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

2024-08-15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精选8篇)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 篇1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

今年2月,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尤其是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储备、教育培养、选拔任用和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且还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领导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把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使用作为政治责任,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抓好落实。要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要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社会团体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发挥作用。这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对统一战线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推动当前和今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作了有力指导。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非党干部来说,这也是我们发展事业的一个良好的契机。

一、新形势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升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功能,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完善我国政党制度,巩固统一战线的需要。2.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党外人士履行政治职能,推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需要。3.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党外人才资源开发,为优秀党外人才提供更广阔的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做到凝心聚力、集智引才,使他们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同时,只有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群众联系优势,以其联系群众为依托,广泛吸纳和反映来自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意见与建议,为他们提供利益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才能进一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利益纠纷,实现社会和谐。

二、我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在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重视和关注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队伍总体情况较好,大批优秀党外人才脱颖而出,为我国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经济发展做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这些党外干部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给予了我们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但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观念有待转变。在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对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统战政策及其工作方针,人才观念相对滞后。部分党内领导干部存在着“党外干部缺乏经验、难选难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是权宜之计的错误观念,对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任用存在心理认同和接纳障碍;部分干部错误的把党外代表人士视为“政治花瓶”、“官场摆设”,是应对结构需要而设立的。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政治权利缺乏正确的对待心态,将其视为走过场、做样子。而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安排任用,部分领导也存在着诸多不情愿、不信任、不放心的情况。

二是党外代表人士成长渠道不畅,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有待健全。近年来,中共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以促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但在具体的选拔程序、培养途径、任用标准上仍不够规范和明确。在进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职责混淆、分工不明、沟通不畅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对于党外代表人士的使用也不够大胆。

三、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针对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提升思想认识,创新工作理念,增强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自觉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和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建设工作。各级党委应从

队伍建设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关系、与完善多党合作、巩固统一战线的关系、与扩大群众基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系,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行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撑来抓、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工程来抓、作为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作为各级党委的重要政治责任来抓,始终坚持把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积极作好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让其深刻认识到党外干部也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摒弃党内某些干部存在的“优秀份子都入党,党外没有好人才”、“职位那么少,党内人才优先照顾”的片面思想观念,切实克服把民主党派当作“花瓶”或形式主义的做法。在培养、选拔和使用的标准和程序上,始终坚持党外干部与党内干部同等重视,同样对待的作风。对干部的总体要求、责任权利、任职迁调等方面要一视同仁,对于我们在工作中做出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认可、尊重和保护。

2.完善推荐选拔制度,营造党外代表人士优良工作环境。一是要抓好后备人才队伍的动态建设,建立党外代表人士信息管理系统,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各类信息进行全面收集、综合分析、归类入档、定期更新,形成分类分层人才库,二是要拓展视野,改进党外代表人士选拔推荐制度。抓好源头,注重基础,进一步拓宽党外代表人士来源的渠道,把选拔推荐党政领导干部的做法延伸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来。突破区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等选人方式,加大中青年党外代表人士选拔比重,加强以县乡为基础的党外干部的物色选拔,增强对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推荐的工作力度,拓宽从“两新”组织、行业商会等领域发现党外人才的新途径,探索实现人才选拔的宽领域、广覆盖。三要完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其他相关工作机制。把党外干部的推荐选拔、培养使用、考核评价纳入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列入党委的重要日程,纳入党政工作目标责任考评体系,努力形成政策完善、权责明晰、机制健全、程序规范、运行科学的工作格局。郑州市委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委领导同志与党外人士联谊交友制度的意见》,市委领导定期与党外代表人士谈心、交流思想,通过建立健全“双月座谈会”、对口联系、情况通报、重大问题协商、走访慰问、暑期恳谈、餐叙等各项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党外人士的思想、工作情况,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郑州市还充分发挥统战部门“党外人士之家”的作用,积极为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帮助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增加了办公经费,改善了办公条件。

3.强化培养教育,拓宽使用渠道,提升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综合素质。一是培训内容要有层次化。注意把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性、专业性和群众性进行有机统一作为培训课程设置的出发点,以基础理论为基点,注重政治素养、统战政策、领导能力的培养。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加强思想认识上的沟通和理解,提高党外代表人士认知深度,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使他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做出正确判断,从而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二是培训形式要多样化。要以各级社会主义学院为主阵地,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挖掘特色课程,逐步建立起统一战线、多党合作、参政党建设等具有特色的优势学科,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统一战线的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和方针政策宣传基地。三是培养过程要重能力。必须通过设台阶、渐进式、小步快走的培养方法,尽可能为党外干部提供完整的成长链,将挂职轮岗、干部交流、实职安排、政治安排等实践形式融入培养过程,尽可能为党外代表人士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的需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综合能力较强,具备任职条件的党外代表人士应大胆使用。在任职条件上,要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对社会知名度较高和群众影响力较大的党外代表人士,可以考虑进行政治安排,而稍微降低对其组织协调能力和年龄限制等要求。而对于年纪较轻,组织协调、合作共事能力较强的党外代表人士,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实职安排,充分发挥其所长,逐步提高他们的组织领导、政治把握、合作共事等能力。郑州市委组织部、统战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党

外干部工作的意见》,在全市各级统战系统开展“万人培训”活动。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县处级党外领导干部培训班、党外骨干成员培训班、新阶层代表人士培训班等主体班次,以及宗教教职人员等特色培训班,还采取以会代训、外出考察和选送培训等多种形式,对4035名党外代表人士进行培训。落实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中心组学习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集中学习活动。

让党外干部任正职成常态化。

党内干部、党外干部,都是人民公仆。配备非中共干部,不是为配备而配备,而是打开视野,一把尺子量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2008年江苏省两位“党外厅长”的“登场”,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江苏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新突破。“提拔党外干部并不是为提拔而提拔。”江苏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干部一处处长庄同保表示,配备党外干部,不是“硬配”,而是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党内干部、党外干部,都是人民公仆。选拔干部说到底,是要着眼于发展,为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 篇2

高等院校历来是党外代表人士集中的地方, 把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集中的人才资源优势, 转化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需要的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资源优势, 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以西安邮电大学为例, 西安邮电大学是陕西省省属普通高等院校, 目前有党外代表人士400余人, 在现任学校各民主党派、党外代表人士人士和统战团体领导班子成员的20名党外代表人士中, 有5人担任区以上政协委员;有19人担任学校中层领导职务, 其中有9人是二级学院或部馆中心行政一把手, 他们直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使得意见和建议能够直面学校党政领导。因此研究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对于促进学校统战工作和科学管理有着积极意义, 对于实现建设高水平邮电大学这一“西邮梦”有着重要意义。

2 当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现状分析及其特点

在全校范围内发放问卷42份, 有机关工作人员和基层院系管理人员和教职工参与, 收回有效问卷40份, 问卷内容涵盖党外代表人士选拔培养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通过分析得出:党外代表人士在学校民主管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开展党外代表人士人士政治引导工作受到一些条件制约, 如学校经费有限、缺乏工作手段和工作载体, 对党外代表人士人士开展的活动也比较少;二是党外代表人士人士成长渠道比较单一, 交流、升迁的机会较少。即使是实职安排, 也是副职多、正职少, 因而党外代表人士人士群体优势和团体智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党外代表人士人士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党外代表人士人士思想观念未能及时更新, 甚至认为自己人微言轻、作用不大, 因而积极性不高, 责任意识不强。在社会环境日新月异和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高等院校党外代表人士无论在数量、质量、结构和思想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鲜明特点, 普遍存在学历高年龄低, 学问深阅历浅, 理论强实践弱等特点, 同时在在行为方式上具有关心政治、崇尚竞争、追求民主的意识和潜质;在参政议政上又具备一定政治把握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呈现出矛盾现状。

3 加强党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建议

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贯彻科学发展观, 不断探索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内在规律, 不断优化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 促进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不断科学发展。[1]

⑴思想上要提高认识高度, 加强思想动态分析和教育引导。学校党委要建立统战工作机制, 学校各级党组织, 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关注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状况, 建立健全了人事档案和工作网络, 定期开展调查研究, 分析研判变化趋势。

⑵强化政治引导, 注重开展形式多样学习教育培训活动。学校要将党外代表人士人士的学习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学校统战工作统一规划中,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等政治理论作为学习重点, 将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考察调研相结合、教育培训和座谈交流相结合, 寓政治引导于各种活动之中。

⑶要加强党务校务公开, 拓宽参政议政和建言献策的渠道。学校各级党组织将政治引导与参政议政实践相结合, 鼓励和支持党外代表人士人士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建言献策和民主监督。坚持做好党外代表人士人士列席参加重要会议制度、重大决策向党外代表人士人士征求意见制度、重大事件向党外代表人士人士通报制度, 各级领导与党外代表人士人士座谈沟通制度, 向党外代表人士人士传达中央和上级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制度。

⑷多措并举, 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人士的培养和推荐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人士的发现和培养工作, 建立党外代表人士人士的重点联系培养名单, 积极推荐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人士在人大、政协、人民团体、政府和学校的各级领导班子中担任领导职务。建立党外代表人士选拔培养机制和规范化操作, 夯实党外代表人士后备力量, 为党外代表人士搭建锻炼平台, 创造在实践中提升素质的机会, 让“旗帜人物”发挥积极作用。

⑸充分利用党外代表人士的优势, 发挥他们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思维活跃, 具有参政议政与建言献策的潜力, 他们很多是某一方面或领域的专家学者, 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挥自身学术优势, 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 支持他们参与文化交流、国际合作, 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D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58-04

党中央于2012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2015年又召开了中央统战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这些会议及文件不仅为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统战工作指明了方向,更加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出了总体设想和实现路径。高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也是发现和培养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源头,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高校统一战线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高校必须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准确把握中央提出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遵循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

一、高校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高校贯彻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1]这些举措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推进协商民主建设作出的重要部署。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是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在政党层面,代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与高校党委共同协商学校重大问题;在国家政权层面,人大代表中的党外代表人士参与民主选举,也参与诸如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重大事项的民主协商;在人民政协层面,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积极主动参政议政,献计献策。

(二)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力量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由规模扩张、数量增长为主进入以提高质量和发展水平为主的新阶段,高等教育向公平、质量和多样化方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高校教师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基本要素,党外知识分子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智力和信息资源,是新知识、新思想和新理论的主要发源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基地。高校作为智囊团和人才库,党外代表人士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民主党派和各界党外人士,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各项决策的协商讨论和民主监督,可以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2]高校中的党外人才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在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

(四)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来自于校内各条战线、各个学科、各党派或团体的成员,也分散于各个学科专业,他们对所联系的成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统一战线汇集了各方面党外代表人士,他们在各自所联系的群众中往往具有我们党不可替代的影响”。[3]他们通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提出对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或者表达党派成员的利益诉求,有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和校园的稳定与和谐。而且,他们与本学科的教师和学生有着天然的联系,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对周围的教师、学生以及所联系的成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群众联系优势,在校内广泛吸纳和反映来自各方面、各学科的意见与建议,为他们提供利益表达与诉求的渠道,才能更好地协调校内各方面的关系,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大学的和谐。

二、目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等学校是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源头,选拔任用党外代表人士是高校党委的重要工作。多年来,高校党委十分重视统一战线的工作,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作为党委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统战工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行政大力支持、统战部牵头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不过,我们发现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视还不是普遍现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尽管大多数学校在选拔任用制度上有了一定的建立健全,但是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比如,高校内部在选拔任用干部的时候没有单独考虑党外人士的数量或者比例,中层后备干部也没有专门安排党外人士的部分,对党外人士的教育培养还没有稳定成熟的方式,党外人士实践锻炼的途径还不够多,等等。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规划不完善。高校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中心,这也是大学制订发展规划的重点,因此,高校会制订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但是不会专门制订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规划。其根本原因是,高校党委缺乏合理配置政治资源的战略思考,没有统战工作的先导性和前瞻性的意识,因而没有将党外人才作为政治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整体来布局。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就没有科学规划的可能性。

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任用制度不健全。党委重视不够,是导致制度不完善的根本原因。“党要管党,其中包括党要管统战。各级党委一定要增强统战意识,特别是党委负责同志要亲自主持研究统一战线重大问题,亲自做统一战线重要人士的工作”。[5]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统战工作的关键,也是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校党委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还不是普遍现象。党委的干部工作主要是通过组织部门来完成,党外干部作为高校管理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得到组织部门的关心与支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组织部门往往轻视党外代表人士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忽视他们的锻炼、成长与成熟。

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制度缺乏有效性。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是一个高知群体,科学文化水平高,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与思潮。而现代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扩大,东西方的各种新思潮在大学校园内滋生蔓延,因而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一旦缺乏指引,就会失去正确的政治方向。很多高校还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培训制度,形成党外代表人士思想教育的真空。

党外代表人士的建言献策缺乏制度化设计。党外代表人士通过建言献策提出高校改革发展思路的意见建议,如果没有校方的支持,就只是处在自发自由的状态,提出的意见也非常零散,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很多学校没有制度化的建言献策平台,没有良好的沟通机制,党外代表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与党外代表人士的联谊交友制度落实不够。与党外人士交朋友是我党的一贯作风,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与党外代表人士交朋友,听取他们对工作的意见、看法。现在很多高校党委的领导都是从专业教师中提拔上来的,没有统战工作的意识,不了解统战工作的政策制度。有的高校尽管从文件上制定了相关制度,但是具体执行时却没有认真落实,很多党委领导长时间没有与党外代表人士进行工作上、思想上等的沟通,不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无法做好党外人士的思想工作,更无法为他们提供任何帮助。

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一些高校的党外旗帜性人才匮乏,党外后备人才来源不足,党外干部选拔配备推进乏力,这些困难与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寻求解决的路径。

三、高校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不仅要增强责任意识,配强工作力量,还要改进工作方法,学会同党外知识分子打交道特别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因此,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要从机制入手,做好各项制度的规划和设计,在工作方法上进行改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建立队伍建设规划的机制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要树立统筹党外政治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意识。队伍建设规划是队伍建设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因为党外人才作为高校师资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否则就容易形成一盘散沙,无法发挥资源合理配置的最佳效果。高校党委要集中力量,利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东风,整合全校党外人士资源,制定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整体规划。

规划的制定,要坚持分层分类培养的原则,树立储备后备人才的意识。根据中央、省委对党外代表人士的要求,立足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规律,科学制定队伍建设规划。其中,后备干部队伍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重视。要坚持有意识地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的统战原则,科学地建立党外代表人士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计划,提高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把有组织、有计划地广泛物色发现党外代表人士作为一项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要建立完善科学实用的指标体系,为选拔后备人才提供客观依据。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规划还要与学校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统一起来,与学校学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将党外代表人士的发展融入学校综合改革的中心工作中去,才能发挥他们为学校改革发展服务的重要作用。

(二)强化教育培训的机制

教育培训是提高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推进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中央《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求,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强化教育培训,首先要重视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理论教育。以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为首要宗旨,以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首要任务,增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同心”思想,引导他们始终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要敢于创新,以良好的教育效果为首要目的,综合运用专题研讨、专家辅导报告、网络教学等形式,创新培训方式。

强化教育培训,要切实强化党外人士的实践锻炼,把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与完善党外人士自身素质的重要环节。中央强调要培养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仅仅从理论学习中很难获得,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体验与锤炼。通过不断拓宽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渠道,增加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实践锻炼的实效。坚持和完善考察调研、挂职锻炼、岗位交流等有效方式,特别是积极探索建立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基地等新形式,推动党外人士到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校内重要岗位或者公务机关挂职锻炼,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式,为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搭建平台,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专业突出、群众认同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

(三)健全选拔任用机制

“实践证明,搞好党外人事安排,加强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有利于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有利于保证各方面人民群众广泛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有利于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一起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4]选拔任用是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做好党外人士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的主要体现。

要建立选拔任用党外干部的长效机制。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涉及校内外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多个环节,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系统的、有约束力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高校党委要形成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严格按照制度与机制来运行和操作,杜绝选拔任用的随意性。如坚持选拔标准,即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丰富选拔办法,推广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做法,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健全会商制度,通过组织部门与统战部门的联合会办、联合部署、联合考察等方法,共同做好党外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

强化部门合作机制。由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涉及高校多个部门,完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任用机制,就必须协调所有关联部门的工作,明确各自的职责。高校党委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尤其是党委统战部和其他党委职能部门之间,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有效的协调,部门间发挥自身优势,相互支持,通力合作,为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共同研究和部署工作,商定培养方案,下发文件,共同考察与推荐人选,不断完善党外干部队伍的建设。一方面,统战部门应不拘一格地对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进行选拔、发现、培养和推荐;另一方面,组织部门应对统战部门推荐的人才放心地使用。高校党委在对党外干部做出相关调动或者提拔决定时应该征求高校统战部门的意见,把党委领导下的由统战、组织和人事等相关部门相互协调的工作落到实处。

(四)完善建言献策机制

“凡属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召开各方面代表人士参加的会议,进行民主协商,广泛听取意见,这是毛主席、周总理给我们树立的光荣传统”。[6]建言献策是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也是党外代表人士成长成熟的重要途径。党外代表人士提出学校发展的方略,改革学校管理的思路,既为高校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也是党外代表人士思想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

学校党委要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充分调动广大党外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建言献策提供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听取党外人士建言献策要形成经常化的制度,通过定期召开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参加学校重要活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引导党外代表人士有序地参与高校民主管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建言献策。要便于党外代表人士能够有重点、有计划、有的放矢地出谋划策,如对征求意见的范围做出明确规定,凡是学校大政方针如党代会、全委会的工作报告、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涉及学校改革全局的重大决策以及其他师生员工关注程度高的重点、热点问题,都要组织党外人士进行协商,听取意见和建议,使决策进一步民主化、科学化。听取党外人士建言献策要形成程序化的运作。建立工作的领导机制,学校党委组织出题,支持党外人士调研,领导科学参考决策。建立情况收集制度,建设建言献策情况信息库,对党外人士的建议与意见进行分类管理,统一入库。建立反馈与通报制度,在收到调研报告和意见建议后,立即协调职能部门进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并将情况通报相关党外代表人士。

(五)落实联谊交友制度

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是培养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途径和工作方法,党中央领导历来十分重视与党外代表人士交朋友。党委要从巩固和坚持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的高度,充分认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的重要意义。“要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包括老朋友、新朋友,经常听取他们对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党风与社会风气等重大问题的意见和建议”。[7]

高校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积极加强与党外代表人士的联系与沟通,通过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渠道加强联谊交友。党委要建立联谊交友名单,党员领导干部发挥示范作用,带头深交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的党外朋友。通过交心谈心从情感上拉近距离,取得政治思想上的认同;通过通报会、座谈会、约谈等制度化的形式,畅通与党外代表人士意见沟通的渠道;通过思想引导、工作支持和生活帮助等方式做好党外代表人士的服务工作,为他们发挥才干营造宽松、舒畅的氛围。做到政治上一视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使党外代表人士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与党委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从而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能够直抒己见,积极发挥作用的诤友挚友。此外,党委统战部门要成为“党外人士之家”,做好联谊交友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推动联谊交友上台阶、出成果。

[ 注 释 ]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2][3][4] 李瑞环.务实求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13,214,215.

[5] 《全国统战部长会议在京召开,俞正声出席会议并讲话》2015年1月21日,中央统战部网站.

[6][7] 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仲勋论统一战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15,473.

[ 参 考 文 献 ]

[1] 杜青林.扎实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J].求是,2010(8).

[2] 同言.中共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切实搞好安排使用[J].瞭望(新闻周刊),2012(6).

[3]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4号)2012年2月.

[4] 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发[2006]15号)2006年7月.

[5]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发〔2012〕9号)2012年5月.

[6] 《习近平: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新华网2015年5月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20/c_1115351358.htm.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规划 篇4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统一战线一项基础性工作。根据党的十七大对统一战线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不断推进统一战线各领域代表人士的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为2012年换届储备一批高素质的党外后备人选,保证统一战线可持续发展,按照省委统战部有关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结合我市统一战线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对象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服务的任务更加繁重,在进一步促进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的作用更加突出。这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在市委的重视下,我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全市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换届后,一大批优秀党外代表人士走上了各级领导班子和参政议政的岗位,积极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但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适应领导班子建设的后备人选相对不足;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及结构不尽合理;党外代表人士的综合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因此,必需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研究,及早谋划,着眼于统一战线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要,切实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把这项事关统一战线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第20次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在市委的重视下,我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全市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换届后,一大批优秀党外代表人士走上了各级领导班子和参政议政的岗位,积极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但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适应领导班子建设的后备人选相对不足;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及结构不尽合理;党外代表人士的综合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培养选拔党外代表 人士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因此,必需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研究,及早谋划,着眼于统一战线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要,切实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把这项事关统一战线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第20次全国统战会议和中发正2006)15号文件精神的要求,抓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解放思想,拓宽视野,突出重点,加强培养,健全机制,推进选拔,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较强参政议政能力、与党长期亲密合作、德才兼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为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服务。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2010年为新起点,着眼于下一次换届,到2012年,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代表性较强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确保下次换届有充足的人选;加强培训,对已做安排的各领域党外人士和后 备干部队伍基本轮训一遍;加强实践锻炼,积极推进党外干部交流和挂职锻炼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党外干部的综合素质;选拔和推荐优秀的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探索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和安排使用的工作机制,推进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点对象: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各级组织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关社会团体领导班子中的党外人士,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爱国爱港、爱国爱澳代表人士,在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司法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人民团体领导班子中的党外干部。

二、主要工作和基本要求

(一)协助民主党派加强班子建设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把讲政治、有影响、有能力、公道正派的优秀人士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规范民主党派领导人的选拔任用程序,采取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方式,进一步扩大民主,支持民主党派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分级建立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名单。后备干部的数量,要根据领导班子职数,按照正职1:2和副职1:1的比例确定,争取2012年以前培养10名左右市级民主党派领导人后备人选,20名左右县级民主党派领导人 后备人选。加大培训力度。市委统战部每年举办1至2期民主党派成员培训班,2012年以前将民主党派市、县级组织负责人及后备干部全部轮训一遍。县区根据各自实际开展对民主党派负责人及后备干部的培训。协助民主党派机关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

(二)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社会影响的无党派代表人士。紧紧抓住知识分子这个源头,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新的社会阶层等领域物色一批有积极贡献和良好社会影响的无党派代表人士。市委统战部确定100名左右的重点联系对象,每年培训无党派代表人士30左右。县区根据各自情况确定重点联系对象,进行培训。成立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建立新的工作载体,拓展无党派人士工作途径。与组织部门密切配合,对重点培养的无党派代表人士,积极推荐担任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和政府工作部门、司法机关、有关群众团体领导职务。进一步做好人大、政协安排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工作。

(三)加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针对我市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实际,以增强素质和提高能力为重点,加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抓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精神的贯彻。市民委要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 培训工作,每年举办1至2期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培训班,人数不少于50名。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区、县要制定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培训规划,做好培训工作。

(四)加大对宗教团体负责人和宗教教职人员的培训。要把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选配到各级宗教团体领导班子中来,保证宗教组织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人士手中,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市委统战部、市宗教局要与各县区配合,共同建立100名宗教教职人员和50名重点寺观教堂寺管会主任名单,作为各宗教的骨干力量,由市上统一进行重点培训培养。同时,要积极选送一批有培养前途的宗教界年轻教职人员到高等院校进修,帮助他们提高文化修养,开阔视野。

(五)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队伍。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要求,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代表队人士的培养选拔工作。加强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系沟通,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引导工作,培养一批党外代表人士。市委统战部会同有关部门分类别建立100名左右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重点联系名单,市工商联每年培训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不少于30名。县区 要确定各自的联系对象进行培训。加强各级工商联领导班子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按正职1:2,副职1:1的比例建立后备人选。

三、组织领导和保障机制

(一)切实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统战部要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抓紧抓好,并把队伍建设的情况作为衡量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党外代表人士的监督管理机制。要加强教育,将反腐倡廉作为各类培训班次的学习内容,对党外人士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苗头,要及时谈话提醒,进行批评教育。协助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组织建立监督机制,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措施。

(三)强化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各级统战部门要建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积极争取把统战工作特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和工作需要,逐年增加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经费的投入。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湘乡市 篇5

中共湘乡市委统战部

培养、选拔、任用党外干部,是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具体体现,是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共湘乡市委充分认识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重要性,严格落实政策要求,精心做好各项工作,在形成工作合力、夯实工作基础、加大选拔力度、加强管理指导方面取得了好效果。目前,全市有副科级以上的党外干部81名,其中副处级6名,正科级14名,副科级实职53名,全市共有28名党外干部担任市级以

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24人担任市相关单位特约工作员。

一、抓共识、强合力

一是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中共湘乡市委制订和完善了党

外干部工作的培养选拔机制,下发了《中共湘乡市委关于加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建设的意见》,要求拓宽党外干部培养选拔的渠道,扩大党外干部配备领域,继续做好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以及法院、检察院配备党外干部的工作。二是完善“六个共同”机制。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共同制定了《关于进 1

一步加强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工作的制度》,就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确定了“共同制定规划、共同物色选拔、共同培养教育、共同考察人选、共同讨论研究、共同督促检查”的“六个共同”运行机制。三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各种内部宣传资料,大力宣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党外代表人物的先进事迹。市委党校培训班开设统一战线知识课程,提高了各级党委对培养使用党外干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党外干部的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抓培养、强基础

湘乡市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培养力度,帮助党外干部提

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一是多方位培训。举办了两期科级党外后备干部培训班,102名党外干部全部轮训,选送23名党外干部到上级社会主义学校培训。每年在党校举办的各类主体培训班,党外干部不低于15%。二是多岗位锻炼。近三年来,市委、市政府选送干部赴深圳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派遣干部赴驻市大企业挂职锻炼,党外干部都占有一定数量,比例都高于总数的10%。三是多机会交流。每年至少举办了一次全市党外干部座谈会,让党外干部畅谈在实践多党合作工作中的做

2法和体会,让他们互相切磋经验,互相学习提高。2008年积极筹备成立了湘乡市党外干部联谊会,建立了党外干部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平台。四是多渠道献策。全市共有28名党外干部担任市级以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他们履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畅通社情民意的渠道又提供了一个有效载体。市委统战部建立了党外干部信息库,不断予以调整充实。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党外后备干部85名。

三、抓选拔、重使用

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程序,不断拓宽党外领导干部的选拔渠道。在推荐方式上,采取群众推荐与领导干部署名推荐相结合,组织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推荐的广泛性、民主性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在选拔渠道上,不断拓宽视野,从党派、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务员队伍、新的社会阶层等领域中选拔党外领导干部。市委常委会议多次听取并研究市委统战部报送的《关于做好换届工作中党外干部实职安排有关问题的报告》、《关于乡镇办事处和市人大、政协专门委员会配备党外领导干部推荐人选的建议》、《关于配合市人大换届做好党外代表人士政治安排的报告》、《关于市政协换届人事安排有关问题意见的报告》,对党外干部的实职安排和政治安排做到

3了早计划、早安排。在乡镇办事处班子换届的考察过程中,对于本地无合适党外干部人选的,由市委统战部推荐,市委组织部负责交流调配。在市直单位进行班子调整时,主要根据党外干部的特点和专长,突出安排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外干部作用的工作岗位。在知识分子较多的单位,优先在本单位选拔党外干部。在市政府法制办、文联、城建投资公司的班子配备中,也是从其他单位选调能发挥其优势的党外干部担任了行政一把手,这些党外领导干部都是经过多年培养,多岗位锻炼过,具有新岗位应具备的专业才能。目前,市人大和市政协委室共配备了党外领导干部4人。

四、抓指导、强管理

党外干部提拔重用后,坚持按照“政治上一视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工作方针,加强对党外干部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指导。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对党外干部要多关心、多支持、多照顾。从1996年开始,我市建立了市级领导与党外干部的交友制度,四大家主要领导每人联系2-3名党外干部,通过交友、谈心活动,及时了解党外干部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如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赵欢同志不仅主动邀请自己联系的党外干部经常参加一些重大活动,还为他们在工作上给予很大的帮助。市委统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 篇6

[提要]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相对集中的重要领域,加强新形势下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当前高校统战工作一项紧迫任务。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长效工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通过着力打造并夯实教育培养平台、发挥作用平台、动态管理平台三大平台,健全并完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朱维华(1966-),男,江西中医药大学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实践研究、高校统战工作;衷彦(1960-),男,江西中医药大学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实践研究、高校统战工作;吴伟(1978-),男,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江西南昌 330004)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和基础工程,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4号,以下简称《意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论述了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相对集中的重要领域,新形势下,切实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事关高校统战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重点和难点在于长效工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笔者认为,高校应准确把握《意见》精神实质,以健全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为落脚点,着力打造并夯实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养平台、发挥作用平台和动态管理平台这三大平台。

一、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平台

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加强日常教育培养至关重要。党外代表人士汇聚了高校党外人才中的精英,他们自身的示范作用、牵动作用和辐射作用直接影响着高校统一战线的整体工作水平。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平台,就是要准确把握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社会环境、实践基础和自身状况,认真研究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的内在规律,充分整合各种各类资源,多途径、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养工作,以不断提高他们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达到增强素质的目的。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平台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有效途径。

(一)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学习培训。根据《意见》要求,党外代表人士的学习培训要坚持政治培训为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把系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理论培训的首要任务。采取送出去学、内部组织学、自觉自主地学等多种学习形式,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主阵地作用,社会主义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高校要充分利用统一战线教育培训这一独特资源,在完成调学安排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外代表人士入学接受专题培训;二是充分发挥高校自身教学培训资源的优势,把开办党外代表人士专题培训班列入高校党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了解国情社情校情、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水平、加强合作共事等内容定期安排培训班、研讨班学习;三是发挥好高校校园网的信息集散传播功能,在统战部网页上建立学习互动专题版块,充实、更新学习内容,搭建交流沟通平台,便于党外代表人士自觉自主学习、交流沟通。

(二)强化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党外代表人士缺乏实践锻炼,是长期制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瓶颈”。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是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普遍具有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的特点,但在政治把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待历练提高。强化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一是要将党外干部的多岗位锻炼纳入高校干部交流总体安排,给予特别重视;二是注重推荐、选派党外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或任职,并在高校的对口支援、扶贫开发和校际合作等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安排党外干部参与项目实施。通过多岗位、多途径实践锻炼不断丰富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阅历,达到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的效果。

(三)发挥好联系交友的思想引导作用。联系交友制度是加强高校党政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系的有效措施。联系交友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联系沟通、交心、谈心,准确了解并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通过联系交友,还可以广泛听取党外代表人士的意见建议,解开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疙瘩,达到思想引导、凝聚共识、增强互信和感情的作用。

二、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动态管理平台,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管理,是保障党外代表人士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党外代表人士是高校统一战线的骨干力量和实践主体,其能力和代表性强弱、作用大小,直接关系到高校统一战线优势的有效发挥。《意见》特别强调,党外代表人士推荐使用后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当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管理总体上比较薄弱,工作中重使用轻管理、重服务轻监督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夯实党外代表人士动态管理平台,就是要做到明晰管理范围,把握评价指标,丰富管理载体。

(一)明确范围,坚持标准。党外代表人士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非中共人士。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其范围和基本标准,完善包括身份、职务、学习工作经历、履职情况、主要业绩等多方面基本信息的党外代表人士数据库建设,并实时更新,准确掌握全面信息。根据《意见》中对党外代表人士范围的界定,高校的党外代表人士主要包括: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党外人士,担任处级以上校内外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民主党派校级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在有关社会团体(主要是统战社团和学术团体)担任较重要职务并发挥较大作用的党外人士。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是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标准,也是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

(二)突出重点,综合管理。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不是行政管理,也不是业务管理,主要是政治思想管理。《意见》明确指出,要突出管理重点,了解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表现、思想状况、履行职责和廉洁自律情况,特别是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帮助党外代表人士坚定政治共识,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党外代表人士在本职岗位和人大、政协、党派履职情况,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廉政规定情况。结合高校干部人事管理的实际,针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特点,综合运用民主评议、述职述廉、考核、诫勉谈话等考核管理方式,并及时将考核结果纳入党外代表人士数据库,作为评价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由于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多重身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需要各单位、部门的密切配合。对担任学校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党委组织部要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中注重加强管理;对高校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委统战部还要加强与同级人大、政协的联系,定期了解掌握他们的参政议政情况;对在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组织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党外代表人士,所属党派团体要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并向学校通报有关情况。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管理工作中,高校党委统战发挥着牵头协调作用,要积极与人大、政协、纪检、组织等部门加强沟通,形成日常联系机制,从总体上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各方面情况。

三、疏通渠道,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平台

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源头,是党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作用,在实践中物色发现人才并合理安排使用,有利于党外代表人士的不断进步和成长,有利于激发党外代表人士服务社会和学校事业发展的潜力与活力,有利于带动和引导统战成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多层次、多渠道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重要作用。一是坚持党外代表人士情况通报会、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党外代表人士特邀代表参加教代会等制度,及时向党外代表人士通报学校的重要工作,广泛听取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党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扩大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工作的知情范围和参与程度,从而引导党外代表人士有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二是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荐提名工作,把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中的佼佼者推荐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岗位上,让他们在更高的平台和更广阔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责;三是协助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好提案筹备工作,围绕所熟悉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组织调研,提出高水平的建议和提案。

(二)发挥代表,z,_It-专业技术特长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人才荟萃,不仅具有人才智力的综合优势,而且在社会上还具有较大的影响,发挥他们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应积极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党外代表人士与社会的联系,大力支持党外代表人士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扶贫、科研转化等服务社会的活动。党委统战部要发挥导向和参谋作用,对党外代表人士服务社会加强引导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便于他们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服务社会进步。

(三)加大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使用力度,不拘一格,广纳群贤。选拔使用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加大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使用力度,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认真落实《意见》中“高等学校领导班子中一般要配备党外干部,积极选配符合条件的党外人士担任行政正职”的精神,着力培养锻炼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起到示范作用,更好地激发党外人士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要稳妥推进高校干部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公开选拔任用干部的力度,充分调动党外代表人士参与竞争上岗的积极性,创造有利于优秀党外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三是积极推荐党外代表人士到人大、政协、政府、司法机关及人民团体任职,并支持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公开选拔、竞争择优走上领导岗位。

党外代表人士是党和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的时代命题,也是实现高校统战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高校的统战工作要不断创新思路,探索实践,努力夯实工作平台,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 篇7

关键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多元文化对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政治思想的影响

多元文化通常指两种文化现象:一是殖民地国家存在的殖民地文化和原住民文化;而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存在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全球化带来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共享,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在政治思想上受到多方面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具体来说:

首先,多元化的政党制度削弱了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认同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数实行的是两党制或多党制,与我国现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本质的区别。成长于60后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中很多人具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受西方政党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现行的政党制度的认同感远比不上老一辈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一方面,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没有深刻认识到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重要特点和独特优势,即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人士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直接参与者,共同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作为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没有认识到他们是我国政治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另一方面,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也没有深刻认识到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政党制度只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历史证明,西方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并不适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因而可以看出,多元化的西方政党制度对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影响是很大的,关系到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对我国现行政党制度的认同程度。

再者,多元化的价值观减弱了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多元化的价值观对转型期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说,多元化的价值观对个人自由的推崇,导致人们价值取向更多趋向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期,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必然引起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多当面的变革,由此产生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怀疑是不可避免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作为联系和代表某些群众的代表人物,同样对上述诸多变革抱着怀疑的态度。

上述两种认同危机,对于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能否在多元文化的冲加下,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教育,消释多元文化带来的认同危机,事关党的党外队伍建设,事关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事关高校未来发展与稳定。

二 加强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首先,加强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培训中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教育培训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参政、议政能力。参政的前提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能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队伍中。坚持以政治思想培训为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设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头脑,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进一步巩固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与党合作共事的思想政治基础。通过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的培训教育,强化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坚定共识,深化共识,巩固共识,增进共识,不断夯实其与中国共产党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其次,加强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提倡自主、自觉、自为的培训理念,并建立相应的联谊交友平台。自觉就是一种主动意识,自愿行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培训。自主就是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培训之中。自为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后,能够内化知识,在思想形成与党合作、为党服务的参政理念。在强化政治思想培训内容,丰富培训方式同时,引导参与培训的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转变对我国现行政党制度的怀疑态度,增强党对他们吸引力。提倡自觉、自主、自为的培训理念,倡导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自我教育,发扬自我教育、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育培训于。工作、生活中。建立相应的联谊交友平台,在互相学习、沟通交流中,共同深化认识。

最后,加强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推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实践锻炼。综合素质尚待提高,缺乏老一辈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与党长期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革命斗争实践,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他们的实践锻炼工作。进一步深化考察调研、社会服务、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使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在实践锻炼中充分履行职能,扩大影响。实践锻炼的目的,不但要提高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综合素质,更要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所在,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所在,提高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感,消释多元文化带来的认同危机。

综上所述,多问文化带来的认同危机,需要进一步加强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强化他们对我们党的认同感,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招纳人才,才能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中央统战部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

[2] 宋颖.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报.2008(3)

[3] 中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M].北京市:华文出版社,2005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 篇8

通统发„2012‟4号

关于进一步完善党外代表人士人才库

建设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县直各单位党组织: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统战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关于建立党外人士人才库的通知》(通统发„2010‟2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党外代表人士管理工作,完善党外代表人士人才库建设,为人大、政协换届党外人物安排摸清底子,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党外代表人士人才库资料收集范围

1、行政、事业单位的党外干部(仅指国家公务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中的党外人士);

2、事(企)业单位党外知识分子(仅指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党外人士);

3、乡(镇)优秀致富带头人(每个乡镇填报5~20人在村、社区起致富带头作用的党外人士。其中,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代表人士由企业所在乡镇填报)。

二、优秀党外后备领导干部人才库

各乡镇、县直各单位推荐1~2名优秀党外后备领导干部。乡(镇)“三办六中心”党外干部,县直主管部门和乡(镇)均可推荐,主管部门和所在乡(镇)要同时签署意见。

三、党外代表人士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

1、各乡镇、县直各单位也要相应建立党外代表人士人才库和优秀党外后备领导干部人才库,并实行动态管理;

2、党外领导干部及优秀党外后备领导干部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所在单位必须先向县委统战部书面报告,经研究批准后,单位党支部方可讨论是否发展为中共党员;

3、各乡镇、县直各单位今后每年6月30日前和12月31日前将党外人士变化情况向县委统战部报告。

四、本次资料收集完成时间

请各乡镇各单位于5月20日前将电子文档报送到县委统战部工作邮箱:tdxtzb@126.com,5月30日前交纸质表格。

附件一:通道侗族自治县优秀党外后备领导干部推荐表; 附件二:通道侗族自治县党外干部登记表;

附件三:通道侗族自治县党外干部统计表;

附件四:通道侗族自治县党外知识分子登记表;

附件五:通道侗族自治县党外知识分子统计表;

附件六:通道侗族自治县乡(镇)党外优秀致富带头人登记表; 附件七:通道侗族自治县乡(镇)党外优秀致富带头人统计表;

中共通道侗族自治县委统战部

2012年4月18日

主题词:统战工作带外代表人士资料收集通知发:各乡镇、县直各单位

上一篇:天气凉了注意保暖的问候说说下一篇:浅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