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的监督方案

2024-10-17

退耕还林的监督方案(精选6篇)

退耕还林的监督方案 篇1

浅谈退耕还林工程公众参与监督管理的作用

摘要: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互助县的一项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关系到广大退耕农户近期和将来的切身利益。因此发挥公众,主要是退耕农户的积极参与不但已经成为一种必需而且显得非常迫切。本文从互助县退耕还林的实际出发,分析了我县目前退耕还林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中公众参与监督管理的作用。关键词:退耕还林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原则与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实行的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森林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确保江河安全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是国家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更是我们根治水患,安民兴邦的重大决策。退耕还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为赢得中华民族长远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局面的有力保障。从长远看,退耕还林是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根本措施,对根治长江黄河水患具有决定性意义;从近期看,又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拉动内需、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涉及广大退耕农户的切身利益。

退耕还林工程自2000年开始在互助县试点以来,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28667hm,其中退耕地造林10212hm,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6788hm,封山育林1667hm。退耕还林工程涵盖了19个乡镇,涉及

3.6万农户,14.4万农民。这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工程建设和政策兑现年限较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效益、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工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给国家和退耕农民造成重大影响。在退耕还林建设中,几乎每个决策的实施都直接影响甚至改变农民的生活,政策的各个执行环节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国家投资的实效和退耕农民对国家优惠政策的享受,因此必须建立

公众参与机制,公开决策过程和政策执行的各个环节,发挥公众参与决策和对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以确保这项涉及面最广、任务和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度最高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2 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退耕还林工作开展以来,尽管工程建设总体上进展顺利,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主要有:

2.1重眼前的粮款补助,轻后续长远发展。发展后续产业是补助期限过后保障群众长期的生活来源和地方财政收入根本措施。这不仅关系到农民的长远生计,也关系到退耕还林的最终目标能否实现。现在许多地方,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户,由于在政策补助期间近期收益有了保障,解决了吃饭问题,“坐、靠、等、要”的思想不断滋生,地方政府也没有把努力培育和开发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认真抓起来。

2.2 主管部门的管理服务不到位。在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民给予政策服务和技术指导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但由于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政策性十分强同时又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生态建设工程,林业主管部门作为工程的主管部门一方面要承担包括工程规划编制、面积丈量、作业设计、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等大量任务,加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工作经费的不足,使林业主管部门难以有效完成各种相关的任务。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管理范围和难度越来越大,经费也会更显紧张,因此需要中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增加工作经费,改变目前“两头热中间冷”(即县级党委政府热,工程主管部门冷,乡镇党委政府冷,农民热)的现象。

2.3各项配套措施落实不到位,有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中最重要最紧迫是要加快确立林权、颁发林权证工作的进展,使退耕还林工程再上一个新台阶。

3公众参与退耕还林监督管理工作的作用

3.1 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退耕还林意味着很多农民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口粮田,如果国家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种苗的补助政策在执行中出现偏差,或者没有及时到位,有些农民的生活将难

以为继。事实上,国家不仅向农民提供优惠政策保证了农民近期的生活,还要求各级政府积极开发培育新的创收产业,以保证农民的长远利益。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必须公开粮食补助、现金补助的兑现情况及各政策执行环节、政府职责的履行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3.2 防止地方政府决策专断,做出错误决策。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决杜绝各种形式主义,什么地退,什么地不退,退耕后种林种草都必须进行科学论证,认真听取农民和专家的意见。但在退耕还林实践中,不乏有为了营造“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不顾地方特点而盲目学习外地的经验给退耕还林工程带来损失,或盲目追求成片规模退耕而退好地的例子。事实上,由于退耕农田和种树种草对农民有着切身的利益关系,农民可能会考虑得更周详,并且由于农民对本地区的土壤条件更为熟悉,对乡土树种和植物更为了解,有时候他们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可以弥补领导专家知识经验的不足。

3.3 督促管理部门认真履行其职责。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要求各级政府和退耕还林主管部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使各项政策规定得到全面落实。但是由于退耕还林任务重,一些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另外,许多地方没有认真落实培育和开发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的政策,使农民优惠政策享受后的生活受到威胁。因此必须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对退耕还林管理部门施加强大的社会压力,促使其认真改造职责。

3.4 有利于国家政策法规的实施。发挥公众参与退耕还林,有利于退耕农户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加大对管理部门的监督,拉进群众与林业管理部门的距离,增强对林业行政部门的信赖,自觉遵守和维护政策、法规,支持管理部门的工作,使国家的政策能够得到顺利地实施。4 公众参与退耕还林监督管理工作的事务范围

公众参与退耕还林事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参与决策,一是参与监督。凡是与农民利益相关的决定都应允许农民参与决策,凡是与国家投资和工程、政策实施有关的活动都应让农民参与监督。

公众参与决定的事务范围主要有: 要不要退耕的问题;还林还是还草的问题;选择种苗商、选择种苗的问题;粮食补助的问题;退耕还林实施方案的制定、退耕还林合同的签订等。

公众参与监督的事项具体有:支持、配合林业管理部门的工作,监督破坏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一切违法活动;监督主管部门的违法的行为;监督本地区退耕还林规划的实施;监督验收工作;监督国家政策性补助粮款的使用等

公众参与制度在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已经得到普遍认可,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是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与广大退耕农户有着切身的利益关系。因此发挥群众的参与对于监督国家投资的专款专用、防止腐败、督促林业管理人员认真履行其职责、保护退耕农户的利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公众参与在我国的实践还不够广泛,再加上群众的参与意识较低,这就使得退耕还林中的公众参与特别需要政府加强引导,主动公开政务,以提供奖励来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并设立保密制度解决群众参与的后顾之忧,努力开辟参与途径并形成制度,鼓励并引导公众参与。

参考资料:

1.周生贤:《在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会议上的发言》,2004年3月19日

2.《退耕还林条例》第五十四条、第三十九条、第十八条

退耕还林的监督方案 篇2

关键词:存在问题,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技术方案

开展退耕还林工程补植补造是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和保证, 是现阶段确保退耕还林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阶段验收、国家完善政策补助资金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顺利兑付的必要手段和措施。原州区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 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程补植补造工作, 每年将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列入“原州区12项重点工作”和“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集中调配人力、财力、物力做好该项工作。对立地条件差, 多年补植难以成活的地块, 打破造林季节, 全面推广应用容器苗进行补植, 确保退耕还林顺利通过国家阶段验收。事实证明, 只有充分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 加强补植补造, 才能提高退耕还林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 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1存在问题

1.1林地面积分散, 林木成林率低

原州区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地点多面广, 由于当时造林行距较宽, 后补植的苗木较小, 加之病虫鼠害严重, 造林地郁闭度或覆盖度达不到成林标准。

1.2补植补造任务大, 造林成本高

由于受连年持续干旱的影响, 原州区一次造林很难达到成林标准和要求, 成活率 (保存率) 低, 必须进行多次补植补造, 方可满足工程验收标准, 从而增加了造林成本。

2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2.1指导思想

以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为核心, 以建立结构完善、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体系为宗旨,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现生态改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为目标, 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工作, 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成林率,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2建设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分步补植的原则;坚持缺多少补多少、应补尽补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坚持造管并重的原则。

3建设内容与布局

2014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项目规划共实施补植补造任务34 000亩, 其中退耕地补植9 800亩, 荒山补植24 200亩。共涉及9个乡镇, 1个街道办事处, 5个国有林场。各乡 (镇) 、国营林场补植面积分别为:开城镇1 356.8亩, 官厅镇500亩, 张易镇8 570亩, 彭堡镇525.2亩, 中河乡491.2亩, 头营镇549.9亩, 三营镇2 758.8亩, 黄铎堡镇3 787.5亩, 寨科乡12 336.6亩, 南关办34亩, 红庄林场70亩, 赵千户林场1 480亩, 马东山林场870亩, 沈家河林场360亩, 石砚子林场310亩。

4补植技术方案

4.1造林整地

整地方式以小班为单元, 因地制宜, 根据地形特点选择合适整地方式, 具体整地方法如下。

(1) 鱼鳞坑整地模式:口径为120 cm×100c m, 整地时, 在鱼鳞坑中间50 cm处挖宽30 cm, 深50 cm的沟, 将挖出的死土培埂, 活土回填沟内。反坡15°, 坑间密度2 m×2 m, 即167株/亩, 沿水平线呈“品”字形排列, 此整地方法适用于土石质山区陡坡退耕地整地造林。

(2) 带子田整地模式:整地时, 沿水平线挖宽1.2米反坡带子田, 里低外高呈反坡状, 带与带间距为3~4 m, 此整地方法适用于黄土丘陵区陡坡退耕地整地造林。

(3) 集水坑整地模式:规格为3 m×3 m。整地时, 按长3 m、宽3 m的方格打点放线, 并确定栽植点, 然后在栽植点处开挖口径为80 cm×80 cm, 深80 cm的栽植穴, 将挖出的死土培埂, 埂底宽40 cm, 顶宽30 c m, 埂高20 cm, 要求所挖的栽植穴线性排列整齐, 培埂光滑平整, 横竖成线, 回填后呈漏斗状。此整地方法适用于高速公路、银平路、309国道两侧退耕地大苗补造整地。

4.2树种选择

根据自治区林业局《关于加强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的通知》, 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树种选择坚持“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的原则, 立足长期抗旱, 选择耐旱、抗逆性强, 易成活的山桃、柠条、刺槐等乡土树种, 在发挥水保作用的基础上, 通过改善经营措施, 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山桃:1~2年生苗, φ≥0.4 cm, 截杆高度15 cm, 根系发达, 无病虫害危害, 无机械损伤的优质健壮苗木。

柠条苗:1~2年生苗, φ≥0.3 cm, 根系发达, 无病虫害危害, 无机械损伤的优质健壮苗木。

樟河柳:φ≥4 cm, 截杆高度3.0 m, 主根长30 cm以上, 树干通直, 根系发达, 无病虫危害, 无机械损伤的优质健壮苗木。

油松:h≥2 m, φ≥80 cm, 土球≥35 cm, 主梢明显, 树冠端正, 无偏冠, 无病虫危害, 无机械损伤的优质健壮苗木。

落叶松:2+1移植苗, φ≥0.3 cm, h≥15 cm, 顶芽饱满, 根系发达, 无病虫害危害, 无机械损伤的优质健壮苗木。

樟子松:2+1移植苗, φ≥0.3 cm, h≥15 cm, 顶芽饱满, 根系发达, 无病虫害危害, 无机械损伤的优质健壮苗木。

桦树:1~2年生苗, φ≥0.5 cm, 截杆高度15 cm, 根系发达, 无病虫害危害, 无机械损伤的优质健壮苗木。

丁香:1~2年生苗, 3个以上分枝, 无病虫害危害, 无机械损伤的优质健壮苗木。

4.3造林技术

4.3.1造林方法

大苗栽植深度比苗木原根茎深20 cm以上, 栽植时将苗木置于穴内, 确保根系舒展、树体直立、排列齐整自然, 且要做到“一提二踩三覆土”, 栽植后要及时浇透水, 并进行覆膜, 阔叶大苗栽植后要定杆, 用膜护顶, 刷漆、涂白;小苗栽植时将苗木置于穴内, 确保根系舒展、树体直立、排列齐整自然, 且要做到“一提二踩三覆土”, 栽植后将表土踏实。

4.3.2抗旱造林措施

在工程建设中, 乔木林营造主要采用树杆, 刷漆、涂白, 树盘覆膜, 用塑料膜护顶 (用于阔叶苗树干顶部) ;灌木林营造主要采用ABT生根粉、泥浆蘸根, 截杆深栽, 栽后在苗木根茎处围土堆防鼠兔危害并有利于幼苗越冬。

4.4抚育管护

按照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林木管护工作的实施意见》, 补植补造结束后及时组织退耕户进行抚育管护, 在幼苗两侧各0.5 m内多次中耕除草, 保证幼苗对水分、养分的需求, 适时进行松土、病虫鼠兔防治、防火等措施, 确保造林成效。严厉打击、查处各种毁林案件为突破口, 健全林政资源管理网络为重点, 聘用专职护林人员, 按照地形和方便管护原则, 建设管护站点、划分管护片区、签订管护合同, 实行林政执法大队、乡镇林业站、专职护林员、退耕户“五位一体”的管护机制, 有效杜绝放牧复耕、林粮间作、取土采砂、只退不管等行为, 切实做到退耕一片, 治理一片, 管护一片, 见效一片。

5结语

通过补植补造可增加有林地面积, 提高林地质量标准和防风固沙, 保持水土流失,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环保功效, 改善生态环境。能够增加农民收入, 创造社会财富和就业机会, 维持社会安定, 同时能增加生物物种多样性, 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廷兰.固原市原州区抗旱造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9) :186.

[2]白健民.干旱半干旱地区退耕还林地补植补造技术[J].科技创业家, 2013 (8) .

[3]蔡红儒.陕西省宜君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对策[J].北京农业, 2014 (A08) :334.

退耕还林的监督方案 篇3

企业管理解决方案(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简称SAP)是由德国SAP公司开发并在全球广泛应用的企业管理实施方案软件,是比较优秀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之一。

企业管理解决方案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 其设计理念和管理模块主要表现在: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实施流程再造,设计管理“工厂”,按级别授予权限。按部门实施流程管理。对物资采购、利润及成本分析、资产控制,销售及订单管理、库存状况、产品质量控制等实施全方面综合监控。

目前,SAP管理方案理念已经被国内很多知名企业接受并广泛使用。钢铁行业的首钢、沙钢、河北钢铁、安钢等大中型钢铁企业也陆续采用这一先进管理方案,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如何充分利用SAP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开展更加深入的内部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成为内审人员重点关注的一个课题。

1. 内部审计对系统软要求与SAP系统设计“短板”

而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并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评价与监督。内部审计需要通过共享SAP系统资源,能够实现由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前参预、事中监督,事后评价职能转变,从而增强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服务职能。要实现这一目标,内部审计工作必需能够充分利用SAP系统相关资源,从SAP系统中调取审计所需数据及相关资料,并对以财务核算模块为核心的其他相关资源加工模块实施监督。即SAP管理系统应赋予内部审计“超权限”职能。

要实现内部审计“超权限”职能,可能通过两种途径获得:(1)将内部审计设计SAP系统中一个子模块,赋予该模块“一定”的超权限,可以实施在线监督其他相关模块业务处理,或调取业务数据,但无权修改相关业务数据;(2)设立审计独立端口,后续开发相关审计软件,实现审计软件过审计端口进入SAP系统,实现在线监督。

2. 利用SAP系统实现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业务的全过程“参与”

当前,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是由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前参预,事中监控、事后评价发展。利用SAP系统资源优势,能够事半功倍地实现对企业经营业务全过程审计,把一些原先只能事后审计事项提前布局,提高审计效率。

2.1利用SAP资源现实财务资金安全的监控

财务核算模块是SAP系统的“中枢神经”,其主要职能可分为会计记账和财务决策。通过与物资采购部门、生产单位、销售单位和其他集团(或公司)单位通力合作,实现企业“资金—实物—资金(增值)”过程。因此,防范资金风险成为企业比较关注的事情。尤其是2006年以来,证券市场部分上市公司资金失控现象屡有发生,因此,如何防范资金风险成为企业能否关注的一个课题。

企业内部审计的一个职能就是对企业资金运作进行监督,保障资金安全。通过SAP系统,审计部门可以直接调阅财务部门的资金计划,与各单位资金需求及资金收支情况核对。针对大额支出项目,可以并编制《大额资金支付表》,根据资金管理制度要求审核资金申请、审批、复核及支付全过程监督,核对相关业务真实性、付款依据等支付凭证。对不符合资金管理规定的资金支付项目,及时向财务部门进行询问。

2.2利用SAP资源现实物资采购环节审计

SAP系统对物资采购实施订单管理。在SAP系统管理中,生产工厂根据需要,按物资编码生成请购订单。采购单位经综合平衡后,形成采购订单,并生成采购合同。必需正确输出合同,相关单价与规格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物资到厂后,必需经验收人员按合同验收后,才能由仓库保管人员办理入库手续。

审计部门必需从采购计划、合格供应商管理、招标情况等进行源头参预。在SAP系统管理中,采购单位必需正确输出合同,相关单价与规格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物资到厂后,必需经验收人员按合同验收后,才能由仓库保管人员办理入库手续。审计部门只需核对计划、合同、入库物资和中标结果就能明确相关物资采购程序手续是否规范地否履行完毕。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因监督滞后而带来的种种弊端。

2.3利用SAP资源实现对库存管理效益性审计

SAP系统的一个重点特点,就是能够得到各“工厂”库存材料及产品收发存情况和实时库存状况。审计部门可以根据审计需要,对各“工厂”库存情况实施监督。以确定某项采购计划是否继续执行。并可针对“个别”金额较大,长期积压库存实施重点审计,找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薄弱控制点

2.4利用SAP系统对销售环节实施审核

安钢销售政策遵循“不来款不发货”。要求货款回收率100%,除个别市政工程用铸管外,严禁欠款发货。根据这些特点,SAP系统设计为开出提单时,客户账面余额大于或等于本批应发钢材金额。并根据安钢需求,陆续实现了公司本部与驻外销售公司数据对接。便于公司本部与驻外公司核对产品收发存情况,便于公司本部监督驻外公司货款回笼情况及销售价格执行情况。

3. SAP系统步完善,必将促进内审工作新飞跃

SAP系统做为现代企业优秀的管理平台,将企业内外部资源根据需要进行统一调控,把企业经营情况汇集成管理所需数据,在企业内部实现资源共享。这种资源共享的特征给企业内部审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向更高目标前进成为可能。

3.1首先,降低审计工作强度,提高审计效率。在SAP系统建立以前,企业内部审计多以“企业内部单位”为审计对象。针对每个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制定相应审计方案。对每个单位的管理审计都必需对资金、采购、生产、销售等管理环节进行审计,对某些重点审计项目甚至要做“专项”审计,内审工作劳动强度很大。很多审计工作因时间紧、任务重导致审计效果很差。采用SAP系统以后,各单位管理制度和经营数据能够从SAP系统中调出。审计人员可以在不影响被审计单位经营的前提下实施审计项目,除抽查项目外,其他审计工作基本可以在办公室完成。

3.2其次,实现对“大集团”供销行为统一监控。SAP系统建立以前,集团公司所属子(分)公司基本上各自经营本单位的采购与销售业务,在对分子公司审计时会发现以下“奇怪”现象:采购环节审计时,各分子公司采购供货商的同一种商品对集团公司内部各单位合同价格不一致,有些备件价格相差100多元。銷售方面,个别分(子)公司对同一资源销售价格与集团公司销售部门销售价格相差很大,导致个别客户大量从分子公司采购,给整个集团利益造成损失。随着SAP系统的普及,审计部门可以建议建立统一供应商及销售商管理模式,并对其信用进行评定。建议利用集团采购和销售,并对相关采购价格和销售价格进行监控。

3.3协助企业相关部门,实现对“投资”效果进行评价。企业投资主要包括对金融资产投资、生产项目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利用闲置资金对金融资产投次,为增加效益或降低成本对生产项目投资或改造,为谋取长期利益或取得控股权而对其他单位投资。投资主要考虑风险和效益,并要考虑投资所处的经营、法律和金融环境。对投资风险和效益进行评价是未来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企业审计发展历史上的一堂必修课。

退耕还林的监督方案 篇4

第一章

项目概述

1、项

称:

芜湖县2002退耕还林项目

2、项目申报单位:

芜湖县人民政府

3、项目建设:

2002年—2009年

4、项目建设单位:

芜湖县林业局

5、项 目 规 模:

项目建设总规模1.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 0.7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0.75万亩

6、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501万元,粮食(原粮)投入1665万斤。其中中央资金投入186万元,粮食(原粮)投入1665万斤,造林单位自筹315万元。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区概况

1、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 1.1自然概况 ①地理位置 芜湖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皖南山区北缘,介于东经118°17′~118°44′,北纬30°57′~31°34′。东北部由水阳江与当涂县相望,南部沿九连山、珩瑯山同宣城市接壤,西北部以青弋江、资福河和南陵县为界,西部隔漳河同繁昌县为邻,北部与芜湖市毗连。②地形地貌

芜湖县属于长江沿江平原向皖南低山过渡地带。总的地形特点是东南高、西北低。西北部河网交错,沟渠纵横,湖泊、池塘星罗棋布,是典型的水网化圩田区,海拔在10~50米之间;东南部为丘陵岗地,南部的九连山和珩瑯山海拔在100~300米之间。境内水系除长江外,长江一级支流青弋江、水阳江、漳河穿境而过。③气候

芜湖县位于北亚热带南缘和中亚热带北缘,是气候带的过渡区,为湿润性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13.1℃,年日照时间2054.2小时,年均降雨量1192 mm,多集中在6、7两个月,无霜期240天。④ 土壤

芜湖县地带性土壤类型以红壤和黄棕壤为主,西北部属长江冲击平原,成土母质主要是河流冲积物,圩区系水稻田土,局部突出丘岗地为黄棕壤、红壤和石灰岩发育的钙质土,土层深浅不一;东南部丘岗区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红土和下蜀系黄土,其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棕壤,土壤厚度一般在30cm~50cm,pH值在5.0~7.0之间。⑤森林植被

芜湖县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混交地带。赵家河以北以落叶阔树种为主,针叶树和常绿阔叶树较少,仅有女贞、桂花、樟树、黄杨、柏类等品种;赵家河以南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属皖南丘陵植被区,乔木树种主要有松树、杉木、柏树、樟树、银杏、冬青、枫香、化香、君迁子等,灌木树种主要有蔷薇、六月雪、黄杨、山胡椒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白茅、野菊、夏枯草、草莓、蒿类等。1.2 社会经济状况

芜湖县地理位置优越,水系发达,宁铜和皖赣铁路呈“丁”字型在境内相交,芜屯公路贯穿全境,湾石路、湾新路、湾西路程放射状通达全县各乡镇,交通十分便利。芜湖县又是米市芜湖的古老发祥地,是以水产养殖和稻米种植为主的农业县。近几年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组建并兴起了新兴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田集团,元丰集团和以生产苗木花卉为主的精诚集团,为农、林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芜湖县土地总面积141.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6.4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95亩。全县辖24个乡镇、244个行政村,总人口5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7万人,劳力28.1万个。2001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26.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9亿元,林业产值0.3亿元,县级财政收入1.6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580元,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

2、林业建设基本情况

芜湖县林业用地面积92739亩,其中有林地88752亩,疏林地323亩,苗圃地1228亩,无林地2436亩。此外,全县尚有规划用于造林绿化的抛荒地、开垦地、荒滩地近10万亩。在有林地中,用材林53775亩,防护林1543亩,经济林32102亩,竹林622亩,薪炭林710亩。全县活立木总蓄积4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4.0%。全县林业机构健全。县农林局设有林业科、林技中心、森防站、防火办、林政科、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林业公安派出所等职能机构,重点山区乡镇设有林业工作站,而且2000年已获得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全国林业工作站建设合格县”称号。我县基层林业工作站是县林业局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领导,人员经费统一由县财政供给。由于造林工作出色,2001年,我县还获得了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称号。县农林局也荣获安徽省造林绿化先进集体。

(二)项目建设背景

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日益严重,造成我国河流水灾频繁,北方地区风沙危害加剧,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97年8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从民族的发展大计出发,高瞻远瞩,发出再造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为贯彻落实江总书记指示精神,1999年8月,朱钅容基总理先后对四川、陕西、甘肃等省的生态环境建设进行考察,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方针措施。2000年,首先在中西部地区1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试点。从2002年起,安徽省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省份之一。经过多方努力,我县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实施范围。

我县是一个农业县,也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县。由于经济、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县形成了大量的坡耕地。全县现有坡耕地22.8万亩,由于不合理耕作方式和缺乏水土保持措施,这些坡耕地成为水土流失面积中最严重的地类,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严重制约了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实施“五·八”造林绿化规划和林业二次创业,带动了全县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林业的整体效益,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从根本上减少坡耕地上开荒种粮,控制水土流失,我县将退耕还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直坚持不懈地开展退耕还林。特别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下达后,我县进一步加大了退耕还林力度,在尚未列入工程范围的情况下,先行在全县范围内自我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使退耕还林工作取得长足进展。2001年已完成退耕1500多亩。

(三)项目建设必要性

芜湖县地处长江南岸,皖南山区北缘,境内有青弋江、水阳江、漳河等大小二十一 条河流注入长江,生态区位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制约,加之缺少项目支持,林业建设资金明显不足,林业生态环境逐年恶化,急需通过退耕还林来改善生态环境。主要问题表现在:

1、森林覆盖率低,急待提高

据199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138.1万亩,林业用地面积9.2万亩,仅占6.7%。全县森林覆盖率14%,其中7.6%是林网及四旁树木,有林地覆盖率仅为6.4%,远低于27.95%的全省森林覆盖率。因此,实施退耕还林,增加林业用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迫在眉睫。

2、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我县属湿润性季风气候,降雨集中,易蚀土壤和岩层分布广泛,加之人口密度高(570人/平方公里),人为活动剧烈,经过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8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0%,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丘岗区长江一级支流青弋江、水阳江流域。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有些坡耕地和陡坡地年土壤侵蚀模数达5000吨/平方公里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层减薄,肥力下降,耕性变劣。我县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而土壤一旦流失,极难恢复,耕地的丧失使人们生存条件受到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失去基础。若不及时治理,后果严重。

(四)项目建设可行性

1、政府推动力度大、群众实施积极性高

前期我们对部分乡镇及群众进行了一些摸底调查,发现无论政府,还是农民对国家实行退耕还林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很多乡镇党政一把手到林业部门商谈工作,积极要求实施退耕还林项目。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县新丰、花桥等乡镇就已率先组织群众实施退耕还林,发展经果林。如果再有国家政策扶持,我县退耕还林工作一定会非常顺利地实施。

2、可退耕还林面积大

据近期调查,我县适宜退耕还林的坡耕地、沙化耕地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10万亩,基本分布在青弋江、水阳江流域,这些耕地还林后,可将原先零散的林地连成片,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

3、种苗生产能力充足

我县现有苗圃8000亩,年生产苗木4000万株,其中清水镇是全国知名的苗木花卉之乡,苗木年交易额近亿元。因此实施退耕还林,我县具有充足的苗木生产能力。

4、群众生活有保障

近年来,由于种植大宗农作物经济效益较低,我县从事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纯务农人口逐年减少,农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要求退回承包田的农户逐年增多,出现了不少抛荒田、抛荒地,许多农户已主动要求在开垦地上种植经果林。因此在我县实施退耕还林,对农民吃饭问题影响非常有限。由于营建了大量的经果林,反而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致富。

5、交通便利,劳力资源充足,有利项目建设。

6、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宜林木生长。第三章

条件分析

(一)资源条件

1、全县坡耕地面积22.8万亩,其中6~15度坡耕地22万亩,16度以上坡耕地0.8万亩,主要分布在东南部西河、红杨、三元等十个乡镇。

2、全县适宜造林的荒山荒地、抛荒地1万亩,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3、全县低而不稳的耕地面积9.7万亩,其中沙荒地面积0.2万亩。

4、水、气候、土壤、生物、劳力资源情况

退耕还林项目工程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非常适宜发展林业生产。

工程区辖9个镇,土地总面积

万亩,总人口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万人,农业劳力

万人,劳力富裕,为实施退耕还林,发展林业生产,特别是经果林生产提供了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

(二)种苗供应

芜湖县现有苗圃面积8000亩,年产苗木4000万株,每年大量苗木销往外省、市。2001年,省种苗工程芜湖县中心苗圃项目已在县国有苗圃场实施。今年,县委、县政府面对入世,已作出了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的决定,出台了扶持苗木生产的优惠政策,提出了发展十万亩苗木生产基地的目标。因此,只要提前计划,我县种苗生产供应能力非常充足。

(三)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条件

我县成功实施了省“五·八”造林规划、平原绿化以及万里绿色长廊工程,有较完备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核查验收、质量监督、资源管护人才队伍及管理经验。全县林业系统现有人员73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8人,技术力量雄厚。近5年来我县年均造林面积达3000亩。县委、县政府及各乡镇对造林工作十分重视,群众造林热情高涨,全县上下形成共识,每年都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我县的各项造林任务。

第四章

项目建设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1、总体目标

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生态林营建为主体,以营造森林资源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齐备、效益兼顾,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森林生态 网络体系为目标,通过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增加地面植被覆盖,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提高林地生产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形成区域内的整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区域治理,相对集中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原则;坚持政策引导与尊重农民意愿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积极推广先进营林技术和科研成果,确保技术先进、设计合理、科学实用的原则。

第五章

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一)项目建设乡镇的选择条件

当地群众有退耕还林的迫切要求和愿望;生态区位重要,基本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青弋江、水阳江流域内;有相对集中连片适宜退耕的坡耕地;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有林业专干负责退耕工作;交通相对便利。

(二)项目建设规模及布局

1、全县总规模

项目总规模为15000亩,其中退耕还林造林7500亩,荒山荒地造林7500亩。

2、造林地选择及条件

凡1994年后新开垦耕地和坡度25°以上的坡耕地,全面安排还林;江河源头两侧及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地区优先安排还林;周边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坡度在16°~25°的开垦地,分步骤安排还林;6°~15°的坡耕地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也可安排还林。退耕地小班面积不少于15亩。

3、分乡镇建设任务(见附表一)

4、乡镇林种安排情况(见附表一)

5、实施计划建设目标(见附表一)

(三)项目实施方式 根据省政府审批的县级实施方案,县林业局组织指导乡镇林业站开展作业设计,把计划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和每个农户。县林业局和项目区乡镇政府建立退耕还林台帐,退耕户建卡,实行二书、二卡制度,即退耕还林合同书、责任书,现金兑现卡,粮食供应卡,承包户按照作业设计和合同书实施退耕还林。

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项目责任制。县政府与项目区各乡镇签定责任状,落实退耕还林工作的目标和责任。项目区各乡镇政府按照退耕还林目标,确定项目责任人,对退耕还林的数量、质量、效益和管理负全责。

建立规范的退耕还林项目管理机制,县林业局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督察检查,严把各个环节的质量关,严格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结果兑现政策,并把检查验收结果作为计划调控的重要依据。

实行报帐制。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完成后,由省、县两级政府组织林业部门专业人员,对农户退耕还林进行检查验收,农户凭验收卡领取粮食和现金补助,并逐级报帐。

第六章

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

(一)项目投资规模

项目总规模1.5万亩,总投资501万元,粮食投入1665万斤。其中营造以毛竹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和以湿地松、枫香混交林为主的防护林6000亩,亩投资200元,共投资120万元;营造李、桃、杏等经济林9000亩,亩投资300元,共投资270万元。退耕还林面积0.75万亩,其中生态林0.6万亩,经济林0.15万亩,按照国务院国发000]24号文件规定的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每亩补助粮食(原粮)300斤,现金20元,生态林补助年限8年,共补助粮食1440万斤,补助现金96万元;经济林补助年限5年,共补助粮食225万斤,补助现金15万元。合计需补助粮食1665万斤,补助现金111万元。

(二)资金筹措

1、申请中央投资

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1.5万亩,申请种苗费补助75万元,完成退耕还林0.75万亩,申请现金补助111万元,粮食(原粮)补助1665万斤。合计需中央资金投入186万元,粮食(原粮)投入1665万斤。

2、自筹资金

除粮食、现金和种苗费补助以外,尚需投资315万元,全部由造林单位自筹。

第七章

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项目实施后,全县将新增加有林地面积1.5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4%提高到15%,全县森林结构更趋合理,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项目的实施可增强森林抗自然灾害和涵养水源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持续增产能力,促进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2、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既为工程区农民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又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为规划中的珩瑯山森林公园、三元镇晒箕湖农业观光园增添丰富的森林景观,为今后的旅游开发奠定基础;并使“五八”造林绿化和“林业二次创业”成果得以有效的巩固和发展;还可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改变全县传统而较为粗放的林业生产经营模式,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实施后,还将减少粮食库存,盘活库存,减轻财政负担,还将拉动粮食、交通运输相关产业经济的增长。同时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粮换林,以林增粮,形成环境、资源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3、经济效益

根据建设规模和产量指标测算,项目建成后可产各类商品材10.5万立方米,木材产值4200万元,各类经济林产品年产量4500吨,产值900万元,可实现经营纯收入720万元,项目的实施将使工程区农民人均年增纯收入42.00元。

第八章

保障措施

退耕还林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政策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退得下、栽得上、保得住,就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科学规划、落实责任、科技推广、依靠群众,以保证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任务的完成。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加强领导,保障工程顺利,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林业、计划、财政、农业、粮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组,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重大事宜。在县林业局设立办公室,负责全县退耕还林具体组织实施。实行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层层签定责任状,落实责任,切实抓好退耕还林,并将该项工作完成好坏与干部考核结合起来。

2、加强宣传,调动积极性

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标语等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退耕还林,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宣传退耕还林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使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到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处理长远和近期、全局与局部、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关系,积极退耕还林。

3、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质量

县退耕还林办公室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项目的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并作好计划、进度、质量和档案管理,及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县林业局配备专职人员,组建退耕还林工程监察队伍,不断完善监督内容。乡、镇政府作好组织发动,检查指导退耕还林承包户、承包人按作业设计进行施工,抚育管护及补植,确保还一亩、成一亩,以此作为粮食发放和现金补助的依据。

4、大力推广科技成果,提高科技含量

宣传和普及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科技知识,推广退耕还林科技成果及典型经验,认真总结经验,大力推广适应本地 的优良品种,推广良种壮苗繁育技术、立体种植、树种混交及节水灌溉、集水保墒、植物生长促进剂等先进技术,提高工程科技含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科学选择退耕还林模式,在确保生态目标的前提下,实行农民增收致富,结合我县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的有利时机,试行推广“苗林一体化”生产模式,实行经济、生态效益双增长。

5、依法治林,保护成果

退耕还林任务完成后,及时确认权属和发放林权证,落实管护责任和资金、建立管护队伍。加强资源林政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打击毁林开荒及破坏、阻挠退耕还林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保护退耕还林成果。

6、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退耕还林的监督方案 篇5

(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

一、自然概况

界岭镇位于紫阳县西南部,距县城97公里,总面积145.82平方公里,双泉村隶属陕西省紫阳县界岭镇,地处大巴山北麓,位于界岭镇政府所在地西南部,总面积35.1平方公里,属高山地区,气候较温和,日照率为36%,属低日照区。有霜期短,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凉夏热地带。年平均气温12.1℃,无霜期204天,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属于2003年退耕还林村。

双泉村辖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76户,1528人,全村土地总面积3115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000亩,厚朴面积1500亩,年人均粮食250公斤,人均纯收入2800元。

二、发展状况

该村自然条件差,近几年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到2010年底,新修通村水泥路5公里,人饮工程1处2500米,但仍有1200余人饮水困难,农民居住环境未能改善,近几年农村通讯、卫星电视覆盖有了明显改善,达到80%,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三、指导思想及搬迁原则

以国发【2007】25号和陕政发(2008)2号等中、省、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为指针,以彻底改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稳定解决温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户为主、农户自愿、统一规划,做到项目规划科学合理、高效稳妥,使高山偏远、地 质灾害严重的退耕户、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实现有房住、有地种、有致富门路,达到安居乐业,逐步实现小康目标。坚持扶贫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原则。安置方式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发挥综合效益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统筹安排、政策保障的原则。

四、规划设计

1、房屋建设按人均25平方米设计,每户住房控制在80—100平方米以内,配套建设必须的厕所和家禽建设,按户均30平方米设计。

2、耕地。按人均0.5亩以上基本农田和人均0.5—1亩林特地标准设计。

3、基础设施建设。按实际需要以规模集中安置和分散插花安置,必须具备的条件进行设计。共规划建房建设(包括厕所)9240平方米,道路建设3公里。

我镇共涉及双泉一个村,共生态移民搬迁67户300人,主要安置在一、三、四组,集中安置位于通村公路沿线的转角楼、龙行坝和八角庙三个河边组境内。全村集中安置53户232人,分散安置14户68人。基础设施建设:建住房7500平方米,圈舍卫生附属设施1740平方米;新修公路3公里,新修便民桥3座,公路桥1座30延米,新修河堤270m,建设征地及场地平整20亩。

五、投资概算方案

投资概算依据:结合当地实际,搬迁共安排63户300人,总 投资628.4万元。其中房屋建设9240平方米(建房7500平方米,附属设施1740平方米),投资554.4万元,占总投资88%,道路建设3公里,投资25万元,占总投资4%,新修便民桥3座,公路桥1座30延米,河堤270m,总投资29万元,占总投资5%,建设征地及场地平整20亩,投资20万元,占总投资3%。

六、工程实施步骤

2011年6月成立生态移民搬迁相应组织机构,深入农户摸底调查,确定搬迁户数和人口,制定规划设计和安置点,编制和申报方案。

2011年7月,做好安置点水、电、路、房屋基础建设准备工作和房屋地基开挖整平。

2011年8-10月,完成房屋建设和公路建设。2011年11月,迁入新居。2011年12月,迎接市县验收。

七、效益评估

1、经济效益。通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生态移民搬迁方式,能改变我镇部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农副产品销售、生产物资采购、生活用品的运输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增加收入,每户每年将减少80—100个无效劳动力,若将无效工投入有效生产,每工按50元计算,仅此一项搬迁农户户均增收4000—5000元。生态移民搬迁结束了老百姓肩挑背扛的历史,增加和延长了物质生产时间,减少了生产费用,提高了劳动 生产率,使贫困群众获得更多的劳动剩余价值;其次是搬迁农户迁移到海拔800米以下低山,其耕地、土质、气温以及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抗灾能力强,投入产出率相对较高。

八、社会效益

巩固退耕还林生态移民搬迁的实施,对社会生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的实施,可以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农村水、电、路三通的愿望,增强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了群众有房住、有地种、安居乐业、生活长久。人口素质普遍提高,为全面迈向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2、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搬迁的实施,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有利于控制人口素质,有利于开展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工作,通过易地搬迁,摆脱了恶劣环境的束缚,改善了生存的自然条件,优化了生产生活要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拓宽了增收渠道。

3、激活了农村经济发展,缩短了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

4、可以促进农村的集镇建设,活跃农村市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小集镇建设步伐,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5、可以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了各级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

九、生态效益

1、易地搬迁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和恢复森林覆盖率,提高空气质量,项目实施后,把搬迁户原有土地退耕还林,真正实现了“人下山、树上山”的生态治理目标。

2、可以起到蓄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后,将会减少高山和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人们频繁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避免了生态环境治理与破坏的矛盾,减少了地表水流径量,起到蓄水保土的良好作用。

西秀区巩固退耕海林总体规划方案 篇6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臵 西秀区位于贵州省中部,东面与平坝区相邻,南面与紫云区接壤,西北面与西秀区、镇宁区交界,东西宽53公里,南北长54公里。地理位臵为北纬25°35′35〞~26°40′42〞,东经105°33′56〞~106°47′35〞之间。

(2)地形地貌 地处长江分水岭上,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695米,最低海拔1102米,平均海拔1200-1400米。最大高差593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碳酸盐岩类占全区面积的78%。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丘陵次之,坝地较少。

(3)气候 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从北向南逐渐升高,为13-15℃。全年日照时数在960-1300小时之间,年平均无霜期285-300天,年相对湿度为80%,年平均降雨量1350毫米,光照条件好,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林木生长。

(4)水文 西秀区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及珠江流域红水河水系,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千峰河、果者河、型江河、驿马寨河,属珠江流域红水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罗补董河、油菜河、捞兜河、大屯河,全区河流总长240余公里;辖区内主要水库有虹山水库、革寨水库、朵嘎水库等。

(4)土壤 主要以碳酸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为主,该类土壤占全区土壤的85%以上,隐域性土壤有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紫色砂页岩发育的紫色土。

1(5)植被 地带性原生植被为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目前境内的轿子山、九龙山等局部地带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分布,其它地区的植被均为次生植被,乔木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桦木、华山松、杨树、香樟、柳杉、铁杉、湿地松、云南松、国槐、楸树、香椿、喜树、化香、杨梅等,灌木树种主要有小叶女贞、月月青、悬钩子、鼠刺、三颗针、杜鹃、油茶、茶叶、山茶、火棘、刺梨、木姜子等。

2、社会经济概况

西秀区是安顺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4个街道办事处、17个乡(镇、办)498个行政村,总人口8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1362万人,全区2006年农业生产总值12.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44元。全区总面积171000公顷,其中农业用地122649.5公顷(耕地66857公顷,林业用地35069.8公顷,牧业用地 9033公顷,园地2549.9公顷,其它农用地9139.8公顷),建设用地8426.8公顷,未利用地41347.1。全区土地面积中石漠化面积 38858.5公顷。人均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土)面积 0.4 亩。水田粮食亩产量447公斤,旱地粮食亩产量285.5公斤,全区年粮食总产量29.3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12公斤。全区退耕农户24820户中,人均占有耕地 1.1亩,人均占有粮食370公斤,人均纯收入1110元。

(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情况及评价

1、建设情况

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区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 153262亩。其中:退耕地造林 69945亩,荒山造林 83317亩。各年度完成情况为:

2002年完成28234亩:退耕地造林12517亩,荒山造林15717 亩。

2003年完成 68328亩:退耕地造林36928亩,荒山造林31400 亩。

2004年完成36200亩:退耕地造林10000亩,荒山造林26200 亩。

2005年完成16000亩:退耕地造林8000 亩,荒山造林8000 亩。2006年完成4500亩:退耕地造林2500亩,荒山造林2000亩。截至目前为止,退耕还林工程全区保存面积 153262亩,保存率100 %。该工程涉及蔡官镇、龙宫镇、轿子山镇、宁谷镇、双堡镇、旧州镇、大西桥镇、七眼桥镇、鸡场乡、岩腊乡、杨武乡、新场乡、东屯乡、黄腊乡、刘官乡、东关办、华西办共17个乡镇(办)269个行政村,其中退耕地涉及171个行政村,退耕农户24820户,103265人。退耕面积69945亩。

在退耕地造林中,生态林67681亩,占退耕地造林 96.8 %,经济林2264亩,占退耕地造林 3.2 %。到目前为止,林权证已发放面积12517亩,完成应发放面积69945亩的 17.9%。

2、综合效益评价

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巨大,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已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工程区水土流失危害得到初步遏制。

在2002-2006年5年的退耕还林实施中,西秀区严格按照“相对集中、连片治理、流域推进”的方针,基本做到了梁、峁、沟、坡、塬全面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据测算,西秀区预期的生态效益价值为2.8亿元 ;预期的经济效益为1.6亿元。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我区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发展舍施圈养,开发绿色食品,开展森林旅游,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使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业、畜牧业以及二、三产业过渡,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据调查,2002年从事坡耕地种植的人口比1998年减少了41.2%,从事集约农业、果业、畜牧业的人口比1998年增加30.6%,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比1998年增加了6.3%,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1998年增加了7.4%。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山区流动,一些公司和个人利用农村充裕的土地、劳动力资源,采取租赁土地造林,提供种苗、种羊和技术以及部分资金并回收产品等形式,实施公司+基地+农户,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土地产出率,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实现了人力、财力、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臵。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退耕还林政策宣传和工程的实施,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退耕还林、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这场浩大的生态建设工程中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和沙化危害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农民群众逐步从“要我退”变为“我要退”,真正成为退耕还林的实施主人。人们意识到了林草植被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改善生存环境等的重要作用,生态意识普遍有所增强。同时随着确权发证工作的推行,广大群众逐步树立起了依法造林、依法管护、依法受益的法制观念。

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使农民得到了实惠,社会更加和谐。

二、专项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

1、《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

2、《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黔府发[2007]35号);

3、国家发改委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财政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 水利部《《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7]3636号);

4、财政部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发展改革 委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 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327号)

5、贵州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贵州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西秀区专项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黔保林„2008‟02号);

6、《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退耕农户调查汇总表》;

7、西秀区易地扶贫搬迁修订规划(2001-2015);

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9、《贵州省基本农田建设规程(修订)》;

10、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西部地区扶贫安臵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

11、《西秀区第三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

三、专项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发 25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通知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其收入水平,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促进退耕农户增收为中心的原则;

2、坚持接续产业基地建设直接受益退耕农户的原则;

3、坚持接续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与提高退耕农户就业创业本领,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四、规划建设内容及规模

此次规划涉及区蔡官镇、龙宫镇、轿子山镇、宁谷镇、双堡镇、旧州镇、大西桥镇、七眼桥镇、鸡场乡、岩腊乡、杨武乡、新场乡、东关办、华西办14个乡镇(办)171行政村。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

(一)基本口粮田(土)建设2554亩。

(二)农村能源建设: 建设沼气池5000口;安装节柴灶1007个;发展薪炭林5000亩。

(三)生态移民562人。

(四)接续产业发展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劳动力转移培训:

1、种植业

(1)发展用材林面积19000亩(其中短周期用材林14000亩,一般用材林5000亩)。

选择立地条件较好的荒山荒地营造松杉混交林3000亩、对立地条件较差的石山、半石山地营造女贞、柏木等混交林2000亩。蔡官镇立地条件很适合种植楠竹,目前都有零星分布,但未形成产业规模化,如在当地选择相对连片集中的地区发展楠竹,将会形成别具特色的地方产业。

(2)发展经果林面积28000亩。历年来,西秀区当地水果需大于求,缺口很大,每年都要从外地大量购进,如多能发展优质梨、李、桃等适宜当地气候、立地条件的经果林,将有很好的市场前景。龙宫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在该区域发展具有旅游性质的生态观光果园,不仅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是对景区景点的补充和完善,形成良性循环;宁谷、岩腊是西秀区水果的主要生产地,如在这两个乡镇扩大种植规模,将会使西秀的水果形成品牌,在满足当地需求的同时,实现对外销售。

(3)发展茶叶面积20000亩。西秀区轿子山镇的海拔较高,当地的茶叶很有名望,外地客商年年来抢购,如能扩大种植规模,加工高中档次品牌茶叶,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4)药材种植面积4000亩。每年外商都要到西秀区收购大量的各类中草药材,但都不能满足需求,同时当地百灵制药厂、西秀制药厂等制药单位每年对各类中草药需求都很大,发展秸梗、三七等中草药材将会大大增加农民收入。

(5)种草面积28600亩。对坡度较大退耕地进行林下种草,将会大大提高水土保持的功效;对坡度较缓退耕地进行林下种草,会提高退耕地的土地使用率,同时选择适宜的荒山荒地种草,可为发展畜牧业提供饲料原料,节约土地成本。

对2008年安排的种植任务,西秀区种苗场已经准备好足够的各类良种、3、4月份就可以进行育苗和种草。

2、养殖业

基地母牛20000头;基地母羊2000只。

3、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24401户 102406人。

4、商品林区的退耕还林地用材林、经济林采取施肥等丰产经营措施面积35689.3亩。

(五)补植补造51695.92亩。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此次规划预算总投资12201万元,其中:

1、基本口粮田(土)建设 1532.3万元。

2、农村能源建设1374.6万元: 沼气池1136.3万元;节柴灶88.04万元;薪炭林150万元。

3、生态移民建设321.1万元。

4、接续产业发展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劳动力转移培训 8496.8万元:

(1)种植业 9935万元(其中:用材林760万元;经果林2240万元:茶业2600万元;药材320万元;牧草287万元;丰产经营措施投资428万元。

(2)养殖业1040万元:基地母牛投资1000万元;基地母羊投资40万元。

(3)、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822万元:劳动力转移(非农)培训801万元;农民技术培训21万元。

5、补植补造775.44万元(以上各项数据详见投资估算表)

(二)资金筹措

此次规划投资主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补助6396.75万元,占总投资的52.43%;中央预算内资金752万元,占总投资的6.16%;省、地、区级配套1721.23万元,占总投资的14.11%;同时农户自筹3331.34万元,占总投资的27.3%。(分年度投资预算表详见附表3)

六、效益分析

基本口粮田建设将提高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面积,保障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需求;改善退耕农户生产条件,提高粮食单产水平;遏制坡耕地水土流失,保障耕地永续耕作;同时增加就业,确保社会稳定。

农村能源建设通过生产沼气和节约煤炭、薪材,可产生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很显著,将间接起到保护森林资源、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中心环节,农村能源建设将为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实施生态移民,将退耕还林区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和一些经济发展明显落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生态位臵重要地区的贫困地区农民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将减轻迁出地的环境压力,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有利于退耕还林工程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效益明显。实施生态移民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能有效缓解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二是可以促进社会进步,通过生态移民,对资源的利用将更加合理,加上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对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可以促进贫困农户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通过实施接续产业发展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退耕还林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随着退耕还林的商品林、经济林的投产,项目在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将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退耕还林区农业的稳产增产将产生积极作用;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加快退耕还林区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退耕还林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对退耕还林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通过对退耕还林区从事产业生产的劳动力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对富余劳动力进行劳动力转移(非农)培训,将使退耕农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退耕还林区的社会稳定和退耕农户的增收。

对主要由于历史上罕见的凝冻灾害导致的保存率低的40537亩退耕还林进行补植补造,将提高造林保存率,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

七、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

区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 计负总责,区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基本口粮田(土)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接续产业发展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补植补造的组织、协调、检查、验收等工作。基本口粮田(土)建设项目中,土壤改良和坡改梯工作区农办负责实施,水利设施建设任务由区水利局负责实施;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由区农业局及下设的农村能源办负责实施;生态移民项目由区发改局负责实施;接续产业发展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中,牧草种植和基础母牛养殖由区畜牧局负责实施,茶叶种植由区农业局负责实施,用材林、退耕林地丰产经营措施由区林业局负责实施,培训项目由区人事局和培训中心负责实施;补植补造由区林业局负责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二)制度保障 1.项目法人制

项目实行法人制管理,西秀区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作为项目法人,履行项目建设法人责任,区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项目法人职责。项目建设过程中,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建设质量检查,项目建设进度督促和项目建设投资控制,保障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2.项目招投标制

项目建设涉及到土壤改良、坡改梯、水利工程建设、沼气、土建等内容,单项工程达到政府采购标准的,实行公开招标,招标工作由项目法人负责组织。3.项目合同管理

无论是实行招投标制的建设工程还是退耕农户实施的工程,项目法人都必须完善项目合同管理。实行招投标的建设工程,根据中标价格及工程设计质量、工程进度要求,由项目法人与中标单位签订工程 实施合同;不实行招标的工程,项目法人应该根据工程设计质量、工程进度、工程设计概算要求,与实施农户签订工程实施合同。并按照合同确定的质量要求、工程进度和概算,加强工程合同管理,确保工程达到预期效益。4.项目报账制

项目实施报账制。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项用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工程启动前,按照不高于工程建设资金的30%预付工程建设资金,工程建设资金实行按季拨付,按实施进度报账。报账实行实施单位(农户)填单,工程建设责任单位负责人审核,项目法人审批,会计核算中心复核的层层签认制,按照工程建设进度付款。

5.完善项目建设公示制度

项目建设涉及千家万户,关乎退耕农户的切身利益。工程建设责任单位要以村为单位,将各退耕农户实施面积和建设内容在村公示栏进行公示,方便广大群众监督。(三)资金保障

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区财政局要根据资金渠道,积极组织资金到位。除中央预算内基本口粮田建设专项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外,积极争取各级配套资金,且纳入财政预算,保证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鼓励项目受益农户投资投劳,利用国家扶持的有利机遇,改变自身的生产条件。总之,要充分运用各种筹资渠道,保证项目资金及时到位。(四)建设质量保障

严格执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贵州省基本农田建设规程(修订)》的等相关技术规范,做到按规范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项目法人要根据各部门的质量检查,加强工程建设质量跟踪及监管,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五)工作经费保障

按照国发„2007‟25号和黔府发„2007‟35号文的要求,我区将按安排的省、市、区4:3:3的比例配套工作经费,确保按每年每亩退耕地2元的标准配足工作经费,搞好退耕还林补助兑现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实施情况的检查验收。

附表:

1、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表

2、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建设规划

3、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规划表

4、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接续产业发展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规划表

5、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规划表

6、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投资估算表

7、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资金筹措表

西秀区人民政府

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上一篇:春笋教案设计下一篇:七一班诚信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