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学

2024-05-26

工程学(共12篇)

工程学 篇1

摘要:当前, 高校发酵工程课程验证性实验比重过大, 实验设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彼此孤立, 探索性和主动性设计和创新性实验所占比重很少, 教师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考核评估缺乏弹性。通过发酵工程课程体系设计的调整和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开放性工程设计类实验教学的实施, 解决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对人才需求的不对称性。

关键词:发酵工程,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工程学思维

发酵工程是直接服务于生产实践及生物技术进步的一门工程学科, 是社会经济中最活跃的工业体系, 发酵工程的迅猛发展, 与高素质的发酵人才密切相关, 而高素质的发酵人才培养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合理的教学平台, 切实解决教学过程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 即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 更要拓展学生的工程学思维, 提高人才的整体质量, 为社会输送卓越的工程技术人才。

一、发酵工程发展历史和学科特色

人类利用发酵技术生产食品和药物已有几千年历史,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不断出现, 再加上分子生物技术的建立, 已能够通过发酵生产胰岛素、细胞因子和疫苗等多种基因工程药物。随着世界进入资源匮乏时代,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到产业化过程。

发酵是系统而非孤立的工程学问题, 需要进行生产过程的经济核算和可行性评估。当前发酵工程课程设置, 存在实验教学改革明显滞后于理论教学改革, 亦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需要, 实验教学设置多为静态和孤立的验证性实验, 缺乏锻炼学生工程学思维的内容。发酵工业急需的人才严重匮乏, 而高校毕业生又很难在对口企业就业, 其根源在于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的脱节。实验教学不仅为了巩固课程理论知识, 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 更要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尤其是工程学思维能力, 满足行业进步的要求。

二、传统实验教学特点与不足

传统实验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验证性实验比重过大, 工程设计和创新性实验比重太小。实验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彼此孤立。新技术难以在教学中体现, 如对基因工程菌株的工业化生产工艺流程的设计几乎没有, 已不能满足发酵工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 教学方式单一, 绝大部分高校实验准备几乎全部由教师完成, 学生按实验指导操作,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验基本操作完成后甚至不清楚基本原理, 学生工程学思维模式得不到有效锻炼; (3) 缺乏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实验考核一般以老师为中心, 大多根据实验报告和平时表现给出实验成绩, 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工程学思维模式的建立。 (4) 实操性实验课时数偏少, 由于受专业培养计划学时数压缩的影响, 发酵工程教学的学时数偏少, 课内一般只能完成某些特定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等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 探索性、研究性及设计性的实验教学根本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完成。

三、基于工程学范式的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学科范式 (Paradigm) 决定着学科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具体内涵, 关系到本学科的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创新方向、学科新的生长点和交叉扩张模式, 对学科的学术定位和教学定位具有一定的规范力, 影响到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第二课程的配置和其内在联系, 同时也会影响教学手段的设计、组织和运用。为了解决发酵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发酵工业对人才需求的不对称性, 教学改革有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1.课程体系调整和完善

发酵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接, 课程设置要兼顾学科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传统的发酵工程实验设计主要是一些相对独立的验证性实验, 彼此缺乏系统联系, 需要对实验教学内容做一综合调整, 使实验教学形成一个完善体系, 并引入工程学设计内容, 增加学生整体思维和经济效益的评估以及可行性分析的能力。

2.实验教学模式和手段改革

发酵工程实验教学学生应是主体, 教师只是引导者, 应增设一些设计性实验内容, 在教师引导下选择一些产品,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首先提出工程设计方案, 并对整个生产过程模拟仿真, 并进行经济效益评估, 以获得切实可行的完整实施方案。教师负责把关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跟踪完成实验过程。通过工程设计性实验,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学思维能力。

3.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推动学生完成实验的有效动力。实验课程的评价始终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实验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操作技能, 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 教学考核不仅要注重结果, 更要注重过程。学生能够从实施过程中总结、分析、归纳和提高, 而不仅获得实验结果。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估不应机械性地对结果数据进行评判。工程设计实验的评判也应符合工程设计的特质。工程设计性实验最能反应学生学习的总体效果, 在增加这类实验的同时, 还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考核评估体系。

4.开放性工程设计类实验教学

开放性工程设计实验教学要坚持综合性、选择性和灵活性的原则, 以跨学科思维构建学科教育体系,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 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交叉学科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能解决日益宽泛和综合的多学科复杂问题, 协调上中下游的工艺技术需求, 建立工程学思维模式。工程学是用于企业分析、设计、改进和运作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的整体, 是将科学基本原理运用于实际用途的应用手段。由于学时有限, 学生很难接受和展开相应的训练, 发酵工程教学需要延伸到第二课堂, 实行开放性教学, 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进行工程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开放性工程设计类实验教学的开展,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运用工程学范式, 培养学生的工程学思维, 以更好地适应日益发展的发酵工程领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我国发酵工业培养卓越的工程技术人员。当然, 开放性工程设计教学也带来了诸如教学成本增加和实验室管理困难等一些新问题,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韩立敏.发酵工程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生物学杂志, 2010, 27 (2) :105-107.

[2]曹军卫, 马辉文, 张甲耀.微生物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3]杨英歌.《发酵工程》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 2010, (46) :221.

[4]吴根福, 杨志坚.发酵工程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工程学 篇2

课程编号:J6106333 学时数:32学时(不含实验及课程设计)学分数:2学分 适用专业:安全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安全学原理等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占70%,平时作业和课堂考勤占30%。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之一,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从解决“人”与“物”之间界面关系的角度,研究导致活动者伤亡病害等不利的因素作用机理和预防与消除方法的依据等,同时为工程技术设计者提供人体的数据与要求,以这些数据和要求指导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具体工程设计,从而在实现生产效率的同时确保劳动者的安全,培养学生进行安全人机系统设计、人机系统安全分析与评价的基本能力。这对于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深刻领会人机结合面的内涵和人机匹配与安全、工效的辨证关系,掌握对人机系统隐患进行诊断、评价和防范的方法,具有进行安全人机系统设计、人机系统安全分析与评价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安全人机工程原理解决人机系统安全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1.概论(4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机工程学(2)安全人机工程学

(3)安全人机工程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教学要求

(1)了解:人机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目的及范围;

(2)理解:“人机系统”的含义;

(3)掌握:人机工程学和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定义,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对象及其

含义(人、机和人机结合面)。

2.人体的人机学参数(4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体有关参数的测量(2)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 2)教学要求(1)了解:人体测量的基础知识,人体静态尺寸以及人体一些常用生理参数的基本

计算方法;(2)理解:五种常用的统计函数与人体测量数据的修正原则和运用原则;(3)掌握:人体特性参数、人的反应、人体疲劳的测量方法,人体尺寸在工程设计

中的应用。

3.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及生物力学特性(8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的生理特性(2)人的心理特性(3)人体生物力学(4)疲劳与恢复 2)教学要求

(1)了解:人的视觉的基本参数,感觉和知觉的基本特征,人的感知反应的基本过

程,情绪与安全的关系,人的需要和动机以及群体的心理因素,人的作业特性,人体生物力学的一般知识;

(2)理解:常见的视觉现象(暗适应、明适应、眩光、视错觉等),人的个性心理

对安全生产的影响,人体活动范围对操纵器的布置的影响,手和脚的操纵力的

特点及对操纵器布置的影响,疲劳与事故的密切关系;

(3)掌握:视觉的运动规律,人的听觉特征,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以及减少反应时

间的途径,人的各种不安全的心理状态,预防不注意产生差错的方法,人体动

作速度、频率和准确性的规律,作业疲劳几种常见的测定方法,减轻疲劳、防

止疲劳的各种途径。

4.安全人机功能匹配(2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机系统的基本概念(2)机械的安全特性(3)人机功能分配 2)教学要求

(1)了解:人、机的不同特性;

(2)理解:人机系统的基本概念,人机功能匹配的不合理表现,人因失误的原因;

(3)掌握:人机功能的分配原则,机器的故障与时间的关系。

5.人机系统的安全设计与评价(8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机界面的安全设计(2)作业环境的设计

(3)安全防护装置人机学设计(4)人机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 2)教学要求

(1)了解:人机系统安全设计的内容及原则,工作设计中安全设计的内容,指针式显示形式的选择,控制器的类型,温度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与体温调节,照明对工效的影响,色彩与工效的关系,有毒环境、噪声、振动环境及其他环境的评价标准,安全防护装置的作用与分类。人、机可靠性度量指标;

(2)理解:显示器与控制器配置设计原则,安全色及安全标志的意义,安全防护装置的设计原则;

(3)掌握:显示器、控制器与作业环境的设计要求与设计方法,工作场所的照明设计与评价方法,安全防护装置的设计要求,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人机系统可靠度计算方法,人机系统可靠性的途径。

6.人因事故分析与预防(2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因对系统安全的作用与影响(2)人因事故分析的基本方法(3)人因事故的预防

(4)人因事故分析面临的新问题与发展趋势 2)教学要求

(1)了解:人因事故对系统安全的影响,人因事故分析的基本概念;(2)掌握:人因事故分析与预防的基本方法。

7.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实践与运用(4学时)

1)教学内容

(1)工作空间设计

(2)控制室的安全人机工程(3)办公室的安全人机工程(4)道路交通运输安全人机工程(5)煤矿矿井安全人机工程 2)教学要求

(1)了解:汽车的安全性设计,道路安全设施规定,现代办公室的特点及安全人机

工程要求;

(2)理解:引起驾驶人员疲劳的主要因素,汽车驾驶室人机学设计主要内容;

(3)掌握:各种作业姿势下作业空间的特点与布局设计,控制室设计的安全人机工

程学要求,驾驶员驾驶作业中的感知特性,汽车视野适宜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二)实验

见安全工程专业基础实验指导书

(三)课程设计(2周)

1、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任务

课程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能更加系统掌握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方法和内容,通过对某一具体的人机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改进设计,提高人机工程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人机实际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的能力,形成较为系统和科学的思维体系,为以后专业工作和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与要求 1)课程设计的内容:

(1)调查课题的现状、呈现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研究的意义和目的。(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评价过程与结论(运用人机工程有关理论,结合安全系统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并就现状分析的结果作出评价,并得出结论等)。

(3)对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和设计(包括改进设计的依据、原理、思路、实施方案(内容)和步骤等)。

(4)本次设计的水平、存在的问题等总结。2)课程设计的要求

(1)要求每位学生单独完成一个课题,课题可从下面的参考课题选择(但是同一个课题原则上不允许4人以上同时选择),鼓励同学们自己做自选课题(自选课题要与本课程设计紧密相连,源自实际应用,且须经指导老师审核和确认方可有效);

(2)课题原始资料必须来自实际,要经过现场测绘,准确和可靠。同学们可以通过现场实测、调查、问卷和查阅有关资料记录等形式来收集;

(3)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立论有理有据,评价分析合理和透彻,结论可靠正确,设计大胆合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机学原理。(4)课程设计格式要求:

① 课程设计的封面采用统一的格式,用A4纸打印出来

② 正文内容文字用小四宋体,一级标题用3号黑体加粗,以下各级标题每级字号减少一号,其他不变,大标题与内容必须分开(内容要另起行),段落之间要另起,章节之间要分页。

③ 图必须标注清楚并符合标注要求,图的序号用“图1-1”的形式标明,字用5号宋体,位于该图的下方,图和字均要居中;表格应标注表的名称和序号,形式和字体与图一样,所有的图表原则上不允许跨页(要分页的必须重新制作表头)。

④ 参考文献的格式按照《中国安全科学报》上的格式版书。

⑤ 页面设计采用A4横排的版本,左:3.0,右:2.0,上:3.0,下2.0,行间距选用“固定间距为30”,页码标在右下端,单页打印。

三、其它

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整个教学过程由课堂授课、实验、作业、自学和选听系列讲座五个环节组成。

人因可靠性系列讲座(课外自由选听,12学时)

讲座一 人因分析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讲座二 人因事故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讲座三 HRA基本数据研究

讲座四 PSA中HRA基本概念与方法

讲座五 核电站人因可靠性分析模型

讲座六 核电厂人因及组织行政管理安全审查体系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教材:

《安全人机工程学》,张力 廖可兵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参考资料:

[1]《安全人机工程学》,欧阳文昭、廖可兵主编,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2]《工业系统中-人的可靠性分析:原理、方法与应用》,何旭洪 黄祥瑞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工业设计人机工程》,阮宝湘 邵祥华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安全人机工程学》,白恩远、杨硕等主编,兵器工业出版社,1996 [5]《人机工程学》,丁玉兰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6]《人机工程学》,赖维铁主编,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7]《人机工程设计》,曹琦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 [8]《工效学》,赵铁生主编,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89 [9]《工程设计中的人因学(第7版)》(影印版),Mark S.Sanders and Ernest J.McCormick,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安全人机工程学》,王保国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执笔人:张力 教研室主任签字: 系主任签字:

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程教育 篇3

一、化学工程学及其与化学的关系

化学工程学是直接服务于化工生产及化工技术进步的一门近代工程科学。它诞生于20世纪初,已历经近一百年的发展演变。从诞生至今,化学工程学一直与社会经济中最活跃的泛化学工业密切联系,极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自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铜、铁、水泥、石油化工和高分子工业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振兴,其后多晶硅、有机硅产业、生物化工产业和纳米材料合成技术持续支撑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即使是在后工业化社会的美国,泛化学工业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1世纪世界进入资源稀缺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能源优化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环境和生态污染的源头防治,这些过程产业化都是以化学工程学为中心学科才有可能发展起来。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虽然分属于理科与工科,但却是紧密相关的两个学科。当代化学家研究原子或单个分子在反应中的细节,可以在化学键断裂或成键的飞秒(10-15秒)量级内,对化学反应选择性进行解释和控制,研究分子间作用力,解释物质的相态、性能变化和相互作用,可为化学工程师提供有关化学反应的机理性解释。不仅如此,化学家已突破分子层次藩篱,向高分子、大分子组装迈进,对信息化学的探究也正向产业化延伸。化学工程学家研发大规模合成新物质的过程,对非线性、强耦合的多变量巨系统进行解析和优化设计与控制。当代化学工程学家需要了解物质微观结构和合成反应的瞬态过程,从市场需求出发,设定即将开发产品的特性,根据物质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寻找合成的目标产物,使化工研究向更为机理与实用的双方向延伸,将化学家的重要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化学与化学工程学的贯通和相互作用是新时代的需要。化学与化工学科领域的交叉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融合从分子水平的化学到大规模制备工程科学的宽阔视野和能力。

二、化学工程学的学科范式

对学科范式(Paradigm)的讨论十分重要,它决定着学科的价值观和内涵,关系到学科创新方向、新的生长点和交叉扩张,影响到学科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关系到核心课程、辅助课程和延伸课程之间的配置,其内容深度、广度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等,还会影响教学手段的组织和运用。

1.1915年,美国学者Little提出“单元操作”概念。192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组建世界第一个化工系,决定把机械系的流体力学、传热学和化学系的热力学、动力学、扩散、混合等核心内容加合,确立了“化工单元操作”课程的理论体系。从此化学知识向工程延伸得以完成,标志着化学工程学科的诞生。这是化学工程学范式的第一阶段,可称为单元操作阶段。

2.1957年欧洲第一届化学反应工程学会议界定了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学科范畴、研究方法等,完成了化学工程科学向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和反应工程即“三传一反”的新范式演变,为20世纪60—70年代石油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称为化学工程学范式的第二阶段。

3.自20世纪中叶以来,化学工业规模迅速扩大,计算机技术的融入使多变量、强耦合的大系统分析在化工中大量使用,生物化工等学科边界不断扩展,孕育出多种具有突破意义的化学工程学新范式。第三阶段范式有如下几种不同表达方式:

(1)“产品工程”范式:美国韦潜光教授提出第三阶段范式应跳出原有“过程工程”的藩篱,定义为“产品工程”,以产品性能和物质结构的关系及其产品设计和制造作为主要特征。把“过程工程”与“产品工程”相结合,作为范式似乎是更为全面的创新思路,但从形式上比较,与第一、第二阶段范式的延续性较差。

(2)“三传一反+X”范式: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慕孙教授建议保留新范式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范式概念的延续性,提出第三阶段范式应是“三传一反+X”,其中X是待定的、可变的和形成中的要素。

(3)“三传三转”范式:清华大学根据化工的研究对象已涉及“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的相互作用,提出以“物质传递与转化”,“能量传递与转化”和“信息传递与转化”的“三传三转”为新范式。物质传递包括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及流体流动等过程,物质转化包括分子水平的化学反应、超分子间结构的构造与转化、生物分子的代谢与融合等过程。能量传递包括动能传递、热能传递及各种形式能量(如光能、微波、超声、等离子化等)的引入与输出,能量转化包括不同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信息传递包括化工操作中多变量的信息收集、筛选和剔除,信息转化包括各种物流参数的处理、优化、信息反馈等。信息传递与转化同物质和能量传递与转化的优化过程密切关联。以“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相互作用为化学工程科学的基础,是化学工程学区别于其他工程科学的本质特征。

三、化学工程教育现状

在明确了化学工程学的范式以后,可以看出,化学工程教育能够激励学生们的事业心,因为化工是人们衣、食、住、行、视、听、享受生活的各方面须臾不可离开的,是可以成就大事业、创造巨大财富的宽阔领域。化学工程教育也可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对有志于学问的年轻人,可以介入最前沿学科,在生物化工、纳米化工技术、再生能源技术、新一代信息材料、非平衡非线性巨系统的数学应用等科技领域有所作为。

德国化学工业协会(DECHEMA)对几十个国家的大量化工专业人员调查统计显示,美国认为学习化工有很高愉悦度的人占95%,而在中国认为学习化工不愉悦的人却高达33%。这一调查结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不少中国家长和学生对化学工业等实体经济领域认知的妖魔化和对虚体经济的盲目追求,严重妨碍了最优素质的中学生进入这些领域。这种错误认识必须澄清,才能防止长此以往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我国的化学工程教育呈现出与工程渐行渐远的态势。其根本原因有两点:其一,教师工程背景削弱。大量青年博士和硕士进入教师队伍,对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许多青年工科教师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在SCI论文、引用因子等适用于理科的评价指标的指挥下,大量工科教师的科研选题容易偏向于基础理论、偏向于软课题,实践性、工程性研究课题数量显著下降,而他们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又难于找到工程应用转化的机会。其二,工程教育体系弱化。由于实习经费、安全等原因,化工学科学生的工厂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越来越流于表面形式,有的甚至被大幅度压缩或砍掉,促使“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渐行渐远。急需建立一种机制,使这一现象得到实质改变。

四、以跨学科教育思维构建化学工程学科的教育体系

著名的哈佛大学一贯的教学理念是着力于培养引领世界、具有国际视野的各界领袖人物。但是在哈佛大学越来越有名气的同时,校方却感到他们的学生越来越失

去灵魂作用。其自省的结果是哈佛大学自从20世纪70年代起执行的核心课程制过于集中于学术专论,忽视现实问题,致使专业设置内容越来越趋向专门化,而大学毕业生面对的却是要应对越来越宽泛、综合、涉及多种领域的复杂的命题。前车之鉴,后车之缘。为了彻底扭转我国当前化学工程教育远离工程、化工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低的现状,我们主张在对人的培养理念上坚持“综合性、选择性、基础性、灵活性”原则,在广泛普及化学工程学科内涵及作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以跨学科教育思维构建新的化学工程学科教育体系,并给予足够的政策保障。

当前振兴化学工程教育的根本是扭转中国社会对化工的不正确认识,说明它的学科基础是根植于化学、物理、生物的交叉部,研究涉及“物质一能量一信息”这三个重要元素,它是在人类社会进入自然资源稀缺时代、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对解决资源、能源、环境问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为之可作出最大贡献的学科之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交叉组合作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模式,可打破学科间隔绝和壁垒,从不同学科视角,研究阐明某一课题的全貌,才能克服基础知识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化学工程学科辐射到炼油、化工、冶金、建材、制药、生物化工等许许多多工业领域,跨学科教育更有着关键的作用。

关于跨学科课程设置,密歇根大学曾提出以下形式:(1)合作课程: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共同选题、组织和讲授同一命题的不同侧面;(2)整合讲授:通过顶层策划、协调不同的课程以相互贯通的思路分工讲授;(3)协同式课程:两门或以上的独立但相关课程同步讲授,不同视角,定期共同研讨、整合、交流;(4)阶梯式课程:深度不同,可能是相互为先导课程,可以分时段讲授,达到整体跃升;(5)综合式课程:设计可供有共同兴趣的不同系、不同专业采用的选修课,也可通过研讨式授课。使学生关注社会、国家和国际面临的迫切课题,具有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分析和论证实际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借鉴国际做法并加以创新,清华大学化工系开设了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资源·能源·环境·社会”选修课,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和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Arons共同主讲,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等多学科出发,研究资源、能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问题,探讨化工与其他学科合作所可能提供的解决方案,既与现实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又有一定的基础科学深度。一反传统的“单学科理论演绎式”教育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多学科问题分析式”的教育,关注学科之间的非线性强交联,注重向学生展示基础资料,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归纳出其中的问题并探讨不同的解决途径,而不是给出标准答案。将学生直接置于宏大的科学、工程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直接感受一流工程科学家的眼界、胸襟与智慧,这对于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化工志趣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解决前面的化工教育困境的有效方式。事实上,该课程的设立对于宣传现代化工、促进学科交叉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其中近半数的学生来自除化工外的理、工、社科等多个专业,是学科交叉教育模式的一个尝试。

21世纪世界进入资源、能源短缺的时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化学与化工学科的发展才能解决由国家提出的节约资源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任务。为此,化工教育首先要端正学生和家长对化工产生的片面认识。现代化学工程教育内容既应跨越和涵盖整个化学和化工领域,融合从分子水平的化学到大规模制各工程科学的宽阔视野,也仍要重视工程教育的特征,强化工程实践环节;正确认识化学工程的学科范式和内涵,探讨化工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交叉,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完成化学工程教育的历史任务。

《中国卫生工程学》杂志稿约 篇4

1 刊登内容与栏目设置

本刊面向广大的卫生工程学领域的研究者、专业工作者及对卫生工程学科感兴趣的诸方人士。主要刊登: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安全、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预防、辐射卫生与防护、卫生法学、健康促进、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监督、卫生学评估等。尤其欢迎下列稿件:卫生工程学的新理论, 室内外空气污染与净化、空调通风防尘防毒、饮用水深度净化处理、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领域的新仪器、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辟有专家论坛、论著、调查研究、技术与方法、讲座、述评与综述、疾病控制、经验交流、论文摘要、国内外信息等栏目。

2 来稿要求

2.1 文稿

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 论点明确, 资料可靠, 文字精炼, 层次清楚, 数据准确, 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调查研究、技术与方法、综述与述评、讲座等一般不超过5 000字, 经验交流不超过3 000字, 论文摘要、国内外信息等不超过1 500字。用A 4纸, 4号字打印。

2.2 文题

力求简明、醒目, 反映出文章的主题。除公知公用者外, 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语。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英文文题一般不宜超过10~12个实词。

2.3 作者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 并请在首页脚注第一作者 (及责任作者、指导教师、通讯作者) 的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民族 (汉族可略) 、学位、职称、是否研究 (博士) 生导师、研究方向, 以及作者通信地址、邮编、电话、传真、E-mail等。通讯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 如未特殊标明, 则视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 作者单位应具体到科室。

2.4 基金项目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 如国家、省部级等基金项目或攻关项目, 应将项目及编号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 例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9820229) , 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对已获奖项的论文, 请附寄获奖证书复印件。

2.5 中国图书分类号

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 按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第4版) 标出。

2.6 摘要

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 (应给出主要数据) 、结论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称撰写。文摘的书写要求详见GB 6447-1986。中文摘要可简略些 (200字左右) , 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 (400个实词左右) 。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 (汉语拼音, 姓的每个字母均大写, 名字首字母大写, 双字名中间加连字符) 、单位、所在省、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英文摘要中应列出前三位作者的姓名。

2.7 关键词

需标引2~8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 (MeSH) 内所列的词。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 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中、英文各关键词间用分号 (;) 分隔。关键词第1个字母大写。

2.8 前言

必须包括两方面内容: (1) 本研究选题依据的由来, 即选立本课题背景, 给出既往研究的最新成果, 指出尚存在的知识空白点、疑问处或争议面, 并以角码形式给出最有代表性的最新文献出处。 (2) 针对上述给出的背景资料, 或待填补空白, 或待解答疑点, 或待解决争论或待作出验证, 强调本研究的创新点所在, 如本研究得到阴性或否定的结果, 则往往更有刊发价值。

2.9 医学名词

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 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 (法定药物) 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 (非法定药物) 中的名称, 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 不用商品名。

2.1 0 图表

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全文只有1幅图或表时, 写作图1或表1。采用三横线表 (顶线、表头线、底线) , 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线条图以计算机制图, 高宽比例以5∶7左右为宜。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注明放大或缩小倍数, 实物图须标明实际尺寸。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 注明图号、作者姓名及图的上下方向。

2.1 1 计量单位

执行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的有关量、单位和符号规定及其书写规则, 具体使用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3版) 。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 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血压及人体压力计量单位恢复使用毫米汞柱 (mmHg) 。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 单位可只写1次, 即加圆括号将数值组合, 置共同的单位符号于全部数值之后。例如:75.4ng/L±18.2ng/L可以写作 (75.4±18.2) ng/L。

2.1 2 数字

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 每3位数字1组, 组间空1/4个汉字空, 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及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 应写成5%~95%、 (50.2±0.6) %及4cm×3cm×5cm。

2.1 3 统计学

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 (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 和统计量的具体值 (如t=2.28) , 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 (如P=0.023) 。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1982 (统计学名词及符号) 的有关规定书写, 一律用斜体。

2.1 4 缩略语

文题中一般不使用缩略语, 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 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 后两者间用“, ”分开 (如该缩略语已公知, 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 。缩略语不得移行。

2.1 5 参考文献

按GB/T 7714-2005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 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 (右上标) , 并排列于文末。在表格或插图说明中引用的文献, 亦应按照该表格或插图在正文中首次出现的顺序来编码。未发表的内部资料不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 1~3名全部列出, 3名以上后加etal。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 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与原文核对无误, 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按照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技术规范 (CAJ-CDB/T1-2005) 格式著录。例:

[1]操基玉, 姚孝元, 苏普玉, 等.居室装修后不同时间室内空气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6, 5 (2) :93-94.

[2]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10-312.

[3]GB/T 1888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S].

2.16单位推荐信

投稿须附单位推荐信, 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

3 敬告作者

(1) 本刊在收到稿件后即寄出回执 (附稿件编号) 并及时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由编辑部退修给作者进行修改补充后, 请按要求修回时间将退修单与修改稿打印件一并寄回本刊编辑部, 并附寄电子版。有关稿件一切事宜本刊编辑部均与第一作者 (或通讯作者) 联系。

(2) 来稿文责自负, 并请自留底稿, 本刊对来稿有文字删改权, 凡涉及原意的修改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件逾期6个月将视为自动撤稿。

(3) 来稿须付稿件处理费, 每篇30元 (用于稿件邮寄及审阅) 。稿件确认刊载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 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版面费及彩图印刷工本费由作者单位从课题基金、科研费用或其他费用中支付。本刊录用的稿件, 均以印刷、光盘《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和网络版 (中国期刊网) 同时刊发。稿件刊登后一并酌致稿酬, 赠当期杂志2册。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 请在来稿时声明, 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来稿请寄:中国卫生工程学杂志编辑部, 吉林省长春市景阳大路3145号, 邮编:130062。

请勿寄个人。

电话 (传真) 0431-87980203

Email:jlpma@163.com

http://zgwx.chinajournal.net.cn

参考文献

GB/T 7714-2005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 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 (右上标) , 并排列于文末。在表格或插图说明中引用的文献, 亦应按照该表格或插图在正文中首次出现的顺序来编码。未发表的内部资料不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 1~3名全部列出, 3名以上后加et al。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 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与原文核对无误, 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按照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技术规范 (CAJ-CDB/T1-2005) 格式著录。例:

[1] 操基玉, 姚孝元, 苏普玉, 等. 居室装修后不同时间室内空气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6, 5 (2) :93-94.

[2]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10-312.

[3] GB/T 1888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S].

[2].16 单位推荐信投稿须附单位推荐信, 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

[3] 敬告作者

(1) 本刊在收到稿件后即寄出回执 (附稿件编号) 并及时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由编辑部退修给作者进行修改补充后, 请按要求修回时间将退修单与修改稿打印件一并寄回本刊编辑部, 并附寄电子版。有关稿件一切事宜本刊编辑部均与 (或通讯作者) 联系。

(2) 来稿文责自负, 并请自留底稿, 本刊对来稿有文字删改权, 凡涉及原意的修改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件逾期6个月将视为自动撤稿。

人机工程学 篇5

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生活节奏的加快……等等一系列的社会与物质的因素,使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在“方便”、“舒适”、“可靠”、“价值”、“安全”和“效率”等方面的评价,也就是在产品设计中常提到的人性化设计问题。

所谓人性化产品,就是包含人机工程的产品,只要是“人”所使用的产品,都应在人机工程上加以考虑,产品的造型与人机工程无疑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将它们描述为:以心理为圆心,生理为半径,用以建立人与物(产品)之间和谐关系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综合平衡地使用人的肌能,保护人体健康,从而提高生产率。仅从工业设计这一范畴来看,大至宇航系统、城市规划、建筑设施、自动化工厂、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小至家具、服装、文具以及盆、杯、碗筷之类各种生产与生活所创造的“物”,在设计和制造时都必须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若将产品类别区分为专业用品和一般用品的话,专业用品在人机工程上则会有更多的考虑,它比较偏重于生理学的层面;而一般性产品则必须兼顾心理层面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符合美学及潮流的设计,也就是应以产品人性化的需求为主。

那么,对于一件产品是如何来评价它在人机工程学方面是否符合规范呢? 以德国Sturlgart设计中心为例,在评选每年优良产品时,人机工程上所设定的标准为:

1)产品与人体的尺寸、形状及用力是否配合;

2)产品是否顺手和好使用;

3)是否防止了使用人操作时意外伤害和错用时产生的危险;

4)各操作单元是否实用;各元件在安置上能否使其意义毫无疑问的被辨认;

5)产品是否便于清洗、保养及修理。

一般情况下,在设计教育中常以上述第三项较为强调,而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则是以产品的视觉效果、商场气氛及价值来决定购买行为的成立与否,但作为一名好的设计师应为产品长期使用的效果及舒适性负责,尤其是避免伤害与危险的防止更是不可忽视的考虑因素。如,在操作计算机的上机姿势中,在现行的上机条件下,操作员常常是手臂向前悬空着来操作键盘和鼠标的。手臂的悬空形成了肩颈部的静态疲劳,使得操作员不得不将背部靠在椅子靠背上作业(后靠姿势会加大悬空的手臂的前伸程度,从而增大肩部所需要的平衡力矩,加快肩颈部的疲劳),而当操作员脱离靠背又手臂悬空时,体重就全部需要由脊柱来承担,其结果或者是腰背的疲劳酸痛,或者是腰肌放弃维持直坐姿势而塌腰驼背,或者是把手腕抵在桌沿而引发腕管综合症。那么,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设计师就必须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的因素。

所谓人机工程学,亦即是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重量、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的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还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出力范围、活动范围、动作速度、动作频率、重心变化以及动作时的习惯等人体机能特征参数,分析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肤觉等感觉器官的机能特性;分析人在各种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机理以及人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探讨人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等。

人机工程学因素往往是企业提高其竞争力的手法之一。若说“人性化产品”是与“人”合为一体的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因素”则是设计工业产品时的人机界面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在我国即将加入WTO所面临的冲击下,中国的制造业无不是严阵以待,企图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管理大师麦克·波特(MICHAEL PORTER)曾说过,企业具备竞争优势的两个方式,一是扩大生产规模,走向规模经济,才能占有成本上的优势;另一个便是创造企业或产品的附加值,制造消费者趋之若鹜的心理。在现今产品和质量逐步提高,且消费者对商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各产品制造商们无不力求突破,希望能出奇制胜,打动消费者的心。拿当今世界上提出的“健康”人机工程学的新要求为例,即是用某些考虑人机因素的辅助性产品,如:电动腰靠、紫外线阻隔(UV、CUT)等来提高产品人性化的层次,籍此创造其他品牌无法模仿的优势,而赢得消费者青睬的。

究竟什么样的产品需要人机工程呢?在设计上又如何表现,才能成为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产品呢?

工业设计师指出,就电脑的相关部件和设备而言,如键盘、鼠标等输入装置,因使用者可能长时间利用其从事工作或娱乐,接触的时间较长,在使用时也可能十分投入。因此,人机工程学就成了设计上最主要的条件之一。

人机工程学的显著特点是,在认真研究人、机、环境三个要素本身特性的基础上,不单纯着眼于个别要素的优良与否,而是将使用“物”的人和所设计的“物”以及人与“物”所共处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人机工程学中将这个系统称为“人——机——环境”系统。这个系统中,人、机、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着系统总体的性能。本学科的人机系统设计理论,就是科学地利用三个要素间的有机联系来寻求系统的最佳参数。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通常是在明确系统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着重分析和研究人、机、环境三个要素对系统总体性能的影响,如系统中人和机的职能如何分工;如何配合;环境如何适应人;机对环境又有何影响等问题,经过不断修正和完善三要素的结构方式,最终确保系统最优组合方案的实现。这是人机工程学为工业设计开拓了新的思路,并提供了独特的设计方法和有关理论依据。

作为一个全息系统的局部,一个产品中包括了我们这个商品社会中的全部信息。一件设计优良的产品,必然是人、环境、经济、技术、文化等因素巧妙融合、平衡的产物。开始一项产品设计的动机可能来自各个方面,有的是为了改进功能,有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有的是为了改变外观,强化“柜台效应”,以吸引购买者,更多的情况是上述几方面兼而有之。于是,对设计师的要求就可能来自功能、技术、成本、使用者的爱好等各种角度。不同的产品设计的重点也大不相同,暖水瓶的设计显然就要比香水瓶的设计考虑更多的人机问题;再以肇及设计所设计的电脑游戏遥感器为例,乍见此产品时,看似不符合人机工程学,但实际使用时却很合手,操控性良好,而且遥感器外型颇酷,用此摇杆玩空战游戏,有操控战斗机的味道。相比于市场上其他同类型的产品,即使售价比一般产品高出许多,也一样大受欢迎,足见其魅力所在。但也有这样一种产品,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是因其外型讨好且成本不高所致,但缺点是产品轻,因此,在使用时本来一只手操作很方便,却不得不双手并用才行,这就是该产品在人机工学上的不足之处;但在成本、售价及市场因素的考虑下,厂商还是推出此种产品。而对于专业用品就不同了,例如美发师每天所使用的吹风机,除草机工人所使用的修剪机就绝对不能轻视人机工程学在生理层面上的考虑。

然而,一个好的产品设计是可以涵盖形态和人机因素的,产品的外形一样也可以有机会作人机工程的发挥。以TEAGE为微软所设计的易用鼠标球而言,该鼠标是特别为儿童体验电脑而设计的,在方案决定之前对儿童的抓握方式进行了研究,黄白两色相间的鼠标球使儿童们在学习电脑时,增加了趣味性和功能性。该产品已经超脱了产品造型上的束缚,除让其更好用之外,也同时赋予了产品新的意义与想象空间。

除了一般的大众消费品之外,专为特殊族群所设计的产品在人机工程学上也有更多的考虑。如,残疾人用的瓷器套具,此套设计是专为残疾人做的餐具,又不让人直接看出它们是专为残疾人做的。故而,设计师在充分考虑了人机工程学的基础上,特别处理手把的凹凸,使患者拿在手里有一种心态上的平衡感,既能看到,又能摸到,但又不那么显眼。

再以医疗设备来说,病床、医疗椅等产品,在设汁上不只是考虑操作要符合人机工程学,在材料上也应力求人性化,增加产品的亲和力,以提高产品的“EQ”。由于学科来源的多样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人机工程学中采用的各种研究方法种类很多,有些是从人体测量学、工程心理学等学科中沿用下来的,有些是从其他有关学科借鉴过来的,更多的是从应用的目标出发创造出来的。其中常用于一般产品设计领域的方法有如下几类:

1,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是人机工程学中研究人形体特征的主要方法,它包括尺度测量、动态测量、力量测量、体积测量、肌肉疲劳测量和其他生理变化的测量等几个方面。

2.模型工作方法

这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工作方法。设计师可通过模型构思方案,规划尺度,检查效果,发现问题,有效地提高设计成功率。

3.调查方法

人机工程学中许多感觉和心理指标很难用测量的办法获得。有些即使有可能,但从设计师工作范围来看也无此必要,因此,设计师常以调查的方法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如每年持续对1000人的生活形态进行宏观研究,收集分析人格特征、消费心理、使用性格、扩散角色、媒体接触、日常用品使用、设计偏好、活动时间分配、家庭空间运用以及人口计测等,并建立起相应的资料库。调查的结果尽管较难量化,但却能给人以直观的感受,有时反而更有效。

4.数据的处理方法

当设计人员测量或调查的是一个群体时,其结果就会有一定的离散度,必须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才能转化成具有应用价值的数据库,对设计产生指导意义。

当今的工业设计师面临着多种活动和课题,例如:电视资讯、互动电视、通用遥控器等,与企业合作的范围也很广,在实施产品的人性化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如下的设计程序:

1)建立并运用资料库(这在前面已有论述);

2)决定研究主题;

3)观察阶段:

*目标轮廓 *访识/观察 *使用模式/议题

4)发展阶段:

*关键议题 *产品概念 *测试与评估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人机工程师和工业设计师都必须全程参与,但在各个阶段为主为辅的角色会有不同。例如:产品概念由工业设计师主导,测试则由人机工程师主导,每个步骤以剧本的形式来串连沟通。每件产品都有各自的在人机工程学上的特色,特别是消费性产品。以汽车内部设计来说,就有三个表达人机工程需求的方式:一是操控界面,如方向盘的设计;二是座椅及内装设计,如一些大客车座椅,或者老板椅的靠背上部,都有一道鼓起来的凸包。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这个凸包常常是顶在后脑勺,使得身体后靠在椅背时,不得不稍稍低头。从设计上来说,这道凸包本来是用来垫靠颈部凹处,使人的头颈更舒服的。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这些座椅的设计和生产直接从国外引进,而生产者又没有重新考虑中西方人在身材方面的不同,尺寸上完全照搬。结果西方人垫颈的凸包就顶住了我们的后脑勺;三是情报沟通系统,如导航系统设计及安全警报功能。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以新的方式来感知世界,人们越来越多的在追求一种新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毫无疑义,未来的人性化设计具有更加全面立体的内涵,它将超越我们过去所局限的人与物的关系的认识,向时间、空间、生理感官和心理方向发展,同时,通过现代高科技技术如虚拟现实、互联网络等多种数字化的形式而扩延。IDEO设计公司的数字化收音机正是基于这一观念上的最新数字广播概念设计,通过对使用者状况的设计构想,研究收音机的可能外观和操作方式。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界面设计上,都使人机交互关系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该收音机上的显示屏幕以图形界面来说明音频节目的内容。设计范围包括个人化家用收音机、个人可携式收音机和演艺工作者的专业收音机。

中国未来的产品设计必须以创意与革新为首要条件,唯有真正好用且务实的商品才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让消费者感到贴心且实惠的产品方是企业制胜的绝佳利器。符合人机工程,人性化的设计是最实在,同时也是最前沿的潮流与趋势,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人与产品完美和谐的结合。使人性化的设计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心。

[参 考 文 献]

[1] <人机工程学>.丁玉兰.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 <人机工程学设计应用>.严扬.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 <世界著名设计公司卷>.蔡军.徐邦跃.编著.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人机工程学论文(2008-05-14 15:22:57)

标签:杂谈

摘要:通过对人性产品设计具体实例来说明人性化设计中所包含的人机工程学因素,指出中国未来的产品设计必以创新和革新为首要条件,人机工程学,使人性化的设计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心,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人与产品完美和谐结合。的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等等都与人,机,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实现“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思想,必定以人机工程学为参照。关键词:人性;人性化设计;人机工程学 正文:

人机工程学是我们专业课,从这门课程中我们必须理解,明白,并且深切的感悟出人体工程学与我们专业,设计的相关性。使我们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和所设计的产品及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协调及统一,提高产品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尽量满足舒适和安全的使用要求,以实现 “ 以人为本 ” 的人性化设计思想,使我们在设计方面得到了启迪和发展,使我们对我们的专业的认识也加深了一步。

一、人机工程学的定义

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将“以人为本”、“人体工学的设计”作为产品的特点来进行广告宣传,特别是计算机和家具等与人体直接接触的产品更为突出。实际上,让机器及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设计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使得人能够在舒适和便捷的条件下工作和生活,人机工程学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产生的一门工程化的科学

所谓人机工程学,亦即是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重量、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的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还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出力范围、活动范围、动作速度、动作频率、重心变化以及动作时的习惯等人体机能特征参数,分析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肤觉等感觉器官的机能特性;分析人在各种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机理以及人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探讨人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等。

人机工程学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其基础学科是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就是实用科学,把技术科学直接应用的实际的操作之中,也是人体工程的本源之处。人机工程学以人为最根本、最直接的研究、服务的对象,所以一切信息必须从人的自身中去获得,综合了这些信息才能做出判断。人类工程学是与人相关的科学信息在对对象、体系和环境进行设计中的应用,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理想的设计应当在工作体系、运动、休闲、健康和安全等诸多方面充分体现人类工程学的原理。

人机工程学的特点是在认真研究人,机,环境三个要素本身特性的基础上,不单纯着眼于个别要素的优良与否,而是将使用“物”的人和设计的“物”以及人与“物”所共处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人机工程学中将这个系统称为“人—机—环境”系统,这个系统中,人,机,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着系统总体的性能,人机工程是科学地利用三个要素见的有机联系,来寻求系统的最佳参数。随着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人的因素在产品设计与生产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人机和谐发展的问题也就越来越显得重要,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的地位与作用愈显出其的重要性。

二、人机工程学的应用

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及其对于设计学科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为工业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参数: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肌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体重、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发力范围、活动范围、动作速度、频率、重心变化以及动作时惯性等动态参数分析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肢体感觉器官的肌能特征,分析人在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程度以及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探讨人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及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等。人体工程学的研究,为工业设计全面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了人体结构尺度,人体生理尺度和人的心理尺度等数据,这些数据可有效地运用到工业设计中去。

为工业设计中“产品”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现代工业设计中,如搞纯物质功能的创作活动,不考虑人机工程学的需求,那将是创作活动的失败。因此,如何解决“产品”与人相关的各种功能的最优化,创造出与人的生理和心理肌能相协调的“产品”,这将是当今工业设计中,在功能问题上的新课题。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规律将设计师在设计前考虑的问题。为工业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通过研究人体对环境中各种物理因素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分析声、光、热、振动、尘埃和有毒气体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生理、心理以及工作效率的影响程序,确定了人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处的各种环境的舒适范围和安全限度,从保证人体的健康、安全、合适和高效出发,为工业设计方法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了设计方法和设计准则。以上几点充分体现了人机工程学为工业设计开拓了新设计思路,并提供了独特的设计方法和理论依据。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产品更新,生活节奏紧张,这一切必然导致“产品”质量观的变化。人们将会更加重视“方便”、“舒适”、“可靠”、“价值”、“安全”、和“效率”等方面的评价,人机工程学等边缘学科的发展和应用,也必须会将工业设计的水准提到人们所追求的那个崭新高度。

三、人机工程学在汽车设计中的作用

汽车是人的代行工具,与人在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己形成独特的汽车文化。“一堆冰冷的钢铁”是无法满足现代人精神和文明需要的。车身造型设计必须以人为本,体现人机协调,使用操作方便、舒适,使汽车适应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要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安全、维护健康。未来的车身造型设计将在车身外观设计、人机工程以及室内环境等方面更加注意人性化的发展。人机工程学在对人的特性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设定了一系列的设计准则,用来指导汽车产品的设计,主要是人和汽车之间的界面设计。其中与汽车设计相关的主要有 MtF工业设计.中国

1)基于人体感官的界面设计 MtF工业设计.中国

例如,人的视觉有视角、视野、可视光波长范围、颜色分辨力、视觉灵敏度、定位错觉、运动错觉、视觉疲劳等特性,汽车的挡风玻璃、仪表板和仪表的设计就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性,使驾驶者能够得到足够的视区,能够迅速辨认各种信号,减少失误和视觉疲劳。交通标志的设计也应该采用大多数人能明辩的颜色和不易产生错觉的形状。MtF工业设计.中国 2)基于人体形态的界面设计 MtF工业设计.中国

不同地区和人种、不同年龄和性别都具有不同的身体尺寸,为不同地区和群体设计的汽车就要参考特定对象的人体参数,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以一种产品规格想占有不同地区的市场是很难的。人在生活和劳动中又具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人体在不同的姿态下工作,全身的骨头和关节处于不同的相对位置,全身的肌肉处于不同的紧张状态,心脏负担不同,疲劳程度也不同。设计一台机器首先要考虑采用什么身体形态来操纵,选定姿态后,还要考虑以最舒适的方式对人体进行支撑,并适当地布置被操作对象的位置,从而减少疲劳和误操作。例如司机在驾驶汽车的时候采用坐姿,坐椅的设计要符合人体骨骼的最佳轮廓,仪表的布置应在易于看到的地方,操纵杆/板的位置要在人体四肢灵活运动的范围内。MtF工业设计.中国

3)基于力特性的界面设计 MtF工业设计.中国

人体在不同的姿态下,用力的疲劳程度不同,操纵机器所需的力量应该选择在对应姿态下不易引起疲劳的范围内。例如转向助力器就是为了减轻操纵力而设计的。人体在不同的姿态下最大拉力、最大推力也不相同,例如坐姿下人腿的蹬力在过臀部水平线下方20度左右较大,操纵性也较好,所以刹车踏板就安装在这个位置上。人体在不同的姿态使用不同的肌肉群进行工作,动作的灵活性、速度和最高频率都不相同,例如腿的反复伸缩具有较低的频率,而手指则可以用较高的频率进行敲击。因此,对应不同的操纵频率应采用不同的动作方式来完成。MtF工业设计.中国

4)基于人脑特性的界面设计 MtF工业设计.中国

人脑对事物的认识和反应有自己的特点,体现在他的行为和对外界的反应中。人喜欢用直觉处理事情,不善于烦琐过程和精确的计算。对于协助人脑进行工作的计算机,如何进行人机界面的设计一直是热门的论题。无论是从低级语言到高级语言,到面向对象、面向任务的编程方式的发展,还是图形终端、鼠标定位、窗口系统、多媒体、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方面的进展,都体现了这个主题。近年来,人工智能已经在汽车上应用,车载电脑可以协助驾驶者认路、换档、避碰„„。MtF工业设计.中国 MtF工业设计.中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社会中,凡成功的机器产品,不能缺少人机工程学的理念。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都将人机工程作为设计考虑一大要素。参 考 文 献

[1] <人机工程学>.丁玉兰.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 <人机工程学设计应用>.严扬.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工程学 篇6

然而随着时间的演变,土地也已有了它不同于以往的更多内涵。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它是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产物。它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财富之母”。

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中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中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如何将现有的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如何将土地工程研究体系化、规范化,这是摆在土地工程从业者面前的紧迫课题。

应运而生,开展土地工程

科技创新成果卓著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结合当前陕西省建设占用耕地指标趋紧现状,为充分发挥规模骨干型土地工程建设企业在土地整治领域内的巨大作用和优势,确保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无缝对接,真正意义上不断加强土地工程建设,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在原“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基础上,改制组建了省政府直属公益性企业“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陕西地建”。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注册资本金5亿元,内设6个部门,下设 4个分公司、5个子公司和2个控股公司。主要承担省内国土资源综合开发项目的投融资及建设、异地占补平衡造地、大中型土地开发整治项目建设、土地一级市场和建设用地开发、土地勘测规划和土地工程科学研究等相关业务。

陕西地建是国土资源部和陕西省确定的土地工程科技创新研究基地之一,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团队、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5大科研平台,是陕西土地工程行业高层次人才聚集地。截至2013年8月,陕西地建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75人(博士20人);土地工程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50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贴、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重点领域领军人才、陕西“三五”(第一层次)人才称号1人,外聘技术专家30人,引进院士专家5人,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高层次领军人才1人,创新团队1个,杰出青年1人。

这支极富科学精神和国土使命感的攻坚团队自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科技项目,解决了一批重大土地工程技术难题,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专著5部。

他们的创新成就不胜枚举,其中最为耀眼的,则是砒砂岩和沙土混合复配成土的技术创新项目。

2008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毛乌素沙漠的大纪汗村视察后,要求陕西省相关部门帮助当地农民向现代农业发展。

按照胡总书记嘱托,省国土资源厅立即安排部署,由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负责实施。然而在这片只有沙子和砒砂岩的土地上,拉运黄土成本每亩高达7000多元,造什么样的地,怎么造地?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全部被调动起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西安理工大学也积极加入合作研究,探寻出路。用沙和砒砂岩能不能造地?一项前无古人的研究试验开始了。

砒砂岩,在陕西榆林被当地人称为“红胶泥”,它一旦裸露就风化,一遇风就起尘,一遇雨水就松散,随水大量流失,被称为“环境癌症”;而沙结构松散、漏水漏肥,不能形成土壤的团粒结构,它们也是导致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罪魁祸首”。

两者能不能结合起来,变两“废”为一“宝”,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总经理韩霁昌研究员陷入思索。在这一灵感的启示下,他安排富平实验基地,不惜代价从榆林拉回砒砂岩和沙进行配比研究。于是,实验室忙起来了,田间实验组忙起来了,各种分析、模拟数据开始产生……

经过研究发现,砒砂岩是岩石,也是成土母质,它含粉粒(0.25mm以下)特别多,粉粒是形成土壤的最基本元素,这种粉粒形成团粒结构最快,板结性很强,板结可以保水不渗水。砒砂岩和沙一个保水一个漏水、一个板结一个透气,刚好形成互补。通过实验室试验发现:两者混合,随着砒砂岩混合比例的增加,土壤沙粒含量降低,粉粒和粘粒含量增加,土壤质地由沙土向沙壤转化;随着混合土壤中砒砂岩比例的增高,混合土壤的有效水含量开始提升,混合土壤的持水性能逐渐增强;混合直径2cm~4cm的砒砂岩岩块最有利于水分吸收和保持且有利于沙地保肥。

根据砒砂岩与沙成土组合方案的室内相关研究结果,经过三年反复试种观察,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选取沙土比例、灌溉水量、种植作物种类以及农艺处理等4个专题试验因素,研究人员在富平实验基地14块试验田中进行不同配比,试验在各种水旱条件下它们胶结作用和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从2009年3月开始,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5种比例混合的砒砂岩与沙为培养介质,种植了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土豆、玉米、大豆等多种作物,并进行了详细的数据记录分析。研究人员通过砒砂岩与沙不同混合比例的多项指标对比研究,分析比较砒砂岩与沙在不同混合比例的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发现二者按照1:2 ~1:5的比例合理配置后,形成松散透气、结构适宜的胶结土层,对作物生长最有利,而且随着作物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剖面中粉粒和粘粒及土层有向下运移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出随着种植作物季数的增多而增加的趋势。砒砂岩与沙的复合土壤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性能。利用不同比例砒砂岩与沙成土的复合土壤种植作物具有广泛性和适宜性。

把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就能造出耕地?这对祖祖辈辈生活在毛乌素沙漠的农民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nlc202309040439

原本就无法耕种的沙丘,再把有害的砒砂岩倒在里面,这是胡来!村民怀疑过,疑惑过,误解过,还极力反对过,村民甚至还跑一千多里路,到省国土资源厅告状,要求立即停工。

顶着村民不理解的压力,公司施工人员一边耐心解释,一边用研发事实证明科学的权威性—经过榆林市大地种业公司和中稷农业公司集约化经营后,首次种植的土豆亩均产量达到3000公斤以上,比该村耕地种植的土豆产量翻了一番。

良田终于造出来了,当初的质疑声变成了阵阵赞誉。

随着这项国际领先成果的推广应用,榆林毛乌素沙漠腹地,大片沙荒地变成良田的梦想成为现实。

2011年9月4日,历时三年完成的科研项目—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核心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

由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科院院士刘昌明研究员任组长,水利部原副部长索丽生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研究员为副组长的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成果丰富,理论充分,技术先进,具有原创性和重要的推广价值,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刘昌明院士手捧着在项目区亲手刨出的果实硕大的土豆激动万分,表示了对该项技术成果的认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益权教授饶有兴趣地的把几块鸡蛋大砒砂岩装进随身携带的样品袋里,准备带回去进一步研究;索丽生教授和孙九林院士则对项目区的水资源给予更大的关注,详细询问机井的深度、水量以及当地的蒸发情况。经过实地走访调查,专家们见证了当地村民对利用砒砂岩与沙成土技术造地给他们带来实惠的感激之情。

专家讨论时,为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研究确立了今后发展的方向,达成了一项共识:这项研究成果对荒漠化非常严重的中国北部,尤其是到处都是砒砂岩和沙的毛乌素沙地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更加深入地研究下去!

2012年10月,“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核心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被评为201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应时而谋,推动土地工程学科

发展目光超前

在多个土地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陕西地建人以他们顽强的攻坚能力,赢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支队伍不仅注重实战,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中更有一番创见。

在土地工程学科建设方面,以韩霁昌研究员为学科带头人的科研团队,首次提出并推动将土地工程作为应用性一级学科建设的实践,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并出版发行了《土地工程概论》,对土地工程学科体系构建、学科基础、研究方法、工程设计方法与原则等进行了系统阐述,为解决土地工程建设技术难题和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2013年7月30日召开的全国土地整治复垦开发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与现场推进会期间,韩霁昌研究员作了题为《土地工程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学术报告,深入地阐述了他牵头建设土地工程学科的初衷:

“土地工程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把未利用土地变为可利用土地或把已利用土地进行高效利用,能动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过程。土地工程学科作为土地工程的学科支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的综合学科,是运用系统的学科原理和技术体系彻底解决土地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的应用性学科。

土地工程学科的提出是土地工程行业发展的必然,顺应了社会、经济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土地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可以从基础上解决土地工程无学科理论支撑的问题,全面促进土地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科学利用。”

这一想法,显然是韩霁昌研究员脑海中经过千百遍深思熟虑的思维成果,他的脑海中,已经勾划出清晰的学科脉络:“土地工程学科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其内在逻辑关系,以土地资源为研究基础、以土地整治工程为技术载体、以土地利用与保护为管理手段,涵盖整个土地工程的理论、技术、建设与管理。学科应该参照水利工程学科按工科一级学科建设,同时建立土地信息与土地资源、土地整治工程、土地利用与保护三个二级学科。”

而业内的呼声,亦使他对于学科的构建充满信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是土地工程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可喜的是,目前研究土地工程、建立健全土地工程学科的重要性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随着全国土地工程项目的全面建设,土地工程技术逐步成熟,土地工程学成为一级学科将指日可待。”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姜建军司长在讲话中强调一要加强土地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国土资源监管水平。二要加强成果实用性,积极创造成果实际应用的条件。科研要充分听取应用部门的意见,特别是基层一线的意见,切实提出实践需要的成果;以先进性带动实用性,不以牺牲实用性追求先进性。三要加强土地工程学科建设,努力构建土地工程学科体系。目前,我国现行的“学科分类与代码”中,还没有“土地工程学”学科的位置。我国“硕士、博士生专业目录及名称代码”中,仅在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之下设“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土地工程学科作为重要学科的突出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土地工程学科在我国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社会经济的需求极不适应。陕西地建作为省级单位,富有战略眼光和进取精神,建设了高水平的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充分体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希望大家能认真考察、好好学习,根据自身特点,建设各具特色的土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推动土地科技创新与土地学科建设。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卫华指出:“土地工程学科研究起步晚,起点低,但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他分别从当前市场需求、国土资源管理和土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总结了当前环境下,对于土地工程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首先,建设土地工程学科不仅能为土地政策落实提供科学的应用工程指导,更是为土地资源综合性开发提供系统学科依据,让每年投资数千亿元的土地整治市场有章可循,有科学的学科体系支撑;其次,只有把握了土地工程的内在变化规律,才能保障土地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而土地管理工作中所有的这些技术方法和保障措施,都需要有土地工程学科作为基础,统领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科学、规范的进行;再次,近年来,土地管理的学科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进展,但面对目前土地管理中的大量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等问题却无法覆盖,工科类技术支撑不够。因此,亟需建立土地工程一级学科,建立国土资源行业的工程技术队伍培养体系,传承国土资源文化,加强土地工程领域研究,保证土地政策落实,支撑行业科学、稳步发展。

此次会议准备期间,7月26日至29日,中国工程院石玉林、山仑、茆智、王浩、南志标等5位院士围绕土地工程学科建设及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土地科技创新等问题到集团进行参观和指导。会议期间,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到驻地看望了与会的两院院士,并就土地工程学科建设等有关问题与院士们进行了交流,指出了加快建设这一新学科对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建立土地工程学科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一致支持: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孙鸿烈表示,“我国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工程作为有效缓解水土流失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正有力解决这一问题。今天,能够看到土地工程学科不断发展壮大,成果不断推陈出新,我感到很高兴,衷心支持土地工程学科建立,希望共同推动土地工程事业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说:“霁昌研究员撰写的《土地工程概论》一书已经出版,我们很支持这个事情。建设完成土地工程学科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要靠我们在座各位进行努力,希望尽快发展,用于土地复垦科技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表示:“我觉得土地工程学概念的提出是一个突破,它具有严谨的内涵和外延,所以我们说土地工程扩展成土地科学与工程,从工科的门类进行突破是一个可取之道。”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表示:“土地和水、森林、矿产一样,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一种稀缺资源。我非常支持建立土地工程学科这个新型学科。我认为土地工程应该与水利工程具备同等地位,要成为学科分类的一级学科。这个学科的出现符合时代需求,我希望大家都共同努力,为创造研究充实建设一个完整的土地工程学的体系,为我们国家建设生态环境美丽的中国做出贡献。”

或许正像沈国舫院士所说的那样,陕西地建人在土地工程创新领域不断超越,在土地工程学科建设中勇于担当,正是源于心中不竭的“美丽中国”梦想。正是这种梦想,使他们以一往无前的奋进精神,开发、建设、保护着脚下的土地;以神圣的国土使命感,扛起了土地工程学科建设的猎猎红旗。

《中国卫生工程学》杂志稿约 篇7

1刊登内容与栏目设置

本刊面向广大的卫生工程学领域的研究者、专业工作者及对卫生工程学科感兴趣的诸方人士。主要刊登:环境卫生 (包括室内外空气污染、集中空调安装使用、固体废弃物及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及工艺、农村改水改厕改炉灶) 、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公共场所卫生质量、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预防、生物安全、学校卫生、食品卫生、辐射卫生与防护、基因工程、生物工程、卫生法学、疾病控制、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研究进展, 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学术性文章。辟有专家论坛、论著、调查研究、技术与方法、疾病控制、述评与综述、经验交流、论文摘要、国内外信息等栏目。

2来稿要求

2.1文稿

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 论点明确, 资料可靠, 文字精炼, 层次清楚, 数据准确, 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调查研究、技术与方法、疾病控制、综述与述评、讲座等一般不超过5 000字, 经验交流不超过3 000字, 论文摘要、国内外信息等不超过1500字。用A 4纸, 4号字打印。

2.2文题

力求简明、醒目, 反映出文章的主题。除公知公用者外, 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语。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英文文题一般不宜超过10~12个实词。

2.3作者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 并请在首页脚注第一作者 (及责任作者、指导教师、通讯作者) 的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民族 (汉族可略) 、籍贯、学位、职称、是否研究 (博士) 生导师、研究方向, 以及作者通信地址、邮编、电话、传真、E-mail等。通讯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 如未特殊标明, 则视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 作者单位应具体到科室。

2.4基金项目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 如国家、省部级等基金项目或攻关项目, 应将项目及编号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 例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9820229) , 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对已获奖项的论文, 请附寄获奖证书复印件。

2.5中国图书分类号

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 按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第4版) 标出。

2.6摘要

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 (应给出主要数据) 、结论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称撰写。文摘的书写要求详见GB 6447-1986。中文摘要可简略些 (200字左右) , 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 (400个实词左右) 。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 (汉语拼音, 姓的每个字母均大写, 名字首字母大写, 双字名中间加连字符) 、单位、所在省、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英文摘要中应列出前三位作者的姓名。

2.7关键词

需标引2~8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 (MeSH) 内所列的词。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 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中、英文各关键词间用分号 (;) 分隔。关键词第1个字母大写。

2.8 前言

必须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本研究选题依据的由来, 即选立本课题背景, 给出既往研究的最新成果, 指出尚存在的知识空白点、疑问处或争议面, 并以角码形式给出最有代表性的最新文献出处。②针对上述给出的背景资料, 或待填补空白, 或待解答疑点, 或待解决争论或待作出验证, 强调本研究的创新点所在, 如本研究得到阴性或否定的结果, 则往往更有刊发价值。

2.9 医学名词

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 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 (法定药物) 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 (非法定药物) 中的名称, 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 不用商品名。

2.10 图表

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全文只有1幅图或表时, 写作图1或表1。采用三横线表 (顶线、表头线、底线) , 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线条图以计算机制图, 高宽比例以5∶7左右为宜。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注明放大或缩小倍数, 实物图须标明实际尺寸。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 注明图号、作者姓名及图的上下方向。

2.11 计量单位

执行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的有关量、单位和符号规定及其书写规则, 具体使用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3版) 。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 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血压及人体压力计量单位恢复使用毫米汞柱 (mmHg) 。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 单位可只写1次, 即加圆括号将数值组合, 置共同的单位符号于全部数值之后。例如:75.4 ng/L±18.2 ng/L可以写作 (75.4±18.2) ng/L。

2.12 数字

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 每3位数字1组, 组间空1/4个汉字空, 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及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 应写成5%~95%、 (50.2±0.6) %及4 cm×3 cm×5 cm。

2.13 统计学

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 (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 和统计量的具体值 (如t=2.28) , 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 (如P=0.023) 。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1982 (统计学名词及符号) 的有关规定书写, 一律用斜体。

2.14 缩略语

文题中一般不使用缩略语, 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 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 后两者间用“, ”分开 (如该缩略语已公知, 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 。缩略语不得移行。

2.15参考文献

按GB/T 7714-2005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 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 (右上标) , 并排列于文末。在表格或插图说明中引用的文献, 亦应按照该表格或插图在正文中首次出现的顺序来编码。未发表的内部资料不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 1~3名全部列出, 3名以上后加etal。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 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与原文核对无误, 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按照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技术规范 (CAJ-CDB/T1-2005) 格式著录。例:

[1]操基玉, 姚孝元, 苏普玉, 等.居室装修后不同时间室内空气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6, 5 (2) :93-94.

[2]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10-312.

[3]GB/T 1888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S].

2.16单位推荐信

投稿须附单位推荐信, 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

3敬告作者

(1) 本刊在收到稿件后即寄出回执 (附稿件编号) 并及时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由编辑部退修给作者进行修改补充后, 请按要求修回时间将退修单与修改稿打印件一并寄回本刊编辑部, 并附寄电子版。有关稿件一切事宜本刊编辑部均与第一作者 (或通讯作者) 联系。

(2) 来稿文责自负, 并请自留底稿, 本刊对来稿有文字删改权, 凡涉及原意的修改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件逾期6个月将视为自动撤稿。

(3) 来稿须付稿件处理费, 每篇30元 (用于稿件邮寄及审阅) 。稿件确认刊载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 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版面费及彩图印刷工本费由作者单位从课题基金、科研费用或其他费用中支付。本刊录用的稿件, 均以印刷、光盘《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和网络版 (中国期刊网) 同时刊发。稿件刊登后一并酌致稿酬, 赠当期杂志2册。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来稿请寄:中国卫生工程学杂志编辑部, 吉林省长春市景阳大路3145号, 邮编:130062。请勿寄个人。电话 (传真) 0431-87980203;Email:jlpma@163.com;http://zgwx.chinajournal.net.cn

本刊动态信息登在《中国卫生工程学》杂志网站 (http://zgwx.chinajournal.net.cn) , 中华预防医学会网站 (http:www.cpma.org.cn) ,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http://www.jlcdc.com.cm) 。

参考文献

GB/T 7714-2005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 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 (右上标) , 并排列于文末。在表格或插图说明中引用的文献, 亦应按照该表格或插图在正文中首次出现的顺序来编码。未发表的内部资料不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 1~3名全部列出, 3名以上后加et al。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 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与原文核对无误, 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按照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技术规范 (CAJ-CDB/T1-2005) 格式著录。例:

[1] 操基玉, 姚孝元, 苏普玉, 等. 居室装修后不同时间室内空气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6, 5 (2) :93-94.

[2]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10-312.

[3] GB/T 1888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S].

[2].16 单位推荐信投稿须附单位推荐信, 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

[3] 敬告作者

(1) 本刊在收到稿件后即寄出回执 (附稿件编号) 并及时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由编辑部退修给作者进行修改补充后, 请按要求修回时间将退修单与修改稿打印件一并寄回本刊编辑部, 并附寄电子版。有关稿件一切事宜本刊编辑部均与 (或通讯作者) 联系。

(2) 来稿文责自负, 并请自留底稿, 本刊对来稿有文字删改权, 凡涉及原意的修改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件逾期6个月将视为自动撤稿。

《中国卫生工程学》杂志稿约 篇8

1 刊登内容与栏目设置

本刊面向广大的卫生工程学领域的研究者、专业工作者及对卫生工程学科感兴趣的诸方人士。主要刊登:环境卫生 (包括室内外空气污染、集中空调安装使用、固体废弃物及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及工艺、农村改水改厕改炉灶) 、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公共场所卫生质量、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预防、生物安全、学校卫生、食品卫生、辐射卫生与防护、基因工程、生物工程、卫生法学、疾病控制、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研究进展, 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学术性文章。辟有专家论坛、论著、调查研究、技术与方法、疾病控制、述评与综述、经验交流、论文摘要、国内外信息等栏目。

2 来稿要求

2.1 文稿

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 论点明确, 资料可靠, 文字精炼, 层次清楚, 数据准确, 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调查研究、技术与方法、疾病控制、综述与述评、讲座等一般不超过5 000字, 经验交流不超过3 000字, 论文摘要、国内外信息等不超过1500字。用A 4纸, 4号字打印。

2.2 文题

力求简明、醒目, 反映出文章的主题。除公知公用者外, 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语。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英文文题一般不宜超过10~12个实词。

2.3 作者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 并请在首页脚注第一作者 (及责任作者、指导教师、通讯作者) 的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民族 (汉族可略) 、籍贯、学位、职称、是否研究 (博士) 生导师、研究方向以及作者通信地址邮编电话传真

等。通讯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 如未特殊标明, 则视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 作者单位应具体到科室。

2.4 基金项目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 如国家、省部级等基金项目或攻关项目, 应将项目及编号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 例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9820229) , 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对已获奖项的论文, 请附寄获奖证书复印件。

2.5 中国图书分类号

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 按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第4版) 标出。

2.6 摘要

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 (应给出主要数据) 、结论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称撰写。文摘的书写要求详见GB 6447-1986。中文摘要可简略些 (200字左右) , 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 (400个实词左右) 。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 (汉语拼音, 姓的每个字母均大写, 名字首字母大写, 双字名中间加连字符) 、单位、所在省、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英文摘要中应列出前三位作者的姓名。

2.7 关键词

需标引2~8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 (MeSH) 内所列的词。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 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中、英文各关键词间用分号 (;) 分隔。关键词第1个字母大写。

2.8 前言

必须包括两方面内容: (1) 本研究选题依据的由来, 即选立本课题背景, 给出既往研究的最新成果, 指出尚存在的知识空白点、疑问处或争议面, 并以角码形式给出最有代表性的最新文献出处。 (2) 针对上述给出的背景资料, 或待填补空白, 或待解答疑点, 或待解决争论或待作出验证, 强调本研究的创新点所在, 如本研究得到阴性或否定的结果, 则往往更有刊发价值。

2.9 医学名词

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 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 (法定药物) 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 (非法定药物) 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2.1 0 图表

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全文只有1幅图或表时, 写作图1或表1。采用三横线表 (顶线、表头线、底线) , 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线条图以计算机制图, 高宽比例以5∶7左右为宜。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注明放大或缩小倍数, 实物图须标明实际尺寸。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 注明图号、作者姓名及图的上下方向。

2.1 1 计量单位

执行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的有关量、单位和符号规定及其书写规则, 具体使用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3版) 。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 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血压及人体压力计量单位恢复使用毫米汞柱 (mmHg) 。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 单位可只写1次, 即加圆括号将数值组合, 置共同的单位符号于全部数值之后。例如:75.4ng/L±18.2ng/L可以写作 (75.4±18.2) ng/L。

2.1 2 数字

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 每3位数字1组, 组间空1/4个汉字空, 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及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 应写成5%~95%、 (50.2±0.6) %及4cm×3

2.1 3 统计学

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 (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 和统计量的具体值 (如t=2.28) , 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 (如P=0.023) 。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1982 (统计学名词及符号) 的有关规定书写, 一律用斜体。

2.1 4 缩略语

文题中一般不使用缩略语, 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 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 后两者间用“, ”分开 (如该缩略语已公知, 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 。缩略语不得移行。

2.1 5 参考文献

按GB/T 7714-2005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 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 (右上标) , 并排列于文末。在表格或插图说明中引用的文献, 亦应按照该表格或插图在正文中首次出现的顺序来编码。未发表的内部资料不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 1~3名全部列出, 3名以上后加etal。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 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与原文核对无误, 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按照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技术规范 (CAJ-CDB/T1-2005) 格式著录。例:

[1]操基玉, 姚孝元, 苏普玉, 等.居室装修后不同时间室内空气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6, 5 (2) :93-94.

[2]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10-312.

[3]GB/T 1888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2.1 6单位推荐信

投稿须附单位推荐信, 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

3 敬告作者

(1) 本刊在收到稿件后即寄出回执 (附稿件编号) 并及时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由编辑部退修给作者进行修改补充后, 请按要求修回时间将退修单与修改稿打印件一并寄回本刊编辑部, 并附寄电子版。有关稿件一切事宜本刊编辑部均与第一作者 (或通讯作者) 联系。

(2) 来稿文责自负, 并请自留底稿, 本刊对来稿有文字删改权, 凡涉及原意的修改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件逾期6个月将视为自动撤稿。

(3) 来稿须付稿件处理费, 每篇30元 (用于稿件邮寄及审阅) 。稿件确认刊载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 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版面费及彩图印刷工本费由作者单位从课题基金、科研费用或其他费用中支付。本刊录用的稿件, 均以印刷、光盘《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和网络版 (中国期刊网) 同时刊发。稿件刊登后一并酌致稿酬, 赠当期杂志2册。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 请在来稿时声明, 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来稿请寄:中国卫生工程学杂志编辑部, 吉林省长春市景阳大路3145号, 邮编:130062。请勿寄个人。电话 (传真) 0431-87980203;Email:jlpma@163.com;http://zgwx.chinajournal.net.cn

《中国卫生工程学》杂志稿约 篇9

1 刊登内容与栏目设置

本刊面向广大的卫生工程学领域的研究者、专业工作者及对卫生工程学科感兴趣的诸方人士。主要刊登:环境卫生 (包括室内外空气污染、集中空调安装使用、固体废弃物及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及工艺、农村改水改厕改炉灶) 、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公共场所卫生质量、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预防、生物安全、学校卫生、食品卫生、辐射卫生与防护、基因工程、生物工程、卫生法学、疾病控制、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研究进展, 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学术性文章。辟有专家论坛、论著、调查研究、技术与方法、疾病控制、述评与综述、经验交流、论文摘要、国内外信息等栏目。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 搭建交叉学科学术交流的平台, 本刊拟增加“疾病控制”和“技术与方法”两个栏目比重, 刊发有关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肿瘤、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防治、精神卫生与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 以及实验室检验、药物分析技术、职业防护等方面的文稿, 以拓展学术交流领域, 为更多的医药卫生工作者服务。

2 来稿要求

2.1 文稿

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 论点明确, 资料可靠, 文字精炼, 层次清楚, 数据准确, 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调查研究、技术与方法、疾病控制、综述与述评、讲座等一般不超过5 000字, 经验交流不超过3 000字, 论文摘要、国内外信息等不超过1 500字。用A4纸, 4号字打印。

2.2 文题

力求简明、醒目, 反映出文章的主题。除公知公用者外, 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语。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英文文题一般不宜超过10~12个实词。

2.3 作者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 并请在首页脚注第一作者 (及责任作者、指导教师、通讯作者) 的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民族 (汉族可略) 、籍贯、学位、职称、是否研究 (博士) 生导师、研究方向, 以及作者通信地址、邮编、电话、传真、E-mail等。通讯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 如未特殊标明, 则视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 作者单位应具体到科室。

2.4 基金项目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 如国家、省部级等基金项目或攻关项目, 应将项目及编号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 例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9820229) , 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对已获奖项的论文, 请附寄获奖证书复印件。

2.5 中国图书分类号

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 按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第4版) 标出。

2.6 摘要

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 (应给出主要数据) 、结论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称撰写。文摘的书写要求详见GB6447-1986。中文摘要可简略些 (200字左右) , 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 (400个实词左右) 。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全部作者姓名 (汉语拼音, 姓的每个字母均大写, 名字首字母大写, 双字名中间加连字符) 、单位 (具体到科室) 、所在省、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

2.7 关键词

需标引2~8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 (Me SH) 内所列的词。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 SH还原为全称, 如“HBs 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中、英文各关键词间用分号 (;) 分隔。英文关键词第1个字母大写。

2.8 前言

必须包括两方面内容: (1) 本研究选题依据的由来, 即选立本课题背景, 给出既往研究的最新成果, 指出尚存在的知识空白点、疑问处或争议面, 并以角码形式给出最有代表性的最新文献出处; (2) 针对上述给出的背景资料, 或待填补空白, 或待解答疑点, 或待解决争论或待做出验证, 强调本研究的创新点所在, 如本研究得到阴性或否定的结果, 则往往更有刊发价值。

2.9 医学名词

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 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 (法定药物) 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 (非法定药物) 中的名称, 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 不用商品名。

2.1 0 图表

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全文只有1幅图或表时, 写作图1或表1。采用三横线表 (顶线、表头线、底线) , 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线条图以计算机制图, 高宽比例以5∶7左右为宜。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注明放大或缩小倍数, 实物图须标明实际尺寸。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 注明图号、作者姓名及图的上下方向。

2.1 1 计量单位

执行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的有关量、单位和符号规定及其书写规则, 具体使用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3版) 。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 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血压及人体压力计量单位恢复使用毫米汞柱 (mm Hg) 。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 单位可只写1次, 即加圆括号将数值组合, 置共同的单位符号于全部数值之后。例如:75.4 ng/L±18.2 ng/L可以写作 (75.4±18.2) ng/L。

2.1 2 数字

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 每3位数字1组, 组间空1/4个汉字空, 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及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 应写成5%~95%、 (50.2±0.6) %及4 cm×3 cm×5 cm。

2.1 3 统计学

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 (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 和统计量的具体值 (如t=2.28) , 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 (如P=0.023) 。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1982 (统计学名词及符号) 的有关规定书写, 一律用斜体。

2.1 4 缩略语

文题中一般不使用缩略语, 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 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 后两者间用“, ”分开 (如该缩略语已公知, 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 。缩略语不得移行。

2.1 5 参考文献

按GB/T 7714-2005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 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 (右上标) , 并排列于文末。在表格或插图说明中引用的文献, 亦应按照该表格或插图在正文中首次出现的顺序来编码。未发表的内部资料不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 1~3名全部列出, 3名以上后加等。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 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与原文核对无误, 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按照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技术规范 (CAJ-CDB/T1-2005) 格式著录。例:

[1]操基玉, 姚孝元, 苏普玉, 等.居室装修后不同时间室内空气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6, 5 (2) :93-94.

[2]苏德模, 马绪荣.药品微生物检验技术[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7:209-2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16单位推荐信

投稿须附单位推荐信, 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

3 敬告作者

本刊在收到稿件后即寄出回执 (附稿件编号) 并及时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由编辑部退修给作者进行修改补充后, 请按要求修回时间将退修单与修改稿打印件一并寄回本刊编辑部, 并附寄电子版。有关稿件一切事宜本刊编辑部均与第一作者 (或通讯作者) 联系。

来稿文责自负, 并请自留底稿, 本刊对来稿有文字删改权, 凡涉及原意的修改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件逾期6个月未返回编辑部将视为自动撤稿。

来稿须付稿件处理费, 每篇50元 (用于稿件邮寄及审阅) 。稿件确认刊发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 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本刊录用的稿件, 均以印刷、光盘《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和网络版 (中国期刊网) 同时刊发。稿件刊登后一并酌致稿酬, 赠当期杂志2册。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 请在来稿时声明, 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来稿请寄:中国卫生工程学杂志编辑部, 吉林省长春市景阳大路3145号, 邮编:130062。请勿寄个人。

电话 (传真) 0431-87980203

Email:jlpma@163.com

论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篇10

1 人机工程学简介

人机工程学是运用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和人体力学等有关学科知识, 研究人与机器、环境之间的关系, 使设计的机器与环境系统适合认得生理、心理等特点, 以提高整个系统效能的新兴边缘科学。目前人机工程学的前沿领域研究包括:人机关系;人与环境关系;人与生态;人的特性模型;人机系统的定量描述;人际关系、直至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研究[2]。

2 安全人机工程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2.1 基于人体感官的设计要求[3]

人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而视觉在汽车安全工程中的应用最为重要。在汽车高速行驶时, 驾驶员的视角、视野受汽车本身影响, 在该过程中人对颜色的分辨力、视物的灵敏度等都将受到影响, 因此就需要充分考虑到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仪表板以及仪表的设计, 通过具体的设计, 保证驾驶者能够拥有足够的视野, 帮助驾驶者迅速辨别信号, 降低失误等, 确保驾驶者的人身安全。

第一, 根据人的正常视角、视距确定仪表的大小、位置、距离, 通常来讲, 普通人的正常视距为45~70cm, 视觉效率最高的视角为40°左右, 其中又以视野中心30°的范围内影像最为清晰。基于此, 需要将最重要的、使用频率最高的仪表设计在视野中心30°的范围内, 次要及使用频率较低的放在视野中心30°~60°之间。

第二, 按人的视觉惯性排列仪表的顺序。从空间角度来讲, 人的观察顺序一般为从上往下, 从左往右以及顺时针转动, 因此仪表设计时应遵从这一规律。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增高, 仪表逐渐增多, 为了方便驾驶者观察数据, 应对仪表进行功能区划, 并且仪表的刻度线应粗细分明, 间距合理。另外, 仪表盘上应具备相应的照明装置, 改善驾驶者的用眼环境, 减轻驾驶者的视觉疲劳。

第三, 为了提高行车安全性, 必须提高汽车的视野性能。汽车的后视野与后视镜的布置、尺寸、可调角度及镜面光学特性有关, 还与人眼的视觉规律、人体测量的统计尺寸及驾驶员的眼椭圆等有关, 设计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除了视觉之外, 针对听觉、触觉等感官因素, 汽车设计和制造中也大量应用了人机工程学的理论。

2.2 基于人体形态的设计要求[4]

人的身体尺寸因地区、年龄、性别、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 为不同地区和群体设计的汽车就要参考特定对象的人体参数, 在当今社会, 想以一种产品规格占有不同地区的市场是很难的。人在生活和劳动中又具有各种不同的形态, 在不同的姿态下工作, 人体全身的骨头和关节处于不同的相对位置, 全身的肌肉紧张状态不同, 心脏负担不同, 疲劳程度也不同。设计一台机器首先要考虑采用什么身体形态来操纵, 选定姿态后, 还要考虑到对人体进行支撑的最舒适的方式, 并合理布置被操作对象的位置, 可以减少人的疲劳和失误。例如司机采用坐姿驾驶汽车的时候, 座椅的设计要符合人体背部、腰部、臀部等的最佳轮廓, 操纵杆的位置要在人的肢体灵活运动的范围内, 仪表的安装应在视野良好的地方。

2.3 基于力学特性的设计要求

人在坐姿不同时, 用力的大小不同。比如:转向助力器就是为了操纵轻便而设计的。人体在不同姿态下的最大拉力和最大推力也不相同, 例如:人平坐下时腿的蹬力在过臀部水平线下20°时较大, 操纵性也较好, 因此制动踏板就装在这个位置上。人体在不同姿态下使用不同的肌肉群进行工作, 动作的速度、灵便性和最高频率都不相同。例如:手指可以较高的频率进行敲击, 而腿的反复伸缩具有较低的频率。因此, 在操纵频率不同的情况下, 要选用不同的动作方式来完成。

结束语

虽然目前许多汽车在安全设计方面已有比较成熟的理论与方法,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又有新的课题需要解决。符合人机工程、人性化的设计是最实在, 同时也是最前沿的潮流与趋势, 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是人与产品完美和谐的结合。可以预见, 在我国, 人机工程学应用在汽车安全方面的潜力非常巨大, 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人机工程学在汽车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在现代社会汽车研发生产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从人机工程相关技术角度出发, 对汽车车身安全设计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人机工程,安全设计,操纵装置

参考文献

[1]朱虹, 李妍.人机工程技术在机械安全设计的应用[J].林业劳动安全, 2007, 11 (4) .

[2]李鹏.论人机工程学优化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 2010.

[3]何海泉.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J].新视野, 2013 (1) .

人机工程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11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人机工程学是工业设计、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机械、电子、车辆工程等专业的学科选修课,在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要系统地给传授学生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能,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实践的能力。通过对人机工程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们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结合课程内容,采用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改变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改革教学方法,建立研讨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在课堂内、外与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张扬学生个性;结合工业设计的专业特点,积极引入最新的设计成果,使理论的转化既快又直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研究

(一)教学内容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人机工程学是工业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它通过介绍与工业设计相关的人的结构、生理和心理等基本特征,研究人、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人机系统最优(见图1)。其理论方法可为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数据,为设计中“机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掌握人机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在明确系统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分析和研究人、机、环境3个要素应具备的功能及其对系统总体性能的影响,寻求人机系统最优组合方案,并能应用人机工程学知识指导具体产品的设计,使人机系统安全、高效、可靠。

(二)构建课程框架体系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要符合教学规律,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将完整的知识教给学生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人机工程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是人体科学、环境科学、工程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的范围较广。它的研究对象是人、机、环境系统,我们将课程也分为4大模块,人的模块、机的模块、环境模块和其他。而其中的重点是“人”,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围绕“人”的因素来展开,首先通过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来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和测量数据的具体应用方法,探讨人的设计心理学在设计上的应用;从与设计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系统”、“运动系统”3大系统的特点来讲述其与设计的关系及应用方法;机器模块主要是“显示系统”和“控制系统”为主的人机的信息界面设计;环境模块主要是与人和机器有关的环境因素,如热环境、光环境等。其他模块主要研究人机系统的总体设计、事故的成因等。通过以上模块的教学给学生构建出一个清晰的课程框架体系,从全方位把握课程内容,强化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课程体系框架结构。

(三)教学内容动态更新

人机工程学近几年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随着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深入以及人们认识上的提高,在学术界和企业界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一方面要不断把人机工程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另一方面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及时将教师本人和他人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再者紧密联系人机工程应用的最新发展,用案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网上资源、学生作品、毕业设计、教师制作等,及时穿插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丰富课堂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与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源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工科的,一个是艺术类的,对于这两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针对学生思维活动方式的不同以及所掌握的知识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教学模块上进行变化,增加不同的内容,与学生的特长相结合,使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二、教学方法的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形式

对于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主要采用讲授方式,原理和概念一般都是比较枯燥、抽象的,在讲授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帮助他们理清楚概念的基本构架,掌握其内在的含义,从而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也培养了学生富于思考和综合理解的能力。讲授中要注意将抽象的内容用形象的方式进行传达,将枯燥的理论用一种新颖的表达方式呈现,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强化记忆效果。如在讲感觉和知觉时,用了“瞎子摸象”来说明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在理论讲授中结合实物直观来配合,即用不同的实物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来体会原理的具体应用。如在讲授控制装置的布置原则时,用几种不同布置方式的摇控器让学生进行操作,并提醒学生注意其操作过程,然后再讨论在布置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总结出布置的原则。这种原则是由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所以对于原则的理解更加深刻。人机工程学的知识系统性较强,并且作为一门交叉性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在讲授时要注意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使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对于学科的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学习的知识能以一种更稳定的形式存储,提高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师生互动式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由于人机工程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较为密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常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一般是我们司空见惯,然而又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或尚未归结出错误的原因的,让学生进行广泛地讨论,并适时把握讨论的方向,最后总结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如给出市场上的两种电磁炉的控制面板,让学生思考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由此还引发出了上市场找缺点的一个高潮。另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定的作业,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由于是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发现的错误,便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展示作业让学生对作业进行评论,并就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利用作业的讲评来完善教学内容。在讲评过程中,由于相互的激励往往会产生一些新颖的想法,课堂气氛热烈,互动效果很好。

(三)案例教学式

结合典型案例和综合性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评析、讲解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其中所隐含的人机工程学知识和设计原理,掌握相关教学内容和设计方法。案例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能体现相关的知识点或原理,存在着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的可能性。一般案例的选择是国内外的优秀的作品、学生作品、教师作品等,内容一般是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比较熟悉的产品。通过对案例的研究能领会到理论应用的条件和环境,激发学生对人机工程学课程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习的思路。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3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将理论内容的传授与实际中的应用进行有机的结合,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在平时练习和毕业设计中,强化人机工程学的应用,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在具体的实践中体会理论的应用方法,并将这些成果不断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下一届的学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

(一)课件的设计

人机工程学的内容繁杂、信息量大,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如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将传统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表现出来,在较短时间里,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并用,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结合多媒体的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插图、声音、视频等,使知识简单、直观、明了,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所以对于人机工程学来说,制作多媒体课件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途径。课件的每一章都要依据章节的特点来确定其结构与布局、色彩的搭配、界面的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内容。使重点和难点突出,知识点易于理解,并加深记忆。在课堂教学来检验课件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再将课件加以修改,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网络课程,实施远程教育,方便学生适时查看课程内容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强化知识,并在网络课程中补充了大量相关信息,如案例分析、精品文章、名人名作等,为学生详细讲解案例,推荐课程相关精品文章及名家作品,内容涵盖全面。以此确保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不仅掌握了本课程知识,并且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摄取极大地大扩充了知识层面,从而达到有效地辅助课程学习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同样要注意言语直观。大部分多媒体课件使用者只利用鼠标或键盘控制演示内容,忽略了通过教师的授课形体、语调、表情和动作来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反而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缺少了在课堂上面对面的互动。另外在课件的演示过程中要把握好节奏,有张有弛,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汪惠芬,刘婷婷.“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9).

2、王兴凯.设计基础课程——人机工程学教学探索[J].艺术与设计,2008(7).

3、高等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人体工程学与高铁卧铺设计 篇12

人体工程学,也称人类工程学、人体工学。这是一门研究人在特定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科学。人体工程学将人体的测量数据、感官反应、动作行为与室内用具、空间环境相结合,发掘具体对象的不同层次需求。

人体工程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1)为确定人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提供设计依据;(2)为确定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提供设计依据;(3)提供符合人体需求的最佳室内环境;(4)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人体工程学在设计中的应用

人体工程学目标是实现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在设计较常用的有人体测量学、工程心理学、环境生理学这几个分学科。

1.1人体测量学在设计中的应用

1.1.1人体静态测量尺寸

静态尺寸,是人体主躯干处于固定的标准状态下测量所得的数据,如身高、臂长、腿长等。

为人工作和生活使用的设施和工具提供参考数据。在设计中,常用的人体尺寸主要包括身高、眼睛高度、肘部高度、挺直坐高、肩宽、臀部高度、大腿厚度、膝盖高度、臀部到膝腿部长度等。这些基本的人体测量数据,在设计中都有特定的应用:

(1)挺直坐高,是指人挺直坐着时,座椅表面到头顶的垂直距离。这个数据主要用于确定座椅上方障碍物如行李架的最低允许高度,以及卧铺车上下铺之间的空间距离。

(2)肩宽,是指两个三角肌外侧最大水平距离。肩宽数据用于确定座椅座位的左右间距,也用于确定床铺的宽度和走廊宽度等空间。

(3)臀部到膝腿部长度,指臀部最后面到小腿背面的水平距离。这个尺寸主要应用于座椅的设计中,以确定座椅的靠背到座椅座垫面边缘的距离。

人体工程学提倡以“够的着的距离、容的下的空间”作为选择人体数据百分位的原则,分别选用95%和5%的最大最小原则。例如由人体高度和宽度决定的门走廊、床等选用第95百分位;由人体某一部分尺寸决定的座面高、手功能范围等选用第5百分位。在特殊情况下,为了消除危险因素,选用第1百分位和第99百分位。例如报警装置的高度尺寸要保证身躯小的人能使用;紧急出口的尺寸,应该保证身躯大的人能顺利逃离;分别选用第1百分位和第99百分位。

1.1.2人体动态测量尺寸

动态尺寸,是人体进行功能活动时肢体所能达到的空间范围,是由肢体运动的角度和长度相互协调而产生的范围尺寸。通过动态尺寸定义,我们知道厕所的空间不能仅仅由人体静态尺寸决定,人由蹲姿或坐姿转换到站姿的肢体活动尺寸,也是重要的设计参考依据。司机室操纵台按钮要根据人手臂水平作业域布置。为了避免司机疲劳和保证较好的工作效率,一般应当要求各种操纵按钮位于人躯干不活动时手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即手臂最大作业域。司机需要频繁操作的按钮或按钮涉及到重要的安全因素,尽量放置在手臂通常作业域内(图1)。

1.2心理空间和修正量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实际设计中,除了人体基本的测量尺寸外,还要留出合理的心理空间。人们并不仅仅以生理尺度去衡量空间,对空间的满意度和使用方式还受人们的心理尺度的影响,这就是心理空间。人在遇到较低的顶板时,尽管在人体测量尺寸上可以通过,但是会自然的低头,这就是顶板设计留出的心理空间不足造成的。为此,需要引入修正量的概念。修正量包括功能修正量和心理修正量。

(1)功能修正量。由于GB/T10000-1988表中的数据均为裸体测量结果,在设计时必须考虑鞋、衣服等引起的尺寸变化,这个尺寸变化就是功能修正量。功能修正量的部分常用参考值:(1)穿鞋修正量:立姿身高、眼高、肩高、肘高、手功能高、会阴高等,男子+25mm,女子+20mm;(2)着衣着裤修正量:坐姿坐高、眼高、肩高、肘高等+6mm,肩宽、臀宽等+13mm,胸厚+18mm,臀膝距+20mm。

(2)心理修正量,就是为了消除空间压抑感,恐惧感,为了美观等心理因素而加的修正量。

比如司机室空间大小设计的刚刚容纳下完成必要的操作活动是不够的,这会使列车驾驶员产生局促和压抑,并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剧,为了司机的舒适性和列车的安全性需要留出更大的空间。心理修正量一般通常通过被测试者主观评价表的评分,进行统计分析获得心理修正量。在不同的场景中,同一设施心理修正量的值不同。同样是床的宽度设计,在宾馆和高铁卧铺车内,由于对舒适度和经济性要求不同,其心理修正量也不同。

由此可以得出设计尺寸=人体测量尺寸的百分位数+功能修正量+心理修正量

1.3人体感知系统对设计的影响

外部环境的因素、特性是通过人体感知系统传输到人的大脑的,即评判设计的好与坏,是由人的感觉来定义的。因此人体感知系统是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参考因素。人体感知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

(1)室内环境气氛主要是利用色彩的知觉效应,如色彩的温度感、距离感、重量感等,来调节和创造室内环境气氛。如在缺少阳光或灯光暗淡的空间,采用暖色调(红黄橙),以增加亲切感;反之采用冷色调(青蓝绿紫)以降低室温感。在空间低矮的房间,易采用轻远感的暖色调或中性色调(白灰黑)来减少室内的压抑感。同一房间里,从顶板到墙面到地面,色彩要由明亮到暗重,如图2。以得到丰富色彩层次,扩大视觉空间,加强空间稳定的感觉。

(2)室内空间不大、顶板较低时,可以利用视觉特性,使室内空间小中见大。在室内尽量使用矮小的家具或设备,造成视觉对比,扩大室内空间感。

(3)视觉有明适应和暗适应现象。明适应是指从黑暗到光亮,眼睛需要1分钟的适应时间。

暗适应是指从光亮到黑暗,眼睛需要10~30分钟的适应时间。在进行光环境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光照的均匀性,避免由于过度的明暗引起的视觉疲劳。在车辆或客室的入口处,可能会有照度明暗差,人需要适应时间才能看清物体,尽量不要设置台阶或不明显的障碍物。

2高铁卧铺人体工程学设计实例

对于高铁旅客界面来说,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基本点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界面、配置色彩和光照,如何处理车内环境使之符合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新一代高铁卧铺是在适应我国国土广袤铁路运行路线长和不断增长的运量需求的背景下产生的。为提高利用率,在夜间作为卧铺车使用,在日间作为座车使用。通过卧铺结构功能创新设计,根据运行需要实现卧铺和座车的功能转换。卧车模式下,床铺作为乘客睡卧的平台。在座车模式下,下铺作为乘客乘坐的平台,上铺向上翻转收起。列车可以实现夜间卧车、白天座车两种运营模式。

2.1卧铺下铺的设计

(1)卧铺下铺宽度设计。(1)当旅客平躺在床铺上时,要考虑的是人体的最大的肩宽。因为涉及到乘客睡卧安全,选取男子最大肩宽的第99百分数,为486mm;(2)然后设计功能修正量,衣服的尺寸13mm,(3)为了增加乘客舒适度,增加心理修正量115mm。所以,卧铺最小设计宽度为486+13+30+115=614mm。新一代的高铁卧铺下铺的最终设计宽度为750mm(图3),预留出了251mm的心理修正量,满足人体工程学要求,并且充分考虑了乘客睡卧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2)座车运行模式座椅深度的设计。如图4所示,在下铺为座椅模式的情况下,座椅深度尺寸为676mm,此尺寸超出了GB/T1000-19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的要求,会造成乘坐不舒适。为此,下铺采用可折叠伸缩结构,在座车模式下,下铺宽度缩进164mm,座椅深度为512mm,提高乘坐舒适性。

2.2下铺到上铺间距的设计

(1)下铺到上铺间距要考虑乘客坐姿的最大尺寸。由于涉及到空间问题,所以选取男子坐高的第95百分位,为958mm。

(2)设计功能修正量,坐姿衣服的尺寸+6mm。

(3)为了使旅客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旅行更舒适,增加心理修正量22mm。所以,下铺到上铺间距最小设计尺寸为958+6+22=986mm。新一代的卧铺动车组下铺到上铺间距为1060mm,满足要求,使坐在下铺的乘客有宽敞的头顶空间。

2.3卧铺上铺的设计

在座车模式下,距离乘客头上方不远处就是上铺,压缩乘客的头部心理空间;通过研究人体从坐姿到站姿的动态尺寸,上铺与人体头部运动曲线有干涉,造成乘客不舒适或碰撞乘客头部;同时上铺还阻挡包间顶灯灯光的投射,使包间内光照度对比过大,造成乘客的压抑感。

上铺的存在从空间环境、人体动态空间尺寸、光环境方面降低了乘坐舒适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上铺设计成可折叠式。在座车模式下,上铺向上收起,如图4,客室顶灯灯光可以投射向乘客,头顶也没有上铺产生的压迫感,便于高铁到站后包间内密集的人员运动,提高乘坐舒适性。

2.4卧铺行李柜的设计

常规的卧铺车,下铺下方的空间是存放行李的区域。上铺乘客身边没有存放随身贵重物品或体积不大的行李的空间。随着乘客休闲习惯的改变,上铺乘客需要频繁上下来取用、存放充电宝、电脑等,或者将这些物品放置在床铺上,存在跌落的风险,有安全隐患。新一代高铁卧铺在包间门上侧设计行李柜,通过优化包间顶部区域的设计,在满足顶板高度要求和不影响包间供风的前提下,尽量扩大行李柜的容量(宽高深:580x320x490毫米),基本满足上铺乘客行李存放的要求。即避免了一定的安全风险,也满足了乘客喜欢将行李存放在自己身边视线内的位置的心理习惯。

3结束语

我国人体工程学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但是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及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和环境质量的关注,人体工程学作为一门解决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相互协调的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章曲,谷林3.《人体工程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3]GB/T1000-19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

[4]GB/T12985-1991《在产品设计中应用人体百分位数的通则》.

[5]GB/T13547-1992《工作空间人体尺寸》.

上一篇:图书出版市场下一篇:群众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