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企业发展

2024-08-08

科技型企业发展(精选12篇)

科技型企业发展 篇1

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应当是拥有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和知识型员工, 投入科技经费、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或专有技术, 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中小企业。

近年来, 国家高度重视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 扶持政策不断完善, 科技部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用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资金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项目。商务部设立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 对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加展会、境外考察等给予专项扶持。

在众多中小企业中, 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 是优化我国出口产品结构, 打造自主品牌的生力军, 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快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发展, 有利于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有利于推动更多具有相对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实现产业梯队转移, 代表着我国外贸主体优化调整的科学方向, 因此, 加快推进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发展, 应当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新蓝海, 需要引起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一、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核心竞争力缺乏, 产品附加值较低

目前, 我国的生产型中小外贸企业多为加工贸易企业, 自营企业出口产品大多属于低端产品,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自主品牌较少, 附加值低、利润率低, 易受宏观调控和市场波动影响。2008年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比较优势系数为0.535 8, 约为美、日同类企业产品的33.6%和36.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科技型外贸企业的劣势。创新领军企业较少, 集群化程度不够高。从天津来看, 2010年,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中, 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92家, 仅占3.1%;其中3亿元以上191家, 仅占1.5%, 其中实力较强的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更少。

(二) 政策扶持力度较弱, 融资难度加大

国家财政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投入偏低。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服务的细分政策缺位, 措施不足, 针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力度亟待加强。同时, 近几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方向进行了调整, 实行“抓两头”, 即一头抓大企业和大项目, 另一头抓个人消费信贷。因此, 新增贷款主要集中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大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金融机构“贷优不贷劣, 贷大不贷小”的市场行为仍十分明显, 同时, 贷款权限过分上收使得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核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错位;信贷标准统一化使信贷结构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考虑, 导致对中小企业业务创新不足。2010年以来, 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国家连续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年起, 中央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进入紧缩周期, 银行放贷头寸减少, 信贷阀门收紧, 将不可避免地加大外贸企业融资困难。

(三) 企业自身素质不高,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不足

中小外贸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技术含量低、资信情况不透明、诚信度低等情况, 企业运营过分依赖银行贷款, “两高”现象严重, 即生产资金高度依赖银行贷款和负债率过高。同时, 中小企业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 高层次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 对现代金融工具和融资方式缺乏了解, 严重影响企业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和流通行业企业多为租赁经营, 自身积累少, 抵押能力有限, 有能力的大企业不愿替其担保, 银行还款来源难以落实。部分中小企业为“两高一资”产业, 受到宏观调控政策限制。

二、加快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发展, 应当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为核心,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整合各类科技资源,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推动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由依靠贴牌生产、加工贸易、单打独斗向加快科技转型升级、培育自主品牌、实现集群发展转变, 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一) 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认定管理机制

在国家层面, 建议商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全国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统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等扶持政策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认定标准、原则条件、认定程序、支持内容和管理要求等。

各省市区有关部门应当加快建立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数据库, 健全完善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资格认定和评审机制, 对认定的企业, 根据其成长阶段, 实行动态管理, 建立统计监测、跟踪评估制度。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也应主动加强与商务、科技等部门联系沟通, 及时反映企业发展情况和政策需求, 通过这些工作, 逐步建立起既统一认定原则、支持内容和标准, 又能与各地经济发展实际相协调的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认定管理机制。

(二) 支持中小外贸企业科技转型

一是加大对中小外贸企业科技转型的政策支持力度, 建议在中央外贸发展资金中单独设立对中小外贸企业科技转型的支持政策, 鼓励生产型出口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变, 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 对优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奖励与跟踪支持,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各地外贸促进政策也可结合当地实际, 明确对中小外贸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方向。各地有关部门应在知识产权运营、投融资咨询、法律咨询、产学研资源整合等方面为中小外贸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是制定中小外贸企业科技创新试点计划, 利用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通过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等方式, 重点支持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成长性的中小外贸企业。发挥各类科技产业园区、开发区载体功能, 改善园区标准厂房等设施建设, 形成与企业快速成长要求相匹配的软硬件条件, 促进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三是用足用好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资金。在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项目中增加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支持方向, 支持中小外贸企业建立自有科技研发中心,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 帮助企业引入创新要素。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外贸企业合作, 支持各地高等院校根据中小外贸企业需求, 向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及其研发机构开放实验室, 打造企业研究基地、样机试制基地、产品实验基地和技术服务基地。要通过联办、合办等方式在中小外贸企业建立研发中心, 遴选适宜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成果实施转化, 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五是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宣传力度。可通过新闻媒体专题节目、举办全国性中小外贸企业科技发展论坛等方式, 培育中小外贸企业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

(三) 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支持

一是研究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和外贸出口优势企业专项支持计划, 实施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成长工程。建立较完备的中小外贸企业信息库和“病历”, 对不同行业、规模的企业实施分类指导, 有针对性解决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鼓励、引导中小外贸企业积极参与大企业、大集团的专业化分工协作, 依托大企业加快发展。对符合标准, 进入支持计划的企业, 给予更有力的担保支持和更便捷的贷款服务, 并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贴息, 使优势企业以更短时间、更低成本获得所需资金。

二是积极搭建银企平台。建立与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联系制度, 通过中小外贸企业银企洽谈会、项目推介会、金融服务洽谈会等形式, 促进信贷资金与企业和项目有效对接。

三是建立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金融服务部门协作机制。协调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参加, 定期通报国家最新政策变化情况, 交流各方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有关经验及做法等, 通过打造沟通服务平台, 加强政策协调, 发挥各方合力。

四是建立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融资辅导体系。在中小外贸企业金融服务部门协作机制基础上, 成立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联合辅导中心, 对企业给予财务诊断及辅导, 提供融资咨询服务, 协助企业健全会计制度, 改善财务结构, 对企业融资需求出具建议报告, 促进企业顺利融资。该体系已在台湾运行多年, 对中小企业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构建独立的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对列入各种融资担保和资金扶持的企业进行信息监控, 更加注重对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资信水平、支付记录、道德操守等指标的测算, 定期了解企业纳税情况、企业及法定代表人个人银行信用记录、对外担保、法律诉讼、履约情况等信息, 强化对企业上下游状况、产品市场情况和真实的生产贸易等非财务指标的监控。

(四) 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自主品牌

建议大幅提高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对出口品牌的扶持比例, 加大对出口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 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国际认证等工作, 推进我国外贸在产品创新、产品升级、管理优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高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品牌意识, 鼓励企业租品牌、买品牌、创品牌, 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扩大出口, 支持品牌代理出口, 提高品牌商品出口比重。

帮助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加强品牌建设。支持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建立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会计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和提升与创新能力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内在发展动力。

(五) 推进高新技术外贸企业集群发展

实施外贸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鼓励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 各地区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重点产业, 发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使产业链条向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延伸。利用外贸公共服务平台资金, 建设一批战略型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增强面向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 加快培育形成高新技术外贸企业集群。

(六) 提高政策服务水平

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方式日趋灵活, 特别是国家货币、金融政策“逆周期”调整的特征, 要求我们越是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 越要关心帮助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困难, 越要急企业所急。各地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 密切关注经济走势, 了解中央和地方最新政策动态, 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配套扶持政策, 特别是积极支持出口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要着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产业环境、投资成本、政策创新等方面的调查测评, 开展开放型经济专项服务活动。建立跨部门的口岸服务联动机制, 进一步优化口岸服务环境;放大出口信保融资平台功能, 发挥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中心作用;强化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加大对企业“两反一保”案件应诉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走出去”风险防范体系。

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政策宣传力度, 扩大国家和地区扶持政策覆盖面和知晓面, 各地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调研走访, 深入了解企业需求,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培养, 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 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开展赴境外培训考察。成立全国或地方性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家协会, 搭建企业成长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天津市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 (2011-201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方案) .津政发〔2010〕34号.天津市人民政府.

[2]杨昌荣.提高外贸效益巩固向好势头[J].国际商务财会, 2011 (2) .

[3]冯楠.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兼论商务主管部门职责[J].对外经贸财会, 2010 (10) .

科技型企业发展 篇2

一、动员会议召开情况

全区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动员大会后,镇党委立即召开了书记办公会议、党委扩大会议及企业负责人会议,认真学习桐利书记、张勇区长的讲话,吃透精神,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二、领导机构成立情况

镇里成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镇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镇长、工业副书记和武装部长担任,企业服务中心、园区办、城建办、工商所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党委副书记张春旺同志兼任,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三、方案制定、举措,工作责任落实情况。

(一)方案。

通过区会精神的学习贯彻,结合碱厂实际,制定了《大碱厂镇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年五年全镇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

(二)举措:

1、推进镇内现有中小企业转型。继续落实完善市、区级技改贴息及资金扶持政策,引导鼓励镇内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升级力度;强化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引进创新要素,对现

有镇内中小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一批中小企业转变为活力强、发展快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2、抓好项目引进,迅速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规模。把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今后全镇招商引资的重点,紧密围绕电子产品、生物制药、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大力引进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镇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发展到50家,年销售收入总额达到5亿元以上,占全镇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家以上。

3、努力协调扶持资金

(1)积极协调国家、市、区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十二五”时期,国家各级政府将拿出大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要全力包装好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本市和本区有关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资金,为企业搞好政策服务。

(2)积极协调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大力吸引民间资本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积极引进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扩大政府对企业融资的担保范围,提高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能力。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功率。鼓励有条件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4、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要努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人才提供良好条件,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通过帮助解决安家、子女入学、家

属就业等实际问题,吸引领军人物、尖子人才和高层次技术型人员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使外来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要加强人才培训与交流,开展创业培训、企业成长培训、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及职工素质培训。要建立健全企业家激励机制,着力构筑栓心留人的环境,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优秀企业家带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飞跃搭建平台。

5、全面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强化软硬环境建设,努力打造外部环境优美、治安环境良好、配套设施齐全的企业发展环境。加强服务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切实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及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三)落实责任

完善责任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指标。招商办牵头组织落实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引进工作;企业服务中心牵头组织落实现有企业的提升改造以及规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组织培育工作,保证各项指标任务的落实。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5年内每名处级领导干部要引进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包括注册企业)。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主动靠前,提供优质服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建立镇村上下联动、镇相关职能部门协作配合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情况。

为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作用,近日我镇通过召开镇、村、企业负责人会议,镇主要街道悬挂布标、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品等方式大力宣传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各类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的热情,在全镇大力弘扬“劳动为本、创业立身”的优良文化,努力形成“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社会氛围,推动我镇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宣传活动中张贴标语150条,发放宣传材料400余份,实施方案40余份。

五、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工作开展情况

大碱厂镇共有内外资企业42家,涉及乐器、皮鞋、服装、纸制品、电子产品、医疗器械等行业,我们认为可以申报的企业有6家,目前全镇已有腾达集团、仁和电子、康尔医疗、佛尔豪4家企业登陆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网,完成了网上登记注册,下一步准备进行入网认定。

六、存在的问题、困难、意见和建议

操作上的意见:

1、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导向性。具体表现在:科技创新计划经费总体较少,而且只是在近年才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缺少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引导,除了相对宏观的引导,企业更需要具体的支持措施。

2、扶持政策的执行和落实不到位。由于制定部门不同,制定时期不同,针对问题不同,政策上存在重复、矛盾、空白,一些政策流于文件形式,缺乏可操作性。优惠政策的享

受门槛高,需经过政府部门层层审批,企业很难享受切实的优惠。损伤着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步伐。

3、融资问题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目前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不够,缺乏配套的专门为其提供服务的优惠政策;现有的直接融资渠道对中小企业障碍重重。科技中小企业由于其技术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长时效性,技术开发失败后回旋余地小,相较别的企业,投入资金更多,风险更大,故企业资金多用于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转,列入研发计划的资金不多,且多流于计划,得不到强有力的保障,创新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

科技型企业发展 篇3

关键词:辽宁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对策

0 引言

科技型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最为活跃和最具经济发展潜力的群体,是市场经济的率先探索者和实践者。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愈来愈重要,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愈来愈明显。近年来,辽宁实行了很多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的政策措施,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然而,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众多科技型小微企业还面临诸多发展难题,特别是受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低迷及国内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影响,广大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是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严酷挑战。为此,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关注和扶持力度,尽快研究和探索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全力打造出适合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体制、机制和平台。

1 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来,辽宁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小微企业的崛起。据统计,目前,辽宁省共有204万家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贡献了辽宁经济总量的60%,其中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已发展到3000余户,高新技术企业约占其中的十分之一。在全省认定的1000项重点“专精特新”产品技术中,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75%以上。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在辽宁市场经济体系中活力的增强和地位的凸显,对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技术创新、拉动民间投资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政治、社会、文化和科技等经济以外的其他方面也在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的精髓,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基础。

然而,目前辽宁大部分科技型小微企业正处于缓慢成长期。由于长期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发展中一直存在着诸多瓶颈和障碍,如:体制不顺,政策不公;融资成本高;招录人才难;装备落后;信息不畅;成长和退出机制不健全等。特别是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和经济社会条件下,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世界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特别是上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和进入新世纪后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但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同时也给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一些全新的挑战,使得长期难以破解的资金短缺、人才稀少、管理落后、创新不足、专利和品牌少、缺乏竞争力等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众多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陷入增长速度下滑以及经济效益恶化的困境。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支持和帮助科技型小微企业克服发展难题,步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健康轨道,顺利实现“二次创业”,应是政府和全社会应高度关注和着力探索的重要议题。

2 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快制定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门法律

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领头羊,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力量,而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创新活力的广大科技型小微企业则是区域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积极活跃的推动者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追求大型化的思想影响,各级政府在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扶持政策上,习惯于强调向国有大型企业倾斜,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则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忽视或歧视,因而,在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问题上,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为了从根本上消除“重大轻小”的思想观念,增强各级政府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必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辽宁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地方性专门法规或条例。鉴于目前对于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多是由政府的各种“ 意见”、“通知”、“暂行规定”等予以规定,其权威性、稳定性、 规范性不足的状况,首先应当提升有关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文件的法律地位,把全省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和原则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增强其实施效应。同时,切实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反垄断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维护好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确立和强化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2 进一步创新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政策

科技型小微企业产品的技术附加值高于传统产业,需要较高的研发投入比例。鉴于此,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财税和金融政策,较好地缓解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资金问题。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辽宁在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资金扶持方面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融资成本仍然是企业发展的瓶颈,众多小微企业因为融资困难而导致研发投入严重不足,限制了经营发展,甚至有部分企业因融资困难而破产。为此,应着力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帮助科技型小微企业申请国家财政专项资金,同时政府部门也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严格规范的小微企业专项扶持资金的使用规则制度,并且要进一步落实财政优惠政策;二是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辽宁省要根据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建立省市县三级小微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借助东北小微企业再担保公司创新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三是政府部门要优先采购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产品,以此提高小微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2.3 进一步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走协同创新、合作发展的路子

科技型小微企业规模较小,单个企业难以为自身创新和发展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源,因此,充分利用外界资源和条件,建立协作与合作关系,以弥补自身的缺失和不足,就显得十分必要。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积极借助外部的各种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和合作发展。一是研究制定有关鼓励政策,促进相关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集中使用各自现有的资源,共同研究与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分散成本,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同时,支持和引导各类科技资源共同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如,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开放实验室,并整合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组建“辽宁省大型仪器协作共用及维修网”,促进现有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开放服务,使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得必要的技术开发设备和理化测试条件。二是利用辽宁大企业多且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鼓励大企业向小微企业分包产品和技术的生产与研发,促进小微企业与大企业形成紧密、稳定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三是完善和优化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协调管理制度和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型小微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形成联动、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院校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组织引导科技型小微企业与院校所组建合作设计、研制、生产、销售和服务联合体等,走以产品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协同开展技术创新的发展之路。

2.4 进一步搭建面向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近来年,辽宁省为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其相继成立了多个基础创新服务机构,这些机构的成立标志着辽宁省初步形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支持的服务体系。但是就当前辽宁省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辽宁省小微企业社会化的服务建设体系还不完善,比如服务于小微企业的社会服务机构还比较少,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以及面向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还不全面等等,因此为促进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辽宁省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快面向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加快这些机构的成立速度,政府部门要给与这些机构一定的政策支持,必要的时候要为这些机构的设计开通“绿色通道”,并且拓展这些机构的服务职能,以便更加全面、具体的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二是完善人才战略储备。辽宁省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力量,服务机构要聘请具有高职资质的教授、学者加入到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或者中介中,为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指导;三是通过制定科技型小微企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和科技人才企业到谋职等优惠政策,帮助科技型小微企业网罗技术和管理人才,如,加大力度继续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招收和培养博士后,进一步提高对到博士后科研基地从事博士后的科技研发人员的资金资助。另外辽宁省也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的力量,建立高端人才培训基地,为辽宁省小微企业创新提供更多的人才。

2.5 进一步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创立 “专精特新” 产品或技术品牌

在当今市场环境中,随着市场发展和消费者消费层次的提高,富有特色和内涵的产品或技术品牌已经成为企业保持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特别是对于规模小、实力弱的小微企业而言,能否拥有自己的独特品牌,则更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实践中,辽宁很多小微企业都已受到没有自主品牌的困扰。 如,一些科技型小微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开发的技术,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的企业产品或技术在全国性的展览会上还荣获了奖项,但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同样难以占领市场及给企业带来丰厚的价值。因此,政府应寻求应有效途径,引导和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塑造能集中反映和体现企业产品形象和综合素质的优秀品牌。一是继续实施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培育计划、知识产权战略、信息化推进工程,提高企业自主研发水平和创新发展能力,把“专精特新”之路作为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二是政府部门要引导小微企业树立品牌意识。通过系列的优惠措施,解决小微企业在创建优质品牌中的现实问题,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品牌的树立。比如工商部门要深入小微企业中,对他们开展商标注册的相关知识,增强小微企业的法律知识与意识;三是运用市场因素,加强小微企业产品的质量检验。小微企业要想获得品牌,除了要完善管理手段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因此小微企业要通过市场手段,提高市场对产品质量的检验,以此获得市场的肯定,最终在市场中形成品牌效应;四是净化市场机制。辽宁省要对市场环境进行规范管理,杜绝以营利为目的的品牌评奖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建林,赵玲.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探析[J].当代经济,2013(01).

[2]李红军,李小捧,王春光.刍议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J].地方财政研究,2012(11).

[3]茹莉.破解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3(09).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发展研究 篇4

(一)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近年来,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有12万余家, 从业人员约960万人, 虽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仅占全国中小企业总量的3.3%, 却创造了全国约66%的专利发明、74%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和源泉。这是因为:第一, 一般而言,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办者是研究机构或者大学的高级技术人员, 他们拥有技术成果、技术基础比较雄厚;第二, 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规模经济和资金雄厚的优势, 较弱的自身实力和激烈竞争的市场决定了企业必须不断创新, 并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第三, 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具备的独特内外部特性能够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第四, 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资金不足, 但机制灵活, 富于创新, 可以发挥贴近市场的优势。

笔者所在的常州市武进区政府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区作为武进发展的核心战略, 现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7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多家。到2009年, 该区规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值达1101亿元, 比2005年末增长227%。在国际国内形势全面趋紧的情况下, 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态势表现出明显的抗跌、抗压性, 但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加快的要求, 迫使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快速发展。

(二)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转化和销售经营为主体业务的中小企业。资金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当前,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 就是资金的匮乏、融资渠道的不畅。

(1) 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有其独特的特点, 可以概括为“三高”:一是高风险性。企业规模小, 运行的不确定性较多, 创新成败与否, 很难预料, 而且往往死亡率较高;二是高成长性。一旦创业成功, 收益将以几何级数增加, 一年十倍、二十倍也有可能;三是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包括理解创新成果所需知识的不对称和创新成果商业化所需信息的不对称, 内部人较外部人有明显的信息优势。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规律, 决定了融资有其独特之处。具体表现为:一是高投入。企业无论是前期研发, 还是中试;无论是投产还是市场开拓, 均需要有资金支持, 且融资灵活性较高。二是外部融资困难。企业往往仅仅拥有技术, 甚至只有创新或创意的概念、模型, 绝大多数都没有抵押资产, 银行几乎不可能给它们放款, 担保公司也很难提供担保融资。

(2) 科技型中小企业现行融资体系存在缺陷。具体表现为:

一是资本市场不完善。当前的证券市场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为宗旨, 重点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 缺乏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市场。中小企业板虽然已经启动, 但其上市门槛仍然很高, 仅仅是对主板市场的游戏规则稍做修改, 以主板市场副产品的面目出现, 其容量有限, 对于数量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 仍属僧多粥少, 不能解决问题。

二是商业银行的“惜贷”、“惧贷”。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风险高、不确定性大, 商业银行从防范风险角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持谨慎态度, 一般不发放信用贷款, 只发放抵押担保贷款, 然而, 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抵押品, 也很难找到担保。随着银行商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平等市场交易主体的地位不断增强, 银行防范风险机制不断强化, 银行不会过分冒险, 不愿为其提供贷款。

三是风险投资规模偏小、机制不健全。风险投资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期与成长期具有生命线的作用。在国外, 吸收风险投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 但在我国, 由于风险投资刚刚起步, 总体规模偏小, 加上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完善, 还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孵化”需求。武进区比较成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在技术经费上比较计较, 技术风险大的项目涉及较少, 与院士等高层合作的大项目相对不多, 如与院士合作的项目, 新北区有13个, 武进区仅有5个。

四是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我国融资市场可谓是过剩与短缺并存, 一方面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有大量资金没有投向;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却又无法获得资金。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自有资本进行抵押贷款, 只能依赖担保性贷款, 这就更需要建立相应的服务中介机构来“平衡”双方的供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这种担保服务的机构不多, 即便有的地区建立了这种机构, 也因担保机构资金来源不足、担保基金不能规避自身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而难以有效运作。

二、创新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推进现状及作用

(一) 创新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推进现状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 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 通过拨款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培育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整体优化我国产业和产品结构, 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自1995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了创新基金以来, 创新基金帮助武进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渡过创新发展的“死亡谷”, 培育、壮大了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截止2009年上半年底, 武进区已累计获国家创新基金立项51项, 获资助资金3500多万元, 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提升了全区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武进液压启闭机有限公司、智思机械集团、牛塘化工厂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曾获资助的中小企业, 近年来均取得超常规发展。

以创新基金监理项目为例, 近三年武进区创新基金项目数在常州市的比重逐年上升, 2009年已经超过一半;该区创新基金项目数的增长率也快速提高, 充分体现了该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创新基金的全面了解和相关政府部分的高度重视。

(二) 创新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

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91%的企业认为创新基金增加了企业的创新意识;89%的企业认为创新基金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84%的企业认为创新基金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64%的企业认为创新基金对增加就业有明显作用。

(1) 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培育和转化。通过创新基金, 使处于种子期或初创期的企业能够得到支持, 提高技术源头的创新能力, 促使更多的创新思想转变成创新产品。创新基金的建立, 也为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市场前景好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2) 营造鼓励创新、创业氛围。这是建立创新基金最重要的示范作用, 政府的举措往往会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中央政府建立创新基金, 对营造全社会支持创新、鼓励创业的氛围, 甚至包括调动地方政府的参与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氛围的形成, 是其他角色所替代不了的。

(3) 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通过创新基金引导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融资机制, 实现自主创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通过创新基金对企业的扶持, 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自身的价值, 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吸引其他的投资者投资, 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筹融资能力。

三、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发展的思考

(一) 进一步明确创新基金的目标与定位

为了与其他科技计划相配合, 创新基金应突出自己的特点, 定位于支持实验室的技术成果走向市场, 特别是促进政府科技计划形成的技术成果走向市场。创新基金要以培育可商业化技术为目标, 在支持孵化技术项目的同时, 培育企业。因此, 要重点资助试验开发和中试阶段的项目, 减少生产性项目;突出共性技术和通用性强的技术转化。

(二) 构建多层次创新基金体系

目前, 我国政府对创新基金的投入数量有限, 投入的主体相对单一, 主要是依靠中央政府财政, 基金规模难以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资本需求。为了更好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首先, 形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财政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基金模式。中央政府要继续加大财政对创新基金投入的力度;充分发挥地方的优势和积极性, 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地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共同促进本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多种方式吸收社会资金, 扩大基金来源。其次, 增加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或出资组建专业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担保公司等方式, 把基金资助与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风险投资有机结合起来, 以进一步增强创新基金支持和引导功能。此外, 应倡导创新基金受惠企业在步入成熟期后, 反哺基金, 在基金与受惠企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以支持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 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社会环境

创新基金优先支持的是技术产权比较明晰, 市场潜力比较大的项目。因此, 科技型中小企业首先要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 做好技术产权的申报工作, 在取得自主技术产权的同时进行基金的申报工作, 更能提高中标的可能性。为了推动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国家出台了许多与技术创新有直接相关的《合同法》、《专利法》等一系列国家法律及各种技术市场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 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得到保护。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面向企业,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并能够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与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 扩大产学研联合的有效途径, 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这些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 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的平台

为了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 提高创新基金的利用效率, 创新基金的项目管理不仅是监督检查, 还要加强对资助项目的咨询服务, 实行项目监理与服务相结合。创新基金项目的地区分布不均衡, 地区间差别较大, 创新基金项目的监理和服务应实行点面结合, 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 在基金管理中心的统一规划、决策、指导和监督下, 发挥专业中介机构的作用, 提供优质服务。有些地区项目比较集中, 可以借鉴孵化器管理的经验, 设立专门的专业管理和服务机构。而有些地区项目较少, 不需要专设机构, 可以采取委托管理的办法, 委托当地有关政府管理部门或中介机构代行监理和推荐职能。

(五)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创新基金的管理办法中应增加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内容, 在保护创新者利益的同时, 促进技术利用和扩散。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 但要赋予企业扩散技术的责任。如武进区牛塘化工厂在英国泰莱公司诉其知识产权侵权案中, 积极应用国际惯例和法律手段, 成为常州市首例在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中胜诉的企业, 取得历史性突破, 在终裁胜诉的利好消息下, 厂方预计全年三氯蔗糖销售将突破100吨, 新增销售9000万元。2008年全区专利申请3601件, 授权934件, 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3.12%和13.21%, 与区全年目标2000件相比, 超出80.05%, 与市全年目标3300件相比, 超出9.12%。

(六) 强化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

为了提高政府资助项目的社会效益, 要建立具体化的社会效益考核指标和加强对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创新基金项目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增加就业、技术扩散 (包括申请专利、产学研相结合) 、对相关产业和消费的带动作用, 以及提高企业信誉度等方面。社会效益指标可以采取价值量指标和实物指标相结合。

(七) 做好基金项目后续追踪调查

为了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 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制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规范》, 使基金项目的监管工作和验收过程有法可依。但是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 如何将获得的基金合理、有效运用到企业的创新项目中, 为更多的后续企业提供宝贵的经验, 是有关政府部门工作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科技型企业发展 篇5

(2011-2015)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拥有一定科技人员,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专有技术或先进知识,通过科技投入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中小企业。一般具有 处于产业链高端,资产利润率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吸纳高端人员创业和就业,创新活力强等特点,是推动我区经济发展、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 力量。“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民营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 落实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部署,进一步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结合本区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1、区位优势

津南区承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双重辐射带动,加快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海河综合开发、天津大道、津港高速、蓟港铁路复线、柳林风景区智慧城等 重点工程和项目是塑造津南区环境,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天津大道的建成,打开了海河南岸津南发展的巨大空间,津南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凸 显。示范镇、津南新城环境综合整治以及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将为津南发展增添更大活力。

2、行业优势

拥有较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规模优势。现代冶金、机械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行业企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保持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转,形成了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石油钻采相关联产业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达几十亿元,天津立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德华 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其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环保科技产业年销售收入已达十几亿元,天津宝成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市甘泉集团有限公司等依靠产学研结合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在北方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3、结构优势

三次产业结构为0.79:60.64:38.57,工业是津南区发展的重中之重,工业强区是津南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几年来,我区正按照产 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培育与主导产业相关联的研发孵化基地和自主创新项目,不断壮大实 力。津南区中小企业发展较快,现拥有企业4131家,其中认定科技型企业488家。

4、科研优势

37平方公里的海河教育园,将汇集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科研院所合作是津南区企业的传统和发展的支撑基础,海河教育园区的建设将为津南区产学研合作创造得天独厚的科研环境。

5、基础优势

多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在推动此项工作上,出台了《津南区关于落实科技发展规 划纲要建设创新型津南的实施意见》(津南政发[2006]50号)、《关于批转区科委津南区科研攻关计划项目实施管理细则的通知》(津南政发 [2007]23号)等一

系列政策,实施了 “1231”科技计划和技术改造、技术中心建设项目,支持资金每年均超过2000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08年,市科委出资 1000万元支持津南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发展,拉动企业科技投资

1.52亿元,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30个,专利72项。

二、思路和目标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园区为载体,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发展、成长壮大为目的,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科技与金融 结合,提升技术创新、企业孵化、科技服务等能力和水平,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铺天盖地”,一批科技 型小巨人“顶天立地”的蓬勃发展新局面,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支撑引领我区加快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 长的科学发展轨道,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2、发展原则

(1)夯实基础。加快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形成配套完善的硬件设施和服务体系,吸引和承接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留学 归国人才、高校毕业生、民间人才来我区创办企业。制定可行的认定标准,分类指导,加大对初创期、成长期和壮大期企业的扶持,尽快形成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2)打造环境。通过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的政策支持和诚信服务,促进技术资源、中介服务资源、科技金融资源向企业聚集,打造适宜科技型中小 企业高速成长、聚集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科研攻关、科技创新、科研补贴、专利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政策,制定促进津南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引导企业不 断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品牌发展等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市场活力。

(3)提升效果。加快示范工业园区向科技型转变,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型企业集群。推动科技招商,引进国内外科技人才智力,聚集大院大所、科技企 业、科技项目,加快科技研发、产学研结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园区规模总量的提升,实现科技领军企业总量的增长,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的扩张。

3、发展目标

(1)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步伐。到201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1500家,约占全区中小企业的20%。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300家,形成以科技型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2)培育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十二五”期间努力培育和聚集一批科技型巨人企业,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科技型企业110家,3亿元以上31家,10亿元以上11家。科技巨人企业普遍建立内部研发机构或合作开发机制,努力推进科技型企业上市工作。

(3)增强创新创业载体能力。建设完善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8个。科技示范工业园区2个,成为创新创业条件优越的企业聚集载体,80%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各类园区载体,创新创业的环境更加优化。

三、重点工作

1、科技创新型企业建设

(1)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步伐。通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结合、引导融资支持等措施,使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企业,实现发 展壮大。按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项目的要求和程序,选择符合资助条

件的企业,争取国家、市科技资金支持,区财政做好资金匹配。依托示范工业园 区等发展载体,通过实施技术改造、技术转移、技术嫁接,支持中小企业向科技型转变。通过培育大企业、创知名品牌、掌握核心技术,扩大市场规模,培育有潜能 的企业成为行业龙头。

(2)实施“1231”科技计划。即:“1”是每年实施10项科研攻关计划项目,支持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 化;“2”是每年实施20项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创新特点明显、市场前景较好、能很快形成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3”是每年实施30项科研补贴项目,支持 工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与研发;“1”是每年实施10项成果转化项目,支持成果转化效果明显的专利技术。

2、推进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

(1)加快企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关键,积极鼓励企业培养和引进技术人才,建立研发技术中心,提升企业持 续自主创新能力,到2015年,科技型企业累计建立市级技术中心30家、区级技术中心78家,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系列新产品,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 能力。

(2)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合作研发机构,形成稳定的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合作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联合建立研发基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加快技术转移。“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产学研联合体40家。

(3)加大企业科研投入。企业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以及使用科技创新成果。企业科技研发的投入不低于年销售收入的2%,对企业研究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科技投入政府予以政策支持。

3、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设。通过完善孵化器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完善服务管理功能,提升科技型初创企业和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能力,使本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积极引导和激励社会创业,通过政策支持,承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奖励优 秀的创业者。“十二五”期间,要完善和建立各类企业孵化器9家。

(2)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基本功能是组织社会科技力量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通过开展技术性服务、企业管理服务,为中小企 业提供科技、经济、人才、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提供人才培训、技术咨询、产学研结合以及组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示范推广、企业与研发机构交流与合作、建 立技术依托等,实现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功能。“十二五”期间,要完善和建立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

(3)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推进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与技术升级,形成与示范园区产业升级相配套的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努力为企业提供科技政策、金 融服务、技术转移、企业诊断、创新方法、市场开拓、人员培训、资源共享等全方位服务。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加强对企业的技术转移服务,促 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含量,培育聚集更多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提高产学研用合作转化能力。依托各级园区培育竞争力强、创新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 产业群体。到2015年,建成科技示范园区2家。

(4)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在八里台工业区和海河工业区规划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产业;双港工业区重点发展数控装备和航空航天零部件产 业;小站工业区重点发展以航空、电子、汽车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津南开发区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天津滨海民营经济成长示范基地依托荣钢,改造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钢铁及其制品深加工产业,为重装基地配套。

4、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

(1)加快品牌产品创建工作。品牌是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更是企业科技水平和产品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实施品牌战略,是企业向持 续、稳定、健康方向发展的需要,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研发设计具有名牌特质的产品,以卓越的质量和完美的设计,形成 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产品知名度高的品牌产品。

(2)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充分运用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制度的特性和功能,从法律、经济和技术的角 度,形成对知识产权的获得、保护、实施和管理。努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使知识产权真正成为激励创新的制度,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在科技人员 引进、科技队伍建设、科研机构建立、创新手段增强、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促进企业的不断壮大。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对科研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使之形成新产品、新 工艺、新材料及新产业,使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研发转化为实施生产。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使劳动者素质技能得到增强、劳动工具得到改善、劳动效率得到提 高。“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突出科技成果转化10项。

四、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

新形势下要充分认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它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需要。要主动为创业提供条件,形成“铺天盖地”之势,真正扶持一批“小巨人”企业,成为“顶天立地”的企业。

2、加强领导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切实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领导。成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 组,由区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提出重大项目立项建议,开展信 息统计与分析,督查督办领导小组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指导检查各镇、长青办事处、开发区、农业园区工作。办公室设在区科委,由区科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由区工业经委主管副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区工业经委、科委、财政局相关人员为办公室成员。

3、强化投入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十二五”期间在保证正常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增加五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每年一亿元),列入财政年度预算。

(2)认真落实国家奖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注重引入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商业资本,支持创新风险投资企业发展,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自主创新活动,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3)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对各类科技项目根据国家投入政策和信贷政策规定,给予信贷支持。利用政策性银行、商 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商标专用权、专利权和著作权、财产权等支持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 上市。

4、创新载体

(1)依托海河教育园区,建设科技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等载体,提供科技人员创业适宜的土壤。到“十二五” 末,建立 “专业孵化+创业投资+政府引导”的创业孵化模式。激励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大学生以各种形式开展科技创业活动,保障潜在创业者和科技创业载体的合法地位 和权益。

(2)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扩大的基础上,培育形成创新型企业群体。通过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国家创新基金、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共同支持,形成一支总体规模大、有自主创新活动或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3)继续坚持分阶段扶持。大力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工程,按照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制定不同阶段企业相关筛选标准,设计相应的政 策工具,分别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资金、科技重大项目专项资金支持,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克服不同成长阶段的资金瓶颈,加速成长为细分行业创新型领军企 业。

5、企业升级

多举措并举,加快科技型企业的整体升级。加大对现有企业的嫁接改造,在转换经营机制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产品和市场创新。加快企 业转型步伐,通过技术引进和人才支持,淘汰落后产能、落后技术、落后工艺,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换代,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等,优化产品 结构,研发高端、前沿产品,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6、落实责任

建立区、镇及园区联动机制,根据区“十二五”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分别编制镇及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计划,增加资金投入,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共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科技型企业发展 篇6

随着我国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接近国际前沿,传统的以大企业为主体在成熟技术轨道上的模仿创新技术进步模式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的多元化探索和自主创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十三五”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竞争格局转变的关键时期,营造更加完善、有效的政策环境,加快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具有尤为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障碍

整体上看,目前,制约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市场和政策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商业生态不友好,科技成果见光死

在生物医药、通信和互联网等技术机会丰富、中小企业具有创新优势的领域,当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取得初步的技术成功和市场成功时,大企业往往通过采用“模仿+大规模投资”的方式挤压中小企业市场,扼杀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空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在技术市场层面,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中小企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科技成果的成本高、效果差;二是在产品市场层面,由于大型企业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例如,软件领域中平台型软件对小型企业开发的创新型产品进行强行阻止或卸载,中小企业科技成果的商业化步履维艰;三是商业生态层面,企业缺乏尊重原创和合作共赢的文化意识,大企业更多地凭借资金优势通过模仿创新和改进创新击败中小企业,而不是收购或与中小企业合作开发新技术。

(二)知识资本化能力弱,开放式创新困难

与多技术、多产品线的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产品领域都更为专业、专一,在渠道、供应链和生产能力建设方面也较为薄弱,因此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缺乏将自身科技成果进行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美、日、德等发达工业国家的中小企业更多地通过在技术市场出售专利、而不是在产品市场出售产品来技术创新收益,实现开放式创新。然而,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技术市场不发达,特别是由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诉讼成本高,中小企业丧失了通过“开放式创新”实现创新收益、提升创新能力的机会。

(三)政策和市场环境不完善,产业化能力薄弱

政府采购是中小企业高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渠道。美国、日本等国家的SBIR政策的重要一环是通过政府采购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成果创造“初期市场”。但出于避免承担责任或保护地方利益的角度,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特别是地方政府采购常常在固定资产规模、研发投资强度、企业经营年限等方面对竞标企业的资格进行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和限制,这些歧视性条款非常不利于经营时间短、显性创新投资和企业资产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政府采购市场。此外,由于市场信用和渠道环境等方面的市场性障碍因素,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难度大。

(四)经营成本高企,高端人才获得困难

高技术创新的市场和要素特点决定了,高技术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公共科技资源丰富、人才集中、信息传播快的大型城市,然而由于大型城市土地成本的快速上涨和户籍制度的限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支撑科技创新的先进人才成本高、难度大。以土地为例,小微科技企业的用地主要是商业用地,大型企业的用地多为工业用地,而我国商业用地价格平均为工业用地价格的4倍以上。此外,由于大型城市在户籍以及与户籍挂钩的教育、医疗、购车方面的限制,使得中小企业的招人难、留人难问题尤为突出。以北京为例,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大约在10%左右,而小微企业的人才流失率高达28%左右。

(五)科技金融体系不完善,结构性融资难突出

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绝大多数已经形成生产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具有实物资产抵押能力,实际上并不缺乏运营融资能力;运营性融资难问题主要体现在还处于创业创新初期、技术还没有工程化和产业化的小微企业。对于前一类企业的融资问题,关键是降低资本市场门槛,放大资本市场容量,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对于后一类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方面要拓宽政策性担保覆盖面,积极发展国家创业投资基金,另一方面要着力完善企业信用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抵押等创新性的金融工具开发,形成多层次的科技金融体系。

(六)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研发资源供给不足

不同于大型企业具有较为完善的内部科研基础设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更多地依赖外部共性技术供给以及检验检测、数据服务等外部的科研设施和服务。但由于机构不健全、机制不顺畅等原因,目前,我国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质量的共性技术供给机构缺失,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建设了大量的公共服务机构,但这些机构的主要功能还是停留于检验检测等基本的科技服务功能,与美国先进制造业研究所、台湾工研院、德国弗郎霍夫研究所等高水平的共性技术研究机构相比,我国对于竞争前技术和先进工艺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二是高校等公共科研机构的科研设备对外开放度低,高效能运算等公共科技服务功能缺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诸多制约;三是综合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建设滞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需求与公共科技服务和商业性科技服务不能有效对接。

二、“十三五”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撑

针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现实障碍和当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政策中的不足,按照“结构性扶持政策为主转向结构性政策和普惠性政策并重”、“扶持性政策为主转向扶持性政策和公共服务并重”、“注重资金扶持力度转向重点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调整和补充各项中小企业科技政策。

(一)针对目前我国“中型”企业划型覆盖范围太广的问题,加快推进企业规模重新划型,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和扶持资金,重点促进科技型“小中”和“小微”企业发展

我国2011年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规定,工业企业中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業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为中型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中从业人员3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1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以上两个行业的划型标准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中型企业的覆盖范围太广,而企业划型又是各项中小企业政策、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使得大量的科技资源实际上集中于中型企业中的大型企业,而不是真正的广大中小企业。建议缩小中型企业的范围,例如,将工业中型企业划定为销售收入2000万至1亿元的企业,使得各项针对中小企业的科技政策更加聚焦。

(二)设立中国工业技术研究所,提供“高质量”的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

建议依托海外高层次人才、而不是依托既有的科研院所全新设立中国工业技术研究院,作为中国中小企业(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共性技术供给的重要机构。同时鼓励各省根据本地的产业优势和科技资源基础多种形式地建设本地区的工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本地区中小企业共性技术供给的主體。借鉴国际成熟共性技术研究机构的普遍规则,中国工业技术研究院采取“公私合作”的运营模式,运营经费大约三分之一来自于国家财政,三分之一来自于各级政府的竞争性采购,三分之一来自于市场。在治理机制方面,由技术专家、政府官员、企业家代表和学者共同组成专业委员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研究院最高管理者(主席)采取全球公开招聘的方式,通过专业委员会和管理社会化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同时又保证研究院的高效运营和专业管理;研究院每年向社会发布详实的年度运营报告,用于披露研究院的财务收支和业务活动,形成社会监督的机制。研究院研究人员收入宜以具有竞争力的固定报酬为主,项目收入仅作为研究人员的报酬补充,从而避免研究内容和项目设置的过度商业化;研究院的机构设置按照产业发展需求、而不是学科体系设置,研究人员的考评以社会贡献、而不是纯粹的学术成果为主,以此保证工研院研究成果的应用服务功能。国家可以考虑设立配套的引导资金,引导研究院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前沿技术和落后地区等具有较强社会外部性的领域投入。

(三)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充分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十三五”期间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完善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一是结合“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现实需求,大力发展事业性的、公私合作的、商业性的大数据、工程数据库和高性能运算服务机构,其中事业性的服务机构主要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基本”服务需求,而公私合作和商业性的服务机构主要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提升”性服务需求;二是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向广大中小企业开放基本的研究实验设施,同时鼓励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建立跨地区的服务机制,从而最大程度地使中小企业切实能够利用公共科技资源;三是大力建设国家、省、市三级综合性科技服务机构,综合性服务机构本身可以不直接提供科技服务,而是主要通过整合各类科技信息和资源,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各类科技服务的合作与对接;四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队伍的建设中,充分调动退休企业家、研发人员、工程师等专业人员的内在积极性,鼓励其以全职、兼职或志愿者的形式参与到事业性服务机构、公私合作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开展的各类服务活动中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科技服务的队伍素质和公共服务质量。

(四)设立“中国制造业扩展项目”,在技术改造项目中加强生产工艺和现场管理指导,加快先进适用制造技术在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扩散和应用

生产工艺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工程化、商业化的严重障碍。针对导致该问题的科技政策“重产品创新、轻工艺创新”、“重技术创新、轻技术扩散”的现象,加强工艺创新以及新工艺技术向广大中小企业的扩散和应用。建议设立专门的“中国制造业扩展项目”,鼓励大企业、工程类大学和具有先进生产制造技术的中小企业面向产业进行工艺技术、现场管理和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方面的培训和合作,鼓励各类社会性组织和生产力促进中心面向中小企业进行生产工艺提升服务。通过技术咨询师认证和鼓励退休工程师成为工艺指导志愿者等形式,在目前的技术改造资金扶持项目中,加入现场管理和技能提升等咨询性服务内容,提高技术改造资金的使用效率,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

(五)充分借鉴SBIR和STTR政策的政策协调机制,实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全过程激励和扶持

针对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的技术创新扶持和产业化扶持割裂的问题,设立分阶段的SBIR和STTR政策。以SBIR政策为例,按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命周期采取分阶段的、有竞争的、差异化的操作方式:第一阶段为技术可行性研究资助阶段,该阶段政府为企业提供相对小规模的资助,第二阶段政府对第一阶段取得初步成功的项目提供进一步的资助。前两个阶段的政府资助都是无偿的。不同的是,在技术可行性阶段,采取“小额普发”原则,即大范围资助,但单项资助额度相对低,这样既避免了对失败项目的过度投入,又可以广泛培育技术种子。一旦进入研究开发阶段,资助就采取“大额集中”原则,以加快推进技术成熟。第三阶段是技术成果商业化的阶段,该阶段政府对企业的资助不是必然的,而是根据企业技术产业化的市场条件和企业能力相机给予,政府的主要功能是为技术产业化提供各类服务。与此同时,提高SBIR和STTR政策实施过程中项目选择、项目评估的透明度,通过社会化监督和治理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诉讼服务,切实有效治理高技术产业中的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竞争环境

目前,制约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获得技术创新收益的原因,既有知识产权执法不力的问题,更有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诉讼成本太高的问题。基于此,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设立中小企业法律事务公共服务机构,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基本”法律服务,切实降低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维权成本,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做大做活基于知识产权的技术市场,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多利用技术市场、而不是完全依赖产品市场进行开放式创新。严厉打击捆绑和搭售、信息公开不充分、忠诚折扣、限制性定价等企业垄断行为,严厉打击流氓软件、不实广告等不正当竞争活动,规范各类平台型企业的竞争行为,为高技术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商业生态环境。

科技型企业发展 篇7

万钢指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还是孕育创新型大企业的摇篮。从各国经验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一般分为初创、成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势在“小”,劣势也在“小”,很容易遭遇“死亡谷”现象。因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导致其消亡的因素。比如,产品或服务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与投资者的要求不适应;比如,受商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投资、融资或流动资金短缺;再比如,人力资源结构与各发展阶段不相适应。还有,经营模式、销售服务、治理结构不适应市场变化。

万钢认为,创新集群化已成为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有利于加强大中小企业、产学研的协同创新,也有利于促进创新集群的形成。同时,只有始终创新发展,科技型小企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科技型企业发展 篇8

(一)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营造平等的竞争发展环境, 促进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健康发展

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民营科技企业才能在竞争中依靠自身的实力实现价值。要保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进行公平竞争, 中央及地方政府必须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

(二) 加大资金投入, 改进金融服务, 拓宽融资渠道

1、改革信贷体制。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建立起以“外部便利”为出发点、以客户为中心的信贷经营模式;重点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对贷款决策的制约, 实现贷款业务报告制度从以地区为重点向以客户为重点的转变;将以客户申贷为主转变为主动营销优良客户, 实现信贷资源的被动配置向自觉配置转变;把无差别的资金供给转变为多样性差别化服务, 实现资产规模数量管理向质量效益分类管理转变。

2、加大资金投入。

金融部门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 要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尽快制订增加民营科技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的具体措施, 在注意信贷安全的前提下, 建立向民营科技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进一步提高对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比例;在总行授权范围内, 工商银行可率先对符合贷款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发放技术改造贷款和科技贷款, 重点支持高新技术改造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3、改进金融服务。

金融部门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 应根据民营科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金运动特点, 推出灵活多样的结算工具, 畅通汇路, 提供方便、快捷的结算服务;应尽快对民营科技企业开办票据承兑与贴现、保理、信用证等新的服务项目, 使新业务在开办之初就不以企业经营方式画线;开展各类咨询业务, 利用专业优势和不断发展的信息网络, 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市场、产品、项目、技术信息服务;加快网络建设, 把民营科技企业纳入电子银行的服务范围, 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发展个性化理财和差异化服务, 为民营科技企业担当融资顾问, 支持其通过股份制改造和重组、并购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4、优化金融结构。

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引发金融结构的调整。应从整体上优化金融结构, 给民营经济以有力的金融支持;做好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政策指导, 在信贷结构调整中实行适度倾斜;努力发挥地方商业银行、城乡合作金融机构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作用, 充分利用中小金融机构的融资便利, 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频率;积极稳妥地扩大债券融资, 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直接向社会吸纳资金, 以扩大融资领域, 减轻信贷资金供应压力;培育各类专业金融市场和证券机构, 通过资本市场运作, 使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结构得到丰富和优化。

5、建立互信互利的市场主体关系。

开展争创诚实守信星级活动, 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资信等级, 改变河南民营科技企业与银行打交道逃废债、与客户打交道不履约以及制假贩假、偷税漏税的恶劣形象, 取得各方的谅解, 为争取更多支持创造条件。加大对逃废债、不履约、制假贩假、偷税漏税等背信弃义行为的惩治, 通过舆论导向、经济制裁、行政处罚、法律追究等有效手段, 支持保全信贷资产, 形成强大攻势, 以信义为本, 通过勤劳致富, 增加无形资产, 打造信誉大省, 争取更多支持, 走向经济强省。

6、建立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协调机构。

省政府应在经济 (市场) 主管部门建立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协调机构, 主要从事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推进工作;建立并管理民营科技企业信用担保组织, 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民营科技企业担保制度, 简化送保手续, 提升银行融资意愿;综合研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制度, 协调解决民营科技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提出取消限制、放宽范围、提供优惠和支持鼓励的具体内容。

7、构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体系。

与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相关的主要中介机构包括:资产 (房地产) 评估机构、企业资信征信机构等。由这些专门机构来公正处理与融资相关的资产价值评估、企业资信调查等相当复杂的事宜, 通过为借贷双方所认可的专业化服务, 既让双方省时省力, 又能降低交易成本, 也可避免因不熟谙法律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

(三)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示范性作用, 加强交流, 以点带面

加强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薄弱地区与发展较好地区的横向联合和交流, 发挥龙头行业企业的示范作用, 真正做到以点带面, 百花齐放。

(四) 强化激励机制, 加强民营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本管理

1、区别对待。

对人力资本含量高的人着重于搭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注重人力资本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实行剩余分享制。应将员工的工资、奖金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挂钩, 企业赢利时员工都赢利, 企业亏损时员工都受损, 把员工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密相连, 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对员工的工作成绩实行科学考核, 建立公正的晋升制度。

2、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必须树立现代“共赢”的价值观, 兼顾所有者利益、社会利益和员工利益, 并以此作为指导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宗旨。

3、加强管理沟通、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员工满意度衡量的是员工对企业的期望与企业给付员工的回报之间的差距。企业不仅要观察员工的工作行为, 还要注意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 了解其思想动态, 更要认真听取员工对企业管理和部门管理的建议, 提高其参与意识, 增强员工的满意度。

(五) 界定并清晰企业产权、走出家族管理模式, 向现代公司制转变

要大力推进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制度改革, 引导民营科技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由过去的粗放合伙经营向规范的股权合作经营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

(六) 解决家族管理团队和职业经理人的矛盾, 打造职业经理人市场并辅之以完善的监督机制

(1) 以制度引导为保证积极培育职业经理人。

运用制度规范和引导企业经理人员自觉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通过鼓励竞争与收入差别, 使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并以此为职业选择的人能够取得较高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2) 创建职业经理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创建经理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确立竞争者的平等地位, 是培育、发掘、激励职业经理人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打破地区、行业间的分割和封锁, 发展全国统一的经理人市场。

(3) 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者激励机制。

注重将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并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约束机制。

(七) 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抓住市场机遇, 创建河南名牌产品, 拓展产品市场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河南民营科技型企业应当选择以基于自主研发的自主创新战略为主,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新工艺运用方面的作用, 采取有力措施激励科技研发人员投身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核心竞争力。

(八) 建立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

省政府应进一步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制止乱收费、乱摊派:在税收方面, 帮助民营科技企业做好税务申报、税收规划、税收管理等工作:在土地使用、企业开办、进出口等方面, 取消不利的各项限制。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为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和产品转移和扩散架起桥梁。

(九) 理念创新, 变“危机”为“生机”, 继续扩大河南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影响力, 开创发展新契机

今后民营科技型企业应进一步加大推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和政策的沟通, 继续扩大影响力, 寻求政策支持, 开创发展新契机。通过政府引导, 企业参与, 国外直接投资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开辟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新空间。地方政府应引导和帮助技术较为先进产品成熟的民营科技型企业, 更新经营观念, 抓住机遇, 创建河南自己的名牌产品。此外, 在大力发展企业规模的同时, 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合法节能减排、保护耕地并保护环境, 这也是民营科技型企业的社会责任。

摘要:河南民营科技型企业在促进河南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河南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河南民营科技型企业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如创新能力差、品牌意识差、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会给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2]李亚.民营科技企业企业文化[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

[3]牛卫国.融资渠道不畅精英人才奇缺河南民营科技型企业难做大[N].中华工商时报, 2004-12-10.

[4]张正义, 李新渠, 陈凝.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和对策[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2005, (02) .

[5]万正晓, 王凌燕, 王建英.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6 (03) .

科技型企业发展 篇9

为了促进科技企业发展,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2013年2月,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商业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指导商业银行利用知识产权的融资担保价值支持企业创新;2014年1月,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意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推进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积极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在投融资、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为抓住国民经济转型中高新技术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有必要深入了解科技型企业经营特点、风险特征和金融需求,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等需求特点,创新研发专业化的信贷产品,这既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转变传统经营方式、优化资产业务结构、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需要。

2 科技型企业的主要特征

科技型企业一般具有轻资产、缺乏有效抵押物、研发投入高、技术密集、知识产权多且丰富、高速成长等特点,具体而言:一是固定资产占比不高,往往自身缺乏足额有效的抵质押物,但具备一定的产品研发能力,通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二是大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前期投入较大,资信评级很难达到信用贷款的条件;三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一旦产品或服务被市场接受和认可,可获取超额利润,快速进入高成长期;四是对于发展前景良好、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其股权具有一定价值。

3 研发科技企业发展贷款的基本思路

银行传统信贷产品一般对企业信用评级和担保方式有较高要求,因此传统信贷产品难以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难以契合科技型企业的特点和金融需求。

针对科技型企业属于轻资产行业,但其中部分优质客户又具备高成长、高收益的特征。确定了研发科技发展贷款的基本思路是设置适当条件甄选有价值的客户,同时注重把控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一是走访国家部委、实地调研,将目标客户限定在国家重点支持的八大高新技术领域;二是选择部分高价值类型的知识产权作为有效担保方式,抓住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扩容“新三板”的机遇,首次将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质押作为担保方式;三是为有效控制风险,对质押物的质押率、评估等做出规定,并设置评估机构的准入标准;四是充分了解科技型企业特点和经营模式,制定差别化的贷款条件和贷款用途。

4 科技企业发展贷款主要创新点

4.1结合科技企业特点,体现专业专注

根据科技型企业的经营特点、风险特征和金融需求,科技企业发展贷款主要从借款主体、贷款用途、担保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主要创新点如下:

(1)甄选有价值的客户。将目标客户定位在优质高成长大中型客户,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资源与环境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八大高新技术领域,借款人或其股东持有国家、省(直辖市)授予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2)创新担保方式。首次选择部分高价值类型的知识产权作为有效担保方式,同时抓住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扩容“新三板”的机遇,首次将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质押作为担保方式。

(3)明确贷款用途。选择未来发展潜力大、风险可控的领域,重点支持关系社会民生和有助于提升综合国力的新兴领域成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广,以及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贷款可用于材料采购等日常生产经营周转和厂房、设备、实验室等固定资产项目建设,还可用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的办公楼、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固定资产的购置。但不得用于投资于证券市场或期货市场,不得用于国家禁止生产、经营的领域和用途。

4.2差别管理,有效防控风险

(1)设置差别化门槛。对于不同规模的科技型企业,设置差别化的评级、负债率、所有者权益等条件,明确优先支持的客户。对于大型客户,要求建设银行信用评级为10级及以上;对于中型客户,要求信用评级为9级及以上。优先支持科研能力强、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列入地级市及以上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管委会等政府优先支持计划或名单、获得财政补贴的企业。同时为防范风险,明确借款人不属于政府融资平台客户。

(2)设置差别化质押率。对于知识产权和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等不同的质押物,设置差别化质押率,同时明确覆盖的风险敞口。其中知识产权质押率最高30%,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质押率最高40%,且均不得超过贷款金额的40%,采用组合担保的,不超过贷款金额的50%。

(3)明确评估机构准入标准和押品估值方法。对以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的,明确知识产权押品评估机构准入标准,并需要定期重检和动态管理;对以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质押的,明确两种估值方法,并按照孰低原则确定质押股份价值,有效防范风险。

科技发展贷款的推出, 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现国民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支持科技创新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拓展优质、高成长中型客户、优化资产结构、推动公司业务转型的有力手段。

摘要: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抓住国民经济转型中高新技术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优化银行资产业务结构、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缺乏有效抵押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速成长等特点,创新研发科技企业发展贷款产品,从借款主体、贷款用途、担保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并通过设置差别化的评级、负债率、所有者权益等借款人设置条件,设置差别化的质押率和风险敞口覆盖金额,明确评估机构准入标准和质押股份估值方法等,有效防控风险,促进业务健康发展。

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篇10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现状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立上就深深的烙上了科技人员的印记, 他们是科学技术的掌控者和先进技术的创造者, 他们能够把握科学技术的走向。他们根据自身对社会需求的把握, 把自身掌握的技术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的产品和服务, 并推向市场。是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 科技人员自由组合来通过自筹资金进行经营和发展。通过自我约束, 发展而成的科技型知识经济体。其人员的组成结构上与传统企业相比明显不同。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人员比例非常高。其比例高于五成是传统企业的两倍以上。更为重要的是, 他们在科研方面的投入非常大。他们的立足之本就是不断创新, 制造出颠覆性的产品。他们的科研人员占到公司人数的一成以上, 经费占到整个公司销售的1/20。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 我国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他从产品的设计研发开始, 一直到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所有产品流程都产于其中, 是一个微小的综合体。由于他们整体规模小, 整合程度高, 因此在科技创新中非常具有活力。他们是市场经济的探路者, 通过领先于其他企业的实践活动, 他们也最具发展潜力。同时, 他们掌控所有产品研发和生产阶段, 使得他们的发展和创新理念与时俱进。

目前, 科技型小微企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指数增长。科技型小微企业是在近年来达到了极大的发展, 他们的数量已达到千万级, 这已经是我国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 并且这里面还不包括个体工商业主。把他们加入其中的话, 小微企业的总数差不多占有九成五。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其中所占的份额还不足一成。虽然他们的数量在小微企业里的比例非常低, 但他们的科技贡献却非常大。我国的发明专利接近七成是由他们申请注册的, 并且他们还开发了超过八成的高新技术产品。这些都是他们所作的贡献。他们的数量虽然还很少, 但是他们的发展前途却很大。在过去, 一些小微企业想要转型去做科技型企业, 但是由于他们的技术落后, 缺乏资金, 并且在人才方面严重不足, 这都是阻碍他们转型的重要原因。现在随着我国经济模式和市场环境的不断进步, 我们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考虑的方面越来越周全, 并且有一定的政策倾斜。未来, 他们的发展将会进入快车道。

二、江苏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经验

江苏小微企业的规模一直位于我国的前列。科技型小微企业已然成为江苏经济活力的源泉, 使得江苏在产业结构升级获得了先机, 并成功的进行了产业转型。以下是江苏在推进科技型微小企业时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

1.完善政策。政策就是企业发展的源头之水, 树之根本。政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已经非常全面了。政策不仅包括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前期成立时遇到的资金, 人才和服务配套等问题, 还制定了一系列的针对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仅让他们成立, 更要让他们成长。创造合理有序的发展环境, 给予企业平等的政策支持。意识到科技型小微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来容纳更多的就业人口, 促进经济转型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不断地政策支持, 培养了一批科技含量高, 产业高端的龙头企业。

2.加大对科技服务平台等硬件设施的投入, 以加快科学技术的创新。只有建设足够的硬件设施才能促进和支持企业创新。小微企业的整体规模和硬件设施前期无法保证其科技的先进性, 江苏省通过政府投入建立大量的科技孵化平台, 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成功几率。江苏省在科技孵化场地个数和面积等多个方面全国领先。

3.加大资金投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江苏省在资金方面提供给他们足够多的扶持。在政策上为其搭桥铺路, 让金融企业为其提供信贷方便。科技创新、新品研发以及初创期是资金保障的重中之重。在开展方式上采取先试点, 在逐渐全面推广的模式。截至目前, 全省1000多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已经获得了科技贷款。

4.整合全省资源, 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优先对象。江苏省首先制定了省级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工作推进方案, 合理的配置全球的优势资源, 培育出一只优良的创新团队。充满活力的优良团队实现了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江苏省还有选择的针对一些优势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并且他们正在显露头角。

参考文献

[1]侯立军.江苏小微企业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155~169.

[2]陈鑫.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9) :116~119.

强化科技创新 促进企业发展 篇11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的提高不断发展。我们认为创新就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奠基石和助推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注重创新、发展创新、制定创新发展新战略。我们采取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走科技创新之路,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制度,加大对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有效利用科研院所的优秀技术实力,解决产品研发中的难题,逐步把先进生产技术运用生产当中。汇集专家宝贵意见,根据市场潜在问题进行尝试研究和探索。2005年4月,我们邀请中科院有关专家来我公司就如何使产品在模力模具方面遇到的问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公司的效益和税收实现了新的跨越。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科学,不断研发经济,走科技之路,才能取得更大突破。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引进人才,壮大公司自身力量。我们始终坚持以事业留人才的新理念,立足企业现状,根据企业产品实际情况搞好研发。今年我们聘请老专家和技术人才13人,引进年轻的学生9人,公司注重人才、发展人才,采用老带新的方式,实现老中青三结合,使科技战果得到实施。另外我们加强科技人员上进心,我们不断引进年轻的大学生,充实着生产、管理、科研等各个环节,为企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企业以年轻专家为后备力量的发展战略得以实施,并力求在开发新产品方面不断增加产品再生产的技术发展,用最短的时间、最精湛的技术、最好的产品占领市场。

在管理员工生活方面,我们公司始终坚持每月按时发放工资,劳保按时交纳,并为三年以上工作职工和在职人员办理养老、意外伤害保险。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使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加大投入,强化科技创新,全面推动企业发展:一是投资了3000万元建成10000平方米的水电齐全的厂房,又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科技研发中心大楼,并投入新设备;二是投资500万与温州合作,建立河南黑马监管公司,不仅降低成本,而且使我们的外观质量和人才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改进;三是加大投资力度,今年投资800万购进大量设备。计划今年11月份通过国际成果鉴定,为我公司明年经济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争取实现专利成果成功百分之百。

同时,我们公司在企业建设方面坚持改革和创新,以确保产品优秀的性能,产品的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十年来,没有一个用户因为产品质量问题投诉我们公司,公司的形象得到了提升。公司生产的国内阀门品种在客户心目当中已经成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由于我公司的诚信经营,产品质量过硬的经营,被授予“河南省诚信民营企业”称号。2006年被河南省咨询评估公司评为信用企业。

坚持社会公益事业。公司在发展同时不忘公益事业,2006年我们又主动拿出20万元为村镇安装路灯,取得良好声誉。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公司将继续坚持科学创新,新开发的产品将在10月份进入市场,确保产品质量,使销售和税收每年提升20%,实现企业和员工与社会和谐发展。

科技型企业发展 篇12

在调研中发现, 经过4年多的发展,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科技型企业定位不高、发展方向不清以及政府主导力量太强, 市场力量太弱等问题。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基本情况

2010年, 天津市委市政府做出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战略决策, 制定了《天津市科技小巨人计划》, 明确提到2015年发展的目标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万家, 培育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科技小巨人企业1500家。经过4年的努力, 天津市科技企业飞速发展。从天津市科委获悉, 2014年上半年, 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5.78万家, 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2722家, 分别新增8670家和342家。2014年1—5月, 工业“小巨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828亿元, 同比增长10.5%,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02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7%。利润总额246亿元, 增长13.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7.6%, 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工业“小巨人”企业实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23.23亿元, 增长19.4%, 有力促进了天津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到2013年底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申请占全市企业总量的85%。拥有专利数占全市总量的60%;70%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94%属民营经济。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定位起点不高, 标准模糊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基本标准: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0%;企业科技经费支出额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不低于2%;企业经由其知识产权、专有技术或先进知识产生的收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20%。具有科技人员,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有技术或先进知识, 具有科技投入和创新活动, 具有经由科技创新活动产生的产品或服务。

这个定位标准模糊。大专以上学历员工未必是从事科研创新工作, 应要求研发人员的比例;而用不低于2%主营业务收入进行科技活动, 有些过低, 且主营业务收入而不是销售收入, 这种状况表明企业仅仅处于维持生存, 没有显现出科技创新带来的发展后劲;有关知识产权的内容, 这里面还涉及到“先进知识”, 如何确定似乎有些模糊, 这样模糊的界定也使政策实施过程中带有随意性。

政府的扶持资金只是起到引导和带动企业创新的作用, 企业必须要具备创新的基础和创新意识, 才能成为创新的主体。对于基础较差的科技企业, 扶持资金可能未真正用于科技创新。对于初创期或处于维持生存状态的企业, 更需要政府为其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减轻企业负担。

天津市确定小巨人企业标准为: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 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技术和产品, 在细分行业内居于全国前10名, 销售收入年增长在20%以上。

为了培养能够带动产业聚集发展顶天立地的小巨人企业, 除了关注销售收入以外, 还要要求企业具备较高研发人员比例、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以及企业的研发机构和创新激励制度等。

(二) 产业发展方向不清

小巨人发展与天津市战略目标贴的不紧密, 天津发展科技小巨人方向不明确, 科技型中小企业虽有铺天盖地发展之势, 但未形成集群效应, 缺乏集中度。天津市确定的八大支柱产业, 如航天航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 这些都是战略型新兴产业, 发展小巨人应该结合战略型新兴产业, 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发展。天津市科技企业就要围绕这八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支柱产业与科技型企业发展不能“两张皮”。现在造成国有企业干国有企业的事, 民营企业干民营企业的事, 永远形不成拳头形不成力量。国企和民企可以集中攻关, 围绕八大支柱产业薄弱环节和需要填补的技术空白发展科技型企业, 拿出一批高新特的产品和技术, 才能支持我们整个战略型新兴产业目标的实现。

(三) 政府主导的力量太强, 市场的力量太弱

目前天津市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的方法基本上是靠政府的力量强有力地推动, 缺乏市场主体的培育, 在为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方面, 招数不多, 方法过于简单。

政府有形之手太强表现为: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政府制定鼓励政策, 并制定能够享受政府鼓励政策的企业标准, 比如科技型中小企业标准、小巨人企业标准, 按照标准对企业进行审核, 符合标准的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 为实现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目标, 用行政手段管理政府部门, 将科技企业发展指标化, 组织部下达每年科技型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发展数量, 层层下达至街道、乡镇。在数量指标引导下, 出现了一些的现象, 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乏有滥竽充数的, 有些企业享受了不该享受的待遇。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铺天盖地发展之势也打了折扣。

调查中还发现, 许多科技企业仅仅存在于数字上。这里面原因有很多, 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由企业发展平均寿命决定的。创业就有可能失败, 创新就有不成功的风险;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 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 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各区县在发展指标引导下, 一些区县宁愿把这些企业留在账面上。

对策建议

(一) 提高科技企业标准, 建立退出机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标准要科学精准, 提高科技企业认定标准, 对未达到标准的企业要建立退出机制。不得不承认为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 各区县在执行过程中, 科技企业认定标准过低, 比较关注企业产值规模, 未突出企业科技方面的指标或指标偏低, 建议科技企业标准中增加科技内涵的指标。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企业研发人员比例以及企业的研发机构和创新激励制度建设等。对小巨人企业更加要求, 企业应有研发机构 (技术中心、实验室、测试平台等) 、研发计划及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 (含引进) , 创新激励等运作机制, 并有一套较完善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包容失败的氛围。创业就有失败, 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失败的风险更高, 毫无疑问创业失败伴随着中小企业发展的全过程, 对创业失败要有充分的准备。小巨人企业发展中能够突破瓶颈, 就会迎来大的发展, 如不能突破, 可能会面临徘徊不前的状况。

(二) 政府做减法, 市场做加法

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讲到, 不仅要科技创新更要制度机制创新;我们不搞强刺激, 要靠改革。天津市要在优化创新环境、鼓励创新、创业等方面提出在制度层面的思考。开放式创新, 要求政府创造一个环境, 使与创新有关的一切要素能够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得到聚集和整合。改变目前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市场主体, 政府服务各类企业, 为企业营造良好氛围, 减少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弱化政府的行政职能, 逐渐从政府认定、直接资助扶持企业、政绩考核的模式, 转化为政府服务于与创新有关的一切要素, 即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金融机构, 发挥市场作用, 让科技企业在市场中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整合创新资源。产学研协同创新中, 发挥政府服务平台作用,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搭建利用平台的路径方法, 并在市场中形成常态化。良好的创新环境是, 企业家 (具有特殊素质的人才或资源) 、风险投资人、科研人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中介 (法律、会计、政策咨询等) 在一起共同创新、实现发展。

(三) 改变扶持科技企业的方法

应实行鼓励创业创新的普惠制, 在国家现有财税体制下, 不能违反税法的对企业进行税费减免, 但可以通过对企业实行普惠制, 适当补助让企业能够大量的生存下来, 而对于科技创新能力强、成果丰硕的企业, 给予后期奖励;对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需要的资金, 政府搭建科技金融平台, 创新融资方式, 让企业在市场上获得需要的资源。尽管我们认为, 要减少政府干预, 减少政府的作用, 让市场更加活跃, 但政府利用财政的力量鼓励全社会创新, 从各国实践和理论上看是普遍做法, 只是做法不同。因为, 科技创新是企业行为, 但带来的效果具有社会意义, 政府的帮扶是必不可少的。

2015年天津市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计划到期, 要改变政府制定标准直接给予企业资金扶持的做法, 改为后期奖励及中期通过搭建平台撬动社会资金。我们可以借鉴荷兰政府为中小企业发放“创新优惠券”的做法, 当企业产生创新思路、创新中遇到难题、需要新的科技产品提升企业规模时, 用“创新优惠券”与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直接对接。这种做法改变了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科技资金使用方式和方向, 提高了政府科技扶持资金使用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 为中小企业不确定的动态的科技创新需求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四) 消除各区县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指标导向

上一篇:连锁超市营销策略下一篇:新会计准则的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