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临床病因分析

2024-10-05

产后出血临床病因分析(共11篇)

产后出血临床病因分析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导致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及其合理防治方法, 以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0月—2008年10月所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结果:1756例孕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者33例, 其发生率为1.9%。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中, 子宫收缩乏力22例居首位 (66.6%) , 其次为胎盘因素7例 (21.2%) , 分娩方式等与产后出血关系也比较密切。结论:严密观察产程, 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并加以预防, 可降低剖宫产率, 并可对降低产后出血及孕产妇的死亡率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产后出血,病因,影响因素

产后出血 (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 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产后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过多, 产后24h内流血量超过500mL, 继发出血性休克极易发生感染。产后出血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也是目前产科主要的急症。产后出血常因在短时间内失血过多而使产妇微循环发生障碍或组织灌流量不足而发生休克, 医护人员应及时有序地组织抢救, 如不及时处理将严重威胁到产妇的生命安全。现将2004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 756例孕产妇中33例产后出血者作一回顾性分析, 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4年10月—2008年10月共收治孕产妇1 756例, 产后出血33例 (其中剖宫产分娩24例、阴道分娩9例) , 发生率为1.9%。33例产后出血者中, 年龄19~37岁, 平均28.5岁;初产妇19例, 经产妇14例, 有2例为双胎妊娠;出血时间:产后24h内出血23例, 产后24h~14d内出血10例;出血量为800~3 400mL;其中宫缩乏力22例占66.6%, 胎盘因素7例占21.2%, 软产道裂伤2例占6.06%, 凝血功能障碍2例占6.06%。

1.2 产后出血的诊断

产后出血是指从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出500mL。

1.3 产后出血量的统计方法

肉眼观察估计的出血量往往明显少于实际出血量, 因此, 临床医师应采用科学可靠的方法测定出血量。测定产后出血量的方法较多, 如目测估计法、盆接法、面积法、称重法及比色法。一般认为目视估计失血量常与实际出血量不相符, 往往少50%。酸性正铁血红蛋白比色法较为准确, 但操作较为繁琐且试剂昂贵, 不适合临床普遍推广应用。目前推荐的方法有3种: (1) 容积法, 使用带有刻度的量具收集并测定出血量; (2) 面积法, 按照敷料被血污染的面积计算出血量, 血染面积10cm×10cm时出血量大约为5mL, 血染面积15cm×15cm时出血量大约为10mL; (3) 称重法, 分别称量血染前和血染后的纱布、卫生巾等重量, 计算重量差, 再按血液比重 (1.05) 换算为实际失血量, 本研究采用的是容积法。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的原因

本组资料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中, 宫缩乏力居22例首位占66.66%, 其次为胎盘因素7例占21.2%, 软产道裂伤2例占6.06%, 凝血功能障碍2例占6.06%。见表1。

2.2 产后出血与流产、引产的关系

流产、引产包括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中期妊娠引产。发现流产、引产手术次数越多, 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愈大, 1 756例中无流产引产史者1 108例, 发生产后出血14例占1.26%;有流产引产史者648例, 发生产后出血21例占3.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产后出血与产程的关系

本组出现33例产后出血。由于第一、第二产程延长往往会导致第三产程也延长, 第三产程超过15min者30例中, 引起产后出血者12例占36.36%。

2.4 产后出血患者的转归

33例产后出血病例中, 1例在出血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1例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致DIC, 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31例患者经针对病因并辅以补充血容量等积极治疗后效果满意, 治愈率为93.9%。

3 讨论

3.1 宫缩乏力是子宫出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宫缩乏力, 胎儿娩出后, 胎盘自宫壁剥离及排出, 母体宫壁血窦开放致出血。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产后宫腔容积缩小, 肌纤维收缩加强, 使交织于肌纤维间的子宫壁内血管被压迫止血, 与此同时血窦关闭, 出血停止。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也是造成子宫出血的因素之一。

3.2 产后出血的预防

做好孕前及孕期的保健工作。孕早期开始产前检查监护, 不宜妊娠者应在早孕时及时终止妊娠;对具有较高产后出血危险的产妇做好及早处理的准备工作。第一产程应密切观察产妇情况, 重视第二产程的处理, 指导产妇适时、正确地使用腹压。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者, 应安排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医师在场守候, 正确处理第三产程, 准确收集并测量产后出血量。

3.3 产后出血的治疗

产后出血的治疗原则是迅速止血、纠正失血性休克及控制感染。加强宫缩是治疗宫缩乏力最迅速有效的止血方法。软产道裂伤, 止血的有效措施是及时准确地修补缝合;胎盘因素, 治疗的关键是及早诊断和尽快去除此因素的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若于妊娠早期, 则应在内科医师协同处理下, 尽早施行人工流产终止妊娠。

4 结语

随着产妇高龄化现象, 产后出血也越来越普遍, 它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者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及时, 可以导致失血性休克、急性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希恩综合征、产褥感染等。

参考文献

[1]王伽略, 叶蓉华, 杨孜, 等.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 2003, 3 (4) :22.

[2]张玉琴.产后出血183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6 (9) :36.

[3]杨晓辉.129例产后出血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8 (7) :65.

[4]赵爱珍, 黄敏, 尤松斌.产后出血200例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3) :94.

[5]王栋清, 刘晓英.浅谈产后出血[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6 (7) :54.

[6]王志弘.产后出血防治措施的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6 (14) :52.

[7]胡绍敏.83例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5 (22) :39.

产后出血临床病因分析 篇2

产后出血量500~1000 ml者56例;1000~1500 ml 25例;1500 ml 9例。结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目前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良好的围术期护理也患者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 产后出血;护理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目前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本文对本院2003年6月至2008年1月住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110例患者的出血原因及护理进行了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年龄22~39岁;初产妇48例,经产妇42例;孕周34~42周。

1.2 抢救措施 针对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预防感染;按摩子宫的同时应用宫缩剂,肌注缩宫素10U,或将缩宫素10~30 U加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滴,应用无菌纱布条填塞宫腔以止血,结扎盆腔血管止血,必要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及时修补缝合裂伤可有效止血;及时将胎盘取出,并做好刮宫的准备,胎盘植入者应及时做好子宫切除的准备;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处理[1]。

2 结果

本组产后出血均发生于产后2 h以内;其中宫缩乏力62例,胎盘因素20例,软产道损伤6例,疑血功能障碍2例。产后出血量500~1000 ml者56例;1000~1500 ml 25例;1500 ml 9例。

3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

3.1 产后出血的因素 产妇过度疲劳、精神过度紧张,造成宫缩由强变弱、产程延长、滞产,导致产后出血率增高;胎盘因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滞留、粘连、残留导致宫缩乏力而大出血;急产、胎头吸引器、产钳助产、臀位牵引常伴有软产道损伤导致出血;多孕、多产及曾有多次宫腔手术者,由于子宫恢复不良都可影响宫缩,导致产后出血;巨大胎儿、畸胎及巨大胎盘、羊水过多都会因子宫过度扩张、子宫收缩乏力而导致产后出血;高龄产妇、妊娠综合征或,产前、产时镇痛药应用过多、麻醉过深;胎位不正、胎儿头盆不称,可使产程延长、产后出血率增高[2]。

3.2 产后出血的预防要从孕前开始,如指导正确的避孕措施、计划怀孕、减少孕产次;怀孕后要进行定期检查,提高孕期的自我保健意识,积极防治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对存在引起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孕妇,应适当增加产前检查次数,提前入院。医务人员应全面掌握产妇身体情况,细致分析每位产妇是否存在引起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产后出血。

3.3 第一产程要密切观察产程、胎心、宫缩的变化,及时了解宫口扩张情况和胎先露下降的位置,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使用催产素要有专人守护,认真观察滴速、胎心和宫缩情况。第二产程要加强胎心的监护,正确指导产妇使用腹压,特别要注意保护会阴,认真掌握会阴切开的指征、时机,防止软产道裂伤,胎头娩出后立即肌肉注射宫缩剂,注意监测并正确计算阴道出血量。

产后出血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 篇3

【关键词】 产后出血;病因分析;治疗;观测

产后出血是指在胎儿分娩后24小时内,产妇失血量超过了500ml的临场症状,是产妇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目前,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占据分娩总数的3%左右,成为我国产妇死亡中的首要原因。针对这种并发症,如果没有及时的处理和治疗,会导致产妇休克、贫血以及病菌感染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因此,对于产后出血患者,应该特别加强对患者的观测和观察,妥善处理,以降低产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妇科医疗工作经验,对我院92例产后出血患者资料及其处理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对策,现将其总结内容做出如下报告。

1 临床资料

从2008年至2013年1月,我院共住院产妇3184例,根據胎儿分娩后24小时内产妇失血量的判断,失血量达到500毫升以上的产妇即为产后出血患者,以此为标准,我院产后出血患者共有92例,其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8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41岁,平均年龄24岁,2例双胞胎妊娠。

在这92例患者中,82例为住院分娩,10例为外院出血患者转入。92例患者分娩方式如下:剖宫产73例、臀牵引2例、顺产11例、吸引器助产6例。

92例患者产后24小时内出血量如下:出血量500-600ml共64例,600-800ml13例,800-1000ml6例,1000-1500ml例。

92例产后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产道损伤11例(占11.9%),胎位因素7例(占7.6%),凝血功能障碍6例(6.5%),子宫收缩乏力67例(占72.8%),子宫破裂1例(占1.08%)。

92例产后出血患者中,产后出血高危因素67例,治愈89例,转院治疗3例。

2 产后出血的观察

2.1 产妇状态观察 对产妇的身体状态和生命体征进行观察,是进行产后出血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也是最为直接的早期判断指标。状态观察主要包括:脉搏检测、血压、体温、呼吸、尿量、面色以及颜色的异常等。

2.2 子宫观察 对子宫观察时,首先要注意子宫收缩有无不良,并对子宫的硬度进行判断。其次,对子宫的高度进行检测,如果子宫高度上升,说明子宫内有积血,应该挤压子宫,尽快排出积血。在进行护理时,应该特别关注子宫收缩情况,加强对子宫硬度的观察。

2.3 子宫内出血观察 内出血相对而言,更具有隐蔽性,必须引起义务人员的重视。引起内出血的因素很多,子宫切割破裂或渗血,手术过程中损伤了其他脏器或血管等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内出血。因此,就必须对孕妇有无腹痛、腹膜刺激等症状指标进行监测,为产妇早期观察提供依据。

3 产后出血的护理和治疗

3.1 产后出血的预防 产后出血的预防治疗主要是指结合产妇的生命特征及临床上产后出血常见的原因,为防止产后大量失血做出的预期准备。详细咨询产妇的病史,了解产妇身体信息和资料,为产后出血产妇做好准备工作,例如,在分娩过程中使用药物准备等。做好产妇的保健,预期潜在的出血因素,例如,针对贫血、胎盘不正、多胎等产妇。应该加强监护,做好备血、输液以及药物准备。

3.2 一般性治疗 产妇一旦出现大量失血,就应该立即对产妇进行检查,寻找出血病因。积极检测心率、呼吸、血压以及动脉等情况和指标,如有异常现象及时报告给医师。出血严重者要快速给其补充血量,根据不同病情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可采用两条以上静脉通道;同时,对产后出血患者提供畅通的呼吸渠道,及时、有效、持续的吸氧。对于子宫出血患者,应该经手按摩宫底,刺激子宫的收缩,达到子宫壁的血窦闭合,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3.3 临床治疗 在92例产后出血的患者中,大部分产后出血多见于子宫下段的横切口。对于晚期产后出血临床治疗:优先保守治疗,蜕膜残留、宫腔积血应该在B超的监视下及时清除残留物质,保护子宫下段的切口,避免子宫穿孔,行血管中介入栓塞治疗,在经皮髂内动脉进行造影栓塞治疗,有效控制产后大出血。针对产后出血,其治疗原则为:迅速止血,纠正失血性休克,控制感染。治疗过程为:助产按摩,同时肌注或静脉缓慢推注催产素10U;继以肌注或静脉推注麦角新碱0.2mg;后将催产素10-30U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内静脉滴注。对产后2h内出血量≥500 ml的病人以欣母沛治疗,是比较有效的止血治疗方式。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结扎子宫动脉,髂内动脉,子宫切除。

4 讨 论

探究产妇产后出血的病因,对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出现产后出血的症状原因多种多样,作为医务工作者,应该清洗掌握每个产妇的身体特征,针对不同的病因,对症下药,实施24小时的监护和观察,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5.

[2] 王小敏.剖宫产产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2006,15(12):937-938.

[3] 邵晓兰,邢艳梅.产后出血88例临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8,14(1):52-53.

[4] 王志弘.产后出血预防措施的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增刊9):70-94.

产后出血的病因分析及预防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产妇400例, 年龄21~36岁, 其中初产妇360例, 经产妇40例;阴道分娩220例, 剖宫产180例。

1.2 测量方法

采用容积法。阴道分娩时和胎儿娩出后, 立即将统一规格的弯盘放置于产妇臀下, 然后将收集的血用量杯进行测量。剖宫产时, 吸尽羊水后弃之, 负压瓶内测量读数。以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流血量≥500ml或2h内出血量≥400ml为产后出血诊断标准。

2 结 果

本组产妇出现产后出血24例 (6%) 。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子宫收缩乏力18例, 胎盘因素4例, 软产道裂伤1例, 凝血功能障碍1例。

3 病因分析

3.1 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大出血常见的原因, 占产后出血的70%~80%[2]。影响子宫肌收缩和缩复功能的因素, 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常见的因素有: (1) 精神紧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 对分娩恐惧;体质虚弱或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等。 (2) 产科因素:产程延长使体力消耗过多;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宫腔感染等可引起子宫肌水肿或渗血, 影响收缩功能。 (3) 子宫因素:子宫肌纤维伸展, 子宫肌壁损伤, 子宫病变。 (4) 药物因素: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或子宫收缩抑制剂。

3.2 胎盘因素

常见因素有: (1) 胎盘滞留:胎盘多在胎儿娩出后15min内娩出, 若30min后胎盘仍不排出, 胎盘剥离面血窦不能关闭可导致产后出血。常见原因有:膀胱充盈、胎盘嵌顿、胎盘剥离不全。 (2) 胎盘粘连或胎盘植入:胎盘绒毛仅穿入子宫壁表层为胎盘粘连;胎盘绒毛穿入子宫壁肌层为胎盘植入。常见的原因有多次人工流产、宫腔感染损伤子宫内膜和原发性蜕膜发育不良等。 (3) 胎盘部分残留:指部分胎盘小叶或副胎盘残留于宫腔。

3.3 软产道裂伤

软产道裂伤后未及时检查发现, 导致产后出血。常见的原因有阴道手术助产、巨大儿分娩、急产软产道组织弹性差而产力过强。

3.4 凝血功能障碍

任何原因或继发的凝血功能异常, 均能发生产后出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产科合并症, 因凝血功能障碍引起产后切口及子宫血窦大量出血;胎盘早剥、死胎、羊水栓塞、重度子痫前期妊娠脂肪肝、重症感染等产科并发症, 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而导致子宫大量出血。

4 预防措施

4.1 重视产前保健

(1) 加强孕前及孕期保健, 有凝血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者, 应积极治疗后再孕, 必要时在孕早期终止妊娠。 (2) 宣传计划生育, 做好避孕宣传工作, 减少人工流产次数。 (3) 对具有较高产后出血危险的产妇做好及早处理的准备工作, 包括多孕、多产及曾多次宫腔手术者;高龄初产妇或低龄产妇;有子宫肌瘤剔除史及生殖器发育不全或畸形者;存在妊高征合并糖尿病、肝脏病、血液病等疾病者;宫缩乏力产程延长者;行胎头吸引、产钳等助产者。

4.2 正确处理产程

(1) 第1产程:重视产妇休息及饮食, 防止疲劳和产程延长;做好产妇心理护理工作, 解除其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心理, 创造良好的待产环境, 避免不良刺激, 使其精神愉快, 精力充沛;合理使用子宫收缩剂和镇静剂, 以免子宫松驰。 (2) 第2产程:正确掌握会阴侧切时机, 认真保护会阴;阴道手术应规范, 正确指导产妇使用腹压, 避免胎儿娩出过快;有宫缩乏力者, 当胎儿前肩娩出后, 立即肌内注射催产素10U, 然后追加20U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 直至产后2h以增加子宫收缩, 减少出血。产后应用催产素制剂, 可使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由10%降至6%[3]。 (3) 第3产程: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 胎儿娩出后, 不要过早牵拉脐带, 待胎盘剥离征象出现后再轻压子宫下段及轻轻牵引脐带帮助胎盘、胎膜完整排出, 并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检查软产道有无撕裂或血肿。若胎儿娩出30min后胎盘仍未娩出, 应考虑胎盘粘连或胎盘剥离不全, 立即给予人工胎盘剥离术。

4.3 加强产后观察

产后2h在产房重点监护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产妇面色、皮肤及阴道流血、会阴术口、子宫收缩等, 防止有内出血存在而无外出血情况, 做好保暖工作, 鼓励产妇排尿, 以利于子宫收缩, 减少出血等。

4.4 母婴指导

帮助母亲与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早接触、早吸吮是一种保护因素, 能促进子宫收缩, 对预防产后出血有一定意义。产后30min内新生儿早吸吮, 母婴皮肤接触, 可使脑垂体分泌释放内源性催产素, 加强子宫收缩, 减少产后出血[4]。

总之, 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 对预防产后出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医务人员应重视产前保健, 严格管理3个产程, 加强产后2h的观察护理, 做到有效的预防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提高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5-208.

[2]岳亚飞.妇产科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04-106.

[3]吴钰, 张致丽.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0, 15 (11) :879.

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篇5

【关键词】 产后出血;宫缩乏力;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R714.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71-01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关发症,是危及孕产妇生命安全造成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分娩产妇4960人,共发生产后出血20例。通过对这20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从而降低其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

1临床资料

本组20例,年龄17-43岁,平均30岁,孕周35-42周,平均38.5周,其中初产妇12例,经产妇8例。有人工流产、引产史者10例。剖宫产术7例,阴道助产8例,自然阴道分娩5例。出血时间发生在2h以内者17例大于2h 3例,胎产次最高G8P4,最低G1P1。

2结果

2.1产后出血量测量产后出血主要用容积法及称量法,选取同期分娩的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

2.2诱发因素20例产后出血中宫缩乏力者12例占30%,软产道裂伤1例占50%,凝血功能障碍1例占5%。

3讨论

3.1产后出血的原因①本资料中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占60%。可能与产妇过度紧张,临产后休息不好,进食少,产程延长,临产时使用镇静剂过多,剖宫产麻醉过深,子痫前期患者过度使用解痉镇静剂等高危因素有关。②胎盘因素居第二位,也是产后出血常见的原因占30%。曾经有引产、流产史、子宫内膜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宫内感染机会增加,再次妊娠时易发生胎膜粘连,滞留胎盘,位置不正常,胎盘植入,影响子宫收缩而致产后出血。③软产道损伤也是产后出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占5%。特别是在院外分娩者,主要为子宫颈和阴道裂伤。在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撕裂及手术时间的延长,均增加产后失血量引起严重出血。阴道分娩时宫口未开全,产妇过早用力或宫缩过强,滥用缩宫素,产程进展过快,胎儿娩出过快,胎儿过大,接产时未保护好会阴或阴道手术助产操作不当等,均可引起会阴、阴道、宫颈裂伤而致产后出血。④凝血功能障碍是产后出血较少见的原因,本组仅1例占54%。羊水栓赛影响凝血功能致产后出血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凝血功能障碍导致为难以控制的大量出血,本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3.2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本组阴道分娩比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率要高,其中包括4例在院外分娩者。而剖宫产,由于我院严格掌握了剖宫产指征及手术时机,同时又提高了术中手术技巧和及时使用宫缩剂,减少了手术创伤,从而降低了产后出血率。

3.3产后出血的预防①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做好孕期前及孕期的保健工作。对于高危产妇如多孕高产及多次宫腔术者,高龄初产妇及低龄孕妇,合并糖尿病、血液病者,妊娠期高血疾病者等应做好早处理准备,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产科质量管理,提高各级医疗保健人员的助产技能及急救水平。②做好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流产、引产。③做好产前宣教,对有恐惧心理及焦虑心理的孕妇给予心理辅导,开展导乐分娩和康乐待产。重视各种产科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及早消除可导致产后出血的潜在因素。④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滞产、难产及产程延长,胎儿娩出后酌情使用宫缩剂,适时缩短第二产程,胎盘娩出后认真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3.4产后出血的处理本组17例产后出血多发生在2h内者占85%,故应在产后2h内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产妇在产程中应严密的监护及处理。去除一些可能引起产后出血的因素,对有子宫过度膨胀或产程延长的产妇,应尽早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产程中消除精神紧张,鼓励进食,减少产妇疲乏,建立静脉通道。近年来我院采用胎儿娩出后立即口服米索前列醇600ug,舌下含化或肛门放置米索前列醇,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缩短第三产程。在抗感染及促进子宫收缩的同时注意局部清洁,合并贫血的患者给予小剂量新鲜血液,增强抵抗力。对于出血量多、出血急的患者,在输血、输液、抗休克的同时急诊手术,对于无法保留子宫者应切除子宫,手术后足量抗生素治疗并纠正贫血等支持治疗。近年来应用介入治疗栓塞骼内动静效果好,安全性高,予后好,创伤小,可保留子宫,值得推广。

产后出血的治疗应针对出血的原因进行相应处理,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治感染。产后出血是严重威胁产妇生命的产科主要并发症,并可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如席汉氏综合症。目前我国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是产后出血,所以做好产后出血的早期识别、早期预防、早期处理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8.

[2]迟淑文,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4,155。

[3]黄醒华,妇产科典型病例分析[P],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58。

产后出血的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2015在我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248例作为观察组, 年龄18~46岁, 平均年龄 (24.2±4.9) 岁。随机选取同期非产后出血产妇228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18~40岁, 平均年龄 (21.2±4.6) 岁。

1.2 方法

回顾分析产妇产后出血的病因, 调查可能影响产后出血的因素, 如年龄、孕周、流产史、产次, 胎儿大小、分娩方式、胎儿数、是否有合并症 (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肝功能损害等) , 对病因及以上因素进行分析。

1.3 测量方法

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妇产科学》产后出血测量方法, 经阴道分娩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 剖宫产时超过1 000ml。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均用SPSS19.0软件包完成, 采用χ2检验进行两组的临床特征分析, 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值为双侧检验结果,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原因分析

观察组248例产后出血产妇中114例宫缩乏力 (46.0%) , 82例前置胎盘 (33.1%) , 44例胎盘/胎膜残留 (17.7%) , 7例产道损伤 (2.8%) , 1例凝血异常 (0.4%) 。

2.2 两组临床特征分析

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分析, 发现孕周、宫缩乏力、前置胎盘、胎盘/胎膜残留、流产史、剖宫产、胎次发生产后出血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见表1。

2.3 产后出血的多因素分析

以年龄、孕周、宫缩乏力、胎盘前置、胎盘残留、产道损伤、巨大儿、合并症、流产史、分娩方式、胎次、胎数作为自变量, 以是否出血 (0=否, 1=是) 作为因变量,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患者分析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可见, 宫缩乏力、胎盘前置、胎盘/胎膜残留、流产、剖宫产均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 可在短时间内使患者大量失血, 导致血压急剧下降, 甚至休克, 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准确评估产后出血的病因及相关高危因素, 针对相应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预防产后出血。本文结果显示, 宫缩乏力、胎盘前置、胎盘/胎膜残留、流产、剖宫产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本文结果显示, 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 占产后出血的46.0%, 其OR值为21.99。宫缩乏力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有产程过长、精神过度紧张、体质虚弱, 临产后麻醉剂、镇静剂等使用过多等造成子宫收缩功能紊乱, 造成产后出血几率增加。颜建英、王玥等[2,3]研究也表明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预防上要注意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积极使用促子宫收缩药物, 必要时采用宫腔纱布填塞及子宫压迫缝合止血促进产后子宫收缩, 减少产后出血。

胎盘因素也是导致产后出血原因之一。常见有胎盘剥离不全、胎盘嵌顿、胎盘剥离后滞留、前置胎盘、胎盘粘连等, 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 由剖宫产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 再次妊娠患者的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盘粘连等的几率明显增加[4,5], 前置胎盘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是难治性产后出血和产时子宫切除的重要病因[6]。流产史也是影响产后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 多次流产使子宫收缩能力变差, 流产会伤害子宫, 多次人工流产史、经产妇等子宫内膜受到损伤均可增加胎盘粘连的发生率, 胎盘难以剥离, 产后出血发生率也随之增加[7]。为预防产后出血, 应掌握避孕方法, 避免意外妊娠, 减少人工流产, 降低剖宫产率, 以便降低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盘粘连等胎盘异常发病率, 减低产后出血率。

随着剖宫产技术的迅速提高及医疗纠纷的增多, 社会因素剖宫产也增多, Kramer等研究发现剖宫产史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8]。本文发现剖宫产增加了产后出血的风险, 观察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与文献报道一致[9,10]。剖宫产术切断了子宫肌纤维, 破坏了子宫肌层的完整性和收缩性, 影响了子宫的收缩力, 从而更容易发生产后出血。临床上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减少社会因素剖宫产, 以降低产后出血率及因产后出血引起的合并症及孕产妇死亡率[11]。

综上所述, 影响产后出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宫缩乏力仍是产后出血的首要因素, 胎盘前置、胎盘残留也是影响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且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 应高度重视, 警惕产后出血的发生, 做好产后出血的抢救准备, 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病因及各种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在我院住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248例作为观察组, 随机选择同期非产后出血产妇228例作为对照组, 筛选出导致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 占产后出血的46.0%, 宫缩乏力 (OR=21.99, P<0.05) 、前置胎盘 (OR=10.64, P<0.05) 、胎盘残留 (OR=12.94, P<0.05) 、流产史 (OR=1.68, P<0.05) 、剖宫产 (OR=1.85, P<0.05) 是产后出血发生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宫缩乏力、前置胎盘、胎盘残留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提高产妇的远期生活质量。

产后出血临床病因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产科2006年6月-2013年6月分娩总数为12 895例, 产后出血患者525例, 发病率约为4.1%。525例患者中, 332例自然分娩, 占63.2%;剖宫产193例, 占36.8%;年龄为21~35岁, 平均年龄为25.7岁。

1.2 出血量及出血时间

出血量500~1 000ml的患者412例, 占78.5%;1 000~1 500ml的患者86例, 占16.4%;1 500ml以上的患者27例, 占5.1%。

1.3 病因分析

宫缩乏力315例, 占60.0%;胎盘粘连和残留109例, 占20.8%;软产道损伤85例 (其中阴道壁损伤46例, 宫颈裂伤39例) , 占16.2%;剖宫产子宫切口撕裂16例, 占3.0%。

1.4 救治措施

对于宫缩乏力的患者主要采取促进宫缩的保守治疗;对于胎盘粘连的患者实施胎盘剥脱术, 对于胎盘残留的患者进行宫底按摩, 严重者实施清宫术;对于软产道损伤和剖宫产子宫切口撕裂的患者实施缝合术;对于严重的难治性出血患者在经上述救治措施治疗无效后行子宫动脉结扎术或子宫次全切除术。

2 讨论

胎儿娩出后, 在正常情况下, 即使胎盘自宫壁剥离及排出, 母体宫壁血窦开放致出血, 但由于子宫收缩使宫腔容积缩小, 肌纤维收缩加强, 使交织于肌纤维间的子宫壁内血管被压迫止血, 与此同时血窦关闭, 出血停止。若胎儿娩出后宫缩乏力使子宫不能正常收缩, 胎盘有部分剥离或剥离排出后, 不能有效关闭胎盘附着部子宫壁血窦而致出血过多。宫缩乏力可由下列因素导致:产妇精神过度紧张, 分娩过程过多使用镇静剂和麻醉剂, 产程过长致产妇衰竭, 产妇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 子宫过度膨胀 (如双胎、巨大胎儿和羊水过多等) , 产妇贫血,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等[2,3]。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因, 本组结果显示产后出血患者中子宫收缩乏力315例, 占60.0%;胎盘粘连和残留常见于经产妇或多产妇, 本组结果显示产后出血患者中胎盘粘连和残留109例, 占20.8%;软产道损伤所致产后出血常见于急产或第二产程处理不当, 本文显示, 产后出血患者中软产道损伤的患者为85例 (其中阴道壁损伤46例, 宫颈裂伤39例) , 占16.2%。此外, 剖宫产子宫切口撕裂16例, 占3.0%。

针对宫缩乏力致产后出血患者, 主要采取保守治疗, 在进行子宫按摩的同时, 给予催产素和 (或) 安定静脉推注, 可有效缓解宫缩乏力及其所导致的产道出血症状, 对于上述治疗效果不理想并且出血较多的患者, 进行输血并行宫腔填塞纱条。针对胎盘粘连的患者在无菌操作下对胎盘进行人工剥离, 而对胎盘残留的患者在导尿后按摩宫底促使嵌顿的胎盘排出, 对于部分出血量较多的胎盘残留患者进行清宫术。针对软产道损伤和剖宫产子宫切口撕裂的患者, 及时准确地止血, 并缝合损伤处, 同时观察缝合处的渗血情况。对于上述救治措施无效的难治性出血患者行子宫动脉结扎术或子宫次全切除术。

在明确产后出血病因的基础上, 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可快速、有效地控制产后出血症状。此外, 从妊娠期开始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诊治, 并遵医嘱做好产前检查。对有产后出血史、多次人工流产史、胎盘滞留史、双胎或多胎、巨型胎儿、羊水过多、产程延长的临产孕妇做好应对产后出血的准备, 严密观察产程。产后应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和宫缩情况。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 谨防剖宫产子宫切口撕裂, 尽可能地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病因及救治措施。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525例产后出血患者, 分析产后出血的不同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救治措施。结果:引起产后出血的病因分析结果显示, 525例患者中, 宫缩乏力315例, 占60.0%;胎盘粘连和残留109例, 占20.8%;软产道损伤85例 (其中阴道壁损伤46例, 宫颈裂伤39例) , 占16.2%;剖宫产子宫切口撕裂16例, 占3.0%。采取的救治措施包括:对于宫缩乏力的患者主要采取促进宫缩的保守治疗;对于胎盘粘连的患者实施胎盘剥脱术, 对于胎盘残留的患者进行宫底按摩, 严重者实施清宫术;对于软产道损伤和剖宫产子宫切口撕裂的患者实施缝合术;对于严重的难治性出血患者在经上述救治措施治疗无效后行子宫动脉结扎术或子宫次全切除术。结论:造成产后出血的主要病因是宫缩乏力, 其次为胎盘粘连和残留。应针对产后出血的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救治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病因,救治措施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22.

[2]段春月.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重新认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23) :2901-2902.

绝经后阴道出血病因构成临床分析 篇8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柳州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PMB患者200例, 除阴道外伤外。年龄48~79岁, 平均 (61.7±8.6) 岁;绝经年龄42~52岁, 平均 (46.8±4.3) 岁;绝经年限 (1~29) 年, 平均 (10.3±4.1) 年;阴道出血至就诊时间2d~24个月, 平均 (3.6±2.8) 个月。表现为阴道出血、血性分泌物、同房后出血等, 少数出血量多于月经量。

1.2 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 常规妇科检查, 宫颈刮片脱落细胞检查, 出血部位部分别行宫颈活检、诊断性刮宫;有手术指征者切除标本病理检查,

2 结果

(1) 良性疾病占51例, 占60.0% (51/85) , 其中以感染性疾病最多28例 (老年性阴道炎15例、子宫内膜炎8例、慢性宫颈炎及宫颈息肉5例) 、子宫内膜息肉9例、子宫肌瘤6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5例、卵巢良性肿瘤3例;平均年龄58.3岁。 (2) 功能性病变21例, 占24.7% (21/85) , 功能性子宫出血17例、带节育器4例。 (3) 恶性肿瘤13例, 占15.3%, 子宫内膜癌8例、宫颈癌3例、卵巢癌2例。

3 讨论

PMB在临床上比较多见, 过去一直认为PMB是生殖器肿瘤的危险信号, 临床上一旦遇到这类病例首先应想到恶性病变, 目前因为医学技术的进展、诊断技术的进步、妇科病定期普查, 恶性肿瘤比例逐年下降, 使生殖器官良性疾病引起的绝经后出血已成为PMB的主要原因。本组资料结果分析表明, 良性病变是PMB的主要原因, 占60.0%, 其次是功能性病变, 占24.7%, 恶性肿瘤占第3位为15.3%, 与张静涛等[2]报道一致。

良性疾病为PMB的主要原因, 包括老年性阴道炎、慢性宫颈炎 (宫颈息肉) 、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等, 其发病机制:是由于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 雌激素水平下降, 使得子宫内膜、宫颈及阴道黏膜萎缩、变薄, 腺体变细, 腺管易于阻塞形成腺体囊肿, 破裂后致小静脉破裂出血, 且因阴道壁萎缩, 皱襞消失, 黏膜变薄, 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 阴道内pH升高, 局部抵抗力下降, 易受上行性细菌感染, 引起非特异性子宫内膜炎, 导致浅表毛细血管局部充血、破裂出血, 应用活菌制剂、阴道益生菌类制剂可调整阴道微生态失衡, 提高局部的免疫力, 可预防老年性阴道炎的发生, 严重病例可辅以少量雌激素治疗, 有望减少阴道炎症所致的PMB。绝经后妇女宫颈一般萎缩, 但慢性炎症长期刺激, 可使宫颈管局部黏膜增生, 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 形成息肉。另外, 绝经后卵巢虽不再分泌雌激素, 但肾上腺素分泌的雄烯二酮仍可在脂肪或肝内转化生成雌激素, 刺激子宫内膜形成息肉[3], 本文共9例;良性占位性瘤变所致PMB中, 子宫肌瘤、良性卵巢肿瘤也常见, 子宫肌瘤一般在绝经前就存在, 绝经后自然缩小, 但因无抵抗的雌激素长期刺激, 大小位置不同可引起出血。

功能性疾病占24.7%, 功能性子宫出血17例, 围绝经期女性的卵巢功能衰退, 卵泡减少, 而存留的卵泡对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反应性降低, 雌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对垂体的负反馈减弱, 于是促性腺激素的血含量增高, 但是不能形成排卵前的高峰, 出现功能性子宫出血, 诊刮是确诊功能性子宫出血简便、经济、可靠的手段, 诊刮应视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诊治常规手段, 尤其对明确诊断、指导治疗至关重要[4]。宫内节育器所致绝经后出血占4例, 其机制可能为IUD使子宫内膜产生创面, 利于细菌或支原体生长, 导致慢性炎症经过;IUD机械性刺激子宫内膜受损, 释放纤溶酶原激活剂, 使局部发生凝血障碍;IUD型号与宫腔不符, IUD下移、偏位甚至变形、嵌顿;T型IUD的尾丝位于宫颈外, 性交后月经期细菌易沿此上行感染外, 长期老损使其脱落后进入宫腔内, 宫缩或性生活的刺激, 使IUD变形或嵌顿容易损伤子宫内膜, 造成出血[5], 因此对绝经妇女及时取出宫内节育器是非常必要的。

恶性肿瘤引起的出血主要是由于肿瘤浸润局部血管和本身的坏死崩解引起的, 本文因恶性肿瘤引起出血者占15.3%。近年来, 随着外源雌激素的使用, 妇女的绝经年龄普遍延后, 以及现代生育观念的改变, 均使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增加, 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越来越多人患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 而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合称为子宫内膜癌的“三联症”, 也增加了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6]。其次是宫颈癌, 近年来我国由于普查、早期诊断及治疗的进展, 晚期宫颈癌远较过去少, 预后已大为改善, 宫颈鳞状上皮轻度非典型增生发展到宫颈癌平均约需5~7年的时间, 中度发展到癌3年, 重度1年[7], 它的发生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 定期做宫颈细胞学栓查是预防宫颈癌发生的重要手段。

总之, PMB的病因构成是多种多样, 以良性病变较常见, 恶性肿瘤占15.3%, 可见PMB发生恶性肿瘤仍占有一定比例, 应予以重视, 目前对恶性肿瘤的预防还没有很好的措施, 重点在于早期诊断、早治疗, 因此为了尽早发现肿瘤, 无论PMB出血量大小, 出血次数多少, 出血时间长短, 均应引起重视, 进行相关检查:详细询问病史, 包括家族史、年龄、绝经时间、出血时间、是否放置节育器、是否用雌激素治疗;常规妇科行三合诊检查;宫颈刮片, 注意颈管取材, 必要时阴道镜下取材;超声波检查, 特别阴道B超;诊断性刮宫, 刮出物识别、分段、病理检查;宫颈镜检查;内分泌检查, 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检查等。

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 (PMB) 的病因构成。方法对200例PMB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宫颈刮片脱落细胞检查、宫颈活检、诊断性刮宫;有手术指征者切除标本病理检查进行病因诊断。结果PMB病因构成:良性疾病51例, 包括老年性阴道炎15例、子宫内膜炎8例、慢性宫颈炎及宫颈息肉5例、子宫内膜息肉9例、子宫肌瘤6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5例、卵巢良性肿瘤3例;功能性病变21例, 包括功能性子宫出血17例、带节育器4例。平均年龄54.3岁, 恶性肿瘤13例, 子宫内膜癌8例、宫颈癌3例、卵巢癌2例。结论PMB的病因构成是多种多样, 以良性病变较常见, 但恶性肿瘤占仍占有一定比例, 应予以重视, 进行相关检查以早期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绝经后阴道出血,病因,构成

参考文献

[1]夏恩兰.妇科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9.

[2]张静涛, 王菊荣.绝经后阴道出血360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 2008, 30 (10) :1563.

[3]郭银树, 段华, 李长乐.宫腔镜诊断与治疗绝经后子宫出血90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17) :2274.

[4]梁汉莲.功能性子宫出血782例的临床与病理诊断分析[J].广西医学, 2008, 30 (8) :1263-1264.

[5]孙强, 宋雁.宫内节育器与子宫异常出血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13) :1836-1837.

[6]王超, 胡丽娜.子宫内膜癌发病的相关因素[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8, 24 (5) :257-259.

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产科收治分娩孕妇5 200例, 其中阴道分娩3 640例, 剖宫产1 560例, 剖宫产率30%。发生产后出血的患者181例, 发病率3.48%。产后出血的产妇年龄为19岁~43岁;孕周34周~42周;初产妇97例, 经产妇84例;胎儿体重大于等于4 000g者34例。

1.2 方法

对181例产后出血患者的原因、高危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为便于统计, 将软产道裂伤、剖宫产时子宫切口延裂、子宫破裂归为损伤。

1.3 产后出血量的测量方法

我们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 容积法是指用专用的接血器收集血, 再倒入量杯测量;称重法是测量污染的纱布、产单、会阴垫的血量, 出血量=[污染后的纱布、产单、会阴垫的质量 (g) -使用前的纱布、产单、会阴垫的质量 (g) ]/1.05。 (1) 经阴道分娩:胎儿娩出后立即放置专用的接血器于臀下, 2 h后取出计算出血量, 再加上纱布、产单上的血量, 即为产后2 h出血量;回病房后应用会阴垫至产后24 h, 亦用称重法测量出血量, 上述测量的总和即为产后24 h的出血量。 (2) 剖宫产:子宫下段切开后破膜, 吸净羊水, 先记录吸引瓶中的液量, 再吸引血液, 出血量=总液量- (羊水量+纱布、产单的吸血量) 。回病房后测量方法同阴道分娩一样。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布

出血原因依次为 (1) 子宫收缩乏力119例 (65.75%) 。 (2) 胎盘因素者54例 (29.83%) 。 (3) 损伤7例 (3.87%) 。 (4) 凝血功能障碍者1例 (0.55%) 。

2.2 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见表1。

2.3 产后出血的时间181例产妇中有168例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 h内, 有13例发生在产后24 h内。

2.4 产后出血的治疗和转归一旦发生产后出血立即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4.1 宫缩乏力

对于宫缩乏力者除了按摩子宫, 还可以使用缩宫素加欣母沛深部肌肉注射;以上处理后效果不好的使用子宫B-lynch缝合技术 (共11例) , 效果良好, 无术后并发症。

2.4.2 胎盘因素

如为胎盘粘连或部分剥离出血者, 给予人工剥离胎盘;如有胎膜、胎盘残留, 则行刮宫术;有2例胎盘植入者均为术中发现, 且植入较深, 行子宫切除术。

2.4.3 损伤

对于软产道损伤者充分暴露术野, 仔细缝合, 达到解剖复位。其中有1例为剖宫产子宫切口延裂, 出血严重, 采用结扎子宫动静脉后, 小心缝合裂口后再缝合子宫切口, 术后恢复良好。另有1例为瘢痕子宫临产子宫破裂由外院转入我院, 急诊手术, 母婴平安。

2.4.4 凝血功能障碍有1例凝血功能障碍者, 术中积极给予输注凝血因子, 效果良好。

3 讨论

从本组产后出血的原因分布可见子宫收缩乏力占65.75%;其次还有胎盘因素, 损伤, 凝血功能障碍。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宫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年龄超过30岁、经产妇产后出血率高, 研究表明[2]:产龄越大、产次越多, 发生产后出血率越高。原因: (1) 经产妇子宫肌纤维弹性降低, 缩复能力差, 出现宫缩乏力。 (2) 有一些经产妇年龄大, 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多, 未得到及时诊治, 增加产后出血风险。 (3) 有些产妇受胎儿性别或曾分娩过畸形儿等的影响, 精神负担过重, 交感神经兴奋, 肾上腺素水平升高, 导致宫缩乏力;特别是当婴儿性别不理想时, 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 垂体分泌缩宫素减少, 导致产后出血。

剖宫产产后出血率高于阴道分娩。剖宫产是临床上为了解决自然分娩时出现难产或孕妇有合并症、并发症不能经阴道分娩的补救措施。但近年来, 剖宫产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剖宫产时子宫肌纤维被切断, 子宫完整性遭到破坏, 影响子宫收缩;还有些病理子宫, 胎头过低等可能导致切口延裂;另外麻醉药的应用对子宫收缩也有一定的影响。我们要提倡自然分娩, 提高助产技术, 最大限度减少剖宫产率, 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3]。

巨大儿、羊水过多等可使子宫肌张力过大, 肌纤维过度拉伸, 胎儿娩出后, 缩复能力差, 引起产后出血。胎儿过大常引起头盆不称, 产程延长, 容易导致产道裂伤, 增加产后出血。有的试产失败改行剖宫产, 出血风险加大。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产前宣教, 营养指导, 防止巨大胎儿的发生。

产后2 h是产后出血的高发阶段, 因此积极正确处理第三产程至关重要。头位胎头娩出后, 胎位异常者胎儿全身娩出后, 多胎妊娠于最后一个胎儿娩出后, 立即给予缩宫素10 U加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 (100~150 mL/h) 或缩宫素10 U肌注。有出血高危因素者加用欣母沛能明显降低产后出血率。

另外还要注意, 所有孕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 但是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容易发生。在临床工作中, 对于有些孕产妇, 比如妊娠高血压疾病, 妊娠合并重度贫血, 脱水或身材矮小的, 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 也要高度重视其会引起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综上所述, 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工作者要加强健康宣教, 鼓励人们在适当年龄生育,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降低剖宫产率, 注重高危孕产妇管理, 对有高危因素者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一旦出现产后出血, 要积极查找病因, 正确处理, 使每一位产妇都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

[1]丰有吉, 沈铿.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12.

[2]张方芳, 徐永莲, 刘兴会, 等.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135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4, 30 (2) :145-146.

产后出血临床病因分析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1例,女性12例。结果:本组43例患者临床资料显示消化道出血病因是溃疡病21例,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9例,急性胃黏膜损害7例,胃癌4例,食管癌1例、食管炎1例。结论:经分析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多为消化性溃疡,其次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为急性胃黏膜损害、胃癌等。是临床常见急症,以呕血,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诊断及时是正确处理抢救本病的关键。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胃镜

上消化道出血是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其发病原因较复杂,上消化道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常表现为急性大出血,及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一系列周围循环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在高龄、有严重伴随病患者中病死率仍相当高。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检查方法。现对安阳龙山医院2003年7 月-2008年11月收治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作了总结,分析了病人的诊断、病因、治疗,供临床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从2003-2008年收治43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年龄25~64岁。

1.2 临床表现及病因:呕血11例,呕血伴黑便21例,黑便7例,伴失血性休克4例。有上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上腹部不适者17例。其中查病因,溃疡病21例,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9例,急性胃黏膜损害7例,胃癌4例,食管癌1例、食管炎1例。

1.3 诊断标准:①显性出血,呕鲜血或大量咖啡样液体;②黑便或潜血试验阳性且经肠镜或其他手段排除下消化道出血,经电子胃镜检查36例(急诊胃镜27例)。胃溃疡及癌肿都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

1.4 治疗结果:内科治疗出血停止者29例,治疗无效转外科手术治疗7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4例,死亡3例。

2 讨论

2.1 病因:上消化道出血往往病情重,病人不宜接受详细问诊及查体,因此应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根据病史及症状体征作出初步病因诊断。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最常见为消化性溃疡,其次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为急性胃黏膜损害、胃癌等。

2.1.1 消化性溃疡出血:本组21例,并发于十二指肠溃疡者多见于胃溃疡,而并发于球后溃疡者更为多见。多属于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或胃小弯穿透溃疡腐蚀粘膜下小动脉或静脉所致[1]。部分病例可有典型的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出血前数日疼痛加剧,出血后疼痛减轻或缓解。这些症状,对溃疡病的诊断很有帮助。

2.1.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本组9例,5例是由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除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原因外,门脉高压性胃病及消化性溃疡也是其重要的原因,治疗时更应引起注意和重视。因此,当临床不能肯定出血原因时,应尽快做胃镜检查,以便及时作出判断。

2.1.3 急性胃黏膜损害:急性胃黏膜损害包括急性应激性溃疡病和急性糜烂性胃炎两种。而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病理学,前者病变可穿透粘膜层,以至胃壁穿孔;后者病变表浅,不穿透粘膜肌层[2]。

2.1.3.1 急性应激性溃疡:应激因素常见有烧伤、外伤或大手术、休克、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心、肺、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疾患。本组4例为出血性脑梗死引起。临床主要表现是难以控制的出血,多数发生在疾病的第2~15天。

2.1.3.2 急性糜烂性胃炎:应激反应、酗酒或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利血平、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等可引起糜烂性胃炎。病灶表浅,呈多发点、片糜烂和渗血。本组3例,酗酒1例、药物引起2例。

2.1.4 胃癌:多数情况下伴有慢性少量出血,本组4例,年龄50岁以上3例。当癌组织糜烂或溃疡侵蚀血管时可引起大出血。出血前常有食欲不振及消瘦,贫血与出血的程度不相称,出血后上腹疼痛不减轻,有时反而加剧。

2.1.5 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本症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酗酒是重要的诱因,有食管裂孔疝的患者更容易并发本症,多数发生咋剧烈干呕或呕吐后造成贲门或食管下端粘膜下层的纵行性裂伤,有时可深达肌层,常为单发,亦可多发,裂伤长度一般为0.3~2cm[3]。

2.1.6 胆道出血:肝化脓性感染,肝外伤,胆囊、胆道结石,胆囊癌,出血性胆囊炎等可引起胆道出血。大量血液流入十二指肠,造成呕血或便血。临床表现特点是出血若同时发现发热,黄疸,则可明确为胆道出血。出血后血凝块可阻塞胆道使出血暂停,待胆汁自溶作用逐渐增加胆道内压,把血凝块排除胆道,结果再度出血。因此,胆道出血有间歇发作的倾向,此时,有可能触及因积血而肿大的胆囊,积血排除后,疼痛缓解,肿大的胆囊包块亦随之消失[4]。

2.2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检查方法。胃镜检查在直视下顺利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直至降段,从而判断出血的部位、病因及出血情况。多主张检查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5]。本组有7例未经胃镜检查:2例拒绝,1例病情危重,急性应激性溃疡4例,急性糜烂性胃炎1例。

2.3 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内镜治疗,外科治疗,介入治疗。本组43例,采取内科治疗29例,成功率60.5%。

参考文献

[1] 尹朝礼,王小红.上消化道出血若干诊断方法的评价 中华内科杂志,2001,23

[2] 梁巧玲.上消化道出血52例分析 中华现化内科杂志,2005,3(2)

[3] 陈连辉,万珠琴.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临床荟萃,2003,18(4)200-201

[4] 熊邦文,刘新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11(24)

[5] 胡品津,消化道出血.内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83

产后出血148例临床分析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6年—2008年分娩总数为6 976例, 发生产后出血148例, 发生率为2.1%.其中初产妇138例, 经产妇10例, 年龄25岁~38岁, 平均年龄29.6岁。确定失血量的方法采用我国最常见、简便的面积换算及盆接法[1]。以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 L为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2]。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的原因

(1) 子宫收缩乏力72例 (48.6%) ; (2) 胎盘因素44例 (29.7%) , 其中前置胎盘30例, 胎盘粘连14例; (3) 软产道损伤24例 (16.2%) , 其中宫颈裂伤12例, 阴道裂伤10例, 剖宫产子宫下段裂伤2例; (4) 凝血功能障碍8例 (5.41%) , 其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羊水栓塞2例, 胎盘早剥5例 (合并重度妊娠高压综合征2例) 。

2.2 产后出血量

148例产后出血量在500~3 000 m L, 其中500~800 m L者108例, 900~1 200 m L者24例, 1 200~2 000 m L者12例, 2 000~3 000 m L者4例。

2.3 产后出血时间

136例发生于胎儿娩出2 h之内, 12例发生于胎儿娩出2 h之后。

2.4 产后出血结局

发生失血性休克16例, 包括羊水栓塞2例, 胎盘早剥5例 (合并重度妊娠高压综合征2例) , 中央型前置胎盘3例, 子宫收缩乏力3例, 胎盘因素2例, 软产道损伤1例。保守治疗成功8例, 8例无效行子宫全切除术。其余病例保守治疗均成功。

2.5 产后出血相关病因

本组病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1% (148/6 976) , 其中, 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62% (82/3 620) , 经阴道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为7.56% (31/450) , 经阴道顺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为0.99% (34/3 406) 。合并血液病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3.75% (14/32)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后出血发生率为7.4% (20/270) , 软产道损伤后出血发生率为25.5% (24/94) , 既往剖宫产史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0.0% (8/20) 。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及严重的并发症, 一旦发生, 影响产妇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应加强防治。

3.1 产后出血的相关病因

研究表明下列因素危险性较高:多产、多胎、既往产后出血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前出血、引产、产程延长、手术助产、产道裂伤、剖宫产等。本组结果显示: (1) 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比正常分娩高。1966年以前, 我国剖宫产率一般不超过3%, 以后上升较快, 近10年剖宫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3]。虽然剖宫产可减少阴道手术所致的婴儿损伤或死亡, 但剖宫产毕竟是孕妇的剖腹手术, 除发生手术、麻醉意外及伤口感染外, 产时、产后出血也是剖宫产中比较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 剖宫产的出血量平均比阴道分娩高出1~3倍[4], 特别是术中切口撕裂或损伤子宫动静脉往往造成大出血。 (2) 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升高。已有许多资料表明, 人工流产手术易损伤子宫内膜及肌层, 造成胎盘粘连、前置胎盘等, 可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导致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升高。由于在妊高征患者中降压药物尤其是大剂量硫酸镁的应用, 使产后子宫收缩不良, 致产后出血增多。 (4) 多产、多胎的患者, 由于子宫纤维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致使宫缩乏力, 以及多次刮宫术等使胎盘粘连的机会明显增高, 使产后出血的机会增多。本组结果显示: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粘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道损伤、既往剖宫产史等因素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总发生率, 有统计学意义。临床上对具有这些病因的孕产妇应做好预防工作。

3.2 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1) 产前预防:做好孕前及孕期保健工作, 对于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重症肝炎等不宜继续妊娠的妇女, 及时在早孕时终止妊娠;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产妇, 应提前做好救治准备;凝血机制异常、贫血者应提前告知。 (2) 产时预防:第一产程注意避免产妇疲劳, 适当补充液体和热量, 避免产程延长;第二产程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 防止胎儿娩出过快, 准确掌握会阴切开时机, 防止软产道损伤, 在胎肩娩出后, 立即注射缩宫素10 U, 对已有子宫收缩乏力者, 继续静脉滴注缩宫素, 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第三产程超过30 min未见胎盘残留和副胎盘, 检查软产道有无损伤或血肿, 检查子宫收缩并按摩子宫以促进子宫收缩。 (3) 产后预防:严密观察产妇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宫缩和阴道流血情况。产后2 h~4 h鼓励产妇排尿, 不能排空者应予导尿。5例产后2 h出血产妇, 有3例为产后尿潴留致宫缩乏力引起。

3.3 产后出血的治疗体会

(1) 明确病因, 胎盘娩出后应立即触摸子宫, 了解有无宫缩乏力, 如无宫缩乏力但仍有出血, 应考虑软产道损伤;如出现其他部位出血并有凝血倾向, 应考虑凝血功能障碍; (2) 正确估计失血量, 注意产后2 h观察病情, 以防延误治疗; (3) 一般的宫缩乏力经按摩子宫和缩宫素治疗, 软产道损伤经缝合修补效果均好; (4) 宫腔填塞术也是治疗产后出血的一个有效措施。4例失血量达2 000 m L以上的产妇中, 2例经宫腔填塞治疗成功; (5) 对难以控制并危及产妇生命的产后出血, 在积极输血补充血容量的同时施行了子宫次全切除术。

参考文献

[1]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研究协作组.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4, 29 (9) :514.

[2]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44.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799.

上一篇:油藏主控因素下一篇:京师大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