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经营

2024-07-26

分类经营(共12篇)

分类经营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趋剧烈。与此同时,森林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林业不但是一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同时也是生态公益功能生产部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对林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如何调整林业分类经营方式,充分发挥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用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林业,分类经营

1 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

林业分类经营是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不同的主导需求,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分别确定经营方向和管理措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关系到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关系到如何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布局,关系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2 林业分类经营发展趋势

以往森林按林种一般分为五类,即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分法已不适应林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实行林业分类经营,这是一项涉及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经济政策、管理措施和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新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是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进行分类,以生态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公益林,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商品林,介于二者之间的划为兼用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3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3.1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长期以来,林

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营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

3.2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生态公益林成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4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措施探讨

4.1 进行林场划类经营

林业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森林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

4.2 进行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

对各林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各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

4.3 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的组织形式

对商品林建设,采取和探索森林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多种实现形式,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经营形式,促进商品林走市场化、集约化、基地化、林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真正达到“搞活商品林”的目的。对公益林建设,强化政府的组织管理,对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营造的生态林,应主要采取工程项目建设和林场管理的组织形式,提高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效率。

4.4 改进分类经营条件下对森林的经营方式

根据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经营方式。公益林建设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工程造林等有利于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经营措施,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商品林要定向培育,实行产业化经营,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在利用较少林地提高木材和各类林产品供给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把更多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下来,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林业分类经营改革不仅涉及到林业内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济政策的各项改革,也涉及到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北京林学院孙时轩主编.造林学.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2]江泽慧等著.中国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分类经营 篇2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特许经营的系列手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下面仅举几个常用的例子:

一、按主要使用者分

1、加盟指南。

2、总部手册。

3、分部或区域加盟商手册。

4、单店手册。

二、按主要形成来源分

1、设计型手册

2、总结型手册

3、混合型手册

三、按具体内容分

按照手册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把手册划分成更详细的结果,比如《公司介绍手册》、《MI手册》、《BI 手册》、《VI 手册》、《SI 手册》、《AI 手册》、《BPI 手册》、《特许权要素及组合手册》、《单店开店手册》、《单店运营手册》等。

四、按内容表现的主要形式归属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探讨 篇3

关键词:林业分类经营

1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

林业分类经营是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不同的主导需求,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分别确定经营方向和管理措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关系到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关系到如何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布局,关系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也不宜采用严格的计划去控制,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作出选择。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最佳,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即有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2林业分类经营发展趋势

以往森林按林种一般分为五类,即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风景林和薪炭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分法已不适应林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实行林业分类经营。这是~项涉及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经济政策、管理措施和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新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是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进行分类,以生态利用为主要且的的森林划为公益林,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要且的的森林划为商品林,介于二者之间的划为兼用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3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3.1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主权有限,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3.2实施林业分类经营o-j-/~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生态公益林成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4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措施探讨

4.1进行林场划类经营。林业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森林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

4.2进行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各林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各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于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的补偿额。

4.3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资源林政管理制度,加强对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的监督。必须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重新制定和调整各类森林的经营方案,实行不同的森林采伐利用政策和管理制度,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分类管理,管住管好公益林,放开搞活商品林。

4.4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的组织形式。对商品林业建设,采取和探索森林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多种实现形式,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经营形式,促进商品林走市场化、集约化、基地他、林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真正达到”搞活商品林”的目的。对公益林建设,强化政府的组织管理,对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营造的生态林,应主要采取工程项目建设和林场管理的组织形式。此外,还应当在实行预算管理基础上,积极引入造林承包、管护承包以及招投标等管理方式,以提高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效率。

4.5改进分类经营条件下对森林的经营方式。根据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经营方式。公益林建设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工程造林以及卫生伐、景观性质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有利于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经营措施,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根据立地条件和林分特点采用不同的作业法,以天然林(以自然演替为主)作业为主,其次是人工复层林作业和培育天然林(择伐或渐伐)作业,不采用人工单层林(皆伐)作业。商品林要定向培育,实行产业化经营,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在利用较少林地提高木材和各类林产品供给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把更多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下来,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有林场森林分类经营初探 篇4

1 森林分类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与其他资源相比, 林地资源具有稀缺性, 因此林场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积极推广和宣传集约化经营方式, 创新经营机制, 以实现林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把加快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目前, 我国的林场经营规模已经初步统一, 就其发展趋势而言, 未来林场的经营规模只会缩小, 而无扩大的可能。因此, 国有林场要想提高其经济效益, 实现产业化经营目标就必须采用分类经营模式, 以及森林主体功能的差异进行合理分类, 并对不同种类的森林资源进行个性化经营, 有效地提高了林场经营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 在日常经营中林业管理部门不宜过多干预林场的经营, 而应积极发挥林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断开创国有林场建设发展新局面。

2 国有林场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的必要性

2.1 森林分类经营可以有效地提升林场的市场化水平

分类经营符合市场规律内容, 它要求林场严格遵照市场经济规律, 根据其经营对象的不同, 选择个性化经营手段, 一方面有效地提升了林场的经营自主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还有效地提升了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社会客观上推动了生产资源的调节和分配, 避免企业因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2.2 森林分类经营极大地保证了生态公益林的经营和保护质量

生态公益林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之一, 对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森林资源有效地提升了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 但由于其自身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 因此许多经营主体处于经济利益考虑往往经营意愿较低, 造成林场投入产出失衡。而森林分类经营可以有效地平衡生态公益林的投入产出关系, 进一步明确政府和企业责权,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政府力量进行生产经营, 有效地保证了其经营效益, 同时也极大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2.3 森林分类经营可以有效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

对国有林场而言, 林地是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在其经营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受现有经营管理条件的制约, 林场在经营时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林地维护上,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林场的经济负担, 不利于其长远发展。另外, 从总体来看, 当前国有林场的经营效益和资源利用率较低, 没有充分发挥资源效益, 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采用分类经营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林场通过科学规划经营战略, 因地制宜, 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极大地提升了森林资源的利用率,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3 林场分类经营措施探讨

3.1 根据林场经营类型进行分类经营

林场在采取分类经营措施之前, 首先要从林场的发展实际出发, 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战略, 分析当前林场在日常经营中的优势和劣势, 再根据林场森林资源的构成结构和经营对象将其划分为两大类, 即商品林经营林场和公益林经营林场。在实际经营中, 经营主体应根据其各自的经营特点, 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一般地, 商品林经营林场以商品林经营为主, 在管理时, 应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根据其实际占地情况合理分配股权, 其经营活动属于国家计划体制内, 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纳入计划管理。而公益林经营林场顾名思义, 其经营活动具有公益性质, 实际生产活动不以获取盈利为目的。因此在管理时, 有关林业部门必须建立起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补偿机制, 以保障其健康长效发展。

3.2 根据森林资源类型进行分类经营

根据其经营范围内森林资源类型的不同, 林场可以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 如那些防护林比例较大的林场可以积极借鉴公益林经营林场的经营模式, 在管理中充分利用国家预算提升其经营管理效益。而那些商品林经营林场在日常经营时可以根据其具体资源品种决定经营方案, 并积极利用国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实行产业化经营。另外, 国家主管部门可以进一步严格补偿机制, 根据林场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确定补偿方式和金额, 以引导和推动林场的健康发展。严格来说, 任何森林资源都具有一定的生态公益功能, 因此, 所谓兼用型森林资源不应再补偿其生态公益功能, 理由是该类森林是有产出的, 其经营投入小于产业, 通过森林生产经营完全可解决投入来源。

综上所述, 以国有林场为单位进行分类经营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势在必行的。我们要保护好森林, 使国有林地能真正的做到青山长在, 永续利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森林作为一种重要环境资源, 可以有效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因此, 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调节功能,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是当前林业部门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就国有林场森林分类经营这一问题作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森林分类,林场,经营,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邢波.浅谈哈尔滨市国有林场森林分类经营措施与可持续发展[J].今日科苑, 2010 (02) .

[2]王建娥.国有林场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初探[J].北京农业, 2013 (12) .

[3]信洪发, 朱敬宇.论国有林场森林分类经营[J].农家之友 (理论版) , 2010 (10) .

药品经营信用分类管理实施方案 篇5

为全面推进我区药品经营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药品安全信用水平,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及市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药品经营质量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按照*区打造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区的总体规划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监管方法,努力营造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双赢的和谐环境;全面推进药品流通环节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改善药品安全信用环境,巩固药品市场整顿成果,规范药品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全面提高药品安全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通过实施药品安全信用等级管理,建立比较完善的药品信用评价体系和社会公众监督机制;褒奖守信企业,惩戒失信企业,促进药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使企业的信用意识、信用水平和监督部门的公信力得到明显提高,建立起符合区实际的药品诚信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药品经营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制度、信用分类评价与管理制度以及信用激励和惩戒等机制,加强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促进法律监督与信用建设的有机结合,使全区的各涉药单位信誉度明显提高。

三、工作内容和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药品安全信用信息的档案

对本辖区药品经营企业的登记注册和日常监管情况进行收集、核实、整理,建立相应档案,并实行专人负责,动态管理。药品安全信用信息档案的主要内容:

1、登记注册信息:单位名称、经营地址、仓库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企业类型、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经营期限以及经营许可证编号等。

2、日常监督信息:分局在日常监督和专项整治工作中,发现药品经营企业在经营药品活动中未按规范经营及违反药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的行为。

(二)实行药品安全信用等级评价认定

结合我区监管实际,药品安全信用等级统一划分为诚信、守信、失信三级。分局每年根据对上述企业的监管记录和汇总情况,对上述企业药品安全信用等级进行评价认定。

1、诚信等级:药品经营企业在一年内规范经营,无违法违规行为,信用信息评分达90分(含90分)以上。

2、守信等级:药品经营企业在一年内按规范经营,无违法违规行为,信用信息评分70分(含70分)至89分之间。

3、失信等级:药品经营企业在当年内未按规范经营;实施同一违法行为被连续警告、公告、警示两次以上的;被处以罚

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或者因违法广告受到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严重被责令停业的;拒绝、阻扰执法人员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抽验和索取有关资料或者拒不配合执法人员依法进行案件调查的、提供虚假资料的;拒绝执行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经警示拒不整改的;因违反药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构成犯罪的。信用信息评分70分以下。

(三)依照药品安全信用等级,加强对企业的信用激励和惩戒工作。

为激励守信、惩戒失信,在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要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上述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评定为诚信、守信等级的药品经营企业,在一年内有效,监管中发现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如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销售假劣药等行为,应当即取消相应信用等级;对于评定为失信信用等级药店,对其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并公示。

1、诚信等级:通过分局官方网站、工作QQ群、我区新闻电视中心等媒介向社会公告推介。在日常监督中,除专项检查和举报检查外,一般情况下只进行日常监督检查一次;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优先办理行政审批、审核手续。同时将信用等级评定结果作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参考依据。

2、守信等级:在日常监督中,要对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要以指导,重点对不良行为记录项目的整改情况进行追踪检查,加大培训力度,增强进药店诚信经营意识。

3、失信等级:要对其不良行为记录项目的整改情况进行追踪检查,增加对该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频次;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和相关人员重新接受药品、医疗器械监督法律法规再

学习、再培训,分析问题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同时,将情况在许可证副本上进行记录,在辖区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并在分局网站上进行曝光公告;是医保定点药店的,建议医保部门取消医保定点资格。信用等级评定结果按程序通报相关部门。

四、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是建立药品市场信用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规范药品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加强对推进我区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工作,成立由。。。的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二)广泛开展宣传,扩大工作影响。充分发挥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介的作用,利用培训、管理工作会、消费者宣传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发动企业积极支持、参与,扩大开展分类管理工作的社会影响,提高企业对信用知识的认知水平。

(三)加大推进力度,促进长效监管。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是药品、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要加大对安全信用等级评定结果的应用,把诚信建设与监督执法、企业自律、社会评价相结合,要与开展和巩固GSP认证相结合,要与专项整治、日常监管相结合,要与申报“医保定点药店”相结合,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不断提高我区上述企业的药品安全信用意识。

(四)落实检查要求,严格依法行政。监督检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上述企业的检查每年应不少于1次。发现违法违规行为,除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外,执法人员

应认真填写检查记录和安全信用信息细则,如实反映检查情况。

(五)加强信息收集,落实工作责任。建立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工作的信息传递报送制度,牵头科室指定相关人员负责建档和收集各方面信息数据,并及时分析汇总,确保信用信息的完整性、公正性、权威性、唯一性。

浅谈林业分类经营的意义 篇6

关键词:林业 分类经营

目前我国林业正处于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初级阶段,进行分类经营,正是从森林的功能特点和人们的需要出发,在保护好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森林资源的再生性来实现可持续经营,以实现林业“两大体系”(生态体系、产业体系)的建设目标。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持区域乃至全球生态平衡、保存物种、减免自然灾害及为人类提供多种自然资源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着保护环境和维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要想保证森林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完成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即以生产木材为主、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低下为特征的传统林业向以生态、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合理配置资源、高劳动生产率和高商品率为特征的现代林业的转变。而完成这个转变的关键措施就是森林实行分类经营。

分类经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要求,在充分发挥森林多方面功能的前提下,按照森林各自主要功能特点分别采取有针对性办法,指导其发展。从经营源头上调整林业发展结构,优化林业资源的配置,从大的结构和布局上更有力于发挥林业整体最大效益,以满足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方面需要。

实行分类经营是转变林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目前条件下林业企业面向市场取得高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森林分类经营是根据森林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森林的结构特点,将森林划分为重点生态公益林、一般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三大类型,按照各自的经营目的,采取相应的经营管理模式。

商品林:属集约经营区,主要培育原材料林、纤维林、短轮伐期林。用高科技手段,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

重点生态公益林:属保护经营区,这部分森林主要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以追求最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般生态公益林:这部分森林主要在充分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可通过适当的森林经营活动来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

公益林实行“谁受益,谁负责,社会受益,政府投入”的原则。服务对象明确的,由服务对象对公益林经营者实行补偿。服务对象不明确的,由政府补偿。公益林建设应以生态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保安为经营目的,以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及其自然群落层结构多样性的特性,采取针阔混交,多树种、多层次、异龄化与合理密度的林分结构。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补植、管护并举,封育结合,乔、灌、草结合,以封山育林、天然更新为主,辅之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商品林是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按市场需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可以依法承包、转让、抵押。商品林建设应以向社会提供木材及林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要广泛运用新的经营技术、培育措施和经营模式,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高效益,定向培育、基地化生产、集约化规模经营。以商品林生产为第一基地,延长林产工业和林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构建贸工林一体化商品林业。

每一类型的森林既有它各自的功能性,又有它的多功能性,在其经营的方式上既有它各自的经营特性,又有它的经营共性。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森林资源才能得到更好的培育、保护、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

但是由于人类在不同时期,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认识不同,导致了森林资源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经济等领域内所得到的效果也就皆然不同。

拿传统林业的发展模式来说:在这一时期,由于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认识是片面的、狭隘的,对森林资源的认识只停留在把森林面积资源和森林蓄积资源当作全部森林资源来认识、经营、开发利用的浮浅阶段上。所以,由于认识上的片面、狭隘,导致了指导思想上的单打一:即搞单一的木材生产。同时也导致了出现“森林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机、林区人民贫困”的情况。不难看出,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人们注重的仅仅是森林的木材效用,而忽视了森林的社会、生态功能。由于大量砍伐森林,导致了森林面积越来越少、森林质量越来越差、生物物种数量急剧下降、自然灾害不断增加,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尽管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森林本质和效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开始重视森林的更新和保护。但从根本上,由于社会的客观需要没变、单效林业的经营模式没变,森林重建速度大大低于破坏速度,森林资源下降趋势难以扭转,森林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系统环境、系统资源、系统效益、系统稳定性、森林自我调节控制、优化发展的能力等一步步遭到破坏,以至最后失去森林生态系统在地球表层陆地生态平衡中的主体作用,以至带来全球性灾难。这是十分可怕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结果。

所以,传统林业这种以生产木材为主、劳动生产率低下,商品率低下为特征的单效经营模式,已严重束缚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不可能上取得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最优整体化效益,不可能适应现代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不可能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改变这种只追求森林经济效益、忽视其巨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单效林业经营模式,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所以,分类经营势在必行。

实施分类经营,就意味着以服社会目标、生态目标为主的公益林,国家必须通过财政强制性地将社会其他部分投入转移到公共项目上,因为生态和环境资源不是企业资产,而是全社会公共资产,所以保护经营生态公益林,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各级财政必须对生态公益林经营实行经济补偿,实行有偿使用,使生态公益林能持续不断地为国家、为社会提供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来满足人们对赖以生存环境的需要。而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商品林,经营者在按市场规律进行经营生产的同时,必须服从于环境保护目标。这种服从要具体落实到采伐方式、采伐量等森林经营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上。由于生态与环境方面的限制,促使经营者一方面经营木材生产,追求经济效益,一方面充分利用其他资源以短养长,来弥补由于受生态环境限制而经营商品林中用于生产资金的不足,利用森林资源中除木材以外的其他资源的合理开发,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经营森林、发展森林,整个森林的系统结构才能保持稳定,才能持续不断地为全社会提供所需的物质和木材,来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不断增长需要,实现青山常在,森林永续利用。

林业分类经营的设计与实施 篇7

1 林业分类经营的体系划分

1.1 林业分类经营类型的划分体系

按照森林功能主导利用的原则, 将森林划分成不同类型的森林[1], 即公益林和商品林, 然后按照不同类型的森林进行不同的经营, 即形成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分类类型的划分是林业分类经营的基础, 没有对森林类型的划分, 就没有对林业性质的划分。

林业分类经营类型的体系从2个方面划分和建立。从横向上讲, 森林可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 林业经营即可划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从纵向上讲, 森林可以在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基础上, 各自进一步划分。公益林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国土保安等生态需求为主体功能, 主要提供公益性服务, 进一步可分为生态性和社会性公益林2种类型, 生态性公益林以满足自然生态需求为主体功能, 还可进一步划分为5种;社会性公益林以满足人类生态为主体功能, 也可进一步划分5种。商品林则以提供林特产品, 获得最大经济产出为主体功能, 主要是提供能进入市场流通的经济产品, 具体又可划分为木材产品林和非木材产品林2种及进一步划分为5种。森林类型的划分是林业分类经营的基础, 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 包括投资渠道、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 对整体的林业采用不同性质的经营, 而形成了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 公益林业也可进一步划分为社会公益林业和生态公益林业。

1.2 我国林业经营区域的划分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 全国各地在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为了使林业分类经营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调整, 并协调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林业分类经营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区域性的划分, 以保证商品林业和公益林业合理布局, 有差别地采取经营措施。因此, 在森林分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林业分类经营, 反过来又积极地指导更大范围的商品林业和公益林业的区域建设, 发挥着提高区域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的作用。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可将我国划分2类4个区域:第1类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 包括2个区域, 即: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 西北北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风沙干旱地区。这一类的2个区域都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对当地环境, 乃至全国地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这一类地域主体任务是发展公益林业, 采取停止砍伐, 制止毁林开荒, 实行退耕还林等措施。第2类以商品林建设为重点, 包括2个区域, 即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 东部沿海及东南部地区, 这一类的2个区域, 商品林建设条件优越, 且属经济发达地区。因此, 这一类地域主体任务是发展商品林业, 采取集约经营, 按项目管理的办法发展市场需要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同时兼顾生态公益林建设, 按阶段和进程实行转换, 变商品林为公益林、公益林为商品林。建立林业分类经营区域的划分体系更有助于我国的林业建设, 有重点、有层次地推进林业的发展进程。

2 林业分类经营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依据林业分类经营的要求, 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需建立不同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2]。

2.1 公益林业

公益林业发挥社会公益的作用, 从管理上必须体现明显的行政性和法规性。公益林业必须由代表国家全局利益的中央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针对公益林业对全社会的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采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公益林业的作用、地位、投资、发展、保护都要由政府明确下来, 并要用相应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加以确定。同时, 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相应的部门对其进行管理。

2.2 商品林业

商品林业应满足社会的经济需求, 作为经营的主体, 通过生产产品, 增加经济效益而开展各类各式的经营活动。因此, 商品林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原则建立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一是必须实行企业化经营[3]。商品林业讲求经济效益, 只有企业化经营才能适应商品林业的需要。二是采取企业性质多样化。可以按规模、所有权、隶属关系划分成不同性质的企业, 可以有国家的总公司、分公司, 核心层企业, 也可以有私营企业、个体所有者的经营。三是组建企业集团, 形成产业体系。商品林业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不仅林木生产中要提高经济效益, 木材加工也必须提高经济效益。因此, 必须建立集团化经营的产业体系, 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 培育有加工利用前途的林木;另一方面对现有林木进行加工开发利用, 增加附加值。例如新西兰, 就是在辐射松已成林可利用的前提下, 对辐射松进行产品加工开发, 使辐射松成为有高附加值加工前途的林木资源。四是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 使林政资源管理更适合商品林建设的需要。

3 林业分类经营的科技措施

林业分类经营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 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通道。《森林法》第六条规定, 国家鼓励林业科学研究, 推广林业先进技术, 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科教兴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之一, 林业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持。在林业的发展中, 科技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技进步, 可以提高林木种苗的质量;可以提高森林的防病虫害、防火、防灾水平;可以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进而提高林分质量和林业生产力。因此, 应加强林业科技教育工作, 要重视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 提高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重点研发林木良种选育、条件恶劣地区造林、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防沙治沙、森林资源与生态监测、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林农复合经营、林火管理与控制及主要经济林产品加工转化等关键性技术。积极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 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不断加强林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根据林业建设特点, 建立各类林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切实加大对林业职工的培训力度, 提高林业建设者的整体素质。

因此, 林业分类经营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以支撑林业分类经营。一是提高森林培育技术, 针对各种性质的林业采用不同的措施;二是分类划分及评价的方法, 要采用既符合国际通用, 又适合我国林情需要;三是提高目的树种选择及良种育苗技术。要以林木改良为主, 选育速生、优质、抗逆性强的新良种;四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特别是对生态环境恶劣、对森林影响大、要求高的地域, 要研究适合的林木及森林系统, 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五是进一步研究现有林木加工深度拓展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的综合技术, 充分利用林木资源。总之, 科学技术是林业分类经营的最有效的支撑条件, 缺少这个条件, 林业分类经营就很难实施下去。

4 林业分类经营的政策策略

政策是国家、政府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完成确定的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策略则是实施和启动政策而采取的方法和途径[4]。作为一项政策包括形成和后续2个过程。一项专门政策的形成包括3个主要阶段, 即分析问题、确定目标、制定行动准则和路线;政策的后续过程主要包括政策的启动、政策的结果检查和政策的修订。林业分类经营的政策和策略, 就其政策而言, 应包括法律、规定、办法、制度和规程, 而目前实施和形成的政策应该有《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防沙治沙法》《天然林保护管理条例》《林地管理条例》《湿地管理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森林培育管理规程》以及调整林业税费政策、调整国土整治的有关政策等。一项成功的政策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方法和手段。林业分类经营政策应采取的策略有:一是建立健全行政机构, 组织实施;二是必须按标准制定规划和实施办法, 并相应采取许可证制度, 公益林经营有公益林经营许可证, 商品林经营有商品林经营许可证;三是通过税、费、资金投向、财政补贴、市场价格、经营协议、奖励及商业手段促使政策的实施;四是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意识, 维护政策的实施;五是运用推广、咨询、信启、公约和相互间的协议, 辅助政策的启动和实施。由于林业活动的复杂性和森林的多功能性, 在划分不同性质林业的前提下, 林业分类经营的政策具有多样性和连续性, 因此政策的形成和采取有效策略、启动和实施是不可分割、同等重要的过程。

此外, 应加大政府对林业建设的投入, 要把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并予以优先安排。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国家财政要重点保证;地方规划的区域性生态工程建设投资, 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部门规划的配套生态工程建设投资, 要纳入相关工程的总体预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 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财政支农资金, 也要适当增加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对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和珍贵树种用材林建设中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优良种苗的开发推广等社会性、公益性建设, 由国家安排部分投资。逐步规范各项生态工程建设的造林补助标准。此外, 随着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的逐步深入, 有关地方政府要承担起原来由森工企业承担的社会事业投入, 同时国家给予必要支持。

摘要:就林业分类经营的设计与实施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主要分析了林业分类经营的体系划分、林业分类经营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最后提出了林业分类经营的科技措施和政策策略, 对今后林业分类经营具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林业分类经营,体系划分,管理体制,科技措施,政策策略

参考文献

[1]石道金, 冯迎春, 杨丽霞, 等.试论林业分类经营条件下林业经营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J].浙江林业科技, 2003, 23 (2) :49-52, 67.

[2]张秋良, 贾占元, 莎如拉.内蒙古凉城县林业分类经营若干问题的探讨[J].河北林果研究, 2001, 16 (4) :352-356.

[3]胡耀林.论国有林场森林分类经营[J].发展, 2008 (9) :53-54.

关于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探讨 篇8

林业分类经营是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能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不同的主导需求, 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分别确定经营方向和管理措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关系到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关系到如何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布局, 关系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 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 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 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 也不宜采用严格的计划去控制, 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作出选择。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 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 必须通过宏观调控, 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 协调经营行为, 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 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最佳, 实现高效经营, 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这即有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2 林业分类经营发展趋势

以往森林按林种一般分为五类, 即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风景林和薪炭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分法已不适应林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这是一项涉及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经济政策、管理措施和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新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 是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进行分类, 以生态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公益林, 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商品林, 介于二者之间的划为兼用林,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 保护生态环境。

3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3.1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 林业受生产周期长, 见效慢, 产出投入比低, 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 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主权有限, 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 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 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 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 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 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 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 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3.2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 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 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 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 生态公益林成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 权益与责任关系, 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 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4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措施探讨

4.1 进行林场划类经营

林业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森林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 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 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 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 在林场分配过程中, 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 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 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 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 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 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

4.2 进行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

对各林场划类经营后, 还应对各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 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 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 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 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 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 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的补偿额。

4.3 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资源林政管理制度

加强对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的监督, 必须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 重新制定和调整各类森林的经营方案, 实行不同的森林采伐利用政策和管理制度, 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 进一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分类管理, 管住管好公益林, 放开搞活商品林。

4.4 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的组织形式

对商品林业建设, 采取和探索森林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多种实现形式, 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经营形式, 促进商品林走市场化、集约化、基地化、林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真正达到“搞活商品林”的目的。对公益林建设, 强化政府的组织管理, 对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营造的生态林, 应主要采取工程项目建设和林场管理的组织形式。此外, 还应当在实行预算管理基础上, 积极引入造林承包、管护承包以及招投标等管理方式, 以提高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效率。

4.5 改进分类经营条件下对森林的经营方式

根据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的不同特点, 选择不同的经营方式。公益林建设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 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工程造林以及卫生伐、景观性质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有利于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经营措施, 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根据立地条件和林分特点采用不同的作业法, 以天然林 (以自然演替为主) 作业为主, 其次是人工复层林作业和培育天然林 (择伐或渐伐) 作业, 不采用人工单层林 (皆伐) 作业。商品林要定向培育, 实行产业化经营, 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 在利用较少林地提高木材和各类林产品供给能力基础上, 进一步把更多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下来, 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于林场森林分类经营的分析 篇9

1 森林的分类经营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森林的分类经营制度中, 是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联系的, 由于林业资源本身的稀缺性限制, 也就意味着要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指定不能是通过无限制的扩大经营来达到这一目标, 能采取的可用方法就充分地利用林业资源, 提高其生产水平, 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林场经营现状来看, 林场的面积不可能再有所扩大, 只能是逐渐缩小, 所以要想实现林场的面积扩大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开展森林的分类经营, 主要就是依据森林的主体功能来划分经营的一种体制。对于商品林来说, 主要的发展需求就是达到经济投资的收益效果, 以商品林的经营和出售形成商品经营的行为, 而且这种行为还要受到市场经济的规律所约束。在商品林的经营上不适合使用过多的行政管理手段, 也不适合制定严格的经营计划, 应该让经营企业依据市场的发展形式去做出相应的经营选择。对于生态公益林来说, 主要的就是将其森林生态的公益功能发挥出来就达到了经营的目的, 生态公益林是不能为经营者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的。所以, 要做好宏观调控, 发挥其主要的功能, 协调经营的理念和行为, 将经营者的投入和收益关系划分好, 这样才能促进生态公益林的发展。

2 林场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的必要性

2.1 促进商品林走向市场

我国的林业生产以直受到投入大、收益低以及生长周期太长的困扰, 使正常的林业资金投入不能得到很好的回报, 对于吸引投资来说更是困难, 使林业产业成为了粗放型经济的发表。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下, 林业生产部门受到上级部门的经营限制, 所有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都是以服从为主, 不能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去经营, 使林业经营一直不能走入市场。

对林场森林施行分类经营的模式, 能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去经营商品林, 这样林业部门就可以选择有更高收益的产品来经营, 也能保证经营者的经济效益有所提升。在投资得到了回报之后, 还能后吸引更多的生产资源走进林业的经营部门, 从而解决了林业生产在投入上困难的情况。

2.2 有利于生态公益林得到保护和经营

在现如今的营林工作中, 生态公益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林木种类, 其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 但这样一来, 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就相对不是十分明显, 生态公益林的直接受益者并不是营林单位, 这就使得一些营林单位并不十分重视生态公益林的投入。在没有施行森林的分类经营之前, 林场在生态公益林的经营上权益关系和责任关系比较乱, 导致了生态公益林的防护效益有所降低。而施行了森林的分类经营之后, 对生态公益林的投入和产出关系都有所理顺, 也明确了责任和权益关系, 对公益林的投入也有效的解决了, 不再是林场经营的负担;还加强了生态公益林的管理经营, 发挥出生态公益林最大的防护效益。

3 现行经营管理体制与林业分类经营

我国林场现行管理体制已沿用多年。其基本特点是把林场作为企事业单位管理, 在商品生产中, 林场向国家纳税体现与国家的经济关系, 向主管部门缴纳各种专项费用体现隶属管理关系;对木材实行限额采伐。这种管理体制有其合理性, 在林场经济自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通过国家事业费投入, 解决了林场建设初期的造林投入。同时, 通过集中专项费用筹集了大量林业基本建设资金, 为大规模绿化造林提供了投入保证。在我国林木资源较少的情况下, 实行限额采伐也是保护有限林木资源的最有效手段。但是, 也应看到, 要实现分类经营, 现行管理体制也存在很大局限性。

4 林场分类经营措施探讨

4.1 林场划类经营

对林场进行划类经营是林场实施分类经营方面首要解决的问题。可以依据林场资源具体的构成情况将林场划分成经营商品林型的林场以及经营生态公益林型的林场这两个类型。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 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 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 在林场分配过程中, 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 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 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 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 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 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我区的大部分水源林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可按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 防护林占绝对优势的林场也应作为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管理。

4.2 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

在林场划类经营的同时, 还要对林场内部的资源也要才采取划类经营的模式。现在的生态公益型林政主要都是要国家的投资来解决经营投入和管理投入上的预算。而商品经营型林场必须进行森林资源的划类经营, 主要是因为它存在两类不同的资源, 在商品林的经营上也都是由林场来自主经营, 很好会有国家或者相关部门进行干预;在生态公益林的经营投入方面, 也应该落实森林效益的补偿制度, 保证其经济收益。在制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主管部门可以向受益部门进行征收, 在林场方面, 主要是通过先征后返的方式或者税费减免的方式进行补偿, 还要依据生态公益林拥有数量的多少和经营管理投入的多少来确定补偿额, 这样也更加合理。

结束语

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 实现林场森林的分类经营, 促进了林场经济效益的提升, 也促进了我国林业资源的覆盖率。这不仅是一项极为有效的措施, 同时也是一项势在必行的措施。所以在对森林林场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加强我国的森林保护措施捉使林区能够为我国的生态发展、改善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彭德乾.关于林场森林分类经营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3) .

[2]李国君.关于林场森林分类经营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3) .

[3]丁洪雨.关于林场森林分类经营的分析[J].科学与财富, 2013 (9) .

浅析森林的经营分类与培育 篇10

森林经营分类是依据森林培育目的的不同进行划分, 主要分为公益林经营和商品林经营。森林经营分类是森林培育的基础,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经营森林, 依据森林培育的方向采取合理的森林培育措施, 使林地得到合理的利用, 以提高林地的利用效率, 实现该林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森林经营分类后对公益林实施事业化的管理, 通过培育复层混交林的措施, 能够增加其生物的多样性, 还能够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功能。就商品林而言, 一定要与市场经济的需要相适应, 及时的调整其林种、树种和材种, 以适应市场对林产品的广泛需求。

2 森林经营分类的原则

2.1 分区分类的原则

如果把森林的利用作为一个整体, 那么营林生产就是该整体的基础。营林生产不仅会受到自然条件和生物学表征的影响, 还会受到该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市场建设发展需求的制约。吉林市有着丰富的森林类型, 其生产速度各不相同, 这就意味着该地区存在着森林资源严重分配不均等问题。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能够依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 并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与规划规模, 以指导森林单位进行合理布局, 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 使其生产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以实现分类指导, 达到科学营林。

2.2 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森林经营分类的基础是营林生产布局, 主要是通过宏观的调控与干预以引导营林生产。对于营林技术措施而言, 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和制约营林生产;还要坚持实用性的原则, 实现营林实际工作能够与分类的细化程度相契合。

2.3 多级序分类的原则

多级序的分类结构必须与森林经营分类系统相适应。一般情况下, 区划单位的分类越高其代表的树种分类模式就会越接近于与自然区位因素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模式。不同级别的分类单位与不同级别的区划单位相互结合在一起, 才能够较好的实现对于森林的逐级控制, 有利于其经营分类的完善化与系统化。

2.4 动态分类原则

多种类、多层次的土地资源是森林经营的最基本对象, 虽然这些土地资源处于不同的林产阶段, 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土地资源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优良的森林经营分类并不仅仅依据某一时间的林木情况进行分类, 树种因子和立地条件等因素在森林经营分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也是遵守动态分类原则的最根本的原因。在这一原则的支持下, 能够实现森林分类系统的高效与稳定、系统与简化的统一。

3 森林培育的必要性

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的基础工作, 是恢复和丰富森林资源的有效措施。只有坚持采育结合, 在保护好现有资源的基础上, 积极的培育后备资源, 才能够保证森林资源的良好持续发展。

3.1 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森林的经营分类与培育工作, 在植被的恢复和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 积极的对区域内的空地等进行补植、造林等, 以不断增加森林的蓄积量, 从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2 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在对森林进行培育之后, 禁止对重点公益林区域内的森林资源进行商业性的砍伐, 在有效控制砍伐强度的基础上, 也保护了森林资源, 从而改善了各类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使动植物的数量逐年增多, 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使森林的总体功能得到了增强。

3.3 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的经营分类与培育工作, 有效的保护了森林资源, 将木材的产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增强森林资源的后续储备, 为该地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森林培育的有效措施

4.1 加大造林力度

加大造林的力度以保证其发展的速度。发展是硬道理, 要稳定发展的面积, 使每年造林的数量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以预防造林任务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要保证发展的质量, 在保证发展数量的同时还要保证发展的质量, 以实现科学合理的发展;积极转变发展模式, 造林面积的增加是发展的基础, 但是造林面积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变化。多年的实践证明, 吉林市船营区的森林面积有所增加, 但其结构并没有得到优化, 森林资源的质量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因此, 要严格执行《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 考核生态公益林不仅要依据成活率、保存率等, 还有植被盖度、混交比例等因素, 争取做到结构与速度、效益与质量的有效统一。

4.2 协调增加收入与深化改革的关系

森林培育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程, 仅仅依靠相关政府部门的投入已经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 需要从建立机制等方面入手, 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工作。要建立认建认养机制, 并以此作为平台, 使民众及干部都能够树立绿化意识, 以调动全民造林、管林的积极性。构建火烧迹地限期绿化机制, 各级政府等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 对火烧迹地实施人工造林。

4.3 森林培育与其他产业和工程相互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生活的提高, 土地利用也不断的走向综合化和集约化。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 使农、林、牧、水产各业各得其所, 又与交通、水利等工程协调发展等非常重要。在林分或地块的层次上, 实现森林培育与其他产业和工程相互配合起来综合发展, 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种以林为主的复合经营对森林培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其内容更加多样化、形式也更加丰富, 技术也更加成熟, 并且取得的效益也更加显著。

5 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 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效益的最大化离不开森林的经营分类与培育, 因此, 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依照不同的功能、规律和特点等, 采取不同的经营与培育方式, 构建适合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 并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以实现林业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华.森林的经营分类与培育探析[J].山西林业, 2012.

如何做好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工作 篇11

关键词:森林分类 经营管理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持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平衡,减免自然灾害,保护物种,提供人类必须的多种自然资源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协调同时保护环境与维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就必须首先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森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完成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而完成这个转变的关键措施就是分类经营。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是林业发展的重大改革,是建立两大体系的客观要求,它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及林产品的需求,而且能够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优化结构,发挥林业综合效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森林分类经营为沈煤的林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使沈煤林业处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对沈煤的林业发展将会产生较大影响。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后将如何管理是我们目前急需思考的问题。

只有实施分类经营,才能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统一,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满足人们对林业需求的多样性,才能保证林业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可以说,分类经营是林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的前提,是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要想做好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工作,必须正确划分森林类型。根据森林资源的特点,我国将森林分为三大类型区:即商品林区、重点生态公益林区、一般生态公益林区。生态公益林一般是指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同时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服务于国防、科研的防护和特种用途林;商品林简单地说就是可以进行商品型经营活动,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林分。

要想做好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工作,必须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加科技含量,用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工作,从而提高对森林资源的管理水平,提高森林资源的生长量,同时防止森林病、虫、鼠害及火灾的发生。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必须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加快林业技术的开发步伐。在森林资源培育方面要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加速培育和扩大森林资源为目标,从分类经营等多种形式多方面提高林分密度,调整森林结构等方面实现突破。要更好的加大林业职工的培训和发展林业教育事业,通过林业工作者技术的提高,增加林业科技研究的范围和整体力量,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多功能性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使森林为人类发展奠定基础。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工作必须依靠国家法律,林业是具有生产和公益功能的行业,对社会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得到社会和社会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但由于林业工人执行林业政策自身的缺点使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受到许多阻碍,所以必须手段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对林业的发展给予保护,这是促进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活动,保护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公平竞争,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和促进森林经营的发展,使之持续地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同时做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工作,是和国家的干预和调控分不开的,国家可以通过大的生态工程建设,改善森林的整体结构,强化对森林的保护,对具备重要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地区进行重点保护,维护生态平衡;通过对重点生态公益林的投资,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和高效发展,持续地、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森林产品和各种服务。

要想做好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工作各有林单位和林业管理部门,必须建立相应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林业专业队伍,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奖惩制度,在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工作中要腳踏实地,实事求是。对于国家的投资要专款专用,不弄虚作假,对重点地块要专人负责,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把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要提倡建立股份制家庭林场,让职工正真受益的情况下,更精心地管理好、培育好、保护好自己分管的森林资源责任区,目前局部地区提倡面向社会搞林地、林木经营权和使用权的转让,给那些热爱林业的有识之士创造一个良好的机会,使他们真正地参加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培育的行动中来,同时他们也获得一定的实惠,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为林业的分类经营管理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融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于一体的宏伟工程,这对缓解林区的资源危机,当前的经济危机及林区发展的矛盾、扭转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工作,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不应当只是林业职工的责任,全党、全民要齐动员。改造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是林业职工自己可以管理好的,必须依靠全民各行业一起动员起来,协同林业,共同对三大类型经营区进行管理、保护。另外,森林分类经营是一项新生事物,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及意义,以便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切实加强领导。森林分类经营是林业深层次的改革,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取得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离开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是难以做好的。只有成为政府行为,才能保证这项工作顺利进行。要把森林分类经营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通盘考虑、统一组织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奏效。才能真正地做好森林分类经营这项重要工作。

谈林业分类经营及改革措施 篇12

林业分类经营是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能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不同的主导需求, 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分别确定经营方向和管理措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关系到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关系到如何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布局, 关系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

2 林业分类经营的政策和经营体制问题

2.1 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尚未出台

公益林的补偿问题是制约公益林建设和实行分类经营的关键。长期以来, 因公益林具有效益外在性和受益对象广泛性的特点, 造成公益林“少数人负担, 全社会受益”、“相对不发达地区负担, 相对发达地区受益”、“上游负担, 下游受益”、“林业部门负担, 全社会受益”的不合理局面。再加上其牵涉面广, 政策性强, 到目前为此, 国家尚未对国家公益林的补偿程序、补偿办法、补偿对象、补偿标准、筹资渠道等方面制订出明晰的政策。

2.2 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长久以来, 我国林业经营一直担负着两大基本任务:一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民生活提供木质产品及其它林产品;二是改善国民生存环境。但事实上, 我国林业几十年来受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林业经营模式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要求等影响, 一直奉行以木材生产为中心, 重采轻造、集中过伐的林业经营模式。几十年来, 整个林业的基础几乎完全建立在森林采伐工业上, 大规模开采国有林区与天然林区, 造成天然林面积的剧减。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就必须要进行森林的分类管理。

2.3 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需求矛盾依然存在

分类经营实施之初, 将现有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的主要功能是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商品林则要承担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需求的重任。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分布、结构不均衡性及对天然林过量采伐, 在分类经营实施之初所区划的商品林尚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供给;同时, 对森林分布较多, 并以木材生产为财政和林农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林区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较大的冲击, 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已成为制约重点林区尤其是生态地位特别重要的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3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3.1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 林业受生产周期长, 见效慢, 产出投入比低, 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 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主权有限, 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 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实施林业分类经营, 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 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 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 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 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 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3.2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 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 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 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 生态公益林成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 权益与责任关系, 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 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4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措施探讨

4.1 进行林场划类经营

林业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森林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 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 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 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 在林场分配过程中, 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 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 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 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 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 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

4.2 落实林权, 完善林权证

林权工作, 经过八十年代落实林业“两制”, 及2002年开始的完善换 (核) 发林权证工作, 林权基本落实, 林权证基本颁发完毕。这次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林权证, 为减少工作量, 不给林农增加经济负担, 对已颁发有林权证的, 不再重新换发林权证。少数未登记发放林权证的农户, 按林权登记办法和程序申办林权证, 新办林权证的“林种”栏按本次区划的事权等级进行填写。为了在林权证上明确区划的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商品林, 采取在已颁发的林权证上标注注明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商品林。今后, 凭注明的事权等级实施管护、经营, 公益林的林权权利人凭注明的事权等级签订管护合同, 领取管护费, 商品林的林权权利凭注明的事权等级实施商品林的经营活动。

4.3 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资源林政管理制度, 加强对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的监督

必须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 重新制定和调整各类森林的经营方案, 实行不同的森林采伐利用政策和管理制度, 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 进一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分类管理, 管住管好公益林, 放开搞活商品林。

4.4 加强领导

为保证森林分类经营工作全面完成, 切实加强森林分类经营工作的领导, 政府部门应明确相关责任制, 建立森林分类经营工作领导小组, 同时下设办公室在各林业局。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级办事处要相应成立森林分类经营工作领导小组, 落实工作机构和具体工作人员。

4.5 严格奖惩兑现

各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林主管部门要监督各林权权利人和集中管护责任人严格按照管护合同的要求和内容进行管护国家重点公益林, 每年组织检查、验收, 合格后兑付管护费。对检查、验收未达到重点公益林管护标准的, 扣减全年管护费, 终止管护合同, 直至追究相应的责任。

4.6 落实工作经费

森林分类经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 需组织大量人员参与, 各级财政局要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 确保森林分类经营工作的顺利推进。

4.7 增强服务意识

各办事处、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区政府统一部署, 认真开展工作, 严禁弄虚作假, 欺上瞒下。同时要高度重视信访接待工作, 确保林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

5 结束语

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是党的十七大赋予全党的一项政治任务, 森林分类经营是实施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工作,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 是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 改变传统管理方式, 实现林业经营集约的重大举措;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经营、促进公益林保护、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建设、解决林业投入不足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陈火春.再谈森林分类经营[J].林业调查规划.2001年02期.

[2]黄小明, 陈小勇.浅谈国有林场森林分类经营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

上一篇:医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下一篇:看图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