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口腔医学

2024-11-09

预防口腔医学(精选12篇)

预防口腔医学 篇1

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的三大分支学科之一, 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公共卫生学科, 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以组织、细胞、分子和个体为研究对象不同, 预防医学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规律, 并制定策略与措施, 以促进健康、延长寿命。预防医学课程包括环境与健康 (即卫生学) 、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原理及方法、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等研究内容。进入21世纪, 随着人类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和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在医学教育中, 预防医学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将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教育做进一步探讨。

1 非预防医学专业开展预防医学教学的必要性

1.1 是实现医学教育目的的需要

1988年在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病人已不再满足于医生仅仅治疗某些器质性疾病。虽然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能够治疗过去曾束手无措的一些疑难杂症, 但每天仍有许多人罹患和死于各种可以预防、治疗或自己导致的疾病。这就要求临床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各项临床专业技能, 同时要具有群体观念、预防为主的思想及促进健康、保护健康的能力。而目前的医学教育还停留在仅强调临床医疗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上, 忽视了预防医学、社会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及管理科学等知识的传授。

1.2 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改变, 对卫生服务尤其是预防保健服务需求日益增加。要求医生不仅治疗疾病, 且能从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和饮食营养学的角度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发展和减少并发症。这就需要改变单纯专科化的医疗服务模式, 应建立以健康为中心, 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为手段, 以保护和增进人群健康为目标的连续性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对预防医学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1.3 是疾病谱和死亡谱改变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及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变, 新的医学问题显现。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 对这些疾病仅强调临床治疗是达不到最佳治疗效果的, 同时疾病的预防工作较临床治疗有更高的健康效益。特别是近些年我国医疗卫生工作正在进行“重点下移、关口前移”的改革,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已成为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要掌握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一般规律及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措施等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

预防医学的教学有助于医学生树立群体观、大卫生观和预防为主观, 有利于学生拓宽思路, 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利于培养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符合社会对医学生需求的趋势。

2 当前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 对预防医学的偏见

社会对预防医学的认识仍然比较片面, 由于疾病预防和保健等公共卫生措施收益的滞后性及验证困难, 社会存在着“重临床、轻预防”现象。人们大多对健康和身体的关注还停留在生病就医的被动阶段, 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有些医学生仍把“救死扶伤”作为医学使命, 片面的认为掌握相应专业知识, 尤其是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就能满足社会需要, 而认识不到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认为预防医学对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 不愿意认真学习预防医学[1,2]。一些中医院校存在着“重中医、轻西医”现象, 预防医学课程被边缘化。

2.2 预防医学课程的性质

预防医学作为综合性学科, 内容比较繁杂。当前医学院校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为公共卫生专业的压缩版, 其内容广且分散, 知识点连贯性差, 学生在短时间内较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有些内容对学生针对性差, 学用脱节, 影响教学效果。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课程较抽象, 且逻辑性强, 与偏重识记的其它医学课程学习方法不同, 部分学生有畏惧心理。

2.3 预防医学的教学安排

预防医学课时少, 教学无法做到深入细致, 导致知识结构线条过粗, 有逐渐演变为科普性课程的趋势。另外有的院校把预防医学课程安排在学生专业实习后, 学生忙着准备考研和找工作, 对预防医学不重视。有时把预防医学安排过于提前, 学生不具备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知识, 无法理解预防医学内容, 认识不到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重要性, 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2.4 教学条件限制

高校不断扩招, 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学生专业结构复杂, 较难做到针对性教学;再加上大批年轻教师上岗, 导致教学质量下滑。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于教学条件限制, 安排的实验课程不能很好地把预防医学理论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大多数院校没有安排实习与实践课, 学生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 感觉课程枯燥乏味,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 预防医学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为适用社会需求, 针对存在的问题, 预防医学应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 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在学习中, 学生是否学到新知识, 获得学习的快乐, 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3.1 教学内容

预防医学内容涵盖广, 如果针对所有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均安排相同的教学内容, 难免会导致针对性差, 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兴趣低, 教学效果不理想。预防医学课程应结合不同专业的培养目的,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针对预防医学的课程特点和专业需要, 可分别开设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临床营养学和卫生学 (或称为预防医学概论) 课程。对于不同专业和学制学生做不同的教学安排, 但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让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群体观和预防为主的思想。

对于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和护理学专业, 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 教学中应重点强调现代健康观、医学模式、三级预防、临床预防服务、疾病预防策略和措施及我国现阶段开展的医疗卫生改革等内容。学生应改变传统的仅依靠临床医疗服务的生物医学模式, 做到不仅能为病人解除病痛, 也能提供疾病预防、健康教育、营养指导、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应意识到卫生服务在内容上已由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 在范围上由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为满足学生社区工作及临床科学研究的需要, 学生应掌握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及科研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近几年, 人们对膳食营养保健越来越关注, 营养与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关系密切, 通过营养干预可减少危险因素暴露、有利于疾病的预后和防止复发, 疾病的营养治疗已成为临床综合治疗措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这三类专业学生, 预防医学各部分内容均应做必修课。预防医学概论 (见表1中1-5部分) 和临床营养学可安排24-30学时, 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课程可安排36-40学时。在讲授流行病学课程时, 除了常用的流行病学方法外, 还应讲授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病学内容, 强调医务工作者在传染病监测和防控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临床科研实际, 针对性讲授临床流行病学内容。在有些中医药高等院校仅开设统计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营养学课程, 注重了学生工作需要和科研能力培养, 但不利于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对于其它专业 (在高等医药院校常设有药学、眼视光学、卫生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 学生, 他们毕业后不从事临床工作, 大多是卫生相关工作。可开设一门24-30学时预防医学概论 (表1中1-3及6部分) 必修课, 重点是讲授健康观、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及外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 有助于满足学生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 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要求相对要低, 可分别安排30-40学时选修课程。

3.2 教学方法

在预防医学概论教学中, 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结合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导入学习内容, 例如:以“烟台药袋苹果”事件引入食品污染和长期使用含砷农药的慢性累积效应及土壤污染等;以留守儿童隔代寄养问题引入社会因素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开胸验肺”事件引入职业病的诊治及预防措施;PM2.5的主要来源及对健康的危害引入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对健康的影响;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影响引入外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等。由教师引导, 教师与学生互动,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理论教学后, 可动员班干部组织开展校园活动, 如在学习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后, 组织学生开展“绿色生活, 健康您我”的宣传活动,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理解和大卫生观念的形成。

在流行病学教学中, 要强调课程对今后开展卫生服务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3] 。可借助一些鲜活的实例来警示学生重视流行病学学习, 如在2003年SARS流行期间, 我国252例患者中, 其中医务人员91例 (占36. 08%) ;在加拿大多伦多也发现144例SARS患者中, 医务人员占56.7%[4];在2002年12月29日至2003年5月1日我国192例SARS死亡病例中, 其中医务人员13例[5]。发生院内感染SARS与医务人员缺乏传染病防治知识不无关系。

在实验教学中, 流行病学、统计学和临床营养学可采用科室已完成的科学项目为实例进行教学, 也可以精选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已发表文献, 组织学生评价文章中的优点和不足。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既熟悉了学科前沿知识, 又把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理论应用到了具体实践。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中涉及较多环境污染物的采样及检验内容, 这些实验内容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来说, 专业相关性小, 对其今后工作帮助也小, 学生学习兴趣低。可以通过增加实践和实习, 理论和实践并重, 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树立观念和培养能力。组织学生在社区和学校中开展健康和疾病相关调查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如人群的健康观念、知识和行为调查, 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调查, 中医和西医卫生服务利用调查, 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社区危险因素暴露状况调查及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措施等。在整个项目中, 教师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 学生分组设计调查的题目、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实施办法等。针对一些关键环节 (如问卷设计和干预措施的组织及实施) 或多组共同存在的问题, 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不同组间互相提出修改建议。在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中,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提高, 同时还锻炼了沟通、协作和组织能力, 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

3.3 考核形式

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增加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学生会更加重视实践和实习环节教学, 增加学习主动性。

综上所述, 为适应新时期对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预防医学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如何针对学生专业和预防医学课程的特点, 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技能非常关键。

参考文献

[1]邱伟, 李小波, 罗江洪, 等.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8) :72-75.

[2]汪耀珠, 周桂凤, 吕媛, 等.浅谈提高临床医学学生预防医学学习兴趣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 :63-65.

[3]黄进, 李玲, 赵宇亮, 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10 (7) :63-65.

[4]Booth C M, Matukas L M, Tomlinson G A, et al.Clinicalfeatures and short-term outcomes of 144 patients withSARS in the greater Toronto area.[J].JAMA, 2003, 289 (21) :2801-2809.

[5]冯丹, 李承毅, 范国英, 等.192例SARS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03 (5) :562-564.

预防口腔医学 篇2

1.宿主龋齿非易感性表现在

A.口腔菌斑量多

B.牙齿窝沟点隙多

C.漱口次数多

D.氟的摄入量多

E.糖的`摄入量多

正确答案:E

2.尼龙丝刷毛的优点哪项是错误的

A.毛端呈圆形,对牙清洁作用及牙的按摩作用均佳

B.弹性好

C.耐磨

D.干得快

E.高温下不易卷毛

正确答案:E

3.在口腔医疗保健中不属于空气传播的病毒

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B.水痘病毒

C.麻疹病毒

D.流行性腮腺病毒

E.腺病毒

正确答案:A

4.简化口腔卫生指数所检查的代表牙是

A.36、46的舌面

B.16、26的唇(颊)面

C.11、31、36、46的唇(颊)面

D.16、26、11、31的唇(颊)面

E.A和D

预防口腔医学 篇3

关键词:高职 口腔预防医学 实践教学

课 题:本文系江苏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基金项目(基金号MS201502)研究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表示,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目前口腔医学教育模式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培养的大量口腔医学人才特别是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生大多流向大城市和大医院,导致医疗资源不均衡,加重我国口腔医疗负担。高职口腔医学教育培养的专科人才大多面向社区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其教育特点为注重实践教学。口腔预防医学是口腔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为面向社区及大众医疗提供相关知识体系。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高职口腔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旨在寻求合适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口腔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4和2015级口腔医学专业全体学生。

二、实践教学形式

1.社区实践教学

作为苏州市姑苏区实事项目——儿童口腔健康幸福五年(2012—2016年)计划的参与和指导单位,苏州华夏口腔医院(即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每年都会为4000~6000名8周岁左右的小学二年级小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窝沟封闭治疗和复查。该项目会在每年4~6月之间进行,这和二年级口腔预防医学课程时间相吻合。14级和15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主动参与其中。学生们主要负责口腔健康登记表的填写、录入和汇总以及窝沟封闭操作过程中的操作助理、学生口腔健康状况汇总和回执单的填写等工作。学生们对社区实践积极性很高,一方面相比枯燥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更生动具体;另一方面课堂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更加形象具体,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临床实践教学

苏州华夏口腔医院每年都会在“9.20爱牙日”举行一系列义诊咨询活动。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会和医院各科室医生一起参与咨询和简单的义诊活动,这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转化。同时活动开展前,学校会邀请学生制作活动相关的展板、海报以及其他形式的宣传材料。这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增加了他们的临床实践经验。通过调查参与活动的学生,我们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升。

3.实验室实践教学

实验室教学包括学生仿真头模实训室教学和诊室内的临床实践教学两种形式。在教学环节中,学生的仿真头模实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复制诊室就诊状况,但是这种复制还并不能百分百还原诊室操作过程,在口腔卫生宣教和龈上洁治术的教学过程中,还增加了诊室内的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在自愿的前提下,教师邀请部分学生扮演患者的角色,由带教老师示教,演示刷牙的方法、其他口腔清洁工具的使用以及龈上洁治术的操作要点,然后由扮演医生的学生为扮演患者的学生进行相关的临床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们发现把课本文字的描述体现到操作上还相当困难。通过诊室实践教学,学生除了对于最常规的椅位调节、患者就诊体位有了直观的了解外,对于口腔卫生清洁方法、方式和龈上洁治术的细节也都有了大致了解。

4.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

一是参与临床诊室卫生宣教。口腔专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华夏口腔医院牙周科诊室向患者提供卫生保健方式、牙周疾病的病因和治疗等知识的宣教。二是口腔科普论文的书写。科普论文的书写是专科医生必备的一项技能。科普论文内容选择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自己、身边的人或者患者最常提出或者遇到的问题为题材,自由发挥。教师在理论课上挑选比较好的科普论文,请学生现场演讲,这种实践模式得到学生的认可,其参与热情比较高,完成的论文质量比较好。

三、实践教学评估

1.问卷调查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口腔预防保健课程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实践课程的评价。问卷主要内容如下:学生是否参与过与口腔预防保健相关的实践,如窝沟封闭、9.20义诊 、临床实践或者其他;在所参加的这些社会实践中是喜欢(自愿报名参加)还是喜欢(不太自愿参加,但是参加后渐渐喜欢),或者不喜欢(非自愿参加);请评价这些社会实践形式的新颖程度,以及社会实践课程对于口腔专科生来说的必要性和实用性;请指出理论实践和社会实践哪个更重要;认为社会实践对于未来工作是否有帮助;请表达对于口腔预防保健课程的建议和想法,或者还可以增加哪些形式的实践课程。调查结果显示,有98%的学生参与了一项实践活动,有80%的学生参与了两项实践活动,有62%的学生参与了三项实践活动,学生对于实践活动普遍认可度较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非自愿参加的,可能是老师要求参加或者其他原因参加,但是参加后渐渐发现社会实践相对理论学习比较有趣,不枯燥,可以增加临床经验。对于社会实践的新颖程度和必要性,学生普遍认可度高。在社会实践和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比较中,大家观点不一,这和现在公认的教学理念还是相一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没有谁比谁更重要。

2.教师评价

2009—2016年,笔者连续8年参加口腔预防保健所有课程的教学。笔者发现从2012学院课程改革以来,口腔预防保健课程在保持理论教学的同时改革实践教学,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逐步增强,在学校实验课中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对于实验的内容和要求的理解、掌握程度明显好于未参与的学生,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学院教学研讨会上,笔者与口腔系其他教师分享和探讨实践教学经验,同行认可度较高。

3.社会评价

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和医生的配合程度、对于患者的耐心度、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都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

四、讨论

目前我国口腔医疗人才资源匮乏,结构层次不合理,分布不均衡,未来口腔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和社区。大量的口腔医学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3年制专科口腔医学生是口腔基层医疗力量的有力补充。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了优质教育。

医学教育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类,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已不需要再一一阐述,实践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实践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途径。学生对医学教学中枯燥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有陌生感,缺乏感观和参与的经验,在日后的工作中理论知识很难被转化成操作,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医疗行业的特点不允许在工作中通过失败不断进取,要求毕业生在学校就要掌握相关的操作。面对这一特点,医学院校教学体系需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同时也是理论教学的延伸,理论的再认识促进实践教学,实践也促进理论升华。

本次研究通过呈现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寻求合适教学模式,为高职口腔医学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依托附属口腔医院资源,如诊室医疗、实验室场所、医院常规活动项目和医院合作项目以及政府长期实施项目,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持。本次调查中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各方对教学形式评价较高,收效见好。

但目前实践教学模式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待完善,目前实践主要依靠附属口腔医院,临床诊疗操作相关实践教学可以实现,但是其他教学内容如特殊人群的口腔维护,建议可以增加参观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实践形式。膳食营养教学内容可以增加参观医院和学校的食堂。二是实践教学课时相对不足。目前课程设置仍沿用“理论是教学的核心,实践是教学辅助”观念,建议可以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同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三是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实践合作教学包括政府实事项目、医院活动宣传等,内容、场地和时间相对不固定,这为教师安排教学活动带来困难。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和校外单位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项目,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四是学生对实践教学反应不一。目前社会存在“人才高消费”的观念,对高职学生认可度不高,存在学生就业困难等现象,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自我肯定度不高,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这要求高职教育把重点从扩大规模转向内涵建设和素质教育,强化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卓,邓颖,尹伟.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口腔卫生工作现状调查[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5(2).

[2]张晴,冯希平.上海市公立医疗单位口腔卫生人力资源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0(1).

[3]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

[4]李娜,贾方,杨瀚宇.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5(1).

[5]王源远,王丽萍.高校实践教学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

[6]余超.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2).

[7]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J].职业技术,2015(2).

预防口腔医学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我校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预防医学课程以及与预防医学有关选修课程学习的部分大三本科学生共290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90份, 回收有效问卷285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28%。其中男生101人, 女生184人;护理专业100人、精神专业95人、临床专业90人。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对预防医学实习内容的要求, 涉及预防医学的校内实习问题、社区实习问题及疾病控制中心实习锻炼的问题等。

1.3 统计处理

全部资料均输入计算机, 经整理核实后, 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χ2检验等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设置的认知状况

83.2%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内容对将来的工作、科研有帮助;60.0%的学生认为我校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设置基本合理, 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内容比较感兴趣, 并希望通过预防医学实验课的学习进一步扩大知识面、获得一定的实践能力;58.6%的学生希望通过预防医学实验课的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0.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增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现场调查技术课。

2.2 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对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见表1)

注:与男生比较, *P<0.05;与护理专业、精神专业比较, #P<0.05

2.3 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对预防医学实习内容安排的建议 (见表2)

注:与男生比较, *P<0.05;与护理专业、精神专业比较, #P<0.05

2.4 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进入社区实习相关情况的调查

学生感到参加预防医学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者占2.5%~13.3%, 84.2%的学生希望将来能够参加社会实践, 大部分学生 (91.6%) 认为安排进入社区实习是有必要的。有60.0%的学生希望社区实习安排在校内学习期间, 28.4%~30.9%的学生认为进入社区实习的时间应为2~4周。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对社区实习内容的要求见表3。

注:与男生比较, *P<0.05;与护理专业、精神专业比较, #P<0.05

2.5 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对进入疾病控制中心实习相关情况的调查

90.9%的学生赞成进入疾病控制中心实习, 27.0%~33.7%的学生认为进入疾病控制中心实习的时间应为2~4周, 42.1%的学生希望疾病控制中心实习安排在校内学习期间。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对疾病控制中心实习内容的要求见表4。

注:与男生比较, *P<0.05;与护理专业、精神专业比较, #P<0.05

3 讨论

调查发现, 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 要求增加有意义的预防医学实验课内容和进入社区、疾病控制中心实习的机会。进行模拟角色表演、在模拟实验室教学等方法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大部分学生都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在校实习一般采用计算器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机的应用很少, 所以学生对应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实习的要求较高。一般医学院校女生较多, 特别是护理专业, 由于其性格特点, 在校期间精力主要在学习上, 对未接触过的知识好奇心强, 所以女生对进入社区、疾病控制中心实习及锻炼的要求更强烈 (P<0.05) 。护理专业学生相对于临床及精神专业面对的人群更广泛, 所以在对社区实习内容的要求上, 护理专业要求更多、更强烈 (P<0.05) 。由于调查对象中部分学生在调查时仍未完成预防医学课程, 只有50.2%的学生树立了“预防为主”的医学观念, 但也从侧面说明部分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还不是很高。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 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实习要求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为我校进一步推动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习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下一步预防医学实习教学、社区实习及进入疾病控制中心实习的改革中, 我们要在完成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尽量满足大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要求, 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兴趣。同时, 在整个实习教学过程中, 将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预防医学及社区医学结合起来, 使学生既懂得群体预防, 又懂得个体预防[1,2], 加深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了解程度, 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其预防医学的群体观念。根据预防医学的发展态势, 对疾病的预防教育观念实行4个转变:从传染病预防扩大到一切病的预防, 从重点预防扩大到全面预防, 从技术预防扩大到社会预防, 从生物预防扩大到心理预防, 将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解决两者之间脱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凯, 王学春, 陈廷, 等.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11) :1006-1007.

预防口腔医学 篇5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专业;社区;培养模式;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20;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5-0971-02

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被国家教委列入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 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学习《 预防医学 》是以人群-环境-健康为模式的、必需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门必修课程。笔者针对非 预 防医学专业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培养模式进 行了探索与研究。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教育前期工作基础

本教研室从二十世纪70年代起组织学生开展了现场测定粉尘和噪声、两管五改、现场采 集水样和监测等实践教学。改革开放时期,本教研室更加注重医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 方 法的改革,但仍适应不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不了21世纪的医学科学发展对医学人才 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需求。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着重强调实用型医学人才创新能 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加大力度[2,3]。本校先后创 建了14个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具体做法如下:

1.1 领导重视,严格规范化管理

由现任学院副院长出任组长,教务处处长和二级学院副院 长出任副组长,由主管实习的教务处副处长和预防医学教研室主任等具体负责,统一安排和 规范化管理,为实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在组织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1.2 制定教学基地实习大纲

从制度上有纲可查、有纲可依,明确各实习基地带教老师的岗位责任制,要 求带教老师在学生下点实习前认真阅读实习大纲,通过教学基地实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 固预防医学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初步应用预防医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分析与环境和 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掌握疾病的预防原则和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技能。

1.3 制定教学基地实习的实施方案

以市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保健科、市疾病预防与控 制中心及市卫生监督所作为预防医学教学实习基地,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担任带教,与预 防医学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作为基地实习内容。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从树立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群体观念、环境观念、预防观念着眼,学生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把书本知识 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在临床医疗中第一级预防和第二级预防的应用原则,提高和强化 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临床医疗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 思维能力,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创新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预防医学实践相结 合,预防医学基础与社区和现场相结合,传统实验与现代技术成果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 教育模式,积极改革与创新,注重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早日接触社 会以适应新的医疗形势发展,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开出临床处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开出 预防大处方的能力。本着以人为本,树立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教学理念:①加强心理训练,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团结合作精神、锻炼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 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②加强创新教育,以社区健康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与组织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责任心。③增加大学生在社会基层单位的锻炼,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提高就 业率打下基础。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主要内容

3.1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诊断、健康教育和慢性病调查

参加由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社 区问题为中心的居民健康档案专题讲座,参与社区门诊患者的初诊登记、病案登记,了解诊 断方法及治疗情况和健康维护,进行社区健康诊断和社区慢性病调查。

3.2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参加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以社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与患者的初诊、病案登记,了解诊断方法及规范的治疗方案。

3.3 开展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参加由市卫生监督所以社区卫生法规的实施与卫生监督的作 用 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与预防性或经常性卫生监督等内容的实习。

3.4 免疫预防和妇幼保健

参加由各医院保健科以社区免疫预防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 与日常性免疫程序工作等内容的实习。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效果评价

4.1 学生学习效果

4.1.1 提高了学生撰写论文水平学生通过教学基地实践,在带教老师的指 导下,掌握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撰写实习论文有的已刊登于相关 杂志和学院学生论文集。

4.1.2 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学生为主导,以社区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 的教学,如讨论式、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发现问题、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学生能积极开展查阅资料、社会调研、独立思维和 科学实践等。

4.1.3 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以社区为 导向的教学基地 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接受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建立 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4.2 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改成果

4.2.1 指导教师思想更加活跃 带教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不 断 增加教学内容的新进展;教学改革有创意,构建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论课、实验 课和教学基地实习等多方面有机结合的现代教学体系。本教研室分别荣获校级重点学科和重 点课程、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自治区重点建设实验室等;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学习素质为宗 旨的教学方法转变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改革。

4.2.2 教研室教学研究氛围活跃 目前承担的校级以上教学研究 项目主要有:①面向21世纪 预防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②性道德教育在青年预防艾滋病作用的研究;③预防医 学教学实习基地创建的研究;④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⑤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课 程教学改革探索;⑥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教学实习模式研究。

4.2.3 教研室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发表相关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主 要有:①《浅论预防医学教 学实习基地的创建与体会》。②《预防医学试题库建设初探》。③《从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地 位和作用谈教学改革》。④《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⑤《面向21世纪预防医学教育综 合改革研究与实践》。⑥《改革统计学实习方式,提高临床医学生科研素质》。⑦《提高临 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⑧《卫生统计学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⑨《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等近20篇。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性培养

5.1 教育理念上的创新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改革与创新,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 育相统一、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5.2 培养方案的创新

以社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调整课程体系,使预防医学与临 床医学交叉,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更 加适应防治结合的工作需要。

5.3 运行机制的创新

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基地实习教学档案;实行教研室、教学秘书 负责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解决基地实习,确保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5.4 教育效果的创新

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基地实习方案、大纲和教学基地实习鉴定,规范了教学基 地实习论文撰写过程,提高实习论文质量,同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 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整形手术结合预防医学 篇6

诸如此类,让亚洲医学美容业迈步国际,同时发展“预防医学新概念”一直都是整个医美业界努力的目标,期盼未来能够成为亚洲先驱。而以整形手术为例,用于整形手术后修护医疗的“低能量静脉雷射”,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典型。

“净化”血液靠低能量静脉雷射

也许你没听过低能量静脉雷射,但一定听过“血液净化”这一概念。低能量静脉雷射,即Intravenous Laser Irradlation of Blood(简称ILIB)。过去是航天员、运动选手、皇室成员、政商名流等最爱的保健方式,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宋美龄女士等许多名人都低调的靠施打ILIB来维持健康。究其原因,是因为静脉雷射可以增强红血球内的SOD活性,提高细胞膜的稳定性、活化体内细胞,从而达到抗衰老效果。

说到这里,你一定想问SDD又是什么呢?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简称SOD)是一种能够催化超氧化物通过歧化反应转化为氧气和过氧化氢的酵素,广泛存在于各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如果以上专业名词听不懂也没关系,只要记住它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能保护暴露于氧气中的细胞即可。

健康就从“血液”开始

为什么低能量静脉雷射能够处理如此多种健康问题呢?这就要从源头说明了。低能量静脉雷射是将波长632.8纳米的氦氖雷射红光进入人体血液照射,以光热效应激发酵素活性,让红血球吸收光能,而提高红血球及血红素含量。至于为什么选择632.8纳米的波长,这是由于此波段的光线刚好落在红血球最佳的光谱吸收波长,这样才能达到以最小的能量,让红血球吸收,却又不会误伤及周边组织。

由以上原理可以了解到,低能量静脉雷射主要就是以增强红血球的能量,让“血液”发挥最大的效能。以此类推,只要和“血液”有关的组织器官都会得到帮助,并且人体大多数的组织器官也都是由血液在供应氧和代谢废物。所以,低能量静脉雷射才会对多种疾病有所帮助。

低能量静脉雷射帮助修复、手术无忧

整形手术结合预防医学,用于低能量静脉雷射更可以帮助术后修复,达到升华的作用。因为血液一旦得到净化,对伤口愈合时间、组织修复程度、发炎反应、血液循环流畅度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一篇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中曾指出,低能量静脉雷射的基本功能为伤口复原、组织修复、预防组织死亡、缓解慢性疾病的发炎反应、缓解与其相关的疼痛和水肿、缓解神经痛和一些神经问题。

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的疗效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麻疹流行区儿童20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12例, 女88例, 年龄在1~5岁之间, 平均年龄3.4岁;研究对象均未注射过麻疹疫苗及相关的麻疹预防。均无呼吸道感染、皮肤丘疹等其它并发疾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2组, 每组100例, 对2组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体质、年龄、性别等基础临床资料进行比较,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2>0.05, 数据无显著差异性。

1.2 预防方法

1.2.1 对照组预防方法

对照组研究对象100例, 按传统的预防方法进行预防。 (1) 接种免疫:使用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为S20063047, 规格为2.0mL/瓶/西林瓶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对研究对象进行接种。按瓶标签标注加入定量的灭菌注射用水, 摇动药瓶待完全溶解后使用。用75%的酒精棉球对接种者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进行消毒, 待干后, 进行皮下注射, 根据接种者的体重选择药量, 一般为0.2mL, 最大不超过0.5mL; (2) 被动免疫:对于接触过麻疹患者的研究对象采取被动免疫, 按0.2mL/kg的量肌肉注射10%的丙种球蛋白;按0.5~1.0mL/kg肌注胎盘球蛋白;输入20~30mL的成人血浆。免疫力一般可维持3~4周, 3周后需再注射; (3) 综合预防:麻疹高发期通过减少外出, 减少公共活动等措施, 减少被传染的几率。对麻疹患者进行隔离, 疑似者进行密切监测等措施, 降低麻疹病毒的传播, 已达到预防其广泛流行的目的。

1.2.2 观察组预防方法

观察组的100例研究对象采用现代预防医学方法进行预防, 在传统预防的基础上, 根据麻疹易发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的特性, 加入了提高免疫力的方法;针对病因使用中药方剂进行预防;还加入了精神和心理层面的预防。具体内容如下: (1) 提高免疫力:通过合理膳食, 提高营养, 增强体质;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部分体弱者可以给予免疫蛋白; (2) 中药预防:因麻疹属于病毒性传染, 加入中药方剂不仅可以预防传染, 还可以缓解接种疫苗产生的并发症。口服茜草, 紫草, 双花等, 水煎日3剂;使用雷击散:牙皂9g、藿香3g、薄荷3g、枯矾3g、防风3g、麝香0.5g、辛夷, 朱砂6g、雄黄3g、细辛6g、苍耳子6g、桔梗9g、贯众3g、陈皮12g、白芷6g、甘草9g、半夏6g、苍术6g, 将上述药物混合研成细粉, 将药粉加入到90%凡士林中制成软膏, 使用时用棉签蘸取少许, 涂于鼻前内庭处, 5d1次, 共涂5次;直接服用板蓝根颗粒, 清开灵颗粒等中药成剂; (3) 精神和心理预防:据相关研究可知, 精神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作用[2]。本组研究对象进行麻疹、预防及治疗知识的宣教, 介绍先进的治疗方法和治愈率等, 并针对部分人群采用适当的心理干预, 消除其忧虑, 恐慌的心理, 使之保持愉悦的情绪。

1.3 数据分析方法

将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进行处理, 并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用χ2检验法进行统计, P<0.05时具有显著差异性。

2 结果

2.1 数据收集

按上述预防方法预防6个月后, 恰好是新麻疹流行周期的开始, 收集2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 具体如下: (1) 发病率: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检测。将出现红疹, 发热等症状的研究对象列为疑似对象, 对疑似对象进行血清学鉴别, 根据鉴别结果做出诊断, 并计算发病率; (2) 发病时间:以区域内麻疹流行周期开始日计算, 至患者出现症状并确诊的时间; (3) 进展速度:一般麻疹病程在9~12d之间, 经预防用药患者的疾病发展速度明显减慢, 以前驱期延长为主, 故研究记录前驱期时间作为进展速度的衡量数据; (4) 发病程度:发病程度则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数据进行评价; (5) 研究对象满意度:对所有研究对象及家长进行预防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预防措施的合理性、接种疫苗是否及时、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发病和治疗情况、对麻疹的认识程度等。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198份, 有效问卷192份, 统计问卷计算满意率。

2.2 结果

将上述收集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观察组发病时间平均为8d对照组为6d;发病程度观察组较对照组略轻, 经统计学分析, 无显著差异性。在发病率的比较中, 观察组发病仅为4%较对照组发病12%, 有明显的优势, 在不良反应、进展速度、研究对象满意度等临床数据的比较中, 观察组均有明显优势, 将统计学分析, P=0.034<0.05研究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具体数据比较, 见表1。

3 讨论

麻疹是临床常见的儿童高发的呼吸道传染病, 常呈大规模爆发。随着麻疹疫苗的普遍使用, 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 流行性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仍有麻疹疫情呈周期性出现, 且容易造成流行。由于麻疹不仅流行性强, 且能够引发多种疾病, 故对该病的预防成为现代预防医学的主要内容。

现代预防医学在原有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加入了体育锻炼, 不仅增加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的方法, 还与传统以医学相结合, 发挥重要抗病毒的作用。临床研究证实中药的使用不仅提高了预防的效果, 而且对接种疫苗产生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缓解作用[3]。与此同时现代预防医学重视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预防, 充分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和免疫作用, 对提高麻疹预防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证实, 现代预防医学在麻疹的预防中较传统的预防方法不仅在效果上有明显的提高, 对于发病患者的发病时间、发展速度、发病程度都有一定的延缓作用。具体的作用效果及相关数据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魏忠君.麻疹的控制与预防策略[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234~235.

[2]王联君, 孙丽英, 姜忠林, 等.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控制对策探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22 (1) :49~50.

预防口腔医学 篇8

一、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体系, 培养理论思维的能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 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1]。《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 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旨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掌握技能、技巧, 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各类型高等教育共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工程训练、实训、课程训练等[2]。医学, 特别是口腔医学在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 如何把知识运用在日后的临床操作中, 是实践教育的关键, 这也是为什么医学实习时间最长的原因。作为口腔技术专业的学生, 未来工作的场所多为义齿加工中心, 因为准入证的问题, 很少有从事口腔临床工作的机会。这一性质和现状, 决定了该专业同学学习的热情和动机不高。本课程教学中传统的纯理论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不同形式实践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实践教学的特点和体会

通过对高职口腔医学技术实践教学内涵分析, 可以归纳出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1) 主体性, (2) 场景性, (3) 综合性, (4) 开放性[3]。根据笔者教学经验, 通过把全方位多形式的实践教学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教学效果。 (1) 主体性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因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对于技能掌握都是以自己参与为前提。医学类学习动机及兴趣是学生探究医学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医学的学习过程相对枯燥无味, 只有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 还可以进行病例导入式教学, 把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结合, 更有利于理解。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实训基地———附属义齿加工中心和临床实训基地———附属口腔医院, 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 增强主动性,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2) 场景性。实践教学模拟或贴近日后的工作场所, 才能和以后的岗位“零距离”。高职院校按照自身定位创建特色, 本学校依托附属义齿加工中心和附属口腔医院这两个实训平台, 在日常教学中, 带领学生参观义齿加工中心了解义齿加工过程中的相关的预防问题。参观附属口腔医院了解院内感染控制、牙科设备消毒、临床废物处理、临床见习窝沟封闭、氟化物防龋、牙周菌斑控制的机械性措施。场景接触,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是将校内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 (3) 综合性。医学是全面的学科, 就像看病一样, 不能“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作为以培养技师为目的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 除了修复相关主干课程外, 全面了解和掌握口腔相关知识, 是塑造合格技师的必备条件。同时只有综合地、全面地授课教学, 才能培养综合的、全面的人才, 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过程中, 除了了解义齿加工过程中相关的预防知识外, 也让学生在实验室操作中了解龋病预防、牙周病预防的知识, 增加授课知识的全面性。 (4) 开放性。实践教学必须向行业、向社会开放。2012—2013第二学期中, 苏州姑苏区开展儿童口腔幸福工程, 即适龄儿童窝沟封闭活动。作为参加的专业机构, 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活动现场参观, 并有同学作为志愿者参加, 如帮助医生做检查记录、椅旁四手操作等, 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为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促进作用。教师也会带领学生参与附属口腔医院每年的“9.20爱牙日”活动, 学生作为志愿者, 为大家提供口腔卫生宣教, 把课堂学到的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实践教学中的制约因素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是在其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学生自主性不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本质上没有摆脱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部分还是以“填鸭式”教育为主, 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的能力比较差;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中落后的理念也影响教学的发展;教学条件相对不足;部分高职院校自身教学设施相对落后, 经费不足, 不能及时改善教学硬件条件, 特别是实验室器材和实训基地设备等, 严重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 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有了突破性发展,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但是在双证书 (学历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 和就业率等因素的驱动下, 还是以分数高低区分学生好坏, 教学高低, 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等工作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过硬、技能操作熟练的人才, 是目前教育的目标和重点。实践教育意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 达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在目前大力倡导“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的当下, 只有加强实践教学, 并提供多形式全方位的实践教学, 才能达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加强质量教学工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加强质量教学监控等方面着手[4], 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 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摘要: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预防口腔医学教学存在难点, 传统纯理论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内容相对枯燥,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学过程中配合多形式实践教学, 如参观附属义齿加工中心、见习附属口腔医院、参与社区活动、作为志愿者参加各类医学类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同时理论联系实际, 巩固了理论知识。教师在医学类教学过程中, 应以多形式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育,预防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

参考文献

[1]于恒, 张幼琴, 王惠丽.浅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实验室科学, 2006 (4) :125-126.

[2]周建平.大学实验教学的变革:情景学习理论的视角[J].高教探索, 2009 (4) :20-23.

[3]胡飞琴.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口腔医学技术实践教学体系[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166-168.

预防口腔医学 篇9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 如构建了社会医学网络课程、 循证医学思想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等。 上述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有效的举措, 但非预防医学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 停留于表面, 对社会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缺陷。 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我国目前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 无法比较准确地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 加之社会实践环节的脱钩和对医疗体系本质的模糊认识, 更不能提出改善卫生状况的“社会处方”。

有必要探索出新的适合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的社会医学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用社会医学的思维和视角分析和处理健康与卫生问题, 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 近年来, 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应新的医学发展的要求。

一、社会医学教学现状分析

国家卫生部于1980年发出了 《关于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 要求医学院校, 开展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研工作[2]。 此后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建立了社会医学教研室, 并把社会医学纳入部分专业的教学计划。这是我国社会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但是, 目前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特别是地方医学院校并未在“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开设社会医学课程。 或仅作为学年学分制医学院校有名而无实的任意选修课, 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没有独立的社会医学教研室, 无专任教师, 以理论灌输为主, 没有实习教学, 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手段落后, 这远远不能适应医学模式转变、 实现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和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3]。

课程教学存在偏差, 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 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化。 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较少运用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 出现教师与学生交流不足,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现象。

学生方面: 教学中发现部分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可能是由于《社会医学 》作为医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未引起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足够的重视, 多数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只重视专业必修课, 社会医学属于交叉学科, 课程内容感觉与预防医学专业的有关, 出现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 不注重平时课程学习的现象。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教师忙于讲, 学生疲于记, 学生无暇思考, 比较被动。

二、明确学习社会医学的任务, 构建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 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大会发表著名的 《爱丁堡宣言 》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 ”为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指出了新的方向, 即要求医学生必须获得不仅对个人而且对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处理疾病的能力。 因此, 医学生必须了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和健康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具备健康教育、卫生管理、社区卫生及预防医学的知识[2], [4]。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它要求医学生用新的医学思维观念思考解决医学问题, 社会医学正是促进医学生思维转变的重要学科。各项社会卫生和保健制度改革, 客观上要求医务人员掌握社会医学知识, 注重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问题, 运用多种医学手段加强防治工作。 我国已实施的执业医师考试制度把社会医学作为一门考试课程, 意味着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加强社会医学教育的新要求[5]。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本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视野, 应用网络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组织学生8~10人一组,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组长。

1.注重案例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开始一周之前, 将即将要进行的案例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对与案例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只有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 学生才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 并提出观点;案例的分析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就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案例讨论小结。 再分组讨论归纳意见, 写出分析报告, 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评。

2.社会医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

让学生分组查阅相关知识点领域文献, 分小组, 然后制作PPT并请3-5名同学做评委全班答辩打分。 让学生们自己组织讲稿, 自己讲课, 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讲解, 同学和老师打分点评, 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 形成适度竞争的学习状态, 这样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 并且相互配合,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激发学习社会医学的兴趣[6]。

3.微课和QQ平台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1) 微课的建设。 目前高校教学面临的普遍难题是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 他们在别无选择的、被逼无奈的甚至痛苦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习, 创造性思维能力远远没有得到发展。 为此, 应当结合学生特点, 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其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使其能自己发现问题, 构思解决问题方案, 归纳总结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 这是学生踏入社会后应该具备的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老师说, 学生听, 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而弱化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微课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8—20分钟甚至更短的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短小精悍、使用方便、 资源多样等优势, 易于与现代的一些信息技术手段结合, 实现在线自学和教师讲授, 正在逐渐被普遍认可, 符合微时代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实时、互动、高效的需求和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的特征。

(2) 基于QQ空间平台支持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 所谓的混合式学习是指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 尤其是将面对面的课上教育方式与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方式结合。 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作为一种多人系统, QQ空间具有极其强大的合作、互动与共享性。 包括:日志、相册、留言板、主页等部分, 可以实现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交流讨论和资源共享等。

4.建立 “以教学带科研, 以科研促教学, 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程组教师鼓励学生课外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 通过具体的科研实践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学习能力。 同时, 课程组教师积极参与和组织学生的课外实践小组活动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帮助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内容, 亲自参与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撰写研究和社会实践报告等方式, 将课程教学从有限的课堂内的理论讲授延展到课外无限的社会实践活动中[7]。

四、改革考核方法, 建立课程成绩综合考核体系

在教学考核方式上, 改革终结式教学考核方式, 增加教学过程的考核, 改变了过去单纯以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卷面考试确定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 突出和强调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强化过程性考核。 改革只注重机械记忆的卷面考试形式, 缺乏客观性、公正性, 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 增加对实践课程的考核, 增加学生案例讨论、小组学习、课堂互动的考核比重。 课程成绩的构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占40%, 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其中平时成绩考核方法如下:出勤:占10%;平时作业:占20%;课堂互动:占10%。 总之, 引导学生自觉地加强实践能力的全面训练, 激发学习兴趣,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 增进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由单纯的知识记忆型的被动学习, 转变成思考与探索问题的主动学习, 以社会医学的大卫生观和新医学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和探讨社会卫生问题, 能够将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医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掌握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动态, 提高医学人文素养, 成为站在更高起点上的医务工作者。

摘要:社会医学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医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本文探究如何根据社会医学课程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搭建师生互动平台, 旨在构建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社会医学的思维方式, 提高社会医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社会医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尤华, 彭志行, 陆慧.Seminar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实践中的尝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3) :74-75.

[2]龚幼龙.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22.

[3]靳曙光, 王月霞.关于地方高校医学类专业加强社会医学教学必要性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1) :2096-2097.

[4]耿庆茹, 吴小桃, 薛秦春, 等.浅析社会医学与初级卫生保健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 2000, 13 (1) :27-28.

[5]李小菊, 秦江梅, 唐景霞, 毛璐.对改善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1) :29-30.

[6]吉华萍, 尤华, 陆慧, 樊宏, 梁宪明, 风尔翠.社会医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J].基础医学教育, 2013, 15 (3) :237-239.

预防口腔医学 篇10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为一门课程来说,其教学环节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理论教学环节了解并把握基本概念知识,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将理论环节所学在实践中得以充分的运用和实验,从而进一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能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锻炼相结合,将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理论知识上升到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培养出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对于实践教学,我们是这样界定的: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过程包括诸如实习、实训、实践、实地调研、调查研究等。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培养感性认识,更好地把握知识技能、完善技巧、培养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作风和实践工作能力。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在掌握了一定量的相关知识之后,灵活运用到临床操作当中,口腔医学当然也不例外。临床操作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这也是医学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实习期长的原因所在。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场所多以义齿加工场所为主,由于准入机制的问题存在,这批高职院校的学生从事口腔临床工作的机会不多。这也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学习的目标存在迷惑感。由此,教师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情和内在的学习驱动力,提高口腔预防医学教学的学习效果。

二、实践教学研究

鉴于以上对高职院校口腔预防医学教学的分析,我们认为这门课程具备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主体性。作为口腔专业教师,我们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将多元性实践教学运用于教学工作当中,从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实践教学的效果。

从主体性角度来看,在整个口腔预防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知识理解把握以及技能的掌握为前提条件,其主体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学生对医学知识探究的兴趣是学生学习医学的动力。医学学习的过程本身比较枯燥无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医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输入之外,还可以运用病例导入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从而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临床医学进行结合,有助于医学全面健康的发展。

从实践性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内外各类实习实训基地。对于口腔预防医学教学而言,我们可以选择义齿加工中心,或者口腔临床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场地,从直观的角度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临床处理能力以及学习研究的主动性。此外,实践教学的场所需要和学生今后的工作环境相一致,这样才能有助于学习和工作的无缝对接。高职院校口腔医学专业可以依据自己的定位目标,选择例如附属医院或者义齿加工类场所作为实践教学的地点。

从综合性角度来看,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任何疾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是口腔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不仅需要主修相关课程,还必须对整个口腔相关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知识全面了才能是一名专业的合格人才。教师只有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全面的、多元化的、综合性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在了解义齿加工知识之外,了解预防口腔类疾病的技能,例如,在临床中实践了解龋病和牙周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预防的方法,从而使授课内容全面化、趣味化。

所谓开放性,是指实践教学活动必须面向社会、面向行业。在教师的带领之下,学生可以协助医生进行椅旁记录、辅助操作等。正是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能将自己在学校和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得以运用、修正和升华。即便是在“爱牙日”进行街头全民口腔健康知识宣传的过程中,学生也可将理论知识与大众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口腔问题进行结合,更好地将书本知识用于实践,创造出最大化的价值。

三、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过程,学生的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尤为重要。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高职教育依旧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以理论考试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教师的教学观念依旧传统;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对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设施较为落后,硬件条件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的差距;实习实训实验室的配备不到位等。

四、口腔医学实践教学构建

(一)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

高职院校如果想要培养一批合格的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就必须培养其实践操作技能,熟练的临床医学技能、扎实的口腔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处理各种临床问题的能力以及与病人之间的沟通技巧。因此,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学生在模拟医学的环境下,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独立完成口腔医学相关的技能操作,并进行相关的临床练习。实践教学平台不仅可供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操作练习,也可为本校的教师提供科研场所,有利于不断激发师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使大家在最真实的场所进行贴近现实的练习。

(二)改变教学方式

口腔预防医学本身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它需要教师收集典型的病例、综合病例以及疑难病例作为课堂分析的材料,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就病例进行分组讨论,研究治疗方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对口腔预防医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类病例,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问题,提早培养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职业素质的关注,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医生这一职业的热爱度。

口腔医学也可学习其他专业开展导师制。按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践教学的阶段任务,教师按照学生的情况综合教学目的进行有特点的指导教学工作,学生也可以和导师共同参加一些日常治疗活动,从旁学习观察,积累经验。

(三)优化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依据教育部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口腔预防医学的考核方式应该跳出传统教学考核评估方式的怪圈,综合地、客观地、全面地考核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根据高职院校特点,建立符合自己学校培养目标的临床技能考核题库,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力度,重视客观的临床技能水平。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操作、虚拟操作、模拟对话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各类口腔疾病进行病例分析,给出自己对该病例的处理方法,这样可以综合地考核一个学生的职业素养,应变能力以及专业技能。

总之,根据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要求,我国需要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应用型的大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就业作为导向,全面促进教育改革。当前,高职院校正在改革的路上不断前进,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生产、加工、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一线人才。如何培养区别于普通高校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将眼光由“重理论知识”转向培养较强实际操作能力、技术过硬的人才。实践教育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独立动手的能力。因而,口腔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医学人才,有助于提高整个高职院校的医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新华,李金成,陈代武.医学高职高专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71-173.

[2]李娜,贾方,杨瀚宇.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5(1).

[3]王源远,王丽萍.高校实践教学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

[4]余超.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2).

预防口腔医学 篇11

摘要:本文就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口腔预防医学教学中作用进行分析探索,通过让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口腔相关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学中做,做中学,达到锻炼学生沟通能力、提高操作水平、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加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目的,同时取得较好的社会美誉度,实现双赢。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 教学 实训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以“奉献、友爱、团结、互助”为宗旨、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奉献个人力量,是新时期青年人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个人综合素质和道德品德的良好活动。志愿者活动对社会、志愿者个人及志愿活动的服务对象都有着积极意义。对志愿者个人而言,一是奉献社会,二是丰富生活体验,三是提供学习机会。

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与口腔相关的志愿者活动,特别是在口腔预防医学教学中引入的相关志愿活动,如9.20爱牙日、暑期社会实践、中小学口腔预防知识普及等。这样不但能早期接触社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还能在活动中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组织能力。

一、增强医患沟通能力

医学是一项实践活动,而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医患之间不信任,导致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往往会被患者所拒绝,或者无限放大学生在診断治疗过程中由于不熟练、紧张而引起的小差错,使学生心理负担加重而不敢进行操作,得不到充分的锻炼。有调查显示,面对实习医生,69.7%的人选择直接拒绝,15.1%的人碍于面子勉强接受,只有15.2%的人爽快答应。而且学生初入临床,面对各种各样社会人群会有恐惧感,自信心不足,即使理论学习很优秀,但是临床动手能力往往受到限制。特别是口腔医师,临床上需要与患者面对面进行沟通,并在口腔这个狭小的范围内进行一系列有创操作,更增加了医学生的心理负担。与口腔相关的志愿者活动,由于是免费的活动,相互之间没有利益关系,活动的服务对象往往具有更强的耐受力,加上志愿者真诚的态度、耐心的解答、细心的诊查,双方都可以获得较好的体验。因此在临床实习前,通过参与相应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增加临床经验、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了解患者的所思所想,锻炼沟通能力,增强自己的自信,在临床上可以更从容地面对患者。因此可以说,志愿者活动能营造宽松的环境,帮助学生克服恐慌心理,将理论联系实际。

二、锻炼动手能力

口腔预防医学实训中有很多的无创操作,通过课堂学习及课后实训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能在学院或系部的组织下、服务对象或其监护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执行相关的操作。例如“窝沟封闭,预防龋齿”活动,即将流体树脂导入到新生恒牙咬合面的凹凸不平的窝沟中,从而达到避免细菌、食物残渣进入其中而导致龋病的一个措施。2011年,苏州市姑苏区将其列为民生实事项目,通过相关项目,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口腔检查,并让培训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作为助手参与到实际操作中,达到早期接触患者、接触临床的目的。再比如,对于苏州这样水氟浓度较低的地区,采用局部涂氟的措施来增强牙齿的防龋能力,局部涂氟无创无毒,操作简单,这样可以让学生由易到难接触临床,积累临床经验。

三、提高自学能力

口腔预防的主要对象为儿童、老人。在临床上儿童操作具有以下难点:第一,口腔内操作范围小,常规器械难以展开,而且锐器会导致儿童的恐惧,第二,儿童是特殊群体,配合程度差,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水、噪声、疼痛都会导致儿童抗拒治疗,更容易出现差错,第三,儿童对治疗中的疼痛记忆深刻,在以后的治疗中更容易产生抗拒心理。因此通过参加相关志愿活动,义务为各年龄段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宣教相关口腔知识,到学校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采取不同措施耐心、细心地与其沟通,了解与儿童沟通的技巧,熟悉乳牙、初萌恒牙的形态,掌握各年龄段易出现的口腔疾病及对策,为以后在临床上给儿童患者诊治打下一定的基础。而对于老年人,可以采取免费送医到社区或者关爱老年人送医到家等活动,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对其进行口腔检查,指导口腔护理。老年患者口腔疾病往往具有综合性,这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全局观,从牙周、牙体、修复、口外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制定治疗计划;同时还可以探查以前充填修复的情况,从而吸取相应的经验教训。另外我们可以收集到相应的典型病例,从而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病例讨论,以利于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知识活学活用。

四、培养组织能力

教师设定项目,放手让学生团队自己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合理地筹划、设计、宣传、组织、实施志愿者活动,老师予以引导帮助并进行总结,使学生在活动筹备时了解别人是怎么组织的,有何借鉴之处;在活动进行中体验如何调度,如何协调;在活动后思考成功在何处,失败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最后老师在了解实践单位对学生志愿活动评价的基础上,对活动进行评估,使他们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组织能力。

参加志愿者活动,传递了爱心,把关怀带给了社会,有利于改善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认知,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关怀,消除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社会进步。而对口腔专业学生来讲通过为服务对象进行口腔检查,可以了解口腔疾病的分布情况、严重程度,明白我们国家的口腔疾病的防治任务任重道远,增加自己从医的使命感。另外在志愿者活动中被服务对象褒奖可以增加职业荣誉感、自豪感。

预防口腔医学 篇12

1 高职医学专业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1.1 促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需要

面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政策、新任务, 大量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 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具体完成, 高职医学类专业主要面向城乡基层培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年在全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启动以来,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卫生部下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共包括11项内容: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1]。因此, 要求全科医师将承担更多的初级卫生保健、慢性病的管理和防治、流行病学调研、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卫生宣教等工作。由此可见, 为适应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保证人民健康的需要, 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高素质公共卫生服务人才的持续性需求, 切实重视并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1.2 当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人群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此当代医学模式正在逐步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疾病预防开始从生物预防转向社会预防, 预防重点也从传染病转移为传染病与慢性病并重, 医学模式的转变对预防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高职医学教育也应该随之进行相应的变革, 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重新定位;加强预防医学教学体系的构建;确立高职医学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科学献身精神、为城乡基层人群健康服务的教学思想目标;在能力培养方面使学生不仅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充实预防医学、社会人文科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学等相关知识, 以具备更好开展城乡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和疾病防治工作。基于以上认识, 必须加强预防医学的教育。

1.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需要

2008年全球有5 700万人死于慢性病, 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 这几乎是死于传染性疾病 (包括HIV/AIDS、TB及疟疾) 、母亲及围产期疾病、营养不良人数总和的两倍, 预计至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5%。目前我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 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10, 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其中慢性病者占80%;年轻人患慢性病的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慢性病防治成为21世纪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切实从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出发, 把三级预防原则贯穿于疾病预防控制的始终, 应该牢牢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具备预防医学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针对疾病发生、发病过程的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措施, 更好地服务于人群。

1.4 预防传染病的需要

传染病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近30年来人类新发现的传染病已有近40种, 如艾滋病、军团菌病、O157:H7大肠杆菌肠炎、埃博拉出血热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其中大部分在我国有病例发生或造成流行。特别是在2003年春夏之交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2004年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传染病的恐怖和威胁。死灰复燃的传染病卷土重来, 如结核病、性传播性疾病、血吸虫病、布鲁斯菌病等。常见多发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痢疾、手足口病、霍乱、感染性腹泻、流感、疟疾等流行形势依然严峻。因此, 加强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医学相关知识教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 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对策

2.1 坚持预防为主的思想, 强化预防医学教育的地位

目前我国高职医学专业已经把预防医学作为必修课设置, 但是普遍存在在教师配备和还是课时量设置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现象。要从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的教育地位, 最重要的是启发学校领导层端正预防医学教学的指导思想, 建立培养从单纯医师向掌握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卫生服务本领的新型医师的目标意识;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大卫生观念, 把预防医学教学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教学始终;使学生感受到预防医学教育对保护健康、促进健康, 不断的提高全体人群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和作用。

2.2 加强高职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 也是学校长足发展的基础。高职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师资队伍总体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少、师资水平不平衡。多没有成立预防医学教研室, 也没有固定专职教师。教师兼职或归为其他科室管理, 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和专业的发展。因而, 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对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极大的束缚作用。可见, 成立专门预防医学教研室并建立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预防医学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迅速提高预防医学教师队伍素质, 应加强新教师岗前培训;鼓励支持年轻教师到重点院校进修学习;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 尽可能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2]。

2.3 加强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

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随着当代医学模式正在逐步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新健康观的形成和确立, 迫使我们必须调整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使学生懂得在临床环境下, 如何适宜地开展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保健服务, 强化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临床预防观念。要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 应加强临床医学课程、预防医学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三者之间的联系, 把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融入医疗服务工作中, 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又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 树立大卫生观念, 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又能够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在教学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 要采用电教、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如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等[3]。

2.4 加强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只有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和历练, 才能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 掌握基本医学方法和技能。应通过合理的长效机制和体制建立起学校和各级卫生部门的密切联系, 建立长期稳定的预防医学实习基地。通过访问城乡基层卫生机构, 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机构、乡卫生院、村卫生所等, 了解我国卫生服务体制的运转情况[4]。还可以适时安排学生参观自来水厂、医院污水处理站、牛奶厂、院校食堂厨房、食品加工厂, 工矿企业等, 让在校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社会, 更好的体会预防医学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所发挥的作用。毕业实习中除临床内、外、妇、儿科以外, 还应增加适当的预防医学实习内容。建议每名学生到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2~4周, 增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服务观念, 更好的服务基层群众。

关键词:高职,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

[2]刘国礼.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 3:109-110.

[3]唐娟.临床医学大专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的教学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2:184-185.

上一篇:特色体验旅游下一篇:公路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