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装备

2024-10-26

基础装备(精选10篇)

基础装备 篇1

0 引言

军事装备学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是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军事装备学是我军在长期的军事装备工作实践中,从军事后勤学等学科中逐步分化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军事装备科学纳入军事后勤科学当中来研究。上世纪90年代,我军装备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军事装备的种类日益繁多、结构日趋复杂、技术密集程度越来越高,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缩短,全寿命费用不断增多,管理、使用和保障难度增大。为适应大量高技术装备进入战场和诸军兵种合成作战需要,我军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总装备部的成立,结束了我军装备建设长期分散管理的体制,形成了上下衔接、相对独立的军事装备管理组织系统,实现了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装备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为军事装备理论研究及军事装备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使长期处于分散状态的装备理论建设,逐步形成一个涵盖军事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的理论体系。应当说,总装备部成立后,军事装备学在我国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军内相关院校与科研院所以此为契机,不断推动着军事装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军事装备学创造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1 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定位

关于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范围,军事装备学界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来表达:一是在数量有限的军事装备学专著或教科书中表现为“总论”。二是在论文中直接指出,这种形式只是个别。“军事装备学学科若干问题研究”一文认为“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是关于军事装备及装备工作一般规律的研究,是从总体和宏观的角度,对军事装备及装备工作理论和实践进行抽象和概括所得到的共同规律,对军事装备各种实践活动和各分支学科理论研究具有普遍指导作用。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军事装备学基本理论、军事装备史学理论和学科建设理论等。”“军事装备学基本理论主要研究:军事装备的概念、分类,军事装备的地位、作用,装备思想,军事装备与科学技术、经济基础的关系,装备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指导思想。”“军事装备学史学理论主要研究:军事装备发展历史过程、特点及一般规律、装备发展趋势和装备思想史等。”“军事装备学学科建设理论主要研究: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学科特征和地位作用;学科理论的历史发展;学科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科研究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方法要求;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等。”这些归纳虽然都还有待斟酌,但大体上说出了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的主要范畴。本文并不追求我国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的体系定势,只是想通过若干基础理论问题的具体探讨,相对地勾勒出我国军事装备学研究的大致范围。我们认为,军事装备学作为军事学中的一级学科,其基础理论要以军事学的基础理论为依据和基本框架,在这一框架的基础上揭示军事装备学研究的特殊性,从而得出军事装备学的基础理论。同时,由于军事后勤学发展相对成熟,也可将其做横向参照。

对于军事学基础理论问题,《军事科学概要》中做出了相对权威的论述,实质上,这也是一部专门论述军事学基础理论研究范围的专著。该著作在导言中指出,“……就人们所急盼解答和了解的军事科学基础知识,作一番粗浅的勾划。为此目的,本书从第一至第六部分,概括地阐明军事科学的起源、定义、科学体系、研究对象、社会功能以及军事科学同其他科学的关系,第七至第十部分,着重介绍了军事科学的发展简史;第十一部分,对军事科学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扼要地论述;第十二至第十四部分,主要是介绍军事科学研究方法,军事科学研究的组织体制、队伍建设,以及当前世界军事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从导言中的表述及《军事科学概要》的目录中,我们不难得出军事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地位作用、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等内容。

通过认真分析已有著作中军事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范围,参照有关学者对后勤学基础理论的表述,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可以表述为,是指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总体上认识装备活动的现象、本质并揭示其基本规律的学说和理论。它是站在军事装备科学的全局上探讨装备活动的本质及其对军事装备建设发展起长远指导作用的客观规律,阐述装备活动的基本原理。主要研究范围包括: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地位作用、发展历史、基本矛盾和规律、结构环境及其运行机制等等。

2 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科平台的巩固与发展以及军事斗争准备的需求牵引,军事装备学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获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目前,军事装备学以出版了多部相关著作,在围绕着装备工作中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针对装备有关的事物,初步构建起了与现有装备工作体制和全军装备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军事装备科学知识体系,为指导装备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军事装备学长期以来都孕含在军事后勤学等学科当中,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时间较短,在经历了形成、巩固与快速发展之后,正面临着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困扰。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军事装备学的研究对象定位到军事装备和装备工作,对军事装备学的研究普遍是从军事装备“实体”的角度对装备工作进行的经验性概括和总结,并没有对装备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深层次挖掘。这样就无可避免会把与装备相关的事务都纳入军事装备学的研究范畴,一度出现“军事装备学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的局面。

应当说由现象到本质本来是科学研究的必经过程,但在对装备工作进行研究的同时,由于缺少了对装备活动规律的进一步深化研究,这种停留在装备工作事物性层面的研究,导致了从事不同装备专业领域工作的人对军事装备学都有不同的看法,对于什么是军事装备学,军事装备学研究什么这些看似浅显的基本问题表述不一。这也是当前军事装备学基本概念界定不统一、研究对象定位欠科学、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深入地研究等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军事装备学问题乃至所有的军事问题,从行为本质上讲,都是一类特殊的人类活动问题,也就是关于如何既好又快地做事的问题。对于人类活动问题的研究,软系统方法论创始人英国的P·切克兰德就曾经说过:造成各种突出弊端无法根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紧紧围绕活动研究解决问题。受近现代西方哲学重物轻事思维模式的影响,我们现在研究军事装备学问题,基本上都是由实体切入,围绕装备编制体制、力量构成、保障装备、法规制度等实体要素,针对装备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来研究解决问题,却忽视了对“活动”本身的关注,通常是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事、见事又不研究事理,因而无法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创新发展

3.1 创新的视角应当基于活动

前面提到,学科基础理论是指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总体上认识学科领域的现象、本质并揭示其基本规律的学说和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通俗讲也就是研究视角问题。钱学森在“现代科学的结构———再论科学技术体系学”一文中指出,现代各类科学的研究对象几乎都扩展到了整个客观世界,学科划分只不过是从各自的着眼点或角度去考察分类问题。可见,研究问题的视角对于军事装备学创新发展的结果至关重要。

应当说,任何研究都离不开观察,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军事装备学,研究者不仅要对理论形态进行观察,而且要直接对实践进行观察。由于我国军事体制的特殊性,西方发达国家的军事装备学理论显然很难搬用,这就更需要我国的军事装备学研究者对实践进行直接观察。没有这些观察,就无从研究,就不可能有军事装备学理论。而要观察,视角就是必要前提。一方面,具体的观察需要具体的角度,如果一个具体的角度不适当,那么很难完成一个需要从特定角度出发的具体观察。另一方面,全面的观察需要多角度的观察,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必须要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研究需要以全面的观察为前提,而全面的观察就是要从可能存在的各个视角去观察。这又要求我们首先分别把握住多种视角,视角(尤其是一些带有基本性或根本性的视角)缺失或者疏漏,便不可能有全面的观察,当然也不可能有全面的研究及其理论成果。总之,选取恰当的角度对军事装备学的领域事物进行全方位立体考察,才有助于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特征。

那么,选取什么样的视角观察军事装备学领域事物,才是恰当而不失疏漏呢?这只能是“活动”。“活动”一词的英文形式为“activity”,源于拉丁文“act”,其基本含义“doing”,即“做”。“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人类与周围客观事物交流与改造的过程,是人类完成对客观环境认识和需要的目的的过程。对于军事装备学领域事物的认识同样也必须从活动视角进行观察,才能更好的把握其本质属性和规律。

3.2 创新发展应遵循悖向思维

悖向思维,概括地说,是指背离原来的认识并在直接对立的意义上去探索新的发展可能性的一种思维形态。悖向思维虽然是从认识论方面考虑,是在与原先认识路线相反的方向上进行的,但它并不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的,同时它也不同于一般的逆向思维。例如,相对于乘方运算而言,开方运算的研究只是一种逆向思维;另外在已经证明了任何实数的平方都不可能是负数的情况下,人们却又引进了虚数,由于后一工作是与已建立的认识直接相对立的,因此,这才是一种悖向思维。悖向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摆脱已有认识的局限性并过渡到可能对象的研究,因此,若能自觉地应用悖向思维,往往能冲破传统的思想束缚。

过去我们对军事装备学研究基本是从实体角度,视角的偏差,也正是造成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研究诸多问题的根源。因此,要取得对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发展,必须突破军事装备学领域传统实体思维模式的束缚。站在活动的视角,特别是组织行为活动的视角,紧紧扣住“满足军队建设和军事行动对军事装备的需求”这一军事装备学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按照“是什么、研究什么、如何研究”这样一条逻辑线条,逐项对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现状进行审视与反思,找出问题,追溯根源,进而实现对军事装备学传统基础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

首先,从“军事装备学”最核心的词汇———“装备”二字的理解入手,揭示装备活动的本质及军事装备学最根本的任务,并通过若干军事装备学定义的比较,给出军事装备学的定义。

其次,梳理人们对军事装备学研究对象认识的变化,在剖析军事装备、装备工作和装备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军事装备学的研究对象既不仅是军事装备本身,也不仅是装备工作,而是应当直面军事行动对军事装备不断增长的需要,把研究对象定位到装备活动。

第三,在对军事装备学研究对象域进行领域分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满足军事行动对军事装备的需求,以主体行为为主线,通过对装备活动的分析描述,对其进行分划与重组,构建能够反映装备活动概貌的体系结构,并对体系结构中的主体活动内容进行科学描述。

第四,在分析军事装备学研究方法现状,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着眼时代需求,揭示事理研究与军事装备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内在联系,给出以事理研究为契机实现军事方法论创新的基本思路。

摘要:军事装备学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是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分析军事装备学的已有研究成果,对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进行了定位,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其创新发展思路,为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装备装备学,基础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余高达,赵潞生.军事装备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群,郭齐胜.军事装备学学科若干问题研究.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7,21(4):6-8.

[3]余起棻.军事科学概要[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基础装备 篇2

瓦轴集团在欧洲建设高端工业装备轴承制造基础

瓦轴集团在去年成功并购德国科技型轴承企业KRW公司的基础上,整合瓦轴集团和KRW公司的技术力量,正在建设瓦轴欧洲研发中心,建设瓦轴欧洲高端工业装备轴承制造基地,为实现境外兼并和拓展国际市场提供经验和空间。今年一季度,瓦轴实现了产值、收入双提高,完成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8%,完成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实现轴承出口同比增长了20%。

文章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基础装备 篇3

活动共设小学科学、中学物理、中学化学、中学生物四个说课组别。活动现场精彩纷呈,参赛教师在形式上全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和自制教具进行展示;在内容上从宏观教学设计方面说课程、说背景、说思路,从微观教学设计方面说内容、说教法、说学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创新。

为了保证说课打分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树立活动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组织者专门从全国各级基教、教研、装备部门邀请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以及一批长期从事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与评价的专家学者担纲本次活动的评委。

本次活动不论在参赛教师的数量上,还是现场观摩人数上,均比上届翻了一番,体现出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对于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的重视,也彰显出该活动的价值和影响。活动促进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探索与研究,鼓励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教学方法、选用材料和使用仪器进行创新、改进及完善,也促进了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的交流与共享。

此次活动为全国各地区、各层级教师搭建了一个切磋交流和实验教学成果展示的平台,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现场一位来自宝鸡的老师表示,作为上一届的参赛教师,这次能来观摩非常荣幸,更让她觉得高兴的是这一次参加说课的教师水平更高,教学设计更合理,与上届相比,说课活动有了质与量的飞跃。

基础装备 篇4

现代高新技术在医学装备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变革,有力地促进了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医院的现代化将以高新技术为特点,以高质量为标志,集中力量发展内涵建设、软件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以规范化管院、标准化建院、军事化治院、数字化创院。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保障医疗质量是重中之重,然而影响医疗质量的因素有多种,就医疗装备而言,其量值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诊断结果和治疗效果。建立医院测量控制体系、实施计量确认体系和测量过程控制是确保医学装备质量要求的重要环节。而医学计量则是确保医学装备质量的重要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1]。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是相互关联并有机结合的。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医学装备技术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装备应用安全与质量控制成为质量管理的主要课题。在综合技术保障中,加强医学装备的质量控制、保证医学装备质量是医院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国家公布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及医疗仪器不良反应的监督条例后,医疗监督机构、医疗卫生系统及医务人员将更加重视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

医学装备质量是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保证,建立医院测量控制体系、实施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控制是确保医学装备质量要求的重要手段。

为了贯彻国家计量法,遵照军队医学计量管理条例,我院从1995年以来先后制定了7项计量检定标准,2011年又新增了7项质控检测标准,并培训了多名医学计量检定人员。这些医学计量检定人员全面承担了医院的医学计量检定工作,为医院全面开展医学装备质量控制创造了有力条件。

我院开展计量工作和质量控制、质量保证的实践经验证明,装备离不开计量,装备质量离不开质量控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装备采用高新技术,测试水平不断提高,提高计量保证工作能力已成为我院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医学要发展,计量须先行,如果计量技术基础不扎实,就很难适应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医学装备的质量管理贯穿于设备寿命运行周期的全过程,渗透于医学装备管理的各个方面。现将我院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1 重视计量基础建设

医学装备的质量大多以定量化为特征。因此,计量工作就成为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工作之一。作为技术基础的计量工作包括计量标准的建设、测量技术的推广、理化试验鉴定和技术分析等。计量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保持测量的量值统一、准确和一致,并符合国家标准;保证医学装备等测量仪器和设备质量的稳定可靠以及合理配套;定期对医学计量器具进行检定和维护,严禁不合格设备投入使用;完善测量技术、测量手段和技术培训工作;逐步实现计量工作的科学化与现代化管理。

1.1 计量技术机构建设

作为事关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硬件建设核心的医学计量工作,已成为我院质量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质量建设已成为我院的立院之本和强院之根。在医学装备质量保证工作中,我院主要是依托医学工程科及医学计量室发挥其职能作用和管理优势[2]。为确保计量工作的顺利开展,院领导多次召开计量专题工作会议,讨论研究改造方案,听取专业人员的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医学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投入专项资金,更新硬件设施,不断改善医学计量工作室的环境条件。我院计量站建成后,对全院医疗设备进行统一编号,并对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设备登记造册,设定检定周期,定期在网上公示,要求有关临床科室配合送检。对于大型设备及精密仪器,组织专人赴科室检定;对于标准器具,我院每年都会定期送上级计量单位溯源,以确保量值的准确一致。

1.2 计量与质控标准建设

我院医学计量室现已建立了心/脑电图机检定装置、医用超声诊断仪超声源检定装置、分光光度计检定装置、F1等级砝码标准装置、血压计检定装置、氧流量计检定装置、心脏除颤器/除颤监护仪检定装置等7项计量检定标准和呼吸机/麻醉机质量检测仪、高频电刀质量检测仪、多参数患者模拟器检测仪、输液泵/注射泵检测仪、无创血压检测仪、血氧饱和度检测仪、医用电气安全检测仪等7项质控检测标准器具,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装备的质量保证能力。

1.3 注重计量人才培养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计量检测队伍是做好计量工作的前提[3]。计量工作开展以来,医院领导始终把培养计量检定专业人才作为医院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相结合,每年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军或本军区举办的医学计量检定员培训班学习,以保证检定员持证上岗。二是注重发挥以老带新的传帮带作用,借助军区计量站年度校准的机会,虚心向专业人员请教,现场进行操作培训,进一步提高计量检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保证了计量工作的开展和合法性。三是加强与地方计量部门的技术协作力度,既提高了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又加强了业务联系与协作。

2 体会

2.1 医学计量是医学装备质量保证的守护神

在医疗卫生领域,计量检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人体各种生命体征参数的获得是通过医学计量技术手段而获得的,我院工作实践证明,计量已成为医学装备质量保证的守护神。计量检定如果医学量值失准就会导致试验结果出现错误,从而直接影响到诊断、治疗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计量参数超过阈值还会危及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装备采用高新技术,检测水平不断提高,计量保证能力已成为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

2.2 提高医护人员质量意识是保障医学装备质量的思想基础

医学计量质控工作需要各科室相互配合完成,医学计量室和医疗设备使用科室之间有效协调合作,将大大提高医学计量的工作效率[3]。三级站建站初期,医护人员对医学计量工作临床意义认识淡薄,大家普遍认为:医院硬件设施不错,各项管理比较规范,计量工作只是医学工程科的事情,与医院建设关系不大、对临床科室收治率影响不大。个别人把检定与检修混淆一谈,认为新安装设备的技术参数都很准确,没有必要检定。针对这些情况,院领导高度重视,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对机关及全院医、护、技人员进行医学计量检定工作实施意义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对2005年总后勤部颁发的《军队医学计量规定》学习,使广大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计量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家统一了思想认识,增强了计量法制观念,提高了质量管理意识,科室由被动送检变为主动送检设备,为医院每年度计量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医院成立了计量质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医院计量质控工作的组织实施、督导检查和工作落实,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建立了计量工作骨干队伍,由科室分管医疗设备的护士长担任计量监督员,负责对本科室医护人员宣传计量工作有关知识。医学计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计量工作会议,听取计量人员工作汇报、通报计量工作落实情况、分析讨论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商讨解决的措施,并对阶段性任务进行安排部署,从组织上确保医院计量工作的顺利开展。

医院在开展年度计量检定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军队医学计量规定》,提高全体医护人员法制计量意识[4]。在实施计量工作中,依据各项检定规程要求,确保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仪器设备量值的准确可靠,建立医学装备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和设备配置、计量人员档案和各项管理制度。

2.3 质控主要是过程控制

医疗设备应用安全质量控制是一种过程质量控制方法,其目的在于排除医疗设备使用质量隐患所导致的医疗服务质量下降[5],实现医学装备的质量控制目标,保证医学装备通过测量过程满足医学诊断治疗数据的准确、可靠,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患纠纷,保证医疗质量。

测量控制体系所采用的方法是: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校准(检定)到测量设备的统计控制技术。测量控制体系的总体要求即测量控制体系应能保证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即最大允许误差、最大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率、环境条件或操作技能要求。

医院要把强制检定、设备测试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落到实处。计量是医学装备的技术基础和手段,设备商检、安装、调试、验收都需要通过计量检测验收才能保证设备质量;设备在使用期间要依据国家计量有关规定,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对于未列入强制检定项目的医学装备,医院通过建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自行检测;修理后再经计量测试、校准合格后投入使用。

综上所述,计量是医学装备技术保证的核心。医学装备质量是医学诊断与治疗效果的安全保证,质量控制贯穿于医学装备的全过程,由于我院正确把握了医学计量、质量控制与医学装备的质量保证关系,医院装备质量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从而有效促进了全院医学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和诗,高慧.计量检测在医学装备质量保证中的作用[J].中国计量杂志,2007(9):16.

[2]宋晓英.加强医学计量管理提高医院工作质量[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2):107.

[3]胡晓勇.关于部队医院三级医学计量站建设的几点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8):125.

[4]杨博,江玉柱,井赛.军队卫生装备计量检定与质控检测差异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6):123-124.

基础装备 篇5

第一章 申报须知

一、指南说明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数控机床专项”)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设立,其内容的依据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数控机床专项实施方案》。

本次发布的课题申报指南,通过评审选择课题承担单位。

二、申报条件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的生产企业、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均可申报,不接受个人申报。

2、对课题责任单位的要求

(1)申报单位须是相关领域的生产企业或研究单位,具备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能够提供足够数量的配套资金和相关的配套条件,单位财务状况良好。

(2)成立时间在2011年4月1日(含)之前。

(3)在同一技术领域仍有尚未验收(2014年1月之后进行验收)的课题责任单位,原则上不得申报该领域2014课题。

3、对课题组长的要求

(1)1953年4月1日(含)以后出生;(2)具有副高级(含)以上职称;

(3)每年(含跨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

4、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课题。多个单位联合申报的,各方须签订联合申报合作协议,明确约定课题申报单位、参与单位承担的研究任务、考核指标、专项经费比例和知识产权归属等,并作为课题申报书的附件。

5.每个申报课题须对所研究的内容进行科技查新,并提供由部省级以上科技查新部门出具的查新报告,查新时间应在2013年1月1日以后。

6、根据《“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课题申报单位应当提交本领域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状况分析报告(课题申报单位

自行编制或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作为申报书的附件,内容包括分析的目标、检索方式和路径、国内外知识产权现状和主要权利人分布、本单位知识产权状况、课题的主要知识产权目标、创新性和侵权风险及其应对策略、对产业化的影响等。课题申报单位拟在研究开发中使用或购买他人的知识产权时,应当在申报材料中作出说明。

7、申报单位应按照指南的要求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

8、课题申报书应经课题责任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工业主管部门或相关重点领域央企盖章并签署意见。

9、课题预算书请按照《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由申报单位财务部门组织编写;申报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支持方式的课题,办法中规定,在课题验收前一般只拨付不超过中央财政经费30%的启动经费,其余中央财政经费待通过验收后方予拨付。

10、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将对课题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凡不符合申报要求的,视为无效,不进入评审程序。

形式审查的要点公示如下:

(1)课题组长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千人计划引进人员除外),年龄在60岁(含)以下,具有副高级(含)以上职称;课题组长应为课题责任单位员工;

(2)企业须附营业执照,大学及科研院所可附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须加盖公章,并附在课题申报书后);

(3)申报条件中如要求地方/行业配套资金比例的,须提供地方/行业配套资金承诺函(原件至少一份,附在课题申报书中);

(4)科技查新报告(委托查新时间应为2013年1月1日以后)及知识产权分析报告;

(5)凡提供自筹经费的企业单位(牵头及参加单位),需附加盖公章的2011、2012两个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附在课题预算书后)。

三、申报要求

1、课题申报单位通过所下载的申报软件编制相关申报材料,须提交下列申报资料,并按顺序装订:

(1)《数控机床专项课题申报书》;

 国家或部省级以上科技查新部门出具的查新报告(原件至少一份,附在课题申报书后);

 知识产权状况分析报告(课题申报单位自行编制或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  申报单位(含参加单位)营业执照(大学或科研院所可提供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附在课题申报书后);

 联合申报合作协议(原件至少一份,必须包含经费分配比例,附在课题申报书后);

 自筹及地方/行业配套资金承诺函(原件至少一份,附在课题申报书中);  中央以外渠道资金来源证明(原件至少一份,附在课题申报书中) 其他附件。

(2)《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预算书》;

 凡提供自筹经费的企业单位(牵头及参加单位),需附2011、2012两个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附在课题预算书后);  其他附件。

2、申报文件一律用A4纸,宋体小四号字打印,双面印刷(含附件),胶订成册,不要加塑料封皮。

3、课题申报书一式十二份(正本一份,并在封面注明,副本十一份);课题预算书一式五份(正本一份,在封面注明,副本四份);以上两类申报文件请分别装订;并附电子版(光盘)一份,光盘标签及电子版文件名称应为:“课题号—单位简称—课题名称”。

4、申报材料应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工业主管部门或相关重点领域央企审核汇总,行文统一报送至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

5、申报材料报送时间为2012年5月20日-21日,5月21日17:00时截止(不接受邮寄申报材料),过时不予受理。

第二章 课题申报指南内容

课题1 航空发动机机匣零件加工用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

1、研究目标

针对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钛合金、复合材料机匣类零件加工需求,开发五轴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研究高刚性机床结构、高性能主轴、高精度旋转工作台等关键技术; 应用多轴联动数控加工技术,实现典型机匣零件零件的高效加工。

2、考核指标

(1)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航空发动机机匣零件加工的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完成工作台φ800、φ1000㎜两种规格各至少一台机床的研发,可加工零件范围直径≥800mm、高度≥600mm。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1)铣削主轴:机械主轴转速4000rpm以上,扭矩800Nm以上;电主轴转速18000rpm以上,连续扭矩200Nm以上;形成3种规格主轴功能部件(立卧转换主轴、机械主轴、电主轴)。

2)旋转工作台:承载重量≥1500kg,可360°连续回转,转台回转性能应满足机匣零件铣削、车削加工要求。

3)整机性能:具备工件与刀具在机检测功能;直线轴定位精度≤0.01mm、旋转轴定位精度≤10",可实现立卧转换加工、角度摆动范围不小于135°;刀具库容量不少于24把。

(2)完成典型机匣零件加工应用验证,加工出合格的典型机匣零件。

(3)完成2台设备的生产应用,其中不少于1台设备采用国产数控系统和国产功能部件。

(4)机床MTBF达到1500小时以上。

(5)机床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在机床制造企业进行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6)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7)满足用户使用要求,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8)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9)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五联动数控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高刚性结构设计技术;立卧转换高刚性主轴部件设计与制造;整机受力状态及变形、结构稳定性、切削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分析技术;车铣复合旋转工作台研究;高温合金、钛合金机匣高效加工工艺技术研究;整体机匣加工多轴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数控编程技术与程序优化。

4、实施期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主要用于关键技术研究、功能部件及整机研制、工艺技术研究与验证;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国内机床制造企业或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具备较强的专业研发团队和完善的试验、研究和开发条件。申报单位须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牵头与参与单位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应包括至少1家数控系统企业、1家功能部件企业。

课题2 航空发动机薄壁细长轴加工工艺及成套装备

1、研究目标

针对航空发动机大深径比薄壁细长轴内外结构制造要求,建立大深径比孔加工、阶梯孔及内外花键成形、大深径比薄壁细长轴检测的工艺规范,研制数控深孔钻镗床、阶梯深孔数控珩磨机、数控精密阶梯内孔成形机、内外花键成形机、深孔精密检测设备各1台,掌握高性能机床结构分析与设计制造技术、阶梯内孔精密成形技术、高效内外花键齿成型技术、细长轴深孔检测技术,机床功能、主要技术参数、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内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应用。

2、考核指标

(1)完成适合航空发动机大深径比薄壁细长轴制造的数控深孔钻镗床、数控精密阶梯内孔成形机、阶梯轴内外花键成形机、阶梯深孔数控珩磨机、深孔精密检测设备的开发,替代进口设备;建立航空发动机大深径比薄壁细长轴深孔钻、内孔精密成形、花键成形、珩磨加工等制造工艺的工艺规范;建立大深径比薄壁细长轴类零件的生产应用示范线,采用国产刀具,零件制造精度达到:壁厚差≤0.05mm、内孔跳动≤0.04mm、表面粗糙度≤Ra1.6μm、同轴度0.04mm、额定转速的动挠度<0.03mm。

(2)设备主要技术指标

1)数控深孔钻镗床:该设备具有内排屑功能,镗孔直径≥φ15mm,加工深度≥1500 mm,刀具主轴与工件主轴的同轴度≤φ0.03 mm。

2)数控精密阶梯内孔成形机:具有变径和抽芯功能、材料冷热态成形功能、上下料系统。可加工工件最大直径100mm,工件长度≥1500mm,外径尺寸加工精度IT8-IT10、内径尺寸加工精度IT7-IT8,表面粗糙度Ra1.6-0.4μm。

3)内外花键成形机:工作载荷≥1000KN,加工齿轮(花键)模数 0.5-1.5,成形速度 20-30 mm/s,成形加工花键齿轮精度6-7级。

4)深孔数控珩磨机:珩磨内孔直径φ10-φ50mm,珩磨深度≥1000mm;加工精度:圆度0.002mm、圆柱度0.002mm、粗糙度Ra0.2μm。

5)深孔精密检测设备:长度测量范围>1000mm、径向测量范围≥200mm、壁厚差测量范围 2-20mm,可测量最小内孔直径φ20mm、最大外圆直径φ160mm,测量精度±(2+3/1000)μm,重复精度 0.002mm。

(3)完成5台设备的生产应用,其中不少于2-3台设备采用国产数控系统和国产功能部件。

(4)机床MTBF达到1500小时以上。

(5)机床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在机床制造企业进行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6)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7)满足用户使用要求,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8)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9)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大长径比薄壁细长轴深孔加工技术;薄壁细长轴深孔加工参数优化及其刀具排屑和散热技术;阶梯孔及内外花键高效率精密一体化成形及其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大长径比薄壁细长轴零件内孔精度测量方法。

4、实施期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关键技术研究、工艺技术研究、性能测试、关键技术装备研制等,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1: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是国内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开发队伍,具有较完善的试验、生产条件;申报单位须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牵头申报与参与单位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应包括至少1家数控系统企业、1家功能部件企业。

课题3 航空发动机叶片自动化柔性砂带磨削技术及设备

1、研究目标

针对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工艺特点,研究叶片自动化磨削技术,开发成套的自动化柔性砂带磨削设备,一次装夹完成叶片叶尖、型面、进/排气边、叶根圆角和凸台过渡区部位的磨削集成加工,提高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加工精度,推进叶片制造、再制造技术创新及我国航空产业的发展,实现在用户企业的应用示范。

2、考核指标

(1)研制航空发动机叶片自动化柔性砂带磨削设备不少于2台,具备在机检测、快速模型重构、快速装夹、自适应磨削等功能。

(2)可完成长度为20-300mm发动机叶片自动化砂带磨削过程,一次装夹完成型面、进排气边、叶根圆角和凸台过渡区全部内容的磨削集成加工,形成发动机叶片砂带磨削成熟工艺。

(3)系统能够实现叶片型面的粗磨及精磨过程,表面粗糙度≤Ra 0.4μm;叶片型面轮廓度:距排气缘3mm范围内在0.06mm内,其余区域在0.10mm以内。

(4)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测量系统及开发实现轨迹规划、在线过程控制等功能的智能控制软件。

(5)采用研制的自动化柔性磨削系统,完成至少6种、每种100片航空发动机合格叶片的应用验证。

(6)完成2台以上设备的生产应用,其中不少于1台设备采用国产数控系统和国产功能部件。

(7)机床MTBF达到1500小时以上。(8)机床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在机床制造企业进行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9)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10)满足用户使用要求,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11)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12)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基于离线编程的轨迹规划技术、基于三维测量的复杂型面叶片在线校准技术、系统误差补偿技术、磨削工艺及参数建模技术、磨削过程控制技术、编程技术及在线高精度测量技术;叶片自动化柔性砂带磨削系统集成技术与工艺;叶片自动化柔性砂带磨削设备和数控系统可靠性、稳定性考核验证。

4、实施期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工艺技术研究、检测验证及核心设备的研制与采购;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具有研究基础的装备制造企业或具有航空发动机制造、再制造能力的企业,在复杂曲面工件磨削系统制造、工艺研究和检测技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开发队伍。申报单位须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应包括至少1家数控系统企业、1家功能部件企业。

课题4 航空发动机叶片微孔成形技术与装备

1、研究目标

针对我国飞机发动机自主研发的迫切需要,重点开展飞机发动机叶片等关键零件皮秒、飞秒激光无重铸层微孔成形工艺及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在实现其制造验证的基础上,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发动机叶片等微孔成形数控机床,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先进发动机叶片等零件微孔加工实现高精度、高可靠性、高效率和低缺陷自主化批量制造奠定工艺与装备基础。

2、考核指标

(1)研制发动机叶片微孔成形皮秒激光数控机床1台

1)微孔加工能力: 孔径范围200-900μm;孔径精度≤±10μm;深宽/孔径比≥20:1;加工效率≥0.002mm3/s;具有簸箕孔、异型槽等加工功能。

2)可加工零件尺寸≥200mm³150mm³150mm;定位精度≤±0.03mm。

3)满足镍基单晶材料加工无重铸层、无微裂纹、无再结晶等指标,形成一套完整的加工工艺方法和工艺参数数据库。

4)其中自主研制激光器指标:平均功率≥30W;重复频率100KHz-500KHz;脉冲宽度≤10ps;光束质量M2≤1.3。

(2)研制发动机火焰筒高效微孔成形皮秒激光数控机床1台

1)微孔加工能力:孔径范围500-1500μm;孔径精度≤±20μm;深宽/孔径比≥10:1;加工效率≥0.01μm。

2)可加工零件尺寸≥900mm³900mm³400mm;定位精度≤±0.05mm。

3)可以实现带陶瓷涂层零件一次性高效加工,满足火焰筒材料加工无重铸层,形成一套完整的加工工艺方法和工艺参数数据库。

4)其中自主研制皮秒激光器指标:平均功率≥30W;重复频率100KHz-500KHz;脉冲宽度≤10ps;光束质量M2≤1.3。

(3)研制燃烧室喷油嘴及带陶瓷涂层叶片微孔成形皮秒激光数控机床1台 1)微孔加工能力: 孔径范围200-900μm;孔径精度≤±5μm;深宽/孔径比≥20:1;加工效率≥0.002 mm3/s;具有簸箕孔、异型槽等加工功能。

2)可加工零件尺寸≥150mm³150mm³150mm;定位精度≤±0.02mm。

3)可以实现带陶瓷涂层叶片一次性制孔,在国际航空检测标准下,满足镍基单晶材料加工无重铸层、无微裂纹、无再结晶等指标,形成一套完整的加工工艺方法和工艺参数数据库。

4)其中自主研制激光器指标:平均功率≥30W;重复频率100KHz-500KHz;脉冲宽度≤10ps;光束质量M2≤1.3。(4)研制针对CMC-SiC材料微孔成形飞秒激光数控机床1台

1)微孔加工能力: 孔径范围200μm-1000μm;孔径精度≤±5μm;深宽/孔径比≥20:1;加工效率≥0.002 mm3/s;具有圆柱孔、倒锥孔、簸箕孔、异型槽、精细微槽等几何形貌加工功能。

2)可加工零件尺寸≥200mm³200mm³200mm;定位精度≤±0.02mm。

3)解决耐高温材料CMC-SiC微孔(直径1mm以下)加工的技术空白,实现加工无氧化层目标,形成一套完整的加工工艺方法和工艺参数数据库。

4)其中自主研制激光器指标:平均功率≥10W;重复频率100KHz-500KHz;脉冲宽度≤500fs;光束质量M2≤1.3。

(5)针对4种以上材料典型零件进行应用验证。(6)完成4台以上设备的生产应用。

(7)机床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在机床制造企业进行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8)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9)满足用户使用要求,在用户单位应用一年以上方可验收。(10)申报10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11)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针对新型航空发动机镍基单晶叶片、带热障涂层的叶片、燃烧室喷油嘴、火焰筒等零件,研究开发皮秒激光微孔无重铸层、无微裂纹加工机床和工艺解决方案;针对耐高温碳化硅陶瓷基材料的制孔需求直径小于1mm的加工工艺难题,研究开发飞秒激光高质量微孔加工机床及工艺方法;建立新型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和战略型耐高温碳化硅陶瓷基材料微孔加工工艺数据库。

4、实施年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其中配套资 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具有研究基础的装备制造企业或具有航空发动机制造、再制造能力的企业,须在上述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队伍和技术基础,具备较完善的试验、测试和生产条件,并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

课题5 国产高档数控机床与技术在航空领域的综合应用验证及工艺研究

1、研究目标

利用专项支持研发的国产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国产刀具和共性技术等成果,基于并优化前期国产机床和数控系统应用示范类项目方案,在国内航空企业建立国产高档数控装备及其关键技术的应用验证基地;开展飞机复杂结构件数控加工工艺研究,建立基于国产数控机床和刀具的工艺数据库,验证国产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的加工适应性、可靠性、精度保持性;应用多轴联动编程、在机测量、误差补偿、故障诊断与监控等实用技术,提高共性技术在国产数控装备上的应用水平和效果,为航空制造企业提供成套解决方案,为国产高档数控装备的性能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2、考核指标

(1)建设综合试验与验证平台,用于共性技术应用验证与工艺试验研究,至少包括6台国产高档数控机床、2种国产高档数控系统、相关测试设备及配套软件系统。

(2)开展飞机复杂结构件数控加工工艺研究,形成提供成套工艺优化方案的能力,用于指导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和刀具等优化设计。

(3)基于国产数控机床、国产刀具,开展铝合金、钛合金和复合材料结构件切削试验,形成切削数据库。

(4)在国产机床上应用工艺研究成果,至少完成5种以上包括飞机壁板、框、梁等结构件的加工。

(5)完成6台以上国产数控机床的动态信息记录,建立其使用过程的可靠性数据库和故障数据库。

(6)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形成由用户需求拉动的从政府(政策支持)->研究机构(共性技术)->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和刀具企业->机床厂->用户整个产业链的战略联盟。(7)申报10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10项以上技术标准。

(8)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为航空制造、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刀具等企业培养操作、编程、工艺和维修等高技术人才100人以上。

3、研究内容

(1)国产功能部件及共性技术在航空制造中的适应性研究。开展高速主轴的旋转精度评测和健康状态评估、强迫和自激振动在线评估与抑制。实现共性技术与航空制造过程的深度结合,包括数控机床可靠性在线评估与性能试验,数控机床精度保持技术,机床故障智能诊断技术,数控机床运行状态实时在线监测与控制优化,数控机床空间几何误差补偿,动态误差测量与补偿,热误差检测和补偿技术、在机动态测量技术等。

(2)共性技术的实用化开发及与国产数控系统的集成。包括数控系统二次开发平台,共性技术与国产数控系统的集成接口,数控系统综合性能与可靠性评测,可靠性数据自动采集技术,动态信息采集、存储和传输技术,数控代码样条拟合和光顺技术,虚拟加工过程仿真与机床防碰撞,面向航空零件工艺特点的机床参数匹配与优化技术。

(3)航空结构件加工工艺研究。基于国产机床,开展面向航空零件高速、高效加工的切削工艺研究,形成铝合金、钛合金和复合材料构件的切削数据库;开展大型低刚度零件夹持变形控制、基于装夹敏度控制的复杂零件可靠装夹技术与高刚度工装夹具设计,实现低残余应力的工艺参数优化;开展面向飞机复杂结构件典型结构的加工试验研究,丰富切削数据库、完善快速数控编程系统。

(4)示范基地能力建设。建立数控系统、功能部件与共性技术集成的性能测试与实验验证平台;建立示范应用数字化车间,实现数字化车间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建立面向航空结构件加工的工艺与编程、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刀具及共性技术等标准规范体系。

4、实施期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平台建设与工艺技术研究,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国内飞机制造企业,在上述领域应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队伍和技术基础。申报单位应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参加单位中制造企业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8家,应包括至少1家机床企业、1家数控系统企业、1家功能部件企业、1家工具企业。

课题6 精密、高效、数控单向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 整体目标

重点针对我国飞机制造领域关键零件高效、微细、精密加工及量产需求.在前期专项研究基础上,开发更高性能的精密、高效、数控电火花加工机床。机床主要技术指标(加工精度、加工效率、可靠性及精度稳定性等)达到目前国外同类机床产品水平,实现产业化,满足我国飞机制造领域对高端电火花加工机床日益增长的需求,逐渐替代进口。

该课题分为三个研究方向,其研究目标、考核指标和研究内容如下: 方向一: 高效数控单向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

1、研究目标

在前期专项研究基础上,开发更高性能的精密、高效、数控单向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达到专项实施方案要求的技术目标.重点突破:纳秒级超窄脉宽数控电火花微精加工脉冲电源技术;微细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技术;电磁兼容试验规范前期研究及标准制定等,完成更高加工效率、更高加工精度、更佳表面粗糙度、更细电极丝直径、更强控制功能的高档精密数控单向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技术及机床的研制,拓展应用范围,实现特殊材料复杂型面典型零件的示范应用,形成一定产业化能力,缩小与国外的技术差距,打破国外企业的市场垄断.2、考核指标

(1)主要参数:机床行程范围(X/Y/Z/U/V):350/250/220/70/70 mm;最高生产率≥400mm2/min;切割精度≤±0.0015mm;最佳表面粗糙度≤Ra0.10μm;最细电极丝直径:φ0.02mm;具有自动穿丝功能;

(2)研究整机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评价技术,并形成企业标准或规范。(3)研制具有自动穿丝功能的数控单向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不少于2台,并实现 示范应用,初步形成小批生产能力。

(4)机床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在机床制造企业进行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5)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6)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机床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7)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

3、研究内容

(1)高效率、低能耗的无电阻、防电解、窄脉宽、高峰值电流脉冲电源技术;(2)纳秒级超窄脉宽微精加工脉冲电源技术;

(3)具有恒张力、恒速度控制的电极丝走丝系统技术;(4)高穿丝成功率的自动穿丝技术;

(5)高效加工和微精加工过程自适应控制技术;

(6)高性能的五轴四联动精密单向走丝线切割加工专用数控系统。(7)整机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评价技术.方向二 七轴联动数控电火花高速小孔加工机床

1、研究目标

针对航空航天发动机特殊材料关键零件的群孔加工要求(如叶片、涡轮外环的气膜孔、火焰筒及安装边的冷却孔、燃油喷注器的燃油喷射孔等),以及专项实施方案中相关要求,研制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的七轴联动数控电火花高速小孔加工机床。提升国产高档装备在该制造领域的满足度。

2、考核指标

(1)研制七轴联动数控电火花高速小孔加工机床不少于2台。主要技术参数:X、Y、Z、W、A、B、C七轴全闭环控制; 各轴行程X600/Y400/Z300/W400/A0-135°/B360°/C±60°; 直线轴重复定位精度0.005mm,定位精度0.008mm; 转动轴分度重复定位精度8″,分度精度:30″;(2)加工要求:

最小加工孔径直径φ0.2mm; 孔的最小表面重熔层≤0.02mm; 孔的最佳表面粗糙度Ra≤1.25μm; 具有采用圆电极铣扇形孔、腰形孔等功能;

能够依据对精铸叶片外形特征点检测数据对孔位进行补偏;

(3)研究整机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评价技术,并形成企业标准或规范。(4)完成2-3种航空发动机特殊材料零件群孔加工,符合用户要求。并在1-2家制造企业示范应用。

(5)机床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在机床制造企业进行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6)机床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7)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

3、研究内容

X、Y、Z、W、A、B、C七轴全闭环数控主机的研究;表面重熔层厚度≤0.02mm加工技术的研究;孔径≤φ0.2mm加工技术研究;根据精铸叶片外形特征点检测数据对孔位补偏技术的研究;采用圆电极电火花铣扇形孔技术研究;孔出口打穿时的检测及深度控制技术的研究;满足更好性能控制要求的专用电火花群孔加工7轴数控系统及软件开发。

方向三 新一代飞机钛合金格栅网板数控电火花高效加工技术及专用机床

1、研究目标

针对新一代飞机发动机防护格栅网板采用钛合金材料制成的薄壁群孔结构以及尺寸大、精度高、采用常规的机械加工方法难以完成等特点,在专项前期研究基础上,开展高效加工技术研究与高效专用机床研制,解决当前批量生产的“瓶颈”问题。

2、考核指标

(1)机床主要参数:X、Y、Z三轴行程:1800mm³500mm³250mm;采用四组电极、双回路加工控制,回路最大平均电流:50A。

(2)加工要求:采用四组电极、双回路加工,钛合金(T4)孔形尺寸2.5³2.5mm,孔间壁厚0.55mm,孔深2.3mm,2672个斜孔,加工时间≤4小时(平均单孔加工时间约5.4秒),加工精度、表面质量满足用户要求。每组电极更换周期:25排(次)。

(3)进行整机可靠性和加工精度稳定性技术研究,并形成相关企业标准或规范。(4)研制主机不少于2台,并实现用户应用验证,完成1-2种钛合金格栅网板整板加工并符合用户要求。

(5)机床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6)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

3、研究内容

多回路多电极高效钛合金加工专用脉冲电源的研究;钛合金电火花网孔加工放电间隙检测、伺服及智能化控制的研究;全闭环三轴数控专用主机结构、组合电极、组合工装夹具及组合;电极均匀可控冲液技术、温控工作液系统的研究;专用数控系统的开发研究;多回路多电极钛合金电火花网孔加工工艺技术的研究;整机可靠性和加工一致性、稳定性的研究。

4、实施期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是国内机床制造企业,申报单位应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优先支持落实最终用户的课题申报。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8家,应包括至少1家数控系统企业、1家功能部件企业。

课题7 飞机机身大部件加工机床

1、研究目标

针对数控加工技术在飞机机身大部件制造中的瓶颈,深入开展飞机机身大部件复合加工机床技术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身大部件柔性自动化加工机床,掌握机身大部件自动化加工核心技术,突破欧美技术封锁,为提高飞机机身大部件加工质量、制孔精度和效率提供技术装备。

2、考核指标 设计、制造一套适应多机型机身大部件装配数控可重构夹具及高稳定性数控加工机床;研究机身大部件柔性自动化装配及加工工艺方法及数字化在线检测技术;满足使用要求并实际应用一年以上。

(1)主要技术参数与精度

1)行程:X轴:10m,定位精度≤0.08mm,重复定位精度≤0.04mm;Y轴:6m,定位精度≤0.06mm,重复定位精度≤0.03mm;Z轴:900mm(制孔轴),定位精度≤0.02mm,重复定位精度≤±0.05mm;A轴:±15°,定位精度≤0.002°,重复定位精度≤0.001°;B轴:±15°,定位精度≤0.002°,重复定位精度≤0.001°;垂直夹持机身构件的高精度旋转定位工作台,定位精度≤0.01°,重复定位精度≤0.005°。

2)末端执行器:用于钻孔或铣削,在钻孔操作时主轴能根据不同刀具长度和直径来进行编程钻孔;液压/热夹紧加长刀柄,锥度HSK 40E。最大进给速度:1000mm/S。制孔主轴转速0~20000RPM,无极调速。进给行程200mm,进给定位精度≤0.008mm,重复定位精度≤0.004mm。主轴端面悬伸150mm处纵向和径向跳动≤0.003mm。

3)机身大部件定位固持夹具:定位精度≤±0.1mm;重复定位精度≤±0.03mm.。(2)加工精度

制孔精度H8;制孔速率≥6个/min;制孔率达到80%以上;孔、窝表面粗糙度 ≤Ra1.6 µm;锪窝深度精度:+0/-0.05 mm;孔垂直度:≤±0.5°;孔位精度:间距误差≤±0.5mm,排距误差≤±0.5mm;采用复合刀具一次完成制孔、锪窝工作。

(3)开发集成验证演示平台:加工中心自动钻孔系统仿真运动平台,能自动检验机身大部件定位夹具与加工机床配合关系,通过界面操作,清晰地分析制孔路径与定位夹具干涉问题。

(4)对国产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进行应用验证。

(5)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分别在机床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

(6)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7)软件及数据库:建立制孔工艺数据库;开发离线编程及仿真、自动钻孔系统,实现制孔数据的无缝连接。

(8)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机床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9)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10)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1)提出并制定数字化自动定位系统、装配单元结合部位的数字化制孔加工的工艺方案;机身大部件复合加工及自动化装配开发中的关键技术,设计制造机身大部件数字化重构定位夹具及复合加工机床。

(2)解决高精度大型多轴伺服运动平台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化制孔工艺数据库,并通过生产现场测试与应用,实现制造机身大部件的先进装备与工艺技术。

(3)研究基于机身大部件数字化装配及数控机床加工制孔在线检测技术。(4)研究开发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复杂叠层的变参数自适应钻孔工艺与控制算法。(5)开发制孔过程控制软件,打通数模与制孔工艺数据库、路径规划和自动钻孔操作界面的无缝连接管道,达到实现孔位加工路径自动/手动排样、单步/连续自动钻孔模式,沉孔测量与校准,机床位置图像化操作界面的目的。

(6)开发三维模型交互式图形化或模块化的自动离线编程,满足复杂叠层材料不同切削工艺的加工要求,实现飞机大部件装配加工离线编程、仿真加工技术。

4、实施期限

2014年1月-2017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1: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是飞机制造企业或机床制造企业,须在上述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队伍和技术基础;申报单位须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

课题8 飞机段件自动精准对合技术与成套装备

1、研究目标

针对飞机段件对合过程中对合界面大、精度低、加工质量一致性差等问题,研究数 字化对合过程仿真、段件自动精确导引运输、段件对合姿态精准调整、连接孔精密加工等关键技术,以飞机后段为对象,开发包含段件自动精确导引运输单元、段件自动对合平台、连接孔精密加工单元、误差在线跟踪测量与控制系统、段件对合数控编程与仿真系统等的飞机段件自动精准对合成套装备,满足至少两种以上型号飞机后段的装配生产需求,大幅提升飞机段件装配质量和生产能力,形成飞机段件先进对合装备的自主保障能力。

2、考核指标

(1)开发飞机后段自动对合平台1套,包括左发动机舱段对合单元、右发动机舱段对合单元以及左、右发动机舱段与油箱舱段自动对合单元。对合单元的线性轴XYZ运动速度最大值500 mm /s; X轴定位精度不低于±0.1 mm,Y/Z轴定位精度不低于±0.05 mm。

(2)开发连接孔精密加工设备不少于2台套,用于薄壁件连接孔精密加工,制孔精度不低于H9,垂直度公差≤±0.5°。

(3)开发段件自动精确导引运输单元不少于2台套,最大承重不低于3t,行驶速度范围0-2000 m/h,运动定位精度不低于±20 mm。

(4)建立误差在线跟踪测量与控制系统1套,用于飞机后段自动对合与孔加工的误差测量与补偿,其测量范围2.5 m³5 m³10 m,系统精度:±0.05 mm。

(5)建立段件对合数控编程与仿真系统1套,用于飞机段件自动精准对合与连接孔精密加工装备的编程与仿真验证。

(6)以2种型号飞机后段对合为对象进行应用验证,相对原装配效率提高30%。(7)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每一台设备的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8)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9)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10)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研究数字化对合过程仿真、段件自动精确导引运输、段件对合姿态精准调整、连接孔精密加工等技术,以飞机后段为对象,开发飞机段件自动精准对合成套装备,包含飞机后段自动对合平台、连接孔精密加工单元、段件自动精确导引运输单元、误差在线跟 踪测量与控制系统、段件对合数控编程与仿真系统,在两种型号飞机后段对合中得到应用验证。

4、实施期限

2014年1月-2017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关键装备开发、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1: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是国内飞机制造企业,在飞机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开发队伍,具备较完善的实验、生产、装配制造条件;申报单位应针对指南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8家。

课题9 飞机蒙皮拉形关键装备研制及应用

1、研究目标

针对目前大型飞机对于高精度蒙皮拉形设备的需求,突破数控蒙皮拉形机制造技术、机器人柔性切边技术、数字化快速在机测量技术和蒙皮拉形工艺优化技术,研制大型数控蒙皮拉形机和中小型蒙皮零件柔性数控拉形成套设备,并在飞机蒙皮生产线上进行验证,最终形成飞机蒙皮零件的高精度拉形成套设备的制造能力,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实现蒙皮零件的数字化、柔性化和精准化制造,提升飞机关键制造装备的自主保障能力。

2、考核指标

(1)大型数控蒙皮拉形机

研制完成10000KN大型数控蒙皮拉形机一台。工作台宽度不小于3000mm,最大行程不小于2000mm,最大上顶力10000KN;机床定位精度±0.5mm,重复定位精度±0.3mm;拉伸缸运动速度0-300mm/min。

(2)大型柔性夹持、切边及在机测量单元

研制大型柔性夹持、机器人切边及在机测量单元一套,适用于不超过8000³2500mm尺寸的双曲面蒙皮零件,数控切边精度0.3-0.5mm,主轴加工角度范围-90°-+90°; 柔性夹持工装最大调形高度450mm,调形时间不超过30分钟,定位精度±0.2mm,重复定位精度±0.1mm;数字化快速在机测量设备的测量范围为8000³2500³1000mm,测量分辨率0.01mm,测量精度达到(0.05+L/50)mm(L 单位:m),测量用时不超过15分钟。

(3)中、小型蒙皮零件柔性数控拉形成套系统及应用验证

建立中、小型蒙皮零件柔性数控拉形系统,包括蒙皮数控拉形、柔性多点拉形模具、柔性夹持工装、数控切边及在机测量。成形尺寸范围不大于1700³1100mm,弦高不大于300mm的蒙皮零件;实现柔性拉形工装和实体拉形工装的方便切换;实现蒙皮零件柔性数控切边精度0.3-0.5mm,最终成形零件形状精度-0.5-0.5mm。

开发蒙皮拉形工艺及分析系统,实现蒙皮零件的工艺设计、拉形轨迹优化、柔性拉形工装和实体拉形工装模具型面优化、柔性拉形工装成形零件表面质量控制、数控代码生成、机床运动仿真和柔性夹持切边运动仿真,至少完成6项典型蒙皮零件应用验证。

(4)至少一台设备采用国产数控系统。

(5)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每一台(套)机床、数控系统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6)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7)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8)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1)开发10000KN数控蒙皮拉形机。蒙皮拉形机总体设计、机床结构设计及优化、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完成机床的研制,并开发相关的工作界面、电气控制系统软件。

(2)开发大型柔性夹持、切边及在机测量单元。研制柔性夹持机构及控制系统、机器人自动切边机构及控制系统、数字化快速在机测量机构及控制系统。

(3)开发中、小型蒙皮零件柔性数控拉形成套系统。研究蒙皮数控拉形、柔性多点拉形模具、柔性夹持工装、数控切边及在机测量设备的集成技术,研究数据的数字化传递技术,研究基于柔性多点拉形模具的蒙皮拉形表面质量保证技术。

(4)开发蒙皮拉形工艺设计及分析系统。研究拉形工艺参数和模具型面优化技术,研究蒙皮拉形工艺设计的方法,研究蒙皮拉形过程机床运动仿真和柔性夹持切边运动仿真。

4、实施年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经费主要用于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等;自筹及配套资金与中央财政投入比例不低于2: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事前立项事后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国内飞机制造企业或装备制造企业,具有上述领域的研究基础、技术积累和工作业绩,具备较强的专业研发团队和较完善的试验开发条件;所研制设备及系统的应用单位至少为2家;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

课题10 航空复合材料构件自动铺丝头设备开发及应用

1、研究目标

针对航空复合材料构件特点开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铺丝头装备,掌握树脂基复合材料自动铺丝成型制造关键技术,实现典型航空复合材料构件制造,并获得工程应用验证。

2、考核指标

(1)铺丝头技术参数与性能 1)铺放丝束数量16-32束可调; 2)丝束宽度6.35 mm或3.15mm;

3)可成型最小曲率半径150mm的负曲面、正曲面最小曲率半径20mm; 4)纤维铺放速度0-30m/min可调; 5)可对纤维丝束独立独立剪切和独立输送; 6)压辊压紧力0-1000N可调;

7)具备温度测量与控制功能,温度控制精度±2℃; 8)可实现铺放过程不停机高效剪切与输送功能;

9)丝束张力5-50N单独可调,实时监控,张力波动小于10%; 10)丝带状态在线监测功能,用量监测及换带预警功能。(2)自动铺丝路径规划CAM软件 可根据复合材料构件CAD数模生成铺丝轨迹,包含切送纱等特殊操作指令,可以与数控机床实现可靠数据通信,具有后置处理、避碰干涉检验和离线加工仿真功能。

(3)铺丝质量技术指标

丝束并成精度:丝束间无可视间隙,带隙均匀、公差±0.5mm;制件表面平整,铺叠质量满足航空制造企业标准。

(4)选择典型航空复合材料构件如机身段、尾锥段、进气道等复杂形状零部件之一进行整体铺放成型验证。

(5)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课题主机的考核指标进行检测并提供检测报告。(6)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7)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8)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工程化纤维铺丝头,研究可靠多轴多系统协同控制方法,并通过开发多丝束自动铺放设备,将上述关键技术进行有效集成。研究开发纤维铺放径路径规划算法,编制自动路径生成软件;研究航空复合材料构件纤维铺丝成型制造工艺,并进行工程应用验证。

4、实施期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是国内飞机制造企业或装备制造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开发队伍,具有较完善的试验、生产条件;申报单位须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本课题要求落实最终设备用户。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

课题11 高温合金大尺寸锭坯喷射成形技术及装备

1、研究目标

针对目前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气轮机对低偏析优质高温合金锭坯大型化的需求,打破大尺寸低偏析高温合金锭坯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研发能够制备大尺寸低偏析高温合金锭坯的纯净金属形核铸造关键技术及装备,重点解决高温合金锭坯大型化带来的晶粒粗大、偏析严重以及夹杂含量高等问题,为航空发动机用大尺寸低偏析高温合金锭坯制造提供技术与装备,为制备超大锭型低偏析高温合金锭坯奠定技术基础。

2、考核指标

研制出纯净金属形核铸造成套设备一台套,并开发出大尺寸低偏析高温合金锭坯制备技术。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研制出3吨纯净金属形核铸造设备一台套(以镍基高温合金计);(2)纯净金属形核铸造设备的喷射速率≥15kg/min;

(3)开发出锭型直径为φ508mm和φ610mm的大尺寸低偏析高温合金锭坯制备技术;

(4)锻制后高温合金棒材直径大于φ380mm,棒材成分、组织和力学性能等满足Q/3B4048-2006《优质GH4169合金棒材》的各项要求;

(5)设备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在制造企业进行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6)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机床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7)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8)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电渣重熔精炼系统研制;无陶瓷冷壁引流系统研制;真空系统研制;雾化器喷嘴研制;沉积接收器系统研制;在线检测与智能控制系统研制;纯净金属形核铸造工艺开发和大尺寸低偏析高温合金锭坯制造技术研究;大尺寸低偏析高温合金锻制棒材成分组织和性能研究。

4、实施年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 技术研究,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事前立项事后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是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或装备制造企业,在上述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技术研发队伍,具有较完善的试验、生产条件;申报单位应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优先支持落实应用企业的研究团队申报。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

课题12 航天复杂零部件超精密微细电火花加工装备与技术 整体目标

针对航天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大型带叶冠整体式涡轮盘、带叶冠导向环和喷嘴叶栅环及航天控制系统中电液伺服阀、速率陀螺仪等尺寸小、材料特殊、微米级精度等关键零件的制造需求,在专项前期相关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大型六轴联动数控电火花成形机床与航天复杂零部件超精密微细电火花加工装备与技术的研究。突破核心技术,解决相关制造环节的的急需,满足我国航天领域发展的需要。

方向一大型、精密、六轴联动数控电火花成形机床

1、研究目标

在前期专项相关课题研究基础上,研制大型六轴联动精密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满足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核心部件大直径带叶冠整体涡轮盘及带叶冠导向环和喷嘴叶栅环等复杂型面零件的加工需求。同时突破大型压缩机闭式整体叶轮研制与批量生产的“瓶颈”问题。为航天、能源等行业提供关键制造装备。

2、考核指标(1)主要参数

1)行程范围(X/Y/Z)≥2100/900/600 mm;各轴定位精度≤0.02mm;重复定位精度≤0.01mm;具备A、B、C三个分度轴,定位精度±0.005度;装夹电极最大重量5kg。

2)数控系统性能:采用国产数控系统,具有六轴联动功能,数控系统集成三维CAD/CAM软件,能够实现编程加工无缝连接。

3)装备电气性能:脉冲电源最小峰值电流0.1A,最大工作电流200A;电机驱动精度0.1μm,驱动当量≤0.1μm。4)装备加工性能:最好加工精度≤5μm,最佳表面粗糙度Ra≤0.06μm(模具钢),最小电极损耗0.03%,最高加工效率≥800mm3/min(钛合金加工),最高加工效率≥2000mm3/min(模具钢)。

(2)典型应用

研制2台六轴联动数控电火花加工机床,交付用户使用。完成氢/氧发动机、液氧/煤油发动机带冠涡轮盘、氧转子组件加工,并符合用户加工要求。

(3)研究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可靠性及精度保持性的评价方法,并形成企业标准或规范。

(4)机床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在机床制造企业进行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

(5)机床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6)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

3、研究内容

高效率、低能耗的无电阻、防电解、窄脉宽、高峰值电流脉冲电源技术;低表面粗糙度的纳秒级超窄脉宽微精加工脉冲电源技术;具有恒张力、恒速度控制的更细电极丝的运丝系统技术;高加工精度的保持性及更高穿丝成功率的自动穿丝技术;高效加工和微精加工过程自适应控制技术;高性能的五轴四联动精密单向走丝线切割加工专用数控系统。

方向二 航天复杂零部件超精密微细电火花加工装备与技术

1、研究目标

针对航天控制系统大量电液伺服阀、速率陀螺仪、动调陀螺仪等尺寸小、材料特殊、微米级精度等需求,在五轴联动电火花成形机床研究基础上,研制超精密微细电火花加工专用装备,突破并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样机。重点研究微细电火花加工专用装备脉冲电源、数控系统、超精密关键零部件、专用工装系统、微细能量放电加工技术、工艺技术、新型机械结构等,长期的精度保持性与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解决以航天微小孔槽、微细轴、微喷嘴、超精密弹性零件、微细偶件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加工的研制与批量生产的瓶颈问题。

2、考核指标

开发七轴超精密微细电火花加工机床1台,加工实物样件符合航天典型高精密零件 实物要求:

(1)装备机械性能指标:X/Y/Z轴行程≥100/100/100mm,轴分辨率≤0.0001mm,定位精度≤0.002mm,重复定位精度≤0.001mm;微进给W轴行程≥25mm,轴分辨率≥0.0001mm,定位精度≤0.002mm,重复定位精度≤0.001mm;摆转轴B轴行程0°~110°,轴分辨率≥0.0018°(6.48″),定位精度≤0.04°(2.4′),重复定位精度≤0.02°(1.2′);分度轴C轴行程0°-360°,轴分辨率≥0.001°(3.6″),定位精度≤0.01°(36″),重复定位精度≤0.005°(18″);

(2)装备电气性能指标:脉冲电源最小峰值电流0.1A,最小脉宽100ns,最大平均工作电流10A;最佳表面粗糙度Ra≤0.05µm。具有闭环自动稳压、短路、过流、过压、缺相保护与适应控制功能和超精加工回路、镜面加工回路、低损耗回路、微细放电状态检测回路等;

(3)装备加工性能指标:具备超精密旋转轴,能在线制备修整电极;具备加工不同直径微细孔的功能;具备电火花放电磨削加工不同直径微细轴与展成成形加工功能;加工高精密弹挠性元件反馈杆,材料主要有弹性合金3J1 YB/T5256-93、3J40 YB/T5243-93,且加工精度达到球头φ1±0.002mm圆度小于1.2μm的要求。伺服阀壳体2处1.5±0.02mm³1.5+0.02mm方孔,每个方孔四角要求R<0.02mm与φ6.38+0.01mm通孔中心线垂直度0.8μm;

(4)研究数控电火花加工机床可靠性及精度保持性的评价方法,并形成企业标准或规范。

(5)主机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在机床制造企业处进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

(6)机床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7)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

3、研究内容

针对航天高精密零件结构复杂、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要求较严格、电极轨迹搜索难度大的特点,研制适用于航天领域超精密零件电火花加工的六轴数控系统,脉冲电源的参数可以根据加工区段进程进行任意设定,并能由数控系统自动提供优化的工艺参数;研制超精密微细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解决单个脉冲微小放电能量要求在10-7-10-6J之间,放电持续时间在100ns以下的难题;进行微细精密电火花加工机床三维数字化模 型及数值仿真分析优化、几何误差和热误差的综合分析;搭建超精密微细电火花加工机床动态性能与运行状态综合性能测试平台;开发用于七轴超精密微细电火花加工机床的核心功能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包括全浸液转台和微动进给数控轴等;研制用于航天领域高精密零件加工的专用工装夹具;针对航天领域高精密零件加工,开发工艺技术路线及智能化数据库。

4、实施期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航天领域制造企业或机床制造企业,申报单位应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优先支持落实最终用户的课题申报。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8家。

课题13-17(略)

课题18 汽油发动机缸体、缸盖加工应用验证平台

1、研究目标

开发适用于汽车行业汽油发动机缸体缸盖加工的样机,并进行生产验证。研究单元应用验证平台的可靠性,提高国产数控机床的性能和可靠性,形成系列化定型产品。掌握国产加工中心在汽油发动机缸体缸盖生产线应用的相关核心技术与批量制造技术,为国产加工中心在汽车发动机缸体缸盖加工生产线中批量应用建立基础。

2、考核指标

(1)建立汽油发动机缸体、缸盖加工单元应用验证平台。第一阶段完成缸体加工的试验样机2台以上,缸盖加工的试验样机2台以上(样机的生产厂不少于2家);第二阶段完成缸体加工的试验样机4台以上、缸盖加工的试验样机4台以上,并形成柔性加工生产单元;

1)样机主要技术参数为:X轴/Y轴/Z轴快进速度: 60 m/min;定位精度:0.008 mm,重复定位精度0.004 mm;主轴转速(缸体线)10000rpm以上;主轴转速(缸盖线)16000rpm以上。

2)样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1500小时;

3)试验缸体材料为灰铸铁,精加工精度:油底壳面平面度≤0.06/100,粗糙度Ra≤6.3;缸孔直径公差±0.025,缸孔位置度≤Φ0.15,试验缸盖材料为铝合金, 精加工精度:底面平面度≤0.06/100,粗糙度Ra≤1.6;定位孔直径公差精度达到H7,定位孔位置度≤Φ0.15。

(2)设备开动率≥80%,工序能力指数CPK≥1.33;

(3)课题研究第二阶段对配备国产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丝杠、导轨、转台、刀库及主轴等部件中至少选配两种以上)的缸体、缸盖试验样机各1台进行应用验证,国产工装配套率≥80%,国产刀具配套率50%以上;

(4)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设备在用户处使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5)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6)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汽油发动机缸体、缸盖单元应用验证试验方法研究;汽油发动机缸体、缸盖单元应用验证平台的设计技术研究;汽油发动机缸体、缸盖加工工艺研究;单元应用验证平台的可靠性技术研究;单元应用验证平台的信息集成控制技术研究;单元应用验证平台多品种快速换型混线生产技术研究。

4、实施期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应主要用于关键技术研究、工艺技术研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等,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1: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是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参与单位在各自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开发队伍,具有完善的试验基本条件和专业团队;申报单位须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 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牵头申报与参与单位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8家,应包括至少1家数控系统企业、1家功能部件企业。

课题19 重卡桥壳柔性加工工艺研究及生产线

1、研究目标

针对重卡桥壳加工领域关键件加工制造的成套装备低成本及柔性化生产的需求,以开展重卡驱动桥壳柔性化生产、满足加工精度、提高加工效率为目标,研究重卡桥壳加工集成柔性化工艺、关键装备、物流系统及成线工艺适应性技术,研制重卡桥壳柔性化生产的关键成套装备。采用国产成套装备替代进口,降低成本,支撑汽车加工装备自主化制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2、考核指标

(1)建设一条由卧式加工中心、车削中心、数控端面外圆磨床和辅助物流设备组成的重卡桥壳生产线。生产线应满足2个以上的品种(或规格)共线生产,采用前期数控专项成果(或技术)的设备不少于6台。

(2)关键加工设备考核指标:双工位高精度卧式加工中心精度:X、Y、Z定位精度≤0.009mm;重复定位精度≤0.006mm;转台B定位精度≤8″,重复定位精度≤5″;主轴端部径向跳动≤0.003mm,工作台交换重复定位精度±0.005mm;设备MTBF≥1500小时。

(3)产品精度考核指标:桥壳最大外形尺寸2050³300³650mm;主要内孔精度≤IT6,孔位置精度≤0.10mm;两法兰端面对于公共轴线基准的端面跳动≤0.05mm ;主要技术参数Cmk值≥1.67。

(4)生产线年生产能力≥4万件;设备开动率≥75%。

(5)在不低于20%的设备上采用国产数控系统进行对比验证,国产功能部件及刀具配套率不低于30%。

(6)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设备在用户处使用一年以上方可验收。(7)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8)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重卡桥壳柔性加工生产线工艺技术研究;重卡桥壳加工关键机床装备设计制造研 究;精密卧式加工中心成线工艺适应性关键技术研究;国产关键功能部件与数控系统应用验证;桥壳加工自动化物流、调度及监控系统研究。

4、实施期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和经费安排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应主要用于关键技术研究、工艺技术研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等,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是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参与单位在各自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开发队伍,具有完善的试验基本条件和专业团队;申报单位须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牵头申报与参与单位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应包括至少1家数控系统企业、1家功能部件企业。

课题20 轿车曲轴全自动生产线

1、研究目标

围绕轿车发动机曲轴加工线的“柔性、高效、高精、高可靠性”等技术要求,开展曲轴连杆颈随动铣削、随动磨削,生产线工件精度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生产线的刀具磨破损状态监测和在线补偿技术研究。开发轿车发动机曲轴加工的各类关键装备,制造轿车曲轴柔性生产线,替代整线进口。

2、考核指标

(1)研制一条轿车曲轴柔性全自动生产线,涵盖从毛坯到成品全过程。3个规格以上在线生产,至少一个规格加工节拍3分钟,年产量 20万根,整线开动率不低于85%。

(2)产品指标:曲轴长度≥300mm,主轴颈≥80mm,曲轴主轴颈的最大直径差≤0.02 mm;曲轴连杆颈的最大直径差≤0.02 mm。

(3)单机CMK≥1.33。

(4)数控机床主机要求30%配套国产数控系统进行对比试验验证,国产功能部件配套率不低于50%。(5)数控机床主机MTBF≥1500小时。

(6)完成主机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等1年以上用户实际批量的生产考核。(7)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8)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生产线的设计制造技术研究;曲轴加工工艺技术研究;工件精度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刀具磨破损状态监测及在线补偿技术研究;可靠性技术研究。

4、实施期限

2014年4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和经费安排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应主要用于关键技术研究、工艺技术研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等,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事前立项事后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是国内机床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或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参与单位在各自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开发队伍,具有完善的试验基本条件和专业团队;申报单位须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牵头申报与参与单位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应包括至少1家数控系统企业、1家功能部件企业。

课题21 汽车大型铝合金覆盖件充液成形技术与装备

1、研究目标

针对国产高档汽车铝合金精密成形、低成本及柔性化生产需求,自主开发50000kN轿车车身铝合金覆盖件充液成形设备和模具,掌握大吨位充液成形设备及模具的开发、设计和制造技术,以解决铝合金成形性差、表面易划伤等难题,提高铝合金覆盖件整体结构刚度和尺寸精度,降低成本,填补国内铝合金汽车覆盖件充液成形技术及设备的空白。

2、考核指标

(1)开发充液成形设备1台,主要包括压力机,压力转换器,液压系统,控制系

统及水压系统。主要考核指标:拉深力≥35000kN,压边力≥15000kN,最高工作压力≥30MPa,压力控制精度±0.5Mpa。

(2)开发铝合金轿车覆盖件充液成形模具4套以上,形成4种以上零件的成形应用。

(3)铝合金覆盖件指标:制件减薄率≤15%,搭接部分尺寸精度±0.5mm,非搭接部分±0.7mm。

(4)生产节拍≥1.5分钟/件,形成年产10万件能力。成形方式为充液拉深与普通冲压复合成形。

(5)采用国产控制系统、关键功能部件比例不低于50%。(6)设备开动率≥75%。

(7)完成铝合金发罩、顶盖等车身覆盖件制造,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

(8)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9)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大吨位双动框架式液压机主机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进行大容积高压源结构设计分析和校核,研制充液拉深伺服液压系统和充液拉深成形数控系统。铝合金车身覆盖件充液拉深成形仿真及参数优化研究。双动液压机与充液拉深系统调试研究。合金车身覆盖件充液拉深工艺研究,铝合金车身覆盖件充液拉深模具的设计与制造。

4、实施期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应主要用于关键技术研究、工艺技术研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等,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事前立项事后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是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参与单位在各自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开发队伍,具有完善的试验基本条件和专业团队;申报单位须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

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牵头申报与参与单位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

课题22 乘用车车身环保柔性涂装生产线

1、研究目标

针对汽车环保柔性涂装线的需求以及喷涂机器人、输送设备和各种控制元器件等关键设备需要进口的现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喷涂机器人、输送机两大核心设备,并集成水处理、热能回收等技术,解决传统汽车涂装生产线喷涂质量差、涂料利用率低、自动化程度低、耗能高、污染重等难题,建设能够适应不同品种、不同工艺功能的环保柔性涂装生产线,替代进口。

2、考核指标

(1)集成本项目研发的喷涂机器人、输送机等涂装线关键设备,以及水处理回收系统,建设喷涂线一条,产品涂层的具体指标。

1)机械强度:冲击≥215N²cm,弹性≤8mm,硬度≥0.6,附着力1级; 2)耐腐蚀性:2000小时;

3)耐温变性:在+60℃-40℃条件使用,性能稳定。

(2)开发喷涂机器人,喷涂重复定位精度达到±1mm以内,理论上漆率达到95%以上,生产线上上漆率达到75%以上,部件防爆等级达到IP65,喷涂应用部件更换时间少于15分钟,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不低于1000小时。

(3)输送机运行精度达到±2mm以内。

(4)热能回收系统应用于涂装线,处理效率达99%。(5)水处理回收系统的处理效率≥99%。

(6)设备采用国产控制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比例不低于50%。

(7)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1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8)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9)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研究喷涂机器人的优化设计方法以及集调试三维仿真、运行管理和自动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汽车喷涂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研究乘用车涂装生产线使用输送机的设计方法及控制策略;研究驱动滚道、升降设备、横向转移机、堆垛机和卸垛机等技术的优化

方法,研发乘用车PVC及中、面涂生产线使用的滑橇输送系统;研究水处理及热能回收技术;研究以太网控制技术,使得涂装生产线能够适应同类涂料以及不同涂料涂装工艺流程的要求、关键工序不同工艺参数之间的模糊适配。

4、实施期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应主要用于关键技术研究、工艺技术研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等,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是国内汽车涂装设计制造企业,参与单位在各自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开发队伍,具有完善的试验基本条件和专业团队;申报单位须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牵头申报与参与单位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

课题23(略)

课题24 中高速大功率柴油机凸轮轴高效精密加工技术及生产线应用

1、研究目标

结合中高速大功率柴油机凸轮轴零件加工需求,建设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速大功率柴油机凸轮轴高效精密加工生产线,突破中高速大功率柴油机凸轮轴精密加工工艺与高效磨削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推进国产精密高效凸轮轴磨床及国产数控系统和工具的应用,为中高速大功率柴油机凸轮轴加工提供成套解决方案,实现中高速大功率柴油机凸轮轴多品种、变批量、高精度、高效率加工,提高国内中高速大功率柴油机凸轮轴的自主制造能力。

2、考核指标

(1)建设一条采用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的船用中高速大功率柴油机凸轮轴高效精密加工生产线并进行应用示范,采用前期专项成果(或技术)的设备不少于10台,实现凸轮轴年产3500件,达到TRE II措施标准;

(2)数控机床主机要求30%以上配套国产数控系统进行对比试验验证,国产功能

部件配套率不低于50%。

(3)机床MTBF达到1500小时以上;

(4)机床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在机床制造企业进行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5)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6)满足用户使用要求,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7)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8)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船用中高速大功率柴油机凸轮轴高效精密加工技术研究:凸轮高效磨削技术研究;凸轮高效铣削技术研究;车铣加工技术研究;深孔加工技术研究;装配式凸轮轴键槽加工技术研究;装配式凸轮轴细长轴加工技术研究;凸轮轴光整技术研究与应用。船用中高速大功率柴油机凸轮轴高效精密加工生产线总体设计技术研究;生产线刀具中心应用技术研究;国产刀具应用技术和数控刀具切削性能分析与磨破损检测、监测技术研究;凸轮轴零件加工在线检测技术与规范。船用中高速大功率柴油机凸轮轴高效精密加工生产线生产管理与监控系统研究。船用中高速大功率柴油机凸轮轴高效精密加工生产线应用示范。

4、实施年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建立相关试验装置和整机性能测试条件;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事前立项事后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国内机床制造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开发队伍,具有较完善的试验、生产条件;申报单位应对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目标进行申报;牵头申报与参与单位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

不超过5家,应包括至少1家数控系统企业、1家功能部件企业。

课题25 航天难加工材料复杂零部件激光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

1、研究目标

针对航天型号复杂精密关键金属构件高精度、高质量一致性、高效率、高柔性化制造的需求,研制大尺寸复杂精密构件的多光束激光选区熔化制造设备、基于高功率激光器的多工位高效激光选区熔化成形装备,为实现航天产品的高性能、高效率、高质量和绿色制造提供关键技术与装备。

2、考核指标

方向1:航天大尺寸复杂精密构件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

(1)研制一台四光束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装备(含相应控制软件、典型材料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工艺数据库),应用于大推力氢氧发动机钛合金氢泵叶轮(尺寸>ф400mm)、航天武器装备的高温合金主动冷却控制舵等航天装备核心构件的高质量、高性能成形制造中。

四光束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装备主要技术指标:

最大成形面积500mm³500mm³420mm,成形缸Z轴行程600mm,重复定位精度±0.01mm;X轴(铺粉系统)行程700mm;单层最小铺粉厚度20-100μm,双向铺粉;四台激光器,每台功率1kW;整套工作台的移动部位安装在气体保护箱内,水、氧含量小于10ppm;最大成形效率150 cm3/h,含典型材料工艺数据库;

(2)Inconel718镍基高温合金和TC4钛合金成形件的相对致密度达到100%,力学性能指标超过同成分铸件;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金属零件的尺寸精度:±50μm,表面粗糙度:Ra15-25μm;

(3)设备采用国产控制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比例不低于50%;

(4)每一台(套)设备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在设备制造企业处进行2000小时以上的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

(5)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每一台(套)设备的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6)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7)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8)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方向2:航天复杂零部件大功率激光的高效选区熔化制造技术与装备

研制一台基于高功率激光器的多工位高效复杂金属构件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装备,实现钛合金、高强钢等材料在保护气氛下的激光三维成形,提高构件成形精度和加工效率,满足难加工材料复杂构件质量要求,实现航天飞行器异形耐热钛合金进气道、火箭多通曲面接头、姿控发动机壳体等航天产品关键部件的整体成形。采用本装备能使产品制造周期缩短60%,满足小批量生产的要求。项目验收时实现航天复杂零部件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装备在航天中的示范应用。

(1)研制基于高功率激光器的四工位高效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装备1套 装备零件成形缸Z轴行程为500mm,重复定位精度为±0.05 mm,成形缸激光振镜加工幅面400 mm³400 mm;X轴(铺粉系统):行程为500mm,重复定位精度为±0.05 mm,双向刮板铺粉;激光器功率:5kW光纤激光器;4工位,可同时或者分时生产;整套工作台的移动部位安装气体保护箱内,可充填氩气、氮气等,满足钛合金等活性金属成形要求;

(2)针对复杂形状薄壁零件的性能要求开发专业的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技术控制软件及制造工艺数据库各1套;

(3)高温钛合金和高强钢成形件的相对致密度达到100%,力学性能指标超过同成分材料铸件,与同成分锻件相当;激光选区熔化快速制造金属零件的尺寸精度:±100μm;经补充加工后激光3D打印成形金属零件的表面粗糙度:Ra1.6~3.2μm;

(4)设备采用国产控制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比例不低于50%;

(5)每一台(套)设备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分别在设备制造企业处分别进行2000小时以上以上的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

(6)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每一台(套)设备的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7)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8)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9)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方向1:航天大尺寸复杂精密构件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

(1)大尺寸、四光束激光选区熔化设备的研制:设备主体机械结构的研制,同步

控制系统的研制、工艺软件的开发、多光束协同光路的设计与制造以及整个装备软、硬件系统集成与优化等;

(2)高温合金、钛合金等难加工材料多束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工艺研究:成形过程中温度场、应力场的控制及其对构件尺寸精度的影响规律,不同工艺条件下多重搭接区域显微组织、性能及其对构件整体性能的影响规律;多光束条件下激光选区熔化成形构件的内应力演变与控制方法及其对构件整体精度的影响规律;

(3)多束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装备与技术在航天典型构件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钛合金氢泵叶轮(尺寸>ф400mm)、航天武器装备的高温合金主动冷却控制舵等航天装备核心构件的应用研究。

方向2:航天复杂零部件大功率激光的高效选区熔化制造技术与装备

(1)基于高功率激光的四工位选区熔化成形装备研制:主机结构的优化设计;高精度同步铺粉及成形系统设计优化;结构修正补偿系统设计;复杂构件CAD文件处理、切片分割技术研究;填充路径规划及成形过程模拟技术研究;精确运动机构控制技术研究;

(2)高温钛合金、高强钢等高性能材料多工位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工艺研究:多工位制造过程质量一致性控制及其对构件尺寸精度的影响规律研究,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冶金缺陷控制规律研究;激光选区熔化成形构件的组织结构与性能调控规律研究;激光选区熔化成形的尺寸精度调控规律研究;

(3)高功率激光多工位选区熔化成形设备在典型航天构件中的应用:采用上述设备,针对航天飞行器异形耐热钛合金进气道、火箭多通曲面接头、姿控发动机壳体等航天产品关键部件进行整体制造,检验设备性能和成形质量稳定性,验证相关结果。

4、实施期限

2014年1月-2017年12月

5、课题设置和经费要求

拟支持2项课题研究,其中每个研究方向各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工艺技术研究及关键零部件制造;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1: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 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航天产品结构件制造企业或研究单位,申报单位应对其中一个研究方向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目标进行申报;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

课题26 航空航天大型结构件3维融覆(送粉式)增材成形技术

1、研究目标

针对航空航天大型梁珩类与框架类承载结构件研发及小批量制造中快速响应制造的需求,开发钛合金、高强钢、耐热钢、不锈钢等难加工材料的3维融覆技术直接成形制造技术与装备,鼓励有创新工艺和创新装备的课题,提升3D打印技术的水平,支持我国航空航天科技和工业发展。

2、考核指标

分别针对航空航天大型梁珩类或框架类3D增材成形技术,进行工艺研究和装备开发,投入工程应用,并成功制造出一批航空航天等结构件。装备的具体技术指标如下:

(1)结构尺寸:梁珩类最大长度大于3m,框架类投影面积大于4平方米以上;制造效率:3Kg/h以上;制造精度:1mm;粗糙度:接近铸件;可靠性:连续工作240小时以上;变形控制:变形控制在1mm/100mm以内;成形件的强度达到锻件标准;

(2)可以适应至少3种金属材料的成形,实现制造两种不同材料结构件制造;(3)能实现5种以上的航空航天结构件15件以上制造,其中至少3种结构件可以达到大型成形件的尺寸范围要求;

(4)提出航空航天典型结构件增材制造工艺规范和质量标准、装备的设计规范;(5)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6)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7)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研究钛合金、高强度钢等材料的直接3维成形增材制造工艺,研究实现这种工艺的能源、装备、工艺过程,研究成形过程仿真分析,成形效率研究成形件的应力与变形机理与规律研究,成形件的组织与强度,成形工艺优化研究,面向行业需求的成形件强度标准研究,金属材料3D成形装备的设计规范和标准研究。

4、实施期限

2014年1月-2017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分别支持梁珩类及框架类零件增材成形,每个课题应包括上述材料中的3类材料;中央财政经费投入用于工艺与装备的创新研究。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5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在上述领域具有较强研究基础的研究单位或制造企业。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工作积累和技术开发队伍。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

课题27 飞机发动机整体叶盘增材制造及光整加工系统装备

1、研究目标

针对航空航天复杂精密结构件中快速响应制造的需求,开发钛合金等材料的3维增材成形制造装备及创新的配套精整工艺与相应专用装备,以达到航空工业最终精度要求的整体叶盘。鼓励有创新工艺和创新装备的课题,提升3D打印技术与应用的水平,支持我国航空航天科技和工业发展。

2、考核指标

(1)针对航空发动机关键件整体叶盘、涡轮盘的产品开发和小批量制造,完成增材制造装备1台开发及创新精整工艺与相关成套装备(精密原型、电极复形、专用数控电火花)三台装备开发,研究集成制造工艺技术,并能进入工程应用;成功制造出航空整体叶轮类增材制造成形件及经精整工艺处理的精密零件,验证件10件以上,形成产业化技术。

(2)增材成形制造装备:零件结构尺寸:最大直径1.2m以上;制造件品种件数:2种以上;制造效率:0.5-1Kg/h;制造精度:1mm;粗糙度:接近铸件;故障率:连续工作240小时无故障;变形控制:1mm/300mm;装备的可靠性研究技术报告。

(3)精整工艺装备及工艺系统:叶轮盘、涡轮盘快速原型装备:叶片原型精度达到0.05mm以内,制造效率60g/h以上;快速电极制造装备; 整体叶轮盘数控电火花专用机床:加工尺寸直径1.2m以上,叶片型面复形精度:0.06mm以内,粗糙度Ra0.8μm以内。

(4)整体叶轮盘类零件的精密制造集成工艺规范及标准;集成制造数据软件1套;提出3种以上叶盘类零件的增材制造工艺规范和质量标准,装备的设计规范。

40(5)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6)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7)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增材制造工艺装备研究:研究针对整体叶轮盘、涡轮盘材料的直接3维成形增材制造工艺,研究实现这种工艺的能源、装备、工艺过程,研究成形过程仿真分析,成形效率研究成形件的应力与变形机理与规律研究,成形件的组织与强度,成形工艺优化研究,面向行业需求的成形件强度标准研究,金属材料3D成形装备的设计规范和标准研究。研究配套精整工艺研究:适合电极复形的快速原型材料及其原型工艺研究,原型精度研究,电沉积及电喷涂电极复形工艺及复形精度研究,整体叶轮盘和涡轮盘螺旋进给电火花工艺研究,精整尺寸精度及制造表面质量研究,终成形的集成制造工艺技术、软件及规范。

4、实施期限

2014年1月-2017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经费投入用于工艺与装备的创新研究,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5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在上述领域具有较强研究基础的研究单位或制造企业。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工作积累和技术开发队伍。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

课题28 基于开放式数控系统二次开发平台的航天领域专用数控系统开发

1、研究目标

以国产数控系统为基础,开展航天领域专用数控系统加工工艺与特殊运动控制技术研究,开发面向航天特殊应用的专用数控系统;开展专用数控系统配套应用与可靠性试验技术的研究,通过专有加工工艺与数控系统的集成,在航天领域典型零部件的制造中得到应用,形成专门化数控系统的配套方案,扩大国产数控系统覆盖机床的种类,提高市场占有率。

2、考核指标

41(1)以航天领域的实际需求为牵引,解决激光加工、电加工、数控折弯、柔性加工与装配等专用机床的控制和关键工艺技术,通过建立开放式数控系统二次开发平台,开发系列化专用数控系统,达到国际主流同类专用数控系统水平。申报单位应该提供拟开发系统与国际主流系统的详细性能和功能指标的对照。

(2)基于开放式数控系统二次开发平台,开发专用型数控系统界面组件、工艺编程和状态显示界面组件、系统参数设置界面组件等,研制激光加工、电加工、折弯机、柔性装配单元等4种以上的专用型数控系统。

(3)完成数控系统可靠性设计、增长技术研究和评测,研制完成的数控系统交付用户使用前,应选择其中10台以上在系统制造企业处进行10000小时以上的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大于20000小时。

(4)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每一台(套)数控系统的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5)满足用户使用要求,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6)建立以航天应用为代表的面向激光加工、电加工、数控折弯机、柔性加工与装配等专用数控系统的应用示范,课题实施期间实现生产销售专用数控系统200台套。

(7)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8)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研究建立开放式数控系统二次开发平台,针对激光加工、电加工、数控折弯、柔性加工与装配等加工工艺的特点,开展专用数控系统扩展控制功能接口和运行环境研究、数控系统特殊控制功能研究、工艺数据库集成技术研究、高效PLC编程工具、数控系统安全技术研究、扩展数控编程语言研究等,进行国产专用数控系统与国产专用机床的配套研究。

4、实施期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1: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国内数控系统制造企业,联合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制造企业及研究单位共同申报,具有上述领域的研究基础,具备较强的专业研发团队和完善的试验、研究和开发条件。申报单位须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牵头申报与参与单位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

课题29 国产数控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1、研究目标

开展国产数控系统应用技术规范研究,实现数控系统应用过程中的共性技术成果的规范化和工具化,开发国产数控系统选型及性能仿真软件平台,为数控系统的选型、机电设计和应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研究国产数控系统推广应用的策略,结合国产数控系统最新成果的成功应用案例进行宣传推广,扩大国产数控系统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国产数控系统的配套能力。

2、考核指标

(1)提出国产数控系统选型、电气设计、电气联接、安装调试、参数优化、安全操作等方面应用技术规范不少于10项,并在不少于3种国产数控系统中应用验证。

(2)开发国产数控系统选型软件1套,该软件具有国产数控系统与机床的智能配套选型、国产数控系统及机床参数匹配优化、国产数控系统及机床建模仿真等功能,并在不少于3种国产数控系统与用户的配套设计过程应用验证。

(3)建立国产数控装置与伺服系统数学模型及参数数据库1套,该数据库具有典型国产数控系统与伺服驱动、电机、主轴等主要部件的基础数据收集与参数管理功能,能与国产数控系统选型软件有效集成,并在不少于3种国产数控系统与用户的配套设计过程中应用验证。

(4)收集采编不少于5个品牌的国产数控系统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行业成功应用的最新案例,以彩印出版物、电子音像和网站的形式出版国产数控系统应用案例集一套,并向行业用户赠送不少于5000册。

(5)参加本课题的数控系统生产企业各自编辑出版一套国产数控系统操作、数控系统编程、数控系统连接、数控系统维修等系列手册;各自编辑出版一套国产数控系统

应用培训教材,每家数控系统企业向行业用户各赠送不少于1000册。

(6)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7)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国产数控系统的选型、电气设计、电气联接、安装调试、参数优化、安全操作等方面的技术规范;研究国产数控系统选型软件,基于国产数控系统及机床功能部件的多领域建模技术,实现数控系统与机床参数匹配的仿真及优化;开展基于国产数控系统与机床的机电联合仿真技术研究,建立国产数控系统及典型可选配功能部件的数学模型与参数据库,实现国产数控系统与机床的智能配套选型,指导数控机床的综合设计;结合国产数控系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案例,研究国产数控系统应用推广策略,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与推广,编写出版国产数控系统应用案例集,编写出版数控系统操作手册、维护维修手册、编程手册、电气联接手册等技术文件和相关培训教材。

4、实施期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关键技术研究、软件与数据库开发、性能测试、相关技术规范文件、手册的出版。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1: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开发队伍;申报单位须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

课题30 数控系统功能安全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针对数控机床安全控制系统等设计与研发,开展数控装置、驱动单元、现场总线、PLC电气及功能安全以及失效识别、安全完整性等级评估等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具有安全功能的数控系统、伺服驱动、现场总线、PLC产品,在安全性以及精度与速度等关键指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通过应用示范实现机床的配套应用;同时建立数控装置、伺服单元、现场总线、PLC的安全试验、检测及验证环境,实现实验数据的采集、44 统计分析及实验规范制定,以支持机床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安全的国际标准规范制定和实施。

2、考核指标

(1)完成数控系统安全控制功能体系结构,安全完整性等级评估以及电气安全与功能安全关键技术研制,开发具有安全功能的数控系统、伺服驱动、现场总线、PLC产品,并通过应用示范实现机床的配套应用;

(2)建立数控装置、伺服单元、现场总线、PLC安全试验、检测及验证环境。完成产品的安全功能实验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及实验规范制定,实现对具有安全功能的数控系统、伺服驱动、现场总线、PLC产品的安全功能指标分析评价;

(3)完成数控系统电气安全及功能安全标准体系框架的建设;

(4)完成机床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安全的国际标准(IEC 60204-34)制定,支持国际标准的贯彻实施。

3、研究内容

开展数控系统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伺服单元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现场总线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电气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数控装置、驱动单元、现场总线、PLC产品的安全相关实验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机床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安全国际标准规范制定研究。

4、实施年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关键技术研究和测评工作实施,自筹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是国内数控系统制造企业。申报单位须响应课题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

课题31 机床高速主轴单元测试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1、研究目标

研发数控机床高速主轴单元综合测试平台,配置测试软件及分析评价系统,适用于主轴转速不低于24000r/min及相当规格的高速、精密中型系列主轴(含电主轴)的综

合性能试验;研发通用主轴动平衡试验平台,用于同等规格的高速、精密等中型系列主轴(含电主轴)及部件动平衡测试及分析;制定同等规格的高速、精密等中型系列主轴(含电主轴)试验规范;产品及试验规范在专业主轴生产厂及主机厂进行成套应用验证。

2、考核指标

(1)研制高速主轴动平衡试验平台及综合测试平台各五套;

(2)动平衡试验平台测试精度达到G0.4;综合测试平台可实现如下性能测试并满足如下指标:主轴动/静态回转精度测试、测试精度不低于0.1µm;主轴运转可靠性测试,连续测试时间不低于48h;温升-热变形,测试温度不低于150℃,测试准确度±1℃;噪声、噪声声压级不低于120dB(A),测试准确度±1.5 dB(A);拉刀力测试最大值不低于60kN,测试精度不超过最大值1%;测试静刚度不低于1000N/µm;

(3)制定主轴测试试验规范5项以上;在国内5家以上主机厂示范应用,实现100套以上主轴测试试验。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

3、研究内容

高速精密(含电主轴)等中型系列主轴动静态精度试验、运转可靠性试验、温升-热变形试验、噪声试验、拉刀力测试、静刚度试验等技术及分析评价系统;高速精密中型系列主轴单元及部件动平衡测试技术,高速、精密等中型系列主轴(含电主轴)试验规范。

4、实施年限

2014年1月-2015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自筹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20%。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上述领域的研究机构或制造企业,具备技术基础和较完善的试验、开发条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

课题32 高速防护装置

1、研究目标

开发可满足高速机床安全防护,以及在高速运动时对机床外罩、导轨、丝杠等防护

需求的防护装置,开展与机床整体匹配的结构优化设计、人机工程设计,提出设计准则、设计规范和标准,开展制造技的研究,提出制造工艺规范,并进行实验验证。

2、考核指标

(1)导轨、丝杠防护装置的移动速度60-100m/min;最高加速度1-2.5g;噪声<75dB;(2)建立高速机床安全防护的设计准则;开发机床安全防护外罩、导轨及丝杠高速防护装置等设计方法及设计工具软件;

(3)提出强度评价规范或标准,制定制造技术规范;

(4)研制开发出3种以上高速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安全防护装置,在5台以上高速数控机床上进行验证;完成工程研究,形成批量生产及供货能力。

(5)设备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在制造企业进行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6)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设备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7)满足用户使用要求,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8)申报5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9)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

3、研究内容

研究高速机床故障危害性,研究高速机床安全防护措施、机理,设计机床防护系统,研究其刚度、强度计算方法,开展与机床整体匹配的结构优化设人机工程设计;提出机床外罩、导轨、丝杠防护罩等设计准则和设计方法,开发设计软件,研究安全防护系统的关键件制造方法及制造技术规范,开发可满足高速机床在高速运动时对机床外罩、导轨、丝杠等防护需求的防护装置,并进行验证验证。

4、实施期限

2014年1月-2015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经费投入用于设计制造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实验验证。自筹与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1:1,其中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机床高速防护装置生产企业,在机床高速防护装置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市场应用业绩,具备较强的研发团队和一定实验条件。申报单位应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

课题33 功能部件设计选型工具开发

1、研究目标

扩大专项研发成果的推广应用,开发功能部件设计选型工具,开展功能部件设计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产品性能评及标准体系研究,编制设计应用技术规范,解决功能部件生产过程中技术空缺及生产标准空缺问题,实现功能部件的批量应用。

2、考核指标

开发滚珠丝杠副、直线导轨副、数控转台、数控刀架、动力卡盘、高速主轴等设计选型软件6套,制定系列型普、行业标准及生产研发过程中技术规范,开发相关试验装置和应用验证平台,编制完成相关设计、应用技术规范和手册的编制,为数控机床主机企业和典型用户免费提供各1000套的应用。

3、研究内容

不同安装条件、不同工况使用条件下,开展功能部件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建模与分析;功能部件在主机实际使用条件约束下的优化设计与分析;功能部件快速设计、选型软件开发;主机应用选型及应用试验验证。

4、实施年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自筹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为专业研究单位或制造企业,在上述领域具有较全面的技术研发团队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鼓励相关技术领域研究所及科研院校、功能部件专业生产厂、主机厂等联合申报。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

课题34 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成套刀具开发与示范应用(项目制申报)总体目标:为了满足国产航空发动机加工行业需求,提高航空发动机加工的生产效率,实现航空发动机高性能切削刀具和非标专用刀具的国产化,促进我国航空发动机整体制造技术提升,项目将结合航空发动机盘环轴、机匣、整体叶盘及叶片等主要零件及发展趋势,开发高性能刀具系列产品,掌握核心设计技术、高稳定的批量制造技术以及配套切削工艺技术,形成完整的刀具成套解决方案,并得到批量应用与验证,主要刀具的各类性能指标均能达到或超过国外先进刀具水平。

方向1:航空发动机盘环轴零件国产化成套刀具产品开发及应用

1、研究目标

通过建立刀具多学科优化模型,开展系列刀具的精准设计研究。研究用于盘环轴高效加工的系列化刀具,实现航空发动机盘轴零件国产化刀具成套替代,系统解决航空发动机盘轴零件的刀具国产化配套与示范问题,降低刀具成本,提高制造效率。

2、考核指标

(1)航空发动机盘轴零部件加工开发包括车、铣、钻、拉、镗削加工等刀具产品,成功开发刀具40种以上,其中可转位数控刀具至少20种、整体刀具10种以上,异型或成形刀具10种以上。在一家以上的制造企业得到示范应用,加工性能稳定,加工质量能完全满足航空航天零部件加工的需求,加工效果和使用寿命能达到或超过国外高端同类刀具水平。刀具包括有;

1)针对高温合金和钛合金加工开发具高压冷却系统刀具产品,冷却压力达到70bar以上,能大幅提升切削速度和冷却效果;

2)开发4种以上的高精度切槽及仿形刀具产品,适合盘环件各类槽加工刀具精度可达到槽宽0.03以内,可实现1mm-8mm槽宽范围的需求;

3)针对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零部件中的长轴零件,其长径比大,内部结构复杂的特点,开发具阻尼减震结构的内孔车刀,满足长轴内腔的加工;

4)开发至少1个系列具自锁结构的刀具、10种以上的异形或成形刀具产品,满足如深内凹腔等复杂内部结构零件的加工;

5)针对鸽尾型叶根槽及其它加工可达性差的凹槽加工,开发3个系列以上的专用刀具产品;

基础装备 篇6

军事装备科学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军事问题本质上属于社会问题和人文问题。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旨在揭示满足军事行动对军事装备需求的装备活动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它研究军事装备学“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注重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为应用理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1]。目前对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方法论上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事理是介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科学,站在当今社会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的基础上来研究把事做好的道理的综合性科学,既能够提供哲学方法论层次上的指导,又能够提供具体的理论和方法支撑[2]。采用事理研究方法研究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问题,能够充分吸收和借鉴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跳出“就军事装备而研究军事装备学”的困境,将给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带来从方法论到理论体系的革命性变革。

1 事理研究方法的意义

1.1 事理是介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科学,研究装备保障事理能够使军事装备学科避免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曾经说过:“如果一个生理学问题的困难实则上是数学的困难,那么,十个不懂数学的生理学家的研究成绩会和一个不懂数学的生理学家的研究成绩完全一样,不会更多。”现代科学领域,多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趋势日益迫切。当前军事装备学领域所面临困难的症结恐怕也在这里。如果研究者只就军事装备而研究军事装备学,人数再多,思路仍然狭窄,认识仍然单调,给人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1.2 事理侧重解决方法论层面的东西,研究装备保障事理能够促进军事方法论的突破和创新目前我们对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问题乃至军事问题的研究,在方法论上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军事科学包括军事装备科学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军事问题本质上属于社会问题和人文问题。由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问题包含有人的因素,因而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与自然科学问题有着本质区别。而我们现在的做法基本上是机械地把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还原方法论包括通常意义上的硬系统方法论引入军事研究领域,试图用实验、工程设计等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方法完全解决军事问题,这就必然会带来不适应性。软系统方法论创始人P·切克兰德曾明确指出:“不能想象适于处理有良好定义的工程问题的方法能原封不动地搬到社会系统中的模糊问题情景中来,实际上也确实不能。”我们探讨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事理研究方法,最终要探寻出一套进行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事理方法体系,将给军事装备学领域带来从方法论到理论体系的革命性变化。既可以直接用于指导我军解决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特别是为新形势下我军装备管理的规范与科学化、装备保障组织体制与运行机制的优化、装备保障作业的技术革新等提供方法论支撑;还可以为其他军事问题乃至所有人类活动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1.3 事理在于揭示纷繁事象背后的本质,研究军事装备学事理才能够使我们跳出事的驱动,达到“以简驭繁”的境界人们在处理事的过程当中,大多数人都迷于事象,凭感觉、经验或者是边干边摸索处理事情,并没有认识到其中会有什么事理,只是一种事来即应式地“应付”而已。研究军事装备学事理,才能够使我们掌握“御繁以简”之道,跳出“事”的驱动[3]。对于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我们定位在事理研究方法上,将站在人类社会的全部实践和当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上研究军事装备学的一般规律,具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不仅要为解决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问题提供方法论,还将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方法论的时代性创新起到推动作用。如果事理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为社会普遍接受,将会促进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其实践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2 事理研究方法的思维转变

按照事理理论,确立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事理研究方法需要在思维方式上进行重大变革。

2.1 由“实体中心”到“活动中心”的转变

实体中心是人类最主要的思维和研究方式,直到系统科学建立后,人们才真正突破“实体中心”的思维模式。系统科学的独特视角在于,它一反以往各领域以“实体”(即本领域的对象)为中心的思考方式,而以“关系”(即深层次的行为模式)为中心,从而提供了一种跨越学科界限,从整体上分析处理问题的新范式、新思想、新方法[4]。

2.2 由“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转变

人类的生活实践本身是动态的、综合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核心是建立一种思维方式———像实践那样的思维。实践思维实质上就是我们这里讲的动态思维,马克思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我们的思维具体化、动态化、实践化。

2.3 由“构成论思维”到“打破现状思维”转变

构成论思维源于笛卡尔的要素还原主义,笛卡式思维方式是从过去推测未来的“推进式思维”方式。“打破现状思维”是作为笛卡尔思维的对立命题而提出来的,与“从事物的分析开始”的笛卡尔思维不同,打破现状思维主张“从整体看事物”,采用重视整体、综合及相互关联的“系统”观点,从考察事物的本质出发进行思维。

2.4 由“单一思维”到“综合思维”转变

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思潮来看,人类的思维方式经历了古代的整体论思维、近代的还原论思维和现代的系统论思维三个阶段。古代的方法论是整体直观和整体思辨的,它不能深入地了解世界,于是,近现代科学采取分析还原方法探索自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功。但是,从上世纪下半叶起,科学越来越需要研究复杂事物,单凭分析还原方法不能完整地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方法论发展到第三阶段,在分析还原方法基础上建立起系统方法。系统的方法、系统的思维和系统的认识论逐渐成为当代的新思维方式,系统不但是新世界观的核心,而且是新思维方式的关键概念。

3 事理研究方法的三个层面

在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事理的研究中,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其核心和精髓。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可以从本质论、系统论、方法论三个层面展开。

3.1 研究装备活动事理本质论

形成对装备活动一般规律性的认识,进而揭示装备活动的事理本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装备活动进行描述、分析,并将之形式化为过程;遵循事理研究的一般思路,深入剖析装备活动过程,进而揭示活动本质。

3.2 研究装备活动事理系统论

事理系统区别于物理系统的基本特点在于,它们是受人的决策和行为影响的系统。必须针对装备活动系统的特点,深入探索装备活动事理系统的特点、影响因素和运行规律。主要研究内容:揭示装备活动事理系统的特点,主要是服务于军事行动的装备活动系统所区别于一般人类活动系统的特点;分析装备活动事理系统运行的影响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组织结构、外部环境等;梳理、归纳装备活动事理系统的运行规律。

3.3 研究装备活动事理方法论

事理方法也就是从把握做事规律的角度出发,围绕活动、面向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装备活动事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如何把装备活动所对应的事做好的道理,以实现方法论的创新。要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方法,提炼出解决装备活动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事理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对已有解决装备活动问题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其适用范围与不足;针对不足,探索解决装备活动问题的事理方法;将装备活动事理方法与已有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系统解决装备活动问题的方法体系。

4 应用事理研究方法应把握的几点问题

针对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存在的问题,确立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事理研究方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着眼装备活动,找准研究基点

军事装备学问题说到底,是一类特殊的人类活动问题。这一本质决定了对军事装备学的研究必须以装备活动为切入点,也只有找准了这一研究问题的基点,才能抓住军事装备学问题的主要矛盾。这是因为,人的活动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在现代战争的装备活动中表现更为突出。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形态的演变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快,以可还原为基本假设、以物的广延性———实体为切入点的研究思路、方法、手段等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以人类活动为主要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适用性受到了严峻挑战,而以装备活动作为研究基点,可以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4.2 关注演军事装备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变过程,寻求研究途径

研究军事装备学问题有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目前,由于装备活动实践的不完备性,导致相对科学合理的军事装备学理论获取难;由于战争的不可复现性,导致军事装备学理论正确性的检验难;由于战争的盖然性引发的理论指导实践的有限性,而导致的军事装备学理论有限适应性是理论研究面临的又一难题。这三个难题对于我军军事装备学理论研究特别是转型期的军事装备学理论研究显得更为突出。应对这三大难题,要求我们必须寻求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把创新性的理性思维贯彻于理论研究的始终。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要运用历史演进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以把握装备活动演进过程中蕴含的特点和规律;要运用作用机理研究法,从信息技术的本质与作用机理的角度来增强军事装备学理论研究结果的适应性;要加强准装备活动试验方法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拟人化建模与仿真的研究、面向实战的实验室建设,以增强一体化装备保障理论研究的有效性。

4.3 直面复杂不确定性,着重方法创新

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已经被国内外大多数理论研究者所认同。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军事装备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针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必须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这里所说的综合集成方法是要集成当前数学、自然科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方法。此外,适应当前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要构建一个相对合理和完整的方法库。即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军事装备学问题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综合选择适当的方法,以此来完善和创新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余高达,赵潞生.军事装备学[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2]顾基发,唐锡晋,朱正祥.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7(6):51-60.

[3]顾基发,唐钖晋.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基础装备 篇7

进入21世纪, 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传统生产模式将逐步被个性化与定置化的生产模式取代。中国的制造业在充满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 要想在信息化时代实现突破, 就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经营管理方法。一夜之间,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提出工业4.0的概念席卷全球, 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开始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工业4.0时代。企业管理是从工业化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国外企业管理积累时间长, 基础雄厚。从观念、意识到管理行为都非常适合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比较而言,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信息化到来之际工业化并未发展成熟, 企业管理现代化与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二、精益生产与信息化结合的理解

为了减少企业管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就必须同时应用精益理念和信息化两种手段, 以精益理念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优化生产制造流程, 以信息化技术来固化生产管理模式, 走基础管理提高与信息技术应用并重的发展方式, 也就是精益管理与信息化结合的管理模式。精益管理与信息化结合管理模式, 就是把精益理念和信息化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实践相结合, 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基础的积累, 为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基础, 实现管理创新, 从而改善企业的管理现状,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实力的提高。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也将推动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如何实施精益生产与信息化结合

1.围绕生产现场, 实施精益管理

生产现场是产品增值所在, 所以企业生产管理要以生产现场为中心, 以产品质量、效率、成本为导向, 优化产品制造流程, 拉动职能部门为生产现场服务。实践表明, 轨道交通制造业实施拉动式生产,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成本, 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在实施拉动式生产的生产线上, 被生产节拍分割成多个作业单位, 称之为“工位”, 只要保证工位生产六要素 (人、机、料、法、环、测) 满足生产需求, 同时为员工制定标准化作业, 就可以实现生产线整体高效运转。

2.围绕生产管理, 实施制造执行系统 (MES)

MES系统是面向企业生产现场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将生产制造和现场管理与MES系统结合, 对生产过程能做到有效地管控, 让员工按照系统设定的路线去执行;并能收集到整个生产过程数据, 来分析员的工作效率、工时、技术等, 将面向人的管理转变为面向目标的管理, 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增加基层作业者工作积极性, 削弱管理者的个人意志对生产进度的影响, 可以降低库存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品质、形成高效的追溯系统与产品跟踪, 同时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素质。通过MES执行层面与ERP计划层进行有效沟通与数据传输, 使信息化延伸到生产现场管理。

3.重视ERP系统生产控制与物流管理

ERP系统是一种集成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主要包含三大模块:生产计划、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主生产计划模块主要是以计划为导向, 经过系统层层细分后, 下达到各部门去执行。主生产计划是根据项目计划及预测和客户订单的输入来安排产品种类和数量, 在平衡了物料和人员能力的需要后, 精确到时间、数量的详细的进度计划。因此加强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十分必要, 同时提高相关基础数据的维护, 充分发挥ERP系统统筹分析能力。物流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原材料采购、生产、库存、供应、发货等过程的管理, 包括了从生产到发货、从供应商到售后的每一个环节。物料需求计划是根据主生产计划把生产的产品的数量转变为所需生产的零部件的数量, 并对照现有的库存量, 可得到还需加工多少, 采购多少的最终数量。因此充分利用物流管理模块, 同时与供应链管理结合, 提高供应商供货能力, 减少库存量, 降低供应链成本, 加快市场响应速度。

4.信息化系统集成, 实现数据共享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技术、工艺、财务、生产、物流等信息化系统, 不断将企业运营管理与信息化结合, 各信息化系统也出现信息不共享、不同步的孤岛现象。如果不进行信息化平台整合, 不仅整体工作效率下降, 反而会制约企业经营发展。可以说, 企业内部信息化平台整合是决定企业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因此首先要对现有信息化系统进行整合, 实现数据共享。必要时, 放弃部分与企业管理不匹配的信息化系统。

5.信息化系统与企业管理必须匹配

信息技术先进与否或者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都不是信息化项目成功的关键, 决定成败的关键是企业管理系统与信息化系统是否能够匹配。信息系统的架构、内容、功能、实施步骤和运行保障机制均由管理系统直接决定, 并要求从形式和结构上适应管理系统。一是在建设初期充分考虑到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而做出适当、适度的超越。二是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同步发展, 企业管理自身持续改善, 信息技术促进管理持续创新。三是选用信息技术能对企业管理具有支撑能力和促进作用;四是信息化管理功能与企业的个性化管理相统一, 必要时进行二次开发, 对软件进行程度不同的改进和调整。

四、结论

中国制造业在国家战略引领下, 在国内外所面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 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特别是管理创新。坚持以精益理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选择适合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技术, 逐步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才是工业4.0时代下适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精益之路。

参考文献

基础装备 篇8

由于国际形势变化, 近几年来武器装备科研任务增多。武器装备科研任务具有产品精密件多、复杂件多、工艺技术要求高、设备设施多、生产周期长、加工难度大、试验风险大、新材料新技术大量应用等特点, 研制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安全风险, 再加上很多单位因多年来安全投入较少, 电气设备老化、基础设施陈旧, 职工整体安全意识不高等因素, 承制单位中重伤以上安全事故每年都会发生, 因此, 武器装备科研项目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1 评价方法和流程

武器装备科研项目安全评价以《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管理》 (GJB2993-97) 规定的研制程序为基础, 应用WBS原理将整个工程项目按照系统、分系统和分系统单元 (或称“工作包”) 进行分解;以分系统单元工作包中的研制流程或工序为最小单元利用LEC法进行分析评估, 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分系统工程的风险性, 进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预防措施。

武器装备科研项目安全风险评价程序为:项目资料准备 (研制合同技术要求、项目研制组织设计等) 、WBS分解、危险源辨识、LEC法评价和制定控制措施。

2 项目WBS分解

WBS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即工作分解机构, 对武器装备项目在研制和生产过程中所应完成的工作自上而下逐级分解所形成的一个层次体系。该层次体系以要研制和生产的产品为中心, 由产品 (硬件和软件) 项目、服务项目和资料项目组成。它完全限定了武器装备项目的工作, 并表示出各项工作之间以及它们与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

在武器装备项目研制生产过程中, 随着研制进度、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 危险源的部位和种类也相应发生改变, 应用WBS原理对项目进行分解是研制生产现场危险源辨识的基础。武器装备研制WBS分解按照产品结构分为系统、分系统和分系统单元 (又称“工作包”, 可理解为最小的可交付成果) 进行分解, 每一个分系统单元研制工作大概可以分为产品设计 (如总体设计、电气设计、结构设计、专业化工程设计等) 、试制加工、外协采购、装配调试、试验验证等研制流程, 工作包可视为研制流程或工序的组合, 因此, 在项目研制安全评价中以研制流程或工序为最小单元进行危险源辨识。

在工程资料齐全、能够完整定义一个项目的前提下, 对科研项目进行WBS分解, 如图1所示。经过WBS分解后, 就以工作包单元1某个工序 (如试验) 进行危险辨识。

3 危险源辨识和评价

3.1 危险源辨识

进行工作包工序危险源辨识时, 注意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 工序相关的相关方及其活动;

(二) 工序相关的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

(三) 工序相关的管理体系和生产活动的变更;

(四) 工序作业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

(五) 工作区域、过程、装置、设备设施、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 及对人的能力的适应性。

辨识方法采用工序—设备—人员分析法, 配合查询资料、现场观察、人员观察、发调查表等进行辨识。同时还应考虑工序、设备设施、人员等所处环境方面的危险源 (温度、湿度、照明、色彩等) 以及管理缺陷 (规章制度、标示等) 。

3.2 危险源评价方法

对所辨识分析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价, 明确项目安全管理重点。

评价方法采用是非判断法和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D=LEC法) 相结合的方法。对识别的危险源素首先采用是非判断法进行评价, 如果不能直接判定为重要危险源, 然后再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补充评价。

(一) 是非判断法

符合下述四种情况之一的风险直接判定为重要危险源:

不符合法律、法规;

相关方反复的合理抱怨要求;

曾经发生过事故又无合理措施;

直接观察到如安全设施损坏、有害气体泄漏等潜在危险。

(二)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D=LEC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 (工业卫生) 类危险源、相关方 (可施加影响) 危险源等危险因素, 当危险等级D值>70时, 判定为重要危险源。列为重要危险源, 说明该危险因素危险性大, 需要增加安全措施, 或减小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或减轻事故损失, 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

计算公式为D=L×E×C, 其中:L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为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为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按下表选择各因子的数值:

经过辨识评价后, 形成武器装备科研项目的重要危险源清单, 明确了项目安全管理的重点。

常见武器装备科研项目危险程度较高的环节包括试制加工、带危险品 (如火工品等) 的产品装配调试以及各类大型试验验证, 另外还包括临时危险品处置、高处作业、大型吊装作业、特种作业等易造成较大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危险作业, 可能发生事故的主要类型包括:火灾爆炸、起重伤害、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中毒窒息、高处坠落等。

4 危险源控制

对评价出的重要危险源, 应通过制定并实施目标、方案以及采取运行控制和应急准备与响应等三个控制途径进行重点控制。

在确定具体控制措施或考虑改变现行控制措施时, 应考虑依如下顺序降低风险:

a) 消除;

b) 替代;

c) 工程控制措施;

d) 标志/警告/管理控制;

e) 个体防护设备。

重要危险源控制途径和具体控制措施对应原则为:消除、替代工程控制措施、标示警告和管理措施——目标和方案;管理措施、个人防护——运行控制;管理措施——应急。

对于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危险等级D值在20~70范围内的危险源原则上采取作业文件的控制方法。

对于武器装备科研项目运行控制, 要突出安全责任制的落实, 管理上要重点抓好安全技术交底、试验安全管理等制度, 技术上要落实好现场防火防爆、防触电、防物体打击、防高处坠落、防中毒窒息等防控措施。

5 结语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一般情况下, 各分系统单位是项目推进的主体单位, 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单位。各分系统单位要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职责, 根据任务情况不断梳理现场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危险危害因素防控, 完善各类安全规章制度, 细化检查要求, 强化监督检查工作, 使项目安全管理做到规范化、程序化, 为繁重的武器装备科研项目的推进筑牢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GJB2993-97, 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管理[S].

[2]冯兆瑞, 崔国璋.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7:206-207.

基础装备 篇9

李毅中部长在会上做了动员报告。报告中李毅中充分肯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数控机床专项取得的成绩;结合当前工业发展形势, 重申了进一步认识加快实施数控机床重大专项的意义;着重强调了“要精心组织, 科学管理, 切实抓好高档数控机床专项的组织实施”的工作。

李毅中讲到, 2010年各项工作要按照中央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 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要求: (1) 跟踪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发展, 发挥专项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作用; (2) 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 促进结构调整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 (3) 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加快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基础装备 篇10

2011年,英国国研会展将诚邀您共同关注和参与中国医院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本次展会将专注定位于中国的医院建设的7大要点:投资、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管理以及改建,通过论坛及展览会的形式为中国医院建设领域内的专家、管理人员、企业单位及从业者提供一个高端互动平台,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医院建设的最新趋势和热点问题。凭借主办方资深的行业背景,英国国研会展集团将引入重要国际资源,届时,全球行业专家和知名企业将汇聚一堂。

我们在中东

Hospital Build中东—阿联酋迪拜

迪拜依托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市场环境,已成为整个海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心,中东各国近年来对医疗行业的投资不断加大,以及多个在建的医院项目,吸引了世界的关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东国际医院建设、装备及管理展览会应运而生,成为了中东地区唯一的医院建设及相关装备采购的盛会,汇聚整个中东地区医院建设领域的专业人士及决策者。2010年的展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除此之外,展会还吸引了500名行业内专家代表以及49名国家代表的重点关注。无论是参展商还是专业观众都对2010年的展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表示非常期待2011年展会的重装亮相。

我们在新加坡

Hospital Build亚洲—新加坡

新加坡是东南亚最大的海港、重要商业城市和转口贸易中心,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和重要的航空中心。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对医疗基础设施的更高需求,亚太地区整体的医疗产业都在稳步而持续的发展,新加坡政府计划将投资40亿美元投入到未来5年的医疗基础建设中。2010年在新加坡举办的医院建设、装备及管理展览会吸引了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前来参展,共有超过5000专业观众, 99%的参与者对展会质量表示满意,得到了业内同仁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我们在欧洲

Hospital Build欧洲—德国纽伦堡

欧洲国际医院建设、装备及管理展览会相比欧洲地区其它医疗领域展览会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专注于与医院建设的投资、规划、设计、建造、运营、装备和管理相关领域。本次展览会仅邀请决策者及高级经理人参加,这类人群将构成您关系网络的核心部分,确保进行高效的商业合作。

上一篇:苦瓜品种比较试验下一篇:世界末日