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灾害

2024-08-16

林业灾害(通用10篇)

林业灾害 篇1

1 林业生物灾害

林业生物灾害是指少数生物偶然抢占生态位, 导致原有森林生物种群之间的共生、竞争、协同等平衡关系遭到破坏, 超出了森林生态系统自身恢复能力, 导致人员、财产、环境等产生损失。产生林业生物灾害的灾害源统称为林业有害生物[1]。

2 森林健康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最高目标, 即通过适当的人工干扰, 培育健康森林, 恢复不健康森林的健康, 并保持森林持续健康。这也是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理念。

2.1 森林健康管理

森林健康管理, 就是为了维护或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为了增强维持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 提高生态系统抗逆能力, 除去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生态健康的因素, 创建有利于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2]。

根据森林系统的健康状况, 尤其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制订森林生态系统保健计划, 开展森林保健工作, 并对森林保健措施所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 是开展森林健康管理工作的基本过程。在其整个管理过程中, 要始终贯彻“认真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 详细分析生态流, 以培育森林生态系统活力和恢复力为主, 及早发现并减轻危害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因子的危害, 尽量少地扰动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原则。

2.2 森林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

森林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健康监测、检疫封锁、预防、维护健康、增进健康、灾后康复等[3]。

(1) 健康监测。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监测和检疫检查, 尤其是危险性因子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 及早发现, 迅速清除, 以避免生物灾害的发生与流行。例如加强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有害生物监测与检验检疫, 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与扩散;加强林火监测和火险预报, 防止森林火灾发生等。

(2) 检疫封锁。忽视森林健康状况的监测、检验检疫执法不严、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措施、甚至于人为环境破坏是生物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加强森林健康状况监测与检疫执法, 采取合理的人工干扰措施, 是减小生物灾害危害的主要手段。对已经发生生物灾害的, 尤其是对危险性生物灾害发生区, 实行检疫封锁, 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3) 预防。对于一些活力较差的森林生态系统, 或者是危险性因子入侵前, 采取适当的人为干扰措施, 以提高系统的抗逆能力, 预防森林灾害发生。例如, 改造人工纯林系统, 诱导形成混交林, 或在林内释放天敌, 减少人工林内病虫害发生。

(4) 维护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维护生态平衡;加强森林系统健康状况监测, 及时发现并减轻危害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因子的危害, 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使森林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5) 增进健康。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研究, 详细分析生态流, 掌握森林健康与上述因子之间的关系, 培育森林生态系统活力和恢复力, 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能力。

(6) 灾后康复。森林灾害发生后, 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 采取合理的人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措施, 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恢复, 减轻森林灾害产生的危害。

根据生态特点, 健康管理有2种工作模式:一是原生生态系统保健。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 一般只要采取保护措施就足以维护原生生态系统健康, 除非发生较大的森林灾害, 需要人工促进恢复。二是人工生态系统保健。由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差, 抗逆能力弱, 需要较多的人为干预, 才能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3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策略

GCSP管理是分级管理 (Graded management) 、分类管理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分区管理 (Subarea management) 、分期管理 (Phased management) 的英文缩写, 主要是针对林业生物灾害的不同发生特点, 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3.1 分级管理

根据林业生物灾害源的危险性或灾害的危害程度, 将林业生物灾害或林业有害生物划分等级, 按照等级, 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进行灾害管理[4]。林业生物灾害与其他灾害分级管理有所不同, 可采取2种分级方案:

(1) 按照灾害严重程度, 即林业生物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按照分级结果, 启动相应预案。

(2) 按照灾害源的可控制性、发展态势, 即林业有害生物危险性分级。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风险分析 (PRA) , 按照分析结果进行分级。根据分级结果, 对不同级别的林业有害生物, 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如Ⅰ级林业有害生物由国家监管, 一旦发现, 立即铲除;Ⅱ级由省级监控, 一旦发现新疫点, 限期拔除 (表1) 。

3.2 分类管理

按照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危害对象的不同, 对林业生物灾害进行分类, 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图1) 。

对于不同的灾害源, 根据不同灾害源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进行防治。对于不同经营目的、权属的灾害受体遭受生物灾害, 其管理措施、管理责任也不尽相同。例如林业生物灾害治理, 由森林的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的可确定受益者承担, 而森林的生态效益的受益对象难以明确时,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责任主要由政府承担;对于成片大面积暴发的林业生物灾害或Ⅰ、Ⅱ级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时, 由政府承担治理责任。

3.3 分区管理

(1) 自然区域。林业生物灾害的区域性特点, 决定了不同区域的林业生物灾害, 其发生发展特点都不会相同。根据自然区划和林业生物灾害分布状况、发生特点与规律, 进行林业生物灾害发生区域区划, 根据发生区的灾害特点, 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 行政区域。所有的灾害管理措施, 最终都将以行政区划为管理单位进行落实, 因此, 灾害发生区的区划, 应该结合行政区划进行。

3.4 分期管理

林业生物灾害发生发展, 常常遵循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林业生物灾害不同的发生发展周期, 采取不同的应对管理措施。根据林业生物灾害可能造成威胁、实际灾害已经发生、危害逐步减弱与生态系统恢复3个阶段, 可将林业生物灾害事件总体上划分为预防期、预警期、暴发期、缓解期、善后期。

(1) 预防期。对境外已经存在、有可能对境内森林健康造成威胁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风险评估, 采取检疫措施, 防止其侵入境内。

(2) 预警期。根据监测结果, 已经暴露林业生物灾害即将发生征兆, 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阻止林业生物灾害发生, 或把林业生物灾害控制在特定的区域内。

(3) 暴发期。林业生物灾害进入紧急阶段, 灾害事件已经发生。此时主要任务是阻止灾害事件进一步发展, 并防止其蔓延扩散。

(4) 缓解期。林业生物灾害事件进入相持阶段, 但仍有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此时主要任务是保持应急措施, 有效并尽快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社会秩序。

(5) 善后期。林业生物灾害得到有效治理, 开展治理结果评估, 从中总结生物灾害治理经验, 从灾害危机中学习治理技术和管理经验。

当然, 林业生物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复杂多变, 各个阶段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十分明显, 而且有时还会相互交织、循环往复。因此, 要根据具体灾害发展生命周期, 确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尽快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 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 2008 (3) :40-41.

[2]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 2008-01-25 (4) .

[3]阳彬, 王熙钱, 欧阳勋志.森林健康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江西林业科技, 2007 (6) :26-29.

[4]丁文广, 王秀娟, 胡莉莉, 等.我国与发展国家灾害管理体制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6 (9) :3888-3891.

林业灾害 篇2

2020年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有效防范和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国土与生态安全。

1.2编制依据

依据《x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x政办函〔x〕69号)文件精神,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x县境内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工作。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县政府成立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指挥部(以下简称县指挥部)。

2.1县指挥部组成指

长:分管副县长

副指挥长:县林业局局长

成  员:县林业局、发改局、财政局、城建处、水务局、公路运输管理站。

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下设防控组、检疫封锁组、技术组、保障组、信息组等工作组,办公室主任由县林业局主管副局长担任,副主任由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担任。

各乡(镇)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指挥机构,落实相关责任。

2.2职责

2.2.1县指挥部:研究、协调、解决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处理过程中的问题,研究、解决乡镇指挥机构的请示和应急需要。部署和检查本预案实施工作,统一指挥全县的防控工作。

2.2.2办公室:贯彻落实县指挥部的指示和传达有关会议精神,负责日常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理工作,协调县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处置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防控组:负责具体防控处理方案的实施,指挥、监督、指导疫情的处理。

检疫封锁组:负责对车站和道路的检疫检查,对违规调运植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查处。

技术组:负责制定具体防控处理技术方案,组织工作人员专业技术培训,负责疫情确认等。

保障组:为防控工作提供人、财、物保障,筹集疫情防控应急处理实施所需资金,负责各种物品采购和供应,安排、调配处理疫情所需人员、交通工具等。

信息组:负责疫情的收集、汇总和报送,组织对外宣传教育、引导工作,编发科普宣传材料,引导传媒正确宣传报道有关情况。

2.2.3专家组:负责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调查、评估和分析,提供技术咨询,提出应对建议和意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承担对无法确认和鉴定,但怀疑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进行鉴定及风险评估。

2.2.4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县林业局负责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理的日常工作,协调县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承担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工作。

县发改局负责灾害应急处置项目的立项及其管理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应急处置资金的筹集、拨付及使用监督工作。

县城建处负责城区园林绿化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县水务局负责本系统管辖范围内所营造的水源林、水保林等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县运输管理站负责在灾害应急处置中与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配合与合作,协助查处违禁调运进境寄主植物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并提供境外有害生物来源情况。

县邮政公司负责在灾害应急处置中与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配合与合作,协助查处违禁调运进境寄主植物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全县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预防体系

根据我县的森林资源分布,在全县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和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划定一般预防区和重点预防区。县、乡(镇)政府要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基层林业站的作用,加强各级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监测预警专业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3.2监测

3.2.1监测机构

乡(镇)林业站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实施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发现病死树和其他异常现象,要及时调查、取样,专人管护发生现场,实时监控。对于所发现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鉴定。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无法确认和鉴定的,送省、市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鉴定。

3.2.2常规数据信息库的建立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检疫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建立林业有害生物常规数据信息库。主要内容包括:

(一)可能影响和诱发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温度、湿度、降雨等气象信息及人口等社会信息;

(二)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数量、特性、分布、潜在危险性、发生发展趋势等;

(三)可能影响社会公众健康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和药剂类型、施药方式以及影响区域等;

(四)森林资源分布、地形地貌、交通和基础设施情况,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生态公益林区分布情况等;

(五)应急力量的组成及分布,包括应急队伍、应急设施、物资的种类、数量、性能和分布,相邻地区应急资源情况等;

(六)可能影响灾害处置的不利因素等。

3.2.3信息收集、分析和报告

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检疫机构具体负责实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对收集到的林业有害生物疫情信息及时进行整理、鉴别和分析,经鉴定确认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或外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的,应当立即报告县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并在1日内上报市指挥部办公室。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预测预报网点是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责任报告单位,森林防治检疫专业人员是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事件责任报告人。乡镇林业站、国有林场、苗圃负责本辖区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和报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病死树和其他异常现象,应及时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后,林业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检疫机构应当迅速派专人赶赴发生现场,进行调查取样和监控。对取得的林业有害生物样本,立即送县林业主管部门确认和鉴定;县林业主管部门无法确认和鉴定的,送市级林业主管部门确认和鉴定。

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应当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信息报告制度,设立并公布接警电话和电子信箱。

3.3灾害分级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按照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共四级。

I级:发现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可引起人类疾病的林业有害生物的;首次发现国(境)外新传入的林业有害生物的;首次发生国家级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的;首次发现可直接造成林木死亡的林业有害生物且林木受害面积大于1万亩的。

Ⅱ级:省内分布的国家级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暴发,新增疫区连片成灾面积1万亩以上,树木死亡严重,危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的;本省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暴发,新增疫区连片成灾面积5万亩以上,树木死亡严重,危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跨市级行政区发生,导致叶部受害连片成灾面积在100万亩以上或枝干受害连片成灾面积10万亩以上;特殊情况经专家组评估确认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

Ⅲ级:在市级行政区范围内集中发生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导致叶部受害连片成灾面积50万亩以上的或枝干受害连片成灾面积5万亩以上。

Ⅳ级:在县级行政区范围内集中发生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导致叶部受害连片成灾面积20万亩以上的或枝干受害连片成灾面积2万亩以上。

3.4预警发布

在对林业有害生物预测的基础上,各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指挥部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可能发生的等级、趋势和危害程度,按照各自的职责,及时作出必要的预警。

省政府负责对I级、Ⅱ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向全省或事发地发布预警公告。市政府负责Ⅲ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预警发布,县(市)区政府负责Ⅳ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预警发布。

预警报告内容包括:林业有害生物种类、预警级别、预警区域、预警期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以通过广播、电视、通信网络、报刊、宣传车等方式。新闻媒体、通信网络等单位有义务按照要求向社会发出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预警公告。

对于达到Ⅲ级预警级别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县指挥部要协调各有关部门、各类应急处置力量进入应急状态,做好启动应急预案的准备。事发地的乡(镇)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指挥部要做好先期处置工作。

3.5加强信息交流和科技支撑

林业主管部门、公路运输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部门间及行业内部交流与合作,及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的信息。积极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可能入侵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风险分析,评定风险等级,提出预防措施与控制技术。

3.6检疫管理

县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疫情制定相应的封锁措施,防止疫情扩散传播。根据疫情的发生情况,经县政府批准,可在道路上设检疫检查点,开展检疫检查工作。一旦发现违规调运,立即查扣,给予处理。

4应急响应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后,按照灾害级别,省政府和省指挥部分别负责I级和Ⅱ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响应启动和指挥处置工作。市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Ⅲ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响应启动和指挥处置工作。县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Ⅳ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响应启动和指挥处置工作。

4.1分级响应

4.1.1I、Ⅱ级响应

根据各地的疫情报告,当疫情达到I级和Ⅱ级灾害时,分别由省政府和省指挥部启动I级和Ⅱ级响应。

4.1.2

Ⅲ级响应

Ⅲ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后,市指挥部应当迅速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赶赴现场,了解灾情发生情况,确定灾情严重程度,分析灾情发展趋势,同时,市指挥部召集成员单位召开紧急会议,决策有关重大事项,并按照职责分工,互相配合,迅速投入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将灾情向省指挥部报告。

4.1.3

Ⅳ级响应

Ⅳ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后,县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工作机制相应启动。县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指挥部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作出相应的反应。必要时,市指挥部派出工作组给予指导。

4.2指挥协调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预防和处置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当地政府负总责,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县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指挥部具体负责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预防、处置和组织协调工作。

4.3灾害处置

根据工作需要,县指挥部可调集各类专业防控力量参与灾害处置,各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县指挥部的指令,迅速到达现场,开展灾害处置和扑救工作。在防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时,各级政府要做好宣传动员,设立防治区域标志,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员伤害事故。

4.4现场监控

灾害发生地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指挥部要设置专人及时监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处置情况,对发生区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经常性调查、取样、技术分析和检验,实施跟踪监测,隔离现场,封锁疫区,严禁寄主植物流出,防止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和传播。

4.5社会动员

必要时,灾害发生地政府负责动员、组织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参与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应急防治工作。

4.6物资使用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需要,各级指挥部可征用、调用辖区内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的物资、房屋、场地等。被征用、调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在使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4.7扩大应急

应急响应过程中,县指挥部在认定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难以控制或有扩大、发展趋势,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应急处置措施进行处置和应对时,经报请县政府同意应当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广泛动员,调集相关后备力量投入应急防控。需要省或其他市提供援助的,经报请市政府后上报省政府请求支援。

4.8信息共享和处理

4.8.1报告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向当地政府和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报告林业重大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及其隐患的权利,也有向上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指挥部办公室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规定履行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的权利。

有关单位及个人发现林业有害生物或疑似情况时,应当立即向所在地的林业主管部门报告。所在地林业主管部门核实后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报告同级政府并逐级报送至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同时说明信息来源、危害区域、程度、发生性质的初步判定、拟采取的措施及报告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等);市级林业主管部门认为可能属于林业有害生物的,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向省林业厅报告。同时告知事件发生所在地的县指挥部。

因瞒报或迟报造成疫情扩散和重大危害者,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有关规定,追究主要责任人责任。

4.8.2通报与信息发布

4.8.2.1经县指挥部确定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地的县指挥机构,必须在3日内向毗邻和可能涉及的县(市)、区林业及其它有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4.8.2.2接到通报的县林业及其它有关部门要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所辖区的林业及其他有关部门,密切关注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并加强监测工作。

4.8.2.3县指挥部经市林业局同意可以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的有关信息。

4.8.2.4县指挥部授权发布本行政区林业重大生物灾害信息的应当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新闻发布制度,确定专人负责。新闻单位有关报道应当事前经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

4.9应急结束

县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对灾情发展变化和防治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向县指挥部和发生地的县政府提交评估报告,提出终结实施防治的意见。

5后期评估和善后处理

5.1后期评估

应急处置实施结束后,县指挥部办公室要会同发生地的乡(镇)政府及时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对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分析生物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措施,向县指挥部报告,同时抄送发生地的政府部门。

5.2善后处理

应急处置实施结束后,县指挥部办公室指导发生地的乡(镇)林业主管部门开展灾后受灾森林的恢复和改进措施。

6保障措施

6.1通讯保障

县指挥部应当建立和完善林业重大生物灾害应急指挥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指挥部与有关部门及现场工作组之间的联络畅通。

6.2经费保障

处置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所需的经费,按照《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基本建设投资渠道解决。各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分级负责的原则,为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

6.3物资保障

各级政府要结合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工作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好必要的设备、药剂、药械及其它物资的储备工作。

因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需要,可以实施救灾物资的紧急调运。

6.4技术和科研保障

6.4.1乡(镇)林业站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信息,对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进行超前研究,制定防治技术方案,为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6.4.2科研要按照边研究边推广边应用的原则,加快科研转化的步伐。

6.4.3以x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等部门为依托,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其它相关研究。

6.5人员保障

各级林业部门要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形势和专家意见,建立健全基层森防机构。同时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应对生物灾害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

6.6预案奖惩

对在报告和处置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或文件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报告和处置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过程中因玩忽职守而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7预案管理

7.1培训和演练

根据专家的意见和不同时期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情况及其潜在威胁,县指挥部定期对乡(镇)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组织检查,如机构、队伍建设、物资、技术储备情况等。每年各地要结合当地的防治工作分层次对专业技术人员和除治专业队队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小规模的实战演练,提高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处置能力。本预案至少每三年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7.2预案更新

有下列情形之一,县指挥部及时对本预案进行修订。

(一)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上位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发生变化的;

(二)防控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重大调整的;

(三)面临的风险发生重大变化的;

(四)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的;

(五)预案中的其它重要信息发生变化的;

(六)在突发事件实际应对和应急演练中发现问题需要作出重大调整的;

(七)预案制定单位认为应当修订的其它情况。

7.3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县林业局负责解释。

7.4预案生效时间

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8术语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影响森林、林木、林木种子等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严重损失的林业病、虫、杂草以及其它有害生物。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原产于国(境)外,传入我国后已经影响森林、林木、林木种子等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严重损失的林业病、虫、杂草以及其它有害生物。

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在我国境内局部地区发生,危险性大,能随植物及其产品传播,经国家林业局发布禁止传播的林业有害生物。

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简称林业重大生物灾害):是指因人为或自然原因,由病、虫、杂草及其它有害生物引起的,对林业造成(或潜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生物灾害。

林业灾害 篇3

【关键词】林业技术;林木;病虫灾害;预防控制

林业资源对于为我国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林业资源受到了病虫害的威胁,导致林业资源损失。所以采取防治措施已经刻不容缓。目前,对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种类也越来越多,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方法,他们各有各的特点,也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要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就要采用科学的防治技术。保护林木资源,维护生态,和谐绿色发展。

1.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重大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森林资源不仅与环境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与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是密不可分。森林可以美化净化绿化空气,它也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資源,人们的生活与森林资源也是息息相关的,家具,建筑都离不开林木,所以林木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是个重要角色,但是目前,空气的变化,环境的影响,害虫滋生,导致林业资源受到威胁,为了更好地发展林业资源,就要合理的进行害虫的控制,采取控制技术,所以林木虫害的控制技术就越来越重要,它关乎着林业资源的存亡,其地位不容忽视,因为害虫的危害性是巨大的,它会使森林资源在不经意间被破坏,生态失衡,甚至资源枯竭。所以本文就对林木虫害的控制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林木资源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2.林业病虫害的特点

2.1危害性大

近年来,常发性林业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不断增加,并且总体显现出上升趋势,暴发后难控制,损失严重。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病虫害在对树木破坏的的同时,还自身进行繁衍,造成危害范围极其广泛,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森林病虫害的的控制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还是避免不了害虫的侵害,一旦遭到迫害,很大区域的森林资源都会在较短时间内被害虫侵害,你很难发现,最后只能措手不及。损失惨重。所以要加强对其控制管理,彻底消灭病虫害。

2.2传染性强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迁,病毒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传染能力也在增长。病毒的特点就是传染能力极强。所以一旦发现树木有不正常现象出现,要及时对其进行检查治疗,因为病虫害的传染能力强度你无法想象,一旦被病毒感染,可能在很短时间内,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很快影响到整片森林的树木,轻则树木出现枯叶现象,重则树木大面积的死亡,导致森林资源被破坏,生态环境失衡。所以要早发现,早治疗,不要疏忽,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

2.3种类多

林业病虫害的种类繁多。它根据病原生物不同,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病害。这种病害,主要借助于带毒昆虫传染,有些病毒病可通过线虫传染。另外还有螨类、蜗牛、鼠类也会传染。可见,病虫害的来源广泛,所以就要求要根据各种病毒的特性进行研究,了解每种病毒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技术进行病虫害的控制。

3.林业病虫害的防治现状与方法

3.1林业病虫害的防治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过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防治中的化学防治,它在使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结果不仅误杀天敌生物还污染了环境。相对来说,生物防治较为科学合理,它避免了上面的一些缺陷,但是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各种技术应用,如DNA技术的进步,应用在了生物防治技术中,但是仍有不确定性,对病虫防害技术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

3.2林业病虫害的营林防治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有很多。其中营林防治就是一项。它包括育苗,造林,抚育管理,封山育林等。育苗的关键是要选择好的土壤环境,防治苗发生倾倒,还要播种前对种子或连作土壤进行消毒,减少病源和虫口密度,保持圃地清洁卫生,及时清除杂草,枯落物和病株残体,减少侵染来源,做好基础环节的预防控制。造林主要是要在合适的地方进行植树,要进行除草,施肥,减少虫源,增强树势,提高树木抗病虫能力;进行定期的修剪,保证及时去除被虫害威胁的树枝树叶。对于处理后的残枝残叶要进行合理的处理,例如选择合适地点焚烧等,不要随意丢弃,给病原体再次侵入的机会。定期对林内枯树进行清理,改善林内通气和卫生状况,为林木生长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间封山育林,不要随意对林木进行开荒和采伐放牧,造成林区生态失衡。

3.3林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方法也有很多,例如使用生物农药对害虫进行控制,主要有苦参碱苦烟乳油等植物杀虫剂,阿维菌素乳油等抗生素类杀虫剂,高渗苯氧威等仿生制剂等生物制剂等等,它们不会对林木资源产生负面的作用,对于害虫的防治效果也较好。此外,利用益鸟进行防治也是生物防治中较有效的方法。鸟类是昆虫的天敌,许多森林鸟类取虫为食,利用鸟类消灭害虫是既省力又不污染环境的好办法,不仅环保,而且经济。啄木鸟是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它可以消灭的害虫数量绝对是惊人的。所以鸟类是林木的救星。还可以利用天敌昆虫防治,但是要注意引进的天敌昆虫要对树木没有危害性。这样昆虫只对害虫进行攻击,从而为树木除害,保护森林资源。利用用微生物防治也是较为先进的防治方法,一些真菌细菌就可以,这种方法也较为常用。

3.4林业病虫害的物理防治

物理机械防治是指用物理或机械的方法消除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它对环境没有污染,可行性也相对较强。例如用高温处理的方法来杀死害虫或病原菌。在烈日下曝晒林木种子,是常用驱杀害虫或防治害虫侵害种子的有效方法。还有灯光诱杀,其原理是利用各类害虫成虫的趋光性特点,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进行诱导,从而进一步诱杀。

3.5林业病虫害的化学防治

以上的那些技术在林木虫害防治中应用的较为广泛,还有一种技术也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病虫害控制方法,即为化学防治。虽然目前化学防治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化学防治仍是控制病虫害大发生和消灭虫源基地的主要措施。化学防治的化学药物的配制要合理,要考虑到害虫的抗药性特点,根据树木的生长习性进行化学药剂的选择,不要对树木产生危害,如低浓度波尔多液,有机硫等内吸剂是指被植物吸人体内,起抑制病原物扩展作用的药剂,所以在使用时要注意用量与浓度,保护植物不被药剂伤害。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影响,有些药剂会对环境产生破坏,造成空气污染等,要慎重选择。

4.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资源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保护好林业资源是关键。病虫害导致林业资源损失越来越大,对病虫害的防治是保护林业资源的重要环节,相关林业管理部门必须重视起来。科学地进行防治,采用新技术,其中以生物防治方法为主,可以多种方法相结合,对于不同害虫进行不同的防治,对症下药,科学合理的进行控制,保证经济效益,消除病虫,保护林木资源,促进生态和谐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刘宝华.浅谈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民营科技,2009(06).

[2]陈飞,王芝勇.对林业病虫害防治问题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9).

林业灾害 篇4

1 生物灾害精确管理与林业生物灾害的宏观管理

实际上, 生物灾害的精确管理措施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这是因为有害生物及其承灾体的生长发育, 其时间性与空间性是不可分割的, 与之伴随的生理、生态活动与特性也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因此, 在进行生物灾害管理上, 每一项措施实施前, 都要考虑到其的相互影响, 尽可能地选择最高效、对环境扰动小的措施,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物灾害的精确管理。

如果仅仅从生物灾害的宏观管理角度看, 对于林业生物灾害管理而言, 在大尺度空间管理上, 检疫措施是预防林业生物灾害蔓延扩散的重要措施, 建立生物隔离带是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逃逸扩散或保护重要区域的主要措施之一;在连续的时间管理措施上, 进行生态调控, 改善林分健康状况, 提高林分抗性, 是预防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的最根本的措施[8,9,10,11,12,13,14,15]。

2 当前我国重大林业生物灾害宏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防治措施不得力。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3年) 数据表明, 2000—2012年林业生物灾害发生面积逐年增加, 13年间增长了38.16%, 而同时期防治率总体反而呈下降趋势, 如图1所示[16]。防治措施的不得力, 为林业有害生物留下了滋生蔓延的病虫源。

(2) 检疫缺位。根据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信息中心数据统计, 美国白蛾2010年发生面积达到68.5万hm2, 是2006年的2.79倍, 而松材线虫病自1982年在我国首次发现以来, 至2013年已经蔓延到16个省市, 还有椰心叶甲、松突圆蚧在南方林区的快速蔓延, 日本松干蚧、红脂大小蠹、双钩异翅长蠹、薇甘菊、紫茎泽兰等不断突破原有分布区形成新的疫点[17,18]。这些高度危险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我国快速蔓延, 除了上述防治措施不得力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严重的检疫缺位, 尤其是对松材线虫病来说, 由于松材线虫病自然传播能力非常弱, 如此迅速蔓延, 完全是检疫缺位人为传播造成的, 使得松材线虫病等高度危险性检疫有害生物呈点状跳跃式扩散。

(3) 生态调控措施力度小。当前我国的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还是处在“灾时救灾”的被动防治状态, 生态调控措施还没有与营林建设相结合, 林种树种单一, 森林健康水平低, 为林业有害生物快速繁殖蔓延提供优良而丰富的食料基础。

3 我国重大林业生物灾害宏观管理对策

基于我国当前重大林业生物灾害发生趋势, 在宏观管理对策上, 要从防治、检疫与生态调控等方面着手, 遏制我国重大林业生物灾害高发频发态势。

(1) 加大防治力度, 迅速压低重大林业生物灾害高发态势。首先, 要采取严厉而又高效的措施, 迅速压低有害生物种群密度高、危害大的林业生物灾害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其次, 因地因时制宜, 综合采用生物措施、生态调控措施, 遏制处在潜伏期、上升期的有害生物的滋生蔓延, 通过时间管理措施, 防止其种群密度上升到成灾危害的程度;再次, 在防治中尽量选用具有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防治措施, 尽量保护非靶标生物。

(2) 改进防治措施, 遏制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积极运用当前先进的机械、化学、电子、生物技术, 研制新型防治机械设备, 开发新型药剂, 以提高防治成效, 降低防治成本[19,20,21]。

特别是当前的松材线虫病的被动防治措施, 也即病死木的清理, 往往是检疫措施不到位, 造成疫木未经安全处理就外流, 病死木的清理因此成了松材线虫病快速传播的源头。因此, 对于松材线虫病的治理, 要改变当前单一的清理病死树做法, 采取如下措施: (1) 实行林分改造、松褐天牛防治与病死树清理的综合治理; (2) 尽快推行病死木现场安全切片处理技术, 在清理病死木的同时, 使用移动式切片机, 对病死木及其采伐剩余物进行现场切片, 从而彻底杜绝了疫木的原材原木外流; (3) 认真落实疫木检疫封锁措施, 克服当前口头重视实际上忽视的检疫封锁措施的做法, 要对疫区和保护区按照现行检疫法律法规, 实行最为严格的检疫封锁措施, 严防疫木外流, 确保保护区安全。

(3) 进行基层资源整合, 提高基层重大林业生物灾害防控能力。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与农业有害生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有着很大的相同相通部分, 在监测预警与防治上, 完全可以实行县级及县级以下农、林生物灾害监测预警资源共享, 这样可以使得我国目前基层有限的生物灾害监测资源得到科学布局, 高效利用, 建立大植保运营体系, 减少国家不必要的重复投资, 提高整体监测效益与效率。

在检疫方面, 除了进行农、林基层检疫资源整合外, 还可以与质监资源进行整合, 以现有产品溯源系统为动物、植物检疫平台, 建立农林动植物检疫、商品质量安全监督与溯源的网络体系, 提高林业植物检疫执法水平与能力。

在应急处置方面, 将现有分散在各部门管理的乡村级应急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护林员、扑火专业队员等, 以县为单位, 进行整体整合,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建立基层灾害应急处置队伍, 用于处置包括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处置在内的所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22]。

(4) 强化检疫, 严密拦截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利用上述产品溯源系统, 严格按照检疫法规、技术标准与程序, 实行产地检疫、复检网络化、自动化, 杜绝目前普遍存在的假检疫现象, 严禁未经安全处理的带疫林产品流通, 采取空间管理措施, 防止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扩散蔓延[14,15]。

随着交通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检疫检查站的公路调运检疫功能逐渐弱化, 在检疫拦截方面, 应该逐步取消检疫检查站的公路调运检疫职能, 强化产地检疫, 利用商品质量追溯网络平台, 强化林产品市场的检疫全程跟踪追溯。

(5) 加强生态调控, 提高森林健康水平。要扭转目前“剿灭”式防治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思维方式。因为就目前而言, 人类列为高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 尚未发现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 “剿灭”式防治方式, 对于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来说, 成本太高, 而且对生态干扰太大。如果从较长时间跨度来看, 我国国家级林业植物检疫对象的变化, 可以明显看出, 当初许多检疫对象在我国国内分布并不广, “剿灭”式管理方式并没有将其扑灭, 反而快速蔓延至全国, 不久就取消了其作为国家级林业植物检疫对象, 成为普通林业有害生物。这其中当然与检疫拦截的缺位密切相关, 但我们也要因此重新审视“剿灭”式管理方式的是否正确, 同时也要认清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自然性, 它们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其快速扩散蔓延, 除了人为原因之外,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低造成的。

因此, 要从根本上防止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发生, 首先就要有健康的森林, 今后在所有营林项目建设中, 要将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措施作为项目的重要建设内容, 将森林健康管理措施融入到所有营林项目建设之中, 培育健康的森林, 预防生物灾害的发生。其次是要对重大林业生物灾害发生区以及重要保护区的森林, 进行超前林分改造, 建立生物隔离带, 提高其抗逆能力[23,24,25,26]。

(6) 强化责任追溯, 落实林农损失赔偿。在责任追溯方面, 主要存在2个方面问题:一是监测不及时, 地方政府瞒报疫情造成疫情失控与快速蔓延;二是检疫监管不力再加上非法调运疫木, 造成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呈跳跃式传播。因此, 笔者认为, 在现有行政追责体制下, 还应该突出并着重对瞒报疫情、检疫缺位的责任追溯, 实行疫情实时发布制度, 同时还要依照现行刑法的“逃避动植物防疫、检疫罪”追溯非法调运疫木者、检疫缺位者、瞒报疫情与防治不力者的刑事责任。

在林农损失赔偿方面, 目前虽然民法与物权法中有所规定, 但我国还没有对林农进行生物灾害和火灾损失赔偿, 同时有关法律法规还赋予了林农的防治、扑火的责任, 这显然是权责不对等的。因此, 应该根据现有民法、物权法有关规定, 在开展对引发生物灾害责任追溯的同时, 引导林农参加森林保险以转移风险, 并着重通过司法渠道, 建立并强力推行引发重大林业生物灾害肇事者赔偿林农损失的制度, 以及由其承担相应的防治费用和营林费用。

摘要:对于林业生物灾害管理而言, 时间管理、空间管理、生态调控等措施以及精确管理措施的综合运用, 是实行重大林业生物灾害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我国当前重大林业生物灾害的宏观管理, 在防治、检疫与生态调控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需要从加强防治管理, 压低重大林业生物灾害高发态势;强化产地检疫拦截, 逐渐弱化直至取代现有公路调运检疫, 严密拦截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认清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的自然属性, 扭转“剿灭”式防治思维, 着重生态调控培育健康森林;整合基层应急处置资源;强化责任追溯与损失赔偿, 实行疫情实时发布;研发新技术尤其是推广使用移动式切片机进行现场处理疫木等方面着手, 遏制我国重大林业生物灾害高发频发态势。

林业灾害 篇5

预案

吉林省林业厅 lyt.jl.gov.cn

来源: 吉林省林业

日期: 2008-11-14 15:

12:00

字体显示:大中小

1总则

1.1目的及依据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影响森林、林木、林木种子等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严重损失的林业病、虫、杂草以及其他有害生物。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是指因人为或自然原因由国(境)外或省外传入的或本土的林业有害生物引起的、对林业造成(或潜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生物灾害。为了有效防范和避免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造成巨大经济和生态损失,保障生态安全,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根据《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制定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工作的通知》以及国家林业局制定的《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2.1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调查、重点监测的原则。

1.2.2坚持快速反应,迅速扑灭,不留后患的原则。

1.2.3坚持平战结合,分级联动,各司其责的原则。

1.2.4坚持属地管理,行业指导,条块结合的原则。

1.3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资料记载,我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高达2000余种。其中:国家规定的20种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在我省有分布和发生的有5种,能够在我省定殖的有12种;我省补充规定的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有7种;国家发布的233种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在我省有分布的共有77种,能够在我省定殖的有145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的一、二类有害生物共84种,能在我省定殖的有33种。

1980年以来,从国外、省外传入我省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有桑白蚧、日本松干蚧、光肩星天牛、双条山天牛、竹节虫、松针红斑病等,对我省林业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对外贸易及经济交流的发展,外来和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入侵、定殖、扩散、暴发成灾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不断加大。松材线虫病重大疫情随着松科植物及其产品传播的危险性极大,我省作为松材线虫病的适生区,防范工作十分繁重;美国白蛾重大疫情已经扩散蔓延到辽宁省铁岭市,距我省仅70公里的直线距离,防范工作也迫在眉睫;日本松干蚧疫情1994年侵入我省后,10年间造成15万亩松林染疫,5万亩松林被迫砍伐;为防控日本松干蚧疫情的扩散蔓延,10年间累计投入防治资金高达4000余万元。

我省本土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如青杨天牛、白杨透翅蛾、青杨虎天牛、栗山天牛、云杉八齿小蠹、落叶松毛虫、伊藤厚丝叶蜂、黄二星舟蛾、杨树烂皮病、落叶松枯梢病、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森林鼠害等,每种发生面积一般都在20-150万亩之间。因此,我省重大、突发性及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形势不容乐观。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吉林省行政区域内各类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全过程应急处置。

1.5预案启动

本省范围内,林业有害生物灾(疫)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立即启动本预案:

(一)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可引起1例以上人类传染性疾病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二)首次发生(发现)国(境)外或省外传入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灾害和专家评估认为入侵后能对我省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产生重大危害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三)集中连片、突发成灾,面积在1.5万亩以上,对当地森林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和重大损失的本土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2.组织机构及职责

吉林省人民政府领导全省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置(以下简称“重突灾害应处”)工作,省林业厅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省重突灾害应处工作。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农委、省牧业局、省民政厅、省交通厅、省公安厅、省邮政局、省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检验局、省气象局、省通信管理局、省民航管理局、沈阳铁路局吉林省各分局等相关部门为重突灾害应处参加部门。上述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协同作战,全力做好全省重突灾害应处工作。

2.1组织机构

2.1.1吉林省人民政府成立吉林省重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处指挥部(以下简称“省指挥部”),省指挥部设在吉林省林业厅。

指挥长:省政府主管林业副省长

副指挥长:省政府主管林业副秘书长

常务指挥:省林业厅厅长

常务副指挥:省林业厅分管副厅长

成员:省林业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委、省牧业局、省民政厅、省交通厅、省公安厅、省邮政局、省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检验局、省气象局、省通信管理局、省民航管理局、沈阳铁路局吉林省各分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省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厅,办公室主任由常务副指挥兼任,成员由省林业厅办公室、财务处、计划处、造林处、资源林政处、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和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等主要负责人组成。专家组组长由省林科院院长担任,成员由省林科院、东北师大、吉林农大、北华大学和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有关专家组成。

2.1.2当发生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时,灾害发生地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必须成立相应的应急处置指挥部,具体负责和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重突灾害应处工作,落实相应责任和任务,并按照省指挥部批准的应急处置实施方案进行应急处置。

2.2职责

2.2.1省指挥部主要职责:统一指挥全省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预防、灾情调查监测和灾情应急处置工作,协调解决应急处置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一经确认后,经省政府批准,发布预警信息,启动预案。省指挥部负责召集全体成员会议,通报灾(疫)情情况,部署具体工作。迅速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灾(疫)情发生现场,监督、检查、指导灾(疫)情封锁、防控、除治等措施的落实。灾情得到控制后,布置落实灾后恢复和建设工作。

2.2.2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处理重突灾害应处的日常管理工作,协调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应急处置工作。

2.2.3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省林业厅:负责全省重突灾害应处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具体组织实施重突灾害调查监测、发布预警、应急防控、灾情处置、灾后生态恢复等防灾控灾减灾体系实施和运作。向省政府提出划定疫区、保护区、设立检疫检查站等实施封锁、隔离建议,负责向国家林业局、省政府报告相关情况和向有关市、县通报情况及公文、信息、宣传的审核工作。

省财政厅:负责专项应急处置资金的筹集、拨付及使用监督。

省发改委:负责重突灾害应处项目的立项保障和发展规划工作。

省农委:负责重突应急处置工作中涉及与农村及农民相关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省牧业局:协调和处理重突灾害应处过程中农、牧民发生的放牧难等系列问题。

省民政厅:负责接受社会捐赠资金、物资的监督和管理,协助灾后重建工作。

省交通厅:负责保证公路畅通,同时负责协调各地区公路、水路应急运输组织。

省公安厅:协助查处非法调运携带灾(疫)情传播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运输单位和个人,堵截违规运载工具,维持灾(疫)害现场治安,维护交通秩序,确保救灾物资、设备、药剂药械的运输顺畅。

省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检验局:加强与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配合与合作,协助查处违禁调运进境寄主植物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并提供境外有害生物来源情况。

省气象局:负责组织有关市(州)、县(市、区)气象部门,为同级指挥部提供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方面的气象服务,并协助林业部门开展相关的灾害监测工作。

省通信管理局: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提供救灾所需有线、无线通讯设备和通讯保障,确保指挥通信线路的畅通。

省民航管理局: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航空救灾所需飞行作业器材。

省内各铁路分局、省邮政局:根据救灾工作的需要,负责组织、协调救灾物资、设备以及药剂药械的运输和输送,确保及时到位。

2.2.4专家组主要职责:负责重突灾害的调查、核查、评估和分析,为指挥部提供技术咨询,提出应对重突灾害的处置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灾害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2.2.5市(州)级指挥部的主要职责:根据灾(疫)情处置需要和省指挥部的要求,在市(州)人民政府领导下组织开展辖区内的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配合省指挥部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到达现场,落实具体的应急处置措施;协调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保障应急处置所需的物资、仪器、设备、药剂药械、人员队伍、经费和其他需要;加强对应急处置现场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应急处置工作质量;按照省政府依法划定疫区、保护区的需要进行强化管理,实施封锁,严防灾(疫)情的传播扩散;及时向市人民政府和省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2.2.6县级指挥部主要职责:负责组织制定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现场应急处置实施方案,应急处置实施方案经省重突应处指挥部批准后,立即按照方案有关规定和要求严密组织人、财、物力并逐项加以落实。组织专业队伍对发生区及其周边地区灾(疫)情进行调查、取样、检验及相关技术分析和跟踪监测,同时利用先进的药剂药械及仪器设备对灾(疫)情进行快速封锁、除治及扑灭。检疫检查站设立后,严格隔离灾(疫)现场,封锁疫区,严防寄主植物及其产品无序流动,防止灾(疫)情扩散蔓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市(州)指挥部报告灾(疫)情封锁、除治及扑灭情况,并做好舆论宣传和输导工作,争取其他部门和当地群众对重突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3.调查、监测与预警

3.1调查、监测与报告

3.1.1灾(疫)情的调查监测

县级森防检疫机构是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监测的实施单位,在省、市(州)森防检疫机构指导下,建立辖区内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制度,通过国家级和省级中心测报点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健全以林场、乡镇林业站为基本调查监测单元的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监测网络,落实森保员为具体调查监测工作第一责任人员,由森保员组织本单位护林员共同对所辖区域的森林、林木生长状况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情况进行定期调查,按规定和要求上报调查数据。县级森防检疫机构要定期组织开展辖区内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或专项调查,发现病死树和其他异常现象,要及时调查取样,对发现的林业有害生物要进行及时鉴定,一旦发现林木严重受害,构成本预案启动条件,要设专人保护现场,立即实施监控,同时上报灾(疫)情。对所发现但尚不能作出准确鉴定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由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负责组织专家鉴定。

3.1.2重大突发性灾(疫)情的报告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森防检疫机构、调查监测网点是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森防检疫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是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事件的责任报告人。县级森防检疫机构对各调查监测单元上报的灾(疫)情数据汇总后要认真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符合本预案启动条件的灾(疫)情,并进行现场核实,初步确认后逐级报告至省森林病虫检疫总站。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组织专家核实,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省指挥部进行全面报告。

3.1.3重大突发性灾(疫)情的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向各级重突应处指挥机构报告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情况及其后果隐患的权利,也有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规定履行调查、监测、报告职责的单位及个人的权利。

3.2预警级别及发布

根据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提供的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灾情级别,征求专家组意见后,由省重突应处指挥部发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疫)情预警级别从低至高分为四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一般级灾害(Ⅳ级 蓝色标志):仅在1个县1个乡镇行政区域新发生(发现)外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或严重危害、集中连片、发生面积1.5-4.5万亩的本土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较大级灾害(Ⅲ级 黄色标志):仅在1个县2-4个乡镇行政区域范围内新发生(发现)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或严重危害、集中连片、发生面积4.5—7.5万亩的本土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重大级灾害(Ⅱ级 橙色标志):发现能够造成1-5人患传染性疾病的林业有害生物,或仅在1个县5个以上乡镇、2个县级行政区域新发生(发现)外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或严重危害、集中连片、发生面积7.5—15.0万亩的本土林业有害生物,特大级灾害(Ⅰ级 红色标志):发现能够造成5人以上患传染性疾病的林业有害生物,或在3个县级行政区域新发生(发现)外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或严重危害、集中连片、发生面积15.0万亩以上的本土林业有害生物。

3.3监测预警支持系统

3.3.1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预警支持系统以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为依托,以国家级、省级中心测报点为骨干,以乡镇(林场)森保员、护林员为队伍,形成省、市(州)、县(市、区、森工局)、乡镇(林场)四级调查监测覆盖网络。运行机制为:一是通过正常传输渠道,即森保员、护林员的实地调查采集的发生危害数据,汇总到县级森防检疫站,县级检疫站经过汇总分析,将数据传送到市(州)级森防检疫站,经市(州)级森防检疫站再行汇总分析,最后传送到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由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进行分析决策。二是非正常渠道,即县级、市(州)级、省级专业技术人员或其他灾(疫)情举报人员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灾(疫)情后,将调查情况直接上报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

3.3.2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森防检疫机构、人员队伍、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以各级森防检疫机构为依托,建立快速准确的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决策系统和正常运转、指挥有力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及高效、快捷的远程诊断专家决策系统,建立健全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专业应急处置队伍,强化培训和演练,全面提升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4.1.1对从国(境)外新传入的高度危险和特别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封锁、早除治、早扑灭。根据其危害程度、流行强度和扩散速度,将情况直接上报国家林业局,同时建议国家林业局将其列为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4.1.2对森林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和重大影响的检疫性或其他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由省林业厅提出应急处置方案,采取就地封锁、隔离、扑灭等紧急防控措施。

4.1.3对森林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集中连片暴发成灾面积在1.5万亩以上的林业有害生物灾情,按应急预案程序,由当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提出处置措施,经批准后,组织力量和药剂药械,实施防治。

4.2信息共享和处理

4.2.1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负责处理全省调查监测网络上报的重大突发性灾(疫)情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适时的科学分析,综合评价林业有害生物灾(疫)情的发生趋势,核实灾(疫)情后2个工作日内报告省林业厅,并详细说明灾(疫)情信息来源、发生性质、危害区域、危害程度、危害趋势等相关的初步判断和拟采取的措施以及报告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和联系方式等。

4.2.2省林业厅在分析研究后认为可能属于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在2个工作日内向国家林业局报告,经国家林业局确认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要及时向省重突应处指挥部报告,由省重突应处指挥部发布预警信息,及时通知成员单位和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地地方人民政府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工作。

4.2.3省重突应处指挥部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后,灾害发生地的市(州)级、县级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必须在5日内向毗邻和可能涉及的市、县级林业主管部门通报情况。接到通报的市、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密切关注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加强调查监测工作。

4.2.4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国际间、省际间和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及时掌握有关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信息,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可能入侵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风险性分析,评定风险等级,提出调查监测和预防措施及控制技术。对已入侵但未形成重大灾害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要根据其危害、分布、蔓延和流行特点,提出监测、控制与扑灭技术措施,并响应相应级别的应急方案和程序,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4.3通报与信息发布

4.3.1新闻、信息的发布做到统一组织、把握时机、真实准确、注重实效。新闻媒体要求现场采访报道的,必须有由省林业厅统一组织,归口管理。

4.3.2省重突应处指挥部建立林业有害生物新闻发布制度,根据需要及时向社会准确、及时、客观地发布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的有关信息。发布的内容、程序按规范性格式由专人负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外发布。

4.4通讯

建立健全处置全省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指挥通讯系统和通讯录,在应急处置过中,由省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指挥部办公室使用专用电话、专人负责各级指挥机构及现场处置情况的联络,确保通讯联络及有关信息系统网络畅通。

4.5应急结束

应急预案启动后,专家组负责对灾情发展变化和处置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向省重突应处指挥部和灾(疫)情发生地人民政府提交评估报告,提出继续实施、终结实施或转为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事件的处理意见。

5.后期评估和善后处理

5.1后期评估

应急处置预案结束后,省重突应处指挥部办公室要会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地林业主管部门及时组织专家组和有关人员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分析生物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应汲取的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向省重突应处指挥部报告,同时抄送灾(疫)情发生地人民政府,并将相关情况向有关部门进行通报。

5.2善后处理

应急预案结束后,省重突应处指挥部办公室指导灾害发生地林业主管部门开展灾后重建工作,重点实施专家组后期评估提出的改进措施,恢复受灾林分,清理因应急措施而设立的临时设施。

6、保障措施

6.1通讯保障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在通讯管理部门配合下,建立和完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通讯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和卫星通讯器材及交通工具,确保本预案启动后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及现场工作组之间的联络畅通。

6.2经费保障

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所需的经费,按《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省财政部门对发生的重突应处工作优先拨给专项救治和扑灭资金。各级政府也要将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属于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地方政府应酌情予以补助。

6.3物资储备

省林业厅根据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和特点,储备药剂药械、设备仪器、运输车辆、油料及其他物资,并根据建设规划和应急处置物资储备需求由省财政部门安排储备建设资金。市(州)级、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对物资储备建设工作应当紧密配合,地方财政部门要给予支持。

6.4技术保障

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防治信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的林业有害生物要会同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进行超前研究,制定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为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6.5人员保障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形势和专家意见,建立健全森防检疫机构,加大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投入,加强防治检疫专业人才和队伍的培养和训练,建立起一支素质高、装备优的能够自如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处置的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

6.6监督与演练

根据不同时期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情况及潜在威胁,省林业厅定期组织对各地的应急处置能力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如机构、队伍建设,物资、技术储备情况等。市(州)级和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对应急处置专业人员队伍进行技术培训,并组织小规模的实战演习,不断提高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7.附则

7.1省林业厅根据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及趋势,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经专家论证后,报省政府备案。市(州)级和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参照本预案制定各自的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并报省林业厅备案。

7.2对在处置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或文件等规定给与表彰和奖励;对在应急处置实施过程中因玩忽职守或渎职而造成的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7.3本预案由省人民政府委托省林业厅制定,并由省林业厅代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林业灾害 篇6

关键词:台风,林业,损失,防御,建议,沿浦镇

我国现阶段气候变化多端, 台风频繁光顾我国的沿海地区, 这对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特别对一些台风多发地来说, 高频率和高破坏度的台风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 制定健全的抗台风机制, 改革台风多发地的林业产业结构, 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1 沿浦镇概况

沿浦镇距苍南县城30.8km, 东与下关镇澄海接壤, 南向沿浦港的广阔海涂, 西连福建省福鼎市, 北邻蒲城乡、马站镇。陆地面积34km2, 海岸线长25km。耕地面积749.63hm2, 人均346.67m2;林地 (荒山) 面积2 334.80hm2, 人均987.67m2, 其中公益林面积2 157.07hm2。全镇辖19个行政村, 1个制盐场, 共5 467户、21 364人。

沿浦镇自然条件优越, 东部为丘陵山地, 北部是马站平原, 西邻高山, 南属滨海涂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湿润, 雨量充沛, 年平均温度18.1℃, 最高陆域气温35.7℃, 最低气温2.2℃, 年无霜期达300d以上, 多年平均降水量1 368.5mm。主要灾害气候有旱灾、台风和暴潮。其中台风每年影响1~5次, 7~8月最多, 9月次之。

沿浦镇产业结构中, 渔业所占比例最大, 为30%, 主要包括海水养殖业、捕捞业;其次是农业, 占23%, 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第3, 占20%, 主要包括林木加工、经济林建设及产品销售;工业第4, 占18%, 主要包括制造业、商业、手工业;其他产业只占9%。

2 沿浦镇台风受灾案例村基本情况

2.1 牛乾村

牛乾村是沿浦镇所有行政村中地理位置最高的1个村, 海拔671m, 辖5个自然村, 总面积1.32km2。全村287户, 1252人。全村共有水田30.80hm2, 园地36.20hm2, 宜林山地520.93 hm2, 其中公益林面积462.00hm2, 拥有1个天然山湖 (龙船湖) 和1个小型水库。常驻南京军区直属部队海、陆、空官兵200多人。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19万元, 村民人均收入3 350元, 处于苍南县中等水平。主要收入来源为林业、种植业、在外制鞋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林业主要有茶叶、松木;种埴业主要有水稻、蘑菇、番薯、蔬菜、蚕豆等经济作物。在外制鞋业是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 全村有600多人在外地, 如马站、灵溪、温州、东莞、深圳、福州等地开皮鞋店、创办制鞋厂等。该村年收入在1 500元以下的有18户、45人。森林覆盖率68%, 2006年“桑美”台风损害该村山林123.33hm2, 造成林业经济损失30多万元。

2.2 界牌村

界牌村因地处浙闽交界处而闻名, 拥有良好的深水港湾, 主要以海水网箱养殖和林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界牌村总户数82户, 总人口348人, 其中外出打工人数为57人。总耕地面积19.27hm2, 人均耕地553.33m2。山林面积81.60hm2, 人均山林3 828.67m2, 其中四季柚示范基地18.67hm2, 荔枝6.67hm2。2007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 797元。2006年, 因受“桑美”台风袭击, 四季柚、荔枝、水蜜桃、马蹄笋等经济林损失严重, 直接林业经济损失近112万元, 同时严重破坏了森林资源和生态平衡。

3 台风灾害对沿浦镇和农户的影响分析

3.1“桑美”台风发展过程和总体影响分析

2006年第8号台风“桑美”于8月10日下午2时开始正面袭击苍南县, 17时25分, 台风在沿浦镇登陆, 50年不遇的第8号超强台风使得沿浦镇遭受了建国以来未遇的特大狂风暴雨洪水袭击。

此次台风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风力大, 持续时间长。超强台风“桑美”, 8月5日20时生成, 8日加强为强热带风暴, 9日发展成台风, 9日20时加强为超强台风, 近中心风力60m/s, 登陆时风力17级 (68m/s) , 中心气压920hPa, 登陆时的中心气压和最大风速均为建国以来最强。二是降雨强度大, 雨量集中。此次台风过程雨量大, 沿浦镇出现特大暴雨。据苍南县水文部门实测, 10日12时, 苍南县各地开始降雨, 过程降雨量大, 1h实测雨量超过100mm。三是沿海潮位高、风浪高。由于受登陆时超强风力和超低气压及天文大潮的共同影响, 10日22时, 潮位达6.05m, 超警戒潮水位0.45m;台风登陆时海浪高达4~6m。四是家毁、人亡, 损失惨重。“桑美”台风到来, 沿浦镇19个行政村、1个制盐场均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受灾人口达5 800户, 2.2万人, 共死亡9人 (其中1人为无名氏) , 失踪1人, 重伤45人, 房屋倒塌1 395间, 损坏5 577间。直接经济损失45 250万元。农林牧渔业损失惨重, 通讯、电力、交通基本停业。

3.2“桑美”台风对沿浦镇林业造成的损失

“桑美”台风使沿浦镇的林业生产遭受严重的损失。全镇19个行政村, 四季柚挂果全部脱落, 30多年的松林, 胸径在20~30cm粗, 从离地面1.5m~2.0m处成片折断, 没有折断的松林过2个月或到来年成片枯死, 看似火烧。百年古树, 如小叶榕和枫香枝干折光, 硬阔树木连根拔起。全镇山林受害面积达1 301.67hm2, 消耗活立木22 081m3, 森林覆盖率从72%下降到55%, 严重破坏了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

3.3 台风灾害对沿浦镇经济的影响分析

3.3.1 近5年来台风灾害对沿浦镇造成的损失分析。

2003年, 14号台风“云娜”等使部分农作物生长遭受破坏。2004年, 18号台风“艾利”等使部分农作物被破坏。2005年, 5号台风“海棠”、19号台风“龙王”, 带来了强降水, 排水成了问题, 种植的农作物被淹, 引起农作物的绝收。2006年, 8号台风“桑美”, 造成了毁灭性的损害, 房屋倒塌100多间, 建筑、财务损失每户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 死亡2人 (老人) , 经济损失近几千万元, 其中林业经济损失30%。2007年, 13号台风“韦帕”、16号台风“罗莎”、9号台风“圣帕”未造成人员伤亡, 主要农业经济作物绝收, 如水稻、榨菜等, 林业损失不大。近5年沿浦镇因台风造成的损失如图1所示。

3.3.2 改革开放以来台风对沿浦镇林业经济的影响分析。

改革开放前, 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和林业为主, 包括水稻、地瓜、松枝、木片、茶叶等, 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因为林业生产周期慢, 台风对林业的影响非常大, 一旦发生台风, 林业和农业就难以避免受到损害, 家庭收入也就因此断了来源。改革开放以来, 林业经济收入在家庭经济收入中的比例逐步减少, 主要以生态建设为主。现阶段农民经济收入以养殖业、外出打工为主 (图2) 。

4 提高台风多发地区应对台风能力的建议

4.1 建立早期预警机制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 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 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 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 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 常抓不懈, 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政府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 开展救灾演练, 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代替常用的通讯设备, 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4.2 努力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

加大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 深入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 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加强全社会, 尤其是对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及时开展气象灾害分析评估, 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 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心。

4.3 不断强化防台减灾基础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海堤、水库、防风林、城市排水设施、避风港口、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及时疏通河道, 抓紧进行病险水库、堤防和海塘等重要险段的除险加固, 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按照国家规定的防台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 在各类建筑物、设施和场所安装防台装置, 并加强定期检测。针对台风、灾害强度增加、损失加重的实际情况, 科学制订防风标准, 切实提高对台风的综合防御能力。

5 促进台风多发地区的林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5.1 加强思想宣传, 提有利于供林业灾后重建的措施

沿海台风多发地的灾区人民, 由于经常性的受台风侵袭, 原本发展不错的林业经济经历一次台风后就可能要重新开始。在这些台风多发地, 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因此, 要加大宣传教育, 提供有利于林业重建的政策, 拉动受灾人民投身林业灾后重建工作。一是组织各村灾后重建领导小组, 认真做好风倒、风折木的采伐清理工作, 减少林下可燃物。二是林木受灾村民可单户或联户到镇政府办理《苍南县风倒木、风折木采伐专用申请表》, 经镇政府审核后办理采伐许可证, 县内运输的给予开具县内运输专用证明单, 输出外省、县的凭证明单转办外省、县木材运输证。三是对能存活的林木要予以保存, 对哄抢和借机乱砍滥伐的行为, 以及在运输过程中不能提供运输证明的, 要按有关法律规定从严查处。四是各村护林员必须到岗到位, 认真巡查, 发现无证采伐或收购的及时报告人民政府。五是已审批采伐的要按规定地点地段进行采伐, 不得跨地段砍伐, 镇人民政府组织人员随时督查, 维护灾后林业稳定。

5.2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

自然灾害对林业的影响非常大, 特别对于沿海地区来说, 经常性的台风对这里的农业造成的多是毁灭性的破坏。单一的林业经济结构必然导致应对台风能力的低下, 一旦台风来袭, 就很难弥补林业受灾的创伤。只有改变原本单一的林业生产结构, 多发展防御抗台 (沿海防护林) 或受台风影响小以及能躲开台风多发期的防护林和经济林树种, 台风多发地的林业生产建设才能稳步、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5.3 积极实施倾斜政策, 加大对林业生产的支持力度

要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林业的支持和保护, 逐步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村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投入, 提高农村林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重视基础教育和林业技能培训工作, 逐步提高外出经商、务工人员的素质。此外, 要落实对困难户的帮扶措施, 以帮带、培训等方式, 提高困难户们发展林业的能力或技能, 加快农村林业生态基础建设步伐。

5.4 针对抗台防御关键, 加大沿海防护林建设

潜山县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与防治 篇7

1.1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对1983年以来潜山县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数据进行分析, 潜山县危害较大的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有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punctatus alker) 、思茅松毛虫 (Dendrolimuskikuchii Matsumura) 、松扁叶蜂 (Pamphiliidae) 、松黄叶蜂 (Neodiprion sertifer Geoffroy) 、栗瘿蜂 (Dryocosmus kuriphilus) 、栗实象 (Curculio davidi Fairmaira) 、淡娇异蝽 (Urostylis yangi Maa) 、栗实干腐病 (Phoma sp.、Dothiorella sp.、Sphaeropsis sp.、Gloeosporium sp.、Cytospora sp.、Alternaria sp.、Rhizoctonia sp.、Comeothyrium sp.) 、板栗疫病[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Murr.) Barr.]、桃粉大尾蚜 (Hyalopterus amygdali Blanchard) 、流胶病、樟叶蜂 (Mesoneura rufonota Rohwer) 、华竹毒蛾 (Pantana sinica Moore) 、银杏叶枯病 (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松墨天牛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等, 其具体发生情况见表1。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偶尔发生, 但没有造成危害的林业有害生物, 如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拉拉秧[Humulus scandens (Lour.) Merr.]、栎实剪枝象 (Cyllorhynchites ursulus Roelofs) 、金龟子类 (Scarabeidae) 、叶甲类 (Chrysomelidae) 、松针蚧 (Fiorinia japonica Kuwana) 、杨树锈病 (Melampsora) 、杨树黑斑病 (Marssonina brunnea) 等。

1.2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状况

一是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 (Steineret Buhrer) ]严重威胁潜山县森林资源安全。随着潜山县经济建设进入高速增长期, 物流频繁, 松材线虫病随木质包装品传入潜山县的风险和几率越来越大。至2011年底, 松材线虫病疫区距潜山县直线距离不足20 km, 严重威胁潜山县生态安全。二是本土病虫危害加剧, 一些次要害虫逐渐成为主要灾害物种。随着经济林、竹林和杨树丰产林的发展, 经济林病虫害、杨树病虫害在潜山县危害也日趋严重, 杨树食叶害虫、蛀干害虫、经济林和竹林病虫害在局部地区多点暴发成灾, 使潜山县林业蒙受较大损失。随着气候变迁和林分状况的改变, 在一些地方的次要病虫已逐渐成为重要灾害物种, 如松叶蜂、蚜虫、红足壮异蝽、松叶蝉等已成为危害潜山县局部地区森林的主要害虫, 并威胁潜山县生态和旅游资源安全。三是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呈周期性危害。马尾松毛虫一直是潜山县主要历史性森林害虫, “十五”以前年均发生防治面积在1万hm2以上, “十五”以后年均发生防治面积在3 333 hm2左右[1,2,3,4,5], 具体见图1。

2 潜山县林业生物灾害未来发生趋势预测

随着潜山县林业的发展, 有害生物寄主数量和分布范围相应扩大, 其危害区域也将随之扩大。潜山县现有森林中人工林比重较大, 占全县森林面积的88.4%, 大多人工林林相单一, 生物多样性差, 森林健康水平差, 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近年来暖冬现象越来越明显, 给林业有害生物顺利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 越冬基数增大, 死亡率降低, 加重了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综合上述分析, 未来5~10年, 潜山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总体呈加重趋势。具体趋势表现为:一是潜山县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增多, 危害程度加重。二是一些次要害虫将在局部地区突发成灾, 上升为主要害虫, 松叶蜂、蚜虫、红足壮异蝽 (Urochela quadrinotata Reuter) 、细纹新须螨 (Cenopalpus lineola) 等对森林的危害日益突出, 并在局部地区暴发成灾。三是经济林病虫害将造成较大危害。板栗、竹类、杨树等林木的有害生物种类逐年增多, 发生面积将进一步增大。

3 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基础设施薄弱, 防治能力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建设需要

一是潜山县监测、检疫专职人员少, 不能满足潜山县森防事业及现代林业发展需要。二是防治设备陈旧落后, 应急防治设施建设和物资储备基本处于空白。全县所有防治器械为人工背负式设备, 防治设备完好率不到60%, 没有检疫执法和防治作业交通工具, 没有必备的检疫检验工具。三是没有专业防治队伍, 防治作业时, 仅依靠3个农民森防员进行机械维修和林间作业指导, 不能满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需要。四是防治科技支撑力度不足, 从测报、检疫到防治, 还是停留在经验估测上, 没有科学的防治标准和策略, 防治方法落后, 不能适应现代森防事业发展的需要, 防治效果不佳。

3.2 森防经费投入不足, 难以满足防治实际需要

一是投入总量缺口大。以2007年为例, 国家投入防治资金不足10万元, 全县林地国家投入仅1.05元/hm2, 仅约为全国平均水平 (1.8元/hm2) 的1/2, 与实际需求相差17.2倍。二是投入渠道多以县林业局自筹为主, 国家、省财政投入偏少。三是投资结构不合理。目前, 国家、省财政只有防治救灾经费, 没有预防资金, 预防工作举步维艰。四是基层森防工作运行经费普遍短缺, 监测预警和检疫执法等专项经费无法落实, 就连基层森防站的林间调查外业补助、有毒有害保健津贴都无法落实。

3.3 森林健康状况欠佳, 抵御灾害能力弱

受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影响, 潜山县原有森林植被破碎化严重, 虽经多年的恢复和改造, 但林分结构单一, 森林健康状况较差, 混交林面积仅占森林总面积的6%。这些大面积中幼龄纯林林分破碎, 森林经营粗放, 系统内生物多样性低下, 抵御有害生物能力较差。这些问题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依然存在, 将会导致潜山县林业有害生物高发危害。

3.4 仍以化学被动防治为主

虽然潜山县近年来在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上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 但是, 与总防治作业面积相比, 所占比例很小, 化学防治对环境扰动很大, 对天敌伤害极大。

4 防治对策

4.1 多渠道筹措经费, 增加森防经费投入

首先, 按照森林分类经营和“谁受益, 谁补偿”的原则, 对受益对象明确的森林生物灾害的治理, 由受益者投入;受益对象不明确的和公益林生物灾害, 由政府投入治理。其次, 对于大面积发生的生物灾害或检疫性有害生物治理, 由政府投入治理。再次, 积极开展森林保险, 通过保险投入森林生灾害治理。第四,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投入, 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 提高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能力水平。第五, 在林业工程建设中, 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措施纳入规划设计, 将防治经费列入项目预算。在项目施工前, 将防治经费划入省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基金。对没有纳入规划、列入预算的, 项目不得施工。

4.2 多种措施并举, 提高森林健康水平

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贯穿于营林工作始终, 即从种苗到抚育管理、采伐更新, 始终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 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 建立多类型植被;因地制宜, 乔灌草结合, 合理搭配;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 促进遗传多样性;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 及时伐除病弱木, 增强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 更新老虫源地森林,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 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对天然林减少人为干扰,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保护原生植被;加强检疫执法, 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4.3 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措施

林业灾害 篇8

1总则

1.1目的

为使黑龙江垦区各级林业部门有效防范和应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保障国土与生态安全, 制定预案。

1.2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为指导, 坚持“预防为主, 科学防控, 依法治理, 促进健康”的方针, 根据《黑龙江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内容。建立健全垦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监测检疫, 提高森防检疫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落实各项责任制度, 提升应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能力, 保护森林资源、国土生态安全, 促进垦区林业和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1.3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 各项防治措施并举, 防控结合的原则。二是坚持行政统一领导, 实行行业管理的原则。预防和控制工作实行行政和行业结合, 以行业为主、行政管理。三是坚持快速反应, 紧急处置, 控灾减灾的原则。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 增强快速的应急处理能力。四是坚持依法防治, 职责明确的原则。五是坚持依靠科技, 综合防治的原则。依靠专家和科技攻关, 进一步加快生物防治研究和应用的步伐, 尽早实现防治工作从化学防治为主转向生物防治为主。

1.4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制定预案。

1.5适用范围

预案适用于黑龙江垦区境内发生的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工作。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启动预案:①出现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可引起人类疾病的林业有害生物时;②首次发现可直接造成林木死亡的林业有害生物, 及林木受害面积大于667m2时;③当首次发现外来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 及林木受害面积大于667m2时;④专家组评估认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可能暴发重大危害事件时。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指挥部组成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成立重大生物灾害防治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办公室下设防控组、技术组、保障组、信息组等工作组, 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家咨询组为基础, 根据有害生物发生的不同种类, 适时补充其他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各分局也要成立相应的重大生物灾害防治指挥机构, 并以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为基础成立相应的防控办公室及工作组。

2.2职责

2.2.1 指挥部

研究、协调、解决重大生物灾害处理过程中的问题, 研究、解决各分局指挥机构的请示和应急需要。

2.2.2 办公室

贯彻落实指挥部的指示和传达有关会议精神, 负责重大生物灾害应急处理的日常工作, 协调指挥部各成员单位, 向省报告情况和向相关分局通报情况公文的审核工作。

a.防控组 负责具体防控处理方案的实施, 指挥、监督、指导疫情的处理。

b.技术组 负责制定具体防控处理技术方案, 人员专业技术培训, 疫情确认等。

c.保障组 为防控工作提供人、财、物保障, 负责疫情防控应急处理实施所需资金, 各种物品采购和供应, 安排、调配处理疫情所需人员、交通工具等。

d.信息组 负责疫情的收集、汇总和报送, 组织对外宣传教育、引导工作, 编发科普宣传材料, 引导传媒正确宣传报道疫情等有关情况。

2.2.3 专家组

负责重大生物灾害的调查、评估和分析, 提供技术咨询, 提出应对建议和意见, 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承担各分局林业主管部门无法确认和鉴定的, 怀疑为重大有害生物的种类鉴定及风险评估。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垦区重大林业生物灾害预防体系

根据垦区的森林资源分布, 在全垦区建立健全重大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和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划定一般预防区和重点预防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3.2监测机构

分局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为重大有害生物监测实施单位, 负责组织实施重大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

3.3检疫管理

总局林业主管部门要制订相应的办法措施, 利用检疫检查站和木材检查站, 严密封锁疫情, 防止疫情扩散传播。根据疫情的发生情况, 经省政府批准, 可在码头、机场和道路上增设检疫检查点, 开展检疫检查工作。一旦发现违规调运, 立即查扣, 报分局以上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部门处理。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4.1.1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林业局

确认重大生物灾害后, 经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林业局负责人批准, 启动重大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指挥部负责召集全体成员会议, 对应急预案启动进行具体部署。迅速组织有关人员赴发生现场, 检查督导疫区封锁、疫情除治和预防控制等措施的落实。配合分局组织开展物资、设备的调集及其它协调工作。及时向省政府报告灾情。灾情得到控制后, 按法定程序将新发现的重大有害生物增列为省或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4.1.2 分局重大生物灾害防治指挥机构

根据灾情需要和农垦总局指挥部的要求, 在分局领导下组织开展辖区内重大有害生物的监测与应急处置工作。配合总局林业局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到达现场, 分析发生趋势, 提出应急处置具体措施, 组织制定应急处置操作规程, 并报送农垦总局指挥部。协调交通、公安、邮电、交通、质检、工商等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保障应急处置所需的物资、经费和其他需要。为农场应急工作的实施培训专业人员和提供技术指导。加强对除治现场的监督检查, 确定技术责任人, 保证除治质量。

4.2信息共享和处理

a.经农垦总局林业局确定为重大生物灾害发生地的, 分局级重大生物灾害防治指挥机构, 必须在3日内向毗邻和可能涉及的农场、分局以及市 (地) 级林业及其他有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b.接到通报的分局级林业及其他有关部门要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有关分局、农场林业及其他有关部门, 密切关注重大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并加强监测工作。

c.总局林业局经省林业厅同意可以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的有关信息。分局林业局未经总局林业局同意不许向社会发布消息。

d.总局林业局授权发布本行政区重大生物灾害信息的应建立重大生物灾害新闻发布制度, 确定专人负责。涉及对外报道时, 未经中央对外宣传办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新闻单位有关报道应事前经总局林业局审核。

4.3应急结束

应急预案启动后, 专家组负责对灾情发展变化和防治效果的评估, 及时向农垦总局指挥部和发生地农垦分局提交评估报告, 提出继续实施、终结实施或转为非重大生物灾害事件实施防治的意见。根据专家组的意见, 经农垦总局林业局会商灾情所在分局后, 由农垦总局林业局对外公布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或应急结束。

5后期评估与善后处理

应急预案实施结束后, 农垦总局指挥部办公室要同发生分局及时组织专家组和有关人员对重大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 分析生物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提出改进意见措施, 向总局指挥部报告, 同时抄送发生地农垦分局。

总局指挥部办公室指导发生农垦分局林业主管部门开展灾后重建, 重点组织实施专家组后期评估提出的改进措施, 恢复受灾森林, 清理因应急而设立的临时设施。

6保障措施

6.1经费保障

处置重大生物灾害所需的财政经费, 按《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 各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分级负责的原则, 为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

6.2技术和科研保障

分局林业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信息, 对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进行超前研究, 制订防治技术方案, 为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以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各研究部门为依托, 开展有害生物的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相关研究。

6.3人员保障

总局、分局林业局要根据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形势和专家意见, 建立健全基层森林防治检疫机构。同时要加强系统内有关人才的培养, 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应对生物灾害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

7附则

a.术语。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林业厅的相关确定标准, 确定垦区林业有害生物、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重点预防区。

b.农垦总局林业局根据需要, 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 经专家论证后报省防治指挥部备案。

c.分局林业局应参照本《预案》制订重大生物灾害以外的林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并报总局林业局备案。

林业灾害 篇9

1.1 突发性

许多有害生物生命周期短、繁殖率高, 可在很短时间内形成数量巨大的群体, 从而造成危害, 呈暴发态势。

1.2 隐蔽性

许多有害生物形态多变, 给监测治理带来很大困难。害虫虫态一般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不同虫态;病原微生物个体小, 隐蔽发生。另外, 还有许多有害生物隐藏于受害体内、水中、大气里或地下, 不易发现治理非常困难。

1.3扩散性

绝大多数有害生物可以随气流、水流、动物迁徙、人为活动和本身的迁飞等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在新地域定居后, 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有些危险性有害生物侵入到新地域后, 迅速繁殖, 排挤本土生物, 从而造成生态灾难。

1.4区域性

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再加上有害生物生活与危害行为与自然因子密切相关, 有害生物的生命周期与灾害发生的周期、危害程度就具有强烈的区域性。

1.5社会性

林业生物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 可危及人类健康, 甚至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全。如野生动物疫情传播, 危及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安全;有毒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发生, 污染局部水源和空气, 威胁人类的健康。

1.6时间性

有害生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系统的演变依赖于自然条件, 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在其发生发展上, 表现出很强的时间性。

2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概念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是一个有效组织协调可利用的一切资源, 应对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过程。其根本目的, 是通过对林业生物灾害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 进一步改善灾害应急管理周期中减灾、准备、响应和重建等方面的措施以尽最大可能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 来保障生态安全, 并将人员与经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 必须根据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不同生物灾害的特点, 进行科学管理。其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1科学性

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 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按照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灾害的特点, 因地因时制宜, 因害施策;按照生态健康原理对不健康生态系统或亚健康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调控, 恢复并维持生态系统健康。

1.2 系统性

林业有害生物不仅侵害生态系统, 同时还危害人类社会系统。因此, 要进行高效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就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 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

1.3 社会性

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不仅是针对生态系统, 还涉及到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融入到全社会发展中去, 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公共化、社会化。

1.4 时间性

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时间性,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针对这一时间约束, 作出快速反应, 才能实现林业生物灾害的有效防控。

1.5 政策性

一方面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开展管理活动。另一方面, 为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规范化, 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法律法规、技术规范、防治标准, 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规范化、高效化。

1.6 目标性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 必须实现生态健康这一目标, 以保护社会发展成果, 维护生态健康和国家经济安全。

1.7 计划性

对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活动, 按照不同的阶段目标, 制定严密的管理计划, 才能有效调配人、财、物, 使管理活动有序进行。

1.8 层次性

在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中, 国家、省、市、县乃至社会个体, 其所处层次不同, 管理范围不同, 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情况不尽相同, 其管理内容也不相同, 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3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原则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是依据林业生物灾害发生客观规律、有关林业生物灾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范性文件, 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监测预警、检疫、预防和灾害治理等具体行为。它涉及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 应该遵循系统化、法制化、社会化、科学化等原则。

1.1系统化原则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进行高效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 就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 进行科学管理, 实现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

1.2法制化原则

通过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法律法规, 明确规定各社会主体在防治中的职能和作用, 使之从自身的性质、特点出发, 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 分工协作, 全方位做好防治减灾工作;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的效力, 保证各个层次各个地区的防治机构, 获益于立法的支持, 为参与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在工作中提供保护, 保证减灾对策的顺利实施。

1.3社会化原则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其活动必须遵从社会学规律, 将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融合起来, 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系统融入社会这个大系统, 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保驾护航作用。

1.4科学化原则

林业灾害 篇10

关键词:林业生物灾害,马尾松毛虫,精细化预报,生态论,复杂系统,技术集成,安徽潜山

1 精细化预报理论基础

1.1 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理论渊源于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856—1915) , 他在《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提出了工人操作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随后W.Edwards Deming提出了质量控制理论, 到了20世纪50年代, 日本推行Deming质量控制理论, 总结出了“丰田生产方式” (TPS,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 其中包括了精细化管理要点[1,2,3,4,5,6]。

在我国, 一开始将精益制造 (LM, Lean Manufacturing) 或精益生产 (LP, Lean Production) 作为精细化管理主体内容, 后来,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提出了以“五精四细”为核心理念的“精细管理工程”理论[7,8,9,10,11]。

“五精”是指学习和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精髓”, 运用、总结和提炼公司运作实践中的技术和管理“精华”, 精致打造畅通于国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渠道, 精致建好畅通于所有相关方的管道, 精密构造公司内部各部门、公司总部与分公司、分公司与项目部、公司与相关部门的关系, 建设“精品”市场。四细是指细分资源和市场, 细分职能和岗位, 细化战略和目标, 细化制度和流程。精细化管理就是重基础、重细节、重过程、重落实、重质量, 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 并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 通过精细化管理, 使管理工作做到“四化”, 即“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化”“定量化的事情信息化”。

在刘先明先生的推动下, 精细化管理理论在海尔、海信、美的、红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3所、首都机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铁路局、武汉铁路局、深圳卫视、北京建行、山东农行、山西省公路局晋城分局等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得到了应用[7,8,9]。

与此同时, 精细化管理理论在我国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姚小风在工厂管理方面, 细化了工厂的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设备管理、物料采购管理、物资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管理、产品研发与工艺技术管理、生产质量管理、标准认证管理、生产外协管理、车间现场管理、作业方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费用控制、行政后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16个工作大项的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方案与范本[12]。

王德敏则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方面提供了“控制内容+控制目的+控制制度+控制流程” (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目的, 清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工作内容, 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事项的管理制度, 细化内控业务的操作流程) 四位一体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全案, 细化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实物、无形资产、预算与结余、收入、支出、工程项目、合同协议、政府采购、内部审计、财务报告、财务管理信息化、人力资源等14类工作事项的规范化设计内容[13,14,15,16]。

张国庆则引入生态论, 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系统, 通过系统管理中的系统评价、系统的精确管理与健康管理来实施精细化管理, 并通过PDCS循环 (Plan, Do, Check, Study) , 通过主动学习、主动纠错, 并将成功的经验继承并遗传到下一个管理循环, 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1.2 精细化预报

张国庆认为, 对于复杂系统而言, 精细化预报实际上是系统管理理论中系统监测与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7,18,19]。目前, 在天气预报上, 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就天气预报而言, 精细化预报包括“精”和“细”2个方面 (“精”是指天气预报要精确, 预报准确率要高, “细”是指气象要素和气象及相关灾害的时空分辨率以及强度、量级的细化程度) [32,33,34,35,36,37]。

当前, 在精细化天气预报技术上, 多采用MM5 (由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和美国滨州大学PSU联合研制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 是基于天气运动变化的非线性变化偏微分方程组, 用来处理大密度的数据, 进行复杂的运算) 、WRF (由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等开发的一种统一的气象模式, 用于真实天气的个案模拟) 模式或中尺度数值模式。

新一代云端一体化GIS平台软件Super Map GIS 7C实现了气象数据接入与展示、历史资料查询、天气预报制作、在线订正、快速制图等功能, 可以提供统一的省、市、县三级联动, 逐级指导的天气预报制作平台, 精细化预报空间分辨率可达1 km×1 km, 时间分辨率可达1 h, 基本上能满足天气预报尤其是灾害性天气预报“定量、定时、定点”的精细化要求。

1.3 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

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是系统健康管理理论在生物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是生物灾害精确管理的重要环节与组成部分。生物灾害精确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健康管理理论, 包括精密监测 (即精细化预报) 、GCSP管理和精确治理等, 其中精密监测 (精细化预报) 就是对生态系统进行连续的、实时的监测, 通过监测数据建立预测预报模型, 对生物灾害进行精细化预测预报[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

同样地, 像天气的精细化预报一样, 生物灾害的精细化预报也包括2个方面, 在“精”的方面, 预报准确率要高;在“细”的方面, 生物灾害的时间、空间、强度等维度的分辨率尽可能地做到小, 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实践需要。

2 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技术基础与集成

2.1 技术基础

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的实质就是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通过对林业生物灾害监测数据的积累与建模分析, 从中寻找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群变化动态与环境因子变化之间的关系, 建立预测预报模型, 实现林业生物灾害预报在时间、空间、强度等维度有较高分辨率。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的技术基础, 一是积累生物灾害监测数据素材, 二是积极运用空间遥感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 三是引入复杂系统生态论中的能流、TSE (TSDA, Time-Space Dynamic Analysis About Event) 、代谢分析等分析方法, 创建新的预报算法, 建立较为精准的预报模型。

2.2 技术集成

2.2.1 数据获取。

尽管当前以人工地面监测为主, 对于林业生物灾害监测而言, 还是应该尽快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范围、发生强度监测为主, 人工地面监测为辅, 来快速获取更为准确的林业生物灾害空间维与强度维数据。对于时间维度的数据获取, 可以借助灯光诱集、化学诱集 (尤其是性诱集) 或远程视频、标准地调查等技术手段, 以及借助生命表分析技术, 以获取林业有害生物时间维度数据和当前种群变化趋势数据[45,49,56,57,58]。

2.2.2 预报算法。

在时间维度上, 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主要内容有发生期预报和防治关键期预报;在空间维度上, 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主要内容有发生范围预报;在强度维度上, 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主要内容有危害程度预报。发生期、危害程度预报可以采用回归、时间序列与神经网络等算法建立预报模型;防治关键期预报可以采用回归、时间序列与神经网络等算法, 结合事因链中关键事因分析 (key factor analysis) 算法建立预报模型;发生范围预报可以直接使用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预报, 如果仅仅只是预测发生面积, 也可以采用回归、时间序列或神经网络等算法建立预报模型。

分析建模工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SSPS、MATLAB或Arc GIS, 选择好分析工具和预报算法后, 可以采用TSE、系统代谢分析 (metabolic analysis) 、系统房室分析 (atrioventricular analysis) 或元胞自动机 (CA, Cellular Automaton) 等方法, 在Arc GIS上进行精确描述、分析和仿真, 根据仿真结果, 发布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46,47,48,49]。

2.2.3 预报发布。

通过网络、微信以及短信、电视、广播、简报等形式进行发布, 对于边远落后地区的重大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 尤其要重视纸质简报的发布。

2.2.4 预报质量与效益评估。

预报质量可以用预报值与实际发生值的相对差值, 也即预报准确率来表示:

预报效益可以采用精细化预报与传统预报效益差值表示, 其效益可以用林业生物灾害损失来表示。可以通过对当前预报质量与预报效益的评估, 或者系列评估值的分析, 为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中的PDCS提供依据, 通过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的PDCS循环, 不断提高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水平。

2.3 潜山县马尾松毛虫精细化预报

由于当前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尚未开展基于小班的监测, 缺少基于小班的监测数据, 因此本次精细化预报试验没有进行基于Arc GIS的发生范围建模试验分析。

2.3.1 数据获取。

通过人工地面调查和国家中心测报点标准地调查获取发生期、发生面积 (发生量、发生强度) 数据, 通过性诱剂和虫情测报灯获取成虫发生期数据, 气象数据由国家气候信息中心提供。

2.3.2 预报算法。

发生期、发生面积 (发生量、发生强度) 使用SPSS, 采用回归、时间序列与神经网络3种算法建立精细化预报模型。

2.3.3 预报发布。

定期通过潜山县政府网、潜山县政府信息公开网向全社会公开发布预报信息, 通过潜山县电子政务平台和QQ群定点推送预报信息, 同时向基层林业站发送纸质预报简报。

2.3.4 预报质量评估。

通过对历史发生数据与预报值的对比分析发现, 采用回归与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的预报模型要优于时间序列算法建立的预报模型, 其预报精度基本能满足精细化预报精度要求。

3 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技术

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是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一部分, 是林业生物灾害精确管理的基础, 是保障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措施。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系统, 因此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可以运用系统健康管理原理, 采取系统管理技术措施, 以高效地达到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组织目标。具体说来, 就是通过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质量的评估, 利用PDCS管理技术, 通过学习与纠错, 不断提高预报水平。

4 结语

【林业灾害】推荐阅读:

海洋灾害07-14

治理灾害07-17

塌陷灾害07-21

灾害预防07-21

大风灾害05-13

旱涝灾害05-15

地质灾害05-16

工业灾害05-29

灾害教育06-05

灾害旅游06-13

上一篇: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下一篇:班干部培养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