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与防治

2024-06-19

病因与防治(精选11篇)

病因与防治 篇1

仔猪腹泻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原种类繁多、病性复杂,长期以来仔猪腹泻是引起仔猪生长受阻和仔猪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据最新资料调查发现,部分猪场产房仔猪腹泻十分严重,死亡率高达80%,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市场上仔猪饲粮有膨化颗粒料、破碎料和粉料等几种形态,但由于加工技术、条件的限制,对原料营养成分的破坏程度不同,不同饲料的实际营养价值及应用效果存在差异。生产实践表明,粉料在实际生产中存在饲料浪费大,同时也无法达到对饲养管理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容易引起仔猪严重腹泻,进而影响仔猪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而饲粮膨化制粒后能显著提高仔猪日增重和饲料利用效率,降低饲料消耗,可以提高仔猪对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减少腹泻。

1 仔猪腹泻的病因

仔猪腹泻的病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是仔猪自身机体功能尚未健全,随母源体水平下降和仔猪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增加,当多种传染性与非传染性因素超过母乳保护能力和仔猪机体抵抗力时,仔猪发生不同程度的腹泻。不同年龄阶段的仔猪都可以发生腹泻,主要发生在以下三个阶段:1~3日龄新生仔猪,10~20日龄仔猪和断奶仔猪。栏舍湿度、温度、通风及猪舍卫生环境等因素对仔猪腹泻的严重程度和存活率具有重大影响,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在兽医临床上可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大类。根据临床统计,哺乳仔猪常因病毒及细菌的感染而引起腹泻,而保育仔猪常腹泻的原因主要由环境的剧烈变化、分群及饲料中蛋白含量过高引起。

1.1 传染性腹泻

1.1.1 病毒因素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毒主要有猪轮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此外还有猪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细小病毒等也可以引起。一般因病毒引起的腹泻的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染快,并且下痢程度严重,同时还伴有呕吐,粪便有强烈的腥臭味等。

1.1.2 细菌性腹泻

引起细菌性腹泻的细菌主要有魏氏梭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此外,螺旋体、猪痢疾、结核杆菌、丹毒杆菌、钩端螺旋体以及衣原体等也可引起仔猪的腹泻。其中大肠杆菌是猪肠道后段经常存在的细菌,但有特殊血清型的一些大肠杆菌具有致病性,其主要侵袭幼猪,会导致仔猪出现严重的腹泻和败血症。沙门氏菌引起的腹泻:主要是因为猪霍乱沙门氏菌引发的仔猪副伤寒,该病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多发于1~2月龄仔猪,在寒冷气温多变、环境潮湿、饲料和饮水供应不良等情况下,仔猪抵抗力下降时更易发生。魏氏梭菌常引发仔猪红痢,病程短,死亡率高,主要会导致1~3日龄仔猪发生急性出血性肠炎,但也偶发于2~4周龄和断奶仔猪,该病常呈散发型。

1.2 非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有日粮抗原过敏、仔猪消化机能差、营养缺乏以及应激因素等。应激因素主要是指环境应激、饲养管理不当以及断奶应激等。

1.2.1 仔猪消化机能差

断奶仔猪从吃液态易消化的乳汁加部分饲料转变为完全采食饲料,断奶后一周体内各种消化酶活性迅速降低,对饲料中蛋白质的分解、消化及吸收能力减弱,消化不完全的饲料为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抑制了乳酸杆菌的生长,导致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

1.2.2 饲料抗原过敏

仔猪胃肠黏膜中存在大量的淋巴组织,由于其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发育不全,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常可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使机体处于自我保护状态,在获得免疫耐受之前,通常经历一段过敏时期,即饲料抗原引发仔猪发生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导致小肠损伤,从而出现腹泻。此外,由于肠道组织的损伤,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入,会加剧腹泻程度。

1.2.3 营养缺乏

由缺乏营养物质导致体质虚弱而出现腹泻的情况多见于母猪由于饲喂不当、营养不平衡、乳汁稀薄或自身疾病等造成缺乳。此外,如果仔猪过于弱小,抢乳能力差,或者仔猪开料过晚,也会导致缺乏营养。

1.2.4 应激因素

由于仔猪自身免疫系统较弱,酶系统和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健全,对外界的各种应激因素比较敏感,因此容易产生应激反应,从而造成消化机能的紊乱,进而知道消化不良,引起腹泻。

1.2.5 寄生虫因素

因其仔猪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是猪等孢球虫,此外还有附红细胞体、弓形体感染等也可引发仔猪腹泻。猪等孢球虫病在高密度的集约化猪场发病较为严重,该病一般发生在7~9月份,气温变化大,栏舍潮湿,肮脏,易发。6~14月龄仔猪易干猪等孢球虫。

2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

2.1 传染性腹泻的预防

对病毒性腹泻的预防,主要要通过疫苗或加强饲养管理来预防。由于仔猪腹泻的发生与饲养管理密切相关,因此保持清洁用具和猪舍的卫生、把握好仔猪初乳关、加强环境卫生的消毒,注意仔猪的防寒保暖,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对预防本病非常重要。仔猪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并且一定要隔离到干燥、温暖、清洁的猪舍中,同时要加强护理,并及时清除发病猪的粪便及污染物,以防止病原的再传播。此外,猪轮状病毒也可引起仔猪的腹泻,该病毒的预防措施主要是:给母猪进行免疫注射,以提高初乳免疫。对母猪免疫时,需在母猪怀孕前2周或者仔猪出生后1周进行;同时,在没有疫苗的疫区,可在仔猪出生后1周使其感染病毒,刺激仔猪以产生主动免疫。

对于细菌性腹泻,在预防上主要采取疫苗预防、药物防治和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在饲养管理方面,最好坚持自繁自养原则,严格控制引种,抓好母猪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产前、产后以及仔猪的护理和饲养管理。对于新生仔猪,必须要及早哺喂初乳,还需注意防寒保暖,同时要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以消除各种诱发腹泻的因素。

2.2 非传染性腹泻的预防

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防止营养因子缺乏。妊娠母猪需饲喂全价饲料,以保持营养平衡,防止微量元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E及矿物质的缺乏,以保证猪胎的正常发育。同时,为使免疫母猪尽可能多地给仔猪提供特异性抗体,可在母猪饲粮中添加维生素E;在配种前15 d及妊娠期间,在母猪日粮中加入适量低分子脂肪酸,可提高初乳中免疫球蛋白、总蛋白质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从而增强仔猪抗御病原体,特别是肠道病原体的能力,减少断奶前肠道疾病造成的损失,防止腹泻的发生。其次要减少蛋白质含量,降低日粮抗原反应。再次要加强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反应。

2.3 仔猪腹泻的治疗

发生仔猪腹泻时,查明病因,做到对症治疗,减少盲目用药以免延缓治疗时机,尤其是由传染病引起的腹泻,更要及时治疗,中西医相结合,消除病因。在保持栏舍干燥、保温、及时消毒隔离等的同时,应及早准确用药,坚持腹泻早期着重于抗菌与补液。腹泻中,后期则止泻,抗菌与补液并举,可收到良好的效果。①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腹泻进行治疗时,条件好的猪场可做药敏试验,以选用最敏感的药物。药物选择有庆大霉素、长效治菌磺、氧氟沙星、庆增安粉及磺胺咪等。②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副伤寒,治疗一般选用氧氟沙星和土霉素等。爆发仔猪副伤寒的猪群必须采取早期综合治疗,发病猪只单个药物注射的同时,应配合全群投喂抗菌素(土霉素)和口服补液盐(配方为:小苏打2.5 g,氯化钠3.5 g,葡萄糖20 g,氯化钾1.5g),才能取得较好效果。③对病毒性腹泻与应激性腹泻,应以减轻脱水,药物对症治疗,酸中毒和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对脱水严重的猪只喂口服补液盐或静脉注5%葡萄糖溶液进行补液,或用白头翁3 g研细、龙胆草1.5 g,混匀加水30 ml灌服。其次是尽快补液,由于腹泻容易引起机体脱水,尤其是腹泻后期,而补液可以起到提供能量、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一般可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300~500ml,维生素C注射液10 ml,庆大霉素10万~15万单位混合一次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 d。

中药治疗用“止痢促长散”:蒲公英、连翘、白头翁、龙胆草、金银花各1份,乌梅、黄芪、生姜粉各1.5份,苍术、陈皮、白芷、柴胡各1份。诸药按比例配合,混合粉碎为极细末,每千克体重0.5 g,每日2~3次,尽量拌料喂服,本方蒲公英、连翘、龙胆草、白头翁等能抑杀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主要功能:有健脾解毒、涩肠止泻、健胃消食的作用。

摘要:仔猪腹泻(Piglet diarrhea)又称仔猪拉稀或仔猪下痢,是养猪生产中最常见的问题,不管在集约化大型养猪场还是小型养猪专业户都普遍存在。仔猪腹泻可导致仔猪生长发育受阻、死亡率增加、饲料报酬降低等,给养猪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因主要有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本文主要对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希望对仔猪腹泻的防治有所帮助。

关键词:仔猪腹泻,病因,预防,治疗

母猪乏情的病因与防治 篇2

一、后备母猪乏情

后备母猪达8~10月龄、体重110千克后不发情、发情症状不明显或安静发情等统视为乏情。

1. 病因。①品种因素。一般国外引进品种种猪及其杂交后备母猪,发情表现不如本地种猪明显,部分表现为安静发情。②管理因素。母猪不发情,特别是妊娠中期(45~105天)未孕返情,重要原因是饲养人员妊娠鉴定的疏漏造成的;母猪饲养密度过大,缺乏运动,破坏了母猪体内激素的正常水平,也会抑制发情。③营养因素。饲料营养缺乏,特别是维生素A、维生素E、矿物质缺乏,会导致母猪性腺发育受到抑制,影响其性成熟;饲料原料霉变也是后备母猪不发情的主要原因,母猪摄入含有毒素的饲料后,其正常的内分泌功能将被打乱,导致发情不正常或排卵抑制。④疾病因素。繁殖疾患是造成后备母猪乏情的重要原因,包括持久黄体、卵泡发育障碍、卵巢囊肿等;长期患慢性呼吸系统病、慢性消化系统病或寄生虫病,也会导致后备母猪卵巢发育不全,影响发情。⑤环境因素。圈舍狭小,采光不足,舍温偏高或偏低,长期舍养,都会引起后备母猪机能衰退,影响发情。

2. 预防。①合理选种。选择地方培育的品种,关注其产能和母性特征,如以有6对以上有效乳头、外阴大小适中等为优。②调控体况。后备母猪体重达60千克后即应换用后备母猪饲料,体况瘦弱的母猪应加强营养,短期优饲,使其尽快达到七八成膘;对过肥母猪实行限饲,多运动少喂料,直到恢复种用体况。如果能够分群饲养,不要将初产母猪与经产母猪混群。③控制原料。避免使用霉变的玉米或其他变质原料,必要时可在饲料时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④发情鉴定。发情鉴定每天不少于2次,每天定期在限定的时间内让母猪接触公猪;每次查情或试情要使用稳重的、精神状态好、唾液分泌多的成年公猪。⑤掌握初配年龄。母猪初配年龄不可过早,一般情况下,初配年龄不得早于8月龄,体重不低于110千克。⑥科学管理。母猪群养时,饲养密度要合理,建立科学的阶段饲养管理程序。有条件的猪场,最好将断奶后的母猪每天赶到运动场里运动,这样有利于促使母猪快速发情(并将公猪也赶入运动场);光照时间增加至16小时,光照强度达到100勒克斯;搞好驱虫与免疫,保证后备母猪有良好的健康状况。

3. 治疗。①维生素E疗法。后备母猪饲料中额外添加维生素E 300克/吨,连续使用10~15天;也可以个别喂服,每次200~300毫克/头,每天两次,连续3天为1个疗程。②刺激疗法。对不发情的后备母猪做调圈或并圈处理,将成年公猪放入后备母猪圈内,每次1小时,每天两次;也可将正在发情的母猪放入乏情母猪的圈中诱情;或将乏情母猪驱赶到舍外运动,促其发情;还可用温热毛巾每天在后备母猪乳房、尾根和外阴部擦拭和按摩刺激30分钟左右。③饥饿处理。对过肥母猪进行饥饿处理,饲料减半,并群养在1个大栏内,促进发情。④激素处理。对不发情后备母猪肌注800~1000单位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诱导发情和促使卵泡发育,每天1次,连用2天;然后再注射600~800单位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排,每天1次,连用2天,母猪一般在3~5天内表现发情和排卵。若选用激素合剂PG600,效果更佳。⑤及时淘汰。如后备母猪达到10月龄并经两个情期催情处理后还没有发情,可能是遗传因素引起的乏情,以及子宫内膜炎或阴道炎久治不愈者,应及时淘汰。

二、断奶母猪不发情

母猪是否能按时正常发情是评定母猪生产力好坏,影响母猪繁殖率高低的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85%~90%的经产母猪在断奶后2~7天表现发情。断奶到配种的时间间隔与母猪的繁殖效率有关,在断奶后7~14天配种的母猪窝产仔数和分娩率均降低。

1. 病因。①断奶后失重过多。不发情或延迟发情最常见原因是营养不足、泌乳量大、带仔多造成体况差,失重过多。②生殖疾患。分娩后感染子宫内膜炎,头胎母猪产仔后最容易发生这种问题;卵泡囊肿,内分泌异常,致使卵巢静止;以及布氏杆菌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生理系统炎症。③饲养管理不善。缺乏营养,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矿物质,能量和蛋白质不足,使母猪不呈现发情症状;母猪初配年龄过早,仔猪断奶不当,哺乳期过长;饲料发霉变质,特别是含有F-2毒素;封闭饲养,采光不足,运动不足,造成机体过肥;低温或高温应激,引起机能衰退,影响发情。④老龄因素。母猪年龄过大,卵巢出现萎缩和硬化,生殖机能衰退。⑤跛行。白肌病、软骨病、肢蹄和足底挫伤以及炎症脓肿引起的跛行,可造成应激和疼痛增加,并对卵巢功能产生抑制作用。

2. 预防。①调控营养。采用“低妊娠、高泌乳”的营养方式,哺乳母猪应喂给能量水平不低于14.2焦耳/千克、含18%粗蛋白和1.1%赖氨酸的饲料,并加喂胡萝卜等青绿饲料。在炎热季节,哺乳母猪饲料中应添加2%~3%油脂或脂肪粉,以保证母猪摄入足够的能量,满足泌乳的需要。断奶后,对体况较瘦的母猪,适当采取短期优饲,可促进发情;对膘情较好和过于肥胖的母猪,应限量饲喂,减少精饲料喂量,增加青、粗饲料的喂量,使膘情下降,促使发情。严格控制玉米等原料的品质,不使用霉变原料,霉雨季节饲料中加入适量的霉菌毒素吸附剂。②加强管理。母猪断奶后要根据体况并圈,体况差的合在一起,比较瘦弱母猪要单独饲养;舍内温度保持在16~26℃;坚持每天舍外自由运动。繁殖低下的老龄母猪应及时淘汰。③提前断奶。仔猪提前断奶可促进母猪提早发情,断奶时间控制在4周龄内。每天中午让母猪哺乳1次,晚间母仔同宿。④按摩乳房。每天早晚各对断奶母猪乳房按摩1次,5~10分钟/次,5~6天后即可发情。此外,每天用试情公猪与母猪接触刺激,适当增加母猪运动和光照时间,都可促进母猪发情。

3. 治疗。①催情疗法。不发情母猪栏中,调入公猪或正在发情的母猪,以诱导发情;或将不发情的母猪并圈和换圈,以刺激发情。对体瘦不发情母猪加料催情,对体肥不发情母猪则减料催情。②维生素E疗法。每头母猪200~300毫克/次,每天两次,连续使用7~10天。③对症疗法。母猪如有子宫内膜炎,则用生理盐水冲洗子宫,之后每头母猪子宫内投青霉素160万单位,每天1次,连续3天;对引起跛行的白肌病、软骨病、足底挫伤、脓肿等疾病要及时治疗。④红糖疗法。对断奶后体况瘦弱,断奶20天以上不发情的母猪,用红糖500克(每头母猪)在铁锅中加热翻炒至有焦味,加入1千克水煮沸15分钟,将糖水拌入料中一次喂服,效果良好。⑤激素疗法。在断奶后15~23天不见发情,则应根据膘情状态、体型大小,再肌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1000~1500国际单位,同时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00国际单位;或一次注射1头份催情合剂PG600(PMSG+HCG)。

奶牛生产瘫痪病因分析与防治 篇3

1 原发性因素

1.1 进入乳汁钙过多

通常奶牛在分娩前后一周时间开始分泌初乳, 初乳中钙含量高达0.75%, 此时, 血液中的钙浓度急剧下降, 机体极易缺钙, 致使本病发生。

1.2 机体动用骨钙能力降低

干奶牛甲状旁腺功能降低, 使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减少, 从而使用骨钙的能力下降, 机体动员骨钙能力下降。

1.3 肠道吸收钙减少

怀孕后期胎儿生长发育很快, 羊水增多, 胎儿占腹腔大部分空间, 挤压胃肠器官, 其消化系统的机能下降, 致使从消化道吸收的钙量减少, 从而动用骨骼中的钙。

1.4 胎儿因素

怀孕时, 特别是在怀孕后期胎儿的生长发育加快, 尤其骨骼发育较快, 其母体骨骼中储存的钙被胎儿大量吸收, 因此在分娩时骨骼中可动员的钙也大大降低, 而不能满足或补充分娩时血钙的正常需要量。

2 诱发因素

2.1 饲料因素

2.1.1 饲料中缺碘

碘缺乏可引起甲状腺肿大, 从而影响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激素减少, 导致甲状腺功能紊乱, 影响钙、磷的吸收和排出。

2.1.2 饲料中缺镁

怀孕至分娩前, 养殖户忽视饲料搭配, 此阶段饲料中如果镁的含量不够, 会导致机体从骨骼中动员钙的能力上升, 继而诱发奶牛生产瘫痪。

2.2 饲养管理因素

2.2.1 光照不足

妊娠后期应给予充足光照, 如果不能给予充足的光照, 体内VD的合成就会合成不足, 也会影响其钙的吸收。

2.2.2 运动不足

作者通过诊疗实践, 发现妊娠后期母牛运动不足会诱发生产瘫痪。

2.3 疾病因素

2.3.1 消化道疾病

奶牛生产前如患有消化道疾病, 可使食欲下降, 消化功能障碍, 从而影响钙、磷的重新吸收和利用。

2.3.2 乳房炎

奶牛分娩后易发乳房炎, 然而因乳房炎而致的生产瘫痪最为常见。

3 发病机理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分娩前后血钙浓度急剧降低有关, 和大脑皮层缺O2缺血有关。

3.1 血钙浓度降低

从生理上来说, 甲状旁腺、降钙素和维生素D3这三种因子主要是调节钙代谢的激素, 三者相互协调作用, 达到维持血钙稳定的目标。甲状旁腺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提高骨质的释放, 实现血钙浓度的提高;降钙素的主要功能是拮抗甲状旁腺素, 促进排钙, 使血钙降低, 维生素D3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刺激肠道对钙的吸收, 这3种激素中任何一种代谢发生异常, 均会造成钙的代谢失调。

3.2 大脑皮质抑制

分娩过程中, 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其后处于抑制状态, 分娩后腹内压迅速下降, 内脏器官有充血现象, 脑组织会出现短暂贫血。乳房里有产后血液大量进入, 合成乳糖, 致使降低血糖, 造成大脑皮层受到抑制, 干扰甲状旁腺的分泌功能, 引起分泌激素的功能衰减, 骨钙不能及时作用以维持血钙的正常水平。

3.3 脑缺O2导致贫血

脑缺O2导致机体暂时性贫血, 脑皮质缺氧, 脑神经兴奋性处于抑制状态的神经性疾病。而血钙降低是脑缺氧的一种并发症。个别病例在补钙后症状不见好转, 而乳房送风却有较好的成效。通过乳房送风疗法, 使乳房内的大量血液重新进入血液循环, 从而使血压恢复, 改善了脑的血液循环情况, 同时也可使血钙浓度提升。

4 生产瘫痪治疗的实践探讨

治疗奶牛生产瘫痪主要用静脉滴注钙制剂疗法、乳房送风疗法、中兽医疗法, 发病后应及时诊治。

4.1 糖钙疗

此办法适用于血钙浓度急剧底下的患畜, 通常用5%的氯化钙200~300 m L静脉滴注, 同时加入4%的硼酸可以提高氯化钙的溶解度和溶液稳定性, 效果更佳。

4.2 乳房送风疗法

此治疗办法适用于糖钙疗法不佳时或治疗后复发的病畜。送入空气时要挤掉乳房中的乳汁, 消毒乳房及乳头, 4个乳区均应送入空气, 送入空气量以乳房及乳房基部边缘清楚鼓起为宜, 用无菌纱布条缠住, 30 min后病畜方可苏醒、站立。对于乳房感染奶牛, 应先用清水清洗乳房及乳头, 随后药浴乳头, 继而注入1%碘化钾溶液, 然后进行送风治疗。

4.3 乳房中注入鲜奶法

向患病奶牛的4个乳区各注入500~1 000 m L干净无污染乳汁, 方法与乳房送风相似, 此法治疗效果较好, 且治疗后不会复发、恢复相对较快, 但必须保证注入的乳汁干净无污染。

4.4 中药疗法

补中益气汤:炙黄芪90 g, 党参60 g, 白术60 g, 柴胡30 g, 陈皮30 g, 炙干草30 g, 升麻30 g。

四物汤:当归45 g, 川芎25 g, 白芍50 g, 熟地60 g, 黄芪45 g, 肉桂50 g, 茯苓45 g, 甘草15 g。

对于起初奶牛生产瘫痪具有较好的效果, 此方的作用为兴奋神经, 促进血液循环, 具有补中益气, 回阳救逆的奇特效果。

5 生产瘫痪的预防

5.1 干奶期注意营养均衡, 加强饲养期管理

精料的喂量一定控制好, 保证蛋白质供应, 但蛋白质不能过高, 同时加大粗饲料 (优质干草或苜蓿) 的饲喂量。为了杜绝产后母牛膘情过瘦或过肥, 干奶期的能量水平不易过高或过低。对膘情较好的母牛在产前10 d左右应降低蛋白质的饲料。

注重产前饲料中钙和磷的搭配比例, 通常应保持在1~2, 特别是注意产前两周钙水平不能过多。根据饲草料实际情况可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碘。奶牛分娩后3 d内不要把初乳挤得太干净, 防止钙丢失过多, 一般只挤1/3~1/2以维持乳房内一定的压力。

5.2 药物防治

产前3~5 d至分娩后3 d内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 (20%) 500 m L。产前3 d肌肉注射维生素D3:1次/d, 每次150万~200万单位。

6 体会

奶牛生产瘫痪是当前危害奶牛的一种较为严重的营养代谢病。生产过程中一方面由于饲养管理不善, 加之饲料配方不合理, 特别是钙磷比例搭配不科学, 摄入高钙、高蛋白的奶牛, 甲状腺的调节作用衰减, 是此病发生的诱因, 通过合理有效的预防可减少损失。

摘要:奶牛生产瘫痪是奶牛分娩期常见病之一, 一般认为饲养良好的高产奶牛, 在妊娠后期 (干奶期) 饲养管理改变, 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调整不当, 钙磷比例失调, 维生素补充不足, 血钙过低等, 都能引起本病。

病因与防治 篇4

0.引言

因沥青路面相对于砼路面具有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施工期短、养护维修简便、适宜分期修建等优点,故获得广泛应用。施工中,不仅需要完善的施工技术规范,而且要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健全的质保体系,要严格控制材料质量及用量。

1.沥青路面损坏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1.1 由于基层强度不足或不均匀产生的沥青路面损坏。这种损坏的主要特征是沥青路面产生网裂或沥青路面发生裂缝后产生的先冒白浆(唧浆),后成坑槽,成片破坏现象。水进入基层起了加快损坏的“催化”作用。

1.2 由于沥青与石料失去粘结力产生的沥青路面损坏。其主要损坏是沥青与石料完全失去粘结力,沥青砼从黑色转化为黄色,砼中已看不到沥青的存在,只有胶泥和石料,弯沉明显增大,车辙加速发展,继而出现连片坑槽,大面积损坏。

1.3 由于超限重车作用产生的加速损坏。沥青路面破坏都有以下共同特点:行车道破坏比超车道严重;流量多的路段比流量少的路段损坏严重。这说明超限重车交通仍是公路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1.4 由于沥青砼热稳定性不足产生的损坏。这种损坏主要表现为沥青路面的车辙、泛油、推挤、拥包等。以上损坏类型往往是多种损坏同时产生,相互作用,加速损坏的发展。

2.病因分析

2.1 空隙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沥青砼实际空隙率小于7%时,沥青砼中孔隙基本不连通,沥青砼基本不渗水。因此,要减少水损害,沥青砼实际空隙率应控制在7%以下。然而,由于马歇尔设计空隙率一般控制在4%左右,而规范允许最小压实度为96%,所以事实上按规范要求控制的沥青路面空隙率仍有相当一部分将大于7%,沥青路面处于渗水状态,尤其是当路面压实摊铺厚度与石料最大粒径不匹配时,或铺筑桥面沥青砼时,或沥青混合料摊铺产生离析时,实际空隙率将远远大于7%.另外,试验表明,层间结合处,特别是桥面沥青砼与桥面水泥砼铺装层结合处的空隙率要比摊铺中间的空隙率大得多,如此大的空隙率形成了层间含水层,但又没有真正形成一个是以透水的结构层。道路路面施工和营运过程中渗入空隙中的水往往含有泥砂杂物,泥砂杂物不断沉积在空隙中,导致空隙堵塞,层间不仅不能成为排水层,反而成为吸水层。有些人认为,渗入路面空隙中的水,可以通过设置纵向盲沟,通过横向渗透排出路基之外,但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首先是路面渗入水的空隙被泥土堵塞的情况下,垂直渗透的速度将比横向渗透速度大得多,渗水路面的水一般处于“吸附”状态,而不是流动状态,尤其是空隙被泥土堵塞时,路面水更是易进难出,在降雨量较大的地区,沥青路面长期处于“饱水”状态。实践证明,施工现场被铲除废弃的压实度不足、空隙率超过7%的路段的泥土,即使在阳光下暴晒多日铲除后,其下卧层仍是潮湿的。全幅铲除的断面,难以有层间排水的可能。水对沥青砼的侵害作用可以从沥青砼的残留稳定度试验得到验证。国外的研究表明,水的长期作用除使沥青砼的稳定度下降之外,还将使包裹在石料表面的沥青产生一定的乳化作用,导致沥青老化加剧。乳化沥青是“水包油”,而这一乳化作用的“油包水”,将使沥青与石料的粘结力下降,沥青砼失去强度。离析问题的最大害处是局部空隙率很大,强度低,由于离析周围的沥青砼可能不渗水,使离析处成为“积水窝”,往往降雨后在离析处仍有“水渍”的现象,说明该处长期受水侵蚀,这也是离析处沥青路面破坏的主要原因。

2.2 沥青用量的影响

有的承包商往往为了节省工程费用,采用规范沥青用量±0.3%的低限值-0.3%,现代化的拌和设备要进行这样的控制是比较容易的,殊不知当沥青混合料的级配不稳定时,特别是当混合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偏大时,采用这一低限沥青含量将使沥青砼“贫油”。经验表明,小于0.075mm颗粒含量每增加1%,沥青用量至少要增加0.1%.“贫油”的沥青砼除严重影响沥青砼强度和疲劳性能外,最主要的问题是将导致压实困难,水易于渗入结构,从而将大大降低沥青砼的抗水损害能力。

2.3 石料质量的影响

研究表明,沥青与石料的粘结性不仅与石料的酸碱性有关,而且与石料表面的微观结构(粗糙度)有关。一般而言,碱性石料比酸性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强,但也有例外,如石灰岩夹杂的方解石与沥青的粘附性只能达到2级,而部分酸性石料,由于有比较粗糙的微观表面,与沥青的粘附性也达到4-5级,显然选择与沥青粘附性强的石料,有利于提高沥青砼的抗水损害能力。方解石含量规范许用值为不大于5%,显得较宽,拟从紧控制,有利于提高沥青砼总体质量。沥青砼在摊铺和碾压过程中石料的压碎程度除与碾压功能和碾压工艺有关外,一般还与石料的压碎值有关。规范规定,沥青路面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8,经验表明当石料压碎值接近28时,在进行沥青混合料摊铺碾压时往往易于压碎。对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调查资料表明,相当一部分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与石料的压碎有关,这可以从钻孔取芯芯样表面石料的破碎情况以及碾压前和碾压后沥青混合料级配的变化反映出来。沥青砼中石料压碎后,某种意义上讲比“花白料”更糟,水易于沿着破裂面进入石料内部,并从石料内部进入沥青与石料的界面,使沥青与石料产生分离,加速了沥青路面的破坏。近年来还多次发现,某些石料在常温和高温作用下以及在干燥和潮湿状态下的压碎值不一样。曾经出现过沥青路面尚未通车,沥青与石料在水的作用下与沥青完全分离而失去强度的情况。

石料的含泥量对沥青路面的质量至关重要,规范规定沥青路面用石料的含泥量应该小于1%.在这里,含泥量往往指小于0.075mm颗粒的含量,而且主要是针对1#-3#料,而对于4#料规范规定0.075mm颗粒的含量应小于15%,问题是要弄清楚这小于0.075mm含量到底是石粉还是泥土。

对于1#-3#料,这1%的允许含泥量如果主要是石粉,可能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不大,但如果是泥的话,将裹覆于石料的表面,大大降低沥青与石料的粘结性能,使本来与沥青粘附性达到4-5级的石料实际粘附性可能小于2级,从而使沥青砼抗水损害能力下降。特别是对于1#料,以1%的含泥量控制,如果这1%是泥浆的话,这样的石料看起来已很脏了。对了4#料,如果石料场不采用吸尘装置,即使是15%的允许量,要不超过已是很不容易了,加之集料在拌和场又极易受“二次污染”,很难说不超标,沥青路面施工承包商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即4#料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多一些没关系,可以通过拌和楼的吸尘装置把粉尘吸出来,甚至把回收粉料当矿粉使用,而事实上,吸尘装置并不能把粉尘吸干净,一般约有1%-2%,甚至更多的粉尘吸不干净,裹覆于石料表面的泥浆更是无法吸出,当保留在混合料中的粉尘中的含泥量较大时,将对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对于4#料,应该严格进行砂当量试验。

2.4 冻融的影响

在空隙率较大、石料被压碎、沥青用量不恰当、石料与沥青粘附性较差等条件下,当水进入沥青路面时,冻融将对沥青砼的使用性能产生致命的伤害。在冬季,由于沥青砼的强度和刚度较大,这一伤害可能不易察觉,但到了夏季,已形成的潜在伤害在高温和重载交通的作用下,由于沥青砼的移动变形,极易导致沥青砼溃解。冻融对沥青砼强度及抗水损害性能的影响可通过冻融劈裂强度试验和AASHTOT283试验结果反映出来。

2.5 重车和高温的影响

在高温和重车作用下,正常的沥青砼路面将产生进一步的压密,并由于热稳定性不足而

产生蠕变,导致车辙、拥包等病害的发生,但这种病害从产生直到路面失去服务能力将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这时的沥青砼内部已产生一定的缺陷或病害,如石料与沥青的粘结力下降,则压密和蠕变的过程又是沥青砼中颗粒重新分布的过程,由于水的作用已使沥青砼的强度及沥青与石料的粘结力下降,这种颗粒的重亲新分布将更进一步加剧结构的破坏,使沥青路面更易渗水,而渗水将进一步导致沥青与石料的分离,使结构层中水处于饱和状态,再加上汽车行驶时,荷载的重复作用及动水压力的不断抽吸作用,将更进一步加速沥青路面的破坏。超载车辆对有缺陷的沥青路面的破坏作用要比对正常状态的沥青路面的破坏作用大得多,这是因为结构承载能力已下降的沥青路面根本不堪重负,必将加剧沥青路面的破坏,因此超载车辆必须加以控制。据有关调查结果,部分高速公路货车超载率达70%,最大超载达额定载重的2.7倍,而美国允许超载量为额定载重的1.25倍,可见超载之严重。超载也是导致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3.防治沥青路面损坏的主要对策

3.1 改善沥青混合料的级配

传统的AC-I型沥青混合料存在细料多、中间料少的现象,对这样的沥青混合料的普遍反映是摊铺时易产生离析。沥青砼虽然是密实型的,但不是嵌锁型的,砼中粗骨料呈悬浮状态,沥青砼热稳定性较差。因此,为减少离析,提高热稳定性,可以采用改进的AC-I型结构,主要是适当减少细集料的含量,增加中间料的含量,基本上级配曲线以规范中级配中值线为基准线,4.75mm粒径以下走中值线下线,4.75mm粒径以上走中值线上线,从室内试验结果和现场外观情况看,效果比较理想。

3.2 调整沥青路面结构层厚度

为使最大公称粒径与结构层厚度匹配,保证压实度,减少空隙率,防止沥青路面渗水,上面层可普遍采用3cm厚改进的AK-13型结构和SAM-13结构,下面层统一采用4cm厚改进AC-20I型结构。从摊铺情况看,沥青砼压实和密水效果较过去的AK-16上面层和AC-25I下面层得到了明显改善。

3.3 合理提高压实度,适当减少空隙率

将压实度控制标准从96%提高到98%.按这一标准控制的沥青路面,通车后再压密的现象比较不明显,且沥青路面实测空隙率较小,不易产生早期水损害。同时为减少实测空隙率,规定马歇尔设计空隙率测定时,采用实测密度与理论密度双控,保证理论密度不低于93%,这样使沥青砼的空隙率得到严格控制,保证3层沥青路面基本不渗水。为保证压实度达98%,要求施工单位必须配备2台25t以上轮胎压路机。经检测,沥青路面压实度的代表值超过98%,空隙率除个别点外都能控制在7%以内,保证了沥青路面基本不渗水,雨后已基本消除了水渍。

3.4 严格控制沥青用量

在沥青路面施工中,根据目标配合比设计的原则,认真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经过生产配合比段化调整,确定最优的沥青用量。为保证混合料有足够的沥青用量,以提高沥青砼的抗水能力,将规范规定的允许误差±0.3%缩小为±0.2%~-0.1%.3.5 严格控制石料的压碎在渗水状态下,石料的压碎对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的影响很大。为保证沥青混合料在摊铺和碾压过程中基本不产生压碎现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选择石料时尽可能选择针片状含量小、压碎值小的石料,针片状含量必须严格控制在15%以下,尽可能不超过10%,石料压碎值应控制在24以下;二是改善碾压工艺,当发现石料有压碎现象时,原则上尽可能采用轮胎压路机搓柔碾压,而不采用钢轮压路机振动碾压;三是加强对石料压碎情况的检查,在终压完成后,沥青砼尚未冷确情况下,局部揭开检查,如有压碎现象,研究分析产生压碎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对2004年施工的沥青路面钻孔取芯,芯样外现表明,石料压碎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3.6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

①严格检查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运输、碾压过程的规范化。②对沥青和石料质量进行源头和现场检测。③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压实度、空隙率、沥青用量、级配、压实厚度、渗水量等技术指标。

3.7 提高道路养护的意识

围绕建设与养护、维修与预防的关系,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只有长期保持良好的路面使用性能,道路建设的巨额投资才能充分发挥其投资效益,而长期保持路面良好的技术状况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养护维修支持系统来保障。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养护维修实际上是道路建设的一种延续。在路面养护和维修的关系上,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等到路面开始出现损坏后,才对它进行维修,而对于路面还处于良好状态下进行预防性养护的意义则往往熟悉不足。预防性养护实质上是一种周期性的强制保养措施,并不考虑路面是否已经有了某种损坏。

4.结束语

仔猪黄痢的病因与防治对策 篇5

目前在农村现有的饲养管理水平下,仔猪黄痢是养猪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该病在一些地区和猪场的流行日趋严重,发病率高,死亡快,不仅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黄痢的发生。现将对该病的防治介绍如下。

1发病情况

在龙山县农车乡某一猪场全场51头母猪,2008年3~4月母猪产仔20窝,发病15窝,发病占75%。共产仔195头,死亡115头(其中前3窝产仔29头,死亡25头),死亡率59%。

2发病机理及症状

仔猪生长在母体子宫时,羊水会随着妊娠时间延长而不断变混浊,胎儿会把变脏的羊水吸吮吞咽到自己体内,然后以排尿方式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清洁羊水,羊水中少量的脏物则留在胎儿肠道中形成了胎粪,胎粪为金黄色或黄绿色[1];加上新生仔猪大肠内大肠杆菌代谢紊乱而引起的初生仔猪严重腹泻和败血症,主要症状以排出黄色稀粪和急性死亡为特征。在排泄胎粪期间,任何原因引起的仔猪腹泻,均排出的是黄色稀粪,所以,仔猪黄痢的发病实质是新生仔猪在排泄胎粪期间引起的腹泻,仔猪出生时尚很健康。有的乳仔猪在生后12h以内即可发生此病,病仔猪突然发生腹泻,粪便呈黄色浆糊状或黄色水样,内含有凝乳小片。最急性型,不显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2]。严重的肛门松弛、捕捉时会因挣扎或鸣叫而增加腹压,常由肛门排出稀粪,呈水样喷出。病程稍长的也仅1~5d,很快消瘦、脱水,最后衰竭昏迷而死亡。因此只能采取综合保健预防措施。但患此病的乳仔猪无呕吐现象。

3剖检病变

常见病猪尸体被毛粗乱,消瘦,有的颈部皮下水肿,胃内充满多量黄色的凝乳块,有酸臭味,胃黏膜水肿,幽门腺区有出血点,小肠黏膜脱落并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以十二指肠病变最严重,为小肠急性卡他性炎症和败血症的变化[2]。小肠黏膜红肿充血或出血;小肠内有多量的黄色液体内容物和气体,肠壁变薄、松驰。胃黏膜发红、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弥漫性小点出血[2]。重者心、肝、肾等脏器有出血点,有的还有小的坏死灶。

4发病原因分析

4.1溶血性大肠杆菌感染

溶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仔猪黄痢是大家公认的仔猪黄痢的主要发病原因,因大肠杆菌在体内有特定的定植因子,故初生仔猪易感染,而后在胃和小肠黏膜上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的毒素,引起仔猪腹泻和败血症,因此仔猪黄痢又名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4.2仔猪脐带感染

仔猪断脐消毒不严格,通过脐带感染,重则引起脐风,轻则引起拉稀[2]。加之环境卫生条件差就更有可能引起仔猪腹泻,因此出生时脐带消毒和搞好环境卫生工作是预防脐带感染引起拉痢的关键措施。

4.3母猪乳房炎、隐性乳房炎以及其他炎症或感染

炎性产物会进入乳汁,仔猪吮吸了含炎性产物的乳汁必然引起中毒性腹泻,7d内表现为拉黄痢,7d后仔猪同样也会继续拉痢。这种情况的拉痢,给小猪打针是无效的,所以,有经验的兽医或养殖户给小猪治疗黄痢的时候,一定会检查母猪有没有病。母猪有病的话,一定要先解决母猪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仔猪的问题。

4.4母猪酮病

各种原因引起母猪产后快速掉膘,脂肪分解,会产生酮体,引起酮乳症,仔猪吮吸酮乳后会由于酮体中毒引起的中毒性腹泻,导致黄痢发生。酮病导致的中毒性腹泻,体温不但不升高,而且还下降,这种情况不论用什么抗生素都打不好。关键是预防母猪酮病,不使其出现快速掉膘。母猪在以下情况会引起大量掉膘:一是传统饲养不注重母猪营养,把母猪养成皮包骨,母猪必然掉膘,这是农村养猪户黄痢病较多的主要原因;二是母猪药源性便秘,采食少或不食造成[1]。

4.5伪狂犬病、猪瘟的发生

仔猪伪狂犬病最早的3~5d发病,死亡率很高,临床症状也有拉稀。如果猪瘟疫苗没打好,怀孕后期母猪感染了隐性猪瘟可引起母猪流产、死胎,新生仔猪拉痢,也为黄色稀粪。预防措施是做好母猪保健工作,及时搞好防疫工作。

5综合防治措施

5.1抓好怀孕后期母猪营养可提高仔猪初生重和保障胎儿免疫器官发育

大肠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抵抗力弱、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的仔猪易感染发病。根据这一原理,防治仔猪黄痢工作要从妊娠后期开始,其方法是加强怀孕后期母猪营养,提高仔猪初生重和促进胎儿免疫器官发育。实践证明,妊娠后期母猪日粮中添加复合性饲料和微量元素,显著提高胎儿初生重,在母猪产前产后4d饲喂一些抗生素[如四川华兴兽药厂的菌毒痢克(盐酸沙拉沙星)]有很好的效果。

5.2防止围产期感染

产前、产后15d称为围产期,部分仔猪一出生便拉黄痢,其原因是围产期感染,这时往往也伴有母猪子宫内膜炎、体温升高等症状。因此,产前15d要做好母猪保健工作,防止感染,产前搞好母猪消毒和栏舍卫生;产后搞好母猪消炎护理工作,药物可使用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噻呋钠、四环素类如土霉素、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中成药类复方板兰根、黄芪多糖或磺胺类药等[3]。

5.3做好出生时的脐带、乳房、阴户消毒工作

仔猪出生后及时断脐用碘酒消毒,用消过毒的毛巾擦身和抹去嘴鼻内的黏液,用0.1%高锰酸钾或新洁尔灭做好母猪乳房、阴户消毒工作,以防仔猪吃第一口奶时连猪粪一起吃进去了。因此此项措施是预防黄痢的关键工作之一。

5.4搞好疫病防制

在母猪配种前1个月注射猪瘟活疫苗、伪狂犬灭活疫苗、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产前1.5~1个月分别注射K88、K99、987P能有效地防制仔猪黄痢的发生,提高仔猪成活率[2]。

5.5做好泌乳母猪饲养工作,提高初乳质和量

3d之内的乳汁叫初乳,母猪泌乳质量特别是初乳的质和量直接影响仔猪抗病力。初乳既是一副“泻药”,里面含大量的镁盐,能促进仔猪排泄胎粪;同时,它又是一副“补药”,母猪能抵抗什么疾病,仔猪吃了初乳后也能抵抗同样的疾病,因为初乳含有抵抗这些疾病的免疫球蛋白,所以初乳的质和量,对仔猪的抗病力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做好泌乳母猪饲养工作也是预防黄痢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具体方法是在母猪日粮中添加菌毒痢克(盐酸沙拉沙星)或土霉素等。

5.6搞好环境卫生和保温工作

搞好环境卫生工作可以减少大肠杆菌对仔猪感染。低温应激可以降低仔猪对大肠杆菌的抵抗力,仔猪的适宜温度为:第1周31~33℃,第2周28~30℃,第3周25~28℃,第4周20~25℃。做好保温工作,可以降低仔猪对大肠杆菌的感染。

5.7适当用药物预防

防制仔猪黄痢的药物有很多,要严格控制药量和用药方法。新生仔猪出生8h以内,可用新霉素粉或硫酸粘杆菌粉或氟苯尼考粉按每头0.25g,用打湿的手指头粘上药粉,涂抹在仔猪舌中部和口腔内;也可用抗生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土霉素、氟苯尼考等)和中成药物(黄芪、板兰根等)擦在母猪乳头上让仔猪在吮乳时吸到药物。采取以上综合保健措施后,仔猪黄痢基本上可以控制,发病率可以控制在1%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张秀英,刘玉芹,朱琪.仔猪黄白痢防治的研究进展[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1(7):24-25.

[2]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第四版)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6-52.

浅谈仔猪腹泻的病因与防治 篇6

1 非病原性病因

主要为营养性腹泻和应激性腹泻。

1.1 营养性腹泻

饮水水质或者饮水不足;饲料中营养缺乏或过多;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过高;饲料中含有抗营养因子;饲料中的植物凝集素、蛋白质酶抑制因子等;饲料霉变或者其他原因等。

1.2 应激性腹泻

由于外界因素, 气温的突然变化、仔猪转群、换料等造成仔猪应激反应。仔猪处于应激状态下, 皮质酮分泌量增加, 阻碍消化道分泌粘蛋白, 肠道有机酸分泌量降低, 使肠道内pH值升高, 结果抑制了乳酸杆菌的增殖, 激活了大肠杆菌的增殖;同时在应激状态下, 仔猪采食量下降, 消化不良, 并伴随体质下降, 进而引起腹泻。

2 病原性病因

病原性腹泻的原因一般分为细菌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 寄生虫性腹泻。

2.1 细菌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性肠炎、沙门氏菌、猪痢疾密螺旋体等。

2.1.1 大肠杆菌:

主要感染从出生至断乳期的仔猪, 根据发病日龄、粪便情况可以分为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1周以内发生的为仔猪黄痢, 病猪多拉黄色水样粪便, 日龄较大的少数仔猪会出现黄色糊状粪便, 粪便中带气泡, 病猪多迅速消瘦, 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1日龄仔猪感染仔猪黄痢死亡率可达到100%。仔猪白痢多发于出生后10~30 d, 以10~20日龄者居多, 病猪拉白色或灰白色糊状或膏状粪便。

2.1.2 魏氏梭菌:

主要是引起仔猪拉稀, 该菌分泌的β毒素, 它可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引起3日龄内仔猪拉红色稀粪, 死亡率很高。

2.1.3 沙门氏菌:

主要感染6月龄以下的仔猪, 病猪体温升高, 多数在41℃以上, 病猪食欲不振, 拉稀, 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 恶臭, 很快消瘦。部分病猪, 在病的中、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 特别在腹部皮肤, 死亡率较高。

2.1.4 猪痢疾密螺旋体:

主要引起7~12周龄的猪拉稀, 其特征是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炎、出血性炎, 继而引发纤维素性坏死性炎, 呈现粘液性、出血性下痢。

2.2 病毒性腹泻

主要为传流行性腹泻、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

2.2.1猪流行性腹泻:

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 小猪易患此病, 哺乳仔猪死亡率达50%~100%。其特征为呕吐, 腹泻。

2.2.2 传染性肠胃炎:

本病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厌食、呕吐、严重腹泻、失水为特征。10日龄以内仔猪病死率高达100%, 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很低, 成猪几乎没有死亡。

2.2.3 轮状病毒感染:

病毒存于易感动物的肠道内, 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 8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高, 一般为50%-80%, 若有大肠埃氏菌混合感染更严重。

2.2.4 猪伪狂犬病感染:

妊娠母猪感染本病可经胎盘侵害胎儿, 泌乳母猪感染本病的1周左右乳中有病毒出现, 可持续3~5 d, 发病后有数日的轻热、呼吸困难、流鼻汁、咳嗽、精神沉郁、食欲不振, 呕吐和腹泻。

2.2.5 猪瘟病毒感染:

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弱仔和新生小猪多伴随黄色水样腹泻, 中大猪主要以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2.2.6 寄生虫性腹泻:

主要为等孢球虫病、蛔虫、鞭虫、结肠小袋纤毛虫。多以20日龄以上的猪较易发生, 一般患猪呈慢性经过。多见仔猪肤色暗淡、被毛粗乱、消瘦、喜卧, 粪便有恶臭。

3 鉴别诊断

3.1 根据发病日龄诊断

1~2日龄的腹泻:大多为大肠杆菌、低血糖和梭菌引起;7日龄后的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痢疾、沙门氏菌、轮状病毒引起;10日龄以上各种年龄, 急性、严重的水样腹泻: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伪狂犬病引起;各种年龄猪、无明显时间、一般不太严重的腹泻: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引起;一窝中少数猪腹泻, 并且是个体最大和最健壮猪腹泻:大多为梭菌性肠炎引起;一窝中少数猪腹泻, 并且是个体最小和最弱猪腹泻:大多为低血糖引起。

3.2 根据腹泻轻得程度来诊断

如果是暴发性的、迅速传播的腹泻, 则为病毒性腹泻;如果是隐性发生、缓慢散播、随时间而加重, 则为细菌性或寄生虫性腹泻。

3.3 根据粪便中是否带血来诊断

拉黑色柏油样的粪便多为胃溃疡, 可能与粉料太细有关;拉鲜红色的粪便多为血痢、鞭虫等。

3.4 根据粪便的酸碱度和性状来诊断

病毒性腹泻的粪便多为酸性, 其他腹泻的粪便多为碱性;水样呈喷射状腹泻大多由病毒引起, 粘状或糊状, 带有泡沫状的粪便大多由细菌引起;糊状、黄灰色、恶臭的粪便大多为球虫性腹泻;粪便气味不同大多为传染性胃肠炎;腹泻伴随口流泡沫、呕吐、神经症状的大多为伪狂犬病毒引起。

4 综合防治

4.1 营养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临床上必须饲喂给仔猪清洁、干净的饮用水, 而且尽量让其自由饮足;配置营养全面、营养素比例协调的仔猪饲料, 适当补充复合多维和矿物质, 仔猪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不易过高;合理选择仔猪饲料原料, 饲料中的植物凝集素、蛋白质酶抑制因子等, 常会破坏肠道组织的完整性, 影响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造成消化道和肠道吸收障碍, 引起仔猪腹泻;添加适量酸化剂或者健胃散。因仔猪胃液分泌少, 胃酸不足, 不利于胃蛋白酶原的激活, 而影响饲料蛋白的吸收利用, 所以添加0.1%~0.3%的复合型颗粒酸化剂或包膜酸化剂或者添加1%~2%的强力健胃散, 可提高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添加酶制剂, 在酶解酵母多糖的配合下更有利于幼龄仔猪的肠道菌体平衡, 在幼龄仔猪及饲养环境变差时使用都能提高仔猪的健康水平, 可以减少腹泻的发生。

4.2 应激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提前补饲;适时断奶;逐步断奶, 移母留仔;加强管理, 减少环境变化造成的应激。一般在7日龄开始补饲, 在断奶前1~5 d, 减少哺乳次数, 以28~35日龄断奶为宜。断奶后少喂勤添, 适当控制饲喂量, 逐步换料。加强管理, 减少环境变化造成的应激。保持圈舍内的温度和一定的湿度 (50%~60%) , 防止温度突变, 温差不能超过8℃以上, 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干燥。

4.3 病原性腹泻综合防治

4.3.1 强化免疫工作:

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应注射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伪狂犬苗;怀孕母猪在产前3~4周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疫苗、猪流行性腹泻疫苗, 8日龄-10日龄口服0.3~0.5头份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 20~22日龄再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 使之产生较高的主动免疫水平, 减少发病死亡。对正在发病的猪群用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疫苗、流行性腹泻疫苗在母猪产前5~6周和2~3周接种2次或1次, 可以有效控制暴发, 缩短暴发期, 明显减少或终止初生仔猪发病死亡。在控制后, 长期按免疫程序接种猪瘟、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疫苗、流行性腹泻疫苗。

4.3.2 强化发病猪群的消毒工作:

对呕吐物和泄泻物应先喷洒消毒剂, 半小时后再冲洗, 被污染的用具也应消毒。为防继发感染, 1周龄以下的仔猪可适当使用抗生素, 个别严重脱水的病猪应及时进行输液。如哺乳母猪发生腹泻, 也应立即输液, 以免影响仔猪。

4.3.3 加强饲养管理:

仔猪腹泻病因与防治措施探讨 篇7

1 病因

仔猪腹泻主要发生在以下三个阶段:1~3日龄的新生仔猪;7~20日龄的乳猪;断奶后2月龄以内的仔猪。该病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疾病,包括管理、饲料、仔猪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病原微生物等,通常把这些致病因素分为非传染性因子和传染性因子两大类。

1.1 非传染性腹泻

1.1.1 环境应激

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而引起。仔猪由于体内神经调节机制还没有发育完善,对外界因素的刺激适应性较差,容易造成消化机能的紊乱。如发生断奶后母仔分离、食物变化、环境及其温度、湿度的变化等情况时,仔猪很容易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导致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腹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甚至会导致猪只死亡、生长受阻而成为僵猪。

1.1.2 缺乏营养因子

仔猪缺乏维生素 (如叶酸、烟酸、泛酸) 、矿物质或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会导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下痢。特征为仔猪拉淡黄色、白色、灰绿色糊状或水样恶臭稀粪。铁是形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同时又是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成分,因而缺铁时往往造成缺铁性贫血,从而容易感染大肠杆菌导致腹泻甚至死亡。

1.1.3 生理因素

(1) 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仔猪皮下脂肪薄,被毛稀少,抗寒能力差,外界温度的变化容易导致消化机能紊乱而腹泻。

(2) 免疫系统不健全。乳猪以被动免疫为主,靠母乳中抗体 (母源抗体) 获得保护,仔猪这种被动免疫在出生后第1周抗体效价最高,到第3周降到最低水平。2~6周龄期间为被动免疫向主动免疫的过渡期,此时自身免疫能力尚未健全,极易受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等的感染而引起腹泻。

(3) 消化系统发育不全。仔猪前期以吃母乳为主,后期则以饲料为主,初期由于消化生理功能不健全,不适应植物性蛋白质高的饲粮,易引起胃肠机能紊乱,诱发腹泻的发生。

1.1.4 饲养管理因素

超早期 (14日龄) 断奶 (一般在3~5周龄断奶是提高母猪繁殖率,减少疾病传播、提高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技术之一。但对仔猪进行早期断奶会给仔猪的生长发育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如腹泻。据资料表明,对日粮抗原的暂时性过敏反应是诱发仔猪早期断奶后腹泻的先决因素。

黄曲霉素可致猪发生出血性腹泻。而饲料污染,潮湿霉变是饲料霉菌毒素产生的重要原因。仔猪对霉变饲料较敏感,几乎一接触到发霉饲料就立即出现腹泻。

1.1.5 仔猪补料诱导性腹泻

饲料抗原导致仔猪免疫力下降哺乳仔猪靠母乳提供抗体维持其免疫功能。断奶后,母源抗体停止供应,而仔猪自身主动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对疾病的抵抗力差,容易感染病原菌,引起腹泻发生。

胃酸分泌不足,部分饲料无法消化由于仔猪出生后,其胃酸分泌量难以缓冲饲料对仔猪胃内环境的刺激。所以,断奶仔猪每天分泌的胃酸只能消化仔猪日采食量的一半多,而其余无法消化吸收的饲料便成为仔猪消化道的负担,激发腹泻。

日粮pH值过高,病原菌大量繁殖,日粮p H值过高,导致仔猪体内酸度下降,为各种病原菌 (如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魏氏梭菌等) 提供了适宜的繁殖环境 (pH值为6.0~8.0) ,有害菌群大量繁殖,大量水分被重新纳入肠道内排出,进而导致仔猪下痢脱水,甚至死亡。

1.2 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传染性因素有病毒性和细菌性两大类,病毒引起的仔猪腹泻有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性的有仔猪黄痢、仔猪红痢、仔猪白痢、仔猪副伤寒、仔猪血痢。

1.2.1 病毒引起的腹泻

传染性胃肠炎由冠状病毒引起,多发生于冬季。临床上以厌食、呕吐和腹泻为特征,感染率几乎100%,10日龄以内的仔猪常发生严重脱水和电解质丧失而导致很高的病死率。本病传播快,病猪排灰色或黄色水样稀便,迅速消瘦,脱水。

猪轮状病毒感染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能感染各种年龄的猪,以2~5周龄的仔猪多发,发病率可高达50%~80%,但死亡率低 (7%~20%) 。主要发生于寒冷季节,仔猪拉黄白色或灰暗色水样或糊状稀粪,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比较轻。轮状病毒是导致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发病的一个重要诱因。

猪流行性腹泻病原为类冠状病毒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成年猪和仔猪均发病,感染率近100%,在仔猪中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哺乳仔猪死亡率平均为50%,临床上以拉水样粪便、呕吐、脱水为特征,其流行无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生。

1.2.2 细菌引起的腹泻

仔猪黄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3日龄以内的初生乳猪,临床特征为拉腥臭黄色浆状稀粪,内含凝乳小片,肛门松弛,捕捉时肛门冒出稀粪,发病仔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迅速脱水消瘦,衰竭而死。

仔猪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10~30日龄仔猪非败血性急性肠道传染病,血清型以O88K88为主。临床上以排出灰白色、浆糊状稀粪、有腥臭味、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对仔猪的生长发育危害较大。

仔猪红痢是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发生于一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新生乳猪多见,偶尔发生于2~4周龄以下的仔猪。死亡率一般在20%~70%。发病仔猪由于肠黏膜坏死以排出红色稀粪便为特征,病程短、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

猪副伤寒主要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主要发生于20日龄至4月龄的小猪,其他年龄的猪少见。主要症状是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和慢性病例主要为大肠死性肠炎,消瘦和下痢,粪便恶臭、有时带血。剖检病猪皮肤蓝紫色,脾脏肿大,肝包膜下有灰白色坏死点,大肠呈局限性、弥漫性或纤维素性坏死,经实验室细菌培养等综舌诊断确认为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仔猪副伤寒病。猪痢疾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对生长发育的小猪危害严重。

其特征是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进而发展为纤维性坏死,主要症状为病猪有黏液性或黏液出血性下痢。可引起病猪生长发育受阻,饲料利用率降低、甚至死亡等。

1.2.3 寄生虫引起的腹泻

球虫在成猪体内寄生,一般呈带虫状态而不表现临床症状,对7~10日龄的仔猪危害较大。病畜发生水样腹泻,衰弱,脱水,发育迟钝,时有死亡;另外,寄生于猪消化道内的线虫,主要侵害仔猪,可引起腹痛、腹泻、粘液性或血性下痢。

2 综合防治

2.1 做好饲养管理

2.1.1 切实做好仔猪越冬保温工作

冷刺激是降低幼猪生理抵抗力,引起致病性感染导致腹泻的一个重要因素。

2.1.2 定期消毒

做好猪舍坏境定期消毒工作,特别饲养密集的猪舍,更应定期消毒,搞好养殖环境卫生,可使猪腹泻率下降50%~80%。

2.1.3 适时断奶

仔猪断奶体重控制在6.5~7.0kg,断奶时间一般在4~5周,不到体重应推迟断奶时间。断奶的方法一般是去母留仔。

2.2 饲料与营养的合理调配

(1) 在断奶前给仔猪适当补料,一般7d开始少量诱食,以后逐渐增加。

(2) 不必对已发生腹泻的幼猪限制喂料,临床专家认为禁食有害无益,因为仔猪处于饥饿状态,会引起肠胃平滑肌兴奋,消化液分泌过多而加重腹泻。因此腹泻时不要禁食,适当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米粥,豆浆等)为佳。

(3) 人工口服补液:脱水和酸中毒是造成仔猪腹泻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对腹泻仔猪应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3 免疫预防与治疗

(1) “TGE、PED”二联灭活疫苗或“TGE、PED”弱毒疫苗:母猪分娩前20~30d后海穴注射,仔猪可通过乳汁的被动免疫获得保护。

(2) PRV弱毒疫苗:在产前15d和产后7d对母猪进行2次免疫,仔猪获得保护。

(3) 仔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第1次母猪产前1个月肌肉注射5mL,第2次产前15d加注10mL,对经产母猪,如前l~2胎已照前述注过此菌苗的,可于产前15d左右注射1次,用量3~5mL。

(4) 仔猪大杆菌基因工程苗:产前40~42d和15~20d各注射接种1次。

对以上几种腹泻的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应用抗菌素对症治疗,控制继发感染。方法是发现病状立即隔离治疗,可直接口服或注射给药,也可根据病情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母子同治或隔开治疗。对病毒性腹泻还可采用人工干扰素或鸡新城疫工程疫苗作为干扰素诱导剂来控制。

参考文献

[1]王红宁, 代敏, 吴强辉, 等.仔猪腹泻的病因及综合防治进展[J].养猪, 2002 (3) :32-34.

[2]江海洋, 魏书林, 张启迪, 等.仔猪腹泻的病因及防治[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2 (6) :50-51.

[3]蔡友忠.浅谈仔猪腹泻及其防治[J].福建畜牧兽医, 2005, 27 (3) :14-15.

[4]王冉.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病因剖析[J].当代畜牧, 1999 (2) :6-7.

[5]StesM K, Cohen J.Rotavirus gene structure and fuction[J].Microbiol Rev, 1989 (53) :410-449.

[6]Hill G M, Cromwell G L, Crenshaw T D, etall Impact of pharmacological in takes of weanling pigs[J].T Anim Sci, 1996, 74:181.

[7]张步彩, 陆吉虎.仔猪腹泻性疾病的发生和防治[J].农业技术, 2002, 22 (5) :45~48.

母猪子宫炎的病因与防治 篇8

1 发病原因

母猪子宫内膜炎的病因较复杂, 大体归结为细菌感染、母猪患病继发细菌感染、公猪患病引发母猪感染, 以及饲养过程中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等几个方面。

1.1 母猪因素

母猪本身患有疾病, 如猪瘟、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等容易继发感染子宫内膜炎。母猪在分娩、难产、产褥期中抵抗力下降, 抗病能力削弱, 如果内外环境中存在病原, 也易引发本病。

1.2 公猪因素

公猪生殖器疾患, 精液有炎性分泌物或稀释液被污染病原菌等, 通过交配或授精感染母猪而引发子宫内膜炎。

1.3 饲养管理不当

饲养管理不当, 饲喂发霉变质含有毒素原料, 青精料比例不当, 饲喂酒糟、豆渣催乳等导致营养失衡等, 使母猪体质下降, 也容易受到致病菌的感染而引发本病。猪舍环境不清洁, 场地消毒不严, 流产及死胎的胎衣造成外源性的感染。配种、人工授精、外部消毒以及器械、操作人员手臂消毒不严格;输精操作不熟练损伤产道;输精频率过高, 导致机械损伤和感染。

1.4 细菌感染

病原菌感染 (如大肠埃希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 是引起母猪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

2 症状

母猪子宫内膜炎大体可以分为急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内膜炎和隐性子宫内膜炎三类, 其中以慢性子宫内膜炎多见。

2.1 急性子宫内膜炎

病猪精神不振, 食欲减少或不食, 体温升高, 鼻盘干燥, 不时见拱背努责, 频频排尿, 阴门不时流出灰黄色或灰白色、污秽有腥臭味分泌物, 有的夹有胎衣碎片, 卧下时更明显, 哺乳母猪泌乳量减少, 不愿给仔猪哺乳。

2.2 慢性子宫内膜炎

慢性子宫内膜炎较为多见, 病猪有轻度全身反应, 症状明显, 精神沉郁, 体温升高, 食欲减少, 饮欲增加, 鼻镜干燥, 尿少赤黄。主要在种母猪尾根、阴门周围有恶臭味的粘稠分泌物, 干后形成薄痴, 颜色为淡灰色、白色、黄色、暗灰色等, 站立时不见粘液流出, 卧地时流量较多, 种母猪逐渐消瘦。

2.3 隐性子宫内膜炎

病猪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食欲时好时差, 发情周期不正常且无规律, 屡配不孕, 冲洗子宫时回流出略浑浊似清鼻样的液体。

3 预防措施

饲养管理是控制规模化猪场疾病的关键因素, 疫苗效力的充分发挥也需以良好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作为保障。因此要预防母猪子宫内膜炎, 需要让猪在舒适的环境中生长, 用高品质的饲料, 保证充足的营养, 以增强群体抵抗环境应激和疾病的能力。

3.1 科学饲养

科学规范化饲养母猪, 做到日粮全价的同时, 根据空怀、妊娠、哺乳等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合理搭配饲料, 青精料比例恰当, 供给充足、洁净饮水, 有效地保证母猪健康。

3.2 加强管理

3.2.1 提供清洁的生长环境并执行消毒制度

猪舍内保持安静、干燥、清洁, 通风良好, 冬暖夏凉。定期或不定期对圈舍清扫清洗后, 选用有效的消毒剂进行高压喷洒消毒, 尽可能有效消除致病因子。

3.2.2 严格生产管理制度

对公猪和母猪应严格选择, 保证公猪和母猪品质优良。加强人工输精员兽医卫生规范的培训, 提高无菌操作观念, 减少人为因素造成子宫内膜炎。

3.2.3 建立产后检查制度

检查胎儿、胎衣是否排除干净, 有残留要及时采取措施。

3.3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根据当地疫情制定免疫程序。对母猪进行相关疾病, 如猪瘟、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疫苗的免疫注射。

4 治疗措施

对于母猪子宫内膜炎应及时发现, 早期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子宫内膜炎的病因复杂, 引发因素众多, 但是, 病原菌感染是引起母猪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因素, 而且引起子宫内膜炎的病原菌种类繁多, 对于不同类型的子宫内膜炎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5 展望

仔猪腹泻的病因与综合防治 篇9

1 病因分析

(1) 机体原因:仔猪消化功能尚未健全, 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 仔猪断乳后常不能适应饲料由易消化的母乳向以植物性饲料为主难消化的断乳饲料的转变。同时, 由于断乳因素的影响, 仔猪在断乳后1~2d内拒食、少食, 2~3d后当仔猪饥饿时, 又大量进食, 短时进食大量的营养物质, 仔猪胃肠难以消化, 造成消化迟滞, 从而引起腹泻。 (2) 日粮中的抗原过敏反应:仔猪肠道对日粮抗原过敏从而导致肠道损伤, 是仔猪断乳后腹泻的主要原因。 (3) 应激因素:包括心理应激 (母子分离) 、环境应激 (猪舍内温度、湿度变化, 咬斗等) 和营养应激 (由母乳转化为饲料) 。仔猪断乳后从哺乳间转入平台式断乳圈喂养, 有时还会将不同窝的仔猪混群, 最严重的应激是仔猪日粮从液态的母乳变为固体饲料。由于断乳应激造成内分泌紊乱而引起肠道损伤, 使胃肠酶的水平和吸收力下降, 食物以腹泻形式排出。天气骤变会引起气温突然变化, 贼风会给仔猪造成冷应激, 都会造成仔猪腹泻。 (4) 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猪腹泻的常见病毒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等;细菌有大肠杆菌、C型魏氏梭菌、沙门氏菌、猪痢疾密螺旋体等。 (5) 霉菌毒素: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往往是引起断乳后仔猪发生腹泻的原因之一, 如呕吐霉素、T-2毒素等。

2 治疗措施

(1) 补铁、补硒:当发生仔猪腹泻后首先应考虑补铁、补亚硒酸钠和维生素E, 同时注射维生素B12, 解除腹泻一贫血一腹泻的恶性循环。 (2) 合理配伍抗茵药物:治疗猪腹泻的抗菌药物较多, 有恩诺沙星、土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 同窝中有1头猪发病必须全群用药, 治疗时最好能联合用药, 这样既能提高疗效, 又能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3) 补液:仔猪腹泻常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而导致死亡, 因此, 对腹泻仔猪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应及时补充电解质溶液, 可选用l0%葡萄糖补液盐口服或腹腔注射。推广口服补液盐, 因其使用方便、效果明显, 具有补充水分、电解质、调节酸碱平衡和供给营养的作用。 (4) 调节肠道内环境:提高仔猪腹泻的治疗效果, 关键是改善和调节肠道内环境。应先用清瘟止痢的中草药配合敏感抗生素清理肠道内的有害菌及其毒素, 再添加益生素等, 以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 建立良好的内环境。 (5) 使用阿托品:阿托品是M-胆碱受体阻断药, 能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的强烈痉挛, 从而减少下痢。延长常规抗菌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而提高其治疗作用。因此, 用阿托品配合抗生素治疗仔猪腹泻, 并同时采取肠道收敛保护措施, 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6) 治疗体弱病危仔猪:对机体较弱的仔猪可配伍使用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的中药制剂, 效果比较明显。对病情严重的瘫痪病例, 可注射维生素B16~10ml, 2次/d, 直至四肢站立为止。

3 预防措施

3.1 吃足初乳

母乳初乳非常适合初生仔猪的消化及吸收, 由于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 仔猪可通过肠道吸收初乳获得被动性免疫, 预防腹泻。为了增加仔猪的免疫力, 最好让仔猪在出生1h内吃到初乳。

3.2 适当补饲

在仔猪出生7d后, 适当补饲, 可加强仔猪的胃肠机能, 促进消化道的发育和消化酶的分泌, 产生免疫耐受性, 从而降低断奶后营养性应激的不良影响。

3.3 减少日粮抗原的过敏反应

在配制仔猪口粮时, 应尽可能减少植物性蛋白的比例, 以减少大豆蛋白中抗原物质对仔猪的应激。日粮配合时采用“低蛋白+合成氨基酸”的蛋白质模式, 可以减轻其对猪腹泻的影响。

3.4 科学地使用新型添加剂

在饲喂口粮中合理地添加酶制剂、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 可调节仔猪体内酸的不足, 降低pH值, 激活内源酶的活性, 控制仔猪体内微生态平衡。

3.5 科学地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 过好断奶关。猪舍要清洁干燥, 防寒保暖, 勤换垫草, 饲养器械要勤冲洗、打扫, 保证饲料卫生质量。饲料营养全价, 配方合理, 不喂发霉变质、有毒饲料, 减少一切应激因素。发现病猪, 及时隔离治疗, 病死猪要深埋或梦烧, 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4 结论

病因与防治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混凝土衬砌渠道;渗漏病因;防治措施

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混凝土衬砌渠道工程是非常关键的施工环节之一。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对于渠道灌溉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在节水节能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我国当前水利工程中混凝土衬砌渠道应用现状来看,由于长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渗漏现象。致使大量水资源的浪费。想要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对混凝土衬砌渠道渗漏的病因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从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从根本上保障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有利于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长足发展。

1.混凝土衬砌渠道和渠道渗漏

1.1混凝土衬砌渠道概述

一般来说,想要对混凝土陈其渠道渗漏问题进行有效的防治,就要对其基本概念与特点进行全面的掌握。混凝土衬砌渠道作为我国当前水利灌溉工程建设中常用的灌溉渠道,由于其自身具备的诸多优点,深受各大施工单位的喜爱,并取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采用混凝土衬砌防止能够大大提高渠道整体的防渗能力,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虽然混凝土衬砌渠道具有施工方便、造价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但在应用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缺陷问题。其中,施工裂缝就是一种常见的质量通病,如果施工单位不予以重视,没有对混凝土衬砌渠道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势必会对混凝土衬砌渠道整体使用性能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1.2混凝土衬砌渠道渗漏成因

在实际的混凝土衬砌渠道施工过程中,引起混凝土衬砌渠道渗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具体包括了建筑材料缺陷、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等等。以下本文通过对以往混凝土衬砌渠道工程进行参考研究,对主要导致混凝土衬砌渠道渗漏成因进行简要的介绍。

1.2.1渠道基础处理不当

对于水利工程项目来说,在对渠道工程进行施工时,其结构是否稳定,以及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地基基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没有对渠道基础进行优化处理,也并未按照相关施工规范要求进行合理施工,势必会导致混凝土衬砌渠道在施工阶段中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很可能会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不仅会发生的渗漏问题,同时也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对渠道工程的基础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1.2.2渠道支模偏差

在混凝土衬砌渠道工程的建设施工中,支模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帮助混凝土浇筑成形,并对其进行支撑。就渠道工程来说,其在支模时大多采用木模板或钢模板,且在实际支模之前都要根据工程实际编制出一份科学合理的设计图纸,然后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来进行测量放样。模板安装时,部分施工人员会在混凝土衬砌模板设置多个控制点,以方便后续的支模质量检查。值得一提的是,在模板的安装过程中,如果混凝土衬砌模板安装出现了偏差,比如相邻模板之间的拼接高度不符合设计要求,低于或超过了设计规范,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混凝土衬砌渠道发生渗漏。

1.2.3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此类裂缝常出现在混凝土表面,形状规则长短不一,互不连贯,裂缝较浅,一般在混凝土浇筑后(2-3)h左右出现。特别是当外界气温高,风速大,气候干燥时易出現,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浇筑后未能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湿,受风吹日晒,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混凝土的强度不能抵抗这种应力而产生裂缝。

2.渠道衬砌混凝土裂缝的预防

想要对混凝土衬砌渠道裂缝问题进行有效的防治,需要具体做好以下几点预防措施。第一,在正式开展混凝土衬砌渠道工程施工时,施工单位应该尽量选择水化热少的水泥品种,从而将其水泥化热反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第二,施工单位要对水灰比进行严格控制,并在混凝土拌合过程中,掺加适量的减水剂,以此来提高混凝土结构整体的塌落度,这样有利于减少水泥的使用量。第三,在混凝土衬砌施工完成之后,施工人员应该及时对其进行割枫处理,以免混凝土发生施工裂缝的质量问题,充分做好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第四,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施工之前,施工人员应该事先对渠道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以此来防治下沉、塌陷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3.渠道衬砌混凝土裂缝处理

3.1材料的选择

所用材料的质量必须满足技术要求,各种材料的采购、运输、储存等各环节都必须严格控制,确保材料不受污染、不混杂、不变质,各种被污染、混杂、变质的材料禁止使用。各种材料应为专业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并提供有检测资质单位的无毒及性能检测报告。

3.2表面涂抹处理

对于缝宽δ≤0.2mm裂缝涂抹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对于缝宽0.2mm<δ<0.4mm的裂缝涂抹水泥基柔性防水材料进行表面处理。

3.3凿槽嵌缝处理

对于缝宽δ≥0.4mm的裂缝进行凿槽嵌缝处理,嵌缝材料为水泥基柔性防水材料或聚硫密封胶。施工方法使用开凿工具,沿裂缝方向凿成1个宽25mm、深38mm的“u”槽沟,应满足槽深为槽宽的1.5倍,不能将槽沟凿成“v”型;将拌制好的防水砂浆填入槽内压实,在初凝具有一定强度后应立即进行找平处理,或填充聚硫密封胶处理。

4.施工质量的控制

进行处理时,选派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在现场处理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以保证施工质量;在整个处理过程中,设置专职质检人员,以保证现场修复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在混凝土结构使用过程中,裂缝问题一直是比较常见的质量通病,不仅大大降低了建筑物的防渗性能,同时也对渠道使用功能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一定要对混凝土衬砌渠道渗漏病因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从而相应的防治对策。 [科]

【参考文献】

[1]吕存堂.推广渠道防渗工程技术是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J].西北水力发电,2004(S1).

[2]陈玉国,宋文妍,李东晗.浅谈渠道混凝土防渗特性及断面设计[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3(01).

猪呼吸道疫病病因与防治 篇11

1.1 病原与发病特点

引起猪呼吸道疫病的病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肺炎支原体 (MS) 、2型猪圆环病毒 (PCV2) 、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 (PRRSV) 、伪狂犬病病毒 (PDV) 等;第二类是多杀性巴氏杆菌 (Pm) 、猪链球菌 (SS)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APP) 、猪副嗜血杆菌 (HP) 、支气管败血杆菌 (Bb) 等;第三类是由于猪后圆线虫、仔猪类圆线虫等寄生虫的幼虫在肺部移行损伤支气管而引发呼吸道疫病。

2012年笔者对宁洱县内发生呼吸道疫病的猪进行诊断治疗, 现将猪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初步统计如下表:

猪呼吸道病因较为复杂, 主要由病原微生物和致病性寄生虫等引起, 一旦发病, 多为混合感染。各种年龄段的生猪均会发生呼吸道疫病。仔猪发病呈无特定季节、无特定时间性, 肥猪在秋冬季节呈爆发性流行。20kg以下仔猪死亡率最高, 其次是100kg以上肥猪。

20~60kg的猪经1周治疗后病势较轻者好转;100kg以上肥猪一旦发病随即出现张口呼吸、剧烈咳喘, 且在数小时内死亡;经产母猪发病率较低, 经治疗后, 死亡率也相对较低。

1.2 典型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以猪食欲减退、消瘦、呼吸急促与困难、无痰干咳, 有明显咳喘症状, 呈典型腹式呼吸, 皮肤苍白 (或黄疸) 且伴发湿疹、结膜炎、关节炎等。

猪急性死亡时可见肺部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 肺部表面有红色至灰褐色斑纹, 呈半透明状。内部肺间质增宽, 出血, 病变部位界限明显, 大面积肉变, 呈棕黄色腐肌样。

混合感染时, 肺部及胸膜发生纤维素性、化脓性和坏死性病变, 肺脏心叶、尖叶、中间叶及膈叶病变尤为明显;肾脏肿胀部位呈现不同程度的苍白色, 表面有大量灰白色病灶, 皮质变薄;全身淋巴结肿大, 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部位尤为突出, 甚至肿大4~6倍以上, 且外表为灰白色, 皮质出血、坏死, 切面为灰黄色, 带有出血点, 肺脏淋巴结有化脓性病变出现。同时, 伴发出现心包炎、胸膜肺炎、肝周炎、腹膜炎、肠卡他等病变。

2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可以作出初诊。确诊需要进行琼脂扩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等, 以确定病原。

3 防治要点

3.1 平时的预防措施

3.1.1 坚持“自繁自养”, 引进种猪时应对种猪进行隔离检疫。

3.1.2规范兽医卫生消毒制度,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在每批猪出栏后对猪厩舍选择广谱消毒剂如复合醛溶液、烧碱溶液、强氯治剂等进行冲洗消毒, 闲置几天后才能饲养新的猪群。

3.1.3科学饲养, 对饲养生猪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次数, 均衡饲养。在饲养空间上, 每头仔猪0.4m2, 生长猪每头0.5m2以上。并加强猪舍通风对流, 提高舍内空气质量。采取避光、遮阴等隔热方法 (或者采用光照、供温等保温方法) , 使小环境保温, 大环境通风, 并保持猪舍空气新鲜和适温, 避免猪舍温差过大, 减少氨气与异味刺激上呼吸道。猪舍适宜温度为16~22℃, 相对湿度70%~75%, 使猪群生活在一个舒适、安静、干燥、洁净卫生的环境中, 是控治猪呼吸道疫病首要条件。

3.1.4 合理饲喂, 经常饲喂含有一定水分的饲料可降低发病率, 如果饲喂霉菌毒素污染严重的饲料会造成疫病的发生;对哺乳母猪可在母猪分娩前1周至分娩后4周的母猪料中添加“速亿康”:用量为200g/t, 每月饲喂7天, 混合直接喂母猪;仔猪在饲料中添加“速亿康”200g/t和土霉素200g/t, 从出生后2周一直添加至断奶后6周, 可有效地增强猪群的抗疫病能力。

3.2 制定免疫计划

每年应切实按计划完成猪瘟、猪肺疫、猪W病、猪伪狂犬病、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 (PRRS) 等的免疫工作, 使所养生猪产生良好免疫保护。若处于发病时, 仔猪应将W疫苗推迟到70日龄后注射, 减少因应激而诱发仔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另外, 尽量避免仔猪在断奶前后3天内注射各种疫苗和仔猪阉割工作, 这样可防止仔猪体免疫应答迟缓或受损。

3.3 发病时的治疗方法

当发生猪呼吸道疫病时, 极易继发感染其它类型疫病, 给治疗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 应及早确诊及早治疗。

3.3.1 发病初期 (3d内) , 以消炎抗病毒为主。

(1) 猪喘平30mg/kg, 麻黄碱0.1mg/kg, 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3d。 (2) 地塞米松0.1m L/kg, 黄连素针注射液1mg/kg, 病毒灵等倍量混合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3d。 (3) 利用弱毒菌苗干扰:用干燥猪气喘病弱毒菌苗进行胸腔内注射, 每头2~5ml, 一次性注射。

中后期 (10d以上) 。由于猪体抵抗力迅速下降, 食欲减退, 应适当补充体液, 同时, 以止咳平喘为主进行治疗。因猪伴发腹膜炎, 保定时避免因压伤腹腔使猪窒息死亡。对于呼吸急促的病猪, 应用葡萄糖250m L, 丹参2m L×2支静注, 然后再用下列药物: (1) 重症咳喘康1m L/kg左侧肌肉注射, 土霉素针20mg/kg右侧肌肉注射。 (2) 使用土霉素碱25g, 加入花生油100ml, 混均后, 在颈、脊部肌肉处分点注射12ml, 每隔3d1次, 5次为1个疗程。 (3) 泰乐菌素按30~40mg/kg, 1d2次肌肉注射, 5~7d为1个疗程。

3.3.2 针对中猪、肥猪的宣肺、祛痰、消肿, 可用重庆方通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白龙散, 加蜂蜜、菜油, 开水冲服。

2次/d, 连用3d。

3.3.3

定期驱虫, 减少各种经肺移行的寄生虫而加重呼吸道疫病的病症, 使用云南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驱虫净, 按450g/t添加到饲料中 (或内服, 一次量5~7.5mg/kg) , 连喂1周, 连续2次饲喂, 每次间隔5d, 以后每9周驱虫1次。

3.4 病猪护理及处理

病猪饮水和采食相对较少, 不能摄取足量的治疗药物, 对病猪群要精心护理, 隔离饲养, 增加营养。由于猪的呼吸道疫病可发生在各种猪群中, 且大多数病例都是几种病原先后或同时感染, 病情往往复杂和严重, 也给诊疗带来一定难度, 加之病猪和带疫病的猪是主要传染源, 因此对病情严重和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 或经济价值不大的病猪, 应果断淘汰, 切断传染源, 减少经济损失。

摘要:猪呼吸道病因及发病途径多种多样, 病变因素极为不稳定, 且传染性强, 治愈难度大, 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面对这一疾病, 应做到防范于未然。其中预防是防止疫病发生的主要方式, 综合性治疗是防治猪呼吸道疫病的根本措施, 饲养管理好坏是决定猪呼吸道疫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猪呼吸道病原,发病特点,病变,防治要点

参考文献

[1]高作信.兽医学 (第三版)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化工仪表与自动化课程下一篇:感应加热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