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务工知识宣传单

2024-07-18

农民工务工知识宣传单(共8篇)

农民工务工知识宣传单 篇1

农民工务工知识宣传单

一、什么是劳动法

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包括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既包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劳动法,也包括其他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

二、劳动者的基本义务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基本义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完成劳动任务。这是劳动者的首要任务,劳动者只有完成其劳动任务,才能受到劳动法对其劳动权的保护。

2、提高职业技能。提高职业技能是完成劳动任务的重要保障。劳动者应该在劳动中不断学习,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确保安全生产。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劳动者应在劳动中模范地遵守各项劳动纪律,不迟到早退,做至安全生产,文明服务。

三、务工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要达到法定的年龄,即年满18岁。未满18周岁,年满16周岁的未成年劳动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八条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工,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方面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安排他们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2、身体健康。没有慢性病、精神病或者家族遗传性质的病症,比如癫痫、高血压、糖尿病等。

3、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不识字的农民出去务工,不但难找工作,还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并且容易上当受骗。

4、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

四、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建立劳动关系的书面法律凭证。劳动合同也是稳定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强化劳动管理、劳动者保障自身权益、处理劳动争议的重要依据。

1、签订劳动合同可以强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守法意识。以劳动合同的形式明确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双方之间就有了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在劳动过程中,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管理职工,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职工也依据劳动合同维护自身的权益,履行相应义务。

2、签订劳动合同可以有效地维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都要规定一定的期限,在合同期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合同期满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就是否续签合同等重新进行协商,这就保证了用人单位用人和劳动者求职的灵活性。

3、签订劳动合同有利于妥善处理劳动争议,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果没有劳动合同,劳动者就有可能在工资收入、工作时间、工作条件等方面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时,由于没有证据而遭受损失。

五、残疾人就业服务

1、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服务,鼓励和扶持职业培训机构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并组织残疾人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下列服务:

(一)发布残疾人就业信息;

(二)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

(三)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心理咨询、职业适应评估、职业康复训练、求职定向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

(四)为残疾人自主择业提供必要的帮助;

(五)为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国家鼓励其他就业服务机构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免费服务。

3、受劳动保障部门的委托,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可以进行残疾人失业登记、残疾人就业与失业统计;经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批准,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还可以进行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

4、残疾人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的,当地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

返乡农民工务工证明 篇2

鹿邑县创业贷款担保中心:

兹证明__________同志(男、女),系________乡(镇、办事处)__________行政村___________自然村村民,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该同志_______年____月至(务工时间一年半以上)外出务工。_______年____月_______年____月回乡创业。情况属实。

特此证明

___________行政村(盖章)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情况调查报告 篇3

班级:姓名:学号:

上个学期末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次课外作业,在暑假进行一次课外实践调查活动。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选择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情况的调查”这个主题,而这次实践调查活动的地点选择在广东东莞沙田镇一家大型出口玩具厂,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工业化程度高,大小工厂众多,聚集了大量的农民工,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情况。同时,我本人也在这里进行暑期工活动,一边工作一边进行调查,调查主要以访谈的形式进行,为期一个半月。

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已经成了社会就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特有的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社会农民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解决他们的问题有助于社会更好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投入到城镇建设中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该工业镇农民工就业环境和生存状况有所改善,但部分农民工仍然面临着工资待遇偏低、工作强度大、子女上学难等问题。

一、沙田镇农民工进城务工基本情况

1、多项措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近年来,广东省各级政府相应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重点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与克扣问题。如某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缴纳农民工工薪预留金的规定》,要求建筑中标的工程项目,首先到劳动保障部门申报,按工程造价中工资总额的20%收取农民工工薪预留金,如果建设单位或建筑企业不能按期支付农民工工资,则直接从预留金中支付。

2、农民工维权意识进一步提高。为帮助农民工提高维权意识,保护其合法权益,全县各乡镇积极开展农民工务工前法律培训,免费发放《农民工维权手册》,借助新闻媒体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务工农民的法律意识,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大。为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近年来有关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工作力度。如民田镇政府不但组织当地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还帮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工待遇普遍偏低。多数农民工的工作单位没有提供加班补贴、住房补贴等福利待遇。另外,单位为农民工购买保险的比重较低。根据去年的一次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专项调查100名不同职业的农民工中,仅有13.2%的农民工购买了养老保险,其中有8.2%的农民工是由单位或单位出资一部分购买;仅有14.3%的农民工购买了医疗保险,其中由单位或单位出资一部分购买的仅占

7.3%;仅有5.5%的农民工购买了失业保险,其中由单位或单位出资一部分购买的仅占4.4%。

2、农民工工资克扣、拖欠现象依然存在。尽管政府部门在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据调查,很多在建筑工地当苦工的农民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活,老板在春节前

会先押工人几个月的工作,春节后才把上年的工资结清,据了解,多数农民工工资历来是1个月压1个月发放的。全市给个体打工的农民工中,有60%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被克扣或拖欠过工资现象。

3、依然存在农民工没有签定劳动合同的现象。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不足,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个体用人单位农民工没有签定劳动合同,或签定了损害自己利益的合同。我调查的30名农民工中有20%的人员没有和用工单位签定劳动合同,其中6%的人竟不知道要与用工单位签定劳动合同。

4、部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得不到保障。通过调查发现,子女教育问题是已婚的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其中多数农民工把孩子放在乡下由双方父母或妻子监护,但由于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都落在乡下父母或妻子身上,造成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精力严重不足。对于跟着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也由于城市高昂的择校费被挡在校门之外。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子女学习成绩较差者居多,还有个别孩子十四五岁就辍学在家。

5、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农民工在城市找工作主要渠道是靠定居在本地的亲属、朋友和同样是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介绍。通过劳务市场、职业中介机构和家乡政府组织等途径找工作的农民工很少。据调查,农民工不愿意通过劳务市场、职业中介机构找工作的原因是存在乱收费现象,有些甚至交了钱却找不到合适满意的工作。

三、相关建议

1、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为农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确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制定科学的转移规划,使增加农民收入同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引导和管理,做好跟踪服务,科学合理的配置和运用好劳动力资源,有效地统筹社会和谐发展。

2、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和各种形式对农民工进行法律培训,让他们自觉的遵守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生活和劳动。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避免误入歧途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加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要充分发挥本地职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教育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素质。

4、提高农民工外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全面搜集和及时反馈各地务工信息,为农民提供准确快捷的劳务信息,使农民“外流”由自发松散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促进劳动力资源由分散向集中转变。

综上所述,农民工进城务工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但是我认为仍然要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同时这更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捷径,也是我们建设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经之路,而且这也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极大的物质基础保证。还是以我们家乡为例,这些年,我们村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外打工的那些人基本上都盖上了楼房,现在在村子里面已经鲜见瓦房了。生活上的改观更是显而易见,吃、喝、穿、都比以前上档次了。以前上街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可现在人们隔三岔五的就上街消遣。所以我们更应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这次的实践活动收获很多,在整个活动调查中,我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同时整个过程虽然是艰辛的,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坚持下来,作为一个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多实践,关心的身边的人或事。之所以说这次活动是格外有意义的是:这次活动,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父母亲挣钱的艰辛与不容易,我会好好努力学习,让父母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欢送农民工外出务工仪式上的讲话 篇4

农民工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赴浙江务工农民工欢送仪式。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即将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朋友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用工成本增加,迫使企业产业技术升级,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生产的劳动疏散型转化,导致部分农民工被迫返乡或急需农民工技能提升。你们的就业问题始终牵动着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心。我县已通过劳动、工会等部门积极组织返乡农民工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千方百计促进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继续加强劳务输出工作。金融危机使劳务输出工作面临很大困难,但是,县委、县政府推动劳务输出的决心和信心没有变。劳务输出仍然是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途径。2013年,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把劳务输出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县人劳、工会等部门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促进更多的农民工实现就业和创业;县财政部门要保证就业资金及时拨付;各级各部门都要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上来,努力开创劳务经济新局面。

农民工朋友们,在你们即将外出之际,我代表县委、县政府给大家提几点希望:

一要保证安全,提高安全意识。外出务工身在他乡,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你们每个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有妻子、有儿女,只有你们的平安,才有全家人的幸福。

二要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工伤保险。在外务工要注重维护自己的权利。到务工地后,要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工伤保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要认真学习技术,提高务工能力。在外务工不是有力气就行,是要讲技术的。有技术才会干、才能干。大家一定要注重学习,在干中学、向身边的人学,提高劳动技能,掌握挣钱本领,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在合适的时机回乡创业,家乡的大门永远为你们敞开!大家到了浙江,进了城,就是城市的一员了,要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做一个文明市民,树好我们**人形象。要讲文明、讲礼貌,要把我们农民的勤劳、朴实作风带到城市,把城市的现代文明带回家乡,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四要加强联系,相互帮助。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大家远离家乡,工作、生活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老乡之间要多联系,搞好关系,互相帮助。家里有困难,就与乡镇政府联系。总之,有各级党委、政府在关心你们,家乡人民支持你们,你们尽管在外安心工作。

农民工朋友们,春天是个播种的季节,也是带来希望的季节,希望大家外出务工保证安全、勤奋工作、提高技能,多挣些钱回家,建设美好家园。同时,也希望大家多介绍**、多宣传**,提高**知名度,为家乡增光添彩。

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 篇5

一、农民外出务工与还乡基本情况

(一)农民外出务工情况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XX县是农业大县,同时也是安徽省重要的劳务输出县,外出务工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据重要位次,成为农民增收关键支撑。近年来,XX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与劳务品牌建设,强化劳务输出,常年外出务工及经商人员近40万人,约占农村人口的1/3。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过后,长三角、京津唐、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就业岗位增多,工资水平显著提升,我县外出从业人口总体保持逐年上涨态势。据走访涧沟镇蒋庙村了解,该村现有农户8xx户,总人口3573人,劳动力xxxx人,今年外出务工劳动力1132人,占该村总人口的31.7%,同比增长约5%。具体来看,我县农民外出从业大体有如下特点:

1、青壮年农民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

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二季度,全县110户调查户,外出务工xxx人,30周岁以下75人,占外出人口总数的65、2%,青壮年特别是“80、90后”逐渐成为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

2、从业地区及行业分布相对集中,“还巢”现象雏显。

XX县农民工外出从业在地区分布上主要呈现“分布较广,相对集中”态势,以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和广东、深圳等珠三角地区为主导,全国范围内分散分布。如受访的大顺镇余埠村、炎刘镇李桥村、涧沟镇蒋庙村、小甸镇马集村,农民外出务工大多集中于上海、浙江、江苏、广东一带。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二季度,农民工外出以省外居多,并多集中于东部地区,共计96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83.5%,其中,上海67人,占58.3%;江苏22人,占19.1%;浙江6人,占5.2%。农民工省内转移依然较小,但 “还巢”现象雏现,xxx个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县外就业19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16.5%,同比增长11.8%。安徽作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省份之一,伴随着合肥经济圈的迅猛发展,省内就业形势大好,用工需求逐步扩大,农民工回流已成必然之势。从行业分布来看,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存在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不高等特点,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从业人数分别为35人、20人、14人和xx人,合计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75.7%。

3、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多以自发组织为主。

农民外出务工,主要靠血缘、人缘、地缘等关系自发组织向外转移,而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组织的转移甚少。农民工监测调查表明,二季度,xxx个外出务工人员,外出方式中,中介组织介绍3人,占2.6%;亲朋好友介绍68人,占59.1%;自发组织44人,占38.3%。

4、务农农民的季节性务工呈逐年上涨趋势。

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普及,农村季节性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而且剩闲时间越来越长。因此,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农忙季节则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其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兼业人数的多少与时间的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兼业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5、农民工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据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显示:1-6月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xxxx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42.3元,增长27.5%。其中,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收入199.6元,同比增长1.48%;外出从业得到收入xx32.17元,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达到77.7%,占期内现金收入的比重为28.9%,同比增长31.3%。外出务工收入牢牢占据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二)农民工返乡情况

今年上半年以来,虽然全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但外出务工形势基本保持稳定向好态势,外出务工平均工资水平显著提升。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二季度,110户调查户,外出务工xxx人,工资性总收入98.03万元,同比增长35.9%,人均月工资2837.8元,同比增长26.6%。据对部分乡镇部分村调查了解,当前外出人员返乡很少。如小甸镇马集村,全村人口4860人,劳动力3254人,外出务工xxxx人,今年以来,还乡xx人左右,约占外出务工总数的0.7%。据访问的4个村反映,今年夏收夏种期间家中劳力缺乏的外出人员家庭中存在回乡的现象,但基本上是暂居,农忙结束后,又返回原务工地。如涧沟镇蒋庙村,前期夏收夏种农忙期间还乡16人,绝大多数因为家庭农忙期间缺乏劳力而返回,逗留时间较短,一般7-10天左右又返回务工地。少数返乡农民工不准备继续外出,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上,不准备继续外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家庭牵挂较多,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和带孩子上学;

二是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外出从事行业工资不高,且生活开支较大;

三是回乡准备种田,农闲时可以打散工。

三、农民工转移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候”,但从一开始就伴生着一系列的问题。从宏观上看,主要是在政策、制度上存在的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将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得到解决。但是,从微观上看,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劳动力素质偏低,转移就业难度大。

我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低。现有农村劳动力中,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大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较少。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二季度,外出务工xxx人,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99人,占比达到86.1%;高中及中专学历9人,占比7.8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7人,仅占6.1%。而且大多数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技能低,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成为制约其转移就业的“瓶颈”。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的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将越来越窄。

2、农村劳动力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乡镇一级的农村职业介绍机构还处于盲点,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场所少、制度不健全、信息不畅通、交易成本偏高等问题,信息网络建设、就业培训等正常支出缺乏资金支持,中介服务和跟踪管理工作都很薄弱,劳务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覆盖面窄、时效性差、中间环节多,缺乏系统性、广泛性、权威性,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3、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一方面农村有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另一方面企业却出现招工难,除企业工资待遇偏低、用工管理不规范等因素外,主要是现有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等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从劳动力就业整体形势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与企业用工需求的矛盾越发突出。

4、农民工社会保障力度仍需加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障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也持续向好,据被访村反映,现在外出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方面总体要好于以前,但保障力度依然不够。农民工监测调查表明,二季度,全县110户调查户,外出农民工xxx人,全部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其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3人,占比达到98.3%;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仅2人,占比仅为1.7%。参加养老保险的有105人,参保率达91.3%。其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97人,占参保人数的92.4%;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2人,占1.7%;参加商业保险和其他养老保险的6人,占5.2%。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率显著提升,但绝大多数只享受农民社保,农民工工人职业农民保障的现象依然存在,保障力度显著较低。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农民工培训体系建设。

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发展劳务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转变择业观念,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是要增加投入,逐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扩大农民工培训范围与内容,完善城乡就业培训网络,认真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目标。

2、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

一是抓好后备劳动力资源的培训,要以“80、90后”等新生劳动力为重点,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后备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增强转移就业的竞争能力;

二是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根据市场和企业的用工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确定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三是要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3、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一是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培育农村服务业体系,提高农村人口城镇化水平,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广开门路。

二是要抓好招商引资,鼓励农民创业,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向非农企业和小城镇有序转移,特别是季节性务工人员,有效解决好农村“40、50”等中年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的问题。

4、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体系。

农民工务工知识宣传单 篇6

践报告

内容摘要近些年,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任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借着寒假的空闲时间对我市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的生活现状。

时间2012年1月10日——2012年2月5日

实践对象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

关键词城市农民工生存

调查方式走访、交谈、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

调查地点安徽省黄山市

一直以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任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本人就近几年农民工务工情况做了一定的调查走访。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属皖南山区。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人口约147万。2009年全市共有返乡农民工17.85万人,节后农民工外出共有15.52万人,占年前返乡的86.9%,其中长三角11.52万人(浙江6.91万人),珠三角1.32万人,京津3164人,省内1.58万人,其它地区7795人,尚未外出2.33万人。在走访部分农民工时得悉,节前返乡的农民工在原外出务工地的就业基本上比较稳定,特别是产品内销的行业(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基本不大,他们在节后将陆续返回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经济与迅猛发展的沿海城市经济之间形成的差距,带给农民们一个直接的信息------入城打工。他们认为进城打工能赚到更多的收益,这明显好于在家务农。过去几年,黄山市的民工潮与其他地方的一样,具有中国特色-----陈佳群 第 1 页 2012/2/6

数量多,规模大,周期性强。农民工在外务工受到的待遇和人身保障也不尽如人意。现给出相关调查结果:

一、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农民工普遍都存在一些“共性”,他们的年龄区间大多在15至35岁,在调查中这一年龄段的农民工就占了90%多;以男士居多;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其中初中文化程度是农民工所占比例最高的,约占50%,而值得注意的是小学及以下的教育程度仍有约15%之多;农民工多数来自相对较贫困的地区;可能因为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因此在从事的职业中以干重体力活居多。

农民工领取工资的方式五花八门,近1/3的农民工感到缺少安全保障。工钱一直是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从调查中显示,现在老板拖欠工资的现象有所好转。总能按时领取的占了约60%;总不能按时领取的只占约15%。不过调查中也发现,还有将近10%的老板会经常克扣农民工的血汗钱。农民工领取工资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按月领取,有的是计件领取,有的是在工程结束后领取,还有少数的是计时、计日和计周领取的。在实际的工作中,有农民工竟然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安全保障,认为只是有一定保障的约占50%。其实农民工的这些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曾经因工受伤。可是发生因工受伤的情况后,只有少数的老板会亲自送农民工上医院,更多的老板只是让别人送去或让农民工自己去,只在事后稍微过问一下,甚至还有极个别的老板会不理不睬,这着实让因工受伤的农民工的心凉了大半截。更有甚者,有些黑心老板不会支付任何的补偿,这使得许多农民工在因工受伤后,都会因为工伤保险与老板发生不同程度的矛盾,这也使得工伤保险成为目前农民工最需要的保险,其百分比为38.72%。还有,农民工尽管是以青壮年为主的群体,但生病也是在所难免的。然而一般不到万不得已,他们绝对不上医院。他们离乡背井到城里来打工,可他们每周的休息时间近乎“苛刻”,只有不到10%的农民工有双休日。从劳动时间上看,农民工基本上都是没有劳动保障的“工作狂”。极少数农民工是八小时工作制的,绝大多数是超时工作的。除了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负荷外,农民工每周的休息时间也近乎“苛刻”。为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工作,也为了那么点微薄的工资,很多农民工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此外,由于一些大城市的房租普遍都比较昂贵,于是“住”成了农民工留在城市必须解决的又一个大问题,部分农

民工得到了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近五成的农民工选择了与别人一起租房子,但是还有一部分农民工是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住房里的,如工地简棚等,而这些房子一般来说是不太安全的,容易发生火灾,如果遇上强台风,还会发生倒塌的危险。更令人揪心的是,许多市民对于农民工群体不了解,存在许多的偏见,甚至有些人态度恶劣,歧视农民工。但是,随着这些年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和进步,大部分农民工表示市民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平等、友好和友善的,这种变化是可喜的。但还有许多农民工表示,希望市民能够摈除对他们的偏见,友好地对待他们。

目前,农民工的工资待遇任是个很大的问题。大部分农民工每月的收入,只能是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农民工一个月平均收入主要是在600至1000元,其中600至800元的约占30%,800至1000元的约占25%。少部分农民工由于出卖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因此月平均收入也比较低,其中3%~4%的农民工月收入不足400元,约15%的农民工月收入在400至600元。剩下的农民工收入较为可观,15%左右的农民工有1000至1200元月收入,近10 %的农民工的月收入更是达到了1200元以上。在打工的收入中,有12%的农民工的收入是家庭的全部总收入,除了他们在外打工所赚的钱外,家庭基本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30%的农民工所赚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大部分,30%的农民工的收入为家庭总收入的一半,只有25%的农民工赚的钱是家庭收入的小部分。

在发生危险和困难的时候,农民工显然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权益是很难受到保障的。他们对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职业病防治法等一系列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法律是不太了解的,有部分农民工对其是一知半解,近三成农民工只停留在听说过的程度上,而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2/15/的农民工竟然从未听说过。因此,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有25%的农民工选择了沉默,选择了自认倒霉,近50%的农民工会找老板理论或者是找有关的劳动部门投诉,但真正意识到要拿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的还不到3%。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而其子女进城读书所需费用对农民工来

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二、农民工返乡就业情况

自金融危机以来,黄山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围绕城乡统筹就业,制定了一系列扩大就业的积极政策,采取多种措施,保持返乡农民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截止2009年4月15日,全市返乡农民工共18.38万人,已外出务工农民达17.32万人,占94%,其中长三角12.56万人(浙江省7.30万人),珠三角1.60万人,津京0.4万人,本省2.99万人,其它.97万人;暂未外出就业农民工1.06万人,约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6%。针对尚未外出的农民,劳动保障部门将采取五个一批措施,促进转移就业。一是实施对困难企业的“五缓、三减、三补贴、两协商”的政策扶持,稳定和新增一批;二是引导农民就地参与全市十大工程、三条高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吸纳一批;三是做好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转移就业一部分;四是完善政策、开展创业培训、加快创业园建设,引导农民就地创业就业一部分;五是参与泛长三角地区分工与合作,做好劳务对接与交流,针对性地引导外出务工一批。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近几年,黄山市的农民工中返乡务工的比例逐年升高,在回拢劳动力、推动本市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农民工们也得到了与其在沿海城市相近甚至较之更优厚的福利待遇。各种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给农民工返乡就业,转移就业地域创造了优厚的条件,吸引了多数农民工返乡就业。

黄山市近几年多举并进,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再就业。以下为部分措施: 贯彻一个“实”字。积极组织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就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意向和资金需求情况进行调研。该市歙县联社北岸信用社信贷人员深入辖内北岸工业园区和部分村委会,对辖内支农及信贷资金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同时组织人员对未开展信用评级的返乡农民工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并根据信用评级核定授信额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贷款证发放到返乡农民工手中。

做好一个“牌”子。重点做好农户小额信贷品牌。辖内各行社围绕农户资金需求,重点投放小额信用贷款,优先支持春耕备耕,最大限度地满足辖内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据统计,黄山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逾52270万元,贷款户数逾72049户。

突出一个“快”字。积极提高办贷效率,优化信贷流程,简化贷款手续,全力保

障返乡农民工的资金需求。歙县联社郑村信用社在受理农户贷款申请时,及时进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农户,每笔贷款从受理到发放,保证不超过三个工作日。

落实一个“惠”字。积极采取多种利农惠农措施,营造和谐信贷环境。一是对无力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农民工,允许其延期偿还;二是适当降低利率上浮幅度,减轻利息负担。

做到一个“活”字。对返乡农民工的资金支持,体现“灵活”的特点。一是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截至目前,祁门县联社共投放资金1000多万元,支持黄山万年红门业有限公司和三艺模具厂等18家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带动了该县近3000人就业。二是创新信贷产品,稳定企业生产。农信社重点开发了“企业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新的便民贷款,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坚持一个“优”字。黄山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改进服务方式。要求信贷人员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走村串户开展信贷调查研究,做到贴近业务,贴近客户,贴近“三农”,为农民工兄弟解忧,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创优。

诸多措施的有效实施,为农民工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给农民工返乡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减少农民工的思想顾虑,让他们安心返乡就业、创业。

总结通过营造关心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树立理解、尊重、保护农民工意识,开展关心帮助农民工的公益活动,对优秀农民工给予表彰奖励,总结推广关心支持农民工的好做法、好经验,提高对农民的服务水平,必能使返乡农民工早日走向工作岗位,维护社会治安环境,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致谢至此,由衷感谢所有参与此次调查走访的返乡农民工朋友,感谢职能领导对此次实践活动的支持和帮助,对协助开展活动的同学、朋友表示感谢!

农民工务工知识宣传单 篇7

——来自福建省上杭县实地调查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不但的从一个由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传统农业社会向一个由工人占绝大多数的现代性工业国家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弃农从工,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在全国城市里,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地增多,同时他们从事很多不同的事业领域,应该说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职工的主力军。农民工的概念是这些年来比较特殊的词汇,请先谈谈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的对“农民工”的表述如下: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一书中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一文的表述是:“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

从以上两处不同的对农民工的定义来看,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农民工的几个鲜明的共同特征:

一、他们户籍人在农村。

二、主要从事付费农产业。同时可以看出,城市农民工的概念是我们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群体,它是指常年和大部分时间在城市企业务工,但户籍仍在农村的一部分群体,以及人们常常所说的“打工农民”。他们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仍然在农村,但是他们已经到城市里来了,有的是几年,有的是十几年二十年,不同程度地融入城市社会,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我们把这部分群体定义为农民工。农民成为我国职工队伍中的主力军,目前,中国农民工的数量约有2亿人,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中分别占57.6%、52%,在城市环保、家政、餐饮服务等行业,农民工的比例更是高达90%。(去年10月,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

我认为,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不但加深,一方面,城市因自身工业化的不但发展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劳动力因农村社会的资源贫缺而大量闲置;还有就是,随着电视等通讯技术的不断普及,城市文明不断的向农村地区传播。以上三个原因,基本上就是现代社会农民大量涌向城市的基本原因。

以上就是农民工的简单定义以及对现代社会农民工形成原因的简单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但发展,社会经济将不断的的集中,而集中的这一点就是城市,城市是一种由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组成的、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地域社会共同体。随着现代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化大分工的不但深入和细化,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但的加深。一定意义上讲,城市化作为一场因现代工业发展和社会分工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社会运动或指伴随着人口的集中,农村地区不断的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现代社会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人化”,进而把他们真正“化”入城市。由于城市本身的生态隔离(指城市内部不断的发生着一种分化与隔离的机构变化),加上农民工自身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天然差异,农民工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群体(这里社会群体仅指“不进群体中的个人自己能意识到,而且也是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的”)。

作为现代城市中的一个特殊而又庞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不得不引起广大社会人员的关注,因此我假期对福建省上杭县的部分农民工的生活状态进行了调查。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

㈠ 查对象

2011年7月20号---8月10号,通过几个同学的帮助,走访上杭县部分地区,对部分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

㈡ 查方法

本次调查通过发放与回收调查问卷的方式,以抽样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为主,随机抽取70名农民工,直接调查在工地工作的和晚上回农民工居住地的农民工。调查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学历、工作状况等;二是被调查者的生活状况,食宿、土地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三是被调查者对其生活状况的基本评价和主观感受。调查共计发放70份问卷,回收60份,其中有效问卷51份,回收率为85.7%,有效回收率为85.00%。

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进城务工农民的现状

1、样本特征

工资情况

农民工朋友在城市不容易找活干,其中有60%反映不容易找事情做。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加上城市自己本身有限的接纳能力导致了现在农民工朋友都不好找事做(占70%),这势必导致了农民工朋友在闲时就会回家务农,说明了农民工工作不固定、流动性强的特征。39%的农民工朋友收入每月为800—1000之间,月工资为1000—1500之间的为30% 的农民工朋友工资达到月1500—2000,每月2000元以上的为15%,可见70%的农民工朋友的工资在800-1500.调查结果同时显示,农民工朋友的每月支出平均为

586.27元。孩子学杂费、家里人看病、买或者盖房子三者是广大农民工朋友的主要支出。

因此可以说被调查的农民工朋友的平均工资水平不高,平均月工资为1303.92元,平均月纯收入为717.65元,而且工作不好找,平均每周工作6.31天,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为

9.65小时。当农民工朋友的工资被拖欠时,有66.67%的选择了找劳动监察.工会组织等解决,威胁老板的只有4%,剩下的会找其他途径解决,这说明了广大农民工朋友的法律意识有所加强。

医疗情况

调查人员中50%的人没有享受城市医疗优惠政策,25%的人不知道什么医疗优惠政策,只有25%的人享有,说明大多农民工朋友没有享受城市上的医疗优惠政策。有45%的人买有医疗保险,10%的人买有养老保险,5%的买由工伤保险,其余的没有保险。说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普及。有60%的农民工朋友反映医院收费太高,看不起病,一方面因为农民工朋友自身收入不高,另一方面因为城市医院还没有建立健全关心广大农民工朋友的医疗优惠政策。

居住情况

有50%的人家中盖了新房,他们在外租赁房屋的平均价格为199.02元,对自己租赁房屋很满意的占40%,比较满意的为40%,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共10%,这种满意程度说明了本县农民工朋友居住条件比较好。

2、农民工城镇社会融入状况

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城镇定居的困难有:社会关系少,住房问题不好解决,在孩子入学题上麻烦太多,感到和城里人不一样,觉得被人看不起。据调查有70%的农民工选择住房问题成为他们最难的困难。

3、农民工永久迁入城镇的意愿

据调查所有人员都愿意在城里居住,并在政府提供适当的补助的情况下,愿意退出农地承包经营权,他们主要希望的补助有适当的补偿金,换取城里住房,如果子女都在城里工作等等。

三、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的对策与建议

农民工生活状况的改善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关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程度。

除了提高媒体对农民工的关注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用人单位对于农民工生活状况的关注程度。用人单位应对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是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程度。

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整体素质过低的问题。首先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减少农村新的低素质的农民工的产生;其次对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可有针对性开展一些免费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

三是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

应从法律上确保农民工工资的合理性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推动农民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其次,作为劳动保障部门还应该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切实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努力保障农民工的各项基本权利;最后作为企业来讲,也应该积极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巩固和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确保农民工按时拿到合理的工资。

四是提高农民工社会地位,改善农民工生存环境。

近几年,各级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传统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大量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并不能获得平等的社会身份。因此,要改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的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待遇。要坚持依法维权,发挥工会作用,提高农民工素质,强化政府职能。

五是完善各类社会保障,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

农民工虽然有政策可参加社会基本保障,但相关政策缺乏强制性,农民工与用人单位都不愿执行,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将农民工纳入社保体系,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农民工办理各类社会保险,特别是有必要为农民工建立临时性、应急性的社会救济,为其在遭受意外伤害、交通事故、大病或失业期间生活拮据时,提供适当的帮助。同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须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严格保障农民工的人身安全。

四、结语

本次调查基本取得成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让自己明白了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的艰难,这次调查也有一些不足,总体调查对象不够多,范围不够广,今后的调查一定会改善这些方面。今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 主编

农民工务工知识宣传单 篇8

统筹城乡发展的破题之举

农业人口比重大,如何促使更多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尽快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进而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已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重大课题。

一、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突

破口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演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劳务市场主要是农民工的“两个趋势”不可逆转。顺应新形势,畅通农民进城“管道”,既能开拓农民创业途径,又能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形成“三化”互促联动的良性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1、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客观需要。新型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逾越的阶段。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市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亿元,增长19.7%,其中工业增加值40.25亿元,增幅达23.8%。一批新崛起的农民企业家和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镇创办企业或到中小企业务工,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用全市人均8795元的gdp、三次产业27:33:40的结构和工业15%以下的就业率三大标志性指标,对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市正处在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大上工业,让农民进入城镇发展创业的最佳时期。遵循客观规律,乘势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客观之需。

2、加速发展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农民进城不但直接转变为城镇的生产者,而且能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的增长,成为推进城镇化的直接动力。据研究表明,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gdp提高0.15个百分点,就业率提高0.33个百分点。近来,尽管全市以扩容提质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大幅增加,每年城镇化率以1.5%的速度增长,但全市的城镇化率仍然比全国的45.6%低14.6个百分点,比全省的40.6%低9.6个百分点。目前,市内进城务工农民10.3万人,其中相当一批农民在城市生活多年,却难以享受市民待遇,游离于城镇化的边缘和“门外”,如果能让这部分人整户进城居住,那么全市城镇化率就能再提高约11个百分点。将有条件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转变为城镇人口,进而盘活农村土地及宅基地资源,扩大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无疑是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的一条捷径。

3、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破解“三农”问题,既要在农外下功夫,也要在农内找出路。就农内而言,就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使留在农村的部分专业农民,规模集约经营土地,实现土地产出效益的最大化。全市农村人口265.71万,常用耕地面积287.2万亩,人均只有1.08亩左右,户均经营耕地4.5亩;97.2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按集约经营计算只需50万,还有47万多处于富余状态;农民人均纯收入2770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由的3057元扩大到7380元。农村人多地少、经营分散、效益不高和收入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只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进城,将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腾出有限的耕地资源,通过流转的形式,让有实力、有技术的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规模集约经营,才能实现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进而迈向农业现代化。

二、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的战略举措

就业是民生之本,居住是民生之托,收入是民生之基。这也是农民进城所要解决的必具条件。从我市现阶段特征出发,更应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确立和推进大工业、大城镇、大转移联动发展战略,为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创造基本条件。

1、发展大工业为农民提供创业就业条件。充分的创业就业环境,是农民进城立足的前提。从整体上看,全市工业经济比重较少,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太短,产业集群尚未形成,难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目前城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08万个,乡镇企业二产从业者11.6万人,工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有限。只有大办工业、办成大工业,才能为农民进城创业就业提供条件。一是做强大产业。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制造等重点产业,集中力量打造培育产业链条,不断扩大就业岗位。二是打造大园区。市上着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产业领先高地、市场投资洼地,吸引各类资源涌入,带动全市开发一批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高、竞争能力强的新产业、新产品,开拓就业增容空间。三是兴办大企业。大力引进和发展产值过亿、过十亿、过百亿的大型企业,注重发展劳动密集性企业,对现有规模以下企业,通过资本联合、技术改造、扩大产能等办法,逐步向规模企业迈进,提高工业的整体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市工业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使其真正成为接纳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

2、建设大城镇优化农民进城定居环境。农民为了寻求更好的致富途径、更优的子女教育和生活环境,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已成趋势。坚持发展大城镇战略,同步解决农民进城住房问题,是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第一,突出规划“龙头”。充分发挥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调控作用,高起点地从空间布局、城镇规模、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好城镇发展规划,扩大城镇空间,提高增容能力。第二,构建城镇体系。按照中心城市、小城镇、新农村集镇“三个100万”人口布局目标,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三级城镇体系。采取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强势推进办法,到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由现在的32万达到55万,向大城市迈进;小城镇人口由现在的40万达到65万,向达标小城镇迈进;新农村集镇由现在的20万达到40万,向集镇社区迈进,形成快速吸纳农民进入城镇的格局。第三,完善功能设施。加快以教育、医疗为首要的城镇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尽快缓解农民进城带来的子女上学和就医设施压力,为农民进入城镇创造良好的环境。力争到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6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3、实施大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全市目前大约尚有近5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实施大转移,让多数农民从土地中彻底解放出来,走出农村,走向城镇,进军非农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选择。应坚持异地输出、就地转移、返乡创业三措并举,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实现农民转移数量突破、质量提升。一是异地输出。建立劳务基地,强化定单对接,打造劳务品牌,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和务工效益。二是就地转移。对接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着力在工业、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拓就业渠道,制定转移规划,扩大转移规模,实现有序转移。三是返乡创业。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加大帮扶力度,创造优惠条件,优化创业环境,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转移农民到市内市外城镇就业90万人,其中市内就地转移就业由现在的10万人增加到30万人左右。

三、建立促进农民进城创业定居的政策机制

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急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瓶颈,进行制度创新。但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应制定扶持政策进行引导,提供转移岗位进行安置,完善社会保障进行解难。

1、制定鼓励农民进城创业扶持政策。一是建立培训体系。打破“专业雷同、县县都办”的职教思维定式,制定统一规划,整合培训资源,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分专业、按区域布局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启动实施“素质+技能+创业”工程,推广“一个不能少”的培训模式,尤其应鼓励引导农村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技校,加大免费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素质高的创业型农民,确保能进城、稳得住、会发展。二是加大资金支持。政府应多方筹资建立创业基金,主要用于为农民创业提供贷款补贴和贷款担保。鼓励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创新贷款服务品种,积极推行以土地经营权、林权、大型农机具和农村房产作为抵押物的贷款业务,完善联户担保贷款模式,加大小额贷款扶持力度。对农民新创办的成功企业,政府可给予一次性奖励。三是加强创业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务工创业服务市场,在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维权服务等方面大开绿灯,提供个性化、保姆式服务,降低进入门槛,简化各种手续,优惠减免税费,废除歧视差别,加强权益保护,营造更加公平的就业平台和服务环境,真正让务工者满意、让创业者放心。

2、建立农民进城创业定居社保体系。一是积极建立统一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入城镇的户籍限制,对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进城农民可优先在新居地落户,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二是加大城镇教育设施的建设投入。把城镇教育放在城乡统筹的突出地位,优化城乡教育规划布局,强化城镇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坚持按片区规划就地入学制度,切实解决好农民进城子女的上学问题。三是制订实施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逐步建立城乡均等的医疗、工伤、失业、养老、生育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保体系,尽快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到城市的社会福利和社保范围。四是重视解决农民工进城的住房问题。大力开发建设面向农民的保障性住房,扩大农民进城购房规模,真正使农民工能在城里安家兴业。

上一篇:集团运营部三定方案下一篇:我眼中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