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化发展

2024-10-24

科技化发展(共12篇)

科技化发展 篇1

1 世界科技的任务和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科学技术政策和管理的任务是服务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要制定好科技政策、搞好科技管理首先要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科技发展的特点, 要适应趋势和特点来不断的制定和修正我们的政策, 加强我们的管理, 才能取得新的效果。

世界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特点。关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当前科学技术在快速的发展, 在传统的科技领域稳步发展日益成熟的基础上, 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新的科技领域并不断的出现新的成果。特别是在信息科技领域、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科技、医药卫生、航空航天、海洋等领域, 总体来说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的问题。

最近两年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各种科技提出很多新的要求, 科学技术有了新的任务。能源、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 因此, 科学技术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注重人类健康发展问题、更加注重促进创造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要促进世界的发展走向绿色化、区别化和秩序化。

(2) 当代科学发现、科学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发展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技术研究、技术发明和产业产品创新之间结合的更加紧密, 甚至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和发明。并且其技术转化的周期也大大缩短。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一般一个新技术的转化时间需要30年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技术转化周期缩短为7年左右。如上个世纪初美国大力推广电话技术, 实现美国半数家庭使用电话, 足足用了60年。而到上个世纪90年代,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出现后, 进入美国半数家庭仅用了5年时间。现在人类很多新的发明, 如发现人类基因组、超导纳米材料等研究成果的转化都是跟产品的利用、发展结合在一起同步实现的。例如纳米材料基础的研究成果, 同步转化为产品进入新能源、进入医药卫生等领域进行结构和发展。

(3) 信息与新的技术互相渗透。新的网络技术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互联网也有大发展的趋势, 并与生物、纳米和科技结合, 形成了新型的智能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制造等等新型的制造技术、模式和系统, 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现代工业的发展, 推动了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4) 正确应对全球性的动乱问题。人和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成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在过去30年里, 世界经济总量增长了7倍, 同时世界的能源、资源和各种环境负荷大大超载, 出现了全球能源危机、能源瓶颈和全球的气候问题。生物多样性在减少, 环境严重污染, 资源严重匮乏, 土地承载力量也在下降。同时人类出现很多怪病和大病。自然灾害不断发生, 水灾、火灾和地震灾害不断频发。人类生存已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科技发展要求向生态化转变。过去长期注重技术问题, 现在不但需要注重技术问题, 更要关注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问题。科学技术发展过去的目标单纯是人类为生存而征服自然, 如何利用自然界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现在人类需要更多的考虑如何保护自然、依靠自然来发展我们的生产, 同时要保证自然环境健康发展。如今人类依靠自然, 从原来以人为中心的开采、生产到今天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样的转变需要科学技术更加关心人类的健康, 社会的安全, 生存空间的低碳绿色、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这样的情况转变, 要求我们要在科学技术的政策和管理上转变观念、方式方法来推进这些方面的研究。后危机时代各国谁先占领科技的制高点,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谁才能成为世界科技前沿的领导者, 更早一步运用科技成果服务于本国社会。因此我们的科技政策也要积极的推动我们的科技创新来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 在世界上继续占领我们的特长优势产业。

至于科技发展的趋势, 按理念大体分为: (1) 能源必须向多元、合理、绿色、清洁、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环境技术重点围绕绿色经济、生活多样性、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向全过程防控和综合治理方向发展。 (3) 电子信息技术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其深度应用向智能、安全方向发展。 (4) 生物技术除了继续在农业、医药行业、能源环境等领域广泛应用外, 努力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5) 材料技术向高性能、纳米化和智能化发展。 (6) 制造技术向智能化、全球化、集聚化和机械化发展。 (7) 资源开发向高效安全、同行替代、环境友好方面发展。 (8) 医学向预防医学、预测医学、个体化医学和参与化医学联合的模式发展。科技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应不断加深和发展。 (9) 空间继续向综合化、网络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 (10) 海洋技术向海资源勘测开发利用的立体方向发展。空间和海洋的开发利用将成为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和重点问题。

2 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

因为我们科学技术主要是为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 所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科学技术有几方面要求。

(1) 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 继续促进我们国家工业化和产业升级。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 但我们还没有完全完成工业化进程。科学技术还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完成工业化的进程, 同时要搞好产业升级与合作。

(3) 促进科学技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结合。

(4) 科学技术还要应对我们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劳动人口正在进行结构转变。过去我们的劳动力是无限供给, 劳动力多且比较年轻, 具有很大的人口优势, 经济学上俗称人口红利, 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就是依靠这样丰富的人力资源在发展。但是最近几年原来的年轻劳动力开始老化, 我们已逐步进入老年社会, 并且我们的老龄社会是未富先老。像欧美一些国家都是富起来了, 人口也老了。但我们是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 而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富起来。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需要很多钱, 但是我们未富先老的状况导致我们的后代负担很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 最近社科院专门针对人口红利快要用完了怎么办, 怎么继续发掘人口红利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有些同志建议要适当的延长退休年龄。一般脑力劳动者赞成延长退休年龄, 因为现在很多60岁的脑力劳动者愿意继续工作;但是体力劳动者不赞成甚至反对这个做法, 因为身体状况不允许他们60岁的时候还在进行繁重的体力工作。因此还要慎重的研究这个问题。再一个是如何利用和创造新的人口红利, 对下一代的成长如何加强教育、如何提高人口的素质的问题。这方面也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同时需要很多科学技术方面的支持。

(5) 科学技术要支持实现绿色化, 保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提高民生质量, 保障公共安全。现在我们民生的质量还不高, 要提高我们的民生质量、改善我们的生活, 还需要科学技术做很多工作。如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现在还不高, 还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来提高我们全要素生产率。保证我们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质量更高, 效率更高, 如此将来我们的收入才能提高。

对于新的社会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可以归纳成3句话:突破瓶颈制约、增强发展能力、提升民生质量, 确保持续发展。 (1) 在科学技术帮助下, 我们国家能突破能源瓶颈、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的问题。 (2) 增强发展的能力。我们的发展需要有动力、有能力。 (3) 需要提升民生质量, 改善人民生活, 确保我们可持续发展。因此, 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很高, 我们的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也要朝这几方面努力。

3 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的一些创新和建议

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就是要服务于科技进步、服务于科技创新, 使我们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取得更大成绩, 促进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过去制定很多全国性科技政策, 我们建立了科研组织。如我们过去传统上建立了很多科技组织, 建立了很多研发组织, 虽然促进了我们的科技进步, 但也有很多阻碍。我们原有的一批传统的研发组织, 有的隶属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领导的科研院所, 由于体制原因, 机制比较僵化, 不能合理的调动各个方面的资金, 组织效率比较低。加上我们的科技研究机构比较严重的行政化, 所以成果比较少, 难以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进步的要求。使我们认识到对这些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根据现在新的情况, 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一批新型的研发组织, 他们是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加速成果转化, 以及创新人才方面已经做出许多成绩, 有很多新型的特点。我们应该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 创立更多的新型研发体制。中国目前出现了一大批服务于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比如江苏已经建立9个省级技术研究院;浙江省已经建设一个创新载体;清华大学建立了一个分院;中科院也在宁波建立了一个科技材料和工程的研究所;浙江杭州一些大学建立了一批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科学院等建立了一个工业技术研究院。这些技术研究院都采取了新的机制, 在体制上有所变化, 管理形式上也有新的方向, 在科研方面、研发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这些机构一般都实行社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 采取理事会的办法实行管理。院所长实行公开国内外招聘制, 并且明确这些机制的功能定位, 以占领科技前沿制高点为他们主要的目的, 以及围绕地区和产业的需要来进行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实验、创新、制造和产业链的对接。

这些研究院还是很成功的, 如在北京建立了一个生命科学研究所, 所长是全球公开招聘的, 招聘的所长叫王晓东, 他是美国最年轻的院士。他的当选带动了一批实验室主任的回国。这个研究所2005年建立, 虽然只有几年但是已经做出很大成绩。这几年来他们发表了200多篇论文, 大部分发表在一些重要的国外的知名刊物上。比如《自然》、《科学》等。今年年初著名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HHMI) 向全球公布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我国成为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 中国有7名青年科学家当选, 其中有4名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国际上评论为“世界上没有任何研究所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 在国际科研领域能够占据如此重要位置”。因此, 这些新型的科研机构和新型的研发组织应该得到推广。

当然这方面的创新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 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需要不断改进。

(1) 完善这种新的科研机构的法律基础、法律制度。很多新的机制需要很多新的法律法规来保证, 比如它的领导体制不像我们一般科研机构由上级任命, 而是由理事会来领导, 不是党委领导的。所以完善这种机制需要得到法律的确认, 需要完善法律制度。

(2) 加大对这些经营研究所的政策支持力度, 比如在财税政策方面。

(3) 加强新型科研机构经验方面的总结。对新型科研机构和组织的完善进行研究和试点, 我们科研政策和科研组织需要总结经验, 发现典型, 进行总结推广, 这几方面都需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现在已有很多组织, 以及科技部的战略研究院以及其他的一些科研院所都在做这个工作。有些做得很好, 总结他们的经验, 有些才刚刚起步, 需要我们学者们参与这些工作, 加以总结、加以提高。

科技化发展 篇2

——科技厅实施妇儿发展规划情况概览

政策背景

2001—20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我国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妇女发展必须有更高的目标和更快的前进步伐。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把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战略任务,必须从儿童早期着手,培养、造就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为了更好地维护妇女权益,提高妇女整体素质,加快实现男女平等的进程,发挥广大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儿童身心素质,培养和造就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我国政府制定并发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妇女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儿童纲要》)。

《妇女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妇女现状出发,兼顾妇女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确定了2001—2010年妇女 1 发展的总目标和主要目标。同时,充分考虑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提出的妇女发展12个重要领域,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制定妇女发展规划的做法,以’95《妇女纲要》的实施成效为基础,根据我国妇女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2001—2010年的可持续发展,《妇女纲要》确定了6个优先发展领域,即: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法律、妇女与环境,并把促进妇女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

《儿童纲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根据我国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儿童身心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和造就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从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4个领域,提出了2001—2010年的目标和策略措施。

自治区妇儿工委根据上述两纲的要求,结合广西实际,制定了《广西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广西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

科技在行动

“九五”以来,科技厅作为自治区妇儿工委成员单位之一,一直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发展工作,并付出了较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在自治区妇儿工委的指导下,“十五”期间我厅进一步贯彻两纲,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广 2 西壮族自治区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以下简称《两规》)的精神,结合科技管理职能,制定了《自治区科技厅贯彻广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实施方案》。按照该方案,我厅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力量,实施广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组织妇儿健康科技开发,促进妇儿身心健康发展

2001—2003年,我厅围绕严重危害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疾病的防治重点,通过认真组织科研项目申报、严格评估筛选,共安排科技经费150多万元,支持妇女儿童医疗卫生保健科研项目46项。2004年将继续给予支持。

妇女卫生保健方面,重点组织开展广西地区宫颈炎感染因素及药敏、乙肝病毒宫内感染与脐血Th1/Th2细胞亚群体外活化、卵巢上皮癌与正常组织端粒酶结构特性及抑制剂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及抑制物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维生素K3、酚妥拉明增效双异丙酚的人流镇痛作用、乳腺癌超早期诊断、血清和囊液CA125、抗子宫内膜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作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瘦素与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营养干预对妊高征预防效果、乳腺肿瘤细胞体外耐药性生物荧光检测等项目。

儿童健康素质方面,重点组织开展21三体综合征金标法产前快速筛查、早孕绒毛膜细胞原位培养方法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技术、胚胎植入前地中海贫血基因 3 诊断、应用超声预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沙眼衣原体对体外培养人类胚胎质量的影响、ECR1分子基因与壮族人β地贫关系、新生儿听力障碍高危因素及早期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胃肠功能障碍研究、腹腔镜下新生儿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快速脱敏法治疗儿童哮喘的应用研究、舌下含服粉尘螨疫苗治疗小儿哮喘、广西壮汉族哮喘儿童遗传易感性、PAF水解酶基因与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关系、新生儿肺出血早期诊断及综合防治等项目。

已完成项目20多项,已有10多项取得较好成效并通过专家鉴定。项目的完成和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为提高我区妇女儿童的整体身体素质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开展农村可持续发展试点示范,为妇儿生存及成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厅在14个市选择15个试点村组织实施的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农村可持续发展试点示范”, 2002年8月通过了自治区验收,2003年又从中选5个试点村给予立项支持, 该项目已创建15个农村可持续发展示范村,建设沼气池2863座,基本形成 “养猪+沼气+种养”三位一体的生态形式,取得了净化农村环境卫生,减轻农村妇女劳动强度,增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良好效果;同时选点开展煤矿区生态重建示范项目。旨在改善农村生存条件,提高群众特别是妇女儿童身体健康水平,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2002—2003年向挂县包村联系点、扶贫点或支教点共赠送了11 4 台电脑、打字机、油印机、复印机各1台、办公桌椅一批、8吨化肥和一批农作物种子及科技读物,还有修建了约100座沼气池,以及村道路、水井的修建。以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生活条件,为当地妇女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与发展环境。

三、加强妇儿科普教育和科技培训,提高妇儿科技素质 结合“创新计划”实施,通过扶持科技示范村和示范户,在全区14个市开展“科普示范村建设技术与示范”(建设18个科普示范村), 为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妇女劳动强度,为当地妇女儿童创造更好的科技教育环境,提供科技支持。2002—2003年,在农村基层组织开展的各级各类培训班共48期,参加学习受训的群众约2.5万人次,其中妇女约占50%;举办科普讲座、科技报告会共26场,听众总人数5590人,其中女性近2000名(超过1/3);组织科技下乡共40场,参加的专家、技术人员共425人,其中女性85人次(占20%),咨询人数近22万人次,其中女性约6.6万人次(约占30%);组织“数码科技八桂行”活动共5次,近4万人次,其中女姓1.2万人次(占30%),中小学生2500人次;组织开展青少年儿童专题科普讲座,4所院校980名学生参加;组织开展“广西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命名活动,加强青少年儿童的科普工作,提高儿童科技素质。

2002年我厅为金秀瑶族自治区桐木镇仁里村出资兴建了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科技楼,其中有150平方米的科技培训教室,还为 5 科技楼配备了装有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电脑,可上网获得我区农业科技专家的技术服务,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自2001年12月以来,特别是科技楼建成投入使用后,我厅在仁里村组织了多期科技培训班,并赠送农作物新品种,由群众种植后获得好收益;所赠送的良种公猪满足了仁里村优化生猪养殖结构的需求,全村银香母猪饲养量已从3头迅速扩大到160头,饲养银香母猪已成为仁里村妇女群众劳动致富的新途径。

四、捐资助学,帮扶贫困儿童

2001年以来,我厅为大新县扶堪乡小学出资建成450平方米教学楼,并配备了一批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解决了该校管辖的20多个自然屯350多个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此外我厅还给该校捐赠了课桌76张、价值5000元的儿童图书3000多册和电脑一套。;资助金秀县农村生活困难家庭女童上学10人;资助挂县包村联系点金秀县桐木镇仁里村家庭贫困的残疾人李承旺的儿子读书。我们为结对帮扶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这些工作从不同方面帮助改善当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及农村妇女的生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农村妇女的劳动技能,对广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在当地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2004年工作计划要点:

1.继续择优支持开展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疾病防治的科技项目,6 为提高我区妇女儿童的整体身体素质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2.加强农村可持续发展示范、生态重建、清洁能源示范、科普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为妇女儿童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长和科技教育环境。

3.加大面向妇女儿童的科普宣传工作,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为我区实施科教兴桂、可持续发展、西部开发战略和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更好地服务。

创新发展 科技引领 篇3

年会以“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目标,由中国科协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

年会举办16项学术交流活动、全民融合科技创新展览会、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陕西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军民融合院士专家座谈会,以及8项科普活动和3项专项活动。

9月24日上午,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在西安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致辞。

李源潮指出,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和先导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希望大家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为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创新争先,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学高峰;紧紧围绕创新发展科技难题,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争先,投身转型升级第一线、科技创业第一线、科技扶贫第一线;紧紧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推动全社会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创新争先,把科普作为分内事,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借助网络快车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万钢说,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与中国梦同频共振,紧密相连,科技创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高度契合,这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已经步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难得机遇,国家发展和创新大潮为每一个科技人员都提供了崭新的舞台,我们应当倍加珍惜,用责任和担当肩负起时代的呼唤,用智慧和力量去实现光荣与梦想。

本届年会由中国科协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开幕式由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主持。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致欢迎辞。

开幕式后举行了大会特邀报告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卢秉恒、清华大学教授颜宁、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洪,分别作了题为《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智能制造与增材制造》《关于细胞“吃”糖的分子机理》《铸科技丰碑,圆强国之梦》的报告。

科技化发展 篇4

创新意识对于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发展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是企业发展唯一正确的选择。

现代技术创新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熊彼特,提出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思想和理论渊源,探讨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动力。创新发展经济,如当代出现的“信息经济”、“高技术经济”、“智力经济”,都是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高新技术、智力技术的发展推动新经济的发展,推动新经济业态的出现。实践证明: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企业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开展创新活动,企业持续不断开展创新活动,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保障。

丰华科技是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笔者同公司许多干部、员工一样,认识到钻研是我们立身法宝,干一行、钻一行、懂一行、精一行。创新是我们发展的志向,不出成果誓不罢休。使命是我们最高追求,我们同丰华科技同呼吸,共命运,共成长。我们共同在新产品研发、生产自动化、技术专利、对外贸易、科学管理、技术改革、设备更新、人才引进诸多方面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丰华科技才有今天的局面。

企业创新成大业。丰华科技有张祥富、林尔川、张仁良三任领航人矢志不渝的努力,有丰华科技英才们团结进取的拼搏精神,企业由创业初期30名员工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名员工,年产值从100万元发展到4.64多亿,年纳税超3000万元,总资产由3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5个多亿元,产品由单一的不干胶材料发展到现在全系列、多品种、高品位的胶粘剂制品。企业始终坚持“质量为先、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坚持“和谐、诚信、科技、创新”的企业精神。企业先后被授予“浙江省行业最大工业企业”,“全国500家最具成长型中小企业”,核心产品“压敏胶标签纸”荣获“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名牌产品”“浙江出口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公司拥有国内全系列注册商标79枚,在18个国家注册了主商标;拥有实用新型专利20项,发明专利1项。丰华科技为苍南县“模范工业企业”、温州市“百佳诚信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企业”、中国胶粘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丰华科技让员工看见关爱、看见力量、看见前途、看见希望。

二、科技引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丰华科技把公司定位在“科技”,是因为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对科技情有独钟。丰华科技的领导认为,知识经济同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不同,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都是以物质资源为基础,大规模消耗原材料、自然资源、能源为特征。知识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经济,世界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现代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在美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85%。科学技术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无穷智慧力。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迅速改变着企业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所以,创新活动必须以科技作引领。

新经济理论与传统经济理论有两大差别,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科技对经济来说是“外在”的,科技在经济上的应用是“偶然的获得”。新经济理论则认为科技是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是“内在的”,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新经济理论认为科技对经济具有效益递增特征,主要原因是科技进入经济活动,能降低或消除活动的不经济性,实现效益递增。科技还具有节约物质资源的特性,科技参与经济活动,能促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提高要素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所以发展经济必须以科技作引领。

有人会问,丰华科技生产不干胶标签材料,日用胶粘制品,成为中国胶粘制品龙头企业,全国同行名列前茅,靠的是什么?丰华人坚定回答:靠的是科技,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企业生产产品,可大可小,大产品靠科技,取得成功影响大;靠科技生产小产品,同样可获得科技佳品,企业同样可位居行业前列。

1. 科技发展从技术革新起步。

生产不干胶不久,当时国内所有涤纶涂布机都采用直接涂布方法,损耗大,断头多,产能不高。笔者带领技术革新小组,凭着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经过半年多的潜心研制和大胆创新,将机台“直接涂布法”改为“三辊涂布法”,从而大大降低了损耗,提高了产量,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为企业节能降耗和提高经济效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 设立科技研发中心,为产品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2008年丰华科技成立科技研发中心,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盟,公司建立研发团队,公司增加对研发中心的投入。实践证明,研发投入占公司销售收入1%,企业局面困难;研发投入占公司销售2%,企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研发投入占公司销售收入3%~5%,企业才有竞争力。研发活动是丰华科技产品创新基础,企业创新依赖企业积累的专利技术知识和经验,企业不搞研发,就失去创新的基础。2002笔者主持研发自粘除尘器、除四害、电脑打印纸三大系列产品,仅自粘除尘器当年就生产600多万件,新增产值1200多万元,创汇120万美元,产品远销美、英、德、日等国。2004年7月以笔者为设计人的“菱型除尘器”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添补了国内空白。

3. 运用科技手段开发新产品,致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

丰华科技靠什么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功能?一句话,靠科技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共同选择,自觉淘汰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大大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2004年笔者按这个指导思想主持研制无毒环保型粘鼠胶系列产品,建成除四害系列产品年产500吨粘鼠胶制胶车间和年产2000万片的粘蝇片,年产200万件的粘鼠板,年产2000万件粘蟑螂板生产线各一条,并投入批量生产,年新增产值2000多万元,利税300多万元,创外汇200万美元。

三、品牌兴业,不断提升产品的社会价值

品牌是企业拥有的最大无形资产;品牌是节省企业市场活动费用的有效手段;品牌是增加企业收入的核心要素;品牌是市场竞争优势的代表;品牌带给消费者额外满足感,品牌效应形成了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忠诚;品牌是创造健康社会、健康经济和健康消费的源泉。

品牌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的形象、个性、素质、实力、水平的集中表现。品牌象征着财富,标志着品质,积淀着文化,是产业的基石。

品牌是商业社会的中心,品牌的实质是社会价值,品牌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精神,甚至是一个神话,美国可口可乐品牌价值,2000年评定为725亿美元。

丰华科技的发展,靠的就是品牌和诚信。现任董事长张仁良,在他主持公司经营活动的20多年时间里,带领团队致力于品牌打造和诚信树立。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外不干胶大鳄陆续进军国内市场,张仁良认为传统产品要想占有市场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品牌如何建立,市场如何拓展,产品如何提升,成了这位当家人的一大难题。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他倾注了全部精力,跑市场,做调研,请专家,搞策划,定目标,拿方案,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不惜重金聘请人才,从产品定位到装备升级,从工艺改进到品质提升,从产品研发到技术攻关,从标准建立到管理创新,从普通材料到特种材料,从单一系列到种类齐全,从国内走向国外,一步一个脚印,精心组织,潜心谋划,以超强的胆识和创新的理念,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最终研发出自己的核心产品“丰华丰牌压敏胶标签材料”,并且迅速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丰华丰”主商标从2001年的“温州知名”到2003年的“浙江著名”再到2012年的“中国驰名商标”,并走出国门在18个国家成功注册。品牌的背后蕴藏的却是企业文化的积淀、社会公众的认知、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从最初确立的“诚信为本,质量为先”经营理念到“打造国际品牌,参与全球竞争”的更高目标追求,足以表明丰华人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

四、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提升国际竞争力

开展对外贸易,走出国门,走上世界舞台,提高国际竞争力,学习国际先进经营理念、先进企业制度、先进技术,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是中国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必经之路。

丰华科技自2001年涉足外贸出口业务,用脚步踏勘世界,用智慧穿梭海洋,走了十五年不寻常的风雨路。

开业伊始,外商访客络绎不绝,丰华人更是忙而不乱。偌大的展厅和创意的设计,容产品文化、企业品位、环保元素和国际理念于一体,在柔和斑澜的灯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亲和与自然。构思巧妙的展位错落有致,目不暇接,分门别类的展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步入展厅,仿佛置身于国际会展中心一隅,令来访者赞叹不已,给淘金者自有收获。

丰华科技到2006年出口额已达739.2万美元,每年以50%以上的增幅递增,特别是胶粘科技新产品除尘器、粘鼠板出口日韩、美欧、香港及中东地区,产销量迅猛增长,产品供不应求,开辟了多个较大业务量客商的长期合作关系,到2014年创下了年出口额1500多万美元的骄人业绩,获得了“苍南县重点出口企业”称号。

丰华胶粘系列产品的功能特点在于:除掉的是“四害”,粘去的是污尘,胶合的是文化,清洁的是环境。产品是人们居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忠实伙伴,是馈赠亲友的清洁佳品,是净化环境的环保工艺品。

丰华外贸将以此为新的起点,锐意创新,大胆探索,极力打造中国胶粘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小商品转动大市场,为世人健康快乐生活送去福音。

参考文献

[1]姚风云等.创造学与创新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柳卸林.全球人、追赶与创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柳卸林.技术轨道与自主创新.中国科技论坛,1997(2)

科技发展 篇5

塑料袋回收价值较低,在使用过程中除了散落在城市街道、旅游区、水体中、公路和铁路两侧造成“视觉污染”污染外,它还存在着潜在的危害。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环境中长期不分离。这就意味着废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将在环境中变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断累积,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其一,影响农业发展。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其二,对动物生存构成威胁。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废塑料制品,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去年青海湖畔有20户牧民共有近千只羊因此致死,经济损失约30多万元。羊喜欢吃塑料袋中夹裹着的油性残留物,却常常连塑料袋一起吃下去了,由于吃下的塑料长时间滞留胃中难以消化,这些羊的胃被挤满了,再也不能吃东西,最后只能被活活饿死。这样的事在动物园、牧区、农村、海洋中屡见不鲜。其三,废塑料随垃圾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制品如果将其填埋,200年的时间不降解。

1电脑:因为电脑,有了网络,有了网络游戏。所以,青少年无法自拔,荒废学业,无所事事。

2空调: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容易得空调病;长期在空调环境下,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会变差;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对孩子的发育不好;由于空调把热量散发到空气中,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形成热污染。

3汽车:汽车排放出来的尾气会污染环境,如果人口膨胀,每人一部汽车,就会堵塞交通。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

4随着科技发展,气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已经不再总是依赖自己的两条腿,因而现在的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已经是不能相提并论.以前项羽“力拔山河气盖兮”在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不可能再出现。而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则有可能使人的四肢萎缩,使人类出现一个新的形态。

科技的发展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现在人们对生活的幸福指数就是最好的例证。

“科技大款”献计揭阳发展 篇6

10月22~26日,广东院士联络中心组织了部分在粤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等院士一行30多人到揭阳市进行休养考察。考察期间,院士们到基层、入园区、进企业,感受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同时,也边走边看边建言,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和当地产业实际,积极为揭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把脉开方、出招指路、献计献策。

产学研合作助力自主创新

当前,揭阳已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正紧紧围绕“打造粤东发展极,建设幸福新揭阳”的核心任务,大力实施“创新驱动、项目带动、文化推动、高端拉动、生态联动”的发展战略,全面启动“空港、海港”两大经济引擎,全力优化“社会、政务”两大环境,努力把揭阳建设成为“重化工业基地、商贸流通之都、人文日新古邑、岭南特色水城、粤东上善新区”。揭阳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绿平认为,实现“打造粤东发展极,建设幸福新揭阳”这一核心任务,既需要“傍资金大款”,更需要“傍科技大款”。此次在粤工作院士组团莅揭休养考察,为该市提供了一个接触高端智慧、了解科技大势的机会,提供了一个接受超前指导、找准发展重点的机会,也提供了一个推进产研合作、促进共赢发展的机会,对于提高揭阳市科技发展水平,推动揭阳跨越崛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粤工作院士休养考察团一行先后到了广东海兴塑胶有限公司、广东中科信泰新能源公司、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等揭阳市有关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他们深入企业车间及产品展厅,详细了解企业的创新能力及产品开发情况,对企业的发展给予肯定。

在广东海兴塑胶有限公司,在粤工作院士休养考察团一行参观了产品展厅,听取企业负责人有关产品研发、制造及销售等方面的情况介绍,对企业深化技术创新,努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等表示赞许。《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总编辑、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原校长刘人怀认为,该企业生产的塑料家居用品是生活的必须品,市场空间广阔。而该企业也注重把创意设计融入到产品开发之中,使所开发的产品方便、美观、实用。他建议,企业应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其附加值。同时也要加强营销与宣传推广,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广东中科信泰新能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锂离子动力电池及纯电动汽车研发生产的科技型企业。院士们在听取该企业有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安全环保动力锂电池项目和年产5万辆电动汽车项目的情况介绍后,详细询问了研发技术和产品生产、销售情况,对该企业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填补粤东地区“纯电动轿车”生产领域空白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考察团一行深入车间,考察各种型号模具模型的生产和售后服务情况。在与企业座谈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教授姚新生对该企业重视人才工作,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企业强势进军高端数控装备、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做强做专的基础上做大做强等战略给予肯定。他希望巨轮公司继续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在人才培养上加大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推动企业做强做大。

转型升级打造特色产业

考察团一行还先后到阳美玉都、普宁国际服装城、大南海石化工业园、惠来电厂和风力发电场等,就该市重大项目建设及特色产业发展等进行了实地考察。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高级规划师戴逢表示,揭阳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了“空港经济”和“海港经济”两大引擎,其发展思路相当好。该市以揭阳潮汕机场通航为契机,积极推进现代化空港经济区的规划和建设,这将有利于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城市的区域竞争力。同时,大南海石化工业园中委合资广东石化炼油项目的全面建设,也将有利于带动中下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揭阳市有悠久历史的玉器特色产业,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黄伟建议,该市应加大对玉文化的研究,挖掘玉器产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1992年揭阳刚建市时来过揭阳的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广州分院研究员谢先德,对该市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示感慨。他表示,揭阳市城市建设很有特色,特别是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希望揭阳在今后发展中走高新技术路子,多与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做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扩大科研规模,提高产业层次。

宁波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石钟慈认为,揭阳在区位优势上与宁波相似,都是临海,并且资源丰富,发展条件优越,发展后劲充足。他建议,揭阳可借鉴宁波的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同时,揭阳在做好人才引进和服务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当地的人才—如可结合地方实际及产业需求,通过建立二级学院或合作办学等,培养一批技术人才。石钟慈院士表示,揭阳发展前景广阔,相信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跨越崛起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情系家乡献良策

在此次的在粤工作院士休养考察团中,有几人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们是揭阳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和陈小明,以及曾在揭阳生活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

回到家乡的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院士,对揭阳全面启动“空港经济、海港经济”两大引擎,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汕潮揭”同城化,全面谋划城市扩容提质等表示赞赏。他认为“两港”经济动力十足,有如对揭阳乃至粤东发展投入了“催化剂”;而该市不断搭建交流平台,引进了不少专家及行业精英,这些都将为揭阳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增强发展的信心,创造发展的机会。同时,他还积极谋划中大与揭阳的合作。许宁生表示,接下来将更好地发挥中山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发挥各学科优势,在更宽的领域、更深的层面上加大力度推进战略合作,全面参与到揭阳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携手发展,互利共赢。

今年已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深情地回顾了他50多年前在揭阳下乡的经历。他坦言,这次休养考察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所听的潮语、所看的潮剧都让他觉得很亲切。在感慨揭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卢永根院士也特别建议揭阳要重视发展农业,注重做好环境保护。他希望揭阳发扬良好的农业传统,挖掘潮汕特色的农业品种,进一步打造品牌。

揭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绿平在座谈会上表示,院士们经过为期5天的休养考察,对揭阳的实际情况把握得很到位,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高屋建瓴,见解独到,论述精辟,不仅从宏观战略方面着眼,重点指出置身于国际化、全球化新时代背景的揭阳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而且从微观具体方面入手,从揭阳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指出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推进哪些项目,规避哪些风险;不仅有理论的高度,更有实践的指引,对该市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陈绿平希望院士们今后继续关注揭阳发展,给予更多支持,把揭阳作为科研基地,推动产学研合作,与揭阳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揭阳方面将提供人力、资金等各方面的服务,让学术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促进共赢发展。

责编/吴浪

花絮

院士对弈

在揭阳普宁洪阳德安里,休养考察团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老寨”和“中寨”,以及普宁市文物考古展室、陶瓷室、工艺室、兵器室等,对德安里宏大的建筑布局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表示赞赏,希望揭阳对这些具有潮汕传统特色的大型府第式建筑组群加强保护和深入研究,在传统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努力向旅游资源及旅游文化产业方向发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图为刘人怀院士和姚新生院士在德安里的工艺室对弈。

过把电动车瘾

广东中科信泰新能源公司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填补了粤东地区“纯电动轿车”生产领域空白。图为俄罗斯工程学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教授刘焕彬饶有兴致地试开了该公司生产的纯电动轿车,亲身体验驾驶感受。

玉石鱼真有趣

科技化发展 篇7

为了促进科技企业发展,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2013年2月,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商业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指导商业银行利用知识产权的融资担保价值支持企业创新;2014年1月,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意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推进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积极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在投融资、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为抓住国民经济转型中高新技术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有必要深入了解科技型企业经营特点、风险特征和金融需求,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等需求特点,创新研发专业化的信贷产品,这既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转变传统经营方式、优化资产业务结构、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需要。

2 科技型企业的主要特征

科技型企业一般具有轻资产、缺乏有效抵押物、研发投入高、技术密集、知识产权多且丰富、高速成长等特点,具体而言:一是固定资产占比不高,往往自身缺乏足额有效的抵质押物,但具备一定的产品研发能力,通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二是大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前期投入较大,资信评级很难达到信用贷款的条件;三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一旦产品或服务被市场接受和认可,可获取超额利润,快速进入高成长期;四是对于发展前景良好、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其股权具有一定价值。

3 研发科技企业发展贷款的基本思路

银行传统信贷产品一般对企业信用评级和担保方式有较高要求,因此传统信贷产品难以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难以契合科技型企业的特点和金融需求。

针对科技型企业属于轻资产行业,但其中部分优质客户又具备高成长、高收益的特征。确定了研发科技发展贷款的基本思路是设置适当条件甄选有价值的客户,同时注重把控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一是走访国家部委、实地调研,将目标客户限定在国家重点支持的八大高新技术领域;二是选择部分高价值类型的知识产权作为有效担保方式,抓住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扩容“新三板”的机遇,首次将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质押作为担保方式;三是为有效控制风险,对质押物的质押率、评估等做出规定,并设置评估机构的准入标准;四是充分了解科技型企业特点和经营模式,制定差别化的贷款条件和贷款用途。

4 科技企业发展贷款主要创新点

4.1结合科技企业特点,体现专业专注

根据科技型企业的经营特点、风险特征和金融需求,科技企业发展贷款主要从借款主体、贷款用途、担保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主要创新点如下:

(1)甄选有价值的客户。将目标客户定位在优质高成长大中型客户,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资源与环境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八大高新技术领域,借款人或其股东持有国家、省(直辖市)授予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2)创新担保方式。首次选择部分高价值类型的知识产权作为有效担保方式,同时抓住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扩容“新三板”的机遇,首次将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质押作为担保方式。

(3)明确贷款用途。选择未来发展潜力大、风险可控的领域,重点支持关系社会民生和有助于提升综合国力的新兴领域成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广,以及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贷款可用于材料采购等日常生产经营周转和厂房、设备、实验室等固定资产项目建设,还可用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的办公楼、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固定资产的购置。但不得用于投资于证券市场或期货市场,不得用于国家禁止生产、经营的领域和用途。

4.2差别管理,有效防控风险

(1)设置差别化门槛。对于不同规模的科技型企业,设置差别化的评级、负债率、所有者权益等条件,明确优先支持的客户。对于大型客户,要求建设银行信用评级为10级及以上;对于中型客户,要求信用评级为9级及以上。优先支持科研能力强、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列入地级市及以上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管委会等政府优先支持计划或名单、获得财政补贴的企业。同时为防范风险,明确借款人不属于政府融资平台客户。

(2)设置差别化质押率。对于知识产权和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等不同的质押物,设置差别化质押率,同时明确覆盖的风险敞口。其中知识产权质押率最高30%,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质押率最高40%,且均不得超过贷款金额的40%,采用组合担保的,不超过贷款金额的50%。

(3)明确评估机构准入标准和押品估值方法。对以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的,明确知识产权押品评估机构准入标准,并需要定期重检和动态管理;对以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质押的,明确两种估值方法,并按照孰低原则确定质押股份价值,有效防范风险。

科技发展贷款的推出, 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现国民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支持科技创新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拓展优质、高成长中型客户、优化资产结构、推动公司业务转型的有力手段。

摘要: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抓住国民经济转型中高新技术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优化银行资产业务结构、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缺乏有效抵押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速成长等特点,创新研发科技企业发展贷款产品,从借款主体、贷款用途、担保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并通过设置差别化的评级、负债率、所有者权益等借款人设置条件,设置差别化的质押率和风险敞口覆盖金额,明确评估机构准入标准和质押股份估值方法等,有效防控风险,促进业务健康发展。

科技化发展 篇8

2012年10月, 江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决定》, 将推进协同创新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摆在了全省优先发展位置。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力图以实施科技协同创新计划为抓手, 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模式, 有效集成科技金融等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 着力构建一批“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 使之成为引领全省创新升级、发展升级的脊梁。经过两年的努力, 全省科技协同创新体以科技金融为牵引, 在培育组建、技术突破等方面均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作出了积极贡献。

1 江西科技协同创新体发展现状

科技协同创新体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省内龙头企业为主体, 优势关联企业参与, 集聚境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优势科技资源, 以攻克产业关键、核心及共性技术为重点任务, 按市场机制运行的独立研发机构。随着科技协同创新体组建布局的步伐不断加快, 体制机制日益健全, 政策保障措施更加完善, 全省科技协同创新体已逐步成长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

一是组建科技协同创新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为主体, 以利益为纽带, 以股份制为主要组织方式, 按照市场导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原则组建一批科技协同创新体。其中, 2013年在节能环保、锂电及动力汽车、生物和新医药等产业组建了江西联融新光源、福能动力电池、科维等5家协同创新有限公司;2014年在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组建了晶科科技、井圣塑料光纤、华昊水稻、井巷机械等13家协同创新有限公司。

二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 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 并能够实现突破的重点方向, 依托优势企业, 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 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 努力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2013年组建的5家科技协同创新体聚集境内外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31家, 已取得新型高清晰超薄液晶显示模组、国家第一类首仿药拉科酰胺、KD发动机等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26项, 形成新产品27个, 获得专利59项, 创造自主品牌6个, 预期经济效益将达70.6亿元。

三是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科技协同创新体要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多主体合作、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协同创新模式。利益共享方面, 创新收益由协同创新体以契约形式分配, 人才和技术可以期权方式入股分红。风险共担方面, 由龙头企业承担风险改为各参与方共同承担, 实现了风险分散化。政府部门也根据技术创新的实际, 承担一定风险, 切实减轻企业创新成本。

四是建立政策保障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协同创新体是江西省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任务, 必须大力推进政策创新,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为协同创新提供动力和条件。出台了《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研发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在申报与认定、资金投入、资金返还、各方职责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为促进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科技协同创新体协调发展格局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2 科技金融助推协同创新体发展的重要举措

建立科技协同创新体, 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通过财政直接投入、贷款贴息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 增强财政资金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配置的能力, 引导企业和全社会的科技投入, 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一是创新科技资金投入机制。研发扶持资金由原来的无偿投入改为有偿使用、溢价返还的方式, 以科技协同创新体龙头企业的股权进行质押的方式投入。研发扶持资金实行返回退出制度, 期满后, 协同创新体应按借款合同一次性将扶持资金返还省财政投资管理中心, 收回资金继续用于科技协同创新体的研发扶持引导。鼓励科技协同创新体上市, 研发扶持资金应按相关上市规定清算退出。

二是创新社会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社会化科技投入机制, 努力放大财政投入效果。2013—2014年省科技厅安排资金1.8亿元, 以“溢价返还”和“贷款贴息”两种方式扶持组建了18个科技协同创新体。引导91家境内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投入研发资金21.36亿元, 引导比为1∶11.8, 投入研发用地67.23万平方米, 建设研发大楼17栋, 引入研发人员1116人。

三是创新金融扶持科技机制。建立支持协同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 引导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担保等机构广泛开展适应协同创新需求的金融创新。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金融工具, 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协同创新体的信贷支持。加大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民间资本的支持力度, 规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运行, 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渠道, 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协同创新。据统计, 2014年新组建的13家协同创新体共撬动金融资本投入1.8亿元, 引导比为1∶6。

四是创新政策协调实施机制。建立科技、财政和金融监管部门参加的科技金融服务协同创新工作协调机制。健全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沟通和分工负责机制, 加强科技、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协调, 形成推进金融助推协同创新的政策合力。目前, 省科技厅已与省交通银行建立了合作机制, 与8家金融机构达成了扶持科技协同创新体的协议。

3 科技金融助推协同创新体快速发展的思考

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协同创新体,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 必须进一步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加大扶持力度,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一是加强科技与金融耦合对接。探索金融资本与科技协同创新项目结合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建立科技创新项目贷款的推荐机制, 支持协同创新项目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 引导和支持金融资本及民间投资参与协同创新;指导地方科技部门建立中小微科技企业特别是协同创新体融资需求数据库, 与金融机构开展投融资需求对接;开展面向中小微科技企业的科技金融培训, 培育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

二是培育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科技资源集聚地区通过新设或改造部分分行作为从事中小科技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分行或特色分行, 为科技协同创新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大力推动金融租赁公司等规范发展, 为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协同创新提供大型设备、精密器材等的租赁服务。以“科技入园”为抓手, 指导和推动地方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机构为协同创新体等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定制化投融资解决方案。

三是推进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创业投资、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合作, 创新交叉性金融产品, 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协同创新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控合作机制。通过借助科技专家咨询服务平台, 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提升科技贷款评审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功能, 支持协同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积极推进专利保险工作, 加强知识产权评估、登记、托管、流转服务能力建设, 为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四是畅通多元化协同创新融资渠道。积极支持福斯特新能源集团等具备条件的协同创新龙头企业上市。支持科技上市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支持科技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等产品进行融资。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 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协同创新领域。根据科技领域需求和保险资金特点, 支持保险资金以股权、基金、债权、资产支持创新项目等形式, 为科技协同创新体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4 结束语

实施科技协同创新计划, 以科技金融助推科技协同创新体加快培育和组建, 提高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升级的保障能力。我们相信, 只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 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围绕创新链嵌入金融链, 不断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协同创新体, 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发展, 就能显著提升全省协同创新能力和水平, 为加快“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819/c64094-25490969.html

[2]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科技奖励, 2014, (02) :8-9.

[3]刘延东.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 2014, (08) :8-10.

[4]万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中国科技产业, 2014, (08) :11-13.

[5]强卫.在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srly.gov.cn/shownews.aspx?id=8733.

科技化发展 篇9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要突出实践特色

太原市科技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2009年3月19日召开动员大会以来, 全局系统13个党支部、249名党员紧紧围绕“深入学习, 武装头脑, 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这一主题和“民生科技促进年活动”这一载体, 坚持把“联系实际学, 发动群众查, 落实责任改”贯穿始终, 使太原市科技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为特色鲜明的群众满意工程。

特色一:组织准备充分, 主题载体明确。在召开动员大会前, 分别召开了科技顾问、服务对象、离退休干部等80余人参加的6个座谈会, 并面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服务机构发放调查问卷, 广泛征求意见, 汇总梳理归纳出3方面15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制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 确定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为“深入学习, 武装头脑, 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 载体为“民生科技促进年活动”;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建立了党组成员深入联系点指导、检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工作制度,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特色二:动作不折不扣, 进度服从质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要求, 领导带头发挥表率作用, 确保了“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 按进度高标准地完成了3个阶段6个环节的各项任务。学习培训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做到了“三结合”:个人自学与专题辅导相结合, 集中学习与讨论交流相结合, 学习培训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专题调研坚持走群众路线, 做到了“三深入” (深入基层, 深入一线, 深入群众) 。专题民主生活会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 做到了“三对照三查找” (对照科学发展的新目标, 认真查找科技进步与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对照科学发展的新要求, 认真查找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照科学发展的新标准, 认真查找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 。群众评议坚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 做到了“三面向、三公开” (面向企业、面向县区、面向科技工作第一线, 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业务公开) 。整改落实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做到了“四明确一承诺” (明确整改落实的项目, 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和时限要求, 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 明确整改落实的责任, 并对整改落实做出公开承诺) 。解决突出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做到了积极主动、奋发有为, 立足实际、注重实效, 使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特色三:摒弃等靠思想, 整改贯穿始终。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 突出实践特色, 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对基层单位、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 不等不靠, 及时整改。在学习调研阶段, 针对科技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改革科技计划要点和项目指南的编制工作,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开展顶层设计, 确定重大科技专项, 从源头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针对局机关领导接待日落实不好的问题, 立即完善制度, 明确责任, 及时修改重新出台有关规定;针对一些单位领导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边整边犯的问题, 立即通报批评, 严肃处理。在分析检查阶段, 针对群众反映的文明和谐单位奖金发放不合理问题, 改革了考核和发放办法;针对个别单位作风不实、延误工作的问题, 责成限期整改等, 在前两个阶段边学边改、边查边改中, 先后解决纠正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问题, 做到了解决问题不过夜。在整改落实阶段, 全局系统182个整改落实项目以及公开承诺的101个重大整改事项全部按时完成。

特色四:领导调研指导, 明确整改方向。2009年7月1日, 在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入整改落实的关键时刻,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 中共太原市委常委、秘书长张贵元, 太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政来到科技局, 就科技部门如何在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阶段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建立长效机制, 担当起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重任展开专题调研指导。申维辰书记充分肯定了科技局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绩。同时, 要求科技局要紧扣整改方案, 充分运用分析成果, 努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紧扣金融危机冲击后的经济变化趋势, 依靠科技力量, 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重整旗鼓;要紧扣创新型城市主战略, 围绕太原市新型装备制造业、不锈钢生产、铝镁合金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基地建设这一重点, 以及太原市积极推进的重大项目建设, 发挥好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真正做到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科学发展水平。

2009年8月13日, 在整改落实工作进入建立科学发展长效机制的关键时刻, 太原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兵生、副市长张政带领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围绕科技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发展开展专题调研。张兵生市长对太原科技创新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并对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他强调, 转型发展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 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转型发展。要千方百计扩大科技风险投资规模, 建立科技创新促进绿色转型专项资金;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特别是为生产服务的科技服务业, 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依靠科技创新, 谋划全市产业布局,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和引领力;要形成先进的符合太原实际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体系, 优化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申维辰书记和张兵生市长的重要指示, 为太原科技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科技工作新机制指明了方向。

特色五:针对查找问题, 建立长效机制。体制机制是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共太原市科技局党组本着“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可持续”的原则, 对照查找出的问题, 及时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 形成了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针对在科技进步与创新方面存在的民办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缓慢的问题以及科技需求不明、资源整合不够、政策落实不力等问题, 相继出台了1个“决定”及6个配套的规定和办法:统领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工作的《中共太原市科技局党组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推进全市“三个发展”科技工作新机制的决定》;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太原市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办法》和《关于加快发展民办科技服务机构的意见》;针对一些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 制定了《关于开展创建“党员示范岗”活动的实施方案》;针对一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漂浮、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 出台了《关于转变作风抓落实促进“三保”和“三个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一些党员学习不够、本领“恐慌”问题,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局机关及局属单位中心组学习的补充意见》;针对一些党员干部不愿负责、不敢负责的问题, 制定了《关于对局系统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和执行目标任务行为实施问责的办法》等。

回顾五个多月的学习实践活动, 我们有3点启示:领导带头, 率先垂范, 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的推动力量;发扬民主, 依靠群众, 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开展的根本保障;突出实践, 落实整改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总之,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给我们的一个重大启示, 就是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准, 始终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我们坚持把认真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 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始终, 把转变作风、狠抓落实贯穿始终, 把领导带头、典型示范贯穿始终, 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穿始终, 在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改进工作作风、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动真的、见实的, 确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 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1.形成了科学发展的共识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全局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实践的重大现实意义, 转型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转型发展。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 就是要始终坚持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找准科技发展的努力方向,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 把支撑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就是要把改善民生、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坚持人才为先的理念, 不断完善人才使用、培养的政策, 把培养、吸引和用好科技创新人才摆在科技工作的优先位置;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 就是要让科学技术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城市总体布局, 不断加强科技基础建设, 在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引领的同时, 提高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 就是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支撑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统筹部署、科技事业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的统筹协调,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统筹安排,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科技事业。

2.提高了科学发展的执行力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 广大党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锻炼, 基层党组织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明显提高。

一是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广大党员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 提高了科学决策、破解难题、抓好落实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群众意识, 为群众全心全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体现在了工作当中;增强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 自觉地在思想、工作、纪律、生活等方面时时处处当标杆、作表率。加强青年干部培养, 选派局机关和局属单位6名优秀青年干部到城区科技局挂职锻炼。

二是工作作风明显转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 发挥表率作用, 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初步解决了学习肤浅和学用脱节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 初步解决履职尽责不到位的问题;坚持依法指导和开展工作, 初步解决了工作指导方式不科学的问题;建立完善定期、定时、定责下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制度, 初步解决了工作不深入的问题;对重点工作和科技项目坚持实行“三到场、三见面、三了解”, 增强了科技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基层组织得到加强。针对基层党群组织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 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调查研究、反复酝酿讨论的基础上, 调整充实了局系统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领导班子, 一大批优秀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 有效保证了基层组织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单位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 初步实现了“组织强功能、党员强意识, 干部强素质”的目标。

3.促进了转型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就是学习实践活动最大的实践。大力开展以创新成果惠及民生、自主创新关注民生、条件建设改善民生三大专项行动为主要内容的“民生科技促进年”活动, 实施了一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科技项目, 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创新成果惠及民生专项行动:

围绕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等方面, 重点支持了10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项目, 惠及群众15万余人, 新增就业岗位1 500余个。开展“千人百企活动”, 组织上千名科技人员带着技术和成果深入百余家中小企业, 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开展“千人百村千户活动”, 组织1 000名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100个村、1 000家农户, 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自主创新关注民生专项行动:

围绕装备制造、新型能源等方面, 重点支持了10个重大自主创新项目, 申报专利23项、授权专利6项。狠抓两个联盟试点建设, 10个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建成了9个合作载体, 在光伏产业、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中培育了5个技术联盟。引申知识产权示范市创建工作, 向3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选派专利特派员, 向10个承担重大自主创新专项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专项项目的企业选派专利专员, 帮助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 提高了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

条件建设改善民生专项行动:

实施“百项、千人、万米”工程, 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型企业, 建设了电子、信息、新材料、不锈钢深加工、新能源和装备制造等六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入孵项目达到100个, 解决了1 000余名大学生就业, 孵化面积达到了10 000 m2。

4.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 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心上, 办了一批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严格落实“局领导接待日”制度, 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全面落实“三元结构工资”制, 解决了职工反映的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改革职称管理办法, 实行评聘分开、竞聘上岗、收入挂钩, 试行“低职高配”;局属单位克服种种困难, 全部为职工按时足额缴纳“五险一金”, 解决了职工后顾之忧;组建了局系统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代表队, 活跃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促进了全局系统文明和谐单位建设。

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两不误, 两促进”, 2009年上半年全面完成了各项指标任务, 顺利地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的考核, 各项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取得了丰硕成果, 可以概括为“六个新”:全局系统党员干部树立了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明确了科学发展的新标准、探索了科学发展的新路径、构建了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增强了领导科学发展的新本领、创造了科学发展的新业绩。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整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扎实做好“回头看”工作, 对照整改落实方案, 看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履行职责、作风建设、队伍建设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看体制机制创新是否取得重大成果, 看整改落实成效如何, 看群众是否满意, 看活动成果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

建立健全科技工作新机制, 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三个发展”的支撑力和引领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要牢固树立“转型发展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 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转型发展”的理念,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创新科技工作体制机制,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科技实践中去, 支撑引领全市“三个发展”。

1.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加强需求调查, 开展技术发展预测。

掌握技术需求和发展趋势, 科技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突出重点。要围绕“三大基地”和“八大功能区”建设以及产业调整与振兴、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改善民生等方面, 深入基层, 深入科研一线, 长年开展科技需求调查。在太原科技信息网开辟专栏, 长年征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求和企业技术难题。建立科技需求调查分析联席会议制度, 组织相关专家定期汇总分析, 凝练全市重点支柱产业重大科技需求和重点科技项目。以重点支柱产业研发创新需求为重点, 开展技术发展预测研究。

强化顶层设计,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顶层设计就是要以核心项目统领科技计划。根据科技需求调查和技术发展预测, 结合国家和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以促进转型发展为目标,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编制科技计划要点和项目指南, 切实从源头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加强科技计划和科技专项的顶层设计, 筛选凝练一批能够推动整个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带动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项目, 实施结构调整、能力建设、民生科技三大专项, 加大支持力度, 培育一批能够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项目和好项目。科技计划项目采取招标与申报相结合, 逐步过渡为以公开招标为主, 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整合。

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促进科学发展, 人才是关键。要依托重大科技专项以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 培养造就一批由高端人才领衔、结构梯次合理、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对青年科技人才承担的、旨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予以优先安排支持, 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与振兴的重点领域培养一批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及大学毕业生从事各类科技服务业、领办创办技术服务机构。

实施市县联动, 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

结合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实际, 紧紧围绕“八大功能区”建设的科技需求, 建立科技项目库, 市县联动, 集中力量, 每年重点抓好1~2项重大民生科技示范项目, 进而影响和带动一批惠及面广、显示度大的民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发展。

2.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不断提高合作水平。

产学研合作是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引申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工作, 积极探索成果转化型、风险共担型、人才培养型等产学研用合作方式, 促进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长期全面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组建一批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建设一批面向重点产业振兴和战略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整合各类科技资源, 培育产业集群技术联盟。

产业集群技术联盟是中小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载体。要依托行业工程技术中心和专业科技孵化器, 以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公共分析测试平台建设为重点, 在装备制造、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光伏发电等支柱产业和特色领域培育一批产业集群技术联盟, 引导联盟企业开展竞争前共性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产品技术服务等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 提高行业基础性研发能力。

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建设创新型企业。

通过完善激励企业持续创新的政策环境和长效机制, 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创新型示范企业的示范性、带动性和影响力, 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确立示范样板, 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创新型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鼓励和支持企业推广应用创新方法,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职工技术创新活动, 夯实企业技术创新群众基础。

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 建立服务企业长效机制。

“直行比速度, 弯道比技术”, 面对金融危机, 广大企业表现出对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要积极组织动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深入广大中小企业, 开展项目对接、技术服务、专利代理等服务, 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向中小企业选派专利专员和专利特派员, 帮助企业开展专利申请和转化。市级科技计划优先支持由科技人员和所服务企业联合申报的科技项目, 促进资金、人才、成果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加强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 拓宽创新融资渠道。

科技成果产业化必须与资本运作相结合, 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要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和增信作用, 鼓励和引导金融部门创新金融产品, 采取贴息、担保等措施, 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成果转化保险试点,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建立“科技创新促进绿色转型专项资金”, 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鼓励和支持创新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 积极开展企业上市前培训和前期工作。

3.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积极探索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子。

要跳出传统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模式, 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科技需求为导向, 紧扣转型发展、企业升级、产业布局、园区建设, 特别是八大功能区建设的需要, 集成项目、技术、人才、管理、资金等要素, 联合产学研各方和风险投资机构, 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的对接和服务, 不断拓展服务范围, 提高服务水平, 赋予科技服务业更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要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清晰的战略思路、积极向上的团队、锲而不舍的精神、持续扩大的人脉资源、全面有效的整合能力等五大问题, 实现太原科技服务业向战略投资、产业转移和资本运作方向发展, 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形成科技与产业、科技与资本的融合, 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 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

积极培育技术服务机构。

在科技基础条件服务、公共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现代设计服务等方面, 培育一批专业化、网络化、产业化的技术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科技人员以知识产权入股、共同出资、合伙兴办等方式, 创办技术转移、技术评估等技术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民办科技服务机构, 实施政策倾斜, 拓宽发展空间, 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提高其在专利代理、技术转移、查新检索、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鼓励其在条件成熟时创办经济实体, 力争培育一批从事科技服务业的科技型企业。

不断拓展技术服务功能。

技术服务机构要在成果转化应用、整合科技资源、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围绕科技公共信息服务、公共技术研发和公共技术转移, 建设集科技信息、成果展示、技术咨询、法律服务等为一体的科技服务业平台, 促进科技资源的公益性开放和商业化利用。加快建设“一网两库”Ⅱ期工程, 延伸服务功能, 开展增值服务。加快数据库、软件库、工具开发库、动漫素材库等公共科技资源库建设, 为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技术和资源服务。

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以农村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服务流动专家大院和星火科技培训学校为重点, 抓好“三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农业双向招投标项目、农业技术承包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为重点, 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 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 促进农业科技增产, 农民科技增收。

4.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促进科技惠民

紧扣民生需求, 加强科技部署。

在节能减排、公共安全、农业科技富民等方面, 筛选一批由各级财政特别是市级科技计划支持形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先进成熟适用、能够惠及民众的科技成果, 采取政府采购、市县联动方式进行示范推广。重点支持一批涉及全民健康、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民生科技项目, 研究开发一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自主创新关注民生的重大科技项目。民生科技项目和经费安排要占到全年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总额的50%以上。

建设孵化基地, 促进创业就业。

要加快建设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装备制造等专业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创业培训、工商注册、会计事务、法律事务、人事代理等高效率低成本的优质服务, 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对于优秀项目和团队, 市级科技创业种子资金优先予以支持。

实施社区科技特派员制度, 推进科技改变生活。

开展社区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 建立社区科技服务体系, 了解掌握社区基层民生科技需求, 实施一批服务社区居民的科技项目。开展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进社区活动, 大力推广应用节电、节水、节气新技术新产品。开展社区科普活动, 充分展示自主创新成果, 传播科学思想, 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文化。建设数字社区, 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 建立集社区建设、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服务平台。

5.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太原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 打造一支学习、创新、廉洁、高效的科技干部队伍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核心在人, 关键在党的建设。必须着力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要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以及能力建设等6个方面下工夫, 为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坚强保证。

在思想建设上下工夫, 就是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切实转变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认识,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和局党组的决策部署上来, 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 转化为推动自主创新, 促进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

在组织建设上下工夫, 就是要建立党员示范岗,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强化党员意识, 争做合格党员;加强党员考核, 对不能正常履行党员义务的、不能完成本职工作的、违纪违法的党员, 实行诫勉谈话、责任追究和组织处理;对班子软弱涣散、发挥作用不好的基层党群组织及时进行调整和充实。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能够充分体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

在作风建设上下工夫, 就是要坚持领导带头, 以身作则, 带领全局系统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科技政策和业务技能, 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切实转变学习肤浅和学用脱节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定期、定时、定责下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制度, 着力解决对基层一线情况掌握不够、工作指导不力的问题;建立“责、权、利”相一致、“绩、奖、惩”相统一的工作目标责任体系, 严格考核, 着力解决职责任务不明确的问题;完善行政问责机制, 着力解决履职尽责不到位的问题。

在制度建设上下工夫, 就是要认真总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并形成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 为推进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围绕科研开发、技术转移、技术服务等, 不断完善科技管理机制, 促进科技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增强责任、狠抓落实, 不断完善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营造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环境, 增强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下工夫, 就是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认真落实市委党风廉政建设“868工程”和“八项要求”。完善公开、公正、公平以及规范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 健全咨询、决策、执行、监管相互制约的科技管理机制, 实行阳光政务, 接受群众监督。加强行政效能督查, 完善行政问责机制, 对落实不力、延误工作、失职等行为的相关责任人实行问责。

在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上下工夫, 就是要进一步引申素质提高工程, 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 争当学习标兵”活动, 切实解决党员干部本领“恐慌”问题, 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狠抓工作落实、推动自主创新, 促进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全面推进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 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 试行“低职高配”。完善用人机制, 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对优秀青年干部大胆提拔、破格使用, 并探索建立末位淘汰的激励机制, 努力营造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科技化发展 篇10

一、湖北林业科技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 湖北省林业科技事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迅速发展, 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林业科技总体发展水平逐年提高。近十年来, 全省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林业科研项目300多项, 其中林业科研项目200多项, 林业技术支撑与示范项目100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推广及科技支撑项目30项, 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00余项, 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科技成果55项, 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20项, 获国家专利5项。组织推广林业科技成果100多项, 辐射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 新增产值200多亿元。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十五”期间的30. 1% 提高到“十一五”期间的40% 。在良种选育、森林资源培育、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防治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林业产业、森林生态效益评价专项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湖北省林业科技总体水平还较低, 同林业产业发达省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1. 林业科技创新缓慢

湖北省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的发展需要。目前, 良种选育、森林抚育、产品保鲜及加工已成为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在林业生物质能源的科技创新方面, 急需突破各类能源林良种选育、定向培育、加工转化、林业生物质原料集储等关键技术; 在发展木本粮油的科技创新方面, 急需突破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利用、储藏, 提高木本粮油产量和品质等生产技术。“十二五”时期湖北林业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举措。

2. 人才的培养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近年来, 随着社会对林业发展的重视。林业工作人员的地位在不断上升, 林业科技队伍稳步壮大, 素质不断提高。湖北省现有林业科技人员1. 35万人, 具有高级职称的有400余人, 具有中级职称的有2500余人。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着林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 高级技术人才数量偏低, 林业系统在岗职工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在岗职工的培训工作滞后, 基层林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慢、队伍亟待稳定。

3. 科技投入增长缓慢

目前, 湖北省林业科技投入的总量和增长速度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各级财政对林业科技投入较低, 林业科技年度总投入仅占全省林业年度总投入的0. 4% 。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林业科研经费和林业新品种及新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严重制约了科研水平的提高。

4. 科研成果水平和转化率低

受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影响, 林业重点工程与科技结合不够。林业科技主体需求与科技取向不匹配。科研成果的水平和转化率都有待提高。

二、湖北林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分析

1. 湖北省林业科技需求分析

( 1) 生态建设对科技的需求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 境内有三江 ( 长江、汉江、清江) 四山 ( 武陵山、秦巴山、大别山、幕阜山) , 是三峡、葛洲坝、丹江口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所在地,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生态地位极为重要。要把湖北建设成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较为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省份, 以科技为支撑, 生态立省是湖北省林业建设的迫切要求。

( 2) 脱贫致富奔小康对科技的需求

湖北省山区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但是经济发展较缓慢, 山区农民收入较低, 山区经济的发展和广大林农的收入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发展林业产业, 增强兴林富民能力,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林农林业经营主体地位得到确立, 激发了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 林农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林业科技服务将成为提高林业生产率、实现林农增收、惠及千家万户的重要手段。

( 3) 林业现代化建设对科技的需求

现代林业建设的目的是要实现林业现代化。林业现代化是在我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 逐步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林业, 以生态理念指导林业、市场手段推动林业、科技创新支撑林业、现代制度保障林业, 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 不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为了实现我省林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必须重视林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 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人才的供给力度。因此, 有针对性地组织林业科技攻关, 是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 4) 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需求

湖北省林业产业初级产品多, 精深加工产品少, 木材综合利用率低, 企业创新能力薄弱。要充分发挥湖北省森林资源的优势, 营造林业产业的大环境。因此,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林业高新技术产业, 进一步拓宽林业发展空间和领域, 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 提高林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调整产业结构, 培育新兴产业, 促进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 湖北省林业科技需求内容

( 1)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湖北省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一些地区生态功能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与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之间的矛盾突出。需突破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新品种选育、山地森林保育技术、沿江防护林水源涵养林营建技术、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森林灾害的预警及防控、森林生态效益监测、村镇人居环境建设等领域中关联、共性技术研究。

( 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湖北是林业资源大省、林业加工弱省。需重点攻关人工林竹林定向培育与集约栽培、非木质林产品栽培、种苗花卉产业化、新材料新能源开发利用、特色优势林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林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等关键及核心技术, 解决资源培育、竹木精深加工、植物资源高效利用等瓶颈技术问题, 提高资源利用率。

( 3) 森林文化体系建设

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为背景, 以人与森林和谐共存为指导思想和研究对象的文化体系, 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森林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保障。建设森林文化体系既包括建立和保护森林文化载体, 包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科普教育基地等, 也包括培养和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弘扬绿色文明、繁荣森林文化等内容。

( 4) 林业管理现代化建设

加快林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加强对林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前瞻性宏观研究。包括湖北省林业发展战略、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林业政策与法规、林业的扶持政策和投入机制、森林认证与碳汇交易、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偿机制、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数字林业建设等。

三、科技兴林对策建议

湖北省科技兴林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林业的“两属性”———既要支撑、保障林业生态建设, 又要推动、引导林业产业发展。通过大力实施自主创新, 加强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推动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着力打造林业生态体系科技支撑平台和林业产业体系科技支撑平台, 为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 继续进行森林生态系统构建及效益监测

2010年湖北省已经开展森林生态效益的定量计算和货币化评估, 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是摸清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规律, 进行森林生态区划与区域生态功能定位; 二是针对森林生态状况最为严峻、生态条件最为脆弱, 以及关系到重大生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区, 进行森林生态退化机理、重建与治理技术研究; 三是恢复与发挥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四是合理配置自然保护区, 建成高效优质人工林、商品林、经济林等替代性资源占优势的生态———经济格局。具体到林业重点建设工程, 则要根据各工程建设的不同特点和内容, 实现不同的科技支撑目标。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 ( 尤其是2011年新纳入的丹江口库区县市) 主要解决工程实施区生态恢复和天然林可持续经营技术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的监测问题。

2. 生物多样性、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 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湖北省就植物区系来讲, 属于南北东西过渡的地带, 是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一个交汇区。湖北省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野生动植物资源, 种类占全国的20% , 在全国列第5位, 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 湖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坚持“强化资源保护、积极繁育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 以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原生地保护为基础, 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为突破口, 以保护拯救濒危物种为重点, 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保护体系。今后要重点加强生物多样性与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其功能的基础研究及开发利用技术、珍稀濒危种质材料的保护与繁育技术、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3. 林木遗传育种和良种选育

林木良种培育正在向着多目标、多途径、超高产、短周期方向发展, 湖北省要根据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 开展速生丰产林、优质经济林、生态公益林和园林花卉良种选育技术的研究, 改变森林树种单一、生长速度慢、利用率低、产品质量差等问题, 提高林木良种使用率, 使林业资源的增长量和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采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 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相结合, 以及多性状联合改良的技术路线, 重点加强对现有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生态公益林和园林花卉品种主要经济性状 ( 产量、质量、抗病、抗虫、抗逆、育性、成熟期、适生区域、适生条件等) 的遗传研究。

4. 人工用材林和经济林培育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森林培育技术正向着定向化、集约化、精准化、近自然化方向发展。目前, 湖北省森林每公顷蓄积仅仅41立方米, 在全国排名倒数第6, 林地经营粗放, 整体生产能力不及国外同纬度地区平均水平的一半。通过种苗科技攻关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重点开展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科学利用, 重要造林树种、名特优新经济林和花卉的遗传改良与繁育, 林木抗逆能力的定量测评及早期预测筛选, 工业原料林、珍贵用材林、能源林、竹林和经济林的优质高产定向培育等技术创新, 从而提供良种优苗和定向培育配套技术,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使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 增加林农收入, 发展地方经济。

5. 林竹产品优质高效加工利用

湖北省是木材资源大省, 但不是利用大省, 加强林产工业和林产品高效利用是主要发展方向。制材技术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出材率和成材价值, 着重解决商品材建设中长期存在的品质不好、产量不高、集约经营水平落后、木材综合利用率低的状况; 人造板工业研究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开发新原料品种和扩大木基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 以及非木材林产品资源的利用。湖北也有丰富的竹材资源, 例如, 咸宁市就有悠久的楠竹栽培历史, 素称“楠竹之乡”。借助建设咸宁现代林业示范区这一机遇, 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建设产品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此提升竹材利用地位, 推动“以竹代木”事业, 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竹材利用方式, 提高竹材利用率, 实现节能降耗, 显著提高竹产业的经济效益。参与竹重组材及系列竹产品国际标准、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 提升我国竹材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消化吸收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的木材加工方法和技术, 使新产品材质水平达到国际优质木材的水平, 且后加工性能媲美于优质木材。

6. 森林特产资源开发利用

森林特产资源是人类重要的绿色食品、医疗保健品和药材的主要来源, 是发展林区家庭经济的基础也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今后要集中抓好一批与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 技术水平高, 生产规模大, 能够形成产业链条, 整体效益好, 带动效益强的林业新产品研究开发, 攻克一批关键技术, 扶持一批科技型企业和种植、养殖示范基地。

7. 森林健康与保护

以生态环境变化为诱导因素的森林灾害近年来频繁发生, 森林的寄主主导性生物灾害发生普遍, 气候变化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灾害流行, 森林火灾已成为影响生态安全、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隐患。高效的森林灾害信息管理技术是我省森林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前提和关键, 以生态控制的思想和方法为主导的预警和防治新技术体系亟待形成。

8. 数字林业与信息技术应用

数字林业是用数字化技术, 对林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设计、控制、管理的林业。目前我国“数字林业”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湖北省要重点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 提高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水平; 应用信息技术为林业生产、林业管理服务, 提高林业生产和管理的效率, 形成整合集成的数字林业技术体系和应用系统, 为决策部门和生产单位及公众提供林业建设信息服务。

9. 加强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开县 科技兴林谋发展 篇11

在林业建设中,开县将科学技术作为林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将科学技术与森林工程建设、林业产业发展相结合,解决了造林难题的同时,实现了农民增收。

重视科技人才 建立科技团队

多年来,开县林业局与很多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合作项目: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中国林科院、重庆市药用植物研究所、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大学、重庆大学等全国数十家科研院校在开县进行了数十项林农科技项目;100多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带来了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运用到林业建设的各个方面,为加快“森林开县”建设进度,提高森林工程建设质量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

在依靠外来科技力量的同时,我们还培养和打造自己的科技队伍,建立了林业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制度,实施“林业人才培育工程”,培训党政干部、科技人员、村(社区)干部、林农、承包大户等近10万人次;2008年以来,还从国内林业高等院校引进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生1名,为未来开县林业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引进优良品种 为促农增收护航

开县人均林地面积为3亩,约为耕地面积的4.29倍, 1亩林地年均产值仅为22元左右,仅为耕地的1/72,林地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低于耕地。

开县依靠科技力量的支撑,充分发掘林地增收潜力。把森林工程建设同万元增收工程相结合,引进经济价值高的苗木品种,积极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了森林工程建设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

2006年,在西南林学院竹类研究所、云南竹藤产业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开县在竹溪镇等地进行了“台湾甜竹”产业试点,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如今,甜竹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竹溪镇、临江镇等地竹农土地产值上升到5000元/亩。

竹溪镇林泉村,村民张金镐从2008年就开始种植“台湾甜竹”。在科技专家进行定期指导和培训下。每年仅依靠卖竹笋,张金镐就可以实现增收3万余元。

在长沙镇,传统的柑橘产业通过“树上保鲜”等技术改造,实现了错季上市,户平均增收8000元以上;在大德镇,通过新技术推广,种出了独具特色的翠冠梨产业。在开县,依靠科技增收的案例不胜枚举,林农林企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已蔚然成风。

通过依靠科技支撑,实施“一村一特、户有项目”的发展模式,结合科技创新。目前,全县已实现万元增收工程林业种植6.4万亩。到2012年,建设总规模将达32万亩,农民总收入达31825万元,户均增收3290元。

依靠科技力量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当前,在开县,科学技术已经被运用到林业工作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林业产业建设中,通过将科学技术与开县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发展壮大了速丰林基地、竹材基地、干果基地等产业基地,为林产品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推动了开县林业加工业的兴起。

开县现拥有以重庆星星套装门有限责任公司等为龙头的林业竹木加工产业;以重庆德凯覆桐板厂为龙头的油桐加工产业;以龙珠茶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茶叶加工产业等,建立了相关林产品的产-供-销的产业链条。

科学技术加快了产业基地的建设,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企业,推动了产业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其中,在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中科学技术的助推作用成效明显。

近年来,随着“森林开县”建设的进一步扩大,全县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森林旅游业也隨之兴起。为高品质的搞好开县森林旅游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开县聘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澎溪河、汉丰湖、雪宝山以及南山等重要旅游景区科学考察。

在林农科技项目的技术支持下,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加快了各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力度,全力打造最佳滨湖生态旅游城市。

在全县森林工程和林业产业建设中,开县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保质保量的完成森林工程的各项任务,保证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共赢。勤劳善良的开县人,将继续在科学技术的指引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把开县建设成为天蓝水碧、山湖秀美,林业产业发达、人居环境优良、生态系统稳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并进的“森林开县”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重庆市开县林业局局长)

(责编:耿国彪)

科技:引领重庆发展 篇12

那时, 科技仿佛是“天方夜谭”, 老百姓遥不可及。

如今, 老百姓能手持笔记本电脑, 随时随地网络天下小事大事;能拿着手机, 与远在大洋彼岸的朋友拉家常……科技已经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90倍, 这是重庆科研人员建国60年的增长率;2个亿, 这是重庆2008年的科技经费, 这一数字在30年前, 只有300万元。重庆科技创新能力, 已成为西部的“领跑者”……

铸就市场中的“重庆造”

在今年77岁的老科技工作者谭成贵印象里, 50年前的科研, 基本就是站在一堆烧杯、试管和简单的设备面前搞研究, 似乎天天如此、一成不变。

“在那个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们研究出来的东西能达到任务下达的各项指标, 就算完成。”他回忆说, 市场是什么?几乎没人知道。

“但有一次下达的计划任务, 让我们仿佛嗅到了市场的味道。”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的老科技工作者姚明说。

1981年, 全国白芍积压, 当时的中国药材总公司下达指示:各地要研究新产品, 将其利用起来。

“除了药用, 还可能研制什么新产品?”姚明说, 那时大家都一筹莫展。就在这时, 濒临倒闭的重庆饮料厂找上门来, 希望能够研究新口味饮料, 让企业焕发生机。

那就用白芍研制新口味饮料!第一次与企业的合作开始了。

“这就有了后来风靡一时的天府可乐。”姚明说, 甜甜的, 带点中药味, 那个味道很特别, 很受大家喜爱, 当时很多经销商都要求我们供货, 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这次合作, 是一代科研人走向市场的初步尝试, 让重庆科技找寻到了发展的方向。

依托全国都具有的创新优势, 重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发展迅速, 一系列自主开发的创新成果走进市场, 让新兴技术和产品烙上了深深“重庆造”的烙印。

而在农业创新方面, “Q优系列”水稻、“渝糯系列”玉米以及“艳椒系列”优质辣椒等渝产新品种, 逐渐改变着老百姓的餐桌, 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转制”让科技深入人心

1958年, 一列载着冶金工业部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800名职工的列车, 停靠在重庆站。今年已80岁高龄的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工程设计大师梁立群, 就是乘这列火车迁来重庆, 建设大西南的。

“每天, 我们只顾埋头搞研究, 根本不会想到科技成果也是一种商品。用成果换钱, 更是羞于启齿的事。”梁立群说, 直到重庆掀起轰轰烈烈的院所改制转制, 我们才真正感受到, 科技也可以改变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也可以如此多地被老百姓所接受。

1984年, 重庆市开始削减开发类院所和工程勘测设计类机构事业费。进而转制为企业, 让科技人员彻底告别“吃皇粮”, 让大家提着手提包, 走出实验室, 自己找饭吃。

“从那时开始, 我们不再‘谈钱色变’, 而是主动讨论老百姓需要什么新产品, 怎样才能赚钱。”重庆市工业自动化所所长余武说。

于是, 中冶赛迪在重庆率先走出了自己的企业化道路, 成为国内钢铁设计生产的佼佼者, 去年人均产值350万元。

同时, 重庆市院所改制也推出大手笔, 整合院所资源、强强联合, 在重庆形成了一个个“科技巨人”——重庆市农科所等5个单位, 合并组建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以自动化所等5个工业领域院所为基础, 组建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去年, 全市开发类院所实现总收入4.4亿元、利润1760万元。

科技体制改革, 已让重庆科技事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全市科技工作人员也从建国初的万余人, 增长了约90倍。

从无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走进市场, 一个新的问题也摆在了科技工作者面前:我研发的东西能赚钱, 可怎么证明这东西就是我研发的呢?

8月10日上午, 看着满大街叫卖的穿针器, 68岁的老科技工作者向前国, 讲起了那段很不愿提起的往事。

上世纪80年代, 向前国用一个活塞式的小盒子, 装上一个细细的钩子, 再用自己精细的手工活, 在钩子下面安了一个只有缝纫针大小的孔状小木条, 这样, 只要把针放进小木条, 用活塞控制钩子, 就能很方便地将线穿进针孔。

“我叫它针线器, 虽不知当时还有没有别人发明, 但至少在市场上看不到。”他说, 很快, 针线器就小范围流传开了, 他也因此有了近千元的收益。

随后, 由于工作繁忙, 向前国也逐渐淡忘了自己的小发明。几年后, 他在市场上看到这产品备受青睐, 厂商还因为申请了专利, 赚了更多的钱。

“那时, 知识产权这个词对于我们科技人员来说, 都很生僻, 更别说要申请和保护了。”向前国说, 那段因为意识不到位而错失商机的往事刻骨铭心。

“如今, 重庆已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环境。”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袁杰说, 前年正式实施的重庆市首部知识产权相关条例——《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 对专利专项资金有明确规定。

政府将出资支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专利成果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同时, 重庆市优秀的专利项目或发明专利申报大户, 也将获资金奖励。

原创科技:成果不断折服世界

8月28日, 又一个让人振奋的原创科技成果在山城诞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项目主持人向仲怀向世界宣布——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成功绘制世界首张家蚕高精度遗传变异图谱。

此情此景, 向仲怀难掩激动:“我们在世界生物领域率先实现框架图、精细图和遗传变异图谱的基因科学研究终极目标!”

回顾历史, 重庆已书写下一个个科技闪光点, 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助推加力, 增光添彩。

2005年, 世界第一款基于0.13微米工艺的手机核心芯片“通芯一号”在渝诞生, 为此制定的TD-SCDMA标准被国际电信联盟作为3G手机国际通信技术标准;

2006年, 重庆率先在世界上绘制出家蚕基因框架图谱, 取得继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研究计划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成就”;

此后, 具有世界水平的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大型医疗设备超声聚焦刀在渝诞生, 并开创无芯片、协议栈软件等关键技术……

周旭认为, 重庆近年来在原创科技上的成果不断涌现, 获得的国家级奖励越来越多, “可以说, 重庆的原创科技已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据统计, 近5年来, 重庆市“高原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等10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 市政府授予科学技术奖993项。

同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973) 计划还将重庆的多项研究列入其中, 包括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与组织修复、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基础研究和家蚕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与分子改良研究等等。

科技平台:“重庆模式”享誉神州

今天, 打开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网站, 生物医药、汽车摩托车、道路交通等领域的科学仪器设备都能尽收眼底。通过查询入网仪器规格、型号以及检测费用, 便可获悉所需要的仪器信息……

其实, 这只是科技发展“重庆模式”三大平台中的资源共享平台。它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两大平台共同构成重庆科技发展的全新支持体系。

2007年, 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作出重要批示, 肯定重庆科技平台建设重大意义, 并要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科技部总结重庆经验, 在国家层面建立类似机制。

2006年, 重庆率先在国内提出建设科技研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

今天, 重庆已初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其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日益凸显, 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努力, “重庆模式”可谓硕果累累——

研究开发平台建成大型科研院所3个, 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个、博士后流动站60个;

资源共享平台建成1300多台 (套) 、总价值达11.5亿元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 把科学仪器设备利用率从不足25%提高到70%以上;

成果转化平台形成重庆高交会暨军博会品牌, 建成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1个, 生产力促进中心28个, 企业孵化器29个。

科技动力:与经济实现“无缝联接”

近年来, 随着重庆科技实力不断增强, 科技对重庆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周旭认为, 科技已成为引领重庆发展的驱动力。“无论在区县发展, 还是在工业、农业、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 科技发挥的带动作用有目共睹!”

在綦江, 围绕提高稻米质量, 实施无公害优质稻生产, 他们推广了水稻高产三围立体强化栽培和频振式杀虫灯使用等新技术, 成功引进优质稻新品种组合, 建成4个优质稻品种示范基地, 试验面积7500亩, 优质稻产量达3375吨。

如今, 该县通过品种推广试验带动了当地4000多农户种植优质稻, 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 占全镇水稻种植面积的83%, 极大地推动了全县优质稻产业化的发展。

在璧山, 县城北农业科普示范基地新引进新品种3个, 推广种植2150亩, 平均亩产6500公斤, 比原品种每亩增加250公斤。目前, 该基地农户新技术推广应用已达95%。

科技还在推动重庆各个方面事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方面, 围绕优质粮油、柑橘、蚕桑、生猪等优势主导产业开展攻关, 有效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成功开发多功能微型耕整机、拖拉机, 显著提升我市装备农业水平,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3.84%提高到13.23%。

工业发展方面, 连续攻克重大数控制齿装备、汽车摩托车等关键技术, 开发出多轴四联动系列数控滚齿机、催生出天然气汽车等一批新兴高新技术产业。

上一篇:传统地域文化下一篇:创新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