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与防治措施

2024-09-16

分析与防治措施(共12篇)

分析与防治措施 篇1

摘要:岩爆作为高地应力区开挖施工普遍发生的现象, 目前已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重视, 从分析岩爆产生的原因、观察岩爆发生的特点, 逐渐掌握岩爆发生的规律, 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 降低岩爆发生等级, 减轻岩爆带给施工的灾害。

关键词:岩爆,分析,防治

1 岩爆定义及产生原因

岩爆是伴随有微震活动性和弹性能猛烈释放导致岩体结构剧烈破坏的过程。产生岩爆的原因主要是岩体中存在较高的地应力, 并且超过岩体本身的强度, 一旦地下工程施工破坏了岩体的平衡状态, 就会导致系统能量释放, 从而以剧烈突发的形式造成岩石破坏。

2 岩爆的特点

岩爆发生主要有以下八个特点:

2.1 岩爆是呈压应力破坏形态, 飞溅下的块石 (呈片状剥落) 具有冲击力, 脱离母岩不会很深, 但面积较大。

2.2 岩爆的发生具有客观性, 无论工程施工多么合理, 地层只要构成岩爆机理, 岩爆的发生就难以避免。

2.3 岩爆具有突然性, 征兆不明显, 即便采取周密的监控测量也难以察觉。

2.4 岩爆具有多次性, 变形能量的释放往往要经过多次才能完

成, 因此, 在同一部位会经常反复发生岩爆, 规模较大的可能持续几天时间。

2.5 岩爆具有快速性, 往往在施工爆破后较短时间内发生, 多出

现在新开挖的掌子面附近, 个别的也有距新开挖工作面较远的地方发生。常见的岩爆部位以顶拱或拱腰部位居多。岩爆在开挖后陆续出现, 多在爆破后2~3小时发生, 爆破后24小时内岩爆最为明显。

2.6 岩爆发生部的周围无松弛, 因此只需要处理岩爆坑即可。

2.7 在一般情况下, 有地下水的地方极少发生岩爆。

2.8 岩爆发生与否与开挖断面大小和形状相关性较低, 但岩爆发生规模与开挖断面大小有一定关系。

3 岩爆分级与发生现象

岩爆根据其发生的强度和产生的破坏一般分为四个级别, 即轻微岩爆、中等岩爆、强烈岩爆和极强岩爆。

轻微岩爆发生现象主要表现在围岩表层有爆裂脱落、剥离现象, 内部有噼啪、撕裂声, 岩爆零星间断发生, 影响深度小于0.5m。中等岩爆发生时围岩爆裂脱落、剥离现象较严重, 有少量弹射现象, 围岩内部有似雷管爆破的清脆爆裂声, 有一定的持续时间, 影响深度在0.5~1.0m之间。强烈岩爆发生时围岩呈大片爆裂脱落, 有强烈的弹射现象, 围岩内部有似爆破的爆裂声, 持续时间长, 并向围岩深处发展, 影响深度一般在1.0~3.0m之间。极强岩爆主要表现在围岩呈大片严重爆裂, 大块岩石出现剧烈弹射, 震动强烈, 有似闷雷般的响声, 能迅速向围岩深部发展, 影响深度大于3.0m。

4 岩爆的预测

岩爆的发生可通过多种方法进行预测, 主要有声音预测法、时间预测法、空间范围预测法、钻屑法预测法、围岩性质预测法等, 下面就上述几种方法分别进行说明。

4.1 声音预测法

岩爆的发生多伴有响声, 主要是应力释放使岩体结构造成破坏时产生的响声。通过岩爆发出的声音, 可以大致判断岩爆的级别和位置, 声音清脆表示岩爆处于浅层, 声音沉闷表示岩爆处于围岩深处。

4.2 时间预测法

90%的岩爆发生在围岩暴露后的16天内, 其中暴露8天内的岩爆占65%, 暴露1天内的岩爆占20%, 极少数岩爆是在围岩暴露后1~6个月后发生, 由此可见, 围岩暴露后的24小时内岩爆发生频率最高, 施工时可根据实际观察逐步掌握岩爆发生的规律, 调节工序安排, 尽量避开岩爆发生的高峰期施工。

4.3 空间范围预测法

通过多个工程对岩爆的观察, 约有85%的一次型岩爆出现在距离掌子面0~1.5倍洞跨范围, 绝大部分岩爆发生在掌子面后25m范围内, 其中掌子面后8m范围岩爆出现的次数较多。

4.4 钻屑法预测法

主要通过对围岩进行钻孔采样分析。对于强度较低的岩石, 根据钻出岩屑体积大小或它与理论钻孔体积大小的比值来判断岩爆趋势;对于强度较高的岩石, 高应力使岩芯发生饼化, 根据某一厚度以下岩饼数量的相对大小来进行判断。

4.5 围岩性质预测法

根据多个工程观察, 岩石越新鲜、完整和干燥, 岩性越脆硬, 岩爆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即岩体为整体结构、类整体结构、块状结构的洞段易发生岩爆。岩爆发生部位以掌子面和拱肩或腰部居多, 且多集中一侧发生。

5 常用防治措施

5.1 改善围岩受力状态及物理力学性质

5.1.1 在岩爆易发生洞段, 将全断面一次开挖改为分部开挖, 减

少一个循环的开挖量, 使应力逐步释放, 这样利于围岩高应力的重新分布, 从而降低岩爆发生等级, 减轻围岩灾害的严重程度。

5.1.2 在开挖断面中, 局部曲率半径越小, 应力集中越加剧, 在埋

深大、地应力高段可以通过调整一定的断面形态 (如圆形或近圆形断面) 来抑制岩爆发生的规模。

5.1.3 采用短进尺、多循环的开挖形式, 将深孔爆破改为浅孔爆

破, 以降低一次爆破用药量, 并通过控制单响药量, 来减小爆破对围岩的扰动和减轻围岩性质的降低, 利用围岩自身的强度抵抗岩爆的发生或降低岩爆等级。

5.2 超前应力解除

布置超前应力解除孔, 在围岩内部人工形成破碎带, 使掌子面及洞壁岩石应力得到超前释放。在岩爆严重时, 可距离洞壁以外一定距离进行斜向超前钻孔, 在主体炮未爆之前先行爆破, 这样可以在围岩中形成一个弱破碎带, 使得原始应力得以提前释放, 从而大为缓和岩爆烈度。

5.3 加强超前支护, 改善围岩性质

5.3.1 围岩出露后, 应根据掌握的岩爆发生时间, 在岩爆发生前

及时进行支护, 最快速有效的方法是在岩爆频发部位按0.5~1.0m间排距安插锚杆, 当岩爆严重时, 可安插带垫板的砂浆锚杆或预应力锚杆来缓解岩爆发生的程度。当岩爆发生速度较快时, 可预喷一层厚度不低于5cm的素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 对抑制岩爆有较好的效果。总体来说, 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将初期支护形成, 尽可能减少岩层暴露时间, 降低岩爆发生的可能性。

5.3.2 对于岩爆强烈的开挖掌子面, 可采用安插超前锚杆的方法对开挖面前方的围岩进行锁定, 降低岩爆发生的强度。

5.3.3 向岩体注水可以使岩石的强度和弹性能降低, 塑性变形能

力提高, 可减轻岩爆的烈度。在爆破后立即向刚出露的围岩喷洒高压水, 也可稍降低岩石的脆性, 但此种方法在岩石强度较高时效果不明显。

5.3.4 加强安全防护, 调整施工作业

对岩爆易发洞段, 在开挖工作面及其附近岩爆地段加固铁丝网, 在设备上安设防护网、防护罩, 以防岩爆损坏机械或伤及人员。

在岩爆发生强烈、持续时间长的地段, 为防止飞石造成事故, 应暂停施工, 让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在安全处躲避一段时间, 待到岩爆高发期过后方可继续施工。

5.3.5 加强现场观察, 开展岩爆预报

通过观察 (一听响声, 二看位置, 三看方向) 找出岩爆发生的前兆, 逐步积累经验, 开展岩爆预报, 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减轻岩爆产生的危害。

6 结束语

尽管岩爆现象在高地应力区开挖施工中无法避免, 但通过提高对岩爆的认识, 经过长期的观察, 完全可以掌握岩爆发生的规律, 提前预测岩爆发生的时间、部位和岩爆等级, 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来降低岩爆危害, 只有有效地控制岩爆, 才能加快施工进度, 确

分析与防治措施 篇2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雾霾的发生也逐渐进入了大规模爆发期,全国多个省市已经陷入“霾伏”之中,不仅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还严重危及居民身心健康,受到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针对我国城市雾霾出现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防治措施。

关键词:雾霾;成因分析;防治措施

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城市雾霾的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也在逐年上升,甚至最严重时雾霾面积已经占据了我国国土面积的1/4,中东部地区几乎全部沦陷在雾霾之中。受雾霾影响最大的当属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在春、冬季节最为显著,给市民生活及经济生产带来极大不便。所以,及时了解雾霾天气成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雾霾天气发生率,已经成了当前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

一、雾霾形成主要原因

(一)自然原因

通常情况下,大范围的雾霾多发生在冷空气相对较弱,或是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范围内的空气一般为微风或静风。在雾霾天气出现时,空气中水分的含量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空气中颗粒物吸附与反应提供了平台,使得气态污染物进一步向液态污染物转化。并且,空气中颗粒物还容易成为凝结核促进雾霾发生,在两者共同作用下,雾霾便由此而生。

(二)气象原因

气象的极端产生也是导致雾霾发生的重要原因。长时间的低温或晴暖状态,会使得低海拔下的空气流几乎处于静止状态,空气难以流通,其中的污染物自然难以有效扩散,而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又在不断释放有毒颗粒与污染废气,导致低空中污染物含量不断增多。倘若在这时空气中湿度又进一步加大,空气中的颗粒和粉尘便会在水分子作用下发生一定化学反应,进而形成液体颗粒,当液体颗粒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会再次发生二次反应产生新污染源,从而造成雾霾天气发生。

(三)人为原因

导致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和气象原因外,更多的还是人为因素。一是城市排放的大量废弃物,大量私家车排放的汽车尾气和污染颗粒物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至大气环境中,导致城市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空气能见度低;二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污染物,主要包括CO2、SO2、氮氧化合物、有毒颗粒及粉尘等,这些有害物质是导致雾霾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1];三是能源结构不合理,众所周知,我国是名副其实的燃煤大国,能源结构单一,势必会产生大量的CO、CO2、SO2、碳氧化合、粉尘以及有毒颗粒物等,这些都是导致我国城市出现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

二、针对雾霾危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降低大气污染物质排放

雾霾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大气中的污染物,所以降低污染物排放是防治雾霾天气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一方面,是要控制工业生产污染物排放。对于造纸印刷产业、化学产业等工业中落后的生产工艺及设备及时淘汰,大力推进脱硫、脱硝、除尘等改造工程,降低排放物中CO2、SO2等含量。同时,加强对违规排放工业废水、废弃、废物现象的整治力度,建立科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另一方面,是要控制汽车数量,减少城市汽车尾气排放量。针对私家车较多的城市,可采取单双号现行的方法来减少城市汽车行驶量,大力推广居民使用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或是行驶以天然气为主的燃气汽车或电动车。另外,还可以借助科技研发使用先进汽车污染物排放处理技术,对于不满足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汽车,应及时对其进行改造或淘汰,对汽车排放尾气中硫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一氧化碳等排放量制定严格标准进行控制,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量。

(二)改善城市能源使用结构

我国煤炭的大量燃烧也是造成雾霾发生的关键因素,由于煤炭能源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结构中占据高达70%的比例,长此以往,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是必然的。而当务之急,便是要改善以煤电为主城市的能源使用结构,加大对天然气等健康能源的使用。因此,对于天然气等健康能源产业的发展,政府除了要在资金上加大投放力度外,还应在政策上予以扶持,比如可降低天然气价格,促使居民主动使用天然气等健康能源。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在资金和政策上加大对新型能源科技开发的支持力度,推动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2]。

(三)加强低碳生活方式建设

低碳生活方式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入手:1.市民在出行时最好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可采用步行、电动车、自行车等方式,或是搭乘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尽量减少私家车的污染物排放量;2.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力度。植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和粉尘,减少空气中污染物数量,从源头上降低雾霾发生几率;3.逢年过节或红白事宜时,尽量减少竹炮烟花的使用量,减少其在燃放中产生的空气污染;4.实施生态农业生产,推广秸秆还田,减少农作物秸秆燃烧;5.社会各界共同监督,一旦发现有对空气造成污染的行为,立即制止,或是拨打12369对污染行为进行举报,协助相关部门污染监管和治理。

(四)建立长效雾霾管理机制

针对当前雾霾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治理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大力监督工业企业及生产部门对制度的落实情况,确保治理政策能够有效实施。另外,环境监测部门还应密切监测城市环境变化,一旦发现情况便需在第一时间公布出来,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政府还可以在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加入严重雾霾天气应急,重点做好对雾霾天气的监测分析,提高监测正确率,同时与环保部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建立重度天气污染监测体系,并在第一时间采取预警措施。

三、结语

总而言之,雾霾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攻坚战,其污染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此,政府可以从降低大气污染物质排放、改善城市能源使用结构、加强低碳生活方式建设、建立长效雾霾质量机制四个方面加以防治,有效控制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发生,为子孙后代创设一个碧水蓝天的优质环境。

参考文献

分析与防治措施 篇3

沥青路面在使用期开裂是个普遍的问题,路面出现裂缝不但影响路容美观和行车的舒适性,而且也会使雨水通过裂缝进入到路面基层中,使基层甚至路基软化,从而扩展造成路面的结构性破坏,加速路面破坏,缩短路面的使用寿命。因此,如何防治裂缝的产生是沥青路面建设中的一个必须重视的部分,下面根据几年来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理论,就一些常见裂缝的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分类进行分析。根据裂缝的形式,沥青路面裂缝主要有横向裂缝、纵向裂缝、网状裂缝和反射裂缝。文中即以这四种类型为题借以分析。

1、横向裂缝

1.1裂缝特征

裂缝一般為与道路中线垂直,缝宽不一,缝长有的贯穿整个路面宽,有的贯穿局部。

1.2裂缝原因分析

造成横向裂缝的主要原因有:冬季气温下降,路面及基层收缩;施工缝没处理好,接缝处不紧密;桥梁、涵洞等结构物两端与路基衔接处出现地基沉降等。

1.3预防措施

采用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小、抗拉强度高的材料做基层;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道路等级选取适用的沥青类型;充分压实横向接缝;桥梁、涵洞处可设置过渡段或对填土路基进行处理和重足的压实。对分段施工的基层,在碾压时,应预留3m~5m混合料暂缓碾压,待下段混合料摊铺后一起碾压,以利于衔接。对于分层碾压的基层,上下层的接头应错开3m~5m,以减少出现裂缝的机会。

1.4治理措施

对于已产生裂缝的路面,为防止雨水由裂缝渗透至路面结构,细裂缝(2mm~5mm)可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大于5mm的粗裂缝,可用改性沥青 (如SBS改性沥青)灌缝。灌缝前做好清除工作,灌缝后应撒上粗砂或石屑。

2、纵向裂缝

2.1裂缝特征

裂缝走向基本与线路走向一致,长度和宽度不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裂缝一般会逐渐加宽。

2.2原因分析

分幅摊铺时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缝接缝未按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路基压实度或强度不够,在较重的荷载作用下而的发生沉陷;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沉降不一。

2.3预防措施

尽量采用全路幅一次摊铺,如分幅摊铺时,前后幅应紧跟,避免前摊铺幅混合料冷却后才摊铺后半幅,确保热接缝。

要保证路基回填土以及路面各结构层的压实度。如符合质量要求的回填土来源或压实有困难时,须作特殊处理,如采用黄砂、砾石砂或有自硬性的高钙粉煤灰或热焖钢渣等。

拓宽路段的基层厚度和材料须与老路面一致或稍厚。土路基应密实、稳定。铺筑沥青面层闪,老路面侧壁需涂刷粘层沥青。沥青面层应充分压实。

2.4治理措施

纵向裂缝与横向裂缝的治理措施基本相同,不再赘述。

3、网状裂缝

3.1裂缝特征

裂缝杂乱排列,缝宽1mm以上,缝距较小,随时间裂缝不断发展,最终可能导致路面局部破碎。

3.2原因分析

路面强度差,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网状裂缝;路面结构中夹有软弱层或泥灰层;粒料层松动,水稳性差;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沥青含量低、延度低、抗裂性差;沥青层厚度不足或沥青含量少,层间粘结差,水分渗入,加速裂缝的形成,

3.3预防措施

合理设计路面结构,保证沥青层厚度和质量,使上下层良好连接。沥青路面摊铺前,对下卧层需认真检查,及时清除泥灰,处理好软弱层,保证下卧层稳定,并宜喷撒适量粘层沥青;并从设计施工养护上采取措施有效地排除雨后结构层内积水;路面结构设计应做好交通量调查和预测工作,使路面结构组合与总体强度满足设计期限内交通荷载要求。

3.4治理措施

对于夹有软弱层或不稳定结构层的情况,应将其铲除,填筑合格材料,重做基层、面层;如因结构层积水引起网裂时,铲除面层后,需加设将路面渗透水排除至路外的排水设施,然后再铺筑新混合料。如强度满足要求,网状裂出自沥青面层厚度不足时,可采用铣削网裂的面层后加铺新料来处理。加铺厚度按现行设计规范计算确定;如在路面上加罩,为减轻反射裂缝,可采取各种“防及”措施进行处理。

由于路基不稳定,导致路面网裂时,可采用石灰或水泥处理路基,或注浆加固处理,待土路基处理稳定后,再重做基层、面层。由于基层软弱或厚度不足引起路面网裂时,可根据情况,分别采取加厚、调换或综合稳定的措施进行加强。水稳定性好、收缩性小的半刚性材料是首选基层。基层加强后,再铺筑沥青面层。

4、反射裂缝

4.1裂缝特征

裂缝开始发生在基层,在温度和行车荷载作用下,裂缝将逐渐反射到沥青表面,路表面裂缝的位置形状与基层裂缝基本相似。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对于柔性路面上加罩的沥青结构层,裂缝形式不一,取决于下卧层。

4.2原因分析

反射裂缝的机理是,首先三灰砾石或灰土等基层由于温度变化或水分变化引起的膨胀和收缩使自身产生裂缝,从而引起沥青层产生局部应力,当此力大于沥青所能承受的拉应力时,便产生开裂。另外在旧路面上加罩沥青面层后原路面上已有裂缝包括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的反射。

4.3预防措施

设置应力吸收中间层。在沥青面层较薄的情况下,应在二灰砾石层上面设置级配碎石中间层(或上基层),以减少或避免二灰砾石层在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或对应裂缝。

合理选择混合料的配比,控制细料数量;重视结构层的养护,并及早铺筑上层或进封层以利于减少干缩缝。

在旧路面加罩沥青路面结构层前,可铣削原路面后再加罩,或采用铺设土工布、格栅后再加罩,以延缓反射裂缝的形成。

4.4治理措施

缝宽小于2mm时,可不做处理。缝宽大于2mm时,可采用改性乳化沥青或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灌缝。灌缝前须先清除缝内垃圾,缝加碎粒,并保持缝内干燥,灌缝后撒粗砂。

5、结语

砌块墙体裂缝分析与防治措施 篇4

1 房屋墙体开裂现象的分析

1.1 温度变形裂缝

1.1.1 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是由温度应力引起的。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对裂缝敏感性强。据测定, 在夏季和初秋季节, 在大气温度达到40℃时, 屋盖顶板温度可达61℃左右, 与下部砌体温度差可达25℃以上, 外墙上午的温度差为11℃~14℃之间, 内墙温度差仅为1℃左右。在温度变化的作用下, 比普通砖砌体更容易出现裂缝。砌块空心率高、壁薄, 砌体中砌块与砂浆接触面积小, 例如当砌块空心率为40%~48%时, 砂浆与墙体接触面积减少近一倍。此外砌块高度为190mm, 竖缝饱满度难以保证, 砌体竖缝粘接差而严重影响砌体的整体性。

1.1.2 砌块墙体抗压强度高而抗剪强度低,

与同强度实心砖砌体相比, 抗剪强度仅仅是实心砖砌体的55%~58%, 在房屋的顶层, 一般都设有钢筋混凝土檐梁和子圈梁, 高温变形产生的应力大于砌体的抗剪强度时, 即在檐梁或圈梁下部与砌体之间产生水平裂缝, 在墙角出现水平包角裂缝。由于摩擦阻力作用, 同时会在内外墙交接处的内墙上出现斜裂缝。在内外纵墙的门窗口处, 上下均为抗拉薄弱部位, 受过梁和圈梁的约束, 在洞口上角部位多发生斜裂缝, 在窗台下角出现斜裂缝。因为这些部位的墙体压力一般较小, 相应缝隙摩擦力亦小。由于灰缝抗拉强度较低, 当温度应力大于砌体灰缝抗拉强度时即出现灰缝的齿形斜裂缝。

1.2 湿度变形裂缝

1.2.1 混凝土砌块砌体的线温度膨胀系数

约为粘土砖砌体的两倍, 骨料混凝土小砌块砌体则更大, 因此由于湿度变化造成的砌块建筑胀缩变形及应力比普通砖混结构要大得多, 在某些地区季节湿度大时, 墙面易出现湿度裂缝。

1.2.2 当屋面隔热做的不当。

在某些地区屋面结构与墙体结构温差很大时, 由于屋面结构温度膨胀对墙体产生较大推力而使顶层墙体开裂。

1.2.3 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墙体开裂以及个别情况下墙体由于受外部荷载而出现的裂缝。

1.2.4 规范规定, 龄期未达到28天的砌块不得上墙砌筑。

但在高峰季节, 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 生产厂家对于砌体龄期未严格把关, 从而造成一些未达到龄期的砌块 (有的甚至几天时间就出厂) 运往工地即上墙使用, 砌体中小砌块继续自然干缩变形, 由于受温度、湿度作用而使砌体内部产生拉应力, 超过砌体抗拉强度时即出现裂缝。

1.3 干缩裂缝

砌块从生产直至建筑物的竣工使用, 总体来说是一个逐渐失水的过程。砌块干缩率与砌块生产方式和原料情况有关, 还与砌块生产过程中的养护情况有关, 其值在2.34×10-4至4.27×10-4之间变化, 干缩率平均值约为3.3×10-4, 其值约为砌块线温度膨胀系数的33倍。可见随着含水率的变化, 砌块砌体将产生显著体积变化, 从而由于限制收缩的拉应力而出现裂缝。

1.4 施工不当产生的裂缝

1.4.1 施工前砌块湿水使砌块产生微量“膨

胀”和造成砌体“走浆”, 高温季节对砌体养护不及时致使砂浆脱水过快而“烧坏”, 冬季低温季节施工未采取防护措施至砂浆结冰而“冻坏”等, 使砌体抗剪、抗拉强度大大降低, 削弱了砌体抵抗温度的能力。

2 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的防治措施

2.1 设计单位控制

2.1.1 设计时增加芯柱数量。

除外墙转角处、丁字交角处和构造要求的地方设芯柱外, 外墙门窗洞口两侧各设2根芯柱, 在内墙门窗洞口两边各设1根芯柱, 没有洞口的墙体宽度超过3m的中间加设1根芯柱, 且将所有芯柱都与圈梁、过梁和挑梁浇注在一起。芯柱钢筋用∮16钢筋, 接头为焊接, 芯柱从基础梁一直到女儿墙压顶连续设置。

2.1.2 在多层房屋砌体的抗拉薄弱部位设置水平逢钢筋, 增加砌体中钢筋网片。

在一层、顶层砌体中, 每皮砌块都布置钢筋网片, 在其它层, 每三皮砌块布置一道钢筋网片。内外纵墙的门窗洞顶、窗台下设置3∮6通长水平钢筋, 每边伸入墙体内800mm~1000mm为宜, 且洞边砌体宜用C15细石混凝土灌实;顶层内外墙的交接处, 宜在内墙沿砌体高度内置3∮6@600水平拉钢筋, 伸入外墙内≥600mm, 伸入内墙内1500~2000mm为宜。

2.1.3 屋面顶板与圈梁之间或屋面檐梁与

下部砌体之间设置滑动层, 减少屋盖变形对下部砌体影响。可在屋面板与下部圈梁或砌体、屋面檐梁与下部砌体之间设置油毡或其他柔性材料。

2.1.4 适当增加圈梁和构造柱的数量, 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和砌体的变形约束。

在一层和顶层外墙窗下增设置普通圈梁一道, 圈梁沿着外墙通设。

2.1.5 缩小伸缩缝间距。每2个单元内设置一道伸缩缝, 结构单元长度不超过40m。

2.2 材料生产商控制

2.2.1 砌块出厂时, 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有关款项要求检验产品和进行验收。

2.2.2 严格控制砌块强度等级、抗渗性及相关含水率。

2.2.3 运到施工现场的砌块, 应按规格、类型堆放整齐, 要有防雨、排水措施。

2.2.4 砌块在砌筑前不得受湿或浇水, 堆放

场地要有排水措施, 砌块未达到设计强度等级和龄期不足一个月时, 不能上墙砌筑使用, 在承重墙中严禁使用断裂砌块, 并不得与粘土砖或其他材质的砌块混合使用。

2.3 施工单位控制

2.3.1 小砌块的存放时间必须在28天以上

才能出厂运往工地上墙砌筑, 以减少砌体的干缩变形。从而避免或减少小块砌体产生的拉应力。

2.3.2 控制砌块上墙的含水率。

砌块的吸水率很低, 湿水后会使砌块产生少量膨胀。因此, 砌块上墙时不得浇水湿润, 如湿水则会造成砌块走浆影响砂浆的饱满度和粘结, 从而影响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当气候特别干燥时, 可在砌筑前4~6小时湿润, 雨天不宜施工。

2.3.3 转角部位, 内外墙交接部位应同时砌

筑, 不宜留设斜槎, 当确有困难时, 应设置∮6@400~600mm水平拉结钢筋, 伸入砌体600~800mm为宜。

2.3.4 砌筑时应尽量选用标准规格砌块, 应对孔错缝砌筑。

砌块底部应朝上, 以增大粘浆面, 砌块上下毛边应铲除。

2.3.5 砌筑砂浆的灰缝必须饱满, 粘灰率到

达100%, 同时保证竖缝密实, 粘结牢固, 以增强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

2.3.6 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组织施工, 砌块与粘土砖不得混用。

当设计少量使用时, 应增设2∮6@400mm水平拉结钢筋, 伸入砌体内≮600mm, 以增加小砌块墙体与砖砌体的连接整体性。

2.3.7 每天的砌筑高度以一步架为宜, 因为

在砂浆未上强度之前, 若砌体超高, 则墙体缺少稳定性, 很容易产生侧向水平位移, 所以会预先产生墙体裂缝。

2.3.8 搞好高温季节及冬季施工的养护与

防护措施, 确保砌体灰缝的抗剪、抗拉强度不至降低。夏秋高温季节施工时, 砂浆宜优先选用混合砂浆。冬季低温季节施工时, 砂浆内应掺入防冻剂或早强剂, 避免冻害产生。

3 结论

分析与防治措施 篇5

摘 要:随着我国水稻种植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水稻病虫的综合防治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目前我国的水稻病虫害病发概率成上升趋势,所以需要在重视水稻病虫防治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治方案,本文将具体分析水稻病虫的发展现状,从而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与技术措施。

关键词:水稻病虫;技术措施;防治方案

中图分类号:S45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233021

目前水稻病虫的综合防治方案制定过程之中,需要结合其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明确防控目标,从而通过生物防控、化学防控、物理防控等多种手段,实现对于我国水稻种植业的保护,下文将具体探讨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方案与技术措施这一课题,希望能够为目前水稻种植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水稻病虫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现状

我国今年的水稻病虫害整体呈多发、重病、频发的趋势,并且仍然有持续发展的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水稻生产安全,其中主要的病害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主要的虫害有大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杆潜蝇等,这些病虫害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我国水稻的种植质量以及种植产量,所以需要在明确其病虫害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措施进行病虫害的处理与解决。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方案制定与技术措施分析

2.1 明确防控任务与防控目标

事实上防控目标与防控任务的制定应该结合当地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防控目标的选择,很多的水稻田都被纳入了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范围之内,所以其专业化的统防统治服务面积应该远远大于个人技术应用防控范围内,一个省的面积大约可以达到120万hm2,以湖南省为例,其主要的防治任务就是二化螟和大螟533.33万hm2、纹枯病493.33万hm2、稻瘟病100万hm2,稻曲病86.67万hm2等。只有从根本上明确了防控任务与防控目标,才能够为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以及技术措施的分析奠定相应的基础[1]。

2.2 细化防控技术与防控手段

在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过程之中,需要细化防控技术,综合使用防控手段,从而实现重大病虫害的可持续化治理,并且有效提升水稻的种植产量与种植质量,保障水稻的生态安全,所以为了体现环保与对于生态的保护,在防控技术的选择上,尽量选取绿色无污染的防治办法以及非化学的防治手段。

从非药剂的预防手段上来看,可以使用品种选择技术、农业及土地管理技术、生态控制技术、性信息素诱杀技术等,实现对于水稻病虫的综合防控。以生态控制为例,往往可以使用生态工程来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一些禾本科杂草能够实现对于病虫害田地的被淹,加大蜘蛛、寄生蜂等生存空间的保护[2],并且还可以种植诱集植物,来减少其害虫种群的实际基数。这些生态控制措施能够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态体系,来实现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能够在保护水稻的同时,不破坏生态安全。另外性信息素诱杀则是通过施用性诱剂来实现对于害虫交配的干扰,从而在根本上控制害虫数量,降低害虫的繁殖基数。

物理防治也是较好的非化学的防治手段,通过物理阻隔进行育秧,并且使用防虫网以及无纺布等实现对于水稻的覆盖,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病毒的传播,并且对于稻飞虱也有较强的阻隔作用[3]。

如果一定要使用药剂进行防治的时候,需要遵循指导建议,选择适合本地的友好型药剂,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这样会对生态造成损伤。以二化螟、大螟的防治步骤为例,这需要考量其害虫的基本数量,如果数量较少的时候可以优先采用苏云金杆菌(Bt.)、短稳杆菌,并且在化学药剂的选择上,可以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杀虫单进行施用。所以需要针对稻田种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品种。

2.3 加强农业监测与农业技术推广

同样有关部门也需要针对水稻种植加强检测活动,实时关注病虫的测报,根据实际地区情况,实时进行样本收集与监测,这样能够及时掌握农业的种植状况以及虫害情况,一旦发生问题也能够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实现对于稻田的处理与防治。同时建立紧急补救?A案,对于发病的水稻如果无法及时处理,就要及时进行病株的剔除,从而在宏观的角度上实现对于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4]。结语

目前我国在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案以及技术应用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在充分明确防治任务、防治目标的基础之上,丰富防治技术手段,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稻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利用化学手段、物理手段、生态控制手段等多种方法,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从而为我国的水稻的种植产量提升与种植质量提高起到一定的发展与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分析与防治措施 篇6

【关键词】桥头跳车;原因;防治措施;工程实例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high-grade highway projects in China, the artic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grade highway requir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he community to reflect the road construction, high-grade highway construction should be resolved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jumping at bridgehead of high - grade highway are expounded.

【Key words】Bridgehead;Cause;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Engineering example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交通事业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加之们物质文化要求的提高,对公路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主要的表现为通过能力、承载能力、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公路施工中的施工技术、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上,向高等公路建设方面发展。

高等级公路建成投入营运后,在桥头或其他构造物处出现跳车现象。而在软土地基或高路堤地带跳车现象更为严重。不仅影响行车速度、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而且容易使桥台、台背、桥头伸缩缝以及连接路面的结构遭到破坏。成为公路营运中的隐患,必须经常维修养护。对高等公路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随着高等级公路建设高潮的到来。如何解决公路建设中的桥涵台背跳车问题已成为业内人士共同关注的焦点。

1. 桥头跳车产生的原因

1.1 路基填土压缩和自然沉陷引起的沉降。

(1)公路建设的旋工方法一般是先桥涵后路基。桥涵建好后再对台背进行回填。由于构造物的影响。为保证密实度,在大段路基施工中采用的强夯、大吨位振动碾压等措施不能使用。大型压实机械不能靠近桥台,而改用小型夯实机械或人工打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压实质量。在施工管理和监理工作薄弱的情况下,就使得靠近台背一定范围内的路基密实度事实上远远低于设计与规范的要求。导致台后路基压实质量下降。通车之后在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下,路基密实度迅速增加,沉降随即形成。

(2)自然沉陷也是主要的。事实上也如此。就自己参与建设的公路实际情况来看。为赶工期抢进度。缩短了建设周期。在路基施工刚刚结束,就要求路基铺筑工程随之进行。其中包括台背回填之内的路基土石方,在没有时间经过自然沉陷的情况下。就要铺筑路面和完成后期工程,投入营运。但是路基的自然沉陷是施工作业和主观愿望难以替代的。由于回填土的不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还有自然沉降量。根据现场实际及试验分析:达到重型击实标准100%压实度的土样,在试筒中继续锤击。仍可产生0.2%~0.5%的压缩量;已达到95%压实度的土样继续锤击,则可产生0.8%~0.1.2%的压缩量。尤其高填土台背在营运初期跳车现象还不明显,而后期跳車现象严重验证了这种事实。

1.2 地基基础受压引起的沉降。

一般情况下,台背后的地物、地貌与其他路段不同,地形起伏,地质条件不一。同时由于桥涵处路基填筑高度较大,产生的基地应力也相对较大。因此台后填筑地段产生的地基沉降也较其他路段大。

无论是在干旱地区。还是在软土地基及河道上建筑的构造物。由于施工过程中对原地基事实上的挠动和破坏,有的虽然已采取了工程措施,但残余变形依然存在。加之工程实施后一定范围内地基土的颗粒结构受到不均匀压缩,其应力向路基两侧及桥涵底部扩散,使地基基础的密实度增加。路基出现下沉。形成台背跳车现象。

1.3 路面结构层压缩引起的沉降。

随着高等级公路建设投入的增加、技术标准的提高。已改变了过去“强基薄面”的路面设计模式。

目前高等级公路路面结构厚度多在50cm左右。增加了路基的承载力。由于桥涵台身的影响,在路面垫层和基层施工时,压路机不能接触台身。因此在台背一定范围内路面垫层和基层的密实度一般较低。通车之后,在车辆的垂直振动及荷载作用下。原本低于设计值的密实度迅速增加。路面结构层经压缩后相对便薄,引起局部沉降而形成跳车。

1.4 路基与台背接头处引起的沉降。

路基与台背接头处常会产生细小的缩裂缝。雨水渗入缝后使路基产生病害,导致该处路基发生沉降。另外由于排水设计不完善,地下水或自然降水。从路面边坡渗透到台背填料里。水不能排走,使路基含水量增加,强度降低。导致沉降形成跳车。

1.5 施工方法不当。

有些施工单位为赶工期。放松管理不严格按照规范施工;有些施工单位位对跳车问题认识不深刻。不能根据现场台背填土作业面的实际情况组织施工,严格控制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15cm的要求。仍采用一般填筑施工方法进行作业。有的单位施工时分层达50cm左右,致使分层过厚,不能压实。留下了跳车隐患。

1.6 工序安排不合理。

为了时沉降提前发生,可以先安排台后填料。后施工墩台,即先填后钻。由于施工时受到工期的限制和要求,一般是先施工墩台,后进行填土。从而造成了路基沉降量大;桥台沉降量小。上述桥涵台背跳车现象,是我们在施工作业中经常遇到的。无一不与施工过程有密切关系。要解决上述导致跳车现象发生的问胚,就必须采取正确的施工措施和适宜的施工方法,具体问胚具体对待。减轻或消除桥涵台背跳车病害是不难实现的。

2. 防治措施及处理方法

2.1 地基处理。

2.1.1 淤泥地段地基处理方法有:袋装沙井、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换土法、高压喷射注浆法、振动碎石桩法、强夯法等。

2.1.2 含水量较大的粘质土地基处理。对于含水量和空隙比均较大,且含有机质的粘质土地层可进行换土处理;对于一般粘土可进行开挖翻晒,待土质晒到最佳含水量时再回填压实。回填土的上层留60cm厚用石灰土填实。如遇雨季不能晒干时。则全部采用石灰土。在路基底下有了一层石灰土层,便形成一个渐变带,可以避免沉降的突变。

2.2 路基处理。

2.2.1 填料的选择。应该选用强度高、压实快、透水性好的材料。如卵砾石土、碎石土、中粗砂和强度较高的工业废渣。为改善土的密实性,要做好相应的级配实验采用最佳级配通常情况下,透水性填料的填筑长度沿纵向在基底不少于2m。并按1:1设置斜坡或开挖成阶梯状。保证在顶面的填料长度与搭板长度相对应。

2.2.2 完善排水设施。在桥头距耳墙0.5m处设急流槽。将桥头水排入地面;在台后填料里设横向盲沟或泻水管或用粘土等透水材料封顶。挡土墙墙背应作好反滤层。使水能顺利地从泻水孔排出。

2.2.3 采用切实可行的施工机械。对于台背不容易压实的地方,采用切实可行的压实机械。保证填土的密实质量。较宽阔的部位应尽量采用大型压实机械。在临近构造物边缘及距涵顶50cm内采用小型夯压机械,分薄层认真夯压密实。夯压遍数应通过试验确定。以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的密实度。

2.3 路面处理。

2.3.1 预留反向坡度。在台堤结合处预留反向坡度。坡度的大小视台堤间的沉降差而定。有的地方在路面铺筑之前预加抛高14~ 16cm。待路面铺筑之后。其沉降量就能达到此处抛高值的50%以上。

2.3.2 设置过渡路面。当路基沉降规律难以掌握时。可以在桥头一定长度的范围内铺设过渡性路面待路堤沉降基本完成以后改铺原设计路面。

2.3.3 桥面与路堤面的铺筑一次完成。该方法可以解决路面与桥面混凝土连接顺适性差的问胚。施工时应将设计的台帽、背墙的标高降低。将搭板的一端直接搁置在背墙的顶面上。使桥头从原来的两条接缝变为一条接缝。提高行车的舒适性。

2.3.4 设置桥头搭板。整体式桥头搭板是国内使用较多的一种。桥台搭板的宽度与桥面行车道宽度相等。它具有施工方便,可就地现浇,整体性好等优点。其一端搁置于桥台上。在台背处预埋插筋将搭板与桥台以铰接式连接。根据搭板长度及另一端下面是否设置枕梁。该类搭板分为无枕梁、有枕梁两种形式。按照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决定采用那一种。有枕梁时搭板长度5m+3m。枕梁设于交界处;无枕

梁时搭板长度为5m。多块渐变的整体式桥头搭板适宜用于同混凝土路面衔接的一种连接形式。路面与桥梁相接处。按照设计图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进行作业。当桥梁为正交时,桥头设有混凝土搭板时混凝土路面应设胀缝与搭板相接,并在邻近搭板的2~3块板范围内连续设置2~3条胀缝。当桥梁为斜交时,宜设钢筋混凝土搭板及钢筋混凝土渐变板。渐变板的块数视桥梁的斜交角度而定:当交角大于70。时设一块;当交角在70~ 45。时设两块;当交角小于45。时设三块以上。

2.3.5 设置枕梁。枕梁下的路基是应力集中部位,Jt~x,:t于多段式搭板的中间枕梁应对其下路基加固处理。防止沉陷。一般情况若为单段式。可不设枕梁;若为多段式(为5m+3m),则在假铰处设枕梁。

枕梁底截面宜设计稍宽一些。通.g-为60cm以上。且要求其下地基容许承载力不小于250KPa。

3. 关于出现桥头跳车时的处理措施

(1)当桥头出现跳车现象后应及时维修,可以用沥青混凝土修补路面,修补长度应视台阶高度、形状而定。一般以10~15m为宜,采用热拌沥青混凝土加铺,以求增大与原路面的粘接能力。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可以用掺胶混凝土或水泥砂浆修补桥面和路面。

(2)以上介绍的防治措施和处理方法,只要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合理选用,综合处治,精心施工,确保回填土的压实度,防止桥头跳车的目的是能够达到的。

4. 解决桥头跳车现象的工程实例

由于台背填土的沉降而导致桥头跳车是高等级公路中常见的一种病害。虽然前面对台背的回填材料、施工方法和压实标准都作了详细的阐述,然而桥头跳车现象仍然无法避免。主要原因有:(1)台背填料一般为渗透材料,存在着多空隙。加上施工时受到作业面的影响,压实机不能过分靠近台背,无法将填料颗粒间空隙完全消除,台背填土的压实质量很难达到规范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产生不可避免的沉降;(2)桥台与填土两者间的物理力学参数不同,桥台由于是大的建筑物,加上基础处理较好,一般认为沉降已经完成;桥台与路基的相对沉降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如果未能把沉降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就容易造成跳车现象产生。结合本人在云南大理至保山高等级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实例,进一步阐述注浆技术在处理台背填土中的应用和桥台两端回填施工技术措施。

4.1 注浆技术在台背填土中的应用。

4.1.1 加固原理。注浆法加固台背填土是以渗透注浆为主,利用注浆泵将配制好的水泥浆液,通过注浆管注入台腔作为填料。浆液在压力作用下渗入填土的空隙中,与土粒骨架产生固化反应,使台背填土的密实度进一步提高,减少填土与桥台之间的刚度差,消除因台背填土的沉降而产生桥头跳车的现象。水泥浆液除能填补填料的空隙外,还能防止雨水下渗对台背沉降的催化作用。

4.1.2 注浆时间和范围:台背填土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台背填料采用最大粒径不超过50cm,塑性指数小于12的砂类土。填土是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的情况下,均衡、對称地进行分层填筑和压实。每层松铺厚度白超过20cm。压路机达不到的地方。使用的是机动夯具压实紧密。台背填土和桥头搭板完成一段时间,根据现场实际和技术要求,经过监理检查后进行注浆加固。注浆范围为搭板长度加1~2m。

4.1.3 注浆孔布置和注浆顺序:注浆孔采用Φ75mm风钻成孔。空位平面采用三角型布置,间距为150cm×200cm。桥头搭板长溪5m时采用4排布孔,8m时采用6排布孔,空深6~8m。为防止浆液向远离台背填土范围的其他段落跑浆,注浆时采取先进行外围注浆孔的封闭,待其凝固后,再进行中间部位注浆孔的灌注。

4.1.4 注浆材料和注浆压力:胶凝材料采用强度等级为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红塔集团大理水泥厂生产的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和料采用细砂。外围注浆孔的浆液配合比采用(水泥:细砂:水)1:0.33:0.6,注浆压力0.1~0.5MPa;中间注浆孔的浆液配合比采用(水泥:细砂:水)1:0.3 3:0.8,注浆压力0.2~0.3MPa。

4.1.5 注浆结束标准:外围孔注浆结束标准:每延米空深的注浆总量不超过1.5m3或注浆压力达到0.15MPa。

4.1.6 中间孔注浆结束标准:在设计压力下吸浆量小于10 l/10min或注浆压力超过0.3MPa。

4.1.7 注浆施工工艺。注浆施工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注浆孔布置一钻孔一下注浆管一浆液配制一浆液过滤一接通所有注浆管路一注浆一注浆观测及效果检查一结束。

先清理表面,技术人员进行定位,采用风钻成孔,钻孔完毕后下注浆管。下管过程中若遇着特殊情况,如孔内阻塞等,应立即停止下管,将注浆管提出地面。重新清孔,处理完毕后再重新下管。水泥浆液采用拌和机拌制,为保证连续注浆配备了两个贮浆槽。浆液拌制时,细砂可与水一并放入,待水量加足后,再将水泥投入,投料时应防止水泥包装或其他杂物混入。浆液搅拌3min,搅拌好的浆液在进入注浆槽及注浆泵之前应对浆液进行过滤,未经过滤的浆液不允许进入泵内。在注浆过程中,注浆槽的浆液应不停的进行搅拌。注浆。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我们选用全孔一次注浆方式。注浆时如果注浆压力突然升高或降低,应采用间歇反复注浆处理。外围注浆孑L可采用分段注浆,注浆孔下部3~4m先行注浆,达到结束标准后,提升注浆管进行上一段注浆。

4.1.8 注浆施工质量控制。

(1)为保证水泥浆液的质量,应准确配料,搅拌充分。浆液从制成到使用完毕。时间不得超过4h。现场配备专职技术人员监督,负责注浆工作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并做好注浆钻孔的编号、位置、水泥品种及强度等级、孔深、注浆压力、水灰比、注浆量、注浆时间和注浆孔周边情况等原始施工记录。注浆过程应加强观察,若有流浆、回浆、漏浆等现象,应暂停注浆,查明原因处理后再注。为掌握注浆效果,注浆完成后,每个台背抽查1~2处。钻孔取芯试验,以判断浆液填充情况。达不到要求的应补充注浆。

(2)通过近三年的正常运营,采用注浆技术进行加固处理的台背填土均无明显沉降,桥头段行车顺畅。事实表明:注浆技术能较好地改善台背填土的质量,有效地抑制了桥头跳车现象,为在实践中改善桥头跳车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4.2 构造物两端回填施工技术措施。

4.2.1 预留回填段落。由于本标段施工工期较短,路基和构造物同步进行施工,即在构造物两端预留一个填筑段落,待路基及构造物施工完成后再进行回填。为此,要求施工时预留回填段落的最小尺寸不得少于15m,以满足各类重型压实机械的最小工作长度,边坡采用1:1.5 。

4.2.2 回填材料。在靠近构造物附近,压实机械不宜碾压,为了确保达到规定的密实度,本标段规定构造物回填一律采用易碾压、易成形的回填材料。

4.2.3 施工控制。

(1)厚度控制。构造物回填时必须分层填筑,两边应对称进行,每层虚铺厚度控制在15cm为宜。回填过程中要顺路基方向形成3%的横坡,以防止雨水沿构造物的外壁向下渗透,而影响回填质量。压实机具。要求采用小型压实机械施工,如手扶振动压路机、重型蛙式打夯机、小型汽锤等。压实度要求。构造物回填断面下未经开挖的原地面的密实度要求达到88%以上,每层的密实度要比同层次的路基密实度提高2个百分点。当回填高达到构造物顶上30cm后,构造物回填和路基填筑应同步进行,并按规定压实度进行检测评定。注意防治水患。构造物回填中及施工完毕后,均应注意防止路面及中央分隔带水流对其浸泡或冲刷,注意做好排水设施的同时,尽量加快防护工程施工。

(2)加强现场监理。对于构造物回填这一类隐蔽工程,容易产生质量事故,必须重视旁站监理。监理人员应仔细检查回填断面尺寸,认真查验回填材料质量。严格控制填筑厚度,及时抽检压实度,防患于未然。施工组织安排。构造物的回填应在构造物完工后尽早开始,使回填后的自然沉降期能保证在3个月以上,并注意加强沉降观测,尽量将沉降消除在施工期内。对于有搭板的构造物,必须待回填土体的沉降趋于稳定,连续两个月的月沉降率小于3mm/月后才允许施工搭板。如果工期允许,可将搭板施工尽量后排,以利于回填土体的稳定。

4.2.4 施工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路基与预留回填段结合面的处理。台后回填土与路堤连接处应挖成台阶形,然后再分层填筑压实。防止搭板下脱空。锥板和台前溜坡一定要和构造物回填同步超宽填筑。在高路堤施工过程中,由于边坡、锥坡、台前溜坡等防护工程未能及时跟上,雨水季节雨水渗入而导致不少桥梁边坡等滑梯、搭板下形成空洞。若发现搭板下脱空,应先检查边坡、重新压实,并做好防护工程。然后在搭板的三边(除搭在构造物上的一边)下面,挖15cm×30cm的槽,浇上钢筋混凝土。并在搭板上开孔压浆,以消除空洞。

建成通车后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考验,构造物回填质量较好,基本上消除了“跳车”现象。

5. 结束语

建筑墙体裂缝分析治理与防治措施 篇7

这种情况一般在楼宇顶部2~3层出现, 具体表现为:梁底出现水平裂缝;柱边或填充墙中部出现竖直裂缝或八字形裂缝;裂缝早上不明显, 晴天的午后变得明显;外墙多于内墙。

维修时, 我们曾先后采用过两种方法:一是在抹灰基层上, 用白乳胶将100毫米宽无纺布粘贴于裂缝上, 再刮腻子恢复面层;二是沿裂缝将抹灰层剥掉200毫米宽, 安装钢板网片后, 再抹灰恢复面层。但经过一段时间后, 在钢板网或无纺布边缘, 往往又出现新的裂缝。对上述现象分析, 可以得出结论:屋面框架结构, 当午后曝晒后, 屋面板上下温差加大, 框架梁、柱出现温差变形, 而填充墙为刚性结构, 不能与框架结构协同变形, 产生水平裂缝;另一方面, 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砖石结构膨胀温度线系数的差异, 当温度变化后出现变形差, 产生竖向裂缝。对于已完工程, 杜绝或减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温差变形是不现实的,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填充墙与框架结构形成整体, 并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1) 在填充墙面分别沿竖向及水平方向用手提切割机切槽, 深度20毫米 (至砌体表面) , 宽度2 0毫米, 槽间距400~600毫米 (具体视墙面裂缝大小而定) 成网状, 竖向槽从楼板底至地面, 横向槽拉通墙面并覆盖两侧柱子表面。

(2) 将槽内灰尘清理干净, 并保持干燥。

(3) 将市售环氧树脂与固化剂按说明调配后, 把树脂用毛刷将槽内涂匀, 同时将除锈后Φ6钢筋通长涂匀, 然后将通长Φ6钢筋压入槽内, 同时用预先拌好的1∶1干硬性水泥砂浆压入槽内, 以固定Φ6钢筋不致移动, 并用小于15124毫米PVC管将砂浆压实, 并略低于大墙面, 便于恢复面层。施工时, 应先粘竖向筋再粘横向筋。

(4) 待砂浆干燥用小锤敲击检查是否空鼓后, 再恢复墙面装饰层。对外墙面, 尚应用水泥基防水涂膜做好防水措施。

这种方法, 利用环氧树脂的粘结作用, 一方面使填充墙成配筋体, 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 提高抗裂性。另一方面, 通过钢筋网使框架与填充墙形成整体, 将变形差均匀地分散于整个墙面, 共同变形的能力增加, 从而避免或减少裂缝的发生。另外, 这种办法对墙体破坏小, 工期快, 易于恢复装饰层。

针对这种裂缝的普遍性, 必须从设计及施工阶段, 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

(1) 重视并做好屋面保温隔热层, 减小屋面板上下温差。

(2) 由于屋面板四周 (即外侧框架梁) 以及女儿墙均为外露面, 难以完成保温隔热措施, 应采取结构措施, 在边跨增加结构柱, 减小柱距梁跨 (使其不大于3米) , 从而减小边梁因上下温差而产生的变形, 减少墙体水平裂缝的出现。

(3) 设计应尽量减少屋面结构外露部分。

(4) 将填充墙两侧拉结筋拉通, 成为配筋砌体, 以改善两种材料因变形差异而出现裂缝。

(5) 墙面应满挂钢板网, 再进行抹灰, 钢板网与框架梁柱要可靠拉结 (如利用环氧树脂粘结) , 使墙体与框架结构形成整体, 共同变形能力增强, 从而减少裂缝。

2、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开裂现象及防治

墙体开裂中以加气混凝土砌块所占比例最高, 具体表现为柱侧以及墙体中部竖向或八字形裂缝。成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砌体材料收缩量大;二是墙体与混凝土框架结构, 因温度线膨胀系数不同而存在温度变形差。在维修中, 我们曾采用粘结无纺布或加钢板网抹灰的办法, 但是效果不理想。经分析存在以下原因:一是水泥制品收缩期较长, 一般到3年龄期, 干缩才会基本完成;二是加气混凝土砌块气孔发达, 毛细作用强, 受空气湿度影响大。对此, 我们同样采取了利用环氧树脂粘钢筋的方法进行处理, 按前述方法在裂缝部位沿水平方向切槽粘结钢筋, 钢筋间距2 0 0毫米, 长度从裂缝处起每边宜超过500毫米。实践证明, 这种修补方法具有成功率高、墙面破损小、工期短的优点。

加气混凝土砌块更易于开裂, 还存在下述原因:

(1) 由于水泥砌块在28天龄期内收缩量很大, 因此规范明文规定, 施工时的砌块产品龄期不应小于2 8天。而许多厂家忽视此项规定。生产紧张时, 砌块往往提前出厂, 而施工现场缺乏检测手段, 在施工场地狭窄的情况下, 基本是进多少用多少, 直接造成墙体砌筑后收缩量大的问题。

(2) 施工时, 忽视砌块含水率的问题, 造成砌筑完成后失水, 加大收缩量。

(3) 由于使用水泥砂浆的要求, 无法避免湿作业环境。

(4) 当墙面抹灰时, 砌体本身的裂缝往往已存在或正在发展, 当抹灰砂浆干燥收缩时, 又加大了砌体的裂缝。

正是由于加气混凝土砌块本身的特点, 以及对施工环境的特殊要求, 使得加气砌块更容易开裂。因此, 必须在设计、施工阶段, 采取一定措施, 才能减少、避免这种裂缝现象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1) 施工单位应选择当地具有准用证的合格生产商。签订合同时, 要明确砌块进入施工现场时间, 生产商必须保证龄期的问题, 并承担相应责任。

(2) 施工单位应对进场砌块加强检测。

(3) 砌块进场后, 尽快运入已放好线的施工楼层, 分散堆放至砌筑位置, 并应事先做好防水措施, 保证主体结构养护用水, 以及雨水不流入楼层。为尽量增加砌块龄期, 宜在间隔一周后再进行砌筑, 并且应采用电热法测定砌块含水率。当含水率低于1 5%时, 方允许施工。

(4) 针对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特点, 在砌筑前, 不应再提前浇水湿润, 以避免因浇水不均匀造成砌块含水量增大。而应采取在砌筑时, 铺砂浆前, 在砌筑面上适量浇水的作法。

(5) 加强圈梁、构造柱的设置, 墙长超过4米应设构造柱, 墙高超过3米, 应设圈梁。墙长及层高较大且有门洞时, 构造柱的设置应首先保证洞口两侧, 以避免洞口角部收缩裂缝。当主体结构未留钢筋, 或位置偏差时, 必须采用植筋。

(6) 由于易受空气湿度影响, 以及与框架结构存在变形差, 宜将墙体两侧拉结筋拉通, 提高抗裂能力。

(7)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 保证砂浆强度, 以及灰缝饱满 (尤其是竖缝) 。

(8) 砌筑完成后, 要坚持洒水养护, 以减少砂浆的干燥收缩。

(9) 墙体抹灰前, 要做好如下几个步骤:a.保证墙体完成28天以上。b.认真检查墙体有无裂缝, 有裂缝部位要根据情况采取措施, 如刻槽修补或加钉钢板网。对于切槽后预埋管线部位, 需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将槽填塞密实, 并钉大于槽宽2 0 0毫米的钢板网。c.洒水适当湿润墙面, 调制1∶1水泥砂浆, 其中108胶掺量应占用水量3 0%以上 (砂浆稠度应适于使用滚筒) 。用滚筒将砂浆在墙面反复滚涂两次, 以封闭砌体气孔, 并做为抹灰层基层。d.墙体与框架交接处, 应钉200毫米宽钢板网 (钢板网丝梗直径应大于115毫米, 网眼宜大于15毫米) , 钢板网钉牢后, 在钉网处宜用1∶1水泥砂浆抹5毫米厚, 覆盖网体, 增大网体与墙面粘结能力。e.对c、d两项养护7天后, 再进行大面积抹灰施工。f.为减少抹灰层的收缩, 一定要加强养护。

3、关于填充墙顶砖的改进

维修中发现, 填充墙尤其是200毫米厚墙体顶砖易于出问题。其原因在于, 市场缺少专用顶砖, 而现场自行制作难度较大, 往往采用红砖用180毫米墙的方法斜砌顶砖。对此, 可改为使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塞缝法来解决墙顶收口问题。

3.1墙体砌至梁 (板) 底50毫米, 做为预留缝。

3.2待墙体砌筑完成28天后, 用C20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塞缝, 干硬性混凝土的标准为用手可捏成团。

3.3填缝分三次进行, 每天塞填一次, 用手将混凝土塞紧。最后一次应压实抹平。

4、结语

针对目前填充墙开裂现象多的情况, 除了应严格按照规范施工, 抓好施工管理, 同时要从设计、施工阶段, 针对结构、材料特点, 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舍得投入。而造价管理部门, 亦应适当提高相应的施工费用, 才能真正解决墙体开裂的问题。

摘要:简述房屋顶层墙体、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开裂现象及防治措施。

墙体裂缝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分析 篇8

1 墙体裂缝的成因

建筑物裂缝形成主要是有设计、材料、施工和其他方面的原因:

1.1 设计不合理

地基勘察设计、房屋建筑设计以及结构设计上的不当, 都会导致墙体的开裂。如果设计人员追求美观忽略房间布局的规整和合理性, 致使平面复杂化;房屋过长或型体复杂, 未设变形缝;结构设计时未进行荷载不利组合, 导致使用荷载分布与设计值相差过大;圈梁设计过小或强度过低, 洞口过梁搭接长度不足;大梁搁置在砌体上, 砌体局部承压面不足或偏小或是大梁刚度偏小, 设计时没有认真按规范规程要求进行防裂缝设计。另外在许多工程中, 设计虽有防裂缝措施, 但与规程要求不完全相符, 致使墙体防裂缝得不到有效保障, 或保质年限大大缩短。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墙砌体材料强度偏低、不同砌体混合砌筑、砌体强度与砌筑砂浆强度相差过大或外墙批荡砂浆强度与墙体强度差距过大等设计方面的不当都会导致墙体开裂。

1.2 材料质量原因

由于水泥工业的发展, 为提高水泥强度, 厂家往往通过磨细水泥熟料的方法, 从而导致水泥比表面积大大增大, 体积稳定性越来越差。

随着商品混凝土的广泛使用, 厂家骨料质量明显下降, 特别是采用泵送剂后, 容易导致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缩裂缝和后期收缩裂缝。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 掺合料对混凝体积变形性能影响有差异, S95矿渣粉的影响明显大于粉煤灰。

1.3 施工不当

砌体强度低。施工过程中未认真做好材料质量的控制, 砖砌体材料强度较设计要求低, 或是抗压强度虽达到要求, 但因砌体长度较长, 砌筑施工完成后, 砌体从中间部位自行断裂。

不同强度的砌体混合砌筑施工过程中, 使用不同砌体材料作为配套砌块, 致使各种砌体组合砌筑, 因不同砌体材料强度、热胀冷缩、吸水率等不同引起墙开裂。

砂浆未充分搅拌, 和易性差, 操作时。饱满度不够, 水下灰缝厚度不均匀, 造成砌体强度下降。

砂浆强度不符合要求, 如砂子含泥量较大, 不均匀, 不严格计量, 配合比不准, 甚至根本未采用施工现场材料进行试配, 由实验室来确定配合比, 仅依据某些资料提供的参考配合比施工。

施工工艺错误。砌体施工缝处留直, 甚至阴槎。浇筑构造柱时, 外檐墙无支顶, 由于流动状混凝土的侧压力造成外墙向外倾斜, 形成窗洞口下角部水平裂缝。

墙体砌筑时灰缝不饱满、厚度不均匀、不按要求组砌;留槎处未按规定加设拉结筋。

夏季施工砖缺乏浸水, 水分过早被吸收, 水泥水化反应不足。在冬季, 机砖内吸收水分, 未注意砌体蓄热保温, 导致发生冻胀, 严重时产生冻胀裂缝。

1.4 温度裂缝

温度性裂逢是墙体中最常见的, 常出现于不同材料的交接处。在砌体受到约束的情况下, 当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 即在墙体中引起温度裂缝。如在平屋盖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平屋顶温度性裂缝的成因是顶板的温度比下方墙体高, 而顶板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 顶板和墙体间的变形差使墙体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和剪应力, 最终导致裂缝。

1.5 混凝土结构墙体的变形裂缝化学减缩引起的收缩裂缝。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 由于水泥水化生成物的固体体积小于水化前反应物的总体积, 从而致使混凝土产生体积收缩。这种化学减缩对于混凝土而言是不可恢复的, 其收缩量随着混凝土硬化龄期的延长而增加, 一般在4d内逐渐稳定。混凝土的化学收缩值虽然只有1%, 且对混凝土结构没有破坏作用, 但是在混凝土的内部可产生微细裂缝, 即为化学减缩裂缝。干缩变形引起的收缩裂缝, 混凝土会因为外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干缩的现象。这是由于混凝土中水分发生了变化而导致的。混凝土中的水分主要有三种:自由水 (即孔隙水) 、毛细管水及凝胶料子表面的吸附水。干缩变形引起的收缩裂缝与钢筋平行, 中间宽, 两头细, 这种裂缝一般发生在终凝前, 除了混凝土中水化作用和水分蒸发作用而产生收缩变形以外, 产生干缩裂缝的另一因素是由于施工养护不良, 表面干燥过快而内部湿度变化小, 表面吸附变形受到收缩慢的内部混凝土的约束, 因此在构件表面产生较大的拉应力, 即干缩应力。因干缩拉裂而产生干缩裂缝。

1.6 地基沉降引起裂缝

由于地基土质软弱或建筑地基局部土质不均匀, 存在暗沟、洞穴, 基坑等, 土质软硬差异大, 受压后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

由于地基处理不当和基础设计不合理, 使建筑荷载对地基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 尤其是对承载力低、变形大的软弱地基, 导致建筑物沉降不均, 墙体开裂。

由于地基边坡破坏, 使边坡失稳, 再加上地基附加应力的作用, 使建筑物沉降不均, 墙体开裂。因周围环境某些变化, 使建筑物场地地下水位升高, 或上下管道渗漏, 地表水渗入地基, 长期浸泡, 使土质软化甚至冲刷掏空, 导致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墙体开裂。

因建筑物使用不当, 随意改变房屋用途, 增大荷载, 使地基附加应力剧增, 导致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墙体开裂等等多种原因。

2 预防措施

2.1 抗裂构造的设计

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 除对强度做必要计算的同时, 应针对建筑墙体的具体情况, 进行必要的抗裂验算, 提出防裂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从源头上防止裂缝的产生。也可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 如场地土及地震设防烈度、基础结构布置型式、建筑物平面、外形等。

2.2 施工预防措施

基础施工开挖不得破坏基底原状土, 如超深应采用人工地基且地基承载能力大于原天然地基承载能力。砂浆配比应结合现场材质情况, 由有资质的专业实验室确定, 并根据现场材质的变化及时调整;在满足砂浆和易性的前提下, 控制好砂浆的强度。加强施工管理, 提高砌筑质量。要保证灰缝砂浆的饱满度和厚度, 控制砖的含水率, 严禁干砖砌筑或施工中砖浇水过多;内外墙砌筑时, 尽量做到同步砌筑, 减小留搓部位, 以利于房屋的整体性。

相邻部位砌体施工不得高差过大 (不宜超过3层) 。当建筑物各部分存在荷载差异时, 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先建重、高部分, 后建轻、低部分;先做主体部分, 后建附属部分, 利用施工时间差, 也可以预先调整一部分沉降量, 减少沉降差。

施工时尽量避开高温或寒冷季节, 以减少季节温差, 不可避免时, 一定要加强混凝土工程的养护降温和保温措施。必要时设置后浇带, 以解决混凝土施工中的内应力问题。

2.3 温度裂缝的预防措施

从根本上减小屋盖与顶层墙体间的温差, 减小温度应力:合理安排屋面保温层施工。由于屋面结构层施工完毕至做好保温层, 中间有一段时间间隔, 因此, 屋面施工应尽量避开高温季节, 同时应尽量缩短间隔时间。

选择保温隔热效果好的材料做屋盖上的保温隔热层。在屋面上增设架空隔热板。

释放温度应力的方法:严格按规范要求设置温度伸缩缝;顶层现浇钢筋混凝土部分如果长度较长时, 可采用后浇带的方法;在顶层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 且做成隐式, 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充;当现浇钢筋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m时, 宜设置分格缝, 分格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mm, 缝内用弹性油膏嵌填;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圈梁与墙体的接触面处设置水平滑动层, 滑动层可采用两层油毡夹滑石粉或橡胶片等。

2.4 混凝土结构墙体变形裂缝的预防措施

控制混凝土的化学减缩开裂主要是控制混凝土的泌水量。控制泌水量<0.3cm3/cm2, 可以控制塑性收缩开裂。配制混凝土时, 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 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 减少空隙和砂率, 同时, 要捣固密实, 以减少收缩收缩量, 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混凝土浇筑时, 对裸露表面应及时用潮湿材料覆盖, 认真养护;在气温高、风速大的天气施工, 应及早进行喷水养护, 使其保持湿润;大面积混凝土宜浇完一段, 养护一段, 此外, 要加强表面的抹压和养护工作。

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过大, 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 避免使用过量粉砂, 混凝土应该振捣密实, 并注意对板进行抹压, 可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抹压, 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 减少收缩量。混凝土干燥收缩是由于水泥石干燥收缩而产生的。从但是混凝土中的骨料, 特别是粗骨料起约束作用。一般石灰岩对收缩的抵抗性较其它常用骨料好, 这主要是因为石灰岩在干湿条件下基本不产生伸缩变形。另外, 矿渣水泥的收缩比普通硅酸盐水泥也大。因此, 对收缩有要求的混凝土, 应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在混凝土中掺入补偿混凝土收缩的外加剂, 如UEA等膨胀剂。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时间。

2.5 地基沉降墙体开裂的预防措施

设计建筑物的体型力求简单:建筑物的体型指建筑物的平面与立面形状而言。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 如“工”、“T”、“L”、“E”字形等, 在纵横单元交叉处基础密集, 地基附加应力重叠, 使地基沉降量增大。同时, 此类建筑物整体性差, 刚度不对称, 在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容易发生墙体开裂。

设置沉降缝:遇地基软硬极不均匀、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高差悬殊等不利情况时, 可在特定部位设置沉降缝。沉降缝要求建筑物从屋顶檐口直到底部基础, 把整幢建筑物竖向断开, 分成几个独立的单元, 这样每个单元建筑物的长高比小、整体刚度大, 可自成沉降体系。

调整建筑物有关标高:在高压缩性地基上, 可用下列措施, 防止大量沉降引起的危害: (1) 据沉降计算结果, 提高室内地坪和地下设施的标高; (2) 建筑物与设备之间预留足够的净空; (3) 当管道穿过建筑物时, 预留足够的孔洞或采用柔性软接头。

3 结语

通过对裂缝分析可知, 裂缝是不可避免的, 但它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只有我们在设计、施工、使用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 才能够避免或减轻墙体裂缝, 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可靠和美观。

摘要:墙体裂缝是建筑物的质量问题中最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质量问题。墙体裂缝的控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需要材料、设计、施工等方面的相互协调、共同配合, 在各个环节采取严密的措施。

关键词:墙体裂缝,成因分析,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唐岱新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许淑芳, 熊仲明.砌体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4]《混凝土》杂志.

我国就业形势分析与措施改革措施 篇9

一、影响当前就业形势的外部环境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2005年至2007年,我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为2.5%、2.2%和2.3%,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4.1%、19.3%和19.7%。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影响是,外贸需求急剧下滑,国外订单大幅减少,出口型企业陷入困境,企业招聘减少,严重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此外,我国就业问题仍受体制性因素制约,如高校教育体制,我国高校教育“行政主导”、“严进宽出”等政策已不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高素质、重能力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和体制性制约的双重叠加,使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就业率下降

据教育部统计,2005至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72.60%、71.91%和70.91%,2009年达611万人,并且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需求较旺,吸引全国毕业生前往就业。中西部省区虽然也有较大用人需求,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招不到优秀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人保部2009年7月2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截至7月1日,全国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就业签约率为68%。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很容易形成一个不稳定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5%,世界平均水平为17.8%,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30年以上。在当前我国整体人口素质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如果仍有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我国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大学生思想处于不成熟阶段,又多集中在城市,长期不能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

(二)大学生实际酬薪降低

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直接导致实际酬薪水平不断降低。从2001年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559万,约是扩招前的5倍,平均每年毕业人数增加55%,但就业岗位只增加36%。除供需矛盾外,企业对毕业生要求变高,没有社会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据北京、上海等有关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实际上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月薪均值仅为1000元左右。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于社会现实水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除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影响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还有以下原因:一是缺乏诚信。大学毕业生的一些证书、文凭、履历对找工作很有帮助,但在求职中存在一些毕业生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的现象,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了损害。二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招生分数不断降低,部分高校师资不足,设施不够,大学生由“严进宽出”向“宽进宽出”转变,加上不少大学生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三是大学生自身定位与现实有较大偏差。他们“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宁到东部争抢岗位,不到西部发挥特长;从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宁到大城市屈就,不到小城市高谋;从企业性质的选择上,宁到国企外企做职工,不到中小民营企业做骨干;从就业态度的选择上,宁可被动就业或不就业,不愿主动创业做老板,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愿望与现实的矛盾。

三、促进就业的应对措施

(一)让中小企业活下来是硬道理

“保增长”就是保就业。2009年“两会”提出的“保增长”的目标是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避免大批中小企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破产、倒闭,为实现“保就业”创造条件。

1. 适时出台过渡性扶持政策。

国家以降低中小企业成本为中心出台了一批过渡性政策,并在特殊时期实行特殊的中小企业税费政策,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率,降低增值税、营业税,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内免收增值税、营业税。把出口退税政策延伸到在国内市场交易的外贸型企业也可以享受。尤其是对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增加就业企业,推进一站式办公、电子政务和集中执法,下决心废除目前由财政下达行政事业费收费任务、收支两条线、超收奖励、罚款分成的体制,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企业应急基金。地方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企业自筹一部分,还可以吸收民间资金加入进来,建立起应急基金,专门解决企业急需的短期资金。一旦企业急需资金,可以很快从应急基金取得,从而避免使企业陷入困境。国家最近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大都集中在基建领域,对中小企业的传递效应并不明显。许多中小企业因为政府管制以及项目管理体制等原因不能直接参与竞标,只能承揽转包或分包合同,并且要以垫资为前提条件。建议政府从优化投资结构角度出发,重大基础设施投资也应面向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招标。

2. 深入开展为企业服务活动。

一是建议外交部、商务部充分发挥经济外交作用,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加订单;政府出钱请咨询公司、行业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培训,为中小企业出谋划策,通过政府牵头实现同行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抱团取暖”,共渡难关。二是建议开展党政部门自查自清拖欠建设项目款项行动。建设单位(总包方)拖欠下游中小企业资金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已经成为行业惯例。建议有关部门对政府财力投资项目的中标和履约情况进行梳理,对分包和转包情况进行统计,征询合同承包方款项到位情况,详细了解合同款项未及时到账的原因;同时,对建设方的资金到位情况和拨款情况进行统计,加强对“零余额”账户的管理,公示项目拨款进度。三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建立涵盖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征集平台,客观、全面、动态地反映其信用状况,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以及落实相应的扶持政策创造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改变管理模式,放松管制,减少行政审批。

(二)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制

1. 出台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为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可以采取“挂职锻炼”和“志愿者”等方式,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每年分流1/10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到建立于贫困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进行为期1至2年的基层挂职锻炼,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增强工作责任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社会。锻炼期间由国家财政支付他们工资和津贴,实习期满后优先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国家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补贴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经济贫困地区的乡镇一级教育、文化、卫生、工商、税务、农技服务等机构和单位工作。政府根据工作年限帮助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代偿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给予加分、生活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同时在户档迁移、职称评定、创业扶植等方面给予明确的倾斜政策。

2. 取消大学毕业生流动就业的各种限制。

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大学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大学和接受单位的派遣指标和用人指标的限制,特别是非公有制单位招用毕业生的指标限制,只要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并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公安部门应凭毕业生所持的《报到证》为其办理落户手续。废除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促进毕业生自主流动。

3. 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提前进入招聘程序”。

应大力鼓励大中型企业招聘人才时“提前进入招聘程序”,采取与高校联合招生的模式,委托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生源面试,为学校提供教学仪器、产品和实习机会,让大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的情况,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4. 建立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

在不违背改革的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采取一些过渡性的鼓励性安置措施。如可以考虑在一定时期(今年、明年和后年)和一定期限(1—2年)内,鼓励企业和基层用人单位实行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用人单位按计划录用人员的1倍的规模接收见习人员。在见习期内,企业支付见习工资(约相当于正常聘用人员的1/2左右),国家对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和岗位补贴,以鼓励企业多吸收大学生,同时也给大学毕业生一个积累就业经验、与企业增强双向了解的机会。

5. 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树立大学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

其一,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要分年级、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力求使学生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其二,开展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提高指导工作的层次与水平。要运用职业测评的科学手段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实施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更加专业化与科学化;通过开展专业化的指导,帮助毕业生对所希望涉足领域内的行业和地域内的用人单位进行对比和分析,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四、促进就业的改革思考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是我国推进产业升级、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和优化劳动力市场配置的重大机遇期。我国就业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应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保就业”为契机,以应对当前危机和推进相关体制改革相结合,缓解和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措施只是“治标之策”,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远之计。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间接原因和根本症结。实践证明,离开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单纯依靠政府的管理措施,解决大学生供求结构性矛盾,是不现实的。目前,大学生就业逐步实现了市场化,但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这突出地体现在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情绪,“官本位”现象严重,缺乏学术氛围,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高职生和专科生就业率较低,原因是高职和专科院校大多仍按照本科压缩型来培养,未与市场需求接口,没有体现高职生突出的技能特点。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这一情况在扩大招生规模后被放大,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要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改革高等教育“行政主导”体制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主导”体制的弊端表现在于教育行政化,行政化的结果是教育边缘化,学术、科研弱化,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教育手段单一,教材陈旧,学科专业水平与国际脱轨,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适当社会能力较差。改革的目标是将“行政主导”变为“学术主导”,把高校变成科研基地和人才基地,这要求从根本上改变行政首长任命制,改变高校照搬政府行政手段,以行政来推动教育的模式。

(二)改变大学生素质与能力评估模式

我国人才培养属于“严进宽出”,经过高考途径进入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但“毕业”程序过于简单,“宽出”明显,这对于大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影响较大。应改革目前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考核方式,改变目前“老子考儿子”的毕业考核模式,进一步增大考核难度,包括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综合等方面的全面评估,建立“严进严出”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

摘要:本文从分析我国大学生、农民工的就业形势出发, 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的措施及改革思路。

关键词:就业形势,应对措施,改革思考

参考文献

[1]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北京数字影视学院.

[2]莫荣, 刘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经济参考报.

[3]杨宜勇.当前就业形势分析与建议.经济日报.

[4]蔡昉, 王美艳.当前我国城镇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http://djyj.cn/djyj2005/share/viewdjyj1.asp?id=1410.

[5]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国内知名专家建言就业形势.

矿山机械故障分析与措施防治 篇10

关键词:矿山机械,维修分类,故障诊断技术,提升措施

0 引言

煤炭作为中国不可缺少的基础能源之一, 直接影响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而煤矿机械作为煤炭资源开采的必要设备[1]。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机械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 煤炭开采已逐步进入全面机械化时代, 而井下生产作业环境的恶劣性则使得矿山机械故障频发, 因此如何实现矿山机械故障的有效诊断与高效防治已成为保障煤炭生产顺利持续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1 矿山机械维修类别划分

1.1 预防事故维修

预防维修方式是指为避免设备性能与精度出现故障而发生降低, 依照维护计划在固定的时间对矿山进行开展的维修保养活动。预防事故维修可依据维修节点选择的不同分为定期维修与状态维修, 这种方式多是在发生设备故障且局部显著特点的情况下以固定时间为基准开展的维修活动, 主要用于避免因零部件损坏而导致的故障。这种维修方式的弊端在于其需要开展数次反复维修, 这不仅会提升维修成本, 更会导致设备频繁停机, 从而影响其工序的充分发挥[2]。

1.2 预知事故维修

预知事故维修方式是指在矿山机械运行作业中针对其工作状况开展的检修保养工作, 一般会依据检修所得数据对比设备正常运行时的数据来判断设备是否存在隐患。预知事故维修多用于对设备早期运行时因功能降低而引起的失效故障, 在监测作业时一旦发现设备存在故障应当立即通知相关维修人员进行处理, 与此同时检修人员还应判定故障诱因和位置, 以便尽可能降低停机维修的耗时, 提升维修效率。

1.3 主动预防维修

主动预防维修同预知事故维修一样均是依据设备运行时的工况作为判定依据, 差别在于监控对象的区别。主动预防维修主要是针对设备运转温度、油液理化性等可能引起设备磨损或功能受损的参数进行监测, 以规避矿山机械某一零部件的失效。现阶段, 国内矿山机械设备的维修仍多以事后维修和事故预防维修为主, 这虽能有效降低故障的发生几率, 因此开展事故的主动预防维修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1.4 事后改善维修

事后改善维修是指在设备故障发生后针对展现出的问题, 对设备的局部结构或某一零件进行改造, 以提升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从而消除其存在的不足。这种方式是现阶段煤矿机械故障维修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2 煤矿机械故障诊断技术

2.1 振动诊断检测技术

振动诊断检测技术是依据设备工作时发出的振动特点及相应参数变化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 判定其是否存在故障。一般而言, 维护人员常将这种方法作为矿山机械故障检测的首选手段, 这既是因为振动参数具备出色的广泛性和多维性, 同时振动检测作业时不会损伤设备且检测时无需停机即可开展。

2.2 无损检测技术

无损检测技术也被称为非破坏性检测, 最显著的特点是其能够在不损伤待检测机械设备的前提下对设备的内外部进行故障检测, 长期以来在煤炭机械维修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一般而言, 这种技术多是通过超声波、磁粉、声全息检测等手段对机械设备的外部故障进行检测;通过微波、中子、超声波等检测手段对机械设备的内部故障进行检测。

2.3 油液磨屑检测技术

油液磨屑检测技术是通过从矿山机械中提取出的油液样品进行铁谱分析或光谱分析后, 依据结果确定机械设备运行状况、设备内部磨损状况及损伤部位等, 其在矿山机械设备的故障检测中也有较广泛的使用。

2.4 红外线测温技术

机械设备中存在节点烧毁或磨损等问题时便会导致设备温度升高, 从而对设备的功能发挥或某些不耐高温材质造成影响。红外线测温技术就是应用这一原理通过对机械设备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实现对设备运行状况的判断, 从而做到及时发现和有效防治故障的发生。

3 实现矿山机械故障有效防治维护的措施

3.1 运用现代化设计理念提升机械设备设计水准

就矿山机械设计而言,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设计作为产品的灵魂所在, 其产品质量乃至成本均有紧密关系。依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 机械产品成本的80%取决于设计。而在中国机械设计作为一门学科, 不仅开设时间较晚且所用设计方法多为类比设计, 使得其自身的创新之处极少, 少有的创新可用于实际的则更少。

3.2 运用材料科学成果提升机械设备的可靠性

矿山机械设备的可靠性是保障井下作业持久、安全的关键所在。一般而言, 机械设备的材质对其自身的可靠性有显著影响。通常, 矿山机械设备故障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a) 设计原因使得设备自身质量不过关导致故障;b) 设备腐蚀, 磨损、疲劳失效。磨损故障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设备材质不过关, 这一点在采掘设备中的体现尤为显著, 尤其是输送机牵引链、采煤机截割齿、掘进机掘进头与腹带板等, 这些都是磨损故障的多发区域。因此将高强度的复合材料有选择地运用到矿山机械关键部位中既能减小设备质量, 提升其运输的便利性, 更能大幅提升设备可靠性, 避免因材料引起的缺陷故障。

3.3 提升专业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准

伴随现代煤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井下作业分工也越发精细, 因此在日常管理中矿方应当顺应这一趋势, 对井下维修人员开展精细划分, 使井下所有机械设备均实现专人专管, 这有助于维修人员更好地集中精力在某一设备的维护上, 便于发挥经验效果。

4 结语

对矿山机械故障的发生进行有效分析、诊断、预防及防治是保障机械设备持续、有效运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安全性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合格的矿山机械维修人员, 必须不断充实自我, 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并积极学习先进故障检测与防治技术, 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从而为保障机械设备持续运行和矿井生产安全开展提供力量。

参考文献

[1]毛广峰.基于煤矿机械的故障诊断和维修对策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31) :85.

沥青路面破损分析与防治 篇11

【关键词】沥青路面;破损;分析;防治

1.沥青路面破损形态

1.1裂缝种类有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裂缝中不断进入水份使基层甚至路基软化,导致路面承载能力下降,加速路面破坏。横向裂缝可分为荷载性裂缝和非荷载性裂缝两大类。荷载性裂缝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当和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或由于车辆严重超载,致使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裂缝。非荷载性裂缝的主要形式,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性裂缝和基层反射性裂缝。纵向裂缝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导致路面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或者沥青面层分幅摊铺时,接茬未处理好,在行车载荷作用下,易形成纵缝。纵向裂缝,多发生在半填半挖路基处,主要由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

1.2水损坏的原因主要有:路面排水系统不健全、路面压实度不足、路面离析。

1.3车辙是在行车载荷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累积永久性的带状凹槽。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实度不足,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位移引起。

1.4坑槽,主要原因是面层的网裂、龟裂后不及时养护而逐渐形成的。另外基层局部强度不足,在行车作用下也易产生坑槽。是由龟裂和松散等其它损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1.5波浪主要原因是路面组成材料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导致路面材料不足以抵抗车轮水平力的作用。

1.6龟裂又称网裂,通常是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纵缝,逐渐在纵缝间出现横向或斜向连接缝,一般多发生在行车道轮迹形成龟裂。主要由路面结构强度不足引起。

1.7剥落原因如果沥青混合料中使用了中性或酸性石料,将会造成集料与沥青之间的粘附性不足,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集料从路面剥落,使路面形成麻面,进而可能发展成为坑槽、松散等病害。

1.8沉陷是由基层局部成形不足,强度不够,在行车载荷和自然因素等作用下形成的。对于大面积沉陷往往是由于路基(高填方地段)不均匀沉降或局部滑移面引起的。主要原因是路基压实度不足引起。

2.形成上述破坏的原因

2.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超载严重是造成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2.2施工与养护因素的影响,原材料不合格、施工单位不按照设计及实验数据施工。

2.3混合料的拌和、摊铺和压实不符合规范要求、路基施工缺陷的影响路基软土地基不稳定、地基换填或挤淤处理不彻底、路基填筑压实度不足、路基填料的液限偏高、路堤不均匀沉降等都会导致路面的早期破坏。

2.4桥梁施工缺陷的影响,预拱度设置不合理造成桥面沥青面层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简支梁桥伸缩缝施工质量差的桥梁结构上。由于桥面的变形条件和弹性状态受桥梁的整体刚度和局部刚度控制,与一般路基上路面变形状态不同,未达到设计厚度的沥青面层往往受到剪切破坏。而且一旦有病害发生,便迅速扩展到全桥,很难局部修复。

2.5养护与管理,养护措施不及时、不完善等也是沥青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原因。允许超载车辆进入或对超载车辆控制不严则更是早期破坏的直接原因。

3.基于上述原因,应采取下列措施防止沥青路面的破坏

3.1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严格控制沥青路面设计、施工各项指标,严把质量关,科学合理地安排工期,不搞献礼工程。

3.2将沥青路面科研工作与道路建设结合起来,改变科研与建设脱节的现状,特别是将科研结合在施工过程中,无疑将大大提高我国道路沥青路面的建设水平,有效防止出现早期破坏。

3.3强化施工管理,提高工序控制的科学性。

3.4保证现场试验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杜绝弄虚作假。特别是沥青材料、砂石料的试验数据,必须做到抽样合理,数据真实保证沥青路面材料的路用性能。对高路堤、软基处理、填挖结合处、结构物两端填土等重点部位的施工重点监控,防止不均匀沉降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3.5重视并协调道路沥青路面的压实度、均匀度、平整度和构造深度等指标,特别处理好平整度与压实度的关系。不能过分追求平整度而牺牲压实度,而是要在保证压实度的基础上追求平整度,否则通车后的路面极易发生水破坏以及松散、车辙等早期病害。

3.6优化道路的排水设计,防止水损坏。

3.7重视半刚性基层的养护,防止反射裂缝的出现。

3.8交通执法部门与其它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执法,大力打击超载运输,保证道路的正常使用。

3.9加强养护管理,提高养护管理水平。经验表明,科学有效的养护不但保证了道路沥青路面的服务性能,也是防止早期病害的进一步发展、节省养护资金的有效手段。

4.沥青路面破损通过以上分析,与沥青混合料、路面设计施工、交通气候条件的全部或部分有联系,而交通气候条件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沥青路面病害防治技术应以路面设计、沥青混合料和施工三个方面考虑

4.1合理设计路面结构:尽可能降低沥青面层厚度控制在12-15cm之内。因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可由半刚性材料层(基层和底基层)来承担,无需用增厚面层来提高承载能力;提高沥青路面使用性能不是用厚度体现,而是用优质沥青和优质骨料;沥青面层的裂缝不只是反射裂缝,在正常施工情况下,大部分是沥青面层本身的温缩裂缝;厚的沥青面层易导致车辙的产生。加强沥青路面防水设计。选用合理的基层和底基层结构。

4.2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质量:选用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抗老化性能、含蜡量低、高粘度的优质国产或进口沥青。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在沥青中掺加各种类型的改性剂,以提高基性能指标;骨料应选用表面粗糙、石质坚硬、耐磨性强、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附性能好的集料。如果骨料呈酸性则应添加一业数量的抗剥落剂或石灰粉,确保混合料的抗剥落性能,同时应尽量降低骨料的含水量;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疲劳性能、低温抗裂性,路面表面特性和耐久性是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照顾了某一方面性能,可能会降低另一方面性能。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实际上是在各种路用性能之间搞平衡或最优化设计,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交通情况做具体分析,尽量互相兼顾。

5.总结

分析与防治措施 篇12

一、田间调查情况

每块田地按梅花取样法随机抽取5株, 每株随机调查2个大枝, 共140株280个大枝, 调查病果数和好果数, 然后得出病果率, 推算整个土块的感病情况。所调查的土块平均病果率达73.59%, 最高的土块达到92.98%, 最低的达到46.15%, 受害和损失相当严重。

二、果实炭疽病的成因分析

1. 农业气候因素

多雨、高温是造成小米辣果实炭疽病爆发和流行的根本原因。根据2013年雁江区气象资料:2013年7月降雨量为284.3mm, 月均温度为27.2℃, 2013年8月降雨量为116.9mm, 月均温度为27.8℃, 7~8月共降雨401.2mm, 占年降雨量的41.5%, 雨量大且相对集中, 土壤湿度大, 温度高, 符合炭疽病爆发和流行的条件。

2. 栽培管理因素

(1) 品种不同, 抗性差异大根据笔者田间观察分析, 一般“散生型”比“簇生型”抗病;“红椒”比“白椒”抗病;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抗病。

(2) 偏施氮肥, 造成植株生长过旺, 抗病力下降就目前而言, 多数种植户施基肥时偏重施碳酸氢铵、尿素和过磷酸钙, 不搭配复合肥和有机肥的施用, 更谈不上测土配方施肥, 且往往施用过多的碳酸氢铵、尿素, 造成植株徒长, 抗病力显著下降。调查中有的农户每亩施用碳酸氢铵100~110kg, 或尿素50~60kg, 过磷酸钙50~60kg, 且不施用钾肥。造成氮肥过量, 植株徒长。在调查的36户种植者中, 只有16户使用复合肥, 仅占44.4%, 不足一半。生产中基肥施用复合肥的较碳酸氢铵、尿素和过磷酸钙的小米辣抗病性提高5.5%。

(3) 土壤连作, 加重病害发生因人多地少的现状导致农作物连作趋势普遍存在, 且不可避免, 尤以蔬菜为甚。连作加重病害的发生, 这是大家的共识。根据笔者调查, 未连作且施用了复合肥的, 病果为46.15%, 在调查中发病率最低。

(4) 种植者没有“预防”意识, 且防治方法欠佳通过笔者与36户种植户的交流, 发现没有1户种植户有“预防”意识, 都是在田间看到小米辣椒果实有明显“症状”时, 才去用药防治, 为时已晚。且防治时, 由于下大包围, 农药滥用, 非对症用药导致防治效果极差。

(5) 没有进行“预测、预报”农业植保部门目前只是对粮油等主要农作物进行预测、预报。对于蔬菜, 还没有开展类似工作, 导致广大种植户对病害的防治盲目, 这也是造成小米辣果实炭疽病流行的原因之一。

三、小米辣果实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措施

(1) 选用抗病新品种小米辣品种非常多, 且更新换代快, 种植户在选择新品种时, 除了注重产量外, 还应注意品种的抗病性, 从而减轻后期的病害管理强度, 减少损失。

(2) 培育健壮植株, 增强植株自身的抗病力这一点往往被育苗者、种植者以及部分技术员忽视, 在种植过程中没有引起注意。一是要培育节间短、叶色浓绿的健壮苗子;二是实行配方施肥, 最好是测土配方施肥, 保障植株健壮生长, 增强植株自身的抗病力。根据笔者多年经验, 小米辣施用基肥时, 每亩施用硫酸钾型、高钾的有机无机复合肥50~60kg;待收获1~2批果实后, 每亩用50%冲施肥 (20-8-22) 4~8kg追肥, 保障植株健壮生长, 可减轻果实炭疽病的发生。

(3) 及时摘除病果摘除病果后深埋或销毁, 促使植株重新开花坐果。

(4) 实行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就我区而言, 小米辣一般没有在蔬菜基地种植, 主要种植在粮食产区, 每户种植面积也不大, 个别种植大户是承包别人的撂荒地种植, 因此完全可以实行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

(5) 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对于病害要采取“有病治疗, 无病预防”的原则,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方法是在每下一场雨后, 天放晴时, 及时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 预防炭疽病。

(6) 加强“预测、预报”, 做到有的放矢农业植保部门应把此项工作列为日常工作来抓, 及时做好小米辣果实炭疽病的预测与预报, 指导广大种植户及时作好预防与防治工作, 做到有的放矢, 避免小米辣果实炭疽病造成的损失。

2. 化学防治措施

(1) 预防每下一场雨后天放晴时, 立即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进行保护, 可预防或减轻炭疽病的发生。药剂可采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的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施预防, 并注意几种药剂交替使用, 效果更好。

上一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一篇:抑郁是一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