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建设(精选12篇)
装备建设 篇1
教育装备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直接动力。近年来,山西晋中把教育装备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支撑和保障,持续加大教育装备投入,不断强化教育装备管理,着力提高教育装备应用水平,为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提供坚强的物质支撑和技术保障。
坚持“城乡一体”方略不动摇,注重统筹,加大投入,大力提高教育装备标准配备化水平
中小学校舍及其配套建设,是中小学健康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有了好的物质条件,公平才有基础,质量才有保障。近年来,晋中教育抓质量首先抓投入,抓公平首先抓建设,切实夯实中小学校保障基础。
1.紧紧抓住国家和山西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的机遇,推进校舍建设,基本实现了校舍建设标准化
晋中把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市长工程、县长工程,大力推进“校校达标”工程。在前几年实施了寄宿制学校建设、初中学校建设、城镇中小学新改扩建等工程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转变。2009年,国家正式启动中小学校安工程,山西的力度更大。晋中坚持城乡学校一个规划、一个标准来实施校安工程。晋中这些年投资31亿元,新改扩建学校784所,学校安全工程成为晋中教育史上投资最多、标准最高、老百姓最满意的工程。同时,为适应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的需要,启动了总投资15亿元的市城区中小学建设工程,用三年时间新建学校11所,改扩建2所,进一步满足新增居民的教育需求。
2.紧紧抓住一大批新校舍落成的契机,强力推进中小学装备标准化建设
晋中每年突出一两个重点,实施了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改善、图书仪器配备、音体美器材补充、塑胶操场建设等十大提档配套工程,并在中考时创造性地加试体育、信息技术和理化实验操作,促进了设施设备的补充更新。近几年,晋中结合国家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山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新一轮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市11个县区在山西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验收。全市所有学校都有满足需要的实验、艺术、体育、卫生、劳技、信息技术和图书等配套设施,办学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主动顺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全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市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和“班班通”
晋中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数字晋中”的战略重点,出台了《关于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实施意见》,采取“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开发应用并重”的办法,在投资4亿元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完成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和晋中教育城域网的基础上,市域内所有学校都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双通”目标。2012年,晋中被列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地区。同时,晋中继续投资10亿元,持续推进数字化校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远程背景下的教学录播系统“三大工程”,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化管理和教学环境,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坚持“一校不落”标准不降低,搭建平台,动态管理,持续提高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水平
教育装备能否发挥服务教学作用、能否转化为学生综合素质,配备是前提,管理是关键,运用是根本。为此,晋中在全市范围内推进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搭建了晋中市教育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市、县、校、实验教师四级管理模式,为全市教育装备的科学管理和充分使用奠定了基础,对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1.装备管理信息化为全市教育装备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补充配备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管理系统为上级管理部门提供了配备标准查询、实验室达标查询、实验仪器达标查询、仪器账目查询、实验次数查询等管理功能。各级管理部门可通过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教育装备的总资产、年度仪器资产更新数额、年度仪器资产报废数额以及与配备标准相比,还需投入的资金总额。管理系统还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了实验开出率统计、实验完成进度统计和仪器使用频率统计等。管理者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各校、各年级、各学科的实验开展情况。改变了对学校实验教学开展的评价方式——由原来的年终抽查式的终结性评价变为现在的实时过程性评价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装备管理信息化为学校教育装备的科学、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管理系统中登记了学校各种功能室的数量、面积以及各个功能室中的设施设备等信息,学校可对照配备标准及时了解本校各种功能室的配备情况,为学校建设规划提供依据。管理系统中记录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科学、音体美等16个学科的仪器配备数量、存放位置、达标情况、短缺情况等信息,促进了学校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3.装备管理信息化为实验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方便
管理系统中提供了物理、化学、生物和科学4个主学科所有的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实验方案,即每个实验的实验名称、仪器名称和数量。实验教师只需点击实验名称即可自动弹出本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大大方便了实验教师。同时,管理系统突破了实验教学的时空限制,仪器管理员和实验教师通过网络可以完成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为教师日常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帮助。实验教师可以网上共享实验成果,有效地推动了实验教学的开展,促进了实验教学管理与应用水平的提高。
坚持“提高质量”主线不改变,健全机制,注重考核,持续提高学校装备使用常态化水平
加强装备工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在提高装备使用效率上,我们突出了“两个抓手”。
1.以中考“一拖四”为抓手,持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从2007年起,实施中考“一拖四”模式,就是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加试体育、信息技术教育、理化实验操作和综合素质评价四项内容,分别以体育30分、信息技术教育10分、理化实验操作10分计入总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体育考试促进了体育器材的配备,信息技术考试促进了计算机教室的配备,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促进了实验室和实验器材的配备。“一拖四”中考模式,大大促进了标准化配套建设。
2.以强化县校考核为抓手,持续提高县校落实教育装备“配管用”责任的主动性
晋中将教育装备建设作为每年度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展性评价的重要考核指标,每年考核,每年“晒”单。同时,对全市各类学校开展实验情况进行了周通报、月排队、年考核,有力地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同时,将教育装备“配管用”情况纳入干部管理使用重要范畴,真正把教育资源盘活、用好,真正把现代化装备转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育教学装备是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下一步,晋中市要以《教育部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为指导,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装备标准化配备上继续做文章,在管理信息化上不断有提高,在使用常态化上持续加力度,提高教育装备服务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努力办好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高质量、更为满意的教育。
装备建设 篇2
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与科学素养,其根基应该是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国的国民科学素养在全世界排在倒数的位置,恐怕不能不归功于中小学教育。在当今,国家把发展和创新放到所有工作的核心时,科学教育、科技教育和科普教育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衰落,在我们的中小学课程实施的份量中,科学教育远远落后外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错位或迷失,甚至是一种国家与民族的悲哀。
但是科学、科技与科普教育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除了我们教育管理者的认识与观念外,还要有优良的师资队伍,更要有相应的条件,如实验室、仪器以及基于网络技术的资源、设备等。这三者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校长、教师是关键,装备是基础,也是促进变革和保障实施的条件,更是推动校长观念更新的动力。
装备建设 篇3
大数据在先进装备建设中广泛应用 武器装备建设具有科技含量高、独创性强、投资规模大、后果关联性强等特点,给装备建设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因此,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越来越倾向于用大数据推进装备建设的发展。
美国第四代战斗机F/A-22就是数据采集和大数据分析在装备建设中的一个典型运用。
F/A-22自1997年试验机首飞起,开展了广泛的研制试验与评价飞行试验,验证了飞机的优良性能。这些试验主要有飞行器性能试验、航电系统试验、低可探测性试验、后勤试验和评价、地面结构试验等,通过以上试验,获得了大量数据。除此之外,还进行了如下专业试验。
环境试验。2002年6月至9月,F/A-22 4004试验机在埃格林空军基地的McKinley气候实验室进行了3个月的环境试验。飞机被安装到约77米宽、61米长、21米高的主试验舱,先后进行了低温、降雪和热环境试验,以及下雨试验。每一次环境实验都像一次飞行,飞行员在座舱内在每种天气情况下启动发动机和操纵各种系统。维修、载荷和辅助系统试验也同时进行,以验证飞机不同天气情况下的维修特点。
实弹发射试验。F/A-22试验项目计划进行了21次实弹发射试验。到2001年,完成了14次飞机部件的实弹发射试验。2000年11月4001号机撤出飞行试验,到达怀特-帕特森空军基地,参加实弹发射试验。飞机被安装上试验台,2001年8月完成了翼根处的实弹射击试验,随后还计划完成机翼前缘处实弹射击试验。
武器集成试验。2000年起,F/A-22试验机开始导弹发射试验,先后进行了亚音速情况下AIM-9M、AIM-120C发射试验,超音速发射AIM-9、AIM-120C试验,超音速发射雷达制导AIM-9M导弹击中火箭靶标试验、超音速发射带制导的AIM-9导弹击中QF-4无人靶机试验,以及大g值发射AIM-9导弹和连续发射3枚导弹、同时发射4枚AIM-120攻击4个目标等的试验。
通过这些试验,美国军方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为F/A-22项目建设、降低风险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大数据是主导装备建设质效提升的增长点 当前,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陆、海、空、电等军兵种都建立了各自的武器装备信息数据档案,其数据主要包括武器装备的型号、性能、数量、质量情况、使用情况、保障情况等,由于武器装备研发、生产、编配、使用、保障分属于不同单位和人员,装备信息容易出现堆积、丢失、重复的现象。与此同时,在装备建设领域,由于涉及的保障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客观上必须依赖计算机数据管理系统进行业务处理。但是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实施数据管理系统的阶段性、技术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装备管理的各业务部门,所采用的数据管理系统必然是不一样的,并且各类装备建设数据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的分系统中,使得装备建设综合信息数据不便汇总、查询困难,这必将导致在综合层面无法进行高效的装备建设信息数据汇总、查询和应用,而使用大数据管理装备建设数据,使其规范化,则能够较好地解决以上难题。
无论从现代战争要求对信息的全面快速的掌控来看,还是从数据库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都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系统,能够集成存在于分布数据源的装备建设数据,为装备建设综合决策部门提供快速的数据汇总和数据支撑,使装备建设及保障管理及相应的辅助决策分析提高到一个新层次。然而,目前武器装备发展中依旧存在“多代产品共存在,军民融合式数据共享,装备数据动态变化”等现实问题,数据库技术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数据精准高效的需要,而大数据技术具备突破常规技术“数据单一、横向隔绝、挖掘瓶颈”等特点,为提供可靠、有效、准确的装备建设数据奠定了技术基础。可以说,大数据是主导装备建设质量效益提升的新的增长点。
可以预计,未来影响、决定装备建设进度和质量效益的最大核心在数据,数据的积累量、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数据主导决策将是获得装备发展优势的关键。大数据时代,通过挖掘综合数据、分析相关关系,帮助我们分析研究装备建设全过程、全寿命,得出正确结论,作出科学决策,并科学预测决策之后带来的连锁反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加以调控。因此,必须强化“信息要素是主导要素、数据优势是绝对优势”的观念,加快装备建设领域的大数据构建,着力提升数据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等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力在装备建设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从数据到决策的能力”,确保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摘自《科技日报》
谈后勤装备战备储备建设 篇4
一、我军后勤装备战备储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储备布局不合理
随着现代作战样式对后勤保障要求的不断变化和我军联勤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后勤装备战备储备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军现存后勤装备储备布局已经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现阶段,我军战略和战术层次储备比例偏小,而处于战役层次的储备规模偏大。这种层次结构,给战时保障增加了难度。战术储备比例偏小,导致部队的独立保障能力弱;战略储备层次偏小,无法对重点地区、热点方向实施快速保障,从而在根本上弱化了后勤装备储备的应急保障能力。
2. 储备结构不合理
现代战争对后勤的威胁增大,要求后勤装备在储备结构方面必须更加合理和完善,以保障战场多方面的需求。然而现存后勤装备储备结构存在问题很多,在数量、品种及各种配件上没有合理的储备限额和具体规定,特别是近几年新研制的后勤装备,没有相应的战储后勤装备配套标准,对于储什么,储多少,谁来储无法可依,导致储备结构混乱、僵化,对战时后勤保障造成诸多不便,难以满足战时快速保障需求。
3. 储备方式单一化
大联勤条件下,后勤装备储备方式与过去相比,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导致储备效益依然比较低。在储备分工上,以军队储备为主,社会储备较少;在供应方式上,以实物供应为主,经费供应较少;在储备方式上,以静态储备为主,后勤装备一经入库,“活物”就变成了“死物”,造成长期占据大量库容,给保管带来许多困难,而且一旦装备改型和换代,大量配套器材和装备随之被淘汰,造成极大浪费。
4. 装备轮换不及时
目前,大部分仓库在对后勤装备更新换代方面做的不够好,无法与部队所用后勤装备形成有效的连接,这对保障平战时需要造成很大困难。这主要是装备的储备周期不科学,管理方式不灵活,信息沟通不及时,进而导致库存积压和待报废的装备器材等日益增多。老旧、报废、淘汰等战储后勤装备及配套器材处理程序复杂,进程缓慢,导致大量老旧和淘汰后勤装备长期占用库房,装备轮换周转不开,保障效益低下。
二、新形势下加强后勤装备战备储备建设的对策
1. 优化储备布局
为适应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应急保障需求,在储备布局上,首先要加强战略和战术储备,适当减少战役储备。战略储备既可以在应急情况下对重点方向和重点区域实施快速保障,又便于统一指挥和集中管理,发挥全方位辐射保障功能。战术储备可以使部队的独立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做好战争准备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物力财力。这种储备布局,很好地形成了多点、分散、分级配置,有利于满足军事需求,显著提高保障效率。其次要适应联勤保障需要,科学地确定通用后勤装备和专用后勤装备的布局。对通用后勤装备,要在重点方向和重点地区根据需求确定储备规模,进行统一储备。这样,有利于统一运输,统一供应,加快物流速度,提高后勤装备保障效率。对专用后勤装备,由于其技术含量高,专用性强,要实行分片储备。这样有利于满足部队及时需求,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2. 调整储备结构
在储备结构上,要紧密结合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合理确定后勤装备的储备种类和数量。首先,要加大对骨干后勤装备的储备。这是我军后勤保障的“顶梁柱”,对于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作用非常大,无论在平时和战时,都要进行储备,并且科学地确定储备的数量。其次,要加强对高技术后勤装备的储备。高技术后勤装备是我军近几年研究的最新成果,明显提高了我军后勤保障能力。现阶段,大部分部队已经装备了这批后勤装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与部队需求相协调,我们必须加大储备高技术后勤装备。再次,要加强后勤装备相关配件的储备。后勤装备各种配件是保障后勤装备效能发挥的有力保障。未来信息化战争对后勤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后勤装备遭打击的可能性增大,要快速恢复后勤装备的保障能力,储备大量的配件不容置疑。
3. 改革储备方式
其一,要实行军队和地方联合储备。大联勤体制下,三军实行统一供应,后勤装备储备的种类和数量势必增加,如果仅有部队来承担,必定会牵涉很多精力和财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后勤装备完全可以由地方来储备,如通用车材、药材等。其次要实行实物和资金、技术等软储备相结合,并适当增大软储备。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不能像以前拼资金,实行大量的实物储备,而且有些后勤装备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实物储备,也不利于提高储备的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硬储备”向“软储备”转变已经具备了条件,加大部分后勤装备“软储备”是我军后勤装备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其三,要实现由静态储备向动态储备转变。后勤装备储备既有保障部队供应和战争需要积极的一面,又有使活物变死物,甚至落后淘汰消极的一面。因此,必须改变对装备储备的传统认识,强化时效观念,实行动态储备、动态管理。从而形成一个结构上不断优化,品种上不断轮换更新,质量上不断提高,而规模总量相对稳定的良性循环的动态储备。
4. 加快更新力度
加快后勤装备更新,是提高后勤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战备储备要想跟上军事需求,就要从后勤装备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部队作战训练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军地结合的后勤装备转换机制,以确保装备始终保持良好的质量和使用效能。为提高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应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仓库储存的后勤装备与部队平时的供应保障相结合,两者之间形成很好的衔接。结合部队训练、战备演练等任务,把那些型号老旧、尚能使用的老旧后勤装备,及时调拨部队使用。同时不断储备新装备,使储备的后勤装备与部队装备的发展同步,以保证储存后勤装备的实用价值和科学的周转轮换。二是军地通用的后勤装备及其附属器件与市场流通领域相衔接。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定期把那些在部队无使用价值、地方仍有销路、军民通用性强的后勤装备,积极推向市场,参与市场流通和竞争,取得效益。这样,既增加了储备管理的活力,又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5. 强化管理手段
装备储备管理手段要同现代后勤装备的最新发展水平相适应,提高科学化正规化管理水平,就要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为此,一方面要大力进行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管理。依托信息技术基础,抓住国家和军队加速发展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机遇,开发安全适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从顶层设计开始,做好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并突出重点,加快建设步伐。通过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改变传统的登记统计、信息传输、状态定位的方式和方法,达到对后勤装备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和透明化,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人员培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军事仓储管理理论,加强对业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信息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对后勤装备的管理水平。要依托在职培训、任职教育和强军计划等方式,努力造就一批既懂军事,又懂后勤;既懂军事物流,又懂信息技术;既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又有精湛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后勤装备战备储备管理的正规化和专业化提供支撑,提高储备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水平。
6. 改善储备条件
中学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建设 篇5
装备建设、管理、应用的经验和模式
1、学校近三年在装备建设上投入自筹资金:大约30万元。学校近期在装备自主建设上的规划:
学校将在2013年拟建成教学综合大楼,计划在大楼内所有安装电子白板、设置网络、设置音乐、体育、美术功能教室,以及建阶梯教室等。
2、我校高度重视上级配备的学科教学仪器,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学科教学仪器,我校对设备使用和管理人员提出了要求。
要求学校实验室的教学仪器、存放科学,做到帐面与实物相符、总帐与专用帐相符、柜签与实物、专用帐相符。做到实物有记录、使用有记载、借用有登记、损坏有赔偿、不足有补充。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保修单等科技资料进行整体归档。
为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坚持经常性的检查与督导。一查管理人员的准时到岗情况,与教师的到点要求一致;二查实验的开设情况、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图书资料的借阅情况,与教师的教学“六认真”检查要求一致;三查各类馆室的固定资产帐册登记情况,与学校财务审计要求一致;四查图书馆、实验室、器材保管室的卫生、安全情况,与学校安全教育、卫生检查同步进行。学校要求各责任人都要在每学期初认真制订工作计划,期终写好工作总结。
3、学校利用现有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进行试验教学研究、教师
试验操作技能竞赛方面的具体做法及成效: 多媒体操作(电子白板未安装)
我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用多媒体资源上一节课;每位教师每两周至少使用一次多媒体设备;要求教师积极参加试验操作技能竞赛,对获奖者在年度考核时给予加分。以下为用多媒体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1)合理控制多媒体课件信息
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控制呈现的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明确课堂容量的大小并非取决于内容的呈现速度,而取决于学生的接受、理解程度,多媒体课件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加快信息传递的可能性,传递信息的多少还得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设计好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教学内容。(2)“形式”服务于“内容”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始终意识到该课件是要讲述某一部分教学内容,它的一切形式都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在设计风格上要讲究科学性和实用性,应简明扼要,表述清楚;图文搭配合理;字号要协调,整体色调要和谐;声像的使用要慎重。总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必须有度,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进而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加强教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教学手段,教学都是一个严肃、严谨的过程,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内部的逻辑规定性和科学的严密性。多媒体教学
课件仅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和方法。不是教师追求的终极教学效果。因此,一个教师教学课件做得质量再好、水平再高,如果不在教学上下功夫,那么教学课件也只能是教学的一个门面.对教学难以起真正的支持和协助作用。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把主要精力用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而不要为了赶时髦而将“节节课”、“门门课”都做成多媒体课件。
(4)认清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教师应该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认清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是用来辅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不可能取代教师。多媒体课件是教师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和手段。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
(5)加强对教学教法的专研创新
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课件资源。但是要依据自己的课堂需要重新整合课件内容,形成新的、能够满足自己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课件。还要加强对教学教法的研究.尝试将多媒体课件与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能力.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我校用多媒体教学的成效: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现在的课堂要求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而教学情景的创设是重要的一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课堂信息量较过去有量和质的飞跃,多媒体对知识的形象、规范、科学的展示刺激了学生的大脑皮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对信息的大量整合,对展示与练习的快速呈现,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许多过去只靠板书呈现的东西现在只需一键下去,就呈现出来,过去靠大量词汇描述的事例和现象现在通过声和色的立体呈现就可让学生熟记在心。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只需老师稍加引导就可高效自主学习。
4、学校对上级装备部门在装备建设、装备机构设置、装备管理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1)多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学习、参观考察,以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
(2)上级部门出台有利于装备管理人员的相关政策(评职、评优、待遇等),以提高其积极性。
在新起点上推动武器装备建设发展 篇6
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张又侠强调:“军队高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不辜负习主席期望与重托,切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忠心耿耿为党和人民工作,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要有高举旗帜的坚定信念,要有立党为公的政治情怀,要有奋发有为的责任担当,要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要有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使总装党委机关进一步认清了肩负的使命,激发了紧紧围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动各项工作的动力。
总装司令部、总装综合计划部、总装军兵种装备部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进一步理清了用好战略发展机遇期、拓展深化军事斗争装备准备的思路办法。
总装陆装科订部、总装通用装备保障部、总装电子信息基础部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形成共识,在突破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实施重大专项工程建设上更加明确了努力方向。
总装政治部、总装后勤部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今年怎么看、明年怎么建”活动,牢牢把握建设发展的主动权。
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与弘扬传统、铸牢军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官兵在投身载人航天伟业、打造中国航天品牌中创造价值、展现风采。
使命催生忧患,责任凝聚力量。联系实际越紧密,对落实“走在前列”要求的使命担当就越清醒。
——围绕持续兴起热潮强化政治自觉,在保持高昂热情上务求实效。近期,总装抽调10名部队领导干部和院校专家教授组成宣讲团,分赴各直属部队和基层单位巡回宣讲十八大精神;12月中旬,总装党委成员将带队对学习贯彻情况进行调研检查,年底党委扩大会进行深入动员部署;2013年初重大教育活动展开时,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结合各项重大任务和活动,把经常化、不间断的思想发动贯穿始终。
——围绕履行职能使命转化学习成果,在加快武器装备建设上务求实效。围绕“站在什么高度观察思考装备建设发展、运用什么理念引领和推动装备发展、以什么样的标准抓好总装自身建设”,组织各级党委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理清思路,切实把十八大报告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要求转化为装备建设的思路、举措和成效,认真贯彻落实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全力以赴做好军事斗争装备准备,高标准完成“神舟十号”“嫦娥三号”等重大任务。
——围绕弘扬优良传统优化班子建设,在树立鲜明导向上务求实效。大力开展“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学习宣传活动,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钱学森、朱光亚以及林俊德、罗阳等英模先进事迹,进一步传承总装优良传统和特色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修订总装党委自身建设措施和议事规则,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科学求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以良好的作风和形象增强党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圆满完成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赋予的各项任务。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初探 篇7
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是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提出, 给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装备保障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是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目前, 装备保障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很高。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划, 各个系统的信息来源不同、采用的术语标准不同、系统的开发平台不同、数据的应用要求不同, 导致了大量的信息孤岛、信息错乱、信息冗余等问题, 难以实现各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这些问题给装备保障信息数据的维护管理、装备保障信息系统的集成扩展等带来了极大困难。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 只有建立统一的装备保障信息标准和规范, 才能确保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装备保障信息标准化的重要性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2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体系建设概述
2.1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化与标准体系
国家标准GB/T 2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对“标准化”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依据以上二术语的定义,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化可以定义为:在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实践活动中, 通过制定、颁布和实施装备保障信息采集、传输、交换、存储、处理、使用等环节的相关管理和技术标准, 科学规范装备保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 以期达到最佳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装备保障信息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信息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
2.1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体系建设的意义
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 只有通过统一的标准化手段, 才能确保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从整体上把握装备保障信息标准化的重点和难点, 构建结构合理、规范配套、先进适用的装备保障信息标准体系是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 可以实现以最有效的规范促进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扩展, 统一规划装备保障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和利用的一体化平台, 实现各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消除信息系统“烟囱林立”的现象。
(2) 可以通过最便捷的途径实现装备保障信息数据在各系统间的自由流转, 促进装备保障信息的集成共享, 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3) 可以通过更兼容的形式促进装备保障信息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 构建装备保障信息集成数据环境, 建设装备保障信息主题数据库, 加强对装备保障信息的管理维护。
3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体系建设
3.1 装备保障信息的特点
装备保障信息是指与平战时装备保障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的总和, 可以根据构成保障系统的基本要素, 将装备保障信息分为业务活动主体信息、业务活动客体信息、业务活动资源信息、业务活动内容信息和业务活动依据与环境信息五大类[1]。这些信息的涉及面广、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 并具有以下特点:
(1) 信息量大。目前我军装备种类多、数量大, 且几代装备并存, 造成种类、型号繁杂, 生产厂家、生产年份、服役时间等各不相同, 装备的基本信息、使用信息数量巨大;同时战时的指挥控制、战场动态、保障人员、保障资源等信息量巨大。
(2) 复杂性。装备保障信息包括与装备保障活动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信息, 种类多样、形式各异、涉及面广, 造成了装备保障信息的复杂性。
(3) 整体性。装备信息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强调装备信息间的相关性, 各类信息必须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
(4) 分析性。装备保障信息的处理要进行大量的分析工作, 不仅需要定性和静态分析, 而且需要定量和动态分析和评价。
(5) 时效性。海量的装备保障信息通常需要高效、迅速和准确地处理。特别是在未来信息化条件下, 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装备保障环境异常复杂, 对装备保障信息处理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 多源性。装备保障信息量大、涉及面广, 并分布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决定了装备保障信息的多源性。
3.2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装备保障信息的特点以及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实践的需求,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2.1 装备保障信息化术语标准
术语是对某一概念命名的语言单位[2]。装备保障术语主要包括装备保障活动及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名词、术语和技术词汇。建立装备保障术语标准的目的是建立与装备保障概念体系相对应的术语体系, 统一和简化装备保障的术语使用, 避免出现歧义, 防止发生一词多义或者多词一义的情况。
装备保障术语标准规定了装备保障体系范围内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该标准具体由装备保障基本术语、装备术语、装备保障技术术语、装备保障业务术语、装备保障相关术语等部分组成。
3.2.2 装备保障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信息分类就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 将其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 并建立起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 以便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给事物或概念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于人或计算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3]。装备保障信息分类与编码, 就是把装备保障领域内具有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区别编码标准化, 建立便于计算机或人识别的符号体系, 以便于各种装备保障信息系统的开发、集成数据库建设和信息交换。
装备保障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涉及装备保障人员、装备、保障装备、保障设备、保障业务、保障资源等信息, 主要包括装备保障业务信息和装备保障相关信息两大部分的分类编码标准。
3.2.3 装备保障信息采集标准
信息采集标准主要包括装备保障信息的采集规范、数据精度标准、数据质量标准等。数据采集规范主要用于规定各种装备保障信息采集的采集点、采集对象、采集方法等;数据精度标准主要规范各类装备保障信息采集范围、精细程度等;数据质量标准主要规范了装备保障数据采集的质量控制评价指标, 包括过程控制标准和结果控制标准。
3.2.4 装备保障信息传输与交换标准
信息传输与交换标准主要包括通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交换与应用、网络接口、传输与接入、网络管理、电缆光缆、综合布线、数据格式等相关标准, 适用于装备保障系统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为各种数据的互联和互通提供技术支撑。装备保障信息传输与交换标准主要是参照国家及计算机通信行业有关标准。
3.2.5 装备保障信息存储标准
信息存储标准适用于装备保障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对相关装备保障信息数据表结构及标识符设计、数据库建设与维护。主要包括装备保障元数据标准和装备保障数据库数据字典及表结构标准。
装备保障元数据标准主要是指所有元数据语义层次上的著录规则和语法层次上的规定。其中语法层次上的规定描述所使用的元语言, 文档类型定义使用的语法, 具有内容的元数据的格式及其描述方法。装备保障数据库表结构及数据字典标准是为规范装备保障数据库建设, 为各类装备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供标准。表结构标准主要是指装备保障数据建设中所涉及的装备保障信息各类数据表的表结构设计、标识符命名、字段类型及长度、数据库表结构、表标识符索引和字段标识符索引等规定;装备保障数据库数据字典用来描述装备保障数据库字段名和标识符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字段的意义, 主要包括对装备保障信息数据的字段名、标识符、数据类型、数据单位以及字段描述等内容。
3.2.6 装备保障信息处理标准
包括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 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规范, 软件文档管理指南等。其中大部分引用国家标准。
3.2.7 装备保障信息管理标准
管理类标准主要包括信息系统招标文件编制, 信息系统建设监理规范, 信息系统验收规范, 信息网络管理规程等。装备保障信息管理标准主要规范装备保障信息的分类:采集与更新、报送与发布、存储与维护等方面内容, 并参照相应的国家标准制定实施。
3.2.8 装备保障信息安全标准
该类标准主要包括系统网络安全设计指南, 系统涉密网安全技术规程, 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准则等。此类标准主要参照国家标准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 如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 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 网络代理服务器的安全技术要求, 路由器安全技术要求等。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化工作是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研究的深入,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化建设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更好地为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服务。
摘要:本文阐述了装备保障信息标准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分析了装备保障信息的特点, 研究提出了装备保障信息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装备保障,信息标准,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学强, 黄俊.装备保障信息分类与代码设计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06 (3) .
[2]李玉恩.术语与术语标准化[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5 (3) .
关于森林消防装备建设的思考 篇8
一、森林消防装备现状
(一) 规模小, 资历、经验不足
受森林消防装备受众特殊的影响, 国内消防装备市场较小, 发展前景不被看好, 使得有资质的大中型企业不愿意出资涉足消防装备行业。与此同时, 森林消防装备制造的“低门槛”又吸引了一大批没有资质、亟待产业回收、扩大规模的小型和新兴企业大量涌入其中, 导致现今全国森林消防专用装备生产企业有将近100家, 然而其中真正有着专业资质、生产装备过硬的大型企业却不足10家, 其余的大多是滥竽充数, 更不乏小作坊或者小型的组装车间生产出一些问题产品, 这些产品流向市场, 给森林消防埋下隐患。
综合来看, 这些小型微型企业大多属于无上级主管部门, 没有质量管理局的监督, 只是通过森林消防装备制造谋取利益, 而并非是要打造出过硬的消防装备品牌。此种氛围之下, 导致我国装备制造水平徘徊不前。
(二) 制造技术、标准滞后, 产量、质量低
我国不仅生产消防装备的企业良莠不齐, 难以保证每一批装备的质量, 与此同时, 那些资历较老, 专注森林消防装备制造多年的大型企业, 也存在着技术落后的问题。导致生产成本高昂, 但产品质量却上不去, 产生“低性价比”的尴尬现状。同时, 国家森林防火部办公室2007年编制的《森林消防装备技术标准》中, 罗列出了装备制造技术要求52项。看似52项很多, 不过事实上52项的标准很难覆盖到对装备专业质量要求十分严格的森林消防装备的每一个方面。换言之, 其中虽然存在对装备质量水平有较大影响的技术指标, 但却没有标准来约束, 很多制造企业为了节省成本, 从而降低制造要求, 只求通过质量检测, 最终导致所谓的合格产品却质量较差, 使用性能严重下降, 从而影响到森林消防的安全和效率。
(三) 创新乏力, 科技不足
目前, 我国森林消防装备研发被“冷落”对待, 缺乏专业性研发团队, 更加不存在专业的装备研发部门。森林消防装备的制造基本是照搬国际通用装备或者花高价从国外购买过时的装备技术, 使得森林消防装备研发处处受人制肘, 停滞不前。据相关资料表明, 全国仅仅风力灭火机的生产企业就达到了50家, 然而相应的年产量却不足1000台, 可见生产水平之低下。专用的消防装备几乎二十年没有更新换代过, 长期处于低能循环状态。至今为止, 我国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化、标准化的装备系统。
上述的问题不过是我国在森林消防装备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其他诸如市场混乱、监管力度不够、产品竞争混乱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我国的森林消防装备建设环境恶劣, 众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优化森林消防装备的具体举措
(一) 加大资金投入, 实现装备升级换代
森林灭火防火的方式, 已从之前的手工灭火, 逐渐转变为风力灭火、机械化灭火、以水灭火、风水结合灭火、向空地结合灭火等多种先进方式, 装备升级换代早已过了好几个周期。因此, 要改革创新, 我国灭火方式的转型是首要任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逐步改进体系, 实现升级换代。
一是增加现役森林巡航消防应急战机数量, 重点是大吨位的直升机和运输向固定翼战机的数量。全面提高森林消防的空中侦察能力、投送兵力以及输送灭火设备效率。做到一有险情, 在最短时间内控制险情火势, 将其消灭。
二是更新专业森林消防队伍装备, 提升设备的质量标准。建议森林消防部门提高装备质量审核标准, 将残次品拒之门外, 严把质量关, 并建立起系统的装备标准体系, 根据战斗不同的职能详细划分, 设立不同的装备供应车间。将森林消防队伍打造成标准化、信息化、科技化为一体的新时代尖兵队伍。同时加快专业消防队伍技术装备的升级转型, 建立起属于我国的装备供应链。
三是完善电子化信息防火网络的覆盖面积和扫描精度。做到精细化防控险情、火灾发生后精确定位、详细的信息汇总成表格, 以便在第一时间了解火情的发生地点、扩散趋势、火势大小、附近巡逻队伍位置数量等。从而规划设计合理的解决救火方案, 快速有效地抑制森林火灾。
(二) 加大研发力度, 追求科技消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我国的森林消防装备来说更是如此, 森林消防装备关乎到国家森林资源的安全和稳定, 因此消防装备研发至关重要。而研发的关键点在于集中财力, 培养出高精尖科研人才。应由国家部门出资成立高等研究室, 集思广益、学习引进先进思想技术, 从而实现重点突破!这一点上, 应当重视人才和对国外先进消防技术的学习研究, 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内的研发水平上。例如, 大型国产运输机, 被广泛运用在洒水灭火上。不过现役的消防机中, 租用飞机多达140多架, 而且重要的航空类消防装备大多数依赖于高价从国外进口。
如此导致我国的森林消防装备技术发展严重滞后, 技术脱节, 只能依赖大量的进口来保证消防需求。这是饮鸩止渴, 只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 却不利于技术的长远发展。因此, 研发出属于我国的消防装备, 甚至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集监测预警、指挥布局、定位增派消防部队、实时指挥通信、队伍调度部署和突发状况应急措施为一体的完整消防装备体系, 这都是未来我们科研奋斗的目标。
我国森林消防并不缺乏资质高、队伍精良、训练有素的队伍。然而却常常吃亏在消防装备上, 不仅对消防进度造成影响, 甚至对消防战士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 这成了我国森林消防最突出的一块“短板”。因此我们应当抓住现在的机会, 搞好森林消防装备建设的整体规划、优化制度结构、加快标准化的装备生产进度、突出重点项目研发、全面强化我国的森林消防装备质量水平, 从而实现森林消防队伍的整体飞跃, 以成为国家森林资源的安全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尚尔雨, 孙家宝, 魏云敏, 李俊, 肖功武.森林消防组合工具改进研究[J].科技资讯2014, (31) .
[2]朴东赫.关于森林消防装备建设的思考[J].森林防火, 2012, (04) .
装备建设 篇9
由信息的定义可知, 只有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之间相互发生联系、进行相互作用时才有信息。在这个过程中, 存在着信息的发射方、信息的接收方、传播信息的媒介 (载体) 及发射方与接收方之间信息交换的途径。从信息的观点出发, 一个系统内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看作是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存储、传输、应用和反馈的过程, 这个过程形成一个循环, 称为信息循环, 是信息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1 信息的概念
1.1 信息的基本特性
1.1.1 无限性和相对性:
信息的无限性基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无限性。由于人们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所能处理的信息是有限的,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关注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对系统的运作关系最大的那些信息。
1.1.2 时效性和时滞性:
任何信息从发射源到达接收方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 信息接收方所得到的信息都已经是发射方既往的情况, 存在一定的滞后。如果这种时滞过长, 接收方根据所得信息作出的反映和处理将会缺乏针对性, 即失去时效。
1.1.3 可存储性和可传输性:
信息可以借助一定的媒介进行存储, 也可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传输。信息在离开发射方后即可借助载体进行独立的运动, 不再受发射方的控制。
1.1.4 共享性:
一个信息可以同时为多个潜在的信息接收者所享用而不影响信息内容本身。
1.2 信息资源和信息化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中, 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过去,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 人们的社会活动比较简单, 规模也比较小, 往往只需根据既往累积的一些经验就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因此对信息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足够的认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频率与数量不断增加, 所要面对的信息量急剧增长。在现代社会中, 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资源, 除了物质资源, 包括再生资源 (如动、植物等, 又称第一资源) 和非再生资源 (如矿产等, 又称第二资源) 之外, 还有信息, 人们称之为信息资源或称第三资源。现代医院除了要重视学科建设, 提高诊疗水平外, 还必须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站稳脚跟。
正是由于信息资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因此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和利用等信息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劳动生产率飞速增长, 要维持这种增长则必须得到高效信息活动的支持。所谓信息化, 就是指人们信息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长以至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信息化将把社会生产力推向更高的阶段。
必须注意信息化并不仅仅是计算机化或网络化。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计算机, 人的管理水平和素质在信息活动中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计算机和网络使得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加, 但是最终利用信息作出决策的是人。技术进步、组织管理的变革和人们素质的提高是信息化的三项关键要素, 三者缺一不可。目前我国在医院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 组织管理和人的素质相对落后, 因此还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对此除了应该加快组织管理的变革和使用者素质的培训外, 在信息化建设中也不应操之过急, 追求一步到位, 应讲求循序渐进, 选用合适各医院自身条件的信息技术, 逐步发展。
1.3 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形式
从信息的观点出发, 可以把系统内外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看作是信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应用和反馈的过程, 一般把这个过程称为信息循环。管理者调查研究事物的现况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评价、制定相应措施的过程, 也可以看作是信息循环的过程。把管理的过程看作是信息循环的过程即所谓信息管理。 (图1)
(1)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的收集、验收、汇总、整理等活动, 要确认信息的准确性并进行初步的整理。
(2) 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筛选、分类、排序、分析、评价等活动。筛选主要是指去除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分类是把各种信息按其来源、性质等进行有序分类;排序是指明确信息传输和利用上的优先级, 最紧急和最重要的信息最快进行处理。
(3) 信息存储:收集到的并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有时不是马上就要应用或者不适合、不能马上应用, 因此需要暂时存储起来。常见存储形式有书面保存、计算机保存等。
(4) 信息传输:各种不同的信息应分别传输给各自潜在的使用者以供应用, 常见传输形式有书面传递、口头传达或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进行传递。
在信息处理的循环中, 要遵循所谓的“4R”原则, 即"The right data to the right person in the right amount at the right time”, 意指“应该使信息的潜在使用者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得到他能力范围内的适当数量的准确信息”。这也是后述开发医院信息系统的指导性原则。
1.4 医院信息
医院系统的信息可以分为医疗信息和管理信息两大类。这两类信息对于进行正常的医疗护理工作和管理工作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从信息论的角度看, 诊疗护理工作和管理工作都是信息收集、分析、存储、传输、应用和反馈的信息处理过程。没有及时准确的信息, 医护工作人员无法进行有效的诊疗护理工作, 医院各管理决策部门的决策也将缺乏针对性, 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1.4.1 医疗信息。
是指医护人员从病人及其家属身上获取的关于病情发生发展变化的信息, 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回报、技术检查等。诊疗护理的过程就是医护人员以自身的知识、经验结合这些信息来作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1) 医疗信息的特点: (1) 信息的类型多样且复杂:不仅包括病人生理方面的信息, 还有心理、社会、家庭等方而的信息。 (2) 信息获取比较困难:医疗信息能够直接获得的很少, 往往要结合医务人员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等进行判断, 比如一些内脏病变、脑部病变等;很多信息需要医务人员耐心仔细询问才能得到。 (3) 信息往往不太准确:医疗信息的获取过程有较强的主观性, 医务人员自身的技术和经验会影响到信息的判断, 不同的医生可能对同一检查结果会有不同结论;不同病人在描述可能是相同程度的症状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 如疼痛到底痛到什么程度, 不同痛阈的病人有不同描述;凡此种种定性指标很难有确定标准。 (4) 时效性要求高:医疗信息有较强的时效性, 病人几个小时前的病情和症状可能与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 医务人员要及时利用医疗信息作出判断和治疗处理决策并付诸实施。 (5) 医疗信息收集要求连续进行:病人病情的发生发展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医务人员必须连续观察这一过程, 从而帮助理解病情的发生发展规律, 有助于医务人员的诊疗工作。
(2) 医疗信息分类体系: (1) 诊疗信息。主要包括:门急诊诊断治疗记录, 住院病人诊断治疗记录 (包括病例、会诊、病例讨论等记录) , 临床检验送检单和检验报告单、登记记录检索, 医学影像检查, 临床病例送检单和病例诊断报告、登记记录检索, 内镜检查申请、报告、登记检索, 电生理检查申请、报告、登记检索, 药物处方 (医嘱单) 和临床药学信息, 手术通知单、手术记录, 麻醉记录、术后复苏记录, 输血申请、配血单、输血记录和血库信息, 营养医嘱 (处方) 、饮食护理记录和营养治疗信息, 康复医疗处方、治疗记录, 假肢、支具和辅助器具处方及安装记录, 核医学检查申请单、检查报告、登记检索, 放射疗法申请单、治疗记录, 其他医疗检查、治疗处方、记录, 各专业学科诊疗操作规范和技术常规。 (2) 护理信息。主要包括:护理检查、诊断和护理计划, 各种对病人的护理观察记录, 责任制护理、整体护理执行情况记录, 医嘱执行情况记录, 护理值班、交接班病情观察记录, 护理方式、病人心理、护理并发症记录, 对病人进行咨询指导和预防知识教育情况记录, 病房护理评价记录, 护理操作常规和技术规范, 护理质量、差错事故情况记录和讨论情况登记、上报材料等。1.4.2管理信息。 (1) 管理信息的作用:信息是医院管理的基础要素;信息是医院工作计划和决策的依据, 信息是对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有效工具, 信息交流是协调医院各部门运作的纽带。 (2) 医院管理信息分类体系:医院决策辅助信息, 医疗管理信息, 护理管理信息, 科教管理信息, 药品管理信息, 器械设备管理信息, 物资材料管理信息, 环境卫生管理信息, 情报资料管理信息, 财会管理信息, 医院经营管理信息, 人事工资管理信息。
1.5 医院信息管理
医院信息管理, 就是把医院管理过程作为医院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反馈的过程, 通过信息为管理服务, 把管理决策建立在信息的充分利用基础上。医院信息管理有双重含义, 即可以分别理解为“医院信息的管理”和“医院的信息管理”。前者指对医院信息进行的管理, 包括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反馈等;后者指一种管理模式, 指有别于传统经验管理的一种基于信息利用的管理模式。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和应用。
1.5.1 医院信息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充分、合理利用信息为医院服务的能力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和判断医院管理者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信息管理是医院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客观要求。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 医院分工越来越细, 科室之间的合作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病情信息的挖掘也日趋深广, 信息的流动量和流动频率也不断增加, 客观上要求医院实施现代化的信息管理, 能通过对信息的充分利用来提高诊疗工作的水平。信息管理能帮助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
1.5.2 医院信息管理的内容。
医院信息管理遵循信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应用和反馈这样一种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通过信息的管理为管理决策和临床决策服务。目前, 我国医院信息管理中存在不少共性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利用的信息内容有限。这一点主要是由于医院管理者本身素质不高, 通常只是收集上级部门要求的一些常规统计数据, 而对于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来为医院决策服务没有明确认识, 不懂得应收集哪些资料来为医院管理服务;同时在资料收集中又存在重复和浪费现象, 往往不同部门多次收集同一资料, 没有从医院全局的角度来综合分析和利用信息。 (2) 信息处理的手段相对落后、效率低下。目前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正方兴未艾,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信息处理方式,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信息处理的效率还不是很高, 管理者一般无法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能随时得到他所需要的信息, 只能得到定期的一些报表资料。
针对上述问题, 医院信息管理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 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管理、监督医院日常运转所需的信息内容。利用这些信息, 可对医院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并分析影响因素, 以期能改进医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促进医院全面发展。 (2) 建立健全信息制度。保证医院信息处理全过程的效果和效率, 为信息的及时、有效、准确利用提供保证。 (3) 探索更有效的信息处理方式。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只能处理非常有限的信息, 效果和效率都比较低下。当前应加强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开发, 提供技术支持。 (4) 普及信息和信息管理知识, 提高管理者素质。在医院信息管理中, 归根结底的因素是人的因素, 例如资料要由人输入计算机, 信息的分析决策要由人来进行。因此在全院普及信息和信息管理的相关知识, 提高职工和管理者的素质, 则是提高医院信息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
2 医学装备信息的内容
医学装备是医院进行正常医疗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医学装备都制定了完整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 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应按照这些管理办法和制度对医学装备进行管理。在医学装备管理的全过程中就会接触和产生大量的信息, 包括规划计划、选型论证、安装验收、使用保管、计量维修、档案资料、统计报表、检查考核、事故处理、调剂报废及经费管理、效益评估等等。这些信息都是医学装备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决策时的重要依据, 也是对医学装备进行有效调控的基础数据。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 医学装备的全过程管理分为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所包含的信息内容各有不同。
2.1 医学装备前期管理中的有关信息
主要包括: (1) 计划信息中长期规划、当前购置计划, 财务预算计划、资金来源等。 (2) 合同信息合同号码、批准证号、装备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数量价格、技术指标、功能特点、配件种类、消耗材料、化学试剂、资料图纸、订货日期、到货日期、电话传真等。 (3) 管理信息审批程序、审批权限、固定资产管理手续、财务手续等。 (4) 进口信息外商名称、注册证号、代理授权证书、招标程序、专家论证、外贸合同、付款方式、运输方式、运费保险等。 (5) 到货信息报关免税、商检索赔、单据验收、安装调试等。
2.2 医学装备中期管理中的有关信息
主要包括: (1) 出入库信息建账建卡、建数据库、使用分类代码等。 (2) 使用信息项目内容、使用制度、操作规程、使用部件、性能状态、开关时间、人次数量、标本数量等。 (3) 档案信息申购资料、定货卡片、合同发票、货单运单、进口批文、使用手册、维修手册、故障记录、维修记录、计量记录等。 (4) 计量信息人员状况、送检免检、强制检测等。 (5) 维修信息装备名称、损坏部位、调换零件、工时费用等。 (6) 考核信息计划执行、库房管理、档案资料、效益评估、维护保养、使用维修、调剂报废等。 (7) 效益信息诊疗人次、科研成果、培养人才、课题数量、教学任务、收入支出、开发服务等。
2.3 医学装备后期管理中的有关信息
主要包括:调剂信息条件标准、审批权限、调剂原则、保管维护等, 以及报废信息条件标准、审批权限、资产处置、财务处理等。
此外, 根据医学装备信息不同的来源, 又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来自国家机关的信息国家公布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 国家规定的特定产品目录、特定产品招标办法、《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办法》、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指导装备机型、进出口商品检验、海关报关免税的规定和政策等。 (2) 来自医院内部的信息。如:医院的等级、规模、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医院的医疗项目、科研项目、教育项目、增设项目、调整项目;医院的经费来源、政府投资、自筹经费、使用情况;医学装备使用科室的要求、用途、目的;医学装备的安装环境、房屋水电、安全防护条件等。 (3) 来自厂家的信息。如:国内外厂家的基本状况, 包括如厂名厂址、独资合资、工商执业证书、产品合格证书、在国内注册证书、代理授权证书、资信名誉、其他医院的评价等;装备质量的情况, 包括厂家技术力量、服务维修力量、装备的档次、精度、升级换代的情况等。 (4) 技术信息。如:装备新技术的应用、维修技术要求、操作使用程序、线路图、安装图以及更新换代技术进步的状况等。 (5) 来自国内外的经济、技术信息。如: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变化、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增加或减少、国家地区卫生规划的调整;医疗技术的新发展, 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等。
3 医学装备信息的收集
3.1 厂商信息
收集来自国家和单位内部的医学装备信息比较容易。这里重点介绍收集生产医学装备厂家的信息和医学装备技术质量信息的方法。 (1) 订阅。这是收集市场信息的主要方法, 除了我们日常见到的报刊外, 现在有专门传递信息的各种报刊可以订阅。如科学器材导报、国外科学仪器及医疗器械等。 (2) 交换。医院之间可以相互交换市场信息资料。 (3) 索取。现在国内外已有很多生产厂商、公司、集团印制大量有关资料, 如产品目录、厂商介绍等, 可以向其索取, 国际上有若干种可以赠阅的商业信息方面报刊。 (4) 网上查询。利用各类检索工具, 进行网络查询。
3.2 市场信息
国外市场信息与国内市场信息是基本相同的, 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时效性短。国外厂家之间竞争激烈, 各厂家都竞相将科技新成果应用于医学装备之中, 以形成竞争优势。因此, 样本、资料的内容很快就过时了, 应及时、不断地收集, 才能满足需要。二是系列化强。国外厂家的样本、资料向世界各地方发送。有的大型厂家其样本、资料已经系列化, 内容简洁, 数据详尽。三是定期发送。国外很多厂家, 大多会把列入其发送样本、资料名单内的单位或姓名, 实行定期资料和信息发送, 因而可积极向此类公司提出申请获取相关资料信息。
3.3 样本资料
国外医学装备除通过在我国举行的展览会、厂商设立的样品陈列室、考察国内已进口的设备或向国外派出考察团 (组) 外, 均不能见到实样, 主要是通过样本、资料了解情况。因此, 收集样本、资料就成了进口医学装备首先要做的事情。其收集方式主要包括: (1) 国内收集。如:国内专业进出口公司, 国内科技情报研究所, 国内中外文报纸, 利用外商来华参展的机会直接索取, 以及查询有关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网站等。 (2) 国外收集。如:利用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 厂商目录, 国外产品介绍刊物, 采购指南, 期报刊广告, 来华展览会, 以及向厂家直接索取该资料等。
4 医学装备信息的整理及分类
医学装备信息的整理及分类是医学装备信息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收集来的大量资料, 若不分类或不及时分类, 就不便利用, 在一定时期后, 这些样本、资料也会失去使用价值。国外产品换型很快, 因此, 国外资料更应及时收集、及时整理、分类利用。如何整理和分类, 简要介绍如下:
4.1 整理
4.1.1 分检综合目录。
一般国外厂家有定期综合目录。为了使用和分类方便, 首先把此种目录与其他目录分开。
4.1.2 按外文字母分放。
英文可按A、B、C...Y、Z, 如在每堆内还要细分, 可再按字母分堆, 如X线机第一次可放在X字母堆内, 如再细分, 可以按归类字母先后把X线机细分, 这种方法比较易分易记, 不会分乱。
4.1.3 加盖日期。
有些资料有明显的日期。有的在背面边沿有印刷的简写日期。如3/2002, 表示2002年3月出版。有的无任何日期, 为了日后利用时知道资料的时间, 可以加盖收集日期。
4.1.4 处理过期资料。
应不断去掉过期的资料或已被更新的旧资料。哪些该处理, 哪些该保留, 要依据使用者来定。
4.2 分类
国外信息分类应根据不同情况来定, 特别要根据使用者的业务熟悉程度而定。如使用者很熟悉国外厂家产品内容, 就可以按生产厂来分, 如使用者不熟悉业务, 只有按仪器类别来分;如样本很多, 最好按单位器材编号的分类目录来分, 查阅方便。现介绍如下:
4.2.1 按厂家分类。
把收集到的目录, 按厂家名称第一个外文字母排序, 如Beckman, BioRad, Bruker, Baker就可以排在B类堆。Aloka可以排在A类堆。如A类堆中还要细分, 可再按第二字母排序。
4.2.2 按产品分类。
把收集到的资料按产品外文字母排列, 如英文按A、B、C...等分堆。先分大堆, 再分细类, 如把分光光度计分在S类堆, 再根据其后序英文字母分细类。
4.2.3 按分类代码分类。
可按卫生1999年颁布的《全国卫生行业医疗器械仪器设备 (商品、物资) 分类与代码》[WS/T118-1999]分类。使样本资料号与现有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分类代码一致, 便于查阅。
4.3 国外资料整理
国外样本、资料的利用与国内基本相同, 但也有其特殊的使用方法, 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样本、资料, 现介绍如下:
4.3.1 产品名称。
一般样本、资料上均用外文名称, 有的厂家有时把两个以上的外文名称字头相连拼成一个新字, 作为产品名称, 通常在外文字典中查不出, 有些此类名称因沿用很久, 少数外文字典也予以收入。利用时要特别注意。
4.3.2 型号。
国外样本、资料对产品型号的表示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 用外文字母。国外产品型号仅用字母, 如Kodak厂的Sajelight Lamp B型。 (2) 用数字。国外产品型号仅用数字作为型号, 如Corning厂的血气分析仪为Corning 178型。 (3) 外文字母+数字。国外产品型号有用外文字母F数字表示, 如Rdiometer厂的血气分析仪的型号用ABL—500。以上型号表示方法中一般外文字母顺序越靠后的表示产品越新, 用数字表示型号的数字越大, 表示产品越新。
4.3.3 价格。
国外产品报送价格, 有时已包括必须配件在内, 在比较价格时要特别注意。总之, 要弄清价格包括什么内容。
4.3.4 其他。
在填报需要的国外产品时, 不但要填名称, 有的厂家要求填产品号 (Code NO) 、目录号 (Cat NO) 、部件号 (Part NO) ) 等, 这样更不易误订。
4.4 医学装备信息系统管理
消防部队装备管理及建设的思考 篇10
一、当前消防装备管理及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消防装备的生产和配备缺少一个统一标准, 这降低了消防设备的通用性。部分消防车随车装置与消防人员配备的消防器械型号不一致, 导致在救火抢险过程中消防人员不能及时使用并发挥力量, 或者在救灾过程中消防装备不能使用, 浪费了抢救时间。部分地区在同一区域内使用的消防装备型号就有多重标准, 为各消防支队之间的消防装置资源共享设置了障碍, 在救火时容易给救火现场信息的传递带来困难, 给各消防支队的合作带来困难。各地区消防装置型号的不同, 也会给跨地区灭火救灾造成困难, 降低消防部队的机动性。消防装置缺少统一标准, 从生产过程开始直至在救灾过程中投入使用, 都给相关人员的管理和使用造成不便, 特别是给消防人员的灭火工作造成阻碍, 不利于消防部队更好地发展。
对消防装备的维修保障不力也是我国当前消防部队装备管理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消防部队将消防设备单纯的看作灭火工具, 只在进行灭火救灾时使用, 忽视灾后的保养和维护, 使得消防装备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迅速老化, 无法在使用期限之内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严重者, 把消防装备违规摆放或者过度使用, 造成消防装备的非自然损坏。甚至有些救火装置在灭火过程中根本无法正常使用, 这不仅给消防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 也使得火势无法及时得到控制, 给人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带来损害。
部分消防部队为了节约资金, 减少对消防装置的投入, 就会对老旧消防设备超期使用, 从而导致一定的安全隐患。消防设备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 在超出使用年限之后继续使用会造成消防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不稳定, 严重的还会在救灾过程中失效。而一些存在问题的设备不能及时进行维修或淘汰, 在救灾过程中不仅无法发挥其效用, 还会给消防人员带来安全隐患, 降低救灾效率。
二、完善当前消防装备管理及建设的措施分析
首先, 需要制订一个系统的消防部队装备管理及建设的管理机制。国家要制订一套完善的对消防装备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这项法规需要对消防装备的生产和配置的型号做出明确要求,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消防设备标准, 为消防装备的跨地区资源配置创设条件, 也为跨地区救灾工作减少阻碍。同时要加强对消防装备质量进行监管的力度, 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存在问题的消防装置, 确保消防装置的性能。控制好老旧消防设备的去向, 及时淘汰过期的消防装置。各基层消防部门要严格遵守国家下发的关于消防装备管理及建设的规章制度, 使消防装置型号统一化逐步得到落实, 从而使消防装置的管理及建设向着科学稳健的方向不断发展。
其次, 需要各消防部队的领导人员提高对消防装置管理及建设的关注度, 不能只把灭火救灾的重点放在对消防人员实战能力的培养上, 还要加大对消防设备管理和建设的投入。消防部队的领导者要安排专业人员对消防设备进行日常的养护与维修, 保证消防设备的功效在使用期限内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上, 提升消防救灾的效率。还应对老旧的消防设备及时淘汰, 同时加大资金投入, 为消防队员配备充足的消防装备, 保证消防装备的使用功效, 使消防队员在接受相关报警后能够有足够的装备投入到救灾过程中, 迅速灭火和抢救相关人员。还应定期对消防队员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培训, 不断提升消防队员的专业技能, 并及时引入新的消防装置, 保证消防装置处在消防事业发展的前沿。
最后, 消防队员也要加强对消防装备进行管理及建设。消防装备长时间被消防队员接触, 这就需要消防队员随时对其进行维护与保养, 延长消防装备的使用年限, 并保证消防装备的功效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消防队员还应主动学习消防装备的使用方法, 并熟练掌握, 在面对危机情况时才能及时做出应对。同时, 对本单位引进的最新消防装备和消防技术, 要在熟练掌握使用方法, 理解其运行的理论基础之后才能在救灾过程中进行使用。消防队员要主动学习相关的消防知识, 不断钻研消防装备的运行原理和操作方法, 提升自身的消防知识与技能, 才能更好地保证自身安全, 并迅速地进行救火救灾, 保证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各界对消防工作关注度的提高, 我国的消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面对消防装置管理及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缺少统一的生产和配置标准, 对消防装备的维修保障不力, 对老旧消防设备超期使用等问题, 只有通过国家、消防部队相关领导人员、消防队员的共同努力, 才能更好地对消防装置进行管理及建设, 从而保证我国的消防事业顺利、高效发展, 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 保证消防官兵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党和国家对国防建设越发重视, 消防建设作为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得到各方关注。但目前我国的消防部队装备管理及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 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以期完善消防装备管理, 加强消防部队的建设, 为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消防部队,装备,管理,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政, 范桦, 金义重.对我国消防部队装备管理及建设的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9, (12) .
[2]李宗祥.对消防部队装备管理及建设的思考[J].科技传播, 2013, (10) .
[3]任义.关于消防部队装备建设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 2012, (09) .
[4]徐燕.浅析消防装备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 2012, (06) .
[5]魏建华.新形势下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装备的建设与管理[J].科技创业家, 2012, (13) .
对高素质装备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篇11
第一,着力抓好装备领导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要提高部队的科技素质,首先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各级装备部门的领导干部,只有首先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爱护人才,才能真正担负起培养人才群体的责任。装备领导干部应带头实践江泽民同志向全党发出的“两个武装”的号召。一是要带头学好理论和有关政策,打牢理论根基,切实用正确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党性原则,提高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和指导工作的能力。二是要带头提高自身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各级装备部门的领导,从事的工作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如果不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和专业技术知识,就不可能科学地组织和指导装备工作。各级装备部门的领导必须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自觉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加强对装备特别是新型装备知识的学习,真正成为管装用装的“明白人”、“领头人”。三是要带头学习军事理论。装备保障是战斗保障,是装备形成和发挥战斗力的基础,集指挥管理与技术保障于一体,贯穿于作战的全过程,对战争进程和结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装备部门的领导,也必须具备相当的军事素养,必须学习和掌握本级战役战术理论。总之,作为——名装备部门的领导,应锲而不舍地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和军事理论,努力成为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领导人才。
第二,最大限度地缩短现有装备特别是新型装备形成作战能力的周期。“宁肯让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已成为全军的共识。而要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依据装备发展趋势,加大超前培养力度,抓紧进行现有装备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搞好人才储备,努力实现“人才等装备”。目前,部队新型装备人才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比较突出。有的部队用管理老装备的方法管理新装备,有的部队新装备到了很长时间,小修还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知识储备必须优先于装备更新的观念,有针对性地加强装备人才的培养。对已经或即将配发新装备的部队,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提高官兵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现有装备特别是新型装备的人才。
第三,加大对现有装备人员的培养力度。近年来,广大官兵立足本职岗位,刻苦钻研现代科学知识,努力磨练过硬军事技术、保障技术,整体素质与过去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了一批素质较高的装备人才。要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装备干部的潜力,努力实现现有装备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更好地履行领导管理职责。同时,要加大对新装备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军开始探索从地方征集高学历青年入伍的路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征集了大批学历较高的优秀青年入伍,补充了一定数量的地方大学生军官。这些青年都是部队建设宝贵的人才资源,各级应当十分珍惜。在部队建设实践中,大胆地把他们放到重要岗位上去锻炼,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为“打得赢”、“不变质”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之尽快成长为高素质的装备建设管理人才。另外,要积极探索培养专业技术土兵的有效途径,探索解决技术兵训练、技术骨干选配、保留等新方法,使之与新《兵役法》实施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
第四,着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在职继续教育。随着全球性科技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人类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增。显然,不自觉进行知识的自我更新,就必然要遭到淘汰。因此,必须重视官兵继续教育问题,下大力抓好专业技术干部的继续教育。一是认真抓好专业技术干部的继续教育,结合本单位、本系统的实际,制定出相应的继续教育培养规划,明确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干部的培养目标与内容,以及实施的具体方式与方法。二是抓好在职干部培训,逐步提高在职干部专业对口率和学历水平。在计划安排上,可根据院校分配的年度培训、轮训指标,有计划地选送一些没有经过专业院校培训或有发展潜力的干部入学;利用接装前的时间,选送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基层干部和战土,进厂或出国参加培训。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上,要着力增大科技含量,积极实践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等训练新方法,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大胆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注入到装备保障之中,努力实现装备保障水平的不断跃升。注重利用部队保养换季、整修装备等时机,会同院校或科研单位有关人员深入部队现场解决问题,传授经验和技术。三是走活联合培养的路子,各级装备部门应加强整体筹划和宏观调控,有计划地在部队与院校、部队与科研机构、部队与部队、部队与社会之间,积极开展交流与协作,充分利用地方高等工程技术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教学设施和人才优势,拓宽装备人才培养渠道,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在职管理干部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不断提高部队的整体保障能力。
第五,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多数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历史任务的”。邓小平同志强调,选人要选那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斗争中经得起考验的人;要选那些党性强,能团结人,作风正派的人,要选那些努力工作,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有魄力,有实际经验,能够办事的人。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75周年座谈会上提出了领导干部应具备的“五条基本要求”,后来又多次强调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和年轻干部的极端重要性。这些都是衡量干部德才素质的基本依据。应通过完善人才政策制度,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吸收、使用、晋升、奖励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按照动态稳定、流动更新的要求,以利益机制与事业心驱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装备人才队伍的长期优化,实现人才培养上的“滚雪球”效应。要积极鼓励各级各类人才不断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以期发挥最大的人才资源使用效益。
第六,进一步完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公平竞争。引入竞争机制、提倡优胜劣汰是用人的一项重要原则,更是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条件。为此,在用人问题上,必须树立“无功是过”、注重实效的观念,要采取有力措施,在搞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评审与聘任的基础上,落实专业技术干部岗位任期回标责任制,积极开展适当形式的比武竞赛,为所有符合晋升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展示本领的机会和舞台。尤其对担任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干部,满一个任职周期,应重新参加任职竞争,对不思进取、工作平庸的,要坚决予以淘汰。对人才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放手使用,更要多一份信任、多一份鼓励。要改革工作机制,让他们自主地行使自己的职权,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考评制度,积极鼓励年轻的装备干部在现职岗位上冒尖,既要给他们压担子,又要注意从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热心搞好传帮带,积极为他们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
装备建设 篇12
1 目前我国海事船艇装备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大型船舶欠缺, 主要以中小型船及玻璃
钢快艇为主的海事船艇队伍, 无法满足现代海事监管的要求
目前我国海事系统仅有两艘3000吨级海事巡逻船和一艘1500吨级的海事巡逻船, 能够满足对我国对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的海事巡航监管;但由于我国海岸线辽阔, 仅有的大型船舶无法满足对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的海事监管需要, 其他中小型船舶仅能在沿岸及港口实施巡航监管任务, 目前的快艇基本上应用于内河及港口内的快速反应和海事监管。随着我国海洋战略的建立, 海事监管的范围已不仅仅是领海范围, 而是延伸到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 这就需要海事船舶向大型化和抗高海况方向发展, 以保证船舶在大风浪情况下能够满足出海要求以及远海航行要求, 借以保护我国海洋权益, 保障海上航行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要求。
1.2 船舶建设速度跟不上海事业务发展速度
以广东海事局为例, “十一五”期间, 部投资广东海事局建设各类执法船艇仅22艘, 平均一年仅4.4艘;而在“十一五”期间, “广东省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45636亿元, 五年年均增长超过12%。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 折合近7000美元, 五年年均增长超过11%。广东省全省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达到17.8%, 超过广东省GDP增幅。在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的基础上, 据预计, 201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有望达8000亿元, 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将再次稳居全国首位”。在广东省经济特别是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下, 海事监管业务在同步增长, 而海事船舶建设的投入却没能与经济发展同步, 导致保障与发展相矛盾, 海事船舶建设的不足, 制约了海事业务的发展。
1.3 船舶功能单一, 无法适应现代海事监管应用要求
海事执法船艇基本上以巡航监管为主, 在功能上设计单一, 除执行一般任务外, 如应急救助、消防、拖带、防污染控制功能缺失, 导致海事执法船赶赴海上事故现场后无法实施最迟的事故控制, 只能等待专业救助船或消拖船及请勿船的到来, 才能对事故现场进行相应的处理。而现代海上事故的特点是:随着船舶大型化及货物运输的专业化, 海上事故的损失以及海洋污染呈现扩大化趋势;如海上事故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 造成的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将会成倍增长, 所以多功能执法船的配备将十分必要。就目前船舶大型化发展后, 海事船舶完全有空间和能力装备适量的救助设施和防污染装备, 以达到真正快速反应和事故控制的效果。
1.4 老旧船舶占比大, 船舶更新化率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 广东海事局的船艇呈“三多”状况, 主要表现在“小型船艇多, 老旧船多, 性能低下船多”。目前我局拥有的船艇中, 其中船129艘、艇 (指船长14m以下) 166艘;129艘船舶中船龄满20年的60艘, 占比46.51%, 达到报废年限的船舶65艘, 占比50.39%。由于国家投入不足, 导致船舶更新化率很低, 船舶逐渐老旧, 许多船舶的技术状况逐年下降, 加大了船舶维护和管理的难度。
2 加强海事船艇装备建设的措施
为保证海事监管发展对装备的需求, 解决海事监管能力的不足, 目前需大力加强船舶建设力度, 进一步落实海事船舶“管、用、养、修”精细化管理, 提升船艇装备管理水平, 以适应海事监管业务要求。
2.1 大力加强大、中型船舶建设, 以满足国家对海洋行使主权管理的要求
针对国家海洋战略的定位, 海事系统急需多艘千吨级远海巡视船, 对我国领海、毗连区及专属经济区行使海事监管职能。中央及中国海事局都已经意识到我国专属经济区海事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已经着手建设一系列的大型船舶, 逐步加强国家对海上专属经济区内的石油平台、油气田的通航环境及海洋防污染监管。通过建设, 到“十二五”末, 海事监管服务将基本覆盖各海区内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内的油气田。
2.2 着力综合功能执法船的建设, 适应现代海事监管需要
针对目前海事执法船功能单一的特点, 中国海事局已在广东进行执法清污船的改造试点, 在浙江投资建设80m级都功能巡航救助船, 在上海建设5000吨级的大型远海巡航救助船。大型远海巡航救助船在具备远海海事执法监管功能的基础上, 还配备有救助设备和一定的拖带能力, 而且设计有直升机平台, 配合海事直升机可以延伸海事执法空间, 有力的加强了我国海事监管的实力。
2.3 加强海事船舶“管用养修”水平, 保证船舶适航率
由于船舶建设周期较长, 资金投入大, 无法在短时间内通过新建达到使用需求。在现有船艇资源条件下, 为缓解船舶装备不足的矛盾, 除加大建设力度外, 主要通过加强船舶“管用养修”精细化管理, 进行内部挖潜, 使船舶的技术状况保持在良好水平, 保证船舶的适航率, 加强船舶运行效率管理, 以适应海事监管的日常需求。
3 结语
海事船艇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工作, 为满足海事监管业务的需要, 我们不仅要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海事监管要求的海事执法船艇, 而且要通过不断完善船舶“管用养修“长效机制, 加强现有船舶的日常运行管理, 提高船舶的使用效率;通过加强船艇装备水平建设, 达到“装备精良”和满足“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要求, 切实满足海事日常监管以及应急反应的要求。
摘要:水运发展与水上交通安全息息相关, 这都要求我们海事监管力度与效率要不断发展。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我们不仅加强海事船艇装备建设, 加大船艇的更新率, 而且要努力提高船艇管理水平, 通过完善海事船舶“管、用、养、修”长效化机制, 不断提升海事船舶“管用养修”工作精细化管理能力, 满足海事监管需求。
关键词:海事,船艇装备,海事监管
参考文献
[1]提高船艇装备水平适应海事管理需要[J].船海工程, 2002 (3) .
[2]冯文忠, 徐新强.全军车辆和船艇装备发展工作座谈会在南京召开[J].汽车运用, 2005 (6) .
[3]徐葆正.装备维修管理系统的建立与运作[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2000 (1) .
【装备建设】推荐阅读:
小学改造教学装备项目建设工作汇报10-03
现代城市供水水质化验室装备和建设08-22
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05-29
装备装备学06-10
1消防装备——装备日常管理09-27
装备07-02
成套装备10-15
工程装备10-18
装备运用10-18
灭火装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