”, 我们将记叙文作为基本的切入文体之后, 有计划地组织课外阅读, 同时积极编排教材, 选择更为新鲜的文章, 使阅读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 使学生作文找到更合适的范例。
四、因材施教, 个性指导
小学阶段, 学生可能会比较多的得到老师的关心, 初中教师因为课时、任课班级等方面的原因, 面对的学生会多一些, 要做到因材施教, 关心每一个孩子, 需要教师有真正爱孩子的责任心, 付出更多的心血。进入初中后, 面临着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诸多转变, 伴随青春期的来临, 大多数孩子会不适应初中学习生活。教师在启蒙阶段,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心理基础, 更多关注那些作文写作困难较大的学生, 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难关。
五、多样实践, 灵活呈现
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一环。有经验的老师还会结合实际情况, 灵活调整语文实践活动, 为作文启蒙服务:每节课前的三分钟演讲, 每周的周记盘点, 每月的好书推荐……配合学校组织的各种生动有趣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过程, 记录体验, 总结经验, 反思收获。同时, 要让学生对作文训练保持兴趣不减, 灵活多样的作文形式就能够产生吸引力:便于展示的活页作文, 便于反复修改的手抄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文学沙龙, 参加各个级别的作文比赛;还有的老师利用论坛、博客, 引导学生参与作文, 激发写作兴趣,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社会生活多姿多彩, 学生个性千差万别, 初一年级的作文启蒙教学实践需要认真研究, 努力探索, 开好头、起好步, 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为孩子的作文学习乃至于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视作文的简洁 篇2
课型:技法例谈课
一.导语: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时,该书的开头竟让他前后修改了十二次之多。即使伟大如托翁者也会为开头煞费苦心,可见给文章一个好的开头是多么不容易。
我们先辈同样重视文章的开头,元人乔梦符就曾提出“凤头,猪肚,豹尾”的文章标准。“凤头”,意谓文章开头应如凤凰的头一样。而凤凰,这种传说中的神鸟,它的头有什么特点呢?一曰小巧,那么文章开头应简洁小巧,不应冗长臃肿;二曰美丽,凤头上有凤冠,仪态万方,凤头一露,则百鸟来朝。那么,文章的开头要尽量写得美一些。美不见得指词藻的华美,而更多的是指能吸引人,有魅力;三曰灵动,凤头是灵动的,是能带动凤身、凤尾的。所以,文章开头要便于开启下文,契领全文。不要把开头写得僵硬、孤耸,与下文衔接勉强,甚至脱节。怎样写出小巧、美丽、灵动的“凤头”,使阅卷老师一见而惊,不忍弃去呢?
二.常见误区举隅:
1.啰嗦:
开头“迂回曲折”,弯来绕去,啰啰嗦嗦是不少中考作文的通病。一篇五六百字的中考作文,有的学生开头就用了二三百字,这样的开头无论多么精彩,都是很失败的。还有写议论文的材料引述,如拉拉杂杂,定然是吃亏不讨好。因此,一定要把开头写得精炼些。
2.空泛:
空洞无物,语言杂质多,水分多是不少中考习作开篇的典型问题。如写“友谊”,围绕着“友谊”进行“题解”,用“友谊是„„”之类的句子铺展出一大堆空话、废话,看不到一点实质性的内容,这样的开头应该坚决摒弃。记叙文应迅速抓住主体内容,议论文应迅速接融中心论题,说明文应迅速抓住说明中心,这样的开头就会具体多了。
3.平淡:
不少中考作文的开头,陈旧老套,平淡呆板,如回忆性的文章多是用“这件事过去好多年了,我至今仍久久不忘”拉开序幕,议论性文章总是从“形势”开笔,一看就让人发烦。因此,必须改变八股文方式的开头,运用鲜活的语言,采用别致的方式,让文章的开头就成为迷人的风景。
三.谨记“凤头三字决”:
精,精中见奇
巧,巧中生俏
变,变中出新
四.忆课文,练身手:
1.“凤头”宜精,精中见奇。
板块1——点击智慧网:
运用精炼的语句开篇,入题快捷,不蔓不枝,“凤头”显得短小精悍,给人以奇句夺目、凝炼明快之感。最常见的手法是独句开篇,开篇一句话是名家写作的高招,可以独句写景,如《七根火柴》中“天亮的时候,雨停了。”,《甜甜的泥土》中“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天还是很冷。”;
可以独句写物,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中“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
可以独句写人,如《我的老师》中“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可以独句摹声,如《羚羊木雕》中“‘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可以独句叙事,如《故乡》中“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老山界》中“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杜卫东的《明天不封阳台》更简洁:“明天要封阳台”,制造矛盾,吸引读者,莫怀戚的《散步》中“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可以独句抒情,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空山鸟语》中“到山
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冯骥才的《珍珠鸟》中“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可以独句破题,如《背影》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刘心武的《错过》中“是的,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又错过了许多„„”,李森祥的《台阶》中“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郑文光的《宇宙里有些什么》中“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无穷无尽的宇宙。”;
可以独句介绍缘由,如《古代英雄的石像》中“为了纪念一位古代英雄,大家请雕刻家给这位英雄雕了一个石像。”
板块2——进入操练场:
以“初中生活”为话题作文,尝试用简短的句子开个“凤头”:
1.望着黑板边倒计时牌上那两个阿拉伯数字与日俱减,平时不肯刻苦的我忽然意识到该抱佛脚了。于是乎,本人针对自身的情况,想出了以下几种对策:
——《中考行动》
2.进入中学以来的感觉,就像赛场上快似流星的冲刺,芭蕾舞中无与伦比的快旋。
——《中学现场录音》
3.窗外,秋风扭着细雨,织成一张无边的网。操场上一排默默的梧桐树,寂寂地落下叶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我的心像这冷雨一样,凉透了。
——《秋雨潇潇》
4.生活犹如电影,丰富多彩而又摇曳多姿!“咔嚓”,初三生活开拍口罗!
——邓丽媚的《初三生活,让我欢喜让我忧》
5.“呜„„”眼看列车马上就要离开月台,“通往初三的乘客请注意:列车将要发车,请未上车的旅客迅速到站登记„„”
——陈肖云的《初三早班车》
6.初三终于在不情愿中姗姗来迟,带来了黑色的阳光,吸收了灿烂的光芒。
——张宜君的《“黑色”的初三》
7.“初三了,不抓紧时间学习还在外面玩„„”一溜烟儿,我们开始正襟危坐,“寒窗苦读”。
——王敏的《初三了„„》
8.朋友,想尝尝初三生活的滋味吗?来,俺免费陪你逛一回:
——许洋子的《没事偷着乐》
2.“凤头”贵巧,巧中生俏。
板块1——点击智慧网:
巧借辞格,含而不露,生动活泼而又令人耳目一新,富于感染力,增添了“凤头”的含蓄美。
可以巧设比喻,如《我的“长生果”》中“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海燕》中“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张洁的《我的四季》中“生命如四季。”
可以巧借引用,如《说“勤”》中“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就引用了名句,辛炳元的《鸟飞鱼跃的联想》中“‘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诗句是从唐僧玄览‘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化来的。人们常用来比喻自由的境界。”,陈朴的《人脑中的河》中“‘青山环绿野,白水绕城郭’在人体最高司令部——脑及脊髓这座城堡的周围,也环绕着一条小小的河流,河中滚动着脑脊液。”;
可以引用歌词,如学生习作《掌声》中“‘100分——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原本直认为是这样。今天的化学测验我却得到了全班的最高分,我情不自禁地欢喜,仿佛得到了一种最高荣誉。我喜欢这种感觉,我有一种冲动,突然奇怪地渴望能听到别人的掌声。就像苦咖啡,苦中有甜,最美的滋味。”借用歌词点化拓展,情趣盎然,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中开头引用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就有了“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
可以巧置对比,如《榆钱饭》中“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可以巧用设问,如《从三到万》中“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捷径呢?就是许多初学的人时常提出的问
题。„„”
板块2——进入操练场:
以“成长”为话题作文,我们可以这样来个“凤头”:
1.吾本布衣,出生于包头,苟全性命于产房,不求闻达于世人。爷爷不以吾卑鄙,猥自枉屈,数次与吾漫步乡间,咨吾以学习之事,由是感激,遂许爷爷以尽力为之。后赴海瑞,受任于初中之际,学习于教室之内,尔来两年有数月矣。
——齐霁的《成长的脚印》
戏编《出师表》,巧仿古文言,新人视角,趣意盎然。
2.“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听着《童年》舒缓轻柔的音乐,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池塘、知了、操场、秋千、蝴蝶„„童年真让我难忘。
——杨舒婷的《童年忆趣》
巧借歌词传心意,妙用定格展画面。
3.“妈,老师让我们重照张相,做校卡„„”“不是还有几张吗?”“啊?妈,您总不是想让我长不大吧?”
——张慧的《相册》
在简洁的对话中揭寓意,在真实的生活中入话题。
4.“好高兴噢,又吃‘成长快乐’了„„每天都是星期六!”电视里又传来鼓动人心的广告词。我真不明白,那个男孩怎么这么高兴,难道成长真的快乐吗?
——李媛的《成长不快乐》
实录电视广告,逆向构思自然。
5.羊角辫变成了潇洒短发,小不点变成了高挑少女。哈,我长大了!长大的感觉?!长大的感觉如风,像茶,似酒。
——题记
——荆州一考生
简洁的对比,鲜活的比喻,多变的标点,妙!
3.“凤头”求变,变中出新。
板块1——点击智慧网:
手法多变,出人意外,耐人寻味,“凤头更显灵动,使人体味到一股浓浓的新意。”
可以变换人称,如《失败是个未知数》中“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 犹如面对面的交流,给人一种亲切认同之感;
可以设置悬念,或先摆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或先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断,或先交代一个起线索作用的物件,或先安排一个引发故事的场景,或先显示故事或人物的结局,激发读者的兴趣,如《枣核》中“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紫藤萝瀑布》中“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可以倒叙开篇,如《记一辆纺车》中“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
可以活用句式,如《秋魂》中“秋天了,成熟的果实都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板块2——进入操练场:
以“爱”为话题作文,你将如何开头?
创新作文案例之二:描摹以形传神的肖像
描摹以形传神的肖像
同学们大多知道,肖像描写就是要抓住最能表现“这一个”人的身份、经历、素养等特征,通过服饰、体态、容貌、表情和风度等外在特征的描绘,以形传神,让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可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自己在描绘细心观察的肖像特征时却总感觉刻画呆板,无法活灵活现,难道说还有什么妙招不成?下面就针对同学们的这种困惑,结合语文教材谈谈几种实用的肖像描写技巧。
一、动静结合,巧绘鲜活的形象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肖像描写常常满足于细致具体的静态容貌描写,而忽略了对人物肖像的动态描绘,导致描摹的人物形象呆板,无法给人活灵活现之感。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抓住人物转瞬变化的情态,在神情的动态变化中展现人物的鲜活形象。最实用的是神态描写,如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就成功地对菲利普进行了动态的肖像描写:在确认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的过程中,菲利普神色由“不安”到“张皇”,再到“狼狈”;脸色从“苍白”到“煞白”;两只眼睛从“不寻常”到“呆直”„„既活现了菲利普从热望到失望的狼狈相,又充分暴露了他虚伪可鄙的丑恶嘴脸。又如《孔乙己》中先让我们目睹了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静态孔乙己后,随着情节的发展,他“睁大眼睛说”、“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脸上笼上一层灰色” „„这些动态的神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他遭人戏弄时由强硬到困窘的复杂心境,让一个穷酸迂腐、自欺欺人的悲剧形象血肉丰满,跃然纸上。
二、侧面烘托,诱人无尽的遐思
众多的肖像表现手法中,运用文中其他人物的所见所闻去表现人物的肖像特征不失为一种高明之举,它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展开无尽的遐想,更鲜明地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陌上桑》中通过“行者”、“耕者”、“少年”见到罗敷后的动作和他们“相怨怒”的风趣情态,让罗敷的俊丽美貌得到更充分的体现,给读者留下了极度美好的想象空间。又如《第二次考试》中陈伊玲在舞台上刚亮相时,作者没有急于描绘陈伊玲的肖像,而是集中笔力写她那悦耳动听的歌声给专家和教授带来的情绪反应,待到两曲唱罢、歌惊四座时,再运笔绘其动人的姿容,就更加突出了陈伊玲音乐成绩的优异,使人物形象更富蓬勃的朝气,更显青春的活力,利于后文的情节铺展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三、妙用修辞,尽显语言的魅力
要想让肖像描写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就离不开巧妙地借用各种修辞手法。最常用的是比喻,《麦琪的礼物》中在写女主人公德拉准备卖去心爱金发时,极喻头发的美丽:“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一样”、“仿佛给她披上一件衣服”,为的就是更形象传神地表现她为了爱情舍弃自己最心爱之物时的复杂心理;夸张手法的运用会让人感觉妙趣横生,如“他呀,只要一开心,就满脸都是牙齿„„”风趣幽默了不是?来点词语移植也不错,“他那身寒伧的衣服,夹杂在五颜六色的时装中间很是醒目,在班里这些时髦同学中间,他简直像一只晦气的黑乌鸦。一天下来,已经有人把他叫做‘出土文物’了。”描写中对比当然更少不了,《故乡》中写中年闰土头戴一顶破毡帽,身上只穿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与少年闰土在脸色、毡帽、手、衣服等等变化的对比描绘,更形象地表现出闰土在境遇、性格、思想上的巨变,主题更显形象鲜明。此外,来点假设效果也不错呢,如“只见他拳头捏得紧紧的,牙齿咬得咯咯响,一双牯牛眼瞪得圆圆的,眼睛里喷出两条火龙。假如手中有一支枪,他一定会毙了那个家伙。”你是不是也有身临其境,眼见其人的感觉了?
四、反复点染,凸现人物的个性
为了让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我们还可以捕捉足以反映这个人物性格特征的某一典型部位,在不同场合反复点染,细致刻画,以收到突出个性的艺术效果。如《七根火柴》对无名战士眼睛的描写就有这样的艺术魅力。出场时,无名战士“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忍受痛苦,等待战友);卢进勇给他青稞面吃,“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对能使自己摆脱死神的食品无
甚反应,唯一关心的是把火柴交给组织);卢进勇要扶他走,“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好大一会儿,他突然睁开了眼„„”(睁开眼的巨大驱动力正是来自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就在卢进勇接过火柴的“一瞬间”,“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郑重的托付,无言的欣慰,思想感情完全融化在革命利益、革命前途之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看到了何等崇高的内心世界;正是通过这扇窗户,无名战士那忠于革命事业的感情激流不断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令人肃然起敬!值得注意的是,反复不同于机械的重复,它应以强化人物形象为目的,在不同的场合巧妙地适时点染,突出特征。
当然,个性化的肖像描写技法绝不仅此而已,还有诸多的创新描写技法需要我们去揣摩借鉴,希望同学们多阅读名家作品,细心观察身边的人物,抓住他们的独特之处,写出个性来,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题。
创新作文案例之三:揭示内心世界的奥秘
揭示内心世界的奥秘
考场作文时,同学们常为生活中缺少新奇的素材而叹惋抱怨,为文章不能波澜起伏而黯然神伤。素不知素心慧眼的同学却能将短暂而平淡的瞬间铺叙成令人心悸的精彩一幕,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个性形象。其成功的奥秘就是巧妙地运用心理描写,细腻地表露情感变化,自然得体而又令人信服。下面就介绍常见的四种创新技法。
一.察言观色绘细节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要善于从人物外露的脸部表情、言行举止中分析其变化,洞察其内心,然后借助于细节描写折射出人物的思想情绪,凸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如《麦琪的礼物》中德拉“眼睛里还留着晶莹的泪光,裙子一摆,她飘然走出房门”,在细腻的表情动作之间,我们已不难揣摩出她虽然害怕失去珍爱的秀发,但为了给心爱的丈夫一个惊喜,仍毅然决定卖掉自己的长发的复杂心绪。《口技》中捕捉满座宾客的“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等细节进行了精要的刻画,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听众由赞许到惊恐的一系列神情变化,烘托了表演者技艺的精湛。学生习作《哦,原来如此》中“我凝视着执于掌心的纸条,一会儿又轻轻闭上眼睛,最后还是决定打开它„„手颤巍巍,动作缓缓的,心里总想着:千万别是写着一些神秘字眼的东西,我是没有时间去招架的。”这是收到女生传递的纸条后情绪上的种种异常波动,生动逼真地表现了少男少女们那种特有的情感世界,远胜于单只“激动”“惊恐”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二.托情于梦生幻觉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思之越切,梦之越真。为了更迫切明白地表露自己的潜在意识及情绪波动,我们不妨利用梦幻的形式来折射真实的心态,寄托自己的情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四次划火柴后产生的诸多幻觉,火炉、烤鹅、圣诞树以及死去的深爱她的奶奶逐一出现,恰恰真切地反映了她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绝境和对幸福生活的急切憧憬。又如《背影》中“我”读着父亲的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父之情在幻景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写,且紧扣“背影”这一典型细节特征,实乃一石二鸟的高明之举。再如描写“我”在课堂上为午饭而苦苦等待的情景时,“老师仍旧在讲台边,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写作,还做着相应的动作。看他那黑黝黝的皮肤,那下蹲的动作,使我想到一只烤鸡,身上还叉着一副刀叉,摇摇摆摆地朝我走过来走过来。我几乎要向它伸出手去,却碰翻了我的铅笔盒。”这一幻觉与现实相契合,虚实相生,风趣新奇地突出了“我”艰苦窘迫的处境及饥渴难耐的心情。
三.以景传情显灵性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你不想直接表露心情,就可以将感受寄托在特定景物上,使其具有人的灵性,并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之美。如《挖荠菜》中“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然后辅以羊儿、乌鸦等景象,共同构成一幅美丽和谐静穆的晚归图,反衬出自己凄凉悲哀、有家难归的落寞心境,揭示了恐怖、害怕的心理状态。又如《七根火柴》开篇就对“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一景象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在显示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揭示了卢进勇掉队后焦急、苦恼、企盼早日赶上部队的心理。再如学生习作《跌倒的阳光》中“窗外的阳光很活泼,大把大把地透过教室的玻璃窗冒冒失失地跌倒在我的桌子前。”灵动鲜活的拟人将“我”的思绪很自然地“又忽忽悠悠地飘回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感受纯朴率意的真我风采之余,我们不禁为小作者寄情于景的巧妙和极富个性的语言击节叫好!
四.内心独白敞心扉
展现人物内在个性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内心独白,即通过人物的自言自语,将内心的情绪,甚至最隐秘的情感都袒露在读者面前,从而缩短了与读者的距离,给人以真切生动之感,突出人物的个性。如《雷雨》中鲁侍萍的独白:“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吧!”它既充分表现了主人公悲苦的遭遇和自我牺牲的贤良品格,同时又是对不公的社会、生活、命运的血泪控诉。《十三岁的际遇》中“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因此,当有人问我大学两年收获了什么又失落了什么的时候,你叫我怎能以轻巧的‘得失’二字,来衡量这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直抒胸臆的呼告让读者倍感亲切,真挚地流露出对北大的无限深情。学生习作中“老师,我知道,您是为我好,为了我,您才如此焦虑,可是老师您为什么又要低估一个孩子的创造力呢?”委屈的心声力透纸背,心中的烦怨跃然纸上,让人真实可信,易激起读者深深的同情。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真正的生活是内心的生活”,我们就是要透过心灵的窗户,成功地运用各种心理描写技法,将最能展露人物个性的细节镜头抓拍下来,让读者窥见其内心世界的种种变化,从而使人物情感丰满,个性鲜明。
创新作文案例之四:充实味同嚼蜡的内容
充实味同嚼蜡的内容
在评阅同学们的习作时,我们常发现不少的作文内容空洞,平铺直叙,感觉味同嚼蜡,难以给人愉悦之感,考分自然走势低迷,颇为痛心。怎样才能让文章的内容充实起来呢?大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身临其境寻感觉
要想使文章生动精彩、细腻感人,就不能做生活的旁观者,而应该倾心投入到生活场景之中,进行换位思考,悉心揣摩人物的思想情感,努力寻找那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种感觉必须源自亲身经历过的体验,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角度去想象揣摩,然后借助于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语言等表现手段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如“他拼命跑上高坡,把手圈成筒状,套在嘴上使劲嚷道:‘喂,那条路不对,快往这边走!’”你看,两个动作加上一嚷,他招呼走错了路的同学的急切心情,不就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吗?又如“‘嘘--,别出声!’她把食指放在嘴唇上,止住了我的话,同时瞪大了眼睛,仔细倾听门外的动静。”具体的动作、具体的表情,加上短语,使我们不仅
看到了“她”的形象,同时也和她一起进入了紧张的情绪。再如“她把身子靠在椅背上,仰起头,闭上眼睛,紧紧地闭上,拼命想把眼泪逼回去,啊,那些人干嘛给我造这种谣言啊„„”动作和表情后面的文字正是她受到委屈后的内心独白,戏剧“潜台词”。
二、定格画面绘细节
将这种入微的心理感受贴切地表现出来的关键是要善于定格描绘,也就是采用特写镜头的方式,将极短几秒钟发生的事情,通过细节描写拉长时间,丰富内容,免去废话。最常用的是慢镜头和近镜头两种方法。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一段,在同学们的作文中常这么写:“父亲还去买橘子留给我路上吃,他穿过铁道,非常吃力地爬上爬下,我感动地流出了眼泪,他又嘱咐了几句,才与我分手。”朱自清巧妙地使用电影中的慢镜头手法定格,让父亲买橘子爬月台,一下,一上,再一下,再一上,尤其是最困难的一回爬那边月台,写得细致入微:“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说实在的,文章中直接抒情的言语我们也许记不清了,但那个蹒跚、肥胖、笨重吃力的背影却总让人久久难忘,尤其是生活中我们看到别家父子情感联结时,往往会自然不自然就会忆起那个背影。你看,一个细节描绘的形象性画面,竟成了全篇中最打动人心最令人难忘的主要构件。又如《小橘灯》中写小姑娘送我小橘灯,把小橘灯的制作过程一一写清楚,特别是把送别时说的话、做的手势都一五一十地写出来:“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如此近距离的拍摄,具体感人,实在精彩!
三、鲜活形象妙修饰
除了细节能让文章生动精彩之外,还有别的制胜之道吗?我们不妨借用修辞手法、侧面烘托、虚实相生等写作手法来修饰文章,增添情趣。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课堂上为午饭而苦苦等待的精彩画面:
“‘咕、咕、咕、咕’,肚子又叫了。尽管讲台上的老师讲得天花乱坠,而我却为午饭而苦苦等待。手中紧紧地捏着那张饭票,饭票和手指之间湿漉漉地,„„出汗了。心中想的是昨晚吃的两个精美的炒菜,嘴里回味的是今天早晨的那份点心。两只手在口袋里漫无目的地乱摸,希望能在哪个角落里一粒被遗忘的糖块或者花生,甚至一颗瓜子也好。
‘咕、咕、咕、咕’,肚子仍旧在叫,老师仍旧在讲台边,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写作,还做着相应的动作。看他那黑黝黝的皮肤,那下蹲的动作,使我想到一只烤鸡,身上还叉着一副刀叉,摇摇摆摆地朝我走过来走过来。我几乎要向它伸出手去,却碰翻了我的铅笔盒。看看手表,离下课仍是那么遥远。
‘咕、咕、咕、咕’,肚子叫得更厉害了,老师似乎讲得越发起劲了。我无精打采地坐着。仿佛老师讲得不是写作,而是烹调:糖醋排骨的做法,水晶肘子的烧法„„”
你看,上文中段首的反复排比段,就强化了那种急不可待的心情,给人以真实感;夸张的联想与想象,让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形象贴切的比喻和渐近高潮的幻觉更让人在意犹未尽时顿生凄凉同情之感。下文就更巧妙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和虚实相生的写法,让时间几乎在这一刻凝固、生动、精彩:“为确保万无一失,我又一次检查起来:一题,正确;二题,正确;三题,正确;四题,正确„„检查完,仍没发现错误。我又一次得意地暗中观察了一下考场:怎么啦?有的皱着双眉在凝神思考;有的咬着笔头苦思冥想;有的左手托着下巴,右手不停地写着;有的在搔头„„一切迹象表明,他们还没做完。哈哈!哈哈!我心中一阵狂喜,看着手中满意的答卷,我飘飘然起来,我仿佛看到自己登上了‘玉湖中学第八届数学奥林匹克大赛’冠军的宝座,再次成为全校师生注目的焦点,我激动万分地高声对他们说:‘这功劳应归功于精心指导我的孙老师,归功于„„’想到这里,我又看了一下表,离交卷时间虽然还有二十多分钟,但我还是毅
然站了起来,拿着胜券在握的试卷向讲台走去„„”
生活中每个瞬间都有曲折的情和事,只要大家把当时的情景在脑子里定一定格,或者说让时间暂时地停一停,多体味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常训练运用各种写作手法修饰细节,美化语言,自会达到成功之境,品到幽默之趣。
创新作文案例之五:突破固有应试的模式
突破固有应试的模式
一个巧妇能巧妙地用平常的米、菜和作料,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丰盛饭菜。考场作文时,我们也应像巧妇那样,对平凡的生活经历进行别开生面的艺术加工,使之成为新奇夺目的创新佳作。下面就结合具体的考场作文来谈谈最实用的四种创新技法:
一、转换视角,突破思维定势
“文贵出新”,要想将大家司空见惯的生活小事翻出新意来,就必须突破思维定势,视角独辟蹊径,从新奇的角度去认识平常的事件,阐发出富有个性、匠心独具的见解,让人领略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奇妙之感。2002年江西省中考作文题是以“幸福”为话题作文,当绝大多数考生将思维固定在“享受幸福”、“感受幸福”、“幸福是什么”等千篇一律的写法时,有些考生却不然,《“愚公移山”》紧扣时代脉搏,由一个山里娃在宣誓入党的幸福时刻进行追忆,描绘了爷爷、爸爸以及扶贫工作组等人如何艰难地走出大山、沟通思想、富裕山沟的一系列画面,揭示了幸福的根源在于“愚公移山”精神的可贵。《我真的很幸福》从反面着笔,详尽地描述了“我”在埋怨父母管得死、学校抓得严的状态下,与同班的“时尚族”接近后终于醒悟的经历,在善与恶的强烈对比之中领略了幸福的深层内涵。《家丑外扬》则“逆其道而行之”,通过张扬妈妈不会“扎辫”、“做家务”两件“丑”事,反衬了妈妈这个“工作狂”的可敬之处,在文中风趣幽默的调侃中,一种细腻真切的幸福之感油然而生。
二、变换人称,贴近生活原色
在作文运思中,同学们大都没有考虑到人称的选用问题,认为它无关紧要。其实不然,灵活巧妙地变换人称有助于更好地表情达意,铺陈故事情节,贴近生活本色。从创新的角度来看,第一人称是拟人式作文和日记连缀式作文的制胜秘诀,如《一个垃圾筒的一天》让垃圾筒自述一天中“肚子胀得厉害”、“脑袋一阵疼痛”、“面目全非”、“出气筒”等肉体和精神上的创伤,全文从垃圾筒的角度来描写细节,显得更真切生动,远比板着面孔说教深刻幽默,振聋发聩。别出心裁地把零散的生活片段用日记的形式连缀起来也能让人耳目一新,使“我”的经历更显细腻真实,新颖有趣。使用第二人称“你”或“你们”的口吻展开,好似和写作对象在直接对话,便于从小处生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易与读者沟通交流。如《谏屈原书》采用书信体的反讽笔法,同大诗人屈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建议他“弃官从文”、“半官半隐”、“以‘油’润官”。借古人之口,砭痛心世相,不仅体现了对屈原思想强劲的穿透力,更显示了对疾首时弊敏锐的洞察力。第三人称的运用空间最为广阔,它能灵活地刻画人物,深刻地揭示主题,展露出个性创意。如《“善良”历难记》叙写了“善良”在寻找天堂的途中,分别与“自私”、“懒惰”、“卑鄙”、“同情”、“丑恶”、“高尚”等人相遇的悲欢离合,自然道出“天堂深藏在善良的心中”这一至深哲理。
三、移植文体,打造新奇情趣
构建一个别致的形式无颖是作文创新的最佳捷径,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敏锐的触角,将一些不常用的文体,如科研论题的论证体、数学题目的运算体、乐章编写体、戏剧台词体、实验报告体、等等,移植到自
己的作文中,力争“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如《钱》一文以人物档案与自白书的形式成文,风趣诙谐地诠释了自身的价值,并不失时机地规劝世人:“喜欢的恭维词:‘辛苦钱’、‘血汗钱’”;如果写老师的爱这一被许多人写过的主题,自然很难超越,可《提取老师的爱的实验报告》这种应用文写起来却是新意迭出,在出示实验日期、目的、材料后,通过对“诸多的爱”进行“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实验步骤,“我的启示: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兼程和洗礼,终于露出了闪闪发光的东西——老师伟大无私的爱。”;《初三乐章的旋律》则运用乐章的形式来表现初三生活的团结拼搏,全文以百年老钟的敲响作为“序曲”、各科教师演奏的“施特劳斯风格的学习圆舞曲”、“贝多芬气势的体育竞技曲”、“门德尔松式的课外活动行板”、“舒曼节奏的友谊梦幻曲”、“主题重现”等为主线索贯穿全文,令人倍感新奇灵动。
四、托情于梦,展示虚幻天地
利用梦幻写生活、写追求是最常用的一种创意,它可以曲折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境,使文章的旨意委婉,读来更耐咀嚼。科幻作文是首选,在以“自由”为话题的作文中,《太阳系毁灭记》显得格外新颖机趣,它通过展示太阳系九大行星为了追求自由,脱离原来运行的轨道,失去约束,最后全部毁灭的故事,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告诫人们:失去约束后的自由结局是多么可怕!尤其是结尾“自由竟将整个太阳系给打败了。没有束缚的自由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真是令人无法预料也无法想象。看谁还敢去追求这样的自由?”借助于大胆的想象,我们还可以展望未来时空,对当今的环保、克隆、军事等令人堪忧的现实进行夸张式的描绘,以此引起社会关注。当文章涉及到身边生活中不便直说的话题时,我们就可以真实身份进入梦乡,如以“减负”为话题,你不妨在贴着考试名次表的教室里因太累而昏然入睡,来到一个真正“减负”了的“世外桃源”,描绘自己的理想天堂,表达出对素质教育的渴盼与呼唤。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创意作文大多运用拟人式和夸张式的构思成文,神思飞越,畅想无限,让人感觉趣味横生,美不胜收。
创新作文案例之六:寻求应试作文的良方
寻求应试作文的良方
考场作文讲究同中求异,求新求奇,要求立意深、选材新、布局巧、语言美,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应试前及早想好对策,以利于考场中有径可循,行文流畅,生发佳作。
一、聚焦生活作文,写出生活的情趣
“生活是创作之源”,看似平淡的生活中有阳光也有风雨,有温情也有冷漠,这就需要我们拥有一双能抓拍精彩瞬间的慧眼,从平凡细微处感受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尽可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勤于细写日记的同学就可以在此类作文上得心应手,出尽风头。他们可以充分利用日记中记载的真情独白、感人场面、美好瞬间,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正因其“真”,才给作文增添了感人的细节描写,注入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值得注意的是,写好生活作文必须从“细”治文,学会以小见大。如妈妈让我剪掉长发,同学们却笑我难看,于是想拥有一顶帽子,而妈妈坚持不给。全文细腻感人,且还有“假如当时我有了帽子,也许别人不再笑我,那么以后呢,我将是一个听不得批评,经不起挫折的人,这又有什么好呢?”这一自我独立的深思,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使得文章多了灵性,有了深度。
二、尝试想象作文,感受想象的新奇
思维活跃,喜欢幻想的同学就可以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以生活为源泉,以意旨为轴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将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转移到其他事物上,让它们来替我们说话,童趣盎然,新人耳目。如通过鸟儿们对鸟枪的控诉和审判,含蓄地警告人类不能残杀鸟类;又如,让“法官”蜘蛛和“罪犯”苍蝇对质公堂,逼其自供,让我们在幽默风趣中了解到科普知识。这类作文必须想象丰富,思路开阔,不要被现实生活所约束。在你的笔下,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都是可以发生的。你可以和李白吟诗作对,你可以享受
克隆人的服务,你可以张臂飞翔在蓝天之上„„但同时又必须为表现主题,刻画形象服务。童话和寓言写得再生动有趣、曲折动人,也得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科幻再玄奥奇妙,令人惊异,也得展示一种理想;而无论是描写什么样的梦境,还是假设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得表达自己的某种强烈的愿望。
三、写好抒情美文,展示飘逸的文笔
如果说生活作文具有动人的感性美,想象作文具有虚拟的新奇美,那么抒情散文则显示着一种含蓄深沉的意境美。它适合于那些积累丰富、情感细腻、文笔生动的同学一展才情,独占鳌头。在服从“形散而神聚”的总体要求下,这类作文成功的关键就是语言是否流畅优美。同学们不妨适当地采用修辞手法来提高作文的成色,尤其是能增强文章气势的排比和信手拈来的精彩引用,如《友谊》一文由清新怡人的比喻段连缀,其中有:“友谊是磁性最强的磁体,使你我相隔千里,但心相接近;友谊是一座无形的桥梁,沟通你我的心灵;友谊是世界上最好的溶剂,溶解青春的烦恼;友谊是阵阵温暖的春风,吹开我们理想的蓓蕾。”如此优美精彩的句子怎不令人击节叫好!《致理解女神的一封信》在叙写“名目繁多的大考小考联考段考摸底考模拟考”的重负时,不忘调侃一句“我们被这些考试弄得昏头转向,甚至‘不知今夕是何年’了”作者化用苏轼名句,寓庄于谐,压抑无奈中又有几分俏皮,使得文章意蕴丰富,闪出亮色。
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体验 篇3
那么, 如何丰富学生的体验呢?
一.在写作积累中丰富学生的体验
我们都强调素材的积累, 可是, 有不少学生埋怨:平时我们积累得不少, 可是一旦考试, 却不知如何使用。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学生的积累侧重事例, 缺少思想情感的积累, 于是脑袋里的素材结构不完整;二是在积累时只是作机械的摘录, 顶多也是生吞活剥地把它背下来, 缺少自己的认知体验, 于是名句还是他人的名句, 故事还是他人的故事, 思想还是他人的思想, 情感还是他人的情感。因此, 我们必须注意下面几点:
1.由素材积累到素材与思想积累双管齐下的转变。积累方面, 我们要完善素材结构, 拓宽视野, 丰富情感和思想。平时, 我们可以采用主题式或专题式的积累方式, 比如, 围绕人物, 包括历史人物、生活中各类人物, 指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的材料, 获得对相关人物事迹的了解;围绕生活中的某一个主题, 比如生命中的悲悯情怀、平凡、高贵、竞争与合作等等, 搜集相关的评论文章, 了解人们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思想认识。
2.由机械摘录到自主体验的转变。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但如果机械照搬, 依样摘录, 那么积累的内容顶多是潭中死水, 了无生机。所以, 在积累的过程中, 我们要实现由机械摘录到自主体验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敞开心扉, 与阅读的材料、与生活、与自然亲密对话, 主动融入自己的经历、认识和情感, 细心体验、细心品味, 从而形成自己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认识。其实, 这一过程的体验, 就是消化反刍的过程。高三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 为了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又确保积累的有效性, 平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写一句话的感言, 虽是一句话, 但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毕竟融进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生活已内化为他们心智思维的一部分, 所以看似简单的一句话, 其实比机械地抄写一大段文字效果要好。
3.在专题复习中积累。高三专题复习中的材料, 其实很多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比如古代诗文、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等等。因此, 复习中, 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 又要引导学生积累, 做到读写一体。在阅读专题复习中, 我们可以精选篇章,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生活, 感悟人生。比如, 在一次阅读题讲评中, 我针对论述类文本阅读 材料———周国平 的《灵魂教育》进行拓展教学:
师:读了这篇文章, 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语句?
生1:欣赏艺术, 欣赏大自然, 情感的经历和体验, 这些都很重要。周国平告诉我们丰富灵魂的途径, 这让我想起“忙”字, 大千世界中忙而忘心者应从中醒悟过来, 放慢脚步, 加入丰富心灵的活动。
生2:周国平说, 人应该留一点时间给自己, 什么事也别做, 什么人也不见, 和自己的灵魂在一起, 这叫独处。原来独处不仅是一个人独自呆着, 而且是独自与灵魂相处, 听听来自灵魂的声音, 拒绝生活中的种种噪音。
……
显然, 周国平关于如何丰富心灵的看法, 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认识。在阅读中, 他们自然融进了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所以, 周国平的观点自然内化为学生对人生的体验和认知的一部分。
二.在作文训练中激活学生的体验
高三了, 增加作文训练的次数, 这无可非议。但是, 备考过程中我们常只追求训练的量, 忽视了质, 于是学生为了“写”而“写”, 而写后收获了什么?学生不甚明白。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 我们必须做好两点:
1.增强目标意识。高考作文能力考查点主要有四点:一是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及其创造性思维;二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三是围绕中心选材及谋篇的能力; 四是调动语言及知识积累的能力。其中的第一点显然是最核心的能力点, 因此,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的过程就是表达你对生活、生命、自然等的认识和感受的过程。唯有让学生明确行动达成的目标, 才能使学生认清方向, 激发其内驱力。
2.增强对话意识。也许可以这么说, 考场作文的写作过程, 其实就是考生与命题者之间的深度对话, 命题者发问, 考生得依问作答。这里特别强调对话, 对话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考生不能把作文当作仅有唯一答案的数学题来解答, 而是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 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 依照一定的篇章结构进行回答。我想, 强化学生在写作中的对话意识, 是扭转作文结构模式化、思想和材料单一化的局面的开始, 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化作文的开始。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作文片断:
例1:我们还依稀记得小学时的天真率性、稚嫩淘气, 初中时的张扬个性、青春叛逆, 而今却都本本分分、不吵不闹, 在教室里为高考埋头拼搏, 在这成长的十多年来, 伴随着时光的流逝, 我们一点一点长高长壮, 从轻浮到稳重, 从依赖父母到逐渐自主自立。感谢时光的流逝, 虽然我们走过的人生道路不长, 回想起来, 却是满满当当美好的回忆。一路走来, 欣喜于自己的变化和成长, 倘若时光在某一个人生阶段停下它的脚步, 那将是一件多么无趣和令人遗憾的事啊!
———余钰《幸甚!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例2:我的父亲常对我说, 若是以前敢出来创业, 不考大学, 如今他就能像他很多同学一样拥有自己的工厂、自己的员工、自己的创业梦, 就不用整天为他人打工;可是他的同学则羡慕他圆了大学梦, 有稳定的收入, 日子滋润。父亲与他的同学互相羡慕对方拥有的一切, 却忘了自己的当下位置以及当下位置所带来的幸福。当曾经的追求成为一场梦的时候, 他们选择沉浸在梦里, 却忘了现实的存在更有意义, 忘了自己拥有的一切更加真实可靠。我不由得作了一个有趣的假设, 假如对换他们的人生, 那么, 可能产生的结果仍然一样。
———王思蔓《当曾经的追求成了一个梦》
显然, 例1中学生结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对时间的体验, 与命题者进行对话, 自然地表述自己对时间的感受;例2中学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体验, 也写出自己的感受。因为这样的文字源于个体的独特体验, 所以新鲜而容易引起共鸣, 文字的感染力强。
三.在作文讲评中强化学生的体验
时下, 我们的不少讲评课还停留在教师唱独角戏的层面, 优劣得失、字词句篇, 自讲一遍; 讲评一结束, 学生就把作文藏起来, 一次作文训练就这样结束了。其实, 讲评并非一次作文训练的终结。我们应让讲评与修改并行。在讲评中或者讲评后强化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 展开联想和想象, 设身处地, 推己及人地大胆书写。我们来看一个教学片段:
A.教师出示ppt:
请从材料详略处理、结构安排等方面修改下面文段。
上小学以后, 我开始读卡通书以外的书, 诸如《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 等, 这些课余阅读所学的知识, 让我初次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那天放学后, 我和几位小朋友在教室里等妈妈。突然, 一个小朋友打破了窗玻璃, 鲜血渗着玻璃滴出。我想起了《百科全书》里的介绍, 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止血, 于是帮他止血, 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 我们将他送到 医院 , 医生说 : “幸亏止血及时, 不然很容易导致休克。”
B.学生修改
C.教师出示学生修改片段:
那天放学后, 我和几位小朋友在教室里等妈妈。突然, 一个小朋友打破了窗玻璃, 手上还插了一块尖尖的玻璃碎片, 他痛得哇哇叫, 鲜血渗着玻璃滴出。其他的小朋友都吓坏了, 我一开始也很害怕, 后来想起了《百科全书》里的话, 我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止血。我忙叫一个小朋友去通知老师, 然后拿出剪刀剪下窗帘布条, 绑在伤口的上部。我边帮他清理伤口边安慰他。在老师的帮助下, 我们将他送到医院, 医生说:“幸亏止血及时, 不然很容易导致休克。”老师微笑地看着我, 那眼神也流露出赞赏与肯定, 我心里充满了《百科全书》带给我的甜蜜。
D.师生点评:
修改后的片段, 表达效果更好。起初“其他的小朋友都吓坏了, 我一开始也很害怕”, 后来得到老师的赞赏, “我”心里充满甜蜜。情感的变化使叙事显出波澜。可见, 除了能运用谋篇布局的技巧外, 学生还能自觉地调动生活积累, 站在“我”的角度, 展开联想和想象, 充实相关的生活细节。
高考语文作文如何做到简洁精炼 篇4
古人云:“意则期多,字则期少。”我们执笔为之,应力求做到以简练简约的文字,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
文章简洁,首先指文章要精炼。诚如茅盾先生所说:“成篇以后,要努力找出多余的字句来删掉。用四个字够了的地方,莫用五个字。”有一段《制鼓诀》:“紧紧蒙张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落雨,打起一样声。”按理说这四句话不算冗长,可有人认为还不够精炼,改为“紧紧蒙,密密钉,晴和雨,一样声。”但有人不满意,再加删改,压缩为“紧蒙密钉,晴雨同声。”这样改后,一目了然,言简意丰。真是“惜墨如金”,叫人喝彩!
相反,有的文章则啰嗦冗长,令人生厌!相传明朝刑部主事茹太素,他给朱元璋写一份万言书,建议朝廷要办五件事情。朱元璋叫人诵读,当读了6370字以后,还听不出他究竟写了什么(到7650字才讲建议)。于是明太祖大发雷霆,当即下旨将茹太索痛打五十大棍。明太祖说:“如果开门见山来写,这五件事情,只要用500字即可说清,我打他,是因为他啰啰嗦嗦地写了17000字。”假设,茹太素只陈事实,不做繁文,不就免挨板子了吗?
文贵简洁,其次指文风要朴素。鲁迅在《作文秘诀》中提倡“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白描”。孙犁的《荷花淀》就是这种“白描式”作品的典范。譬如,文章抒情色彩浓郁,人物心理细腻,细节逼真,按常规很容易流于繁冗和华橱。可作者却用简洁朴素的对话,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例:“今天你怎么回来这么晚?”看似乎平淡的一句话,却有着忧虑、关切、责备和自豪等丰富的内含,何等朴素无华、自然含蓄!与此相反,初学写作者喜爱繁复的铺排、华丽的词藻、不必要的滥发议论、无意地抒发感情。这就是所谓的“无病呻吟”。精炼和朴素,是文章简洁的基本内含,也是文体美的主要标志之一,正因如此,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作家,无论是学者,还是政治家,在写作时很注意锤炼词句,使语言简洁有力。列知几在《史通》中强调行文要“文约而意丰,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鲁迅特别强调“写完后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毛泽东更是深恶痛绝繁文,曾经把“空话,龟篇,言之无物”定为党八股的第一大罪状,发动全党共讨之。马克思高度赞扬“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这冗长的论述所办不到的。”总之,这些名家伟人们不管他们的文笔风格怎样独特,文学主张怎样不同,所处国家地域怎样迥异,但他们在什么是优美的文体这点上有一个共识:文贵简洁。
然而,有的中学生作文时,行文繁冗、啰嗦。譬如某生在文学评论《评新媳妇的心灵美》一文的开头写道:“对于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追求的是华丽的衣着,漂亮的外表;而有的人追求的是品质的高尚,心灵的美好。外表的美当然是应该讲究的,但绝不是美的全部含意。人的美,主要应该在心灵上。”这不都是些与题无关的话吗?
怎样才能使文章简洁呢?
首先,在内容上力求表达准确。写文章时,一定要把主旨先想清楚,然后用画眼的方法把意思表达出来,千万不要匆忙下笔,说与中心无关的话。
其次,要善于运用文学写作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的原理,选取典型材料,以一当十。这样,文章选用的材料不多,文章自然会显得简洁。
作文教学应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一) 反弹琵琶, 引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与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 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 看似荒唐, 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如果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 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 会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 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材料, 根据范文切切补补, 拾人牙慧, 步人后尘, 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因此,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常规的思维束缚, 大胆地反弹琵琶, 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 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 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 有爱才有温暖, 才有幸福的生活, 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 还是教师的, 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 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叹的是, 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 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 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 希望父母不溺爱, 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 显得新颖独特, 高人一筹。
其实, 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他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 实则相反相成, 顺理成章, 是一种巧妙构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 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 随意逆向, 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 否定一切, 在立意求新时要不脱离实际。
(二) 旁敲侧击, 引发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 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 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 从侧面扩展, 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 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 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 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 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 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 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 获得新的结果, 产生新的创造。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著名美术家齐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 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 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 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 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美国著名科学家、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 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见人所未见, 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 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 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 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 产生“套板反应”, 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 写家乡的土特产, 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 但写多了, 会觉得腻味, 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 摒弃从众心理, 避开大道走小径, 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的事情, 反映了家乡在精神文明生活方面的变化, 体现了时代风貌, 创意新奇, 别开生面。
(三) 纵横驰骋, 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 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 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
当前, 高考、中考都趋向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优势在于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 如果长期的进行话题作文写作和考试, 学生也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平时写文章或应试文章, 只要能写三五几篇较好的记叙文、散文或小小说, 什么考试都不怕, 以不变应万变, 写出来的文章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 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 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因此, 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 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 写出奇、新、美的境界。
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 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 引发若干观点:由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 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 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从牛到“韧”劲、“犟”劲, 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 应有一股牛劲, 知难而进;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 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全心全意为人民做贡献;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点, 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神, 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良好习惯;从牛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奶, 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的观点, 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 (择奇、择新、择美) , 付之于文, 还愁达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吗?
重视作文的简洁 篇6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情感,培养,作文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中, 学生怕写作文是较普遍的现象, 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对所写的事物认识肤浅或根本不了解。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情感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积累背诵———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比如有神。”说明写作能力的增强与“多读”有密切的关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少做题, 多读书, 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要以课文为载体, 向课外拓展, 即以课文内容为“引子”, 为“话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资料, 很自然地把语文的学习延伸到课内外、校内外。这样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还为他们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素材库。如教学《梅花魂》则以梅花为线索, 指导学生先读一读有关梅花的文章, 了解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 以色、香、韵、态俱佳, 且凌寒于百花而倍受人们喜爱, 与人们的生活、风俗习惯息息相关, 人们对梅花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再读读有关梅花的诗词, 诸如陆游、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王安石的《梅花》等, 从而了解古人爱梅的情怀。最后指导学生写出《梅花赞》或《我看梅花》。这样以读促写, 学生不知不觉中丰富了语言积累, 不再觉得无话可写, 还从中学到了写作技巧。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小学生情感容易受到具体事物的支配, 所以,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有关教学的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 辅导学生写一篇介绍暑假生活的作文。首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 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自己暑假生活里经历过的一些事, 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想想自己暑假生活里经历过的事情, 这时学生往往就有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心理。当然, 事情一旦叙述清楚, 再动笔把它写下不来, 就不再困难。如写人记事的作文, 对孩子来说难度很大。因为每个人的外貌千差万别, 其内心世界、个性特征、情感活动的复杂不是一个小学生可以理解的;用语言文字反映更是小学生认识能力所不及的。有些人物对孩子们来讲似乎是熟悉的, 但要他们写爸爸妈妈, 就觉得写不出多少话。因此, 在教学中应教会孩子观察人物、观察生活的情景。如教他们写“一个的人”时, 可以先让孩子们提前观察自己选定的对象, 从中提炼出中心, 确定写作重点, 并在课堂上请同学们提意见, 及时修改, 从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课前三分钟的口头作文———紧密联系生活
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侧重阅读了写作方面的训练, 往往忽略了说话和听话能力的训练, 其实说话训练就是口头作文的训练, 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训练、逻辑训练, 加强说话训练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好办法。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训练:每堂语文课上课前, 让两三位学生走上讲台练习说话。从轻松的读书交流开始, 如向别人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最受启发的一则故事、最重要的一则新闻等, 然后不断提高要求, 讲自己最受感动的一件事、最佩服的一个人。还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如针对塑料袋影响校园环境卫生的情况, 说一说倡议书, 提一提合理化建议。有时还要注意进行简单的包装使其充满情趣, 如带上头饰的“小燕子”介绍春天的美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更促进了学生说话能力的增强, 为了说好学生往往会下很多功夫, 大量阅读课外书籍, 更留心观察生活。这样学生锻炼了迅速组织语言和材料的能力, 为书面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引导实践, 培养学生情感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观察实践, 认识生活, 才能为作文解决源头问题。例如写一个劳动场面的作文, 首先必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劳动锻炼。只有经常参加劳动, 才能对劳动的艰辛有所认识, 文章的内容才比较真实、充分, 而且有真情实感。如果平常没有参加劳动, 或者从有限的几次卫生大扫除中去搜肠刮肚, 就写不出饱含激情的好作文。作文同生活的关系是密切的, 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克服作文教学脱离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病, 把各种实践活动引进作文中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旅游、搞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参加各种活动和体育活动等, 从而丰富学生习作的内容, 培养学生作文的情感。
五、教师带头写好“下水”文, 熏陶学生情感
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希望教师经常练笔———教师善读善作, 深知甘苦, 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 可以事半功倍。故教师不断提高其水平实为要图。”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下水文”。他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 “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 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议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从中不难看出教师“下水文”的魅力。教师爱好作文, 文章写得情趣盎然, 鞭辟入里, 学生也会情动而辞发, 逐步写好作文。
六、体验成功———增进信心和动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努力, 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需要及时鼓励。教师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在学校里可通过宣传窗、广播站、校报校刊展示学生佳作;在家中, 可让学生读给父母听, 让父母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还可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社会活动, 积极写作, 踊跃投稿, 文章的发表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奖励。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 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就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重视作文的简洁 篇7
一、激发兴趣, 引导训练, 形成创新思维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处于青少年时代的中学生, 往往是凭兴趣学习的。但兴趣并不都是天生的, 而是可以培养的。
作文的兴趣从哪里入手培养呢?按心理学的观点, 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 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 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他们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觉要求。
首先,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的材料应是学生喜欢的, 可以从课内到课外, 扩大范围,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在积累中思考, 在思考中有所领悟, 在乐读中形成创新思维的动力。要长期坚持, 培养兴趣, 将兴趣养成习惯。其次,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 自觉地写生活札记, 不断练习, 逐步提高写作能力。最后, 改革作文的评改方法, 将精批、细批、面批、互批等多种批改方法相结合, 改变学生“我写你改, 一写即了”的写作态度, 认识到自己是写作的主体。总之, 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读、多看、多想、多写。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的写作兴趣, 并在写作中力求突破俗套, 有所创新, 逐步产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辨析, 自己去历练,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二、扩展描述, 创造形象, 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思维特性, 称为创新思维的形象性。通过联想、想象进行扩展性描述, 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又一途径。
1. 改变诗词体裁, 创造新形象。
语文教材中诗词体裁的课文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形象性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诗词体裁的课文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凝练性, 结构上的跳跃性, 艺术形象的想象性。在教学此类体裁的课文时, 教师让学生将其改写成记叙文的形式, 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 展开充分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加工、改造、创造艺术新形象。如改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生细致描述了黄沙岭夏夜天气的变化。有的联想到月亮姐姐吵醒了沉睡的鹊儿的美梦, 要和它说悄悄话;有的联想青蛙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 庆祝丰收的好年景;有的联想到星星也为这迷人的夜景而感动得落泪……一个个新鲜奇妙的形象孕育而生, 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2. 扩充情节内容, 创造新形象。
对课文中一笔带过的情节描写发挥联想想象, 扩充成形象逼真、内容具体的新形象。如教学关于动物的说明文, 我安排了情节扩充训练, 将文中三言两语介绍的动物趣闻, 扩充描写成具体有趣的动物活动。又如教学《水浒传》时, 我让学生结合插图, 通过想象描写各路英雄好汉的动人场面, 展现出不同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
3. 拓展想象空间, 创造新形象。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概括着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说联想能够使知识得到充实和丰富的话, 那么想象就是在知识不断充实和丰富的基础上的不断创新。联想和想象的过程, 就是学生情感受到陶冶的过程, 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努力拓展想象的空间, 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首先, 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想, 敢于标新立异。其次, 对学生的想象, 教师不仅要给予支持和肯定, 而且要积极引导, 让学生敢想。如我曾用寓言《龟兔赛跑》作为训练创新思维的材料,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个故事本来是肯定乌龟的坚韧不拔和不断进取, 批评兔子的骄傲自满和目空一切。我另辟蹊径, 启发学生思考:乌龟真的是那么完美无缺, 兔子真的是那么一无是处吗?学生的创新思维被发散了:“乌龟虽有勇气但自不量力。”“兔子遥遥领先稍事休息也未尝不可。”“龟与兔赛跑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是不公平的竞争。”……由此可见, 只要适时拓展想象空间, 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被激活, 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三、学习写法, 迁移运用, 开辟创新思维的途径
迅速而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向另一类对象的思维特性, 称为创造思维的灵活性。语文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篇佳作, 都蕴含着可供借鉴学习的写作技法, 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典型的写作技法, 指导学生学习, 积极灵活地运用于写作,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学习写作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正确精当地运用语言, 准确具体地传达出事物的个性特征, 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境界, 作品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应通过替换、比较、选择, 让学生揣摩用词的准确性;抓住优美语句品读, 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韵美, 描绘的意境美, 抒发的情感美, 在熏陶感染中学习写法, 运用于写作, 实现知识迁移, 达到创新的目的。如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开头一段的烈日描写时, 我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用词的准确优美, 感受烈日的毒辣。在训练环节上, 我让学生仿写一段景物, 恰当地选用文中优美词句, 用上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创造出新形象。
2. 学习不同文学样式的写作手法。
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各种类型的文学样式,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学习各类作品的写法, 巧妙灵活地运用于写作, 切实做到学以致用, 实现迁移创新。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演讲稿时, 我指导学生学习演讲稿的写法:以强有力的证据, 分条屡析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学《鼎湖山听泉》时, 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当然, 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其他的写作手法:内容的详略得当、结构的总分式、典型环境中的心理刻画等。教师要善于引导, 以点带面, 迁移运用,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写出有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文章来。
重视作文的简洁 篇8
理性思维, 指的是思维的转移与深化, 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 有充分的思维依据, 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理性思维的形成能使人更深入地接近事物的本质, 是一个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 青少年多处在感性阶段, 缺乏理性思考能力。故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高中教学应当担负起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责任。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思维的物质外壳是语言, 语言有助于思维的清晰、明确与效率。所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 语文教学义不容辞。
但是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普遍重视形象思维的训练, 往往忽视了对文章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探究, 比如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更推崇感性的鉴赏和体悟, 而写作训练也总是鼓励“放飞心灵”, 宣泄内心情感。殊不知, 这些偏好制约了学生思维延展的广度和深度, 不利于理性思维的培养。而高中语文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课程标准对此都没有明确要求。在新课改大力推行的今天, 由于人文性的强调, 忽视了语文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 贬抑了其科学化, 殊不知科学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点。在数理化的学习中, 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强调, 但似乎与语文不沾边, 其实不然, 语文教学中记叙性、抒情性文章的确要用形象思维去欣赏和品味。而一些说明性、议论性文章就应该从理性角度去分析、去认知、去整合。
从实用角度讲, 大多数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中, 除了感性和抒情外, 更多的是要面对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学术论文、产品说明书、法律文书等实用文体的写作。而中学阶段是学生理性思维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 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完美结合, 引领学生理性地思考是不无裨益的。
写作, 是学生思想的外化, 所以高中作文教学尤其需重视理性思维的渗透。理性思维表现在写作上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够由感性向理性、由浮浅向深刻转化, 能够由反映事物的表面特征向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转化, 能够在文字中蕴含自己人生的经历与经验、情感与思想。
二、当前语文作文教学缺乏理性思维
但现状是学生作文普遍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光辉。一方面是由于上文所述的语文教学忽视了理性思维训练, 另一方面是因为现阶段学生学习压力大, 生活单调, 他们的生活就是从家庭到学校再到家庭的两点一线。为了高考而产生的重大压力, 使得很多学生所写作文“脱离生活、缺乏感悟、过于空洞、功利性强”, 这些都严重影响到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
具体表现是:作文出现胡编乱造的情况, 严重脱离生活实际。作文不反对华丽的文藻、生动的情节, 但是脱离实际的臆想也让人感到非常悲哀。高考作文自进入话题作文时代以来, 作文教学在体裁上的指向被定为:写自己擅长的文体。于是学生在三年的高中作文训练中大多只以初中的记叙文的写作为基础;再说, 写记叙类的文章是被广大教师甚至是阅卷专家普遍认为比起议论文更讨巧的:它好编故事, 易煽情, 好玩花样。于是乎一个考场上出现那么二十几个单亲家庭十几个残疾考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分析一下历年的考场佳作, 其成功之道无非是用一些花哨的句子, 编一个生动的故事, 抒一下充沛的情感, 设置一些亮点。有不少都是由一个话题切入抓几个文学上历史上的才子佳人糊弄一下就行。高考作文胡编乱造之风盛行, 严重影响到高中作文教学的教风和学风, 高中作文教学应以理性思维训练为主的目标也落入荒疏。
令人欣慰的是, 最近几年这种风向有了较大的改变。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目, 充分体现了意识的转变。2006年高考, 湖南卷明确要求考生以“谈意气”为题, 写一篇议论文;全国卷2要求考生“全面了解材料, 从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分析”, 显然是写议论文好些;北京卷要求以“北京的符号”为题, 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 也是写议论文的好江苏卷作文要求以“人与路”为话题, 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等卷或在材料或在要求上也给考生以暗示或提醒:要注意思考和感悟。山东卷的材料是一则带哲理的寓言, 作文要求则明确告诉考生要写“除散文以外文体的作文”。2007年, 重庆高考作文题:“酸甜苦辣说高考”, 要求结合自身体会, 写一篇对高考看法的文章。四川高考作文题“一步与一生”, 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 宁夏卷作文题“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以及08年江苏卷的“好奇心”、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 等等, 都需要思辨精神和理性思维。2009年, 江西卷就中国收藏家蔡铭超拍得佳士得鼠首和兔首铜像而不付款的事件, 明确要求学生写一篇议论文, 江苏卷作文题“品味时尚”, 天津卷要求作文以“我说九零后”为话题, 辽宁卷作文要求讨论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2010年, 北京卷“仰望天空与脚踏实地”, 辽宁卷“大与小的选择”, 山东卷“生活品质, 靠什么来撑?”。2011年, 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 湖南卷关于歌手问候语的变化;2012年, 江苏高考作文题“忧与爱”, 湖北卷“科技的利与弊”, 等等。所有这些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指向:高中作文教学应立即加强思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 绝不能陷于编故事瞎煽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三、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措施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 从小事出发, 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和思考能力, 进一步促进他们形成自己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
1. 在课堂教学中训练理性思维能力
不能锻炼思维、不能提升思维品质的语文课是值得怀疑的语文课。所以锻炼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途径之一是课堂问题化。如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归纳,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去自觉探究, 而是由老师把教参的结论当做知识传授给学生, 常常造成鉴赏的过程只是羞羞答答走过场而已。而如果使课堂问题化, 则可以让学生就需要鉴赏的内容作探究与发现, 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
具体如何操作呢?理解一个问题就是对这个问题提出问题, 我们在处理一些课文时不妨把文本还原为问题, 以提问、分析、归纳、推理、辩论等多种形式来促使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如鲁迅的《拿来主义》, 题目“拿来主义”是个名词, 就是一个话题或一个问题。稍作分析, 我们就会知道鲁迅围绕这个话题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坚持拿来主义?并回答了两个问题:怎样坚持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有何意义?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对话题做原因分析,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对话题做措施分析, 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对话题做功能分析。原因分析、功能分析和措施分析是三大常见的思维。另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鲁迅提出的这个问题就当前而言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在哪些领域?我们该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读文分析, 可以很容易理清文本的思路、迅速地把握文本结构, 这比那些只着眼于局部和表层语言分析, 就更有探求真相的意义, 也更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的提升。
2. 在阅读中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中华五千年, 文学佳作璨若星辰, 不胜枚举。而其中诗歌和散文占绝对主导地位。就诗歌而言, 主要是以吟花咏月写景抒情取胜, 但也有许多充满理性色彩的佳作光照寰宇, 如宋诗、散文, 则是以理性取胜的占多了。唐宋八大家的许多精品都是以对生活的思考感悟取胜, 即事言理, 是中国古典散文最大的特点。其论理方法, 或事实, 或类比, 或对比, 或比喻, 或因果, 不一而足, 精彩纷呈。除此以外, 许多为学生所熟悉的现代散文名家的作品, 也富含哲理和智慧, 比如周国平、史铁生、余秋雨、雷达、龙应台等, 还有其他的很多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结合课外阅读, 适当引导学生多阅读此类文章, 对拓宽学生视野和提高学生思想深度是非常有帮助的。
3. 在写作中加强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达到这个目标可以通过写作, 要检查目标达成也可以通过写作。因为写作让思考有序、写作展示思维。孙绍振:“我们学习语文为了什么, 最能体现语文素质的是口头交流和写作, 当然最高层次的是写作。” (1) 特别是评论式和议论式的写作, 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事例运用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 是否具备创造力的重要标准。多角度思考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立体地认识事物, 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 拓展思想的广度。富含思辨色彩, 拓展了考生思维的空间, 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辩证而全面地认识世界。发散思维还可以使我们在思考写作的过程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盲点, 道人所未道, 发人所未发, 形成创新的思维品质。一个圆, 有人看来是一轮红日, 有人看来是一轮满月, 有人看来是一个封闭不与外界沟通的思想方式, 有人看来是一个永远走不出的迷宫。多样的人, 多样的思维, 多样的答案, 无限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
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教者改革教学理念, 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 应鼓励学生全面思考、大胆质疑。比如, 2012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忧与爱》, 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层层深入, 首先, “忧”或“爱”的含义是什么?比如忧的内涵很丰富, 与之有关的词语很多, 如忧愁、忧伤、忧虑、忧烦、忧愤、忧患、忧惶、忧惧、忧劳、忧戚等。立意时要先给“忧”定位, 是何种类型的“忧”, 把概念化小、化实、化具体, 文章就好写。其次, “忧”与“爱”的关系是什么?首先得看到二者并非对立关系, “忧”对立的词语是“乐”, “爱”对立的词语是“憎”。原来“忧”是源于“爱”, “爱”得越切也就“忧”得越深。“忧”得越深就显示“爱”得越切, “忧与爱”是一体两面的。提示语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就表现了“忧”与“爱”的这种关系。再次, “忧”或“爱”的对象是什么?可以写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 可以写人或物、相识或不相识、上对下或下对上、家人亲友或整个炎黄同胞, 也可以写现实, 还可以写历史。最后, “忧”与“爱”有什么意义……在这样富有逻辑性的思考之下, 学生更易抓住事物的本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写作思路。
(2)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品质
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今天看明天, 透过现状看发展, 提升思想的厚度。爱默生有名言:“美总是与思维的深度成正比的。”引导广大考生不断地思索品味和感悟自己及身边的人和事。深入思考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分析问题时不仅要知道是什么, 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看到此, 更要由此及彼;不仅看事物变化的“果”, 更能追本溯源, 分析事物变化的“因”。天长日久, 学生就能在实际工作中把书读厚, 把人读新, 把世界读透, 更好地超越自我, 把握未来, 实现梦想。
有一个最近流行的生动案例:关于“甲午战争”的提问。一种问法是:甲午战争是公元哪一年爆发?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完全是死记硬背题目。另一种思考方式:中国跟日本19世纪打了一仗———“甲午战争”, 20世纪打了一场“八年抗战”, 21世纪如果中国跟日本开火, 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中国赢了, 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请分析之。很显然, 这样的问题的思维水平已经超过“理解”, 进入“分析”、“综合”、“评价”领域, 它对于学生深入理解“中日之间以往及今后可能的战争”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也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3)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品质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呼唤创新的中国, 渴望思想的中国, 没有思想就没有创新, 中华民族的发展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发展的源泉。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作文教学的任务:高中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了解学生的生活, 创设写作情境, 指导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做及时、客观的报道, 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剖析, 引导学生, 关注人生, 思考人生, 实践人生, 让学生体会到生命因思想而更加丰富美丽。
四、结语
新的课程标准在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中明确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能力”。其实这些与理性思维都是息息相关的。不管是从知识和能力角度, 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 高中语文教学都应闪现更大的理性光辉。
摘要:理性思维因其特征和方式, 可以超越当下的存在物, 对世界进行更广泛和更深入的思考, 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方向。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理性思维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 而写作, 是学生思想的外化, 因此高中作文教学尤其需要重视理性思维的渗透。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理性思维,湛透方法
参考文献
重视作文的简洁 篇9
词类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冠词、数词、介词、连词、形容词、副词和代词。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初学者易混淆词类的基本用法。
一、冠词的用法
冠词主要分为定冠词(the)与不定冠词(a,an)。在英语写作中,冠词用错的情况极为普遍,多数人经常漏掉冠词,有些人则是乱用冠词。对冠词的用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单数可数名词前一般要用不定冠词,但到底是用a还是an就要看不定冠词后紧跟的第一个音素(不是第一个字母),如果是元音就一定要用an.如:I gave her a pen yesterday.He told me an interesting story yesterday.
(2)用于表示人或事物的某一种类,强调整体,即以其中的一个代表一类。如:A horse is useful to mankind.A bird can fly.
(3)定冠词(the)用于特指某(些)人或事物,以区别于同类中其他的人或事物,也可用于表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或用于自然界现象或方位名词之前。如:The book in the bag is mine.The sun is bigger than the moon.I like to have a walk with the bright moon light in the evening.
(4)在泛指的物质名词或不可数名词前、表示一类的复数名词前、人名的所有格之前一般不加冠词。如:I think water is a kind of food,too.This is Jim’s book.
二、数词的用法
(1)在分数的表示中,分母必须要用序数词,当分子不大于1时用单数形式,如果分子大于1时就得用复数形式。如:Three fifths.(五分之三)One(a)half.(二分之一)
(2)当表示“零点几”或“零点零几”时,分子用a few(several), 分母用tenths,hundredths等来表示。如:A few(several)tenths.(零点几)A few(several)hundredths.(零点零几)
(3)表示倍数增加时用下面句型:N times + 形容词比较级;或者:N times as + 形容词原级 +as.This wire is five times longer than that one.This wire is five times as long as that one.
三、介词的用法
英语作文写作中最常用到的介词有:of,with,by,for,on与in. 下面介绍一下这些词的特殊用法。
(1)“of+ 抽象名词”相当于这些名词的形容词,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如:English writing skill is of great importance.
(2)of在表示“在…之中”时,既可用在含最高级比较的句子中,也可以用于一般的句子中。如:Of all the computers in this classroom,this one works best.Of the four computers,two can not work.
(3)“with+ 抽象名词”相当于这些名词的副词,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如:The homework should be done with care.
(4)by常用于被动语句中,用于表示动作的实施者。但有时会用“by+ 动名词(表示动作的名词)”表示“通过…;经过…”。如: The song was composed by a fiend of mine.By finishing this class,I get some new friends.
(5)后跟表示交通工具的名词,表示“乘坐…”。如:We come to Beijing by air.
(6)for在英语表达中常用于表示目的、目标。如:Thisbook istoo difficultforabeginner.WritingistherequirementforEnglish studying.
(7)on常表示“在…上”,若其后接有动名词或表示动作的名词时,表示为“在…之后”。如:On simplifying,theresultbecomessimpler.
(8)in可表示“朝向…,在…方面”。如:Radio waves travel in all directions.This computer is good in quality.
四、连词的用法
连词是一种虚词,在句子中它不能独立担任句子成分而只起到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以及句与句的作用。连词主要可分为两类: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并列连词用来连接句子中平行的词、词组以及分句,经常用来表示对等关系、转折、选择以及因果的关系;从属连词常常用来连接名词性从句。
常见的连词主要有and,but,or,nor,so,therefore,yet,however, fo,hence,aswell as,both…and,not only…but also,either…or,neither…nor,(and)then等,其具体用法参考以下例句:
(1)表示平行或对等的关系:They?stand up and talked about this meeting.She can speak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她既会说汉语也会说英语)She can speak not only Chinese but also English.(她不仅会说汉语也会说英语)Neither?you?nor?he?is?to?blame.(既没责备他也没责备你)
(2)表示转折的关系:Jim likes apple but Andy like banana.
(3)表示选择的关系:You should study hard,or you won't pass the exam.Either you or he goes.
(4)表示因果的关系:I have lots of homework,so I have to get up earlier.
(5)在一个句子中可以同时出现多个连词,但是有些连词则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
在英语作文写作中,初学者应该特别注意句子中连词的用法,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由连词体现的。一篇作文中连词的合理运用能够体现出作者英语水平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