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党外知识分子服务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2024-08-12

浅谈党外知识分子服务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共1篇)

浅谈党外知识分子服务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篇1

摘要:近五年以来,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有五个,“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今年的一号文件的重点是加强农业的基础建设的政策措施,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打下基础。运用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充分调动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工作环境,制定相关的政策,服务于农民增收。本论文提出了党的知识

分子政策的扩展,为党外知识分子提供条件;农业科技服务于农民增收的平台;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化的结合。关键词:民主党派 知识分子 农业科技 政策环境

引言 从2004年至今,中央连续以五个“1号文件”发表,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2005年12月29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未来五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方法和部署。中央在2004年“1号文件”中提出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使农民从减免农业税、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种粮直接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中,直接受惠451亿元。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的力度,政策直接给予农民的实惠比上年又增加251.4亿元。这些政策和措施表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充分发挥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统战工作的任务也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特别是要调动广大民主党派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运用科技知识,提高粮食产量,运用农业科技服务于“三农”,提高农业化水平。

一、党外知识分子服务于农民增收的优势和责任

1、党外知识分子服务于农民增收的优势

党外知识分子运用自身特有的人力资源,在为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明显的优势。党外知识分子既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又是文化知识、社会知识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各级党委要引导和鼓励他们围绕农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展科技攻关、专业咨询、项目协调、投资论证,强化农业的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能力,并为农民提供服务。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参与主体,以扶贫开发为宗旨,以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培训人才、发展贸易为主要内容,面向农村的一项扶贫事业。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率先发展起来的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愿意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党的统一战线可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回报社会,诚信经营,把资金、技术、管理、营销和品牌等优势,采取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逐步向农村转移、辐射。对特色农牧产品、矿产资源产品等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互赢互利地带动农村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将企业产品如钢材、水泥等直接投放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去,在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过程中,实现企业的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对农村的投资,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努力生产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必需品。无论党外知识分子、“三胞”,还是非政府组织以及出国、归国留学人员等,都具有对外联系广、交往多的特点,在为农村发展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发挥作用。随着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商业、网络和科技人才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统一战线可通过非政府组织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发展与海外先进农业的合作交流,吸引海外的农牧场主与我国农村中小企业、可用资源有效对接,改善我国农业的品种结构、产业结构,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重视和加强与出国留学人员的联系,鼓励他们把国外学到的知识、技术和科技项目带回家乡,为家乡农副产品的外销提供信息和帮助。这是高校统战工作在提升农业生产力中的优势。

其次是提升人力资本、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优势。目前农村劳动力总体上文化素质不高,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欠缺。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要着眼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运用各类培训中心的场所、设备等硬件资源,通过举办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和夜校等对农民实施就业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科学种田,增强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根据岗位需要和劳动力分布情况,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与劳务市场、用工单位相联结的就业工作机制,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利用非公有制企业在国际以及区域间的转移投资机会,积极创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和就近就业的容量。利用海外统战工作的优势,在动员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农民工的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农民到海外承包农牧场,学习境外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为乡村民主管理服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村委会将建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高校党外知识

分子中拥有众多的文化、医务人才,在繁荣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方面,组织成员送科技、送文化、送医三下乡活动,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

第三,党外知识分子在“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的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的投入,也需要一个安定祥和、稳定宽松的社会环境。党外知识分子在新农村建设中,可

以协调各民族、各宗教、各团体和各界人士之间的关系,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减阻力,增助力,聚合力。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和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原来明显的矛盾消除,新的矛盾又开始显现。农民不仅关注自身价值在社会中的实现,而且要求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得到尊重。这就要求党外知识分子必须密切关注农民对利益的现实需求,根据农村的客观实际,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归类,在引导农民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同时,向上级决策部门真实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意愿,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统一战线在团结党外知识分子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同时,积极投入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推动文明健康社会风气的形成;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反对一切违背国家和整体利益、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切实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宪法和法律、政策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发扬宗教教义、教规和道德中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采用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引导农民作新农村的新型农民。

2、党外知识分子服务于农民增收的责任

首先要有强烈的服务责任。高校统一战线服务农民增收,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中人才荟萃的优势,尽最大努力调动和运用城乡统一战线各领域的人才资源为建设新农村服务。要增强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意识,把促进新农村建设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使命和基本职责。要增进对农民群众的感情,满腔热情地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始终与农民群众心连心。要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本领,多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仅要大力发挥工作生活在城市中的统一战线成员,立足本职本岗,发挥自身特长,为新农村建设谋务实之策,创科技之业、拓发展之路,而且还要更好地发挥生活在农村的统一战线成员并通过他们带动所联系的农民群众的潜力和优势,在建设新农村的方方面面显身手。

其次要有建言献策的责任。高校学校有许多优秀的党外知识分子,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中,研究了我国的“三农”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密集、联系广泛和拥有的参政议政渠道优势,可以使党和政府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的实情、真情、详情,促进领导机关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

再次是民主监督的责任。我国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总体战略目标体系。但由于各地农村发展不平衡、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以及城市其它战线对农村的支持程度不一样等,各地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中,必然出现一定的差异。统一战线要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优势和作用,广泛听取并积极反映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促进上级部门的有关决策更加完善、科学,促进政府合理配置上级和社会各界提供给新农村建设的资源,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举措既与中央的精神相一致,又符合当地的客观实际,以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后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高校中的党外知识分子,有许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将国家方针政策渗透于农民之中。同时,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村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和实施,有一部分农民的眼前利益可能受到影响。做好这部分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让他们在农村建设中跟上时代的步伐,正确理解和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高校统一战线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二、外知识分子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1、党外知识分子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

农民素质与其收入密切相关。据美国经济学家盖尔·约翰逊分析,中国农民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3.6%-5.5%,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达到城市人口受教育水平,农民的收入会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缩小15-20个百分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研究表明,人受过初等教育能提高生产效率43%,受过中等教育能提高108%,而受过高等教育则能提高300%。我国农业部曾就收入与农民素质的关系问题作过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中户比小学户人均收入高333.5元/年,比文盲半文盲户高407.4元/年;初中户比小学户人均收入高294元/年,比文盲半文盲户高367.9元/年;小学户比文盲半文盲户人均收入高73.9元/年。高校统战工作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重要任务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在增强农民收入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村安定和谐是全国安定和谐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首先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只有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勤劳致富蔚然成风,遵纪守法、诚信友爱、保护环境变成习惯,摈弃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崇尚文明成为时尚,才能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貌。

培养新型农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新型农民内涵丰富,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有文化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高的经济效益。随着科技进步、先进文化发展,新型农民的内涵和要求也将随之提高。

大规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任重道远,必须要有长期努力奋斗的思想准备,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下大力气长抓不懈。培养新型农民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以满足农民需求,让农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贴近农民、方便农民为原则,以先进的思想塑造农民,以丰富的内容服务农民,以生动的形式吸引农民,以便捷的手段服务农民,大规模培养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湖南农业大学统战部,联系学校的党外学者专家,为我省的农民培训作出了贡献。如致公支部参加致公省委“四下乡”,盟员水稻专家刘建丰教授,农工党员、茶叶专家徐仲溪教授,动物养殖专家黄复生教授,深入湘西等边远地区,为农民兄弟送科技资料,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并现场为农民解答种植和养殖的难题。

2、党外知识分子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许多党外知识分子承担了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要方便农民就近就地接受教育,培训、培养新型农民要采取面对面、手把手,方便农民的方法为主,尊重农民意愿,注意教育培训的基础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工作重心下沉。一是推进培训教师进村,组织培训教师进村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现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推进媒体资源进村,综合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农村“大喇叭”和农民科技书屋等载体,将农民急需的技术、信息,尤其是当前广大农民普遍关注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重要技术,及时送进农村,交给农民;三是推进人才培养进村,要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等各类农民教育培训班都办在村里。以村为单位,制订一个全面的培养计划,设立一个方便的培训点,培育一批实用技术人才,组织一个专业协会,形成一个主导产业,让一户有一个生产明白人。

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培训的作用,培养新型农民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衔接起来,注意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要大力推进农业远程教育发展,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实现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相互衔接和配合使用,建立天网(卫星网)、地网(互联网)、人网(办学队伍)三网合一的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集教育培训、推广服务、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组织平台;建立具有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成长平台,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支撑。

我校民盟委员到湘西、浏阳和衡阳等地,向农民推广“135保健养猪新技术”。文利新等盟员将该养猪技术进村入户,已建立206个示范场地,在湖南和河南省建立了服务点,2005年已经列入农业部重点推广项目。

3、党外知识分子促进了农民增加收入水平

促进农民增收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所在,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任务。而农民素质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依然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根源。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技能,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提供保证,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才有保证。近三年的实践又进一步说明了高等学校和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在农村找到了发展的平台。有些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农民的增收途径,产生了直接的农村经济效益。特别是农林院校科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又提供了平台,同时又将高校科研成果渗透于农村。

我校民盟委员会和民盟省委在浏阳市龙伏镇上源村建立扶贫点,在点传授烟草、葡萄的种植技术,实施了科技扶贫战略,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增加收入问题。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专程来我校考察,对民盟基层组织在发挥作用方面,给予了“南有湖南农业大学,北有河北农业大学”的高度赞誉。

所以,高校统战工作,可以组织高校民主党派的专家和学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实施科教扶贫等多种途径,从而进一步解决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三、制定相关的政策环境,实现科技与农业产业化的结合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而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基础是科技。由于农业科研周期长,成果转化水平较低,加之农业技术服务对象的分散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科研、教育、推广工作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因此,要促进湖南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就应该跳出行业、部门以及地区的小集团利益的角度,从整个农业、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的高度去思考和筹划,才能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实现两个突破:一是突破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局限于农业内部的发展格局,以科学发展观为基准,推动工商业、农业与科研教育推广的重新组合,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运行机制;二是突破农科教结合局限于部门内的相互连结,通过企业与科研院校及推广部门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型人才培养的紧密联合,形成产业创新与利益驱动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这将促进农业科教、推广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是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1、转变各级政府职能,营造适宜的政策环境,构建有区域特色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模式。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该从“家长式”的管理农业科技成果开发、和生产经营思维转变为以规划指导、协调服务、完善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上来。主要是做到以下六点:一是培育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时,各级政府务必按照“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结构重组、突出特色”的思路,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长远规划,形成产业体系。利用市场调查分析,指导农业高科技企业和农户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名、优、特产品,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带动产业各环节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效益提高。二是积极协调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联合制定政策、密切配合,彻底解决政出多门、互相推托、效率低下等问题;要推进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和生产各环节的有机结合起来,弱化部门、行业、条块分割,促进互利互进,使农业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在研究领域推行农、科、教、企以委托或联合攻关等形式进行科研合作、在生产经营领域的结合、在技术市场领域的供需互补。三是加速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为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各主体特别是农民提供及时、准确、充分的信息资源。四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缓解资金短缺矛盾。五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教育等公益事业建设,降低农业技术成果应用成本。六是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和协会建设,提高农民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

其次,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持续、完备、发展的政策氛围。当前,政策环境的营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健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使产业化的各主体的自身利益得到平等的保护,从而刺激各利益主体投资农业科技;②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可以采取建立成果所有者的股权关系,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允许和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规定各主体的基准收益比例或技术资本的法定份额等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第三,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透析湖南农业经济的区位优势。坚持以我为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竞争愈演愈烈的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中捕捉适合湖南两型社会建设重大商机,寻找适合本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成果。

2、以市场导向,深化改革农业科研体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途径。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应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将以专业为主线的科研机构,转变成以产品为主线的科研机构,在深入探索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争取开辟新的结合方式和途径。

3、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主体,加强农业科技企业建设

从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现状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最有效的途径,农业科技企业是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组织形式的主体。湖南省应大力提倡和支持对现有技术、市场、资金和管理人才的大规模优化整合,大胆探索多种技术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鼓励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多极化的科技经济联合组织,特别要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方式,紧跟市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并不断完善科技企业的运行

机制。

4、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构建农业发展网络平台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公益性职能,承担着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和指导、组织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动无公害及绿色食品发展、加强农业质量检验监测以及开展农民素质培训等重要职能,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主要载体和推进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基本力量。

5、构建多元化投资体系,满足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金需求

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的投入强度和使用效率。一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通过支持前期储备项目的立项研究和中间试验,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制、引进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为产业化的经营储备后劲。二是增加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对现有推广专项基金或成果转化专项基金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持,并及时调整资金投入结构。三是加大对农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增加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投入,尽快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四是要建立起风险投资机制,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多种形式并存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风险投资机制、融资制度、保险制度等。

四、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党外知识分子提供条件

1、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环境。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借助各种媒介,包括电视、广播、报纸、采用多种方式,如知识问答、民主生活会、座谈会等丰富、生动的形式,对广大人民进行广泛宣传教育,特别是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努力使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2、构建鼓励创新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即良好的思想观念、社会风气、社会氛围等。我们应该鼓励竞争,包容失败;支持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努力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平等、公开、公正的人文环境。

3、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

加强各级党政领导与党外知识分子的联系,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与党外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倡导同事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一致争上游,要尽可能地为党外知识分子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要关心、爱护、理解、信赖他们,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他们充满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得到社会尊重的荣誉感,报效祖国和人民。

4、营造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

坚持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原则,营造一种尊重特点、鼓励创新、表彰成功,正确对待失败,形成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平等交流的学术气氛。继续发扬百花齐鸣、百家争鸣的优良传统,为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营造一个宽松的、民主活拨的学术环境,民主党派知识分子集合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们是一支重要的学术队伍,只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将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服务于农民增收的进程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各级党政领导要关心党外知识分子,特别是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建设的专家、学者排忧解难,妥善解决后顾之忧,提供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将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把所学的知识、所研究的成果,送进农村、送给农民,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谐做出贡献。

6、创建较好的工作环境。

首先必须为党外知识分子创建较好的工作环境,党外知识分子大多工作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我们应该为他们创造较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可以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和发展需要,做好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对重点实验室尽可能配置比较先进的设备,关键项目要用一流设备,确保学校重点学科、重点项目和不同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其次必须营造良好的工作创业环境。鼓励科技人员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创办或领办企业,允许他们以技术入股或有偿使用的形式将科研成果进行转让。政府对于领办的企业应给予优惠的税收。要提倡优秀人才先富起来,制定符合需求的政策,进一步引导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扩大企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使各类人才的收入符合其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贡献。对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实行重奖。

上一篇:实验室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下一篇:成功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