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作文(精选12篇)
乐于作文 篇1
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概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中做到“写自己想说的话”,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而学生在作文课堂上“横眉冷对方格纸, 俯首咬烂铅笔头”的情形凸显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尴尬问题:学生怕写作文, 从小学三四年级写到九年级, 文题如出一辙, 单调、呆板、乏味, 不少学生往往用中学的题套小学的文。面对文题恰似无米之炊, 想出上句没下句, 只得生搬硬套, 作文如同“榨文”。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 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 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引导学生走出怕写作文的困境呢?兴趣与需要密切相关, 只要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感到所学内容对自己有用, 这样写作起来, 就会产生兴趣。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展读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作品, 以听激趣
众所周知, 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仔细读读, 如饮醇酒, 其味无穷。它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 使精神情操得到陶冶。心理学也表明符合人们需要、切合实际、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 就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而贴近中学生生活的文章, 一般反映的是初中生最熟悉的生活, 所以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或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例如我在一个班读讲一篇中学生有关思念亲人、抒发真情实感的范文《深沉的思念》, 该文感情真挚, 催人泪下。学生听后, 深受启发, 思路大开, 并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 写出了很多文质兼美的佳作。其中一个学生的《母亲, 再爱我一次》还在报刊上发表了。此外, 我还建议学生在第二课堂的阅读中把引起情感共鸣的佳作挑出来, 贴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 供大家观摩欣赏, 学习借鉴。有关资料证明:对中学生来说, 多读名人名著固然重要, 但能多读一些同写作层次、同生活层次、有共同情趣的同龄人的优秀作品, 更能结合实际, 启迪思维, 更容易触发学生的写作冲动, 冲破阻碍他们情思的层层障碍, 让他们在情感上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二、开辟课外作文资源, 以读引趣
开辟课外作文资源, 扩大学生的写作视野,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现在有的学生只有在教师要求写作文时才去观察生活, 积累材料, 以应一时之急, 平时很少进行课外阅读, 缺乏写作材料, 当然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单靠语文课是无济于事的, 大部分功夫还得在课外。例如各种知识的积累, 生活经验的积淀, 写作素材的筛选, 就不得不走出“围墙”。几年来, 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每星期务必去一次图书馆、阅览室, 把自己阅读的内容做成资料卡片, 然后专门抽一节语文课给学生交流各自的资料卡片, 组织学生整理成文集, 达到资料共享的目的;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各读三本名著, 写读后感;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 游览名胜古迹, 进行简要的走访调查;提倡学生每人备一个素材积累本, 随时记录自己的所做、所看、所想。通过开展这些活动, 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 视野开阔了, 生活经验丰富了, 参与写作的信心加强了, 对作文的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同时, 写作材料的具备, 让他们写起文章来, 能够得心应手。
三、自主命题写作, 以写促趣
传统作文教学都以教师命题为主, 学生作文时普遍感到无事可写, 无话可说。而教师也总是认为学生阅历少, 知识贫乏。命题时, 指导写作时, 我总是千方百计找一些自认为易写的题目让学生写, 结果学生写的作文三言两语, 空洞无物, 没有新意。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作文题目多是根据课文单元训练的安排而定的题目, 只是为了完成一次写作任务, 因而学生也只是写一篇应付交差。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面目可憎”了。而他们心中有许多想说的话却没有机会说, 想写的内容却没有机会写, 写作兴趣也就无从激发。为了打破这种局面, 我认为教师可以打破框框, 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 顺其自然, 让学生写平时自己喜欢写的东西,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真正做到新大纲要求的那样:“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说出来。”所以我在作文教学时换了一种方法, 适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时空, 让他们充分地发挥。比如, 我在即将布置学生作文时, 经常先征求学生的意见, 要写什么, 什么时候写, 怎么写, 先讨论一番, 大多数学生赞成的就通过, 还有不同意的那些学生可以自选题材、自选时间。我选择较多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命题, 自由立意, 体裁不限, 形式不拘。这样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便于他们写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事物, 便于他们表达真情实感, 还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很尊重他们, 他们自己是学习写作的主人, 他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写。2009年中秋节前, 我和学生商量, 决定收集关于中秋的民间习俗资料, 参加其中的一些活动, 访问老人了解节日里有哪些讲究, 等等, 然后以“家乡的中秋节”为题写一篇习作。大家兴高采烈地去准备了, 看着那些曾经不喜欢作文的学生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我很欣慰, 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而这样的作文, 学生也就不会觉得是为了完成写作任务, 只是为说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也就不难写出让人为之心动的佳作了。自主命题, 可使学生的写作心潮自然喷涌, 深受学生欢迎。
四、编辑学生作品集, 以“集”增趣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 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 都有一种很强的表现欲, 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获得老师的表扬或赞许。针对这一心理,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每学期或每学年力争写出一篇或几篇较优秀的作文, 以此博得老师或全班同学的认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的做法是:每学期的第一堂作文课主要是明确本学期作文教学计划和优秀作文处理办法, 并印发习作集集名和序言。
例如:我曾经给某届八年级学生的习作集题名为“绿芽儿”, 并写下这样的序言:
春风吹来的日子, 我们伸出好奇的手, 触摸春的希望, 去感受自然的气息, 掏取一滴甘霖……润一润久已渴望的心。
……
虽然这里没有参天的大树, 而只有刚刚伸出枝头的绿芽;这里也没有斑斓多彩的名花异草, 只有小草野花, 但谁能说那绿芽就不能长大成树, 那小草野花就不能点缀烂漫的春色?
这个集名和序言使学生心里有了底, 端正了作文态度, 作文兴趣也被序言调动了起来。然而, 这种兴趣只是刚刚激发, 要想使学生长期保持这种浓厚的兴趣, 还要坚持不懈。所以第二步, 我坚持每次作文后认真选取优秀习作, 并精心写好评语, 然后将学生习作连同评语打印出来, 分发给全班学生阅读借鉴, 并在作文评讲时当众朗读并给予分析。积极地推荐学生的成功之作到班级的《学习园地》、《优秀习作选》、《优秀日记选》及学校的橱窗上去发表。当学生看到有那么多人在看自己的作文时, 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对于那些特别突出的习作, 我则向报刊推荐,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市级、省级、全国的作文竞赛, 对获奖者予以表彰。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 让他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劳动成就, 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学生从自己努力的成果中体味到的快乐是其他的快乐所不能比拟的, 对写作自然就更有兴趣了。
总之, 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只有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 乐于写作文, 写出来的文章才真实感人, 充满生活情趣。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以听激趣、以读引趣、以写促趣、以“集”增趣四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引导学生走出“怕”写作文的困境。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尝试
乐于作文 篇2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乐于助人作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乐于助人作文 篇1一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小红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走在上学的路上,走着走着,走到了公园边。这时,她看见一位老奶奶的袋子破了,梨就像一个个淘气的小孩子一样滚了出来。小红看见了飞快地跑过去提醒老奶奶袋子破了。并把梨一个一个地捡起来,心想:“老奶奶的袋子破了,那我装哪里呢?”她左思右想,突然,灵机一动,说:“你的梨就装在我的帽子里面吧!”于是,她把梨一个一个地放进帽子里。
小红不一会儿就把梨捡完了,奶奶说:“让我来拿吧。”小红说:“不用了,让我来拿吧!我来帮你送回家吧!”老奶奶感动地说:“谢谢你呀!小朋友,对了,你叫什么名字呀?”小红说:“我叫小红。”走着走着,不一会儿,就走到了奶奶家。
回到了家,奶奶说:“小红,你喝杯茶吧!”小红说:“不用了,我上学快迟到了,再见!”老奶奶看了看小红的背影,心里非常感动。
今天小红虽然迟到了,可是,她做了一件好事,我觉得她做得很对的。
乐于助人作文 篇2每个家庭都会有不同的家风家训,而我家也有良好的家风,“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就是我的家风。
我的爷爷以前是当兵的,在他们那个年代,食物的缺少是他们面临的大问题。每当急需食物的时候,爷爷总是会把自己仅有的食物给别人,自己只能靠泡开的黄豆缓解饥饿。因此,在我小的时候,爷爷就教育我要勤俭节约,可是调皮的我在吃饭的时候总是把饭米粒弄到桌上,而爷爷却是将桌上的饭米夹起来吃了,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听过李绅的《悯农》吗?里面写的好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怎么能这样浪费农民伯伯辛苦种的粮食呢?”我立即羞红了脸,同时也记住了爷爷的这番话,它时刻鞭策着我,要做一个节约的人。
想到“乐于助人”,我不得不讲一个故事:一天雪夜,洁白的雪花漫天飞舞,似烟非烟,似雾非雾,整个城市都笼罩在白茫茫大雪中。爸爸准备开车回家,突然,一个在马路上摇摇晃晃走路的身影吸引了爸爸的注意,原来是一个聋哑奶奶。下雪天,奶奶的眼睛看不清,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艰难地挪动着步子,奶奶微颤着双手打起了手语。爸爸小心翼翼地扶着老奶奶的臂膀走过了马路,老奶奶虽然不能说“谢谢”,但是她的眼眶里却涌着感激的泪水,爸爸似乎也被感染了,不舍地向老奶奶道了再见。爸爸把这件事告诉我,就是希望我也要乐于助人。
勤俭节约,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也要将这良好家风传承下去。
乐于助人作文 篇3张晓键很乐于助人,我们全班同学都喜欢他。
一天下课,我和李云浩在课室里玩耍。
一不小心,我的手臂撞在了窗户的边上,流出了血。我赶忙打开医药箱,找了找,没有止血贴。张晓键看见了,飞快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找了找书包。过了一会儿,他拿出自己的那张止血贴,很有诚意地说:“给你吧!”我边接过止血贴边说:“谢谢啦!”然后,我立刻把他的止血贴贴在了我的手臂上。他走过来关心地问我:“还疼吗?还有什么要我帮忙的吗?”我不好意思地说:“不疼了,谢谢!”
我想:我一定要学习张晓键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乐于助人作文 篇4一年又一年,同桌换了一个又一个,今天说说我现在的同桌。
我的`同桌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她梳着长长的马尾辫,大大的眼睛非常有神,喜欢穿红色的外套和红色的小皮鞋,她有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芭比娃娃的书包,每天都背着上学。
我的同桌,她学习成绩非常好,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性格也非常好,非常乐于帮助别的同学。我记得有一次下雨了,雨下的非常大,我和壮壮都没有带伞,正在发愁怎么回家的时候,这时,我同桌的声音在我们身后响起,她说:“我带着伞呢,正好顺路,我送你们回家吧,”我和壮壮都高兴的说:“那就谢谢学霸了。”
那天,我们三个人撑着一把伞,壮壮的家最近,我们把他送到家里,然后我们两个一起走。我问同桌:“天马上要黑了,你会不会怕呀?要不到我家之后,让我妈妈送你回去。”我的同桌说:“不用了,我家离你家又不远,而且我自己也不是第一次走这个路了,不怕的。”快到我家的时候,看到同桌的妈妈和我妈妈在路边正等着我们呢。妈妈说还怕我成了落汤鸡,没想到我和同桌一起撑伞回来。妈妈说:“你的同桌真是个好孩子!”
上个星期,我们班的小明因为生病了,拉下了好几节课,回到家里我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既然你担心小明的课,那就去小明家帮他补上吧。”我听了,笑着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呢。”
那天放学之后,我没有回家,直接去了小明家里,没想到我的同桌也在呢,原来我同桌从昨天就开始来给小明补课了。
引导学生乐于作文 篇3
【关键词】小学生写作;“小练笔”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獻标识码】A
“作文难,作文缠,作文课上苦开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大难点,也是重中之重,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教育改革的瓶颈。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作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科学新颖和带有灵活性、启发性、趣味性的教法,引导学生写作文,真正让学生变成“怕作”为“乐作”。
一、留心观察生活
作文内容来自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认识则源于观察。因此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才能真正达到作文时观点正确,言之有物。因此,我在开展练笔活动时,特别注重引导学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事物,在观察活动中就需要闻一闻,触一触,摸一摸,尝一尝,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各种观察方式也就往往需要同时并用。如在教学三年级练习作“你喜欢的水果或蔬菜”引导学生观察时,抓住了水果或蔬菜外形特征,颜色变化,味道等特点进行观察,同时不仅用眼看,还要用鼻子闻,亲口尝一尝。把自己观察结果向同学们汇报。由于同学们手中的物不一样,他们观察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二、充实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深入生活、感受生活,进而丰富生活。
1.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都是“掌上明珠”,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他们的一切都是被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代替了,车接车送,甚至连书包都不用背,怕压坏了孩子,家务活就更不会让孩子干了。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上,我让大家说说你们都会干哪些家务活。只有几个同学举手,其他的只摇了摇头,说:“不会干,不让干”。没有干过,没有经历过,怎么能说出来呢,更写不出来了。为此我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向妈妈、奶奶请教,学会多项本领,看谁干得好,学得多。下节课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几周过去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汇报:学会了洗碗,打扫整理房间,钉扣子,包饺子,洗衣服等多种家务劳动。同学们还滔滔不绝地展示自己的新本领,有部分同学说得有声有色,还把学做家务中一些有趣的事情讲得很详细,生动;有的还把自己的感受,领悟出来的道理讲了出来。孩子们有了亲身的经历,并从劳动中获取了有趣的生活素材,创造了自身的语素,怎愁作文时“无米下锅”呢?
2.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欣赏能力。著名作家孙犁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为了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每天上学都要经过的小路上去观察,到日日玩耍的校园观察;到碧绿的大自然去观察;观察蚂蚁搬家,蜗牛爬行,日出日落,电闪雷鸣。倾听蛙叫蝉鸣,在细雨中追逐,感受雨后泥土的芬芳;彩虹的绚丽,感受小河中与鱼嘻嘻,脚下蚌壳的蠕动,赞美繁忙的金秋,丰收的喜悦留恋,皑皑白雪中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的快乐。其次联系生活实际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种花栽树,游园踏青,参加“志愿者行动”,清扫社区垃圾,为“希望工程”捐款,献爱心,帮助身边的特困生,筹划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举办野炊等活动,参加团场农田劳动,放苗,定秒,摘棉花。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充实的自我感受,就不愁没话可说,无言可写,更不愁无情可抒了。
三、随心所欲“小练笔”
当学生的积累到达一定的程度时,他们就产生了较为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向人们倾诉的愿望。我就抓住这一契机,让他们以日记的形式进行“小练笔”训练,每周至少四次训练,周五下午交给我,休息日我认真批阅。在小练笔中,学生用记叙的方式记录他们幼小的心里所经历的快乐与忧伤,有的用生动细微的说明方法描述他们心爱的文具,美丽的校园,家乡的建筑,以及最新的赛车;也有的用散文描绘春天的果园,秋天的田野,冬天的冰凌,抒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还有的直言不讳,写出对社会的看法,对家人以及对老师的不满。孩子们把小练笔当做他们的倾诉心声和表演的舞台,随心所欲地记录下他们成长过程的轨迹。他们的小练笔可以是一个残缺的句子,一个小片段,一个不完整的故事,一个没有中心的多主体的杂文,甚至是他们自己都很难读懂的难题,只要学生想动笔去写,就达到目的了。
四、激励评价,感受成功
“善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催化剂”。
1.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把每篇较好的作文认真修改,改到满意为止,再交给老师批阅,修改,最后装入“记录袋”,一学期完后,装订成册,并配上精美的图案,制成“作文集”。
2.在学校里通过校园佳作宣传窗、学习广播站和校刊投稿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优秀作文的平台。
3.参加各类作文竞赛。学生的作品能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奖赏。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也变成了铅字,在人们中相互传阅时,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就会像泄闸的洪水,一泻千里,无法收手。这样学生在写稿,发表的过程中培养了习作兴趣,就乐于作文了。
学生有了展示自己作文能力的机会,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通过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地训练,再加上老师必要的启发引导,及时地评价鼓励,学生的作文水平会大大提高,产生质的飞跃。
乐于表达愉快作文 篇4
关键词:兴趣,生活,体验,想象
如何“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结合实践, 笔者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 乐于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 “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至关重要, 学生一旦有了作文的浓厚兴趣和爱好, 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 满腔热情地参加作文训练。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增强以“兴趣为先”的意识, 采取多种方式, 启迪学生想象, 触发学生情感,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在对作文有了浓厚兴趣的同时, 还要注意观察, 否则提起笔来, 也会觉得“无话可说”。所以,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应该增强“注重观察”的意识。
如在《记一次小实验》作文中, 笔者首先以讲故事导入, 引出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环节, 而且请几名同学到前面一起做实验, 其他同学则注意观察,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 纷纷伸长脖子往前看, 兴趣可想而知。当笔者开始抽气时, 学生不由自主地数数, 抽到了三十几下时, 停止, 气喘喘吁吁地问:“同学们, 老师和刚才有什么不同?”“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说:“老师的速度越来越来越慢了。”“您喘气很急促”、“老师的脸都红啦!”……于是笔者趁机鼓励:“同学们真会观察, 做实验就应该仔细观察。”抽气结束了, 又问:“在抽气过程中你最难忘的是什么?”在这样的气氛中, 学生还会沉默寡言吗?
尤其是在拉开的环节中, 人越来越多, 但始终拉不开。在热烈的场面中, 学生的兴趣溢于言表, 而且在感受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拉不开呢?”问题自己提出来了, 三轮结束以后, 笔者问:“你觉得在拉的过程中, 什么地方最精彩?”于是, 孩子们的话匣子又打开了, 有表情、有动作、有心理活动。试想一下, 写出来的东西还干干巴巴吗?就在笔者刚流露出要写的意思时, 学生抢在了前面, 主动提出:“老师, 我们想写出来。”无须多讲, 此时笔者的每句话都是多余的, 就任凭孩子们一吐为快吧。《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在这次习作中, 就充分地体现了出来。诸如此类的情况在教学中少见吗?可见, 激发学生习作的关键在于善于捕捉。
二、联系生活, 注重体验
一提起作文, 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力不从心, 显然是学生的脑海中缺乏可供习作的素材, 这就是平时没有养成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使文章言之有物, 就必须有一个寻“源”取“材”的过程, 这个材源应当来自生活, 所以说, 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 让他们亲自体验生活, 去获取各方面的信息是十分必要的。作文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善于捕捉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 让学生有所为、有所思、有所感、有所说、有情抒。
可从学生日常经历的事中选取训练内容, 如《___的课间》;可以从学生当前最兴奋的事入手, 如《游___》、《___的比赛》;也可即时即景, 指导学生观察、体验, 就地取材, 如《一次___的谈话》、《____的一幕》等。教师不应拘泥于书本, 要善于跳出圈外, 找到合适的训练内容, 让学生“有米可炊”。
例如, 孩子们都爱吃肯德基, 笔者就让他们写写《我看肯德基》, 既训练了作文, 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了洋快餐;孩子们爱看动画片, 就让他们自己编一集动画片;春天, 孩子们爱到池塘、田间捉蝌蚪, 就让他们写写捉蝌蚪的过程;孩子们关心环保问题, 就让他们写写《我当环保小卫士》……这些作文题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又是他们最感兴趣、最熟悉的, 学生一见作文题就想一吐为快。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且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因此, 教师更应该走进学生的生活, 在生活体验中寻找素材。作文和生活融为一体, 现实反映生活, 同时也指导生活, 促进生活的发展, 指导孩子们丰富自己的生活。
三、展开想象, 弘扬个性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作文中, 展开想象, 张扬个性,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之所以提出写想象作文的根本所在, 这将带动教师观念、教学思想的巨大改变, 意义现实而深远。“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要“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 我们在三年级的期终考试卷中出了这样一道题:卷面上画了一个圆, 旁边写出了题目要求:你能在圆上加上几笔变成一幅图画吗?请画出来, 并为你的画写一段话。试卷改出来, 真是百花齐放, 异彩纷呈, 有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情想象着曲折的情节, 编织着科幻般的故事, 创造出新的境界。
这种训练形式不仅使学生习作兴趣浓厚, 还促使他们运用文字把自己幻想的画面、色彩、情感、意向充分地表达出来。在这样的空间里, 学生简直达到了忘我的奇妙境界, 他们潜在的创造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当然, 想象作文的形式不仅仅是添画作文, 还有很多种, 我们要紧紧围绕促进学生想象力发展的重点, 顺应儿意心理发展的规律, 精心设计, 使学生思维变得异常活跃, 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苏霍姆林斯基语) 。
四、评价激励, 体验成功
学生有了写作兴趣, 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后, 还要让他们经常体验到习作成功的乐趣。所以, 在作文评讲时, 教师要以表扬为主, 正确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习作。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的习作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欣赏。在作文讲评时, 对待习作优秀的学生, 教师要采用一分为二的办法, 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也要指出不足的地方, 使其继续努力。对特别出众的习作, 教师可以让其投稿, 激发其再创佳作的愿望, 对于习作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在讲评时, 更要注意鼓励, 使他们懂得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是收获。教师要挖掘一些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段话、一句话、一个词写得好, 甚至是一个标点用得对, 都要加以肯定, 给予表扬, 让这些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力, 体验成功的快乐。
另外, 教师的非智力人格特征, 如温暖、友善、责任心、关心学生等积极态度对作文教学也有着显著影响, 所以说, 教师的积极态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乐于作文 篇5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黄桷垭小学
田详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作文兴趣是其作文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生作文的“内部态度”。培养作文兴趣,就是解决学生作文的动机和“内部态度”。学生对作文有了明确的动机和良好的“内部态度”,就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精神。这时,他们就会把作文看做一种愉快的学习活动而不再拿作文当作是苦差事去对待了,写作时大脑活动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使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就会表现出追求探索的倾向,努力提高作文水平。所以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观察积累,丰富作文材料,激发写作兴趣;
(二)话题诱发,激发学生作文欲望;
(三)教给学生学作文的方法,从而激发兴趣;
(四)让学生抒写真情实感,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
(五)评讲鼓励,树立作文信心,培养写作兴趣。评讲鼓励,让成就感促使学生迈向成功。
中小学阶段学生不愿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现象相当普遍。根源究竟在哪里呢?我认为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是不愿意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重要原因。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勤学苦练的最佳动力。从人的认知心理来看:兴趣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中小学生往往是凭兴趣学习的,他们对不感兴趣的学科就不会主动积极、就不会心情愉快地去学,反而会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很难学得好。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个性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兴趣有动力作用和定向作用。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人们求知的过程告诉我们:兴趣是驶向知识海洋的“快艇”,是探索知识宝库的“入门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使学生对作文“好之”,进而“乐之”。学生的作文兴趣是其作文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生作文的“内部态度”。培养作文兴趣,就是解决学生作文的动机和“内部态度”。学生对作文有了明确的动机和良好的“内部态度”,就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精神。这时,他们就会把作文看做一种愉快的学习活动而不认为是苦差事,写作时大脑活动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使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就会表现出追求探索的倾向,努力提高作文水平。所以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观察积累,丰富作文材料,激发写作兴趣。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
首先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学生在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麦子的劳动,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的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其次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背诵积累,丰富作文素材。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指导学生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学生读而不背,作文时就会感到笔力不足,词语贫乏。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中小学年龄段是一生中记忆的最佳时期这一特点,对学生加强背诵指导,强化记忆,帮助他们积累起终生受用不尽的材料。一般说来,教学每册教材,教师要做到:①选择一些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优秀课文,让学生整理背诵掌握全篇。②对于不便全篇背诵的课文,可选择其中片断,指导学生背诵。要强调的是背诵不是为了背诵而背诵,要重视引导学生做好摘抄,积累。③指导学生摘录课文中的佳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在闲时吟诵,品味,内化。这样,学生不仅能从中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段式、篇章结构方法,了解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从而把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作文时想用某些句式、段式结构方法,也就如探囊取物了。
再次博览群书,阅读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搜集和积累材料,鼓励他们多读课文优秀篇章、名著,吸取精神养料,并随时摘录,坚持写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把材料分类,如按内容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要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没有语言积累,学生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好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丰富作文素材,提高认识,培养作文兴趣。
二、话题诱发,激发学生作文欲望。
教师精心设计作文命题,诱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写作欲望,以培养作文兴趣。命题要尽量新颖别致,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要给学生留有想像的空间和驰骋的余地,使学生看到题目就大有话在喉头和一吐为快的欲望。命题的成功,关键在于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命题要注意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激发他们的情感。例如,《妈妈,你错怪了我》《老师,我想对您说》等。②命题要注意学生“觉醒感”的心理特点,应在分辨是非、认识美丑方面启发学生进行严肃的思考。例如,《生活告诉我„„》《这件事,让我想到了„„》。③命题要注意学生的成长意识,要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以适应学生这种心理愿望。例如,《当我30岁的时候》《2020年回母校》。④命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适应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注重学生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并重视培养学生常用的归纳思维、类比、发散的思维方法。例如,《我喜爱的一句读书名言》《那件事给我的启示》⑤命题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特点。命题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感情,使之先动之以情,后言之于外。例如,《童年的梦》《期盼》等。
三、教给学生学作文的方法,从而激发兴趣。
教师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作文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在教学教学每篇课文都要渗透和落实作文方法的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文时,文中的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部分,既写出了刘老师身有残疾的特点,又流露出了刘老师忠厚老实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执着追求。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描写人物外貌时,既要抓住主要特点去写,还应从外貌描写中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再如课文通过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两件事情来表现刘老师的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明白写人要选择典型的事例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课文着重写了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的令人胆寒两部分内容,从中让学生明白对表现文章中心关系紧密的内容要详细,重点写,对表现课文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要一笔带过,要略写;又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对赤壁之战之所以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是因为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战役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很明白,从中要让学生懂得作文做的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把内容写清楚,给别人留下清楚的印象。
四、让学生抒写真情实感,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
重视对情感的倾吐。韩愈告诉我们:倾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写文章尤其如此,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要“言之有物”,这“物”便是“思”,便是“怀”,当代文豪巴金也说过“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当然,中小学生作文不同于文人创作,他们也需倾吐,如学生在课外练笔一类的短文中,某生因家中装电话被无故勒索一百元之后,心中大怒,遂倾吐一篇《人的道德哪里去了?!》,倾吐后倍感轻松,此文有感而发,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这是一种情绪倾吐。还有一种理性倾吐,如月亮妩媚娇柔,辉洒大地,人见人爱。但爱思考的学生却不以为然,月亮本无光,源借他人光辉走近人类,巧取赞誉,实不足取。在深邃的天空,只有星星,默默地为宇宙散发着光和热,引导人类探索无垠宇宙的奥秘,却从不索取赞誉,这才是真正的伟大。然而在写作中,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并非截然对立。相反,任何一篇出色的文章,都是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的完美结合。情绪倾吐突出“真”,赋予文章以生命;理性倾吐突出“思”,令文章充满思辩气息。二者有机统一,使不同体裁的文章达到了完美境界。
作文指导课,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所写内容,通过对生活认识或写作角度的交流,激发写作兴趣。如写《童年趣事》,交流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讲故事,交流个人的童年生活片段,把作文指导课变成讲故事课、口头作文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发表欲望。交流之后,打开了思路,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内心会产生一种自发的冲动,以前储存的生活感受便一下子串联起来,沿着新的神经通路涌现出来。如果说,学生头脑里有一座紧锁着的材料宝库,那么建立这种“优势兴奋中心”,便是一把开锁的“金钥匙”。要引导学生把作文看成是反映生活,解读生活的一种途径,就作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作文。
五、评讲鼓励,树立作文信心,培养写作兴趣。
作文评讲中的认可、鼓励,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作文如何评价,不仅关系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态度,而且直接影响到对作文兴趣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作文的批改评讲要立足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对生活的真知灼见。要特别注意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及时捕捉他们作文中的点滴可取之处,通过评赞、鼓励,点燃他们还处于朦胧状态中的智能星火,激发其作文兴趣。作文评语,要感情真挚,态度中肯。评讲要动人,形式活泼,以唤起全班学生写好下一次作文的欲望。那种在评语中指责、评讲时点名的做法是不足取的。评讲鼓励可采取印发佳作,教师加写评语,张贴优秀习作,学生现身说法介绍写作体会等方式,还可将优秀习作编辑成册或推荐给报刊发表,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写好作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学生作文积极性:一是注意发现学生作文中成功之处,闪光点,哪怕是很细微的进步,作为教师都要都要及时的指出,并表扬鼓励,以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二是对班上的好作文,我经常鼓励学生通过邮寄、上网等方式发表出去,如果学生的习作发表了,这无疑对他们是一个很好的鼓励,能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对提高作文积极性、培养作文兴趣是一个良好的契机,这样做还能带动其他学生习作的热情,形成良好的班级乃至学校的写作氛围。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这其实也是学生的优越感心理在起作用。现在许多学生都喜欢展现自己的个性,即使有些较内向的学生也渴望有机会表现自己,只不过有些人喜欢公开表现,有些喜欢默默地、较含蓄地表现。利用好学生这种上心理加以引导,相信会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语文、写好作文的兴趣。因为学生在发现自己这方面的才能,而又得到他人的肯定之后,他自然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也会努力地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出色。评讲鼓励,让成就感促使学生迈向成功。
怎样使学生乐于作文 篇6
【关键词】学生;作文;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除少数学生外,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文是一件难事,因此学生不愿作文,怕作文,究其原因,是学生写作水平太低,对作文没有兴趣,失去写作欲望。因此,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让他们不怕作文,然后再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作文,这样他们才能写好作文。
一、 樹立“作文不难”的意识
帮助学生走出“作文难”的认识误区,树立“作文不难”的全新意识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在习作训练中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作文其实与说话是一回事,只不过一个是用嘴,一个是用笔罢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到说话难了?有谁愁张口说话了?没有!可为什么要你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就会感到难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练的少。想一想,我们每个人从学会说话那天起,就一天也不间断地在说,所以我们说起话来才会张口就来。那么试想,我们每个人从学会写字,就每天练习用笔来说话,有话多说,没话少说,哪怕每天只是三五句,天天如此,那我们写作文就能一挥而就了。
二、培养兴趣,唤起写作欲望
学生爱做游戏,是因为对游戏有兴趣,许多智力的开发和事业的成功,都与兴趣有关。只有学生对作文有兴趣,才能写好作文,才能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学生对作文有兴趣,乐于去写,写出来的感受就会深刻,写作技能就会不断提高。所以在指导作文时,教师首先应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让他们乐于作文。
例如,有一次,我布置初三作文题《论节约》,绝大多数学生摇头晃脑,觉得抽象,不知从何写起。于是我把作文题目改为《从乱丢饭粒想到的》。我提问平时爱吃零食的学生:“你丢过饭粒吗?”这位学生说:“丢过”。“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我觉得很平常。”我转而问全班同学:“你们也觉得平常吗?”大多数同学说:“不是。”我进一步问:“那么你从乱丢饭粒的现象想到了什么呢?”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我想到了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的说:“我想到了‘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有的说:“我想到了《新三字经》中的‘成由俭,败于奢’”。有的说:“集腋成裘,如果全中国十二亿人,每人每餐浪费一粒粮食,按10000粒一斤计算,一年就会浪费43800吨粮食,可解决近二十万人一年的温饱问题。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同学们越谈越有兴趣。等学生发言完毕,我不失时机的指出:同学们刚才讲的都很好,有的可以作论点。如“成由俭,败于奢”,“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有的可以用论据。如“锄禾日当午……”,“集腋成裘……等”。只要你围绕着论点,用证据去证明这个论点就行了,这就是论证过程。如何去论证呢?各人有自己的方法。我进一步提出:“你能参照《谈读书》、《说谦虚》等课文的写法来写好这篇议论文吗?“能!”同学们跃跃欲试,心情愉快,唤起了写作欲望,乐于作文。
写作的源泉来自生活,只要平时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注意观察、分析,就会写出好的文章。教师要教会学生留心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善于捕捉,积累写作素材,唤起他们的写作欲望。
三、分层教学,唤起写作欲望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只重视少数上层生,却忽视了大多数的中下生,这无疑违背了教育方向。实际上,学生的写作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千篇一律按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写好作文是绝对办不到的,反而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做好因材施教。我采取的办法是“降低起点,多层次”。即适当降低作文的评分标准,按上、中、下单个层次的要求去写作文,力求每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对上层生的要求是: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清楚,句子流畅,错别字少于5个;对于中层生的要求是: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条理清楚,句子通顺,错别字少于10个;对下层生的要求是:有论点,有论据,有条理,句子少毛病,错别字少于15个。评分的方法是,按上层生的评分标准评分,每一层生加10分。这样,即使下层生写得不好,但要求去写,也会评为合格。(如:下层生的作文按上层生的评分标准为四十分,再加上二十分等于六十分。)这样,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绩,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觉得有希望,有奔头,就唤起了写作欲望——愿写、乐于写作。
四、搜索“闪光点”,唤起写作欲望
传统的作文评讲方法是将每次作文写得最好的和最差的几篇作文评讲,好在哪里,差在哪里,进行对比分析。其好处是让学生懂得这篇作文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去写,明确写作思路。但其弊端是只重视少部分写作水平好的上层生,而忽视了大部分中下生,甚至打击了下层生,使他们失去信心,怕作文,懒作文,不愿作文。
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作文评讲方法:全面评讲,搜索每篇作文的“闪光点”,以赞扬为主,适当指出这篇作文该如何去写。全面评讲即每一篇作文都要评讲。所谓“闪光点”是指学生作文中小到使用一个好词语,写出一句好的句子或者好的段落,大到写得好的层次、结构、写作方法等,都要一一指出加以赞扬。例如:《从乱丢废纸想到的》作文讲评课,一位学生的作文虽然写得不好,但有一句写得很精彩的句子——如果人人都不讲卫生,乱丢垃圾,我们岂不是生活在垃圾王国之中吗?这与原始人有什么区别呢?其中一位下层生用了“污糟猫”这个词语,我都一一读出来加以表扬。这样做虽然多花些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使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进而唤起了他们的写作欲望,再也不怕作文,愿写、乐于作文了。
总之,要学生乐于作文,学生的认识是前提,写作兴趣是动力,教师的激励是催化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情感,在进步中感到乐趣,唤起写作欲望,只要他们想写、乐些、主动的写,何愁写不好作文呢?
怎样使学生乐于作文 篇7
一、树立“作文不难”的意识
帮助学生走出“作文难”的认识误区, 树立“作文不难”的全新意识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在习作训练中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作文其实与说话是一回事, 只不过一个是用嘴, 一个是用笔罢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到说话难了?有谁愁张口说话了?没有!可为什么要你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就会感到难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练的少。想一想, 我们每个人从学会说话那天起, 就一天也不间断地在说, 所以我们说起话来才会张口就来。那么试想, 我们每个人从学会写字, 就每天练习用笔来说话, 有话多说, 没话少说, 哪怕每天只是三五句, 天天如此, 那我们写作文就能一挥而就了。
二、培养兴趣, 唤起写作欲望
学生爱做游戏, 是因为对游戏有兴趣, 许多智力的开发和事业的成功, 都与兴趣有关。只有学生对作文有兴趣, 才能写好作文, 才能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学生对作文有兴趣, 乐于去写, 写出来的感受就会深刻, 写作技能就会不断提高。所以在指导作文时, 教师首先应千方百计地想办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他们的写作欲望, 让他们乐于作文。
例如, 有一次, 我布置初三作文题《论节约》, 绝大多数学生摇头晃脑, 觉得抽象, 不知从何写起。于是我把作文题目改为《从乱丢饭粒想到的》。我提问平时爱吃零食的学生:“你丢过饭粒吗?”这位学生说:“丢过”。“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我觉得很平常。”我转而问全班同学:“你们也觉得平常吗?”大多数同学说:“不是。”我进一步问:“那么你从乱丢饭粒的现象想到了什么呢?”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我想到了古诗‘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有的说:“我想到了‘节约粮食光荣, 浪费粮食可耻’”;有的说:“我想到了《新三字经》中的‘成由俭, 败于奢’”。有的说:“集腋成裘, 如果全中国十二亿人, 每人每餐浪费一粒粮食, 按10000粒一斤计算, 一年就会浪费43800吨粮食, 可解决近二十万人一年的温饱问题。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同学们越谈越有兴趣。等学生发言完毕, 我不失时机的指出:同学们刚才讲的都很好, 有的可以作论点。如“成由俭, 败于奢”, “节约粮食光荣, 浪费粮食可耻”。有的可以用论据。如“锄禾日当午……”, “集腋成裘……等”。只要你围绕着论点, 用证据去证明这个论点就行了, 这就是论证过程。如何去论证呢?各人有自己的方法。我进一步提出:“你能参照《谈读书》、《说谦虚》等课文的写法来写好这篇议论文吗?“能!”同学们跃跃欲试, 心情愉快, 唤起了写作欲望, 乐于作文。
写作的源泉来自生活, 只要平时留意身边发生的事, 注意观察、分析, 就会写出好的文章。教师要教会学生留心观察, 分析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 善于捕捉, 积累写作素材, 唤起他们的写作欲望。
三、分层教学, 唤起写作欲望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 而应试教育只重视少数上层生, 却忽视了大多数的中下生, 这无疑违背了教育方向。实际上, 学生的写作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千篇一律按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写好作文是绝对办不到的, 反而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 做好因材施教。我采取的办法是“降低起点, 多层次”。即适当降低作文的评分标准, 按上、中、下单个层次的要求去写作文, 力求每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有所发展。对上层生的要求是:论点明确, 论据充分, 层次清楚, 句子流畅, 错别字少于5个;对于中层生的要求是:论点明确, 论据较充分, 条理清楚, 句子通顺, 错别字少于10个;对下层生的要求是:有论点, 有论据, 有条理, 句子少毛病, 错别字少于15个。评分的方法是, 按上层生的评分标准评分, 每一层生加10分。这样, 即使下层生写得不好, 但要求去写, 也会评为合格。 (如:下层生的作文按上层生的评分标准为四十分, 再加上二十分等于六十分。) 这样, 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绩, 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觉得有希望, 有奔头, 就唤起了写作欲望——愿写、乐于写作。
四、搜索“闪光点”, 唤起写作欲望
传统的作文评讲方法是将每次作文写得最好的和最差的几篇作文评讲, 好在哪里, 差在哪里, 进行对比分析。其好处是让学生懂得这篇作文该怎么写, 不该怎么去写, 明确写作思路。但其弊端是只重视少部分写作水平好的上层生, 而忽视了大部分中下生, 甚至打击了下层生, 使他们失去信心, 怕作文, 懒作文, 不愿作文。
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作文评讲方法:全面评讲, 搜索每篇作文的“闪光点”, 以赞扬为主, 适当指出这篇作文该如何去写。全面评讲即每一篇作文都要评讲。所谓“闪光点”是指学生作文中小到使用一个好词语, 写出一句好的句子或者好的段落, 大到写得好的层次、结构、写作方法等, 都要一一指出加以赞扬。例如:《从乱丢废纸想到的》作文讲评课, 一位学生的作文虽然写得不好, 但有一句写得很精彩的句子——如果人人都不讲卫生, 乱丢垃圾, 我们岂不是生活在垃圾王国之中吗?这与原始人有什么区别呢?其中一位下层生用了“污糟猫”这个词语, 我都一一读出来加以表扬。这样做虽然多花些时间, 但“磨刀不误砍柴工”, 使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 进而唤起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再也不怕作文, 愿写、乐于作文了。
总之, 要学生乐于作文, 学生的认识是前提, 写作兴趣是动力, 教师的激励是催化剂,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情感, 在进步中感到乐趣, 唤起写作欲望, 只要他们想写、乐些、主动的写, 何愁写不好作文呢?
(编辑:龙贤东)
乐于作文 篇8
一、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 要精心地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作文教学难, 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 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1.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 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 或让学生走进生活, 去感受生活, 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 有了激情, 有了感受, 有了材料, 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 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 而临到“写”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2.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 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 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 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3.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 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 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 文章如溪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燥, 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 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 表真情———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 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 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 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 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去发现, 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 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 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 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因此, 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作文与做人相结合, 防止无病呻吟, 胡编乱造, 假情假意, 说空话, 说大话。
其次教师要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 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在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 表真情的内容, 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道德思想, 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 教师都要指出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 在肯定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 再对学生在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改正。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 落实作文指导———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 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 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 产生表达的灵感, 有了表达的欲望。
二是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 让学生潜心地去读, 自由地去想, 无拘无束地去议, 在此基础上,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 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 巩固习作知识, 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 课文着重写了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的令人胆寒两部分内容, 从中让学生明白对表现文章中心关系紧密的内容要详细, 重点写, 对表现课文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要一笔带过, 要略写;又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 我们对赤壁之战之所以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是因为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战役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很明白, 从中要让学生懂得作文做的按一定的顺序写, 才能把内容写清楚, 给别人留下清楚的印象。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
1. 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 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 要让
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 肯定会有漏洞, 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 必须要反复修改, 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 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 精雕细凿始成金”。
2. 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机构是文章的骨
架, 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 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 写生动。
3. 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 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 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 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 学生自主、合作修改, 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 一定要提出表扬, 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乐于作文 篇9
一、用“生活”的阳光点燃写作的源泉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而作文是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 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所以,作文必须源于生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他们见多识广,接受新鲜事物快,信息接收量大。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指导学生做会观察、会积累的有心人,引导他们充分感受丰富的校园活动、多彩的假日生活、温馨的家庭环境,在种植花草的过程中,让他们认识植物;在饲养虫鱼的过程中,让他们了解动物;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成果……
学生对生活素材有了丰厚的积累后,他们的作文就能“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就能写出个性,抒发真情。《我的老师》《我的妈妈》《家乡美味》等文章都写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童心、童言、童趣, 作文一片生机盎然。再没有出现一次作文中十几篇“给同学补课”“扶老人过街”“主动打扫教室”“生病妈妈送我去医院”等相同的故事了。
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将生活的乐趣引入作文, 拓展写作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的笔触回到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让学生在作文中感悟人生,感受生活。
二、用“自由”的阳光激发写作的动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才可以实现。”由陶行知先生的话不难知道,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自觉能使我们等量的付出取得更高的回报。
现在,作文教学急需解决的是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使其敢说敢写、爱说爱写。因此我们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让他们放开胆子写作,无拘无束地写作。
我们要给学生表达的自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在学习生活中,在家庭中,在同伴交往中,会产生各种心理感受。他们心里有话藏不住,总想说出来。我们可以借作文,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想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地说出来。学生在自由的天地想说什么就写什么,要的就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内心的表白。
我们要给学生写作空间的自由。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努力营造一个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可以在教室里自由组成讨论小组,也可以在校园里踏青、做游戏、逮蚂蚱等。作文教学不是只有一个课堂阵地,还有更广阔的空间,这更应是学生学习作文的大课堂,在这空间里,学生们会感到高兴,会增加体验。对学生来讲,作文的过程将是一个快乐体验的过程。
我们要给学生写作时间的自由。许多作文指导课, 学生表面上参与了,但时间不够,匆匆忙忙。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在时间安排上要长短结合,收放自如。学生如果乐此不疲的,让他回家写又何妨?
我们要还给学生作文评价的自由。新课标指出: “写作评价应评价学生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因而我们要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把学生是否有写作的兴趣与良好的习惯,以及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学生作文必须表达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及时予以鼓励。在习作中,没有绝对的差文章, 任何学生都可以在自己文章中找到优点,并通过课堂交流公之于众,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学生动笔习作,首先要使其喜欢习作,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写作文是件快乐的事情。教师要实现全过程开放,全方位开放,努力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张扬个性的、乐于创造的、和谐发展的作文教学环境,让作文课“活”起来,让学生自由感受生活,自由交流沟通,自由自主表达,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思维灵动,笔下生辉。这样写的文章自然就富有新意,富有真情实感。
三、用“创想”的阳光支撑写作的翅膀
新课标明确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写作是融形象思维、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各种思维为一体的创造性活动,在培养学生创造力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让写作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作文中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欢乐憧憬,把写实与虚构融为一体,让学生纯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可以是课文的延伸,源于教材,又比教材更充实。如学习古诗后的扩写、海伦·凯勒来到了我们身边、 《爱之链》中的乔依醒来之后……
想象可以是故事的新编,老调新弹而格外吸引人。 如南郭先生穿越到了现代,乌龟和兔子要进行第二次赛跑,狐假虎威后老虎又碰到了狐狸……
想象可以使事物无限大或无限小,可以使事物的数量足够多或足够少;想象可以使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思想、有情感、有生命;想象可以使似乎永远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想象可以使一瞬间的过程变成一段长长的慢镜头……想象真是一件美妙无比的事情。想象可以放飞学生写作的翅膀,让学生美好的愿望在自己的作文中得以实现,让学生的理想、愿望、向往和追求在自己的作文中得以体现,让学生写出真正有童趣的作文。
乐于作文 篇10
何谓“留心”?下面生活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能较好地诠释“留心”的内涵。“谁知道新校门上的校名涂的是什么颜色?”在新校门使用将近一年的时候, 这个毫无知识含量的问题竟然问倒了在场的老师。而笔者本人, 在重新去实地确认之前, 也无法在脑海中找到印象:是什么字体?是何种颜色?有多大?刻在怎么样的大理石上?……这现象就是不“留心”。这恰恰能解释为什么我们许多同学明明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 却在写作时总是觉得无话可写, 写不具体———那就是因为他们不“留心”。古人云:“画竹, 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同样的道理, 习作也必先通过观察获取大量的感性表象, 使有东西可表达。因此, 要能“乐于表达”, 必先要“留心”。
受年龄所限, 小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还处于萌芽阶段, 他们对生活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发现, 使许多生动有趣的素材错失眼前。那么如何使学生“留心”呢?
一、借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引导学生留意各个生活场景, 学会“留心”
笔者曾对三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作了分析, 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三字表达现象:去公园是“好玩来”, 去参加生日会是“好开心”, 品尝美味是“真好吃”, 去世博是“人多来”……由此可以看出, 他们已具有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但就是表达不具体。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小学生的观察目的性低, 一般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任务, 往往是怀着看热闹、找好玩的心理去关注事物, 观察事物时凌乱、笼统、不细心, 看到哪儿算哪儿。这样对事物的观察停留在表面, 感受不深, 容易忘记, 于是就产生上述现象。小学生对观察任务的了解, 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 观察目的越明确, 学生的注意力就越集中, 观察也就越细致、深入, 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
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 笔者的做法是在课文中寻找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点, 就是那些贴近学生生活, 与学生有着类似的经历和人生体验的片段作为联系点, 利用这些片段让学生尝试应用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 引导学生带着具体观察任务去留心生活, 留心身边的人情物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民族小学》中, 作者通过对“树枝”“鸟儿”“蝴蝶”的描写, 突出了安静, 表现出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如《槐乡的孩子》中, “鸡耷拉着翅膀”“狗吐出舌头”“蝉不知如何是好”, 是对八月炎热的天气的生动描写, 也衬托出了槐乡孩子的吃苦耐劳。“安静”“炎热”的场面生活中比比皆是, 却是学生未曾留心过的。这就是课文与生活的联系点, 在学习课文后, 笔者让学生在生活中由点及面全方位寻找“安静”“炎热”的场面。要求学生细心观察, 至少要用三个方面来表现“安静”“炎热”, 鼓励他们去不同的场合观察, 尽可能多写几个片段。如有一位同学通过两天的观察, 写了三个反映“炎热”的片段:家人吃晚饭的情景, 放学时家长在校门口等孩子时是如何面对炎热, 阳光体育活动后同学是怎么样的。如一位同学写得特别好:“今天真热。阳光体育活动结束后, 我们回到教室, 大家都是满头大汗。四台大电扇都开到最大, 我们觉得还是不够, 纷纷拿起胸前的校牌扇个不停, 有的同学直奔饮水机, ‘咕咚, 咕咚’喝了个饱, 老师热得脸上的汗直往下流, 背后的衣服都湿透了。可是我们都不怕热, 还是照常认真地上课。”对全班同学习作的片段进行整体分析, 笔者欣喜地看到同学们明确观察任务后, 观察面宽广了很多, 能去不同的地点, 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不同的群体。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后, 笔者还经常性地给他们一些词语, 如热闹、寒冷、快乐、幸福等等, 让他们去生活中寻找相应的场面, 通过细心观察再进行表述。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有几个典型的句子, 如《桂林山水》中的“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真清啊, 清得……, 真绿啊……”《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时而……时而……时而……”这些句子的仿写练习也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先观察后仿写。观察前, 让学生讨论一下可以去哪些场合, 观察哪些人、事、物?观察后, 学生写起来就不觉得难, 不会依样画葫芦简单机械地仿造句子, 语言不再干巴巴的, 内容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仿写跟“造句”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以多方位的观察为基础, 以广阔的生活天地为场景, 因此学生所写的句子才不僵硬, 不呆板。
随着学业的推进, 他们还会接触到更多的片段, 跟随着名人名家的脚步, 慢慢熟练各种观察方法、掌握一定的观察顺序, 同时尝试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 最终将各种观察方法、基本的表达方式了然于心, 得心应手地使用。
二、借别人的观察成果,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培养分析事物的能力, 坚持“留心”
如果说上述方法是突击性的、风暴式的训练方式, 那么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绵绵流长式的、和风细雨式的训练方式。那就是在生活实践中激发观察兴趣, 培养观察习惯, 时时处处“留心周围事物”的训练方式。
我国学者丁祖荫通过对幼儿园到小学高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研究, 认为第二学段的学生正处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即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果联系;此阶段学生观察的顺序性也有较大发展, 一般能系统地观察, 能从头到尾边看边说, 而且在表述前往往能先想一想再表述, 即把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加工, 使观察到的内容更加系统化。因此, 小学第二学段是激发观察兴趣和培养持续观察能力的一个最佳时机。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有好些课文都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第一组中《金色的草地》、第三组中的《秋天的雨》《听听, 秋的声音》、第四组中的《花钟》《蜜蜂》等课文都在告诉学生一些观察方法, 同时也告诉学生只要做一个有心人, 勤于观察, 就能发现很多有趣的秘密。教学中, 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他们的“发现”之趣、“发现”之了不起, 从而激励学生以课文作者为榜样, 处处做个有心人, 能像作者一样发现美, 发现秘密, 享受快乐。在学生实践之前, 笔者利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大量从实地拍来的图片, 告诉学生我们身边到处是美, 到处是秘密, 只等大家去发现。校园里, 每逢连日雨天, 就会出现大量的地衣, 操场上, 跑道上, 花坛里, 草丛中, 到处都是, 天一放晴就不见了;樟树那一颗颗紫色的种子, 像极了奶茶里的珍珠;落霜了, 抬眼可见田野里一片白色, 蹲下去却能发现枯草丛中的那点嫩绿更能感人;落光了叶子的桑枝, 每个叶芽呼之欲出时充满了生机……为了方便指导和鼓励个性化的发现, 笔者将观察任务分成共性和个性两种。共性的观察任务是选择校园中的一些事物, 要求人人都去观察同一事物, 并记录下来与大家交流, 比一比谁有一双大眼睛观察得更仔细。个性化的观察任务是, 除了老师提示的事物, 你还有什么发现, 比一比谁有一双慧眼发现的秘密更多。另外,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蜜蜂》《花钟》《秋天的雨》《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 这些有趣的发现、美的感受都是源自于作者对自然界的关注与热爱。
以学生优秀观察习作为例, 用评价作导向, 在评价中表扬优秀, 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观察指导中, 不能只局限于表象, 要进一步要求学生通过想象、对比、联想、归类等方法, 对事物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除了在观察训练中不断提高要求外, 笔者更注重的是平时导向性的评价, 不着痕迹地指引学生走向所希望的方向, 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边观察边想象, 对所要观察的事物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猜想和问题, 从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一些特殊来, 看出一些新东西来, 写出个性来。
如前面写到学生去观察校门口放学时的情境, 有位学生在段尾加了这样一句话作为总结:“奶奶真辛苦啊, 每天都要冒着炎热来接我。”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评价, 先表扬这位同学一番:“××同学真会观察, 在大家只看到家长很热的时候, 他已经看到了奶奶的辛苦, ××同学, 你今后可要对奶奶好一点!老师让大家去校门口观察, 就是希望大家能看到家长们的辛苦。××同学有一双灵敏的眼睛, 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现象。”接着出示第二位同学的一段话:“有个同学出了校门就去买零食。他的奶奶找得快要哭了, 急得她拿起三轮车上的脏毛巾就擦汗, 把自己擦成了一个大花脸还不知道。”然后引发思考, 让同学们对此现象说说自己的看法, 最后让同学们在自己习作的开头或者结尾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再现画面, 捕捉细节, 突现重点, 强化“留心”
小朋友的观察往往比较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 而且受思维能力的限制, 他们无法清晰有效地再现画面, 给他们的表达带来难度。照片、录像、录音可以将一闪即逝的现象永久保存, 可以放大细节、筛选内容, 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 使原本模糊、无序的画面清晰化、条理化。
人物活动、语言的描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虽然亲身经历, 但因为他们关注的对象太多, 他们的观察总会被一些细枝末节的现象纷扰, 影响画面的再现, 写起来总是抓不住重点, 没有头绪。此时我们可以用相机拍下学生的一些活动画面, 或者从影片中剪辑一些片段, 来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我们来看《金色的草地》和《槐乡的孩子》中的两个片段, 前者是对弟兄俩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描述, 后者描写了槐乡的孩子去采槐米的场面。两个片段有个共同之处, 都是分两部分写:《金色的草地》中先写哥哥怎么吹, 再写弟弟假装打哈欠把花朝哥哥吹;《槐乡的孩子》中是先介绍男孩子削槐米, 再介绍女孩子如何配合。两个片段层次清楚, 生动有趣。笔者根据以上两个片段的观察方法, 选取了几个录像片段,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将复杂的画面提炼成两部分。通过多次练习后, 逐步将观察和表达指向更复杂一些的活动场面, 指向现实生活。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引号的一般用法, 借助录像、录音片段进行练习, 效果更好。在以往的练习中, 笔者往往只是提供一些文字性的语言材料, 让学生进行引号用法练习, 练习将提示语放在句子的不用位置。练习中发现, 三种方法的引用非常生硬机械, 特别是将提示语放在中间, 大部分只是硬生生地将一句长话分成两半, 中间放进提示语。借助录像后, 让练习结合具体的语境, 指导变得实际而有效:如果说话时, 中间有动作或者神情变化的, 提示语宜放中间;如说话之前有动作表情的, 提示语宜放前面;而对话时, 接话很快的, 提示语可以考虑放在后面。
四、建立展示平台, 拓展读者群, 乐于“留心”
陶一本在《谈谈作文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中提到:“作文是一种交流, 是一种用书面语言来进行交流的方式。既然是交流, 当然要有交流的对象, 即读者。”学生的文章缺少的就是阅读对象, 一直以来是为教师而写, 为作业而写。我们曾通过创办班级小报, 把学生的作品以推荐到学校或者杂志社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但这还远远不够, 班级小报的读者仅限于本班同学, 发表作品也毕竟是少数, 更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将学生作文打印成册发放, 为学生建立一个更大的读者群, 在这个读者群里首先是同班同学, 我们可以把同学的优秀作文当成课文一样学习, 进行圈圈画画, 说说评评, 同学间的交流更能促进成长, 而且同学间有着共同的话语和想法, 更能借鉴学习;其次是老师, 老师不仅是学生作文的指导者, 更是阅读者, 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待学生的作文, 只要有亮点就值得表扬;第三是父母, 亲子间的交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步, 同样也能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第四是亲戚朋友、其他班的学生和社会。在读者群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习作带来的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快乐, 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和认同感, 激发写作的欲望, 变“为教师而写”为“为读者而写”,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正如张化万老师说的:“必须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读者, 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 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 在沟通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懂得写作文的意义, 增强作文的社会责任感。”以此激发学生自主“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留心”生活。
在要求学生多写观察日记的同时, 教师自己也要做一个有心人, 随时用相机记录周围的事物, 和学生经常进行交流。鼓励学生随时用笔或者相机记录下生活中的一些新奇有趣或者搞不懂的现象, 拿到学校里与大家交流。这样做对学生是提醒, 是熏陶, 是鼓励。
乐于作文 篇11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呢?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
1、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举。
2、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避免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缤纷的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导致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
3、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可引发学生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地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了什么?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要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能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激发兴趣乐于学习 篇12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做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 我们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喜欢我们, 学生才会有兴趣学我们所讲的内容.
在课堂上, 教师要满怀激情, 精神饱满, 面带微笑, 要亲近学生, 热爱学生, 与学生交朋友, 同时也要让学生走近教师, 不能认为自己是教师, 觉得高人一等, 对学生冷冰冰, 板起面孔, 甚至怒目以待, 冷嘲热讽, 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 我们可以采取暗示的方式, 如调整我们说话的语速或语调, 用提问等方式让学生自觉认识到他们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学生喜欢上了教师, 就会相信教师教授的道理, 愿意学习我们传授的知识, 自然就对我们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屋及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 我们不能歧视他们, 而应倍加关心、爱护他们. 并且我们要有勇气接受学生的意见, 随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加强课堂吸引力
在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 从而使他们神情专注, 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1.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宽松的教学氛围, 融洽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课堂上, 应少给学生以成规的约束, 多给他们以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为他们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学习“认识千米”这一课时, 在复习导入部分, 有位老师设计了一些长度单位的填空题, 最后一题为:马镇到江阴的实际路程大约有25 () . 有名学生回答是25厘米, 当时老师没有直接否定这名学生的答案, 而是开玩笑地说:“张老师每个星期都要从马镇送女儿去江阴读书, 看来张老师不用开汽车去了, 只要跨出一小步就到了, 张老师的本领竟然如此大啊, 可以和齐天大圣孙悟空PK一下了! ”课堂上立刻充满了笑声, 孩子们马上就大喊要填一个比厘米大得多的长度单位, 其中有个孩子叫出了应该填千米, 老师马上就导入新课, 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度单位千米. ”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立刻放松, 使课堂气氛和谐, 学生听得更认真了, 学得也更投入了.
2. 鼓励学生质疑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因为质疑问难是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一句巧妙提问, 固然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但学生的质疑也同样会折射出他们智慧的灵光. 鼓励学生质疑, 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而这些问题远比教师替他们去提出和分析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 适当组织竞赛, 激发竞争意识
争强好胜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爱争强好胜, 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适当地开展一些竞赛活动, 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学生在竞赛中获得成功,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浓重.
三、采用新颖的作业形式, 让学生乐于作业
传统教育机械劳动多, 学生把教师布置的作业当成了一件“苦”差事, 要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就应当让学生对作业感兴趣, 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件乐事. 我们教师应合理引导, 改变作业的形式, 既有动口说的, 也有动手操作的, 既有数学活动的, 也有数学学习与美术、音乐等融为一体的……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对待作业, 而不以作业为负担.
四、多加鼓励与表扬, 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
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武器, 做到“好话多说, 坏话好说”, 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体验, 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 “你的声音真好听, 老师太喜欢听你读题目了. ”“敢和老师比一比, 看谁算得快吗? ”“你真像一个小老师, 讲得这么清晰……”教师的爱心、激励和期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活跃了儿童的情绪, 能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力量. 赏识每一名学生, 善待每一名学生, 教师的一句话、一行字、一朵花、一支歌、一个手势……都可以成为评价激励的手段, 使学习成为孩子的一种精神享受.
【乐于作文】推荐阅读:
乐于奉献作文08-20
怎样使学生乐于作文07-29
乐于助人小学作文10-18
【精华】乐于助人作文12-07
怎样让学生乐于写作文11-08
乐于助人的小猴作文05-08
乐于助人的雷锋作文05-27
小学生乐于写作文06-19
热爱班级乐于助人作文07-29
乐于助人350字作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