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干部培训工作总结

2024-07-29

党外干部培训工作总结(通用6篇)

党外干部培训工作总结 篇1

关于干部培训情况的报告

省委统战部:

根据省委统战部有关通知精神,我们齐齐哈尔市委统战部对1996年以来干部培训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干部培训工作的基本情况

齐齐哈尔市委统战部担负着全市七区、九县专兼职统战干部和六个民主党派、工商联、侨联、台联广大成员的培养培训工作。几年来,随着全市专兼职统战干部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侨联、台联成员、无党派人士的新老交替,全市统战系统广大成员队伍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为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我们以社会主义学院为阵地加强了对干部的政治理论培训,提高统战系统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治鉴别力,切实做好了全市统战系统两支干部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10年来共举办县(区)级统战部长培训班两期,培训100人次;与市委组织部共同举办县级党外后备干部培训班5期,培训268人次;举办民主党派骨

干成员培训班5期,培训245人次;举办非公制经济代表人士培训班2期,培训450人次,各县(区)委统战部培训科级党外后备干部360人次。

二、经验和做法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

1、每年市委都召开常委会,专门听取市社院领导关于社院建设发展问题的汇报。每年社院党外班开学,市委主管统战工作的书记都亲自到会并讲话。有关领导经常过问这项工作,根据统战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市委统战部部长深入班级为学员授课并与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了解他们在政治上的要求、思想上的苗头及生活中的疾苦。各民主党派主委也到社院看望学员,激励党外干部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2、按照市委常委会精神,市委统战部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市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通知》,充分履行对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职能,主动争取党委和有关部门对社院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并把社院工作纳入全市统战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对社院自身建设,教学改革实行目标考核,有力地推动了社院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准备工作充分

市委统战部与市社会主义学院在开班前做了充分的

准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拟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培训班的指导思想、培训要求和具体措施,并提前就授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大纲、使用教材以及相应的教学材料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市社会主义学院按照《社会主义学院暂行条例》要求,专门制订了《教学管理暂行规定》、《主体班培训工作程序》、《主体班班主任工作职责》等规定,细化了各个环节,使教学管理规范化动作有了依据。同时,启动评估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学习成效。

三是教学内容充实

根据每期班学员的特点,培训班在课程设置上采取课堂授课、经验交流、座谈讨论、参观考察、学员论坛等形式,整个教学工作,既有系统的政治理论方面的阐述,又有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方面的诠释,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介绍,做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紧密结合。在党校党外干部主体班中,根据形势和任务需要,我们及时充实进了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WTO知识等培训内容,做到了主线明确,主题突出,理论性、现实性强的干部培训内容体系。同时根据不同班次相应选择充实进了有较强实用性的知识。在党外后备干部班及民主党派骨干成员班教学中针对党外干部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统战知识了解少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统战

特色。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统一战线基本理论、民主党派简史、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作为重点内容。在统战部长培训班中把党的统战基本理论、如何做好新时期经济领域、海外统战工作、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台湾形势与对台工作等内容作为重点。通过各类培训活动,发挥了党外知识分子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的积极性,促进了党外各界人士招商引资活动和科技培训、科技下乡等 活动的开展,推动了统战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是注重在培训效果上下功夫

具体的说就是实行了四项制度。

1、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每期培训班开学都对学员提出具体要求,班主任采取对号入座,量化考勤形式,每天不定时清查学员出勤情况,并记录登记存档备查,使学员出勤率达到90%以上。

2、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每期培训班都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完毕,由教务处统一评卷,试卷装订成册,存档备查,通过从严考试纪律,激发学员平时学习动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3、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于党外主体班的学员,每期培训结束后,市委组织部和市委统战部都对每名学员进行考核,既要查对档案,又要求每名学员做考核述学。

4、实行课内学习与课外考察相结合制度。培训班期

间,安排学员到民办企业、绿色食品基地、国家重点装备工业企业及大连等地考察调研。使学员们学习到了外地的先进经验,开旷了视野,把理性知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增强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学矛盾突出。少数干部积极性不高,由于强调工作忙脱离不开等原因,学习的自觉性不强。各级党政一把手对党外干部培训不重视不支持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2、干部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受财政经费紧张及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等客观因素影响,干部培训工作受到一定的制约,在县(区)有的培训学校设备陈旧,办学条件较差,基础建设薄弱,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受经费制约企业党外干部培训和干部外出培训工作开展的不够理想。

3、培训机制还不够灵活。培训形式单一,往往局限于县区级党干校及市社会主义学院,与高校联办、外出培训特别是(国)境外培训少。

4、齐齐哈尔市社会主义学院目前只有编制,既无专职工作人员,又无专门办公室,且基础设施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

四、解决思路和工作建议

1、完善政策机制,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时效性。要

建立严格的选调机制。对干部本人不积极参加培训的,组织上要严格掌握,在使用上作为重要依据。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要理顺关系,明确职责,通力合作,相互支持。形成多部门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统一规划、指导、监督、检查。建立完善的使用机制。重点解决培训与使用脱节的问题。建立完善的跟班、跟踪考察机制。在每个班次派统战部机关干部参加学习,并跟班、跟踪考察学员的各种表现。根据考察反馈,对违纪学员作出相应的处理。

2、科学调整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根据形势发展和中心工作的转变,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培训部门要根据形势、任务需要和实用性选择培训内容。要侧重于三个方面的需要进行选择,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贯彻执行党的新时期统战政策的需要,统战系统干部的思想和工作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改进培训方式。总的要求是必须以提高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灵活高效的培训方式。一方面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形式,采取理论讲座与问题研讨相结合、学习理论与开展社会调查相结合、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课堂讲授统分结合等形式,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合理利用社会主义学院卫星教学网开展教学服务,丰富教学内容,活化教学方式,同时给学员以足够 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挖掘潜在能力,使培训取得良好效果。

3、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基地基础建设。按照设施齐全、环境优雅、管理上乘三项标准要求,改造教学设施、办公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机制强化管理手段,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实行市场化管理、社会化管理,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采取足够的措施,提高师资水平,改善师资结构。一方面通过选派教师到上级党校学习深造等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强新入校高校毕业生的培养,使他们尽快挑起重担,解决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

中共齐齐哈尔市委统战部

2006年3月24日

党外干部培训工作总结 篇2

一、加强高校党外干部管理的重要意义

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亲密战友, 是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推动力量。高校作为党外干部的聚集地和培养选拔基地, 加强高校党外干部管理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加强高校党外干部管理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我国的基本政党制度, 是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高校是党外干部相对集中的地方, 充分发挥和正确使用党外干部, 促进党外干部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需要, 是实现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需要, 是坚持和完善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需要。

(二) 加强高校党外干部管理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高校党外干部是党外知识分子的代表, 具有联系广泛、社会影响力强的特点, 他们工作、生活、学习在广大党外知识分子之中, 与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具有密切的联系。他们熟悉和了解党外知识分子对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态度、意见和看法, 掌握党外知识分子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是党委联系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有效桥梁和纽带。高校党外干部既是上情下达的介质, 又是下情上达的渠道, 能够使党委及时了解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能够使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各项工作在充分吸收广大党外知识分子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更加体现社情民意, 真正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推动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三) 加强高校党外干部管理是推动高校统战工作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高校党外干部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作用突出的高校党外干部队伍, 既是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统一战线的需要, 更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党外干部素质高、学历高、视野开阔、思想活跃, 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 多数是本行业和本领域的专家和翘楚, 把握本学科本领域研究的前沿, 在专业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他们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以其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能够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党外干部的优势和特点, 团结各方力量, 共同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二、高校党外干部管理的现状与高校党外干部的特点

了解高校党外干部管理现状, 掌握高校党外干部特点, 是形成高校党外干部科学化管理机制的前提, 是增强高校党外干部管理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一) 高校党外干部管理的现状

高校党外干部是国家干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点, 培养、选拔和使用党外干部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各高校党委认真贯彻和实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 高度重视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和任用工作。但是, 由于党外干部培养是一项涉及高校党委、组织部和统战部相互配合与协调的复杂工程, 因此, 高校对于党外干部的成长规律研究不够深入, 缺乏对党外干部的梯次结构、数量和比例的统筹考虑, 没有形成一套权责明确、分工具体的联动机制, 需要建立健全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实践性强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 需要进一步提高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水平, 实现培养、选拔和使用党外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同时, 高校在党外干部的教育培养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力度, 避免党外干部未经系统培训直接走上领导工作岗位的现象。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党外干部中长期发展计划和培养目标, 安排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 采用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 注重党外干部的实践锻炼, 使党外干部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建成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作用突出的高校党外干部队伍。

(二) 高校党外干部的特点

高校党外干部多数来源于知识分子, 具有学历高、职称高、素质高的显著特点, 他们大多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社会影响力, 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和中坚力量。高校党外干部大多出生在新中国、成长在改革开放中, 对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具有深刻的体会, 对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积极的推动力量, 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和制度具有较高的政治认同感, 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 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高校党外干部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勇于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创新中求发展, 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因此, 高校党外干部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 他们关心国家建设和高校发展, 运用自身专业优势和社会联系广泛的特点, 能够为国家建设和高校发展提出很多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积极发挥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三、推动高校党外干部管理科学化的具体途径

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党外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 要建立机制, 形成制度;要把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要针对党外干部的特点, 营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良好氛围。

(一) 加强政治引导, 建立党外干部定期培训制度, 使党外干部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 是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有力保证。因此, 高校党外干部管理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政治引导, 使党外干部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这是保持爱国主义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保证。在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高校党外干部特点的基础上, 依托社会主义学院和省委党校、省委教育工委党校和学校党校等载体和渠道, 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研修班, 对他们进行世情、国情、党情及多党合作优良传统的教育, 进行形势政策教育, 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 使高校党外干部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进一步提高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认识和信心, 增强其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 坚定其社会主义信念。

(二) 加强联系与沟通, 建立高校党外干部数据库和培养方案

高校党外干部是高校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工作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的第一线, 学习生活在广大党外知识分子中间, 与广大党外人士具有密切的联系, 充分发挥高校党外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于推动高校自身发展和高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必须加强与党外干部的联系和沟通, 充分了解新时期党外干部的特点, 为他们搭建沟通交流和发表意见的平台。学校党委要通过校情通报会、座谈会等形式, 向他们通报学校的情况, 听取他们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建议, 进一步掌握党外干部思想动态和基本情况。把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 采取学校党委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基层组织推荐的方式, 形成一套系统的、有约束力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 实现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三) 加大培养力度, 建立健全高校党外干部的动态管理模式

党外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已经纳入多数高校人才和干部队伍总体规划, 要根据党外干部不同的类别、层次, 不同的成长经历, 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 在培训中进行考察。一是要加强理论培训, 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自觉性。二是要强化实践锻炼, 选送有发展潜力的代表人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考察活动, 推荐他们到社会挂职, 或安排他们到复杂环境和岗位上接受考验。三是要适时进行实职安排, 对表现突出的党外干部委以重任, 使他们把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党的事业联系起来, 成为与党同心同德的优秀管理干部。

(四) 做好选拔、任用和举荐工作, 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外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做好党外干部的选拔、任用和举荐工作。培养、选拔、任用党外干部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首先, 统战部要深入调研, 做到人才早发现, 早培养, 优中选优。同时, 还要密切与党外干部的联系, 在交往中做好考察工作。其次, 统战部还要加强与组织部的联系与沟通,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再次, 学校党委要及时向各级人大、政协和政府职能部门举荐那些已经具备政治及实职安排条件的党外干部, 积极为党外干部成长铺设台阶, 搭建平台。

(五) 设立“同心工程”, 创新高校党外干部管理模式

设立一些类似“共产党员工程”的“同心工程”, 充分利用党外人士的专业知识和社会资源, 形成其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共进, 共谋发展”的统战新局面。通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起到党同党外人士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为推动党外人士围绕经济建设和高校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知情出力提供平台, 进一步拓宽党外人士发挥作用的渠道, 开创高校党外人士统战工作新局面。

加强高校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是事关坚持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的基础工程, 有助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必将推动新时期统战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2-02-16.

[2]陈荣武, 方振敏, 宋晓涛.高校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政治价值和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 2010, (21) .

[3]姚传跃.关于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 (4) .

党外干部政府任职谱 篇3

4号文件的内容在今年2月23日新华网消息中有部分介绍,并未全文公布,舆论评价其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制定的关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专门文件。

此次统战部的会议着重于在文件基础上作出更全面细致的部署,其中,加大党外人士在政府部门任“一把手”的做法成为最大亮点,强调认真贯彻党外代表人士安排的政策要求,选配民主党派、工商联成员和无党派人士进各级人大、政府和政协领导班子,加大政府部门正职安排力度,推动法院、检察院领导班子中安排党外干部。

此前,在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全国学习贯彻2012年4号文件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积极发现党外优秀人才,要有针对性地在人大、政府及政府工作部门、政协、法院和检察院、高等学校、国有企业、科研院所、人民团体等做好推荐使用工作,适当增加安排职数、扩大安排部门、推动正职安排”。

国务院系统的2正15副

目前在中央政府各部委中担任正职部长的非中共党员人士,有万钢和陈竺两位。

2007年,万钢、陈竺先后被任命为科技部部长和卫生部部长,这是自1972年10月傅作义离任水利部部长后,时隔35年再次由党外人士出任国务院部委正职部长。万钢为致公党党员,曾任上海同济大学校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陈竺为无党派人士,曾任中科院副院长。

外界一般认为,对于他们二人的实职安排是2005年5号文件精神的直接落实。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简称2005年5号文件)曾提出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或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并进一步明确具体标准,规定党外正职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比例,拟以10%左右为宜。

根据国务院网站显示的资料,在27个国务院组成部门中,除万钢和陈竺两位党外正部长,另有5位党外人士任副职:监察部副部长郝明金是民建中央常委,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是民建中央副主席,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是无党派人士,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是九三学社成员,审计署副审计长石爱中是民进成员。

在18个国务院直属机构中,虽还没有党外人士任正职,但有5位党外人士出任副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甘霖是致公党党员,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是民盟成员,林业局副局长印红是九三学社社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玉光是无党派人士,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明明是无党派人士。

在14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有4位党外人士任副职: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是无党派人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是民革成员,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是民盟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姚建年是农工民主党党员。

在10个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中,有1位党外人士任副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是农工民主党党员。

在1个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4个国务院办事机构中,尚没有党外人士任正副职行政首长。

这17人中,从政治面貌看,无党派人士5人,民建2人,九三学社2人,致公党2人,农工党2人,民盟2人,民进1人,民革1人;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15人,女性2人;从年龄分布看,“40后”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一人,到今年10月满66岁;“50后”12人,“60”后4人,年龄最小的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甘霖,到今年10月满49岁。

从任职经历来看,3人曾在高校科研院所任职:万钢曾任上海同济大学校长,陈竺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四一曾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4人曾任省级副职:吴晓青曾任云南省副省长,张桃林曾任江苏省副省长,甘霖曾任湖南省副省长,谢克昌曾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从任职领域来看,6人是系统内升迁:石爱中曾任审计署社会保障审计局局长,徐一帆曾任福建省统计局副局长,印红曾任国家林业局林业工作站管理总站的总站长,宇如聪曾任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所长,丁仲礼曾任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常务副所长、所长,于文明曾任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任;3人有相近领域的任职经历:郝明金曾任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明明曾任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姚建年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位党外副省长(副市长、副主席)

根据政府网站目前显示的资料,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新疆和吉林以外,各有一名党外人士担任副省长(副市长、副主席)。

上述29名党外干部所分管的领域大多为教育、文化、科技、环保、文物、计生、档案等,少数分管外贸商务和外事工作。

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24人,女性5人;从年龄分布来看,“50后”18人,年龄最大的是黑龙江省副省长程幼东,到今年6月满60岁,“60后”10人,年龄最小的是江西省副省长谢茹,到今年7月满44岁。

值得一提的是,29人中的21人有博士学位,如北京的程红和上海的赵雯两位女副市长,分别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博士,此外还有多位理学博士、工学博士、教育学博士等。舆论普遍认为,高学历党外人士有助于扩展政府代表性,也有利于广泛联系知识分子和新社会阶层。

西藏自治区副主席甲热·洛桑丹增是唯一的高中学历,西藏政府网站显示,他“1953年12月生,1956年11月参加工作”,1956年他被认定为昌都强巴林寺活佛,并担任西藏自治区筹委昌都办事处宗教事务委员会常委。

从政治面貌来看,29人中无党派人士有7人:湖南省副省长何报翔,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江西省副省长谢茹,西藏自治区副主席甲热·洛桑丹增,甘肃省副省长郝远。

民盟6人: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河北省副省长龙庄伟,山西省副省长张平,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北京市副市长程红,重庆市副市长吴刚。

九三学社4人:山东省副省长王随莲,福建省副省长洪捷序,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刘新乐,上海市副市长赵雯。

致公党4人: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安徽省副省长谢广祥,辽宁省副省长滕卫平,海南省副省长林方略。

民建4人:云南省副省长高峰,四川省副省长陈文华,青海省副省长高云龙,贵州省副省长谢庆生。

民进3人:黑龙江省副省长程幼东,宁夏自治区副主席姚爱兴,天津市副市长张俊芳。

农工党1人,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

名省级政府组成部门正职官员

在担任正职方面,内地31个省(市、区)的政府组成部门已给予了党外人士较多任职空间。据媒体统计,目前17个省级政府(上海、北京、江苏、广东、青海、福建、海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新疆、广西、重庆、陕西、四川、辽宁)组成部门中有党外人士担任正职官员,总计22人。

一般情况下省级政府有20个左右的组成部门,以河南省为例,包括省教育厅、民政厅、农业厅等24个政府组成部门,其中省科学技术厅厅长贾跃是无党派人士,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高体健则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党外人士担任省级政府组成部门正职所占比例仍较少,通常是1- 2名。除河南外,上海、北京、江苏、湖北4省(市)政府也是2个组成部门的正职由党外人士担任。其中,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寿子琪、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张全都是农工党党员;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闫傲霜、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都是无党派人士。

与29位党外副省长类似,这22名任各地省级政府组成部门正职的党外人士所分管的领域,也基本分布在科技、计生、卫生、交通、教育、环保及规划等专业性强的部门。其中,5人任省计生委主任、5人任科技厅长或科委主任、3人任卫生厅(局)长、2人任交通运输厅长,此外,规划委、环保局、教育厅、农业厅、人社厅、住建厅、司法厅的正职各1人。

2012年4号文件是继2005年5号文件之后对党外人士担任政府正职的又一次重大推进,在公共行政学专家竹立家看来,“这个方向要完全肯定,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十八大以后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范围的改革导向。”

目前各级政府尚无党外人士担任省长、市长、县长等。“现在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各个厅局内,党外人士任正职早就不是问题了。地级市长、县长是否可以由党外人士担任呢?这可以进行深入研究。当然这样的岗位的职权在同级政府里更核心,执政党在选用时会更慎重,毕竟治理的好坏板子都是落在执政党身上。” 竹立家说。

他说,像公安、安全、国防等涉及政权稳定的关键部门,党外人士出任正职的可能性很小,这是很正常的。

“而法院、检察院情况又不一样,政府部门可以由党外人士担任正职的话,地方两院在理论上也可以由党外人士担任正职。”竹立家说。

目前的最高法院副院长万鄂湘是民革中央副主席,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姜建初是无党派人士。

党外正职如何协调与党组的关系

“党外干部任正职的话,现实中直接会面临的问题是他们如何协调与任职单位党组的关系。”竹立家说,根据现行规定,涉及部门重大事务的决策,需党组会议集体讨论决定,“那么就产生一个问题,比如万钢和陈竺,他们所在的部门在进行重大事务决策和讨论时,究竟是以部务会还是党组会的研究决定为定准?这是困扰党外干部出任实职的体制问题,也是党外干部极少被安排正职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政府部门的党组书记均由部门正职担任,党组会和部务会几近重合,偶有行政首长和党委班子分离的情况,多为过渡安排,万钢和陈竺的走马上任则打破了这种惯例。在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兼任中共科技部党组书记;而陈竺被任命为卫生部长时,原部长高强改任副部长、继续担任部党组书记,而高强的职务现在已由张茅担任。

万钢并没有受此问题影响。2008年3月6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万钢说:“我和科技部的党组书记学勇同志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了。到科技部工作以后,我们两个人关系很融洽,这也可能是同代人的关系。在工作上,我们通过半年多的合作,逐步逐步地理出了一套思路。特别是党组和部会的议事规程。党组议什么样的事,怎么样来议事,部会议什么样的事,互相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所以我们党组和部会有一个明确的议程规程。”

万钢直言每一次开部党组会的时候,他基本上都参加。“实际上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在很长的时间当中,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形成了。差不多每个部门、每个省市都有民主党派的参政。当然,作为正部长之职,它和权联系在一起,所以大家特别关心。”

2009年湖南省邵阳市委统战部课题组的一篇名为《关于基层党外正职与任职单位党组织关系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提到当地党外正职领导干部分布情况,“主要安排在乡镇班子、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据调查统计,40 名党外正职领导干部中,在乡镇班子任正职11 人,占27.5%,主要安排担任乡镇长职务;在政府部门任正职10 人,占25%,主要安排在市政府法制办、县市区交通局、招商局、水务局、体育局、煤炭局、民宗局、地震局、城建规划局、开发办等职能部门;在群团组织任正职19人,占47.5%,主要安排在市、县工商联、文联、妇联、科协等单位。”

文章对于如何协调党外正职与党组织关系时特别提到一点:“需要各部门的配合支持,如组织部门对党外正职与党组书记业绩的考察、关系的评价,宣传部门对两者合作共事的舆论宣传和事迹报道,财政、计划、发展、招商等部门对两者工作的支持等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两者和谐关系的构建。”

由这些细节可见党外干部任正职可能带来的一些“麻烦”,各方都要在现有框架之下进行新的适应。出于这种原因,党外干部任正职一直备受各方关注,各种推进举措也一直慎之又慎。

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情况汇报 篇4

关于党外干部工作情况的汇报

近几年来,按照中央、省、市委统战部的部署和要求,在党外干部工作方面,始终坚持“政治上信任,事业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的原则,积极探索和研究党外干部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进一步发挥广大党外干部的作用,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下面,就我县党外干部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现状

我县有党外干部10名,其中,政府副县长1名、人大副主任1名、政协副主席1名;人大专职常委2名、政法工委主任1名、教科文卫委主任1名;政协祖统委主任1名;农业局副局长1名、苏阳乡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1名。

二、主要做法

(一)善于发掘,使党外干部工作有较为浓厚的氛围。一是建立完善了党外后备干部人才库。先后建立完善了“三库一中心”,即:“民主党派成员数据库”、“无党派干部数据库”、“党外干部(后备干部)数据库”和“党外干部活动中心”,对全县党外干部采取“一摸两推”的方式,摸清了“家底”,建好了“娘家”。二是充实了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要求,通过民主推荐、笔试、面试、会议研究等程序,从机关、乡镇择优选拔13名政治素养高、群众基础好、工作能力强的党外干部充实到党外后备干部人才库,并进行动态管理。三是有意识将部分优秀年轻干部留在党外。按照县委“把一部分优秀人士留在党外”的要求,我们通过个别谈心、交流探讨等方式,做好了一部分年轻干部的政策解释工作,使他们正确认识到“党外也有大舞台”。

(二)精于培养,使党外干部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一是抓好政治理论学习。要落实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党外干部同样需要了解我党的章程、支持我党的决策,这就要求党外干部必须认真学习党的理论。通过政治学习研讨会、重项议事会、青年干部沙龙等形式适时组织党外干部学习党的大政方针,使他们树立了“党外干部也需要学习党的知识”的正确意识,并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时,认真组织好了党外干部的自学,帮助党外后备干部确定了年内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要求每名党外干部每年撰写1万字的学习笔记,4篇以上学习心得,2篇以上调研文章,并参照“述学、评学、考学”的要求,每年组织党外干部对学习理论情况、运用理论指导工作情况进行专题汇报和相互交流,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评议。二是加强岗位实践锻炼。结合工作实际,2009年对我县的2名副科级党外干部进行轮岗交流,通过交任务、压担子,充分挖掘潜能,逐步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协调、服务群众、解决复杂问题等的能力。对中层干部中的党外后备干部,安排一名干部下派到乡镇挂职,以此提高了党外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以及帮群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安排一名中层干部到其它岗位锻炼,使其全面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2

升。三是注重专题调查研究。参政议政能力是党外干部能力的核心所在,为提高党外干部的参政议政能力,多次组织党外干部围绕经济社会事业的各项工作进行专题调研,以开设“个案分析”讲堂、“青年干部沙龙”等形式先后组织党外后备干部就班子建设、党员服务中心工作、经济发展、文明创建、新农村建设等课题开展调查、走访、座谈等活动,在走访中更进一步体察民情、在思考中更进一步提升思维。近三年来,先后开展调研20余次,撰写有价值的调研报告6篇。

(三)勤于管理,使党外干部工作得到较好的保障。一是明确责任。常委部长是党外干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部长为直接责任人,其他机关干部为党外后备干部的具体联系人,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同时,扎实开展班子成员与党外干部联谊交友活动,做到每一名班子成员都有联系一名党外后备干部,明确帮学习、帮工作、帮生活的任务,并制定了定期谈心、解决问题、跟踪考核等工作制度,确保了联系取得成效。二是制定规划。把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列入的议事日程和全年工作规划当中,制定了《关于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意见》、《关于加强青年后备干部培养、教育、管理的意见》和党外后备干部学习培养计划。一年至少保障了两次在部务会上专门研究党外干部工作。三是跟踪管理。建立了党外后备干部履职评价制度,采取每半年一考核、一评价的方式,通过收集联系领导、分管部门、相关乡镇、服务对象等的意见,并对党外干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情况进行整体综合评价,并及时向党外干部反馈,帮助其发扬优点、改进不足,更快成长。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思路

1、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部在培养选拔党外领导干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统战部门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党外后备干部数量呈动态不稳定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党外干部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新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党组织从满足个人愿望的角度出发,也逐步吸纳他们加入组织,从而使一些党外干部的政治面貌在工作中发生动态变化,导致优秀党外后备干部的数量相对不足。

(二)部分党外干部的自身综合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尽管近几年我们通过培训学习、挂职锻炼等各种措施,提高了党外干部的能力素质,也有一批优秀党外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不少党外干部的理论水平和领导、工作能力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自身综合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2、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宣传。继续抓好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使用工作,把党外干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党的统战理论和方4

针政策,广泛宣传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支持、关心党外干部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党外干部长效增长机制。将培养、选拔、使用党外干部工作纳入全县干部队伍建设中,统一规划、整体部署,积极探索组织部门与统战部门合作机制,一方面共同研究确定党外干部人选、制定培养使用规划;另一方面共同组织对党外领导干部人选的考察,实现对党外干部的动态管理。

(三)切实做好党外后备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县委党校的阵地作用,采取集中培训、定期研讨、挂职锻炼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党外后备干部在政治理论、文化素质、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切实提高他们各方面能力和素质。

(四)努力发挥好现职党外领导干部的自身作用。本着安排一批人,影响一大片的原则,充分发挥好现职党外领导干部的参政议政作用,不断提高他们与党合作共事、组织协调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教育引导广大党外干部与党同心同德,开创多党合作的新局面。

(五)进一步加大党外干部选拔任用力度。按照成熟一个,选拔任用一个的工作思路,今年我们将加大党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力度,积极与县委组织部协调,力争实现在政府部门安排1名实职正科和2名实职副科级党外干部的工作目标。

党外干部培训工作总结 篇5

培养选拔党外干部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一战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新世纪新阶段,对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全局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共中央对培养、选拔、使用党外干部工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发表之后,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召开全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座谈会,对这项工作做了全局性的部署和安排。近年来,各级统战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精神,按照“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抓住源头,打好基础,完善机制,推进选拔”的工作思路,以发现人才为重点,以培养人才为基础,以用好人才为关键,全面推进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培养、选拔了不少的党外人士担任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职务,为统一战线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使统战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还明显存在着一些薄弱的环节,尚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因此,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已成为摆在统战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党外干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所谓“党外干部”,是指党员以外的干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政治制度建设的更新,现在的“党外干部”已有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干部两层含意。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党外干部能够以党的事业为己任,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积极配合统战工作,起到了党外干部应有的团结、协调和稳定的政治作用,为多党合作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加强对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对于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无疑会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就目前党外干部安排现状而言,党外干部无论是在发展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以常宁市为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统战部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抓基础,不断拓宽选人渠道。统战部以建立党外干部信息库作为拓宽选拔培养党外干部渠道的平台,先后建立了党外科级干部、党外处级干部、检法两院党外干部信息库和党外干部后备队伍名单,比较准确全面地掌握了副科以上党外干部的基本情况。二是抓培养,努力提高党外干部素质。坚持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并重的原则,加强对党外干部的培养。近年来,先后培训党外干部300多人次,其中,选派选送到省社会主义学院、衡阳市委党校学习培训的有7人。在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选派30多名党外干部到农村开展工作,接受锻炼,使党外干部磨炼了意志,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能力,为进一步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奠定了基础。目前,常宁已有科级以上党外干部43名,其中:副处级党外领导干部6名,担任副市长1名;科级党外干部37名,担任市政府工作部门科级领导职务21名,担任副乡镇长11名;党外检、法两院科级干部各1名;建立了全市党外后备干部名单共48名。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距离上级要求还有大的差距,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时间短,人才库储备不足,难以满足党外干部实职安排的需要。即使在现有的岗位安排上,人才选择的余地也十分有限。二是党外干部队伍良莠不齐,一些党外干部是临时应付上级要求进行突击提拔,没有经过必要的岗位锻炼,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综合素质低下。三是党外干部待遇与党内干部比较,存在不平等现象。他们往往在社会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由于受习惯势力的束缚,在选拔干部时,视野狭窄,习惯于从党内找,即便要求选拔非党干部,也认为只不过是一种点缀。与政治待遇相关联的经济待遇也不平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党内副处级干部任职10年以上退居二线的可以解决正处级别待遇,而党外副处级干部却不能。四是许多党外干部在同一单位或同一级别上任职时间比较长,不能得到提拔,也不能进行交流和挂职锻炼;同时,已经提拔使用的党外干部大多在一个岗位上奋斗多年,只能当副职,客观上影响了党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形成党外干部现状的原因

造成党外干部选拔培养和使用环境并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党外干部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这项工作抓在手上,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比如,在党外知识分子密集的系统或单位大多没有单列党外知识分子和党外干部工作,没有专人负责、没有专项经费、没有统计科目、没有底数和台帐等。各级统战部尽管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但由于人员少、经费不足等实际困难,工作开展的不经常、不深入,停留在一事一办、应付事务的层面上。在党外干部工作上,没有真正把党外干部的物色、培养纳入工作范围,缺乏长远规划,盲目性、随意性较大,导致党外干部不成梯队,来源不足。

2、党外干部政策有关规定十分模糊,操作性不强。目前一些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相关政策,显得相当模糊,不够明确,没有约束力。如在具体要求上,都是些“可先安排”、“根据需要安排”和“可能安排”等等字眼。在职数规定上,没有硬性规定党外干部进班子可以采取“超职数配备”和“先进后出”办法,优先安排党外人士担任非领导职务或助理职务,待领导班子职数出现空缺时予以补充。这样以来,党外干部就到了可配可不配、可有可无的地步。

3、党外干部选拔机制不完善,实职安排力度不大。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规定,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由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共同负责,而目前由于统战部门在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上缺乏主动权,甚至没有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党外干部在培养选拔和推荐使用的衔接上不顺畅,甚至出现脱节现象。比如,许多地区的组织部与统战部形成了《关于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联系会议纪要》,但更多地只是停留在文件形式上,缺少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执行办法。有些地区在建立后备干部名单中,由于缺少必要的联系和沟通,形成了组织部一个名单,统战部一个名单,而统战部建立的党外后备干部名单不能被“兼容”的现象。在选拔使用党外干部过程,没有规范的协作方式、协作程序,工作职责不明确,有的党外干部已经使用,统战部门还往往不了解、不知情。还有一些地区没有把对党外干部配备与党内干部配备摆到同等重要的位臵来抓,党外干部实职安排力度不大。我市在去年市乡换届中,仅新配备2名党外副乡镇长,还有13个乡镇政府没有配备党外干部。需要配备党外干部的市政府职能部门也有19个单位尚未配备。

4、党外干部对自身要求不够严,缺乏进取心。从实际情况来看,除每年对少数优秀党外干部进行实职安排和政治安排之外,绝大多数的党外干部需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价值,由于部分单位和领导统战意识不强,他们对做出成绩的党外干部视而不见,没有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导致党外干部体会不到党的关怀和温暖,使部分党外干部心理失衡,感到没有前途和出路,存在“得过且过”思想,造成了他们学习不主动、工作不积极的消极被动局面。

三、对加强和改进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几点看法

长期以来,在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党外干部的实际工作中,存在说法重要,选拔次要,使用脱节的现象,统战部门负责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而使用、管理工作是组织部门,统战部门又无提拔的权力,造成选拔和使用脱节,形成“两张皮”现象,导致了统战部门对党外干部培养工作仅限于建立档案等简单的善后工作,没有起到应有人尽其才,唯贤是举的作用。要实现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就需要在多党合作政治体制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以供商榷:

1、抓认识,在转变观念、加强领导上下功夫。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各级党委坚持把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作为巩固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战略性工作,切实摆到重要位臵,把培养选拔党外干部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党委应站在战略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方针政策,切实做好选拔任用工作。要做到在研究干部工作时不忘党外干部,调整班子时不忘配备一定比例的党外干部。对经过多年培养,政治素质高,工作成绩突出,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党外干部按照文件规定委以重任,搞好党内外合作共事,合理地安排他们的工作,创造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条件。首先,政治上充分信任。保证他们在其位、主其事、负其责,对分管理工作真正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除有特殊规定外,党委(党组)会议邀请领导班子中的党外干部列席,有关文件及时送他们阅读学习,重大问题及时向他们通报,使党外干部感受到党组织的信任和政治上的一视同仁。其次,从两方面入手为党外领导干部营造宽松的环境。一方面,注意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新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工作的党外干部,注意从做好群众的思想引导入手,要求大家从大局着眼,少挑毛病,多看成绩,不求全责备。另一方面,注意积极做好党外领导干部本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定期、及时找他们谈心,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制定措施,不断改进自身工作方法,努力提高自身领导和工作能力,树立群众威信。同时,注意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通过让他们担任会议主持、中心工作组织者等方式,适时压担子,促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2、抓机制,在完善政策、严格管理上下工夫。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应结合党外干部工作的特点规律,研究制定出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条例,使调整补充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相关政策更加明确、更具约束力。如在具体要求上,变“可先安排”、“根据需要安排”和“可能安排”为“必须安排”、“按照规定的职数安排”。在职数规定上,对机构改革时领导班子职数已配满、班子人员相对年轻、暂无空缺的班子仍可用“超职数配备”和“先进后出”办法,优先安排党外人士担任非领导职务或助理职务,参与班子分工,提前进入角色接受锻炼,待领导班子职数出现空缺时予以补充。在党外干部的选拔使用上,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政绩考核与业绩考评等监督机制。即不以做到为最终目的,而是要跟踪监督考核、加强民主评议、严格考核制度、及时调离任免,且不以书记办公会、少数人研究或者圈阅等形式代替党委(党组)会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不临时动议,不准个人决定干部任免或者个人改变党委(党组)会集体做出的干部任免决定。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合理,一切和党员一个标准,既不搞优待化,也不搞特殊化。否则,就会产生更多的低标准党外干部,不仅不利于党外干部队伍的建设,而且也会影响多党合作制度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党外干部的实职安排上要“宁缺勿滥”。

其次要建立党外干部工作联席会制度,形成以党委为核心的统一领导机制和以“两部”(统战部、组织部)为中心的协调运行机制。统战部门利用自身优势,做好物色发现、加强培养、定期考核、提出建议,协助组织部门做好任职前的考察等工作;组织部门作为干部工作的职能部门,认真做好党外干部的考察、安排和使用工作。

3、抓培养,在提高素质、调整心态上下工夫。首先,要选准“苗子”,加强理论培训。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任职结构等方面建立完善党外干部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培养一支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党外后备干部队伍,把那些德才兼备、可进领导班子的优秀后备干部作为培训重点对象,采用灵活多样地的方式对其进行培训,真正有效地提高党外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其次,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组织部门在选派干部下基层挂职锻炼时,要注重选派一定数量的党外干部。第三,坚持经常性教育。一方面,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与党外干部的联系制度,加强对他们的帮助教育。另一方面,统战工作部门要定期召开党外干部座谈会,听取他们的工作、学习、思想汇报,适时进行关心、帮助和教育,并引导党外干部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自觉改造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要结合对党外干部的考察考核,及时指出他们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使其明确前进方向,健康成长。

党外干部培训工作总结 篇6

作会上的交流发言

加强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推进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中共XX市纪委XX市监察局

按照党中央和省、市委的一贯要求,XX市纪委、监察局坚持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平等相待、合作共事的原则,高度重视他们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在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工作中的充分发挥。我们于l993年3月从民主党派中聘请了首批特邀监察员,之后,各区县监察局也相继从党外人士中聘请了特邀监察员,从而在全市纪检监察机关中建立健全了特邀监察员工作制度,广泛吸收党外人士参与行政监察工作,强化民主监督。XX年市纪委新一届班子成立后,我们又相继吸收了两名民主党派人士分别担任市、区监察局副局长的职务,直接参与行政监察的领导工作。通过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扎实推进了全市的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既是我党坚定不移的方针,也是纪检监察工作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纪委、监察局历来高度重视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并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全体人民都有权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加强和扩大共产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对于推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增强国家政权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基本职能,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因而,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必将长期作为我党的一项坚定不移的方针坚持下去,也必将长期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然而合作共事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要落实到党同党外人士在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以及各种社团组织、社会基层单位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合作共事中去。因而合作共事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与党外人士最普遍、最经常的一种关系,存在于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上。

作为党的纪检机关和国家行政监察机关是对党内和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监督的主要职能机关,肩负着监督检查党风廉政建设和查处违反党纪政纪案件的主要职责,也是保障党和政府能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重要部门,需要与党外人士开展广泛的合作。纪检监察机关要履行好职能,必须经常和及时了解、掌握党风政风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要在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中畅通与各民主党派、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和监督的渠道,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切实协助党委和政府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近十余年来,我们坚持把特邀监察员工作作为我们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有效载体,不断努力健全完善相关的各项工作制度,全市特邀监察员队伍从建立之初的15人发展壮大到现在的162人,他们共参与案件查处365人次,参加专项检查1370余人次,转呈群众来信663件次,接待群众来访2409人次。当前,作为党外人士杰出代表的特邀监察员已经成为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合作共事的好伙伴,是我们做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特邀监察员积极有效的工作,使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全市各阶层群众和干部中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和认同。

二、政治上的信任和关心既是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的巨大动力

无论是在与担任监察局副局长的民主党派人士的共事中,还是与聘请担任特邀监察员的党外人士的共事中,市纪委、监察局都坚持给予他们政治上的信任和关心,体现了我们作为合作共事者应该具有的品质。XX年,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江金河刚上任不久,就向市委建议在市监察局班子中配备了一名党外副局长,同时要求委局机关为党外副局长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在几个纪委常委还没有单独办公室的情况下,想办法为党外副局长单独安排了一间办公室,以利其更好地开展工作;二是修改相关的工作制度,如建立党外副局长列席纪委常委会制度、纪委常委重大事项向党外副局长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商议制度等等,以保证对重大事项知情权的落实来体现和保障党外副局长参政的权利;三是将执法监察、效能监察、招投标监督等政策性强、权威性高的工作交给党外副局长直接分管,体现了组织对党外副局长的充分信任。在特邀监察员工作上,我们考虑到特邀监察员对行政监察工作都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从生疏到认同的过程,始终坚持对特邀监察员做到政治上的信任和关心,为他们更加大胆的开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让特邀监察员列席参加纪委全委会以及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等一些重要会议,使其了解各阶段反腐倡廉的任务要求和工作推进情况,以增强他们对纪检监察工作的认同感;二是授予必要的工作职权,如为特邀监察员颁发的工作证上明确:特邀监察员在本市范围内,有权依法对监察事项涉及的单位或个人了解和询问情况,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从而使特邀监察员在执行行政监察任务时,具有与监察机关工作人员同等职权;在行风评议中,我们以特邀监察员为主体组成评议组,由特邀监察员担任各评议组的组长、副组长,市监察局、市纠风办授权评议组全权负责对全市各纠风重点部门和行业的行风建设,进行综合调查评议,在评议过程中,各评议组可以决定召开各个方面、层次的会议,调阅被评议单位的有关工作资料,要求被评议单位就纠风评议涉及的相关问题作出说明,并责成被评议单位进行整改,视其落实整改的情况提出其行风评议是否是合格的建议等。三是对特邀监察员队伍中表现突出的同志,市纪委、监察局积极主动地向有关组织和部门推荐,十多年来,在我们的特邀监察员队伍中成长了一名副厅级干部、三名县级领导干部及一大批在各个部门担任重要职务的干部,这对调动特邀监察员的工作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通过我们以上的工作,和我们共事的党外人士都真心感受到了市纪委、监察局给予他们的信任和关心,他们将这些信任和关心转化为开展工作的力量。如市监察局聘请的特邀监察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参谋咨询、桥梁纽带及双重监督作用,针对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公路“三乱”,医药行业不正之风,违规招投标,领导干部违规兼职等热点难点问题向我们提出各类建议200余条,提供各类信息720余条。通过参与对市级交通、卫生、国土、教育、质量技术监督、地税、国税、工商、农行、电力、电信等二十多个部门的行风评议及复评工作,向我们反映社会各界群众的呼声,使评议工作客观公正,对监察对象进行了有效监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特邀监察员还代表所在党派和人民群众对监察机关的工作积极进行监督,如在03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进行集中纪律教育和今年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市纪委、监察局都特别注意听取来自特邀监察员的意见,特邀监察员们也针对我们工作和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群众的意见向市纪委、监察局积极反映,建言献策,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推动了我们的工作。

三、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既推进了共同的事业,又加强了党和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的联系

纪检监察工作是一项纯洁党的队伍、保障政府依法行政的伟大事业,也是保障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在与党外人士的合作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与我们有着共同的愿望,并积极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共同推进。在合作共事,推进事业的过程中,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团结合作,互相监督,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在合作共事中要“同心齐奋斗,合力共兴邦”,互相理解,肝胆相照。特邀监察员与我们的党外副局长都是各民主党派及其他社会团体精心选派的优秀代表,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及群众的积极支持。同时,他们的工作经验也在民主党派内部及其他社会团体得到交流,加强了党和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巩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优秀家长先进事迹下一篇:长沙市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