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方法

2024-10-08

激活方法(精选12篇)

激活方法 篇1

小学科学属于新课程改革产物, 由于缺少教学经验积累, 也给科学学科教师带来诸多挑战。如何有效激活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已经成为科学学科教师需要直面的重要课题。教师要对教材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认知基础进行多元考量, 制定切实可行教学策略, 如故事引导、媒体介入、实践设计等教法, 能够有效激活课堂学习气氛, 为全面塑造学生科学素养创造良好契机。

一、故事引导, 激活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对自然科学有探索欲望, 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 对教材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分析研究, 将相关学习内容以故事、谜语、童话、寓言、儿歌等形式展示出来, 必定可以给学生带来惊喜。小学生兴趣点很低,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成功激活学生学习热情, 为课堂教学注入新动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反馈信息, 如果学生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活, 就要坚持下去;一旦学生出现懈怠和厌倦情绪, 教师要立刻做出教学调整, 更换教学方法, 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亢奋状态。这样可以确保课堂教学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之上。

在学习《不用种子也能够繁殖吗》相关内容时, 教师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听说过“有意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吗?这柳树条随便一插就能长成柳树, 你说神奇不神奇呢?还有更为神奇的。一棵树, 这边结的桃子、那边结的却是李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嫁接技术使用的结果。看来这没有种子也是能够进行繁殖的。大家还听说过哪些这方面的新闻呢?学生开始纷纷议论, 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有学生说:土豆是以土豆茎块进行繁殖的。也有学生说:仙人掌不仅抗干旱, 还可以利用茎叶进行繁殖。

教师利用古诗名句引入植物无性繁殖问题, 并给学生讲解嫁接技术, 立刻挑起学生探索兴趣。因为学生大多有这方面的经验积累, 自然能够自发行动起来参与到讨论中。从学生回答不难看出, 学生学习思维开始启动, 学习取向开始确定, 这说明教师的引导是卓有成效的。

二、媒体介入, 渲染课堂学习气氛

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涉及众多领域认知。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实验验证等多种手段, 为学生创设适宜教学的情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特别是多媒体介入科学课堂教学, 可以将相关图片、动画、视频、文字、音频、图表等信息, 以声、光、电、影像形式传递给学生, 给学生视觉、听觉带来强烈冲击, 激活学生学习积极性, 渲染课堂学习气氛。多媒体不仅具有展示和联网功能, 还可以进行一些模拟实验, 给科学课堂教学带来便利。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多元展示, 为学生学习认知提供直观形象场景, 学习效果自然是非常显著的。

多媒体的确可以给教学带来重要辅助作用, 但教师在多媒体应用上要做到适度, 只有在最需要使用的时候启动, 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认识常见岩石》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组岩石图片, 教师给出具体的提示, 学生很快就掌握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 能够正确给常见岩石分类。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教师打乱图片顺序, 让学生快速给出岩石类型判断, 学生关注力高度集中, 课堂学习气氛渐浓。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常见岩石图片, 让学生对岩石有了更多直观认知, 这对提升学习效率有重要意义。小学生对岩石没有太多生活认知, 平时也很少接触到岩石, 教师也不可能让学生实地去观察, 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展示, 弥补了学生生活认知的不足, 为学生快速掌握常见岩石基本特征提供便利条件。特别是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 对学生进行分类训练, 强化了学生认知记忆, 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三、实践设计, 塑造学生科学素质

小学科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密切相连, 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经历实际, 设计一些生活实践活动内容, 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形成学习认知。小学生大多喜动不喜静, 对待实践活动有特别参与兴趣, 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 多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 为学生提供足够实践机会。特别要发动学生利用身边现有材料进行实践活动, 学生在整个操作活动中, 自然经历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 实现理论的自然内化提升。

如在学习《感觉》一文时, 教师先让学生明确人体感觉器官: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然后设计一个实践活动:在一分钟时间内, 调动这四种感觉器官, 将感觉到的信息汇集, 看谁感觉信息最准确最真实。学生听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四种感觉, 自然显得非常兴奋和紧张, 纷纷对身边多种信息展开感知活动。成果展示时, 有学生说:我听到外面传来鞭炮声, 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字, 闻到同桌身上有香水味, 摸到桌子是冰冷的。

从学生参与活动所感不难看出, 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是非常敏感的。因为学生都有生活经验积累, 自然可以获得非常准确的学习认知。教师设计实践活动与学生生活有较高契合度, 实践活动开展顺畅, 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科学课堂教学涉及众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内容。教师要关注教材文本和学生生本思维特征, 在教学设计时, 要多引入激趣教学方法, 促使学生对科学充满学习热情。教师讲述故事、引入游戏、利用多媒体、设计实践活动, 都可以点爆课堂学习气氛, 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形成重要学习成长力量。

激活方法 篇2

江苏省江都市第一中学于秀梅 一堂好课,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应是听得专心,思考得认真,活动得积极。教师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自己讲课时看见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了。激活课堂,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是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那么怎样让课堂“活”起来呢?

一.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爱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比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反之,如果一个人对某项活动不感兴趣时,就算通过意志的努力去做,活动的效率也是很低的,也不一定能够做好。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了。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始终,使他们爱上课堂呢?

首先,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注重创造富有趣味的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在教学实际中,我利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首先有感情地背诵了杜牧的一首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下子把学生们带入到情景交融的意境中,打开他们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想起美好的意象——荔枝;接着我展示出荔枝的实物,课堂上顿时活跃了起来,趁此机会,我让学生们说说他们对荔枝的了解,学生们畅所欲言。在此过程中,我又及时引导他们说明事物时要注意说明的角度、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这样,在调动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又帮助他们复习巩固了说明文的知识。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

例如:在教学《满江红》时,我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一起朗读闻一多的诗《发现》,将学生带入一个洋溢着热情的爱国氛围的情境中,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从图画入手,勾起学生对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回忆。顿时,课堂上议论纷纷,学生们积极发言,都想说说自己心目中所崇拜的英雄。欣赏完课文后,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满江红”的音乐,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学唱。直到下课铃响起,学生们还意犹未尽,我感觉我带给他们的那份激情一定会给他们的成长留下灿烂的一页。

其次,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手段,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再有,教师决不能“一言堂”,老师要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人人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建立平等关系,使学生“爱老师”

教师以自身态度的投入和情感的体验感染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是上好一节课的灵魂。激情不是表演,而是教师用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在热情,是教师的精神状态。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许多学生都提出因为喜欢某位老师因而喜欢这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这位老师而讨厌学习这门功课。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怎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

孟子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也就此扪心自问:我能真正地以“幼吾幼”之心去呵护和诱导每一位学生吗?你是因为“告状”才去家访吗?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时,你还是站着训斥,学生垂手站着听吗?“今晚回去写张检讨,叫家长签字后明天早上拿来,不然,明天早上你不要进教室!”也许你没有直接地“体罚”学生,可是,你这毫无教育艺术可言的情绪化的话语是在“心罚”学生呀。学生离你而去到明早踏进教室的十几个小时里他心里将会如何地备受煎熬,身为人师的你换位想过吗?正如中国台湾朱秉欣《老师,您听我说》一文中所言:“老师,请您把我当一个人看待,而不仅是您记分簿上的一个号码。老师,您不要单看我的成绩,更要看我所作的努力。老师,请您经常给我一点鼓励,不要让您的要求,超过了我的能力。老师,请您耐心地听听我所提出的问题。但只有您肯听我,我才能向您学习去听别人的意见。老师,请您记得,您也曾经是学生。您是否有时也会忘记带东西,在班上您是否样样第一?„„”诚然,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希望我们教师可以“温柔地教予”,可以换位思考!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珍爱学生的自尊。教师面对的是聪明而敏感的青少年,他们需要心灵的抚慰,更需体贴入微的爱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费理得曼说过:“如果孩子总是被责备,他就会失去耐心;如果他常常被夸奖,那么,他会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爱你、爱我、爱整个世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审视自己的言行,无论是对学生的表扬、鼓励,还是批评、纠错,都要始终为学生着想。这时教师的鼓励和安慰就如春风细雨滋润着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一些理解,多体验学生的感受,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真挚的爱赋予学生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譬如,当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时候,教师一点也

不能急躁,而要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授课方法有什么问题?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当学生屡劝不听、屡教不改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能泄气,也要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不恰当?当学生失去理智、顶撞冒犯你的时候,教师不能发火,换位思考一下:他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我对他是否缺乏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他的心理方面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教得轻松,学生才会学得快乐。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创造与学生平等、民主、友好的交流机会,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朋友,让他们爱上你,从而爱上语文。

三.精心设计组织,教学生“学方法”

教学是师生全方位交往的生命碰撞过程,既有师生间的互动,更有学生间的互动。这里的学生互动,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学会用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群体的阅读活动使有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潜藏状态,而个性化阅读需要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阅读中的自我意识实质是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自主意识。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我在《斑纹》的阅读教学中设计了四个步骤。第一步:自读入手进入情境。为让学生理解“斑纹”这个词语,学生想象,并互相说说自己所看见过的斑纹。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思考,结合组内别的成员的思维角度,更全面地理解。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了解,教师可创设一定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一定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会整体阅读的能力以及初步概括能力。第二步:自学质疑,初步解疑。在这一程序中,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派代表提出问题,比如什么是“斑纹”?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蛇?为什么要写寓言和传说?作者是怎样在“斑纹”里体现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哲理性思考的呢? 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足以说明学生们在动脑筋,力求读懂课文,这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但有时学生的提问也会出乎意料,但却正体现了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让学生积极地去寻找问题的解答。第三步:小组讨论,多向交流。在这一步中教师将学生有所质疑的问题整理归纳成几组并出示:作者笔下的“斑纹”有何含义?

文中斑纹呈现的规律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在“斑纹”里体现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哲理性思考的呢?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接着让小组选取一个讨论,最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一一发言完毕后,组外成员发表意见。学生十分喜欢这样的讨论活动,因为这是一个训练语言、活跃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这样的讨论活动时间由课文安排而定,而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深层次的理解,并且是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的知识,比教师“讲授”留下的印象更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第四步:评价学习、自我反馈。在学完本课之后,可让学生自己口头评价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诸如“通过这堂课我学到了 „„”、“我懂得了„„”、“我还有问题没解决„„”等等,一改以前有教师作课堂总结的程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的观念。

四.正确引导鼓励,使学生“会创造”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课上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主动的核心是创造,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创造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发表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学会生字新词,提出几个问题,读懂课文的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去进行新的思维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事实上,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而喜欢从自我的角度另求发现,这正是学生个性特点的体现,我们要正确的引导、鼓励。培养学生创新,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在教学了《变色龙》,大家都说:生活中我们不能像奥楚蔑洛夫那样见风使舵、阿谀奉承,有个学生却提出:现今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在必要的情况之下或许我们也要学着见机行事、左右逢源。这个学生,打破了定向思维的模式,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这是一种超越,是真正意义的创新思维。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鼓励他们的创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那么,如何使对话能优质、高效地展开呢?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亲和,将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其次,要有宽容的胸襟。提问时,教师都希望学生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一定要宽容,要有耐心。只要学生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应给予一定的理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改进教法,真正把有效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在尝试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附作者简介:

谈激活英语课堂的方法 篇3

一、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英语的交际性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通过把握有效的表达信息点来体会语言表达运用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多营造具有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语言表达信息点,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学习潜能,将学习兴趣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满足其学习的需求。

根据语言表达情境的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生的主观思想需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多为他们创设自由、自主、平等的良好学习情境,引导他们在自我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思维。围绕课程学习需求,充分运用现有教学资源创设与内容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更为真切的感受;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主动交流并畅所欲言,不断激活其自身的学习潜能和兴趣;多为学生进行探索性指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能更好地感受语言表达学习的乐趣。

这样的真实情境,活化了课程内容,更能让学生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印象。例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8A Unit3 A day out的“Reading A 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时,可要求学生从自己游历过的景点中,收集与“The interesting place”相关的图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设计图片展。学生在这样情境中,能根据文本内容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围绕“Where did I meet in my life?”和“What did I find from the places?”来表达,从而深化对课程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二、优化“互动”过程,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的活源于英语的交际性。通过运用互动探究形式来活化教学过程,能在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的基础上,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利用互动模式来优化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发现更为精彩的学习内容。

在互动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表达方式来制定相应的策略,尽量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不断改变语言表达的方法。教师要多为学生设计有层次的思考探究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思考,养成自我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运用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方式来深化认知,尝试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运用模拟角色表演、讲故事等形式来深化学习内容,不断加强认知和感悟。

学生在这样的互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感知,将主动表达的过程转化为自我实践认知体验。像在《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5 Birdwatchers的“Reading Birds in Zhalong”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同桌交流的形式围绕“What do you find from the article?”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感知。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可布置诸如“Why did the birds like to stay in Zhalong?”和“How to protect birds?”等思考探究题目,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积极表达和主动交流。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能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提升语言表达的技能。

三、融入“美妙”音乐,帮助学生愉悦身心

将音乐融入课堂教学,不仅能起到舒缓紧张教学氛围的作用,还能够让学生在音乐带来的轻松氛围中,获得愉悦感和自信心,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利用音乐的乐理来营造良好的氛围更利于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更能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运用中,可采用Chant顺口溜、Rhymes韵句等形式,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不断地获得认知和感悟。所采用的乐曲不仅要紧扣学习内容,还应该根据学生所熟悉的音乐及时调整。可要求学生围绕“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music?”来自由畅谈和主动表达,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认知感悟,增强学习的信心。这样运用音乐,能使学生更加注重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其身心更加愉悦健康。

改进策略方法激活阅读教学 篇4

一、问题导向,倡导双主讨论

阅读教学中的预设是必要的。但是过多地预设势必会减弱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把握,笔者认为教师“问题导向,双主讨论”模式的阅读教学契合了新课程的精神内涵。教师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双主讨论双向质疑——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把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分成若干个问题在问题情境抛出,让生与生、师与生双向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对独立地进行思维与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模式的特点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状态下认识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思维过程不仅活化知识,提高知识迁移水平,也使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心理品质得到相应的发展,为创造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教师首先要确立起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其次教师创设出一些适当问题。有层次,有梯度,有深度,有思考价值,有探究意义,是学生“最近发展区”里的问题,才能架起课堂知识的桥梁与阶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登上知识的殿堂。例如教学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时,确定小说的重点在于人物与主题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这个最简单的问题展开讨论,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活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实践中我体会到,运用课堂讨论模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言意统一,回归本色阅读

(一)吟咏沉潜,读出情味

所谓“吟咏沉潜,读出情味”,即吟咏背诵,沉潜思索,涵濡体察,玩味义理,咀嚼滋味。其目的就在于以文本为“对象”,从文本中追索作者的“原意”,与作家一起分享情感生活,与文学作品中崇高优美的情思发生强烈的共鸣。在吟咏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例如学生反复揣摩,反复诵读《听听那冷雨》,学生就能创造文本的声音形态,把书面语言转化成了有声语言。学生在吟咏沉潜过程中提升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有品德、情感、审美、心理多方面素质全方位的发展。

可见,吟咏沉潜,不仅从言语声音中倾听心灵的声音,而且把倾听到的心灵的声音融合到言语声音中,“读进去”和“读出来”。在走向文本的“读进去”的同时也就在“读出来”——读出自己的经验、感受、个性等。

(二)披文入情,品味体验

对文学作品的意旨的理解难就难在要通过语言来领悟其中的含义,要透过“意象和故事”来领悟“意象”中所蕴含的“意”和“故事”之中所潜藏着的“意义”,但是文学作品没有“意象和故事”又何来文学价值。朱自清《荷塘月色》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形成了一幅素淡、朦胧、静美的画面。这些在词上形成的东西,是如此丰富,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首先产生的是直觉的冲撞,以强烈的感性力量吸引了读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是作者什么感情或意愿呢?从有学生简单的回答“热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难点。学生未能真正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重文本中意象特点去领会潜藏的意义,引导他们根据作品设身处地地“体验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感情”(王元骧,《文学原理》)。如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读此句,“黑影如鬼”,不仅不可爱,并且令人毛骨悚然,作者为何用“鬼”喻体呢 ? 学生感悟、辨析:

甲:因为鬼一般在晚上出现,模糊不清,如黑影般影影绰绰,捉摸不定。

乙:鬼只是人们心中的影像,究竟什么样的谁都没见过,写人难,写鬼易,也许是灌木的参差不齐,“峭楞楞”的,形体可恶,所以才用“鬼”作比喻。

丙:“峭楞楞如鬼一般”,读起来心理恐惧,其实这句话的妙处就在于如实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寂寞、孤独、凄冷,淡淡的哀愁蕴含其中。

“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对“意象”的追寻体验,采取“见仁见智”的辨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真理越辩越明,难点越辩越清,文中客观景物的描写,包孕的是作者所要寄托的清寂之感,孤独之感,在“知人论世”之后,还会发现这其中包含着作者暂时远离尘世的宁静自由之感,以及一种没有太多希望但又并非绝望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立足文本,让学生“能够体验”,才能体验得真切深刻。

(三)体悟意蕴,重建语境

读者一旦介入文本,就会产生诸如崇高、悲悯等等的感受,大略相当于内涵的“意蕴”。因此,只有重建文化语境,才能将文本的文化意蕴揭示出来。例如在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过程中,通过对话式的层层分解和剖析,有的学生体悟到作者家园既指物质的家园,又指精神的家园。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会长久地留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人只能在“虚无”之中。当一切不复存在时,人就像失去了根的浮萍,既丧失了根深蒂固,又会失去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另外,学生感受到的是深沉的失落情感,从中透显出了人对生存的“觉醒”:当你进入现代时,曾经的生活没有了见证了。你会突然发现,你正处于空虚与惶恐之中。你的生命,你的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空,没有了寄托与归宿,你会不由地询问你的生存价值与意义何在?当“过去”和“现在”似乎皆不足为凭,你的“回家”,只能是走向“虚无”,也只能在这种困境中绝望了。作者在向我们诠释只有当你将有限的生命融入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等永恒物象中,才能证明我今生今世的证据。这是中国文化——包括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共同特征,儒家文化强调个人要在向社会集体、道德本体、永恒天道的融入中获得意义,道家文化强调个人要在向自然本体的融入中获得意义,虽然其中都不乏对建立高大人格的祈向,但始终缺乏要将个人从集体、社会或自然中独立出来的取向。对于学生来讲,每一次阅读,都会使人产生一次思考价值、确立价值的冲动和渴望,学生的价值感便是在这种无数次的冲动和渴望中积淀而成的。

三、注重生成,实现开放阅读

以生为本的课堂所追求的不再是教案的完成情况,而是教师能否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课堂节奏,使课堂随时保持一种动态,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瞬间。学生的质疑、错误,甚至沉默都可能催生出富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教育与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上,大家都在生成,又都在捕捉生成的契机,从而不断爆发出知识学习、智慧碰撞的绚烂火花。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多给学生预留生发的空间,用开放性的教学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笔者在进行《渔父》教学时,就收获了开放性阅读带来的生态体验。教师过多的言语有时却会成为约束学生思维的绳索,成为生态课堂的致命伤。作为一篇篇幅短小,注解详细的文言文,再加上学生已经学过《离骚》,对于屈原有了一定的认识,一上课,笔者就说:“今天我们将一起见证一次充满诗情画意的见面,认识两个有着不同理想和追求的人物,思考一个两难的千古抉择。”这样的开场白,瞬间就吸引了所有同学的注意力。接着,笔者没有进行过多的引导和铺垫,直接让学生思考喜欢屈原还是喜欢渔父,并阐述理由。课堂中一片静默,但笔者知道表面的寂静之下,涌动着的是学生思想的激情浪花。他们一个个沉浸于文本,力求找到自己的知己。开放式的提问不需要强求,自然而然就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当学生流露跃跃欲试的神情,笔者知道时机已成熟。随着大家的举手表决,两大阵营随之产生。笔者在黑板的左右各自写上了“屈原”和“渔父”,让各自的拥护者到黑板上尽情阐释偶像的特质。瞬间,教室里的热闹和刚才的沉静截然不同:或为本组的精彩结论拍手叫好,或为对方的见解致以衷心的祝贺,或遏制不住激动之情冲上讲台进行补充……当群情激昂渐渐平息,笔者抛出第二个问题:“你会选择哪一条路呢?像屈原,像渔父,还是像世人呢?”教室里再次陷入沉默,大家总觉得无论何种选择都无法实现完美。这时,有个弱弱的声音传入耳际:“我都不选,我选自己的路。”笔者欣喜于这个学生的独特,立刻鼓励他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觉得无论是屈原还是渔父,他们其实都是可贵的。他们一个是勇者,一个是隐者,都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但我觉得我更愿意去做一个敢于实践的改革者,就算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也许这条路上荆棘丛生,但奇迹永远都是出现在拼搏之后的。”伴随着教室里自发响起的热烈掌声,笔者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评价:“老师太高兴了,你找到的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我们总是渴求这个世界能变得更好,但却往往忘了没有实践是永远无法收获精彩的,而你让我们感受到了可贵的勇气和精神。”同学们的掌声更热烈了,而这位同学的目光则变得更为坚定……

学生不是一个容器,他们是一个真实的人,他们有丰富的感受力,他们会欢笑,会流泪,他们更具备思考和创新的精神。我们的课堂也许需要精妙完美的设计,但更呼唤真实、坦诚、热情与生命力的张扬。在这样一个富于创造力的精彩生成面前,我们应该为这样的学生大声叫好。

四、多元理解,追求个性阅读

阅读教学活动所强调文本的“意义”,既不是作者的“原意”,也不是文本的“含义”,而是读者通过阅读构建的结果。例如在《祝福》的课前的预习提示中就有一个启发式的问题设计:“这样的悲剧说明了什么?给你带来怎样的震动?”这体现出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尊重。阅读教学的设计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取而代之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构建一个平台,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能进行平等对话。《祝福》课文的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就体现出这种平等对话的姿态: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么?说说你的看法。

任何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是见仁见智的。这就需要碰撞、对话与交流,以求达成共识,学生的阅读也是如此。允许学生误读,让他们自由释放个人阅读文本的体验,不仅可以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阅读习惯,而是可以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碰撞交锋,取长补短,寻求共同的认识,达成较正确的“一元理解”,同时允许保留个人合理的“多元理解”。

这是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浮躁时代,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却需要更多的冷静和思考。这种思考来自于教师,更需要来自于学生,因为只有这样的阅读课堂才是重建学生作为人的形象,重焕课堂的生命活力。

摘要: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它更强调的是“教”服务于“学”,即要求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师生、同学间的互动,回归本色阅读,实现开放阅读,追求个性阅读,完成意义建构,培养各种阅读鉴赏能力。

浅谈激活学生阅读思维的方法途径 篇5

内容摘要:通过导语、标题、诵读、多媒体、文眼、讨论、比较、联想与想象等多种方法途径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关键词:阅读

思维

激活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具有自由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现行考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强、比值加大(如上海市高考只考阅读和写作两部分),无不说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使他们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深广的思维空间。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文本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反应,创造时机,唤醒、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同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自我的丰富与发展,形成钱梦龙老师的“教的艺术”——“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艺术。”(钱梦龙《导语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下面一些方法途径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高阅读的效率。

一、通过导语激活

一堂课如一篇优美的散文,漂亮的开头能引人入胜;一堂课如一池春水,良好的开头如一粒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

教学《黄鹂》,先引导学生回顾、吟诵描写黄鹂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何处经年绝好音,暖风吹出啭乔林。„„晓来枝上千般语,应供桃花说旧心”,“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这些诗句中,学生能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黄鹂通常都是与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老师趁机提问:孙犁写于60年代的散文《黄鹂》叙述了些什么,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学生再细读课文,勾画并概括出描写黄鹂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状态的有关内容:炮火连天的抗战时期,黄鹂发出“尖利的富有召唤性的启发性的鸣叫”,但美丽一闪而过;青岛疗养时所见的黄鹂是生活于枪口之下的惊弓之鸟;鸟市的黄鹂如同囚徒,被羁绊着,被玩弄着,那病态令人不忍多看一眼;而春季的江南,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因此黄鹂伴随着春雨、宿露啼叫,伴着朝霞、彩虹飞翔,展示着它们全部的美丽。由此明白,良好的环境,是黄鹂展示美的必要条件。而作者写黄鹂,显然是托物言志,大有深意,富有哲理。于是启发学生阅读文章的说理部分,教师再相机点出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和写作背景,学生便不难领悟——作者以黄鹂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的生命状态,说明事物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到极致,文艺乃至一切事业、一切人,要发挥到极致,都需要最佳的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沉思索和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除用诗歌导入以外,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实物导入、设疑导入、猜读导人、反常导人等等。阅读课中,只要我们因文而异——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根据教师的特长等情况巧妙施导,就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调动情感,引发思考,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通过标题激活

一般地说,文章的标题是标明文章内容的简短语句。因此,抓住它,往往能纲举目张,带动全文,窥见全篇,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就可以把文章的标题作为激活点。第一步,抓住标题中的“游”字,引起学生对游踪,以及与游踪紧密关联的描写点、描写重点的思考。泰山游记,古今不乏佳作,本文之所以不落窠臼,独具风格,就在于写的是“雨中”登泰山。一个“雨”字引出一篇佳作,全文紧扣“雨”字,或明写,或暗点,不仅借“雨”写景,缘“雨”抒情,而且借“雨”组织材料,推进文章。对上述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通过标题中的“雨中”二字激活。最后,抓住题目中的“泰山”二字,引导学生归纳雨中泰山的特点,并总结全文。

三、通过诵读激活

诵读激活,是指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化课文的文字语言,从而对文章进行理解、品味和记忆的教学方法。正确的诵读有助于领会课文内容,体味文中的感情。

比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有一句:“虾米皮熬白菜,嘿!”结合全文,反复揣摩,便知作者意在用“嘿!”凸现北京人易于满足和满足后自我陶醉的心理,因此应该读出一种由然而生的幸福,一种通体顺畅的舒坦。而《荷塘月色》运用叠音词,意在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表达作者对荷塘四周景色的喜爱之情,给人以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诵读时,语调宜悠长、舒缓,读出淡淡的喜悦,读出朦胧的诗意,读出协调的韵律,并在头脑中再现语句描写的物象。如“

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清雾等等。

诵读时,“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通过重音、停顿、语调和节奏处理等听觉艺术,能把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和观点主张酣畅地表现出来。

四、通过多媒体激活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语文教学的形象、直观、生动化提供了实现的物质保证。用《人间四月天》的乐曲伴读《再别康桥》;展示湘江秋景,吟诵《沁园春·雪》;播放科教片,分析《中国石拱桥》独特的造型结构;观看同名电影《祝福》,加深对祥林嫂悲剧性格的理解等等,都是简单而又能开启智慧仓库的有效手段。在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时,一面启发学生思考,若给断臂维纳斯续上手臂,可以有那些姿态?一面将学生的设想投影在屏幕上,学生们的思维便会迅速活跃起来,老师再给以关键的一“激”:为什么长期以来都没有给维纳斯续上手臂?学生们将续上断臂前后的维纳斯一比较,便会明白:缺陷的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接着顺势向外拓展,欣赏罗丹的雕塑、齐白石的名画,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举出诸多艺术作品的例子加以分析,使之对虚实相生的审美原理加深理解。

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给学生以直接的形象的刺激,能够点燃他们思想的柴火,使之燃烧起来,燃旺起来,形成探究的燎原之势。

五、通过文眼激活

关于文眼,清人刘熙载《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说明白点,文眼即文章构思的凝聚点,是作品中脉络层次的关键之语,它往往能“一字穷理,定全篇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脉络”。因此,抓住“文眼”,常常能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威尼斯》以颇具特色的语言,介绍和描绘了威尼斯颇具特色的风貌。第一句“威尼斯是个别致的地方”中的“别致”二字就是全文的文眼。按刘熙载的观点,文眼“在篇首,则后必顾之”。那么“别致”在哪儿呢?两个特点——“水上的城‘和“文化艺术的城”。文章两部分的过渡处,作者写到“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这是另一处文眼。只是比起前一处来,低了一个层次而已。“明媚”回头概括了“水上城市”这一特色,是第一部分的文眼;“华妙庄严”概括了下文描述的“文化艺术城市”这一特色,是第二部分的文眼。巧借这三处文眼,就能一动万随,纲举目张,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六、通过讨论激活

叶圣陶先生指出,讨论能使学生享有独创成功的快感;作比量长短的思索;预习的时候集中追求解决问题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对于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确实如此,在讨论式教学中,师生之间,有融合,有交锋,甚至有争执不下的驳难,但正是如此,才更易激起学生仔细探究阅读材料,寻章切点释疑的兴趣。

教学韩东的诗歌《山民》,可以先将《教参》上的两段话展示给学生——

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建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

《山民》在诗中消失了他原有的含义成了一种符号,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平静的叙述中,隐藏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激情。

然后要求学生就上面两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该诗的主旨。讨论中,学生认为,以上两段话是矛盾的。既然“山民”有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又怎么会成为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呢?学生认为,诚如《教参》所说,“山民”确实有走出大山,见到大海(即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在1982年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这已属难能可贵了,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阻碍他走向大海的,是其生活的环境——重重大山。既然如此,作为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物,就应该是“山”而不是“”山民”了。据此,学生认为,该诗旨在呼唤“山民”有更先进的改革意识,给“山民”以更广阔的开放空间,使以后的“山民”不“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七、通过示范激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分析和挖掘的示范作用,能引导学生深入地揣摩、领会、探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实现语文学习的迁移。教学《拿来主义》,教师可以对1——7段的论证思路作示范性的分析、讲解,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其论证思路归纳如下: 论题:要实行“拿来主义” 论证:或实行“闭关主义”,或实行“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主张“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行不通;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必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要主张“拿来主义”。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做法,依葫芦画瓢,分析归纳课文后半部分的论证思路,教师则相机点拨。其思路归纳如下:

论题:对文化遗产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即“占有,挑选”)

论证:或采取逃避主义,或采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地继承。逃避主义者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八、通过比较激活

爱因斯坦说:“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展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吴霓主编:《课堂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全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76——77页。)进行比较阅读,能激发探索的兴趣,开拓思维的空间,启发思辨的新思路,从而获得独特的认识。教学中,可用于激活思维的比较点是很多的,如选材、结构、章法、技法、用语等写作技巧以及写作风格的比较等等。

品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便可运用比较法,领悟诗人融合意象的炼字技巧:用“击”而不用“飞”,是因为“击”能表现雄鹰在辽阔高空上下搏击,箭也似地矫健飞行的形象,见气势,见力度;用“翔”而不用“游”,是因为“翔”能描绘出游鱼在“碧透”的江水里自由自在,轻快游动的形象;而“击”“翔”二字又相对成文,自然而然归于“万类霜天竞自由”。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可与高适的《别董大》相比较,以领会两首诗的主旨和情调。两诗虽然均为送别诗,都是七绝,都是先景后情,由景而情,但两诗切入、运笔和落点不同:王诗不写依依不舍,没有细语叮咛,不言日后相思,而写秋雨连江,楚山孤寂,突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的情调悲哀怅惘,借送别以明心志;而高诗写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荒寒黯淡,重在以景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之情,无哀怨之语,情绪激昂,胸襟开阔,借送别以劝友。通过这样的精细研读,能得到比较的实效,使思维迅速扩展,突破原有的认知模式,形成“叶叶相交通”的思维网络,获得创造性的认识。

九、通过联想、想象激活

爱因斯坦认为,联想和想象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力。阅读中,教师借助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联想出或再造出与语音符号相应的栩栩如生的形象,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文本的内容,获得对文章的切实理解和真实体味。

教学《荷塘月色》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对众多精彩的比喻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加以描述。例如,由“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学生可能就会联想到月光般朦胧柔和的灯光,山泉般叮咚跳跃的音乐,舞池中轻轻旋转的女郎,以及女郎雪白修长的双腿,飞扬舒展的翠绿的裙子,甚至荷花般娇嫩红润的面庞。这样,既丰富了比喻的内涵,又有助于深入领会其精妙之处。

又如,针对《项链》中“她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辱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的描写,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构想出了如下的对话情节:“老板,这牛肉„„“

“去去去„„,问了又不买,问什么问?”老板斜着眼睛,看了看她那胡乱地挽着的头发,歪斜地系着的裙子,神色更加鄙夷。“这„„苹果呢?”

“别动!瞧你那粗糙的手,别把它的皮刺破了!” “这堆白菜总该便宜点吧?” “两个铜子你拿去。”

“两个?如果再搭点„„”她赶紧打住了,因为她瞥见了剜过来的眼神。

针对《项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的结尾,要求学生发散思维,进行续写。同学们设想出了这样一些续写方案:

A、玛蒂尔德悔恨不已,慨叹年华已逝,从此一蹶不振; B、玛蒂尔德百感交集,从此喜怒无常,精神彻底崩溃;

C、玛蒂尔德喜出望外,讨回了三万五千五百法郎,又开始了对 经梦寐以求的生活的追求;

D、后来无意中发现,玛蒂尔德赔偿给好朋友的项链也是假货,双方哭笑不得。在此基础上,进行辐合思维(又称聚合思维)训练。要求学生从文中寻找依据,比较上述续写方案的优劣,选出相对合理、新颖的设想,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甚至铺垫等写作技巧的多方面思考和探究。

以上所论仅是举例性质,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途径很多;在阅教学中的使用也往往不是单一的,多种方法途径综合使用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激活起来,实现阅读的功能。

阅读是以文字材料为对象的特殊活动,它需要阅读主体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进行创造性的智慧操作,只有如此,才能将文字符号负载的内容信息转化为头脑里的认知。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新”字上出彩,“巧”字上下功夫,“激”字上做文章,使阅读能力在课堂这一主阵地上得以广化、深化和优化,形成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如果教师经常性地“扔些石头”“播些火种”,在激活学生思维前先激活自己的教学思维,那你的学生就会思维敏捷,你的教学就会真正走出一条费力少而又能达到较高教学效果的捷径。参考文献:

1、谢贤扬主编《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2、文兰森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的曙光——导读发展新论》(重庆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3、《语文建设》编辑部《语文教师读本》(教育部语文文字报刊社)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探究新方法,激活思品课 篇6

一、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同时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如语文、地理、历史等。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自己有渊博的知识。让学生喜欢你,崇拜你,进而喜欢你上的课,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多年来,我几乎每天坚持看新闻,了解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时事,并及时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当然,我也看一些电视剧,并且是学生们愿意看的,看完后和他们讨论剧情,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同时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尊重学生,不仅要做学生的老师,更要做学生的朋友。

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有的教师总是一厢情愿替学生“着想”,常常因此忽略学生的权利,认为自己为学生好,而学生的权利微不足道。于是,上课经常拖堂,挤占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随便把学生的音体美电脑课挪用,作业没完没了,久而久之学生难免厌倦、反感。2009年我送走的那个毕业班,是从初三开始接的。一接过来,所有的任教老师(包括这个班原来的班主任)都告诉我,这是个渣子班,学生不爱学习,班干部管不了,甚至带头起哄、打架,和教师对着干。对这个班,我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向原来的老师了解班情、学情,询问班里几个还有点正义感的、想学习的女同学。终于得到了一个消息,这个班虽然乱,但是却都害怕一个人,那就是老班长。老班长在位时因为屡次违反校规校纪,被班主任给撤职了。从此他成了班里最大的捣乱分子,领导着全班同学跟老师对着干。了解了这一情况后,我立即把这个同学叫到办公室,和他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我肯定了他以前的成绩,给予他夸张的表扬和鼓励,说得他热情高涨,信心倍增,最后他向我表示:“这一年多来,没有哪位老师能像您一样看得起我。以后我保证在您的课上认真听讲,包括全班同学。”在之后的相处之中,我和班上同学进行了多次交心,甚至把自己当学生时的一些趣事讲给他们听,他们和我的关系越来越好。我又及时地和其他老师们进行沟通,也让他们试着改变态度、改变做法,终于这个班的班风、学风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三、寓教于乐,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个快乐的教师

教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只有教师的轻松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育,才能使学生产生快乐情愫。当然,教师也是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种种的烦恼和不如意,要保持快乐的心态好难。但只要本着以学生为重,以教书育人为重,忘我地工作,努力在面对学生时摒弃懊恼,就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带给学生。常到学生中间看看,关心学生的痛痒,和学生打成一片。一次上课时,两个学生在座位上因一点小事吵起来。当时我也很生气,脸沉下来,流露出不高兴的情绪。孩子们半开玩笑地说,老师请别生气,生气会老的。我一听,笑了,也开玩笑说:“是啊,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我可不能愁啊,否则我就成老太太了。”孩子们都笑了。我立即调节好情绪继续上课,课后单独找学生谈话。事后我还对学生说谢谢。就这样我与学生相处融洽,他们有了心事都愿意告诉我。如今我的学生们有的已经做了爸爸、妈妈,但有了烦心事,还愿意打电话,发短信向我倾诉,我成了他们的好朋友。

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知识、诙谐的语言、智慧的大脑,更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促使学生爱学、学会、用好思想品德课的知识。

创新教学方法 激活初中语文课堂 篇7

一、引入时代元素, 为语文课堂注入“活水”

传统的语文课堂, 给人的印象是迂腐不堪的学究踱着方步, “子乎者也”地咬文嚼字, 其内容要么腐旧落后, 脱离学生实际;要么空洞乏味, 学生兴味索然, 根本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现代学生处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其无论是接受新知识的渠道, 还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相对于以往都不可同日而语。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将教材作为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传授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依据, 而绝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本身。尤其是在教学中, 给学生呈现一些富含时代特色的新鲜元素, 广闻博采, 不断引进时代的“活水”, 这样才会吸引学生, 让学生钟爱语文。如学习《出师表》时, 运用多媒体这一新颖的手段, 给学生播放《三国演义》的片段, 那恢弘壮观的古战场,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各方枭雄, 无不极大地刺激着学生的兴趣点。此时, 教师再适当点评, 学生无疑是既品尝了文化的大餐, 又享受了视觉盛宴。再如, 在教学《叫三声夸克》时, 我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 结合自己在物理学科中所学的知识, 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物理学家建立夸克理论的过程。尤其是我国科学家对微观世界的研究, 对我国现代科技发展的作用, 很多学生都兴趣浓厚, 都在课前精心做了大量的准备, 课堂上侃侃而谈。这显然超越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要求, 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 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增强了他们对自然学科的兴趣。

二、优化教学思想, 给语文课堂奠定“基调”

语文课堂是充满灵性的所在, 是彰显学生个性的舞台。在教学中, 唯有教师不断变革, 以先进的思想引导自己, 用富有个性的课堂装点自己, 才能给语文课堂奠定基调, 让语文课堂时时焕发生机与活力。

1. 精心设计新课导入, 注重课后总结

精彩的语文课堂犹如一篇跌宕起伏的乐章, 它既要有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序幕”, 还要有余味无穷的“终曲”, 唯有这样, 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使他们沉浸在语文课堂的无尽回味中。新课导入, 在一堂课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一个故事、一句俗语、一幅图片、一首音乐, 抑或是一段视频……寥寥几分钟, 往往就会如磁铁一样吸引学生, 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而课后总结恰如一节课的收官之笔, 要在突出课堂重点、激发学生课后探究上下工夫。当然, 课后总结的方式, 教师也可不断创新, 例如既可采用点评课文的方法, 也可运用课文续写、表演课本剧等方法进行结课。这既可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从而让学生兴味盎然。

2. 巧妙选好兴趣点, 找准切入点

有的老师在教学中, 往往习惯于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 照本宣科, 从课文的开头一直分析至文尾, 这种教法的确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 但如果一味采用, 则难免会湮没某些文章的特色, 使课堂教学陷于沉闷, 缺乏活力。因此, 语文课堂需要教师不断发现, 寻找学生的兴趣点, 以此为切入口, 奇峰突起, 优化课堂组织。如在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 我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 抓住文章结尾来追根溯源:指导学生找出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 针对有学生答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教师乘势和学生探讨主旨句与写作目的句的区别。然后再结合文中“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让学生分析, 文中写到了哪几种毒?哪一种是最厉害的?为什么?从而抓住文章的关键, 把握了精髓, 也自然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启发引导, 为语文课堂铺设“道路”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学的方法应该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 注重启发、引导学生, 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和实践, 即如叶圣陶先生所言, 教师要“帮着学生学习”。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潜能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 创设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情境, 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让他们自主的思考。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我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文章为什么抛开描写父亲的正面形象, 而去描写父亲的“背影”?作者又是怎样刻画父亲的“背影’的?作者为什么要抓住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这一细节进行描写?如果让你也写父亲的“背影”, 你从哪些方面进行构思?这些问题一旦呈现, 学生学习热情立即高涨, 思绪也随之而活了起来。

2. 结合学生喜好, 培养学生想像力

如在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 我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培养学生尽情想象, 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巧用新方法激活小学音乐课堂 篇8

1.把耳朵叫醒, 让学生在“听”中发挥想象力

“听”是音乐教育重要的一个环节, 培养学生的乐感和对音乐的敏感性需要让学生多听, 并给学生机会表达自己的听后感, 挖掘学生的潜在天赋,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聆听音乐就像是给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可以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 并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小学生尚处在一个乐于表现自己的发展阶段, 教师应该意识到并利用好这一特性, 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

例如在教授小学音乐四年级第八册 《森林的歌声》 一课时, 教师组织学生欣赏这首美妙的歌曲, 然后询问学生听后感。教师给予学生鼓励, 告诉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 说错也没关系。听完后学生便各抒己见, 有的说:“我好像来到了美丽的森林里。”也有的说:“我来到了动物园, 好多动物在聊天嬉戏。” 还有的说:“我来到了奇妙的山林里, 那里有蝉、鸟儿, 它们正在嬉戏玩耍, 要跟我做朋友。”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发挥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和无穷魅力。

让学生多听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独特乐感与兴趣, 为其更深层次地了解与感受音乐打好基础。音乐教育不能只是纸上谈兵, 建“空中楼阁”。就音乐教育来说, 实际“作战”要比纸上谈兵效果好很多。

2.让学生开口, 在“唱”中体验音乐的美好

如果说“听”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那么 “唱”就是更加近距离地使学生体验其中的美好。理论终究要落实到实践当中, 学生要自己去亲身体验, 而唱则是体验方式之一。小学生处在一个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 适当的音乐歌唱能给他们带去欢乐, 也能帮助他们缓解其他学科所带来的压力, 对于其健康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 演唱也能提高学生对于参与音乐的积极性, 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于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演唱过程中, 学生也能更快、更为准确地了解作品的内容。

例如在教授奥芬巴赫的 《船歌》 这一首曲子的过程中, 教师在组织学生欣赏并发表完意见之后再教学生唱。教师弹, 学生唱, 使得学生感悟到音乐的内涵所在。“老师, 我好像坐在摇篮上。”“老师, 我好像坐在船上, 船儿摇啊摇摇啊摇。”通过亲身体验演唱, 学生体会到歌曲的音乐形象, 如此一来, 教师不用再过多地进行阐述, 学生也感悟到了歌曲的内涵, 而且因为是学生自己感悟到的, 学生也会有成就感, 并且印象更为深刻, 效果肯定比教师苦口婆心地口授好。

歌曲的演唱也能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音乐是欢乐的, 让学生感受到那份欢乐能引起其对音乐的兴趣与耐心, 并且也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将生活气息带入课堂, 让音乐更“接地气”

艺术是源于生活的, 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美妙的音乐。将生活气息带入课堂能使学生对音乐更为理解, 音乐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音乐课堂需要打破长久以往固定的模式, 使音乐教学多元化,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小学生还处在一个活泼好动、充满好奇、想象力丰富的年龄阶段, 根据这些特性,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要给学生尽情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例如在教授 《小动物走路》 一曲时, 根据学生好动这一特性, 教师创编出许多优美的舞蹈动作配合歌曲的教学。 《小动物走路》 一曲当中歌词写道:“小兔走路, 蹦蹦跳跳, 小鸭走路, 摇呀摇呀摇, 小乌龟走路, 慢吞吞, 小花猫走路, 静悄悄。”歌词与生活实际非常贴切,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想象生活中这些动物的动作姿势并模仿这些动作, 边唱边跳。有一个学生在模仿小鸭走路时, 抬起屁股并左右扭动, 双手还放在嘴边“嘎嘎嘎”地学鸭子叫, 学生都觉得好玩极了, 参与的兴致大涨, 学起来也非常快。

音乐课堂也应注重其他方面的教育, 例如, 学生学习小花猫的样子, 个个猫着腰, 轻轻地走着, 生怕发出声音。这时, 教师便可以对学生进行生活常识的教育, 教育他们在别人休息、学习和工作的时候, 走路脚步要放轻, 说话声音也要放低, 不能打扰别人。 这便可以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学到音乐知识的同时还得到其他方面的教育。许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 都抱着“自扫门前雪”的心态教育学生, 认为负责这一门学科那么只要将这一门学科教好就好了, 没有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感, 这是不对的。

4. 融入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音乐是一种感情丰富并能将人们的感情激发并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艺术, 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使得自身的情感得到宣泄。音乐欣赏不仅是欣赏者体验音乐传递的情感与内涵的过程, 而且也是欣赏者从音乐中寻找与自己情感产生交融与共鸣的共同情感因素的过程。所以说, 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的必修课程。带领学生学习音乐, 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好, 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习其中积极向上的内涵, 要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例如在教授 《世上只有妈妈好》 这一首扣人心弦的歌曲时, 教师可先以一段感人的关于母爱的故事引入, 突出表现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护, 为了孩子的成长竭尽所能地倾注心血, 用感人的故事去打动学生的心, 让学生知道父母亲深深地爱着他们, 作为回报, 感恩, 他们应该孝顺懂事, 做听父母的话的好孩子, 并且要多关心父母, 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为父母分忧。

要创建不一样的音乐课堂, 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调动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

摘要:长久以来, 我们的音乐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创建不一样的音乐课堂, 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调动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

采取有效方法激活高中美术教学 篇9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丰富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协调发展。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普通高中,升学考试是一切的核心,无论是社会、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重视的只有高考涉及的学科,对美术课程则是说时重视、做时轻视、实际忽视,美术作为一门副科不被重视的现象由来已久。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些数据:90%的学校领导认可美术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只有42%认为应该强化高中美术教学;86%的教师把美术归类为纯粹的“副科”,72%的教师认为在高中开设美术可能会影响高考;93%的家长不了解高中阶段开设美术课程的意义,83%的家长担心高中阶段开设美术会影响孩子的高考科目学习;89%的学生喜欢美术,但只有不到12%的学生在美术课堂认真听课。受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教师缺乏对美术课程教学研究的动力,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传艺式教学,不能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互动。学生则因为社会的片面认识、繁重的学习任务、升学的巨大压力等因素,对美术课程和活动越来越疏远。良好的美术教学应该正确面对不利的客观条件,以新课程精神为指导,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切实激活高中美术教学,灵动地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和对美术的情感,使学生得到更全面、更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激活高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出发,现就激活高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探索和实践谈几点看法。

1. 设计多样化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情感。

高中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多元,高中美术教学的实施过程自然不能是呆板和单一的。对高中美术课的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内容,我们必须深入探究学生的心理需求,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改变传统美术教学中千篇一律的组织教学形式,注重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将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知识融入到美术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吸引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情感,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比如在上《陶瓷》一课时,笔者以学生非常喜欢的周杰伦的《青花瓷》一曲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兴致后,从陶器讲到瓷器,从原始的青瓷讲到隋唐及瓷器艺术发展高峰时期的宋代瓷器,再到元代的青花瓷……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活泼而有序,学生在意犹未尽中对陶瓷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效降低教学难度。

普通高中的美术课程不应是专业的美术教育,而是生活美术教育。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时,应以对学生未来生活有所帮助且终身有益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打破教材编写顺序,把一些思考方法一致、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艺术地编排在一起,体现教学内容的前后连接、逻辑严密、层次分明、过渡自然,从而有效降低教学难度。比如,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了中国、西方古典人物画的内容后,紧接着学习关于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因为前者的内容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国古典人物画的“神”贵于“形”的同时,了解西方人物画的写实风格。而后者则阐述了西方美术起源于古希腊那种写实风格,西方美术到处都有古希腊艺术的痕迹。学生通过二者的对比自然就明白什么是“理想美”、什么是“写实美”。

3. 随机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美术教学的直观性。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集声、光、电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其高效、快捷、全面传授知识,保存、收集资料、相互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高中美术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求,随机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许多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事物和现象,突出美术教学的直观性。比如,要弄清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方法和西方风景画的透视方法,只通过书上的图片是不够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各种信息,展示丰富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有机组合,声形并茂,这样学生就可以形成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领会中国山水画的“三远”与西方风景画的焦点透视规律。

4. 开展美术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美术爱好。

普通高中美术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容量大和教学时间短少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美术实践活动是个好办法。我们本着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原则组建了绘画、雕塑、剪纸、书法、篆刻等美术课外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课程内容得到极大的拓展。在此基础上,我们定期组织全校性的画展、书法展、工艺美术作品展,挖掘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创造潜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美术艺术的风采。我们还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把自己的美术特长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加深了学生关于美术对社会生活独特贡献的理解,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美术爱好。

激活高中美术教学是高中美术教学改革的需要。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用新课程理论指导自己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把探索激活高中美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视为发展自己的大好机遇,以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致力于提高高中美术教学的整体实效。

参考文献

[1]吉沐成.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1, (3) .

[2]孔祥平.新课标在高考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思考[J].教育与教师, 2011, (5) .

激活方法 篇10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SPF级昆白小鼠, 6~8周龄, 体重22~25 g, 购于重庆市中药研究所动物中心, 在重庆市牧草与草食家畜重点实验室饲养繁殖, 光照12~14 h, 饲喂普通仔猪全价饲料, 自由饮水、自由采食。

1.2 试剂

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 (PMSG)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 宁波市激素制品有限公司生产;乙醇, 国产分析纯;氯化锶 (SrCl2) 、6-二甲氨基嘌呤 (6-DMAP) , Gibco公司生产;牛磺酸、胎牛血清 (FBS) 、矿物质石蜡油、透明质酸酶、葡萄糖, Sigma公司生产;乙二胺四乙酸 (EDTA) , Amresco公司生产。

2 方法

2.1 溶液配制

操作液M2、胚胎培养液 (CZB) , 按常规方法配制, 4 ℃保存, 2周内使用。使用时在操作液M2中添加0.4 mg/mL 的BSA, CZB中添加150 mL/L FBS, 0.22 μm筛过滤除菌。10 mmol/L SrCl2激活液的配制:用无Ca2+ 、Mg2+的CZB配制成10 mmol/L 的储备液, 用前稀释。70 mL/L乙醇的配制:将70 mL乙醇溶于930 mL操作液M2中。2 mmol/L 6-DMAP的配制:将100 mg 6-DMAP溶于3.05 mL二甲基亚砜中, -20 ℃保存, 使用时用CZB稀释。CZB微滴的配制:普通培养板内滴加CZB 15 μL , 用矿物质石蜡油覆盖, 再加CZB 15 μL, 制成30 μL的液滴, 使用前于37 ℃、50 mL/L CO2平衡12 h。

2.2 小鼠MⅡ卵母细胞的准备

取发情前期的小鼠, 腹腔注射10 IU PMSG, 间隔48 h腹腔注射10 IU HCG。注射PMSG 14~16 h后颈部脱臼处死小鼠, 无菌手术摘取输卵管, 用含5%FBS的PBS缓冲液漂洗3次, 实体显微镜下划破输卵管膨大部, 收集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用操作液M2漂洗3次, 2 mg/mL透明质酸酶作用1~2 min脱去颗粒细胞, 在操作液M2中洗涤卵母细胞3次后, 将其放入培养箱中保存, 备用。

2.3 小鼠MⅡ卵母细胞的激活

将脱颗粒细胞的卵母细胞用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分别进行激活:1) 用7%的乙醇对卵母细胞分别激活处理5 min、10 min;2) 用10 mmol/L的SrCl2对卵母细胞分别激活处理4 h、6 h;3) 用7%的乙醇对卵母细胞激活处理5 min后, 再用2.5 mmol/L 6-DMAP分别处理2 h、4 h;4) 用10 mmol/L的SrCl2对卵母细胞激活处理4 h后, 再用2.5 mmol/L 6-DMAP分别处理2 h、4 h。

2.4 孤雌激活胚胎的体外培养

激活后的卵母细胞经M16洗涤3次后移入含10%FBS、2.5 mmol/L的牛磺酸和0.1 mmol/L EDTA的M16培养液中, 用M16+ET表示, 在35 mm或60 mm平皿 (Nunc公司生产) 50 μL小滴中培养, 每滴10~15枚胚胎, 用石蜡油封闭, 在37 ℃饱和湿度的CO2培养箱中培养96~120 h。

2.5 试验设计

2.5.1 不同处理时间单个激活剂 (乙醇、SrCl2) 对小鼠卵母细胞激活效果研究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处理时间乙醇和SrCl2对小鼠卵母细胞孤雌激活效果的影响。试验选取形态正常、胞质均匀的MⅡ期卵母细胞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单个激活剂组激活卵母细胞。单个激活剂组则采用7%乙醇激活5 min (1组) 和10 min (2组) , 以及用10 mmol/L SrCl2分别处理4 h (3组) 和6 h (4组) , 然后移入CZB+10%FBS微滴培养体系中培养。对照组 (0组) 中的卵母细胞不进行激活, 但在相同的培养体系中培养。

2.5.2 不同处理时间乙醇、SrCl2与6-DMAP联合对小鼠卵母细胞激活效果研究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处理时间乙醇、SrCl2分别与6-DMAP联合对小鼠卵母细胞激活效果的影响。试验选取形态正常、胞质均匀的MⅡ期卵母细胞随机分配到对照组、联合激活组激活卵母细胞。联合激活组采用7%乙醇处理5 min后再用2.5 mmol/L 6-DMAP分别处理2 h (a组) 、4 h (b组) , 10 mmol/L SrCl2处理4 h后再用2.5 mmol/L 6-DMAP分别处理2 h (c组) 、4 h (d组) , 最后移入CZB+10%FBS微滴培养体系中培养。对照组 (e组) 中的卵母细胞用6-DMAP处理4 h后, 移入相同的培养体系中培养。

2.5.3 判定标准

观察卵母细胞在激活处理后6 h内的激活情况, 以原核形成、极体排出或发生卵裂为激活标准;在培养48 h内观察2~8细胞期胚胎;在培养96 h内观察桑囊胚的发育。

2.6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以undefined的形式表示,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各种激活后所获得的孤雌胚胎发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百分比数据先进行反正弦转换后再进行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小鼠卵母细胞经乙醇、SrCl2以及与6-DMAP联合激活后均可以发育至桑葚胚或囊胚, 其孤雌胚胎发育情况见图1。

A, B.排出第一极体卵母细胞;C.乙醇激活;D.SrCl2激活;E.乙醇+6-DMAP激活;F.SrCl2+6-DMAP激活;G.孤雌激活4~8细胞;H.孤雌激活4~8细胞;I.孤雌激活桑葚胚;J.孤雌激活囊胚及孵出囊胚。

3.1 不同处理时间乙醇、SrCl2对小鼠卵母细胞激活效果的影响 (见表1)

注:同列数据肩标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大写或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1可知:4个处理组的激活率、2~8细胞胚胎率、囊胚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4组的激活率、2~8细胞胚胎率、囊胚率均最高, 分别为72.3%、66.8%、29.4%, 但仅有囊胚率与其他组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P<0.05或P<0.01) 。在激活剂的比较中, 1组、2组的激活率和2~8细胞胚胎率均低于3组、4组, 但它们之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3组、4组囊胚率极显著高于1组、2组 (P<0.01) 。在1组、2组的比较中, 较长的处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卵母细胞的激活率和2~8细胞胚胎率, 但并不能获得较高的囊胚率, 而且各观测值之间差异不显著 (P>0.05) 。在3组、4组的比较中, 较长的处理时间能提高卵母细胞激活率和2~8细胞胚胎率,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 但能显著提高囊胚率 (P<0.05) 。

3.2

不同处理时间乙醇、SrCl2与6-DMAP联合激活对小鼠卵母细胞激活效果的影响 (见表2)

注:同列数据肩标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大写或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2可知:乙醇、SrCl2与6-DMAP联合的各激活组的卵母细胞激活率、2~8细胞胚胎率、囊胚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a组激活率和囊胚率最高, 分别为89.6%和38.6%, 囊胚率与其他激活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在不同激活剂的比较中, a组、b组能获得较高的激活率, 但2~8细胞胚胎率极显著低于c组、d组 (P<0.01) , 囊胚率无显著差异 (P>0.05) ;在a组与b组、c组与d组的比较中可知, 较长的处理时间能获得较高的卵母细胞激活率、2~8细胞胚胎率、囊胚率, 但各项指标在两水平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P>0.05) 。另外, 将联合处理组的数据与单激活剂处理所得数据进行比较, 联合处理组的各项指标均极显著高于单激活剂处理组的各项指标 (P<0.01) 。

4 讨论

4.1 乙醇对卵母细胞激活效果的影响

试验研究了在不同处理时间单个化学激活剂对孤雌胚胎发育效果的影响, 用浓度为7%的乙醇分别对卵母细胞处理5 min、10 min, 试验结果表明, 2组具有较高的激活率和2~8细胞胚胎率, 但二者间无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 1组获得了较高的囊胚率 (见图2) , 说明用乙醇处理较长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激活率, 但并不利于激活胚胎的继续发育。试验中用乙醇处理卵母细胞5 min, 获得了69.8%的激活率和22.4%的囊胚率, 与何志全等[1]和岳福杰等[2]的试验结果一致。另外, Sano D等[3]用7%的乙醇处理卵母细胞3 min获得了98%的激活率和74.5%的囊胚率, 这可能与其对激活后胚胎的培养液进行了选择有关。刘红林等[4]对用乙醇激活的卵母细胞进行了核型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81.4%的孤雌激活胚胎为均质单倍体核型, 这种核型的胚胎通常不稳定, 易发生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结构的重排。虽然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激活卵母细胞, 但所获得的孤雌胚胎发育能力有限。

4.2 SrCl2对卵母细胞激活效果的影响

试验用10 mmol/L的SrCl2分别对卵母细胞处理4 h和6 h, 试验结果表明, 4组各项指标均高于3组 (见图2) , 在囊胚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卵母细胞激活过程就是通过模拟精子对卵母细胞激活, 使细胞膜周围的Ca2+浓度发生急剧变化[5], 皮质颗粒的释放, 激活了细胞内一系列磷酸化酶, 使功能性的细胞静止因子 (CSF) 失活, 导致细胞周期素B降解, 细胞成熟因子 (MPF) 活性消失, 细胞重启减数分裂过程。而其中细胞内外Ca2+浓度的变化是启动减数分裂过程的基础, Sr2+与Ca2+是同族的2价阳离子, 一方面可通过钙泵进入细胞, 另一方面可代替Ca2+进入内源钙库置换Ca2+, 使胞质内Ca2+浓度升高。Sr2+在卵母细胞内引发一个时间较长、脉冲频率低、幅度小的Ca2+波动过程, 使得重新启动MⅡ卵母细胞。在试验中通过使用10 mmol/L的SrCl2处理6 h获得了72.3%的激活率、29.4%的囊胚率, 与李永强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 然而Sano D等[3]、Ma S F等[7]报道用较短的处理时间 (30 min、2.5 h) 获得了较高的激活率 (79.7%、94%) 和囊胚率 (60.9%、57%) , 说明处理时间超过3 h, 也能有效激活卵母细胞但不能增加囊胚率, 反而有使之下降的趋势。这种激活卵母细胞的发育能力与激活剂浓度和激活时间的相关性, 在其他的激活剂研究中也有发现。即在一定范围内, 小鼠卵母细胞的激活率随激活剂浓度和激活时间的增加而上升。虽然, 许多人都推测SrCl2激活卵母细胞产生二倍体核型更有利于孤雌胚胎的后续发育, 然而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直接的试验证明该观点, 相反Roh S等[8]的试验结果表明, SrCl2激活卵母细胞后的胚胎也是单倍体胚胎。总之, 单个激活剂对卵母细胞激活效果有限, 需要与其他激活剂联合应用才能提高卵母细胞激活的效率。

4.3 乙醇、SrCl2与6-DMAP联合激活处理对卵母细胞激活效果的影响

卵母细胞的成熟和受精过程比较复杂, 涉及到多种蛋白质磷酸化状态的改变。6-DMAP作为一种蛋白磷酸化抑制剂, 被广泛用于卵母细胞的激活。一方面它能阻止p34蛋白上的第161位酪氨酸磷酸化, 导致MPF失活, 促进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恢复[5];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抑制纺锤体形成时微管蛋白的磷酸化, 从而进一步抑制极体的排出, 使得卵母细胞激活后形成二倍体胚胎, 有助于孤雌胚胎的后续发育。在用6-DMAP处理时间的比较上, 处理4 h的激活效果好于处理2 h, 但差异不显著。在联合激活中, 较长时间的6-DMAP处理能够提高孤雌胚胎率, 但超过6 h之后效果没有明显改善反而有下降的趋势。乙醇和SrCl2联合处理的比较中, 乙醇与6-DMAP联合激活组的激活率极显著高于SrCl2与6-DMAP联合激活组, 但在囊胚率上无显著差异, 这与鄂玲玲等[9]报道的结果一致。

试验中笔者设立单独使用6-DMAP激活卵母细胞的对照组, 试验结果表明, 此方法并不能有效地激活卵母细胞, 与刘贞伟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 同时还提出卵母细胞的激活过程包括了前期和后期反应的假说, 即认为Ca2+浓度的急剧变化而引发的皮质颗粒释放以及相关酶的活化属于前期反应, 而CSF、MPF分子的失活以及核物质的变化属于后期反应。在试验中, 乙醇、SrCl2与6-DMAP联合激活均获得了较好的激活效果, 该理论也能够较好地解释这个结果。乙醇、SrCl2等激活剂引起细胞膜周围Ca2+浓度的跃升, 使卵母细胞完成了激活前期反应;此时再通过6-DMAP的作用, 使得后期反应顺利进行, 抑制第二极体的排出, 使孤雌激活胚胎呈现二倍体核型, 提高胚胎的发育率。总之, 使用6-DMAP与其他化学激活剂联合激活卵母细胞能够获得较好的激活效果以及孤雌胚胎率, 通过优化的激活方案为后续试验提供有力的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1]何志全, 窦忠英.不同化学激活剂对小鼠卵母细胞的激活效果[J].中国兽医科学, 2006, 36:1013-1018.

[2]岳福杰, 董雅娟, 柏学进.化学激活对小鼠卵母细胞孤雌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4008-4009.

[3]SANO D, YAMAMOTO Y, SAMEJIMA T, et al.A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ethanol and 6-dimethylaminopurine is effective for theactivation and further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oocytes from Spra-gue-Dawley and Wistar rats[J].Zygote, 2008, 17:29-36.

[4]刘红林, 汪河海.乙醇激活诱导小鼠孤雌胚的发育与核型分析[J].畜牧与兽医, 2000, 32:7-8.

[5]REUTTM, MATTAN L, DAFNAL T.The role of Src family kina-ses in egg activation[J].Developmental Biology, 2007, 312:77-89.

[6]李永强, 武建中, 王建华, 等.小鼠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及孤雌胚体外培养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8 (12) :24-26.

[7]MA S F, LIU X Y, MIAO D Q, et al.Parthenogenetic activation ofmouse oocytes by strontium chloride:a search for the best conditions[J].Theriogenology, 2005, 64:1142-1157.

[8]ROHS, MALAKOOTI N, MORRISON J R.Parthenogenetic activa-tion of rat oocyt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in vitro) [J].Reproduc-tion Fertility and Development, 2003, 15:135.

[9]鄂玲玲, 刘洪臣, 王东胜.不同激活方法对小鼠卵母细胞孤雌激活胚胎发育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7, 32:16-19.

激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初探 篇11

关键词:多媒体 实践 激活兴趣

中国分类号:G434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学生喜欢看历史题材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却不爱上历史课,不爱看历史课本。这反映出我们的课堂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那么该如何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想在本文中就自己教学的实践,谈些浅见。

一、背景分析

较长时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困难较多,集中体现为教师实施教学比较困难,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

1.课堂沉闷,教学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课堂沉闷,教学手段单一,在课堂上往往是:教者滔滔不绝,口干舌燥,而听者则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昏昏入睡。教师的课堂若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如何,那就可想而知了。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依然困扰着教学

课堂局限在校园的围墙内,把学生规定在刻板的课堂之中,把课堂抽象化为教材,课堂脱离生活,而且一些空洞的说教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历史教材缺乏那些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素材,如果我们的历史老师不设法拓展和补充,那么课堂教学就只能局限于教条、僵死的内容,也就无法生动地揭示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无法给学生以“鉴古知今”的启迪。上这样的课,学生的感觉就只剩下索然无味了。

3.教学观念落后,评价方式单一

较长时期以来,教科书的结论先入为主,学生除了背历史就没办法学历史了,极大地弱化了历史学科的教书育人功能。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过程中,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这样的教学观念和评价严重地影响着课堂教学。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做了以下尝试:

二、具体做法

1.联系当地实际,让历史走出课堂,走向身边广阔的生活天地。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主动探究,思考回味,合作学习。

康乐历史文化悠久,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之要冲、各民族“茶马互市”的活跃区。历史上曾有羌、狄、氐、匈奴、鲜卑等古民族生产生活。在边家林、塔关、地寺坪等地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半坡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现发掘出石刀、石斧、骨针、等古文物,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康乐还有早在明初就辟为佛、道教石山, 古称西崆峒的莲花山,是貂蝉故里,胭脂赤兔马的产地。有龙头山、张寨山、象山等古烽火台遗址;红四方面军四军十二师长征到达莲麓,有缐家楼、常家楼等红军长征遗址。本地还有独特的方言文化、社火文化、清真美食文化、服饰文化和风水文化等。还有许多内涵丰富、乡土味浓的菜肴和食品,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太多了。他们就来自于社会,贴近生活。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家乡历史后,必将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使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民俗代代相传,带动和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提供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信息,创设动态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建立起直观、生动、自主、协作、探究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多媒体计算机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教学工具,结合投影仪和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将教师的教学意图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可以创造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在近几年的历史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有关专家调查统计,同样的内容,只凭听能记住15%,单凭看能记住25%,而视听结合可记住65%。运用影像到教学过程中恰是实现视听结合的有效手段。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用传统授课手段讲授难以让学生形成一个鲜明的历史概念和理解其深刻意义。而运用影像这种电教手段不仅能把一些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涉及人物广的历史事件的脉络简练出来,突出重点,同时加上一些珍贵的历史片断补充教材,这样既克服了教材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不足,又显现了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的效果,从而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历史表象的理解,形成历史概念。这是一般的直观教具所难以达到的。

3.创设新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历史的不可重现性决定了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尽可能再现历史画面,让学生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历史教師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再现历史情景,唤醒求知欲,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处在“引”和“导”的位置上。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很多的:如设问情境法、故事情境法、、角色表演情境法、多媒体播放情境法等等。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境资料,比如影片、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

在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中,要注意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例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之后,引导学生感悟我们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变化,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学生想到了衣食住行的变化,想到了免费教科书、免交公粮,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等,从而拓宽了思路,培养了兴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必须不断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生动活泼并能满足学习需要、激发求知欲望的最佳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激活方法 篇12

一、情景再现的概念

情景再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以文本为依托, 根据文本提供的文字, 调动自己的文化积淀和生活积累, 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场景, 以丰富的情感进行再创造, 把抽象的文字变成鲜活、生动的生活场景的教学方式, 进而引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二、实施情景再现的科学依据

1. 利于扭转当前职校语文课堂的尴尬局面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社会的价值导向, 造成职校生生源素质差, 学习基础差, 行为习惯差。缺乏学习自觉性、主动性, 学习上得过且过。基于这一状况, 职校的语文课堂基本采用单一的灌输法, 老师讲, 学生听, 学生对语文是越学越枯燥, 越学越乏味, 一门原本生动、活泼的学科失去了生命力。整个教学处于压抑、耗时、低效的尴尬局面。要扭转这一尴尬局面, 必须求助于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

2. 切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创造性很强的学科, 它既是生活的写照, 又是典型化了的生活。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引下, 把自己的生活积累、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审美感悟等方面充分调动起来, 从文本中获取感性知识, 通过情感交流和深入思考, 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进而升华为自己的东西。

3. 合乎教育学、心理学原理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情感不丰富, 直接经验缺失, 只是形式性地, 压迫式地掌握知识, 其结果必然造成人的感知萎缩, 学生只能是刻板的、肤浅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就不能转化为真正的知识。然而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发动和促进作用, 这和中国教育理念“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是相一致的。情景再现就是力图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实施情景再现的方法

情境再现就是要充分挖掘教师、教材或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的情感, 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

1. 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景元素

文本是我们情景再现的依据, 离开了文本, 我们的课堂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景元素。我们语文教材的选文, 都是历经时间检验的珍品。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看重一个“情”字。所谓“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这些都阐述了“情”是“文”的命脉。课堂上我们要紧紧抓住文本中的感人细节、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的生活场景进行精彩再现。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 激活思维, 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譬如孙犁《荷花淀》中“夫妻话别”有许多感人的场景: (1)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2) 女人的鼻子有些酸, 但她并没有哭, 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3)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 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最重要的依据。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课堂上以话剧表演的方式, 将加点的词语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水生嫂识大体, 明事理, 先国后家就不难理解了。

2. 教师全身心的情感投入

成功的语文教学不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 相反, 平板枯燥的教学不仅对学生, 对教育本身都是一种折磨。其实语文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 不是“三段论法, 不是教条, 不是格言, 而是活的激情, 是热情。” (别林斯基) 语文教学中教师绝不应该是冷眼旁观, 无动于衷的局外人, 而应该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师真挚、丰富的情感往往能迅速引发学生的关注, 进而产生共鸣, 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同时享受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满足。作为人文学科, 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成为知性的杂家, 拥有朗诵的功力、表演的才华、感悟的能力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驾轻就熟, 左右逢源。讲到我们的国粹京剧, 你能够当堂秀一秀京腔京韵;讲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有李白藐视权贵, 卓立世外的“诗仙”遗风;讲到“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就有毛泽东那群热血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教师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可以缩短与学生、教材的心理情感距离, 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 艺术趣味得到最真切的感悟。

3. 利用多媒体、音乐、图画、实物、视频, 构建特殊的情景氛围

以多媒体、音乐、图画、实物、视频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创设情境就是要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 产生强烈求知的欲望。如讲授朱自清《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 田田的荷叶, 袅娜开放的荷花, 如流水静静倾泻的月光, 薄薄浮起的青雾, 教师可借助媒体光声色一体化, 再现一幅幅如诗如画的荷塘美景, 激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神往之情。讲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弦弦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用高亢、激越、深沉、舒缓的音乐强化情境, 可以收到教师讲解难以达到的效果。

上一篇:声乐改革下一篇:门诊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