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竞争力

2024-07-30

国际旅游竞争力(通用12篇)

国际旅游竞争力 篇1

1989年, 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 (WEF)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MD) 商定进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合作研究, 并于1993年将中国的部分数据纳入《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对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 在其他产业研究的基础之上, 目前正处于日趋全面和深入的发展之中。

一、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1.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传统经典理论。根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 可以分为比较优势外生理论和比较优势内生理论。

(1) 比较优势外生理论

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 大卫·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 就会产生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 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H-O”理论则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方面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 并由此导致比较优势的产生。此后, 美国的雷蒙德·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拓展了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范畴。

由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外生性与静态性, 其前提假设与现实有着严重的背离。这是导致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和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原因。

(2) 比较优势内生理论

根据比较优势来源的不同解释, 其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三类:比较优势来源于规模经济, 如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等创立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比较优势来源于专业化分工, 如贝克儿、杨小凯等人的分工与交易成本理论的解释;比较优势来源于技术与学习, 如卢卡斯、克鲁格曼等人的研究。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知识的创新与经验的积累, 这与现实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一致的。自2 0世纪7 0年代以来, 随着比较优势内生理论的兴起, 比较优势理论得到了新生。

2. 竞争优势理论

把国际竞争力放在产业这一层次进行分析研究, 可以说是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独特贡献。波特教授经过对许多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后认为, 一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钻石模型”, 模型中各因素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和动态转换关系。

3.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评价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 以实现稀缺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而在无形中忽略了竞争的主体——企业在竞争中的主导作用。事实上, 现代企业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战略选择来配置稀缺资源, 进行人为比较优势的创造。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则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个微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和竞争力问题。波特使用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思路, 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结构性的知识框架, 其中的钻石模型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经济分析范式。不过波特教授的范式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同时对于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分析范式也未必一成不变。

在经济分析中,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可以区分的两个概念, 但在实践中往往联系紧密。首先, 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比较优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 因为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由于基础条件的优越性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其次, 一国的某一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 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 反之非常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 往往很难形成和保持国际竞争力。第三,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 所不同的仅仅是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 而竞争优势强调的则是各国相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

二、国内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

1. 宏观角度的研究

(1) 定性研究

我国旅游产业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提高国际竞争力关键靠政府与旅游产业部门对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对机遇的把握 (马勇, 2003) 。在改善旅游产业的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公司治理机构和市场环境方面, 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另外, 政府干预在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快旅游人力资本积累和促进旅游市场有效竞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缪婧晶, 2002) 。旅游产业诸要素的改善, 取决于政府的干预方式和力度。

(2) 定量研究

通过对较常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的计算和分析, 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产业一内处于向上的发展态势, 综合的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 (金博轶, 2006) 。因此, 加强中小旅游企业的联合、提升服务质量、开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以及从宏观上为旅游立法等具体应对策略将有助于我国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遵照“选择评价因子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指标量化与处理—计算综合评价值”的逻辑顺序, 可以得出某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总评价值 (朱应皋, 2003) 。结果证明, 中国与德国和英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均衡, 但其竞争优势不尽相同。

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宏观角度的研究, 主要分析政府如何从产业的层面上协调旅游业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并以规制措施保证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而对旅游业诸要素自身微观条件的改善则鲜有论及。

2. 微观角度的研究

我国旅游企业长期以来奉行的是各自为政的封闭经营模式, 企业间缺乏分工与合作 (刘文波, 2001) 。由于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分工专业化的发展, 即每个个体所掌握的信息相对于全社会的知识越来越少, 因此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分工可以带来效率优势, 它是我国旅游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 尤其是弱化恶性竞争的必然趋势。

我国旅游产业具有企业素质优势、经营优势、管理优势、产品优势和网络优势 (李红, 2003) 。我国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就是这些内部优势的挖掘和发挥。要较为精确的衡量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需要通过将统计分析得到的硬指标和通过专家评价调查得到的软指标相结合, 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微观角度的研究, 主要是针对旅游企业进行的, 对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及其所处的宏观环境关注不够, 并且对决定旅游企业成败的旅游人力资源、现代高科技等因素关注不够。

3. 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角度的研究

我国要想在2020年建成为旅游强国, 必须靠国际竞争力、达到质量型竞争、效益型发展 (魏小安, 2003)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旅游发展的主体是旅游企业。要提高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根本就是建设强大的创新型的旅游企业。

从资源优势提升为竞争优势, 将是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 (黎洁, 1999) 。目前特色旅游日益重要, 因为我们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成本优势日益减少。传统的思维将使我们容易形成“旅游资源比较优势陷阱”。环境的变化要求我国在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竞争和动态博弈中求发展, 钻石模型中六要素的组合与动态作用过程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核心是竞争优势, 涉及的是各国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 (张明清、刘超, 2000) 。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以旅游产品、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基础, 是通过旅游企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销售旅游产品而反映的生产力。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角度的研究, 较系统的对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但主要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 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则予以放弃, 同时没有针对客观条件分析我国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之所在, 更缺乏为了提高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而进行的实证研究。

三、国内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评价

国内对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旅游业现实发展状况催生的结果, 当今的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热点是从竞争优势的角度提升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 它考虑到市场经济的特点与环境的变化, 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国际市场较量的结果看, 产业国际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在目前和未来环境中的市场占有率, 或者说是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续存能力, 而要保持和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 必须有更新、更好的产品、服务和较低的成本、价格。基于这一点认识,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客观观测资料就是相关国家特定产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率。这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最终的实现指标, 反映了产业国际竞争的实际结果, 因而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最具显示性的检验标准 (《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 1996) 。以此为基点来审视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还存在着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第一, 目前的研究片面的从竞争优势出发, 对传统的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予以全盘否定, 疏忽了其中的合理因素。

首先, 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要求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结合。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 比较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产业竞争的角度看, 竞争优势又起决定性作用。从全局性的系统角度考虑,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是在承认各国各产业间存在着比较优势, 而且承认比较优势对国际产业分工的基本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前提下, 着重研究各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态势, 以及影响各国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其次, 当代国际竞争特点的现实要求二者的结合。当代国际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市场价格机制与企业机制同时在起作用。如果说在李嘉图时代, 由于资源配置主要靠市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外生比较优势能够发挥比较充分的作用的话, 那么到了近代, 现代企业则成为最重要的资源配置主体和竞争主体。比较优势是形成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但存在产业比较优势的国家, 并不一定会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国际竞争力。要将其变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 还需要企业机制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因此, 要赢得国际竞争力, 需要同时借助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并且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第二, 实证研究不足。到目前为止只有金博轶、朱应皋和万绪才等少数学者定性的研究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还没有形成一个百家争鸣、去伪存真的学术氛围。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决策支持和理论指导, 故而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用研究的匮乏秩需完善。

第三, 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缺乏与政府、旅游实业界的互动, 没有形成“官、产、学”的密切配合。纯粹理论的研究固然是旅游学科建设的需要, “官、产、学”的互动更是有助于学术的进步和实业界竞争力的提升。

第四, 对于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多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缺乏本土化的研究, 缺乏在现实意义上的理论创新。全盘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不适合于我国国情, 例如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 体制因素的影响就非常大, 很难将其排除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视野之外 (金碚, 1996) , 国外研究成果对此则关注程度明显不大。

第五, 产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一个产业组织问题 (杜传忠, 2003) , 这一点是符合SCP分析范式的。事实上, 作为我国旅游产业中最活跃细胞组织的旅游企业, 在市场上仍旧没有实现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从这一层面上来说, 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魏小安:旅游纵横——产业发展新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10

[2]郭鲁芳:关于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旅游科学, 2000.2

[3]张广瑞等:2002年~2004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12

[4]金博轶:基于进出口数据的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6.1

[5]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科学出版社, 2003.8

国际旅游竞争力 篇2

人才国际竞争力评价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管理乃至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谁争夺到、拥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谁就拥有竞争的.优势;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乃至成为失败者,谁就面临着危机.因此,人才的竞争力,涉及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作 者:桂昭明 作者单位:武汉化工学院刊 名:中国人才 PKU英文刊名:CHINESE TALENTS MAGAZINE年,卷(期):“”(10)分类号:F2关键词:

国际旅游竞争力 篇3

[关键词]国际化 旅游产业 竞争力

一、天津旅游与城市旅游国际化

21世纪旅游业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产业。为参与国际财富分配,分享世界经济增长成果,国内许多城市纷纷吹响了旅游国际化的号角,天津亦然。近年来,天津旅游业发展较快,2006年旅游外汇收入达6.25亿,列全国第9,但仅为北京上海的15.5%和16%,和某些地级市比差距也很大。因此,天津应借助2008奥运发展契机,大力开发有超国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同时积极塑造城市鲜明旅游形象,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从形象、人才、企管、城市综合环境等方面构建竞争优势,以实现天津旅游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和主题化。

二、天津旅游国际化发展现状分析

结合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本文分析了影响天津国际化旅游发展的各要素的竞争力现状,并从极具、较具、一般和较弱四个维度评述了其国际竞争能力。

天津国际化旅游竞争力要素体系及评价

可见影响天津国际化旅游发展竞争力的10个要素中,仅区位交通、经济和政府支持要素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其他均无国际竞争能力,使天津国际化旅游面临巨大挑战。

三、构建天津国际化旅游竞争优势的策略

1.确立国际化旅游理念,培育国际化旅游大都市形象

理念国际化是国际化旅游体系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只有思想开放,树立国际化发展意识才能促进天津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天津应努力实现城市及旅游经营的独特性,在综合考虑世界旅游竞争格局和发展动向的前提下,从国际化角度出发找准并塑造影响当前和未来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战略性关键优势。此外,要形成大旅游、大联动、大受益意识,加强横向联合,在凭借自身资源、交通区位、市场潜力、历史文化条件发展天津旅游业的同时,加强与北京、大连等的协作,互通信息,客源共享,优势互补,努力实现与北京及环渤海地区旅游的错位发展。

旅游形象是当今城市旅游发展的新领域,无独特、整体性旅游形象的城市很难长久地吸引游客。天津目前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上都不具竞争优势。因此,必须对天津旅游进行总体规划,准确定位,确立独特的城市旅游形象,避免因功能高度同质导致城市旅游吸引力下降。天津“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特色鲜明的滨海都市旅游休闲中心城市”定位和“万象天津、休闲都会”的总体形象口号基本概括了天津旅游的特点,但仍需深度挖掘与香港、大连及杭州等较具国际知名度旅游城市的定位区别,着重突出独特性和轰动性。

2.整合旅游资源,实施产品和品牌国际化战略

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是倾向于资源指向型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城市发展国际化旅游的先决条件。城市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数量及品质是形成旅游产品的基础,同时决定了城市旅游的价值。拥有高品质、高独特性旅游资源和良好品牌的城市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更易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天津不但要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开发,更应根据市场需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与优势。通过实施精品战略,培育一批生命力极强的世界级旅游品牌,实现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拓宽天津旅游业的客源市场,确保天津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即:借助滨海新区发展的契机,积极与国际知名旅游企业合作开发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旅游项目,提高天津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加强客源市场研究,积极探索休闲度假、会展、文化体育等新型旅游方式,开发满足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的各类旅游产品;增加天津旅游产品经济、文化、科技的内涵,提升档次,增强参与性,突出天津国际化旅游大都市的特色和风格。

3.开展城市旅游营销,推进旅游营销国际化

宣传营销是提高城市旅游和品牌知名度、激发出游意愿的有效手段。为谋取国际化旅游竞争优势,天津须借助独特的旅游形象和轰动效应极强的特色旅游产品。因此,天津一方面要重新定位和包装城市旅游形象,加大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新力度;另一方面应创新国际营销手段,综合利用网络、影视、节事等渠道,走旅游营销的国际化道路,提高天津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天津国际化旅游的宣传促销应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体市民共同参与的道路。通过深入分析来津旅游海外游客市场分布及需求偏好,细分国际市场,分别制订有针对性的国际营销战略和促销策略;其次,政府应发挥城市旅游营销中的积极作用,主办或协助旅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展多样化的旅游营销活动(如参加国际旅游展览会、国际专业旅游推介会、邀请国际旅游经销商及媒体来津考察、拍摄旅游宣传片或旅游节目等),鼓励旅游企业在海外市场设立经销点,逐步建立国际旅游营销网络。另外,应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抢抓2008奥运历史性机遇,开展相关的宣传、推介、营销,主动接轨和服务奥运会,找准定位,利用奥运平台扩大天津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4.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完善国际化旅游服务功能

信息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命脉,旅游市场流通领域的活动主要靠旅游产品信息传递引起游客流动。现代国际化旅游更是建立在高度信息化的基础上,完善针对国际游客的信息服务功能对天津国际化旅游发展极为重要。天津应积极构建和完善旅游咨询系统,通过信息中心用多种语言向各国游客提供旅游产品特色介绍、服务保障系统、娱乐休闲设施等信息,诱发旅游消费动机;同时应把信息服务引入旅游接待服务中,通过增加信息化手段,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服务信息化的要求。天津应在中心城区及主要景区建设国际游客服务中心,在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口岸及宾馆、餐饮、购物等服务窗口开展多语种咨询服务,逐步健全和规范市区及主要景区景点多语标识系统,为入境游客提供周全、便捷的服务,完善国际化旅游服务功能;通过编印中英文天津旅游地图、旅游服务指南等信息材料及开发双语旅游网站等确保游客多渠道获取信息,实现旅游信息的国际化。

5.促进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构建适合旅游国际化发展的产业体系

产业创新及结构优化关系到一个城市的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后劲。近年来天津旅游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单体规模小,力量分散,结构失衡严重。因此,推进天津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加快产业规模化发展,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积极构建大旅游集团与小企业集群之间的协作体系—是非常迫切的。政府应鼓励原有大型旅游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相互持股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形成一定数量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带动天津国际化旅游的发展;同时,应以滨海新区为试点,积极引导区域小企业间的联合,通过协作、联盟等方式把大量小旅游企业纳入到专业化分工体系中,逐步形成一批以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为核心,小旅游企业为呼应的企业集群,加强区域旅游企业的凝聚力,提升天津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6.创新城市旅游发展,培养新型国际化旅游人才

在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借助旅游创新发展意识,积极推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发展战略,才能准确预见未来旅游业发展和需求变化趋势,开发创新型旅游产品,引领旅游消费需求,确保国际竞争优势。因此,天津必须通过持续学习方能获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各类知识,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通过加大对教育投入,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引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开展全方位、系列化、多层次旅游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培育行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在能力素质方面,既要在总体上提高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素质,又要全力提高企业高管的经营管理能力;在人才类型方面,注重选拔和培养高层管理人才及特殊人才,培养复合型、外向型和市场型人才,培养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懂现代经营管理的国际化旅游人才,为天津国际化旅游发展构建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体系。

7.加强城市旅游环境建设,营造国际化旅游氛围

不少学者提出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产品的主体,也是旅游吸引物的实质所在。但在旅游者的亲身体验中,城市旅游的大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感知和总体评价。[4]因此,城市旅游环境营造如同旅游资源开发一样重要,甚至本身可作为极具吸引力的城市旅游资源。但是空气质量一般、城市卫生环境质量差、居民缺乏好客性、服务意识不强、城市品位不高是天津旅游环境的真实写照。旅游环境已成为制约天津发展国际化旅游的重要因素。因此,天津应高度重视城市综合环境的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城市绿化及全民教育,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使城市综合环境显示出充分的好客性,实现风貌好客、设施好客、市民好客、生态好客,把天津变成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享受、可回味的国际化旅游目的地。

四、结论

天津旅游要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借助政策东风和08奥运契机,加速实现理念、形象、品牌、产品、营销、客源、服务和人才的国际化,以及交通、信息和城市的现代化,积极构建天津国际化旅游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最终成为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性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1]张争胜等: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1),P13~16

[2]郭舒等:城市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商业研究,2004(9),P138~140

[3]陈兆坤: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及发展战略选择.经济师,2001(11),P52~53

[4]王大悟:发展国际大都市旅游,增强上海综合竞争力.上海经济,2001(12),P39~42

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动态述评 篇4

一、 关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动态

1.国外相关组织和机构对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开展对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相关组织或机构主要有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和世界经济论坛等。世界旅游组织(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通过其每年发布的“旅游统计年鉴”提供历年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游客到达数、入境过夜人数、旅游收入等方面的详细数据以及排名情况。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通过其发布的旅行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指示器,提供200多个国家的数据库,给出价格、开放性、技术、基础设施、人文旅游、环境、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等8大指标体系的相对值,并以绿色、橙色和红色分别表示高于平均值、平均值和低于平均值,为该国政府提供可信的和专业的统计资料来帮助其进行政策的制定以及为企业提供投资决策参考。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在2007年3月1日首次公布了《2007年旅游业竞争力报告》,对全球124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名,对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所依据的指标包括旅游政策及规定、环境管理、治安情况、卫生情况、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空中及地面交通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信息技术设施、价格竞争力、人力资本、旅游观念以及自然和文化资源 。

2.国外学者对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阶段不同、旅游业国际竞争的内涵不一样,关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题也有差异[1]。国外学者对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早,其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起源较早,G.Deasy和P.Griess是最早从“旅游资源”方面研究旅游业竞争力的学者,他们运用旅游无差异曲线对美国宾夕法尼亚两个互相存在竞争的景点进行研究,发现旅游景点和客源地之间是资源指向性的[2]。N. LeiPer认为决定一个旅游系统发展状况的四个因素是:客源地区域、目的地区域、旅行路径和旅游产业本身[3]。P. D. loed认为收入水平、相对价格水平、相对汇率、旅游目的地的特殊事件是影响一个国家国际旅游需求的主要因子,其中相对价格差异是首要因子[4]。Cram Pon在1991年提出引力模型,认为某时段客源地到目的地的旅游量与客源地人口规模、财富或旅游嗜好的量度及目的吸引力或接待力成正比,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距离成反比[5]。J. R. Brent Ritchie在1993年提出目的地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Calgar模型, 使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到很大程度的扩展,Calgary模型将影响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要素分为目的地吸引力、目的地管理、目的地组织、目的地信息、目的地效率5个方面[6]。Z.H.Liu提出旅游系统环境由内部环境、运作环境和宏观环境三个圈层组成,这为旅游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7]。C. Gunn则提出旅游功能系统概念,认为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旅游系统应由旅游吸引物、服务与施、交通、信息与引导和旅游者五个部分组成[8]。Geoffrey I. Crouch 和 J. R. Brent Ritchie从社会福利和社会繁荣及旅游发展的目的角度出发, 构建了可持续的目的地旅游竞争力概念模型[9]。Salah S H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影响目的地竞争力的因素分为2个层次,构建了可持续发展下的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力决定因素图[10]。Buhalis, Dr. Dimitrios认为, 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还应当包括当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保证该目的地获得长期优势并使各利益相关者公平地获得回报的能力[11]。Tanja M对J. R. Brent Ritchie的Calgary模型的分析, 认为该模型没有考虑环境质量因素, 而环境质量也应是影响目的地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目的地环境质量的适当管理能够提高目的地竞争力[12]。Enright M J和Newton J认为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不仅要包括与目的地竞争力直接有关的要素,还要包括影响旅游企业和与生产旅游产品有关的相关企业竞争力的因素[13]。

第二,关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关于旅游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国外学者多采用案例分析法。Haahti A J通过指标的选择测量了芬兰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该国的竞争地位[14]。Pearce D G.将马来西亚沙捞越地区与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泰国的著名旅游目的地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沙捞越当时所具有的竞争优势[15]。Metin K, Mike R利用1998年到土耳其旅游的英国游客的问卷调查结果,对土耳其在不同季节的竞争对手以及在不同的属性上所处的竞争地位进行了实证分析[16]。Quhl, Lil, Gilder Kei Tat Chu等人使用方差分析法,对香港作为东南亚地区国际会议旅游目的地的竞争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17]。Dwyer L, Forsyth P, Rao P以澳大利亚作为参考国家,通过旅游产品和服务价格指数的构造,对国际上19个旅游目的地的价格竞争力进行了比较与分析[18]。

第三,对提升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策略的研究。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也是国外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Ahmed Z, Krohn U,et al认为美国的国际旅游竞争力自1982年以来出现下降的趋势,对政府应当采取的政策措施进行了探讨[19]。Lyck L.利用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和Hamal G和 Prabalad C K的动态分析方法提出了增强丹麦旅游业持续竞争力的战略措施[20]。

(二)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学者对于旅游业竞争力的研究开始时间晚,研究内容则侧重于旅游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旅游业竞争力的量化和实证研究以及对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和分析等。

1.关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黎洁,赵西萍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提出了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六大影响因素和4个演进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的特征,对于我国全面认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1]。张明清,刘超借鉴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对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进行初步探讨,并分析了我国旅游产业所面临的竞争态势[22]。左冰应用波特的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认为我国迫切需要从资源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提出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战略观,对我国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3]。缪婧晶,王劲松运用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等经济理论,分析了政府干预与旅游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积累、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供给的关系[24]。李红从分析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密切联系入手,提出中国旅游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部优势包括企业素质、经营优势、管理优势、产品优势和网络优势[25]。黄秀娟,黄福才等利用主成分回归方法(PCR),对区域旅游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区域旅游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8个定量因素和1个定性因素。以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横截面数据为样本,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各个影响因素的相对贡献率。得出当前影响我国各区域旅游国际竞争力的五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可进入性、旅游企业竞争能力、旅游资源、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的结论[26]。

2.关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和实证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对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和实证研究。卢 玮从促进旅游业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战略创新和营销创新等方面提出加入WTO后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对策[27]。冯学钢,赖坤利用国际权威机构的有关指标和数据,运用德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环境竞争力进行量化评价,并通过与世界主要入境旅游接待排名前10位(2001年)国家之间的比较,诊断制约中国旅游业发展环境中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发展环境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28]。朱应皋、万绪才利用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实证研究了国际上11个旅游强国的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根据评价结果将11个国家聚为四类,美国国际旅游竞争力最强,位居Ⅰ类;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次之,位居Ⅱ类,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强;德国、中国、英国位居Ⅲ类,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较强;加拿大、墨西哥、奥地利、希腊居第Ⅳ类,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29]。朱应皋、万绪才提出的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将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分解为旅游资源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其它方面3个部分,每一部分又分解为3个层级,对旅游竞争力的定量评价具有开创性意义[30]。赵书华,李辉利用比较优势指数对全球旅游服务贸易最强的9个国家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墨西哥、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西班牙在旅游服务贸易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最强,其次是法国和意大利,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存在着优势,但极其微弱[31]。

3.关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的研究

对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也是我国学者研究较多的一个领域。王莹从我国旅游者人均消费、国际旅游收入构成和来华旅游入境人数构成等方面对我国国际旅游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32]。杨森林,郭鲁芳,王莹等人运用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研究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应从目前的旅游竞争实力、旅游竞争潜力、未来旅游竞争的发展力等方面进行多相测度。其中竞争实力的测度指标有接待国际游客人数及排位、旅游创汇及排位、国际旅游市场占有率、旅游消费者综合满意度;潜力指标包括旅游竞争资源的筹供能力、质量潜力、成本潜力;发展力指标有市场营销能力、创新能力等[33]。黎洁,赵西萍直接从波特的竞争模型出发,认为国际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应包括国际旅游收入与接待人数、国际旅游市场占有率、国际旅游产品销售结构与旅游组织形式3个方面[34]。郭鲁芳用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旅游业国际竟争力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旅游业虽具有某些优势,但现有的国际竟争力较弱,研究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应具有多相浏度[35]。曾益成,冯云艳从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促进旅游业发展对策等方面研究和探讨提升我国旅游业竞争力的策略[36]。史春云,张捷,朱传耿、周章,杨旸等利用2004年世界旅行与旅游委员会竞争力指示器所提供的207个国家,包括价格、开放性、技术、基础设施、人文旅游、社会、环境和人力资源8项指标的数据,计算各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指数,进一步分析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基本格局,并对我国在国际旅游竞争格局中的地位、主要优势与劣势进行深入剖析[37]。吴翌琳从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出发,结合瑞士洛桑国际发展管理学院(IMD)国际竞争力理论,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该指标体系对世界各国的旅游竞争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对中国在各个方面的排名和状况进行分析[38]。

二、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动态分析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率先开展对旅游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此后国际旅游及其他相关机构和国内学者也陆续参与到这一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不断出现。这些机构和学者关于旅游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多以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的形式出现,相关专著较少。国内外旅游及其他相关机构和学者关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目的地旅游竞争力和区域旅游竞争力方面,把旅游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的比较少;关于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对于竞争力的研究对象说法不一,如 “旅游竞争力”、“旅游国际竞争力”、 “国际旅游竞争力”、“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等[39],但是文献中对于旅游竞争力是从国家、产业还是产品的角度进行研究,大多没有明确界定或者存在界定范围不清等现象。

第二,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设立和评价指标的选取多侧重于旅游供给和旅游环境等方面的指标,而针对旅游客源地如旅游需求方面的评价指标很少。旅游需求规模和需求状况也是影响一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一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评价,必须考虑到一国作为旅游客源地即旅游需求方面的因素;研究方法上,学者们较多采用案例比较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

第三,关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及评价体系等理论都是借鉴一般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成果。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相比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如旅游业的综合性和依托性决定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园林等各有关部门和行业的通力合作与协调发展,这些部门和行业按照传统的产业划分标准,又分别属于若干独立的行业。因此,对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既要考虑到产业自身的影响因素,又要考虑到关联产业的影响因素 。

三、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未来研究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和旅游业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关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关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将会继续,研究范围也会有所扩展,如关于旅游目的地环境状况和旅游产品的质量对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此外,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等都将成为今后旅游相关机构和旅游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目标。

摘要:国际旅游组织及相关机构和旅游学者关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范围较广,并且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研究成果。总结和提炼国内外旅游组织和学者关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从中找出其研究成果的特点,对于了解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未来研究趋势和动态,明确研究的方向和任务具有指导意义。

香港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浅析 篇5

一、从IMD的指标体系看香港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优势

香港是高度发达的城市型经济,虽然自然资源匮乏,但近40年来其经济总体上保持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也因此不断提升。迄至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国际竞争力已在世界各国和地区中名列前茅。但近几年来,香港国际竞争力大幅滑落。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4月公布的20国际竞争力年报,在参评的47个各国和地区中,香港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从第七位猛跌至第十二位,这是自香港世界排序在1995~保持四年获得第三位历史最好名次以来连续两年大幅滑落。世界经济论坛(WEF)年9月公布的200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对香港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显示同样类似的结果:香港世界排序由19的第三位跌至第八位。但与此同时,根据IMD对香港国际竞争力八个大类指标的评价体系,以及结合其他一些著名国际组织对香港的评价,不难发现,香港许多指标排序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有的甚至没有下降反而上升,显示出在全球范围内香港国际竞争力具有较大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1.政府作用。政府政策有益于增强竞争力的程度。1992年以来,该项指标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二,并与第一名得分十分接近。香港一直采取以积极不干预为特色的政策取向,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创造有序的市场环境,迫使企业改进经营效率。政府的管理模式运转高效廉洁,利于企业充分及时地把握市场机会,有效地经营企业资源。从IMD2000年国际竞争力年报所列出政府行政效率的11项指标看,香港在政治体制如何适应当今经济挑战,政府政策获得支持等五个项目上世界排序第二,在政府干涉不妨碍商业发展环境,官僚主义不妨碍商业发展等四个项目上跃居世界第一。3月亚洲讯息报告的一项调查,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14个代表性的国家(地区)中,香港公务员是“最不官僚”的一支队伍。香港特区政府从容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其后推出盈富基金等措施无不体现出政府高效果敢的经济管理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对保持和提升香港国际竞争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国际化程度。这是通常衡量国家(地区)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参与程度的指标。作为高度开放型的`经济体系,香港经济的运行一直与国际经济息息相关。在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市场准入、汇兑自由等经济领域,香港均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而充裕的外汇储备,优良的税务制度和货币政策等也易于同国际市场接轨。《财富》杂志对全球最适宜营商城市的评价中,香港从年的第四位上升到20的第一位。其他诸如美国卡托研究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也从各个方面对香港国际化给予极高的评价。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出版的年报告都显示,香港经济自由度连续多年世界夺冠,从一个侧面表明其国际化程度占有较大国际竞争的现实优势。

3.金融环境。该项指标用来评价国家(地区)资本市场的发育状况和金融服务的质量。香港是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其发达和成熟的资本市场与良好而有信誉的金融服务相结合,不仅具有满足企业需求变化的足够弹性,而且是冒险企业家投资的理想场所。同时香港为外国公司提供进入当地资本市场最平等的途径。外商在香港的投资收益相当可观,有价证券投资收益流入大于流出的增幅,都对外商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引人注目的是,金融环境一直是香港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中优势最为显著的一项指标,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金融环境世界排序不降反升,体现了香港金融环境国际竞争力上的现实优势。

4.企业管理。这是评价企业管理在创新,赢利和责任方面有效程度的指标。香港企业在生产率,经营效率上表现相当出色。企业运行的商业环境良好,企业内部的运作管理和经营战略渐趋于成熟,表明其能够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香港企业

国际旅游竞争力 篇6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优先发展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一直保持了超过30%的增长速度,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无论是产业的总体规模还是技术创新能力都与软件产业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软件产业整体水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一、增强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当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软件产业自主创新就是要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和产品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掌握一批核心软件技术和创新成果,全面提升软件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第3代移动通讯、数字电视即将在中国成为新的发展热点。产品的更新换代产生了新的消费需求,需要有新的技术和产品与它相适应,最易推动各种软件层出不穷地创新和出现。此外,由于电信网、互联网、广告网的融合是必然趋势,各种技术的相互融合又会催生新的消费需求,市场需求和技术的相互发展,为我们的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研究这种发展态势,抓住机遇来实现创新。

二、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软件企业。企业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也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软件企业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企业的规模依然偏小,核心竞争力还不强。我们要继续实施大公司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有关部门应该提供周到的服务、有效的咨询和指导,支持软件出口基地的建设,鼓励有产业规模、品牌优势和出口前景的软件企业走出去,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学会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配置资源,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及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

三、加快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打造中国软件的整体品牌。从我国软件发展的历程来看,原来主要是以内需为主,使得我国软件出口的总体规模较小,在世界市场占有度和知名度较低,导致与国际知名公司的合作度也不高,深层次的合作较少。技术的发展使得各个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调配资源,我们也要学会在全球调配资源以实现在产业链过程中适应这种调整和变化。政府要大力实施软件产业的国家品牌战略,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整合资源、联合协作、优势互补,努力打造中国软件的品牌,使其在国际化软件市场上树立良好的产业形象,加快我国软件产业的国际化步伐,增强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进一步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以集成电路和软件的鼓励政策为代表的产业政策,对促进国内软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产业的发展新型化,新问题不断涌现,政府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继续贯彻已有产业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制定对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扶持力度更大的相关政策,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为了适应WTO环境的需要,我们也要积极推动软件产业政策的法制化以确保软件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们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要鼓励创新就要鼓励保护知识产权。

国际旅游竞争力 篇7

(一) 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 据世界旅游组织 (WTO) 报告预测, 我国在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在这股发展的大潮中, 内蒙古的旅游业和旅游服务贸易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十一五”期间, 全区旅游总收入从2003年的101.47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892.53亿元, 增加了791.06亿元, 增长近7.8倍, 年均递增43.67%, 排名从全国第27位上升至第13位。2010年一季度, 全区的旅游总收入达到了155.8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了17.30%。其中, 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入境旅游, 全区入境旅游累计接待人数达到了168636人次, 同比增长了23.14%;全区入境旅游创汇达到了6310.82万美元, 同比增长了22.02%。

入境旅游人数由1995年的0.98万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149.45万人次, 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2908万人次,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由1995年的91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558万美元。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 推动了下岗再就业, 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 推动了社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 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额

内蒙古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很快。2000-2007年, 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额连年持续增长, 而且增幅较大, 但整体规模小, 出口有限。截至2008年, 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也只有9.1253亿美元, 而同期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则达到了328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6835亿美元, 而同期的货物贸易出口额达到了230亿美元。总体上说, 内蒙古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的2-5%左右, 服务贸易总量明显偏低;服务贸易出口额仅为货物贸易出口额的1-4%, 服务贸易出口非常有限, 而服务贸易出口水平的偏低, 与内蒙古国民经济和在全国的贸易地位极不相称。

其次, 内蒙古服务贸易呈现逆差状况, 并且逆差逐步扩大, 2007年达到最高值。随着中国加入WTO时承诺开放服务领域的最后期限的到来, 大量服务市场将对外开放, 进口激增, 进口大于出口仍然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蒙古服务贸易的一个趋势。

另一个衡量一个国家服务贸易国际地位的指标是一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即国际市场占有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的份额较低, 2007年服务贸易出口排名第12位, 国际市场占有率只有2.315%。内蒙古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就更低, 2008年达到最高值, 也只有0.5%-2%之间, 与内蒙古货物贸易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无法比拟的。

贸易结构是否合理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内蒙古服务贸易出口行业结构中, 出口依然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为主, 所占份额较大的是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服务、旅游、建筑安装和工程承包也占有比较比例。总体上旅游和运输相加占到了总出口的近30%, 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说明以上行业是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强项。其他服务贸易出口所占的比例很低, 如金融与保险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通讯邮电服务、咨询服务、专利服务等的出口比重连1%都不到。

贸易竞争优势指标 (TC指标) , 又称国际贸易专业化系数 (TSC系数) , 是对国际竞争力分析时经常使用的测度指标之一, 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 即TC指数= (出口-进口) / (出口+进口) , 其数值在-1和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越具有竞争力。

内蒙古服务贸易总体TC指数在2004和2005年为负值, 2006年和2007年转为正值。2008和2009年转为负值, 说明服务贸易总体是在发展的, 但国际竞争力并不强。

在这些行业中, 旅游业的TC指数在国际排名中比较靠前, 自2004年到2009年以来旅游业TC指数多为正值, 但值得引起高度警觉的是旅游服务贸易的形势不容乐观, 旅游服务贸易的TC指数在2005年达到最高值0.8226之后不断下滑, 2007年只有-0.3015。如果一味依赖自然资源, 不抓紧进行制度创新和市场、技术创新, 原有的优势将丧失殆尽。因此, 提高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 内蒙古旅游出口额与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比较

旅游服务贸易仍然是内蒙古服务贸易的主要来源。目前, 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已经突破单一的国内旅游, 扩展成为国际旅游, 旅游服务贸易已占很大份额。

近10年来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 旅游服务贸易总量还不大, 各县 (市、区) 分布结构极不平衡, 提升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势在必行。2004年, 这一比例占到服务贸易总出口的44.34%, 几乎持续到2006年。近几年尽管这一比例下降, 但仍然在40%左右 (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 , 仍是内蒙古服务贸易的支柱项目。

二、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SWOT分析

(一) 优势

1. 资源丰富, 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 物产丰富, 用“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来形容非常妥帖。该地区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 比如呼伦贝尔大草原、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额济纳旗胡杨林、大黑河昭君墓、响沙湾、五当召等, 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群体, 形成了具有神秘色彩自然人文底蕴, 为区域旅游产业开发提供了优厚的资源禀赋。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 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呈现多民族共融的文化特色。内蒙古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为蒙古族的“男儿三艺”。每年七月中下旬举办的那达慕草原旅游节, 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各方面的灿烂文化。此外, 内蒙古地跨“三北”, 毗邻八省, 中东部地区面向京津唐, 靠近东三省, 融入环渤海经济圈;西部“金三角”地区依托包兰铁路, 被列入国家规划的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北部接壤俄罗斯和蒙古, 有4200公里的边境线, 有满洲里、二连浩特等18个边境口岸。因此, 内蒙古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总格局中, 不仅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地位, 也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 是我国边境贸易的一个重要中转地, 就区域经济发展而言, 显然具有地缘经济价值。

2. 区位优越, 交通便利

内蒙古地处北部边疆, 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 横跨中国西北、华北、东北三个经济区。在对内经济联系上承东启西, 既与西部地区构成密不可分的经济发展整体, 又与东中部地区形成比较紧密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在对外经济联系上, 内蒙古已开通满洲里、二连浩特等18个边境陆路口岸, 是“第二个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目前拥有19条国有铁路干线、12条支线、5条地方铁路, 营运里程在2008年将达到6156公里的铁路运输网, 而且形成以城市为依托, 国有干线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 开辟了与蒙古、俄罗斯边境省区通车的6条客运班车路线。现在已开通了区内外18条航线和2条国际航线。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本区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 劣势

1. 旅游业结构水平与旅游环境不尽人意

内蒙古旅游业内在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繁多, 但与发达省市相比, 内蒙古的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内在结构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环境不尽人意。旅游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 但一些地方对自然旅游资源实行了破坏性、掠夺性开发, 致使生态环境恶劣, 历史文化遗产遭人为破坏。许多地方风景区建设盲目或粗制滥造, 有的甚至占用大量的资金来建设与景区环境完全不相吻合的人造景点或项目, 对原有自然景观的人为破坏与文化糟蹋非常严重, 许多经典存在严重的旅游垃圾污染问题。

2. 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化问题

内蒙古国际旅游“短腿”现象严重。通常国内、国际旅游应存在一个较为适当的比例, 从全国水平来看, 2002年-2010年, 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收入之比约为2.4:1, 上海市2008年这一比例为6.3:1, 而内蒙古为9.6:1, 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全区各市之间旅游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特别是国际旅游, 呼和浩特旅游外汇收入及接待入境旅游者占全区的比重近一半, 2008年呼和浩特市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区的48.5%, 接待入境旅游者占全区47.6%。国内旅游也基本集中于呼和浩特、东胜两个市, 两地之和比重过半;旅游收入中各要素比列不够均衡结构性问题仍未有较大改观, 购物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还不到20%, 远远低于旅游发达地区水平。另外, 内蒙古目前正缺乏这种国际标准化的旅游服务。例如, 签证手续繁琐、海关和边捡的效率低下、兑币地点少等。另外, 就是旅行社市场较为混乱。例如, 无序竞争中的竞相压价、高额回扣、价格欺诈、非法经营、违规经营、违规操作等。

(三) 机会

1. 经济贸易与合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 自治区制定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 引进外资迅速融入了国内外大市场。现在已经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有700多种商品进入国际市场, 形成了一批创汇额较高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 在国内已经先后同28个省市区的200多个城市、地区建立了经济联系。同时, 二连浩特、满洲里被国务院批准为沿边开放城市。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 扩大了内蒙古自治区同国外及区外的友好交往, 促进了生产建设, 提高了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和技术保障。

2. 国内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机遇

目前, 全球旅游业处于持续发展的时期, 旅游业总产值、旅游业税收、旅游投资、旅游消费、旅游产业多年来都占其总数的10%以上。世界旅游组织认为, 未来20年, 国际旅游市场的潜力很大, 目前国际旅游人数只占世界潜在国际旅游人数的7%。因此, 2012年国际旅游人数将达10亿人次;至2020年将达16亿人次。并且, 国际旅游消费增长率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 届时远程旅游将大幅度攀升。世界旅游在未来20年内的持续发展, 必将促进我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的实现。这为内蒙古旅游业拓展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四) 威胁

主要表现为旅游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 国家旅游局及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的积极引导下, 各省、市、区都在大力挖掘自己的旅游资源, 推出自己的旅游产品。至今为止, 国家旅游局共批准成立了207家全国旅游示范点, 2008年底国家旅游局首批确定41个旅游示范点, 在2004年已经增加到103家企业, 2010年又增加了77家。可见有更多的企业正在朝着这个标准迈进, 其速度增加之快, 竞争之大。而且, 旅游服务贸易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 具有相似特点的旅游服务贸易项目同质性高, 相互替代性强, 打造自己的旅游优势成为难题。

以上运用SWOT模型对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简要分析, 得出SWOT分析表 (表1) 。

根据分析, 可知内蒙古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面临着各方面的竞争, 但是竞争既是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充分利用本区优势, 加强自己竞争力的联合型战略 (SO) 和借助外部机会 (O) 的发展型战略措施, 加大这些方面的投资和建设, 从而取得最佳效益。

三、发展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丰富国际旅游产品

1. 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新产品, 提高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

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还处于初级阶段, 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且大都是一次性的观光产品, 游客的回游率不高。对于这类产品, 我们应加以改进、优化, 向深层次开发, 不能只讲规模效益, 还要追求旅游人数效益。内蒙古旅游产品的优化应立足于旅游资源优势 (SWOT分析中的内部优势-S) , 强化旅游景区的吸引力, 开发旅游精品路线, 更新传统产品, 培育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内蒙古旅游资源优势是其景观的多样性、不可替代性、原始神秘性等。因此, 内蒙古的旅游开发可以围绕着特色做文章, 以特色建设精品, 尽可能打造几个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同时, 我区旅游产品正处在由团队向散客, 由全包价向菜单式服务, 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 由标准等级向豪华等级和经济等级的结构转化时期。越是具有民族生活的就越有世界性。我区应该抓住这一契机, 大力发展有内蒙古特色的“唯我独有”的旅游产品, 不断提高我区旅游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 增强国内外游客对我区旅游产品的选择范围。

2.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市场型人才

要实行多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战略,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吸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观念, 拓展旅游人才开发的国际合作渠道, 开展境外培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旅游业岗位训练,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外向型、市场型人才。同时要发挥高校作用, 培养具有专业水平、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旅游人才。建立完善的校企人才供给体系,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发展旅游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研究、规划、管理人才, 有一定文化基础、专业知识的服务人员, 如果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会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从整体来看, 内蒙古旅游人才缺口大、旅游研究远远不够、管理水平低、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3. 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尽快达到国际标准

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加大对旅游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目前, 内蒙古国内旅游市场进入发展初期阶段, 而国外旅游市场则进入大幅度增长阶段。因此, 要处理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之间的关系, 把入境旅游作为内蒙古旅游发展的重点来抓, 推动全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 还要加快发展入境旅游市场, 是国内、国际旅游相互促进, 避免二元结构继续发展, 保证旅游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制定合理规划, 对连接旅游区的重点交通干道加强建设, 实现交通便捷, 重点建设环卫设施, 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处理废弃物, 尽快达到国际标准和适应旅游发展的要求。

4. 提升旅游企业国际竞争战略, 以科技和服务制胜

现代科技对旅游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旅游企业要积极引进和运用高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SWOT模型分析出的内部优势 (S) , 制定旅游企业国际竞争战略 (SO-多元化、联合型) 。如目的地信息系统、饭店管理系统、计算机预定系统、销售现场系统和银行结算系统等, 增加服务的科技含量。同时要改变传统企业的散、小、弱的状况, 整合旅游企业, 形成规模效益, 充分合理地运用旅游资源。

(二) 更新资源开发理念, 加强各方协作

民族地区旅游的开发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经济上的利益无节制地开发, 为了民族地区旅游业和经济的更好的发展, 我们应该在旅游开发发展中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文化真实性原则

现代人旅游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求真”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享受到由真实而带来的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因有着可靠的文化背景和真实的生活场景, 迎合了旅游者求"真"的心里。然而, 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开发者为了吸引旅游者将旅游资源过度的商品化的做法, 有悖于文化的真实性。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所以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处理好文化真实性与商品化的关系。

2. 突出特色的原则

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多以民俗旅游为主, 以自然观光游为辅。突出特色的原则就是在开发中深入挖掘民俗旅游资源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选取本民族本地区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创造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赋予民俗旅游高尚的文化品位。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用科学的发展观发展旅游业,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实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 区域联合原则

针对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表现出来的规模小、分布散、联合弱的特点, 要树立区域联合整体发展统一规划的观念和意识, 这也是SWOT分析中看到的区域竞争威胁。首先, 要注意挖掘各旅游区独特的旅游资源, 防止旅游景点和活动项目的重复建设和雷同。在同一的文化背景下, 尽量做到每地一品, 处处有特色, 处处有惊喜;其次, 要注意与周围旅游点和旅游线的巧妙结合, 通过比附, 挂靠, 依托等多种方式带动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实现冷点升温, 温点变热。

4. 可持续发展原则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 在满足当前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旅游需求、旅游开发能力的同时也不损害后代人发展旅游的需求的能力。要知道任何旅游资源都是有限的, 在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时候, 必须考虑到开发对当地的资源, 环境等是否是掠夺性的开发。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损害了后代人的需求, 因此, 旅游开发要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 实现旅游开发的良性发展。

(三) 改革创新旅游机制, 加速接轨国际市场

1.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自然与民俗相结合

单纯的草原观光旅游在短时间是可以持续的, 但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来讲, 任何旅游产品的开发都要有文化为依托才可以取得更长足的发展。内蒙地区的旅游开发要突破单纯草原自然景观的范畴, 挖掘草原上附载的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美食特产、歌舞传说人物等资源, 使草原成为一个完整有生命力的旅游资源。不仅看到有形的资源, 还要看到无形的资源。

2. 充分运用增长极理论, 加快国际旅游发展步伐

针对主要客源市场, 民族旅游资源的分区及重要的增长极城市可以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分别是呼伦贝尔, 森林冰雪生态旅游线路;锡林郭勒, 克什克腾, 科尔沁草原风情, 地质奇观旅游线路;呼和浩特, 包头, 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民族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乌海, 阿拉善大漠风情旅游线路。以这条旅游精品线路为轴心, 根据附近交通枢纽, 以景点影响距离为半径, 向周边旋转性地呈扇形辐射, 最终形成连接各旅游产业链的旅游带, 将分散的旅游景点充分连接起来, 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 加快国际旅游发展步伐。

3. 把旅游开发的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结合起来

所谓软件建设就是旅游线路的设计,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等的建设。所谓硬件建设是指旅游设施的建设, 硬件的建设要根据旅游地总体规划量力而行。要根据旅游活动的要求为旅客提供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所必需的设施, 切忌只注意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 以免失去平衡, 妨碍旅游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相对不足, 已成为制约我区民俗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内蒙古地区旅游的良性发展, 就需要大批的具有各学科理论知识, 研究方法, 可以站在更好层次审视和规划草原旅游的专家团队。软件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协调发展是内蒙古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4. 提高国际影响力, 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际旅游竞争力 篇8

本文以苏州的旅游服务贸易为研究对象, 对苏州的旅游服务贸易总体现状、竞争力水平进行深入的分析, 研究这些问题, 有利于我们正确估计苏州旅游业发展状况, 从而为提升苏州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提供相应的对策。

1 苏州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现状

(1) 苏州入境游市场一直处于稳步增长中, 旅游创汇能力不断提高, 但是和其他城市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 苏州入境旅游创汇规模有待提高。近年来, 江苏旅游人境市场发展快速, 从2001-2011年11年间, 苏州旅游服务贸易的外汇收入平均的增长率在20%左右, 除了在2003年中国受到非典的负面影响以及在2009年受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旅游市场增长率偏低外, 其他年份市场增长率都比较强劲。到2011年, 苏州入境游客总计达到297.75万人次, 入境旅游创汇总计146997.97万美元, 旅游创汇收入是江苏省的第一名。但是苏州旅游创汇收入在占全国的只有3.03%, 排在北京、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天津之后, 居全国城市第七名。

(2) 苏州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整体低下, 缺乏竞争力。

为了反映苏州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笔者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其进行测定。显性比较优势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指数又称出口绩效指数, 经常用来衡量一国或地区出口商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它可以定义为一国或地区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该国或地区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份额的比重, 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某种商品或服务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其公式为

RCAij= (Xij/Yi) / (Xwj/Yw)

其中, RCA代表某类商品或服务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Xij表示j国或地区i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 Yi表示i国所有商品与服务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商品或服务i商品的出口额, Yw表示世界所有商品与服务的出口总额, 在这里, Xij表示苏州入境旅游创汇收入。Yi用苏州历年的出口总额来表示。Xwj用世界旅游贸易出口额表示。Yw用世界总的商品和服务的出口额表示。一般认为, 如果一个地区的显性优势指数RCA>2.5, 表明该地区该行业具有很强竞争力, 该地区在该类商品出口上的相对集中;如果1.25

本文测算了苏州旅游服务贸易2000-2010年的RCA指数, 具体的数据见下表2。

由上表可以看出, 2000-2010年间苏州旅游服务贸易的RCA指数每年都低于0.8, 说明苏州旅游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均不占优势, 其竞争力在国际上整体处于偏下的位置, 从2003年开始, 苏州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指数就低于0.2, 说明苏州在以出口贸易为导向拉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苏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没有跟上苏州出口经济的发展, 相反愈加滞后。

(3) 苏州人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较集中。长期以来, 苏州一直是江苏的入境旅游人数最多的城市。2010年, 从入境旅游客源地来看, 外国人游客占70.94%, 港澳台游客29.16%, 来自外国人的客源也主要集中在几个国家, 日本、美国、德国是来苏州旅游的人数位列前三位的国家 。苏州与全国国际旅游市场略有不同, 全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港澳台同胞占总入境人数的近45%, 外国人约占55%;而在苏州入境旅游市场中, 外国人占总入境人数的70%左右, 港澳台同胞仅占30%左右。广东和深圳市港澳台同胞的主要入境旅游目的地, 苏州港澳台同胞相对较少, 但港澳台是苏州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地, 每年港澳台同胞人境旅游者人数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4) 苏州的入境旅游是效益型的发展格局。苏州入境创汇总收入的增长率始终高于人数的增长率, 2006-2011年间, 收入的年均增长率高于人数增长率4个百分点, 这反映了苏州入境旅游的效益好, 苏州入境旅游不仅是人数增长, 入境游客的平均逗留天数增加, 从2007年的3.06天增加到2011年的3.22天, 平均人均花费增加。

2 提升苏州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1) 创建良好的旅游政策环境,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大力加强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网络, 加强旅游区的公路、铁路、航空设施建设, 为旅游企业自身发展、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创造更好的条件, 改善游客的旅游体验, 使其更为舒适、便捷;发挥政府的导向职能, 倡导和推进国际旅行社业、酒店业开展对国的网上推广活动, 大力拓展海外宣传力度, 提高旅游业信息化水平。

同时政府可以降低国际旅行社成立的进入壁垒, 培育国际旅行社的成长, 让市场发挥更多的作用。

(2) 强化苏州旅游品牌建设。

不管是政府还是旅行社, 在对外推广中, 要注重品牌建设, 强化苏州是“园林之城”的概念, 体现苏州旅游的比较优势, 进一步增强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把苏州的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的品牌建设中, 做到旅游品牌发展与文化内涵协调的发展思路。

(3) 提高入境旅游者来苏州的消费能力。

加大旅游项目海外宣传力度。重点对西欧, 美国、日本、东南亚 港澳台国家或地区做合理的旅游营销, 比如可以采用旅游行业的高峰国际论坛、电视广告、互联网广告、在当地建立旅游办事处提供咨询等相关服务推广苏州的知名度, 使外国游客在出境游的选择上对中国更具有倾向性;鼓励旅游产品创新。苏州要大力开发度假休闲旅游、商务会议旅游、娱乐文化游等产品, 拓展来苏游的吸引力;提高酒店、饭店、旅行社的服务质量, 满足游客的各种不同需求, 提高旅游者旅游的满意度, 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购买欲和在苏州停留时间, 相应了增加了入境消费。

摘要:采用了旅游服务规模, 显性优势指数等指标分析了苏州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结果表明, 苏州国际旅游服务规模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 苏州整体竞争力偏低, 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 提升苏州的国际旅游竞争力。

国际旅游竞争力 篇9

2009年中国国内汽车销售量1340万, 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车销售市场。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汽车产销量仍同比增长45.68%, 汽车产业成为金融危机中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我国的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也面临着重大挑战。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 缺少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 严重制约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壮大变强。

可喜的是, 近两年来, 在我国乘用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合资企业纷纷开始推出自主的品牌。从广汽本田“理念”, 到近期上汽通用五菱“宝骏”、东风日产“启辰”, 以及东风本田、神龙汽车和长安PSA等合资企业相继发布打造合资自主品牌的意向, 合资自主在中国如今已然形成“燎原”之势。但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显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在这方面我国的商用车行业却是一个成功的样本。通过对商用车行业的比较研究可以给尚为弱小的自主品牌乘用车提供一些发展的借鉴。

二我国商用车与乘用车国际竞争力分析

1. 研究对象的界定

从2005年起, 我国采用新的汽车分类标准, 新的车型统计分类是在参考GB/T 3730.1—2001和GB/T 15089—2001国家标准, 结合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制订的。在大的分类上基本与国际较为通行的称谓一致, 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类。新分类标准的一大特点是与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的HS编码具有一致性, 保证了数据的可用性。本文研究对象见表1。

2. 国际竞争力分析

(1) 国际市场占有率:i国j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Xij/Xwj) ×100%

式中: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量 (额) ;Xwj表示世界产品的出口总量 (额) 。因此, 这个比重越大, 就说明该国某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越强, 反之, 则说明该国i产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越弱 (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 我国商用车与乘用车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上有着巨大的差距。商用车占有较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特别是客车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 从2005年的7%提高到2009年的28%, 提高速度非常快, 表明我国的客车在国际市场当中有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货车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虽不高, 但是其比率逐年上升, 其国际竞争力在不断的提高, 2009年其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2%。而相比之下, 乘用车特别是轿车的国际占有率却是十分低, 2009年为0.3%, 几乎为零, 这表明乘用车做为整车出口的数量是十分稀少的, 乘用车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十分低下。

注:本文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于联合国统计署网站 (http://comtrade.un.org/) 。

(2) 贸易竞争指数TC:

TCij= (Xij-Mij) / (Xij+Mij) 式中:TCij为贸易竞争指数;Xij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量 (额) ;Mij为i国j产品的进口总量 (额) 。

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 (-1, 1) , 一般认为, TC值大于0, 则表示该国在该产品上是净出口国, 表明该国具有贸易竞争优势, 且数值越大, 优势越大。如果TC值在0.8和1之间, 该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TC值在0.5和0.8之间, 该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TC值在0和0.5之间, 该产品具有不明显的竞争力;TC值小于0, 则表明该国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 该国的这种产品生产处于竞争劣势, 绝对值越大, 劣势越明显 (见图2) 。

从图2可以看出, 商用车的TC指数远高于乘用车的TC指数。客车的一直高于0.5, 2007年达到0.88的峰值, 之后虽有所下降, 但仍远高于0.5, 说明客车的出口一直远高于进口, 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货车的TC指数虽没有客车那么高, 但也是一直大于0.5, 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乘用车的TC指数则非常低, 其TC指数值一直均低于-0.5, 个别年份甚至低于-0.8, 说明以轿车为代表的我国的乘用车的进口一直远高于出口, 具有较明显的竞争劣势, 甚至是非常明显的竞争劣势, 且从其后三年的图形来看, 乘用车的竞争劣势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3) 显示性比较优势 (RCA) :

式中:Xij——i国t时期j商品的出口总额;Xit——i国t时期全部商品出口总额;Xwj——世界j商品全部出口额;Xwt——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额。

RCA数值越大, 国际竞争力越强;若RCA<1, 表明该产品或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国际上处于比较劣势。若RCA>1, 则表明处于比较优势, 数值越大, 比较优势越明显 (见图3) 。

从图3中可以看出, 客车的RCA指数远高于1, 后三年的指数值均大于2, 表明我国客车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这与前面所计算的两个指标的结果相吻合, 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客车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货车的RCA指数虽一直保持不断上升的势头, 但其RCA值均小于1, 处于比较劣势, 与客车相比较, 其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要低得多。而乘用车的RCA指数比货车还要低, 远小于0.1, 说明乘用车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是非常低下的。

3. 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析结果

从以上三个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中可以看到, 我国商用车的国际竞争力要明显高于乘用车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特别是客车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力。虽然货车的国际竞争力不如客车强, 但是近几年来一直保持不断上升的势头。乘用车的国际竞争力则远小于商用车, 所计算的三个指标都显示了乘用车在国际市场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三对乘用车行业发展的启示

1. 坚持自主创新, 掌握核心技术

我国商用车行业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中, 一直坚持自主创新, 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过程中, 并不盲目信奉国外的所谓先进技术, 引进符合市场要求的技术, 吸收消化再开发。通过对引入技术的消化吸收, 商用车行业掌握了商用车的核心技术, 并迅速拉近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

乘用车行业在引进国外技术时, 没有能够及时进行消化吸收, 导致在国内市场被国外品牌占领之后也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没有核心技术即没有发言权, 合资企业的生产与研发过程被国外企业所掌握, 其研发部门没有能够进行核心技术的开发, 仅进行国外技术的本地化改造, 对乘用车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推进并没有商用车显著。因此, 合资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必须掌握核心技术能力。如果没有能够开发自主的核心技术, 自主品牌也无“自主”可言, 更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就无国际竞争力可言。

2. 强化竞争, 以竞争促发展

商用车市场上集中了大量的商用车制造企业, 如一汽东风、中国重汽、陕西重汽、潍柴等等。这些企业均具有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 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推出差异化的产品, 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由于竞争对手的强大, 要促进商用车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不断创新, 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乘用车市场虽然企业众多, 但国内巨大的市场足以容纳众多的乘用车企业存在, 因此其竞争压力较小。近年来, 合资企业投放新车型的速度越来越快, 这与其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是有关的。随着奇瑞、吉利等民族品牌乘用车企业的快速发展, 其市场份额不断提高, 不断占领合资企业的市场份额, 乘用车企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因此, 打破乘用车市场中的地方垄断行为, 例如地方出租车市场中的地方政府垄断行为, 维持乘用车市场的正常秩序, 强化乘用车市场竞争, 以市场压力迫使乘用车企业不断进取创新, 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走出国门。

3. 对民族自主品牌企业的政策扶持

吉利、奇瑞、比亚迪等民族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是我国乘用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这些企业的存在、发展壮大, 使乘用车市场主体增加, 强化了乘用车市场的竞争行为, 有利地推动了整个乘用车市场的不断前进。这些民族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在原先国外品牌一统天下的乘用车市场中占据40%的市场份额。重要的是它们掌握了自主的核心技术。如奇瑞完全掌握了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大汽车核心部件制造技术, 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吉利集团于2010年收购了世界著名乘用车品牌沃尔沃, 实现了我国乘用车行业的跨越式发展。这些自主品牌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反而要比规模巨大的合资企业要强。

然而必须看到的是, 这些民族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的发展时间并不长, 在市场中还处于相对弱势, 在主流市场的中级轿车市场中, 自主品牌企业的市场份额仍然很低。应加大对民族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的政策扶持, 对它们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 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发展壮大, 从而从整体上推进乘用车市场的发展, 增加乘用车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摘要:本文主要应用国际贸易领域中通行的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RCA指数, 计算我国商用车与乘用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的计算结果显示, 我国的商用车行业特别是客车行业在国际市场中有着较强的竞争能力, 拥有非常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而相对的乘用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就非常低, 所有的指标都显示了我国乘用车行业在国际市场具有比较明显的劣势。本文最后进行了总结, 并根据商用车行业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发展乘用车行业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商用车,乘用车,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RCA

参考文献

[1]杨沿平、唐杰、周俊.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6 (3)

[2]陈芳、赵彦云.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群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统计研究, 2007 (5)

国际旅游竞争力 篇10

关键词:海口市,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 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力军。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服务贸易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渐渐受到重视, 并成为一些地区的经济支柱, 成为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领域。经过20多年的发展, 海南省的旅游服务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成为海南最具潜力和优势的产业。

1 海口市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1.1 国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已经是我国服务贸易中发展相对成熟的一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 但是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据相关资料统计,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 增长到2013年的750亿美元, 增长幅度超过了285倍。自2009年开始,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开始出现逆差, 逆差长期存在并一直扩大, 这应引起重视。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较大, 也是我国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因此我国要想扭转服务贸易的逆差状况, 旅游服务贸易就是重要的切入点。

1.2 海口市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海南自建省创办特区以来, 一直重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通过实施“一省两地”的战略, 把旅游业发展为海南的支柱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 海南的旅游业已初具规模, 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产业体系, 规模不断扩大, 前景良好。旅游业已经成为海南省服务贸易的重要支柱, 2015年旅游业占全省服务贸易总额的27.34%。尽管旅游业位列服务贸易首位, 但贸易模式单一、行业开放度偏低等问题较为明显, 制约了提升空间。缺乏国际竞争力, 因此, 海口市的旅游服务贸易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加强和改进。

2 海口市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2.1 海口市旅游服务贸易的SWOT分析

2.1.1 优势

(1) 气候资源

海口市, 土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22.3万人, 位于北纬19°32′-20°05′, 东经110°10′-110°41′之间, 地处海南岛北部, 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 是一座富有特色海滨旖旎风光的南方滨海城市。年平均气温24.2度, 年平均降水1664毫米, 平均相对湿度在85%, 终年常绿, 风景秀丽。

(2) 自然资源

海口市具备阳光、沙滩、海水、绿色、空气等五大旅游要素, 自然资源丰富, 旅游吸引力较强。海口市全年日照时间长, 年平均日照时数2, 000小时以上。海口市北面临海, 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 海岸线长131公里, 并且靠近沙滩海岸一带海底以细沙为主。海水平均水温25℃, 最高34℃, 最低17.2℃, 透明度1米, 最大达2米。海口市植被资源丰富, 拥有林地9.58万公顷, 约占土地面积的42%。海口市生活区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达700个/cm3, 各项污染指标年均浓度均达到二级标准及以上, 空气质量良好。

(3) 区位优势

海南省是我国第一海洋大省, 内靠珠三角经济区, 外靠亚太经济圈中的东南亚, 扼“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 是我国走向世界的前沿。海口市是海南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枢纽, 区位优势明显。海口因港而生, 凭港而兴, 历来是南海海上交通的咽喉, 海上交通较发达。早在宋元时期, 海口就已成为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口岸。

2.1.2 劣势

(1) 产品结构单一, 缺少文化特色

目前海口市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 缺乏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我国观光型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海口市不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和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导致明显的淡旺两季的出现, 淡季旅游供给过剩, 浪费了旅游资源, 抑制了海口市旅游的经济收益。

(2) 配套设施不足, 缺少特色营销

现代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 海口的旅游产业由于经济容量的限制、旅游开放程度不足, 导致旅游开发与建设的资金短缺, 配套设施建设不足, 和国际知名的旅游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距离, 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发挥。导致海口市旅游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有限, 缺乏国际竞争力。

2.1.3 机会

(1) 前景良好

我国旅游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发展前景广阔。中国现在的旅游业在GDP的比重还很小, 只有3%, 但是在发达国家, 旅游业的所占比重是中国的好几倍, 并且占比正在上升, 这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加入WTO之后, 中国不断的与世界市场接轨, 旅游产业也同样如此, 开放的旅游市场无疑将为海南旅游资源和产业发展提供长远的发展机遇。

(2) 国家和政府重视

2010年4月,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 我国将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海南省政府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为海南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实施异地就医医疗费用报销政策、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双创”行动。

2.1.4 威胁

首先, 海口市旅游产业贸易发展的过程中, 部分旅游区开发不当、规划不完善、管理不到位、保护力度不够, 导致旅游环境遭到破坏。其次, 竞争更加激烈,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过程中, 市场更加开放, 很多岛外和国外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和生产者涌入海口市场, 抢占海口旅游服务贸易份额。

2.2 国际竞争力水平的现状

2.2.1 旅游服务贸易增长态势不明确, 国际游客接待少

自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 海口市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递增, 但是只是集中在国内游客上面, 而入境游客的接待数量在2012年最多, 之后逐年下降, 旅游外汇收入在2012年达到顶峰之后, 2013、2014年下降, 到2015年呈上升趋势。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口市入境游客的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比重较低, 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低;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较低, 对经济的贡献度偏低, 与国内外旅游城市存在差距。

2.2.2 游客集中, 对国外游客吸引力不足

2015年海口市接待入境游客121, 975人次, 其中外国人60350人次, 港澳台同胞61, 625人次;接待入境游人天数208738人天, 其中外国人119, 598人天, 港澳台同胞89140人天;旅游外汇收入约0.41亿美元。同期, 海南省接待入境游客661, 400人次, 其中外国人421, 600人次, 港澳台同胞239, 800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66亿美元。海口市的接待入境游人次占海南省总人次比重为18.4%, 旅游外汇收入占海南省总数的15.4%。作为旅游大省的省会城市, 海口市的比重比较低, 且主要入境游客是港澳台同胞。由此可见, 海口市的旅游服务贸易对外国游客缺乏吸引力。

3 海口市提升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实践证明, 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 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海口市在发展旅游服务贸易的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服务贸易的管理优势,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配套设施建设。首先, 海口市政府应该充分用活国务院关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优惠条件和措施, 并结合海口市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措施政策, 适当的采用政府补贴和保护措施, 吸引国内外游客, 提升海口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其次, 政府发挥生产要素组织协调者的作用, 合理配置资源, 制定合理的旅游服务贸易战略, 促进海口市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再次, 政府充当市场的情报师, 及时搜集国内外旅游服务贸易的相关信息反馈企业, 在国外举办各类研讨会、报告会, 向国外游客展示海口旅游服务贸易的优势, 扩大海口的知名度, 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3.2 加强人才培养

提升海口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人才储备必不可少。人力资源状况是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基本要素之一, 竞争的关键还是人才的竞争, 旅游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匮乏是制约海口市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因此要想提升海口市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需要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管理水平、熟悉旅游服务贸易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同时也要培养既懂得行业知识又具备语言能力的旅游工作人员。可以与高校签定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 也可以组织从业人员赴国外培训, 开拓国际视野, 为海口市的旅游服务贸易产业走向国际化做出贡献。

3.3 提高档次, 打造国际旅游胜地

海口市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必须要提升品质, 优化内部结构, 紧跟时代步伐。首先, 要扩大规模, 通过市场营销, 改善我们的基础服务设施, 打造精品旅游产业, 做到“高端、高效”。其次, 在发展观光型旅游的同时, 重点打造文化游, 深层次地挖掘海口市的旅游资源。再次, 专门针对国外游客的特点, 开发出有特色的旅游项目。通过增加自己的专项特色旅游项目, 如留学、考查、会议、人文等文化型、享受型旅游项目, 吸引国内外游客。最后,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展旅游活动。

参考文献

[1]翟羽.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福建茶叶, 2015, (12) .

陈静:国际媒体的本土竞争力 篇11

陈静简历: 《PC Magazine 电脑时空》杂志社总经理。1991年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系,现正读电子科技大学的MBA。1995年加盟中国计算机报社,2001年任中国计算机报社副社长,主抓广告销售工作。2005年8月离开中国计算机社,进入《PC Magazine 电脑时空》筹备组。

前瞻观点: 《PC Magazine》着力建设了与杂志配套的网站,并定期举办会议,这也是整合传播的一种,但我们的着眼则更为长远,我们相信,整合传播是依托着整体品牌的力量,而品牌需要一个建设的过程,只有在纸媒上先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在今后的延展中更具突破力。了解更多请点击赢销互联网站www.vkarketing.cn。2007年影响力: 《PC Magazine》是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发行量最大的IT媒体,在全球拥有660万的专业读者。《PC Magazine》成立25年来,已经在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不同语言的版本,并在其中的23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全球最为权威的第三方测试实验室PC Labs 的分支机构。一直坚持独立、公正、科学的原则,在IT领域扮演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角色。

在过去的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在中国又重新打造了这本《PC Magazine》。 《PC Magazine》自1982年在美国面世之初,就有着非常明确的办刊原则,那就是“面向对IT有着特殊兴趣(Special interest)的人群,办出他们所热爱的杂志”。《PC Magazine》是官方授权的在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的中文版本,由国家发改委主管,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秉承PC Magazine独立、公正、客观的原则,致力于将国外先进技术及评测方法带到中国,从而成为在中国IT市场计算机产品评测,选购和使用指南的领军媒体品牌。如今的中国IT媒体市场细分和专业服务势在必行,秉承这样的思路,《PC Magazine 电脑时空》从“有效影响电脑专业人士”的定位出发,来帮助中小企业用户和强有力的个人购买者选择更为合适的IT产品或技术。 从2005年的11月再次创刊至现在,我们已经经历了四个年头,在自主盈亏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度过了两个年头。在两个财年里都顺利地完成了投资方对我们的营业要求,我们是幸运的,在IT行业平面媒体如此大滑坡的情况下还能如此地占据我们的所应该占据的位置,这其实一是有赖于读者对于这个品牌的信任,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二是有赖于客户对于我们《PC Magazine》的这些人的信任,是我们的精准定位和细心的服务吸引了他们,纵向看我们自己在成长,横向看我们逆势而起,成就了平面媒体还能持续上涨的小小神话,或许是我们在做《PC Magazine》营造的气场也是一种成功的法宝吧。 应对客户越来越多的整合传播的需求,《PC Magazine》有没有在诸如会议、网络、杂志方面加以整合,以满足客户整合传播的需要呢?陈静说:“ 《PC Magazine》是一本IT产品专业评测杂志,这个定位我们会一直做下去,做大做强做到深入人心,这样再做会议、冠名等各类整合传播的形式才能够做出力量。我们之所以坚持先办好纸媒,就出于这点考虑。因为做纸媒不同于做网站,限于媒体性质不同,纸媒做不到大而全的门户,所以就需要我们更多地闭门修炼内功,做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基于这点,《PC Magazine》一贯对于风格的坚持就显得难能可贵。事实上,《PC Magazine》也建设了与杂志配套的网站,定期举办会议,这也是整合传播的一种,但我们的着眼则更为长远,我们相信,整合传播是依托着整体品牌的力量,而品牌需要一个建设的过程,只有在纸媒上先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在今后的延展中更具突破力。” 了解更多请点击赢销互联网站www.vkarketing.cn。 面对来自互联网趋势的冲击与互联网等竞争媒体的蚕食,《PC Magazine》在积极建设网站应对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着杂志版面的内容。陈静说:“其实竞争媒体同我们一样,都在盯住一样定位在充实杂志的内容、扩大影响,就像《PC Magazine》是专精于IT评测,杂志不像大众类媒体,是一个偏窄众的媒体,虽然会受到互联网一定的冲击,但互联网做不到的都是我们优势所在的地方。”

国际旅游竞争力 篇12

一、我国旅游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总收入从1978年2.63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419.19亿美元, 增长幅度超过了150倍, 业已成为我国发展最好和开发程度最高的服务贸易。据《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 2007年, 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稳步发展, 国际旅游收入达419.19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23.5%。入境旅游人数达13 187.33万人次, 比2006年增长5.5%。有关资料显示, 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 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基本是连年上升, 从1997年的2.74%上升到2005年的4.20%, 这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现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之一。

但是, 从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方面来考虑, 我国并不是旅游强国。从表1来看, 我国贸易竞争指数一直为正, 但是即使是在1997年的最高值0.195, 也没有超过0.2;而且涨落形势不稳定。这说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净出口的规模不大, 不具备突出的优势地位和稳定的收益水平。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波动较大。1998-2002年在0.9以上, 而2003-2005年则在0.6~0.7之间。这说明,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虽然具有一定的实力, 但总体水平不高, 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较低。

二、增强旅游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

(1) 超强竞争是企业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强大动力。旅游企业之间的超强竞争使旅游服务质量成为旅游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和竞争武器。旅游业内不断加剧的竞争已经使得降低成本的潜力微乎其微, 单纯利用低成本的“旅游产品生产”方法来谋求利润和竞争优势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与此相对应, 少数在创造消费、引导消费和重视服务质量等观念指导下的旅游企业却不仅赢得了较高的游客满意度、忠诚度, 而且在确保核心服务质量的前提下, 通过改进附加服务质量如支持质量和辅助质量等真正确立了有利的竞争地位。

(2) 扩大就业机会, 增加外汇收入。作为一项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旅游业创造了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 容纳了大批具有各种技能和劳动力。2005年末, 中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800万人, 间接从业人员近4 000万人, 约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旅游业调整就业速度极快, 为劳动力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而且, 随着这一行业人数的增加, 劳动力素质也会不断提高。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 旅游直接就业1人带动间接就业4.3人, 且中国旅游业劳动密集型特征较为明显, 带动就业人数相比其他国家更为显著。国际旅游业创造的巨额外汇收入对支援国民经济建设, 弥补贸易逆差, 平衡国际收支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据测算, 旅游外汇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额相应增长1.05个百分点, 旅游外汇收入每增加1美元, 利用外资金额相应增加5美元。2005年, 中国旅游创汇占服务贸易收入总额的39.4%。

三、提高旅游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1. 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更加注重考虑旅游企业能否给他们带来满足, 这是对旅游企业服务意识的严峻考验。首先, 旅游企业要认识到在真正的服务营销中, 服务才是实质的商品, 而产品只是服务的附属品。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上下都对服务营销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 进而不断努力提高企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其次, 服务不仅局限于企业的服务人员, 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成为企业的“营销代表”, 都能为消费者解决各种问题, 进而在消费者面前展示本企业的文化和实力。再次, 树立正确的服务营销理念, 树立“以服务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思想, 以优质的服务真正为消费者解决问题, 实现企业经营的目的。

2. 提升旅游企业竞争战略, 以科技和服务制胜

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看, 运用高科技手段和设备开发的新型旅游项目将成为未来旅游热点之一。现代科技对旅游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旅游企业要积极引进和运用高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如目的地信息系统、饭店管理系统、计算机预定系统、销售现场系统和银行结算系统等, 增加服务的科技含量。同时要改变传统企业散、小、弱的状况, 整合旅游企业, 形成规模效应, 充分合理地运用旅游资源。

3. 组建品牌企业集团, 推进跨国经营步伐

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的根本途径应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资本为联结纽带, 学习借鉴国外旅游企业资本运作的经验, 通过兼并、购买、参股、控股、租赁、委托经营等方式组建大型品牌集团, 理顺产权关系,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扩张。

摘要:旅游业作为服务业中一个传统而又富有活力的产业, 近十几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产业之一, 并将保持强劲、持久的增长势头。目前, 我国旅游业的服务营销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际竞争力较低。本文通过对我国旅游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研究提高我国旅游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问题。

关键词:旅游服务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雪, 申燕霞.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策略[J].消费导刊, 2009 (6) .

[2]孙莹.影响旅游服务贸易的关键性要素[J].浙江经济, 2007 (17) .

上一篇:复合絮凝剂下一篇:分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