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的病因与预防

2024-10-11

口腔癌的病因与预防(精选10篇)

口腔癌的病因与预防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残余胆囊的发病原因、诊治及预防, 以减少或根除残余胆囊的发生。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的26例残余胆囊的临床资料, 分析与致病有关的因素。20例为开腹胆囊切除, 另6例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所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类似胆囊炎表现, B型超声是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结果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残余胆囊。结论提高医生对残余胆囊的警觉性,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是减少残余胆囊的关键。

关键词:残余胆囊,胆囊切除术,病因,预防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胆囊炎的有效方法。但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在临床上并非少见。所谓残余胆囊系指胆囊切除术时胆囊体部或颈部残留, 或胆囊管残留过长。残余胆囊患者大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或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 可造成胆囊内膜不典型增生, 细胞过度分化导致癌变, 再次手术切除是治愈该病的唯一手段。

现就我院1994年10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26例残余胆囊的诊断、治疗及其经验教训作如下探讨, 旨在减少或根除残余胆囊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中, 男10例, 女16例;年龄25~81岁, 平均53.1岁。6例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所致, 17例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3例传统剖腹胆囊切除术。其中急诊手术23例, 择期手术3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术后出现症状的时间2周~10年, 临床表现为右上腹或上腹的隐痛或胀痛, 部分伴有背部放射痛, 多在脂餐后加重。时有恶心呕吐, 其中7例有上腹剧痛、发热等急性炎症的表现, 4例伴有黄疸。体检右上腹部有轻度深压痛, 无肌卫, 未触及包块。B超检查25例示残余胆囊, 1例为胆囊床区域积液 (手术证实是残余胆囊) 。其中20例残余胆囊结石, 2例胆囊管过长伴结石, 其中5例合并胆总管结石, 2例残余胆囊无结石而胆总管有结石, 2例残余胆囊内无结石。

2 结果

黄志强指出, 残余胆囊只要无囊内结石、炎症、梗阻, 在长期观察下并无症状, 不是再次手术切除的指征[1]。本组2例残余胆囊无结石, 因症状轻微未行手术, 其余22例均行残余胆囊切除术。20例为残留胆囊壶腹或胆囊颈, 残余胆囊已达5×3 cm-3×2 ; 2例为胆囊管过长 (>15 mm) 且扩张伴结石;5例合并胆总管结石者加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例残余胆囊、胆总管结石, 经ERCP胆总管取石成功后, 未作进一步治疗。切除标本病理检查未见恶性肿瘤。本组病例术后近远期疗效佳。

3 讨论

3.1 残余胆囊原因分析

残余胆囊常为多种原因所致:①病情原因:a.胆囊急性炎症期或胆囊极度肿大, 或出现坏疽、穿孔等。胆囊颈粘连严重, 胆囊三角的结构不清, 切除胆囊时胆囊颈残端过长。本组6例, 均为在胆囊炎急性发作期行LC者;b.胆囊长期慢性炎症, 使其与网膜及周围脏器严重粘连、Calot三角致密粘连, 胆囊颈 (管) 结石嵌顿或Mirizzi综合征[2], 或存在胆囊与胆管、十二指肠、结肠间内痰等严重病理改变, 就本组病例观察, 其胆囊管均较正常, 没有这类严重情况, 说明术者对上述病情认识不足, 怕伤及周围脏器与组织, 故仅作了胆囊部分切除。有时术者逆行切除胆囊中解剖至胆囊体颈交界处, 特别是包裹结石的葫芦状胆囊在游离到葫芦的狭窄处, 以为已达胆囊管予以结 (缝) 扎, 无意中留下部分胆囊。有时急性期病情重或存在其他内科性疾病, 术者为求术中安全未能认真操作, 仅作胆囊大部切除术, 遗留下部分胆囊;②术者素质问题:术者操作粗糙, 缺乏局部解剖知识, 尤其对局部变异缺乏识别能力, 或过于自信, 未能认清胆囊管、肝 (胆) 总管三管关系, 即着手处理“胆囊管”, 就易造成胆囊或过多的胆囊管残留, 当然其中的结石也常未能取净, 造成残余结石。有时术中意外, 如胆囊动脉出血处理不当, 不是造成胆管损伤, 就是未能全部切除胆囊。LC术者未训练有素也可出现此类情况, 本组中即有6例为LC所引起。部分术者, 考虑面子问题, 没有严格掌握LC手术适应证, 过于强调LC的优越性而不及时中转开腹手术, 使本可以开腹处理好的问题复杂化, 或不及时请更有经验的医师上台;③术中麻醉不完善、术野暴露差, 照明不足、过分强调小切口, 使胆囊从其底部向颈部剥离不全, 留下部分胆囊。总之, 造成残余胆囊常是上述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2 残余胆囊的预防

预防为主, 只要严格执行以下3条要求, 可以杜绝残余胆囊的发生, 近年来残余胆囊的发生已有明显减少之势。

①恰当选择手术时机:由于本病多于急诊手术后发生, 故要严格选择手术时机。对急性胆囊炎发作已逾72 h, 无明显腹膜炎体症者, 一般宜药物治疗, 待炎症控制后1~3月再考虑行胆囊切除术;②辨清三管关系, 防止胆囊管余留过长:手术时确认胆囊管、肝管、胆总管的三管关系, 在胆距总管0.5 cm处切断胆囊管;这是防止产生残余胆囊的中心环节, 术中若辨别不清, 应及时请有经验的医师共同手术;③麻醉完善、术野暴露良好、认真仔细的操作是微创手术安全成功的前提。在急性炎症期切除胆囊时, 若胆囊与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及粘连皆严重, 不要拘泥于小切口, 宁可放弃微创手术方式, 这样防止胆道损伤, 又可防止残余胆囊产生。

参考文献

[1]黄志强.黄志强胆道外科.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705.

[2]傅由池, 李开宗, 高志清.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探讨.中华外科杂志, 1996, 34:33.

口腔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篇2

【关键词】口腔疾病;预防;保健

【中图分类号】R 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45-02

口腔疾病的预防与保健的具体实施及方法

1 加强口腔健康知识宣教

要把口腔工作搞好,知识普及方面应该加大力度,通过宣传以增加大众的口腔保护意识,大大减少许多口腔疾病,因为很多口腔疾病都是因为不注意口腔卫生造成的。要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如睡前吃甜食、经常吃一些刺激性的如酸,冰,辛辣食物,以免造成细菌滋生,破坏口腔的酸碱平衡。而导致一系列的口腔疾病。

2 发现了问题及时处理

口腔健康很重要,但是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口腔是慢性疾病,就像龋齿,刚开始人们并不会觉察,只是有一个小洞,人们也不会太在意,可如果不及时填补,这个洞就会越来越大,所以有很多口腔防护意识不强,没这方面知识,一拖再拖,等到受不了时,才到医院就诊,不过这是疾病都已经发展得比较严重了。

3 定期到医院做口腔检查

口腔疾病多为慢性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因此定期口腔健康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预防医学上有重要意义。一般成人一年查一次,儿童,孕妇每隔半年查一次,替牙期儿童磨牙可作预防性窝沟封闭,及根据需要添防龋药物。

4 正确的刷牙方法

刷牙的刷毛于牙面呈45度角。刷毛指向牙龈方向。使刷毛进入龈沟和邻面区,部分刷毛压于龈缘上做前后向短距离的水平颤动。

5 牙刷选择的讲究

刷头大小合适,以便在口腔内,特别是口腔后部,-转动自如,根据不同年龄选择牙刷柄的长度,刷毛硬软度适宜,太硬容易损伤牙及牙齦,太软又难以起到清洁作用,一般人采用中度硬的刷毛。儿童,老年人,牙周病患者,宜选用刷毛较软的牙刷,即用优质尼龙丝毛的牙刷,刷毛末端经磨毛处理成圆钝形。减少了对牙及牙龈的损伤

6 窝沟封闭及含氟牙膏的使用

龋病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窝沟龋是龋病发展的重要阶段。儿童第一恒磨牙萌生较早,牙面窝沟是牙齿表面易患龋的部位,由于解剖特点即殆面窝沟较深,龋病发病率较高。因此,有效地保存第一、二恒磨牙避免龋病的发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尤其是第一恒磨牙龋的预防。窝沟封闭是预防窝沟龋最有效的方法。使用含氟牙膏,也能减少龋病的发生。

7 定期超声洁牙

洁牙是一种很好的牙齿保健手段,亦是治疗牙周病的首要措施,通过定期的洁牙,不但可以彻底清除牙齿上的菌斑和结石,令牙周组织保持健康,防治牙周病,而且,洁牙时容易发现细小的不易觉察的牙病,如比较隐蔽的龋齿,从而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无血液及全身其他疾病的成年人每半年到一年可做一次洁牙。

猪异食癖的病因与预防 篇3

关键词:养猪,异食癖,病因,防治措施

异食癖是猪常见的消化系统紊乱及代谢异常病症,以食欲无常、咀嚼异物为基本特征。异食癖开始可能出现在个别猪,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将会造成整个猪群的患病,给养殖户及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母猪患异食癖,将会影响母猪正常的生产能力及猪仔的健康。因此必须探讨猪异食癖病因和相关防治措施。

1猪异食癖的发病原因

1.1环境因素

如果猪舍环境较差,且猪舍地面不平,猪患异食癖的概率较大,且冬春季节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季节。由于环境过于干燥且多尘,容易使猪出现明显的攻击行为。另外,如果猪舍温度过高或过低,外加通风不良,容易导致不良气体的积聚,进而导致猪出现焦躁状态[11。惊吓,天气异常变化,不良的环境因素均会给猪造成不适感,最终形成啃咬异物的异食癖。

I.2品种因素

即使在同一猪舍,猪的品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造成体重、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差异和矛盾,致使猪之间相互撕咬的情况时常发生。另外,如果品种个体之间的差异过大, 也会经常出现抢占食物及活动范围的情况,这也会造成猪形成异食癖。

1.3管理因素

猪舍内猪密度过大,猪活动空间过小,饮水不足等因素也会造成猪的异食癖。管理方面的因素是造成猪异食癖的重要因素,但也是可以实现最大控制效果的主要因素。

1.4疾病因素

如果猪患有其他疾病,也会增加异食癖的患病概率:①如果猪有虱子等体外寄生虫时,猪会因皮肤刺激发生摩擦现象,进而在耳后、肋骨部位出现渗出物,进而引发猪相互咬尾②如果猪体内含有寄生虫,会增加猪的攻击性。另外,猪体内荷尔蒙分泌异常也会增加其攻击性,进而导致相互咬尾,引发异食癖。

1.5营养因素

要想保证猪的正常生长,必须提供其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元素。当饲料内营养元素不能满足猪生长的所需时,会增加咬尾的发生率。另外,如果两种缺乏钾、钠、镁等微量元素时,也会导致咬尾,导致异食癖。

2 症状表现

异食癖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咬尾、咬耳等,且食尿、食粪,并伴有跳栏等情况。在外部的刺激下,猪会表现为明显的不安,食欲减退,并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开始仅是个别猪之间的咬斗,后期演变为多头猪之间的相互咬斗,最初是发生咬尾,个别也会发生咬耳的情况,被咬部位会出现脱毛、出血,在血液的刺激下,进而使整个猪群相互咬斗,最终使整个猪群形成异食癖。由于被咬部位出现脱毛、出血情况,会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另外,被咬部位也会发生红肿及发炎情况,严重时可能并发脓肿及其他疾病,严重的可能导致猪的死亡。鉴于此,必须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3 防治措施

3.1强化管理

3.1.1合理安排猪舍

同一圈内的猪的品种差异不能过大,应该做好猪的品种分群工作,最大限度地缩小猪的个体差异。根据猪舍的大小,确定合理的饲养密度,基本原则为不影响猪之间的正常饮食、正常饮水。在冬季,饲养密度可以适当大一些,在夏季,饲养密度则应小一些。一般而言,育肥猪的饲养密度为0.8~1m2/头,猪仔的饲养密度为0.3~0.5m2/头。

3.1.2做好异食癖猪的隔离工作

整个猪群的异食癖多是由个别的猪引起的,因此一旦发现患有异食癖的猪,应该进行单独饲养,做好其隔离工作。可以在猪尾处涂抹焦油,或在猪全身涂抹50°以上的白酒,每日喷洒3~5次。对于被咬的猪也应该进行及时隔离,用高锰酸钾清洗被咬伤口,并涂抹碘酊防止发生感染。如果被咬严重,应该及时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3.1.3做好应激控制工作

严格控制猪舍内的温度,保证猪舍内通风良好,防止粪便污染,防止贼风侵袭,做好相应的应激的控制工作。喂养应该坚持定时定量原则,保证猪饮水的清洁,保证饮水及喂养设施的充足和完备,避免因抢食造成相互咬斗。

3.1.4做好猪仔的断尾工作

对猪仔进行断尾是控制异食癖的有效措施之一,断尾时间在猪仔出生后的3日内,工作一般选用电烙铁,其瓦数为1000W,猪仔尾的烧断时间以2~3s内为宜。如果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断尾,则应做好其他的消毒工作。如果不能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则可能诱发感染,造成猪仔死亡。

3.1.5保证饲料的营养均衡

猪的饲料应该以质量上乘为佳,最好是全价配合饲料。如果猪的日粮为玉米和豆粕,则需要在饲料中添加蛋氨酸,进而保证猪的氨基酸的平衡。另外,还需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盐,以含矿物成分的盐粉为宜。为降低猪异食癖的发生率,还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调味剂,如白糖、大蒜等。

3.2综合疗法

如果猪出现异食癖,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相应的药物进行综合治疗,以一吨饲料为例,电解多维添加量为1.5kg,安康宁的添加量为150g,血尔的添加量为150g,利依肥素的添加量为44kg,维他康的添加量为450g,优配的添加量为1.5kg,小苏打的添加量为4kg,爱维佳的添加量为250g,连续喂养5~7d,可明显改善异食癖情况。另外,增加猪舍的光照时间,保证每天的光照时间为2~4h。

3.3 对症疗法

如果猪出现啃墙、啃圈等习惯,这说明猪缺少铁、锰、锌、钾等微量元素,为此可以在猪舍内放置一些碎石及页岩粉末,进而补充猪缺少的微量元素;如果猪出现啃食粪便的情况,则应肌肉注射VB12,每次用量600~1500mg,每日注射一次,连续治疗4d左右可看到效果;如果猪出现啃食石灰情况,则应在饲料中添加磷元素和钙元素,此外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VAD,VE。肌肉注射维丁胶性钙也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注射量每次5~15ml,每日一次,连续用药3~7d;如果猪出现寄生虫,则应该进行及时驱虫,常用的驱虫药物为敌百虫、阿维霉素等;如果猪出现啃食垫草的情况,则可以肌肉注射复合维生素,每次15~20ml,每日一次,连续用药2~4d;如果母猪出现食胎衣及猪仔的情况,则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鱼粉,每日60~100g,连续喂养15~20d可明显改善;如果猪出现啃砖头、吃煤渣情况,则可以在饲料中添加0.5~0.9%的食盐,需要注意的是,食盐的添加量不可超过1%,否则可能导致食盐中毒。

4 结论

猪异食癖是猪养殖中常见的病症,只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做好病猪的及时隔离工作,并做好相应症状的治疗工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异食癖的发生率,维护养殖户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郝建敏.猪异食癖的病因与预防[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4):111.

口腔溃疡的病因及防治方法 篇4

【摘要】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常见的溃疡性损害疾病,并且容易反复发作,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通过食疗和中药治疗口腔溃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口腔溃疡;病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R32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28-01

1引起口腔溃疡的病因

1.1口腔溃疡多由脾积热引起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心脾积热、阴虚火旺引起。而现代医学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首先与免疫有着密切关系。此外,贫血、偏食、消化系统疾病及功能紊乱,如腹胀、腹泻、便秘等情况,以及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月经周期改变等现象的频繁出现,也会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频繁发作。如果父母双方均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时,其子女约有80%~90%患病,若双亲之一患此病时,其子女约有50%~60%患病。

1.2缺乏维生素B导致口腔溃疡据营养师说,很多口腔溃疡的发生与B族维生素缺乏有关,特别是维生素B等。长期缺乏维生素B2,会引发口角炎、眼睛充血等,在皮肤和黏膜上出现症状。维生素B6和脂肪的代谢有关,B6不足时会引起脂溢性皮肤炎。在日常生活的烹调行为可能造成维生素的缺乏,如洗米、蒸饭等,可造成B族维生素的大量丢失。

2口腔溃疡的预防

口腔溃疡是身体虚弱的信号,所以在预防的过程中,应注意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功能。要注意把自己的生活节奏稍微放慢一些,尽量做到主食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进食糙米、瘦肉、奶类、硬果类食物。如果有吃素的习惯,或者有女孩子正在节食减肥,应注意进食豆类制品和蛋类制品,并每日补充复合维生素B族药物制剂等。建议:①冬季感冒流行时,建议喝上几包板蓝根,杀杀感冒病毒,同时也可以有预防口腔溃疡的功效。如果您已有口腔溃疡,可用淡盐水或者茶水漱口,保持口腔湿润,有利于其治疗。②很多患有口腔溃疡的人都是过度劳累后发病或者加重的,尤其是现代人生活紧张,精神压力大。口腔溃疡可以说是一种因生活状态不佳而导致的疾病,因此要适当减压,放松精神,避免过于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口腔溃疡也被认为是身体变弱的信号,因此要注意加强运动,改善体质。③患口腔溃疡的女性多于男性,尤其在月经前夕容易患口腔溃疡。说明口腔溃疡的发生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有关,即一旦体内雌激素减少,就容易患口腔溃疡。因此女性朋友们一定要注意保养,不要过度减肥,平均每日饮食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要经常食用能补充雌激素的天然食物,比如大豆、洋葱等,这样才能维持体内雌激素的正常分泌。如果您在试用某种新牙膏,或者吃某种从没吃过的食物之后患口腔溃疡,要考虑是不是过敏引起的,要立即停用停吃。④口腔溃疡发病时多伴有便秘、口臭等现象,因此应注意排便通畅。要多吃新鲜水果与蔬菜,还要多饮水,至少平均每天要饮1千毫升水,这样可以清理肠胃,防治便秘,有利于口腔溃疡的恢复。⑤口腔溃疡多半缺乏维生素B。各种新鲜蔬菜与水果中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与矿物质,因此可多吃黄色与深绿色的蔬菜和水果,至少平均每天要食用5百克蔬菜与水果,以补充缺乏的维生素B。

3口腔溃疡的治疗。

3.1口腔溃疡食疗方

3.1.1蜂蜜疗法将口腔洗漱干净,再用消毒棉签将蜂蜜涂于溃疡面上,涂擦后暂不要饮食。十五分钟左右,可将蜂蜜连口水一起咽下,再继续涂擦,一天可重复涂擦数遍,这样能消炎、止痛,促进细胞再生。

3.1.2硫酸锌疗法服用硫酸锌片或者12%硫酸锌糖浆,成人每次40~80mg,1日3次,一般连用5~7天即可痊愈。

3.1.3木耳疗法取白木耳、黑木耳、山楂各10克,水煎。喝汤吃木耳,平均每日1~2次,可治口腔溃疡。

3.1.4可可疗法将可可粉与蜂蜜调成糊状,频频含咽,平均每日数次可治口腔发炎及溃疡。

3.1.5白菜根疗法取白菜根60g,蒜苗15g,大枣10个,水煎服,平均每日12次,可治口腔溃疡。

3.1.6菜籽疗法取白萝卜籽30g,芥菜籽30g,葱白15g,放一起捣烂,贴于足心,平均每日1次,可治口腔溃疡。

3.1.7苹果疗法取1个苹果(或梨)削成片放至容器内,加入冷水加热至沸,待其稍凉后同酒一起含,在口中片刻再食用,连用几天即可治愈。

3.1.8核桃壳疗法将30~50g核桃熬水两次,平均每天早晚各服1次。

3.2中医治疗口腔溃疡中医治疗口腔溃疡,一般用泻火解毒、清利湿热的治法。在内服药物的同时,宜用温盐水漱口,并在溃烂局部外涂冰硼散、锡类散、青黛散等。①黄芩、黄柏、栀子各10g,黄连5g,水煎服。②用竹叶10g、木通10g、生地黄15g、甘草5g、黄芩12g、灯芯10根,水煎服。③用清胃黄连丸,每次服9g,每日2次。④黄连10g、赤芍15g、苍术12g、枳壳12g、青皮10g、土贝15g、茯苓15g、莱菔子20g、甘草6g。(用法:水煎服200ml,2次分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利湿,舒肝和胃。主治:顽固性口腔溃疡)。总之,现代医学实验证明,多数口腔溃疡患者属于免疫功能低下。加强科学食疗和中药治疗能有效地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调整机体免疫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乳牛肢蹄病的病因与预防措施分析 篇5

1疾病发生经过

我区某村一乳牛养殖户, 饲养乳牛7头, 饲养方式为舍饲, 以草料为主, 辅以玉米、豆粕、麦皮等精料;牛舍建在农田周边, 四周为农田、湿度较大、舍内为水泥地面。1头二胎乳牛发病, 经检查诊断为乳牛腐蹄病。

2临床症状

畜主诉该发病乳牛病初无明显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站立不安、起卧稍困难、不愿行走、采食量稍减, 泌乳量减少。经临床检查:患牛后肢蹄部温热、肿胀、蹄角质变黑、破溃口流出脓性血水、气味恶臭。

3治疗

经检查初步诊断为乳牛腐蹄病。患牛保定后, 对患部进行处理:先用0.1%高锰酸钾水冲洗、消毒, 再用外科手术刀刮去病变的蹄角质, 至露出健康新鲜的角质时再用0.1%高锰酸钾水冲洗后, 往患部注入5%碘酊, 采用纱布包扎固定。注意保持患处的干净卫生, 预防感染;同时, 肌肉注射青霉素和链霉素, 预防并发感染, 经治疗后痊愈。

4乳牛肢蹄病病因分析

乳牛肢蹄病是目前国内外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 它是仅次于乳房炎和繁殖系统疾病引起乳牛被迫淘汰的第三大最普遍的原因。但由于该病多呈慢性经过, 不致死亡而常被忽视。其致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1环境因素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大, 污染整治力度加大, 养牛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同时以舍饲方式为主, 但是相应的配套设施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 牛场地面坚硬甚至凹凸不平, 致使乳牛蹄部易受损, 环境卫生状况较差, 粪尿等没有及时清理, 长期浸泡牛蹄, 病原菌开始繁殖, 致使乳牛感染发炎。

4.2营养因素由于舍饲, 运动少, 光照不足, 草料不足, 使得乳牛维生素A、D缺少, 或者钙磷比例失调, 导致骨质疏松, 进而引发肢蹄病;同时, 精料补充料中蛋白质含量高或者碳水化合物的形式不是结构性的, 则会导致肢蹄病的发生。

4.3管理因素由于规模经营, 乳牛头数多, 养殖户对乳牛的管理程度不够, 没有很好的进行药物护蹄、刷洗保洁和周期性的修理工作, 致使肢蹄病发生;其次, 因为干乳期乳牛采食量过大, 运动量不足, 肥胖过度也可导致肢蹄病的发生。

4.4疾病因素控制产后的一些疾病, 乳牛生产后可能会患上乳房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酮病等, 这些病可导致乳牛抵抗力降低, 发生肢蹄病;变形蹄可导致乳牛站立不稳, 引起炎症或者溃疡, 而诱发慢性或者急性趾蹄炎。

5预防措施

根据致病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是防治此类病发生的关键。一些管理因素, 如乳牛所处的环境、乳牛营养和遗传选择在减少肢蹄病的发生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 适当的增加运动和光照时间, 建立合理的消毒杀菌制度。

2) 改变牛舍结构, 舍内保持平整、软硬适度、干燥通风的环境, 及时清理污水粪便。

3) 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案, 定期修剪趾蹄。随着年龄的增长, 蹄病的发生率也增加, 但是如果从周岁开始就定期进行修蹄可减少以后肢蹄病的发生率。

4) 对患牛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对牛舍消毒灭菌。

5) 精料补充料中钙磷比例要合适, 多喂草料, 根据不同阶段的乳牛以及乳牛的健康状况及时调整饲料中的营养配比。粗料应该有一定的长度以促使唾液的分泌和瘤胃缓冲液的产生, 对泌乳早期的乳牛, 精粗比例 (干物质比较) 应为50∶50。北美洲研究表明, 日粮中精料含量较高易使乳牛患蹄病, 而且饲喂精料含量较高的乳牛蹄病持续时间比饲喂粗纤维含量较高日粮的乳牛要长一倍。

6) 加强高产乳牛的饲养管理, 乳牛很易患病, 如产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酮病等造成体弱, 起卧较困难, 肢蹄损伤, 继发肢蹄疾病。与大多数其他疾病一样, 泌乳最初3个月肢蹄病发生率较高, 因此要加强这阶段的疾病防控及饲养管理, 减少疾病发生。乳牛蹄底在代谢旺盛时生长加快, 可安排在妊娠3个月前和产后30 d左右整复牛蹄 (修蹄) [2]。

7) 蹄病与遗传育种的关系已愈来愈多的被人们认识, 比如荷斯坦高产乳牛经过长期的高产选育普遍都是皮薄蹄壳软的种群, 由于个体庞大, 很易磨损及被外界尖锐的东西刺破或硬物撞伤, 造成发炎腐烂。不同品种的牛, 蹄病的易感性各不相同。曾有研究报道:美国、加拿大黑白花牛蹄病发生相对少, 红白花次之, 荷兰黑白花牛发病最多。有些蹄病如趾间皮炎及螺旋状变形蹄有遗传性, 发生腐蹄病的牛其母代往往也发生过腐蹄病。遗传和选育在短期内并不能解决肢蹄病的问题, 但在每年制定选种选配方案时, 注意对使用公牛的女儿性状的调查, 选择肢蹄健壮, 蹄形合格的公牛使用, 避免公牛蹄形对女儿的影响。另外加强乳牛的个体选择, 在6、12、18月龄, 对乳牛的主要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进行顺序选择, 独立淘汰。母亲发生蹄变形的女儿均不选留[3]。

摘要:乳牛肢蹄病主要有四肢疾病、蹄部疾病、骨营养不良疾病。常见的四肢疾病主要有跗关节、腕关节有炎症或者囊肿;蹄部疾病主要有趾蹄糜烂、脚趾间有增生、蹄冠发炎有红肿、蹄角质剪状体、翘尖蹄、翻卷蹄等;骨营养不良疾病主要有趾骨骨折或者出现变形、蹄角质粉化。该文主要分析乳牛肢蹄病的病因,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乳牛,肢蹄病,病因,预防

参考文献

[1]杜彦儒.乳牛肢蹄病的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 2009 (3) :90-91.

[2]刘华芬, 余康霞, 余康健, 等.乳牛肢蹄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 2009 (5) :22-23.

口腔癌的病因与预防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不孕患者中, 来自潮汕地区的占60.6%, 来自广东省其他地区的占28.1%, 来自其他省市的占11.3%;年龄21~41岁, 平均29.3岁;结婚年限0.7~13年, 平均4.8年。不孕史1~11年, 平均4.1年。人工流产1次1 173例, 占总人数的46.98%, 人工流产≥2次1 326例, 占总人数的53.02%。

1.2 方法

通过查阅自1996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保存下来的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 筛选有人流史并继发不孕的患者2499例, 总结归纳其临床症状、妇科检查相关资料, 探讨人工流产后继发不孕症的原因, 并分析其发生的机理。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仅采用计算百分率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2 结果

2 499例人流后继发不孕患者中, 病原微生物感染583例, 占23.33%;免疫抗体异常318例, 占12.73%;子宫内膜异位症399例, 占15.97%;生殖器病变957例 (其中输卵管阻塞913例, 宫腔粘连37例, 宫颈粘连7例) , 占38.30%;内分泌紊乱125例, 占5.00%;不明原因117例, 占4.68%。见表1。

3 结论

人工流产后继发不孕患者与病原微生物感染、免疫抗体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器病变、内分泌紊乱等疾病有密切关系。

4 讨论

4.1 病因调查结果

2 499例人流后继发不孕患者中, 生殖器病变占38.30%;病原微生物感染占23.33%;子宫内膜异位症占15.97%;免疫抗体异常占12.73%;内分泌紊乱占5.00%;不明原因占4.68%;因此, 人流后继发不孕与以下病因的相关性依次是:生殖器病变、病原微生物感染、子宫内异症、免疫抗体异常、内分泌紊乱、不明原因。

4.2 八大预防对策

为了降低人流继发不孕的发生率, 作者提出了人流致不孕的八大综合预防对策:

4.2.1 依年龄进行健康宣教

依不同年龄阶段 (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 进行宣传教育, 个体差异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指导, 掌握护理技巧, 切实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4.2.2 严格掌握人流术适应症及禁忌症

(1) 手术前若伴有生殖器炎症或其他感染应先彻底治疗控制感染。 (2) 术前3 d内禁止性生活;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以消除焦虑等不良情绪。

4.2.3 加强无菌观念, 避免负压过高及反复吸刮

(1) 手术时严格消毒, 施术者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 (2) 正确使用负压, 可减少宫腔粘连、内膜损伤和内异症的发生。有专家研究:人流过程中若负压过大, 反复吸刮或吸管带负压反复进出宫颈口等, 均可损伤子宫颈管、子宫内膜甚至肌层, 使子宫内膜不能再生, 随后引起宫颈粘连或宫腔粘连缩小, 影响再次妊娠时子宫蜕膜的发育导致先兆流产及自然流产率增高[2]。

4.2.4 人流使用B超监护

术前让孕妇口服米非司酮, 术中联合B超引导, 提高手术安全性。

4.2.5 术后安全避孕

未婚育龄青年适用避孕套, 已婚育龄妇女使用节育环。

4.2.6 术后并发症5大预防对策

人工流产中减少手术创伤, 预防并发症, 是降低继发不孕的重要环节[3]。有研究表明[4], 人工流产是妇女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人工流产次数增加, 生殖道感染的危险性升高。针对术后并发症采取的5大预防对策如下。

4.2.6.1术后预防生殖系感染与生殖免疫性抗体出现

常规给予抗生素, 中药予关元穴热敷消炎通瘀包;注意局部清洁, 术后一月内禁止盆浴、游泳及性生活等。免疫性抗体的出现, 其主要原因与术中创伤、感染因素关系密切[5]。孙春玲等[6]研究表明, 免疫抗体可干扰卵的发育成熟、排卵、受精、胚泡着床和胚胎发育等过程, 与不孕症及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关系密切。

4.2.6. 2 输卵管狭窄与阻塞

除术后应对症抗感染外, 可使用人工周期治疗, 利用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加强输卵管蠕动;第1次月经后及时做输卵管通液治疗1~3个周期, 可使输卵管性不孕降低。

4.2.6. 3 宫腔粘连, 宫颈、宫腔粘连

需用机械性分离术, 以分解粘连, 术后用雌孕激素周期治疗3个月或术后宫内放置节育器;同时抗感染, 中医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有效。

4.2.6. 4 卵巢功能障碍

西医治疗雌孕激素贯序疗法有效, 亦可用药物诱发排卵, 使卵巢恢复排卵功能。中医施以补肾健脾调肝法则, 调整肾气—天葵—冲任—胞宫生殖轴功能, 选用促孕方I号至V号和育宝调经方。

4.2.6. 5 子宫内膜异位症

西医首先采用期待疗法使其受孕, 中医活血化瘀、辨证施治为主。

4.2.7 注重术后第一周期的月经调治

人流术后, 第1次月经会一般不会超过第2个月。若月经迟迟不来, 应考虑是否发生宫腔粘连或月经失调。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应及时诊治, 以避免影响受孕。

4.2.8术后人文关怀, 确保优生优育

人流手术后, 术后还应进行心理疏导, 消除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 指导患者做好避孕措施等。若计划要宝宝, 一般要求在人流术3个月以后再怀孕为宜, 确保优生优育。

参考文献

[1]吴晓华, 史承雯.抗精子抗体对人工流产后继发不孕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 2006, 4 (3) :51-52.

[2]张瑜.初孕行人工流产对再次妊娠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 2011, 19 (5) :96-97.

[3]游超宜.人工流产术后继发不孕的临床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 30 (6) :932.

[4]刘洪庆, 李会庆, 陈会波, 等.人工流产与生殖道感染相关性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1) :17-18.

[5]翁犁驹, 曹译毅.计划生育.中华妇产科学 (上下分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75-2611.

口腔癌的病因与预防 篇7

1 病因分析

1.1 诊断错误:

膈疝、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胰腺炎、慢性肝炎以及肝硬化等疾病, 都可以出现类似于胆囊炎或胆石症的症状, 往往容易误诊而切除胆囊。有时上述疾病可以与胆囊炎并存, 而在诊断和治疗上未注意这些并存疾病, 因此, 胆囊摘除后并没有使这些疾病得到良好的治疗。所以, 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手术时也要注意观察邻近器官是否出现相应病变, 以便使并存疾病得以确诊和早期治疗。

1.2 手术处理不当。

胆总管残留结石:这种情况约占综合征总数的53%~62%。主要包括: (1) 因为胆囊炎、胆石症行胆囊切除术, 术时未检查或忽视检查胆总管内是否存在结石。 (2) 已做胆总管切开探查术, 但只取出几块结石, 未做彻底探查。 (3) 胆总管本来没有结石, 在手术时结石从胆囊或肝内降落至胆总管内。 (4) 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时, 未发现或发现结石无法取出。 (5) 因为没有解除胆总管下端狭窄, 虽然当时已经完全取出结石, 但过一段时间结石又复发。

肿瘤:胆管肿瘤或邻近器官的肿瘤可并发胆结石或胆囊炎, 因此有的医师在手术时发现结石而未注意肿瘤。胆囊切除或取出胆石可暂时解除症状, 但很快复发腹痛及其他有关消化道临床表现, 继而出现进行性黄疸、陶土便。

胆囊管残株和胆囊残余:大多数患者在胆囊炎症水肿期进行手术, 这时操作比较困难、解剖位置不清晰或由没有经验的手术医师操作, 不熟悉胆囊管与胆总管之间的异常解剖关系, 导致胆囊管残留过长, 甚或部分胆囊残留。残株的长度与症状的产生并无直接关系, 有时残株长达4 cm也可以没有症状出现, 有此症状是由残株炎、残株扭曲或残株内结石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症状的时间为术后几月或几年, 残株可由于胆管内压力增高而扩张, 形成“假胆囊”。胆囊残株扩大形成新的“胆囊”, 并有浓缩功能或发生残株内结石, 口服或静脉造影可显示出来, 必要时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

胆囊狭窄:如果手术时误伤胆总管, 当时立即进行修补可避免严重的并发症。但若当时没有及时发现, 手术后早期即可出现出血、胆瘘、腹膜炎和肝下脓肿等情况, 即使经过治疗患者病情好转, 也往往造成狭窄。胆总管的狭窄也可由于切开胆总管时, 缝合技术不当, “T”管周围有胆汁外渗后术后出血继发感染, 而造成广泛粘连及管周围纤维化所致。胆总管本身因长期结石合并炎症或“T”管的长期刺激, 也可造成瘢痕性狭窄。

1.3 术后并发症:

(1) 胰腺炎:可能是术前已经存在, 或由于术时损伤, 或术中、术后造影所引起的。 (2) 术后粘连:手术时由于胆囊炎较为严重, 或已经发生胆汁性腹膜炎, 术后常出现十二指肠粘连于肝下, 已造成明显成角或扭曲。患者表现为大量进食后不适, 不典型溃疡病样疼痛, 这种不适可在体位改变时发生、加重或解除, 钡餐透视可见胃十二指肠畸形。 (3) 胆管蛔虫病:术后肠道蛔虫钻入胆管内, 形成胆管蛔虫病。 (4) 胆囊管切端神经瘤:这可能是胆囊管残株引起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人认为这是与四肢截肢后动肢痛性质相似, 所以再次行神经瘤切除术, 但这并不能解除症状。有的神经瘤可向胆管内生长造成阻塞, 导致出现黄疸和胆管炎症状, 此时手术切除可解除症状。 (5) 功能性障碍:除上述器质性病变原因外, 也可能由于正常胆道生理被干扰所致的功能性因素。a.有功能的胆囊切除后, 起初胆汁不断地直接流入十二指肠, 奥迪括约肌失张。数月后胆总管出现代偿性扩大, 胆汁呈间断性排出。因此功能代偿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手术早期不能进食后立即排出足量的浓缩胆汁, 以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于是引起消化不良、胀气等症状。b.术后胆盐代谢异常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奥迪括约肌紧张度和胆总管的压力, 影响胆汁的排泄, 对本病的发生可能起一定作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年轻女性多见, 表现为阵发性右上腹痛, 伴腹胀、多汗、心率快等, 但无感染症状, X线或B超无阳性发现。c.饮食失宜。许多患者术前一直是低脂饮食, 术后认为疾病解除, 可不再限制饮食。食用高脂饮食后, 胆汁分泌和胃肠功能均不能及时适应, 产生消化不良等症状。

2 手术治疗

2.1 手术适应证:

(1) 较大胆管结石、壶腹嵌顿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狭窄合并胆管结石反复发作的患者。 (2) 胆管狭窄反复发作胆道感染, 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患者。 (3) 奥狄氏括约肌狭窄, 慢性胰腺炎伴壶腹部或胰管梗阻的患者。 (4) 胆囊管残留过长, 形成炎症小胆囊的患者。 (5) 药物难以治愈的食管裂孔疝、溃疡病等胆系外疾病患者。

2.2 手术方法: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明确发病原因以决定手术方式。 (1) 胆囊或胆囊管遗留过长者, 应行胆囊切除术或胆囊管切除术。 (2) 胆管结石者, 应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清除结石, 亦可行胆肠吻合术, 或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术等。 (3) 奥迪括约肌狭窄者, 可行括约肌切开成形术。 (4) 胆管狭窄者可行胆总管成型修复术, 或胆道消化道重建术。如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 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 Longmire手术等。 (5) 症状严重的胆系外疾病, 应给予相应的药物或手术治疗。

3 预防措施

多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可以预防, 并能得到早期治愈。

3.1 胆系疾病的合理治疗:积极开展中西结合治疗胆系疾病, 掌握好手术适应证, 尽可能减少急症胆道手术, 选择好手术方式。

3.2 术前辅助检查的合理运用:

普及胆道影像诊断方法, 充分了解胆道病理改变。胆道造影、胆道镜检查、胆压测定等有助于提高胆道手术的治疗效果。

3.3 掌握肝内胆管病变手术技巧:

我国肝内胆管病变较为罕见, 手术难度较大, 提高胆道手术技巧十分重要。各种胆道手术应消除病因、预防胆道狭窄、建立通畅引流, 减少胆道术后综合征的发生机会。

胆囊切除术是很常见手术, 为避免术后综合征的发生, 要严格掌握胆囊切除的适应证, 充分术前检查了解有无并存病, 精细的手术操作, 详细地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手术可能发生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胆囊炎,胆石症,病因,手术治疗,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刘荣.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2, 22 (7) :387-389.

[2]孙康, 党胜春, 黄润生, 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病因及治疗分析[J].山东医药, 2010, 50 (10) :40-41.

[3]朱爱军, 石景森.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再认识[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 17 (4) :314-316.

[4]周超.开腹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分级与评估[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6) :63-66.

[5]饶芳, 肖艳霞, 苗红宇, 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海南医学, 2011, 22 (8) :81-82.

[6]朱红, 李智宇, 王炳煌, 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原因和处理[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3, 3 (2) :126-127.

[7]龚昭, 周程, 闵凯, 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J].医学综述, 20 0 6, 12 (15) :946-948.

[8]江海中, 杨祖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J].国外医学 (外科学分册) , 2005, 32 (6) :429-432.

[9]张海涛.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治疗[J].山东医药, 2010, 50 (18) :94.

口腔癌的病因与预防 篇8

1 发病病因

1.1 兽医管理方面的主观因素

近年来, 由于国内外重大动物疫情不断发生, 各级兽医工作者将主要精力放在应对禽流感, 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方面, 而对呈地方流行的常发病放松了警惕, 存在麻痹思想, 出现防疫上的漏洞, 增加了“牛出败”突然爆发流行的风险。

1.2 免疫失败

(1) 注射剂量不准。

由于实施注射以民间兽医和牧民群众为主, 剂量掌握不准, 甚至因害怕疫苗反应而人为减少剂量。

(2) 注射密度不高。

由于实际操作中“打飞针”现象普遍存在, 造成漏注现象。另外只给成年牛注射, 而忽视了犊牛和幼年牛的预防注射。

(3) 注射时间不统一和疫苗保存不善。

因疫苗由县乡兽医站统一发放, 而注射时间主要由牧民自行决定, 造成注射时间参差不齐, 有的甚至等到夏季注射, 造成疫苗因保存不善而降低效价甚至失效。个别牧民等到发病时才打疫苗, 从而诱发了疾病的发生。

1.3 饲养管理不善

由于畜草尖锐, 祁连牦牛长年高山放牧, 没有任何补饲, 造成个体营养不良, 加上不断走场放牧, 造成肌体应激反应频发, 巴氏杆菌作为条件致病菌有很多可乘之机, 很多疫情发生在走场放牧途中;由于“人牛抢奶”犊牛自幼没有足够母乳喂养, 营养不良, 成为本病的高发群体。

1.4 综合防治措施不到位

预防工作只依赖于免疫注射, 而忽视了综合防治措施的落实, 牧户没有基本的消毒设施, 病死尸体不能及时无害化处理, 随意丢弃。有的甚至剥食病 (死) 肉, 出售死牛皮, 造成病源扩散。产地检疫不到位也是本病发生的一个因素, 由于私自出售和引进、串换未经检疫的牲畜, 增加了本病传播的机会。

1.5 宣传力度不强

科技宣传工作不到位, 牧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 对本病发生规律认识不足, 造成综合防治措施难以落实。

2 预防措施

(1) 克服主观麻痹思想, 加大常发病疫情监测力度, 常备不懈, 不断提高突发疫情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应对突发疫情的长效机制。

(2) 加强免疫注射的监管力度, 兽医业务人员亲临现场指导, 提高免疫注射质量, 统一免疫注射时间。

(3) 加强科技宣传, 普及综合防治知识, 增加群众综合防治意识, 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4) 普及科学养畜知识,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增强畜群抵抗力。

口腔癌的病因与预防 篇9

关键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错合畸形;预防矫正

中图分类号:R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73-01

一、常见不良习惯及导致的错颌畸形

口腔不良习惯是指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在一定时间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反复做一相同的动作,如吮指头、吐舌头、咬嘴唇等。这些口腔不良习惯是造成错(牙合)畸形的重要病因。

(一)吮指习惯。

吮指习惯以吸吮拇指较为常见,吮拇指的孩子通常将拇指置于口腔的顶部,破坏了口腔内的平衡。吮指习惯在2-3岁时发生是正常的,如果在4-5岁时尚未停止,则会出现错合畸形。常见的畸形有:(1)开合。当把拇指置于上下切牙之间时,拇指阻碍了切牙的萌出,上下颌的分离改变了后牙垂直向的平衡,从而导致后牙的过渡萌出。(2)上牙弓狭窄。在吮指时,口腔产生负压破坏了颊舌的压力平衡,同时舌的位置降低,导致了上牙弓发育狭窄。如果拇指置于一侧,可能会导致两侧牙弓的不对称。(3)牙间隙深覆盖。由于吮指时上前牙受到唇向的推力从而使上前牙唇倾,造成上前牙散在间隙并形成深覆盖。错合畸形的严重程度与吮指时间的长短有关系,间歇吮指不会造成严重的畸形,但是睡眠时整夜将拇指或其他手指置于牙之间的,可引起显著的错合畸形。

(二)吐舌习惯。

(1)吐舌吞咽:吞咽时伸舌置于上下切牙之间,又称婴儿式吞咽。经统计,在6岁以上的每个年龄阶段,有吐舌吞咽习惯的儿童人数都是开合人数的大约10倍【1】137。因此,吐舌吞咽是否会导致开合尚存在争议。(2)不良吐舌习惯。在儿童替牙期经常吐舌或舔新萌出的牙造成前牙区形成梭形开合。吐舌时伴有下颌前伸,故吐舌习惯除了会导致开合还会伴有前牙的反合和下颌的前突。

(三)咬唇习惯。

1.咬下唇习惯:咬下唇时唇肌紧张,推上切牙向唇向,压下切牙向舌向,导致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开唇露齿,下唇蜷缩在上切牙舌侧。2.咬上唇习惯:较少见。咬上唇时,上切牙受到舌向力舌倾,下切牙受到颊向力颊倾,导致反合。女孩比男孩多见。

(四)偏侧咀嚼习惯和偏侧睡眠习惯。

偏侧咀嚼习惯通常见于一侧牙齿有龋坏、一侧乳牙或恒牙早失导致该侧不能咀嚼而用健侧咀嚼。从而导致面部两侧发育不对称,健侧颊部大于废用侧;前牙中线偏斜,废用侧磨牙关系近中。

偏侧睡眠习惯是指睡眠时经常用手或肘部枕在一侧脸下,容易导致两侧牙颌面部发育不对称。

(五)口呼吸。

正常情况下空气由鼻腔进入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空气不能经鼻部而是经口腔进行呼吸从而形成了口呼吸。在口呼吸时下颌下垂,颊肌紧张,舌体下降,破坏了舌和颊对牙弓的内外平衡从而导致了牙弓狭窄、牙列拥挤、腭盖高拱等畸形。【2】

二、儿童不良习惯导致的错合畸形的早期预防

首先,监督婴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发现咬唇、咬物、吐舌等不良习惯应及时的进行制止和说服教育。对于发生不久,持续时间不长的不良习惯通过家长耐心的提醒、引导和说服是比较容易纠正的。

如果通过说服教育难以改正的不良习惯可通过矫正器进行破除,比如可以通过舌刺或腭网来破除吮指习惯和吐舌习惯,用的唇挡丝破除咬唇习惯。矫治器只是起到提醒作用,当手指、舌或唇接触到矫正器时就会意识到不良习惯而停止。

但是一些不良习惯要首先确定是不良习惯还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果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并不能通过说服教育或矫治器就能改变的,必须到相关科室治疗才能达到治疗目的。典型的就是口呼吸,如果口呼吸是单纯的不良习惯可使用前庭盾进行干预破除。但是由鼻咽部疾病造成的,比如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口咽淋巴结肿大、慢性鼻炎等疾病引起的口呼吸必须在鼻咽部疾病治疗后才能戴用前庭盾矫治器。

三、由不良习惯引起的错合畸形的矫治方法

不同的错合畸形有不同的最佳矫正时机。对于影响颌骨发育的错合畸形应该尽早的进行矫正,比如由于咬上唇习惯引起的反合。乳牙反合在乳牙期3-4岁时就可以通过戴用可摘矫治器进行矫正。一般3个月左右就会矫正过来,但是要密切关注幼儿是仍然存在不良习惯,如果矫正结束后不良习惯未破除,则畸形容易复发。在替牙期,由于上颌骨发育不足引起的畸形可以通过上颌前方牵引促进上颌骨发育进行早期矫治;对于下颌后退位引起的下颌后缩可以通过twin-block或herbst等矫治器进行矫治;对于上牙弓狭窄的畸形可以通过扩弓器进行矫治。I期矫正结束后待牙齿基本萌出后进行II期矫正。

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由于口呼吸导致的反合、深覆合、下颌后缩、牙弓狭窄等畸形必须将引起口呼吸的鼻咽部疾病治疗后再进行矫治,如果鼻咽部疾病未进行治疗就进行矫治,即使通过矫正将畸形解除但是患者继续口呼吸将使畸形容易复发。

参考文献:

[1]当代口腔正畸学,王林,2014年4月第5版第1次印刷,人民军医出版社

复发性口腔溃疡治疗及病因分析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10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 男56例, 女44例, 年龄16~68岁, 平均32岁。边缘整齐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 具有复发性, 自限性。疼痛较重, 溃疡周围充血明显, 每月发作1~4次, 病程8~25 d, 溃疡反复发作1~6年。

1.2 方法

嘱患者减少精神紧张因素;排除器质性病变后, 先用食疗防风改善便秘症状。保持口腔卫生, 防止继发感染, 消炎的治疗措施可通过给予抗炎漱口水实现, 如0.1%依沙吖啶溶液、1%聚维酮碘溶液等。止痛措施根据患者的需求可给予4%苯甲醇、1%普鲁卡因、0.5%达克罗宁等溶液。给予免疫调节治疗, 如分别使用左旋咪唑、聚肌苷酸-聚胞苷酸、转移因子、胸腺素白芍总苷等。

2 结果

经治疗延长间歇期, 缩短发作期, 缓解症状。100例患者中显效66例, 有效27例, 无效7例。

3 讨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 病因十分复杂并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在众多致病因素研究中, 首先是对有关遗传倾向、免疫失调、消化道疾病、病毒和细菌感染、微量元素缺乏、微循环障碍等生物因素致病机制的探讨并取得较大进展, 但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在临床上尚无系统确切的治疗方法与根治药物。溃疡性黏膜损害的一般发生于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指复发性非感染性口腔黏膜损害。与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口腔黏膜的损害相区别是它的复发性、多样性和慢性特征。局部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减轻疼痛、促进愈合、缩短疗程[2]。抗炎防腐剂可用复方皮质散、锡类散、冰硼散、养阴生肌散, 西瓜霜等散剂局部涂布;或用3%的四环素混悬液、氯己定液、依沙吖啶 (利凡诺) 液、复方硼砂漱口液等含漱;2.5%的金霉素甘油糊剂;或用有抗炎作用的药膜 (口疮膜) 、含片、软膏等。皮质激素如金霉素甘油倍他米松糊剂, 或换用地塞米松、曲安西龙等, 使炎症迅速缓解, 防止继发感染、促进溃疡愈合。溃疡局部涂布或饭前含漱使用止痛剂如达克罗宁液, 普鲁卡因液, 利多卡因液等。消除可能的全身病因, 促进愈合, 增长间歇期, 减少复发。免疫抑制药物, 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它能减轻疼痛、缩短病程, 对于病情严重又无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短期服用。能增强和调节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功能和数量, 从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抑制自身抗体的破坏作用。

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任何年龄都可发生, 女性略高与男性。多数患者与遗传有关。临床常见的并发因素很多, 如精神紧张, 工作劳累, 睡眠不足, 消化系统疾病。有些女性发病与月经周期有关, 也有更年期发病的, 有一部分患者与全身疾病和缺乏微量元素有关。因口腔溃疡经常反复发作, 此起彼伏, 一般病程7~10 d自愈, 所以称为自发性口腔溃疡。复发性口腔溃疡是易感体质者在不同因素诱发下发生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免疫复合物增高;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口腔黏膜自身抗体;淋巴细胞转化及E-花环形成较正常为低;溃疡区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实验发现L型链球菌与口腔上皮有交叉抗原性;病程迁延, 能自行缓解, 但反复发作;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复发性口疮由于溃疡反复发作且影响进食, 患者感到非常痛苦。求治心切, 因此十分苦恼。遗传因素, 大约50%的患者其双亲之一患有ROU;若父母均患ROU, 则子女的发病率可达90%;无此病的父母, 其子女仅有20%患病。由此看来, 家族遗传因素在RAU中的作用较为明显。经常反复发作的患者, 要寻找其诱发因素, 注意全身调节。保持口腔卫生, 去除致病因素, 减少局部刺激, 可以延长复发间隔, 减轻局部症状。对口腔溃疡发作较轻者, 在医生的指导下, 可局部应用溃疡软膏或溃疡药膜, 有消炎止痛, 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注意加强营养和保健, 纠正微量元素的缺乏, 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只有全身素质提高了, 才能减少复发次数, 减轻局部症状。虽然复发性口腔溃疡与遗传关系密切, 但只要加强后天的保健, 消除各种诱因,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可以防治的。

摘要:目的 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及病因分析。方法 10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通过局部治疗结合全身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经治疗延长间歇期, 缩短发作期, 缓解症状。100例患者中显效66例, 有效27例, 无效7例。结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因复杂, 与免疫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消除致病诱因, 增进机体健康, 减轻局部症状, 促进溃疡愈合。

关键词:复发性口腔溃疡,治疗,病因分析

参考文献

[1]李秉琦.口腔黏膜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9-52.

上一篇:消费理念下一篇: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