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精选12篇)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篇1
1 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1998年特大洪水、2000年春遭受的严重旱灾、2002年3月影响严重的沙尘暴天气, 给人民敲响了警钟。人们认识到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跨世纪工程, 是党和国家赋予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该项工程的启动和实施, 对木里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善了生活条件。
1.1 任务完成情况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 进展顺利。据统计, 木里县自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 截至2013年共实施完成1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0万亩, 涉及29个乡镇的111个村、586个村民组、20759户、106938人;配套荒山造林6.7万亩, 涉及29个乡 (镇) 的101个村、383个组、4099户、22545人;封山育林0.3万亩, 涉及东朗1个乡。完成退耕还林总面积中, 1999~2000年2万亩, 2001年3万亩, 2002年1万亩, 2003年4.5万亩, 2005年1.5万亩。
1.2 资金兑现情况
13年来, 已累计完成兑现5755万元, 其中:种苗费425万元, 粮食兑现3075万kg, 折现金4920万元;2004年后实行粮食改现金后兑现23085万元 (其中:兑现粮食补助资金21240万元, 医教补助1771万元, 种苗费75万元) 。总计各类兑现折现金28840万元, 户均享受兑现资金13900元, 人均享受兑现资金2700元。
1.3 工程建设特点
1.3.1 与实际结合紧密
各乡镇在开展退耕还林时, 首先, 与群众意愿紧密结合。退耕还林设计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按照群众意愿, 确定设计地点、面积和树种。其次, 与气候自然条件紧密结合。在规划退耕还林时, 工程设计人员结合木里县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 科学设计林种和树种, 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进行规划, 确保还林树种易成活, 生长快, 见效快, 达到还林质量标准。再次, 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 各乡镇还结合县上花椒、核桃主导产业发展要求, 新建了一批核桃、花椒基地, 使全县的干果产业规模有了更大发展。
1.3.2 工程质量高
各乡镇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过程中, 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都严格按照国家质量标准进行, 每一处工程都坚持等高线绕山转, 按照林种、树种生长习性和生长规律, 拉线定距, 科学整地, 科学栽植, 全面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成功接受了5次国家检查验收和5次省厅检查验收。
1.3.3 退耕还林成效明显
(1) 经济效益稳步增长。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工程实施使10万多名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 人均每年获得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43元。
(2) 生态效益全面凸显。通过几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 使全县16.7万亩的陡坡耕地和荒山恢复了植被, 林业用地净增3万亩, 有林地面积增加2万亩, 森林覆盖率增加2%, 林草覆盖率增加3%。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50km2, 河流径流量显著增加, 多年断流的三、四级河流再度出现长流水, 河流泥沙量逐年减少, 冰雹、干热风、“倒春寒”等气候灾害逐年减少, 灾害范围逐渐缩小。
(3) 社会效益多方体现。实施退耕还林后, 林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增加了收入, 各地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 大力建设基本农田, 培育绿色产业, 发展特色经济, 拓宽了增收渠道, 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 通过工程实施,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遏制生态灾难、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 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 人民对美化生活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 参与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高。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大部分劳动力都从简单劳动和低收入的行业中脱离出来, 投身到复杂的、技术难度高、收入高的行业中来, 为社会创造了更大的财富。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农村贫困人口逐渐减少, 农民耕作方式由传统的广种薄收、粗放经营转变为精耕细作的集约经营, 单位面积的产量产值增加, 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退耕还林工作开展以来, 总体上进展顺利, 取得了可喜成绩, 全县10万亩退耕地有3万多亩已见成效, 8万多亩长势良好, 少部分成活 (保存) 率低, 但是, 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各级各部门认识不足
各级各部门思想认识有偏差。一是领导认识有偏差。有少数乡镇主要领导总认为退耕还林是林业部门的事, 与乡镇政府无关, 只要指标, 不管施工, 对退耕还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作业、检查验收、政策兑现和确权发证工作不闻不问, 甚至有的乡镇主要领导把退耕还林政策完全理解为救济扶贫政策, 政策兑现实行平均制和平衡制, 出现了“林粮间作, 栽植不到位, 不补植不管护”和“退少多兑, 不退也兑”等现象, 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质量。二是群众认识有偏差。大部分群众把退耕还林工程只理解为扶贫工程, 认为多退、少退、不退都一样, 人人有份, 户户均等, 简单地认为是群众出地、国家出钱, 违背了国家要生态、群众要增收的初衷, 导致工程建设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致使栽植、管护、补植不到位。
2.2 工程管理不善, 成效差
2.2.1“重造轻管”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木里县退耕还林普遍存在着重栽轻管现象。虽然县乡与退耕户签订了退耕还林管护合同, 但没有认真履行, 使退耕还林地块杂草比树苗高。苗草争水争肥, 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较低, 补植补造任务艰巨, 直接影响了退耕还林成效。
大部分农户对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认识不够, 对退耕地的管理没有从长远来做打算, 对退耕地和耕地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管理, 甚至出现退耕户1~2年从未去过退耕地的情况。目前, 部分退耕地牲口践踏严重, 已经是6~10年的退耕还林苗木长势很差, 甚至有的退耕地变成了荒坡荒地。
2.2.2 乡镇核查验收走过场, 难把质量关
对验收合格和不合格的退耕农户一视同仁, 都兑现现金补助, 严重影响了退耕农户的管护积极性。出现了“群众看干部”的现象, 使乡、村、组干部在监督管理上失去威信。
2.2.3 工程建设征占用退耕还林地矛盾突出
木里县各类项目工程征占用退耕还林地共计5224亩, 其中退耕还林地3207.3亩, 荒山造林2023.7亩。除修建卢亚路征占用的24亩退耕还林地和10亩荒山造林地已进行补偿置换外, 其余3186.3亩退耕还林地和2013.7亩荒山造林地均未进行置换。
木里县工程建设征占用退耕还林地在资金补偿、置换退耕还林地进行异地造林工作上矛盾大, 各级政府、业主、移民办、项目办、县林业局、退耕户之间相互配合程度不够, 不能及时联手处理好工作上的矛盾, 致使置换工作举步维艰, 进展缓慢。
2.2.4 退耕还林地变动变更频繁
部分农户存在侥幸心理, 随意变动退耕地地界, 甚至买卖退耕地、改变退耕还林地用途, 对各种工程占用和修建占用地不申报、不置换。大多数退耕农户经营管理差, 普遍存在不松土、除草、施肥、浇水, 更谈不上病虫害防治, 更有甚者在退耕地中敞放牲畜, 造成年年种树不见树和树种变更频繁, 严重影响了木里县整个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
2.2.5 自然灾害频发
木里县自然条件恶劣, 干旱、洪水、冰冻雪灾、泥石流、滑坡、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发, 造成部分退耕成果损失, 补植补造任务异常艰巨。并且, 该县退耕农户缺乏必要的科技知识, 对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防范意识弱, 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 且存在重复受灾的可能。
2.2.6 退耕还林档案管理不规范
木里县大部分乡镇都没有实行退耕还林档案专人专柜管理, 退耕还林资料不全, 无上级各部门下发的文件资料、各年度的退耕还林自查验收资料、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发放花名册、退耕还林农户分户建卡卡片、合同等现象普遍存在。
2.3 技术力量薄弱, 装备差
木里县退耕办自成立以来, 全县整个退耕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挂靠在木里县林业局造林股, 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现有人员4人, 平均年龄42岁以上。退耕办人员除了每年要承担全县29个乡镇退耕还林工程的日常管理、检查验收工作外, 还要承担造林、种苗、产业、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以及经果林建设任务, 工作量太大, 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工作上的重叠, 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在一定程度上也必将影响到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巩固。
到目前为止, 退耕办办公设备差。退耕办人员由于平时工作量大, 没有时间参加各类技术培训, 整体业务能力难以提高, 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 对策与建议
木里县退耕还林工程已进入巩固、稳步推进、提高效益的重要阶段。工程建设内容、组织方式和目标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由于工程涉及农户多、空间范围广、影响跨度长、各乡镇经济社会差异大,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切实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的整改力度, 巩固成果, 特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3.1 切实加强领导, 狠抓责任落实
3.1.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思想认识
退耕还林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 涉及千家万户和各个部门。因此, 需要进一步广泛宣传,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会议、专栏等形式深入宣传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工程若干政策意见》和《退耕还林条例》, 使广大干群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同时, 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相关人员要加强对《条例》的学习, 学懂弄清和熟练掌握《条例》各条款, 严格按规定办事, 并向退耕农户宣传退耕还林政策, 使其明确自己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通过宣传, 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有力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健康、稳定、科学有序开展。
3.1.2 加强协作, 明确职责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政策性强, 涉及面广, 操作难度大。因此, 县级各相关部门必须明确各自职责, 踏踏实实开展工作, 把退耕还林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摆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严格按照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要求严抓重管, 确保工作成效。各乡镇政府要清楚地认识到退耕还林是一项政府工程, 乡镇政府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主体, 乡镇政府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决定了该乡镇退耕还林工作的成败。因此, 各乡镇要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高度重视, 切实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强退耕还林政策法规的宣传, 大力宣传《退耕还林条例》, 让退耕还林政策法规深入人心, 家喻户晓;二是引导农户结合退耕还林, 兴建产业基地, 大力推进全县茶叶、核桃、板栗、木本中药材等产业建设步伐;三是切实做好退耕还林地块的核查验收工作;四是加强检查督促, 对发现的间作套种、复垦耕种和弄虚作假问题要及时查处, 予以整改。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通力合作。县、乡、村、退耕户要层层签订责任书, 进一步明确各自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责、权、利, 切实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德政工程”来抓。要明确退耕工程建设是政府工程, 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乡镇”的原则, 签订“巩固退耕还林工程目标责任书”, 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要逐村、逐户地落实责任, 严格退耕还林纪律, 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情况列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 定期通报, 严格奖惩。实施县级领导包乡负责, 林业部门领导包片区负责, 技术员协助和监督各乡镇的退耕还林工作。
3.1.3 加强管护,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要坚持工程建设与工程管护并重, 数量与质量并举原则。一是切实搞好补植补造工作。截至2013年木里县有10余万亩退耕地块需要补植。因此, 各乡镇务必在秋冬季造林季节, 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筹集种苗, 组织群众, 抢墒造林, 抢墒补植, 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90%以上, 实现退耕一片, 造林一片, 成活一片;二是狠抓幼林抚育。在秋冬季节要组织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地块进行割草扩盘管护, 确保幼苗健壮生长;三是落实管护责任, 确保地块有人管, 林木有人护;四是加大对工程区的封禁管护力度, 防止人畜破坏, 严防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发生, 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
3.2 进一步强化工程管理, 完善措施, 务求整改实效
(1) 2008年和2009年县退耕办、林业局对全县10万亩退耕还地进行了全面检查和阶段验收, 国家、省、州分别不同程度地对2000、2001、2002年到期的退耕还林地进行了阶段验收, 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虽然我们在检查中边发现问题, 边发放整改通知书, 但目前整改工作缓慢, 抓得不力, 干得不实, 执行得较差, 很多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建议:在每年7月左右召开一次“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及技术培训会”。一是要求各乡镇立即行动起来, 在年雨季结束之前, 进行积极的整改;二是培训国家和省州的验收办法, 进一步强化检查验收工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2) 县退耕办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 加大执法力度, 今后工作重心应从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向依法管理转变, 加大退耕还林稽查执法力度, 对退耕还林工作中出现的弄虚作假、虚报、毁林复耕、违法占用、私自复耕、档案管理不规范等行为坚决查处, 绝不姑息迁就, 从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3) 对于大项目工程、通乡通村公路以及民房改造占用的退耕还林工程地, 要实行占一补一, 立即置换。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置换政策, 大项目占用由业主按照非库区移民标准进行补偿;通乡通村公路占用一是由政府补偿, 二是各乡镇自行进行调剂置换;民房建设占地由退耕农户自行置换。
(4) 规范变更程序, 各乡镇若有变更必须书面报告请示县林业局, 并经县林业局上报州林业局审批同意后方能变更, 并由乡镇配合县林业局做好变更作业设计, 否则一律视为违规。
(5) 要进一步落实管护措施, 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完善管理办法, 乡镇干部要包点包户, 落实到地块。
3.3 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巩固建设成果
加大资金投入, 确保工程健康有序开展。退耕还林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工作环节多的社会系统工程, 从规划设计、建卡到户、签订合同、作业施工、技术指导、工程监督、检查验收、资料印制、政策兑现、确权发证、宣传培训、档案建设、会议招待和信访查处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经费。根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 退耕还林每亩每年工作经费至少需要10元, 边远山区的高达15元。沉重的工作经费负担, 使林业局和乡镇林业站不堪重负, 甚至出现职工垫资搞工作, 导致了林业局越争任务越穷, 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木里县退耕还林工程的正常开展。为扎实搞好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确保工程建设健康稳定、科学有序开展, 建议县乡两级财政从2014年起将退耕还林日常管理经费纳入年初财政预算, 切实减轻林业部门的经费负担。
木里县退耕还林工程已有7万亩通过了国家验收, 还有3万亩工程未进行验收。该县的退耕还林工程分2000年、2001年、2002年、2002年新增、2003年、2005年6个阶段共实施100000亩。国家实行对退耕还林地延期5~8年的建设, 该县今后的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管护、检查验收等工作, 任务依然很重。
参考文献
[1]木里县退耕办.木里县历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检查验收报告[R].木里:木里县退耕办, 2000~2012.
[2]周支贵.木里县2009年退耕还林阶段验收报告[R].木里:木里县退耕办, 2009.
[3]木里县退耕办.木里县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R].木里:木里县退耕办, 2009.
[4]木里县退耕办.关于当前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报告[R].木里:木里县退耕办, 2009.
[5]木里县退耕办.木里县历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工作总结[R].木里:木里县退耕办, 2000~2012.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篇2
西吉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思考
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工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工程建设措施,工程管理措施和工程经济效益等5个方面论述了西吉县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农、林、牧、水相结合的发展格局,从而为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 者:胡芝芳 杨斌 厚凡霞 作者单位:宁夏西吉县林业与旅游局,宁夏,西吉,756200刊 名:防护林科技英文刊名: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z1)分类号:F316.23关键词:退耕还林 工程建设 效益分析 成就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篇3
退耕还林的实施是推进我省工程造林的一次革命,使全省的造林质量、管理质量和规划设计质量均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结合黑龙江省多年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践,就乡镇编制退耕还林作业设计有关概念、内容和作用谈谈体会。
1.有关概念
1.1退耕还林(returning land for farming to forestry)
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水土流失严重或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以及生态地位重要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生活费)补助。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150公斤、现金20元;黄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100公斤、现金20元。粮食补助现在改为按每公斤1.4元发放粮食现金补助。还生态林的暂定补助8年,还经济林的补助5年,还草的补助2年。每亩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补助种苗造林费50元,为当年一次性补助。2007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明确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
1.2退耕還林作业区(returning land for farming to forestry site)
预备栽植或正在栽植乔灌木及防风固沙草本植物的退耕还林地块。退耕还林作业区与退耕还林地意义相近。退耕还林地的时间跨度大于退耕还林作业区。退耕还林地既可用于表达退耕还林作业前的地块,也可表达已完成退耕还林作业的地块。退耕还林作业区仅表达计划退耕还林、尚未完成退耕还林作业的地块。
1.3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Design for returning land for farming to forestry projects Operation)
为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地块植树造林而预先编制出的工作方案、计划,绘制的图件。
2.作业设计在县级退耕还林管理工作中所处的位置
县级退耕还林管理工作六个环节:①计划任务的分解下达;②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的编制、上报;③签订退耕还林合同书;④按作业设计组织工程实施,并制定后期管护措施;⑤县级自查验收;⑥政策兑现。
作业设计的编制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或有资质的林业调查设计单位承担,以乡镇(或林场、农场等,下同)为单位进行编制,按村设计到小班地块,退耕地造林任务应落实到农户。作业设计成果由作业设计说明书、作业设计表、作业(施工)设计图和有关附件等四部分构成。内容主要包括:①落实本年度的作业小班和退耕还林农户。②分别退耕地造林和荒山荒地造林进行营造林施工设计;③种苗生产、供应;④新造林地管护设计;⑤配套基础设施施工设计;⑥施工作业顺序、时间、劳力安排;⑦施工材料、用工量测算与投资预算。
3.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巩固整改措施
针对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制定了整改措施,及时加以解决,确保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健康、稳步、持续发展。
3.1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制
成立了县、乡、村、屯和户五级管护机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3.2严把补植关
制做水桶,解决春季坐水造林运水工具不足的问题。在新植造林地加行加密,即五行加一行,雨季带土移植;培育容器育苗用于雨季补植。
3.3在全县实施封山禁牧,避免牲畜危害,确保保存率
及时合发了林权证,给林农吃上定心丸。进行退耕还林“回头看”,查找问题,及时整改。
3.4采取优惠政策,提高退耕户积极性
允许退耕户进行林药、林草、林菜间作,增加退耕户的收入。
3.5扶持退耕户进行多种经营
鼓励和帮助退耕户从事养殖、加工、运输、劳务等产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群众举报问题的查处力度。针对群众举报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的每个问题,我们都认真查处,派专人组成调查小组,依据有关政策拿出处理意见。二是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的管理程序。三是对有能力经营而放弃经营的进行政策宣传和教育,使其认识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是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受利益的国家重点工程,进行全面补植达标,要达到生态、社会和经济三者效益的统一;同时,对个别复耕的退耕户进行严厉的打击,对不能继续经营的,取消合同,采取找积极性高的农户串地、串户进行补植和造林,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和面积一亩不少。
4.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巩固保障措施
(1)对退耕还林成果加强管理,落实管护责任,强化管护措施,确保退耕还林地块造一块成林一块,尽快发挥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2)加大执法力度,实行依法管理,坚决防止毁林、复耕现象发生,确保退得下、还得上、不返弹。加强对退耕还林的指导服务,发展后续产业。
(3)严格检查验收,确保工程建设资金不流失,对验收不合格的地块资金不予兑现,专款专储,待检查验收合格后再兑现给退耕户。认真处理好群众反映的问题,切实保护好退耕还林户的合法权益。
浅议如何做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篇4
1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规划布局不尽合理
由于工程建设任务重, 要求时间紧, 准备不充分等原因, 大多数项目区都是在先施工后规划或边实施边规划的情况下完成的, 难免出现工程布局不合理, 树种选择不科学等问题。
1.2 服务不够到位
退耕还林工程全面铺开后, 针对退耕农户的技术、政策等培训工作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农民对退耕还林的抚育管理, 技术措施缺乏了解, 群众致富增收手段不多, 退耕还林科教含量不高, 后劲不足。
1.3 后续管理困难
一是农村能源建设相对滞后, 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对能源的需求, 群众生活燃料仍然以割草砍柴为主, 给封山护林带来难度。二是林业站及护林人员报酬不落实, 队伍不稳定, 管护难到位。一部分林业工作站没有纳入地方财政开支, 基层工作人员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不能有效地发挥林业站政策宣传、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的职能和作用。
1.4 宣传引导力度不够
退耕农户对补助期满后“吃什么”心存惶惑。退耕还林针对的就是水土容易流失的边远山区山坡耕地, 这些地区经济落后, 农民传统意识浓厚, 吃的方面主要靠自耕地。眼下有的农户除留少量菜园地以外, 其余土地几乎退完。绝大部分属于生态林, 而在退耕还林地区, 同时也是林木禁伐区。
2 高度重视, 全面加强宣传工作力度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复杂的系统工整, 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工程。广泛开展思想发动和政策宣传工作, 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实施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茂密的森林, 才能保护生态平衡的相对稳定, 才不至于有水土流失、土地贫瘠、肥力下降, 才能远离干旱、冰雹、洪水、霜冻等自然灾害, 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而积极的投入到退耕还林这项生态工程的建设中来。
3 加强政策引导,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坚持谁退耕、谁造林、谁受益的原则, 落实到户, 落实到人。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造林验收合格后, 、由林业部门统一发放林权证, 以明晰产权, 解除群众后顾之忧, 签订管护责任制状, 并允许经营者继承、转让和赠予, 充分保证经营者的受益权和使用权
4 依靠林业科学技术, 进一步提高退耕还林成果
对退耕还林地块, 要依靠林业科学科技技术, 根据退耕地的不同立地条件栽植不同的树种, 造林才能质量高、生长好。大力营造混交林, 进一步提高林分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的生态效能。根据实地适树的原则, 采取宜乔则乔, 宜灌则灌, 乔灌结合, 实现生态效益的长期发展。
5 严格工程检查验收制度, 全面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全过程的监督
每年由林业局组成退耕还林验收小组对退耕还林成果进行全面细致的验收。造林成活率、面积必须真实, 实事求是, 并建立完整的内业档案, 严明奖惩制度, 图、表、卡、册等配备齐全, 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退耕还林电子管理系统, 实行网络化管理, 并依此作为发放补贴资金的依据, 并上报省林业厅退耕还林办公室,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减少矛盾纠纷和上访事件的发生, 以保证退耕还林工程工作有序的进行。
6 强化管护监督管理, 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组织机构
为了更好地完成好我省的退耕还林工作, 进一步发挥林业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的目标, 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6.1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 努力做好退耕还林后续
产业的开发工作, 采取集中使用资金, 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开发产业项目, 在农村能源建设、森林培育、后续产业建设方面进行合理规划, 科学发展。建立、健全项目管理、质量保证、检查验收制度。加快生态环境改善步伐, 努力做到水土流失逐步减少, 做到农民减种不减收, 解决好因退耕还林而出现的耕地面积减少、收入减少的实际问题, 使退耕还林工程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小康工程。
6.2 退耕还林工作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区域自然条
件的差异, 区别对待, 宜林则林, 宜灌则灌, 宜草则草。根据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等条件, 科学合理的制定退耕还林工程规划, 全面确定工程发展目标和任务, 实现退耕还林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国家规定的还林标准, 实现最大的生态效益。
6.3 实施退耕还林, 要通过政策引导, 科学规划, 合理
安排。使农民认识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是调整农村种植结构、增力口农民种植收入的必然选择, 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 符合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使退耕还林逐步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篇5
全市林业两大工程工作会议刚刚结束,区委、区政府紧接着召开全区两大工程总结表彰暨秋栽动员会,目的就是按照市上会议的安排部署,对今年的两大工程建设和秋季植树造林活动从思想上再动员、从措施上再细化、从力量上再加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推动全区林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下面,我就推进两大工程建设和秋季植树造林工作讲以下三点意见:
一、近年来我区实施“两大工程”情况回顾
(一)五个特点:一是广大干部群众从认识上对这两项工程有了明显转变,出现了干部群众争着要任务的喜人局面。二是我区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走多种经营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子,已成为川东北丘陵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方向和有效模式。三是坚持全员动手、全民参与、全社会办林业的原则,形成了分户退耕与大户承包治理相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充分调动了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尤其是培育能人大户承包荒山荒坡和对退耕地“承租反包”进行开发式经营,涌现出了一大批退耕还林大户,有效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四是逐步走上了按流域推进、规模连片治理的轨道,涌现出了一批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好典型。五是认真总结出了一条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造林整地的好做法、好经验,使造林质量明显提高。
(二)六条经验:一是领导重视是搞好林业工程建设的前提。实践证明,哪个乡镇的领导重视,哪个乡镇的工作就扎实,成效就显著。只要我们各乡镇领导和干部的认识上去了,工作就上路了,群众的工作也就好做了。二是种子苗木是实施退耕还林的物质基础。退耕还林,种苗先行。我们通过大力发展订单育苗、就地造林,实行严格的苗木调运交接制度,边起苗、边调运、边栽植,努力做到适地适树,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三是抓质量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核心。遵循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实行科学造林,把质量作为工程建设的生命线来抓,努力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这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四是实行个体承包、综合开发,是加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步伐的有效途径。五是及时兑现补助粮款是实施退耕还林工作的根本保证。退耕还林获益最大的是农民,但最大的阻力也是农民,农民没有口粮不可能退耕还林的。如果粮款政策兑现不及时,或者供应的粮食质量有问题,农民首先不会怀疑是我们哪个地方出了差错或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是怀疑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是不是改变了,这将影响其今后的积极性。六是加强管理管护是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的关键。“三分造,七分管”,林草植被管护工作的好坏,事关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败。在加强管护责任落实的同时,要把退耕还林与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三)六个问题:一是有些乡镇规划不尽合理,不严格按作业设计施工,随意变更作业设计,地块过于分散,既没有突出整体效益,又给组织实施和管理管护等各项工作带来困难。二是部分乡镇的造林整地工作还有待改进,有的整地不扎实,造林不规范。三是部分地方政策宣传不到位,退耕还林粮款兑现不够及时,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导致部分群众上访。四是前段时间持续高温干旱,致使造林成活率降低,加重了补植补造的任务。五是退耕后复耕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加之补栽补植工作普遍抓得不力,特别是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退耕还林、轻视荒山造林的想法和做法,致使造林保存率不高。六是重点轻面,有个别乡镇领导依然我行我素,重视“路边工程”,“形象工程”,工程整体质量达不到要求,等等。
同志们,各位要针对成效及问题认真自我剖析:既要看到成功的一面,增强发展的信心;又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在工作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狠抓落实,不断巩固和扩大“两大工程”建设成果。
二、进一步加快“两大工程”的建设步伐
根据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的“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的总体战略思想,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全面建设山川秀美的绿色生态示范市”的奋斗目标。根据市上确立的目标任务,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区要坚持以建设生态区为总体目标,以绿山富民为宗旨,抓住重点环节,创新工作机制,确保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再上台阶。我区的奋斗目标是:到200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基本建成绿化生态区,到2012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全面建成绿化生态区,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民富。
围绕上述思路目标,全区上下务必要明确任务强举措,突出重点抓关键,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全面落实任务。各乡镇要根据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工程建设任务,坚持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和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切实把规划面积落实到农户和具体的地块上,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绝不能留有缺口。
(二)完善规划设计。要严格依照国家的有关设计要求和技术规程,坚持实事求是,突出场镇周边和交通干道、溪河沿线重点地段,按照集中连片、多林配置、多树种混交、生态和经济效益兼顾等原则,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把农户承担任务落实到作业设计上,使面积、树种、时间、要求定点定位,力求做到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便于操作,使群众心里有本帐,乡镇村组有台帐,林业部门有总帐。要切实维护规划设计的严肃性,设计方案一经审批,就要严格遵守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要按原报批程序办理,做到依法管理,依法实施,务必做到图、表、卡、册同实地面积相一致。
(三)保证苗木供应。林业部门要多方筹措种苗资金,按照品种对路、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就近供应的原则,协调各乡镇认真搞好工程建设用苗的余缺调剂和供应工作。各乡镇要配合林业部门严把苗木质量关,严格规范起苗、检疫、分级、运输、栽植等操作环节,严格执行种苗供应的招投标和“两证一签”制度,坚决杜绝“人情苗”、“关系苗”和劣质苗,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实行种苗质量跟踪检查制、责任追究制和定点定人工作制,确保良种壮苗用于造林,从根本上提高造林绿化质量。
(四)确保造林达标。各乡镇及林业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造林质量考核办法》和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质量标准的要求,坚持把造林绿化率、保存率和退耕还林面积核实率、合格率作为提高造林质量的关键环节,切实抓紧抓好。要严格把好设计关、整地关、苗木关、栽植关、管护关和检查验收关等六道关口,做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供应苗木、统一施工作业、统一检查验收、统一上图立档的“五统一”,切实从具体操作程序上严把造林质量。林业部门要认真落实工程质量监理制,积极探索加强造林质量管理的新举措,抓紧做好工程质量监理队伍的组织和培训工作。要严格实行工程质量量化考核制,推行造林质量一票否决制,从制度上提高造林质量。
(五)严格检查验收。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建设的质量标准(面积核实率、合格率、保存率均要达到100%,当年造林成活率要达到85%),认真开展村、乡、区三个层面的自查工作。要把检查验收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采取适时监控、实地勘测等方法,确保面积核实率、合格率、造林成活率、管护率全部达到质量要求,图、表、卡、册齐全一致。凡达不到这几个100%和其他重要指标要求的,要进行补植补造,并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认定质量事故。凡造林成活率在40%以下,经补植仍未达到85%的,面积10—500亩为一般质量事故,500—1000亩为重大质量事故,1000亩以上为特大质量事故。根据事故的大小,分别追究有关单位和主管领导及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六)及时兑现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政策规定,按照检查验收结果及时做好退耕地确权发放和补助粮款的兑现工作,做到“六公开”(即:将退耕还林者的退耕还林地点、面积、栽植模式、造林树种、检查验收结果及政策兑现情况用固定栏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和“十不准”(即:不准虚报、冒领、骗取退耕还林补助钱粮;不准用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抵扣退耕地以外应征税费;不准用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抵扣种苗费;不准克扣退耕农户钱、粮补助;不准给退耕农户兑付陈化、变质的不合格粮食;不准将退耕还林补助粮食变卖后以现金的形式兑付;不准按人口平均兑付退耕还林钱、粮补助;不准将粮食运费分摊给农民;不准将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挪作他用;不准毁林开荒),确保政策兑现的严肃性,保护和调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为了确保政策兑现工作有序进行,区委、区政府决定实行部门分工负责制: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由粮食局全面负责,退耕还林医疗教育补助现金由林业局全面负责,退耕还林税收核减由地税局全面负责。林业、粮食、地税、监察等部门要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工程资金的管理,坚持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单独建帐,单独核算,封闭运行,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对资金到位率加大监管稽查力度,防止挤占、截留、挪用等违纪现象发生。
范文网
三、着眼当前,确保秋栽任务全面完成今年我区的造林绿化任务非常艰巨,要全面组织实施好3.5万亩的退耕还林、3.5万亩的荒山造林、0.6万亩的环城绿化、0.38万亩的环城绿化等工程和坚持做好35万亩的天然林保护工作,由于上半年全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上级就退耕还林工作检查次数繁多,影响了造林的进度和质量。各乡镇和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立即行动起来,迅速掀起秋季植树造林的热潮,力争在10月15日前完成各项工作。
(一)大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继续利用有线广播、设立宣传站、出动宣传车、悬挂标语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和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退耕还林条例》等重要政策,让群众了解区情,吃透国家政策,倡导并树立生态建设忧患意识、绿化意识和法制意识,力争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共建绿色家园,形成以两大工程为主体,义务植树、社会造林并举,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造林绿化新格局,掀起全民植树的新高潮。
(二)把握关键环节,不断提高造林的质量。植树造林季节性很强,各位一定要把握住关键环节,适时抢栽,做到栽植一片,成活一片,见效一片。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四点工作:一是抓好整地扫尾工作。各地要利用前段时间雨水充沛的雨前时机,抓紧清理造林地块。二是要备足种苗。区林业局要按照有关规定,备足足够的造林用苗,并制定了周密的调运方案,确保秋栽所需。三是要适时抢栽。各乡镇要抓住秋雨季节,及时组织造林专业队、技术服务队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上山栽植,全面完成栽植任务。四是要栽后即管。要坚持“栽管结合”和“谁栽谁管”的原则,明确管护责任主体,做到栽下即管,管护到位,努力提高栽植的成活率。
(三)多方协同配合,保证工作顺利推进。各地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打好秋栽总体战:新闻部门要加强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林业部门要坚持深入实地,抓好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工作;财政部门要确保工程资金拨付到位。同时,全区上下要自觉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参与义务植树活动,进一步搞好机关绿化、城区绿化和景区绿化,大力提升城市形象,为建区十周年献礼。
(四)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继续坚持责任、质量、进度、管理四位一体,实行领导递级联包、目标管理、技术承包、工程质量事故追究等各项责任制,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头上,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以制度的健全完善来保证工程的顺利推进。同时,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和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实践和推行“一线工作制度”,即:领导在一线服务、干部在一线负责、标准在一线坚持、任务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政策在一线体现、形象在一线树立。
(五)狠抓督查督办,确保任务圆满完成。同志们,秋栽工作是当前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秋季植树造林期间,区委、区政府将安排区委办、政府办、区目标督查办和区林业局等部门组成督查组,深入各乡镇、各部门绿化责任区巡回检查,督促秋栽工作,重点督查栽植数量、栽植质量、树木成活率、出工人数等,将工作进展情况挂牌通报,并将考核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对行动积极、造林绿化任务完成好的乡镇和部门予以通报奖励;对行动迟缓、任务完成差的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同志们,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我区生态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工作,季节催人,时不待我。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高度重视,充分依靠和调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以今年的秋栽为起点,真抓实干,奋力拼博,推进嘉陵林业迈上新的台阶。
论县级退耕还林工程操作程序 篇6
关键词:县级;退耕还林;操作;程序
中图分类号:S7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009)32-0164-02
左权县地处太行山主峰西侧,山西省东部边陲,属太行山上的一个山区小县。全县辖10个乡镇,207个行政村,16万人口。总面积20.0 772万hm2。退耕还林从2002年开始在左权县实施,全县有10个乡镇、185个行政村、4289个农户参与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涉及面非常之广。实施3年来,累计承担退耕还林工程造林0.4 752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0.2 046万hm2,荒山荒地造林0.2706万hm2,封山育林工程0.019 8万hm2。2003年春季接受了山西省退耕办抽查验收、2003年秋季接受了国家退耕办实绩核查,成活率、保存率以及面积核实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上级退耕还林主管部门对左权县退耕还林工作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 深入广泛地开展退耕还林宣传发动工作
(1)成立退耕还工作领导组,召开宣传动员大会。2002年初。左权县接到省、市退耕办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后,立即成立了退耕还林工作领导组和领导组办公室。并及时组织县领导组成员单位、县退耕办成员和各乡镇的乡镇长、林业员、土地员、重点农户召开了宣传动员大会。同时邀请省、市专家搞了退耕还林专题培训。
(2)与此同时,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退耕还林组织机构,在本乡镇辖区内通过黑板、广播、宣传单等形式开展了大规模的政策宣传。
(3)通过宣传发动,做到家喻户晓。使左权县每一位退耕农户都充分了解到了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钱粮补助政策,掌握了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要求与技术标准,认识到了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性。在广大农民自愿参与的基础上。形成了干群齐参与的建设氛围,左权县100%的农户都是志愿报名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全县有5000余农户主动申请承担退耕还林工程,有力地保证了工程健康快速推进。
2逐级填写自愿退耕还林申请书
(1)农户填报“退耕还林农户申请卡”。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有关规定,农户如果自愿将自己承包的耕地进行退耕还林,愿意按照国家、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制定的退耕还林标准要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则填报“退耕还林农户申请卡”。内容包括乡、村、姓名,退耕地亩数、地点、土地证号,还林荒山亩数、地点、荒山使用证号等。填好后报村委会,村委会审核无误后加注意见,报所在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加注意见后报县通耕办。“退耕还林农户申请卡”一式4份,农户、村委会、乡镇政府、县通耕办各执l份。
(2)村委会填报“村民委员会退耕还林申请报告”。村委会根据农户填写的申请卡和本村的实际情况,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确定退耕范围和地块,同时确定退耕农户,确定宜林荒山造林地块和还林形式等。村委会汇总并填写“村民委员会退耕还林申请报告”,内容包括本村户数、人口数、劳力数、总面积、退耕还林涉及户数、退耕面积、荒山造林面积。“村民委员会退耕还林申请报告”一式3份,村委会、所在乡镇政府、县退耕办各1份。
(3)乡镇府填报“乡镇退耕还林申请报告”。乡政府根据各村的申请报告,结合本乡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初步确定退耕还林工程的行政村。并填报“乡镇退耕还林申请报告”,内容包括本乡共有行政村数,农户数、人数、劳力数.全乡面积、参与退耕还林行政村、退耕地面积、荒山荒地还林面积。“乡镇退耕还林申请报告”一式两份,乡政府1份,县退耕办1份。
3县退耕办严格按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标准逐一审查各村申报农户
(1)立地条件调查。县退耕办根据乡、村、户的退耕还林申请报告和退耕还林的政策要求、技术标准进行逐一审查,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退耕地块进行小班立地条件调查。
(2)相关手续调查。审核农户退耕地的土地证,宜林荒山荒地的使用证,以及按退耕还林政策要求需要审核的其他内容。
(3)审核不合格的农户,该否定的则给予否定。
4县通耕办下达年度计划,科学规划设计
(1)编制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县退耕办根据审查核实结果,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编制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经县退耕还林领导组审批后,逐级上报上级退耕办。
(2)经上级批准后,本年度计划以退耕还林领导组文件下发到各个乡镇。未经退耕办和计划部门批准,任何单位不得擅自调整。
5县退耕办和退耕农户签定退耕还林合同书
(1)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县、乡、村、户四级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与义务,县、乡、村负责监督、管理和服务,农户负责造林与管护。
(2)签定“退耕还林合同书”。经乡、村、户逐级申请,经县退耕办审核合格后,在乡、村两级负责人的见证下,县退耕办和退耕农户签定“退耕还林合同书”。
6按照上级批准的“作业设计”以及“退耕还林合同书”规定的标准组织施工
(1)退耕还林实施农户必须严格按照上级批准的“作业设计”以及“退耕还林合同书”规定的标准进行施工作业。比如说地块不能移位,不能改变作业设计确定的栽植树种和栽植密度等。
(2)原则上要求“谁退耕、谁还林、谁管护、谁受益”。如果确实无力或无条件进行还林的,应委托他人进行还林,同时双方要签定“退耕还林委托协议书”。
(3)适时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为了确保任务的完成,最大限度地提高造林成活率,农户应按照技术人员的指导分春、雨、秋及时实施栽植造林。农户、村庄需苗时,可向当地乡政府申请。或向县通耕办申请,由县退耕办或乡镇府统一购买苗木;也可由农户自行采购苗木。
7认真抚育、补植、管护
(1)建立封禁标志,精心管护幼林。栽植完成后,要在工程的四周建立封禁标志,退耕户严格按要求对所造林地实施精心的管护和严格的封禁。建立县、乡、户三级管护网络。同时左权县还专门出台了《左权县林牧区域化发展规划》,规定在退耕还林工程区严格实行封山禁牧管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巩固绿化成果,确保退耕还林工程效果。确保苗木成活,早日体现生态治理效果。
(2)逐块进行工程的抚育、补植。春季造林结束后,要求农户在雨、秋季再进行一次全面的补植、补种,雨季进行一到两次穴面锄草和扩穴,促进幼苗快速生长。
8严格检查验收。并张榜公布验收兑现结果
(1)乡镇检查验收。年度造林完成后,以乡镇为单位,组织专人进行逐块检查,写出乡镇自查报告,向县退耕办写出验收申请。
(2)县退耕办检查验收。县退耕办接到乡镇验收申请后,组织技术人员进行逐村、逐块、分户全面检查验收。写出自查报告,分别上报市、省退耕办。
(3)张榜公布验收兑现结果。公开办事程序,把退耕还林检查验收到户面积,钱粮兑现数量纳入乡、村政务公开内容,实行张榜公布,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全部做到了“三见面”、“三相符”、“三公开”,即人地见面、人证见面、人款见面;地证相符、地书相符、地粮相符;造林农户公开、退耕面积公开、粮款补助公开。
(4)核发“验收合格证”。对验收合格且张榜公布没有疑义的退耕还林农户发给“验收合格证”。
9做好苗木费、粮食和现金补助兑现工作
(1)领取粮食和现金补助。农户凭县退耕办核发的“验收合格证”,领取相应的粮食和现金补助,并填写粮食、现金供应证。
(2)苗木造林费对户清算。年度退耕还林验收结束后,苗木造林费要对户清算。统—购买苗木的,扣除农户所栽苗木的费用后,剩余部分发给农户。农户自己购买苗木的,苗木造林费全部发给农户。
10及时确权发证
(1)确权发证。经检查验收合格后的退耕还林地,按照有关政策要求,及时办理土地使用变更手续,确权换发林权证,把退耕还林地纳入林地管理范围,做到树定根、林定权、人定心。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
11严格责任奖惩
(1)严格退耕还林奖惩制度。坚持把好规划设计、栽植质量和检查验收几个关口。退耕还林年度实施结束后,县委、县政府将进行总结评比,对工程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符合建设标准,没有完成建设任务的,追究有关单位和负责人的责任。对造林质量、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按省、市要求实行责任追究制,县纪委、监察局公布下发了《左权县关于加强退耕还林纪律规定》o加强工程质量检查监督,认真处理解决问题,对一些带有普遍性问题和工程质量问题的工程,在新闻媒体进行公开曝光,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
12结论
对资源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思考 篇7
1 资源县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效
资源县退耕还林工程始建于2002年,工程涉及6乡1镇70个行政村,实施总面积达8 000 hm2。其中,2002年实施退耕地还林1 000 hm2,荒山造林1 000 hm2;2003年实施退耕地还林1 000 hm2;2005年实施荒山造林333.33 hm2;2006年实施荒山造林666.67 hm2;2007年实施荒山造林1 000 hm2;2008年实施荒山造林1 333.33 hm2,封山育林1 333.33 hm2;2010年实施荒山造林333.33 hm2。资源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至今已有10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被群众誉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1.1 经济效益
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实施退耕还林后,全县有14 812户、51 840人可直接从中受益。同时,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部分劳动力解放出来,从事其他副业工作,收入增加。退耕还林实施后,营造的经济林、兼用林等逐步产生经济效益,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贫困人口的数量将相对减少。
1.2 生态效益
工程区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实施退耕还林后,全县新增幼林面积8 000 hm2,治理区地表植被得到逐步恢复,水源涵养能力增强,水土流失面积相应减少,水土流失程度相对减轻。其生态效益还表现在补充大气氧气、调节气候、防风固沙、降低噪音、净化美化环境、改善生活等方面,起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巨大作用。
1.3 社会效益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参与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已成为自觉行动,建设生态、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同时,促进了全县旅游业的发展。
2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后续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退耕还林后续管理经费不足
虽然自治区安排了一定的前期工作经费,但由于资源县属经济不发达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村镇并不富裕,不能按要求筹足退耕还林前期工作经费,直接影响工作进度。特别是林业部门人员多、经费缺,大部分人员承担了主要任务,林业局要支付作业设计费,垫付种苗费,缺少前期工作经费,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2.2 经营模式单调,综合效益低
退耕还林主要是按照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和经济林认定标准》中规定的树种和密度开展造林活动,一些很好的乡土树种未列入国家标准,种植树种与当地群众喜欢种植的树种相差较大,对此群众难以接受。另外,退耕还林树种和经营模式单调,生态、经济效益时效长,林农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收入,影响后期的管理积极性。
2.3 农村生态能源建设速度慢
资源县总农户数4.3万户,退耕还林1.5万户,全县已建沼气池涉及退耕农户8 713户,占58%,已建节柴灶涉及退耕农户9 435户,占63%。
目前全县农村燃料主要还是以薪柴为主,只有城郊少部分农民使用液化气和煤球作为燃料。据调查,农村农户年均烧柴2 500 kg以上,相当于0.23 hm2薪炭林或0.4 hm2林地的产柴量,全县4.3万户农民每年烧柴10.75万t,薪柴消耗数量大,加上薪柴采伐随意性强,采伐行为不规范,使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大量的秸秆被烧掉不能还田,致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结构性能差,肥料容易流失,影响农作物的稳产高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对策
3.1 大力加强农村生态能源建设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完全可靠的能源供应与高效、清洁地利用能源,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农村能源建设是关系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大事,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是一件让广大农民最直接受益的好事,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切入点,既能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又能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巩固退耕还林,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既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还能改善农村和农民的居家环境,让农民彻底告别“脏、乱、差”,推动农村的文明进步。
近10多年,尤其是1990年以来,在国家“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举”方针的正确指导下,广西着力开展了以省柴节煤、沼气、太阳能,“三窑四坊”改燃节柴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节柴工程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资源县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推广普及省柴节煤灶及沼气池,使得林木的生长量明显大于砍伐量,森林覆盖率更是由1979年的65.8%提高到2009年的78.4%。以沼气为纽带,“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能源发展模式,使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实现良性循环,是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模式。沼气池的建设,可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恢复植被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诸多实例证明,搞好了农村能源建设的地方,就能有效地控制森林乱砍滥伐、植被破坏等现象,能够显著降低森林资源消耗中能源性消耗所占比例,并且能够有效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林业建设与农村能源建设的同步增长。农村能源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是资源县提前实现灭荒和绿化达标的重要保证。可见,抓好农村能源建设是保护森林资源,加快林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搞好绿色工程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节约能源,减少资源的消耗,才能确保退耕还林的成效[1,2,3,4]。
要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必须抓好农村能源建设,坚持经济和生态效益并重,找准两大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以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社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
3.2 加强后续管理,确保退耕还林成果
在资源县两水、河口等乡镇部分地方,退耕还林工作虽然退得下,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生活习俗的影响,要真正做到“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还必须逐步加大后续管理力度,切实做好封育、限伐、禁牧、扶持开发等一系列工作[1,4]。
(1)封育。如果封山育林的管理跟不上、不及时,会导致耕地退耕还林后山区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治理和改善,所以必须实施封山育林。
(2)限伐。砍伐是毁林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做好山区的限伐管理和宣传,同时,为了达到重建生态和恢复生态标本兼治的效果,要积极组织发动群众兴建沼气池。
(3)禁牧。过度放牧是导致生态环境变劣的重要原因之一,资源县同样存在这一问题。退耕还林后,为了提高种植成活率,减少退耕后禽畜践踏种植的幼苗,要善于引导群众把“散养”改为“圈养”,严禁放牧。同时,为了解决“圈养”饲料供应,要有选择性地在退耕还林地上规模种草。
(4)扶持。通常,山区相对贫穷落后,退耕还林可能会造成政策性减产,增加群众经济负担。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和支持,加大扶贫投资力度,适当采取政策补贴等措施,以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5)开发。对于土地资源本来就匮乏的山区,退耕还林后土地显著减少,为解决相对增多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或者组织劳务,既能缓解生产劳动对土地的压力,又能增加群众的收入。
3.3 以现代先进科技为依托,搞好退耕还林信息档案管理
资源县自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就把退耕还林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高标准的档案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配备先进设备,搞好“硬件”建设;二是开发应用管理系统,搞好“软件”建设;三是加强电脑技术培训,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四是规范传统纸质档案管理;五是落实专人负责,专柜存放,规范管理,以确保档案的安全和长期稳定性。
3.4 加强林产工业建设,培育后续产业,确保退耕还林不反弹
保证退耕农民收入不减少,并有大幅度增加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效的重要保障,因此,退耕还林要选择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优的树种造林。虽然国家有十分优惠的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并且近期内能够促进农民增收,但是在国家补助期满后,农民增收就需要具有经济效益较好的经济树种来支撑。根据资源县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植物生长迅速的特点,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速生丰产树种和名特优经济林树种,重点培育,形成规模,建立具有区域优势的生态经济型林业产业。一些地方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逐步壮大了原有的或形成了新的林业产业,既保障了退耕还林的成果,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1,4]。
目前,林下经济是巩固退耕还林的优势项目,要结合资源县林地营养状况、气候特点和生产需要,开展林下药材、花卉、养殖等多种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现在一些退耕还林地区,农民已经开始有收入,收入主要来自板栗、竹笋、水果等副产品。据统计,林地年纯收入达到7 500元/hm2以上,全县年总收入达3.6亿元,仅此项退耕还林的农户每户每年增收1 525元。通过培育后续产业确保国家补助政策期满后,农民继续增收,从根本上解决好生计问题,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确保了退耕还林不反弹。
参考文献
[1]张健军.关于我区退耕还林项目的几点建议[J].广西林业,2003(3):28-29.
[2]马宏升.农村能源综合利用与生态农业建设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3(3):34-35.
[3]肖超.农村能源建设与林业生态的关系[J].广西林业,2000(3):12-13.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篇8
关键词:退耕还林,可持续,生态环境,科学发展观
1 退耕还林和可持续发展
1.1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是指为了改善西部生态环境, 并对其地区的生态进行改善, 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 遵循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 乔灌草结合的原则, 分步骤、有计划地停止耕种, 取而代之的是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 将原有的林草植被得以恢复。退耕还林措施, 并不是在所有的耕地区域都可以施行, 而是政策性地规定了范围, 主要是针对一些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 如山区、丘陵区。当然部分平原地区也被划归到了退耕还林范围内, 但前提是这里的粮食产量很低, 而且因环境和气候的原因而出现了土地沙化的趋势。在一些坡地, 如果坡度超过了6°, 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并因此而造成土质逐渐呈现低劣的趋势, 这就需要采取土地保护措施, 而退耕还林在其中就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是国家政策, 但主要还是采取自愿原则, 并不会因此而对农民强行执行。
1.2 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侧重于不同方面, 就会有不同倾向。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理解, 可持续发展就着眼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均衡, 以不破坏生态平衡, 或者是生态科自行恢复的程度为限度。从经济的层面和社会的层面来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则更倾向于人类生活品质的改善, 使得人类可持续生存下去为理念。进入到科学的领域中,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需要考虑到清洁、有效, 以及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低碳生活, 就可以被划归在此理解范围内。
2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退耕还林虽然是一项生态保护措施, 但是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当社会经济处于迅速发展时期, 退耕还林问题就不会因为资金短缺问题而面临着搁浅。环境不同、土质不同、气候差异, 在资金的补偿上都会有所不同。一旦某些地区出现了工程建设补助亏缺, 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就会被削减, 大大地降低了退耕还林的效率。
2.2 建立必要的协调机制以督促退耕还林的完整性
要实施退耕还林这一举措, 涉及到方方面面。农民的种植知识, 林业部门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 都会影响到退耕还林的整体进展。一些农民对于种植知识的了解还不够, 加之思想的落后和观念的保守, 无法接受新的种植方法。面对这些问题, 有关部门就需要普及专业知识, 使农民有效地应对面临的本质性问题。当各种矛盾出现, 有关部门需要灵活采取相应的协调机制, 督促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用科学的发展观促进退耕还林工程
3.1 用科学的方法因地制宜, 实现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落实
退耕还林虽然是一项国家倡导的政策, 但是也要灵活实施。对于一些土质良好的地带, 则实行“不该退则不退”的措施。退耕还林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改善土壤, 实现土地利用的最优化, 所以, 遵循自然规律是非常必要的。另外, 退耕还林首先要确保地表植被完整性, 就需要统筹规划, 科学设计。为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可以采取林果间作、林竹间作、林草间作、灌草间作等多种合理模式达到还林的目标, 并进行立体经营。
3.2 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
考虑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 一些对农民经济补偿的政策被落实到位。在《退耕还林条例》中, 关于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措施就已经有所体现。这项政策主要考虑到的是退出耕地后, 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所以, 国家出台了一些规定, 在核定了退耕面积之后, 补偿落实到位, 其中, 还包括一些种苗造林的补助费、粮食补助已经各种生活补助。还要让农民享受到除了维持日常生活的开销之外的医疗、教育等基本生活保障。
4 总结
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着长期性和复杂性, 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以解决在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当出现实际问题的时候, 以巩固和发展好退耕怀林工程为己任, 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以实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树人, 赵玉涛.论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科学发展观[J].林业资源管理, 2008 (6)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篇9
永靖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中部西南,是国列、省扶重点贫困县,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电站水库的重点移民县。全县共辖17个乡(镇),140个行政村,1118个社,行政总面积为1901km2。2014年底全县人口为20.78万人,5.48万户,其中农业人口16.14万人,农村劳动力10.2万人,粮食总产量131227t,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38585万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6497.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18.9元。境内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海拔1563~2851 m,年降雨量260mm左右,蒸发量在1500 mm以上,是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黄河呈独特的“S”形穿境而过,流经县域107km,还有湟水河和洮河两条河流在境内汇入黄河,水域面积达207.5km2。由于永靖县地处黄河上游,加之三座电站在境内,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1999年,全省退耕还林工程试点以来,永靖县被列为退耕还林工种实施区。10年来,该县认真贯彻国家林业局关于“退耕还林,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封山绿化”的工作方针和“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以库区沿岸和公路沿线等生态区位重要的地段为重点,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至截至2014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30.27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7.32万亩,荒山造林20.65万亩,封山育林2.3万亩,面积核实保存率100%,涉及全县17个乡(镇)的105个村,6个国营基层林业单位,12336户,49344人。截止目前,累计发放(第一轮)粮食补助(折资)8162万元,医疗教育补助1166万元,投入种苗费1926万元。发放(第二轮)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2910万元,其中生活补助费2264万元,管护费补助费646万元。目前退耕农户从退耕还林中户均累计增收9920元,人均增收2480元,直接受益人数达到49344人。同时,建立健全了退耕还林档案,安排了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对退耕还林年度作业设计、分户质量管理卡、退耕还林合同、花名册等档案资料分年度进行了装订整理,并对退耕还林每年核实的合格小班,逐年转绘在了《永靖县林业生态工种建设管理图》为全县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后续产业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我们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过程中,着力培育了后续产业的开发。永靖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的主要做法是如下。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林草间作
永靖县东西山区11个乡镇,气候干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自实施退耕还林,累计完成退耕地还林4.98万亩,户均6.35亩,全部实行了林草间作,年可产优质牧草5.98万t。舍饲圈养,养羊5.3万只,每年创产值946万元。退耕农户户均增加收入1204.6元,退耕农户人均增加收入267.7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增加42.1元。实现了以草养畜,以畜带草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部分养殖户已通过养殖业率先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3红柳产业开发
红柳在永靖县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东西山区群众广为栽植的优良乡土树种,广泛分布在该县东西山区11个乡镇和沿黄灌区的梯田地埂、沟壑塬头、盐碱地和滩涂地,种植面积达6.42万亩,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因势利导,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红柳栽植,在退耕地地埂全部密植红柳,在荒山造林中也加大了红柳的栽植力度,目前,全县红柳栽植面积达11.92万亩,1118.9万丛,全县户均235丛,山区户均636.3丛。每年除留足自用的种条外,还可向内蒙古、宁夏、青海、定西等省内外各地提供红柳种条19000万根,实现收入570万元,在退耕地地埂钉红柳3万亩,户均红柳栽培面积达5.02亩,年产红柳种条9000多万根,每年实现红柳种条销售收入270.5万元,户均收入450元,退耕农户每亩退耕地可增加收入90.2元。
4大力开展花椒产业
永靖县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按照经、灌、草相结合模式,在山沟谷地带大力发展花椒,目前,全县花椒栽培面积达10.4万亩,其中退耕地栽植的花椒2.3万亩,挂果面积2.5万亩,退耕地栽植的花椒已挂果0.2万亩,5~8年后相应进入花椒盛产期,每亩可产花椒60kg,每亩收入可达2400元。退耕地还林花椒全部挂果后,可实现年产值5520万元,户均花椒收入达4475元,人均增收1118元。
5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劳务输出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推进,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原来长年累月耕种土地的农民从繁重的土地劳动中解脱出来,向从事劳务和第二、三产业转移。永靖县不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进一步加强与新疆、北京、上海等劳务基地的业务合作,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广泛收集传播劳务信息,组织开展劳务输出人员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近几年年均输出劳力3万人(次)以上,年平均实现劳务收入2700万元左右。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开阔眼界,学到科技知识,接受先进理念和新思想,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和技术,带动和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摘要:总结了永靖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指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劳务输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红柳及其花椒产业等是保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有序发展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永靖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1]李红勋,杜玲.退耕还林管理模式的创新[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2]刘璠.退耕还林行为动因的经济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鲁挺.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战略对策[J].草业科学,2002(5).
[4]孙凡.论退耕还林(草)的治理模式和措施:以重庆市25°以上坡耕地为例[J].科技导报,2000(8).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吴起县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 位于延安市西北部, 地理坐标107°38′57″~108°32′49″E, 36°33″33″~37°24′27″N, 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梁峁沟壑区, 总面积3791.5km2。气候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7~8℃, 年平均降雨量322.4mm, 多集中在7、8月且多暴雨。全年蒸发量2000~2500mm, 年平均风速约3.1m/s, 未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前, 流域内的径流较大且水流浑浊, 退耕后产生的径流逐年减少且较清。植被分布特征表现出明显的森林草原景观。乔木主要有小叶杨 (Pobulus simonii) 、河北杨 (Ponulus nopeiensis) 、旱柳 (Salix matsudana) 、白榆 (Ulmus pumlla) 等, 灌木主要有沙棘 (Hippophae rhamnoides) , 山桃 (Prunus davidiana) 、扁核木 (Prinsepia uniflora) 、矮锦鸡儿 (Caragana pygmea) 、柠条 (Caragana microphylia) 、紫丁香 (Syringa julianae) 等。草本植物为达乌里胡枝子 (Lespedeza davurica) 、铁杆蒿 (Artemisiagmelinii Web. Ex Stechum) 、百里香 (Thymus vulgaris) 、冷蒿 (Artemisia frigida) 等。
1.2 研究方法
1.2.1 野外调查与采样
吴起县截 止到2011年退耕还 林总面积 为116846.6hm2, 其中沙棘93692.8hm2, 柠条2065.3hm2, 刺槐3136.8hm2, 臭椿1238.3hm2, 紫穗槐1291.5hm2, 山杏11763.1hm2, 山桃3520.2hm2, 侧柏69.3hm2, 油松69.4hm2, 沙棘林地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80.2%, 林地均为1999年造林。
2011年在吴起县分别选择典型退耕还林地段, 设置乔木样方20m×20m, 灌木样方10m×10m, 草本样方1m×1m, 测定样地内每棵树的树高、胸径、郁闭度及株行距 (表1) 。在每个样方内采集5种乔木树种, 4种灌木树种, 2种草本植物以及3种林分的枯落物, 乔木树种的干、枝叶、根样分别取自林分的平均标准木, 其中干从树干基部到梢头分段取样, 枝从粗枝到细枝按比例取样, 叶混合取样, 包括不同大小及不同年龄的叶片, 根包括主根、侧根及大于2mm的细根。各灌木、草本的取样方法与乔木树种相同, 不同的是灌木树种的干枝为混合样, 草本植物只有地上叶和地下根两部分。
对林下地被物层生物量的研究, 以往的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研究文献中主要集中在草本层, 而较少对地衣、苔藓等的生物量进行调查。所以本文对林下地被物层的生物量的估计也不包括地衣、苔藓层的生物量, 只是对草本层生物量进行研究。
森林凋落物一般是指直径小于2.5cm的落枝、落叶、落皮、繁殖器官, 林下枯死的草本植物和枯死的树根归为森林凋落物[11,12]。故本文将森林凋落物限定在这一范围内。
1.2.2 有机含碳率测定
本研究样品的有机含碳率测定采用干烧法, 具体采用Elementar、rario EL元素分析仪进行样品分析, 每次测3个平行样, 测定结果取平均值。
1.2.3 退耕还林地植被碳储量估算
利用实地测量的各类林分不同组分的生物量 (表2) , 及不同植被不同器官碳元素含量分析结果, 分别从森林植被和森林凋落物2个主要方面对不同退耕还林地的碳库大小进行了研究。
利用式 (1) 分别对8类林分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的各组分和总储碳密度进行估算, 利用式 (2) 分别估算8类林分的各层次的碳储量, 利用面积加权分别计算该林区不同层次各组分的平均储碳密度以及碳储量。
式 (1) 中, Dc为某类林分某组分储碳密度 (t/hm2) , B为生物量 (t/hm2) , Rc为某类林分某器官含碳率。
式 (2) 中, Sc为某类林分总碳储量 (Tg) , Dc为某类林分总储碳密度 (t/hm2) , S为某类林分面积 (hm2) 。
(kg/hm2)
2 结果与分析
2.1 退耕还林地含碳率分析
各树种的含碳率分析测定结果如表3所示, 就含碳率而言, 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林木枯落物。就木本植物而言, 无论是乔木还是灌木, 含碳率无明显高低且不同树种之间含碳率高低随机分布, 并不呈现出某种规律性的变化, 其大小完全由各树种自身的特性决定。但从树种的形态学特性比较可以看出, 针叶树种各组分的含碳率普遍高于阔叶树种, 所有针叶树种各组分的平均含碳率均高于阔叶树、灌木树种和草本。
%
2.2 森林乔 (灌) 木层碳密度、碳储量及其变异规律
由表4的统计结果表明:吴起县退耕还林地乔 (灌) 木层的碳密度分别为:刺槐6.733t/hm2, 油松1.427t/hm2, 山杏2.658t/hm2, 沙棘5.023t/hm2, 柠条28.845t/hm2, 山桃2.478t/hm2, 紫穗槐6.292t/hm2, 侧柏1.322t/hm2, 臭椿4.811t/hm2, 总碳储量为60.577万t。
各林分之间和相同林分的各器官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 如刺槐树干占23.73%, 枝叶占31.64%, 根占44.63% ; 油松树干 占16.58% , 枝叶占71.92%, 根占11.50%;柠条枝叶占15%, 根占85%。无论是相同林分的不同器官之间, 还是不同林分的相同器官之间均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林分碳密度和碳储量的大小与林分生物量、含碳率、林分面积直接相关, 而林分生物量直接受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林分密度影响, 含碳率因树种而异, 由测树学可知, 胸径、树高是林木的生长指标, 除受立地条件和外界环境影响外, 很重要的影响因子是树木年龄, 因此林分的树种结构、年龄结构与林分面积直接影响林地生态系统的碳密度和碳储量, 也就是说, 林地的碳循环过程及其碳储量的分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存在差异性, 此外生境空间养分条件的差异不但影响总生物量碳储量, 而且影响碳在植物器官组分间的分配格局。因此退耕还林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与储碳能力是一个随着时间连续变化的动态过程, 在区域尺度、国家尺度、全球尺度的退耕还林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 如果用历史数据来推算退耕还林地未来某一时段碳库及储碳能力的大小必须十分谨慎, 否则将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2.3 退耕还林植被总碳密度、总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利用吴起县不同林带间 (林下) 的生物量的实测结果及样地内森林植被各组分的含碳率 (表3) , 根据式 (1) 、 (2) , 分别计算出吴起县9类退耕还林地林分各组分的碳储量 (表5) 。通过按面积加权得出森林植被层总碳密度分别为:刺槐8.197t/hm2, 油松3.207t/hm2, 山杏3.822t/hm2, 沙棘8.129t/hm2, 柠条30.257tt/hm2, 山桃3.496t/hm2, 紫穗槐6.772t/hm2, 侧柏3.263t/hm2, 臭椿6.369t/hm2, 天然草地2.965t/hm2。其林地植被层总碳密度从小到大顺序依次为:天然草地<油松<侧柏<山桃<山杏<臭椿<紫穗槐<沙棘<刺槐<柠条, 由此可见林地碳密度均高于天然草地, 成熟林约为天然草地的10倍。
退耕还林地植被层总碳储量分别为:刺槐2.610万t, 油松0.023万t, 山杏4.484万t, 沙棘61.950万t, 柠条6.276万t, 山桃1.242万t, 紫穗槐0.883万t, 侧柏0.023万t, 臭椿0.802万t。林分植被层平均储碳密度为8.168t/hm2, 总碳储量为78.293万t, 其中以沙棘林的碳储量最大, 占吴起县退耕还林地植被层总碳储量的79.13%。
研究结果表明, 吴起县退耕还林地的平均储碳密度为8.168t/hm2, 远低于我国及世界各地森林平均碳密度的一些估计值, 如中国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35.4~49.45t/hm2[13], 美国61.0t/hm2[14], 俄罗斯36.2t/hm2[15], 加拿大34.0t/hm2[16]等, 由此可见, 吴起县退耕还林地植被碳密度相对较低, 林地碳储量将逐年增加, 达到成熟林时的碳储量将约为目前碳储量的5倍, 这也是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积极成果, 当地的退耕还林管理办公室应积极加强林政管理、造林营林、改善林分结构, 为提高该地区森林的碳储量和储碳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该地区的各类林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还有很大潜力空间。
2.4 退耕还林前后吴起县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
吴起县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面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表6) , 从1998年以来, 林地和建设用地呈稳定的增长趋势, 其增长的来源均主要为中覆盖度草地, 其次为农田。荒草地在退耕还林还草 (禁牧) 以后向中高覆盖型草地转变。随着植被退耕还林还草年限的增加, 植被碳储量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 因此吴起县的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也发生了较大转变。
按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密度对吴起县碳储量空间分布进行分析计算, 有林地的碳密度按刺槐计算、灌木林地碳密度按沙棘林计算、高草地的碳密度按天然草地计算、低草地按天然草地的65%计算、其它类型地按0计算, 经计算吴起县退耕还林后2011年县域植被的总碳储量为152.529万t, 是1998年退耕还林前总碳储量47.292万t的3.2倍。
3 结论
(1) 吴起县9类退耕还林地按面积加权的林地植被层总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柠条30.257t/hm2, 刺槐8.197t/hm2, 沙棘8.129t/hm2, 紫穗槐6.772t/hm2, 臭椿6.369t/hm2, 山杏3.822t/hm2, 山桃3.496t/hm2, 侧柏3.263t/hm2, 油松3.207t/hm2, 且都大于天然草地的总碳密度2.965t/hm2。
(2) 2011年吴起县退耕还林地植被层总碳储量为78.293万t, 其中主要以沙棘林地的碳汇为主, 占退耕还林地总碳汇的79.13%, 2011年吴起县县域植被的总碳储量为152.529万t, 是1998年退耕还林前总碳储量47.292万t的3.2倍, 且随着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 其空间分布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3) 研究结果表明, 吴起县退耕还林地的平均储碳密度为8.168t/hm2, 其远低于我国及世界各地森林平均碳密度的一些估计值, 因此, 研究区各类林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还有很大潜力空间。
摘要:采用标准样地调查结合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 人工林的含碳率、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吴起县9类退耕还林地植被层总碳密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柠条>刺槐>沙棘>紫穗槐>臭椿>山杏>山桃>侧柏>油松, 均大于天然草地的总碳密度;吴起县退耕还林12年后植被的总碳储量为152.53万t, 是退耕还林前1998年总碳储量的3.2倍, 且其空间分布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吴起县退耕还林地的平均碳密度值远低于我国及世界各地森林平均碳密度的一些估计值, 各类林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还有很大潜力空间。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篇11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工程建设问题建议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旨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工程的实施为东辽县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在县乡政府的领导下,工程进展顺利,各项政策措施都得到落实。为进一步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影响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及建议。
1.工程建设概况
2002年东辽县开始进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试点,并在工程实施之初确定了“生态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实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同时通过营造部分经济林,把“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致富”三者的目标协调起来。工程规划设计在生态脆弱的地区以营造生态林为主,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缓坡耕地适当发展经济林。几年来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6367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5933公顷,荒山配套造林433 公顷。工程遍及全县19个乡镇、八个国营林场、284个村,已为退耕农民发放政策补助金1.1亿元,受益农户18840户。无论从建设规模还是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来说,在我县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我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首先是“绿了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县林地面积增加5933 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2.4%,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逐年下降。其次是“富了民”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工程实施使全县38520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人均获得补助资金3000元。退耕还林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各地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也“育了人”,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工程实施,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遏制生态恶化、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人民对美化生活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参与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
2. 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2.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退耕还林工程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政策、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的保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林业、果品等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林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中的比重大幅提高。同时,退耕还林主要以25度以上坡耕地为主,有力地推动了低质低效农业的减少,大大提高了优质高效农业的比重。此外,通过工程的科学规划,大力营造绿色通道,发展了交通事业。
2.2农民纯收入稳定增加
农户从退耕还林的各项政策补助中得到了实惠。2002~2003年,国家每年向退耕户每亩补助稻谷100公斤,按市场价格1.4元/公斤计算,价值为2100元/公顷;现金补助300元/公顷,两顶合计2400元/公顷,从2004年起每亩直接补助现金156元。而我县25度以上坡耕地平均亩产不足250公斤,扣除成本盈余约为750~900元/公顷,大大低于国家所给补偿。其次是随着林、农产业基地的建设和森林资源总量的增加,将为农民的增收提供强大的后劲。调查中发现,我县白泉镇青河村栽种的梨、苹果等果树三年就己挂果,农民每公顷的年收入达45000元。
2.3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退耕还林与种粮食相比,消耗的时间要少得多,劳动强度也降低,按照目前我县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条件,一个强壮的男劳动力一年最多能耕种0.5 公顷粮食作物,而一个普通劳动力经营1公顷以上林地还比较轻松,因此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将大量释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县劳动力输出水平和务工收入持续增长,据统计,全县外出务工收入每年达280万元。农村作坊式生产加工和手工业显著增多,农民第一次有了稳定可靠的固定收入,购买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村集市贸易的繁荣。同时农民进城从事运输、餐饮业的人数也日趋增多,促进了城镇化建设。东辽县辽河源镇是实施退耕还林最多的乡镇,面积达852 公顷,随着工程的实施,辽河源镇越来越繁荣,二、三产业占地方经济的比重达45%,在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退耕还林工程无疑助了一臂之力。
2.4生态环境改善,自然灾害发生减少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森林植被,使森林覆盖率从工程实施前的29.0%提高到32.4%。根据水文观测站和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站的监测数据表明:水土流失情况在持续好转,坡耕地退耕还林后,水土流失量由退耕前的3000吨/平方公里下降到900吨/平方公里,全县水土流失量平均下降12.9%。
3.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退耕还林工程国家只给予每年2040元/公顷粮食补助、300元/公顷医疗生活补助和一次性750元/公顷种苗费的补助,林业部门的作业设计、检查验收、差旅以及配合上级核查确认等工作的经费开支没有安排,资金缺口较大,这些资金只能由林业部门支付。我县地方财政困难,退耕还林工作主要由林业部门完成。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经费预算短缺,如管护费用、病虫害防治经费、防火经费、科技经费等严重缺乏,造成前期启动资金不足,后期管理监护人力、物力投入较少,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前期实施和后期效果。
3.2管护难度大
由于采取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的原则,全县退耕农户遍布在19个乡镇,退耕农户地块零星分散,而农户自我管护意识淡薄,致使管护难度大,导致退耕还林地被牛羊践踏、森林火灾、病虫害毁损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制定管护制度,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退耕还林的后期管理,但是国家没有配套安排工程后续管理、成果巩固的措施和资金,对工程后期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3.3对补助期满后的生活甚为擔忧
退耕还林的初衷是国家以粮食换生态,工程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经济杠杆,退耕后,若不继续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让农民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得到更好的经济收益,退耕还林成果就难以巩固,产生不了长期、稳定而良好的生态效益。实现退耕还林后,当地农民能否真正成为种林人和护林人?补助到期后,当政府不再提供补贴时,农民会不会迫于生计而不得不砍伐林木,再次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同时,要充分考虑和妥善安排退耕农民的生活出路,把退耕还林还草与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以及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起来。
3.4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
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必要的种植技能培训,退耕还林工程中重发展、轻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据调查反映,少数退耕农户受利益的驱使,存在着林粮间作的现象,这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是相违背的。加之科技推广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影响了工程综合效益的提高,难以调动农民保护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3.5存在林业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
无论从工程的发动、组织、实施、验收,还是政策的宣传解释、兑现,都是由林业部门一家推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群众的误会,甚至农村地方矛盾借退耕还林的名义以引起上级重视而导致的上访都由林业部门承担解决。由于没有相关方面的配合,退耕还林工程难以在我县建成一个农村综合发展项目,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思想理念转变与提高、农村能源建设、水土保持项目、基本农田建设、人畜饮水建设等项目综合考虑,统一协调,使项目建设区与社会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好转。
4.几点建议
4.l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
资金扶持力度。使退耕还林工程的工作费用和科技支撑费用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科技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科技培训机制,加大科技推广培训和示范力度,不仅要使广大农民掌握种植技术,而且要转变他们的传统观念;组织好相关部门共同建设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退耕还林为主,结合国家多项惠农政策和其他农业项目,因地制宜,多层次打造出精品工程,通过工程建设使农村社会经济走上自我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搞好政策宣传工作。农民在思想和观念上比较落后,因此任何一项新的政策落实他们接受起来都有一定困难,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对原有生产方式的极大冲击,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做到让农民真正看到退耕的好处和实惠,让农民在关心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关心生态环境。如果在政策宣传或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失误,农民便会重新破坏生态环境,乃至毁坏退耕还林的成果而保全自己的利益。因此在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低的现实,争取让退耕还林成为农民群众了解外界、脱贫致富的窗口。五是加大闲置劳动力重新再就业的工作力度。解决农村和农村生态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实施退耕还林为减少农民数量提供了前提条件,让闲置农民再就业后,经过5至10年甚至更长时间适应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或许才算真正得以解决。
4.2加强监督检查,提高工程质量
要深入基层,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退耕还林政策,组织群众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工程建设的数量、质量、后期管护、保存率等情况要进行多形式的监督检查,务必注重实效,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4.3切实抓好兑现工作,提高农户积极性
由于钱粮补助政策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眼前的生计,而且还关系到工程造林成果的鞏固,每年钱粮补助兑现之前退耕农户大都心存疑虑,为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国家补助政策务必要准时兑现到位。且在执行过程中不得代扣、代缴任何费用,不能用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抵扣农民欠款,尽量让利于民,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确保农民自愿退耕。
4.4制定和完善工程后续管护政策
“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户要钱粮”,由于国家、地方、农户三者的利益目标各不相同,加上资金紧缺,懂专业技术的人才缺乏,技术服务不到位,没有形成完整的退耕还林预报、预警、预防、治理、保护的体系。农户也不会为了那几亩退耕还林地而专门留人管护,而要外出打工或开辟其它增收路子。这样,几年后,国家投巨资希望得到的林子,将会因农户疏于管护,会被牛羊践踏、森林火灾、病虫害等毁于一旦。由于没有管护经费,在防治上农户之间相互推诿,按目前政策规定,对保存率达不到标准的农户可以采取不给补助钱粮的手段进行制约,但如果农户索性不要补助钱粮,而进行重新复耕,那么,国家的前期投入就会白白损失。建议将现行政策中规定的现金补助费中明确规定其中30~50元为管护费,由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业主承包、办乡村林场等形式,聘请专人进行集中管护,以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搞好封山育林,建议退耕还林地区强制实施封山育林,以尽可能提高生态效益,防止滥砍滥伐。
4.5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走好生态效益发展路子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篇12
1 退耕还林对生态的影响分析
1.1 退耕还林对森林覆盖率的影响
1999—2008年间,我国完成0.27亿hm2退耕还林任务,相当于再造一个东北林区。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由于人口众多,许多资源人均占有率位居世界末位,尤其是森林资源人均占有率排名更加靠后。随着我国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我国森林覆盖率整体上得到了提升,并产生了极大的生态效益。
1.2 退耕还林对水源地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水系发达,包括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三江流域、珠江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等。而河流流域内森林植被的覆盖率直接影响着域内的水土保持,这是减少域内岩石沙化、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1.3 退耕还林对域内土壤改良的影响
建国初期,“农业学大寨运动”刮起一阵向山要地,向湖、沼泽要地的风气。虽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粮食产量,但对我国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许多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域内土壤肥力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由于森林植被根系发达,不仅能有效保持水分,还能有效改良土壤质量[2]。
1.4 退耕还林对域内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世界欠发达、森林植被覆盖完好的地区,经常发生“野象入侵”、“野猪入侵”等现象。这说明,在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动物种群丰富多样。类似于“野象入侵”、“野猪入侵”,将林地变为耕地我们可以看成“人类入侵”,是人类逐步占据了动物的栖息地,而退耕有效增加林地对丰富生物多样性有积极意义。
1.5 退耕还林对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的影响
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越高,地下水位就越高;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越低,地下水就会不断下降,越容易引起海水倒灌,使得沿海耕地盐碱化,不宜耕作。
2 退耕还林工程需注意的方向
2.1 结合基本农田建设工作
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建设应该结合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退耕还林工作不能影响我国的基本耕地制度,不能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2)退耕还林工作需要结合区域内的基本情况进行草木的种植工作,还可适当建设一些排洪沟和小水窑等工程,以保证农田和退耕还林之后草木的生产;(3)退耕还林工作还要参考相应的地形因素,对坡地可进行一定程度的梯田改造,以保证还林工作效率的提高。
2.2 做好生态移民工作
有些退耕还林工作会对一些农村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退耕还林工作中要注意结合当地的地质情况,并充分论证退耕还林工作对当地居民造成的影响,若是需要实施生态移民工作的,应该注意安抚好村民的情绪,照顾村民感受。同时,要注意用以工代贩的方式进行移民工作,以便移民能在今后的生活中提高其生活质量,解决好村民后续生存问题。
2.3 实现畜牧业和林业的同步发展
为增强退耕还林工作实施的有效性,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畜牧业作为退耕还林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需要结合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优化退耕还林方式,通过开发当地畜牧经济的方式促进地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还可以通过建设畜牧大县的方式实现退耕还林,不仅能够增强退耕还林的效果,同时还能够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林地中间的空隙种植牧草,为家畜提供食粮,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提高退耕还林地的利用效率,实现畜牧业和林业的同步发展[3]。
2.4 结合其他产业发展状况实施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可行性分析,首先应该考虑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生态环境建设基础上建设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将该项目与林业、农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部门的功能相联系,促进综合产业的发展。此外,还应该考虑到产业结构性调整以及劳动力转移等各种问题。为避免退耕还林对当地经济造成影响,在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当地经济实际发展状况,引入新型的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在可以退耕还林的土地上种植大量的果树,形成规模化的种植园林,也可以选择经济效益较好的树种种植,这些措施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4]。
综上所述,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不仅能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和改善水源状况,还能极大地改善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而这些指标的改善,不仅预示着生态质量的好转,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突出表现。不过在整个的退耕还林工作中,不能只重视自然的改善,还应该协调好农村和群众的生产生活。
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有必要结合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移民工作,以及后续产业发展的各项问题来实施,以便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肖丽莉.浅谈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J].民营科技,2015,07:206.
[2]徐诗绍.试论盘县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13:270.
[3]李国平,张文彬.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契约设计及效率问题研究[J].资源科学,2014,08:1670-1678.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推荐阅读: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09-16
新退耕还林系统建设05-23
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08-13
从退耕还林谈我旗的生态建设06-16
大新县承包大户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兑现方案09-20
柞水县2009年度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09-15
退耕还林补助07-20
退耕还林效益09-12
退耕还林地区09-24
退耕还林施工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