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装备(精选11篇)
农机装备 篇1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为保证购机补贴政策的顺利实施, 遂昌县农机站精心策划, 加强领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切实抓好抓实农机购置补贴各项工作, 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遂昌县近几年来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一年比一年好, 农民购机热情高, 增收效果显著, 呈现出良好态势。据统计, 2008年全县补贴购置机具1 266台, 育秧盘5 000只。省财政补贴资金107.077万元, 地方配套资金24.246万元, 合计补贴资金131.323万元。所购机具包括:5.88~11.025 kW手扶拖拉机42台、茶叶加工机械678台、茶叶生产机械204台、机动喷雾喷粉机183台、担架机动喷雾喷粉机7台、手扶步进式插秧机2台、微耕机150台。2009年全县补贴购置机具2 360台, 育秧盘2 000只。中央补贴资金319.056万元, 省财政补贴资金0.651万元, 地方配套资金0.279万元, 合计补贴资金319.986万元。所购机具包括:5.88~11.025 kW手扶拖拉机42台、采茶机3台、茶叶炒 (烘) 干机976台、茶叶揉捻机246台、茶叶杀青机210台、茶叶修剪机305台、电动喷雾器179台、机动喷雾喷粉机130台、简易保鲜储藏设备2套、杀虫灯24盏、手扶步进式插秧机1台、田园管理机4台、投饵机5台、微耕机233台。2010年上半年已销售和订购各类农机具818台。
这些新型农机装备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中央和地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激励作用, 购机补贴的实施引发了农民踊跃购买农机的热潮。农机的快速发展, 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 提高了生产效率, 而且还推进了生产技术的变革和发展, 推进了土地的合理流转, 达到了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为全面实施好购机补贴政策, 抓出实效, 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遂昌县农机部门以加强政策宣传、举办政策学习班、协同部门制订实施方案、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加强售后跟踪服务等五方面为抓手着力做好工作。
1. 加强政策宣传
为了让全县农民了解当年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遂昌县农机站采取多项措施开展宣传工作:一是开展农机购置政策宣传周活动, 2009年3月第一周为农机购置政策宣传周,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购机政策宣传活动;二是开展送农机下乡活动, 2008年春耕季节, 县农机站将适合该县使用的小型机具在各乡镇的集市日, 送至农民的家门口, 向农民朋友介绍机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帮助农民选择适合自己使用的机械;三是充分发挥当地媒体的作用, 在当地电视台及报纸积极宣传购机补贴政策;四是将农机购置补贴宣传画张贴到每个村的公示栏, 让每个农民都知道政府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 举办政策培训班
为了让每位农机干部“吃透”补贴政策, 近两年举办购机补贴政策培训班16期, 受培训人数1 260人。其中在县城举办全县各乡镇农机干部培训学习班2期, 培训60人次, 在云峰、蕉川、金岸、妙高、石练等乡镇举办农机作业现场会14期, 参加培训人数1 210人。
3. 制订县级实施方案
为便于农机购置政策的实施, 遂昌县农业局会同财政局每年都根据本县的购机补贴的实际情况, 讨论制订县级购机补贴实施方案, 并以遂昌县农业局、遂昌县财政局联合文件形式下发。
4. 严格按规范操作
购机申请、受益公示、协议签订等程序规范、到位, 无虚购、套购、搭车收费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每台机具均按要求建立了相应档案。
5. 加强补贴机具售后服务
建立回访制度, 对当年农民购买的机具, 县农机站都进行回访, 听取农民的意见, 机具质量有问题和农民有意见的, 农机站主动与经销商和生产厂家沟通联系, 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农机装备 篇2
摘要:机械化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使生土熟化,改善土壤透气性,提高抗旱保墒能力,有效降低水土流失,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和土壤中微生物的繁衍。作为保护性耕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机械化深松的作业质量对保护性耕作整体作业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装备
中图分类号:$23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6.05.036
0.引言
我国人口众多,“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基于此,我国耕地一直处于过度开发使用的状态。唯有保护性耕作,这种在中国很多地方开始试点并取得很好效果的方法,才能被更多的农民所接受。国家近十年大力提倡在旱作农业区开展保护性耕地作业,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土地整治,增加深松土地2亿亩。
新疆地区由于常年缺水,土地板结严重,土地碱性化越来越大,因此各类农作物产量降低,土地常年得不到深翻,土地蓄水层减少,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农民收益降低。尤其是对农忙水源集中供水要求极为突出。鉴于以上原因,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机械管理局响应农业部号召,加大对全疆深松项目大力推广,并要求各地州县市利用补贴资金的15%,用于深松项目推广,以拉动各地州县市机手对深松项目的重视和推广。
1.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的内涵及意义
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是指用拖拉机牵引深松犁或深松机,在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松动土壤,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的机械化整地技术。机械化深松能促进土壤蓄水保墒,增强抗旱防涝能力;促进农作物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粮食产量。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研究认为,尽管深松作业具有突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由于深松作业面临的土壤类型、自然条件、耕作制度、深松目的等生产要素的差异,具体生产中仍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宜的深松整地技术模式,区分传统地块还是保护性耕作地块,合理选择深松整地机具,才能达到改良土壤、增产增效、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目前在推广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有些农民对农机深松整地的认识还不到位,积极性不够高;有些深松机械还不能满足农艺要求,以深松为核心的机械化耕作制度尚没有破题;机械化收获、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等技术还不够配套。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汲取过去一些工作“抓而不实等于没抓”的教训,按照总书记提出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要求,紧紧围绕制约农机深松整地高效优质推进的问题,在深松机开发制造、产品营销、组织作业、质量验收等方面,往实处做、往深处做、往细处做,才无愧于这项重要的政策,才能借势对整个农机系统的工作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2.深松作业装备种类与性能特点
深松机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间隔深松机也称行间深松机,利用带有较强人土性能的铲柄和铲尖深入土壤,使得土壤被抬起、放下而松动,同时穿破犁底层。为了扩大土层深松范围,可在深松铲上安装双翼铲。间隔深松后形成虚实并存的耕层结构,虚部保墒蓄水,实部提墒供水。此类深松机可根据生产实际调整深松铲间隔,工作阻力较小,平均每个深松铲需要的动力在30马力左右,应配备相应马力的拖拉机。
全方位深松机多采用“V”型铲刀部件,耕作时从土层的底部切离出梯形截面的土垡条,并使它抬升、后移、下落,使得土垡条得以松碎。偏柱式深松机利用偏置铲柄扩大对土壤的耕作范围,效果与全方位深松机近似。这两类深松机具具有松土范围大、碎土效果好的特点,但动力消耗较大,应配备较大马力的拖拉机。
振动式深松机,基本原理是利用拖拉机的动力输出轴驱动振动源促使安装在机架上的深松工作部件按一定频率和振幅振动,机具边前进边进行振动深松。采用振动深松原理的机具与非振动深松机具相比,在相同工况条件下,拖拉机总功率不增加,而牵引阻力显著降低,这为利用中、小型拖拉机进行深松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如1SZ系列产品中与13.2kW拖拉机配套的1SZ-140型多功能振动深松机,作业深度可达到35 cm。国内近期开发的采用L形松土部件的1SZ系列振动深松机,除可用于深松改土外,还能用来收获马铃薯、甜菜、中草药等。该机采用的直柱L形铲左右对称配置成2行,中间配置凿形铲。振动源促使安装在机架上的深松工作部件上下振动,振幅1535mm,频率8.5~9.3Hz.深松联合作业机具,是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深松联合作业机具。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采用凿式深松部件和驱动型碎土部件的产品,其优势是碎土部件有良好的碎土效果。可充分利用拖拉机的驱动功率,并使联合作业机具的牵引阻力降低,不少产品是在旋耕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开发了组合式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具,整地部分采用驱动型弯刀部件,深松和整地机具可单独使用。
3.保护性耕作中深松作业机具的选择
农机装备 篇3
【关键词】 吉林地区 玉米收获机 制约 因素 对策
1.制约玉米机械化收获的主要因素
1.1机具问题 机具价格超过了农民的购买能力。玉米收获机械一年只能作业20天左右,经济效益低;玉米收获机的适用性、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故障率高和许多技术参数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玉米收获机与不同的主机之间缺乏一套装配标准,致使安装困难、繁琐,甚至对拖拉机某些连接部件造成损坏。生产企业对零件通用性考虑不够,工作部件和零配件的互换性低,多数生产企业售后服务机制不健全,既降低了农机作业效率,又影响了用户的购机热情。
1.2历史及现实因素的影响 玉米机械收获起步晚,受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影响,市场发展缓慢,发育不成熟。另外,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的影响,农民的认识和接受能力低。
1.3土地分散,经营规模小的影响 目前,农业生产规模偏小,主要是一家一户经营,地块过于零碎,种植品种、收割期不同,不利于规模化作业,从根本上制约了玉米机收的生产效率,导致作业收费相对偏高,农民用机积极性不高。
1.4收获习惯和自然条件影响 吉林市玉米为一年一作,如果天气好、立秋晚,农民习惯让玉米在地里风干,以减少收获后的晾晒压力。这样玉米穗会下垂、秸秆变黄、韧性增强,玉米收获时掉穗损失较大,秸秆粉碎也比较困难,而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业要求玉米秸秆倒伏程度≤5%,果穗下垂率≤15%,客观上给玉米机收带来了困难,严重影响了农民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积极性。
1.5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影响 玉米收获机械化的目的在于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找不到就业出路,仍然滞留在农村成为阻碍玉米机械化发展的反作用力,抑制了对玉米收获机械化的需求,这是制约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2.建议与对策
2.1完善玉米机械收获体系 要加快玉米收获机械技术的熟化定型,尽快优化机具各部件的技术参数,实现产品定型,加大研究,使机械可靠性、适用性得到稳步提高;加大改造工艺工装的力度,实现机械生产与装配的标准化,在保证收获机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还要创新发展模式,实行社会化服务。要以农机大户为跨区作业主体,依托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开展订单作业、耕种收一条龙作业,提高玉米机收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程度,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增强玉米收获机械化推广应用的发展后劲;在标准化建设、售后服务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统一标准,加大玉米收获机标准化建设,解决生产、装配、维修方面的问题,减轻和避免技术转移风险。同时建立和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使收获机械发挥最大作用。
2.2加大宣传推广和引导力度 充分发挥农机推广部门在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培训、维修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搞好玉米收获机械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注意培养大户,增强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2.3推进区域化、规模化种植 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激励机制,政策上积极引导,经济上给予奖励,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各种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进程,以实现农作物规模化种植,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机械化技术创造条件。
2.4建立农艺与农机相适应的体系 要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制度,大力推广抗倒伏能力强的玉米新品种,鼓励农民实行标准化行距种植,促进玉米种植模式的改进、规范和统一,以适应机械作业的要求,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农机、农艺相协调、相适应的技术体系,实现农艺制度和农机技术的完美结合。
2.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快城镇化进程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解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加快劳动力转移速度,从而促进玉米机械收获的发展。
辽宁现代农机装备有限公司 篇4
公司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及研发能力, 有12项产品获得了国家专利, 拥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1项产品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 2项产品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公司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产品创新达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要求。企业被多省区列为政府农机采购项目首选单位。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 产品远销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多个国家。
农机装备 篇5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2万千瓦以上,农机具配置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条件加快改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领域加快拓展,农机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果菜、制种等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取得较大进展,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
到202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万千瓦以上,农机基础设施和作业条件显著改善,农机使用效率显著提升,农业机械化进入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时期。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全面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果菜、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60%以上。
二、加快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发展
(一)培育农机装备生产体系。瞄准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对农机装备的需求,培育、壮大晨光管业、鸿禄泰设备制造等企业农机装备的研发、制造,构建现代农机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鼓励企业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探索建立“企业十合作社+基地”的农机产品研发、生产、推广新模式,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和售后服务网络,创新现代农机服务模式。(牵头单位: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
(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支持农机企业围绕洋葱、甜叶菊等经济作物生产、农田残膜回收、种子加工等开展装备研发,着力解决关键薄弱环节“无机可用”的短板,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牵头单位: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
(三)加强农机装备质量可靠性建设。加快农机标准制定,构建现代农机装备地方标准体系。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对重点产品实施行业规范管理。大力开展农机装备行业诚信自律行动和质量提升行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
三、着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一)补齐全程机械化生产短板。聚焦洋葱、甜叶菊、蔬菜制种等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关键和薄弱环节,依托农机化推广项目,加大农机引进、试验示范和服务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蔬菜、水果机械化移植和采收,着力提升经济作物机种和机收水平。加快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和废膜捡拾农机化技术推广,重点引进蔬菜栽植和收获、畜牧养殖精准饲喂、环境控制、粪污综合利用、农产品初加工和储藏冷链、设施农业工厂化育苗、智能调控和信息化管理等装备技术,补齐全程机械化生产短板。(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三区、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二)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建立农机农艺融合机制,加快选育、推广适于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将适应机械化作为农作物品种审定、耕作制度变革、产后加工工艺改进、农田基本建设等工作的基本前提,为全程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每年按规定创建500亩以上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点1个,加快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三区、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四、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
(一)加快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与技术。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快经济作物、特色产品的农机装备及技术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落实农业以奖代补政策,扶持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项目建设,重点开展主要特色优势农作物、戈壁生态农业、青贮饲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农机装备示范推广。支持经济作物种植收获、秸秆还田离田、残膜回收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高效机械装备技术的示范推广。积极推进农机报废更新,加快淘汰老旧农业机械,促进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引进无人机统防,提高农作物统防统治水平。(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三区、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
(二)推动智慧农机示范应用。推进“互联网十农机作业”,加快推广农机深松、深耕、播种、收获作业监测、维修诊断、远程调度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提高农机作业质量效率与监管水平。推广使用补贴机具手机app申请和审核,优化补贴政策便民利民措施。(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
五、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一)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机械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农机化项目、扶持政策,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以及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支持农机合作社组建联合社,鼓励合作社抱团发展,发挥农机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到2025年,全市农机合作社省级示范社达到8家,组建农机合作社联合社2家。(牵头单位:三区、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
(二)创新农机服务机制。鼓励农机服务主体通过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农业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高效便捷的农机作业服务,实现机具共享、互利共赢,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动农机服务业态创新,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作业、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一站式”综合服务。落实有关规定,为联合收割机免费办理跨区作业证,免收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车辆的通行费。(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
六、切实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
(一)推进农田“宜机化”建设。重点解决农机“下田难”“作业难”等问题,加快补齐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短板。将“宜机化”建设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进一步明确田间道路、田块长度宽度与平整度等“宜机化”要求,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切实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提高农机适应性。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区大型农机通达率达到100%。(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
(二)完善农机作业配套设施建设。落实设施农用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电等相关政策,支持农机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生产条件建设。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机具存放和维修、农作物育苗以及农产品产地烘干和初加工等农机作业服务配套设施。(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七、创新完善扶持政策
(一)积极落实补贴政策。推进农机合作社装备提升行动,积极争取省级“一乡一农机合作社”建设项目,提升全市农机装备水平。落实农业以奖代补政策,对农机合作社建设不小于400m2,市级给予2万元配套补助;
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大户开展深耕、深松作业,在中央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5元/亩的市级补贴;
对新型经营主体、农机大户引进的薄弱环节生产机械,市财政给予购机价10%的累加补贴,补贴金额不超过中央补贴金额。对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或个人购买的机具,进一步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做到“应补尽补、敞开补贴”。(牵头单位:三区、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机生产企业新产品规模化生产、技术改造升级、扩大生产给予信贷支持,促进农机生产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大型农机装备开展抵押抵款。市财政对购买大型、新型农机装备贷款进行贴息。在合规审慎的前提下,按规定程序,为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机融资租赁业务和信贷担保服务。农机融资租赁服务按规定适用增值税优惠政策,允许租赁农机等设备的实际使用人按规定享受农机购置补贴。农业机械耕作服务按规定适用增值税免征政策。(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政府金融办、人行嘉峪关市心支行、嘉峪关银保监分局)
八、不断加大农机人才培养
(一)提升农机化管理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完善基层农机服务机构,加强农机推广能力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农机安全监管能力提升行动,推进“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健全农机安全监管工作体系。建设区域农机安全应急救援中心,提高农机安全监理执法、快速救援等能力。继续落实农机管理“六项免费服务”政策。(牵头单位:三区、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二)加强农机实用型人才培养和农机化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机户、农机合作社带头人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机实用人才。加强农业机械化工作队伍建设,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和知识更新,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机人才队伍。(牵头单位:三区、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工信局)
九、加强组织领导
(一)建立实施机制。建立由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牵头的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协调推进机制,统筹协调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工作。加强工作指导,及时研究解决突出问题,破除发展障碍。重大问题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二)落实部门责任。各部门要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议事日程。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经费保障,形成工作合力。
农机装备 篇6
关键词:农机装备;结构;市场供应;需求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1-0079-03
目前,辽宁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以农业机械生产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其中,农机装备水平的提升,为全省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备的装备物质基础。
1 辽宁省农机装备结构基本情况
2004年以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辽宁省农机装备数量逐年大幅增加。2014年,全省农机装备保有量达到490余万台套,与2003年相比新增农机装备74.6余万台套;农机装备原值达到257.7亿元,农机装备净值达到194.6亿元。在农机装备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农机装备分类标准看,全省拥有耕整地机械24.8万台;种植施肥机械26.6万台,其中,水稻插秧机3.4万台,免耕播种机1.8万台;田间管理机械9.7万台;收获机械5.3万台,其中,水稻联合收获机0.61万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25万台,花生收获机2.9万台;收获后处理机械15.6万台,其中,机动脱粒机14.9万台、谷物烘干机0.11万台、保鲜储藏设备0.56万台套;农产品初加工机械37.5万台套,其中,动力机械21.8万台、作业机械15.7万台套;农用排灌机械241.2万台,其中,排灌动力机械106万台(主要为小型柴油机)、排灌作业机械(主要为小型水泵)135.2台;畜牧养殖机械20.2万台,其中,饲草料加工机械(其中小型铡草机、粉碎机)17.1万台;渔业机械7.73万台,其中,增氧机5.5万台、投饵机2.23万台;设施农业设备1 581套,主要为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林果业机械0.68万台,主要为挖坑机和果树修剪机;农田基本建设机械1.38万台;农业动力机械(指拖拉机)55.6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4.7 kW及以上)22.3万台、小型拖拉机(2.2~14.7 kW)33.3万台;农用运输机械49.1万台;农用飞机11架。
从农机装备服务领域看,种植业农机装备139.6万台套,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装备37.5万台套,农用水利排灌机械装备241.2万台,畜牧养殖机械装备20.2万台,渔业机械装备7.73万台,林果业机械装备0.68万台,农用运输机械49.1万台。
2 辽宁省农机装备结构分析
近年来,辽宁农机装备数量实现较快增长,农机装备保有量处于全国前列。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下,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先进适用机械装备数量得到提升,农机装备结构得以优化,但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相比,辽宁省在农机装备结构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1) 从应用结构来看,主要表现为“三高三低”。一是种植业农机装备水平较高,体现在机械装备的先进性和应用生产环节多样性方面,种植业农机装备数量约占总保有量的30%以上,而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等机械装备水平相对较低,应用生产环节单一。二是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机械装备水平较高,数量约占种植业机械装备保有量的70%以上,而设施农业、经济作物、蔬菜等机械装备水平较低。三是粮食作物中机耕、机播机械装备水平较高,数量上约占粮食作物机械装备保有量的90%以上,机收装备水平尤其是玉米机收装备水平较低。
2) 从产品结构来看,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 。一是作为动力的拖拉机数量很多,与之配套的作业机具数量相对很少。目前,辽宁省拖拉机与配套机具的配套比仅为1.00︰1.43,农机使用功能和效率不高。二是小型农机装备数量多,大中型农机装备数量少。小型农机装备数量约占总保有量的70%以上。三是低档次农机装备数量多,高性能、高效率农机装备数量少。全省老旧落后农机装备数量约占总量的20%~30%。
3) 从农机装备经营结构来看,农机作业合作组织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功能不全。受户均耕地经营规模的限制,辽宁省农机经营集约化水平不高,致使农机经营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家家户户买农机用农机,存在小而不全、功能单一、农机装备使用效率和效益较低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在提高农机装备数量的同时,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3 辽宁省农机装备市场供应情况
从农机装备生产情况看,我国是农机装备生产大国,农机工业体系较为完善,企业生产布局已经形成。2013—2014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 700亿~3 900亿元,产品种类包含国家农业机械产品分类标准中的各类机械装备,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各个领域。
从农机装备销售情况看,2014年以来,全国农机工业企业产能总体上过剩,产、供大于销,属于买方市场。目前,全省有农机产品经销商500余家,代销产品基本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购机需求。农机销售市场产品品目繁多,品种齐全,质量和技术相当,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并且大多数企业间、产品间的市场竞争体现在价格竞争上。随着农机工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性能高、售后服务好、产品信誉好的农机装备产品将占据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全国农机工业企业总体情况相比,辽宁农机工业十分薄弱。目前,全省有农机生产企业211家,工业总产值34.8亿元,仅占全国的0.009%,且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生产条件较差,大部分为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方式。全国最大农机工业企业年产值200多亿元(如福田雷沃、第一拖拉机厂等),而辽宁规模最大的农机生产企业年产值不足1亿元,生产的农机产品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种类主要以小型配套机具为主,地产农机装备远远不能满足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求。辽宁农机工业的现状与辽宁农业大省地位十分不相称。
nlc202309031317
4 辽宁省农机装备需求情况
目前,全国农机装备销售市场是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为主的市场。2004—2014年,辽宁省累计投入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6.8亿元,带动农民投入购机资金约109.2亿元,合计156.0亿元。增加农机装备74.6万台套,其中,各类拖拉机19.85万台、水稻插秧机4.05万台、水稻收获机0.58万台、玉米收获机1.17万台、其他配套机具49万余台套,为提升全省农机装备水平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近年来辽宁省农机装备销售市场情况看,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辽宁省平均每年主要农机装备的销售额在20亿元左右,平均每年新增农机装备数量在8万~10万台套左右。在农机销售和需求产品种类上,逐步呈现出由小型机械向大中型机械,由单一机械性能向复合机械性能,由高能耗、低效率向节能、环保、高效机械装备转变的发展趋势。同时,粮食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所用机械装备(例如玉米收获机、粮食烘干成套设备等),增产增效先进适用农机作业所用机械装备(例如免耕播种机、深松整地机械)及大中型拖拉机等呈现快速增加的发展趋势。
从今后一个时期辽宁现代农业和农机化发展需求看,重点还是围绕粮食生产所需的农机装备。据调研,由于报废、更新换代和农业生产需求等原因,拖拉机数量平均每年新增2万~3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约占新增数量的60%以上,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另外,辽宁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仅为40%左右,按照基本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要求,还需要新增2万台左右的玉米收获机械。
农业机械化是重要的农业农村生产力因素,按照涉农各领域、生产各环节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辽宁省农机化水平还很低。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先进适用、高效环保、安全可靠的农机装备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5 加快辽宁省农机装备结构调整的措施建议
农业机械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快农机装备结构性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5.1 调整农机装备产品结构
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突出补贴重点,统筹协调涉农各领域、生产各环节农机装备发展比例,积极解决辽宁省在农机装备产品结构上存在的“三多三少”和“三高三低”等问题。加大补贴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大中型、高性能、高效率、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的数量比例,积极促进农机装备更新换代、换档升级。合理提升动力机械和作业机具的配套比例,提高农机装备使用功能和效率。快速增加玉米机收等粮食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装备数量,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逐步增加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机装备数量,积极推进涉农领域机械化全面发展。
5.2 调整农机装备作业经营结构
通过补贴、信贷、税收、建设用地、加大基础建设投入等政策措施支持,加快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发展。推进土地合理流转,逐步协调解决目前家家户户发展农机化导致的农机装备小而不全、功能单一、经营结构不合理问题,缓解土地分散经营和农机规模化作业的矛盾。通过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发展,有效提升农机装备经营集约化水平,提高作业服务功能,使之逐步成为农机装备经营和作业经营主体,进而提升农机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农机装备应用质量、效率和效益,推进农机作业服务向产业化发展。
5.3 调整农机装备生产结构
通过研发、合资、合作、再创新等途径和措施,充分利用辽宁农业大省和农机需求大省的优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效力,积极培育地产农机装备品牌,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相对应的农机装备制造业基础。(下转第82页)
(上接第80页)
5.4 调整农机从业人员结构
着力加强农机作业人员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机专业操作人员队伍,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机装备作业质量和使用效率。着力加强对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农机经营人员的培训,最大限度地提升农机装备经营管理水平和农机作业经营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农机科研、推广等各类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培养、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和技能,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农机装备高效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合理更新您的农机装备 篇7
机器设备在过了一定的使用年限之后,会出现各种问题,油耗增加,维修成本升高,机器残值率下降较快,尤其是农机装备,由于作业环境恶劣,使用时间高度集中,同时存在有些生产厂家制造水平低下,因此机器的老化现象更为迅速。
此外,农机装备在适应性方面更新较快速,有些产品每年的改动甚至能达到三四十处,尽管这些改动不一定都能成功,但总体还是处于向前发展;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每年不断增加,一些省市还有报废更新补贴及优先获得购机补贴指标的优惠政策;在农机作业服务中,新产品,或者是适应性强的产品更容易受到服务对象的青睐。种种的因素促使农机用户要合理地考虑如何更新自己的农机装备,确保收益的最大化。
当然,单纯的农机大户,在更新农机装备方面会有很多的制约条件,如资金、作业规模等,而对于规模化经营的农机合作社,就要为此做周到的考虑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证竞争优势。有些地区,合作社的农机装备更新周期为3~5年,这恰好是机器回收成本的周期或者在收回周期的基础上再延长一两年,这个时间周期有利于跟上产品的更新换代步伐,减少很多设备维修的时间,且能及时回收成本。这样的良性循环对于农机合作社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不过,更新农机装备一定要根据农机装备实际使用的情况,作业需求以及自身的经济情况综合加以考虑,一味地追求更新换代也会得不偿失。
聚焦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业 篇8
其实早在2008年, 黑龙江省就投入资金1亿元, 在克山、宝清等地组建了10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试点, 当年引进国外154 kW (210 hp) 以上大型先进农机装备76台 (套) 。从2009年开始, 黑龙江省又利用银行贷款购置农机装备, 组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截至2011年底, 已组建558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进口大功率农机装备4 948台 (套) 。
而这只是我国进口国外农机产品中的一部分, 尚不包括黑龙江农垦农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呼伦贝尔农垦及全国各地垦区农场、合作社及农户等购买的进口农机产品。欧美大功率农机装备性能先进、价格昂贵, 单台机器动辄几十万元, 甚至数百万元, 但是由于国内农机企业不能自主生产, 或产出产品质量不过关, 因此不得不靠进口来满足需求。
自2004年国家开始大范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 农机行业取得飞速发展, 2011年农机工业总产值达2 898亿元, 俨然已成世界农机制造大国。但是, 如果去掉低速汽车、柴油机和零部件等产值, 只是动力主机和田间作业机具的产值恐怕尚不抵约翰迪尔一家企业2011财年320亿美元的总销售额。
2011年, 中国农机市场表面看起来依然是一派繁荣的景象, 但多数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日子很难过, 销量没有明显增加, 利润却大幅减少;与此相反的是外资企业销量增幅不大, 但利润却大幅增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市场需求已经升级, 过去我们的企业生产的所谓“便宜能用”的农机产品已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农民已将购买目标转向技术含量更高的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或进口产品。二是面对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 国内企业却拿不出相应的高技术含量产品, 面对利润丰厚的高端农机产品市场, 只能是“望梅止渴”;而外资企业有国外母公司的现成技术支持, 随时可以推出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技术, 赚得盆盈钵满也是常理中的事情。
目前来看, 我国农机工业尚不具备自主制造高端农机装备的能力, 尽管像中国一拖、福田雷沃、山东五征和常州东风等企业在高端农机制造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努力, 但全都在初期研制阶段, 取得实质性突破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 而且距离产品产出和成熟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
市场未能换来技术
改革开放初期, 既缺技术又缺资金的局面下, 当用市场换技术的概念被提出后就迅速扩散到各行各业。应该说, 市场换技术实施的前20年还是取得一些进展, 不只是农机行业, 各行各业的制造水平、产品水平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特别是通过学习外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产品外观, 国内企业受益匪浅。但是, 近10多年来我们引进技术、合资合作变得越来越困难, 而且已经进来的外资企业并没有把先进的技术拿进来, 合资的也渐渐变成了独资, 即便采取独资也不过是一条组装线而已。到头来, 不但没有学到技术, 反而丢掉原有的市场和品牌。
约翰迪尔, 全球最大的农机制造商, 于1997年与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合资建立迪尔佳联, 于2000年与天津拖拉机厂合资建立迪尔天拖。借助铁牛、佳联的品牌和渠道, 约翰迪尔完成了在大中功率拖拉机和高端收获机械领域的布局, 于2000年对迪尔佳联实现了独资, 而对迪尔天拖的独资化谈判一直都在激烈的进行。十几年过去了, 中方合作企业并没有因此获得重大的技术突破, 反而使得铁牛、佳联这样的老品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凯斯纽荷兰在哈尔滨、上海分别建立生产基地, 哈尔滨工厂以组装为主, 上海工厂虽然生产各种功率拖拉机产品, 但是功能先进的产品只向海外市场销售。
再以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为例, 洋马、久保田分别于1997年、1998年以合资与独资的方式在中国设立工厂, 并取得巨大成功, 井关、东洋和大同等企业纷纷跟进, 随即国内企业也在风起云涌中被卷入半喂入收割机行业。十几年过去了, 半喂入也为我国收获机械行业带来了巨大进步, 但是国内企业始终没能掌握其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现在, 已经饱和的半喂入市场形同鸡肋, 当初蜂拥而入的企业, 大部分选择退出, 勉强维持的, 其盈利水平也比较低。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是因为以前我们买的是国外二、三流技术, 以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为例, 是欧美市场淘汰多年的技术, 我们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等方法, 成功地移植到国内。而现在我们要买世界一流技术, 没有国家和企业愿意把其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卖给我们。无级变速、动力换挡、环保发动机、电控系统、大喂入量收割机等高端农机产品技术, 无法轻易获得。我国农机行业的发展到了不可能靠引进技术突破的阶段, 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来掌握高端技术。
知识产权和专利体系壁垒已形成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日益依靠对市场进入壁垒的打造来获取其竞争优势, 主要表现为由价格竞争转向为以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池体系为核心的市场化进入标准体系制定权的竞争。也就是说, 专利保护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农机企业持续赢利, 并阻止竞争对手技术赶超的重要武器。在竞争对手投入研发初期, 尚不能形成气候, 他们是不会理会的, 一旦对手开始盈利, 他们就会拿起专利武器向其发起攻击, 让追随者时刻都能感受到卡脖之痛。
还以半喂入收割机为例, 引用广东某半喂入收割机生产企业负责人的话, 日韩企业在半喂入收割机方面申请的专利技术, 让追随者绕着走都会被“拌倒”, 太严密、太详细了!即便如此, 在国内企业似乎快要绕开这些专利门槛时, 他们又使出杀手锏, 推出半喂入收割机的替代产品——新型全喂入履带收割机, 让半喂入收割机行业一举走向衰退。
再以采棉机为例, 凯斯纽荷兰、约翰迪尔几乎掌握了该行业全部核心技术, 追随者想进入该市场非常困难, 一方面其复杂的结构, 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制造能力, 另一方面即便攻破了制造技术方面的障碍, 也还要再受专利技术的制约。所以, 只能是花费高额的费用购买其专利技术, 或像乌克兰等企业一样, 用其他简单技术替换, 在清花领域下功夫。
谷歌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 苹果、微软等组合以45亿美元收购北电网络专利权, 这些动辄几十亿、几百亿美元的收购案, 其目的就是获得对方的专利, 避免以后生产中付出更多的专利技术成本。2011年3月, 中国一拖收购法国McCormick工厂成立一拖法国公司, 生产具有动力换挡的液压传动装置, 就在人们普遍看好这起收购案的同时, 困扰也随之而来, McCormick只生产动力换挡装置, 配套的电控系统技术并不为其掌握, 中国一拖不得不重新开发电控系统。发达国家构建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池体系使其跨国公司处于产业价值链高端“链主”地位, 不仅仅具有对核心技术的控制力, 而且也有对终端市场的控制力, 他们具有利益分配的控制权和主导权。想在发达国家产业价值链中取得突破, 绝非易事。
中国农机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普遍在3%以下, 而跨国农机企业大都超过10%, 有的甚至达到30%。我国农机企业研发投入的绝大多数是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工具软件等, 而欧美日农机企业60%的研发投入用在设计、试验等自主研发上。想在技术创新上有突破, 国内企业在研发投入、研发方式上还要做更多的文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丰富的专利技术、健全的营销网络、良好的品牌形象, 这些恐怕都不全面, 如果只单独拿出其中一项很难取得成功。核心竞争力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 至少包括核心技术、营销模式、经营理念和治理结构。过去我们很少去研究核心竞争力, 即便有也只是注重其中的某些方面, 因此常常会出现今天抓质量, 明天抓销售, 后天搞品牌, 最后又开始注重人才培养, 到头来每件事都只能热一段时间, 过后就会放松, 甚至被忘却。
首先是核心技术。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非常缺失, 因此有很多企业也非常重视。像中国一拖以其雄厚的技术和人才储备, 50多年来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竞争力, 此外, 众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也都在技术研发方面, 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有出色的表现。但是由于没有在竞争中找准位置, 在农机行业产业链中迷失了方向, 导致很多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不断地诞生、壮大、衰退、再消失。
从欧美农机工业发展趋势看, 少数几家大企业从事拖拉机、收获机械及农机具的生产, 属于综合性农机厂商, 绝对大多数企业以经济作物、植保机械、新能源和零配件等为主, 处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共同构成整个行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我国农机行业已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但是在核心技术方面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体系, 因此, 国内企业应首先找准定位, 在未来的产业链中建立自主的核心技术。
其次是公司治理模式。某业内专家说, 我国农机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归结为“四小一大”, 也就是“小打、小闹、小富即安、小农意识和夜郎自大”。再看约翰迪尔这样的全球农机巨头, 其实就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 每个部门甚至每个人都是这台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 只从事其中的一项工作, 靠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来润滑各个零部件, 保证整个公司顺畅运行。如果把约翰迪尔的公司治理模式比喻成一个完善的计划经济体系, 那么我国农机企业多数都还处在小农经济阶段。
过去我们较少关注公司治理模式, 常常因注重其他因素而忽略了治理模式的作用, 其实治理模式也是公司竞争力的体现, 甚至是核心竞争力。完善的公司治理模式, 由设计规划人员, 针对公司每个部门、每个岗位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 包括工作内容、考核办法、培训过程等。据某业内人士讲, 约翰迪尔对无论是对研发、生产、经销、服务或其他工作人员都有严格而慎密的培训体系和考核指标, 光是针对某个岗位的考核手册就是厚厚的一本书, 可以说他们已经把管理工作做得细致到家了。
约翰迪尔已经有175年的历史, 在经营理念、治理模式、核心技术和品牌管理等方面都有大量而丰富的经验积累。而我国农机企业最早的是1949年建国以后成立的, 而且真正经历市场洗礼的也只是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时间, 在管理、技术和品牌方面都没有优势, 但现在就要和国际农机巨头们在同一个平台竞争, 这就需要从技术、品牌、经营和治理结构等各个方面迅速提升。
未来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和国际农机巨头相比, 我国农机企业在高端农机装备领域的劣势明显, 在核心技术方面我们距离高端农机装备还相差较远, 在公司治理模式和经营模式方面的差距更大, 而且还要遭遇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池体系的行业壁垒限制。但是, 中国的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业刚刚起步, 尚处在市场成长阶段, 政府部门对国产高端农机装备也非常重视, 采取了很多扶持措施, 每一个企业都还有机会。
首先是市场需求。只有经济体中存在足够规模的收入不断增长的消费群体, 以及对高价格创新产品有足够购买支付能力时, 企业在高端产品方面的投入才能转化为创新活动的收益, 这也被称为“需求所引致的创新”。2008年以来, 黑龙江省已经组建了5 5 8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每家合作社固定资产在800万~2 000万元, 在未来合作社还将继续发展壮大, 而这仅仅是黑龙江一个省, 吉林、辽宁、内蒙古以及全国各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农机合作社和普通农户不同, 他们对农机装备的要求较高, 他们对舒适和效率的重视要远高于价格。合作社和农垦农场共同构成了我国高端农机装备的需求主力, 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未来高端农机装备的需求还将持续增长, 这也为我国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需求支撑。
其次是环境促使。国际农机巨头在农机行业产业链中处于链主的地位, 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其规模优势, 除自身积累成长外, 兼并重组越来越成为其规模扩张的主要手段, 凯斯纽荷兰、爱科集团等就是资本运作的高手, 通过并购重组确保其农机行业链主地位。其中, 凯斯纽荷兰旗下拥有菲亚特、福特、纽荷兰、凯斯、万国、斯太尔、法毛和上拖等品牌, 而爱科集团旗下活跃着麦赛福格森、挑战者、维美德和芬特4大品牌。通过资产并购,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主流产品集中到四五家跨国公司来生产, 绝大多数企业活跃在植保机械、农机具、零配件、经济作物机械和新能源等领域。
我国农机企业已经形成为数不少的产业集群, 像山东潍坊的拖拉机和柴油机产业集群、河南洛阳的拖拉机产业集群、江苏常州的柴油机产业集群、重庆的微耕机产业集群、山东临沂和浙江台州植保机械产业集群等, 但是企业数量过多, 产业集中度不够高, 产品技术水平较低, 大都为同质化竞争, 还没有形成合理的行业分工, 用“四小一大”来形容非常确切。未来, 中国农机工业面临的重要困难就是整合, 要建立合理、完善的产业链。中小企业要找准定位, 不一定非要从事拖拉机、收割机等主机产品, 农机具、经济作物和零部件等领域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这种竞争力是别人难以复制的, 这样才能避免在产业升级整合中被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政府已将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做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并提出要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而我国农机企业也已经开始行动, 五征集团收购山拖, 常发集团收购锋陵和佳联, 中国一拖收购法国McCormick工厂, 福田雷沃在意大利建立研发基地, 常州东风在德国、波兰设立研发和生产其地等, 这些都是向高端农机装备制造方向迈出的第一步。
农机装备 篇9
农机万亩总动力配比指标, 是反映农机装备动力量的绝对值, 对考量一个地区农机装备与农业发展是否匹配,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出台之后, 农户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不断提升, 农机装备总量增长迅猛, 动力量由20世纪长期以来的不足状态, 逐渐趋于饱和, 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农机装备总量过多的情况。
因此, 以传统农机总动力量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农机化水平, 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对农机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的目标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衡量分析一个地区农机装备水平时, 不能再单纯以总量多少加以评判。
为此, 2012年, 国家农业部推出了农林牧渔综合机械化水平作为农机服务水平的考量指标, 以反映农机服务领域水平的高低。
然而, 因各个地区农业总量和作业情况的差异, 在作为基础性指标的万亩总动力配比已不能准确反映各地农机化水平时, 农林牧渔综合机械化水平指标由于考量计算难度, 也难以达到准确测算农机化综合水平的目的。
我们在考量一个地区农机化水平的同时, 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在农机装备与作业需求上寻求供需平衡, 保障农机作业人员的经济效益, 避免国家补贴资金的浪费。
因此, 能否本着以最少量的动力量, 达到最好的机械化水平的原则, 充分考虑农机装备总量与作业需求、机械化水平之间的关联, 找到一种能较为科学地反映农机政策引导方向的判断依据, 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过对比分析与思考, 笔者提出以千瓦动力服务率作为万亩动力配比率的替代指标, 并结合机械化水平进行加权计算得出农机综合服务率的试想。
即:千瓦动力服务率=总耕地面积÷总动力千瓦数;农机综合服务率=千瓦动力服务率×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当然, 如果要更为准确, 可将种植业、林业、渔业等按照各自产值比重替换, 并结合各行业机械化水平进行加权计算。
其中, 千瓦动力服务率将农机作业需求与装备量进行了综合考量。千瓦动力服务率越高, 表明单位动力量的作业面积越大。为消除可能出现的某地区农机总量确实严重不足, 但千瓦动力服务率较高的假设错误, 结合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进行加权。
那么, 就可以进行以下评价:如果千瓦动力服务率较高, 实际机械化水平也较高, 基本可以确定该地区作业需求与装备供应达到了最优、农机整体服务领域较宽、综合服务效率很高的良性发展状态;如果动力服务率较低, 而机械化水平较低, 说明农机装备处于利用不足、作业效率较低的状态;如果动力服务率较高, 机械化水平较低, 说明农机装备动力量处于不足状态;如果动力服务率较低, 机械化水平较高, 说明农机化管理经营方式较为粗放, 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装备结构, 且可能存在装备总量过剩的情况。
农机装备 篇10
1月17日, 总投资超过11亿元的福田雷沃重工黑龙江大型农业装备制造基地二期项目在哈尔滨正式启动。项目规划建设形成大中型拖拉机20000台、收获机械8000台, 农机具18000台套及专用改装车5000台的生产能力。以打造黑龙江及远东地区以大中马力拖拉机为主, 收获机械、专用车为辅的大型机械装备制造基地。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农机行业仍未走出“寒冬”的形势下, 福田雷沃重工强势进驻黑龙江, 大力开拓东北农机市场, 在业内引起了强烈震撼, 新一轮农机产业升级和市场格局整合或将由此揭幕。2008年山东福田雷沃重工大功率农机在东北地区的销售达7000多台, 仅在黑龙江就达4000多台。前不久, 国家启动了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 2009年, 国家的农机补贴, 也从去年的40亿增加到100个亿, 扶持力度的加大, 使整个黑龙江对大马力农机的需求更加旺盛。过去, 黑龙江的大农机市场是进口产品的天下, 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虽然福田雷沃重工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大功率农机性能稳定、很快替代了进口, 价格也便宜一半。但由于当地没有生产企业, 仅靠滚滚车轮长途运输, 企业不仅要承担每年几百万的物流成本, 而且配件供应和技术服务都难以配套, 远水不解近渴。
2008年以来, 国家进一步制定了推动农机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黑龙江省也启动并实施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难得的市场机遇, 让山东省迅速为企业大开绿灯, 帮助福田雷沃重工“拖家带口”再“闯关东”, “产地销”变身“销地产”, 而且制造、分销、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都在黑龙江实现了“本土化”。
据悉, 福田雷沃重工已启动大型农业装备制造基地二期项目, 该项目针对当地农业机械化需求, 进一步为用户设计和提供整套农田作业方案, 量身定做农业机械设备。福田雷沃重工董事长王金富表示:“福田雷沃重工黑龙江大型农业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定位是抓住需求大功率驱动的拖拉机产业升级机会, 引领黑龙江、东北及远东地区农业装备产业升级”。而伴随该基地二期项目的逐步完成, 以大功率拖拉机为代表的福田雷沃重工高端农业机械产品将实现在该基地的大批量投产, 在满足黑龙江及周边省份需求的同时, 辐射俄罗斯、蒙古等东北亚市场。该项目设计的投资总额为11.67亿元,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4.85亿元, 流动资金为6.81亿元, 预计于2013年完成。该阶段主要是建设大马力拖拉机、玉米收割机、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和专用车业务单元, 同时, 随着项目规划的实施, 福田雷沃重工将逐步增大在属地的配套件及自制件业务量, 利用黑龙江机械制造产业优势, 发展大型农机具配套制造单元。形成农业装备产品大中型拖拉机年产20000台、收获机械年产8000台, 农机具18000台套及专用改装车年产5000台的生产能力, 确保大马力拖拉机、农机具、收割机等在技术上整体与国际水平同步。 (本刊记者)
农机装备 篇11
1 动力机械两级分化趋势明显, 大型化需求强劲
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的加大、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项目的实施以及市场更新换代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 菏泽市动力机械两级分化的趋势明显。小型拖拉机呈负增长趋势, 而大型拖拉机, 特别是73.55 k W及以上的大型拖拉机需求强劲且呈稳定增长趋势。据统计, 2012—2014 年, 因市场更新换代及小型拖拉机的用途变狭窄等多重因素影响, 全市小型拖拉机已由2012 年的64 889台, 剧减到了2014 年的45 896 台, 减少了18 993 台;而3 年内全市大型拖拉机却新增了4 339 台, 其中, 依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购置的大型拖拉机就达3 795 台, 占大拖拉机新增量的87.46%。在补贴的大型拖拉机中, 由于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项目的实施带动, 73.55 k W及以上的大型拖拉机需求明显转旺, 根据购机补贴数据, 2012—2014 年全市73.55 k W及以上的大型拖拉机年补贴量分别达到了1 146、669 、929 台, 分别占当年大型拖拉机补贴总量的65.56% 、72.32%、82.80%。由此可以看出,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 菏泽市大型拖拉机需求转旺, 动力机械大型趋势愈加明显[1]。
2 粮食收获机械更新换代加快, 高效化趋势愈加明显
在机械的生产效率成为用户考虑的第一因素及市场更新换代加快的双重因素影响下, 近年来菏泽市粮食收获机械的产品结构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背负式收获机已多年没有增长, 正逐步淘汰;自走式收获机中, 功能单一、小喂入量的机型需求量急剧萎缩, 而大功率、多功能、高效率的机械需求量快速增加。据统计, 2012—2014 年全市共新增联合收获机4 886 台, 而3 年内依托补贴政策购置的小麦联合收获机就达到了7 009 台, 由此可见, 菏泽市收获机械市场更新换代速度已明显加快[2]。
根据近3 年的购机补贴数据, 3 kg/s及以下喂入量小麦联合收获机所占比率已由2012 年的61.05%急剧下降到2014 年的2.94%, 而5 kg/s及以上喂入量的小麦联合收获机的补贴量2012 年仅为76 台, 2014 年却高达1 257 台, 所占比率已由2012 年的7.27%迅速增长到2014 年的87.96%, 其中, 仅6~7 kg/s喂入量的机械2014 年就补贴263 台。自走式玉米收获机由以前的以2 行机为主, 已发展为目前的3行机为主, 机械功能也在仅具有单一摘穗功能的基础上发展为目前的摘穗、剥皮功能同时具备。据统计, 2012 年3 行摘穗剥皮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补贴30 台, 仅占当年玉米收获机补贴总量的9.17%;2014 年, 3 行摘穗剥皮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的补贴量高达1210 台, 占当年玉米收获机补贴总量的65.98%。由于得到了去东北跨区作业的机手的青睐, 3行机在菏泽市也有一定的发展。2014 年, 全市共补贴4 行摘穗剥皮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29 台[3,4]。
3 主要经济作物作业机械逐渐增多
长期以来, 菏泽市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随着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近年来菏泽市将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为全市农机化工作的重点来抓, 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大力引进和推广大蒜收获机、薯类收获机及花生收获机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5,6]。据统计, 自2012 年至2015 年上半年, 全市共补贴经济作物作业机械逾170 台, 其中补贴大蒜收获机逾126台, 补贴薯类收获机22 台, 花生收获机8 台[7,8]。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及农机科技示范园的示范带动下, 全市已推广大蒜收获机700 余台, 完成大蒜机械化收获面积9 000.00 hm2, 推广薯类收获机械逾40 台, 完成马铃薯机械化收获面积逾466.67 hm2。
参考文献
[1]李清明, 侯献伟.2011年山东省农机装备结构新变化[J].农机科技推广, 2011 (1) :40.
[2]姜贵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的策略分析[J].农业机械, 2015 (3) :100.
[3]郭明文, 何政道, 许飞鸣.合理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江苏农机化, 2014 (1) :24-26.
[4]梅代运.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促进农机化快速发展意义深远[J].农业机械, 2013 (1) :126-127.
[5]陈新玲.浅谈新源县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成效[J].新疆农机化, 2012 (5) :59-61.
[6]刘抒霞, 黄启娟.大力推广大蒜收获机械化[J].农机科技推广, 2010 (3) :39.
[7]吴芳.吉林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绩效评价[D].吉林:吉林大学, 2013.
【农机装备】推荐阅读:
农机装备水平09-04
装备装备学06-10
1消防装备——装备日常管理09-27
农机合作社的农机修理08-29
装备07-02
成套装备10-15
工程装备10-18
装备运用10-18
灭火装备10-20
装备市场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