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理论

2024-07-30

分离理论(共7篇)

分离理论 篇1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着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 即由非市场经济社会转向市场经济社会, 社会基本结构也正经历着从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领域合一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领域分离的变化。[1] (p5) 德国社会学家鲁曼认为, 现代社会是一个功能分化的社会。功能分化的最终结果和体现就是领域分离。

功能分化和领域分离最早在西欧出现。德国社会学家卢曼认为, 在教皇、国王和封建主的复杂斗争中, 艺术、教育、科学、司法、经济先后取得了独立的运作地位, 实现了领域分离。到19世纪, 政治和宗教最终也彻底分开, 西欧由此最终实现了领域分离。[2]然后是美国实现了功能分化, 接着亚洲的日本也实现了功能分化。纵观世界, 功能分化和领域分离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国要成功实现社会转型、走向现代化, 也要实现功能分化和领域分离, 教育领域分离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一、教育活动与教育领域

人类个体是一种有限存在物, 这种有限性使得人的存在便有种种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按先后等级次序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3]王南湜教授则根据人的本性 (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 认为人有三种基本需求:物质生活资料、社会秩序和生活意义。[4] (p22) 不同的学者关于人的需求有不同的见解, 但有一点是共识, 那就是人有需求。人的各种需求是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满足的。人们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满足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 通过建立国家、制定法律满足对社会秩序的需求, 通过文化生产活动满足对生活意义的需求。

在实践活动中, 人类个体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感官经验。每个个体都具有不同的经验,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 他人的经验也有利于自身需求的满足。于是, 不同的经验就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传递, 具体表现为前人和今人之间的纵向传递和同代人之间的横向传递。当然, 这种经验的传递是零散的, 所传递的经验也是感官的。

随着人们经验的增多和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开始对自己和他人积累的经验进行理性思考, 吸取其精华, 摒弃其糟粕, 并通过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进行超乎实践的推理和想象。这种经过理性思维加工的经验总和就是知识。从范围上讲, 知识包括人们对外界、对自我、对自我与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也包括因此产生的推理与想象。总而言之, 知识是一套系统的、被社会选择或组织化了的、可以在主体间进行传播的、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行动效率以更好地达成目的的经验。[5] (p137)

教育和知识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未开化的社会中, 经验的传递仅凭言传身教。随着文字的发明, 那些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采取了文字的形式来传递。不管人类的经验知识以语言、行为还是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知识的传授始终是教育存在的方式。[6] (p81) 知识的保存和传递只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构成教育活动另一个主要内容的就是知识生产。所谓知识生产, 指的是在知识保存和传递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知识创新。综上所述, 知识的保存和传递、生产即构成了教育活动。因此, 教育从其外在形式及其实质来看,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保存、传递和生产过程。

知识的保存、传递和生产过程构成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构成教育领域。每个人类个体都有可能进行教育活动。所有从事知识的保存、传递和生产的个体的教育活动集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教育活动领域, 简称教育领域。

教育领域最初是隐性的, 即教育领域包含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中。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教育活动寓于人类三大基本活动即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之中, 还没有独立出来。随着知识容量的扩大, 逐渐有一批人专门从事知识的保存、传递和生产, 后来发展到在一个固定的场所从事知识的保存、传递和生产。这一批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就是教师, 固定用于教育活动的场所就是学校。教师和学校的出现标志着教育活动从三大活动中独立出来, 也标志着教育领域从隐性转为显性, 即教育领域从人类三大活动领域中独立出来。通常, 我们把教育领域由隐性转为显性作为教育领域产生的标志。由此可见, 教育领域是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或者说, 教育领域是人类活动领域进一步细化的结果。

教育领域产生之初, 与其它活动领域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 自身独立的价值原则也没有形成,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教育领域与其它领域的边界逐渐明确, 其价值原则不但形成而且不再受其它活动领域价值原则的控制, 这是现代化社会的标志, 也是绝大多数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教育领域与其它领域间可能的结构关系

前面已经提到, 教育活动最初隐藏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中, 教育领域也就隐藏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增多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活动才逐渐从其它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 教育领域也才从隐性转为显性, 至此, 教育领域才真正形成。

显性化后的教育领域实质上是人类活动领域的进一步细化, 甚至可以说是对人类三大活动领域进行的一次权利分割。因此, 作为新事物的教育领域必然受到社会其它活动领域特别是三大基本活动领域的限制, 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发展,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育领域又不断地进行着反限制活动。正是在这种限制与反限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教育领域与其它社会活动领域才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结构关系。

从三大基本活动领域对教育领域的限制作用来看, 在没有教育领域的反限制作用的情况下, 教育领域与三大基本活动领域间可能的结构关系可以分为这样三种:经济领域对教育领域的强限制;政治领域对教育领域的强限制;文化领域对教育领域的强限制。从教育领域对三大基本活动领域的反限制作用来看, 在教育领域的反限制作用影响下, 三大基本活动领域对教育领域的强限制就会减弱;但另一方面, 教育领域又不会完全脱离三大基本活动领域的限制完全独立, 教育领域仍然受到三大基本活动领域的限制。我们可以把教育领域反限制作用下的三大基本活动领域与教育领域间的结构关系称之为“弱限制”关系, 它也可以分为三种:经济领域的弱限制;政治领域的弱限制;文化领域的弱限制。

在这里, 需要指出的是, 人类三大基本活动领域对教育活动的限制作用或程度并不是一样大,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或一定的地域, 人类社会只有一个活动领域占中心作用, 起主导作用, 这就是王南湜教授所说的“瓶颈需求”所决定的中心领域。在一定历史时期, 中心领域制约着另外两个基本活动领域及其它活动领域。

综上所述, 教育领域与其它社会活动领域间可能的结构关系共有六种:以经济领域为中心领域的诸领域对教育领域的强限制与弱限制;以政治领域为中心领域的诸领域对教育领域的强限制与弱限制;以文化领域为中心领域的诸领域对教育领域的强限制与弱限制。

虽然教育领域与其它社会领域存在这六种可能的结构形式, 但从横向来看, 教育领域与其它领域间只存在两种可能的结构形式, 那就是强限制与弱限制。在强限制条件下, 中心领域在较大的程度上将教育领域限定在优先保证自身活动目标的范围内, 使之从属于自身, 造成了一种教育领域与以该领域为中心的社会诸领域的紧密结合状态。这种紧密结合状态我们称之为教育领域合一。在弱限制条件下, 教育领域与其它领域则趋于拉大距离, 各自关注自身的目标, 只在一种比较宽泛的范围内保持着一般性的相互约束。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教育领域分离。一言以蔽之, 教育领域与其它领域间可能的结构关系只有两种, 即强限制条件下的教育领域与其它领域的合一状态和弱限制条件下的教育领域与其它领域的分离状态。

在教育领域与其它社会活动领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教育领域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基本价值原则和运行规律, 最终实现了由教育领域合一到教育领域分离的转变。

三、教育领域分离的路径选择

教育领域的分离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在和其它活动领域限制与反限制的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根据教育领域与其它领域间相互作用的态势, 可以将教育领域分离分为三种形态。

第一种形态是功能性分离。前面我们已经说到, 教育活动最初隐藏在其它社会活动中。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增多, 知识日益丰富。面对日益增多的知识, 人们仅仅依靠附属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的教育活动, 远远不能满足庞杂知识的保存、传递和生产的要求。实践需要一部分人脱离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而专门从事教育活动, 这就是社会的再次分工。社会再次分工导致的直接社会后果是教育功能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中的分离。功能分化是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按照社会的不同功能将社会划分成不同的领域 (系统) , 如政治、经济、教育、科学、艺术, 等等。[7] (p19-25) 教育功能从其它社会功能的分离标志着教育领域从隐性转向显性, 也标志着教育领域开始实现与其它社会领域的分离, 从此, 教育领域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教育的功能分离的过程, 我们称之为教育领域的功能性分离。教育的功能性分离是教育领域分离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一步。教育领域功能性分离在教育活动中的主要体现就是教师等专业教育人员和学校等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

由上文可知, 教育领域的功能性分离是在其它社会活动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 换句话说, 教育领域的功能性分离是在其它领域没有施加太大限制作用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与后面我们即将阐述的教育领域的思想性分离和制度性分离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种形态是思想性分离。虽然说教育领域的功能性分离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其它领域需要的条件下实现的, 但是一旦教育领域分离出来, 其它社会领域都想将其置于自己控制范围之内, 使其隶属于自己, 于是必然加大了对教育领域的限制。而教师等专业教育人员在长期的教育活动实践中逐渐发现, 教育活动也有着独特的价值原则和运行规律。按照教育领域的价值原则和运行规律从事教育活动, 有利于教育活动的进行;而违背教育领域的价值原则和运行规律, 或者干脆用其它领域的价值原则和运行规律指导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必然受到扭曲, 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 教师等专业教育人员组成的这个群体对教育活动及其规律有了更高更深的认识, 也更了解教育领域的价值原则对于教育活动以及人类活动的意义。于是, 这个群体内的人 (我们可以称之为领域内的人) 就开始为了教育领域不受它领域的限制, 教育领域的价值原则不受它领域价值原则的控制而奋斗。另一方面, 教育领域外的一部分开明人士也认识到教育功能对其它领域活动的重要性, 因此, 也极其重视教育活动的开展, 支持教育领域按照自身的价值原则和运行逻辑开展活动。教育领域独特的价值原则的形成和教育规律的发现, 以及教育价值原则和教育规律为社会所接受的过程, 我们称之为教育领域的思想性分离。

第三种形态是制度性分离。教育领域的思想性分离只是教育领域分离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主观印象, 其主要作用在于使人们认识到教育领域有其独特的价值原则和运行规律。但是, 这种主观印象只是存在教育领域内及其一部分开明的教育领域外的人士脑中, 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中的人还是迫不及待地要将自身的价值原则凌驾于教育领域基本价值原则之上, 用自身运行规律替代教育领域的运行规律。因此, 人们有必要通过制度将教育领域的思想性分离推向所有教育领域内外的人, 将教育领域的思想性分离变成现实, 用制度保障教育领域的分离及成果, 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教育领域的制度性分离。

教育领域分离的三种形态是教育领域分离过程的三个主要阶段, 教育领域的分离依次经过了功能性分离、思想性分离和制度性分离。但需要明确的是, 教育领域分离的三种形态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 它们也没有绝对的先后次序, 在某个阶段也还存在着其它两种形态的教育领域分离, 只是该阶段所对应的分离形态占主导地位而已。教育领域分离的三种形态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的。

四、教育领域的基本价值原则

所谓价值, 从总体上说就是人类存在规律或本质的实现。[8] (p14-21) 这里, 人类存在规律或本质也就是人的需要, 因而, 可以说人类生活的价值就是对人类需求的满足, 价值的程度便取决于对人类各种需求的满足状况。[9] (p31) 价值原则就是最有利于满足人类某种需求的行为准则, 其实也就是相应活动领域的活动准则。

教育活动的价值在于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要, 教育活动的价值指的是最有利于获得知识的行为准则, 这也就是教育领域的价值原则。

那么, 教育领域的价值原则是什么呢?即哪种原则最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呢?这要从教育活动的对象———知识的特性谈起。

知识具有多种特性, 但最基本的特性是主观性、客观性、公共性和多样性。知识的主观性是指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首先是人脑的功能, 它的内在规则其实也是人类心灵与智慧的产物。知识的客观性是指知识通过语言文字及其它符号外化、物化后, 独立于主体而存在, 可以储存, 也可以分享和交流。知识的公共性是指知识一旦产生, 必然以边际成本为零的形式扩散, 不能被个人占为己有。知识的多样性是指知识的获得与生产和对知识的理解是多元化的。[10] (p55-57)

知识的上述四种特性决定了只有将人置于一个无所限制的可能性空间, 即让人处于一种自由状态 (无限制即自由) 时, 才最有利于知识的保存、传递和生产。因此, 自由是教育领域的基本价值原则。自由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 教育领域的自由价值原则主要体现为学术自由原则。关于学术自由的涵义, 国内外的学者们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笔者认为, 学术自由有两个层次, 它既是一种社会自由, 又是一种个体自由。作为社会自由, 它是指整个教育领域不受外界控制或干扰的权利。作为个体自由, 它是指教育活动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拥有的不受外在力量所影响的高度自主和自治。这里的教育活动主体不仅包括教师和学生, 还包括科学研究机构。

学术自由作为个体自由主要表现为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研究自由指的是研究者拥有选择研究课题的自由, 选择研究方法和工具的自由, 研究结果发表的自由和对本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论、讨论的自由。研究自由是学术自由作为一种个体自由最主要体现。

教学自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追求的一种自主思想或行为状态, 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享有的一系列权利。

学习自由是学术自由作为一种个体自由的另一个表现, 它指的是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具有探讨、怀疑、不赞同和向权威提出批评的自由, 有选择教师和学习内容的自由。

当然, 以学术自由为主要体现的教育自由不是无限的, 而是有限度的, 也即教育自由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教育自由的限度表现为在享受自由的同时, 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在现实生活中, 还存在着诸多对教育自由的限制, 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的干扰。如何在这些限制中追求学术自由, 是每一个教育研究者, 即教育工作者立志于追求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南湜.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M].太原:陕西教育出版社, 1998.

[2]刘涛.中国崛起策[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3]参见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4]王南湜.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M].太原:陕西教育出版社, 1998.

[5]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朱新梅.知识与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7]秦明瑞.复杂性与社会系统——卢曼思想研究[J].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3, (1) .

[8]王南湜.论价值是人类存在规律的实现[J].人文杂志, 1994, (4) .

[9]王南湜.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M].太原:陕西教育出版社, 1998.

[10]朱新梅.知识与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分离理论 篇2

儿童分离焦虑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这种病症多发于孩子的学龄前期,那么做为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分离焦虑呢?

如何应对儿童分离焦虑症

1、多与同龄小朋友接触

从1岁起就有计划地带孩子到有其他小朋友玩耍的地方,与同龄孩子接触;到2岁左右次数要增加,并鼓励他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在孩子非常熟悉和安全的地方(如奶奶家、姥姥家、领居家),可让他尝试与亲人短暂分离。

2、适时培养自理能力

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期应注意自理训练,如1岁左右练习用勺吃饭;2岁左右独立吃饭(用勺或筷子);2岁左右排尿、便时自己找便盆,并开始脱、穿裤子的训练和指导。

3岁开始尽量自己就能够完成排尿便,如脱裤子并且学会用手纸擦屁股、提裤子等。孩子学会以上的各项技能就可以快速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3、提前熟悉了解幼儿园

入园前1~2个月,多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参观玩耍,同时给孩子讲解幼儿园的乐趣,如有许多新奇的玩具,老师、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等,使孩子对幼儿园环境熟悉,向往上幼儿园。

4、和孩子分享育儿园的一切

愉快度过第一天,并在最初一个月,不断强化幼儿园的好处,与孩子一起讨论去幼儿园的收获,了解孩子的想法,对不满意的地方要有合理的解释。

5、给孩子带玩具

在老师的同意下,给孩子带一个心爱的玩具(不易损坏、无危险的,如玩具小熊等),使孩子依恋情感暂时转到心爱的玩具上。

6、幼儿园应重视幼儿心理

如今许多幼儿园对幼儿的心理发育及教育是很重视的,对孩子的管理也从强硬服从转化为了讲道理,顺应孩子的发育规律,效果很是良好,这样可以让孩子的分离焦虑期缩短,生病请假及引发的心理障碍的情况会逐渐减少。

缓解幼儿园分离焦虑的方法

1、提前适应离开妈妈

分离最好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入园前半年就要有计划地把视线从孩子身上移开,逐渐拉长你离开的时间,让孩子慢慢适应。

有意识让孩子独立地玩、看书、看电视等,或多让家里其他人帮助照看宝宝。让他知道,你只是短时间离开他,一定会回来的。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对你的信任感。

2、认识小伙伴

入园代表着集体生活的开始,和小朋友的交往关系会帮助孩子适应一个新的环境。邀请一两个幼儿园同班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或一起去户外玩。

在你的陪伴下,孩子之间相对容易发展起较良性的关系,在幼儿园的新环境中就会更容易适应一些。

3、学会表达需求

如果你一向细心,这时候最好能放慢对孩子的理解,让孩子学着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在一个集体环境中,会说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帮助。

4、生活技能提前训练

有时候,不会上厕所、不会系扣子都有可能成为孩子在幼儿园感觉不好的原因,及时发现,及时训练,提高生活技能,也是缓解孩子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提前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生活要求,是不是要求自己穿鞋子、自己穿衣服,大小便时有没有老师帮忙?帮他进行一些生活训练。

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1、环境的巨大变化

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1)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幼儿园有相对固定的一日生活时间表,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盥洗,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起床,而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规律并不一定与此相符。

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较随意,一切以幼儿的意愿为中心;有的幼儿甚至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懒觉等。

有的幼儿则精力旺盛,没有睡午觉的习惯。据调查一些幼儿就是因为怕在幼儿园睡中午觉而不愿意来园。因此在入园之初,幼儿不习惯固定化的生活制度。

此外幼儿园的饮食和饮水也和家中不同。一些幼儿在家中养成了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到幼儿园后不愿意进食一些食物。而有的幼儿则在家中从来不喝白开水,而在幼儿园提供的饮水都是白开水等。

(2)成人与幼儿的关系

幼儿入园之初,见到的教师和小伙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儿感到不安全。由于幼儿园是集体教育,师生比例为1:15或者1:20。

也就是说一位成人负责照顾l5―20名、幼儿,这和幼儿在家中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幼儿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得到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如许多幼儿在家中睡觉时要有大人陪伴和哄睡,而在幼儿园则需独自入睡,儿在入园之初感觉失去了亲情和温暖。

此外幼儿在幼儿园不可避免地会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之中,如如何获得教师对自己的注意和关怀,如何占据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等。因此一些幼儿在入园之初会感到不知所措。

(3)陌生的活动室环境

当幼儿初次踏入活动室时,活动室的环境对他来讲是完全陌生的和新鲜的。无论是桌椅的摆放还是盟洗室的设备等都与家中不同。

这在使幼儿感到好奇和新鲜的同时,也会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如有的幼儿在家中大便时是用坐式的尿盆或者抽水马桶,而幼儿园则是蹲式的,幼儿就感到不适应而引起心理上的压力。

(4)要求的提高

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独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上床睡觉、能控制大小便、自己游戏、遵守一定的规则等等。这些要求都有可使幼儿感到是一种挑战和压力。

2、家庭的因素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幼儿入园适应快慢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在平时不娇惯孩子,注重幼儿独立能力培养,鼓励孩子探索新环境和与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儿入园的适应期就较短,幼儿的情绪问题也较少。

而那些娇宠溺爱、一切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甚至有一些孩子由于环境的巨大差异和转折而出现情绪和生理上的问题。如有的孩子因过分哭闹和情绪的不安,而出现夜惊、梦魇或者腹泻、生病等问题。

3、自身个性与经验

研究证明在入园之前有与家长分离经验的幼儿比较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泼大胆的孩子则要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分离焦虑产生的影响

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

患儿整日缠住父母,不断要父母注意自己,有时担心父母发生意外,或担心意外灾难会使自己与父母失散。害怕自己离开父母会被拐走。

患儿因而不愿上学或入托,到校或入托儿所后哭闹,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甚至表现出头痛、腹痛、恶心等躯体症状。病程可持续数年。

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最亲近的人从视线中消失了,孩子会一下子不安起来:妈妈在哪里?我要找妈妈!孩子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大部分孩子从七八个月起,就会明显表现出这种分离焦虑,有些孩子甚至更早。

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最初,这种焦虑的出现,是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的。因为,它促使孩子去寻找他所亲近的人,或者发出信号,呼唤妈妈的出现。这是孩子寻求安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是,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有时,他们甚至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这些平时最能引起亲近的人关注的行为,现在成了他用来呼唤亲人的一种方法。当然,其他的活动可能就进入不了他们的视线了。

当宝宝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分离焦虑就越发不可忽视了。很多宝宝因害怕去幼儿园,会以不起床、假装生病、赖地哭闹的手段进行抵抗。

分离焦虑的表现

有关专家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

嚎陶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

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

《生物分离技术》理论课教学体会 篇3

我校是海洋类高校, 我院是以水产养殖学、水生生物学、海洋生物学为主要特色的多学科专业学院, 所设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也主要服务于海洋和水产类行业,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并以应用为主, 专业学生对如何将生物分离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较感兴趣, 而生物分离涉及的诸多理论问题及公式推导对其没有太大吸引力。且由于条件所限, 目前该课程尚未开设实验课。因此从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特点、学生兴趣及实际条件综合考虑, 笔者在前人基础上对该课程的教材选择、课件制作、考核导向等方面做了调整,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尽量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 坚持与时俱进,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一、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学生学习入门的主要材料, 也是对该选修课是否感兴趣的第一印象, 在如今生物分离专业课书目泛滥的时代, 选一本好的教材绝非易事。内容既要能把握课程精髓, 又不至于繁冗深奥, 吓跑读者;既要浅显易懂, 又不至于缺乏生动案例, 索然无味;既要切合教学大纲, 又不过于陈旧, 缺乏新知识;既要结构合理, 逻辑清楚, 又要涵盖一定量课后习题;此外还需考虑教材成本、教学课时以及与课件的一致性。笔者查找翻阅近几年出版的生物分离相关中文著作, 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类是专业介绍特定分离方法的专著, 第二类是介绍各种工厂化分离设备, 第三类是介绍特定种类活性物质的分离, 上述三类均可作为专业参考书, 第四类著作是生物分离的方法介绍, 也是教材的选择范围, 光这一类就有几十部, 其中又分为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和高职高专类, 前者一般是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主编, 书中往往公式推导较多, 课后少有习题, 章节后少有归纳, 对于非数理专业出身的普通高校学生来说接受难度大, 笔者一开始也沿习使用该类教材, 但学生至多只对书中文字部分所述了解大概, 而对各种微积分或工程数学推导的公式毫无专研兴趣, 事实上这些公式超出了本科学生的难度要求, 且实用性小, 对此观点一些同行老教师也表示认同。相比之下后者高职高专类教材反而更切合教学实际, 这类教材导向性强, 书本结构专为课程设计, 内容言简意赅, 叙述客观, 后附习题案例, 有些甚至还是国家或省部级精品课程的使用教材。因此在教材选择时应从以上诸方面全面考虑。

二、课件的制作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课堂讲授的辅助工具, 课件的出现解决了以往教师课堂吃粉笔灰, 学生忙于记笔记的千篇一律现象, 在传递课堂信息、提升学生兴趣、提高讲课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课件的形式又多种多样, 有些直接是教科书的翻版, 只是把原先写在黑板上的字通过投影显示出来, 上课时教师直接朗读, 学生当然没有兴趣;而有的课件制作时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信息于一体, 课堂讲授自然形象生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亦不在话下。因此课件的制作水平与其说展现教师的专业知识, 不如说反映其教学态度。《生物分离技术》是一门偏实验技能的课程, 学生自然希望在课堂上了解更多有关生物分离各种方法的实验设计、仪器使用、工业化流程, 而这些内容仅凭教师的口授很难讲清, 书本描述也不直观, 这就得依靠多媒体课件高速准确、直观清晰、存储量大、动静结合等特点[1], 为学生提供一目了然的视觉效果。这要求教师备课时需收集大量素材, 作为讲课时的实例。有时甚至需要其亲自动手拍摄实验过程并剪接制作, 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提出了要求。笔者在生物分离制备海洋天然产物方面具有多年的研究经历, 比较过许多生物分离方法, 备课时部分案例直接出自以往实验结果, 感觉这样的素材既适合学生的专业方向, 又易于讲清讲透。

三、导向性考核

考核的目的是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可进一步凝练巩固所学知识。可是学生往往一到考前就四处打听出题范围, 最好有现成的模拟题练练, 或者对一些重要知识点不管是否理解, 一味死记硬背, 以备在试卷大题中用到。这是应试教育的通病。《生物分离技术》作为一门选修课, 考核采用平时考勤、作业、期末分组专题讨论的这一考查课常用考核方式, 受到学生欢迎。该考核方式关键在于如何在让学生掌握课程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提高其自我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老师首先在每次课前布置预习、课堂提问检验、课后布置作业。其次是提早布置期末专题讨论的主题或范围, 要求学生自己选题, 通过图书馆或网上数据库查找相关资料, 写成综述形式, 并通过多媒体方式做公开报告, 作为期末考核的依据。虽然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如笔试简洁明快, 甚至会因评价角度不同引来学生异议, 从教学角度看来, 这是对学生素质的综合锻炼,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制作课件和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有利于师生间交流与合作, 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2]。

四、结论与展望

总之, 上好一门课要做很多的工作, 文中所述选好教材、备好课件、设置考核方式只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做的一部分, 而且效果如何还需结合课堂讲授, 教师也可以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学习交流[3]。此外,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生物分离技术所用到的仪器耗材, 笔者曾尝试将部分便携式实验材料在课堂上向学生做逐一介绍, 课程结束时安排学生参观院公共实验室中生物分离用到的大型实验设备。通过这种课堂教学的延伸,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了学生对该专业课的兴趣, 使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将“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融入实际教学过程, 是综合学科知识体系、思维和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培养的有益尝试。

摘要:结合该课程教学实践, 介绍了《生物分离技术》理论课的一些教学体会, 从教材选择、课件制作、考核导向等方面对备课提了一些建议, 最后对开设第二课程做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分离技术,教材选择,课件制作,考核导向

参考文献

[1]李华.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 2007, (4) :34-36.

[2]贾睿, 蔡春尔, 霍元子, 何培民.讨论式教学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2) :110-110.

分离理论 篇4

基于石化企业的特殊性, 本文提出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石化企业监管分离结构模型, 石化企业监管分离结构模型中的“上下级”是企业管理部门领导层与下属层的关系, “平行级”是指监督部门与管理部门相应层级的关系, “自身级”是各个下属层级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石化企业这一背景下, 这也体现出石化企业管理过程与其它行业的企业的区别。石化企业监管分离结构模型就是石化企业管理结构中各层级组成一个“上下级一平行级一自身级”和谐统一的整体, 在监管分离的管理理念下相互协调, 达到企业安全保障的整体优化。层级之间的协调实际上就是监管分离的理念下使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 因此为了更好的协调各层级之间的关系, 实现整体优化, 有必要对监管分离模型涉及的层级进行基础分析。

二、结构洞理论

1. 结构洞理论定义

结构洞理论就是两个团体间缺少连接, 在网络结构上会形成一个大洞, 若某一个信息能居间作为“桥”, 则它就可以发现两个团体间的信息机会, 并能为两个团体间创造沟通机会。弱连接主要可以传递的资源是信息与知识, 强连接则可以传递影响力和信任感。

2. 结构洞理论的作用

⑴信息利益

信息利益包含三种形式:

(1) 信息通路, 指能够知道一件有价值的信息, 并知道有谁可以使用它。

(2) 时机, 除了确定你会被告知某项信息之外, 私人的接触可使你成为及早知道的人之一。

(3) 介绍, 私人的接触使你的名字在适当的地点、适当的时间被人提及, 获得推荐。

⑵控制利益

控制利益指的是协调两群人冲突时的第三者所能获得的利益, 也就是两群人间的需求是彼此冲突的, 因此他们不断投注更多的信赖以获取第三者的青睐, 第三者变得可以选择于自己有利的方案从事协调工作, 因此从中得利, 第三者可以采用两种策略, 在同一段关系的两个或更多参与者间, 扮演第三者角色;另一个策略是在需求彼此冲突的团体间, 扮演第三者。控制利益也来自第三者在两群冲突者间传达正确或模糊扭曲的消息, 因此他可以挑起纷争, 也可以止息纷争, 完全依他个人的需要而操控冲突变大或变小, 形势尽在其掌握之中。

三、结构洞理论在石化企业监管分离模型中的应用

本文采用独特的视角, 把新经济社会学领域的“结构洞”理论与石化企业安全监管相结合, 结构洞理论存在的前提是系统中具有大的关系网, 然后找寻关系网中没有接点的部门, 即形成一个洞, 我们称为结构洞, 在运用矩阵分析算法确定洞的位置。最终使洞消失, 形成完整的关系网, 石化企业安全保障系统也存在大的关系网, 我们运动结构洞理论, 分析现实环境下石化企业安全保障系统中的结构洞, 辅助企业管理者更有效的应用安全管理资源, 协调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 为企业获得安全保障。

1. 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石化企业监管分离关系网的划分

从企业的监管分离模型建立的基础来看, 企业的安全监管分离模型中保障关系要素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即上下级管理系统 (指两个层次的管理体制) 、平行级管理系统 (指同级各有关职能单位管理体制) 和自身级管理系统 (指本身职能单位管理体制) 。

2. 分析石化企业监管分离关系网络中的结构洞

石化企业监管分离管理层级网由自身级管理、上下级管理以及平行级管理三部门组成, 在这个关系网中, 监督部门与管理部门是平行级的关系, 同时这两个部门作为中间层又有接收指令和传递信息的责任和义务, 即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监管结果, 又要严格监督和检查各个下属部门的工情况, 并且监督部门和管理部门也要相互协调, 避免出现重复工作。

3. 确定石化企业监管分离关系网络中的结构洞的位置

企业监管分离关系网中的结点必须是影响管理成果的因素, 而且在影响管理成果的因素中自然有强有弱, 且影响因素的结点之间的联系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 但本系统主要研究企业监管分离关系网络中的“结构洞”, 暂不考虑结点间联系强弱和方向。

四、石化企业监管分离模型优化数学模型

通过对石化企业监管分离网络的结构洞分析, 我们看到在企业监管分离网络中监督与管理人员对企业员工的计划优化与调度优化结果存在冲突的问题比较大, 石化企业实时优化与控制系统之间主要是控制指令和信息反馈, 只要约束条件等不存在错误, 他们之间不会有冲突。消除石化企业监管分离网络模型运行过程中计划优化与调度优化的冲突是石化企业智能管理结构模型运行的关键。

因此, 建立石化企业计划和调度优化—调度优化协调数学模型是企业安全监管分离能否实施的关键。本文中以石化企业计划和调度优化—调度优化协调数学模型协调为研究对象, 研究其数学模型与优化策略。

⑴企业监管分离保障目标基本方程:

企业监管分离保障系统是一个多目标规划模型, 我们将规划目标改为相应的目标约束条件, 为了减少计算误差, 采用目标期望值为无因次化系数, 将各目标的值统一到1左右。

根据以上分析, 将规划目标包括安全投入目标、人员能力目标、技术目标、计划于调度冲突目标约束如下:

⑵企业监管分离保障目标约束方程:

根据上面表述的内容可以知道, 企业监管分离模型是一个多目标规划方程和四个约束方程, 共同构成企业监管分离保障多目标优化方程, 最终解决企业监管分离中的问题。

结论

从层级理论和结构洞理论两方面分析了石化企业安全监管分离结构模型, 建立了石化企业监管分离模型, 采用分权与集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

摘要:石化企业安全保障中, 管理层冗余问题造成资源的浪费, 严重影响了石化企业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降低了企业整体的安全性。为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 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性, 笔者提出层级化管理的思路, 运用结构洞理论构建石化企业监管分离结构模型。监管分离管理模式对改造传统管理模式具有倍增作用、润滑作用、催化作用。运用统一的安全策略, 充分发挥监督部门和管理部门的优势, 进行高效的管理和协调。结合企业应用实际, 构建了我国石化企业监管分离保障体系。

关键词:企业监管分离模型,结构洞理论,弱连接优势强连接优势

参考文献

[1]顾基发等.综合集成方法体系与系统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分离理论 篇5

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迅速广泛普及,互联网的技术架构体系也在不断的进行演进和发展以适应客户的需求。其中,技术架构体系的演进和发展之一是平台和业务的水平扩展能力,而数据库层面的水平扩展能力是核心。鉴于互联网公司业务的特点和技术要求,目前在新兴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数据层面的水平扩展主要采用的是同构的数据库读写分离技术,同构的数据读写分离典型案例包括苹果APPSTORE采用的Oracle-Oracle、阿里的MySQL-MySQL的方案。然而,由于诸多客观因素,对于部分大型互联网的早期系统,特别是采用传统架构技术的遗留系统,考虑到技术的积累、系统平滑迁移、项目实施风险、技术难度以及实施成本等因素,很难一步到位采用同构的读写分离方案。主要提出一种可以在大型互联网公司成功实施的异构读写分离技术方案。

2 技术简介

目前在互联网等行业中,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针对“读多写少”的业务场景,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数据架构上采用读写分离的水平扩展技术。

2.1 读写分离

读写分离简单的说是把对数据库读和写的操作分开对应不同的数据库服务器,这样能有效地减轻数据库压力,也能减轻10的压力。主数据库主要提供写操作,从数据库提供读操作。当主数据库进行写操作时,数据要同步到从数据库,并确保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

读写分离架构利用了数据库的复制/同步技术,将读和写分布在不同的处理节点上,从而达到提高可用性和扩展性的目的。这种架构适合read-intensive类型的应用,通过增加从数据节点的数量,读的性能可以线性增长。为了避免主节点(即写节点)的单点故障,集群一般都会采用两台主数据库做双机热备,所以整个集群的读和写的可用性都非常高。

读写分离架构的优点是:应用到数据库的数据写入与查询从双向通行变成了单向通行,通行效率更高,大大避免了相互影响。“借道行驶”的情况不再出现。读写分离方案采用的是水平扩展架构体系;同时可以根据读写的特点,主库可以是小型机,在确保系统整体系统的前提条件下,从库可以采用相对廉价的PC机或者刀片服务器等,有效降低成本。读库可按需扩展;读库高可用性,坏掉任何一个读库,不影响整体业务;同时本架构容许了读库物理设备本身的不稳定性。

由于上述特点,读写分离方案非常适用于电子商务的适合读写分离数据(例如:商品数据),例如:苹果的APPS TORE、淘宝、腾讯、百度、微博等[1,2,3,4]已经广泛使用。在读写分离的数据库中,目前业界主流的关系型数据库为Oracle和MySQL数据库。

2.2 MySQL数据库

MySQL作为移动互联网公司主要架构LAMP的一部分,近年来迅速发展,不仅仅在中小企业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大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均已经或者正在采用采用MySQL。目前全球前20互联网公司,有19家已经采用了MySQL数据库,全球前10位的电信系统制造商,均使用MySQL在其主要系统与设备中。

MySQL数据库的主要特点包括:

(1)高可靠性:可达到99.999%。

(2)高性能:单台PC Server可达5万以上TPS。

(3)代码安全:装机量超过1200万台(占全球互联网公司80%的数据库市场),开放源代码减少排除了蠕虫、后门存在的可能。

(4)开放性:与普通硬件有很好的匹配性,与众多开源软件的集成非常好。

MySQL由于采用了share-nothing的架构体系,处理节点可以线性增加,采用集群架构,没有单点故障,可用性和扩展性基本可以做到按需扩展[5]。

2.3 Oracle数据库

Oracle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一个通用的数据库系统,它具有完整的数据管理功能;作为一个关系数据库,它是一个完备关系的产品。

Oracle数据库系统主要采用的是Oracle RAC方式。Oracle RAC的实质是位于不同操作系统的Oracle实例节点同时访问同一个Oracle数据库,每个节点间通过私有网络进行通信,互相监控节点的运行状态,Oracle数据库所有的数据文件、联机日志文件、控制文件等均放在集群的共享存储设备上,而共享存储设备可以是RAW、ASM、OCFS2等,所有集群节点可以同时读写共享存储。由于Oracle RAC采用的是共享存储的架构体系,其主要缺点是:RAC集群能力扩展有限,系统建设投入较高。

鉴于Oracle数据库的成本、性能等综合因素,目前Oracle数据库在业界更主要使用在核心业务系统和交易型业务系统。

3 方案

早期的移动互联网的数据库主要采用的是Oracle数据库,且在建设方式上采用集中式架构。对于数据库性能的提升主要采用RAC的方式,但是RAC方式增加到3机或更多时,性能提高很少;按业务拆库会带来额外的数据同步及跨库访问消耗资源高等问题,分拆粒度是有限制,特别是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业务压力、系统压力、运营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同时用户的体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数据架构上采用数据读写分离技术是典型的技术演进方向之一。

读写分离技术的重点和核心是数据复制技术或者数据同步技术。复制使一个数据库能从一个物理地址或者系统拷贝/复制数据的变化到另一个物理地址或者系统(通常是从“主”到“从”系统)。实现数据复制的技术很多,主要分为3大类:(l)基于OS层;(2)基于存储复制(中高端存储大多都支持,以及工具DRBD等);(3)基于应用分发或者基于数据库层的技术。因为数据同步可能并不是单一的数据整库同步,会涉及到业务数据选择以及多源整合等问题,因此OS复制和存储复制多数情况并不适合做读写分离的技术首选。基于应用分发或者基于数据库层的技术主要采用基于数据库的日志进行复制。Oracle数据库主要的是redo log,MySQL的主要是binlog等。

针对适合读写分离的业务系统(业务要求“读多写少”),采用读写分离主要考虑2种不同的技术方案:(1) O2O (Oracle-数据同步工具-Oracle)方案;(2) O2M (Oracle-数据同步工具-MySQL)方案。

针对两种不同的方案,主要从Oracle RAC源数据库、数据同步工具和Oralce/MySQL目标数据库等方面进行评估。

3.1 源数据库

主要测试源数据库读写分离后性能提升情况,主要评估技术指标如下:

(1)资源消耗:通过OS层面监控数据同步工具对资源的使用和消耗情况,并监控网络带宽的消耗。

(2)读写分离后写库能力提升评估:数据库读写分离后,评估数据库的能力提升情况——写库的能力提升情况(包括后台写操作的计算时间、对资源占用情况等)。

3.2 数据同步

数据同步是源和目标数据沟通的桥梁,主要评估技术指标如下:

(1)数据同步工具的复制延迟:使用数据同步工具复制时,数据从源数据库系统到目标数据库系统会存在一定的延迟,通过测试获得各种场景下数据同步工具的数据复制的延时数据。

(2)数据复制的一致性:使用工具检测数据源和目标的数据一致性。

(3)数据同步工具的资源消耗:在各种场景下,记录数据同步工具在正常工作时对源数据库系统和目标数据库系统的资源消耗。

(4)健壮性:测试数据同步工具是否能在各种异常事件后,重新同步源-目标主机数据,并保证源-目标数据库数据的一致性。

(5)网络带宽:测试数据同步工具在进行数据同步时,对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

3.3 目标数据库

验证目标端MySQI/Oracle方案是否能够满足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要求,其中包括数据库复制的功能、数据库复制的性能、MySQI/Oracle群集的统一访问、MySQUOracle群集的读写分离、负载均衡、高可靠性及性能的需求。

(1) MySQI/Oracle功能测试:主要测试MySQL/Oracle目标数据库的统一访问能力、负载均衡能力、故障切换能力以及水平扩展能力。

(2)其他:测试MySQL对中文、对特殊数据类型(例如:CLOB、BLOB)等数据类型的支持情况以及压力测试。

3.4 方案对比测试

主要从性能对比(查询响应时间、并发量、业务吞吐量等)、其他方面(统一数据访问能力、读库性能线性扩展能力、负载均衡能力、特殊字符和数据类型兼容性等)等进行全方的对比测试。

3.5 技术方案

搭建测试环境,并导入准现网数据作为测试数据进行测试,最终确认O2M方案完全可以代替O2O方案满足要求,且整体性能和技术指标优于O2O方案。O2M的技术方案核心是:主库采用Oracle RAC的方式提供写操作,主库采用共享存储;从库则采用MySQL数据库实例,由于MySQL的share-nothing架构,从库的MySQL的数据均保存在各自的存储节点上。主库以读写方式打开,向外提供写服务;所有的从库以均以只读方式打开,向外提供实时查询服务,并实时接收来自主库的Redo Log日志文件,Redo log文件进行处理成供MySQL可以恢复和使用的binlog日志或者兼容的日志格式,进行介质恢复。从而可以达到数据读写分离的目的。

采用O2M方案的技术要点如下:

(1)写库为Oracle RAC,读库为MySQL数据库,数据同步采用数据同步工具,其中Oracle数据通过数据同步工具同步到MySQL集群管理中间件,由MySQL集群管理中间件负责将数据同步到所有MySQL数据节点。

(2) MySQL集群通过统一数据集群管理中间件的功能包括:自动化数据读写分离、应用内负载均衡、在线故障迁移能力、数据一致性、高可用、统一数据访问、对表分片,实现读写的横向扩展。同时提供安全、监控和管理等功能。

(3)写库为集中式的Oracle RAC环境,提供数据安全性保障。

(4)读库使用MySQL,采用数据分片,分库分表,每台MySQL放少量的数据,单个数据分片内部采用MySQL复制机制。

(5)读库的超大内存容量,起到了很好的缓存作用,在内存中的数据查询性能远远高于在硬盘上的性能。

(6)利用好当前的高端硬件,保护好自己的投资。

(7)该技术架构体系可以适应多站点部署的需要。

4 关键技术

4.1 数据中心化

按照数据解耦和中心化的思想,对适合读写分离的数据进行重构,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例如:针对商品数据可以建设商品中心、针对交易型系统建设交易中心、针对用户数据建设用户中心、针对物流数据建设集中的物流中心等。针对不同的数据中心中数据的特点和属性,在业务层面采用不同的策略,例如:针对用户中心,用户数据可以在源端集中写,而在目标端进行读操作。

4.2 数据结构重构

数据同步工具的原理是通过实时读取事物日志,捕捉数据变化,按照顺序将数据传递到目标端数据库,并执行所需的数据变化,将数据提交到目标数据库。

因此需要针对系统全局性的数据:例如,自增长系统主键、系统自生成函数、触发器、存储过程等进行改造,以满足业务要求。

4.3 数据一致性

采用读写分离后,在业务上不能降低数据一致性要求。数据一致性包括事务、数据一致性校验和数据一致性稽查。

同步线程组:由于数据同步工具主要通过读取日志的方式捕捉数据变化,而数据的日志主要依赖写库的数据事务边界,因此,为了确保读库的数据的一致性,将需要同步的数据表分为若干个同步线程分组,每个线程分组中的数据表确保在数据生成的时候在一个事物内进行。

数据一致性校验算法:数据校验主要包括写库Oracle和读库MySQL Master以及MySQL Master和MySQL Slave节点的数据一致性,数据一致性采用CRC检验算法。主要思路是将数据表的数据构造CRC值,然后比较源和目标的CRC值的一致性。

数据一致性稽查:异构间系统的持久化数据交换主要由软件保证正常流程的一致性。但为了避免异常情况的发生,必须建立数据稽核功能。

4.4 同步延迟

根据适合读写分离数据(例如:商品数据)的特点,适合读写分离数据的同步时延要求在秒级别范围内,针对同步延迟主要解决措施为:数据同步网络采用专线、避免线程阻塞、避免批量数据生成,采用实时增量数据生成、各个网元节点的高可用(包括:Oracle RAC、数据同步工具、MySQL集群管理中间件、MySQL Master等)。

5 结语

采用异构的数据读写分离O2M方案,对某大型移动应用商场进行了重构,现网运行情况表明,经过重构后系统性能指标等取得了极大的提高,重构后读库共计600万TPMC刀片机,读库性能得到较大提升。读库并发量可达10000以上,数据库响应时间提高了90%以上,目前约10-30ms,系统吞吐量达到10000以上;更为关键的是读库的性能可以做到按需做到线性扩展;并且整个架构体系可以支撑多站点的部署。

结果表明,采用O2M的异构数据读写分离方案,可以顺利将目前现有的系统进行平滑过度,可以有效解决数据架构层面的水平按需扩展能力;该方案同时可以平滑过度到M2M方案。

摘要:在互联网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了数据读写分离的架构,其中同构的数据读写分离架构被广泛使用,而成功的异构读写分离架构则较少。鉴于目前遗留系统的技术架构体系与新出现的成熟技术架构体系在应用,技术、架构和部署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考虑到新旧技术的兼容性,并确保系统能够顺利实现平滑过渡,提出了异构的数据读写分离架构。实践证明,该架构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成功采用新的技术架构体系,既保护了现有的投资,又具备良好的技术前瞻性和技术延续性,具有良好的参考示范价值。

分离理论 篇6

这是法律与道德分离理论的前提。霍姆斯认为, 在思考法律问题时绝不能允许道德的偏好影响我们的思考。他在谈到法律与道德的问题时指出, 法律中充满了取自道德的措词用语, 仅仅通过语言的力量能不断使我们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 而不会察觉到, 除非我们的头脑中事先不断有界限的概念, 我们必定会这样做。法律关涉权利、义务、恶意、意图和过失, 诸如此类, 在法律推理中, 没有什么比在法庭辩论阶段依这些用语的道德含义来解释并陷入谬误中更简单。 (1) 只有当我们的法律用语严格区别于道德用语时, 才能真正理解法律的含义。

霍姆斯认为, 道德的问题应该由哲学家来解决。“他们从外部研究法律, 将其视为一系列广泛的人类现象的组成部分。而法学家的任务则是让人们知道法律的内容;也就是说, 从内部去处理它, 或曰逻辑地, 按照顺序……对法律做出有序的安排和分配, 使其尽可能地被实际应用。”因此, “法律义务在逻辑上先于法律权利。 (2)

但是, 霍姆斯的理论并不是轻视道德的地位, 相反, 他是想在法律义务概念内部澄清, 从道德意义上 (即无条件的义务) 理解和从法律意义上 (仅仅是可选择的义务) 理解, 同一个字眼的含义是不同的。并且他强调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时的目标, 仅仅是为学习和了解法律。而且他还认为, 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下, 法律与道德的区分可以变得次要或者无关轻重, 但并非在研究法律的视角下。法律如果不是道德的一部分, 也要受到道德的限制。但这种限制并不与任何道德体系同延。法律并非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道德观念。

二、通过坏人的视角审视法律

霍姆斯认为, 倘若想要了解法律, 应该以一个坏人的眼光来看待它, 坏人仅仅关心这一法律知识能做出预计的具体后果, 这不像一个好人在模模糊糊的良心约束下, 要为他的行为寻求根据, 无论这些根据是在法律之内还是在法律之外。霍姆斯举这个例子, 说明这类“坏人”行为动机的形成并非依据从事正当行为的良知。

因此, 霍姆斯认为, 区分法律和道德的现实意义在于:一个并不在意和实践伦理规则的人最有可能避免支付金钱和远离审判。坏人和好人同样希望避免公共力量。霍姆斯强调, 从“坏人”的视角来看, 法律义务主要意指一种对下述情况的预测, 即“如果他做了一些特定的事, 那么他将会承受监禁或者强制偿付金钱的不利后果”。而且坏人是不会在意是偿付100美元税款还是100美元罚金, 是至关重要的。在坏人看来, “只要涉及强制性偿付这一既定后果, 那么, 导致这种后果的行为是应当予以赞扬还是予以谴责, 或者, 法律的目的在于禁止还是许可该行为, 均无关紧要”。 (3)

霍姆斯的坏人仅考虑了行为的法律后果。他相信许多善良之人是因为良知的驱动而遵守法律。而坏人遵守法律是因为害怕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法律在评价行为时, 将遵守法律的行为视为正当, 无论行为人的动机和意图;而只有基于正当理由, 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在道德上才是善的。

三、用行为的结果衡量过失

霍姆斯在《论普通法》中, 将法律与道德分离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中, 提出衡量过失的客观标准是行为的结果。霍姆斯认为从侵权行为的绝对责任到以行为人的过失为要件来认定侵权责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并且对衡量过失的标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霍姆斯认为, 过失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道德意义上的过失, 有无过失取决于行为人是否以社会一般成员应当有的谨慎程度为标准来实施行为, 即“谨慎人”的标准。正如霍姆斯所指出的:“法律考虑的是, 对于一个普通人, 也即一个具有正常的智力和审慎的人来说, 什么是可归责的, 并据此确定责任。”霍姆斯提出的“谨慎人”标准其实是一种客观标准。

霍姆斯的这种“谨慎人”并没有完全排除主观因素, 因为这种标准的判断仍需要由人做出。而且霍姆斯也承认人在智力、教育等面的差异。但是在霍姆斯看来, 这不在法律考虑的范围内。

摘要:霍姆斯作为美国法律思想的开创者, 他的理论在整个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影响了后世的法律思想。他认为应该分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将道德用语从法律用语中清除出去, 用坏人的眼光去看待、预测法律, 并且以行为的结果来衡量一个人的过失。他陈述了一种以法官的司法行为判断法律本质的法律“预测”说和主张法律与道德相分离的“坏人”之视角理论。

关键词:道德权利与义务,无条件的义务,谨慎人的眼光

注释

1 付池斌.现实主义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第83页.

2 徐希伟.霍姆斯司法哲学研究.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dbname=CMFD2007&filename=2007108490.nh&filetitle=%e9%9c%8d%e5%a7%86%e6%96%af%e5%8f%b8%e6%b3%95%e5%93%b2%e5%ad%a6%e7%a0%94%e7%a9%b6.2011-03-01.

分离理论 篇7

宁夏贺兰山葡萄种植基地位于贺兰山东麓,地处世界葡萄种植的 “黄金地带”系冲积扇三级阶梯,成土母岩以冲积物为主,土壤中含有砾石。由于这些砾石的存在,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并且给葡萄种植作业带来严重的不便。目前,葡萄种植定值沟的挖掘作业中一般先采用人工捡拾砾石的办法清理农田砾石,待砾石清理完成,将有机肥按照挖掘定值沟的标准撒施到确定好的葡萄行上; 然后使用旋耕机旋耕将肥料与土壤混拌均匀,再使用机械开挖定植沟,最后将土料混合物回填定植沟[1]。这种劳作方法步骤繁琐、耗费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而且工作效率低。TRIZ理论是一门解决技术系统创新问题的方法学理论[2],在产品创新设计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笔者借鉴国内外土壤捡石机研究发展成果及经验和混料机构的工作原理等,结合宁夏贺兰山葡萄种植基地自身的地理环境,运用TRIZ理论设计了一种在挖掘机同步工作条件下能够完成土石分离,同时又能使土壤与农家肥混合并回填定植沟的土石分离混料机械,并确保设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及机械作业的连续性。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力、快速作业,又摒弃了由于挖掘机破坏土壤机理带来的缺点。该机主要由振动筛分装置、土壤- 农家肥混合装置、砾石盛装装置和发动机装置等几部分组成,使葡萄种植定植沟挖掘实现同步一体化作业模式。

1 TRIZ理论

TRIZ由前苏联发明家里奇 · 阿奇舒勒( G. S.Altshuller ) 及其同事提出的创新方法理论体系[3]。TRIZ是基于知识的、面向人的发明问题解决系统化方法学,是一种较完善的创新设计理论,是产品创新设计及开发中解决技术难题的有力工具。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后,TRIZ理论已成为其主要设计思想,对现实中无法直接找到对应解的技术难点先将其转换为一个TRIZ问题,然后利用TRIZ中的理论和工具获得TRIZ的通用解,最后将TRIZ解转化为具体问题的解,并在现实问题中得以实现,最终解决技术问题。

TRIZ理论认为: 矛盾冲突普遍存在于各种产品的设计之中。冲突的分析和解决是产品创新方案设计的主要步骤,解决矛盾是发明问题的核心,要进行创新设计就必须要解决矛盾。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并解决矛盾,是推动其向理想化方向进化的动力[4]。在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存在物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的矛盾,其中技术矛盾冲突的解决是取得创新解的关键[5]。针对技术矛盾冲突,TRIZ理论方法提出了40 条发明原理及冲突矩阵用来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冲突解决相关设计问题。因此,笔者运用TRIZ理论方法,克服习惯性思维,力求找出解决土石分离、混料返田等矛盾的方法; 阐述创新设计中整体结构技术矛盾、振动筛分( 土石分离) 技术矛盾和混料返田技术矛盾,并最终应用TRIZ理论方法确定出设计方案。

TRIZ解决矛盾的方式[6],如图1 所示。

2 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分析

2. 1 土石分离混料机的工作原理

土石分离混料机由挖掘机( 60 型) 牵引,作业时物料在圆振动筛激振器高速旋转状态下完成土石分离;筛下物经双轴螺旋混料机箱,在焊接有正、反相互交叉螺旋叶片的工作轴的作用下完成物料的输送、混合和返回定植沟; 筛上物( 直径30mm以上石块) 借助振动筛的振动经振动钢板进入集石箱,进而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2. 2 土石分离混料机的结构设计

本设计中,土石分离混料机主要由柴油发动机、减速器、圆振动筛、双轴螺旋混料机、集石箱和拖车架组成。其中,圆振动筛和双轴螺旋混料机是本设计的关键所在。

1) 圆振动筛是一种惯性振动筛,又称单轴振动筛,主要由激振器、筛箱、隔震装置及传动装置等部分组成。圆振动筛的运动学参数和工艺参数如表1 所示。

圆振动筛的工作原理: 圆振动筛的筛面固定在筛箱上,筛箱由弹簧悬挂或支撑,主轴的轴承安装在筛箱上; 主轴由带轮带动而高速旋转,偏心轮安装在主轴上,随主轴旋转,产生离心惯性力,使可以自由振动的筛箱产生近似圆形轨迹的振动,从而筛面上的物料层松散并被抛起,使细粒级物料能够透过物料层并通过筛孔排除,同时卡在筛孔内的物料会被振出。筛箱的振动除了产生筛分作用外,还会促使物料向前运动,使上筛面分离出的直径30mm以上的石块进入集石箱内。

2) 双轴螺旋混料机主要由U型混料机箱、工作轴( 双轴) 、联轴器、同步齿轮及驱动装置等组成。双轴混料机的相关技术参数如表2 所示。

双轴螺旋混料机的工作原理: 双轴螺旋混料机工作时,发动机通过三角皮带来驱动减速器。减速器输出通过联轴器与工作主轴相连; 工作轴的两轴间通过同步齿轮来实现相向转动,双轴上焊接有送料、混料及返料的变螺距螺旋叶片。其中,叶片按特定的尺寸正、反向交错布置,从而实现物料的输送并混合的连续型螺旋混料作业。

双轴螺旋混料机的结构形式为卧式,从结构上看,双轴螺旋混料机要较单轴混料机复杂; 但双轴螺旋混料机的磨损相对较小,混合搅拌质量好,生产效率高。

双轴螺旋混料机的优点如下:

1) 混料机外形尺寸小、高度低、布置紧凑,而且结构合理坚固,工作可靠性好。

2) 容量大,效率高。

3) 混料机箱直径比同容量立轴式小,混料轴转速与立轴式基本一样,但螺旋叶片线速度要比立轴式小的多。因此,其叶片和衬板磨损小,使用寿命长,并且物料不易离析。

4) 物料运动区域相对集中于两工作轴之间,物料行程短,摩擦揉搓充分、频次高。

3 基于TRIZ原理的整体设计方案

3. 1 土石分离混料机整体设计的冲突

对于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基地定植沟挖掘过程中土石分离、土壤肥料均匀混合及返田等矛盾,可以描述如下: 土石分离混料机使土石分离和肥料、土壤均匀混合并回填定植沟两个作业同步进行。目前,葡萄种植定值沟的挖掘作业一般采用人工捡拾的办法清理农田砾石,待砾石清理完成,将有机肥按照挖掘定值沟的标准条状撒施到确定好的葡萄行上,使用旋耕机旋耕将肥料与土壤混拌均匀,再使用机械开挖定植沟,最后将土料混合物回填定植沟。这种劳作方法不仅步骤繁琐、耗费时间长,而且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由此得出的整体技术矛盾为土石分离、土壤与肥料均匀混合及返回定植沟作业的同步自动化与传统人工分步劳作之间的矛盾。

3. 2 技术冲突的解决,整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3. 2. 1 冲突矩阵的建立

冲突矩阵的行和列分别对应恶化和改善的39 个通用工程参数,行与列的交点处提供了参数之间对应冲突的发明原理解决方案,发明原理是TRIZ的核心内容之一,共40 条,用编号体现在矩阵元素里。

应用TRIZ理论解决矛盾冲突,质量提高的工程参数包括: NO. 13 结构的稳定性; NO. 36 装置复杂性;NO. 39 生产率。带来负面影响的参数是NO. 5 运动件的面积; NO. 7 体积; NO. 15 运动物体作用时间;NO. 21 功率; NO. 38 自动化程度和NO. 39 生产率。新的设计可能使设计制造有些困难和系统中元件数目增加。具体冲突矩阵如图2 所示。

3. 2. 2 整体设计方案

在整体设计上,笔者所设计的产品若只能够保证土石分离作业,土壤与肥料均匀混合并回填定植沟作业的分体完成,那么在连续作业情况下保证在同步工作情况下整体机构的稳定性就很困难。因此,根据概念理解,该产品的TRIZ问题应属于技术冲突。针对技术矛盾,充分利用TRIZ理论的设计思路并借助于机械创新设计方法对土石分离混料机械进行总体方案设计,确定其动力、结构、功能运动等设计方案,最后整体设计采用分体式设计方案。整个机构在大功率柴油机带动下由振动筛分装置、混料装置和集石输送装置3 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由V型带、输送道及振动钢板相连; 其具体结构由机架、内燃柴油机、减速器、传动机构、振动筛分机构、双轴螺旋混料机构和砾石盛装机构等几部分组成。在由内燃柴油机提供动力的状态下,通过传动带将动力传送给减速器,通过振动激振器带动振动筛的运转; 在减速器的带动下,依靠带传动,通过联轴器带动双轴混料机的工作; 进而完成土石振动筛分装置、混料装置和砾石输送装置的同步正常运转。整个作业流程是: 挖掘机将崛起的土石及有机肥送入振动筛入料口; 振动筛分离出的直径30mm以上的砾石沿上筛网面流下并通过振动钢板送至集石箱; 流经下筛面的土壤及有机肥通过输送道进入混料机箱进行混合搅拌,最后将混合物输送至出料口沿导轨返回定值沟,进而完成一个完整的作业流程,整个作业是连续的。该方案解决了土石分离、土壤和肥料均匀混合并返田作业的同步自动化与传统人工分步劳作之间的矛盾。其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3 所示。

1.筛分进料口2.振动筛分机3.集石箱4.出料口5.混料机6.输送道

4 振动筛分方案机构设计

4. 1 振动筛分方式技术矛盾

振动筛分机利用振动激振器的运转带动筛箱的振动,筛网通过连续振动将土壤、农家肥与砾石分离; 然而振动筛分机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会遇到各种影响振动筛处理能力的因素,如在湿式物料环境筛分时出现堵塞和粘附的问题。筛孔形状也是影响筛分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网孔筛面会增加颗粒透筛的阻力和潮湿物料粘附的机会。这些因素都是造成振动筛不能稳定工作的原因。

4. 2 振动筛分机的设计方案

根据TRIZ理论方法提供的解决问题冲突的思路,确定振动筛分机的设计方案: 首先,选用抛掷状态下的圆运动惯性振动筛作为其筛分装置,这样工作面每振动一次,物料将出现一次抛掷状态。这种运动状态对于减小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和提高振动机的工作效率是大大有益的。其次,振动筛网采用振动棒条筛,是一种装有弹性棒条筛面的振动筛,结构简单、处理量大且筛孔不易堵塞。棒条筛面的筛孔呈长缝形,减少了物料前进的阻力,有助于提高物料流速,使料层减薄; 开孔率提高10% 以上,减少了颗粒透筛的阻力和潮湿物料粘附的机会。为了快速将筛网上的砾石排出,筛面呈一定倾斜角度进行安装,筛面倾角对振动筛分装置的生产率和筛分效率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振动筛网的设计,振动筛分装置的生产率和筛分效率都得到很大的提高。振动筛网设计结构如图4所示。

5 混料机构设计

5. 1 混料方式的技术矛盾

双轴螺旋混料机的结构形式为卧式,如图5 所示。

双轴螺旋混料机在工作时,工作轴的两轴间通过同步齿轮实现相向转动。土石分离混料机作业时,土壤、农家肥从混料机进料口进入混料机箱,经过短时间的混合从出料口流入导轨,最终返回定值沟。在混料机中,混合物主要是土壤和农家肥。由于农家肥( 主要是牛粪) 通常是含有草茎的丝状的片状物或块状,在机箱内很容易缠绕在螺旋叶片上;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多,缠绕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堵塞现象,导致物料不能从进料口顺利经过螺旋混料阶段输送到出料口,最后在进料口会形成堵料现象[7]。

1.V带轮2.机箱3.螺旋叶片4.同步齿轮5.轴承座

5. 2 混料机的设计方案

针对混料方式的技术矛盾,利用TRIZ理论的设计思路对高效双轴螺旋混料机进行方案设计。双轴螺旋混料机的设计主要是对螺旋叶片在双轴上的分布形式的设计; 在双轴上焊成送料、混料、返料的变螺距的螺旋叶片[8]( 见图6) ,且将螺旋叶片按特定尺寸正、反向交错布置,实现物料的输送并混合; 正确选择螺旋叶片外径D、螺距T、轴径d、正、反叶片数量,以及轴间距S等的数值参数,使得两轴叶片间相互交叉而不碰。这样,正、反叶片的布置能使物料进退相间,成峰谷形连续向前涌进,达到既混料又输送的目的。

由于正反螺旋叶片的交替布置,在双轴混料机体内产生物料与叶片、物料与机壳、物料与物料之间的挤压和摩擦揉搓作用,使得物料充分混捏、搅拌[8],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混料机堵塞问题。本次设计的双轴螺旋混料机为连续型的混合设备。

6 试验结果及相关参数确立

6. 1 田间试验相关数据及结果分析

挖掘机挖掘定值沟的规格要求深度800mm,宽度600mm,则挖掘机掘土工作量为72m3/ h。

试验结果表明: ①在连续工作状态下,土石分离混料机平均工作处理量为145 t /h; ②土石分离效果显著,能够很好地将土石分离开来,筛上分离出的石块( 直径30mm以上) 流经振动钢板,能够顺利地进入集石箱中; ③物料能够在双轴混料机箱内充分的混合,并通过螺旋叶片及输送轴的作用完成混合输送过程,不易产生堵塞现象; ④土壤农家肥混合物经过输送轨道能够很好地返回到定植沟中,正常工作条件下混合物料不会泄漏出机体外。因此,本次设计的土石分离混料机械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利用TRIZ理论对土石分离混料机的研究设计成功解决了设计中可能遇到的诸多技术困难,主要有以下两点:

1) 解决了在多种因素下振动筛的处理能力所受到的影响,充分保证了单位时间内处理物料的工作量,使装置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达到土石完全分离。

2) 使得物料在双轴螺旋混料机箱内能够充分混捏、搅拌,并在双轴混料机体箱内产生物料与叶片、物料与机壳、物料与物料之间的挤压和摩擦揉搓作用,很好地解决了混料机装置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经常发生堵塞而导致混料机不能正常运转的情况。

因此,通过在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基地的相关数据收集及实地试验,本次设计的土石分离混料机械能够在多种复杂地貌条件下工作,大大减少了山区葡萄种植的诸多困难。

6. 2 土石分离混料机功率的计算

土石分离混料机的总功率主要由振动筛分机所需功率和双轴混料机所需功率两部分组成。

土石分离混料机总功率为

土石分离混料机相关技术性能参数如表3 所示。

7 结论

基于TRIZ的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创新原理和方法,将传统的葡萄种植定植沟挖掘作业发展为现代机械化劳作模式,成功地运用TRIZ技术理论研发设计出一种适用于山区葡萄种植的土石分离混料机械。新型土石分离混料机可以很好地分离出土壤中混杂的砾石等影响葡萄种植的诸多因素,并在一般捡石器的基础上,增加了施加农家肥、土壤—肥料混合并返填定植沟功能,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具有工作效率高的特点。TRIZ技术在土石分离混料机振动筛分机构和混料机构设计中,解决了土石分离分料机在振动筛分装置筛网处理能力及双轴混料装置中的堵塞问题,确保了机械设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及作业的连续性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怀骞.葡萄栽培技术及管理[J].民营科技,2011(8):222.

[2]刘尚明,刘东亮,刘恒义.TRIZ理论及其在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7(3):43-44.

[3]张简一,郭艳玲,杨树财,等.基于TRIZ理论的产品创新设计[J].机械设计,2009(2):35-38.

[4]丁聪莉,史翔,贡智兵,等.TRIZ理论及其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制造业信息,2009,21:67-70.

[5]牛晓.稳健创新设计的基础—发明问题解决理TRIZ[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5(4):149-150.

[6]张瑞红,马建红,檀润华,等.技术冲突解决原理及其软件实现[J].河北科技大学报,2001(4):8-12.

[7]李晓堂,田野,王学娅.高效双轴螺旋混料机的设计研究[J].冶金能源,1998(1):35-37.

【分离理论】推荐阅读:

树脂分离07-20

基因分离05-17

四分离06-21

数据分离06-24

分离净化07-04

分离定律07-04

考试分离07-13

分离技术07-25

筛选分离07-28

组织分离08-02

上一篇:国际旅游竞争力下一篇:网络广播APP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