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材料

2024-09-09

农民增收材料(共11篇)

农民增收材料 篇1

多措并举抓发展 凝心聚力抓增收

——xxx乡抓农民增收工作侧记

xxx乡地处xxx西南部,全乡总面积,辖7个村36个村民小组,1788户,6447人。全乡总面积9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56亩,36个村民小组,6452人,是个传统的农业乡镇。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95元,同比增长822元。而在2007年以前xxx乡由于资金、技术、信息等因素制约,大多数群众一直找不到适宜的致富路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在全乡开展了农民增收项目排到户、扶持资金贷到户、劳动技能培训到户、服务措施落到户、党员帮扶责任到户等一系列活动,想方设法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规模型劳务输出、产业化农民增收项目、实用性技能培训等措施,带动全乡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初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

一、搭建平台,促进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我们把优质服务工作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服务群众、贴近群众的重要工作,做到了“三落实”。一是多方搜集信息,提供优质用工信息服务。一方面在各村聘用劳务输出信息联络员,掌握各村剩余劳动力的第一手资料,一方面我们积极主动和外界沟通联系,通过各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广泛收集外地用工信息,建立信息库。二是深入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以宣传政策、信息为主,采取定点宣传、入户宣传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发放劳务信息传单1500多份、张贴布告500多张。三是有组织的进行劳务输出,全年有组织的劳务输出1400人次,其中新疆拾棉150人次,咸阳砖厂600多人次,神木煤矿400人次,山西铁矿250人次等,并于外地有关企业建立了劳务输出关系。这些关系的建立,已成为地区富余劳动力输出的主要渠道。2008年全年我们所累计输出富余劳动力创收劳务900万元,劳务输出已成为我乡农民增收主要渠道。

二、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增加农民收入的本领。一是利用春节期间农民喜事集中,走亲访友传递信息快的机会,大力宣传劳务培训工作。二是由乡政府牵头,上级相关单位协助,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全年共开展初民实用技术培训12场次,受训人群达到4500人次,使全乡每个群众掌握1到2门劳动技能。三是按需设置培训项目,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设置了经济林科管、经济作为种植、养猪、养鸡等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提高他们发家致富的本领。四是灵活学习方式。我们利用各村农民技术学校、党员活动室、远程终端教育等载体,加大农民工作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工作整体综合素质。截止2008年底,我乡参加技能培训的人员由原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变为畜牧养殖等科技型农业生产达到135户。四是我们结合扶贫的“雨露计划”,动员初高中毕业生到新潮学院进行3-6个月免费的技能培训,并且为每个学员免费办理技能证书、资格证书和免费推荐就业,全年共培训专业技术人才35人。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使全乡广大群众致富的本领不断增强,就业出路不断拓宽,仅去年全乡输出3200人次,创经济收入达到900万元。

三、整合资源,实行土地集中经营,加大招商力度 在xxx村建立了xxx第一个集花卉种植、生猪繁养、水面养殖、设施蔬菜为一体的总投资600万元、占地25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杨家湾产业科技示范园。目前,园区前期投入350万元,其中政府争取资金30万元,已完成花卉栽培90亩,建大棚80个,种植百合、玫瑰等7个品种,3户养鱼户已投入鱼苗5万尾,5个生猪饲养圈舍已全部建起,30亩设施蔬菜已实现销售利润6万元。该园区全年解决当地务工人员150人,年创经济收入150万元。

四、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大力发展林、果、药、畜等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金狮、西北沟两个村发展4个千亩板栗示范基地,颜家庄村发展千亩的核桃示范基地。田丰村以传统豆腐加工为主的示范户35户,金星村发展木本中药材和草本中药材为主的药材基地,xxx村以产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花卉种植和万头生猪繁育基地。全年发展林果业1.6万亩,其中板栗7000亩,核桃9000亩,野生五味子改造800亩,年创经济收入65万元。结合退耕还林建设,发展木本中药材900亩,草本药材700亩,年创经济收入25万元。同时,全乡发展养殖大户65户,其中养猪大户5户,养鸡大户60户,创经济收入165万元。

农民增收材料 篇2

学习中国古代史时, 我们经常遇到“盛世”一词。那么, 什么叫“盛世”呢?封建社会“盛世”的表现为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盛世”出现的前提是对农民的“沉重剥削”。这种“沉重剥削”与前代的苛捐杂税、横征暴敛相比, 确实减轻了, 可谓“轻徭薄赋”。如西汉初年, 经济衰败, 到处都是一片凄凉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文帝、景帝都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采取“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 “劝课农桑”, 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与此同时, 统治者提倡节俭, 重视“以德化民”, 文帝二年 (前178年) 和十二年 (前168年) 两次“除田租税之半”。经过文、景二帝的多年治理, “百姓无内外之徭, 得息肩于田亩, 天下殷富”, 终于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而旧版本 (人教版) 高中教材古代史部分对“文景之治”时期农民的生活状态却有过这样的描述:“那时候, 农民生活十分困苦, 即使在‘文景之治’时期, 农民也是春耕夏耘, 秋收冬藏, 伐薪烧炭, 服徭役, 一年到头不得休息, 遇到水旱灾荒, 封建国家的官吏又来逼收田租和算赋, 农民只好卖掉儿女来还债。”“文景之治”历来被史家所称颂, 生活在盛世时期的农民生活真的“十分困苦”吗?带着这个问题, 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汉文帝时, 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 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 (太子教师) 、贤文学。景帝初, 官御史大夫, 主张重农贵粟。晁错的《论贵粟疏》写于文帝后期, 文中提到虽然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较秦代有所减轻, 但农民负担仍然很重:“今农夫五口之家, 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 夏耘, 秋获, 冬藏, 伐薪樵, 治官府, 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 夏不得避暑热, 秋不得避阴雨, 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 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 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 尚复被水旱之灾, 急政暴虐, 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 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可见, 西汉国家对农民的剥削较秦代有所减轻, 但农民负担仍然很重。据晁错估算, 五口之家的农民种地百亩, 不计副业收入每年约收粟百石。丁壮日食五升, 通家合作, 一年食用占所收大半。汉制规定民年十五至五十六, 岁纳百二十钱, 叫做算赋;七至十四岁的儿童, 岁纳二十钱, 叫做口赋。农民卖粟交纳口赋、算赋和雇人代役, 几乎所剩无几, 而种子、耕畜、农具等费用能否筹到, 就只能看副业 (纺织为主) 收入了。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 农民仅靠副业收入如何能够支撑生活?况且, 文景时期实行“与民休息”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稳定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进一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所以, 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 实则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 文景时期减免田赋, 地主获利最大。当时国家的税收是收获量的3.33%, 而地主向佃农收取的地租率却是收获量的50%, 其差额就是地主的收益, 即46.67%。此外, 入粟拜爵, 也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经商致富的大商人掠夺土地, 成为大地主, 凭借财富役使贫民, 又“因其富厚, 交通王侯”, 更加有恃无恐。由此可见, 文景盛世也没能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

大唐盛世“贞观之治”时期, 农民的收入也仅够生活费用。据统计, 唐代农户大多数每家五至七人, 以每家五口计算, 家庭成员每天食量“少壮相约, 人食米二升”, 或月食粟一石, 全家岁食米三十六石或粟六十石, 除去口粮尚余粟十五石左右, 加上其他副业收入, 仅可维持全家最基本的生活。唐朝中后期, 伴随着均田制的瓦解, 土地兼并已经到了“富者兼地数万亩, 贫者无容足之居”的地步。一位叫李澄的伊川大地主, 占有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 时人称之为“地癖”。德宗兴元元年 (784年) , 李怀光军劫掠泾阳十二县, 鸡犬无余, 民无蓄积, 饿殍相枕。藩镇之下的各小农家庭收入毫无保障可言, 偶遇丰收之年, 农民又被统治者层层盘剥, 仍愁苦不堪。由此可见, 生活在唐德宗时期的诗人李绅所写的《悯农二首》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

xx镇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发言材料 篇3

XX镇位于定安县中部,全镇11个村委会,123个自然村,234个经济社,总人口31623人,其中农业人口29141人。全镇耕地面积46362亩,其中水旱田21570亩,坡地24792亩。属于省级扶贫乡镇。今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和任务要求,(2010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361元)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瓜菜、畜牧、渔业等特色产业,有力的促进农民增收。

一、2010年上半年我镇农民增收目标项目完成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镇农业总产值5492万元,同比增长15%;实现农业增加值546万元,增长15%;全镇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98元,占计划任务的50.2%,比上年同期增加278元,增长14.5%。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一)粮食生产收入:全镇早造粮食播种面积约12504亩,总产达到4126吨,总产值达825万元。

(二)生猪产业收入:全镇生猪计划饲养量达到5.1万头,上半年出栏3.5万头,比09年增加0.5万头。农民增收7万元。

(三)家禽产业:三鸟类养殖。2010年计划出栏83.7万只,上半年出栏量达45万只比09年增加5.1万只,增加收入29万元。

(四)全镇橡胶种植面积5943亩,2010年全镇可新增割胶农户100多户,新开割橡胶6700株,上半年仅橡胶农民可增加收入120.6万元。

(五)全镇槟榔种植面积5597亩,今年新增收获面积1100亩,新增产值192.5万元。

(六)劳务经济:全年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计划新增400人,上半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250人,可增加收入150万元。

(七)2010年全镇增加种植冬季瓜菜615亩,上半年农民增加收入300万元。

(八)罗非鱼饲养:新增养鱼350亩,新增产值70万元。

(九)木薯等传统产业收入:全镇木薯种植面积3100亩,产量4650吨,产值93万元;花生种植面积2700亩,产量472.5吨,产值330万元。

(十)菠萝等热带水果等产业收入:全镇菠萝种植300亩,总产量1125吨,总产值337.5万元。

(十一)上半年农民其他(包括政府补贴、建筑工等)收入150万元。

二、存在问题。

虽然经过我们半年来的扎实工作,实现了全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农民增收还比较滞后,与全县其他乡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幅度还不够,特色产业还不够

突出。

2、农田水利设施有待完善。如我镇的北斗、黄蕊、红花、昌源、石盘坡等地区水利基础还较薄弱,影响了农业生产。

3、农村劳动力转移受专业技能等因素影响,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品牌农业发展还较慢。

5、农民技能素质和组织化程度还较低,影响农民增收。

6、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增收。

三、下半年工作设想

下半年我们将立足于本镇实际,按照县委县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工作要求,紧紧抓住和巩固好传统的农民增收项目,同时不断开辟和扩大农民增收新项目、新产业,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打造好产业规模,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61元以上的目标。下半年我镇将重点抓好以下几点工作:

1、大力发展瓜菜生产。重点以山地、龙梅、南

九、南安、后埇、XX等村委会为主,扩大生产规模,大力推广椒

类、豆类、瓜类等优良品种种植,力争全镇冬种瓜菜

种植规模达到1万亩以上。

2、巩固和扩大热作生产,提高单产和总产。下半年将继

续利用和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巩固扩大橡胶、槟榔等

热带作物种植。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作物单产,力争使橡胶、槟榔等作物单产提高15%和10%以上。

3、大力建设罗非鱼生产基地,重点在红岸村建设1000亩

罗非鱼养殖基地,同时大力推进罗非鱼精养技术,力争罗非鱼精养面积达到90%以上。

4、扩大畜牧产业养殖规模,力争通过标准化生产和打造

品牌商标,扩大畜牧产业养殖规模。力争2010年猪、鸡、鸭、鹅分别新增养殖基地2个、2个、1个、1个;全年出栏量分别为5.1万、28万、52万、3万。

5、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

创业能力,加快就地或外出打工,力争今年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人以上。

6、继续抓好大宗农作物单产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以橡

胶、槟榔、甘蔗、瓜菜、罗非鱼、黑猪等为主要对象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高产高效栽培等新技术。

7、大力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带动农民发展农业生

农民转移工作材料 篇4

腊口镇位于青田的西北部,毗邻丽水市,距市区仅9公里,全镇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5575亩,下辖21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有总人口2.4万人,人均耕地仅0.23亩。2007年以来完成下山脱贫整体自然村搬迁15个,523人。镇党委、政府把劳动力就业转移工作作为农民增收六项措施重要工作来抓,千方百计,培育新型农民,拓宽致富渠道,寻找致富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列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2009年通过各种途径培训劳动力就业517人,实现劳动力就业转移436人,其中帮助解决就业161人。完成了县下达任务指标145人的111.03%。其中异地转移120人,完成县下达任务95人的126.3 %。2009年全镇预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农业总产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6.8 %,工业总产值4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比上年增长10%。

一、腊口镇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1)从第一产业(农业)转移至第二、三产业二年来(工业、服务业)的总人数为850人;

(2)从平斜、张庄等偏远山村转移到本镇中心村人数近86人;

(3)本乡镇外来人员人数为295人,本镇外出务工人员达5300人;

(4)滩坑水电站安臵移民二个水平年2800人。

二、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配套措施落实情况。

(1)大力推进移民安臵点建设。包括腊口、石帆、龙山头安

臵点的小区建设以及水、电、路等公共设施项目建设,着力实现移民帮扶政策。根据“安得下,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工作目标,全心全意做好移民安臵工作,实行片联系移民户制度,将迁入移民户落实到各片组,为移民在生产、生活上出谋划策,落实镇各职能科室、镇属各部门单位的责任联系制,有针对性地开办柑桔栽培训技术培训班,根据石塔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开办鞋服、面点制作、电脑培训班,尽快让移民融入当地社会。

(2)西部工业功能区建设有序推进。我镇实现工业总产值4亿,同比增长2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8亿元,同比增长61.16%,完成制造业投资1.4亿元,同比增长40%。工业企业从08年的93家增加到98家,增长率达到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08年的4家增加到7家,增长率达到75%。目前石塔工业功能区建设进展顺利,已入园企业14家,入园企业基本以低污染、低能耗、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14家企业中9家为五金制造企业、2家为鞋革服装企业、1家为包装企业、2家为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共有4家企业投产,投资额7300万元,年产值达到1.7亿元;1家企业试生产,正式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5000万元;3家企业在建,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2.4亿;另6家企业已完成审批,正进行开工建设前期准备工作,这6家企业投资额为1.32亿,年产值达到2.5亿元。武垟、外垟工业功能区规划用地1400亩,涉及武垟、外垟等行政村,该区块是县西部区域最中心、面积最大的一个工业园区,也是现阶段腊口镇工业开发的主战场。目前,武垟、外垟工业功能区的控制性详规已完成,武垟车头区块313亩土地已获省政府批准农转用,外垟1号、2号区块440亩土地已上报省里农转用。成立了西部工业园区管委会,派遣两

个征地工作组进驻武垟、外垟村全面开展土地征用,预计完成土地征用面积800亩。

(3)开展欠发达乡镇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工作。以市场为导向,以贫困农民为重点对象,以就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就业增收为根本目标,积极做好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工作,兼顾农业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培训推广项目,不断提高欠发达乡镇农民就业竞争能力和农业经营水平。全年计划使2000名农村劳动力接受素质培训。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举办绿证培训班 期,各类技术培训班 期,提高农业主导产业的科技 含量。

三、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党政一把手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专发了文件成立了组织,雕刻了公章,人员、办公、资金“三到位”。为劳动力就业转移工作及办理转移手续人员提供了优质服务。

二、培育新农民。今年通过各种途径培训517人。通过培训,他们都有一技之长,在根据之长选择行业,均收到较好的效益。

三、多渠道就业。根据一技之长,通过组织、亲戚、朋友、邻居、党员等各种途径选岗择业。据初步统计饮食58人、裁缝52人、理发19人、务工、经商205人,2009年,武垟村中共党员严建妙在上海开店,通过组织介绍,帮助当地解决7位青年就业问题,较好实现了劳动力就业转移,他们在各自的岗位收入比原来增1倍多。北坑村上水弄蔡亚林异地转移后就业比原来增加2倍多。

四、回访“连心”。回访连心是我镇干部与村民连心工作的内容之一,每年分村回访。由驻村干部与劳动力就业转移人员采用

多种方式进行一次“回访连心”,内容是:外出地点、从事行业、生意好差、收入高低、身体生活、社会治安等等进行交谈,同时倾听他们的要求和呼声,并将“回访连心”情况实行分类登记造册,酌情落实。通过回访连心更加密切了党群间的鱼水关系。同时为下步劳动力就业转移奠定基础。同时,年初还召分村开了老板、能人座谈会,动员鼓励他们尽量解决一批当地劳动力就业转移,会议一开,效果很好。

四、当前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年努力,我镇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种脱贫是低水平、低层次的,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逐步实现小康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边远山村,自然条件恶劣,劳动力素质低,生产经营门路少,脱贫困难;二是交通、文化、通讯等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相对较差;三是村集体经济薄弱,空壳村多,村经营收入少,大多是下拨的项目补助款;四是一些已脱贫群众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极易返贫;五是山区农村文化水平低,劳动力转移就业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农民党员致富事迹材料 篇5

俞学善,东湖镇正新村三社一名普通的农民。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正新村生态公益性产业移民实验区建设,让他改变了思想观念,走上了种草养畜的致富路。

早在90年代,他就在北山下盖了简易羊圈,先后养起了200多只山羊。几经周折,靠养羊还清了大集体时代所欠的内外债务18000多元。他家人口多,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孙子,生活、生产全靠他养的羊群过日子,年复一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谁料地处石羊河流域最北端的青土湖畔,生态日益恶化,草场逐年枯萎,在山上养羊已经没有希望,不但扩不了羊群,每年仅买饲草就花去全年养羊的纯收入,特别到春季羔羊乏死,俞学善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在北山上养羊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境地。他只好处理了羊群,回家经营起庄稼。经济收入一年不如一年,家庭生活履步畏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7年正新村被县委、县政府列为实施生态公益性人口转移试验区。号召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草养殖业。俞学善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说干就干,将耕地全部用来种植饲草,筹集资金当年新建养殖暖棚2座、120平方米,自此开启了他的养羊事业和致富梦想。2008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耕地全部种上了饲草,家中突然没了经济来源,群众一时还不能接受种草养羊,光种草,以后要怎么生活,光养羊真的行吗?镇党委、政府为了打消群众心中的疑虑,积极宣传政策,提供技术服务。俞学善一边积极做家人的思想工作,一边紧张的筹集资金带头修建暖棚。暖棚起来了,20只母羊全部进了暖棚,散养他经验丰富,可是圈养从未尝试过,他边学习边实践,经过苦学钻研,精心抚育,科学喂养,2008年秋天,第一批羔羊出栏15只,扣除成本后,虽然只收入了4000元,但他从中积累了不少养殖经验。且当年种植的紫花苜蓿长势喜人,第二年,紫花苜蓿就有了不错的收入,两茬下来竟能收入25000多元,亩均收入1550元,而且基本是纯利润,最后一茬还可以用来喂羊。有了饲草,他的底气足了,心气也高了。2009年,他又积极参与了小区建设,又建起了120㎡的养殖暖棚1座,引进沙夫特种羊1只,羊只存栏达到50多只,年出栏羔羊80只以上,经济收入4万多元。艰辛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经过几年的努力,俞学善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中不但购置电脑、冰箱,还修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率先过上了小康生活。

农民增收途径浅析 篇6

一、大力发展经济, 扩大农民就业范围。

农业的问题必须靠农业外部来解决, 农民问题也必须靠农民来解决。近几年, 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农民增收的最大潜力在非农收入。从经济学上讲, 当农村劳动力减少时, 农户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 农民收入就会相应提高。同时, 当务农劳动力变为非农劳动力时, 就由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需求者, 务农劳动力的收入也会相应上升。因此, 必须继续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大的城镇容量, 使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企业配套产业和农村服务业;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 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 为农民开辟新的就业和增收门路。

二、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 提高效益。

在对市场需求状况和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努力改善农产品内在质量,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考虑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 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注意发挥区域、资源、科技、市场和人才优势, 贯彻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粮则粮、效益优先的原则, 丘陵山区重点发展各种林果、药材和特色野味生产, 城镇郊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和反季无公害果蔬生产。在具体品种上, 引导农民瞄准市场变化, 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重点扶持一批有规模、有水平、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 大力推进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庭院经济,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科学进行土地整理, 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财富, 但由于城市盲目扩张、房地产开发、开发区建设等, 致使农民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少, 需要使这部分以土地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民在其有限的土地资源基础上实现增收, 必须对土地进行科学整理, 使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大的收益。土地整理不仅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而且可以优化耕地质量, 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为农民稳定增收和生活宽裕创造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可以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对土地进行科学整理后, 农民就可因地制宜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种植农作物,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及质量, 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盲目种植的弊端,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农民的增收;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农村的土地利用结构。如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可以使农村各类用地的布局更加合理;引导农民住宅向中心村集中, 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 有效解决农村土地租用的“空、散、乱”等问题, 优化用地结构。这样, 有助于农民投资经营, 与传统的经营方式相比, 更有利于农民之间进行经验与技术等的交流, 从而生产出高品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 最后达到增收的目的。

四、坚持科技兴农, 搞好农产品精细加工,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积极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县所、县校、县院合作, 搞好开发, 添加品种, 提高农产品品质, 高标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树立典型, 引导农业产业结构高速顺利发展。实施良种工程, 引进优良品种, 改良现有品种质量, 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同时, 结合支柱产业的发展,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教育水平, 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适应能力。

根据市场需求, 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生产具有带动作用的农产品精细加工业, 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 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 并使这些企业逐步发展成为龙头企业, 进而形成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紧密相连的经营体系, 使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广大农民, 一头连着广大消费者, 发挥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大、购销网络多、市场信息灵的优势, 向生产者反馈市场信息, 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 协助农民引进优质品种, 帮助农户发展生产。发挥企业自身优势, 积极收购本地优质产品, 搞好加工, 创立自己的品牌, 通过宣传手段, 提高优质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有条件的企业可积极与农业、种子等部门建立成共同利益的经济联合体, 并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 与农村、农业和农民搞好协作, 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成立农村服务社, 搞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增加农民收入。

五、研究制定政策, 强化服务, 转变职能, 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认真研究制定农业结构调整政策, 各级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加大对农业投入;严格执行上级政策, 按照“民有、民办、民管”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创立能人领头、股份合作、以销农副产品为主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发展各种中介代理组织, 把生产和流通有机衔接起来, 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 组织生产, 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稳定农业服务人员, 提高服务水平。金融部门对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及农户提供信贷支持, 简化手续, 提供优质服务。

六、搞好农村市场建设, 畅通销售渠道。

十佳农民工推荐材料 篇7

×××、×、汉族,群众,××学历,××年××月××日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现为××××××公司员工。

××××年×月,××进入×××公司担任一名普通的生产工人。虽然有着多年在制衣行业的工作经验,仍然在这个基础的普通岗位上认真踏实、积极向上的工作着,不仅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更不断利用自己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生产管理技能和要点等。

一、踏实进取、积极向上,工作中的有心人。

在工厂的流水线作业上,速度就是效率,就等于员工的直接收益,他发现碎料生产后,常常在配套出现“部件不一”、“欠部件”、“多部件”、“配套有色差”等问题,在对车缝生产流程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后,主动指出了问题根源所在。并及时提出优化可行的解决方案,经过公司领导的综合考评,提升其为新部门负责人。管理生产配套的日常事务及衔接前后生产工序,只有流水线通畅了,生产效率才能大大提高,从而员工和公司才能双赢。

二、卓有成效管理、优化部门流程,领导眼里的“好助手“。成绩的取得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凭借着实力。实力则来源于日积月累,来自于勤奋和毅力。新部门成立之初,由于先前的管理流程不明确,配套流程未责任到人,员工对部件配套并不重视,常常出现衬衣欠部件或多部件的现象,造成大量的配片补数而导致布料和时间的浪费,且这个配套工作是繁重和枯燥的,几乎一天的时间都是在做着重复的工作,员工时常在他面前抱怨、发牢骚。这个时候的他先是一起和大家工作,了解员工心里的想法,用聊家常的方式讲解配套的技巧性,不仅让员工在这个工作上工作时轻松了不少,更为生产平衡体现出了清晰的数据和配套情况,有效地为公司节约了布料、人工和时间。

他在生活中处处关心员工,照顾他们,在工作上搞好传、帮、带,告诉他们艺不压身,要一专多能,要熟悉掌握多种技能,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既适应工作需要,又有利于自身发展。在他带领下,员工们现在都基本掌握了多种操作技术,领导们都高兴的说:“真是强将手下无弱兵啊,谢谢你培养了这么多好徒弟!”

三、乐于助人、奉献社会。

在公司今年组织的对重病同事的捐款活动中,他都主动表率,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仅 年就 次向职工伸出援助之手。因为他知道,作为一名农民工能够公司学到技术,少不了同事的帮助、公司的教导,也就不会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因此,他抱着一颗回报社会的心。

四、积极参加公司各项工作,展现“主人翁”姿态。在管理好本职工作以外,该同志能紧跟公司步伐,踊跃参与公司各项活动,积极主参加公司培训。

(1)年 月秋季运动会在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运动会是一项集体性活动,让每个人都真心喜欢运动,让员工能真正体会到运动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让员工能真正感受到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以及工作、生活、家庭和心灵的提升和充实。在运功会前夕,有着众多的参赛项目,如:呼啦圈、踢毽、田径、拔河等,虽然很多项目是他不擅长的,但他并不担心,一边通过观看电视节目上的比赛,另一边通过网上查找项目规则,还有各类技巧,在前期训练中根据员工特长及工作时间协调,硬是把参赛选手技能提高一大截,终在“呼啦圈”单项比赛中夺得冠军。

(2)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个新成立的部门在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下,获得了公司颁发的“安全部门奖”。这个成绩与他的平时完善管理、不断地学习进步是分不开的。

付出就会有收获,现在他已经是生产部门的配货组负责人,管理着数名工人,从事着各种大、小订单产品的配套。记得他常常说的:“干就干最好,做就做最棒”、“把工作当作品,精益求精” „„等等话语。这正是最普通最真实的声音。

多年来,他就是这样执着的工作着,没有惊天动地,每一件小事他都当做大事来认真对待,但正是他做的这些小事,才成就了许多的大事。“我与服装厂结下了不解之缘,选择服装,我无怨无悔。”正是带着这样的情怀,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诠释着一名服装员工的执着和追求。

农民合作社发言材料 篇8

近年来,我们牢记党的宗旨和人民重托,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一体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把农民合作组织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抓手,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创新基层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目前,全县各类农民合作组织达到540个,入社社员9.5万户,占全县农户数的54.7%。国内26个省、市4000多人相继来参观考察合作组织,对我们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在全国干部培训科学发展主题案例教材中,以“从单打独斗到专业合作”为题,专门介绍了我县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经验。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整合资源要素,发挥合作组织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引领作用 破解“三农”问题,核心在于农民增收。过去是一个农业大县,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必须立足实际、创新机制。我们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总结农民的致富经验,在全县大力实施“六进”致富工程,引导农民进社、进棚、进厂、进城、进店、进校,全方位开辟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和领域。尤其是把“进社”放在第一位,积极动员农村干部、能人、大户、龙头企业、流通部门等,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成立合作组织,将“单枪匹马”的农民融合到产业链、流通链、要素链、利益链等各个环节上,由“风险增收”变成“保险增收”,为农民增收撑起了“保护伞”、系上了“安全带”。今 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994元,增长23.1%。

一是引领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增收致富。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优势,培植产业,组建基地,挂靠龙头,不断扩大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激活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覆盖全部主导产业、涵盖所有优势产品,成为联结千家万户的致富桥梁。目前,全县种养加合作社达到432个。今年上半年,种养加各类合作社实现经营收入32亿元,赢利4.3亿元,带动农民增收6亿元。我县通过与大学合作,建立了3万亩优质小麦基地,全部按“订单”进行销售。其抓“品种增效、规模增效、副产品增效、减支增效、加工增效、转化增值”六个环节,提高种粮效益、增加社员收入的经验,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是引领农民在创新经营方式中增收致富。土地是农民的财富和基本保障。做活土地经营文章,是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继续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的过程中,我们顺应农民意愿,以合作组织为抓手,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创办合作社,探索出了新路子。我县按照“土地入股、规模经营、权益保障、收益分红”的原则,发起成立了有机蔬菜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平台流转土地,以社员合作形式进行生产经营,探索形成了以“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模式和“底金+分红+劳务收入”的收入分配方式为特征的“模式”。目前,合作社创办了蔬菜贸易公司,注册了“”牌商标,产品销售到欧盟、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蔬菜加工增值30%以上,社员不仅每年每亩土地分红1300元左右,而且每人还能通过务工获得6000--8000元的工资性收入。

三是引领农民在创业就业中增收致富。促进创业和就业是持续增 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合作组织可以充分整合农村劳动力资源,是引导农民创业、解决农民就业的一条好路子。我们立足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和各类行业协会,着力为农村人力资源就业搭建平台。一方面,鼓励全民创业,支持有门路、有能力的创业能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组建增收致富的“联合舰队”。围绕培育大枣、种子、蟋蟀、钢球、十字绣五大特色产业,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合作社或协会,积极为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特别是引导十字绣加工户和钢球生产企业分别成立了“县十字绣协会”和“县钢球行业协会”,这两个特色产业从业人员分别达到两万多人,我县被命名为“十字绣之乡”、“钢球之乡”。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探索建立了农民用工协会,让闲散农村劳动力“家门务工,就地挣钱”。我县村抓住附近工厂和火车站需用常年工、临时工的有利时机,成立“用工协会”,组织村里闲散劳力在就近帮工增加收入,已形成336人的专业用工合作组织,社员每天务工收入达到50—60元。

二、拓展服务领域,发挥合作组织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中的推动作用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提高农民共建共享的意识,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对此,我们积极探索,在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把组建合作组织作为有效抓手,增强农民对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认识,提高农民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自觉性。

一是在农业生产领域自我服务。积极引导农民群策群力改善农村 生产条件,让农民在参与合作中服务自我、方便群众、有所作为、实现价值。我县村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实行统一耕播,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同时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发展畜牧养殖、运输等其他产业。村由55户农民发起成立了沼气服务合作社,建立了四个专业服务队,主要帮助农户建沼气池,并负责维修、物料供应、技术咨询培训等工作。目前,该村已建沼气池67个,为周边乡镇农户建设沼气池271个。村民照明、洗澡、烧水、做饭都用沼气,不仅降低了生产费用,还大大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二是在社会事业领域凝聚民力。合作组织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作用越来越大。我县乡为保护70多公里的村村通公路,成立了公路养护协会,并划分成15个分会,分段承担清除路肩杂草、维护路坡、管护路边林网、制止超载超重车辆上路等管理任务,确保了乡村公路的完好、安全、通畅。该乡还成立了蓄水协会,引导群众自己管理引水工作,协会负责收水费,组织受益村的干部群众管理水渠,协商各村水量分配和引水时间,解决了以往群众争水、抢水引起的矛盾纠纷,实现了有序管理。

三是在社会管理领域强化自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我们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构建了党建、政法、综治、信访、群团“五位一体”的新格局,尤其是突显群众主体地位,把发展合作组织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协同力量,在平安建设中引导发展平安协会,培养农民的自我管理意识,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构建促进社会和谐的实体组织。目前,我县已建立村居平安协会、乡镇(街道)平安协会和行业平安协会109个。同时,创造性地开展了“两会一台”建设,即依托全县各村居、企事业单位治保主任、保卫科长,分别 成立治保主任协会、保卫科长协会,依托互联网在县公安局设立治安信息互动平台,架起了警民互动桥梁,实现了治安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我县社会稳定工作始终走在全市前列,被表彰为建设先进县。

三、搭建公共平台,发挥合作组织在增强基层活力中的催化作用 农民合作组织不仅是农民与市场联接的桥梁,而且是农民与农村基层组织联系的纽带。我们采取“党组织引导搭台、农民群众唱戏”的方式,通过培育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解决党支部、村委会在管理、服务等方面“想做做不了、想办办不好”的问题,使合作组织承担起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经营职能,进而带动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合作意识、文明素质不断提高。随着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我们不断探索加强合作组织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拓展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截止目前,全县合作组织已建立党组织17个,其中建立党总支1个、党支部16个。同时,村干部通过牵头创办合作组织,不仅体现了为社员服务的宗旨,而且有效地发挥了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在发展合作社中找到了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有效载体。目前,我县村级合作组织绝大多数由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领办、创办或参与,成为带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领头羊”。

如何挖掘农民增收潜力 篇9

1 大力建设种养基地, 促进农民增收

充分利用全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产品的优势, 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创办种养基地。一是利用掌握的制种技术, 努力扩建制种基地。二是利用小麦、棉花、玉米种植, 大力发展种植业。建立优质专用小麦、玉米和优质棉基地, 为发展“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创造条件。三是利用邯郸卫星城的独特区位优势, 做大做强养殖业。

2 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带动农民增收

在特色产业深加工上做文章, 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产供销一体化网络, 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3 大力转移农民富余劳动力, 引导农民增收

正确引导农民富余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 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3.1 鼓励劳务输出

大力鼓励农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劳务输出, 提高外出务工和劳务输出人数占全县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 提升劳务经济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3.2 引导农民发展民营经济

大力支持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农村新能源、医疗卫生事业、教育、文化等方面, 充分拓宽就业渠道。

3.3 大力推进乡镇企业改革

发展乡镇企业是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 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 促进产品更新和产业优化升级, 以及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安排就业。

3.4 大力推进商城、漳河店等小城镇建设

繁荣农村经济势必先繁荣小城镇经济, 繁荣小城镇经济势必先抓好小城镇建设。通过不断地改善城镇面貌, 提升城市质量, 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 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 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 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4 大力发展信息中介产业, 带动农民增收

信息中介组织在经济发展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发展信息中介产业, 是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4.1 创优经济发展环境

以环境的全面提质推动发展的全面提速, 树立“人人都是经济环境, 个个都是投资形象”的观念, 打造宽松、文明、安全、廉价的成安环境品牌, 营造“优化环境得利益、破坏环境受处罚”的舆论氛围, 为商品流通搞好服务。

4.2 发展壮大流通队伍

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网络体制, 发展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湛、能力较强的营销大军, 通过精明的营销策略把产品推介出去, 打入国内、国际市场。

4.3 组建信息中介组织

创建一个覆盖面广、专业化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介组织以加速商品的流通。

4.4 发展信息中介产业

发展网上流通信息, 发挥信息中介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如建立农情网吧, 帮助广大农民朋友了解致富信息, 提供致富门路, 推进科技现代化进程。

5 大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确保农民增收

5.1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要不折不扣地坚决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巩固和发展税费改革成果, 进一步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

5.2 继续加大良种等农业补贴力度,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严格执行国家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的政策, 确保补贴资金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 进一步扩大补贴面, 提高补贴标准。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 落实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 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步伐, 转变企业经营机制, 完善粮食现贷和期贷市场, 严禁地区封锁, 搞好产销协作。

5.3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当地金融机构有按一定比例放贷款的义务, 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 积极为“三农”服务。

5.4 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按照保障农民权益, 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 严格遵守对非农占地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度,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5 加快建立农村保险制度

政协委员考察材料农民 篇10

多年来,该同志以扎实的作风,务实的精神,求实的干劲,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辛勤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上级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为我县农业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上级领导与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工作实绩

该同志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务实意识,勇于奉献,为我县农业事业建设尽心尽力。始终把工作当事业,视职责如使命,

不断强化自己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升华了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职业精神。他任职期间,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本单位正规化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全体干部职工团结协作,努力工作。

二、政治表现

该同志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地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态度鲜明,在政治上不信谣不传谣,立场坚定;具有坚定的组织原则和高尚坦荡的胸怀,既敢于在党组织内发表不同意见,阐明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特别是对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敢直言,坚持对的`,改正错的,处处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待事,能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自己。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廉洁自律

该同志时刻牢记勤政廉政当头,不断强化自律意识,坚持以自律为本,以廉洁从政为起点,积极做好表率作用。同时,对家人严格要求,坚决禁止以任何名义搞不正之风,或做生意、包工程。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话讲在当面,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搞小动作。

缺点与不足: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进一步拓展理论和工作视野,在工作中解放思想、以思想解放促进工作。

谈话情况:共谈话10人,一致认为该同志政策理论水平高,工作思路清晰,善于钻研业务,自身作风正派,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同意担当县人大代表候选人。

农民工子女入学经验材料 篇11

落实农民工子女入学经验材料

为了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精神,把解决外来人员子女入学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完善措施,狠抓落实,较好地解决了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维护了外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益。我校成立了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领导小组,制订了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方案和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领导,为做好外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解决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关系到教育公平,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把解决外来人员子女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市教育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实施细则》。成立了相应领导小组,加强了领导,为解决外来人员子女入学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完善措施,确保外来人员子女全部入学

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外来人口子女全部安排入学,与市民子女同等对待。为此,我们按照上级要求,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和治理,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努力使外来人员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三、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责任感

做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需要,是一个乡镇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乡镇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充分认识到农民工在推动城市建设、拉动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把做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一项德政工程来抓,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工作来抓。

四、开设绿色通道,确保每一名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学位农民工子女入学要采取“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中小学接收为主”的原则,按照学籍管理的规定,在临时户口(居住证)所在学区按“相对就近”的原则,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分配到指定的公办学校(不含改制校、民办学校)入学。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建立农民工子女入学随来随入机制,不设任何门坎,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收。具体程序如下:

(一)农民工子女持临时户口(临时居住地证明)、原籍户口(身份证)、打工单位证明到所在行政区内教育部门申请入学。

(二)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依据该农民工居住地证明,分配其子女到居住地学区学校入学。

(三)如临时居住地学区学校的生源紧张,当地教育局可视实际情况将其调整到相对就近的学校入学,并与学区内学生同等对待。

(四)在学前教育方面,不论户口是否迁入我市,外来人员子女均与市民子女一样享受同样待遇,按照统一标准交费入园

五、坚持因人施教,实行同等待遇,同等权利

建立与农民工子女家庭联系制度,加强双向沟通交流。针对农民工子女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差异,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学生区域差异以及心理特点等方面进行因材施教,分类要求,分层指导。同时,保证农民工子女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文体活动、入队入团等方面与本地学生实行同等待遇。

六、加强学籍管理,坚持统一建籍、统一管理

按照学籍管理规定为进城农民工子女建立学籍,实行统一建籍、统一管理。坚持定期上报,做到底数清晰。实行人在籍在、人走籍转、籍随人走、跟踪到底的管理办法。对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经考试合格的,按规定颁发义务教育证书和毕业证书。确保所有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不让一个农民工子女因父母流动而失学。坚持“均衡分班”的原则混合编班,杜绝因歧视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现象的发生。

七、加强教育和治理,促进外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开展关爱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

继续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实行救助制度。凡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均可以向所在学校提出救助申请,减免相关费用,以保证进城农民工子女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可以通过设立助学金、免费提供教科书、“学生手拉手”、“师生结对子”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农民工子女入学渠道。外来人员子女多数来自农村,与镇内的学生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学习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针对外来人员子女的这一特点,我们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尽快适应新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一是在农民工子女就学相对集中的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向学生开放,由经过专职培训的教师接待学生咨询。孩子们有了困惑,有了烦恼,可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消除迷惑,解开心结,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二是加强对外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课题研究,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外来人员子女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三是积极调整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设置,培养外来人员子女与本市学生之间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班风和校风。同时,加强学校治理,积极开展实践“五小”行动,鼓励他们努力成才。

入、规范收费行为,农民工子女的收费标准要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建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流入地政府要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在城区中小学就学的农民工子女,负担的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应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得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收费项目。在办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转学等有关手续时,禁止收取任何费用。外出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返回原籍就学,要指导并督促及时办理入学等手续,禁止收取任何费用。对违规收费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坚决予以查处。

九、加强督导,完善解决外来人员子女入学的长效机制

解决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建立督导检查的长效机制,结合“普九”督导检查,做好相关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求师生对农民工子女要多一份责任,多一份关爱,使他们进的来、留的住,确保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益得到落实。二是建立控辍保学的长效机制。加强外来人员的培训,宣传教育政策和法规,动员他们自觉将作女送入当地学校就学。三是建立考核的长效机制。坚持把解决外来人员子女入学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作为年终义务教育督导考核和对各县(市)、督导考核的重要内容,其工作成效作为考核结果的重要依据。要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

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上一篇:某镇年脱贫攻坚工作汇报下一篇:保安员培训情景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